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染色体实验原理

染色体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染色体是在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结构。因此,必须获得染色体标本才能进行检查分析,通常情况下,都是利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核型分析。正常情况下,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不再分裂,但植物血凝素(PHA)可刺激血中的淋巴细胞转化成淋巴母细胞,使其恢复增殖能力。因此,可采取少量外周静脉血,做短期培养,培养至72小时细胞进入增殖旺盛期,此时加入秋水仙素抑制细胞分裂,使细胞分裂停止在中期以获得足够量的分裂期细胞,经低渗、固定、制片、染色后镜下观察进行核型分析。上述制备的染色体标本经胰蛋白酶消化、Giemsa染色后,可在染色体纵轴上显示出着色深、浅相间的横纹——带,表明每条染色体的特征。

一. 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

1.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及着丝粒的位置,将染色体分为七组。

A组染色体:包括1~3号染色体。长度最长,1号和3号染色体为中央着丝粒,2号染色体为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B组染色体:包括4~5号染色体,长度次于A组;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短臂较短。

C组染色体:包括6~12号和X染色体,中等长度,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D组染色体:包括13~15号染色体,具有近端着丝粒和随体。

E组染色体:包括16~18号染色体,16号染色体着丝粒在 3/8处,17号和 18号染色体着丝粒约在 1/4处。

F组染色体:包括19号和20号染色体,中央着丝粒。

G组染色体:包括21号、22号和Y染色体,是染色体组中最小的,为近端着丝粒的染色体。21号和22号染色体具有随体。二.G显带染色体标本分析

G带显示的正常人显带核型特征(见附图1.1、1.2、1.3)

A组染色体:包括1~3号染色体。长度最长,1号和3号染色体为中央着丝粒,2号染色体为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1号染色体

短臂:在320条带左右的分裂相上,近侧段有两条深带,第2条深带稍宽;在处理好的标本上,远侧段可显出34条浅染的深带。此臂分为3个区,近侧的第1深带为2区1带,第2深带为3区1带。

长臂:副缢痕紧贴着丝粒,染色深浅不一,其远侧为一宽的浅带,近中段与远侧段各有两条深带,中段两条深带稍靠近,其中第2条染色较浓。此臂分为四个区,副缢痕远侧的浅带为2区1带,中段第2深带为3区1带,远侧段第1深带为4区1带。

2号染色体

短臂可见四条深带,中段的两条深带较靠近。此臂分为2个区,中段两条深带之间的浅带为2区1带。

长臂:有7条深带,第3和第4深带有时融合。此臂分为3个区.第2和第3深带之间的浅带为2区1带,第4和第5深带之间的浅带为3区1带。

3号染色体

着丝粒区浓染

短臂:在近侧段可见一条较宽的深带,远侧段可见两条深带,其中远侧的一条较

窄,且着色较浅,这是区别3号染色体短臂的重要特征。近侧段的深带可分为两条深带。此臂分2个区,中段浅带为2区1带。

长臂:一般在近侧和远侧段各有一条较宽的深带。在显带好的标本上,近侧段的深带可分为两条深带,远侧段的深带可分为三条深带。此臂分为2个区,中段浅带为2区1带。

B组染色体:包括4~5号染色体,长度次于A组;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短臂较短。

4号染色体

短臂:可见两条深带,近侧深带染色较浅,短臂只有一个区。

长臂:可见均匀分布的四条深带,在显带较好的标本上,远侧段的两条深带可各自再分为两条较宽的深带。此臂分为3个区,近侧段第1和第2深带之间的浅带为2区1带,远侧段的两条深带之间的浅带为3区1带。

5号染色体

短臂:可见两条深带,其中远侧的深带宽而且色浓,短臂只有一个区。

长臂:近侧段有两条深带,染色较浅,有时不明显;中段可见三条深带,染色较深,有时融合成一条宽的深带;远侧段可见二条深带,近末端的一条着色较浓。此臂可分为3个区,中段第2深带为2区1带,中段深带与远侧段深带之间的宽阔的浅带为3区1带。

C组染色体:包括6~12号和X染色体,中等长度,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6号染色体

短臂:中段有一条明显而宽阔的浅带,其中近侧段和远侧段各有一条深带,近侧深带紧贴着丝粒;在显带较好的标本上,远侧段的深带又可分为两条深带。此臂分为2个区,中段的明显而宽阔的浅带为2区1带。

长臂:可见五条深带,其中近侧的一条紧贴着丝粒,远侧段末端的一条深带着色较浅。此臂分为2个区,第2和第3深带之间的浅带为2区1带。

7号染色体

着丝粒浓染。

短臂:有三条深带,中段深带着色较淡,有时不明显;远侧深带着色浓宽,状如”瓶盖”。此臂分为2个区,远侧段的浅带为2区1带。

长臂:有三条明显的深带,远侧近末端的一条深带着色较淡,第2和第3深带稍接近。此臂分为3个区,近侧第1深带为2区二带,中段的第2深带为3区1带。

8号染色体

短臂:有两条深带,中段有一条较明显的浅带,这是与10号染色体相区分的主要特征。此臂分为2个区,中段的浅带为2区1带。

长臂:可见三条分界不明显的深带,远侧段的深带着色较浓。此臂分为2个区,中段的深带为2区1带。

9号染色体

着丝粒浓染。

短臂:近侧段和中段各有一条带,在显带较好的标本上,中段可见两条窄的深带,此臂分为2个区,中段的深带为2区1带。

长臂:可见明显的两条深带,副缢痕一般不着色,在有些标本上显现出特有狭长

的颈部区。此臂分为3个区,近侧的一条深带为2区1带,远出的一条深带为3区二带。

10号染色体

着丝粒浓染。

短臂:近出段和中段各有一条深带,在有些标本的中段可见两条深带,但与8

号染色体短行比较,其深带的分界不够清晰。此臀只有一个区。

长臂:可见明显的三条带,近侧的深带较明显,远侧的两条深带较靠近,这是与8号染色体相鉴别的主要特征。此管分为2个区,近侧段的一条深带为2区1带。

11号染色体

短臂:近中段可见两条靠的很近的较窄的深带.在显带较差的标本上,只能看见一条宽带。此臂只有1个区。

长臂:近侧有一条深带,紧贴着丝粒.远侧段可见一条明显的较宽的深带,这条深带与近侧的深带之间是一条宽阔的浅带,这是与12号染色体相鉴别的一个明显特征;在显带较好的标本上,远侧段的深带可分为两条较窄的深带,两深带之间有一条很窄的浅带,一般极难辨认,但它是一个分区的界标,在有些标本上近末端处还可见一条窄的淡色的深带。此臂分为2个区,上述远侧两条深带之间的浅带为2区1带。

