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二章 光在湍流大气中传输的理论概述

第二章 光在湍流大气中传输的理论概述

第二章 光在湍流大气中传输的理论概述
第二章 光在湍流大气中传输的理论概述

2.1 大气折射率

在光学频率范围内,对流层(高度<17km)中的地球大气的空气折射率表示如下:

n=1+77.6(1+7.52×10-3λ-2)(p/T)×10-6 (2.1)式中,p是以mbar为单位的大气气压,T是热力学温度,λ是以μm为单位的光波波长,由于地面上温度对n

1

(r)的贡献<1%,故(2.1)式中忽略了与水汽压相关的项,当然这一项对水上传播光路是不可忽略的。

2. 2 大气湍流描述

自然界中的流体运动存在着二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层流,看上去平顺、清晰,没有掺混现象;另一种是湍流,看上去毫无规则,显得杂乱无章。例如,如果流体以一定的速度流过一个管子,我们可以用带颜色的染料对它进行观察,在流体速度低的时候,流线光滑面清晰,流体处于层流状态;不断增加流体速度,当流速达到一定值时,流线就不再是光滑的了,整个流体开始作不规则的随机运动,流体处于湍流状态。自从1883 年Reynolds 做了著名的湍流实验以来,以Monin-Obukhov 提出的相似理论、Deardorff 提出的大涡模拟、美国Kansas 州观测实验等为代表,大气湍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丰硕的成果,并在天气、气候研究和工程实际中获得成功地应用。湍流对大气中声、光和其它电磁波的传播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例如湍流风速、温度和湿度的脉动都会引起声音散射和减弱,大气小尺度光折射率的起伏(称为光学湍流),会严重影响光的传播和光学成像的质量等等。长期以来,以Tatarskii 的工作为代表,声光电传播的湍流效应大都是按照Kolmogorov 的均匀、平稳和各向同性假设处理的,而实际的湍流经常不满足这些假设,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波动传播模型就必须考虑湍流的各向异性、以及间歇性的影响。

2. 3 折射率湍流模型

在湍流大气中,折射率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都是变化的。一方面,我们还不可能对这些变化作出预测;另一方面,即使已知这些变化,要对所有时刻、所有地点的值作出描述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有必要用统计方法来描述这种介质。考虑到湍流大气的折射率是随空间、时间和波长而变化的,因此可用空间、时间和波长的随机函数来描述湍流大气折射率

n(r,t,λ ) = n

0(r,t,λ ) + n

1

(r,t,λ ) (2. 3.1)

在(2.3.1)式中,n

0是n的确定性部分,对湍流大气而言,可近似地取n

≈1 ,n

1

(r,t,λ)表示n(r,t,λ )围绕平均值E[n] = n

≈1的随机涨落。

大气湍流可以用Kolmogorov 理论描述。大气中大的漩涡的能量被重新分配,

随着能量损失,大的湍流的尺寸减小, 直到消散。n

1

的结构函数定义为

D nn (r

1

,r

2

)=E[|n

1

(r

1

)-n

2

(r

2

) |2] (2. 3.2)

按照 Kolmogorov 理论,n

1

的结构函数就是著名的三分之二定律

D

nn

(r)=C n2r23 (2. 3.3) 这里C n2依赖湍流能量耗散率,称为折射率结构常数。

应该指出,折射率结构常数C n2的值与局部的大气条件和离地面的高度有关。根据大量闪烁实验数据,Hufnagel 提出,在夜晚可视与红外波段平均海拔3km 以上的折射率结构常数满足下列关系:

C n2(h)=2.72×10-16[3E[v2](h

10

)10exp(-h)+exp(-h/1.5)](m-2/3) (2.3.4) 这里E[v2]是单位为(m/s)2的速度平方平均值,离开地面高度h的单位为km,h 的范围5-20km 。近期实验证实了这个模型的近似合理性,并指出在几百米以下的近地面范围内,在白天C n2(h) ≈C n2 (1)h-4/3 ,在夜晚C n2(h) ≈C n2 (1)h-2/3n ,另外Hall 发现在草地覆盖面上空,C n2(h) ≈C n2 (1)h-4/3 ,Davidson 发现海面上空C n2(h) ≈C n2 (1)h-2/3,1m ≤ h ≤10m。一般而言,在近地面处C n2的典型值从

10-12m-2/3(对于强湍流)到10-18m-2/3(对于弱湍流)的范围内。

2. 4 折射率起伏功率谱密度

折射率的随机起伏n

1

(r)主要是由温度空间分布中的随机微观结构引起的,这种微观结构的起源在于地球表面不同区域被太阳不同加热而引起的极大尺度

的温度非均匀性。这种大尺度的温度非均匀性进而又引起大尺度的折射率非均匀性,他们最后被流风和对流冲碎,使得非均匀性的尺度变的越来越小。

通常把大气折射率的非均匀性称为湍流“漩涡”,可以把他们想象成一些空

气包,每一个空气包都有一个特征的折射率,均匀湍流的功率谱密度Φ

n

(k)可

以看成是尺度为L

x =2π/k

x

,L

y

=2π/k

y

和L

z

=2π/k

z

的漩涡的相对丰度的一种量度,

在各向同性湍流的情况下,Φ

n

(k)仅是波数k的函数,k通过L=2π/k与漩涡大

小L联系。

在Kolmogorov关于湍流理论的经典工作的基础上,普遍认为功率谱密度Φ

n

(k)包括三个不同的区,对于很小的k<2π/L

(很大规模的尺寸)的区域叫输入区,在这个区域内谱的形状取决于特定的湍流是如何发生的,而且它通常是各

向异性的,在这个区域内理论不能预言Φ

n

(k)的数学形式。

当k大于某一临界波数k

0时,Φ

n

(k)的形状由制约着大气湍流漩涡破碎为小

漩涡的物理定律来决定。当k大于k

0时,k

≈2π/L

,就进入了谱的惯性子区间,

这里的Φ

n

的形式可以由已确立的制约湍流的无聊定律描述,Kolmogorov湍流理

论,Φn 为:

Φn (k )

=0.033C n 2k -11/3 (2. 4.1) 当k 达到了另一个临界值k m ,Φn 的形式再次改变,这个区域叫做耗散区,在

这个区域里能量的耗散超过了动能,因此能量很小,所以,当k >k m 时,Φn (k )很快下降,这里k m ≈2π/l 0,Tatarskii 用如下模型来概括k >k m 时Φn 的快速下降:

Φn (k )

=0.033C n 2k -11/3exp (-k 2/k m 2) (2.4.2) 倘若选取k m =5.92/l 0,并且k >k 0,上式是一个合理的近似。

由(2.4.1)和(2.4.2)所表示的谱在原点均偶不可积的极点,为了克服这种模型的缺点,常采用一种称为Von K árm án 谱的形式。这时谱近似地表示为:

Φn (k )≈0.033C n

2(k 2+k 02)116 exp (-k 2/k m 2) (2.4.3)

