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第1课、电和磁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和制作电磁铁使学生知道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教学准备:导线、电池、小磁针、大铁钉、大头针

教学过程:

一、奥斯特的电磁试验介绍

1819年冬到1820年春,奥斯特在哥本哈根开办了一个讲座,专门为精通哲学和具备相当物理知识的学者讲授电、电流及磁方面的知识。在1820年4月的某一天晚上,奥斯特在讲课时突然想起,过去许多人在电流方向上寻找电流对磁体的效应都没有获得成功,电流对磁体的作用很可能是一种“横”向的,而不是“纵”向的。于是他“把导线和磁针平行放置”进行试验。他当时用的电源是一个伽伐尼电池,导线是一根细的铂丝。接上电源后,果然发现导线附近的小磁针向垂直于导线的方向动起来了。对于小磁针的摆动,听课的观众几乎是无动于衷,但对奥斯特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当时他真是激动万分,多年盼望的现象终于出现了,怎能不激动呢?

奥斯特为了进一步弄清楚电流对磁针的作用,于1820年4月到7月,花了3个月的时间,做了60多个实验。他把磁针放在导线的上方和下方,考察了电流对磁针作用的方向;把磁针放在距导线的远近不同距离处,考察了电流对磁针作用的强弱;把玻璃、金属、木头、石块、瓦片、松脂、水等放在磁针和导线之间,考察了电流对磁针的影响……奥斯特在经过3个月的紧张工作后,于1820年7月21日发表了一篇名为《关于磁针上电流碰撞的实验》的论文,这篇论文是用拉丁文写的,发表在法国《化学与物理学年鉴》杂志上。这份杂志在刊登奥斯特的文章时特别作了如下说明,“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奥斯特的实验是多么有说服力”。

二、电和磁之间有什么联系

自然界中的磁体存在两个磁极,自然界同样存在两种电荷。不仅如此,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具有相似的特征;同名磁极或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名磁极或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些都说明电和磁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电能生磁。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生活中常用的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电铃等都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磁能生电。磁生电即电磁感应现象,就是利用磁场可以获得电流,例如发电机。

磁场对通电导体有力的作用。电动机就是利用了磁与电的这个特性。

三、生活中与磁有关的工具及其工作原理

生活中有很多与磁有关的工具,如指南针、电磁铁、电磁继电器、麦克风、扬声器等。

指南针利用了磁体的基本性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指南针南极指南,也就是指向地磁的北极(地磁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电磁铁通电时,把衔铁吸下来, 使衔铁和动静触点接触,工作电路闭合,开始工作。电磁铁断电时,失去磁性,弹簧把衔铁拉过来,断开工作电路。电磁继电器就是利用低压控制电路控制工作电路通断开关的。

第2课、电磁铁

一、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电磁铁产生磁力的大小与电流有关,还与线圈大小、形状、圈数有关。在线圈一定的情况下,电流越大磁力越大,电流越小磁力越小;当通入电流一定时,线圈的匝数越多,磁力越大。电流和线圈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了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二、电磁铁南北两极的变化与什么有关系

把螺线管紧密地套在一个铁芯上,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电磁铁。电磁铁的磁性随线圈中电流的增加而增大。电磁铁的南北极与导线中电流的方向有关。当电流的方向反向以后,电磁铁的南北两极也随之发生改变,北极变成南极,南极变成北极。

三、电磁铁直接连接的是交流电源的正负两极,实际上不就成短路吗?

四、怎么解释这种做法

我们平常使用的电源(如日光灯、电视机、电脑等用电器的电源),都是交流电源。这种电源提供的电流的大小和方向都发生变化。接通电源以后,电路中就会有变化的电流。电磁铁线圈对变化的电流有阻碍作用,始终阻碍电路中的电流。这样电路中电流就比较小,不至于烧坏电路。在阻碍的过程中,电能变成电磁铁磁场的能量。线圈绕的匝数越多,对变化电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所以电磁铁可以直接连接在交流电源上而不会发生短路。

第3课、电磁铁的磁力(一)

一、电磁是如何将磁性传给铁钉的?

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铁或钢制的物体都能被磁化,而铜或铝制的物体不能被磁化。钢是制造永磁体的好材料。

磁化的方法如下。

(1)用磁体的一极靠近。

(2)用磁体的一极沿同一方向摩擦磁化。铁钉如果放在电磁铁附近也会被磁化,从而获得磁性。

二、如何判断电磁铁的南北两极

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判断电磁铁南北两极的方法,被称为安培定则,具体的判断方法是:伸出右手,用手握住电磁铁的线圈,让四指弯曲的方向和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电磁铁的北极。

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判断电磁铁的南北两极。当电磁铁通电时,我们在它的附近放上一个小指南针,观察小指南针北极的指向,小指南针北极指向的一端就是电磁铁的南极。

三、如何解释磁化现象

为了解释永磁和磁化现象,安培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安培认为,任何物质的分子中都存在着环形电流,称为分子电流,而分子电流相当一个基元磁体。当物质在宏观上不存在磁性时,这些分子电流的取向是无规则的,它们对外界所产生的磁效应互相抵消,故使整个物体不显磁性。在外磁场作用下,等效于基元磁体的各个分子电流将倾向于沿外磁场方向取向,而使物体显示磁性。

四、电磁铁的磁场为什么比单独的通电线圈的磁场强

电磁铁是在铁芯的外面绕上通电线圈形成的,通电线圈会形成磁场,放入的铁芯受到它的磁化作用也产生磁性。电磁铁的磁场实际上是两个磁场的叠加,所以会比单独的通电线圈磁场强。

4、电磁铁的磁力(二)

一、电流检测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输电线内部有变化的电流,这样会在输电线周围产生一个变化的磁场。当电流检测器靠近时,检测器内部会被感应出电流,这样电流就会被显示出来。

二、怎样理解电流和磁场

电可以生磁,磁也可以生电。通电直导线和通电螺线管的周围都可以产生磁场,电磁铁就是电生磁的应用。反过来,磁也可以生电。我们把一个闭合线圈放在一个恒定的磁场中不会产生电流,但当把闭合的线圈放在一个变化的磁场中时,线圈中就会感应出电流。总之,电流可以产生磁场,但只有变化的磁场才能产生电流。

三、静电与磁有关系吗

静电和磁现象是没关系的,磁现象的本质是与运动电荷有关的。

四、什么叫永磁体

你也许发现“吸铁石”不仅可以吸引铁,而且“吸铁石”之间会相互吸引或排斥。很早之前就有人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并把这种性质称为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磁体,磁体可以彼此不接触而相互吸引或排斥。有的磁体的磁性可以长久保持,叫做永磁体。人们最早使用的磁体都是永磁体,如铁的一些氧化物。现在人们利用一些稀土元素也可以制造磁性非常强的永磁体。

永磁体的存在是内部结构的原因,其电子的排布比较稳定,因此能够长期保持磁性。如果对它进行高温加热或者撞击,永磁体的磁性就有可能失去。

五、如何判断电磁铁中电流的方向

我们可以通过安培定则来判断电磁铁中电流的方向。先判断出电磁铁的南北两极,然后伸出右手,用手握住电磁铁的线圈,让大拇指指向电磁铁的北极,则四指弯曲的方向就是线圈中电流的方向。