12号染色体

短臂:中段可见一条深带。此臂只有1个区。

长臂:近侧有一条深带,紧贴着丝粒;中段有一条宽的深带,这条深带与近侧深带之间有一条明显的浅带,但与11号染色体相比较这条浅带较窄,这是鉴别11号与12号染色体的一个主要特征;在显带好的标本上,中段较宽的深带可分为三条深带,其正中的一条着色较浓;在有些标本上,远侧段的近端还可见1~2条染色较淡的深带。此行分为2个区,中段正中的深带为2区1带。

X染色体

其长度介于7号和8号染色体之间。

短臂:中段有一条明显的深带,如竹节状。在有些标本上,远侧段还可见一条窄的、着色淡的深带。此臂分为2个区,中段的深带为2区1带。

长臂:可见4~5条深带,近中部的一条深带最明显。此臂分为2个区,近中段的深带2区1带。

D组染色体:包括13~15号染色体,具有近端着丝粒和随体。

13号染色体

着丝粒浓染。

长臂:可见4条深带,第1和第4带较窄,染色较淡。第2和第3深带较宽,染色较浓,此臂分为3个区,第2深带为2区1带,第3深带为3区1带。

14号染色体

着丝粒浓染。

长臂:近侧和远侧各有一条明显的深带,在处理好的标本上,中段尚可见一条较浅的深带。此臂分为3个区,近侧深带为2区1带,远侧深带为3区1带。

15号染色体

着丝粒浓染。

长臂:中段有一条明显的深带,染色较浓,有的标本上,近侧段可见l~2条淡染的深带。此臂分为2个区,中段深带为2区1带。

E组染色体:包括16~18号染色体,16号染色体着丝粒在3/8处,17号和18号染色体着丝粒约在1/4处。

16号染色体

短臂:中段有一条深带,较好的标本上可见两条深带。此臂只有1个区。

长臂:中段和远侧各有一条深带,有时远侧段的一条不明显,副缢痕着色浓。此臂分为2个区,中段深带为2区1带。

17号染色体

短臂:有一条深带,紧贴着丝粒。此臂只有1个区。

长臂:远侧段可见一条深带,这条带与着丝粒之间为一明显而宽的浅带。此臂分为2个区,这条明显而宽的浅带为2区1带。

18号染色体

短臂:有一条窄的深带。此臂只有1个区。

长臂:近侧和远侧各有一条明显的深带。此臂分为2个区,两深带之间的浅带为2区1带。

F组染色体:包括19号和20号染色体,中央着丝粒。

19号染色体

着丝粒及周围为深带,其余为浅带。短臂和长臂均只有1个区。

20号染色体

着丝粒区浓染。

短臂:有一条明显的深带。此臂只有1个区。

长臂:在中段和远侧段可见1—2条染色较浅的深带,有时全为浅带。此管只有1个区。

G组染色体:包括21号、22号和Y染色体,是染色体组中最小的,具近端着丝粒的染色体。21号和22号染色体具有随体。

21号染色体

着丝粒区着色浅。

与22号染色体相比较,其长度比22号短。其长臂近侧有一明显而宽的深带。此臂分为2个区,其深带为2区1带。

22号染色体

着丝粒区染色浓。

与21号染色体相比较,其长度比21号长;在长臂上可见两条深带,近侧的一条着色较浓而且紧贴着丝粒,近中段的一条着色浅,在有的标本上不显现。此臂只有1个区。

Y染色体

长度变化较大,有时整个长臂被染色成深带。在染色较好的标本上,可见两条深带。此臂只有1个区

【注意的问题】

1.采血时不要加入太多的肝素,因为肝素含量过多时往往抑制淋巴细胞的转化。2.培养过程中培养液逐渐变黄色,说明pH发生了较大变化,将不利于细胞生长,此时可加入适量灭菌的1.4% NaHCO3溶液调整,或再加入2~3ml培养液的办法来校正。

3.培养失败的原因,一般有下述几种:①培养瓶及器材洗涤不符合要求;②配

制溶液的双蒸水不符合要求;③PHA和培养液的质量有问题,或培养液pH不符合要求;④无菌操作不符合要求,发生污染;⑤淋巴细胞对PHA反应降低,致分裂相太少。

4.标本质量不佳的原因:①秋水仙素的处理不当,如秋水仙素的浓度不够或处理时间不足,结果分裂相太少;如浓度过高或处理时间过长,则使染色体过于缩短,难于进行分析;②低渗处理不当,低渗处理时间过长时,细胞膜往往过早破裂,染色体丢失;如果低渗处理不够,则染色体分散不佳,难以进行计数分析;

③离心速度不合适,收集细胞时离心的速度太低易丢失细胞,如果低渗后离心速度过高,往往使分裂相过早破裂,完整的分裂相减少;④标本固定不充分,如固定液不新鲜,或甲醇、冰醋酸的质量不佳,结果染色体模糊,或残留胞浆痕迹,使背景不清;⑤玻片去污不彻底,冷冻不够,使细胞悬液不能均匀附着以致细胞大量丢失,或染色体分散不佳。

5.制备G显带染色体标本时,要严格控制胰酶消化时间,时间不足显不出带纹,时间过长,使染色体不规则或形成空泡状。

实验四__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

实验四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方法; 2.了解人类染色体的特征。 二、实验原理 1.染色体组型(核型)是指生物体细胞所有可测定的染色体表型特征的总称。包括:染色体的总数,染色体组的数目,组内染色体基数,每条染色体的形态、长度、着丝粒的位置,随体或次缢痕等。染色体组型是物种特有的染色体信息之一,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再现性。组型分析能进行染色体分组外,还能对染色体的各种特征做出定量和定性的描述,是研究染色体的基本手段之一。利用这一方法可以鉴别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同时也是研究物种的起源、遗传与进化,细胞遗传学,现代分类学的重要手段。 2.人类的单倍体染色体组(n=23)上约有30000-40000个结构基因。平均每条染色体上有上千个基因。各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有严格的排列顺序,各基因间的毗邻关系也是较为恒定的。人类的24种染色体形成了24个基因连锁群,所以,染色体上发生任何数目异常、甚至是微小的结构变异,都必将导致许多获某些基因的增加或减少,从而产生临床效应。染色体异常常表现为具有多种畸形的综合征,称为染色体综合征,其症状表现为多发畸形、智力低下和生长发育异常,此外还可看到一些特征性皮肤纹理改变。染色体畸变还将导致胎儿死产或流产。染色体病已成为临床上较常见的危害较为严重的病种之一,染色体病的检查、诊断已经成为临床实验室检查的重要内容。 1960年,在美国Denver市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遗传学会议,讨论并确定正常人核型(karyotype)的基本特点即Denver体制,并成为识别人类各种染色体病的基础。按照Denver 体制,将待测细胞的染色体进行分析和确定是否正常,以及异常特点即为核型分析。人类染色体分组及形态特征见表1。 表1 人类染色体分组及形态特征(非显带标本) A组:1-3号,可以区分。1号,最大,M,长臂近侧有一次缢痕;2号,较大,SM;3号,较大,比1号染色体段1/3-1/4)。 B组:4-5号,体积较大,SM,短臂相对较短,两者不容易区分。 C组:6-12,X。中等大小,SM,较难区分。6、7、8、11和X染色体的着丝粒略近中央,短臂相对较长,9、10、12染色体的着丝粒偏离中央。9号染色体长臂有较大次缢痕。