虽然式(2.4.2)和(2.4.3)是在理论上普遍被采纳的折射率功率谱,但是这两个谱都没有包含显著影响光传输的高波数区突变因素,Hill 提出了一个精确的数值模型,但是带有不易用于分析研究的本质缺点,Andrews 提出了一个Hill 模的近似值:

Φn (k)=0.033C n 2exp (?k 2/k l 2)

(k 2+k 02)116 ×[1+a 1 k k 1 ?a 2 k k l 76 ] (2.4.4)

其中,a 1=1.802,a 2=0254和k l =3.3/l 0,注意,在a 1=a 2=0和作k l =k m 代换后,Andrews 简化为Von K árm án 谱;当k 0=l 0=0时,上式退化为式(2.4.1)的Kolmogorov 谱。

2.5 湍流大气中光传输的理论模型

在描述了大气中折射率不均匀性的统计性质的特征之后 ,下面考虑这些不均匀性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现在考虑与时间的依赖关系为exp (-j ωt )的单色电磁波在地球大气中的传播,前面我们已经把大气折射率表示为:

n (r )= n 0(r )+ n 1(r ) (2.5.1)

式中没有表明对时间的依赖关系,我们假设确定性的依赖关系n 0(r )在传实验

的整个区域基本上是常数,因此,折射率可以表示为:

n (r )= n 0 + n 1(r ) (2.5.2)

假设大气的磁导率假设大气的磁导率μ为常数,介电常量ε是空间变化的,这时麦克斯韦方程取以下:

?·H =0?·E =j ω0μH ?·H =?j ω0εE ?·(εE )=0

(2.5.3) 式中,E 是电场,H 是磁场,ω0是圆频率,而▽矢量的分量为(??x ,??y ,??z )。

将上式化简变形之后得到:

?2·E + ω02μεE + ?(E·?lnε)=0(2.5.4)由于波传播的局域速度即某点上的速度是(με?12),它也等于c/n,(c是自由

空间中的光速,)而n(r)是同一点上的局部折射率,因此:

με=n2c2(2.5.5)由于μ和c是常数,因此:

?lnε= 2?ln n(2.5.6)将这两个方程代入式(2.5.4)中有:

?2E + ω02n2

C2

E + 2?[ E·?ln n = 0 (2.5.7)上式中的最后一项引入E的三个分量之间的耦合,因此对应于一个消偏振项,在光谱的可见区内这一项可以近似为零,从物理上看,消偏振效应可以忽略是因为

湍流的内尺度l

大大超过了波长λ,因此波动方程为:

?2E + ω02n2

C

E = 0 (2.5.8)这个方程和常规的波动方程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二项系数中的n2(r)的位置是r 的函数,也正是由于这一点,要精确求解这个大气光传输的基本方程是很困难的,为此根据已有的大气湍流条件诸如:几何光学近似、Rytov方法、Markov近似、Feynman图方法、局域小干扰动方法、启发式模型、广义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等等多种理论模型的建立。

2.5.1 Rytov方法

最早试图研究电磁波在随机戒指中的传播规律的方法是几何光学近似,然而已经证明所获规律应用范围很有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几何光学近似所获得的结果仅在k0l02量级的传输路径才成立,这里k0是信号波数,在50年代后期,Tatarskii基于Rytov近似发展了一种目前人们称之为Rytov方法的新技术,该方法比几何光学近似法有更大的适合范围。

因为电场的所有三个分量都服从同样的波动方程,所以可以用标量方程代替矢量方程:

?2μ + k02n2(r)μ = 0 (2.5.9)

式中,μ表示任何一个场分量E

x 、E

y

或E

z

,k

=ω0/C是常数。

在(2.5.9)式中做Rytov变换得:

φ=lnμ(2.5.10)

则(2.5.9)变换为Riccati方程:

?2φr + ?φr2 +k02n2r = 0 (2.5.11)

(r),故(2.5.11)式为:

对于地球大气n(r)≈1+n

1

?2φr + ?φr2 +k021+n1(r)2 = 0 (2.5.12)再令φ=φ0+φ1+φ2+?,φ0满足方程:

?2φ0 + ?φ02 +k02 = 0 (2.5.13)在湍流大气中,n1r?1,假设?φ1??φ0,由于?φ0量级为k0=2π/λ,上面?φ1??φ0条件下可以写为如下形式:

λ?φ1?2π(2.5.14)它表示在量级为一个波长的距离上φ1的变化是一个小量,回到变换式φ=lnμ,我们可以写成:

μ=exp(φ0+φ1)μ0=exp(φ0)(2.5.15)事实上,这里将μ表示为自由空间解的相乘微扰形式,而不是相加微扰形式,此类展开符合湍流噪声是非加性噪声的特点,Rytov方法的优越性在实验上被下述事实证实,在大气闪烁弱起伏区中,发现真服起伏服从于对数正态分布,我们将会看到φ的解意味着振幅起伏服从于对数正态分布,而μ的解由中心极限定理服从高斯分布。但是如果湍流强度和传输距离如此之大,以至于参数δ12=

1.24C n2k7/6z11/6大于1,那么Rytov近似不再适合。

2.5.2 Markov 近似方法

上节中的最后分析表示Rytov方法不适合用于描述光束在湍流大气中长距离传输统计特性,而Markov 近似方法能够适合用于描述光在强起伏湍流大气中传输的规律。

假设光束沿着z轴传输,因为一列沿z轴传播的光波,在其相位实际发生jk0z变化,所以把电场μ记为:

μ=μ(r,t)exp(jk0z)(2.5.16)这里μ(r,t)是z的缓变函数,将上式代入?2φr + ?φr2 +k02n2r = 0 得:

+?2μr,t+2k02n1rμr,t=0(2.5.17) 2jk0?μr,t

?z

因为μr,t是z的缓变量函数,它只在随机介质的尺度l的距离上才会发生变化,因此只要l?λ,就是 ?μ2?z2?2k0?μ?z,以2n1(r)近似2n1r+n12r,我们得到:

2jk0?μ?z+?T2μ+2k02n1μ=0(2.5.18)

