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二章 认知过程与教学

第二章 认知过程与教学

第二章    认知过程与教学
第二章    认知过程与教学

第二章认知过程与教学

一、名词解释

注意有意后注意思维观察无意注意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问题解决功能固着定势

二、单项选择题

1、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

A、感觉

B、注意

C、记忆

D、思维

2、人根据任务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称为

A、注意广度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3、以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是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运动记忆

D、语词逻辑记忆

4、根据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记忆分成

A、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B、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C、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

D、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5、按照思维结果的新颖性,可以把思维分成

A、发散思维和聚敛思维

B、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C、常规性思维和创性造思维

D、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

6.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7.鹤立鸡群就是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注意现象是()

A.随意注意B.有意注意

C.不随意注意D.随意后注意

8.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称为()

A.推理B.习惯

C.偏好D.功能固着性

9.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A.5±2个组块B.6±2个组块C.8±2个组块D.7±2个组块

10.当久未谋面的朋友出现在人群中时,你能一眼把他认出来。这种现象属于记忆过程中的()

A.再认B.编码C.识记D.回忆

11.前科学概念又称之为()

A.日常概念B.模糊概念C.明确概念D.生活概念

12.学习程度对遗忘也有较大的影响,实验证明,保持效果最佳的过度学习量是( ) A.100% B.120% C.150% D.180%

13.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称为( )

A.联觉 B.联想 C.感觉融合 D.感觉起伏

14.文学家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在进行( )

A.表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15.智力的核心是( )

A.注意力 B.记忆力 C.思维力 D.观察力

16.遗忘最快的记忆材料是()

A.无意义音节 B.诗歌 C.事物的形象 D.熟练的动作

17.看到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的现象叫()

A.感觉对比B.感觉后象C.感觉适应D.联觉

18.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C.正迁移D.负迁移

19.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

A.感觉对比 B.感觉融合 C.感觉适应 D.感觉的掩蔽

20.思想开小差是注意的()

A.分散 B.转移 C.动摇 D.起伏

三、多项选择题

1.看到酸梅流口水属于( )

A.无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 C.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D.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2.皮肤感觉包括( )

A.触觉 B.压觉’ C.痛觉 D.温觉和冷觉

3.求异思维的特点有(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形象性 D.独特性

4.内部感觉包括()

A.运动觉 B.平衡觉C.内脏感觉 D.机体觉

5.干扰是遗忘的原因,其种类有()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接近干扰 D.相似干扰

6、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物体是

A、刺激物是新奇的

B、刺激物亮度增加

C、刺激物静止

D、刺激物发生相对运动

E、刺激物符合需要

7、注意的基本品质特点是

A、注意范围

B、注意稳定性c、注意的分散D、注意的转移E、注意的分配

8、以下关于定势描述正确的是

A、一种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B、凭借以前的经验看问题

C、有时有助于较快解决问题

D、缺乏灵活性

E、可以发现更好的解决方法

四、辨析

1.知觉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2.观察就是一边看,一边听。

3.注意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4.注意转移就是注意分散

5.洗碗、打绳结属于问题解决。

五、填空

1.知觉的特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有意后注意与既不同于无意注意因为它____________,也不同于有意注意因为它____________。

3.完整的记忆过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等基本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过程。

4.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__。

5.保持的反面是_________,它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

6.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__________。

7.根据的凭借物不同可把思维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根据探索答案的方向,把思维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根据有无创造成分,把思维分为_______、和________。

8.问题解决过程的三种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问题解决的基本阶段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9.最早对创造性思维进行系统研究的是_________,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特点。

10.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认为创造性思维包括四个阶段,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六、问答题

1.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如何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在教学?