染色体 实验报告

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及组型实验 生命科学学院张瀛 【实验目的】 1.掌握染色体标本的制作方法。 2.认识不同生物染色体的特征,学会做染色体组型图。 【实验用品】 小白鼠,秋水仙素,生理盐水,0.3%KCl液,固定液,铜网,酒精灯,离心机,注射器,剪刀,镊子,载玻片,滴管,显微镜等。 【实验原理】 染色体标本制作的原理 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形状较为清楚,故使用中期细胞,并以每条染色体相对独立存在为 染色体标本制作的四大要点 1)PHA:促细胞分裂,使淋巴细胞返幼,变为淋巴母细胞。 2)秋水仙素:破坏微管装配,使纺锤体不能形成,使大量细胞停止在分裂中期。(相同作用:秋水仙胺、长春碱、鬼臼素) 3)低渗作用:水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容空间变大,染色体间的距离拉大,易于染色体分散开。 4)空气干燥:使细胞和染色体展开。 5)固定:用camoy`s solution(甲醇:冰醋酸=3:1)作用使蛋白质变性,对染色体内的组蛋白来说,变形后硬度增加,保持了染色体的“即时形态”,对细胞膜蛋白来说,变形使细

胞膜硬度增强,形成屏障作用,防止了细胞内物质外溢和丢失。 染色体标本制作的意义 根据染色体的特征(数目、形态、大小等)制作染色体组型图。 染色体标本制作的应用 1) 生物学方面:根据染色体特征鉴别生物及种类。 染色体数目:兔-44条,猫-38条,狗-78条,马-64条,人-46条,小鼠-40条(18对端着丝粒染色体,第17、18对为亚端着丝粒染色体),大鼠-42条,鸡-78条。 2) 临床医学方面:主要用于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及研究。 因此,染色体组型实验广泛应用于胎儿遗传性疾病早期诊断中(抽取羊水)。 染色体组型 把真核生物的一个体细胞中的各个染色体按其长度、形状和着丝粒的位置排列成一定顺序的过程,即为染色体组型。 染色体核型 染色体组型是染色体核型的模式表达。 染色体组型及分群依据 主要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着丝粒的位置,其次是臂的长短,以及次级缢痕或随体的有无等方面。 描述染色体的四个参数 相对长度:可用来表示每条染色体的长度。 臂指数:可用来确定臂的长度。 为了更准确的区别压中部和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Levan 提出划分标准: 1.0-1.7之间: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 ) 1.7-3.0之间: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 ) 3.0-7.0之间: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 ) 7.0以上: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

染色体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染色体是在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结构。因此,必须获得染色体标本才能进行检查分析,通常情况下,都是利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核型分析。正常情况下,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不再分裂,但植物血凝素(PHA)可刺激血中的淋巴细胞转化成淋巴母细胞,使其恢复增殖能力。因此,可采取少量外周静脉血,做短期培养,培养至72小时细胞进入增殖旺盛期,此时加入秋水仙素抑制细胞分裂,使细胞分裂停止在中期以获得足够量的分裂期细胞,经低渗、固定、制片、染色后镜下观察进行核型分析。上述制备的染色体标本经胰蛋白酶消化、Giemsa染色后,可在染色体纵轴上显示出着色深、浅相间的横纹——带,表明每条染色体的特征。 一. 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 1.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及着丝粒的位置,将染色体分为七组。 A组染色体:包括1~3号染色体。长度最长,1号和3号染色体为中央着丝粒,2号染色体为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B组染色体:包括4~5号染色体,长度次于A组;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短臂较短。 C组染色体:包括6~12号和X染色体,中等长度,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D组染色体:包括13~15号染色体,具有近端着丝粒和随体。 E组染色体:包括16~18号染色体,16号染色体着丝粒在 3/8处,17号和 18号染色体着丝粒约在 1/4处。 F组染色体:包括19号和20号染色体,中央着丝粒。 G组染色体:包括21号、22号和Y染色体,是染色体组中最小的,为近端着丝粒的染色体。21号和22号染色体具有随体。二.G显带染色体标本分析 G带显示的正常人显带核型特征(见附图1.1、1.2、1.3) A组染色体:包括1~3号染色体。长度最长,1号和3号染色体为中央着丝粒,2号染色体为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1号染色体 短臂:在320条带左右的分裂相上,近侧段有两条深带,第2条深带稍宽;在处理好的标本上,远侧段可显出34条浅染的深带。此臂分为3个区,近侧的第1深带为2区1带,第2深带为3区1带。 长臂:副缢痕紧贴着丝粒,染色深浅不一,其远侧为一宽的浅带,近中段与远侧段各有两条深带,中段两条深带稍靠近,其中第2条染色较浓。此臂分为四个区,副缢痕远侧的浅带为2区1带,中段第2深带为3区1带,远侧段第1深带为4区1带。 2号染色体 短臂可见四条深带,中段的两条深带较靠近。此臂分为2个区,中段两条深带之间的浅带为2区1带。 长臂:有7条深带,第3和第4深带有时融合。此臂分为3个区.第2和第3深带之间的浅带为2区1带,第4和第5深带之间的浅带为3区1带。 3号染色体 着丝粒区浓染 短臂:在近侧段可见一条较宽的深带,远侧段可见两条深带,其中远侧的一条较

