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澧县古为“澧州”地名的历史史据考证;

澧县古为“澧州”地名的历史史据考证;

澧縣古為“澧州”地名的歷史史據考證;

“澧州”它位於湖南省的西北部,澧州地名因澧水而命名, 澧州位於澧水的下游、洞庭湖的西岸。因澧水貫境而得名,素稱“九澧門戶”。自民國二年(癸醜年)西元1913年9月廢州為縣,始置澧縣,隸嶽常澧道所轄。“澧州”已經被澧縣(縣名)所替代了百年以上。

(一).歷史上的澧州(州名)起源;澧之名源於《禹貢》,春秋、戰國均屬楚。秦屬慈姑縣,隸黔中郡。兩漢時期為孱陵、零陽縣,屬武陵郡。三國時,始屬蜀,後屬吳零陽、作唐縣,分隸天門郡、南郡。北朝時期西魏政權(拓跋廓)末位皇帝恭帝二年(乙亥年),西元555年始置澧州。隋開皇九年(己酉年)西元589,改澧州為松州,不久複名澧州,新置澧陽縣(澧縣)。隋大業三年(丁卯年)西元607年,改澧州為澧陽郡,轄澧陽、石門、孱陵、安鄉、崇義、慈利6縣。唐武德四年(辛巳年)西元621年,複為澧州,仍轄6縣。唐天寶元年(壬午年)西元742年改為澧州澧陽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年)西元758年複為澧州。宋乾德元年(癸亥年)西元963年又為澧州澧陽郡。元至元十二年(乙亥年)西元1275年,升為澧州路,至元十四年(丁醜年)西元1277年,改為澧州路總管府。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丙辰年)西元 1376年)複為澧州,並裁澧陽縣入州治,隸常德府。清.順治一年(甲申年)西元1644年,澧州改隸嶽常澧道。雍正七年(己酉年)西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轄安鄉、石門、慈利、安福4縣。雍正十三年(乙卯年)西元1735年,增轄永定縣(今張家界永定

區)。中華民國元年(壬子年)西元1912年,改直隸澧州為澧州行政廳。

(二).近代演變史;民國二年(癸醜年)西元1913年9月廢州為縣,始置澧縣,隸嶽常澧道。民國三年(甲寅年)西元1914年,隸武陵道。民國五年(丙辰年)西元1916年,隸湘江道。民國十一年(壬戌年)西元1922年,廢道制,直隸於省。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年)西元1935年,省內設立行政督察區,澧縣先後隸屬湘西行政督察區、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和第四行政督察區。共和國元年(己醜年)西元1949年7月27日澧縣解放後,一直隸屬常德地區。共和國40年(戊辰年)西元1988年6月,常德地改市,澧縣仍隸屬常德市所轄。

(三).史書記載鉻印;

中國曆朝常德與澧州所轄轄區文史;

屈子有“沅有芷兮澧有蘭”以及”捐餘玦兮江中”,“遺餘褋兮澧浦”等名句;蘇軾也有“靈鈞一去楚江空,澧陽蘭芷無顏色”之說;柳宗元對澧境也深表讚賞,認為“自漢而南,州之美者十七八,莫若澧”。

秦屬黔中郡,兩漢屬武陵郡,三國、兩晉屬天門郡。南朝梁敬帝紹泰元年(西元555年)廢天門郡和南義郡,始置澧州。雖經朝代更替,隸屬關係有所變更,主要管轄澧水流域的諸縣。

隋地理表總第19表;

全國合計:190郡1252縣 [隋書地理志: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

十五]都京兆郡之第74欄。武陵郡,轄2縣.治武陵縣,1.武陵縣.2.

龍陽縣。都京兆郡之第184欄。澧陽郡,轄6縣.治澧陽縣,1.澧陽縣,2.石門縣,3.孱陵縣,4.安鄉縣,5.崇義縣,6.慈利縣。

新唐書地理表總第20表:

全國合計:10道8府330州1639縣8都護府90羈縻府706羈縻州411羈縻縣[新唐書地理志:郡府三百二十有八,縣千五百七十三.羈縻府州八百五十六],都京兆府第5表;山南道,轄2府.33州.163縣治襄州。第5欄;澧州(澧陽郡)轄4縣,治澧陽縣; 1.澧陽縣,2.安鄉縣,3.石門縣,4.慈利縣。第6欄, 朗州(武陵郡)轄2縣, 治武陵縣;

1.武陵縣,

2.龍陽縣。

舊唐書地理表總第21表:

全國合計:15道.8府448州3軍.1573縣.17僑州16僑縣.3羈

縻府156羈縻州211羈縻縣.2大都護府4都護府23都督府2部落[舊唐書地理志:郡府三百二十有八,縣千五百七十有三。羈縻州郡,不在此數。].都京兆府第13表江南西道轄34州148縣.5羈縻州26羈縻縣.治洪州。第32欄,澧州,轄4縣,治澧陽縣; 1.澧陽縣,2.石門縣,3.安鄉縣,4.慈利縣。第33欄,朗州,轄2縣,治武陵縣;1.武陵縣,2.龍陽縣。

