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医药膳全说药膳的发展史

中医药膳全说药膳的发展史

中医药膳全说药膳的发展史

一、中医药膳的特点

二、中医药膳的作用

三、药膳的分类

四、药膳的应用原则

五、中医药膳发展简史

药膳是从食疗学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食疗食品,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因此,药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因而,中国传统药膳的制作和应用,不但是一门科学,更可以说是一门艺术。

药膳食品,不是一般的营养食品,是现代所称的功能性食品。中药与食物相配,就能做到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所以说药膳是充分发挥中药效能的美味佳肴,特别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药膳既是一种功能性食品,也可以说它是中药的一种特殊的、受人们喜爱的剂型。

一、中医药膳的特点

1、注重整体,辩证施食

所谓“注重整体”、“辩证施食”,即在运用药膳时,首先要全面分析患者的体质、健康状况、患病性质、季节时令、地理环境等多方面情况,判断其基本证型;然后再确定相应的食疗原则,给予适当的药膳治疗。如慢性胃炎患者,若证属胃寒者,宜服良附粥;证属胃阴虚者,则服玉石梅楂饮等。

2、防治兼宜,效果显著

药膳既可治病,又可强身防病,这是有别于药物治疗的特点之一。药膳尽这多是平和之品,但其防冶疾病和健身养生的效果却是比较显著的。如山东中医学院根据古代食疗和清宫保健经验研制而成的“八珍食品”,含有山药、莲子、山楂等8种食用中药,幼儿食用30天后食欲增加者占97%,生长发育也有改善;再如,莱阳梨香菇补精,是由莱阳梨汁和香菇、银耳提取物制成,中老年慢性闩病患者服后不仅能显著改善各种症状,而且可使高脂血症者血脂下降,并可使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3、良药可口,服食方便

由于中药汤剂多有苦味,故民间有“良药苦口”之说。有些人,特别是儿童多畏其苦而拒绝服药。而药膳使用的多为药、食两用之品,且有食品的色、香、味等特性;即使加入了部分药材,由于注意了药物性味的选择,并通过与食物的调配及精细的烹调,仍可制成美味可口的药膳,故谓“良药可口,服食方便”。

二、中医药膳的作用

►治疗疾病

1.以药膳为主治疗疾病

某些疾病或疾病中的某个阶段可以用药膳或食物为主加以治疗。例如桂枝汤就是食疗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营卫不和的主方;《金匮要略》中的甘麦大枣汤以治妇人脏躁等,都是以食疗方为主治病的实例。

2.药食结合以辅助治疗疾病

《内经》提出:“药以祛之,食以随之”,食物疗法是综合疗法一种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古代医家主张在病邪炽盛阶段依靠药物,一旦病邪已衰,在用药治疗的同时,饮食营养亦须及时与保证,以恢复正气,增强其抗病能力。金元四大家张从正主张攻邪居先,食养善后,这是典型的药食结合。

3.辨证施膳治疗疾病

辨证施膳是从辨证论治发展而来的。它是根据食性理论,以食物的四气、五味、归经、阴阳属性等与人体的生理密切相关的理论和经验作为指导,针对病人的证候,根据“五味相调,性味相连”的原则,以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法则,应用相关的食物和药膳治疗调养病人,以达到治病康复的目的。病人的膳食基本上分成温补、清补、平补、专病食谱四大类。

►养生保健

药膳用于保健养身方面数量多、范围广。近代出现的健康食品和保健食品,是指以增进健康为目的补养食品。当今,我国市场上保健食品颇多,大体有下列数种:

1、滋补膳食

在中药药材中可供做滋补品和食疗药膳的达500种之多,约为全部中药药材的1/10,而我国政府卫生主管部门颁布的中药有70多种。这些特制食疗药膳食品,多出自古代书籍记载或民间经验流传以及近代加工改进的制品。其中最常用的药、食物有:人参、冬虫夏草、黄芪、山药、白术、天麻、茯苓、甘草、当归、首乌、黄精、核桃、芝麻、大枣、熊掌、燕窝、乌梢蛇、甲鱼、薏苡仁、莲子、蜂蜜、枸杞子、银耳、龙眼肉、蜂皇浆等。古代诸如《十药神书》中的大枣人参汤具有益气补血,助阳润肠等作用。《食鉴本草》中的猪肾酒,可治肾虚腰痛,《遵生八笺》中的黄精饼,具有补肺清肺作用,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特殊滋补食品和药膳是中国独有的特色食品。

2、具有多种保健作用的药膳佳肴

食药结合制成的具有多种保健作用的佳肴很多。如具有食疗保健作用的药膳菜肴、点心、小吃、糖果、蜜饯等等,不胜枚举。如元代《山家清供》中的蜜渍梅花、梅花脯等。药膳保健饮料有汤、饮、酒、浆、乳、茶、露、汁等。茶类多为单独的茶叶或与某些药物混合制成,如枸杞茶、玉磨茶、参杞酒等等,这些都是加工方法独特,具有多种保健作用的药膳食品。

►丰富人们的饮食生活

日常饮食中加入健身养生防病的食品和美味佳肴深受群众欢迎。由于药膳食品具有东方特色,富有饮食文化艺术内涵,可在家居、休息、饮宴、娱乐交际、接待宾客、旅游、疗养活动中,丰富饮食保健内容、改进烹调技术、美化人民生活、弘扬中国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良好而深远的影响。

三、药膳的分类

人类的食物主要是植物和动物,而且需要加工处理。由于人们的饮食习惯与爱好及特殊需要,经过不同的配制和加工,制成形态、风格、营养价值不同,花色繁多的加工品。药膳的传统制作是以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为指导,将中药与食物相配伍,经过加工,制成色、香、味、形俱佳的具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的一种特殊食品。

纵观古代医籍文献的中的分类方法记载,结合现代药膳加工、烹调技术引入药膳后所产生的影响,按药膳食品的治疗作用,制作方法和应用及药膳食品原料等方面进行如下分类。

►按药膳的功效特点分类

1.保健药膳:主要包括减肥药膳、美容药膳、增智药膳、增力药膳、明目药膳、聪耳药膳、益寿药膳及防病与抗衰老药膳等。

2.治病或辅助治疗药膳:此类药膳是在专业药膳师或临床医师指导下,遵循辨证施膳的原则而遣药配膳。如解表药膳、祛痰止咳平喘药膳、健脾助消药膳、清热生津药膳、益阳祛寒药膳、泻下通便药膳、理气止痛药膳、安神助眠药膳等。