辨别常染色体遗传和性染色体遗传 实验

辨别常染色体遗传和性染色体遗传实验 一、【目的】 1、熟练掌握果蝇的杂交实验以及实验中的各项操作技术。 2、会辨别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性染色体遗传。 二、【原理】 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遗传的区别: 常染色体遗传特点——性状遗传与性别无关。即一般每种性状的表现型在雌雄性别都有。例如在子一代中有长翅雄果蝇、长翅雌果蝇、残翅雄果蝇、残翅雌果蝇。或者说发病率在男女中相等性染色体遗传特点——性状遗传与性别有关,即有种表现型只在雌性或者是雄性中。例如在子一代中有长翅雄果蝇、长翅雌果蝇、残翅雄果蝇。残翅果蝇只在雄性中有。或者说发病率在男女中不相等 判断染色体和性染色体遗传的方法: 准确判断方法——即首先在判断显隐性的基础上,根据显性遗传看男患者的母亲女儿,隐性遗传看女患者的父亲儿子,只要有一个不患病,就不是性染色体遗传估计的方法——根据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遗传特点判断 重点注意一种杂交结果 若后代中雄性全是一种表现型,雌性全是另一种表现型,该性状的遗传就是X染色体遗传如YXA×XaXa 后代就是雄性全是隐性性状,雌性全是显性性状 设计方案鉴别是常还是性染色体遗传 1、知道显隐性 (1)选择一对显雄隐雌杂交若为常染色体遗传,则显雄×隐雌可能为AA×aa或者Aa×aa,则后代可能全为显性或者雌雄中显隐性均有若为X染色体遗传,则显雄×隐雌为YXA×XaXa,则后代雄性全为隐性性状,雌性全为显性性状。 (2)选择多对显雄×杂合雌性若为常染色体遗传,则可能为AA×Aa或者Aa×Aa,则后代可能后代可能全为显性或者雌雄中显隐性均有若为X染色体遗传,则为YXA×XAXa,则后代雌性全为显性,雄性一半为显性,一半为隐性。 (3)选择多对杂合雄性×杂合雌性 2、不知道显隐性——正交和反交 三、【材料】 黑腹果蝇品系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片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人体的1ml 外周血中一般含有约1-3×106个小淋巴细胞,通常它们都处于间期的GO和G1期。在培养条件下给予药物刺激时,经过53-72小时可在培养物中获得大量的有丝分裂细胞,供染色体标本制备和分析之用。这种外周血培养方法是在1960年由Moorhead等所建立的。 人体外周血的形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其中红细胞和血小板不能离体培养。血细胞中的小淋巴细胞处于间期的GO和G1期。在培养时给予药物刺激,可转变为淋巴细胞,随后进行有丝分裂。这样经过66-72小时短期培养、秋水仙素处理,低渗和固定,就可获得大量有丝分裂的细胞。这种微量全血培养技术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12年,Warfter 最先研究人类染色体。1923年,报道人类染色体的二倍体为48条。 细胞遗传学、组织培养技术为 人类染色体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技术突破主要在于: (1)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PHA的应用:PHA 是从菜豆种子中提取出来的,大量的PHA具有凝血作用。如果适合,可刺激细胞转为母细胞,从而进行有丝分裂。 (2)秋水仙素的应用:秋水仙素可阻断纺缍体截止于中期,使染色体个体大,结构清晰,缩短适度,细胞质粘度降低。 (3)低渗处理(水或0.075mlKcl)使红细胞胀破,白细胞胀大,染色体空间变大,易伸展,便于观察。 1956年,J.H.Tjio A.Levan 培养人胚胎组织细胞,计数人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6条。1960年,Moorhead建立人体外周血培养技术,使染色体的研究跃进一步。1968年,T.U. Casperssan 提出染色体显带技术。 实验试剂 RPMI1640培养基,植物血凝素(PHA),小牛血清,肝素,双抗,秋水仙素,低渗液:0.075Mol/L Kcl,卡诺氏固定液,Giemsa染色液,0.1Mol/L 磷酸缓冲液(pH7.4-7.6)等。 磷酸缓冲液的配制 0.1Mol/L 磷酸缓冲液(pH7.4-7.6): A:Na2HPO4•12H2O 28.8克B:Na2HPO4•7H2O 2.164克 KH2PO4 2.67克NaH2PO4•2H2O 0.3克 溶解于1000 ml双蒸水中溶解于1000 ml双蒸水中 实验设备 2ml灭菌注射器,离心机,电子天平,恒温培养箱,除菌滤器,显微镜,酒精灯,载玻片等。实验材料 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

染色体畸变实验

实验十染色体畸变试验 可用末梢血淋巴细胞,或人和哺乳动物体细胞系作为材料,常用的体细胞系有中国地鼠卵巢细胞(CHO),中国地鼠肺成纤维细胞(V79和CHL),人胚肺2倍体成纤维细胞等。这里介绍外周血淋巴细胞为对象的染色体畸变的试验方法。 1.实验原理 外周血中小淋巴细胞几乎都处在细胞增殖周期的G1期或G0期(不同于体外培养的体细胞),一般条件下是不会再分裂的。当在培养物中加入适量的PHA,在37℃下,经52~72h 的培养,淋巴细胞开始转化,进入细胞增殖周期,此时可获得大量的有丝分裂的细胞。再经过秋水仙素处理,低渗、固定,即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良好的中期染色体分裂相。电离辐射,化学有害物质作用于机体或体外细胞,均可引起细胞染色体的损伤,且与剂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因此,染色体畸变已用于电力辐射事故的生物计量估算。 2.方法与步骤 (1)试剂 ①RPMI-1640培养液,含20%小牛血清。 ②肝素:每支含肝素12500U,使用时用生理盐水配成500U/ml,4℃冰箱内保存备用。 ③秋水仙素:配成40ug/ml浓度。称取秋水仙素4mg,溶解于100ml 0.85%Nacl 溶液中,经6号细菌漏斗过滤,4℃冰箱内保存。使用时吸取0.05或0.1ml加入到5ml细胞培养物中,其终浓度为0.4~0.8ug/ml。 ④双抗:青霉素100U/ml,链霉素100ug/ml。 ⑤PHA:PHA为冰干注射剂(广州生产)每支10mg,使用时用2ml生理盐水溶解。 ⑥KCl低渗液:KCl 1.88g,双蒸水1000ml使之溶解,其浓度为0.025M. ⑦冰醋酸甲醇固定液:冰醋酸1份,甲醇3份,混合而成。 (2)细胞培养 常规细胞培养。 (3)受试物的处理 实验分组:至少设立五个组,即阳性对照、阴性(溶剂)对照及三个剂量组。最高剂量

