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抗癌药物紫杉醇研究进展 于凯

抗癌药物紫杉醇研究进展 于凯

抗癌药物紫杉醇研究进展 于凯
抗癌药物紫杉醇研究进展 于凯

广西大学课程论文

论文标题:抗癌药物紫杉醇研究进展

课程名称:发酵生理学

学生姓名:于凯

学号:1108391006

专业:生物工程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导师姓名:何勇强

学期:2011-2012/上

任课老师:庞宗文

抗癌药物紫杉醇研究展望

于凯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专业2011级;学号:1108391006)

摘要:紫杉醇是从红豆杉属植物中提取分离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是治疗乳腺癌、卵巢癌的特效新药。作为一种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癌药物,市场上紫杉醇供不应求。目前,有望通过化学合成、内生真菌发酵、植物组织培养、微生物发酵等方法工业化生产紫杉醇,达到缓解红豆杉资源短缺、市场药源紧张等现状。本文通过对红豆杉、紫杉醇发现、作用机理、生产现状等介绍,着重分析各种生产方法的利弊,并对紫杉醇的研究的市场前景作出展望。

关键字:红豆杉;紫杉醇;抗癌作用;研究展望

1红豆杉简介

红豆杉为红豆杉科红豆杉属,是一种濒临灭绝的天然抗癌植物,由于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缓慢,再生能力差,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大规摸的红豆杉原料林基地。中国已将其列为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联合国也明令禁止采伐。

红豆杉在全球共有十一种,分布于北半球温带至亚热带地区。全球资源总量及其有限,且常常散生分布于天然林中。目前我国共有四种和一个变种,即云南红豆杉、西藏红豆杉、东北红豆杉、中国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变种)[1]。东北红豆杉主要分布在分布于中国的东北三省,在中国境内的红豆杉中,东北红豆杉紫杉醇含量最高,可达万分之三。

另外,我国还引种了曼地亚红豆杉,是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加拿大引种而来,原产于美国、加拿大,是一种天然杂交品种,其母本为东北红豆杉,父本为欧洲红豆杉。引种的曼地亚红豆杉生物特性稳定,没有发生变异,紫杉醇含量接近甚至高于原产地。

2 紫杉醇简介

2.1 紫杉醇的发现

紫杉醇(Taxo1)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化学家瓦尼(M.C. Wani)和沃尔(Monre E. Wall)首次从生长在美国西部大森林中的太平洋杉树皮中分离到了紫杉醇的粗提物。在筛选实验中,Wani和Wall发现紫杉醇粗提物对离体培养的鼠肿瘤细胞有很高活性,并开始分离这种活性成份。由于该活性成份在植物中含量极低,直到1971年,确定了该活性成份为一种四环二萜化合物,并把它命名为紫杉醇(Taxol)。我国在80年代开始了对中国红豆杉植物资源进行研究,发现了丰富的红豆杉资源,并从中分离得到紫杉醇。目前,全球从红豆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了300多个紫杉烷类化合物。

紫杉醇分子式为:C47H51NO14,分子量为853.9,熔点213~216℃,具有高度亲脂性,不溶于水,是最先从红豆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一种高效、低毒、广谱的天然抗癌药物。它是红豆杉属植物中的一种复杂的天然次生代谢物,由紫杉烷环和侧链组成[2](图1-1),其生物合成非常复杂,全过程约20步酶促反应,涉及多步环化、羟基化、酰基化反应[3]。

图2-1 紫杉醇的化学结构

Fig.2-1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taxol

2.2 紫杉醇的生物合成

红豆杉植物中可能存在多条紫杉生物合成途径,其过程相当复杂,紫杉醇及其带有C13位侧链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主要分为三个合成阶段[4]:①C13位侧链的生物合成;②紫杉烷骨架系统的生物合成;③通过紫杉烷骨架系统及侧链的酯化反应形成紫杉醇。其中涉及多步酯化、环化、羟基化、酰基化等反应,在此不作详细陈述。

2.3 紫杉醇的抑癌作用

紫杉醇是一种具有较高抗癌活性的抗癌药物,作为一种微管特异性药物,它能够结合于微管蛋白的P亚基的N末端的31个氨基酸上,通过促进微观二聚体装配

来稳定微管并阻止微管解聚,使细胞分裂停止于有丝分裂期,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5]。与细菌性脂多糖(LPS)作用相似,能够激活巨噬细胞,导致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的减少及其释放,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另外紫杉醇还可以诱导细胞凋亡,引起细胞程序性死亡。最后,紫杉醇还能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临床研究表明,紫杉具有广谱而高效的抗癌活性,对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子宫癌、胃癌等等疗效突出,近来的研究发现它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痴呆症等亦有一定疗效。

2.4 紫杉醇研究现状

多年来,紫杉醇年需求量始终位于抗肿瘤新药的第一位,并以20%的速度年度递增。然而,紫杉醇在植物细胞中含量极低,在含量最高的树皮组织中也仅有0.01%左右。研究表明,从3~6棵百年生的大树树皮中才能提取1g紫杉醇,可治疗一个癌症患者[7]。正是由于含量少、提取困难等诸多因素,高纯度紫杉醇价格昂贵,每公斤200万元人民币左右,仅2003年全球紫杉醇销售额过就20亿美元。因此,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正试图通过生物合成、化学合成、微生物提取、组织和细胞培养、寻找类似物等途径来解决紫杉醇的药源短缺问题。

3 紫杉醇生产方法

3.1 天然红豆杉中提取紫杉醇

天然植物红豆杉属种树皮和叶片中提取紫杉醇是其最直接的来源。目前,紫杉醇的生产主要是通过建立大量红豆杉的栽培基地、通过对红豆杉树木的扦插快速繁殖,以及优株选育、品系配置、控制授粉等林木良种选育技术培育等方法扩大原料量,直接从红豆杉树皮中提取紫杉醇。其中,我国引进了曼地亚红豆杉及其变种和培育的其它新品种。迄今为止,国内很多地区还开展红豆杉扦插育苗技术的试验研究,已经在成都、黑龙江、云南等地建成了红豆杉资源培育基地[8]。试图通过人工栽培的方法来解决天然资源不足的问题。但红豆杉生长缓慢,成材约需50~250年,且紫杉醇含量与树龄正相关,再加上人工培育受时间与地理气候条件的限制,目前单靠通过从人工植物中提取紫杉醇还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并且还将给天然红豆杉属植物的生存以及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威胁。

3.2 化学法全/半合成紫杉醇

紫杉醇复杂的化学结构给有机合成化学家提出了挑战,1994年Holton率先在实验室实现了化学法全合成紫杉醇。尽管后来又有几种全合成途径,但是由于紫杉醇分子存在多达11个手性中心,异构体数目庞大,合成步骤多达20多步,合