六、安培和安培定则

安培 (1775—1836)是法国物理学家。1775年1月22日诞生于里昂。从小,安培就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尤其在数学方面有非凡的天赋。他13岁就能理解有关圆锥曲线的原理,并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论述了螺旋线。他年轻时生活贫苦,曾在中学教数学。1805年定居巴黎,1808年任法国帝国大学总学监,后历任巴黎工业大学数学教授、法兰西学院实

验物理学教授等职。1814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827年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他还是柏林、斯德哥尔摩等科学院的院士。

安培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不但钻研数学,而且对物理学、化学等都感兴趣,他还花了大量时间研究过心理学、伦理学等。他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对电磁学的基本原理有重要发现,如安培定律、安培定则和分子电流等。

1820年9月11日安培在法国科学院听到关于奥斯特实验的报告后,产生了极大兴趣,第二天就重做了奥斯特的实验,并于9月18日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了第一篇论文,提出磁针转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的关系服从右手定则(以后这个定则被命名为安培定则)。以后又在短时间里,通过实验和数学归纳,提交数篇论文,阐述了各种形状的曲线载流导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表示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情况的公式,称为安培力公式;发现了环路定律;并且在1821年1月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认为每个分子的元电流形成一个小磁体,这是形成物体磁性的原因。安培还第一个把研究动电的理论称为“电动力学”。安培还发现,电流在线圈中流动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磁性和磁铁相似,创制出第一个螺线管,在这个基础上发明了电流计。

安培思考科学问题专心致志,在这方面流传不少佳话。据说有一次,安培在街上走着走着,想出了一个电学问题的算式,正为没有地方运算而发愁,突然,他见到面前有一块“黑板”,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粉笔,在上面运算起来。那“黑板”原来是一辆马车的车厢背面。马车走动了,他也跟着走,边走边写;马车越走越快,他就跑了起来,一心一意要完成他的推导,直到他实在追不上马车了才停下脚步。安培这个失常的行动,使当时街上的人笑得前仰后合。

七、磁悬浮列车介绍

磁悬浮列车是一种利用磁极吸引力和排斥力的高科技交通工具。简单来说,排斥力使列车悬起来,吸引力让列车开动。磁悬浮列车上装有超导磁铁,铁路底部则安装有线圈。通电后,地面线圈产生的磁场极性与列车上的电磁体极性总保持相同,两者“同性相斥”,排斥力使列车悬浮起来。铁轨两侧也装有线圈,交流电使线圈变为电磁体。它与列车上的磁铁相互作用,使列车前进。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保持一定的间隙,一般为1毫米至10毫米,因此运行安全、平稳舒适、无噪声,全自动化运行,时速可达550千米。高速磁悬浮列车用电磁力将列车浮起而取消轮轨,采用长定子同步直线电机将电供至地面线圈,从而取消受电弓,实现了与地面没有接触、不带燃料的地面飞行,克服了传统轮轨铁路的主要缺点。

高速磁悬浮列车最大的优点是快,其时速可达400至550千米,高速磁悬浮列车对环境影响较小,线路占地面积较少,磁场强度低,耗能较低,由于是抱在轨道上悬浮行驶,且按飞机的防火标准配置设施,因此乘坐平稳舒适,安全性非常高。轨道里安装了大功率直线同步电动机,所以高速磁悬浮列车动力来源于轨道,具有高度的加速和制动能力;弯曲半径较小,爬坡能力较强。

我国已经初步掌握了常导低速磁悬浮稳定悬浮的控制技术。西南交大成功地进行

了4个座位、自重4吨、悬浮高度为

8毫米、时速为30千米的磁悬浮列车试验之后,长为6.5米、宽为3米、自重4吨、内设15个座位的6吨单转向架磁悬浮试验车在铁科院环行试验线的轨距为2米、长36米、设计时速为100千米的室内磁悬浮试验线路上成功地进行了试验。6吨单转向架磁悬浮试验车的研制成功,为低速常导磁悬浮列车的研究提供了技术基础。

第5课、神奇的小电动机

一、发电机工作的原理,举例说明各种能量的发电站

电能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能源之一。发电机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的机械设备,它由水轮机、汽轮机、柴油机或其他动力机械驱动,将水流、气流,燃料燃烧或原子核裂变产生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传给发电机,再由发电机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在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用途。

发电机的形式很多,但其工作原理都基于电磁感应定律和电磁力定律。因此,其构造的一般原则是:用适当的导磁和导电材料构成互相进行电磁感应的磁路和电路以产生电磁功率,达到能量转化的目的。

根据能量的来源不同可将发电站分为水力发电站,风力发电站,火力发电站以及核电站等几类。

二、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电动机也称为“马达”,是把电能转变为机械能的机器。电动机构造分为两部分:定子与转子。定子是电动机固定部分,作用是用来产生旋转磁场,它主要由定子铁芯、定子绕组和机座组成。转子有两种——鼠笼式与绕线式。

利用电动机可以把发电机所产生的大量电能,应用到生产事业中去。电动机的构造和发电机基本上一样,但原理却正好相反。电动机原理是通电于转子线圈以引起运动,而发电机则是借转子在磁场中运动产生电流。为了获得强大的磁场,不论电动机还是发电机,都以使用电磁铁为宜。电动机因输入的电流不同,可分为直流电动机与交流电动机。(1)直流电动机——用直流电流来转动的电动机叫直流电动机。(2)交流电动机——用交流电流来转动的电动机叫交流电动机。

第6课、电能和能量

一、什么是能量

能量是一切物质活动的源泉,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目前已知的能源有(1)太阳辐射能及其转换成的能,包括矿物燃料、风力、水力、植物燃料、海洋波浪、海水温差等;(2)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包括原子能和地热等;(3)地球与其他天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矿物燃料和植物燃料的燃烧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采用无污染能源是防止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

二、能量有哪些形式

从物质运动形式分,能量可以分为机械能、内能(热能)、光能、电磁能、化学能、核能等。

从自然界的存在形式分,能量可以分为太阳能、水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煤、石油、天然气及其他矿物燃料能等。

三、什么样的能是机械能

机械能是动能与势能的总和。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决定动能的是质量与速度,决定重力势能的是高度和质量,决定弹性势能的是劲度系数与形变量,动能与势能可相互转化。机械能是表示物体运动状态与高度的物理量。

机械能守恒是指物体动能与势能的变化量相等,也就是动能的增加与减少等于势能的减少与增加。

风吹着帆船航行,空气对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头冲走,水对石头做了功;运动着的钢球打在木块上,把木块推走,钢球对木块做了功。流动的空气和水,运动的钢球,它们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空气、水、钢球是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的,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四、什么样的能是化学能