其中?T2=?2?2x?2?y2,上式称为抛物方程或者准光学近似方法,其适合用于狭角扩展光束的问题。

湍流模型概述

大多数飞行器都是在高Re数下飞行,表面的流态是湍流。为了准确地确定湍流流态下的摩阻、热流,湍流成为一个重要而困难的研究课题。 (一)DNS 目前处理湍流数值计算问题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即所谓直接数值模拟方法(DNS方法),直接求解湍流运动的N-S方程,得到湍流的瞬时流场,即各种尺度的随机运动,可以获得湍流的全部信息。随着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和先进的数值方法的研究,DNS方法已经成为解决湍流的一种实际的方法。但由于计算机条件的约束,目前只能限于一些低Re数的简单流动,不能用于工程应用。目前国际上正在做的湍流直接数值模拟还只限于较低的需诺数(Re~200)和非常简单的流动外形,如平板边界层、完全发展的槽道流,以及后台阶流动等。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处理工程中的复杂流动问题,即使是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也还差三个量级。 (二)LES 另一种方法称做大涡模拟方法(LES方法)。这是一种折衷的方法,即对湍流脉动部分直接地模拟,将N-S方程在一个小空间域内进行平均(或称之为滤波),以使从流场中去掉小尺度涡,导出大涡所满足的方程。小涡对大涡的影响会出现在大涡方程中,再通过建立模型(亚格子尺度模型)来模拟小涡的影响。由于湍流的大涡结构强烈地依赖于流场的边界形状和边界条件,难以找出普遍的湍流模型来描述具有不同的边界特征的大涡结构,宜做直接模拟。相反地,小尺度涡对边界条件不存在直接依赖关系,而且一般具有各向同性性质。所以亚格子模型具有更大的普适性,比较容易构造,这是它比雷诺平均方法要优越的地方。自从1970年Deardorff第一次给出具有工程意义的LES计算以来,LES方法已经成为计算湍流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应用的方向也在逐步扩展,但是仍然受计算机条件等的限制,使之成为解决大量工程问题的成熟方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RANS 目前能够用于工程计算的方法就是模式理论。所谓湍流模式理论,就是依据湍流的理论知识、实验数据或直接数值模拟结果,对Reynolds应力做出各种假设,即假设各种经验的和半经验的本构关系,从而使湍流的平均Reynolds方程封闭。随着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湍流模式理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从对模式处理的出发点不同,可以将湍流模式理论分类成两大类:一类称为二阶矩封闭模式,另一类称涡粘性封闭模式。 (1)雷诺应力模式 所谓二阶矩封闭模式,是从Reynolds应力满足的方程出发,将方程右端未知的项(生成项,扩散项,耗散项等)用平均流动的物理量和湍流的特征尺度表示出来。典型的平均流动的变量是平均速度和平均温度的空间导数。这种模式理论,由于保留了Reynolds应力所满足的方程,如果模拟的好,可以较好地反映Reynolds应力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规律,因而可以较好地反映湍流运动规律。因此,二阶矩模式是一种较高级的模式,但是,由于保留了Reynolds应力的方程,加上平均运动的方程整个方程组总计15个方程,是一个庞大的方程组,应用这样一个庞大的方程组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计算量很大,这就极大地限制了二阶矩模式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 (2)涡粘性模式

湍流模型概述

大多数飞行器都是在高Re数下飞行,表面的流态是湍流.为了准确地确定湍流流态下的摩阻、热流,湍流成为一个重要而困难的研究课题。 (一)DNS 目前处理湍流数值计算问题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即所谓直接数值模拟方法(DNS方法),直接求解湍流运动的N-S方程,得到湍流的瞬时流场,即各种尺度的随机运动,可以获得湍流的全部信息。随着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和先进的数值方法的研究,DNS方法已经成为解决湍流的一种实际的方法。但由于计算机条件的约束,目前只能限于一些低Re数的简单流动,不能用于工程应用.目前国际上正在做的湍流直接数值模拟还只限于较低的需诺数(Re~200)和非常简单的流动外形,如平板边界层、完全发展的槽道流,以及后台阶流动等。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处理工程中的复杂流动问题,即使是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也还差三个量级.(二)LES 另一种方法称做大涡模拟方法(LES方法).这是一种折衷的方法,即对湍流脉动部分直接地模拟,将N—S方程在一个小空间域内进行平均(或称之为滤波),以使从流场中去掉小尺度涡,导出大涡所满足的方程.小涡对大涡的影响会出现在大涡方程中,再通过建立模型(亚格子尺度模型)来模拟小涡的影响。由于湍流的大涡结构强烈地依赖于流场的边界形状和边界条件,难以找出普遍的湍流模型来描述具有不同的边界特征的大涡结构,宜做直接模拟。相反地,小尺度涡对边界条件不存在直接依赖关系,而且一般具有各向同性性质。所以亚格子模型具有更大的普适性,比较容易构造,这是它比雷诺平均方法要优越的地方。自从1970年Deardorff第一次给出具有工程意义的LES计算以来,LES方法已经成为计算湍流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应用的方向也在逐步扩展,但是仍然受计算机条件等的限制,使之成为解决大量工程问题的成熟方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RANS 目前能够用于工程计算的方法就是模式理论。所谓湍流模式理论,就是依据湍流的理论知识、实验数据或直接数值模拟结果,对Reynolds应力做出各种假设,即假设各种经验的和半经验的本构关系,从而使湍流的平均Reynolds方程封闭.随着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湍流模式理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从对模式处理的出发点不同,可以将湍流模式理论分类成两大类:一类称为二阶矩封闭模式,另一类称涡粘性封闭模式。 (1)雷诺应力模式 所谓二阶矩封闭模式,是从Reynolds应力满足的方程出发,将方程右端未知的项(生成项,扩散项,耗散项等)用平均流动的物理量和湍流的特征尺度表示出来。典型的平均流动的变量是平均速度和平均温度的空间导数.这种模式理论,由于保留了Reynolds应力所满足的方程,如果模拟的好,可以较好地反映Reynolds应力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规律,因而可以较好地反映湍流运动规律。因此,二阶矩模式是一种较高级的模式,但是,由于保留了Reynolds应力的方程,加上平均运动的方程整个方程组总计15个方程,是一个庞大的方程组,应用这样一个庞大的方程组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计算量很大,这就极大地限制了二阶矩模式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 (2)涡粘性模式

湍流的统计特性及对激光大气传输的影响

第4章湍流的统计特性及对激光大气传输的影响分析 激光大气传输湍流效应本质上就是光在湍流大气中的传播问题。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学者Tatarskii引入Kolmogorov和Obukhov发展的湍流统计理论,求解湍流大气中波传播方程,取得的一些理论结果相当好地解释了在此以前所取得的实验结果,从而奠定的光波在湍流大气中传播的理论基础。然而,由于激光在湍流大气中的传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随即非线性过程,特别是大气湍流存在的间歇性,对激光传输有着难以估计的影响。 4.1大气湍流的成因 在大气中,任一点的大气运动速度的方向和大小无时无刻不发生着不规则变化,产生了各个大气分子团相对于大气整体平均运动的不规则运动,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湍流。通常情况下大气都处于湍流状态,大气的随机运动产生了大气湍流,由于大气湍流的存在,大气温度和折射率也时刻发生着不规则的变化。形成大气湍流的原因大致有四点。第一,太阳的照射造成的大气温度差,太阳辐射对地表不同地区造成加热不同;第二,地球表面对气流拉伸移位导致了风速剪切;第三,地表热辐射产生了热对流;第四,伴随着热量释放的相变过程(沉积、结晶)导致了温度和速度场变化。图4.1形象的表述了湍流的形成。

