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论我国目前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形式

论我国目前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形式

论我国目前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形式
论我国目前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形式

论我国目前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形式——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城乡统筹的具体实现形式分为三种:城市偏向的低级形式、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过渡形

式、城乡一体化的高级形式。对于我国目前城乡统筹的具体实现形式选择,亦即对于目前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时序选择,存在以下几个观点:第一种观点:城镇化优先论。认为新农村建设造成城镇化已用和可用资源的被“侵占”或“旁落”。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这不仅使新农村建设捉襟见肘,而且延缓了城镇化的进程。持有这种观念的人大多对中央工作重心逐渐向农村转移的做法提出了异议。该观点的实质是否定新农村建设。第二种观点:新农村建设优先论。认为城镇化占用了农村发展资金和农民廉价土地,只注重改善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忽视农民生存的诸多利益,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新农村建设的障碍。该观点的实质是否定城镇化。

面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谁先谁后的“两难选择”,我们到底应作何取舍?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能不能协调发展?我国目前应不应该、能否坚持二者的协调发展?作为城乡统筹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我国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在现实中尚存哪些问题?应构建什么样的机制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本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1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是我国目前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形式

我们认为,“城镇化优先论”和“新农村建设优先论”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应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两条腿走路,二者不可偏废。城市偏向的低级形式已造成了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影响了区域的均衡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运行,故我国应放弃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应为我国目前城乡统筹的具体实现形式。

1.1城镇化是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扩大内需的需要。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世界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外需严重受阻,经济增长失去强劲的外需支持,不得不转而依赖内需的扩大。寻求有效的内需扩大渠道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大课题。城镇化是目前扩大内需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其扩大内需的途径主要有:①城镇化的投资需求途径。城镇化必将伴随大量的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和住宅投资。投资需求的增加将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催生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高增长主要靠旺盛的投资需求来支撑。虽然目前的投资率有所偏高,但要实现今后一段时期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必须确保足够的投资需求的持续增长,从而须确保城镇化的不断推进。②城镇化的消费需求途径。我国目前的消费需求,尤其是农民的消费需求严重不足,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提高其消费需求是目前不容回避的重大经济问题。城镇化的推进将使许多农民转为市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提升农产品价格,最终使农民收入跃上一个台阶,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

(2)缩小城乡差距和弱化“二元结构”的需要。我国目前的城乡差距巨大,“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其根本原因是城镇化大大滞后于工业化,限制了城市辐射作用的发挥,从而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扩大了城乡差距,最终形成“二元结构”。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是因为,根据“倒U假说”和城镇化发展的“三阶段”理论,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差距会不断缩小的发展阶段。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城镇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城镇化是弱化“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突破口。

(3)加快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明显滞后。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是由第三产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第三产业的生产和消费具有高度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要求有最高的人口集中。只有人口集聚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分工分业,形成对商业、餐饮、旅店、教育等服务业的巨大需求,从而降低供给成本和交易费用,最终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但我国目前城镇化规模比较小,80%以上的城市在20万人以下,不具备城市对人口的聚集效应,缺乏第

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门槛人口”,使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4l。要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

1.2新农村建设同样是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发展经济学家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刘易斯和舒尔茨将发展中国家农业落后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农业部门使用传统生产要素,改造传统农业的基本途径是在农业部门引入新的生产要素,配置产业发展的新优势。托达罗模型强调了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和工业化进程中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认为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不是仅仅依靠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而更要同时依靠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使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不断缩小,最终使二元结构消失。培植产业发展优势、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缩小工农和城乡差距都是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重要内容。发展经济学家的经典论述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2)“三农”问题的严峻形势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客观要求。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形势异常严峻。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差,抗御旱涝灾害能力弱,科技贡献率低,严重制约了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和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农民素质低下,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收入增长缓慢;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落后,混乱、落后的局面没有总体改观,繁荣发展举步维艰。只有新农村的生产发展了,农业竞争力才能提升,才能建设好现代农业。“新型农民”的培养,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本身就是新农村建设“生活宽裕”和“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只有依靠科学的“管理民主”制度,将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建设成一个“村容整洁”的新农村。总之,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是“一着妙棋”。

1.3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辨证关系为二者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1)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城镇化的现实基础。①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发展”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经济要素基础。在城镇化进程中,如果忽视农村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那么城镇化必将因受到资源、要素供应的约束而裹足不前。新农村的“生产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足量的农业剩余,确保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②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活宽裕”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市场基础。农民“生活宽裕”表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持续提升,这为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工业产品市场容量的扩大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③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社会基础。新农村“乡风文明”不断改善的过程就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到城市以后,将最大程度上缓解城镇化进程中因低素质劳动力大量流入而给城市造成的失业、暴力犯罪等社会压力,避免重蹈“拉美”国家的覆辙。④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空间和环境基础。村容整洁,是指村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外显状态和有效载体。“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将使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更加注重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规划和生态环境治理。⑤新农村建设中的“管理民主”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管理民主”就是农民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事务中话语权的提升。民主的农村事务管理模式可以为城镇化奠定坚实的群众政治基础,化解各种风险和阻力。

(2)城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这是因为:①城镇化通过产业发展和产业推移,促进新农村的“生产发展”。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城市产业发展将扩大对农村“腹地”的要素需求,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将使某些产业不断向周边农村地区“下移”。二者都将加速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促进新农村的“生产发展”。