化学能是一种很隐蔽的能量,它不能直接用来做功,只有在化学变化的时候才释放出来,变成热能或者其他形式的能量。石油和煤的燃烧、炸药爆炸以及人吃的食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时候所放出的能量,都属于化学能。化学能是指化合物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这种能量的变化与反应中热能的变化是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参加反应的化合物中各原子重新排列而产生新的化合物时,将导致化学能的变化,产生放热或吸热效应。

热能又称内能、热量等,它是生命的能源。每天人的体育运动、上课学习和其他一切活动,以及维持人体正常体温、进行各种生理活动都要消耗能量。就像蒸汽机需要烧煤、内燃机需要用汽油、电动机需要用电一样。人体的热能来源于每天所吃的食物,但并不是食物中所有的营养素都能产生热能。

五、能量守恒定律是什么

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

能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意义: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从物理、化学到地质、生物,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原子核内部,只要有能量转化,就一定服从能量守恒的规律。从日常生活到科学研究、工程技术,这一规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对各种能量,如煤、石油等燃料以及水能、风能、核能等的利用,都是通过能量转化来实现的。能量守恒定律是人们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有力武器。

(1) 自然界中不同的能量形式与不同的运动形式相对应:物体运动具有机械能、分子运动具有内能、电荷的运动具有电能、原子核内部的运动具有原子能等。

(2) 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摩擦生热是通过克服摩擦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水壶中的水沸腾时水蒸气对壶盖做功将壶盖顶起,表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电流通过电热丝做功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等”。这些实例说明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且是通过做功来完成这一转化过程的。

(3) 某种形式的能减少,一定有其他形式的能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一定存在其他物体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

第7课、电能从哪里来

一、风力电站、潮汐能电站简介

我国风力发电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并不晚,但步伐迟缓,至今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存在着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低、发电成本高等软肋。截至2004年底,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只有76.4万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0.13%。

风电是目前技术比较成熟、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确立能源领域的科学发展观,将风电提高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刻不容缓。据分析,风电上马快,建设周期只有几个月甚至更短,而核电、水电的建设周期往往需要好几年。世界风电正在以年均33 %的速度增长,有的国家增速甚至超过60%。我国现有风电装机容量70多万千瓦。如果以年均30%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将超过1亿千瓦,占到总电力装机容量的10%左右。届时,西北、东北、华北、东南沿海地区的风电以及西南地区的水电,将形成互相支撑、互相补充的电力供应格局,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因海水涨落及潮水流动所产生的能量,称为潮汐能。它是一种无需燃料、不会污染环境的新能源。利用潮汐能发电,就是利用海湾、河口等有利地形建筑水堤,形成水库,以便于大量蓄积海水,并在坝中或坝旁建造水力发电厂房,通过水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它无需淹地、移民,且年发电量稳定。

中国潮汐发电研究与试验起步较早。1958年,全国“土法上马”建了40多座“土潮汐电站”,又在20世纪70年代再建了10多座潮汐电站。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潮汐电站废弃了。目前,我国正在运行发电的潮汐电站共有8座:浙江乐清湾的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海山潮汐电站、沙山潮汐电站、山东乳山县的白沙口潮汐电站、浙江象山县岳浦潮汐电站、江苏太仓县浏河潮汐电站、广西饮州湾果子山潮汐电站、福建平潭县幸福洋潮汐电站。这8座潮汐电站总装机容量为6000千瓦,年发电量1000余万度。

二、三峡水电站简介

“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混凝土重力式大坝、泄水闸,一座堤后式水电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升船机。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大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高185米,水电站左岸设14台,右岸12台,共装机26台,前排容量为70万千瓦的小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820千瓦时,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通航建筑物位于左岸,永久通航建筑物为双线五级连续船闸及单线一级垂直升船机。

三峡工程分三期,总工期18年。一期为5年(1992—1997年),主要工程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修筑混凝土纵向围堰,以及修建左岸临时船闸(

120米高),并开始修建左岸永久船闸、升爬机及左岸部分石坝段的施工。二期工程为6年(1998—2003年),工程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同时继续进行并完成永久性船闸、升船机的施工。三期工程为6年(2003 —2009年),本期进行的右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并继续完成全部机组安装。届时,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千米,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千米,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第8课、能量与太阳

一、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是怎么形成的

煤主要是远古时代的高等植物在地壳运动中被深埋在地下或水中,其残体在缺氧条件下被厌氧细菌生化降解,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等被分解并聚缩,形成胶体状的腐殖酸。其余具有抗腐能力的部分如树脂、角质、孢子等保留原有形态分散在腐殖酸中,逐步变成含水很多、黑褐色的泥炭。这是成煤的第一阶段——泥炭化阶段。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泥炭在地热和泥沙覆盖层不断增厚或地壳下沉而受压增大的作用下,泥炭层被压实、失水,其化学性质和成分发生变化。泥炭的密度和碳含量相对增加,腐殖酸、水分、氧、氢和甲烷等挥发物逐渐减少。随着泥炭的质变由浅到深,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褐煤、烟煤、无烟煤等。这是成煤的第二阶段——煤化阶段。

石油的生成过程与煤相似。它的形成物质主要是低等动、植物遗体中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这些有机物质的沉积物在地壳长期缓慢下降中不断增厚,或在深水中被沉积保存。同样经历了缺氧或强还原环境中的细菌分解阶段和温度、压力增加条件下的转化阶段,碳和氢的含量富集,形成一种流动或半流动的粘稠性液体。石油的生成条件要求较严格,沉积过程初期,若温度和压力不合适,不能生成石油。当沉积深度达到1000m~4000m,温度达到60℃~150℃时有机质生成大量石油。若压力和温度进一步增加,有机质被热分解,如深度超过4000m,温度超过150℃~200℃几乎不能生成石油。

天然气的形成物质非常广泛。除石油有机物质可以产气外,高等植物中的木质纤维腐烂分解,无机物质如地下深处碳钙等各种矿物的分解,都可以生成天然气。天然气的生成过程比石油容易、简单,除生成石油的压力和温度范围外,在常温、常压、高温、高压下均能产生气体。同时,天然气除在强还原环境外,有氧气存在的弱还原条件下(如沼泽地带)也可生成。天然气中富集的有机物质被菌化或分解后形成的分散碳氢化合物使天然气成为可燃气体。

二、当今世界能源的储备现状

根据《2004年BP世界能源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全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1565.8亿吨,其中,中东地区占63.3%,北美洲占5.5%,中、南美洲占8.9%,欧洲占9.2%,非洲占8.9%,亚太地区占4.2%。2003年世界石油产量为36.97亿吨,比上年度增加3.8%。通过对比各地区石油产量与消费量可以发现,中东地区需要向外输出约8.8亿吨,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产量也大于消费量,而亚太、北美和欧洲的产销缺口分别为6.7亿、4.2亿和1.2亿吨。

煤炭资源的分布也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截止到2003年底,世界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9844.5亿吨,欧洲、北美和亚太三个地区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区,三个地区合计占世界总量的92%左右。同期,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175.78万亿立方米,储采比达到67。中东和欧洲是世界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两个地区占世界总量的75.5%,而其他地区的份额仅分别为5%~7%。随着世界一些地区能源的相对枯竭,世界各地区及国家之间的能源贸易量将进一步增大,能源运输需求也相应增大,能源储运设施及能源供应安全等问题将日益受到重视。

