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实验诊断简答题1

实验诊断简答题1

1 类白血病反应如何与慢粒白血病区别?
2 显示红细胞破坏增加的依据有哪些?
3简述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4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适应症?
5MDS各型的血液学特点?
6粒红比例增高及减低的临床意义?
7 人体抗凝血系统的作用有哪些?
8 DIC的筛选和确证实验有哪些及其判断标准.
9 简述肾小球性蛋白尿的形成及临床意义
10 试述尿红细胞形态检查的临床意义
11 试述粪便隐血试验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12 试述溶组织和结肠阿米巴滋养体的鉴别要点。
13 试述肝细胞黄疸时,血清胆红素及尿内胆色素有何改变?
14 试述血氨升高的临床意义?
15 试述胆汁酸测定原理?
16 空腹葡萄糖增高可见于哪些情况?
17 试叙述急性心肌梗塞时心肌酶谱变化:
18 免疫球蛋白G增高常见于哪些情况。
19 简述补体C3 、C4减低的临床意义。
20 简述T细胞分化抗原测定的临床意义。
21 简述抗核抗体阳性的标准和临床意义。
22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见于?
23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见于?
24 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25 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
26 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27 血小板减少和增多的临川意义?
28 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
29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30 原红细胞形态特征?

------------------------------------------------------
1 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急性感染、外伤、大面积烧伤、急性溶血或出血,有原发病症状,白细胞计数中度增高,多小于100×109/L,以分叶核及杆状核粒细胞为主,少见原粒细胞,常有明显粒细胞中毒改变,嗜酸、嗜碱粒细胞不增多,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及骨髓象多无明显改变,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明显升高,无Ph染色体,治疗原发病为主。
慢粒白血病常表现为消瘦、乏力,脾肿大明显,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常大于100×109/L,外周血可见各阶段粒细胞,嗜酸、嗜碱粒细胞常增多,粒细胞无明显中毒改变。早期病例轻或中度贫血,血小板数可增高,晚期均减少,骨髓增生极度,粒系常占90%以上,以晚幼、中幼粒为主,原粒+早幼粒小于10%,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显著减低甚至为0,绝大多数病人ph染色体阳性,治疗以羟基脲、干扰素为主,亦可行联合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2 ①红细胞寿命缩短,②红细胞形态改变,如出现球形细胞、盔形细胞、裂细胞、红细胞碎片等,③血浆乳酸脱氢酶增高,④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明显增高,⑤血清结合珠蛋白减低,⑥血红蛋白尿出现,⑦Rous试验(+),⑧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增高,⑨尿胆原强阳性。

3
4
5
6
7 人体的抗凝血系统主要包括(1)细胞抗凝作用,如体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肝

细胞对进入血液的促凝物质和被激活的凝血(抗凝血)蛋白进行吞噬、清除或摄取、灭活。(2)体液抗凝作用,如肝和内皮细胞合成的抗凝血酶Ⅲ,在肝素的介导下,灭活凝血酶、FⅨa、FⅩa、FⅪa等丝氨酸蛋白酶,肝合成的肝素辅因子Ⅱ主要灭活凝血酶,其次灭活FXa。其它依赖维生素K的抗凝蛋白如蛋白C、蛋白S、α2巨球蛋白、α1-抗胰蛋白酶等均有抗凝作用。


8 DIC初筛实验有1血小板计数小于100X109/L或呈进行性下降2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进行性下降3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S以上
DIC 确证实验有1.3P实验阳性2.纤溶酶原含量减少 3.凝血酶时间延长3S以上

9 肾小球性蛋白尿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因炎症、免疫等因素损伤后静电屏障作用减弱和(或)滤过膜孔径增大,使血浆蛋白特别是清蛋白滤过,可见于各类原发和继发的肾小球疾病。

10 尿红细胞形态检查主要是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尿中红细胞的形态,肾小球源性血尿时,由于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膜时,受到挤压损伤,其后在漫长的各段肾小管中受到不同pH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使红细胞出现大小、形态及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见于各类肾小球疾病,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主要指肾小球以下部位和泌尿通路上的出血,多与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有关,不存在通过肾小球基膜裂孔,因此形态可完全正常,呈均一型,见于尿路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等。

11 原理:隐血是指胃肠道少量出血,肉眼及显微镜均不能证实,还对可利用血红蛋白有关的过氧化物酶作用,能催化过氧化氢释放新生态氧,氧化色原物质而显色,通过这种方法检测有无消化道少量出血。

临应意义:对慢性消化道出血,如:消化性溃疡,药物对胃粘膜的损伤、肠结核、克隆病等和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等)的筛选均有重要价值。

12.答: 溶组织阿米巴/ 结肠阿米巴
大小/20~40um/ 20~50um
细胞质特点/内、外浆分界清楚,内层呈细颗粒状,外层透明/ 内、外浆分界不清,呈粗颗粒状
伪足与运动/外质伸出舌状和指状内点,有方向性,使整个虫体沿伪足伸出方向迅速移位/伪足短而钝,伸出缓慢,且无一定方向,虫体很少移动位置
内含物/常吞有红细胞/无红细胞,常有多量细菌及颗料
核/一个,不易见到/一个,颇易见到

13 答:肝细胞黄疸时,血清总胆红素增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中度增加,CB/STB大于0.2,小于0.5 。尿胆原正常或轻度增加,尿胆红素阳性