►按药膳的工艺特点分类

(一)流食类:包括 1.汁:如鲜荷叶汁、鲜藕汁等;2.饮:如《圣济总录》姜茶饮等;3.汤:如《千金方》葱枣汤等;4.酒:如枸杞酒、木瓜酒等。

(二)半流食类:包括1.膏:如《积善堂经验方》乌发蜜膏等。2.粥:如《圣济总录》枸杞羊肾粥等。3.糊:如藕粉、菱角粉之类。4.羹:如治疗产后乳少的猪蹄通乳羹等。

(三)固体类:包括1.糖果:如《随息居饮食谱》柿霜糖等。2.饭食:如茯苓饼、八珍糕等。3.菜肴:如香椿鱼、冬虫草鸭等。

►按药膳食品原料属性分类

1.谷类;2.蔬菜类;3.禽肉类;4.果实类。

四、药膳的应用原则

药膳具有保健养生、治病防病等多方面的作用,在应用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药物是祛病救疾的,见效快,重在治病;药膳多用以养身防病,见效慢,重在养与防。药膳在保健、养生、康复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但药膳不能代替药物疗法。各有所长,各有不足,应视具体人与病情而选定合适之法,不可滥用。

1、因证用膳:中医讲辨证施治,药膳的应用也应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料配伍,如血虚的病人多选用补血的食物大枣、花生,阴虚的病人多使用枸杞子、百合、麦冬等。只有因证用料,才能发挥药膳的保健作用。

2、因时而异:中医认为,人与日月相应,人的脏腑气血的运行,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意思是说在采用性质寒凉的药物时,应避开寒冷的冬天,而采用性质温热的药物时,应避开炎热的夏天。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药膳。

3、因人用膳:人的体质年龄不同,用药膳时也应有所差异,小儿体质娇嫩,选择原料不宜大寒大热,老人多肝肾不足,用药不宜温燥,孕妇恐动胎气,不宜用活血滑利之品。这都是在药膳中应注意的。

4、因地而异: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生活习惯有一定差异,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亦有不同,有的地处潮湿,饮食多温燥辛辣,有的地处寒冷,饮食多热而滋腻,而南方的广东饮食则多清凉甘淡,在应用药膳选料时也是同样的道理。

五、中医药膳发展简史

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临床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辨证关系,它包括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作用,以及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本文所提到的药膳即包括食疗内容。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药膳食疗保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因而药膳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行中医药膳食疗保健,不仅为我国人民的健康长寿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于促进世界卫生保健医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根据史实与现存资料,药膳的源流可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A、蒙昧时期(远古)

1.《孟子》上说:“食、色,性也”,是说人类的本能。

“民以食为天”这是一句古话,则指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须“填饱肚子”的重要性,以维持身体新陈代谢的需要。

2.原始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觅食。当时的食物,完全依赖于大自然的赐予。吃的食物种类很多,不可避免的误食不合适的食物,而引起不良反应。

《韩非子-五蠹》说过:“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淮南子-修务训》也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说明了远古时期的先民,确实曾受到有害饮食所致疾病的折磨和困扰。

3.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哪些食物有益可以进食;哪些有害而不宜食用。《淮南子?修务训》说是:“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生动地说明了先民在寻找食物过程中,避开有毒的,摄取无毒食物的情况。同时,人们发现有许多种类的食物可以解除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有些食物吃后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于是,许多即可果腹,又可疗疾的食物被人们所重视,这就是中医学中“药食同源”的理论依据。质言之,人类在发现食物的同时,也就包含了食疗药膳的出现。所谓“药食同源”,应理解为源于同一发现过程,并不是食即是药,药即是食。

4.原始人利用自然野火到人工制造火(燧人钻木取火),由于“火上燔肉,石上燔谷”,使人获得更丰富的营养,使食品更符合卫生要求,提高了人体素质和增强了抗病能力,对于人类保健具有积极的保健意义,火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意义更为重大。以上人们对食物的选择和加工以及保证身体健康的一些措施,都是生活中不自觉的行动,根本没有食疗药膳的概念,所以称为蒙昧时期。尽管处于蒙昧状态,却是艰难而漫长的一步,是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一步。

B、萌芽时期(夏—春秋)

据文献记载,我国药膳食疗保健起源可以追溯到夏禹时代。此时已有多种烹调方法,如商代伊尹制汤液,他的烹调技术高明,担任汤王的厨师。

从甲骨文记载看,有禾、麦、黍、稷、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已能大量酿酒。在商汤之前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中,已发现有陶制的酒器。酒是饮料并具有明显的医疗作用,后人认为它有“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的作用。由于它是有机溶剂,能溶解出更多的有效成分,所做成药酒,后来又发展成麻醉剂。在食疗烹调中也经常用酒。

相传仪狄曾作酒献给夏禹品尝以健体。《诗经-风-七月》所谓“为此春酒,以介寿眉”,是说酒有延缓衰老、益寿强身的作用。至商代,伊尹制汤液,著《汤液经》,以烹调之法疗疾。

《吕氏春秋-本味篇》载有:“阳朴之姜,招摇之桂”,姜和桂都是辛温之品,有抵御风寒的作用,又是烹调中常用的调味品。以此烹调成汤液,既是食品,又可是汤药,说明商代已有朴素的饮食疗法,这已经具有食疗药膳的雏型了。

周代,人们对饮食已经相当讲究。尤其在统治阶级中已经建立与饮食有关的制度与官职。《周礼-天官》所载的四种医中,食医居于疾医、疮医、兽医之首。食医的职责是“掌和王之六食、六欲、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可见当时已经明确了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

春秋末期的教育家孔子,对饮食卫生提出具体要求,如《论语?乡党》中写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等提法,都是从保健的目的出发的。通

过讲究饮食,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保健食疗的目的是明确而自觉的心理和行为。说明食疗药膳的是早期发展,已经进入到萌芽阶段。

C、奠基时期(战国—汉)

经过长期实践所积累的经验,使食疗药膳的知识逐渐向理论阶段过渡。到了战国时期,终于有了有关食疗的理论,标志着食疗的飞跃发展,具体的体现在《黄帝内经》的有关章节,书中提出系统的食疗学理论,对我国的食养、食疗和药膳的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饮食营养的重要作用:若饮食合宜,则可健康,“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实则筋骨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灵枢-五味》首先提出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说明饮食营养对人体健康重要意义。在病理情况下,即或借助药物治疗时,也要注重饮食以调治疾病,这是这一时期提出的食疗原则。