12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实验十二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利用动物骨髓进行细胞染色体制片的一般方法, 2.掌握细胞收集、低渗、滴片等技术手段。 3.观察和了解小鼠染色体的数目及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了一个物种生长发育的全部信息。因此通过染色体分析,可以了解某一物种最基本的遗传指标。进行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一般取自细胞分裂旺盛的组织,如骨髓、淋巴细胞以及通过人工培养的悬浮液。将秋水仙素注射到动物的腹腔内,经肠系膜吸收可转运到骨髓,使正在分裂的细胞不能形成纺锤体,染色体停在中期状态,经过处理和制片后就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染色体。这种制片方法是属于侵害性的,因此这种方法适用于动物来源丰富、动物个体较小的材料。对于大型动物可以采取骨髓穿刺术获得红骨髓,在临床上用于一些血液疾病的研究分析。对于一些珍稀的鸟类可采用羽髓来制片,方法基本一样。人类的染色体分析可采用外周血培养的方法来获得大量的细胞材料。 骨髓细胞具有丰富的细胞质和高度分裂能力,因此不必经体外培养,也不需要植物血球凝集素(PHA)的刺激,可直接观察到分裂细胞。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分裂的骨髓细胞被阻断在有丝分裂中期,再经离心、低渗、固定、滴片等步骤,便可制作出理想的染色体标本,是研究动物细胞遗传学的好材料。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具有取材容易,方法简单易行等优点,设备也简单,在一般的实验室均可进行。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1.仪器、用具 天平,离心机,光学显微镜,恒温水浴锅,试管架,烧杯,离心管,刀片,镊子,解剖盘,解剖剪,镊子,注射器,纱布,冰冻载玻片,吸水纸,吸管,镜头纸。 2.材料 体重20克左右的小鼠。 3.试剂 (1)0.075mol/L KCl低渗液

染色体组型分析

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姓名:刘云超学号:2009361017班级:生工4班组别:4组 一、实验原理 1、染色体组型:各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都是相对稳定的。每一细胞内特定的染色体组成叫染色体组型。 2、染色体组型分析(核型分析):就是研究一个物种细胞核内染色体的数目及各种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如对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观测,从而描述和阐明该生物的染色体组成,为细胞遗传学、分类学和进化遗传学等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3、染色体组型分析大都采用植物根尖等分生组织中的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因为此期染色体具有较典型的特征,且易于计数;在进行核型分析时,染色体制片要求分裂相为染色体分散,互不重叠,能清楚显示着丝点位置。然后通过显微摄影,测量放大照片上的每个染色体的长度和其它形态特征,依次配对排列,编号,并对各对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作出描述。 二、实验目的 观察分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长短、臂比和随体等形态特征;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练习显微摄影的操作过程,拍摄和印放显微照片。 三、实验材料 蚕豆、玉米、黑麦、洋葱的根尖(或木本植物的茎尖),或幼嫩花蕾,经固定,染色,压片(方法参见实验二十八),显微摄影,得染色体照片。也可以由实验室提供染色体制片或放大照片。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 显微镜,测微尺,毫米尺,镊子,剪刀,绘图纸。如无现成的染色体照片需备摄影显微镜以及有关摄影器材。 五、实验步骤 1、测量:依次各测量染色体长臂和短臂的长度,随体计入臂长与否须注明。 根据显微测量或放大照片测量、记录染色体形态测量数据如下: 绝对长度(μm)=放大的染色体长度÷放大倍数 染色体组总长度=该细胞单倍体全部染色体长度(包括性染色体)之和 相对长度(%)=每个染色体长度÷染色体组总长度×100 臂比=长臂长度÷短臂长度 着丝粒指数=短臂÷该染色体长度×100 例表(表格于实验结果中) 2、配对:根据测量数据,即染色体相对长度、臂率、着丝粒指数、次缢痕的有无及位置、随体的形状和大小等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剪贴配对。 3、排列: ⑴染色体对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等长染色体对,短臂长的在前;具随体染色体、性染色体可单独排在最后。 ⑵异源的染色体要分别排列(如小麦的A、B、D染色体组) 4、剪贴:把上述已经排列的同源染色体按先后顺序粘贴在绘图纸上。粘贴时,短臂向上、长臂向下,各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在一条直线上。所得组型图。 5、分类:臂比是反应着丝点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根据此可确定染色体所属的形态类型。 染色体形态类型:臂比(长臂/短臂)形态类型 1~1.7M中着丝粒染色体;

实验一 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一 染色体核型分析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人类正常染色体核型的组成; 2.掌握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各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都是相对稳定的。染色体核型:指一个物种所特有的染色体数目和每一条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如人类体细胞中共有23对染色体,22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 细胞分裂中期是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最典型的时期,通过显微镜摄影,将选取伸展良好,形态清晰,有代表性的细胞分裂相进行高倍拍摄放大,得到照片,该核型可以代表该个体的一切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从染色体玻片标本和染色体照片的对比分析,进行染色体分组,并对组内各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和随体有无等形态特征进行观测和描述,从而阐明生物的染色体组成,确定其染色体组型,这种过程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染色体组型分析也称核型分析。 染色体长度测定:可在显微镜下用测微尺直接测量或在放大的照片上测量得到。通常以微米表示。 绝对长度:不稳定,只有相对意义。 相对长度:是每条染色体的绝对长度与正常细胞全部染色体总长度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是稳定的比较可靠的数据。 着丝粒的位置:常用Evans 提出的方法,即以染色体的长臂(L )和短臂(S )的比值来表示。 在常规染色的情况下,不可能全部识别每个染色体,因此根据染色体的长度和着丝点的位置,可将正常人的染色体分为7组,即A 、B 、C 、D 、E 、F 和G 组,其分布如下: 这7组染色体的主要特征如下: A 组:第1,2,3染色体.在染色体中是最大的三对染色体,按长短和着丝点的位置彼此可以分开. B 组:第4、5染色体,具有亚中部着丝点的两对大型染色体,第4比第5稍长些,彼此较难于区分。 C 组:第6、7、8、9、10、11和12染色体。具亚中部首丝点的中型染色体。第6、7、8和11染色体的着丝点比第9、10、12染色体的着丝点更近于中央。组内各染色体的大小也略有不同。该组内的各染色体较难于配对和确定。x 染色 M m sm st t 1 1~1.7 1.7~3.0 3.0~7.0 7.0以上 正中着丝粒 中部着丝粒 近中着丝粒 近端着丝粒 端部着丝粒 表示符号 臂比(S/ L )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实验报告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实 验报告 Did you work harder today, April 6th, 2023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一、实验原理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减I的主要特征是同源染色体配对—— __________;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__________;同源染色体________ ;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减II的主要特征是染色体不再复制;每条染色体的__________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二、实验过程 1、活动准备: 1用彩色纸片做出4条黄色和4条红色的染色单体;其中2条黄色的染色单体长3-4cm ; 2条长6-8cm;2条红色的染色单体长3-4cm ; 2条长6-8cm.. 2把颜色、长度相同的两条染色单体成对并排放置..用同种颜色的吸扣代表着丝点.. 3磁力小黑板1个;在左侧画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的轮廓、中心体和纺锤体;在右侧画2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轮廓;中心体和纺锤体.. 2、活动任务: 1模拟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动态变化;边操作边完成染

