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部编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一、曹操《观沧海》曹操

【整体感知】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

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

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整体感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三、《次北固山下》

【整体感知】《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

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白话译文】

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

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

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名句解析】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旧的事物的消逝与毁灭,终身伴随着新的事物诞生。夜晚过去,太阳在海上升起,旧的一天过去新的一天到来。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开始。这句诗在叙述新旧事物的交替,表达对未来憧憬,寄寓对未来的希望。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两句用归雁捎书寄托情思,表达了客子怀念家乡的深情。

【诗歌主旨】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四、《天净沙。秋思》

1、【整体感知】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2、【白话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3、【诗歌主旨】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解析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 古代诗歌四首 1、《观沧海》 曹操(两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3、《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 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4、《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诗歌鉴赏知识梳理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是诗的附文,与诗的内容无关,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这两句再次抒发豪情,真是与诗人心境相合。(感觉自己幸运) 5、总评: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 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 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另外,曹操现存二十余首诗,虽然用的都是乐府旧题,但内容却是全新的。沈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卷五)这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这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大大推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曹操这个功绩,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六、【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描写大海的宏伟气象,借助虚景与实景的统一描写,勾勒了大海吞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宽大的胸怀和统一中国的建功立业的抱负。 七、【写法举要】

部编版七上全册古诗词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 资料内容:【原文】【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习题】古诗词目录: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曹操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期中课外古诗词: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 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期末课外古诗词: 九、秋词(其一)/刘禹锡 十、夜雨寄北/李商隐 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十二、潼关/谭嗣同 一、《观沧海》曹操 【原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作者】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这样评论《三国演义》中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此人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战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战是赤壁之战,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主题思想】 《观沧海》描摹了大海气吞山河、笼涵宇宙的雄伟景象,抒发诗人雄浑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统一祖国的愿望。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李白 【原诗】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翻译】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作者】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背景】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 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 原文及教案 《观沧海》 【作者】曹操【朝代】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朝代】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朝代】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朝代】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 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 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 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 《观沧海》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赏析

《观沧海》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出自沧海之中,灿烂的银河也好像出自沧海里面。 这两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出大海的气势和威力。表达了曹操的博大胸怀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答案:这两句诗选取了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凄哀啼叫的子规点明季节时令,渲染了悲凉凄楚的氛围,生动地表达出了漂泊之感和离别之情。2.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答案:拟人。将明月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3.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答案:①点明时令,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②“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③借凄凉落花烘托诗人的落寞心情。 《次北固山下》赏析: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以小景和大景互相映衬,画面非常精彩,为后人所称道。 2、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①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翻译诗句)②江中日早,残冬立春,虽是寻常意思,但诗人锤炼字句,“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修辞) ③本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在诗人笔下,既是美景,也是哲理。(哲理) 《天净沙秋思》【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户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赏析】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一、曹操《观沧海》曹操 【整体感知】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 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

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整体感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三、《次北固山下》 【整体感知】《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全册古诗文原文+翻译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全册古诗文原文+翻译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篇目 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 第三单元:《论语》十二章 课外古诗词阅读 《峨眉山月歌》 《江南逢李龟年》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 第四单元:《诫子书》 第五单元:《狼》 第六单元:《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

课外古诗词阅读 《秋词(其一)》 《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潼关》 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 4.1 观沧海(曹操)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壮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来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4.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4.3 次北固山下(王湾) 【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外,小船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走。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寄出去的家信不知该怎样寄回家乡,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4.4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人教社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译文及赏析 一、曹操《观沧海》曹操 【整体感知】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 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整体感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三、《次北固山下》 【整体感知】《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白话译文】 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 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 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名句解析】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旧的事物的消逝与毁灭,终身伴随着新的事物诞生。夜晚过去,太阳在海上升起,旧的一天过去新的一天到来。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开始。这句诗在叙述新旧事物的交替,表达对未来憧憬,寄寓对未来的希望。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两句用归雁捎书寄托情思,表达了客子怀念家乡的深情。 【诗歌主旨】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 原文及教案 《观沧海》 【作者】曹操【朝代】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璀璨,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朝代】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朝代】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朝代】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学导案 教学目的: ⑴理解诗歌大意,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⑵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画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⑶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 ⑴《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精确把握 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 ⑶《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剖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 ⑷《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 《观沧海》

教学目的: ⑴熟读并背诵诗歌。 ⑵理解诗歌内容。 ⑶品味语言,领会诗中描画的雄伟壮丽景象。 ⑷领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习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开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⑴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大方悲壮见称,在文学留下了光芒的一笔。 ⑵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卷土重来。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无敌,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犹豫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习题: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习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局部,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题目,《观沧海》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络。 四、朗诵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防止读破词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 原文及教案 《观沧海》 【作者】曹操【朝代】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朝代】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朝代】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朝代】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 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 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 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 《观沧海》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留下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一、曹操《观沧海》曹操【整体感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名句含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诗歌主旨】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感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三、《次北固山下》【整体感知】《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白话译文】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名句解析】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旧的事物的消逝与毁灭,终身伴随着新的事物诞生。夜晚过去,太阳在海上升起,旧的一天过去新的一天到来。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开始。这句诗在叙述新旧事物的交替,表达对未来憧憬,寄寓对未来的希望。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两句用归雁捎书寄托情思,表达了客子怀念家乡的深情。【诗歌主旨】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四、《天净沙。秋思》1、【整体感知】《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2、【白话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

初中语文 文言文《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

《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一、曹操《观沧海》曹操 【整体感知】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 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整体感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三、《次北固山下》 【整体感知】《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白话译文】 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 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 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名句解析】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 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 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___ 菩萨蛮① ___ 【宋】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 ___ (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 ___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塞上忆汶水 【元】曹元用 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①沙碛:沙漠。②苑马:西域大宛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___ (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 ___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 【甲】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乙】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的《月夜》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中的“独"字。 B.杜甫的《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是对妻子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她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C.刘方平的《月夜》第一、二句通过明暗的对比来衬托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D.刘方平的《月夜》第四句从视觉角度表现春天的来临,富有创造性。 (2)虽然两首诗都写了“月夜",但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析。 ___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①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②暮年:晚年。③盈缩:指人寿命的长短。④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怡,愉快。 (1)《龟虽寿》中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感情的句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基础知识专项复习(部编版)专题04古代诗歌四首(解析版)

专题04古代诗歌四首 知识归纳 一、《观沧海》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并以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遗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写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文体知识】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次北固山下》 【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年)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天净沙•秋思》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一、《观沧海》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 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 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耸立在海心。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的神奇壮观。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虚景。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于诗中,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五、课文主题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曹操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一、《观沧海》曹操 【原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作者】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这样评论《三国演义》中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此人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战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战是赤壁之战,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

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主题思想】 《观沧海》描摹了大海气吞山河、笼涵宇宙的雄伟景象,抒发诗人雄浑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统一祖国的愿望。 【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