2、使用药物治疗疾病,要适可而止:使用药物不可过分,以免身体受损。当用饮食方法调理使之痊愈。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就是要求将多种动、植物食物互相配合,综合运用,取长补短,从而充分发挥饮食营养对人体的积极作用,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

3、食物的性味:《内经》指出食物也有四性、五味。四性即寒、热、温、凉;五味是酸、苦、甘、辛、咸。根据不同性质的疾病,选用不同性质的食物,有针对性的进行调养治疗。在五味中,“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食物也分为阴阳两大类,按治病的要求,选择不同味道的食物。把食物做为药物对待,中药的性味理论对于食疗药膳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4、五味对五脏各有所偏:在五行学说的积极引导下,先民发现食物与药物一样,对人体内脏各有所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这说明不同性味的食物对不同内脏的亲和力,在调治内脏疾病应有所区别,《内经》根据五行生克的理论,分析内脏疾患时,利用不同性味饮食调治的复杂性。在这一阶段,根据上述的食疗理论,人们把食物的宜忌进行分类。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心色赤,宜食酸,小枣、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粟、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这是五脏患病时所宜进食的谷肉果蔬。同时《内经》又明确指出多种病证的食物禁忌。如《灵枢•五味》指出:“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素问•五脏生成篇》并指出过食五味之害为:“多食咸,则脉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尽管这些说法含有机械套用五行生克学说之嫌,但原则上指出任何食物都有气味的偏胜,如过食偏嗜都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哲理,这确是一条应该遵循的食疗原则。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古医学帛书,相传是战国前的医学著作,书中谈到了饮料保健的方法,特别强调了酒和韭的延年益寿和滋补强身的作用,其中云:“酒

者,五谷之精气也,其入中散流,其入理也,彻而周”,韭“春三月食之,疴疾不昌”(《十问》)。

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载药用食物50种左右,如酸枣、橘柚、葡萄、大枣、海蛤、干姜、赤小豆、粟米、龙眼、蟹、杏仁、桃仁等,包括米谷、菜蔬、虫鱼、禽、肉等“食药物”,并记载了这些药物有“轻身延年”的功效。说明当时对于一些食物的药用价值已经给予重视和肯定。至于药膳之提出大抵在东汉时期已有记载,如《后汉书•列女传》中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家庭药膳的记载,可谓药膳一词之肇端,下之以往,多有沿用。

东汉著名大医学家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中不乏有食疗药膳的有关内容,《金匮要略》著有“食禁”专篇,列举了治少阴咽痛的猪肤汤和治产后腹痛的当归生姜羊肉汤,以及桂枝汤、百合鸡子黄汤等,这些食疗方至今还被临床所常用。张仲景所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他对食物疗法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说得相当明确了。

这一时期有关食疗药膳专著面世,据《汉书•艺文志》、梁代《七录》记载,如《神农黄帝食禁》、《黄帝杂饮食忌》、《食方》、《食经》、《太官食经》、《太官食法》,可见这一时期的食疗与药膳已得到相当重视,可惜这些专著都已佚失。

汉代以前的食疗,是理论奠基期,对于食疗药膳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指导作用。

D、形成时期(晋—唐)

魏晋以来,食疗在一些医药著作中有充分反映。东晋著名医家葛洪著有《肘后备急方》,载有很多食疗方剂,如生梨汁治嗽;蜜水送炙鳖甲散催乳;小豆与白鸡炖汁、青雄鸭煮汁治疗水肿病;小豆汁治疗腹水;用豆豉与酒治疗脚气病等等。他还进一步指出“欲预防不必待时,便也酒煮豉服之”把食疗应用到预防疾病方面。南北朝时期,陶弘景著有《本草经集注》,是我国药物学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记载大量的药用食物,诸如蟹、鱼、猪、麦、枣、豆、海藻、昆布、苦瓜、葱、姜等日常食物及较罕用的食物达百多种。并较深入地提出食物的禁忌和食品卫生。

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标志着食疗学已经是一门独立学问,成为独立的学科。书中除集中叙述五脏喜恶宜忌,食物气味、归经以外,还着重论述食疗在医药中的地位,指出其重要性。他提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提出能否正确应用食疗药膳治病作为衡量医者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并强调:“夫为医者,当须先调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他把食疗药膳作为治病疗疾的首选对策,可见他对食疗的重视,把食疗学提到相当高的地位。他还列述了可供药用食物共164种,其中果实类29种、菜蔬类50种,谷米类27种,鸟兽类40种。详述每种食物的性味、毒性、治疗作用、归经、宜忌、服法等。

唐代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以食疗命名的药物学专著《食疗本草》,作者阵诜。该书早佚,但其内容被后代有关著作所引用。书中药用食物227种(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对于药的性味、产地、鉴别、调制都做了叙述。每种药之下,列有该食物组成的方

剂及其治疗适应病证。书中还注意到食疗药膳药具有地区性的差别。上述说明当时已经广泛应用食疗和药膳治病以及调理身体健康。如孙思邈的羊肉黄耆汤、是治疗虚弱的食疗要方。这些药膳已成为我国民间常用食疗方剂,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应用。唐代中另一重要著作《外台秘要》中也有许多食疗药膳方剂。书中关于食物禁忌叙述尤其详细,对大多数病症下的治疗都列出明确的禁忌,包括忌食生冷、油腻、荤腥、酒等。这些都是通过长期实践所取得的宝贵经验。除上述外,隋唐时还有一些食疗专著,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食疗药膳专著,终于使食疗药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为食疗药膳的全面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E、全面发展时期(宋—清)

北宋王朝几位统治者,对医学的发展颇为重视,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如成立整理医著的“校正医书局”以及药学机构“太平惠民和剂局”等。北宋官修的几部大型方书中,食疗学作为一门独立专科,得到了足够的注意。如《太平圣惠方》及《圣济总录》两部书中,都专设“食治门”,即食疗学的专篇,载方160首,大约用来治疗28种病种,包括中风、骨蒸痨,三消、霍乱、耳聋、五淋、脾胃虚弱、痢疾等。在药膳方剂,以粥品最多(如豉粥、杏仁粥、黑豆粥、鲤鱼粥、薏苡仁粥等),成为食治门中的主流。此外还有羹、饼、茶等剂型。《圣济总录》中有酒、饼、面、饮、散等不同形式,且制作方法也较详。