成难度大、路线复杂,要求条件高以及成本过高,难以克服收率低、成本昂贵、合成物药理评定困难等问题,至今不能工业化应用。

半化学合成是指从可再生红豆杉中提取无活性的紫杉烷二萜类成分,如紫杉醇类似物,或者前体物如10-去乙酞巴卡亭Ⅲ(10-deaeetyl baceatin Ⅲ,10-DAB)和巴卡亭Ⅲ(baeeatin Ⅲ)等为原料,以此为前体物质,经过某些化学反应,将其转化为紫杉醇[9]。红豆杉中10-去乙酞巴卡亭Ⅲ的含量约等于紫杉醇的3倍左右,并且在枝叶中含量相对较高,通过提取它作为前体半化学合成方法生产紫杉醇是一种有效的紫杉醇供应途径[10],也是目前国际制药公司普遍采用的生产紫杉醇方法。半化学合成紫杉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紫杉醇资源短缺问题,而且有利于通过侧链的可变性获得更高活性的紫杉醇衍生物。然而,半合成法还是难以摆脱对红豆杉的原料依赖,与直接提取紫杉醇的方法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仍然需要消耗大量有机试剂以及红豆杉树木来获得半合成前体物质,制约了半合成的推广应用。

3.3 植物组织培养生产紫杉醇

利用红豆杉细胞离体培养生产紫杉醇已成为目前紫杉醇药源开发的研究热点之一,被认为是解决紫杉醇药源问题的最有希望的途径。国内外已经有超过10种红豆杉进行细胞培养和愈伤组织研究,选作诱导愈伤组织的外植体可以是根、茎、叶、树皮、种子胚、幼苗胚轴、雌配子体等。

自从1991年christen和Gibosn等[11]获得太平洋红豆杉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及其类似物的第一个专利以来,国内外至少已批准了9个利用细胞培养技术生产紫杉醇及其类似物的专利。利用红豆杉细胞离体培养生产紫杉醇能够摆脱对红豆杉的依赖,也消除了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存在资源破坏和来源问题,可通过优化红豆杉的细胞培养体系,以及通过向培养体系中添加前体物、代谢旁路抑制剂和诱导子等方法,从而显著提高紫杉醇的产量,而且所得紫杉醇比从植物体中提取更为简单,可简化紫杉醇的分离和纯化步骤等优点[12],使得该领域的研究在过去30年中取得了很大进展。

虽然红豆杉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的已达到中试规模,但运用植物组织、细胞培养技术生产紫杉醇仍处在实验室阶段,植物细胞遗传的不稳定性、细胞间的不一致性使得在培养过程中高产细胞系不能实现高产率,而且易发生遗传变异产生其他代谢产物;如何获得高含量、产紫杉醇稳定的愈伤组织一直都是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的关键问题。另外,植物细胞培养技术较复杂,对反应器及培养基的成分要求较高,价格昂贵等也阻碍了通过红豆杉细胞培养工业化生产紫杉醇的实现。

3.4 共生真菌发酵生产紫杉醇

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紫杉醇是解决紫杉醇药源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自1993年,Stierle等[13]首次报道从短叶红豆杉韧皮部中分离出一株新的内生真菌安德鲁紫杉菌,能够在半合成培养液中生产紫杉醇及紫杉烷类化合物。目前,从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出的微生物多达200多种,其中已有30多种产紫杉醇的真菌被分离。我国学者在分离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研究中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比如,1993年,周东坡等从东北红豆杉的枝条与树皮中分离4株可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成为我国的新记录属、新纪录种[14]。

利用植物内生真菌作为药源具有可持续性,无论从经济还是生态的角度都具有突出的优势:内生真菌生长速率高,生产周期得到缩短;真菌培养技术也比较简单,仅需要一般的培养技术,微生物培养较植物组织易于控制,有利于改进工艺来提高产量;微生物培养与发酵条件控微生物生产还具有可连续生产的优点;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等方法育种,速度也更快;微生物发酵法易于扩大,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但由于目前报道的紫杉醇产生菌的紫杉醇产量低、菌丝体不发达、菌株衰退等因素,限制了其工业化生产的应用。如果上述几种生产紫杉醇的途径得以实现,将可大大缓解紫杉醇应用对红豆杉的依赖,避免人为造成红豆杉资源的生态危机,有效降低紫杉醇的应用成本,扩大紫杉醇的应用范围。

4 紫杉醇研究展望

癌症为21世纪三大疾病之一,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2008年全球癌症发病例约为1270万,中国就占了近20%,即每年病例超过220万。其中,乳腺癌位于女性癌症的第一位,2008年全球的新病例为138万,占女性癌症发病例的23%,并且发病率持续快速上升。目前,在美国,每年有3万名妇女被确诊为卵巢癌,有1.2万人死于此病,每年因患晚期乳腺癌死亡的美国妇女达4.5万人,因肺癌死亡的达10万人!

作为继阿霉素和顺铂之后的热点抗癌新药,紫杉醇是目前治疗乳腺癌和卵巢癌的特效药。据悉,目前中国抗癌药物销售份额约占世界医药市场的15%,在畅销的植物来源抗癌药中,紫杉醇独占鳌头。2006年,包括天然原料加工的紫杉醇注射剂和半合成紫杉醇注射剂在内的紫杉醇制剂的国际市场,总销售额已达37亿美元,高居世界抗癌药物之首。而在我国,抗肿瘤药市场总规模2009年约为634亿元,到2010年将再增长21.5%。其中以紫杉醇为代表的植物药成分类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是最大的。

欧美发达国家的紫杉醇原料药生产能力合计有400~600kg;2008年全球实际消耗的紫杉醇原料药合计在750~800kg;估计到2012年,全球紫杉醇原料药总消

耗量将达1100kg。可以推算,国际市场紫杉醇原料药的供应缺口约在300~400kg。

由于紫杉醇治疗晚期肿瘤疗效显著,其它化疗药无法取代;而且美国已开始批准生产紫杉酵的通用名药制剂产品。由此估计,各国对紫杉醇原料的需求量,在今后5年中将迅速上升,随着越来越多紫杉醇通用名药产品陆续上市,各制剂厂对争夺紫杉酵原料药的竞争,将日趋激烈。综上所述,随着制剂生产的扩大,对紫杉醇原料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面临着供需平衡的挑战,带动了对新的资源广泛探索,以取代红豆杉。

化学成分分析表明,紫杉醇的合成严格限制在红豆杉属植物和一些内生真菌。对于这样一个精密复杂的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它涉及到许多酶的步骤,从不同的酶类到细胞器质体进化的基础上,许多途径的酶是目前已知的,相应的基因已被克隆和鉴定。现在这个基本的研究打开了改善紫杉醇合成代谢工程大门,无论是直接培育紫杉醇生产细胞(红豆杉细胞培养,植物内生真菌)或整个通路转移到具有良好的替代特点的异源细胞,如面包酵母、酿酒酵母等。

目前,利用生物化学合成、真菌发酵、植物组织培养、微生物改造等技术手段获得紫杉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人工栽培、真菌发酵、细胞培养等获取紫杉醇的技术有望在短期内实现突破,实现商品化生产。加之市场迫切需求紫杉醇工业大规模生产的革命性变革,这些令人振奋的发展很可能在不久的未来迎来一次革命,我们可以相信紫杉醇及其相关化合物的大量合成一定能够实现,也在另一方面保护了红豆杉物种,维持了生态平衡,实现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隋广文, 赵海涛等. 东北红豆杉的发展前景与效益分析.药用植物. 2010.7:40

[2] 杜亚填等. 红豆杉植物和愈伤组织培养物中紫杉醇含量的检测. 林产化工通迅. 2005

[3] 张修前. 漫谈天然抗癌药物—紫杉醇. 中学生物学. 2009. Vo1.25 No.9:3-4

[4] Zamir L O, Nedea M E, Garneau F X. Biosynthetic building blocks of Taxus Canadensis

taxanes[J]. Tetrahedron Lett, 1992.33(36):5235-5236

[5] Wani MC, Taylor HL, Wall ME, et al. Plant antitumor agentsⅥ: The isolation and structure of

taxol, a novel antilekemic and antitumor agent from Taxus brevifolia[J]. J Am Chem Soc.