②城镇化扩大了农民收入的提升空间,实现新农村的“生活宽裕”。城镇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扩大了对农产品的需求,提高就农产品价格。这将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实现新农村的“生活宽裕”。③城镇化破除了农村陋习,实现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城镇通过空间的扩展、人员的流动和信息的传播等多种手段将先进文化、思想不断传播到乡村,填补镶嵌在城镇和乡村之间的文化和思想“断层”,实现新农村的“乡风文明”。④城镇化规范了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实现新农村的“村容整洁”。城镇化通过土地的规划征用,营造较多的“新村”,修建大量的公路,实施大量的环境工程,最终改善农村面貌,实现新农村的“村容整洁”。⑤城镇化加速了农村的民主进程,城镇化通过政治观念

和政治文明向农村的不断渗透以及民主模式的示范将农民政治生活并入到先进、公平和民主的运行轨道,实现新农村的“管理民主”。

由此可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并不冲突,而是有机协调的。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决不能忽视新农村建设,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升华;新农村建设应以城镇化为前提和背景,后者为前者提供了动力和源泉。二者是城市与乡村在经济、文化、人口、生态等要素上的交融、偕同发展的过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二者的协调发展。我国现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各种条件,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时机已经成熟。二者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目前城乡统筹的具体实现形式。但从长远来看,我国城乡统筹的最高形式应为城乡一体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只是我国城乡统筹的过渡形式。这是因为:①我国农村人口转移的时间跨度相当长。2008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46%,如果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话,要达到欧美国家城乡一体化80%的城镇化水平,大约需要50年。②我国农村人口需要转移的数量相当多。我国目前农村人口基数大,要达到80%的城镇化水平需要转移的农村人口约为7.6亿,平均每年转移1767万人。人口压力异常巨大,城乡一体化道路非常漫长,这就决定了我国目前城乡统筹的具体实现形式只能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要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两条腿走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协调发展之后,城乡一体化的条件具备了,我国城乡统筹的具体实现形式再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过渡形态向城乡一体化的高级形态推进。

2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现实考察

虽然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是我国目前城乡统筹的实现形式,但两者并没有在协调发展的良性轨道上运行。表现在:

2.1城乡统筹的基础没有平等构建: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

具体表现在:①社保制度不平衡。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建立,并逐步得到完善,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依然在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及国家救济的低水平上徘徊。②教育投入不平衡。我国长期存在城市教育国家办,农村教育自己办的怪现象。现虽推行了农村义务教育,但目前县乡财政普遍困难,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明显不足,且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明显失衡。③基础设施不平衡。城市基础设施在国家财政强大投入支持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却不尽如人意。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道路破旧不堪,绝大多数村庄无排水系统,无专门的垃圾收集和处理渠道。④医疗卫生不平衡。城乡医疗人员配备和卫生经费分配不平衡,2008年,农村每万人拥有18名卫生技术人员,而城镇为89名。从1991年到2008年期间,全国新增卫生经费平均只有16.5%投入到农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足极大地削弱了农村的发展基础。农村教育投入的不足制约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延缓了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农村社保制度的缺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遏制了农民福利状况的改善。城乡公共产品的均衡供给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制度前提,农村公共产品的落后使农村丧失了这一基础和前提,从而约束了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

2.2城乡统筹的空间栽体处于低位互动:城市群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良好发挥

城市群是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不同规模的城市共同构成的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它具有较单个城市更为强大的吸引力和更广阔的波及空间,能更大面积、更快速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但我国目前的城市群存在许多问题,约束了城市群对农村地区的辐射作用。①城市群在整个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高。我国现有四大成熟的城市群和11个半成熟的城市群,它们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都比较低,难以发挥全面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②城市群内部结构不完善。城市数目比较少,且多为建制镇,缺乏有效连接中心城市与众多建制镇之间的中间环节,使处于中间地带的广大农村地区没有有效接受来自中心城市和建制镇的辐射作用。③城市群产业合作不充分。内部各个城市的产业发展各自为阵,且没有发挥优势产业的空间聚集作用,从而限制了中心城市对周边农村腹地的极化效应。总之,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两个空间载体,城市群和农村并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这种局面加大

了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艰巨性。

2.3城乡统筹的通道没有打通:生产要素无法实现自由流动

统筹生产要素在城乡地域空间上的合理分布与组合,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保证。统筹城乡生产要素配置,就是让城乡劳动力、资本、土地、信息等生产要素顺畅流动,优化组合。但从各地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推进的实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①人难进难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不愿去农村就业,农村中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又无法顺畅转移。②钱易出难进。大量农村资金被金融机构抽走流入城市,而城市资金又无法顺利回流到农村,弥补农村金融的“真空状态”。③地流不动。土地资源缺乏合理的流转机制。④信息不通。科技信息、人才信息和市场信息等缺乏有效传播的渠道。城乡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将导致要素所有者参与市场的交易费用高、交易效率低,给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造成很大的阻力。城镇化要求人口的自由流动和土地的自由转移,新农村建设要求资金的高效注入和信息的科学引导。只有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才能确保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彼此成为对方的助推器,形成高价值的经济空间,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2.4城乡统筹的长效机制运作乏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不够

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都是以农补工的城市偏向政策,大量农业剩余流入城市。现虽已推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战略,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①财政支农力度不够。尽管我国财政对农业支持呈稳定增长态势,且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但与农村需要相比,实乃杯水车薪。②农业补贴比重偏低。我国的农业补贴现在只占农业总产值的2%,根本没达到WTO “黄箱补贴”允许的8.5%的水平,未来补贴的空间很大。③支农资金和各种补贴到位率低。各级地方政府倾向于曲解中央政府的政策意旨,截留、拖延、隐瞒支农资金和各种补贴,使其不能及时、准确到位。