元代的饮膳太医忽思慧著的《饮膳正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营养学专著,它超越了药膳食疗的旧概念,从营养的观点出发,强调正常人加强饮食卫生,营养调摄以预防疾病。他在书中强调:“夫安乐之道,在乎保养……故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在令书三卷内容中,首列“聚珍异馔”,作为正常人调摄,强身健体的滋补食品。他在中医药发展史上首先从养生预防的观点出发,提出食物营养的要求。介绍了多种日常饮食的制作,包括汤类16种、粉类6种、面类8种、羹类4种、粥类4种。至于食疗药谱,治疗各门类疾病的方剂也很多,如桃仁粥,桃仁三两去皮尖和入煮粥,治疗咳嗽胸满喘急;黑牛髓煎,用黑牛髓半斤,生地黄汁半斤,白沙蜜半斤共熬为膏,治疗肾弱、骨败,瘦弱等,都是典型的药膳。其它如香圆煎,枸杞茶,荔枝膏等都是简便易行的食疗方剂。末卷还把203种食品按米谷、兽、禽、鱼、果、菜和料物7类,介绍其性味及疗效。《饮膳正要》是中医食疗药膳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标志着中国食疗药膳的成熟和高度发展水平,同时它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主要反映北方地区的饮食习惯,比较符合北方居民的需要;二是民族特色十分突出,为了当时统治阶级蒙古贵族的需要,书中收入很多民族食物,如果品中的八檐仁、必思答;料物有马思签吉、哈昔泥、回回青等。它基本上反映了当时我国食疗药膳总的水平。此外,还有吴瑞的《日用本草》,娄居中的《食治通说》,郑樵的《食鉴》等,都从不同侧面论述了食疗与药膳,并提高到相当的高度来对待。

明清时期是进入更加全面发展的阶段,几乎所有的本草著作都注意到中药与食疗学的密切关系。如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书中除数以百计的可供药用食物外,还有相当多的食疗药膳方,其中卷三、四“百病主治药”中,对一百几十门病证的治疗,提供了数百个药膳食疗方,诸如用酒煮食乌鸡治风虚;用怀香、赤小豆、豆制品等十多种食物和猪脂为丸治疗劳倦;各种米粥治脾胃症等等都是典型药膳。明代还有一些特殊的本草著作,如朱棣的《救荒本草》,书中所载虽大多非日常的蔬菜水果,但可供荒年救饥拯灾之用,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这些都表明食疗营养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

对食疗药膳的制作,也有新的发展,如徐春甫《古今医统》90卷中,载有各类饮食如茶、酒、醋、酱油、酱、菜蔬、肉、鲜果、酪酥、蜜饯等等的制作法,多符合营养学的要求。明清时期对特多疾病及年老者的食疗药膳尤为重视。其中较有名的高濂的《遵生八笺》,记载了适合老年人的饮食极为详尽,如粥类38种,汤类共32种。清代曹慈山的《老老恒言》尤其注意老年的应用药膳防病养生,对老年人食粥论述最详,提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并将药粥分为三品,上品“气味轻清,香美适口”,中品“少逊”,下品“重浊”,主张:“老年有竟日食粥,不汁顿,饥即食,亦能体强健,亨大寿”。书中提出上品粥36种,如莲米粥、芡实粥、杏仁粥、胡桃粥、枸杞叶粥等;中品粥27种,如茯苓粥、赤小豆粥、大枣粥、龙眼粥;下品粥37种,如地黄粥、羊肝粥等等,都是后代常用老年滋补,健脾益肾及一般虚弱的常用药粥品。

明代时期食疗药膳著作达30种以上,其中有的是重点论述本草的,如沈李龙《食物本草会纂》、卢和《食物本草》、宁原《食鉴本草》、李时珍《食物本草》等;还有从饮食调理、药膳制作的观点出发撰成的食谱营养学专著,其中较为著名的如贾铭《饮食须知》,宋公玉《饮食书》、袁牧《随园食单》、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有的至今在临证中仍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是中医宝贵遗产中的珍品。

此阶段的学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提倡素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受到重视。《内径》中载有:“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人们早已注意到偏嗜偏食,尤其是高脂的危害,过食油腻已经引起医家们的注意和关注,因而明清时期强调素食的著作相应增多。如卢和的《食物本草》指出:“五谷乃天生养人之物”,“诸菜皆地产阴物,所以养阴,固宜食之……蔬有疏通之义焉,食之,则肠胃宜畅无壅滞之患。”这些思想不仅使食疗学、营养学思想得到深化,也大大推进了养生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食疗药膳学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当今,应用现代科技发展药膳学这门科学,更好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在医疗事业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标签:中医,药膳,食疗

药膳学

药膳学 一、概述 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药膳学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临床实用科学,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医药膳学是与中医药学理论密切相关并同步发展起来的,对防病治病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医药膳也吸取了现代营养学观点,且将二者有机地统一,提高了单纯应用时的治疗效果。 二、药膳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药膳学是在中医传统“食疗”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较系统的中 医药分支学科。药膳学是根据治病、强身、抗衰老的需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并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色、香、味、形俱全的食品。它“寓医于食”,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以此达到营养养生和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目标的一门保健医学。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药膳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民体质的增强作出了重大贡献。 药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是一种兼

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滋补.使疾病得到治疗。中国传统药膳的制作和应用.不仅是一门科学,更可以说是一门艺术。 药膳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药膳发展史、药膳配制理论与方法、药物和食物的性能以及药膳的经营管理的研究,使传统的“食疗”不断改进、提高并加以推广,使之社会化、工业化、商品化,更有效地为医疗事业服务。 三、药膳学的发展简史 在我国,自文字出现以后,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已经有了“药”字与“膳”字。而将“药”字与“膳”字连起来使用,形成“药膳”这个词,则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其中有“亲调药膳,恩情笃密”这样的字句。以后,在《魏书·外戚》中又出现了“灵太后亲侍药膳”的字句。《宋史·张观传》还有“蚤起奉药膳”的记载。这些记载证明,至少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已出现“药膳”其名。而在药膳一词出现之前,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又早已出现了有关制作和应用药膳的记载。 《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这表明,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开始探索食物和药物的功用了。现代考古学家已发现不少原始时代的药性食物。民族学研究也发现一些处于原始时代的民族会烹制药用食品。这些都证明,药膳确实可以说起源于人类的原始时代。当然,这种原始的药膳雏形,还不能说是真正的药膳。那时人们还不是自觉地利用食物的药性,真