1971.93:2325-2327

[6] 蒋丽秀. 关于紫杉醇研究进展及药学研究的讨论.中国中医药咨. 2009. Vo1.2 No.14:266

[7] 王俊丽, 刘海英, 杨林, 王前. 红豆杉组织培养及其产物紫杉醇研究进展.生物技术. 2007.

Vol.17.No.3:89

[8] 佚名. 曼地亚红豆杉提取紫杉醇[EB/OL]. 2006

[9] 陈际伸, 黄宝龙. 红豆杉资源与紫杉醇研究进展. 江西林业科技. 1998.4:32-36

[10] Denis J N, Green A E, Gerenard D, et al. Highly efficient,practical approach to natural taxol[J].J

Am Chem Soc. 1988.110(17):5917-5919

[11] Christen A A,Gibson D M,Bland J. Production of taxol or taxol-like compounds in cell

culture[P]. US Patent. No.5019504,1991

[12] Yu LJ, Lan WZ, Qin WM, et al. Effects of salicylic acid on fungal elicitor-induced

Remembrance-liPid Peroxidation and taxol Production in cell suspension cultures of Taxus chinensis. Process Biochem. 2001. 37:477-482

[13] Strobel G A, Stierle A, Stierle D, et al. Taxomyces andreanae, a proposed new taxon for a

bulbilliferous hyphomycete associated with Pacific yew[J]. Mycotaxon. 1993. 47:71-78 [14] 周东坡, 孙剑秋, 于寒颖等. 中国一新记录属一多节抱属. 菌物系统. 2001.20:48-149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目前,恶性肿瘤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不仅选择性低,毒副作用大,且易产生耐药性。而多肽具有良好的靶向性,且分子量小、来源广泛,具有低毒性、易于穿透肿瘤细胞且不产生耐药性的优点。抗肿瘤活性肽可特异性结合并作用于肿瘤组织,与肿瘤生长转移相关的信号转导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或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本文将从抗肿瘤多肽药物的来源、作用机制及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关键词】多肽来源抗肿瘤作用机制 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4,且中国占相当庞大的病例数。药物治疗是当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目前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较大。对此,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一直是国内外医药研发的热点。随着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生物技术与多肽合成技术的成熟,人们发现多肽类药物不仅毒性低、活性高、易于吸收,还可以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增强抗肿瘤作用,而且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体内,因此,越来越多的多肽药物被开发并应用于临床。 抗肿瘤多肽的来源 天然来源的抗肿瘤活性肽 天然活性多肽是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内的一类生物活性肽,可经过特殊提取分离工艺直接得到。近年来,对某些多肽经修饰加工后发现其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它们可针对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不同环节,特异性杀伤、抑制肿瘤细胞,显示出极好的应用前景。 1.1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 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主要是指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小分子多肤,它们是非核糖体合成的抗菌肽,如多黏菌素(polymyxin)、杆菌肽(bacitracin)、短杆菌肽(gramicidin)等,主要是由细菌产生,并经结构修饰而获得,这类微生物产生的抗菌多肽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细菌抗菌肽又称细菌素,是最常见的一类抗菌肽,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可分泌。细菌中已发现杆菌肽、短杆菌肽S、多黏菌素E和乳链菌肽(Nisin) 4种类型抗菌肽,能特异性杀死竞争菌,而对宿主自身无害。例如[1],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产生多种抗微生物物质,如表面活性素(surfactin),该物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支原体、抗真菌活性和一定程度的抗细菌活性。除此之外,人们还发现某些抗菌肽对部分病毒、真菌和癌细胞等有杀灭作用,甚至能提高免疫力、加速伤口愈合。 1.2动物源抗肿瘤多肽 动物源多肽主要是指从哺乳动物、两栖动物、昆虫中分离提取出来的抗肿瘤多肽。如,有些哺乳动物来源的抗肿瘤多肽对淋巴瘤细胞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且免疫原性低;此外,还有Berge [2]等通过体内实验验证来源于牛科动物乳铁蛋白Lfcin B的9肽LTX-302 ( WKKWDipKKWK )的抗肿瘤效果,结果表明其对淋巴瘤细胞A20具有抗肿瘤活性,IC50为16 μmol·L ̄1 。 多数研究表明,从天蚕中分离出的天蚕素Cecropins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Cecropin A和Cecropin B对膀胱癌细胞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对所有膀胱癌细胞系的IC50为73.29~220.05 μmol·L ̄1,它们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破坏靶细胞膜导致不可逆的细胞溶解和细胞破坏[3]。 1.3植物源抗肿瘤多肽

金属抗癌药物的应用和发展

金属抗癌药物的应用与发展 摘要:癌症是二十世纪以来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生物无机化学领域研究的金属抗癌药物已在癌症治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且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 景。本文对当前的一些铂类及非铂类金属抗癌药物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并且就降低铂类药物的毒性和抗药性提出了新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金属抗癌药物铂类药物非铂类药物设计策略 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与医药学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发现,许多金属配合物如铂、锡和铜等金属元素的配合物具有潜在抗癌活性,并且不同配合物对不同形式的癌症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因此,通过对其作用机理和构效关系的研究,设计合成高效、低毒的金属抗癌药物,可为临床上化疗法治疗癌症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金属药物有许多其它药物无法比拟的独特性质,以顺铂为代表的铂类抗癌药物在癌症临床化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 铂类抗癌药物的应用研究 自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B Rosenberg和V Camp发现顺铂具有抗癌活性以来,铂族金属抗癌药物的应用和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顺铂和卡铂已成为癌症化疗不可缺少的药物。1995年WHO对上百种治癌药物进行排名,顺铂的综合评价(疗效、市场等)位居榜前,列第二位。另据统计,在我国以顺铂为主或有顺铂参加配位的化疗方案占据化疗方案的70-80%。 1.1 第一代铂族抗癌药物——顺铂(Cisplatin) 顺铂(Cisplatin)是顺式—二氯二氨合铂(Ⅱ)的简称,分子式是cis—Pt[(NH3)C12],相对分子质量为300。其结构式为:

顺铂作为一种广谱抗癌药物,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它在l9世纪末就被合成出来,60年代Rosenberg和Van Camp发现它具有抗癌活性,于1978年首先在美国批准临床使用,并迅速成为治疗癌症的佼佼者(现在临床采用的联合化疗方案中,70—80%以顺铂为主或有顺铂参与配位,是治疗癌症的首选药物之一)[1]。顺铂致力于治疗的癌症有卵巢癌、肺癌、宫颈癌、鼻咽癌、前列腺癌、恶性骨肿瘤、淋巴肉瘤等等。顺铂是第一个无机抗癌药物,它不但对癌症的治疗带来了一次革命,而且带动了一门新学科——生物无机化学的形成和发展。 但早期由于顺铂具有肾毒性、胃肠道反应、水溶性差、耳毒性以及交叉抗药等缺陷,使其应用受到限制。直到1976年通过水化或使用利尿剂的方法缓解其肾毒性以及通过服用5—HT,受体拮抗剂ondansetron来减轻恶心呕吐的症状,才使顺铂应用逐渐广泛起来。 各国研究人员先后合成2000多种铂类配合物并进行筛选,研究发现:当配体被较大的有机基团取代时,顺式和反式铂的配合物都具有抗肿瘤活性。也就是在设计反式铂类抗癌配合物时,利用一些空间位阻较大的基团来减少动力学活性。 1.2 第二代铂族抗癌药物——卡铂(Carboplatin)和奈达铂(Nedaplatin) 卡铂是1,1—环丁二羧酸二氨合铂(Ⅱ)的简称,是美国施贵宝公司、英国癌症研究所以及Johnson Matthey公司合作开发的第二代铂族抗癌药物。分子式是Pt(NH3)2CBDCA。其结构式为: 卡铂与紫杉酵联用在治疗晚期头颈部癌、小细胞肺癌等方面的应用很有价值。卡铂具有:(1)化学稳定性好,溶解度比顺铂高16倍;(2)毒副作用低于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药学动态】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 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 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抑制剂等。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1EGFR-TK抑制剂 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EGFR-TK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EGFR 家族成员包括EGFR、ErbB2、ErbB3、ErbB4等,其家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3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2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有典型的ATP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多个EGFR-TK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期。 1.1.1代表品种 1.1.1.1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EGFR-TK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2002年7月在日本首次上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本品也是首个获准上市的EGFR-TK抑制剂,属于苯胺喹钠唑啉化合物(anilinoquinazoline),为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本品最常见不良反应是痤疮样皮疹和腹泻,最严重不良反应是间质性肺病,发生率为3%-5%。目前,本品用于前列腺癌、食管癌、肝细胞癌(HCC)、胰腺癌、膀胱癌、肾细胞癌(RCC)、卵巢癌、头颈部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多种治疗适应证处于Ⅱ期临床研究阶段。 1.1.1.2厄洛替尼(特罗凯) 本品由OSI制药公司开发,2004年11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NSCLC。本品为口服小分子EGFR-TK抑制剂,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已明确能提高NSCLC患者生存期的靶向药物。

抗癌药物紫杉醇研究进展 于凯

广西大学课程论文 论文标题:抗癌药物紫杉醇研究进展 课程名称:发酵生理学 学生姓名:于凯 学号:1108391006 专业:生物工程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导师姓名:何勇强 学期:2011-2012/上 任课老师:庞宗文

抗癌药物紫杉醇研究展望 于凯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专业2011级;学号:1108391006) 摘要:紫杉醇是从红豆杉属植物中提取分离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是治疗乳腺癌、卵巢癌的特效新药。作为一种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癌药物,市场上紫杉醇供不应求。目前,有望通过化学合成、内生真菌发酵、植物组织培养、微生物发酵等方法工业化生产紫杉醇,达到缓解红豆杉资源短缺、市场药源紧张等现状。本文通过对红豆杉、紫杉醇发现、作用机理、生产现状等介绍,着重分析各种生产方法的利弊,并对紫杉醇的研究的市场前景作出展望。 关键字:红豆杉;紫杉醇;抗癌作用;研究展望 1红豆杉简介 红豆杉为红豆杉科红豆杉属,是一种濒临灭绝的天然抗癌植物,由于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缓慢,再生能力差,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大规摸的红豆杉原料林基地。中国已将其列为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联合国也明令禁止采伐。 红豆杉在全球共有十一种,分布于北半球温带至亚热带地区。全球资源总量及其有限,且常常散生分布于天然林中。目前我国共有四种和一个变种,即云南红豆杉、西藏红豆杉、东北红豆杉、中国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变种)[1]。东北红豆杉主要分布在分布于中国的东北三省,在中国境内的红豆杉中,东北红豆杉紫杉醇含量最高,可达万分之三。 另外,我国还引种了曼地亚红豆杉,是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加拿大引种而来,原产于美国、加拿大,是一种天然杂交品种,其母本为东北红豆杉,父本为欧洲红豆杉。引种的曼地亚红豆杉生物特性稳定,没有发生变异,紫杉醇含量接近甚至高于原产地。 2 紫杉醇简介 2.1 紫杉醇的发现

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综述

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发展概况 作者:韩学亮 201100260102 摘要 奈达铂、奥沙利铂等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具有抗癌谱广、活性强、不良反应低、与顺铂无交叉耐药性等特点。此外,尚处于临床研究中的亲脂性铂配合物、多核铂配合物等新型铂类化合物,也显示出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优势。该文对铂类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历程、作用机制和一些具体药物进行了综述。 关键字 铂类抗肿瘤药物、卡铂、顺铂、奥沙利铂、作用机制 引言 铂族金属包括铂、铑、铱、锇、钌6个元素,它们具有许多独特和卓越的理化性质,一直在高新技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铂配合物,在肿瘤的治疗方面以其显著的疗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成为许多肿瘤联合用药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铂类药物的研究最早兴起于40年前,1967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Roserlberg和Camp首次发现顺铂具有抗癌症活性。这一发现迅速引起了肿瘤界的广泛兴趣,之后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成为热点,随着一个个有历史意义的试验结果的公布,肿瘤化疗疗效有了大幅的飞跃。1995年WHO对上百种抗肿瘤药物进行排名,顺铂在疗效及市场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位于第二位。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所有的化疗方案中的有70%~80%以铂为主或有铂类药物参加配伍。同时,铂类金属药物也是当前抗肿瘤药物最为活跃的研究开发领域之一,新的铂类抗肿瘤药奥沙利铂、乐铂等已相继推出。铂类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也有了进一步了解。目前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沙铂和4-NDDP等已进入临床试验[1]。 自 20世纪 60年代发现顺铂具有抗肿瘤活性以来 ,铂类金属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和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迄今为止 ,人们大约已合成了数千种铂类化合物 ,但作为抗肿瘤药物投入临床的仅 30种左右 ,其中 20 多种因抗肿瘤活性弱或毒