④土地补偿标准低。土地征用没有着重从长远上解决失地农民今后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且补偿费明显低于其市场价值。“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无疑将给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支农资金力度小和农业补贴比重低将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事务发展的进程,而支农资金和农业补贴到位率低及土地补偿标准低将使这一进程雪上加霜。这种局面无法使“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尽快填平凌驾在城镇与农村之间的“鸿沟”,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3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机制构建

要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应构建如下机制:

3.1城乡公共产品均衡配置机制

构建城乡公共产品的均衡配置机制的重点是扩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为此,应建立和完善以下机制。①需求表达机制。应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的形式,对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进行投票,促进农村公共品供给由“官员偏好”向“农民偏好”转变。

②供给决策机制。应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生产决策的科学化程度。政府在深入了解农民对公共产品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加强可行性分析和科学性论证,确保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③资金投入机制。应规范农村公共产品转移支付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考虑培养多元化的公共产品投资主体,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④财权和事权匹配机制。应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权,一级事权”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责任和范围。

3.2城市群发展机制

主要包括:①城市群市场化形成机制。要提升城市群的地位,最大限度发挥中心城市的“增长极”效应,就必须走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市场化道路。行政干预虽然可以加速这个进程的发展,但当城市群的发展尚不具备条件的时候,这只能适得其反。②内部结构高级化机制。针对目前我国城市群仍处于离散的“规划群”状态的现实,必须依靠市场化手段破除横亘在“规划群”之间的藩篱,改善城市群空间结构,打通城市群内部城镇之间的通道,使农村真正纳入到城市群体系中来。③产业合作机制。要加强城市群内部区域分工合作,推进产业合理化布局,适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依托产业辐射和城市群体,

避免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形成多层次网络型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体系。

3.3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

主要包括:①城乡劳动力流动机制。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功能和作用,消除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政策性障碍,重点是加快户籍改革,让农村劳动力平等参与就业竞争。②城乡土地资源交易机制。积极探索农村集产社区股份制改造和承包地、宅基地有偿流转的办法,促成土地资源优化配置。③城乡资金流动机制。应加大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改革力度,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还要通过政策支农和财政补贴,促进城市资金流向农村。④城乡信息流动机制。应加快建立城乡互动的信息网络,加强城乡之间技术信息、人才信息、市场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改善城乡之间信息交流与互动的基础条件。

3.4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主要包括:①财政支农资金的长效增长机制。应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格局,加大财政反哺农业力度,着力构建开放性、多元化的支农资金投入增长机制,确保资金投入的可靠性和运作过程的稳定性。②政府对农业的长效补贴机制。应加大对农民的粮食生产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买补贴和农业综合补贴的数景和规模,切实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③支农和补贴的长效监督机制。设计科学的支农资金和农业补贴运作程序,加强舆论监督和行政监督,使各种资金和补贴稳妥、及时、准确到达农民手中。④征收征用农村土地的长效补偿机制。严禁用低价强制征收征用农民耕地,坚持用合理的价格补偿农民,提高操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增进社会公平。

曾福生吴雄周刘辉

农业经济研究2010.5

江洪涛采集审核;程彬彬编辑上传。

城乡统筹发展论文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等,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本文从几个方面从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因,形势,方法等解读了统筹城乡发展。 关键词:经济环境,二元结构,整体统一 正文 1 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 从一般的道理上讲,乃是因为农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农村发展、高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因此,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城乡统筹不能简单理解为工厂下乡,让城市不容的工厂搬到乡下去;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农民工进城,让农民变居民。还是要从解放生产力的高度,去重新认识生产力要素的配置。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城乡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去认识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去认识新技术在城乡的推广,去认识社会资金在城乡的重新配置。还是要从改革生产关系的高度去重新看待农民工进城和城市人下乡。 2 现在的经济环境 统筹城乡规划朝着哪个方向发展,要想了解经济现象,首先要了解经济环境 2.1从国际形势看 21世纪的经济环境和过去的最大不同在于以下五点:世界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中国也很严重;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问题;居民支配收入比例上的变化;来自全球化的经济竞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分离(政权有国界,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些变化对战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1世纪虚拟经济必将成为世界经济的趋势;21世纪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是:知识型工作者。 2.2从国内形势看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即人口密度大;人口基数大导致了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导致资源稀缺;中国疆土辽阔导致地域差异,造成了人文差异大;不完善的法律体系,导致公民法律意识淡薄;不完善相对固化的经济体制;财富流通的地域化不均衡;逐年上升的失业率是个严重的问题;虽然已经有很多的城市进行城乡改革,但是城镇密集化程度高,城市发展过程相对缓慢;不完善的法律体系,公民法律意识淡薄。 2.3再从国内产业现状看 中国的多数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常见的误区有: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期发展规划;照搬西方经济模式,忽视国情差异;只顾自身利益,不顾行业发展前景。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和历史的解释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和历史的解释 蔡昉 如果把涉及城乡关系、功能关系的有关统计指标做一些计量分析,然后拿出来画历史图,你会看到一个非常惊人的现象:大概都是在2003、2004年,状况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折,走势上都会发生变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可以称为刘易斯转折区间,也可以说2003年或2004年我国的刘易斯转折点。 刘易斯转折点对城乡统筹发展有何意义 第一,政府的改革激励、发展动机发生了变化。中国政府是一个典型的发展型政府,政府把自己看作一个公司,为了本地经济发展不择手段,可以人为地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可以代替企业跑步前进,也可以替企业跟外资谈生意谈项目,直至干预微观经济中的一些直接经营过程。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动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合法性从一开始就来自于要改善人民的生活,增加GDP做大蛋糕是第一要务,是硬道理,这种动机是深层的,表层上有财政动机,有发展型政府。 那么,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就会发生变化,以前我们从来不知道劳动力是可以短缺的,现在很多人还认为不可能有这种事。但事实上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时已经看到了劳动力是可以短缺的,而且短缺得很厉害,民工荒已经造成了沿海很多政府的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发展型政府会不会转变呢?其实已经在转变了。它现在已经开始像过去招商引资一样,以更大的激励去吸引人力资源、留住人力资源。用什么来留住呢?我们可以引进美国经济学家蒂布特的用脚投票理论来说明这个问题,农民工愿意到你这儿来,也可以离开你这儿,选择权在于农民工。我们相当大一部分公共服务是由地方政府提供的,地方政府把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当作一种政策手段,这个手段怎么用取决于它的发展目标。当它认为资本是一切要务、最重要时,招商引资时更多地表现为直接干预经济过程;当它发现人力资源成了稀缺要素时,它会就改变强度、方向,使它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够吸引劳动力、人才进入本地。因此,我们看到劳动力短缺以后,刘易斯转折点到达以后,很多地方政府大幅度提高了收入发展方面的支出,而且它的开放度,向农民工、外来人员开放的程度也显著提高。2004年,总书记标志性地为农民工讨薪;孙志刚事件后,国务院用几个月的时间做了一些历史性的政策调整。这些和刘易斯转折点实际上是并列在一起的,我们从地方政府的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护、社会保障覆盖率水平的提高等等都能看到这一点。这对于城乡统筹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含义。也就是说,我们从来都有重新组合生产要素的冲动,但是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就是政府的动机,它的激励更加是从社会层面来说的,统筹城乡、兼顾利益。 第二,刘易斯转折点到来后,各个当事人的改革激励更加相融,激励相融度大幅度提高。长时间以来困扰我们的是中央有强烈的意