7把新细胞中的染色体横向排列在细胞中央 的赤道板处.. 减Ⅱ 中 8把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独立的染色体; 并将染色体分别拉向细胞的两极..尽量一 次移动所有的染色体;象在活细胞中发生 的那样 减Ⅱ 后 9在两极有染色体的部分画出细胞轮廓;代表新细胞的生成..减Ⅱ末 (2)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探究创新:如果用3对染色体进行模拟;将产生多少种类型的配子 巩固练习 1.下列哪一过程发生于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 A.染色体复制 B.同源染色体联会 C.着丝点分裂 D.同源染色体分离 2. 同源染色体是指 A.由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B.分别来自于父亲和母亲的两条染色体 C.形态特征大致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D.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3.下列四个细胞图;属于二倍体生物精子细胞的是 4.下图为细胞分裂某一时期的示意图.. 1此细胞处于_________分裂时期;此时有四分 体_________个.. 2可以和1号染色体组成一个四分体的是 _________号染色体.. 3此细胞全部染色体中有DNA分子_________ 个.. 4在此细胞分裂后的一个子细胞中;含有同源 染色体_________对..子细胞染色体的组合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 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目的】 1.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各种数据指标。 2.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 3.对照标准图型,学习识别人体各对染色体的带型特征。 4.初步掌握人体染色体组型带型分析方法。 5.了解染色体组型与带型分析的意义。 【实验材料与用品】 1.器材:直尺、剪刀、胶水、计算器、白纸 2.材料:人体细胞染色体放大图 【实验原理】 染色体组型又称核型,是指将动物、植物、真菌等的某一个体或某一分类群(亚种、种、属等)的体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它们相对恒定的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核型模式图是指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个按其特征绘制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一)描述染色体的四个参数: ×100 (相对长度可以用来表示每条染色体的长度)1.相对长度= 每条染色体长度 单倍常染色体之和+X

2.臂指数= 长臂的长度 q 短臂的长度 p 为了更准确地区别亚中部和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1964年Levan 提出了划分标准: 1.0-1.7之间,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 ) 1.7-3.0之间,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 ) 3.0-7.0之间,为压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 ) ④ 7.0以上,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 3.着丝粒指数 = 短臂的长度 p 染色体全长 p+q 按Levan 划分标准: 50.0-37.5之间为M 37.5-25.0之间为SM 25.0-12.5之间为ST ④ 12.5-0.0之间为T 4.染色体臂数(NF ):根据着丝粒的位置来确定。 a .端着丝粒染色体(T ),NF=1; b .中部、亚中部、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M ,SM ,ST ),NF=2。 (二)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的分类标准及其主要特征 类别 包括染色体的序号 主要特征 A 群 第1-3对 体积大,中部着丝粒;第2对着丝粒略偏离中央 B 群 第4-5对 体积大,中部着丝粒;彼此间不易区分 C 群 第6-12对,X 中等大小,亚中部着丝粒。第6对的着丝粒靠近中央,X 染色 体大小介于第6与7之间,第9对的的长臂上有一次缢痕,第 ×100 (臂指数可以用来确定臂的长度) ×100 (着丝粒指数可以决定着丝粒的相对位置)

染色体标本制作与观察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 染色体标本制作与察看 【实验目的】 1、掌握小鼠睾丸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基本制作过程和Giemsa染色法,认识各操作步骤的原理。 2、认识常用实验动物染色体的数目及特色。 3、认识不一样生物染色体的特色,学会做染色体组型图。 【实验资料与用品】 器械: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手术剪、解剖盘、胶头滴管、离心管、离心计、 小烧杯、冰箱、酒精灯、小烧杯等 资料:小鼠 试剂:蒸馏水、%NaCl溶液、%KCl溶液,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秋水仙素 【实验原理】 一、制作染色体标本的先决条件 细胞拥有旺盛的分裂能力:选择活跃的组织,如胸腺、骨髓、睾丸、小肠;或施加药物使 细胞分裂(PHA) 想法获得大批的分裂中期细胞:利用秋水仙素 二、染色体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真核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和构造是重要的遗传特征之一。制备染色体标本是细胞学最基本的技术之一,优秀的染色体系片是进行染色体显带、组型剖析、原位杂交等的先决条件。 染色体的制备在原则上能够从全部发生有丝分裂的组织和细胞悬浮液中获得。最常用的门路是从骨髓细胞、血淋巴细胞、、和组织培育的细胞中制备染色体。本实验采纳的方法是从小鼠的睾丸细胞中获得。

染色体的形态构造在细胞增殖周期中是不停的运动变化的,一般在有丝分 裂中期,染 色体形态最典型、最易辨识和划分。所以,制备染色体标本获得的是中期细胞。 染色体特色:数目、长度(绝对长度、相对长度)、着丝粒地点(M/SM/ST/T)、 随 体与次缢痕的数目大小和地点、带型剖析 描绘染色体的四个参数: ①相对长度=(每条染色体的长度)/(单倍常染色体之和+X染色体)*100,相对长度可 以 用来表示每条染色体的长度。 ②臂指数=(长臂的长度)/(短臂的长度),臂指数能够用来确立臂的长度。③着丝粒指数= (断臂长度)/(染色体全长)*100,着丝粒指数能够决定着丝粒的相对位 置。 ④染色体臂数(NF),依据着丝粒的地点来确立。 三、操作原理 小型动物的染色体系片最好最有效的资料就是骨髓组织(因为分裂活动旺盛,睾丸也可)利用 睾丸细胞的制片技术固然需要离心以及仔细的操作,但基本程序其实不复杂。在小鼠睾丸中,细胞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比较旺盛,所以不需要体外培育就能够直接获得分裂中期细胞。经过小鼠睾丸 获得染色体比较简易,一般不需要无菌操作。用秋水仙素作为有丝分裂的克制剂,将其注入到小鼠 腹腔中,能够阻挡分裂细胞纺锤体的形成。 因为小鼠睾丸细胞分裂活动旺盛,拥有高度的分裂能力,本次实验经过前办理、低渗、固定、 制片染色等步骤制得染色体标本,可察看到很多处于分裂中期的染色体,能够进行染色体组型剖析。 Giemsa染色法的染色结果:细胞核染成紫红色、细胞质和核仁染成蓝紫色四、制作染色体标本的意义 认识染色体的特色(形态、大小、数目)——绘制染色体组型图 染色体组型:把真核动物一个体细胞各染色体按长度、形状、着丝粒 地点摆列成必定次序。 染色体核型:某一物种独有的一组或一套染色体的形态特色。 染色体组型图的应用 ①鉴识生物种类:兔44条;小鼠40条;大鼠42条;鸡78条;猫38条;狗78条;马 64 ②遗传病的诊疗和研究:三体综合征(含三条21号染色体)、卵巢退化症(含45条染色