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5.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认知法

认知法 一、定义: 认知法又称认知-符号法(Cognitive-Code Approach),产生于6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是卡鲁尔、布鲁纳。它强调人能够进行感知、记忆、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智能活动,它符合现代外语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点,因此受到不少人的推崇。关于认知法的理论来源,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来自于某一派的理论,而是几种理论的汇合,例如,60 年代初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JeanP iaget )创立的“发生认知论”及另一位心理学家布鲁纳(J. S . B runer)提出的“基本结构”和“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对其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皮亚杰认为,掌握新知识是一种智力活动,而每种智力活动都包含一定的认知结构。无论是接受刺激还是对刺激作出反应都是受认知结构支配的。布鲁纳的“基本结构”即指概念、基本原理、规则等,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掌握。学生掌握基本结构,更易于理解本学科,有助于在记忆中长期保持所学的知识。随后,乔姆斯基(NoamChom sky)提出,语言学习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掌握规则、记忆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人们可以利用有限的规则创造出无限的句子。而认知心理学家奥斯贝尔(D. P. A u subel)也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理论”,即认知学习,它与机械性实习中的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不同,它强调学生对所学基本规则和概念理解,了解其内在联系, 促进记忆, 认识是学习的开始, 并以理解为目的。他反对外语学习中的模仿的操练, 主张在理解基础之上的操练, 受到了上述几种思潮的影响, 认知法认为,成千人学习外语与幼儿学习母语相比,有不同的特点:1.缺乏幼儿学习母语的语言环境,是在人为的语言环境(教室)中学习的;2.学生是在掌握了母语的基础上学习外语的;3.学习是自觉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根据这些特点,把外语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语言的理解(comprehension)、语言能力(competence)、语言运用(performance)。 二、认知教学法产生的理论基础 1. 语言学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他提出一个“语言习得机制”假说来解释语言学习过程,区分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语言是受规律支配的符号体系,人类学习语言绝不是单纯地模仿和记忆的过程,而是创造性的运用过程。人类能借助有限的规律,推导、转换、生成无限的句子。 2. 让·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发生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是:知识是怎样通过人们的思维和心理活动最终形成和发展的。他还提出了适应外部世界的两大主要方法:“同化”和“顺应”。感知外部世界与原有认知相同,新信息就可以同原有的结构同化;头脑内部的结构需要进调整才能适应新的知识。 3. 杰罗姆·布鲁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课程论》和《教学论》等著作中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结构,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 4.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连串的新知识,每个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这3个认知学习过程。他指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3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同时他又强调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其二,他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己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知识的发现学习。他说:"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之行为,正确地说,

心理学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

心理学第二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分类:(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发生条件:客观条件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和变化、新异性);主观条件是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情绪、兴趣等)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维持条件: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对兴趣的依从性;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特殊形式,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形成的条件:个体对活动浓厚的兴趣;活动的自动化。 二、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有关;主要取决于个人已有知识经验。(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 (三)注意的分配:在人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主要有三种情况:(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已经熟练的;(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四)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影响注意的转移快慢难易的条件:(1)原来注意的强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二)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1)教师应该注意教室外环境对课堂的干扰;(2)注意教室内的环境(干净、整齐、装饰简洁朴素);(3)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4)在教学过程中要迅速妥善的处理偶发事件。 2. 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1)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音量适中,语音语调抑扬顿挫,重难点加强语气,配合手势表情;(2)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要运用有度,重点突出,必要时运用彩色笔、图和表格加以强调;(3)借助教具吸引学生 3. 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4. 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三)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 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2. 激发学习动机; 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四)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第二节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