铂类金属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

铂类金属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 前言 自1967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 Rosenberg B .和Camp V 发现顺铂具有抗癌活性 以来,铂类 金属抗癌药物的合成应用和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顺铂和卡铂已成为癌症化疗 不可缺少的药物。1995年WHO 寸上百种治癌药物进行排名, 顺铂的综合评价(疗效,市场等) 位居榜前, 列第 2 位。另据统 计, 在我国以顺铂为主或有顺铂参加配伍的化疗方案占所有化 疗方案的 70%— 80%。 顺铂和卡铂所获得的成就,极大地鼓舞了各国学者去研究更好、 更有效的新药。 在过去的 25年里有几千个新的铂族化合物进入筛选, 其中的 28个化合物进 入临床研究,有 4 个化合物已获得批准进入市场,还有 2—3 个化合物将获得生产批文。展 现了铂族抗癌药物良好的应用前景。 铂类抗癌药物的市场销售额几十年来增长迅速。 1996 年顺铂和卡铂已进入全世界销售 额领先的十大 抗肿瘤药物之中,分别列第 8 应和第 5 位。 1999 年卡铂又进入全球最畅销的 前 150 个非处方药行列中,列第 66 位。其市场潜力巨大,同时展现了铂族抗癌药物良好的 应用前景。 铂类抗癌物质的发现过程 事情发生在 1965年。 一天, 在美国密执根大学的实验室里, 卢森堡博士和同事一起正在 做一个关 于电场对细菌影响的实验。他们选用大肠义氏杆菌 (Eshefichia Co1i ) 作为研究对 象。首先把它们放入一种“ C'介质的培养液中 (此培养液由NHCI2g / L , NaHPWg /L , KHP@3g /L , NaCl3g /L’MgCbO . 01g /L , Na^SOO . 026g /L 组成,鼓入压缩空气,然后在 培养室中放入两个半圆柱形的惰性金属铂电极,电极接上演串可以 改变的交流电源。 实验开始了。当频率为1000周/秒的交流电加在电极两端,通 发生了怪事: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培养液中的大肠杆菌疯狂地伸长, 然为正常细菌的 300倍,然而细菌的个数却没有增加。用生物学的语言来描述,就是茵体并 没有发生分裂, 它们的繁殖被抑制了, 但细菌的生长却没有被阻止。 这意味着茵体产生了病 态。 这个意外的发现, 大大激起了研究者们的兴趣。 是什么因素促使菌体 变形生长呢?在以 往的细菌培养研究中, 也曾观察到一些物理因素, 例如紫外辐射, 度的改变, 都会影响菌体的生长。他们分别研究了这些影响因素, 未得到类似的结果。 会不会是电场对细菌的生长施加了影响呢?然而, 不鼓 入空气,仅仅通入氯气和氦气,电场也不能显示其威风,即需要氧化性气氛。 这里,使 人们意识到并非物理因素, 而是化学因素, 并且是由氧气参与的电化学过程, 使菌体产生异 常生长。显然, 产生了氧化性的电解产物。用 KI- 淀粉试剂检验电解后的培养液,呈现淀粉 碘分子络合物的典型蓝色, 这也证实了这种电解产物的存在, 而通电前的培养液却不能使该 试剂变色。 那么,这种抗菌性的氧化产物是什么呢?他们企图从电解液中捡定出诸如 S 2042-等可 能的氧化性分子或离子,但都末检出。反过来,他们向培养液中加入 氮的氧化物等,试图 激起大肠杆菌的异常生长,但是奇迹并没有发生。 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吗 ?不!人们知道大自然的真面目总是深藏在一层层面纱后面的。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系 021131097 魏永懿 50周/秒 -100000 周/秒 2安培的电流两小时后, 茵体成丝状。 它的长度竟 培养液渗透压温度或者酸 一个个实验都做了, 但并 实验结果表明, 如果 ClO 、H 202,、 CIO -、H 202和

常见铂类抗癌药物的特点、药理、应用及不良反应

常见铂类抗癌药物得特点、药理、应用及不良反应 ——材科jd1401班熊腾飞 摘要:无机抗癌药物得设计及研究仍就是当前一个前言课题,其中铂类抗癌药物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发现顺铂有抗癌活性以来,铂类金属抗癌药物得应用与研究得到了迅速得发展。今天,各类铂抗癌物已成为癌症化疗中不可缺少得药物。本文主要介绍了常见铂类抗癌药物得特点、药理、应用及不良反应。 1、顺铂 1965年,美国科学家B、Rosenborg意外发现惰性得铂电极能引起细菌得菌丝生长。在进一步得研究下,其研究小组发现第一个具有抗癌活性得金属 配合物——顺式二氯二铂,即顺铂(DDP,PDD,C l2(NH 3 ) 2 Pt)。 1、1顺铂得特点及药理 顺铂中铂得价态就是正二价,铂周围结合两个氯及两个氨分子,因此顺铂类似于双功能烷化剂。具体作用时,顺铂对乏氧细胞较为敏感,可扩散通过带电得细胞膜,先将所含之氯解离,然后与DNA上得核碱鸟嘌呤、腺嘌呤与胞嘧啶形成DNA 单链内两点得交叉联结,也可能形成双链间得交叉联结,从而破坏DNA得结构与功能,抑制癌细胞得DNA复制过程,但对RNA与蛋白质合成得抑制作用较弱,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1] 1、2顺铂得应用 DDP具有抗癌谱广、作用强、与多种抗肿瘤药有协同作用、且无交叉耐药等特点,为当前联合化疗中最常用得药物之一。临床用于卵巢癌、前列腺癌、睾丸癌、肺癌、鼻咽癌、食道癌、恶性淋巴瘤、乳腺癌、头颈部鳞癌、甲状腺癌及成骨肉瘤等多种实体肿瘤均能显示疗效。[2] 1、3顺铂得不良反应 虽然应用广泛,但顺铂具有较大细胞毒性,特别就是用量较大时对人体得影响十分明显。其不良反应主要就是以下几个方面:(1)消化道反应:主要就是严重得恶心、呕吐。患者需服用一周左右得强效止吐剂。(2)肾毒性:主要导致累积性及剂量相关性肾功不良,一般剂量每日超过90mg/m2即为肾毒性得危险因素。(3)

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综述

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发展概况 作者:韩学亮201100260102 摘要 奈达铂、奥沙利铂等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具有抗癌谱广、活性强、不良反应低、与顺铂无交叉耐药性等特点。此外,尚处于临床研究中的亲脂性铂配合物、多核铂配合物等新型铂类化合物,也显示出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优势。该文对铂类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历程、作用机制和一些具体药物进行了综述。 关键字 铂类抗肿瘤药物、卡铂、顺铂、奥沙利铂、作用机制 引言 铂族金属包括铂、铑、铱、锇、钌6个元素,它们具有许多独特和卓越的理化性质,一直在高新技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铂配合物,在肿瘤的治疗方面以其显著的疗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成为许多肿瘤联合用药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铂类药物的研究最早兴起于40年前,1967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Roserlberg和Camp首次发现顺铂具有抗癌症活性。这一发现迅速引起了肿瘤界的广泛兴趣,之后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成为热点,随着一个个有历史意义的试验结果的公布,肿瘤化疗疗效有了大幅的飞跃。1995年WHO对上百种抗肿瘤药物进行排名,顺铂在疗效及市场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位于第二位。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所有的化疗方案中的有70%~80%以铂为主或有铂类药物参加配伍。同时,铂类金属药物也是当前抗肿瘤药物最为活跃的研究开发领域之一,新的铂