中国城乡统筹发展实践模式研究

中国城乡统筹发展实践模式研究 吕迪黄赞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乡统筹的理论研究总结,目前国内城乡统筹模式有五种观点。即:“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工业区+地产发展模式、农业现代化模式、新农村发展模式三种城乡统筹模; 2+8 模式;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模式;城市为主导,以城带乡,以城乡为整体、统筹规划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乡村为主导,乡镇企业拉动城乡经济发展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通过各地城乡统筹调研分析,总结了国内城乡统筹的十大典型模式,即苏南模式:以乡镇企业为动力;珠江三角洲模式:“ 以城带乡”;上海模式:“ 城乡统筹规划”;北京模式:“ 工农协作、城乡结合” ;天津华明模式:宅基地换房;成都模式:拉农模式;嘉兴模式: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重庆城乡统筹模式:以解决农民工问题为突破口;赣州:“新农村模式”。通过研究发现城乡统筹模式的区域性差别明显,主要由于带动城乡协调发展的着力点和形式不一致,小城镇的经济集聚力强弱不同,这些典型模式也存在一定共性,提出了城乡统筹的七大制约因素和五点建议。关键词:城乡统筹、统筹模式 1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入加速时期,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共识。党在十六大会议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并指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开创“三农” 工作新局面的迫切需要。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2010年一号文件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实施,以不同主题推动中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谐发展的新阶段,加快了在部分地区城乡统筹试点创新,从实践来看,在探索城乡统筹的道路上,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模式。 2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研究评述 2.1 国外城乡统筹研究 学术界关于国外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淮建峰(2005)对国外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研究综述;张晴等(2009) 对西方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的演进、以美国、日本、法国、挪威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以韩国、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城乡统筹实践经验予以总结。马晨(2010)总结了国外典型地区的城乡统筹经验。伦敦:在农业区建立新城,巴黎:在小城镇建立新城,德国:均衡发展。美国:重视农业的法律保护,对农业进行大量投入;日本:

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研究

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研究 郑梦熊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来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主题,以此为标志,统筹城乡发展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2010年以来,我们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调研与思考,形成了一些初步认识或看法。 一、统筹城乡发展是对城乡分割发展方式的根本否定,认为过去的发展是一种不统筹城乡的发展。 新中国经过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三十年改革开放,经济总量增加,综合国力增强,工业化、城镇化提速,目前已经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进入这一阶段,经济结构变化引起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变革开始向深层次拓展,原有的经济优势将会消失或弱化,传统体制增长的空间已接近极限,特别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造成的城市与乡村不同待遇、不同标准、不同发展路径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2006年到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加到5153元,增加1566元,年均实际增幅达到8.3%,比“十五”时期加快了3个百分点,是我国历史上农民增收最快的时期之一;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增加5415元,是农民收入增加额的3.46倍,年均实际增长10.2%,高出农民收入增速度1.9个百分点,由此导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由8137元拉大为12022元,比值从3.22∶1扩大到3.33∶1。农村发展慢、城乡差距扩大可以理解,但是这几年农村在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作用下发展明显加快、农民收入增长明显提速,这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继续扩大的事实充分证明,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不在“三农”本身,也不是仅靠有限的政策调整能够解决的,而是根本体制问题。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已经成为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者:中央党校地厅班扩大内需和经济发展专题第七课题组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指出了方向,拉开了我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的序幕。8年来,成都、重庆等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试验区在探索中快速推进。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都在积极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并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为此,课题组在调查研究当中对此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 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贫富差距拉大。从增幅来看,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贫富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有关数据显示,城镇居民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3年增长了103%,增加额高达8703元;而农村居民2009年人均纯收入比2003年仅增长96%,增加2531元。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3倍,2009年则扩大到3.33倍。青海省2003—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732元增加到12692元,增长了88%;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817元增加到3346元,仅增长84%;收入差别从4915元扩大到9346元,差距越来越大。 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功能压力加大。有关数据显示,进城农民工由2004年的1亿增加至2008年的1.4亿,年均增长10%,2006、2007、2008年增幅分别为11%、14.5%、15.1%,农村人口流动呈加快趋势。同时,近几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递增,2007、2008、2009年分别新增大学毕业生495万、559万和611万,2010年预计新增700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加之城市提供就业机会的增速较慢,城市功能面临着进城农民工和毕业大学生双重压力的考验。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很 可能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公共服务落后。目前,在教育、医疗、培训、就业等方面,国家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由于基础教育薄弱、师资队伍素质偏低等,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普遍比较落后。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总数达3114亿元,其中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拨款为990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心得体会两篇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心得体会两篇篇一: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心得体会 2月18日-2月21日,通过参加全市城乡统筹工作培训班,使我对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健康和谐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对如何利用农村土地整治推动城镇建设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就农村土地整合与统筹城乡发展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农村土地整合对统筹城乡发展意义重大、成效显著 农村土地整治攸关18亿亩耕地“红线”,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使命。如何深度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充分发挥闲置土地的作用,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滁州市做出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以村庄规划整治为突破口,向新农村建设要土地。坚持以村镇规划为抓手,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对农民旧房改造、新居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一起规划、一起建设,一起更新。按照分类指导、试点先行、整村推进的总体思路,每个示范村根据统一部署都编制了村庄整治建设规划,乡镇编制了村庄布点规划。通过开展村庄规划整治,引导分散居住需要建房的农户就近到中心村建新房,从源头上节约了土地。

以土地整理复垦为重点,向发展现代农业要土地。加大了对耕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力度,使整理土地达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要求,建成一批高效农业、集约农业、循环农业一体化的高标准农田,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 二、农村土地整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农村土地整治是一项深受老百姓欢迎、让广大群众真正受益的大好事、大实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其效应和作用显而易见。 土地整治提高了耕地生产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不仅新增了耕地,更重要的是以土地整治为抓手,改善 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实施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 土地整治优化了用地结构,有利于促进工、农协调发展。我市从高效利用资源的高度,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着力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既保证了工业用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又通过土地整治开发带动农民增收。 土地整治增强了市场流通功能,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近几年,我市在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

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对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论文

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对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思考摘要:通过分析当前农村土地资源日益减少的现状,剖析了其现象产生的原因,同时通过调查徐州市棉布村的土地规划利用对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探讨了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合理规划与利用对村庄发展的意义。认为当前农村只有通过合理征地有偿搬迁、建设集约化住宅区、特色田园区、养殖区和乡镇企业工业园等方式对土地利用进行合理规划,整顿村容村貌,才能真正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the increasing declination of rural land resources, and the investigation about impacts of land management in mianbu village in xuzhou city in the aspect of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villagers’ life, the essay analyzes the cause of this phenomenon and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overall planning of rural land u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ordinat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only through reasonable land acquisition, paid relocation, and constructing intensive residential district, characteristic rural area, culture zone and industrial park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can land use be planned comprehensively, village appearance be restored, and then to optimiz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n rural areas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ocialist

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及趋势

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刘鑫华-----20070802036 摘要: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战略决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的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改变我国典型的城乡分割、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城市乡村二元社会结构,以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其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处理好许多矛盾和问题。 关键词:城乡统筹;区域发展;城乡分割;二元结构 统筹城乡地区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保证。只有农村现代化建设保持相应水平,具备保持良好的基础,城镇化才能得以持续稳步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的战略决策问题,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一、城乡统筹的涵义 (一)城乡统筹的概念 城乡统筹发展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以新农村建设为核心的城市化发展新思维,而选择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时机,则取决于市场机制和现有城市发展水平两大动力系统的完备程度。城乡统筹是一种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和均衡发展、注重城乡之间和人际之间公平与和谐的一种发展理念、发展观和政策导向。城乡统筹是一种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和均衡发展、注重城乡之间和人际之间公平与和谐的一种发展理念、发展观和政策导向。 (二)城乡统筹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刘易斯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突出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如果城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就会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并带来诸多问题。他研究了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提出了工业化带动论。主张以现代部门扩张为主,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互联互动并且循环往复,不仅能推动和促进二元经济转变为一元经济,而且能推动和促进不发达经济转变为发达经济。 二、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意义 城乡统筹发展,是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突破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高度重视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城乡统筹发展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城乡统筹发展是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关键所在。 三、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经济方面 从我国的城乡现状看,城镇和二、三产业总体规模偏小,经济实力和城市功能不强,对农村辐射带动能力明显不足。城乡差距仍然过大,广大农村资金较为匮乏,投入严重不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农村居民消费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消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持续扩大的趋势,局部地区的城乡贫富差距已经进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