中国药膳简介

中国药膳简介 中国药膳不是食物与中药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中医辩证配膳理 论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料叁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特殊食品。 中国药膳源远流长,古代关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反映了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开始探索食物和药物的功用,故有“医食同源”之说。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朝,宫廷医生分为四科,其中的“食医”,即通过调配膳食为帝王的养生,保健服务。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着作《黄帝内经》,载药膳方数则。约成书于秦汉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着《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既是药物又是食物的品种,如大枣、芝麻、山药、葡萄、核桃、百合、生姜、薏苡仁等。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亦载有一些药膳名方,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百合鸡子黄汤,猪肤汤等,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专列有“食治”,“养老食疗”等门,药膳方药十分丰富份史书记载,至惰唐时期,我国已有食疗专着约六十余种,惜多散佚。唐代孟诜所着《食疗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着。对后世影响较大。 至宋代,王怀隐等编辑的《太平圣惠》论述了许多疾病的药膳疗法;陈直的《养老寿亲书》是我国现存的早期老年医学专着,在其所载的方剂中,药膳方约占百分之七十。该书强调:“凡老人之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元代御医忽慧所着的药膳专书《饮

膳正要》,药膳方和食疗药十分丰富,并有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等内容。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载了许多药膳方,仅药粥,药酒就各有数十则;明代高濂的养生学专着《遵生八笺》,也载有不少养生保健药膳。清代的药膳专着各有特色,如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介绍了药用食物7门300余种,章穆的《调疾饮食辩》所涉及的药用食物更多,袁枚的《随园食单》介绍了多种药膳食的烹调原理和方法,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中则列出老年保健药粥百种。 当代则以整理故籍开始。如1984年出版的《食疗本草》,其唐代原书早佚,是由谢海洲、马继兴等据一些医着记载保存下来的内容重新编辑而成;近年来还再版了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清代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清代章穆的《调疾饮食辩》等。这对继承古代药膳经验,起了很大作用。 近年来,许多药膳学术专着和科普着作相继问世。如1973年出版的叶橘泉编着的《食物中药与便方》,收载食物中药183种,便方901条;此后又出版了彭铭泉的《中国药膳学》,钱伯文等的《中国食疗学》,彭铭泉、杨帆的《大众药膳》,俞长芳的《滋补保健药膳食谱》,姜超的《实用中医营养学》和谢永新、雷载权的《中国食疗学》丛书,以及许多药粥、药酒专书等。这些书籍促进了药膳疗法的普及与发展。

药膳

什么是药膳 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简言之,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因此,药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因而,中国传统药膳的制作和应用,不但是一门科学,更可以说是一门艺术。药膳食品,不是一般的营养食品,是现代所称的功能性食品。中药与食物相配,经过特殊的“食品化炮制”就能做到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所以说药膳是充分发挥中药效能的美味佳肴,特别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药膳既是一种功能性食品,也可以说它是中药的一种特殊的、受人们喜爱的剂型。宋代,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说:“缘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贵不伤其脏腑也。”其实,哪里是老人厌于药啊,中青年、儿童也都厌于药的。“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疾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将食疗列为医治疾病诸法之首。“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脾爽志以资气血”,食养即可调整脾胃功能,使气血生化有源,泉源不竭,精血充盈,人的机体功能自然健康不衰。 药膳的起源与演变 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在自然界到处觅食;久而久之,也就发现了某些动物、植物不但可以作为食物充饥,而且具有某种药用价值。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人们还没有能力把食物与药物分开。这种把食物与药物合二而一的现象就形成了药膳的源头和雏形。也许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中国的传统医学才说“药食同源”。现代考古学家已发现不少原始时代的药性食物。现代民族学也发现一些处在原始时代的民族会制作具有药物作用的食品。这些都证明药膳确实可以说起源于人类的原始时代。当然,这种原始的药膳雏形,还不能说是真正的药膳,那时的人们还不是自觉地利用食物的药性。真正的药膳只能出现在人类已经有了丰富的药物知识和积累了丰富的烹饪经验之后的文明时代。那么真正意义的药膳在我国究竟起源于何时,又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 我国自文字出现以后,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已经有了药字与膳字。而将药字与膳字联起来使用,形成药膳这个词,则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其中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这样的字句。《宋史·张观传》还有“蚤起奉药膳”的记载。这些记载证明,至少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已出现药膳其名。而在药膳一词出现之前,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已出现了有关制作和应用药膳的记载。《周礼》中记载了“食医”。食医主要掌理调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的滋味、温凉和分量。食医所从事的工作与现代营养医生的工作类似,同时书中还涉及了其他一些有关

简述中医药膳的发展简史内容

简述中医药膳的发展简史内容 中医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与饮食文化的结合产物,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 丰富多样的药膳疗法和烹饪技巧。中医药膳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黄帝内经,这是一部记录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经典之一。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中草药和食物可以共同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药膳的研究逐渐深入,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烹饪技巧。在唐宋时期,中医药膳的应用范围扩大,烹饪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许多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开始将中草药与食物相结合,创制了许多药食同源的食谱。这些食谱中融合了中医理论和烹饪技巧,充分发挥了中草药的药理作用,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全面的保健和治疗方案。 到了明清时期,中医药膳逐渐成为宫廷和贵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皇宫中,有专门的御膳房负责制作中药膳供皇帝食用,以维持其健康和活力。同时,民间也兴起了中医药膳的烹饪技艺传承,人们开始意识到健康与饮食的密切关系。食材的选择、搭配和烹制方法得到了更加细致的研究,促进了中医药膳的进一步发展。 近代以来,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医药膳的研究得到了 更多的关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了中草药的药理作用和食物对健康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中医药膳的有效性。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饮食健康,中医药膳也因此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综上所述,中医药膳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黄帝内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理论和烹饪技巧。中医药膳在保健养生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健康方案。随着现代科学的验证和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中医药膳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中医药膳全说药膳的发展史

中医药膳全说药膳的发展史 一、中医药膳的特点 二、中医药膳的作用 三、药膳的分类 四、药膳的应用原则 五、中医药膳发展简史 药膳是从食疗学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食疗食品,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因此,药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因而,中国传统药膳的制作和应用,不但是一门科学,更可以说是一门艺术。 药膳食品,不是一般的营养食品,是现代所称的功能性食品。中药与食物相配,就能做到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所以说药膳是充分发挥中药效能的美味佳肴,特别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药膳既是一种功能性食品,也可以说它是中药的一种特殊的、受人们喜爱的剂型。 一、中医药膳的特点 1、注重整体,辩证施食 所谓“注重整体”、“辩证施食”,即在运用药膳时,首先要全面分析患者的体质、健康状况、患病性质、季节时令、地理环境等多方面情况,判断其基本证型;然后再确定相应的食疗原则,给予适当的药膳治疗。如慢性胃炎患者,若证属胃寒者,宜服良附粥;证属胃阴虚者,则服玉石梅楂饮等。 2、防治兼宜,效果显著 药膳既可治病,又可强身防病,这是有别于药物治疗的特点之一。药膳尽这多是平和之品,但其防冶疾病和健身养生的效果却是比较显著的。如山东中医学院根据古代食疗和清宫保健经验研制而成的“八珍食品”,含有山药、莲子、山楂等8种食用中药,幼儿食用30天后食欲增加者占97%,生长发育也有改善;再如,莱阳梨香菇补精,是由莱阳梨汁和香菇、银耳提取物制成,中老年慢性闩病患者服后不仅能显著改善各种症状,而且可使高脂血症者血脂下降,并可使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3、良药可口,服食方便