类抗肿瘤药奥沙利铂、乐铂等已相继推出。铂类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也有了进一步了解。目前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沙铂和4-NDDP等已进入临床试验[1]。 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顺铂具有抗肿瘤活性以来,铂类金属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和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迄今为止,人们大约已合成了数千种铂类化合物,但作为抗肿瘤药物投入临床的仅30种左右,其中20 多种因抗肿瘤活性弱或毒性过强而被淘汰[2]。 1 铂类抗肿瘤药物发展历程 在过去的30余年里,人们对几千个新的铂类化合物进行了筛选,其中有几十个化合物进入了临床研究,目前已上市的铂类抗肿瘤药物有4个品种,其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1.1 第1代铂类抗肿瘤药物 顺铂是顺二氯二氨合铂(Ⅱ)的简称,缩写为DDP或CDDP(Ⅱ)。1979年首次在美国上市,是第一个上市的铂类抗肿瘤药物,目前已被收录入中、美、英等国的药典。顺铂对睾丸癌和卵巢癌的疗效明显,也可以用来治疗膀胱、颈部、头部、食管的肿瘤以及小细胞肺癌,还可与博来霉素、阿霉素及5-氟尿嘧啶配伍进行联合用药。顺铂抗癌谱广、作用强、活性高,易与其他抗肿瘤药配伍,因其交叉耐药性少而有利于联合用药,但其严重的毒副反应(包括肾毒性、胃肠道毒性、耳毒性及神经毒性)及低溶解性、耐药性限制了临床的大剂量和长期使用。 1995年WHO对上百种治癌药物进行排名,顺铂的综合评价(疗效、市场等)名列前茅,列第2位。另据统计,在我国以顺铂为主或有顺铂参与配伍的化疗方案占所有化疗方案的70%~80%。顺铂仍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含铂类化疗方案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方案,亦是小细胞肺癌的主要组方之一。顺铂是头颈癌单药有效率最高的药物之一;顺铂加五氟尿嘧啶(5-FU)是头颈癌化疗的标准方案之一,联合紫杉醇、吉西他滨亦是非常有前景的头颈癌化疗方案。顺铂及卡铂一直是治疗睾丸癌(尤其是非精原细胞性)、卵巢癌的主要治疗药物。顺铂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是侵袭性膀胱癌、骨肉瘤、食管癌、胃癌等的标准化疗方案。 早期的顺铂合成是以K2PtCl4为原料与氨水反应得到,但因重现性差且含有大量的杂质被放弃。目前顺铂合成(收率为80%)以K2PtCl4为起始原料,通过下面三个步骤来实现: (1)加入KI ,转化成K2 PtI4,与氨水反应,制备出相应cis-[Pt(II)I2(NH3)2]中间体。(2)中间体与AgNO3 (或Ag2SO4/Ag2O)反应,过滤分离AgI得到cis-[Pt(NH3)2(H2O)2 ]2 +母液。(3)母液与KCl反应,制得顺铂[3]。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华西药学杂志 W C J P S  2008,23(3):364~366 蒙、抗原疫苗等[8] 。中国在从事口服胰岛素方面的研究己有些成果。全球己核准临床使用的近一万多种药物中,生物大分子药物不到 120种。作者实验室提出的“ATTE MPTS ”生物大分子药物 传送系统己证实可以将溶血栓的t -P A 酶类药物的功能限制于治疗心血管疾病,但不产生因药物而引起内出血的不良反应[9,10]。 212 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需克服的困难 生物大分子药物的使用及高效化面临着数项困难。对作用物的靶向选择性低,导致严重的附带性不良反应;多种生物大分子药物(特别是蛋白质存在强免疫原性)可引发宿主免疫系统的过敏反应;大多数蛋白质或基因药物易被体内酶类所降解,需要频繁给药;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形态学复杂,具有多晶型、多构象和多尺度,且不同尺度的晶体准晶的不同型态结构对药物的治疗效果及传送系统的实施有着极重要的影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多依靠次级键维系,稳定性低,且易形成超分子组装的聚合体,可增加净化、分离与复制的困难。因此,从事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的研究,除了致力于传送系统的设计与建立外,还需考虑其在传送系统制备过程中维持药物最佳结晶形态、最高结构稳定性和活性,以及在组织和器官上的分配特性。 3 展望 中国在蛋白质药物、纳米载体药物传送系统、创新口服剂型及透皮释药、抗体研究、药物结晶学和形态学以及给药系统的药代和药动研究的技术平台等方面均具有深厚的基础。基于此,期盼国家能将发展前沿性、创新性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的尖端技术及传送系统的基础研究列入国家在药物方面的重点研究与突破的领域之一,使国内外专家对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研究方向达成 共识,成功地组织一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梯队,促进中国药剂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中国在国际药物市场的竞争力。参考文献: [1] 李婧.浅谈研究开发医药制剂的重要性[J ].中国药事, 2000,14(5):302-303. [2] 徐铮奎.畅销世界的十大医药制剂及今后几年新药开发动向 [J ].中国制药信息,2003,19(12):33-34. [3] L anger R ,Lund D ,Leong K,et a l .Controlled release ofm acromol 2 ecules :B i o l ogi cal studies[J ].J Cont r ol R eleas,1985,2:331-341. [4] 杜光,刘东.单克隆抗体治疗肿瘤的研究概况[J ].中国药 师,2007,10(6):547-649. [5] YR Duan ,WS Liu,ZR Zhang,et a l .A st udy on PELGE nanop arti 2 cl es as con tr o lleddrug deli very s yste m s for intravenous [J ].Key EngM at er,2005,288,163-166. [6] Xun Sun,You -Rong Duan,Zhi -R ong Zhang,et a l .PE L GE nanoparticles as ne w Carriers for the delivery of plas mid DNA [J ].Che m Phar m B ull,2005,53(6):599-603. [7] Hai -Tao SH I ,Tao GONG,Zhi -Rong Zhang,et al .A ds orp ti on and des orp ti on of insulin on Po r ous Hydroxya p atite M i cros p heres [J ].J Cera m ic Soci J apan,2005,1321(9):579-583. [8] Yang VC ,Park YJ ,S ong H ,et al .App licati on of t he ATTEMPTS for del i very of macr omolecular drugs [J ].J Con tr o ll R el eas e, 2004,101:35-45. [9] Yang VC,Park YJ,Nai k S,et a l .ATTEMPTS :A hepari n /p r o t a 2 m ine -bas ed triggered release syste m for the delivery of enzyme drugs without ass ociat ed side effects [J ].Adv Drug Delivery Rev,2003,55:251-265. [10] Yang VC ,Park YJ .B i oconjugates f o r effective d rug target i ng[J ]. Adv D rug Delivery Revi ews,2003,55:169-170. 收稿日期:2007-10 作者简介刘娱,女,从事医院临床工作。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刘 娱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四川西昌615000) 提要:综述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关键词:肿瘤;药物;应用中图分类号:R97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103(2008)03-0364-03 60年来,新的抗肿瘤药物不断涌现,且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价格适中。文献[1] 统计了国内五省市肿瘤专科医院的 抗肿瘤药物中,植物类药、免疫调节剂、抗代谢类药分别居第 一、二、三位。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 全球有组织的抗肿瘤药物研发始于世纪5年代中 期。1955年,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NCL )成立了全国肿瘤化疗服务中心,负责协调全国抗肿瘤药的研究工作;随后欧共体联合组成了欧洲肿瘤治疗协作组织(E OR T C );日本的抗肿瘤药研发始于1973年;而中国抗肿瘤药的研究于1958年就已启动。氟尿嘧啶、环磷酰胺的研制是世纪5~6年代抗肿瘤药研制的第一个里程碑(表)。细胞毒性类、激素类 :120020001