通典地理表總第22表:

全國合計:8府 321郡 1603縣 [通典州郡典:凡郡府三百二十九] .都京兆府。第9表古荊州.今轄33郡.130縣,第19欄, 武陵郡

(朗州)轄2縣,治武陵縣;1.武陵縣,2.龍陽縣。第20欄澧陽郡 (澧州)轄4縣,治澧陽縣;1.澧陽縣,2.慈利縣,3.石門縣,4.安鄉縣。

五代十國周行逢地理表總第40表:

全國合計:15州49縣[古今圖書集成無地理統計數].都

之6欄,朗州轄2縣,治武陵縣;1.武陵縣,2.龍陽縣。第11欄,澧州轄4縣,治澧陽縣;1.澧陽縣,2.慈利縣,3.石門縣,4.安鄉縣。

北宋地理表總第42表:全國合計: 26路 4京府. 35府 264州 61軍. 1238縣 3監. 263羈縻州 [宋史地理志:26路4京府30府254州1234縣63監].都東京開封府第16 表荊湖北路,轄2府10州2軍56縣,治江陵府。之1欄鼎州轄4縣,治武陵縣;1.武陵縣,2.龍陽縣,3

桃源縣,4.沅江縣。第7欄 ,澧州轄4縣,治澧陽縣;1.澧陽縣,2.安鄉縣,3.石門縣,4.慈利縣。

南宋地理表總第43表:

南宋地理表總第43表:全國合計:16路.36府134州37軍.1監730

縣1監.1僑州4僑縣263羈縻州[宋史地理志無南宋地理統計數].都臨安府。第8 表湖北路轄3府 9州 3軍 55縣,治江陵府。第3欄常德府,轄4縣,治武陵縣;1.武陵縣,2.桃源縣,3.龍陽縣,4.沅江縣。第6欄,澧州轄4縣,治澧陽縣;1.澧陽縣,2.安鄉縣,3.石門縣,4.慈利縣。

元地理表總第46表:

全國合計:12省.189路.48府420州4軍.1164縣.17安撫司306長官司[元史地理志:1中書省11行中書 185路 33府,359州,4軍,15安撫司,1127縣]. 都大都路第11表,湖廣等處行中書省,轄32路8府3軍63州178縣,1.管番民總管,2.宣慰司15安撫司272長官,治武昌路,江南湖北道肅政廉訪司之3欄,常德路,轄2州2縣,治武陵縣,1.武陵縣,2.沅江縣(轄龍陽州.轄桃源州)。

第4欄,澧州路,轄2州3縣,治澧陽縣, 1.澧陽縣,2.石門縣, 3.安鄉縣(慈利州.柿溪州)。

明地理表總第47表:

全國合計:2京14布政司.162府256州.1175縣.13宣慰司10宣撫司20安撫司1招討司172長官司.7都司6行都司120衛41所[明史地理志:2京13省140府193州1138縣.19羈縻府47州6縣.11宣慰司10宣撫司22安撫司1招討司169長官司5蠻夷長官司.16都指揮使司5行都指揮使司493衛2593所315守禦千戶所].都順天府之5欄,嶽州府,轄1州 7縣,治巴陵縣, 1.巴陵縣,2.臨湘縣,3華容縣,4平江縣。

清地理表總第48表:

全國合計:23省1地方4藩部.219府77直隸州60直隸廳.147散州81散廳1382縣.1屯務廳2土府29土州4土縣160土司.6盟5道31部220旗24部落[清史稿地理志:凡府、州、縣一千七百有奇。].都順天府第14表,湖南省轄9府4直隸州5直隸廳3散州64縣.治長

沙府之4欄,常德府,轄4縣,治武陵縣, 1.武陵縣,2.桃源縣,3.沅江縣,4.龍陽縣。第3欄, 澧州直隸州,轄5縣;1.永定縣,2.安福縣,3.安鄉縣,4.石門縣,5.慈利縣。

清康熙三年(1664年),澧州改隸嶽常澧道。雍正七年(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轄安鄉、石門、慈利、安福(今臨澧縣)等四縣。雍正十三年(1735年),增轄永定縣(今張家界市永定區)。到1913年9月廢州為縣止,澧州一直都是澧水流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民國地理表總第49表:

全國合計:12院轄市35省和西藏地方.208區6盟3部.57省轄市2縣轄市2010縣35設治局2管理局2對汛區71旗98宗[民國時期政區沿革:12院轄市35省和西藏地方.57省轄市2018縣41設治局3管理局131旗].都南京市第16表湖南省轄10區 2市 77縣. 治長沙市屬笫4區轄9縣,治常德縣, 1.常德縣,2.南縣,3.華容縣,4.

桃源縣,5.澧縣,6.臨澧縣,7.安鄉縣,8.石門縣,9.慈利縣。

自民國二年(癸醜年)西元1913年9月廢州為縣,始置澧縣,隸嶽常澧道所轄。

編輯收藏: 澧州譚氏二十一世,譚曉平

統計字數:293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