中国药膳发展史

中国药膳发展史 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临床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辨证关系,它包括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作用,以及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本文所提到的药膳即包括食疗内容。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药膳食疗保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因而药膳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行中医药膳食疗保健,不仅为我国人民的健康长寿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于促进世界卫生保健医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根据史实与现存资料,药膳的源流可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蒙昧时期(远古) 1.《孟子》上说:“食、色,性也”,是说人类的本能。 “民以食为天”这是一句古话,则指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须“填饱肚子”的重要性,以维持身体新陈代谢的需要。 2.原始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觅食。当时的食物,完全依赖于大自然的赐予。吃的食物种类很多,不可避免的误食不合适的食物,而引起不良反应。 《韩非子·五蠹》说过:“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淮南子·修务训》也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说明了远古时期的先民,确实曾受到有害饮食所致疾病的折磨和困扰。 3.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哪些食物有益可以进食;哪些有害而不宜食用。 《淮南子·修务训》说是:“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生动地说明了先民在寻找食物过程中,避开有毒的,摄取无毒食物的情况。同时,人们发现有许多种类的食物可以解除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有些食物吃后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于是,许多即可果腹,又可疗疾的食物被人们所重视,这就是中医学中“药食同源”的理论依据。质言之,人类在发现食物的同时,也就包含了食疗药膳的出现。所谓“药食同源”,应理解为源于同一发现过程,并不是食即是药,药即是食。 4.原始人利用自然野火到人工制造火(燧人钻木取火),由于“火上燔肉,石上燔谷”,使人获得更丰富的营养,使食品更符合卫生要求,提高了人体素质和增强了抗病能力,对于人类保健具有积极的保健意义,火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意义更为重大。以上人们对食物的选择和加工以及保证身体健康的一些措施,都是生活中不自觉的行动,根本没有食疗药膳的概念,所以称为蒙昧时期。尽管处于蒙昧状态,却是艰难而漫长的一步,是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一步。 萌芽时期(夏—春秋) 据文献记载,我国药膳食疗保健起源可以追溯到夏禹时代。此时已有多种烹调方法,如商代伊尹制汤液,他的烹调技术高明,担任汤王的厨师。 从甲骨文记载看,有禾、麦、黍、稷、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已能大量酿酒。在商汤之前

于泓坤教授:中华药膳发展简述

于泓坤教授:中华药膳发展简述“药膳”一词,最早并不是在医书中出现,而是在史书中出现的。 《后汉书》:“……亲调药膳,恩情笃密。” 《魏书》:“灵太后亲侍药膳……” 《宋史?张观传》:“早起亲奉药膳……” 从这些史料中可以推断,药膳是古代皇家专用的高档食品,是集防病、治病、养生及心理需求于一体的特殊膳食,是皇家专用的保健食品。 殷商时期,宰相伊尹所著《伊尹汤液经》中记载了多个药膳食疗配方。其中流传至今的“龙虎膏”已成为男人的专用品了。故后世称伊尹为食医鼻祖。 西周时期,药膳食疗已经发展成为特殊的行业。《周礼?天官》记载:“医分四等,‘食医’为上,主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疾医、疡医、兽医皆列于食医之下,归其统领。”“食医”就是从事药膳食疗为王族服务的特殊行业。 战国中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只记载了十三方配方。其中“半夏秫米汤”、“四乌鲗骨—藘茹丸”等是有效率很高的药膳食疗方,到现在许多临床医生仍然在使用。 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编著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称“方书之祖”。其中“当归生姜牛肉汤”、“桂枝汤”、“白虎汤”用粳米;“百合鸡子黄汤”、“黄芪建中汤”加饴糖;“瓜蒌薤白白酒汤”等都是食药合用的典范,就是我们现代人讲的“药膳”。 唐代药王孙思邈《千金方》专设“食治门”,创制了许多药膳名方。如:虎骨酒、猪肚粥等,并总结出食疗食养的原则:“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道,

唯在于药。君父有疾,期先命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食能排邪而安五脏,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是故,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宋代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济圣总录》等收载了大量的药膳验方,如“芪婆汤”、“当归川芎小茴香鸡”等。 金元时期,饮膳太医忽思慧著《饮膳正要》一书,可视为我国第一部中医营养学著作,也是元以前药膳食疗集大成者,他创制的养生抗衰药膳方有29个,治疗疾病的药膳方有129个,如:“羊肉大麦汤”、“羊肉木瓜汤”、“马奶酒”等。 明清时期,是中国药膳发展的又一高峰。李时珍《本草纲目》记录了大量药膳疗疾的经典配方,如:鳝鱼山药茯苓饼;清代药膳名家章穆编撰的《调疾饮食辨》及费伯雄的《食养疗法》等载录的药膳配方至今仍被人们经常用,量少时养生,量大时疗疾,如“当归芍药乌鸡粥”等。 中医药膳历经三千多年的理论与临床的经验积累,到了二十世纪又获得深入发展与应用的机遇。中国药膳研究会九圣源药膳创新研发中心于泓坤带领的专家团队在继承传统药膳食疗经验基础上,又借鉴现代临床营养医学研究成果创制出中西医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现代新型药膳”,“一病一膳,辨病施食”给传统的中医药膳插上现代科学翅膀。 近年来,国家对药膳食疗的研究越加重视,在国家星火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都对药膳食疗项目给予支持。国务院在《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八项主要任务中有三项涉及中医及药膳产业。在2019年9月24日,国家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

药膳的起源

药膳的起源 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中国药膳内容丰富,历史源远流长。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丰富的药膳知识。夏、春秋时期,药膳初具雏形,晋唐时期是药膳的形成阶段,明清时期为药膳学进入完善的阶段,这一时期,但凡关于本草的著作大都注意到了本草与食疗学的关系,对于药膳的烹调和制作