三、新能源的开发

世界能源结构先后经历了以薪柴为主、以煤为主和以石油为主的时代,现在正在向以天然气为主转变,同时,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也正得到更广泛的利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能源供应成本和可供应能源的结构变化决定了全球能源多样化发展的格局,未来在发展常规能源的同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受到重视。在欧盟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风电要达到4000万千瓦,水电要达到1.05亿千瓦。2003年初英国政府公布的《能源白皮书》确定了新能源战略,到2010年,英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英国发电总量的比例要从目前的3%提高到10%,到2020年达到20%。

在世界消费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例将由目前的26.47%下降到2025年的

21.72%,而天然气将由目前的23.94%上升到2025年的28.40%,石油的比例将维持在37.60%~37.90%的水平。同时,过去被认为是“脏”能源的煤炭和传统能源薪柴、秸秆、粪便的利用将向清洁化方向发展,洁净煤技术(如煤液化技术、煤气化技术、煤脱硫脱尘技术)、沼气技术、生物柴油技术等将取得突破并得到广泛应用。一些国家,如法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等已经关闭其国内的所有煤矿而发展核电,它们认为核电就是高效、清洁的能源,能够解决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

四、产生太阳能的过程叫什么

地球上的一切能量几乎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太阳的。例如,生物的生长,气候的变化,江河湖海的出现,煤和石油的形成…… 哪一样都离不开太阳。

太阳是怎么发出这么巨大的能量来的呢?它是不是永远这样慷慨地供应地球,永远也消耗不尽呢?太阳的确在燃烧着,太阳燃烧的物质不是别的,而是化学元素中最简单的元素——氢。不过,太阳上燃烧氢不是通过和氧化合,而是通过另外一种叫做热核反应的方式来进行的。我们都知道氢弹爆炸释放大量的能量,氢弹爆炸的过程实际就是热核反应。太阳上进行的热核反应,每燃烧一克氢,就可以产生1500亿卡的能量,相当于燃烧150

吨煤。太阳物质的化学组成和地球的很不一样,绝大部分是太阳进行热核反应所需要的氢。氢占太阳质量的3/4以上。因此,如果太阳按目前的速度燃烧氢,还足够燃烧 500多亿年呢!所以我们说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能源!

五、化石燃料中的化学能与太阳能有什么关系

燃料是由可燃物质、不可燃成分和水分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是常规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燃烧过程中能够放出大量热量。

化石燃料是由于地壳内部深处的动植物残骸历经数千万年漫长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变化而形成的,如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化石燃料中的化学能最初来源于太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收集、转化了太阳能,接着转存于动植物的有机体中,成为化石燃料的原料。由于形成的原因、地质条件与年代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种类的化石燃料。所以说化石燃料中的化学能最终还是来自于太阳能。

六、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

太阳能热水器是一个光热转换器,区别于传统的自然利用,如晾晒、采光等。太阳能热水器的真空管是太阳能热水器的核心,他的结构如同一个拉长的暖瓶胆,内外层之间为真空。在内玻璃管的表面上利用特种工艺涂有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用来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辐射能。经阳光照射,光子撞击涂层,太阳能转化成热能,水从涂层外吸热,水温升高,密度减小,热水向上运动,而比重大的冷水下降。热水始终位于上部,即水箱中。太阳能热水器中热水的升温情况与外界温度关系不大,主要取决于光照。当打开厨房或洗浴间的任何一个水龙头时,热水器内的热水便依靠自然落差流出,落差越大,水压越高。

七、原子能介绍

核能和平利用产业是一个以众多学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战略产业,就其本身的专业技术而言,它包括了核反应堆、核燃料循环、同位素与辐射、核废物处理、核安全与防护等技术。就其产品而言,又包含了高效能源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环保技术等非核高新技术。一个国家核能和平利用技术的水平是衡量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的核电事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八五”期间有3台机组(共2100兆瓦)建成投产,即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一期300兆瓦核电机组和利用外资、引进成套设备兴建的大亚湾核电站两台900兆瓦核电机组。目前,这3台核电机组一直在安全稳定地运行。2000年核电发电量为160亿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19%。

“九五”期间有4个核电项目8台机组开工建设,总装机容量为6600兆瓦,它们分别是:1996年6月开工建设的秦山二期核电站两台600兆瓦压水堆机组,1997年5月开工建设的岭澳核电站两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机组,1998年6月开工建设的秦山三期核电站两台 700兆瓦重水堆机组,以及于1999年10月开工建设的田湾核电站两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机组。

2023年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重要知识点 1.月球是地球旳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运动。P46 2.1969年7月,美国旳“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第一种足迹旳宇航员是阿姆斯特朗。P46-47 3.月球围绕地球朝逆时针(自西向东)方向运行。P47 4.月球直径大概是地球旳 1/4,月球质量大概是地球旳1/80,月球体积大概是地球旳 1/49,月球引力大概是地球旳1/6。P47 5.月球表面没有水也没有空气,昼夜温差非常大。月球旳地形重要有:月海和环形山。 6.自己能发光旳星叫恒星,例如太阳。自己不能发光,围绕恒星运动旳星叫做行星,例如地球。自己不能发光,围绕行星运动旳星叫做卫星。月球是地球旳卫星。 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旳多种形状叫做月相。 2.月球是一种不发光、不透明旳球体,我们看到旳月光是它反射太阳旳光。3.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旳月球被太阳照亮旳部分。由于观测旳角度不一样,因此看到旳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一样。 4.模拟月相试验旳环节是:○1在教室或一块空地旳一端墙面上贴上太阳,在场地中间画上两个圆圈。几种同学站在小圆上,代表地球上旳观测者;一名同学举一种二分之一被涂亮旳皮球,代表月球,沿大圆转动一圈,表达月球绕地球运动一种月。○2让“月球”亮面一直朝着“太阳”,表达月球只能有二分之一被太阳照亮。当“月球”分别运行到不一样旳位置时,画下我们所观测到旳“月相”。 5.月相在一种月旳变化是有规律性旳。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变化周期为农历一种月。 6.月相旳变化经历新月(朔)(初一)——上弦月(初七、八)——满月(望)(十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宇宙》知识点整理

一、太阳系 1.太阳系的概念:太阳系是指太阳及其保持引力关系的大量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等组成的集合体。 2.太阳系的组成:太阳、八大行星(水金火木土金天玄),以及行星的卫星等。 3.太阳的特点: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是一颗恒星,由氢气和氦气等组成,可以发出巨大的能量和光线。 4.行星的特点:行星是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运动的天体,分为内行星(水金)和外行星(火木土金天玄)。 5.行星的运动: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转,同时也自转。行星之间有不同的距离和运动速度。 6.行星的卫星:行星的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如地球的月亮。 二、月球 1.月球的特点: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是只有自己不发光的天体,只能反射太阳的光。有月壳、月海、月山等地貌。 2.月相变化:月球绕地球运动,观察到的月亮形状会发生改变,这就是月相变化。常见的月相有满月、新月、上弦月和下弦月等。 三、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探索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历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从宇宙是平面到宇宙是球体,以及宇宙是无限的空间的认识演变过程。