上图是英国的物理学家形chardson描绘的湍流的一个级串模型,虽然湍流的运动很复杂,但通过上图仍能对湍流有一个形象的认识。上图表示湍流含有尺度不同的湍涡,而各种能量从大尺度湍涡一步一步向小尺度湍涡传递。外界的能量传递给第一级大湍涡,由于受风剪切等因素的影响,大湍涡逐渐变得不稳定形成次级小湍涡,小湍涡再次失稳后再形成更次一级的许多小湍涡。从图中可以看出,湍涡的大小有限,最大的湍涡的尺寸大小是外尺度 L,最小的湍涡是内尺度0l。 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湍涡没有分散存在于大气中,而是交叉重叠的存在于大气中。 4.2 Kolmogorov-Oboukhov湍流统计理论 虽然迄今为止人们对湍流的基本物理机制尚还不十分清楚,但已形成几个公认的基本概念,包括随机性、涡粘性、级串、和标度率。随机性构成了湍流统计理论的基础;涡粘性揭示了湍流相近尺度间的相互作用行为;级串给了我们最直观、最明晰的湍流图像;标度律则成为物理上定量研究湍流问题的数学手段。 在直观的湍流现象中,Richardson首先给出了湍流的级串图:湍流中存在着不同尺度间的逐级能量传递,由大尺度湍涡向小尺度湍涡输送能量。第一级大湍涡的能量来自外界,大湍涡失稳后形成次级的小湍涡,再失稳后产生更次一级的小湍涡。在大雷诺数下,所有可能的运动模式都被激发。 基于Richardson级串模型。Kolmogorov认为在大雷诺数下,这些不同尺度的湍

第二章管理原理

教学目的:明确管理的一般原理及其内容,并据此总揽管理学的理论体系。 教学要求:阐明管理原理的类型及其重要性,重点介绍系统原理、人本原理、权变原理和创新原理,领会各个原理的深刻内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管理原理的含义,系统原理,人本原理,权变原理和创新原理。 教学形式:课堂理论讲解、穿插讨论及案例分析相结合,以理论讲解为主。 本章重点和难点:本章涉及的四个管理基本原理皆为教学重点,管理原理的重要性和关系原理是难点。 第一节管理原理概述 一、管理原理范畴: 原理的“原”有“源”、原本、起初、根本的含义;原理的“理”是指道理、准则、规律。原理是指某种运动的基本规律、某类实践的基本理论及准则、某门学科的基本理论。 管理原理是指管理活动的根本依据和准则,是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它是管理学在不同业务领域都需应用的概念、理论、准则和方法,反映了管理的基本规律。 二、管理原理的重要性: 作为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管理原理对管理学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管理原理阐明了管理的实质及基本任务。 2、管理原理蕴涵着管理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指导思想。 3、管理原理突出了管理的关键和重点。 4、管理原理提供了管理的基本手段和途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管理原理体系 关于管理原理的体系,管理学界存在较大的分歧,许多学者曾作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原理体系的构成模式。我们认为,在当今的社会技术经济环境下,环境原理体系应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即:系统管理原理、人本管理原理、权变管理原理及创新管理原理。 1、系统原理:将组织视为复杂的社会经济技术系统,把管理理解为对话系统的设计、构建并使之正常、高效运转的过程。 2、人本原理:把人看作管理的主要对象及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管理活动中,充分依靠员工,及时了解员工的要求,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3、权变原理:认为管理是一项需要运用经验和技巧的实践流动,不存在普遍适用的,一成不变的管理方法和模式,管理应灵活地适应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4、创新原理:创新是组织的灵魂,它直接推动着组织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并以此获得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竞争优势。有效的管理要求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得以实现。 以上构成管理原理体系的四个基本管理原理,都是现代管理不可缺少的指导思想和管理哲学,是不可违背的管理的基本规律,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湍流与层流_湍流研究概述

第一篇 大气的组成与物理特性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大气的气体成份 大气中的粒子群 大气的运动、能量与构造 大气的光学特性 大气的电学特性
1

第二篇 大气湍流
粘性流体的两种形态: 层流和湍流。 层流是流体运动中较简单的状态, 普遍的却是湍流。
2

湍流研究的意义
湍流的研究与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中 的航空、船运、环境保护、气象、化工、 冶金、水利、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如果 能掌握它的运动规律,对它进行合理的应 用和有效的控制,那么对基础研究与实际 应用将有重大的意义。
3

湍流研究的成果
人们对湍流结构、湍流边界层、湍流 剪切流、湍流的传热传质、湍流扩散、湍 流统计模型、大气湍流、晴空湍流、等离 子湍流、湍流测量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 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4

本节的内容
湍流的一般定义和描述; 湍流与层流的区别; 湍流理论发展的历史; 湍流理论简介; 湍流的特点; 大气湍流的复杂性; 湍流研究技术的发展。
5

湍流的一般定义和描述
1. 湍流是随机的(Reynolds,Taylor,Von Karman ,Hinze等),又具有拟序结 构。 2. 流体的湍流运动是由各种大小和涡量 不同的涡旋叠加而成的,其中最大涡 尺度与流动环境密切相关,最小涡尺 度则由粘性确定;流体在运动过程中, 涡旋不断破碎、合并,流体质点轨迹 不断变化。
6

湍流模型发展综述

湍流模型发展综述 摘要:在概述了湍流问题的基础上,本文简要介绍了湍流的四种模型,对湍流模型在不同情况下的模拟能力进行了对比,最后简述了湍流模型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湍流模型;Navier-Stokes方程组;J-K模型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problems of turbulence,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d four kinds of turbulence models and compared their ability of simulation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At last, the paper expounde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turbulence model. Key words:Turbulence model; Navier-Stokes equations; J-K model 一、引言 湍流又称紊流,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很不规则的流动现象。当粘性阻尼无法消除惯性的影响时,自然界中的绝大部分流动都是湍流。 湍流运动的实验研究表明,虽然湍流结构十分复杂,但它仍然遵循连续介质的一般动力学规律,湍流流动的各物理量的瞬时值也应该服从一般的N-S方程。对粘性流体服从的N-S方程进行时均化,就可以得到雷诺平均方程。与定常的N-S方程相比,不同之处是在该式右边多了九项与脉动量有关的项,这脉动量的乘积的平均值与密度的乘积是湍流流动中的一种应力,称为湍流应力或雷诺应力。其中,法向雷诺应力和切向雷诺应力各有三个。 湍流问题就是在给定的边界条件下解雷诺方程。由于雷诺平均方程中未知数个数远多于方程个数而出现了方程不封闭的问题,这就需要依据各种半经验理论提出相应的补充方程式,即各种湍流模型。一般按照所用湍流量偏微分方程的物理含义或者数量进行区分,分别称为梅罗尔—赫林方法和雷诺方法。而后者又将湍流模型分成四类。(1)零方程模型;(2)一方程模型;(3)二方程模型;(4)应力方程模型。下面就对这些模型进行简单的描述。 二、湍流模型简介 1、零方程模型 最初的湍流模型只考虑了一阶湍流计算统计量的动力学微分方程,即平均方程,没有引进高阶统计量的微分方程,因而称之为一阶封闭模式或零方程模型。零方程模型又称为代数模型,代数模型又可以分成以下几种模型:(1)Cebeci —Smith 模型,(2)Baldwin—Lomax 模型,(3)Johnson—King 模型。 其中,B-L与C-S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外层湍流粘性系数取法不同。后者适用于湍流边界层,而前者则可用于 N-S方程的计算。此两模型已在工程计算中