14 答:(1) 生理性增高多见于进食高蛋白饮食或运动后。(2) 病理性增高见于严重肝损害(肝硬化、肝癌、重症肝炎等),上

消化道出血、尿毒症及肝外门脉系统分流形成。

15 答:胆汁酸在肝脏中由胆固醇合成,随胆汁分泌入肠道,经肠道细菌分解后由小肠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被肝细胞摄取,少量进入血循环。因此胆汁酸测定能反映肝细胞合成、摄取及分泌功能,并与胆道排泄功能有关。它对肝胆系统疾病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高于其它指标。
16 见于1)1型或2型糖尿病;2)内分泌疾病 如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胰高血糖素病等;3)应激性高血糖:如颅脑损伤、脑卒中、心肌梗塞等;4)药物影响:如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孕药等;5)其他:妊娠呕吐、麻醉、脱水、缺氧、窒息等;6)生理性增高如饱食、高糖饮食、剧烈运动、情绪紧张等。

17 急性心肌梗塞时心肌酶谱变化:
a)CK在4-6小时左右开始升高,峰值出现在18-24小时,3日左右降低至正常。
b)AST在8-12小时开始升高,24-48小时出现高峰,3-6日降低至正常。
c)LDH在12-24小时出现增高,3-4天达到高峰,持续8-14日开始降低到正常。

18 ①多克隆性增高,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淋巴瘤、肺结核、链球菌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RA等;②单克隆性增高,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分泌性多发性骨髓瘤。

19 补体C3减低见于70%以上的急性肾小球肾炎、、85%以上的链球菌感染后肾炎、78%狼疮性肾炎患者。还见于活动性SLE和类风性关节炎。补体C4降低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狼疮性肾炎、SLE、1型糖尿病、胰腺癌、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 IgA肾病和遗传性IgA缺乏症

20 1、CD3降低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RA等;
2、CD4降低见于恶性肿瘤、遗传性免疫缺陷病、爱滋病、应用免疫抑制剂者;
3、 CD8减低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变态反应性疾病;
4、 CD4/CD8:1)、比值增高见于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变态反应等;2)、比值降低见于爱滋病;3)、监测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时比值增高提示可能发生排斥反应。
5、 当CD1-8都增高可能为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1 血清滴度大于1:40为阳性。最多见于未治疗的SLE,活动期SLE几乎100%阳性。经皮质激素治疗后,阳性率可减低。也可见于药物性狼疮(100%)、混合性结缔组织病(100%)、全身性硬皮病(85%-95%)、多发性肌炎(30%-50%)、狼疮性肝炎(95%-10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95%-100%),其他还见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桥本甲状腺炎等。

22(1)相对性增多,因血容量减少,使红细胞相对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尿崩,甲亢,糖尿病酮症

酸中毒等
(2)绝对性增多
1)继发性增多:原因EPO增多,a,EPO代偿性增加,与缺氧程度成正比,生理性见于胎儿及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见于严重心肺疾患者;b,EPO直接增加,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如肾癌,肝细胞癌,多囊肾等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3 1)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下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2)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可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丢失过多

241)生理性增多:正常人一天内N下午较早晨高,也可见于妊娠中晚期,剧烈运动,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高温及严寒等…
2)病理性增多
a.急性感染,化脓菌感染(如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为最常见的原因,但某些重度感染,白细胞总数反而减低
b.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外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急性心梗等
c.急性大出血
d.急性中毒: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妊娠中毒症;化学药物中毒如急性铅中毒,汞中毒,安眠药中毒,;生物性中毒如昆虫毒,蛇毒,等
e.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25 1)感染:特别是G-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感染,白系及N减少,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等感染,某些原虫如疟疾,黑热病等感染
2)血液系统疾病:再障,非白血性白血病,巨幼贫,严重缺铁性贫血,PNH,以及骨髓转移癌,常为三系减少
3)物理化学损伤:X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化学药物如苯,铅,汞等,及化学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抗肿瘤药,抗糖尿病,及抗甲亢药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各种原因引起脾肿大及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淋巴瘤,等
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

261)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性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也可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梅毒弓形虫等
2)肿瘤性疾病: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4)移植排斥反应

27(1)血小板减少,PC低于100×10*9/L,可见于
1) 血小板的生成障碍如再障性贫血,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巨幼贫,骨纤,晚期
2) 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SLE,恶性淋巴瘤,上感,风疹,DIC,TTP,等
3) 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血液被稀释
(2)血小板增多,PC超过400×10*9/L
1)原发性增多: 见于骨髓增值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纤早期,慢粒白血病
2)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症患者,这种增多是轻度的,多在500×10*9/L以下

28(1)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儿童,60岁以上高龄人,妇女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等
(2)病理性增快
1)各种炎症性疾病:急性细菌性炎症,炎症后2~3天即可见增快,亦可见于风湿热,结核病
2)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急性心梗时血沉

加快,但是心绞痛时则无改变
3)恶性肿瘤:增长迅速的肿瘤血沉增快
4)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多,如慢性肾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SLE,等
5)部分贫血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亦可见血沉增快

29 分类/MCV(80-100fl)/MCH(27-34pg)/MCHC(32%-36%)/病因
(正常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 (80-100/大于100/小于80/小于80)、(27-34/大于34/小于27/小于27)/(32-36/32-36/小于32/32-36)/(再障,急性失血性贫血,/巨幼贫,恶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铁幼贫/慢性感染,炎症,肝病,尿毒症恶性肿瘤,风湿病)

30 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5~22um,细胞边缘有时可见基底宽的半球状或瘤状突起,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位,约占细胞直径的4/5,核染色质呈细沙状或细粒状,较原粒细胞着色深而粗密,核仁1~5个,呈暗蓝色,界限不甚清晰,常很快消失,胞质量少,不透明,深蓝色,有时核周着色浅形成淡染区, 胞质内不含颗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