第40卷第3期 2010年5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Vol.40,No.3May2010 [收稿日期]20090714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www.journals.zju.edu.cn/soc[在线优先出版日期]20100331[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09YJCZH108) [作者简介]1.葛丹东,男,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研究;2.华晨,男,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研究。 主题栏目:中国“三农”问题研究DOI:10.3785/j.issn.1008‐942X.2009.07.141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 葛丹东 华 晨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摘 要]城乡统筹是“城”和“乡”的互动发展,乡村规划应充分考虑城乡统筹的社会大背景,在分析 现实困境的基础上,寻求发展的新方向:从强制“植入”走向村民“主导”,从“个体”规划走向“系统”规划, 从“自上而下”的“蓝图”规划走向“上下结合”的“过程”规划。 [关键词]城乡统筹;乡村;规划 NewDirectionsofRuralPlanning:AnUrban‐RuralIntegrationPerspective GeDandong HuaChen (CollegeofCivilEngineeringandArchitecture,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58,China) Abstract:Urban‐ruralintegrationistheinteractivedevelopmentofthe″city″andthe″village″.Ruralplanningshouldtakeintoconsiderationthegeneralsocialbackgroundofurban‐ruralintegration.Withananalysisofcurrentplanningpredicament,newdirectionsforruralplanningareproposed.Thesenewdirectionshavethefollowingthreecharacteristicfeatures:villagersplayingaleadingratherthanareceptiverole,planningimprovedwithasystematicpointofview,andthe″top‐down″blueprintreplacedbyan″interactive″planningprocess.Keywords:urban‐ruralintegration;villages;ruralplanning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发布了11个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号文件,对农村发展起了巨大 的推动作用。其中新世纪的六个一号文件,更是从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角度,提出了通 过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经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促 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同步发展双赢格局的新目标。城乡统筹的互动发展,既有赖于“城”的带 动,更有赖于“乡”自身“造血”功能的完善,这就迫切需要有起纲领“龙头”作用的乡村规划的指引。 可以说,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推进农村发展已成为现时期乡村规划的目的和要求。 而我国关于乡村规划的研究起步较晚,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后才掀起热潮。总体来看,研究较为

谈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新农村建设[论文摘要]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要站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大局的高度,充分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第二,要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去指导城乡发展的一切工作;第三,要找准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载体——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并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到了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中的第一位,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统筹城乡发展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地位。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央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的经验教训,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了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一、充分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百分之八十左右,而且相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农村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毛泽东同志在 1957年就指出:“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再次强调:“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大家知道,轻工业和农业有极密切的关系。没有农业,就没有轻工业。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点,目前还没有使人们看得很清楚。但是随着农业的技术改革逐步发展,农业的日益现代化,为农业服务的机械、肥料、水利建设、电力建设、运输建设、民用燃料、民用建筑材料等等将日益增多,重工业以农业为重要市场的情况,将会易于为人们所理解。”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也多次强调:“现在全国人口有九亿多,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都成为严重的问题。我们要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但是即使若干年后人口不再增加,人口多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也仍然存在。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使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料。土地面积广大,但是耕地很少。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邓小平同志还进一步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能不能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 [!--empirenews.page--] 江泽民同志在 1994年也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不但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是个重要的政治问题。”二、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统筹兼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目前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尚未建立,但我们已经找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那就是统筹兼顾。毛泽东在 1957年指出:“我们各方面的建设事业都在蓬勃地发展着,成绩很大,但是,在目前社会大变动的过渡时期,困难问题还是很多的。又发展又困难,这就是矛盾。任何矛盾不但应当解决,也是完全可以解决的。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

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成功范例

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成功范例 ——来自东岭集团(村)的调查报告 从不足万元家底的黑白铁皮加工铺,到拥有80多亿元资产、1、6万名员工的陕西最大民企、?中国500强企业?;从人均不到3分地、靠种菜卖菜过日子的穷村,到以新型工业、物流贸易为依托的?西部第一村?、?中国第四村?……脍炙人口的东岭传奇早已蜚声国内外,进入?十二五?、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启动之时,人们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东岭集团(村)。 前不久,中央党校?中国小康村科学发展与战略转型?课题组,在对东岭集团实地调研之后,认为?东岭是西部地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样板和典型,其思路值得研读,其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金台区委、政府领导、支持下,在西秦硬汉、全国劳模李黑记带领下,东岭集团(村)在缺乏先例的情况下,敢为人先,投石问路,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城市化的路子,以新型工业、物流贸易为支撑,打造、延伸产业链。一方面,通过安置就业,解决失地农民生计难题,又为国企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和社会无业人员建造职业平台。集团员工队伍由几十、几百、几千发展壮大到1.6万人;另一方面,以工促农,共同发展,

以东岭集团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距离,工业反哺农业,改变祖祖辈辈的习俗,培养新时代的农民。 (一) 东岭村95%以上的劳力都在企业上班,东岭集团下属五大总公司、40多个生产、经营单位,以有色金属冶炼、物流贸易为主导产业。从2000年以来,企业10年间总收入由10亿元增长到200多亿元,利税由3000多万元增长到10亿元以上,解决就业由千人增长到上万人。2010年东岭集团实现总收入232亿元,比上年增加24亿元,同比增长了11.4%,创全市企业和全省民营企业之最,上缴税金6.4亿,比上年增加1.2亿,同比增长了20%,蝉联全省民营企业纳税第一名;全年项目投资15.7亿元,冶炼公司余热发电、略钢公司60万吨转炉连铸以及20多万平米地产开发等项目相继完成;全年完成外贸收入7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亿美元,同比增长40%,贸易总额名列宝鸡第一、全省前列。 物流贸易、有色冶炼、矿业开发、金融投资、地产开发五大支柱产业,如同五路?高铁?,相得益彰,联合发力,将东岭集团带入行业前列: 一路?高铁?钢铁物流产业:占据东岭集团产业的半壁江山,在全国拥有 23家分公司,与国内 20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密切合作,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近 120亿元。 二路?高铁?有色冶炼产业:以有色冶炼、焦化、钢铁为主的大工业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既是企业向绿色低碳、循环经