实验九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九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目的】 1. 观察测量照片上每条染色体,进行配对排列和剪贴成核型分析图; 2. 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各种数据指标,学习和掌握核型分析的方法; 3. 正确理解生物的遗传多样性——染色体多样性。 【实验原理】 核型(Karyotype)亦称染色体组型,是指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核(或染色体组)的表型,是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每一个体细胞含有两组同样的染色体,用2n表示。其中与性别直接有关的染色体,即性染色体,可以不成对。每一个配子带有一组染色体,叫做单倍体,用n表示。两性配子结合后,具有两组染色体,成为二倍体的体细胞。在对染色体进行测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分组、排队、配对,并进行形态分析的过程叫核型分析(如图1所示)。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条按其长短、形态、类型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称为核型图,它代表一个物种的核型模式。核型分析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⑴ 确定一物种的染色体数目;⑵ 辨析每条染色体的特征。 → 图1 人类中期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2n=46) 染色体在复制以后,纵向并列的两个染色单体,通过着丝粒联结在一起。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固定的。由于着丝粒位置的不同,染色体可分成相等或不相等的两臂,造成中部着丝粒(m),亚中部着丝粒(sm)、亚端部着丝粒(st)和端部着丝粒(t)等形态不同的染色体(如图2所示)。此外,有的染色体还含有随体或次级缢痕,所有这些染色体的特异性构成一个物种的核型。细胞分裂中期是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最典型的时期,通过显微镜摄影,将选取伸展良好,形态清晰,有代表性的细胞分裂相进行高倍拍摄放大,得到用于核型分析的照片。 图2 中期染色体形态及结构 1. 分析标准:⑴ 臂比值r(长臂长/短臂长);⑵ 着丝粒指数i[(短臂长/染色体长)×100%](表1);⑶ 相对长度:某条染色体长度占一套单倍体染色体长度总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实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实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 的变化 实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方法 (2)了解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机制 二、实验原理: (1)在正常有丝分裂的植物分生组织细胞中,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子染色体在绢丝的作用下分别向两极移动,最后均匀分布在两个子细胞上。 (2)用低温处理植物组织细胞,使纺缍体的形成受到抑制,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 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三、方法步骤: 知识拓展: 除了低温诱导外,秋水仙碱在生产中还常用于处理发芽的种子或幼苗,使染色体数量 加倍。其原理是,当秋水仙碱作用于分裂的细胞时,它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 体无法移动到两极,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量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将来可能发育成多倍体植物。 相关 高中生物 知识点: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细胞膜的制备方法 1.实验原理: 细胞中的物质有一定的浓度。当将细胞放入蒸馏水中时,细胞会吸水并破裂,细胞内 的物质会流出,从而获得细胞膜。 2.实验中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 (l)成熟的哺乳动物红细胞没有细胞壁。

(2)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各种细胞器(膜)和细胞核(核膜),可提取到较为纯净的细胞膜。 (3)红细胞是单独存在的,这便于制造悬浮液。 3.红细胞稀释液的制备:将少量新鲜血液注入生理盐水中,摇匀。 4.操作流程 易错点拨: 1.红细胞应用生理盐水稀释:① 使红细胞分散,不易凝集;② 使红细胞暂时保持其原始形状。 2、滴蒸馏水用吸水纸吸引时应该缓慢进行,防止把细胞吸跑。 科学家经常使用成熟的哺乳动物红细胞作为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因为() a.哺乳动物红细胞容易得到 b、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在水中很容易破裂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 d、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很容易观察到 答案c 高中生物相关知识点: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2.材料的选择 (1)常用藓类叶片(或是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 (2)原因:① 苔藓的叶子只有一层叶肉细胞。② 菠菜叶片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为海绵组织,排列疏松,细胞分散,易撕裂,易于观察。 3.实验流程 (1)观察叶绿体 知识点拨: 1.制作苔藓叶临时薄膜和观察叶绿体时,保持叶片处于水状态。如果叶绿体失水,它会收缩成球状,无法被观察到。当观察正常切片时,将染色液滴入正常切片的中间,而不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染色体的观察---山东大学汇总

一、实验名称 小鼠染色体标本的制备、观察 二、实验目的 1、熟悉动物生殖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及各个时期特点。 2、掌握小鼠睾丸减数分裂标本的制作方法。 3、学习染色体的染色和观察过程。 三、实验原理 1、染色体 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遗传物质深度压缩形成的聚合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染色质)。染色体的分析往往是选择细胞处于活跃增殖状态,或者经过各种处理后细胞进入分裂的动物组织。 2、细胞分裂及其观察 细胞的有丝分裂可以大体分为五个阶段:前期、前中期、中期、后期、末期,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特定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分裂前期:染色体凝集,间期细长、弥散分布的线性染色质,经过进一步螺旋化、折叠和包装等过程,逐渐变短变粗,形成光镜下可辨的早期染色体结构。随着染色质的凝集,核仁缩小消失。分裂极确立: 复制了的中心体分离,向两极移动。纺锤体装配:从中心体形成星体微管和极微管。 前中期:核膜崩解;纺锤体完成装配,前期星体的形成和向两极的运动标志着纺锤体组装的开始。随着核膜的解体,由纺锤体两极发出的一些星体微管可进入“核”内,通过其正极端捕获染色体,形成动粒微管。至此,纺锤体基本完成组装;染色体整列,在动粒微管的作用下,染色体列队到赤道板。 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也是该实验的重点观察时期。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并向细胞两极移动。后期A,动粒微管变短,牵动染色体向两极运动;后期B,极微管长度增加,两极之间的距离逐渐拉长。 末期::两子细胞核形成,染色体去浓缩,核膜重建,核仁重现。 在正常动物体内,骨髓和睾丸是处于不断分裂的组织。给动物注射一定剂量的秋水仙素即可使许多处于分裂的细胞停滞于中期,然后采用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即可得到大量可分析的染色体标本。在动物实验时,可在取材前经腹腔注射有丝分裂抑制剂,一般常用秋水仙素,这此方法对于动物的核型分析是非常有用的。本方法简便、可靠,不需要经体外培养和无菌操作,易于推广。因此睾丸和骨髓细胞是用于动物细胞遗传学研究很好的材料。 3、睾丸 睾丸是雄性生殖细胞发育和成熟的部位,是产生精子的器官。睾丸内的曲细精管从外到内一次分布有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以及形态渐变中的精子。取睾丸将曲细精管内的细胞冲出后固定,然后制片染色,可以观察到动物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的不同时相。如果提前给动物腹腔注射秋水仙素溶液,可以抑制生殖细胞的正常分裂,增加中期分裂相细胞的数目,此方法可用来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计数与观察。 睾丸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可用来检测雄性个体生殖细胞是否受到周围环境污染或是否发生病变,是小型动物生殖学常规实验。 4、倒置染色法 在玻璃板上用废旧玻璃板作支架,使得标本载玻片的正面朝下放置到支架上,在玻璃板和标本载玻片之间滴加Giemsa染液,这样,一可以节省染料,