认知主义教学法

专题五认知主义教学法 虽然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结合而成的听说法从其协调性和客观性都是相当完美的,但是由于它只重结构,不管意义而陷入困境,而且很快受到多方力量的置疑而举步维艰。另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各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不管是美苏之间的对抗,还是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都诱导新的外语教学法的产生。在这种背景下,以认知主义心理学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理论基础的认知法出现在外语教学的历史舞台。 学习语言的行为与动物行为相提并论,否认人的智力和能动性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造成教学效果不如人意。20世纪60年代后期,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皮亚杰、片鲁尔等人的认知理论成为语言学界倍受注目的学派。他们把学习语言的活动看成是一种规则支配的创造性活动,人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在外语学习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认知法主张的“有意义学习”与听说法的“反复操练”相比,具有明显的进步。这是外语教学法对人的智力、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一种认识上的理性回归,是对听说法的反动。可见,外语教学法在不断发展,追求科学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语言学、教育学以及人的发展等多种理论和力量的影响形成了这种“钟摆运动”特征,其实质是外语教学方法时代在追寻“科学”的发展道路上面临各种新理论所作出的选择和改进,是一种在对原来教学法理论的否定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一种否定之否定的上升过程。 一、认知理论与认知法的形成 认知这个术语来自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家重视感知、理解、逻辑思维等智力活动在获得知识中的积极作用,试图把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用于外语教学。它作为听说法的对立面出现。 1.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与语言学习“天赋观念论” 1957年,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出版了第一部著作《句法结构》,本书正式提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此后连续出版了《句法理论要略》(1965),《笛卡儿语言学》(1966),《语言和心理》,这些作品的出版问世,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转换生成语法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人具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和语言能力。人类使用语言不是靠机械模仿和记忆,而是通过理解掌握语言规则,举一反三地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过程,其语言理论之核心即语言的规则系统和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转换生成语法作为一种理论模式在许多方面与结构主义相对立。因此,建立在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基础上的认知教学法是听说法相对立的产物。 乔姆斯基对结构主义理论作了全盘的否定,是对结构主义的最严厉的批判。乔姆斯基反对结构主义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是人类后天经过反复刺激一反应形成的习惯的产物,认为语言是人类先天所具有的能力,是人生下来大脑中就固有的能力,即主张语言学习“天赋观念论”。认知法在语言学习“天赋观念论”的基础上形成。 2. 认知理论与认知法的产生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伊(Jean Piaget)是认知主义心理学代表。他认为对知识的掌握是

最新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不定项选择题 1.()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 2.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 4.根据Piaget的观点,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5.下列情形中没有使用支架的是()。 A.教师给学生做示范B.优秀生给差生讲解应用题 C.教师告诉学生,物理很难学D.计算机提示学生如何解题 6.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7.Piaget提出的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不可改变的B.可以跳跃的C.因人而异的D.可人为改变的 8.有些中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时,仍需具体经验支持,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这是因为()。A.他们尚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B.这些概念、规则太复杂 C.具体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D.有利于他们进行发现式学习 9.Vygotsky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 10.运用准备性原则进行教学意味着()。 A.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B.了解学习的认知发展准备 C.根据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D.以上都对 11.个体认为别人总是无理由的取笑自己是()阶段危机没有解决的表现。 A.信任对怀疑B.自主对羞愧C.主动对内疚D.勤奋对自卑 12.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Vygotsky B.布鲁纳C.加涅D.桑代克 13.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属于()。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深思型 14.场依存性者喜欢的学习方式是()。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究学习D.有意义学习 15.场独立且沉思型的学生适合选修的学科是()。 A.数学B.历史学C.教育学D.心理学

心理学 第二章 感知觉

第二章感知觉 大纲:1、感觉的概念2、知觉的概念3、感觉的分类4、知觉的种类5、感觉的基本特征6、知觉的基本特征7、感知觉规律在教学及其他领域的应用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直接反映,它要求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 ·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整体和全貌。·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2.知觉的概念 知觉: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应。 ·知觉是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性反应形式。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 3. 感觉的分类 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