2.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手段:人类通过航天器、卫星和望远镜等工具,对宇宙进行了长期观测和探索。 3.太空探索的重要成就: -阿波罗登月计划:1969年美国成功将宇航员送上月球,并首次在月球上安全着陆。 -国际空间站:是人类在太空中建立的大型空间科学实验室,多个国家共同参与建设和研究。 四、星座和星图 1.星座的定义:星座是人类根据星星的分布和形状,将星星分成不同的组合,并以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动物等命名的区域。 2.星座的特点:星座有12个,代表了不同的星星组合和方位,在夜空中形成美丽的星座图案。 3.星图的使用:星图是将星座的分布和位置绘制在纸上的图表,有助于人们在观测夜空时识别不同的星座。 五、天体运动和季节变化 1.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自转是地球绕自己的轴旋转,公转是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转。 2.天体运动的结果: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了昼夜交替、四季更替等现象的发生。 3.春、夏、秋、冬的特点和原因: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受到太阳光照的角度和强度变化,导致了不同季节的特点和气候变化。

新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及练习

新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练习 第三单元《浩瀚的宇宙》 知识点: 1.太阳的体积约为地球的130万倍,地球的体积约为月球的49倍。 2.月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转动,于是地球就带着月球一起围绕太阳自西向东(从背向太阳的位置观察)转动。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如果三者大约处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就会挡住太阳,这时就会发生日食。 3.天空中除了月球、行星等可以移动的天体,还有一些星球的相对位置基本保持恒定不变,被称为恒星。恒星可以自身发光。太阳也是一颗恒星。 4.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恒星运动的天体。一般来说行星具有一定质量,并且质量要足够大且近似于圆球状。 5.人们把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颗行星(以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作太阳系。 6.人类很早就发现在天空北部有一颗星,离北天极很近,差不多正对着地轴,从地球北半球上看,它的位置几乎不变,所以人们常靠它来辨别方向,这就是北极星。 7.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辨认标志,北极星是小熊座中的一颗星,北极星经常被用来辨别方向。

8. 春季,在北方天空可以看到七颗排成像勺子形状的亮星,这就是北斗七星。北斗七星与附近诸星并称为大熊星座。 9.天鹅座是夏季可以看到的著名星座之一。它的主星排列得很像一个大“十”字,长长的一竖就像天鹅长长的脖子,一横就像天鹅展开的双翼。 10.仙后座在秋天的夜晚特别闪耀,其中的五颗星构成一个明显的英文大写字母“W”的形状,这是识别仙后座最主要的标志。 11.冬季,可以找到有“夜空王者”之称的猎户星座,他右手挥着棍棒,左手执着兽皮,是一位雄壮威武的猎人。有三颗亮星排成一条直线,间距基本相等,亮度也差不多,合称为“猎户的腰带”。 12.借助星座寻找北极星的方法: 方法一,先找到北斗七星,将北斗七星斗前的两颗星连线。再向勺口方向延 伸约5倍距离,就能找到北极星;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宇宙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备

第三单元宇宙 一、知识点总结 1、太阳是整个太阳系中唯一能够自身发光发热的天体。 2、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 3、有些天体当他们闯入地球的大气层时,与大气层摩擦后燃烧发光,这些天体是流星。 4、八大行星按它们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5、因为木星相当巨大且又明亮,所以很容易被认出。用双筒望远镜观察他们,看起来像小圆盘。另外,你还有可能看到他的四颗最亮的卫星。 6、制作太阳系八大行星位置模型时,由于8颗行星都是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公转的,且行星轨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用纸带来做。 7、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如果三者正好在一条直线上,而且地球处于月球阴影中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便形成了日食。 8、日食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三种。 9、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太阳系中的天体都在围绕太阳运行。月亮在围绕着地球运动的同时,也被地球携带着绕太阳公转。 10、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那么图像不同。 11、光年是长度单位,一般用于衡量天体间的距离,是指光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线传播了一年时间所经过的距离。 12、大熊座是北方天空最明亮最重要的星座之一,北斗七星是这个星座的明显标

志,从地球上看,连起来的图像就像一把勺子。 13、在晴朗的夜空,我们会发现一条闪亮的光带,它就是人们常说的“银河”。 14、通过制作活动观星盘,我们发现天上的星座位置是固定的,在短时间内是不会变 化的;可以利用星座图寻找到各个环节,各个季节不同日期的星座和一些特定的星座。 15、夏季是观察星空的好季节,其中有三颗亮星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人们称之为夏季大三角,分别是天津四、牛郎星和织女星。 16、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为普通的天体系统,银河系大约有2,000亿到 4,000亿颗恒星组成。 17、科学家认为,宇宙诞生于上百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18、建立银河系模型时,用米粒粘在纸片上模拟银河系的“恒星”。 19、天文台是观测、记录和研究天象的场所。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是登封观星台。 20、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位置,神舟五号飞船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我国宇航员还将进行登月考察。 21、为了更好的观测宇宙,人类利用火箭将望远镜、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以及航天员等送到太空,人类还将在太空建设空间站。 22、太阳有黑子、耀斑、太阳风等活动。 23、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24、八颗行星中体积和质量最大的行星是木星,体积最小的行星是水星,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是海王星。 25、月球距离地球近可以观察到日全食,月球距离地球远可以观察到日环食。 26、银河系以外还有许多类似银河系一样庞大的恒星集团,比如仙女座星系,猎犬座 星系。它们大小不一,直径从几千光年到几十万光年不等,这些星系都在高速运动着。

六年级科学知识点第三单元

六年级科学知识点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光的传播与折射 光的传播与折射是六年级科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光的传播和折 射涉及到光的性质和行为,对于我们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和实际应 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光的传播和折射的基本原理、光 的行为特点以及光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光的传播与折射的基本原理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光的主要传播介质是真空、空气和透明介质等。光的传播遵循直线传播的原理,即光在均匀 介质中以直线传播。 当光遇到介质边界时,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光会发生折射现象。折射是指光通过不同介质边界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根据 斯涅尔定律,光线在两个介质之间的折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正弦 比等于两个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二、光的行为特点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以直线传播,遵循直线传播 的法则,这也是我们能够看到远处物体的原因。 2. 光的反射:光在遇到光滑表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根据反 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并且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三 者在同一平面内。 3. 光的折射:光在遇到两个介质的边界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根据斯涅尔定律,光线在两个介质之间的折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 正弦比等于两个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4. 光的吸收与透射:光在遇到物体时,会被物体吸收部分或全部,造成光的能量损失。而透射则是指光通过透明介质时的现象。 5. 光的色散:光在经过介质时,由于不同波长的光速度不同, 会使光发生色散现象,即折射角度随波长不同而改变。 三、光的应用