抗癌药物的研究发展历程

抗癌药物的研究发展历程 抗癌药物在国内外古籍中虽早有记载,但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一般认为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1],美国耶鲁大学发现氮芥能治疗恶性淋巴瘤,增强了用药物治疗肿瘤的信心,逐步展开了抗癌药的实验模型和筛选方法来寻找新药的研究。50年代从合成化合物及植物、动物、微生物产物等方面进行大量筛选,找到了有抗癌活性的物质达数十种,60年代已累集了丰富的资料,研发出20多种有效的抗癌药物,对7~8种恶性肿瘤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出现了癌细胞动力学、抗肿瘤药物药理学、肿瘤化学治疗学等新的分支学科。以后抗癌药物不断发展,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抗癌药物的研究历程尚未有系统的论述,笔者从自身经历及接触的一些研究工作进行简要回顾,不可能做到全面,只选择性地整理史料,供作参考。 1 我国抗癌药物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诞生以前,我国抗癌药物的研究处于空白。解放后百废待兴,科研人才奇缺,对防治疾病的药物研究主要侧重于传染病和流行病,抗癌药物无人问津。1955年全国提出向科学进军,抗癌药的问题也开始引起国内医药学界的注意。1955年底在我国举办的一次国际性抗生素学术会议上[2],有人建议要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承担抗癌抗生素类的药物研究任务,那时笔者刚从前苏联留学归国不久,在药物所接受了此任务。1956年全国制定12年科学研究远景规划,抗癌药物研究被正式纳入国家科研规划之中,许多医药院校及科研机构相继参加到此项工作之中。 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我国大跃进开始的年代,那时倡导解放思想,科学研究搞群众运动,抗癌药物的研究迅速升温。人们积极进行抗癌中草药的调查,广泛收集单方、验方、复方及传统的中草药,群众性的抗癌药物筛选活动蓬蓬勃勃,发现了不少苗子药。1966~1976年期间在全国逐渐掀起研究六类抗癌药物的热潮,即对喜树、斑蝥、三尖杉、农吉利、秋水仙及三棱莪术(亦称六匹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此时期的工作可算是我国抗癌药的早期研究阶段,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不少知识和经验,为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推动下,国际交往增加,不少人有机会到国外去访问考察,进行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了解到国际上的最新动向,学者

铂类化疗药区别

6 种铂类化疗药对比 一代:顺铂(DDP) 顺铂是多种实体瘤的一线用药,可作为放疗增敏剂;疗效可观,抗癌谱广(肺癌、卵巢癌、骨肉瘤、神经母细胞瘤、宫颈癌及泌尿系肿瘤等)。 部分不良反应: 1.消化道反应:常见,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急性反应一般用药1~2小时后发生,可持续1周以上;用药时应给予强效止吐药。 2.肾毒性:也是剂量限制毒性,重复用药可加剧肾毒性;表现为用药后 1~2 周出现肾小管损伤、血尿、血尿素氮或肌酐升高等;每日>90 mg/m2 需警惕,除了水化暂无与其他预防手段;DDP肾小管的损伤在一般剂量下多为可逆性的;但剂量过大或用药过频,可导致药物在体内的蓄积,使肾小管损伤为不可逆的,产生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3.神经毒性:与用药总量有关,表现为头晕、耳鸣、耳聋、不可逆的高频听力丧失,少数人表现为球后神经炎、感觉异常、味觉丧失。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等合用,可产生致命性肾衰,并致耳聋。 4.骨髓抑制:较轻,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相对较轻;剂量≤100mg/m2 ,发生率10-20%,剂量≥120 mg/m2 则40%,亦与联合化疗中其它抗癌药出现重叠反应,白细胞< 3.5x109/L、血小板<75x109/L 需谨慎。部分注意事项: 1.既往肾病史、中耳炎史者慎用; 2.若“WBC低于3500/mm3或PLT低于8万/mm3、用药后持续性严重呕吐、 早期肾毒性表现”时应停用; 3.密切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4.避光。 二代:卡铂(CBP) 第二代铂类抗肿瘤药;广谱(细胞肺癌、卵巢癌、睾丸肿瘤、头颈部鳞癌等,也可用于非小细胞肺癌、膀胱癌、子宫颈癌、胸膜间皮瘤、黑色素瘤、子宫内膜癌等)。 男性肌酐清除率 = [(140 - 年龄)×体重× 1.23]/ 血清肌酐 女性肌酐清除率 = 男性肌酐清除率× 0.85 卡铂剂量(mg)= 所设定的 AUC(mg/mL/min)×[肌酐清除率(mL/min)+25] 部分不良反应: 1.在体内存留时间比顺铂短,因而消化道毒性低于顺铂、肾毒性轻微且不常见、耳毒性和神经毒性罕见。 2.骨髓抑制比顺铂强,有剂量限制性;血小板减少严重,最低点出现在 2~ 3 周,恢复在治疗后第4周。 3.治疗前不需水化,但同时应用氨基糖甙类会增加肾毒性和耳毒性。 4.卡铂无明显肾毒性,但治疗前肾功能状况却能显著影响卡铂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程度,治疗前肾小球滤过率(GFR)低下者血小板减少较普遍。 部分注意事项: 1.与顺铂有不完全交叉耐药,既往顺铂无效者,改用卡铂仍有可能取得疗效。

铂类金属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

铂类金属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 021131097 魏永懿 前言 自1967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Rosenberg B.和Camp V.发现顺铂具有抗癌活性以来,铂类金属抗癌药物的合成应用和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顺铂和卡铂已成为癌症化疗不可缺少的药物。1995年WHO对上百种治癌药物进行排名,顺铂的综合评价(疗效,市场等)位居榜前,列第2位。另据统计,在我国以顺铂为主或有顺铂参加配伍的化疗方案占所有化疗方案的70%—80%。顺铂和卡铂所获得的成就,极大地鼓舞了各国学者去研究更好、更有效的新药。在过去的25年里有几千个新的铂族化合物进入筛选,其中的28个化合物进入临床研究,有4个化合物已获得批准进入市场,还有2—3个化合物将获得生产批文。展现了铂族抗癌药物良好的应用前景。 铂类抗癌药物的市场销售额几十年来增长迅速。1996年顺铂和卡铂已进入全世界销售额领先的十大抗肿瘤药物之中,分别列第8应和第5位。1999年卡铂又进入全球最畅销的前150个非处方药行列中,列第66位。其市场潜力巨大,同时展现了铂族抗癌药物良好的应用前景。 铂类抗癌物质的发现过程 事情发生在1965年。一天,在美国密执根大学的实验室里,卢森堡博士和同事一起正在做一个关于电场对细菌影响的实验。他们选用大肠义氏杆菌(Eshefichia Co1i)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把它们放入一种“C”介质的培养液中(此培养液由NH4Cl2g/L,NaH2P046g/L, KH2P043g/L,NaCl3g/L,MgCl20.01g/L,Na2SO40.026g/L组成,鼓入压缩空气,然后在培养室中放入两个半圆柱形的惰性金属铂电极,电极接上演串可以50周/秒-100000周/秒改变的交流电源。 实验开始了。当频率为1000周/秒的交流电加在电极两端,通2安培的电流两小时后,发生了怪事: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培养液中的大肠杆菌疯狂地伸长,茵体成丝状。它的长度竟然为正常细菌的300倍,然而细菌的个数却没有增加。用生物学的语言来描述,就是茵体并没有发生分裂,它们的繁殖被抑制了,但细菌的生长却没有被阻止。这意味着茵体产生了病态。 这个意外的发现,大大激起了研究者们的兴趣。是什么因素促使菌体变形生长呢?在以往的细菌培养研究中,也曾观察到一些物理因素,例如紫外辐射,培养液渗透压温度或者酸度的改变,都会影响菌体的生长。他们分别研究了这些影响因素,一个个实验都做了,但并未得到类似的结果。会不会是电场对细菌的生长施加了影响呢?然而,实验结果表明,如果不鼓入空气,仅仅通入氯气和氦气,电场也不能显示其威风,即需要氧化性气氛。这里,使人们意识到并非物理因素,而是化学因素,并且是由氧气参与的电化学过程,使菌体产生异常生长。显然,产生了氧化性的电解产物。用KI-淀粉试剂检验电解后的培养液,呈现淀粉-碘分子络合物的典型蓝色,这也证实了这种电解产物的存在,而通电前的培养液却不能使该试剂变色。 那么,这种抗菌性的氧化产物是什么呢?他们企图从电解液中捡定出诸如ClO-、H202,、S2042-等可能的氧化性分子或离子,但都末检出。反过来,他们向培养液中加入ClO-、H202和氮的氧化物等,试图激起大肠杆菌的异常生长,但是奇迹并没有发生。 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吗?不!人们知道大自然的真面目总是深藏在一层层面纱后面的。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第29卷第4期 JOURNAL OF T HE GRADUATES VOL129№4 2008 S UN Y AT2SE N UN I V ERSI TY(NAT URAL SC I E NCES、M E D I C I N E) 2008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3 郑晓克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州510080) 摘 要:综述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新进展,包括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 以细胞信号传导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分化诱导剂、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等。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而位居第 二。随着分子肿瘤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细胞周期失控是癌变的重要原因。细胞内促增殖系统成分的过度表达与抑增殖系统成分的缺失均可引起细胞增殖失控而导致癌变。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进展,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以一 ,发现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点的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癌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目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转移到针对肿瘤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导致这一转变的本质根源在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由于主要作用于DNA、RNA和微管蛋白等与细胞生死攸关的共有组分,致使其选择性低、毒性大。相反,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组分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及不同类型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一差异的存在及阐明使高选择性、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面临历史性的重大机遇。正是上述差异使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不同肿瘤相互区别。靶向这些组分的抗肿瘤药物不但可望降低毒性,而且可实现个体化治疗,使治疗效益最大化。 3收稿日期:2008-10-08 作者简介:郑晓克,女,1982年生,汉族,河南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08级药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细胞的细胞骨架研究,电子邮箱ki2 ki118576@s ohu1com。