湍流理论发展概述

. 湍流理论发展概述

一、湍流模型的研究背景 自然环境和工程装置中的流动常常是湍流流动,模拟任何实际过程首先遇到的就是湍流问题,而湍流问题本身又是流体力学理论上的难题。对于某些简单的均匀时均流场,如果湍流脉动是各向均匀及各向同性的,可以用经典的统计理论来分析,但实际上的湍流往往是不均匀的,这就给理论分析带来了极大地困难。这也就引发了对湍流过程进行模拟的想法。 对湍流最根本的模拟方法是在湍流尺度的网格尺寸内求解瞬态的三维N-S 方程的全模拟方法,此时无需引进任何模型。然而由于计算方法及计算机运算水平的限制,该种方法不易实现。另一种要求稍低的方法是亚网格尺寸度模拟即大涡模拟(LES),也是由N-S方程出发,其网格尺寸比湍流尺度大,可以模拟湍流发展过程的一些细节,但由于计算量仍然很大,只能模拟一些简单的情况,直接应用于实际的工程问题也存在很多问题[1]。目前数值模拟主要有三种方法:1.平均N-S方程的求解,2.大涡模拟(LES),3.直接数值模拟(DNS),而模拟的前提是建立合适的湍流模型。 所谓的湍流模型,就是以雷诺平均运动方程与脉动运动方程为基础,依靠理论与经验的结合,引进一系列模型假设,而建立起的一组描写湍流平均量的封闭方程组。目前常用的湍流模型可根据所采用的微分方程数进行分类为:零方程模型、一方程模型、两方程模型、四方程模型、七方程模型等。对于简单流动而言,一般随着方程数的增多,精度也越高,计算量也越大、收敛性也越差。但是,对于复杂的湍流运动,则不一定。湍流模型可根据微分方程的个数分为零方程模型、一方程模型、二方程模型和多方程模型。这里所说的微分方程是指除了时均N-S 方程外,还要增加其他方程才能是方程封闭,增加多少个方程,则该模型就被成为多少个模型。 二、基本湍流模型 常用的湍流模型有: 零方程模型:C-S模型,由Cebeci-Smith给出;B-L模型,由Baldwin-Lomax 给出。 一方程模型:来源由两种,一种从经验和量纲分析出发,针对简单流动逐步发展起来,如Spalart-Allmaras(S-A)模型;另一种由二方程模型简化而来,如Baldwin-Barth(B-B)模型。

湍流理论若干问题研究进展

第15卷第4期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5年8月 湍流理论若干问题研究进展 刘兆存 金忠青 (河海大学 南京 210098) 摘要 本文对近年来湍流理论在某些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概要介绍,对拟序结构发现后人们对湍流内部结构的新认识和近年来发展很快的从微分方程分析角度出发对湍流机理新的探索进行了评价,说明引入混沌后在时、空演化方面对湍流机理的模拟,最后阐述了流动稳定性和层流向湍流的转捩。 关键词 湍流 N-S方程 流动结构 流动机理 封闭性 近年来,在围绕湍流结构和统计两条主线的研究工作中出现了新观点和新趋势,虽然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有些可能是错的——在科学容忍的范围内,但在现阶段却是研究的主流。 1 简要回顾及发展 1.1 半经验理论和模式理论 湍流的控制方程是N-S方程,但和层流相比,方程不封闭。为满足工程需要,发展了一系列的以普朗特混合长理论为代表的湍流半经验理论或早期模式理论。这种理论虽然对于增进对湍流机理的了解没有提供更多的贡献,但对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却起了重大的作用[1]。半经验理论是一种唯像理论,并不涉及湍流内部机理。以速度分布公式为例,半经验理论的速度分布公式大致有对数型和指数型。对数型速度分布得到的假定是充分发展的剪切湍流中主流区(不含边界层的)的流速梯度和分子粘性无关,指数型(或渐近指数型)则假定分子粘性不能忽略[2],两种类型的流速分布公式在工程实践中都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半经验理论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吸收统计理论的成果,用统计理论的精细成果丰富半经验理论不足并保留便于应用的优点,如文[3]所作的工作。 近代的模式理论在封闭湍流基本方程组时特别吸收了统计理论的成果,如二方程模型、应力通量代数模型、应力通量方程模型等。关于这方面的详细论述,将另文给出。 1.2 统计理论 湍流的统计理论的目标则是从最基本的物理守恒定律——N-S方程和连续性方程出发,探讨湍流的机理。理查逊-柯尔莫哥洛夫湍流图像部分被实验所证实。统计理论中湍流的能量传递关系被更符合实际的U. Fr isch等所提出的B-模型所代替。湍流统计理论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泰勒、陶森德等人的努力,取得丰硕的成果,但仍不能绕过封闭性的困难,所得成果都还是很不完善的。湍流统计理论的重要性目前已有所下降[1]。我国周培源等提出了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的准相似性条件以及相应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的涡旋结构统计理论并得到实验的验证[4],进一步将在均匀各向同性湍流中得到的准相似性条件推广到一般的剪切湍流中,然后对关联方程的耗散项作出假定,利用逐级近似方法发展了湍流的统计理论[5],所得结果部分经实验证实。文[6]采用逐级迭代法对湍流平均运动方程和脉动速度关联方程 · 12·

湍流调研报告——高等流体力学

高等流体力学 湍流调研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2015年 12月1日

前言 自1839年G.汉根在实验室中首次观察到由层流向湍流的转变现象以来,对湍流的研究已有近两百年历史,但由于湍流流动的复杂性,至今仍存在一些基本问题亟待解决。但从检索有关湍流文章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文章均是介绍有关湍流的数值模拟问题,鲜有文章报道关于湍流理论的基础研究。一方面的原因是由于湍流理论研究其固有的困难性,我想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便是当今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浮躁。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下,Paper至上的学术氛围下,基础学科的发展及基础理论的研究深受其害。基础研究学者得不到应有的精神上、物质上的尊重,青年科学家为了将来的发展避开基础学科,中年科学家为了避免家庭经济上的负担放弃理论研究,当今只有部分老一辈的科学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理想,我想这也是他们为什么仍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中流砥柱的原因吧。纵然如今之风气已被众多学者所诟病,但已根深蒂固,不可能将之迅速扭转,当下应从政策上给予基础研究支持和鼓励,予现行之风以纠正,方可促我民族之复兴。在前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先生给杨本洛先生《湍流及理论流体力学的理性重构》[1]一书的序中以及施红辉先生《湍流初级教程》[2]的前言中均提到切实支持原创性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本文首先查阅文献了解了湍流的定义,以及人们目前对湍流的认识;然后通过调研梳理了湍流理论的发展过程;最后,就湍流的数值模拟极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简要介绍。