1. 光的反射应用:反光镜、平面镜等设备利用光的反射性质制作,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 2. 光的折射应用:光学透镜和光纤等设备利用光的折射性质进 行设计和制造,广泛应用于光学仪器、通信等领域。 3. 光的吸收与透射应用:太阳能、光电池等利用光的吸收和透 射特性将光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源。 4. 光的色散应用:利用光的色散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彩虹、用 分光镜对物质进行光谱分析等。 总结: 通过对光的传播与折射的基本原理、光的行为特点以及光的应 用的介绍,我们对光的性质和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光在我们 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光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光的认知的深入,光学将继续为人类带 来更多的惊喜和改变。让我们更加珍惜光的宝贵资源,充分利用 光学知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六年级科学3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3单元知识点 一、植物的繁殖方式 植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1. 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是指植物通过花粉与雌蕊结合,形成种子后进行繁殖的方式。这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a) 传粉:花粉从雄蕊传到雌蕊结合的过程。 b) 授粉:花粉颗粒着在雌蕊柱头上。 c) 授粉管生长:花粉在柱头上发芽,形成授粉管。 d) 授精:授粉管通过柱颈使花粉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e) 结实:受精卵发育成种子,然后种子嵌在果实内,由果实传播和繁殖。 2. 无性生殖 无性生殖是指植物通过植物体的一部分繁殖新个体的方式,没有种子和花朵的参与。常见的无性繁殖方式有:

a) 块茎繁殖:植物的地下茎长出新芽,形成新的个体。 b) 分株繁殖:植物的根或茎会分裂成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长出 新的个体。 c) 叶片繁殖:植物的叶片一旦脱离植株,可以长成新的个体。 d) 茎繁殖:植物的茎长出根,可以生根成为新的个体。 二、太阳能的利用与应用 太阳能是指太阳辐射出的能量。利用和应用太阳能可以解决能 源问题,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并减少环境污染。 1. 太阳能利用方式 太阳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有两种:光热利用和光电利用。 a) 光热利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进行热水供暖、蒸汽发电等。常见的光热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蒸发器。 b) 光电利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进行发电。常见的光电利用 技术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站。

2. 太阳能应用领域 太阳能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家庭生活:太阳能热水器可以为家庭供应热水,太阳能灯可 以提供照明。 b) 农业和温室种植:太阳能可以为农田排水、灌溉系统提供能源,温室使用太阳能可以调控温度和湿度。 c) 交通运输:太阳能车是利用太阳能发电进行驱动的车辆,可 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和环境污染。 d) 城市建设:太阳能可以用于城市中的照明、路灯和交通信号灯。 三、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包括人口分布、农业、工业、交通和城市建设等方面。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主要知识点第1课《地球的卫星——月球》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运动。 2. 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第一个足迹的宇航员是阿姆斯特朗。P46-47 3.月球围绕地球朝逆时针(自西向东)方向运行。P47 4.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 1/4 ,月球质量大约是地球的 1/80 ,月球体积大约是地球的 1/49 ,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 1/6 。P47 5.月球表面没有水也没有空气,昼夜温差非常大。月球的地形主要有:月海和环形山。 6.自己能发光的星叫恒星,例如太阳。自己不能发光,围绕恒星运动的星叫做行星,例如地球。自己不能发光,围绕行星运动的星叫做卫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第2课《月相变化》 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2.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3.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4.模拟月相实验的步骤是: ○1在教室或一块空地的一端墙面上贴上太阳,在场地中间画上两个圆圈。几个同学站在小圆上,代表地球上的观察者;一名同学举一个一半被涂亮的皮球,代表月球,沿大圆转动一圈,表示月球绕地球运动一个月。 ○2让“月球”亮面始终朝着“太阳”,表示月球只能有一半被太阳照亮。当“月球”分别运行到不同的位置时,画下我们所观察到的“月相”。 5.月相在一个月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变化周期为农历一个月。 6.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朔)(初一)——上弦月(初七、八)——满月(望)(十五、十六)——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残月的过程 7.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六年级科学下第三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下第三单元知识点 1.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2.认识太阳 (1)太阳处于太阳系的中心位置,它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所有天体质量的99. 86%,正因为如此,它支配着太阳系中所有其他天体的运行。 (2)它是一颗充满活力的恒星,每时每刻都在向太空发出光和热。 3.了解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 (1)矮行星的体积介于行星和小行星之间,围绕恒星运转,冥王星是矮行星。 (2)小行星是指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绝大多数的小行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 (3)流星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由于与大气发生剧烈地摩擦,会使流星燃烧发光。 (4)彗星也绕太阳公转,有的大约几十到几百年绕太阳一圈,有的绕太阳一圈需要长达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 1.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轨道上运转。 2.给八颗行星排序 (1)离太阳由近到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按直径从大到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最大的行星是木星,最小的行星是水星。 3.处理纸带:取三条长度相同的纸带,每条纸带对折四次,然后将纸带粘连成一条长纸带,长纸带被平均分为48份。在长纸带的折痕处标记数字。 4.标记行星时用两条折痕间的距离表示10000万千米。

5.平时常见的太阳系八颗行星的图片中,八颗行星的间距相差不大,实际上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差异非常大。 6.八颗行星自身都不能发光,只能靠表面反射太阳光,才显得明亮。有的行星看上去比其他恒星还要亮,那是由于它们距离地球很近。 1.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太阳系中的天体都在围绕太阳运行。月亮在绕着地球运动的同时,也被地球携带着绕太阳公转。 2.模拟三球运动 乒乓球模拟的是月球,手电筒模拟的是太阳。 3.日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4.模拟日食 (1)用大小和颜色不同的纸片分别代表太阳、地球和月球。 (2)将三张纸片摆放在一条直线上。 (3)在地球纸片上打上一个观察孔,让月球纸片和观察孔高度一致。 (4)将月球纸片转到离地球纸片远近略有不同的两个位置上,通过观察孔观察“月球”挡住“太阳”的情况。 (5)实验现象:当月球距离地球稍近时,月球会完全挡住太阳;当月球距离地球稍远时,月球不能完全挡住太阳。 (6)实验结论: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中间,并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才能挡住太阳光,形成日食。 5.金星凌日 (1)金星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恰巧三者排成一条直线时,就会出现金星凌日天象。 (2)凌日现象发生时,地球上的人们会看到金星在太阳的圆面上缓缓移动,从太阳的东边缘进入,最后从太阳西边缘移出。 (3)金星的直径和地球差不多大(比月球大得多),但凌日现象发生时,金星看上去像一个小黑点(不能像月球那样挡住太阳),这是因为金星距离地球比月球距离地球远得多。 1.在夜晚观星中,我们可以看到天空中有许多闪烁的星星。这些星星绝大多数是太阳那样的恒星,天空中众多的恒星组成了不同的星座。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重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重点 本文档旨在总结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的重点内容。以下是 该单元的主要内容: 1.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类型和数量。学生应了解不同生物的分类和特点,以及他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类型和数量。学生 应了解不同生物的分类和特点,以及他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植物分类:学生需要研究如何对植物进行分类。重点了解植 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结构特征,以及它们的功能和适应环 境的方式。植物分类: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对植物进行分类。重点了 解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结构特征,以及它们的功能和适 应环境的方式。 3. 动物分类:学生需要研究如何对动物进行分类。了解动物的 骨骼、皮肤、触角、眼睛、运动方式等特征,并了解它们的生活性 和栖息地。动物分类: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对动物进行分类。了解动