·内部感觉: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4.知觉的分类 依据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个体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征的知觉。 ·时间知觉:个体对客观对象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5、感觉的基本特征 (1)感受性和感受阀限 ·随着刺激量的加大,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受 阀限;个体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阀限在数量上成反比。 ·差别阀限是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所需的最小差别;心 理学家把在测量时两个同类刺激有50%的次数被察觉出有差别的差异量叫最小可觉差,对这种差别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阀限在数量上成反比;韦伯定律:K I I ,I 指原有刺激的 量,△I 是差别阀限,或最小可觉差,符号K 叫做韦伯常数。 (2)感觉的相互作用 ·视觉中的闪光融合现象 ·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 ·感觉对比:几个刺激物同事时作用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同事对比。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心理咨询师真题整理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含复习资料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三级)真题2010年5月 1.(单选)F.H.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 A社会认知 B社会心理 C社会行为 D社会影响 2.(单选)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是() A角色不清 B 角色失败 C角色中断 D角色冲突 3.(单选)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是() A哲学思辨阶段B学派阶段C实证分析阶段D经验描述阶段 4.(单选)“性别”表示() A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B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C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D男女在社会方面的方面 5.(单选)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是() A近因效应 B收银效应 C光环效应 D刻板印象 6.(单选)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的代表性理论 A新行为主义 B认知心理学 C发生认识论 D精神分析论 7.(单选)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不包括() A交换原则 B平等原则 C强化原则 D相互原则 8.(单选)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的行成有重要影响,反映在() A光环效应 B刻板效应 C近因效应 D期待效应 9.(单选)罗特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叫() A控制点 B三维 C可控制 D平衡 10.(多选)通用的问题解决策略包括() A算法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复述策略 D启发式策略 11.(多选)人类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包括() A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B人脑复杂的神经网络 C良好的社会规范 D社会角色的引导 12.(多选)影响自尊的因素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 B行为表现的反馈 C活动的性质 D参照群体 13.(多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 A情绪 B兴趣 C动机 D经验 14.(多选)态度的特点包括() A完整性 B内在性 C稳定性 D对象性

认知教学法-(英语)

认知法 一、Brief introduction 认知教学法,又称认知-符号法,或认知-符号学习理论,是按照认知规律,调动学习者智力潜能,努力去发现和掌握语言规则,创造性地活用语言的一种外语教学法体系。 二、Basic theory Like the Audiolingual Method, the Cognitive Approach looks for a rationale in linguistics and psychology.he Cognitive Approach seeks in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a basis for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1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Chomsky maintained that language is an intricate rule-based system;Every normal human being is born with a LAD(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It is competence that a child gradually acquires, and it is this language competence that allows the child to be creative as a language user. 2 Cognitive psychology: Cognitive psychology emphasis on the various mental processes used in thinking, remembering, perceiving, recognizing, classifying, etc.The Cognitive Psychologist hold that learning must involve organization of material and learning should be structured.Structure has given meaning to parts previously incomprehensible. 三、characteristics 1)认知法明确指出,外语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活动为主,而不应让 教师主宰课堂。采取直接法和听说法的教师往往主观设计各种教学环节, 认知法却要求教师的备课建立在学生认知的特点上,根据学生认知过程 进行教学。 2)认知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反对机械模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思维,鼓励学习和使用外语中的创新精神。为此,认知法要求让学生明 确每堂课甚至每一练习的教学目的,无论是学习语言知识还是技能训练 都强调理解其中的内容,使学生能根据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学习。 3) 认知法的教学重视语法,必要时可用母语进行教学。然而,认知 法的语法教学又与语法翻译法不同,它要求通过有意义的练习达此目的。 同时,认知法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从学生已知,

第二章 认知发展

第二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机体在观察一定事物时的定向活动。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有特性。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是心理活动能动性的表现,它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二)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而且也不需要仸何意志 努力的注意,叫做无意注意。无意注意往往是在周围环境 变化时产生的。又称为消极注意、情绪注意。 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刺激物的特点;人本身的状态。 2、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作出一定意志 努力的注意,叫做有意注意。或称为积极注意、意志注意。 它受人的知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 有意注意是在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主要条件和方法:(1)加强对活动目的和仸务的理解(2)培养间接兴趣(3)意志的努力(4)智力活动与实际动作相结合 3、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