人类染色体G带观察与核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G带观察与核型分析 一、实验目的 掌握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核型: 染色体组型又称核型,是指将动物、植物、真菌等的某一个体或某一分类群(亚种、种、 属等)的体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它们相对恒定的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核型模式图是指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个按其特征绘制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核型( karyotype )是指一个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所构成的图像,通常是将显微摄影得到的染色体照片剪贴面成。正常细胞的核型能代表个体的核型。组型( idiogram )是以模式图的方式表示,它是通过对许多细胞染色体的测量取其平均值绘制而成的,是理想的、模式化的染色体组成。它代表了一物种染色体组型的特征,核型的研究对人类医学遗传研究及临床应用,对探讨动植物起源、物种间亲缘关系、鉴定远缘杂种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 ○2带染色技术也称为改良的 iemsa 染色法。因用 iemsa 染色,所以称为带。它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染色体分带技术之一。染色体标本放到37℃胰酶中是带显示的一种预处理方式,它可以从染色体上抽取蛋白质特定的成分,从而经 iemsa 染色后获得良好一致的分带类型。带的形成与 iemsa 染料的组成及染色特性分不开。 iemsa 染料即噻嗪-曙红染料,染色首先取决于两个噻嗪分子同DNA 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它们结合一个曙红分子,其次取决于一个有助于染料沉淀物积累的疏水环境。通过胰前预处理可以使阴性带区的疏水蛋白被除去或使它们的构型变为更疏水状态。从而造成了染色体蛋白质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明暗相间的染色体带。 染色体带技术为染色体遗传病诊断、杂种细胞检定、特殊细胞株标记、染色体的识别等开创了一系列检测方法,大大加速了染色体研究的进展。 ○3对任何一个染色体的基本形态学特征来说,重要的参数有3个:描述染色体的三个参数: 1.相对长度:指单个染色体长度与包括X(或Y)染色体在内的单倍染色体总长之比,以百分率表示。(相对长度可以用来表示每条染色体的长度) 相对长度= 每条染色体长度x100% (单倍常染色体+X染色体)总长度 2. 臂指数:指长臂同短臂的比率(臂指数可以用来确定臂的长度) 臂指数= 长臂的长度q x100% 短臂的长度p 为了更准确地区别亚中部和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1964年Levan 提出了划分标准: ○1 1.0-1.7之间,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 ○2 1.7-3.0之间,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 ○3 3.0-7.0之间,为压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 ○47.0以上,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3.着丝粒指数:指短臂占该染色体长度的比率,它决定着丝粒的相对位置。(着丝粒指数可以决定着丝粒的相对位置) 按Levan 划分标准: ○150.0-37.5 之间为M ○237.5-25.0之间为SM

植物染色体压片法

第一部分植物染色体压片法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并掌握根尖处理、染色、压片及制片观察的方法。 2. 观察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了解有丝分裂全过程。 二实验原理 高等植物有丝分裂主要发生在根尖、茎尖生长点及幼叶等器官的分生组织(分生区),其中根尖是最常用的材料: ①根尖取材容易,操作和鉴定也比其它器官与组织方便; ②实验室内采用种子萌发后所长出的新鲜幼嫩根尖,不受植物生长季节的影响和限制,并且可以大量获得; ③对于某些珍贵而又稀少的试验材料,取用自然条件下生长植株的根尖,比取用茎尖、花器等对材料的伤害要小得多; ④采用实验室内种子发根,切取根尖后的种苗通常还可以进行正常种植,利于后续研究进行。 有丝分裂期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时间相对较短,有丝分裂制片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染色体鉴定,希望观察到更多分裂相,尤其是分裂中期相,通常要对材料进行不同的预处理。 预处理主要通过抑制和破坏纺锤丝的形成来获得更多的中期分裂相;同时,预处理还可改变细胞质的粘度,促使染色体缩短和分散,便于压片和观察。常用的预处理有物理法、化学法、混合处理法等。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对细胞形态和结构起支撑和保护作用,分生组织的细胞壁结构将分生细胞结合成一个整体,因此在压片之前需要采用适当方法软化或部分分解细胞壁使细胞间易于分离,这一操作称为解离。同时,解离也可适当清除部分细胞质,使细胞质背景趋于透明化,便于观察染色体。常用的解离方法主要有酸解法和酶解法。 酸解法:步骤简便、容易掌握。根尖分生组织经过酸解和压片后,呈单细胞。酸解法广泛用于染色体计数、核型分析和染色体畸变的观察及相关分析。

酶解法:常用于染色体显带技术或姊妹染色单体交换研究。通过解离和压片,分生细胞的原生质体能够从细胞壁里压出,使染色体周围不带有细胞质或仅有少量细胞质,让后续制片处理直接作用于染色体。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形态结构还需要对材料进行染色,通常采用染色体染色效果好而细胞质着色少的碱性染料、酸性染料或孚尔根试剂染色。三实验材料 蚕豆(Vicia faba, 2n=2x=12)根尖 四实验器具、试剂 显微镜、恒温箱、水浴锅、计时器、培养皿、酒精灯、小烧杯、试管、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剪刀、刀片、解剖针、吸水纸、纱布、标签纸、铅笔、橡皮等常用工具。 0.1%秋水仙碱,或饱和对二氯苯溶液,卡诺氏固定液,改良石炭酸品红染液,冰乙酸,甲醇,无水乙醇,95%乙醇,0.1%升汞,1mol/L盐酸。 五实验方法 1.发根 将蚕豆种子用0.1%升汞消毒10min,经流水冲洗,温水浸泡1~2d后,置25℃恒温箱中发根。待主根长到2cm左右时剪去主根(须根系植物的种子发出的主根不需剪掉),让其充分长出侧根。待侧根长到1~2cm时,于适宜时间用蒸馏水洗净,将水吸干,剪取根尖0.5~1cm进行预处理。为获得尽可能多的分裂相,蚕豆根尖以上午9~10时剪取为宜。 2.预处理 将剪下的根尖立即放入0.1%秋水仙碱或饱和对二氯苯水溶液中,以药液浸没根尖为度,处理3~4h。抑制和破坏纺锤丝的形成,使根尖细胞延迟其染色体的分离,增加中期分裂相,并使染色体分散于细胞中,以便观察计数。 3.固定 材料经预处理后,用流水冲洗,然后投入卡诺液Ⅰ(3份甲醇∶1份冰乙酸,现配现用)中固定20~24h,用95%的乙醇洗两次,转入70%乙醇中保存备用。固定的目的是将材料迅速杀死,并使染色体形态、结构尽可能保持不变和便于染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