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明代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给中医食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仅谷、菜、果3部就收有300多种,其中专门列有饮食禁忌、服药与饮食的禁忌等。这一时期,提倡素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对于食疗、养生学的发展都大有益处。据有的学者统计,自汉初到明末,有关药膳的著作已有300多部。而今,有关食疗药膳的著作更是色彩纷呈,应用空前广泛,以至出现了一些专门的药膳餐馆。

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都要和食物接触,怎样吃出健康,如何做到营养合理与膳食平衡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俗话说:“病从口入”,生病从很大程度上说,往往是因平时形成的一些不良习惯所致,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也容

易造成身体不适。如果不慎生病,除了去医院打针、看病、以药物治疗外,其实我们还可以利用药膳来治疗和调理,药膳以自然的方式既给予人健康,又很少负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食用一些具有保健功效和预防作用的药膳菜品,不但能够强健身体还可以预防疾病。现阶段,药膳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并在国外也享有盛誉,备受青睐。药膳是中国传统饮食和传统医学的重要内容。今天,它已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科学、艺术和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传遍世界各地。

简述中医药膳的发展史

简述中医药膳的发展史 中医药膳是一门古老而有益的疗养方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的中国古代。它结合了中医理论和草药疗法,通过食用特定的食材和 药材来调理身体,以达到治疗疾病和增强健康的目的。中医药膳的发 展经历了多个阶段,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综合性食疗方式。 1. 早期的发展阶段(原始时代 - 春秋战国时期) 在中国古代的原始阶段,人们对食物的运用主要是为了满足基本的温 饱需求。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发现某些食物能够对 身体产生积极的影响。根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开 始将食物与草药结合使用,以治疗疾病。这可以被视为中医药膳史上 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2. 食疗理论的确立(隋唐时期 - 宋明清时期) 在隋唐时期,因为食物的功效被更多人所认可,中医药膳逐渐发展成 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食疗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确立,其中包括 了食材的性味归经、药食同源的原理,以及不同食材对身体不同部位 和器官的调理效果等。许多专门研究中医食疗的经典著作也相继问世,其中最著名的有《饮膳正要》、《千金方》等。 3. 现代中医药膳的发展(20世纪至今)

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中医药膳在20世纪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现代医学证实了许多中医药膳的疗效,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更深入的科 学解释。研究发现一些食材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等营养物质,对于提高免疫力、调节血压和降低胆固醇等具有显著作用。中医 药膳在现代被广泛应用于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和康复治疗。 总结与回顾: 中医药膳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早期的简单运用到理论的确立,再到现 代科技的支持和深入研究的阶段。它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更是一种与西医药物相辅相成的养生方式。中医药膳能够根据不同人 群的体质、疾病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方案,因此受到越来越多 人的重视和喜爱。 个人观点和理解: 作为中医药膳的爱好者,我深信中医药膳的独特价值和长期益处。通 过合理的食疗,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并预防一些慢性病 的发生。与传统中药相比,中医药膳更容易被身体吸收和利用,减少 了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风险。中医药膳也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 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保持活力和平衡。 中医药膳是一门古老而有益的疗养方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它 与中医理论、草药疗法等相结合,通过食疗来调理身体,以达到治疗 疾病和增强健康的目的。在现代社会中,中医药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中药药膳历史发展历程

中药药膳历史发展历程 中药药膳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下面是中药药膳历史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最早的中药药膳使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周朝的《周礼》和《左传》等古代文献中。在这些文献中,已经出现了一些草药的用法和应用。古代人们经常采用草药熬制成饮品,用来治疗疾病或保养身体。 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药膳的应用进一步发展。当时的著名医师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其中详细记录了许多草药的用法和配伍,包括一些中药药膳的方剂。此外,张仲景还提出了“方剂逢遇,分为四气”、“脉证并治”等独 特的理论,进一步推动了中药药膳的发展。 唐宋时期(公元7世纪至13世纪),中药药膳的使用更加广泛。当时,中医学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著名的医药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一时期,中药药膳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许多方剂也被纳入正式的医学文献中。 明清时期(14世纪至20世纪初)是中药药膳的发展高峰。在 明代,李时中等医学家编纂了《本草纲目》,系统总结了丰富的草药知识和用法,对中药药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清代,中药药膳的研究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特别是在民间,药膳被广泛传播和应用。 近代以来,中药药膳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更为深入的挖掘和应用。

特别是在20世纪以来,中医药的兴起和国家医疗保健政策的 支持下,中药药膳的研究和应用得到新的突破。各个省市也纷纷成立了中药药膳研究机构和药膳专科医院,集中进行中药药膳的研究和应用。 现今,中药药膳已经成为中医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方式之一,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许多中药药膳的方剂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养生秘方。 总之,中药药膳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中药药膳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养生保健方式。中药药膳将继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让我们保持健康和幸福。

简述中医药膳的发展简史

简述中医药膳的发展简史 中医药膳,作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运用中医原理和药食同源的原则,通过烹调技术将食物烹制成为具有药用价值和营养功能的药膳。以下是中医药膳发展的四个主要时期: 1.起源时期 中医药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古代,人们已经开始探究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并逐渐总结出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谱。据史书记载,商代时期已有“汤液”的制作,即通过烹制食物来治疗疾病。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将饮食养生与中医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中医药膳的雏形。 2.发展时期 从秦汉到唐宋时期,中医药膳逐渐走向发展成熟。在这个时期,医学家和美食家开始深入研究食材的搭配、烹饪技巧以及药食的性味与功效。例如,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详细记载了诸多药膳配方,涉及汤、粥、酒等多种形式。同时,民间也开始兴起养生和保健的风潮,药膳逐渐普及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3.繁荣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医药膳的繁荣阶段。此时,中医药膳已经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药膳烹制技术日臻完善,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药膳书籍,如清代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这些书籍详细阐述了药膳的原料、制作方法和功效,为后世中医药膳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4.成熟时期 进入现代社会,中医药膳的发展更加成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中医理论和药膳烹制技术得到了深入研究和完善。在实践中,药膳逐渐形成了针对不同疾病的特色疗法,如针对老年病的延年益寿药膳、针对女性疾病的调理药膳等。同时,许多烹饪专科也相继出现,如药膳餐厅、药膳烹饪班等,使中医药膳更加普及化和实用化。 总之,中医药膳的发展历经了起源、发展、繁荣和成熟四个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中医原理和药食同源的原则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烹制技术将食物转化为具有药用价值和营养功能的药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膳将会更加完善和普及化,为人类健康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医药膳学