一、湍流的定义 什么是湍流?查阅相关书籍、论著,关于湍流的论述相当多的部分是从1883年Reynolds的圆管内流动实验引出的,通过实验观察,给出了湍流的描述性定义:湍流是复杂的、无规则的、随机的不定常运动。随后详细说明了湍流的一些主要特征,包括其扩散性、耗散性、大雷诺数、记忆性、间歇性等等,但对湍流严格意义的科学定义没有叙述,我想这也是湍流能成为跨世纪难题的一个反映吧。从各论著的叙述来看,随着湍流理论的发展,湍流的定义是不断修正和补充的,19世纪初,湍流被认为是完全不规则的随机运动,Reynolds称之为“波动”[3],首创统计平均法描述湍流运动;1937年,Taylor 和von Karman则认为湍流是一种不规则运动,于流体流过固壁或相邻不同速度流体层相互流过时产生;Hinze认为湍流除了不规则运动外,其各个量在空间、时间上具有随机性;我国著名科学家周培源先生则主张湍流为一种不规则的涡旋运动;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很多学者又指出湍流不是完全的随机运动,其存在一种可以被检测和显示的拟序结构。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林建忠等人编著的《流体力学》[4]一书中提到,目前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是:湍流场有各种大小和涡量不同的漩涡叠加而成,其中最大涡尺度与流体环境密切相关,最小涡尺度则由粘性确定;流体在运动过程中,涡旋不断破碎、合并,流体质点轨迹不断变化;在某些情况下,流场做完全随机的运动,在另一些情况下,流场随机运动与拟序运动并存。 值得一提的是,杨本洛先生所著的《湍流及理论流体力学的理性重构》一书中从形式逻辑考虑,对湍流的本质,包括其物理本质、物理机制、形式特征做了论述,并提出一切宏观物质总是粒子的(宏观力学中基本假设之一是连续介质假设),认为流体是大数粒子的集合,湍流研究困难的本质在于基于微分方程所表现的连续宏观表象与宏观流体的粒子本质之间存在的根本矛盾,著作中含有大量的逻辑讨论及哲学层次的思考。二、湍流理论发展简史 1839年,G.汉根在实验中首次观察到流动由层流到湍流的转变,这便揭开了湍流这一科学难题的第一幕。在其后百余年的理论发展中Reynolds、Prandtl、von Karman、Taylor、Kolmogorov、Landau、Heisenberg、Onsager、Chandrasekhar、Hopf、周培源、李政道、林家翘、谈镐生等如雷贯耳的大师们纷纷登上这一广阔的舞台,在湍流的金色大厅里演

湍流理论发展概述

湍流理论发展概述 一、湍流模型的研究背景 自然环境和工程装置中的流动常常是湍流流动,模拟任何实际过程首先遇到的就是湍流问题,而湍流问题本身又是流体力学理论上的难题。对于某些简单的均匀时均流场,如果湍流脉动是各向均匀及各向同性的,可以用经典的统计理论来分析,但实际上的湍流往往是不均匀的,这就给理论分析带来了极大地困难。这也就引发了对湍流过程进行模拟的想法。 对湍流最根本的模拟方法是在湍流尺度的网格尺寸内求解瞬态的三维N-S 方程的全模拟方法,此时无需引进任何模型。然而由于计算方法及计算机运算水平的限制,该种方法不易实现。另一种要求稍低的方法是亚网格尺寸度模拟即大涡模拟(LES),也是由N-S 方程出发,其网格尺寸比湍流尺度大,可以模拟湍流发展过程的一些细节,但由于计算量仍然很大,只能模拟一些简单的情况,直接应用于实际的工程问题也存在很多问题[1]。目前数值模拟主要有三种方法:1. 平均N-S方程的求解,2.大涡模拟(LES),3.直接数值模拟(DNS),而模拟的前提是建立合适的湍流模型。 所谓的湍流模型,就是以雷诺平均运动方程与脉动运动方程为基础,依靠理论与经验的结合,引进一系列模型假设,而建立起的一组描写湍流平均量的封闭方程组。目前常用的湍流模型可根据所采用的微分方程数进行分类为:零方程模型、一方程模型、两方程模型、四方程模型、七方程模型等。对于简单流动而言,一般随着方程数的增多,精度也越高,计算量也越大、收敛性也越差。但是,对于复杂的湍流运动,则不一定。湍流模型可根据微分方程的个数分为零方程模型、一方程模型、二方程模型和多方程模型。这里所说的微分方程是指除了时均N-S 方程外,还要增加其他方程才能是方程封闭,增加多少个方程,则该模型就被成为多少个模型。

湍流简史

湍流简史精选 已有 3889 次阅读2012-9-22 10:40|个人分类:学术探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湍流简介 湍流理论发展简史: N-S方程的导出: 描述粘性不可压缩流体动量守恒的运动方程,简称N-S方程。因1821年由 C.-L.-M.-H.纳维(基于分子运动)和1845年由G.G.斯托克斯(基于连续介质假定)分别导出而得名。后人在此基础上又导出适用于可压缩流体的N-S方程。N-S方程包含两个假设:第一连续介质假定;第二是所有涉及到的场,全部是可微的假定。N-S方程和连续方程共同构成了一个闭合的非线性方程组。该方程组是质量守恒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在流体力学中的一种应用形式,由于其高度非线性,因此很难求得其解析解。一般认为无论流体运动多么复杂,方程组都能够描述流体的运动。 湍流的发现: 1839年,G.汉根在实验中首次观测到了流动由层流向紊流的转变。 层流向湍流转变的雷诺实验: 1883年英国科学家雷诺(Reynolds)通过实验研究并展示了液体在流动中存在两种内部结构完全不同的流态:层流和紊流。雷诺揭示了重要的流体流动机理,即根据流速的大小,流体有两中不同的形态,并提出了著名的层流向紊流转变的雷诺数(包括分层流动的情况)。当流体流速较小时,流体质点只沿流动方向作一维的运动,与其周围的流体间无宏观的混合即分层流动这种流动形态称为层流或滞流。流体流速增大到某个值后,流体质点除流动方向上的流动外,还向其它方向作随机的运动,即存在流体质点的不规则脉动,这种流体形态称为湍流。并在1885年提出了著名的雷诺平均方法。 湍动能串级过程: 1922年Richardson发现湍动能串级过程。大尺度涡流脉动犹如一个很大的蓄能池,它不断从外界获得能量并输出给小尺度涡能量;小尺度湍流就像一个耗能机械,从大尺度湍流涡输出来的动能在这里全部耗散掉,流体的惯性犹如一个传送机械,把大尺度脉动传给小尺度脉动。流动的雷诺数越大,蓄能的大尺度和耗能的小尺度之间的惯性区域越大。 各项同性湍流理论: 1935年G. I. Taylor在风洞实验的均匀气流中设置一排或者几排规则的格栅,均匀气流垂直流过格栅时产生不规则扰动。这种不规则扰动向下游运动过程中,由于没有外界干扰,逐渐演化为各项同性湍流。发展了各项同性理论。 Karman-Howarth方程的导出: 1938年基于Taylor的各项同性理论导出了著名的K-H方程。但方程中含有的未知数的个数比方程数多,因此无法求解。 Kolmogorov空间尺度标度率: 1941年莫斯科的数学家Kolmogorov更进一步地把G.I.Taylor的均匀各向同性理论发展成局地均匀各向同性统计理论,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导出了湍流微结构的规律:结构函数的-p/3定律。第一次揭示了湍流的空间分布特性。但该理论存在着一些缺陷。