物的骨骼、皮肤、触角、眼睛、运动方式等特征,并了解它们的生 活习性和栖息地。 4. 食物链:学生应了解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重点了解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它们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食物链:学生应 了解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重点了解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 及它们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 5. 保护动植物:学生需要了解保护动植物的重要性和方法。了 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威胁,并探讨保护环境和野生动植 物的措施。保护动植物:学生需要了解保护动植物的重要性和方法。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威胁,并探讨保护环境和野生动 植物的措施。 6.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学生应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讨 论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退化等问题,并提出减少和防止污染的 方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学生应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讨 论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退化等问题,并提出减少和防止污染的 方法。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地球资源》知识点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地球资源》知识点 第9课《煤石油天然气》 1.煤被称为“黑色的金子”,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天然气的用途十分广泛。 2.煤、石油和天然气有哪些主要用途? 煤:发电、生产水泥、家用燃料、集体供暖、冶金石油:通用燃料、合成橡胶、硬化路面、制造塑料、制造化纤 天然气:汽车燃料、制造化肥、家用燃气、工业切割 3.煤、石油和天然气是重要的资源。 4.远古时代,地球上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生长茂盛。由于地质变化,湖泊、海边有大量的植物堆积并被沉积的泥沙覆盖。时间久了,泥沙越积越厚,植物越埋越深。这些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同时受到高温和高压的作用,经过几百万年,变成了煤。 5.一般认为,远古时代埋藏在地下的,未被细菌分解的植物或动物的遗骸,在一定温度、压力作用下,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变形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6.煤、石油、天然气是经过复杂、漫长的过程形成的。它们的形成与太阳能有关。 7.如何合理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 改进工业技术合理利用煤碳资源有计划开采 第10课《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8. 汽车需要汽油、炼钢需要焦炭、做饭用电或者煤气。 9. 能够产生能量的物质属于能源。人们把煤、石油、天然气等已被广泛应用的能源称为常规能源,把常规能源之外新开发利用的能源称为新能源。常规能源是目前人类利用规模最大的能源。 10. 人们开发了哪些新能源? 地热能、核能、风能、潮汐能、可燃冰、太阳能 11. 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结晶物质,其外观像冰一样,遇火即可燃烧,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 12.我国的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以及东北冻土带。2017年5月,我国在南海海域进行的首次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 13.太阳能应用很广泛,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器 第11课《海洋资源》 14.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15.海洋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哪些资源?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运行。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3、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留下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 4、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5、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6、(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关于环形山的形成,人类曾有过多种猜测,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 7、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8、(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9、(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10、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含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11、太阳系里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2、人们为了便于辨认星星,把看起来不动的星星分成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根据其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

形状,并给它们命名,这些人为划分的区域就称为(星座)。 13、(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是(北斗七星)。(北极星)属于(小熊星座)。 14、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 15、夏季天空中有许多亮星,其中的三颗亮星(天津四)(属于天鹅座)、(织女星)(属于天琴座)和(牛郎星)(属于天鹰座)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人们称之为(“夏季大三角”)。 16、(宇宙)是由类似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的系统,它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17、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18、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19、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它是用来计量恒星间(距离)的单位。 20、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21、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的古籍上就出现了(“火箭”)的名称。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一课电和磁 1、第一个发现电磁现象的科学家是:丹麦的(奥斯特),他发现通电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越大,偏转角度(越大),而且指南针的偏转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 2、做通电导线短路使指南针发生偏转实验时,要注意:只能接通一下,马上断开,时间不能长。 3、如果电路短路,则电流很强,会很快把电池的电能用完,所以要尽快断开。 4、做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实验时,线圈立着放,指南针尽量靠近线圈的中心,指南针偏转的角度最大。 第二课电磁铁 1、电磁铁: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2、电磁铁的特点是:接通电流,产生(磁性);切断电流,(磁性)消失。 3、电磁铁的南北极:电磁铁的南北两极和(线圈缠绕的方向)、(电流的方向)等因素有关。 4.实验: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系吗? 我的猜想: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系。线圈缠绕的方向改变,电磁铁的极性改变。 实验材料:电磁铁、电池、指南针、记录纸。 改变的条件:线圈缠绕的方向。 不改变的条件:电流的方向、线圈缠绕的圈数、电流的大小。 实验方法:⑴将电磁铁接通电流,用指南针的一端靠近电磁铁的钉尖一端,判断电磁铁该端的南北极,并作记录;⑵改变电磁铁线圈缠绕方向;⑶再将电磁铁接通电流,用指南针的一端靠近电磁铁的钉尖一端,判断电磁铁该端的南北极,并作记录。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系。线圈缠绕的方向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改变。 5.实验: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流的方向有关系吗? 我的猜想: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流的方向有关系。电流的方向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改变。 实验材料:电磁铁、电池、指南针、记录纸。 改变的条件:电流的方向。 不改变的条件:线圈缠绕的方向、线圈缠绕的圈数、电流的大小。 实验方法:⑴将电磁铁接通电流,用指南针的一端靠近电磁铁的钉尖一端,判断电磁铁该端的南北极,并作记录;⑵改变电流方向;⑶再将电磁铁接通电流,用指南针的一端靠近电磁铁的钉尖一端,判断电磁铁该端的南北极,并作记录。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流的方向有关系。电流的方向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改变。 第三课电磁铁的磁力(一) 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线圈的圈数)、(电流的大小)、 (铁芯的粗细)等因素有关。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关系的实验。我的猜想: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主要知识点 第1课《地球的卫星——月球》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围绕着地球运动。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成为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月球围绕地球朝逆时针(自西向东)方向运行。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9,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月球表面没有水也没有空气,昼夜温差非常大,地形主要有月海和环形山。 第2课《月相变化》 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月相在一个月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变化周期为农历一个月。模拟月相

实验的步骤是:在教室或一块空地的一端墙面上贴上太阳,在场地中画上两个圆圈。几个同学站在小圆上,代表地球上的观察者;一名同学举一个一半被涂亮的皮球,代表月球,沿大圆转动一圈,表示月球绕地球运动。让“月球”亮面始终朝着“太阳”,一个月。当“月球”分别运行到不同的位置时,画下我们 所观察到的“月相”。 第3课《我们来造“环形山”》 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小小的环形山。环形山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关于月面环形山的形成原因,人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一些行星、卫星及小行星的表面都有这种类似环形 山的“陨击坑”。 5.自人类登上月球以来,就在月面安装了“月震仪”,但 在过去的46亿年间,月球从未经历过频繁而激烈的火山活动。 第4课《日食和月食》 1.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的中间,如果它们正好处于 一条直线上,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只能看到部分或全部太阳被遮挡,这就是日食。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第一篇: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月球、地球、太阳三个天体的的运动关系是:月球绕着地球公转,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1年 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地球的公转,引起地球出现四季变化 月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转,也总在围绕地球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自转和公转的周期一致,大约是30天。 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水。月球上是真空,连声音也无法传播。 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月球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月球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9,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万千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月表的温度变化非常剧烈。白天最热时,温度可达127℃;夜间最冷时,温度可降到-183℃。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地形还有一个特点是分布着月海。环形山的特点:分布杂乱随意,数量众多,大小深浅不一。 关于月面环形山的形成,人类曾有过多种猜测,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在7月21日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郎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足印。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10月16日成功返回,航天员是杨利伟,他在太空大概飞行了21小时 月球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朝着太阳的一面是明亮的,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暗的。月相是月球、地球和太阳三者相对位置变化引起的,是因为月球被太阳照亮一半对着对于地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地球资源》知识点整理(2023春)