上篇总论第一章药膳学的概念及发展简史第二章药膳的特点分类和应用原则第三章药膳学的基本理论第四章药膳制作的基本技能第一章药膳学的概念及发展简史第一节药膳的概念及内容一药膳的概念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调加工制成的食品进而言之药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健康状况和药食同源之理将适当的有药用功效的食品和适当的中药相配伍运用各种烹调技术制成具有一定色香味形和特定功效的食品它是既有食品作用又具有药品作用的美味佳肴它比普通食品更有营养保健和治疗作用它是中国传统的医药知识与食品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之目的的营养保健及治疗食品二药膳的意义和作用药膳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而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药膳的作用一是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二是治疗疾病康复保健三是延年益寿美容抗衰第二节中国药膳发展简史一先秦两汉时期药膳发展情况在我国自文字出现以后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已经有了药字与膳字药膳之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周礼·天官》记载周朝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科食医专司饮食营养卫生《内经》中记载了半夏粳米汤等6个药膳方《黄帝内经》特别强调了药治与食治相结合的重要毒药攻邪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益精气《神农本草经》中收载药物365 种其中药用食物就达50种左右包括有米谷菜蔬虫鱼禽肉等食药物《金匮要略》有禽兽虫鱼禁忌并治和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两篇专门论述了食禁内容并有当归生姜羊肉汤的药膳记载二魏晋隋唐时期药膳发展情况晋代葛洪《肘后救卒方》用海藻酒治疗瘿病用羊肝治雀夜盲用猪胰治疗消渴病等孟诜《食疗本草》中共收载食物药261种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孙思邈《千金方》夫为医者当须先洞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痊然后命药并设食治专篇王焘《外台秘要》在膳食食疗保健方面有十分宝贵的记述除在食物禁忌方面外还有药膳食疗保健方如气嗽用杏仁煎下痢用生姜汁加白蜜方干姜加杂面为烧饼熟食方等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太平圣惠方》总结了药膳的作用并列举了多种食疗药膳保健食品如软食之粥羹硬食之索饼饮料之酒浆茶乳等《圣济总录》包含有食治方285个食膳类型又增加了散饮汁煎饼面等三宋金元时期药膳发展情况宋金著名医家李杲《脾胃论》十分强调营养饮食药膳保健的重要张子和主张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补者以谷肉菜养品体者也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收载常用食物203种并逐一介绍食物的性味有毒无毒及效用至为实用在膳食方面很讲究配膳详尽记载了各种烧饼馒头包子及其他食物的制作方法四明清时期药膳发展情况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收载了大量食物包括乳腐酥鱼鲊等并

中医药膳学

上篇总论第一章药膳学的概念及发展简史第二章药膳的 特点分类和应用原则第三章药膳学的基本理论第四章药膳制作的基本技能第一章药膳学的概念及发展简史第一节药膳的概念及内容一药膳的概念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调加工制成的食品进而言之药膳是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健康状况和药食同源之理将适当的有药用功效的食品和适当的中药相配伍运用各种烹调技术制成具有一定色香味形和特定功效的食品它是既有食品作用又具有药品作用的美味佳肴它比普通食品更有营 养保健和治疗作用它是中国传统的医药知识与食品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之目的的营养保健及治疗食品二药膳的意义和作用药膳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而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药膳的作用一是预防疾病增强体质 二是治疗疾病康复保健三是延年益寿美容抗衰第二节中国药膳发展简史一 先秦两汉时期药膳发展情况在我国自文字出现以后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已经 有了药字与膳字药膳之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周礼•天官》记载周朝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科食医专司饮食营养卫生《内经》中记载了半夏粳米汤等6 个药膳方 《黄帝内经》特别强调了药治与食治相结合的重要毒药攻邪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益精气农本草经》中收载药物365 种其中药用食物就达50 种左右包括有米谷菜蔬虫鱼禽肉等食药物《金匮要略》有禽兽虫鱼禁忌并治和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两篇专门论述了食禁内容并有当归生姜羊 肉汤的药膳记载二魏晋隋唐时期药膳发展情况

《中医药膳学》

《中医药膳学》 《中医药膳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总论主要阐述中医药膳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药膳学的概念、内容和发展简史;药膳学的特点、分类和应用原则;药膳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中篇为药膳原料,主要介绍常用于药膳的食物160种,药特106种。本篇分项阐述有关药物、食物的异名、基原、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药膳方选、成分、使用注意、参考文献等。在药物、食物分类方面,依照食物的自然属性与生活应用习惯分为粮食、蔬菜、野菜、食用菌、果品、禽肉、畜肉、奶蛋、水产吕、调味品及其他佐料等10大类。药物分为根和根茎类、果实和种子类、茎叶类、全草类、花类、树皮和根皮类、菌类、动物类。下篇为常用中医药膳配方,主要介绍生活和临床中常用的药膳方270种。本篇参照中医方剂学的结构,分项阐述有关药膳方的配方、制法、功效主治、方解和使用注意等。在分类方面,按照药膳方的功效分为解表、清热、泻下、温里祛寒、祛风温、利水祛温、化痰止咳平喘、消食解酒、理气、理血、安审、平肝潜阳、固涩、补益、养生保健等15大类。 目录: 上篇总论1 第一章药膳学的概念及发展简史1 第一节药膳学的概念及内容1 一、药膳学的基本概念1 二、药膳学的任务与内容2 第二节药膳学发展简史2 一、远古时期-药膳的起源2 二、先秦时期-药膳理论的奠基与应用3 三、汉代至清代-药膳的发展时期5 第三节药膳的现代研究与应用7 一、药膳理论研究7

二、药膳的实验与临床研究7 三、药膳的应用研究8 四、药膳的现代开发研究8 第二章药膳的特点、分类和应用原则9 第一节药膳的特点9 一、历史悠久9 二、隐药于食9 三、辨证配伍10 四、注重调理10 五、影响广泛10 第二节药膳的分类10 一、按药膳功效分类11 二、按药膳形态分类12 第三节药膳的应用原则12 一、平衡阴阳12 二、调理脏腑13 三、扶正祛邪13 四、三因制宜13 五、勿犯禁忌13 第三章药膳学的基本理论14 第一节药膳学的基础理论14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14 二、以辨证论治原則指导施膳16 三、阴阳五行理论的应用17 第二节药膳学的药性理论18 一、四性18 二、五味19 三、升降浮沉19 四、归经20 五、毒性2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