中国湍流研究的发展史_中国科学家早期湍流研究的回顾

中国湍流研究的发展史 I 中国科学家早期湍流研究的回顾 黄永念 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摘要总结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国老一辈科学家(包括物理学家,力学家)周培源、王竹溪、张国藩、林家翘、谢毓章、张守廉、黄授书、胡宁、柏实义、陈善模、庄逢甘、陆祖荫、李政道、蔡树棠、是勋刚、李松年、谈镐生、包亦和等诸位先生的湍流研究工作。介绍他们对流体力学中最为困难的湍流问题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关键词湍流统计理论,能量衰变规律,均匀各向同性湍流,剪切湍流。 引言 湍流一直被认为是物理学中最难而又久未解决的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课题。从1883年Reynolds圆管湍流实验研究算起已经跨越了两个世纪,湍流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在跨入二十一世纪时,很多从事湍流研究工作的科学家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二十世纪的湍流研究留给我们哪些宝贵财富?二十一世纪又应该如何面对这个老大难问题?Yaglom在2000年法国举行的一次湍流讲习班上回顾了二十世纪的湍流理论发展过程[1],指出了其中两个最重要的成就:一个是Kolmogorov的局部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理论,另一个是von Karman的湍流平均速度的对数分布律。同时又一次向世人介绍著名科学家Lamb在临终前对解决湍流问题的悲观看法。由于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文字和语言上的差异和长期缺乏国际间的交流,历次湍流研究工作的总结和回顾中,人们往往忽略了中国科学家的作用。只有周培源教授在1995年流体力学年鉴上发表了“中国湍流研究50年”才打破了这种隔阂[2]。但是这篇文章也只局限于周培源教授率领的北京大学研究组所做的系列研究工作。实际上有很多中国科学家在上一世纪中做了非常出色的工作。本文仅就半个世纪前的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他们的湍流研究工作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目的是要引起大家关注中国科学家的湍流研究和对湍流研究所做的贡献。 中国科学家的湍流研究工作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内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开展的研究工作,这方面的工作国际上鲜为人知。另一方面是在国外开展的研究工作,这部分工作国内也不很熟悉。因此,本文将把他们的不懈努力介绍给大家。 胡非在1995年发表的专著《湍流,间隙性与大气边界层》中曾专门介绍了中国学者的湍流研究工作[3],但他的介绍还不够全面,特别是缺少对早期工作的报道。本文可以弥补其中的不足。 1 三十年代的研究工作 在我国最早发表湍流论文的是当时在清华大学的王竹溪先生。他在周培源先生的指导下

湍流模型

湍流模型概述 湍流是一种复杂的非稳态三维流动,通常把瑞流定义为具有随机性、扩散性、高雷诺数、三维祸量脉动性、耗散性及连续性特征的复杂流动。虽然瑞流具有多种特性,但瑞流不是流体本身具有的某些特征而是流体流动的特征,仍是一种连续流动,仍然同层流一样满足流动的基本方程。从数学的观点看,瑞流是N-S方程的 通解,求解端流与求解层流无本质区别,目前己具有足以求解瑞流问题的有关方程式。端流还可以看作是由多种大尺度祸流和小尺度祸流组成的特殊流动。大尺度的祸流主要由流动的边界条件和流动区域的几何形状所决定,是引起流场中低频 脉动的主要原因;小尺度的祸流主要是點性力所决定,是引起流场中高频脉动的主要原因。瑞流的物理量的脉动特点就是由于流体内各种不同尺度祸流的随机运动造成。 用数值方法直接计算瑞流单元运动规律时,计算网格尺寸要小于瑞流单元 尺度,并在瑞流单元尺度内计算N-S方程的通解。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具有重要意 义的不是端流的精细结构,而是瑞流对于时间的平均(时均)效应。因此,雷诺首先提出了将N-S方程对某一时间比例尺取平均,得到时均N-S方程。虽然瑞流的N-S 方程经过时均化处理后方程式的形式可以保持不变,但是出现了脉动应力项(雷诺应力),因此需要提出相应的端流模型(一个或一组数学方程)使时均方程得到封闭。这种方法按雷诺应力方程模型化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就雷诺应力 建立模型化方程的雷诺应力方程模型;另一类是在雷诺应力与局部时均速度梯度 成比例的Boussinesq假设下引入的瑞流黏度系数模型。另一种瑞流数值计算方法是亚网格尺度模拟,即大祸模拟(LES),由N-S方程出发直接模拟大尺度祸流,小尺度祸流的影响可以通过近似模型来考虑。但是由于大祸模拟计算量仍很大,也只能 模拟一些简单的情况。 工程上通常需要深入了解的是温度场、时均速度场、瑞流脉动时均特性等, 并不需要了解瑞流产生和发展的详细过程。因此,利用雷诺提出的时均值的概念 来研究瑞流运动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简化,从N-S方程导出瑞流平均运动方程和 雷诺方程,还导出了连续性方程和能量方程等基本方程。雷诺平均法将瑞流物理 量代入不可压缩瞬态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得到端流平均运动的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但是在雷诺时均方程组中除了瞬态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外还有一项是

关于湍流理论研究进展

关于湍流理论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湍流理论在某些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概要介绍,对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假设的思想方法,进行了扼要阐述,指出了相应的实用价值和局限性。 关键词湍流湍流统计理论混沌理论湍流拟序结构湍流剪切流动 1 无处不在的湍流现象 湍流是自然界中流体的一种最普遍的运动现象,它广泛的存在于我们生活周围。在大风吹过地面障碍物的旁边,在湍急的河水流过桥墩的后面,在烟囱中冒出的浓烟随风渐渐扩散等地方,都能观察到湍流运动现象。简单地说,湍流运动就是流体的一种看起来很不规则的运动。由于湍流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程技术的各个领域,因此湍流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的进展就可能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广泛领域带来巨大的效益。例如,提高各种运输工具的速度以大量节约能源,提高各种流体机械的效益;改善大气和水体的环境质量,降低流体动力噪声,防止流体相互作用引发的结构振动乃至破坏;加强反应器内部物质的热交换与化学反应的速度等等。 然而像湍流这样,虽经包括许多著名科学家在内长达一个世纪多的顽强努力,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系统的湍流理论至今还没有建立,在整个科学研究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因此,可以说湍流是力学中没有解决的最困难的难题之一。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一直坚持把湍流研究列为需要最优先发展的若干重大基础研究课题之一。 2 湍流理论的发展历史 湍流理论从它的思路来说大体可分为两类[1]。一类是先把流体动力学方程组平均以后,然后再设法使方程组封闭,求解后再和实验结果比较,看封闭办法是否正确。湍流中绝大部分理论是属于这一类型。另一类是先求解,取特殊模型,再引进平均,得到要求的物理量,和相应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2.1 Reynolds方程和混合长度理论 十九世纪70年代是Maxwell-Boltzmann分子运动理论取得辉煌成果的时代。它成功地解释了气体状态方程、气体粘性、气体热传导和气体扩散等一系列现象。湍流理论开始发展的时候,就受着这种思想支配。1877年T.V.Bonssinesq[2]又开始