第三单元地球资源 9.煤石油天然气 1.煤被称为“工业的粮食”,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天然气的用途十分广泛。 2.煤、石油和天然气有哪些用途? ①煤可以发电、生产水泥、家用燃料、供暖、冶金。实际生活中,煤不仅是重要的能源,也是治金、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还用于炼焦、气化、低温干馏、加氢液化等。 ②石油的用途可以合成橡胶、通用燃料、硬化路面、制造塑料、制造化纤。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石油的用途很多,还可以利用石油生产化妆品、洗涤剂、颜料等。 ③天然气的用途可用于汽车燃料、制造化肥、家用燃气、工业切割。 3.煤、石油和天然气是重要的资源,也是目前人类利用规模最大的能源。能够产生能量的物质属于能源。 4.煤、石油和天然气是经过复杂、漫长的过程形成的。它们的形成与太阳能有关。 5.如何合理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 ①改进工业技术合理开采和利用煤炭资源。②节约能源,不随意浪费资源。③有计划进行开采。 6.煤的形成:远古时代,地球上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生长茂盛。由于地质变化,湖泊、海边有大量的植物堆积并沉积的泥沙覆盖。时间久了,泥沙越积越厚,植物越埋越深。这些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同时受到高温和高压的作用,经过几百万年,变成了煤。 7.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一般认为,远古时代埋藏在地下的、未被细菌分解的植物或动物的遗骸,在一定温度、压力作用下,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变,形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1)泥沙覆盖在海洋生物的遗骸上,沉积成为岩石。 (2)随着堆积层越来越厚,遗骸逐渐转化成石油和天然气。 (3)石油和天然气向地球表面上升,直到被岩层挡住。 (4)在岩层下方的储油层中,天然气位于石油的上方。 10.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煤、石油和天然气是常见的能源,他们对人类的作用是做饭时要使用天然气、电等,汽车需要汽油,炼钢需要焦炭。能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2.人们把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已被广泛应用的能源称为常规能源,常规能源之外新开发利用的能源称为新能源。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宝贵的能源》知识点总结

第九课各种各样的能源 1.小汽车的能量来自拧紧的发条,拧紧发条的能量来自小朋友,小朋友的能量来自食物,食物里的能量来自植物,植物中的能量来自太阳。可见使玩具小汽车跑起来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 2.像太阳这样在自然界中,能够产生、提供某种能量的物质或资源叫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煤、石油、天然气等都是常见的能源,能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3.生物质能:储存在生物体中的可再生能源,如燃烧木材会产生热能,谷物和甘蔗发酵产生酒精,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使用生物质能取暖、做饭 4.核能:是某些物质在发生原子核反应时释放的能量。按目前的世界能源消费水平,地球上核能可供人类使用上千亿年。 5.氢能:是通过氢气和氧气反应时所产生的能量。优点有:产生的能量多,无污染,是世界上最干净的能源。 6.地热能:地热能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地下水的深处循环和来自极深处的岩浆侵入到地壳后,把热量从地下深处带至近表层。它不但是无污染的清洁能源,而且是可再生的。 7.海洋能:是一种蕴藏在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洋温差能和海水盐差能等多种形式 8.太阳灶与煤火灶或燃气灶相比有热量高、节约能源、环保、操作简单等优点。 9.生活中的太阳能应用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发电板、太阳灶、太阳能供暖。

第十课煤炭、石油、天然气 1.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能源。 2.煤炭、石油、天然气是人们应用最多的能源。 3.煤炭是最早被大规模开采的能源,长期被用于为各种机器提供动力,还是火力发电的主要燃料,被称为“工业的粮食”。 4.石油是各类交通工具、机械设备和军事装备不可缺少的能源,被誉为当今世界的第一能源。 5.天然气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还成为火力发电厂的首选燃料、优质的汽车燃料。 6.煤炭、石油、天然气是大自然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几千万年前甚至数亿年前的微生物和动植物在高温、高压等条件的作用下形成的能源。 7.煤炭、石油、天然气所蕴含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 8.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可能会造成:土地毁坏、破坏地下水、地面下沉、温室效应、农田塌陷、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等。 第十一课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 1.空调设置26℃既能让人们舒适,还可以节约能源。 2.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我国的能源消费量急剧上升,面临的能源问题日趋严峻。 3.我国的主要能源问题是:人均拥有量较低、能源分布不均匀。 4.生活中的能源浪费现象有:堵车时引擎空转、商场无人时自动扶梯运转、出门不关灯、出门不关电扇、开无人灯、电器不用时不拔插座。 5.节约能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护环境。 6.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物种的适应与演变 一、物种的适应与演变 在自然界中,有着千奇百怪的生物,它们栖息在不同的环境中, 拥有各自独特的形态和习性。这些生物是经过长时间的适应和演变才 得以生存下来的。 1.物种的适应 适应是指生物在特定环境中,通过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使自己 适合环境的过程。生物通过适应,可以更好地获取食物、躲避天敌、 抵御环境恶劣条件的影响,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 适应可以分为结构适应和行为适应两种形式。 结构适应是指生物通过身体结构的改变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例如,沙漠中的骆驼具有长脖子和大胃,可以存储大量的水分和食物,适应 了水源匮乏的环境。而企鹅的翅膀演化成了鳍,可以在水中游泳,适 应了海洋生活。

行为适应是指生物通过行为的改变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例如,鸟类在冬季会迁徙到南方,寻找气温较暖和食物更丰富的地方,以保证自己的生存。而狒狒会选择性地进食含盐较多的食物,以满足身体对盐分的需要。 2.物种的演变 演变是物种长时间适应环境中的变化而进化成新的物种的过程。它是生物进化的基本模式。 演变可以分为适应性演变和无意义演变。 适应性演变是指生物通过基因的变异和选择的过程,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例如,猴子的手臂和指头经过演化,变成了适合攀爬的形态,使它们能够在树林中自如地移动。 无意义演变是指一些特征的演变并没有对生物的生存能力有直接的提高,而只是偶然地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例如,长颈鹿的颈部演化成了长颈,本来只是为了能够够到更高处的食物,但后来却成为了长颈鹿的显著特征,可以吸引异性。 二、物种的适应和演变的意义和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