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党中央国务院在十六大上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这是站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全局的宏观高度上来分析和解决“三农”问题。当前对城乡统筹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和政策等方面,缺乏对指标体系方面的探索,较少有在城乡具体差距的基础上展开分析。本文明确了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然后介绍了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最后通过选择代表性指标,建立城乡统筹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差异系数 “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根本性问题再次备受关注,社会各界围绕“三农”及城市化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塑造和谐城乡关系再次成为理论与政策研讨的热点。何种测量结果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地区的城乡统筹程度,是科学开展城乡统筹问题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指导城乡统筹发展、政府科学决策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时,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构建城乡统筹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构建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时注重以发展为核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在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应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更快地发展。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资金投入、规划建设等①。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对城乡生态环境统一规划、建设,对污染同步治理。 2、坚持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既然城乡统筹关系到城市和乡村,关系到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对城乡统筹进行评价,就不可能采用单一的标准,而应代之以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坚持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内容涉及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等多个方面,因而对城乡统筹状况进行评价,就不能以单一的、经济方面的指标为标准,而应该采用涉及以上诸多方面的指标体系,全方位地将城乡统筹的现状及动态进程体现出来。 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对城乡统筹状况进行评价的主体包括国家级政府部门、地区政府部门、县乡镇领导、农民等。不同评价主体对城乡统筹状况的评价目的与侧重点是不同的。国家级政府部门对城乡统筹状况进行评价,是从宏观意义上进行全局的把握,进而制定正确的政策与措施,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地方政府进行城乡统筹评价,是为了切实把握当地城乡统筹的进程,对相关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追踪,创造性地运用与实施国家有关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并及时纠正政策实施中的偏差;县乡镇领导对城乡统筹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则是为了更好地确定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把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找出差距与不足,提升自身素质,实现与周边城市发展的协调;农民自身对于城乡统筹状况的评价,关系到其切身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可能会更加注重局部的、微观的、直接的、短期的利益。 坚持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城乡统筹发展的评价标准应当从预成性向生成性转变。城乡统筹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城市和乡村发展状况具有不同的特点。农村和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于城市和农村的需求侧重点是不同的,在经济生活日渐开放、国内生产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日益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