大气湍流中光传播的数值模拟

大气湍流中光传播的数值模拟* 马保科1,2, 郭立新1 吴振森1 (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西安 710071 2.西安工程大学,陕西西安 710048 ) 摘 要 光在大气湍流中传播时,受大气分子、气溶胶等粒子的相互作用,将发生光束扩展、漂移和相干性退化等大气湍流效应,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光波的远场特性。文章从大气湍流中光传播的理论研究入手,分析了如何构造较为合理的大气湍流相位屏。进而采用McGlamery 算法,对Kolmogorov 谱下的大气湍流随机相位屏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光波从发射机经湍流大气传播到达接收机时的远场变化特性。研究表明,大气湍流的存在对光的远场传播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研究结果也为大气湍流中与光传播相关的工程应用及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完善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大气湍流;McGlamery 算法;相位屏模拟; 大气结构常数; 中图分类号 TP391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大气湍流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随机媒质系统,虽然物理学界对湍流的研究已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但因涉及的因素千头万绪,其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也错综复杂,人们对其物理本质至今未能做到较为清楚的认识。因此,光在大气湍流中传播问题的研究仍存在理论和实验上的挑战[1,2]。通常,当光在湍流大气中传播时,光束截面内包含着许多的大气漩涡,这些漩涡各自对照射到它的那一部分光束形成衍射作用,可导致光束的强度和相位随机变化,进而表现出光束扩展,大气闪烁和相位起伏等大气湍流效应,从而严重降低了接收机的接收效率。目前,突破大气湍流的影响仍是光在随机介质中传播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3]。早在20世纪中期,苏联的Obukhov 便采用Rytov 平缓微扰法由实验反演湍流特征。在闪烁的饱和现象被发现之后,物理学界又将Markov 近似引入求解光场的统计矩,研究大气湍流下的光场特性[1]。然而,在中等起伏条件下,目前仍没有找到很好的解析处理方法。由于数值模拟能够从光的传播过程出发,较为清楚地反映出所涉及问题的物理本质,因而成为研究湍流效应的主要方法[4]。本文采用McGlamery 算法[5],对Kolmogorov 谱下的大气随机相位屏进行了数值模拟,进而结合Huygens-Fresnel 原理,模拟了在有无大气湍流的情况下,接收机处光场的变化特性。 2 大气湍流中光的传播 在折射率为n 的随机媒质中,一束波长λ,波数为k (2k πλ=)的单色波的电场E 由Maxwell 波动方程来描述[1,4] 222()2(ln )0k n n ?++??=E r E E (1) 收稿日期: 2010年3月14日 收到修改稿日期:2010年 月 日 基金项目: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105164) 通信作者: 马保科(1972),男,在读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随机介质中波传播方面的研究。Email: baokema2006@https://www.docsj.com/doc/6015835248.html,

湍流模型

我们知道,描述流体运动(层流)的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是封闭的,而描述湍流运动的方程组由于采用了某种平均(时间平均或网格平均等)而不封闭,须对方程组中出现的新未知量采用模型而使其封闭,这就是CF D中的湍流模型。湍流模型的主要作用是将新未知量和平均速度梯度联系起来。目前,工程应用中湍流的数值模拟主要分三大类:直接数值模拟(D NS);基于雷诺平均N-S方程组(RANS)的模型和大涡模拟(LES)。DNS是直接数值求解N-S方程组,不需要任何湍流模型,是目前最精确的方法。其优点在于可以得出流场内任何物理量(如速度和压力)的时间和空间演变过程,旋涡的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等。由于直接求解N-S方程,其应用也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第一:计算域形状比较简单,边界条件比较单一;第二:计算量大。影响计算量的因素有三个:网格数量、流场的时间积分长度(与计算时间长度有关)和最小旋涡的时间积分长度(与时间步长有关),其中网格数量是重要因素。为了得到湍流问题足够精确的解,要求能够数值求解所有旋涡的运动,因此要求网格的尺度和最小旋涡的尺度相当,即使采用子域技术,其网格规模也是巨大的。为了求解各个尺度旋涡的运动,要求每个方向上网格节点的数量与Re3/4成比例,考虑一个三维问题,网格节点的数量与Re9/4成比例。目前,DNS能够求解Re(104)的范围。 基于RANS的湍流模型采用雷诺平均的概念,将物理量区分为平均量和脉动量,将脉动量对平均量的影响用模型表示出来。目前,基于RANS方程已经发展了许多模型,几乎能对所有雷诺数范围的工程问题求解,并得出一些有用的结果。其缺点在于:第一:不同的模型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

湍流模型理论DOC

湍流模型理论 §3.1 引言 自然界中的实际流动绝大部分是三维的湍流流动,如河流,血液流动等。湍流是流体粘性运动最复杂的形式,湍流流动的核心特征是其在物理上近乎于无穷多的尺度和数学上强烈的非线性,这使得人们无论是通过理论分析、实验研究还是计算机模拟来彻底认识湍流都非常困难。回顾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特别是活跃的80年代,不仅提出和发展了一大批高精度、高分辨率的计算格式,从主控方程看相当成功地解决了Euler方程的数值模拟,可以说Euler方程数值模拟方法的精度已接近于它有效使用范围的极限;同时还发展了一大批有效的网格生成技术及相应的软件,具体实现了工程计算所需要的复杂外形的计算网格;且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无论从计算时间还是从计算费用考虑,Euler方程都已能适用于各种实践所需。在此基础上,80年代还进行了求解可压缩雷诺平均方程及其三维定态粘流流动的模拟。90年代又开始一个非定常粘流流场模拟的新局面,这里所说的粘流流场具有高雷诺数、非定常、不稳定、剧烈分离流动的特点,显然需要继续探求更高精度的计算方法和更实用可靠的网格生成技术。但更为重要的关键性的决策将是,研究湍流机理,建立相应的模式,并进行适当的模拟仍是解决湍流问题的重要途径。 要反映湍流流场的真实情况,目前数值模拟主要有三种方法:1.平均N-S 方程的求解,2.大涡模拟(LES),3.直接数值模拟(DNS)。但是由于叶轮机械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以及目前计算机运算速度较慢,大涡模拟和直接数值模拟还很少用于叶轮机械内部湍流场的计算,更多的是通过求解平均N-S方程来进行数值模拟。因为平均N-S方程的不封闭性,人们引入了湍流模型来封闭方程组,所以模拟结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湍流模型的准确度。自70年代以来,湍流模型的研究发展迅速,建立了一系列的零方程、一方程、两方程模型和二阶矩模型,已经能够十分成功的模拟边界层和剪切层流动。但是,对于复杂的工业流动,比如航空发动机中的压气机动静叶相互干扰问题,大曲率绕流,激波与边界层相互干扰,流动分离,高速旋转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常常会改变湍流的结构,使那些能够预测简单流动的湍流模型失效,所以完善现有湍流模型和寻找新的湍流模型在实际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3.2 湍流模型概述 §3.2.1 湍流模型的引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