铂类抗肿瘤药的简介

铂类抗肿瘤药的简介 摘要:本文综述了铂类抗肿瘤药的分类、发展和各类铂类抗肿瘤药的简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关键词:铂类、抗肿瘤药、分类、简介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全球每年有上百万人死于癌症。因此,加强抗肿瘤药物研究,降低癌症死亡率,是医药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临床上治疗癌症主要以化疗为主,而铂类药物作为临床上不可或缺的一线化疗药物,在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取得迅猛发展。铂类药物的抗癌活性是由美国学者于1965年发现的,之后第一代铂类药物顺铂、锡铂、顺氯氨铂,第二代铂类药物奈达铂、依铂、卡铂、卡波铂、碳铂,第三代铂类药物洛铂、奥沙利铂、诺贝铂、赛特铂等相继用于临床治疗(1)。 自从第一代铂类药物顺铂用于临床,铂类药物沿着两个较宽方向发展,一是改善顺铂的毒副作用;二是克服其在瘤体内的耐药性。自70年代开始,人们从数千种铂化合物中仅筛选出10余种进行了临床试验。至1986 年卡铂上市, 成为第二代铂类药物,目前顺铂与卡铂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随着近几年对铂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构效关系、以及临床治疗的深入研究内外的深入研究, 发现以二氨基环己烷为载铂配体的一类铂配合物,不仅改善了顺铂及卡铂的毒副作用,而且扩大了它们的活性谱,对许多耐顺铂或卡铂的细胞株或瘤株具有活性(2)。这种新型的铂类药物被称为第三代抗癌药,其代表药物有洛铂、奥沙利铂等。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世界上近百种抗癌药物进行评价,顺铂的疗效、市场等综合评价得分名列前茅,排在第2位。另据统计,在我国医院抗癌化疗治疗方案中,以顺铂为主或有顺铂参加配伍的方案占所有化疗方案的70%~ 80%(3)。通过这些数据表明,铂类药物在化疗治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下面本文就对一些临床上常用的各类铂类抗肿瘤药物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1.第一代铂类抗癌药 1.1.顺铂 顺铂的化学名为顺式二氨基二氯络铂,又名顺氯氨铂,英文缩写为DDP。1967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Rosenberg等人发现,其顺式异构体有抗癌作用,而反式异构体无此作用。1969年,顺铂开始应用于临床(4)。 在血液中氯离子浓度相对高(100mM )的环境中,顺铂以完整分子形态和血浆蛋白相结合。在胞内氯离子浓度相对较低(4~20mM)的环境中发生水化,其中的双氯配体全部或其中一个解离,这样顺铂才能和靶标DNA相结合。它作用于鸟嘌呤的N7位,部分通过共价键与腺嘌呤结合,当结合上第2个DNA键时形成一个闭合的环状复合物,扭转了DNA 分子构象,从而阻止复制和转录,最终致细胞凋亡。

铂类抗癌药物的机理与应用研究

铂类抗癌药物的机理与应用研究 【摘要】:金属药物有许多其它药物无法比拟的独特性质,以顺铂为代表的铂类抗癌药物在癌症临床化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综述了铂类抗癌药的分类、发展和各类抗癌药的简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关键词】:铂配合物、铂类抗癌药物、抗癌机理、分类、应用 一、前言 癌症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人类因癌症而引起的死亡率是所有疾病死亡率的第二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的特点是细胞或变异的细胞异常增殖,并能侵入周围的组织,其潜在的危险性很大。所以人类一直在研究能有效治疗癌症的药物。因此金属类的药用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开辟了金属类抗癌药物研究的新领域。随着人们对金属类的药理作用认识的进一步深入,新的高效、低毒、具有抗癌活性的金属化合物不断被合成出来。~二、铂类抗癌药物的抗癌作用原理 铂类抗癌药物的抗癌作用原理与传统的抗癌药不同,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初步确定铂类抗癌药物的抗癌机制可分为四个步骤:跨膜转运、水合解离、靶向迁移、作用于DNA,引起DNA复制障碍,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分裂。与其他抗癌药一样,铂类抗癌药影响DNA合成的作用是非特异性的。但肿瘤细胞比正常细胞增殖快,合成DNA迅速,并且DNA受损后的修复功能不完善,因此,肿瘤细胞对抗癌药的细胞毒作用更为敏感,从而显示出药物的抗癌作用。 三、铂配合物的抗癌机理 (1)顺式构型的铂配合物抗癌机理 顺式铂类金属药物是一类新型的抗癌药,其抗癌作用机制与传统的有机药不同。我国著名的生物无机化学家曾提出金属一细胞相互作用的多靶模型,为后来更多的实验事实所支持。郭子建研究了代表性第三代顺式铂类抗癌药物的结构特征及其与DNA的特异性空间识别作用;发现了一系列抗癌以及对转移性癌细胞有抑制作用的金属配合物.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2)反式构型的铂配合物抗癌机理 众所周知,顺式构型铂类配合物的抗癌机制一般认为是配合物中的金属铂与癌细胞的DNA中含氮碱基作用,形成加合物而阻止了DNA的复制。从目前研究的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