论我国目前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形式

论我国目前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形式——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城乡统筹的具体实现形式分为三种:城市偏向的低级形式、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过渡形 式、城乡一体化的高级形式。对于我国目前城乡统筹的具体实现形式选择,亦即对于目前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时序选择,存在以下几个观点:第一种观点:城镇化优先论。认为新农村建设造成城镇化已用和可用资源的被“侵占”或“旁落”。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这不仅使新农村建设捉襟见肘,而且延缓了城镇化的进程。持有这种观念的人大多对中央工作重心逐渐向农村转移的做法提出了异议。该观点的实质是否定新农村建设。第二种观点:新农村建设优先论。认为城镇化占用了农村发展资金和农民廉价土地,只注重改善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忽视农民生存的诸多利益,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新农村建设的障碍。该观点的实质是否定城镇化。 面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谁先谁后的“两难选择”,我们到底应作何取舍?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能不能协调发展?我国目前应不应该、能否坚持二者的协调发展?作为城乡统筹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我国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在现实中尚存哪些问题?应构建什么样的机制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本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1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是我国目前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形式 我们认为,“城镇化优先论”和“新农村建设优先论”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应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两条腿走路,二者不可偏废。城市偏向的低级形式已造成了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影响了区域的均衡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运行,故我国应放弃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应为我国目前城乡统筹的具体实现形式。 1.1城镇化是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扩大内需的需要。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世界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外需严重受阻,经济增长失去强劲的外需支持,不得不转而依赖内需的扩大。寻求有效的内需扩大渠道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大课题。城镇化是目前扩大内需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其扩大内需的途径主要有:①城镇化的投资需求途径。城镇化必将伴随大量的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和住宅投资。投资需求的增加将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催生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高增长主要靠旺盛的投资需求来支撑。虽然目前的投资率有所偏高,但要实现今后一段时期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必须确保足够的投资需求的持续增长,从而须确保城镇化的不断推进。②城镇化的消费需求途径。我国目前的消费需求,尤其是农民的消费需求严重不足,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提高其消费需求是目前不容回避的重大经济问题。城镇化的推进将使许多农民转为市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提升农产品价格,最终使农民收入跃上一个台阶,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 (2)缩小城乡差距和弱化“二元结构”的需要。我国目前的城乡差距巨大,“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其根本原因是城镇化大大滞后于工业化,限制了城市辐射作用的发挥,从而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扩大了城乡差距,最终形成“二元结构”。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是因为,根据“倒U假说”和城镇化发展的“三阶段”理论,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差距会不断缩小的发展阶段。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城镇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城镇化是弱化“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突破口。 (3)加快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明显滞后。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是由第三产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第三产业的生产和消费具有高度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要求有最高的人口集中。只有人口集聚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分工分业,形成对商业、餐饮、旅店、教育等服务业的巨大需求,从而降低供给成本和交易费用,最终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但我国目前城镇化规模比较小,80%以上的城市在20万人以下,不具备城市对人口的聚集效应,缺乏第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几点思考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几点思考 [作者:郑梦熊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作者授权) 点击数:106 时间:2011-7-6 录入:蔡琳] 统筹城乡发展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对这一话题感兴趣的同志、朋友看到我《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一文后又提出不少问题交流探讨,促使我就此问题进行再思考。 1.1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分清政府与市场的责任,拆除城乡市场之间的人为“篱笆”,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主要发挥好市场的作用。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比政府作用还重要的是市场,不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就难以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政府的作用,一是主导旨在打破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的改革,这个作用谁也不能替代,必须由政府当导演。二是搞规划、出政策,用规划和政策把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筹起来。三是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形成有利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特别是农民和农民工利益增长的利益分配格局;四是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切实承担起农村公共事业投入主体的责任,使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民的份额尽快与其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基本相称。 1.2政府主导,实际上主要是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有限的。中央政府的决心和魄力决定着“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和成效。只有中央政府才能完全实施城乡统筹,地方政府,即使省级政府也只能“有限统筹”。这是这因为城乡统筹主要是全国性利益集团的博弈,而不是地方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过去我们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创新,这在目标思路不明、路径方法不清的情况下不失为分散改革风险、避免全局失误的一种明智选择。但在目标思路已明、路径方法清楚的情况下,就应该由中央统一决策。在这方面要汲取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的教训。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建立高效率的农产品绿色通道,但由于实际实施当中由各省分散决策,其结果是直到去年12月1日,全国统一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才真正建立,整整推迟了近7年;如果当时由中央统一决策,不仅农民,还有市民由此政策得到的实惠要快得多、大得多。当前各地围绕农民进城出台的政策虽然态度积极,但都有本地户籍的限制,而实际上农民工大部分是跨地区流动的。沿海地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内地农民工的贡献,如果这些地区鼓励农民进城的政策仅局限于本地户籍的农民,政策的实效就要大打折扣了。这种情况提醒我们,统筹城乡发展应该把到自下而上的探索与自上而下的改革结合起来,加强宏观指导,特别是在事关公民基本权利、国家基本制度方面的重大改革,应由中央政府做出决断,并以超常魄力推动实施。比如,有的地方提出的“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政策,有赞成的,有反对的,到底对不对?在这类“国是”问题上中央应该尽快有个统一的说法。否则,全国可能会出现五花八门的“城乡一体化”。哪时再来纠正,就为之晚矣! 1.3政府做不到的事情,市场却有这种“魔力”。政府把以上四个方面的作用发挥好,就很了不起了,但也就主要限于这几个方面。因为国家的实力和财力虽然与过去相比确实大大增强,但要缩小城乡差距,特别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应靠市场,而不是政府。市场的“魔力”要比政府大得多,而目前市场的“魔力”却被关在了城乡之间人为的“篱笆”之中。只要拆除了这个“篱笆”,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尽显风流,让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毫无障碍的自由流动,统筹城乡发展中好多靠政府解决不了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实现这一突破,关键是要打破目前城乡分割的市场格局,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其中要害在于

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云南省为例概要

摘要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国家经济飞速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是, 农民的总体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的总体生活水平, 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也明显滞后,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存在扩大的趋势。这说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但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城乡发展不协调。解决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之间各方面矛盾和差距已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 本文以云南省为例 , 运用理论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以及数据搜集和统计等方法,首先通过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描述, 发现了云南省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及城乡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等问题; 接着从制度层面、劳动要素流动和金融政策等层面分析了原因; 最后提出了改进对策。本文从多角度多方面讨论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策分析, 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统筹城乡发展收入差距公共服务均等化 目录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及意义 (2)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来源 (2)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 ........................................................................... 2二、云南省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分析 . (2) (一云南省财政收支在城乡之间的分布与人口分布状况极不对称 (2) (二云南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现状极不均衡 (3) (三云南省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总量大,消费支出结构不平衡 ............... 4三、云南省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 (5)

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统筹

一、理论基础概述 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地进行着实践。但到底什么是城乡统筹?究竟该怎样理解其内涵和基本内容?城乡统筹要达到什么目标?城乡统筹有什么要求?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之间有什么联系?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深入研究城乡统筹问题时,必须首先明确的基本问题。 (一)城乡统筹的内涵 理解城乡统筹的内涵,首先要对“城乡”这一概念进行界定。 城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范围的界定在不同的视域空间有不同的划分。所谓“城”,是指以非农活动和非农人口为主的人类聚居区,比乡村占地规模要大,人口数量要多,人口密度高,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与“农村”相对。“乡”统指所有城市以外的地区。城乡一般就是指城镇和乡村。 目前,社会各界对城乡统筹内涵的理解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类:一是从城乡整体互动关系的角度,认为城乡统筹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及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使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二是从城乡资源配置的角度,认为当前所谓的城乡统筹,主要侧重于资源向农村、农业倾斜,即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进行重大经济决策时,应优先考虑“三农”问题,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重城市和工业、轻农村和农业。三是从城乡平等关系的角度,认为城乡统筹发展即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市与农村平等、统一的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秩序,破除制约三农发展的体制和结构性矛盾,形成城乡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 其实,以上几种认识并不矛盾,都是从城乡关系的不同角度解释和强调同一个问题。 综合各方面对城乡统筹内涵的认识,可对城乡统筹可作如下理解:统筹即统一筹划。城乡统筹即是把城市和乡村放在一个系统内,统一筹划,平等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统一筹划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或者进一步讲,城乡统筹的基本内涵就是把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城镇居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各种资源和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