意。它是心理活动对于个人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也是人类迚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注意的特性 1、注意的稳定性:又叫注意的持久性,指在一定的事物或活 动上注意持续的时间 2、注意的集中性:指注意指向于一定的事物时所持有的聚精 会神的程度。 3、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知觉客体 的数量 4、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知觉指向不同的对象上 5、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仸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 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二、注意的培养 良好的注意品质是中小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仸务的保证 (一)教学中要应用注意的规律 1、课堂教学中,教室的布置应当简单、朴素、大方,教室的 光线要明亮,周围环境要安静,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分心。 教师和学生的着装要淡雅朴素。教师讲课的声音要抑扬顿挫,但不可忽高忽低,也不要配以过分夸张的身体动作。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以维持学生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认知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1、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是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心理活动,而不仅仅局限或等同于其中的某一过程。例如,一个人对于他人在许多场合下的行为做出了相同的判断以后,就有可能把一些相对稳定的印象归结到那个人的身上,推测他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将会产生类似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在许多场合下都很兴奋、激动,就可以推测他在类似的情境中也会产生兴奋、激动的行为。人们就是通过社会认知来推断他人的行为的。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自身的经验认识他人当时潜在的心理状态,即所谓“以己度人”。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往往认为他人的心胸也是宽广的。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会发生偏差,特别是在复杂的情况下,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与行为动机更加容易发生错误。 2、社会认知的依据:即认知者凭什么来推测判断他人的心里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 一是依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 二是依赖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 因此要正确地认知他人就需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例:因为你经常与某人打交道,非常了解他,知道了他在某种情形下或在某种态度上的行为后经常会产生某种相应的行为态度。 如:某女孩一挨批评就抹眼泪,当他又犯错被老师叫去时,同学 们就会推断,她肯定又会哭鼻子,或看见她红着眼睛从老师办公室出来,就会推断,她肯定又被老师批评了。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是自身的经验与体会来认识他人当时的潜在的心理状态,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即所谓的以己度人,因此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容易发生偏差,尤其在复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例:说别人推测错误时,常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或“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固有的认知结构。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社会刺激,由于各人的认知结构不同,其社会认知也必然会表现出种种不同的特征。 1.认知的选择性即人们根据社会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而有选择的进行社会认知。 人们对于社会刺激的态度不同,在认知上也不同,可能认知也可能不予认知。这固然与社会刺激物本身的强度有关系,但所谓强度,主要不是社会客体本身的物理强度,而是其本身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对认知者来说价值的大小。也就是说,它给人们带来的是奖励还是惩罚,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如果估计某种社会刺激将给自己带来奖励,有益于自己,就会选择它作为认知对象。相反,如果它将给自己带来惩罚,或者对自己不利,就会采取置之不理或逃避行为,不以他为认知对象。 可见,人们是根据社会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而有选择地进行社会认知的。简单地说,人们是根据社会刺激物是否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有用及有用的程度大小来决定取舍的。 例:人们知道够买福利彩票,既有益于社会,又有益于自己,一方面有可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甚至巨额的回报,另一方面可得到社会赞许,获得精神汇报,因此人们会争相购买。 2.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传统教学模式认识

传统教学模式认识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上被称为传统教育。他将心理学运用于研究教育、教学问题,主张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安排教学。他认为,观念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强调教学过程的统觉作用,并由他的关于人的本性是中性而被动的观点,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以一种被动的姿态接受教师由外部提供的知识信息,从而形成他的心理。据此,赫尔巴特提出了传递——接受型的教学模式。其程序为教学过程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与这四阶段相应的心理活动为注意、期待、探究、行动。赫尔巴特首次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教学过程,无疑,这是对教学论研究的巨大进步。此后,赫尔巴特的弟子赖因根据当时传授知识的需要,又将“四阶段”教学模式扩展为五步骤: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盛行欧美并传入中国。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继承发展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四阶段”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五环节”的课堂教学结构,即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对我国中、小学教学影响很大。建国初期我国各科教学都严格地执行五环节结构模式并一直沿用至今。我国的传统教学一方面来自孔子的教学思想,另方面也包括赫尔巴特和凯洛夫的教育思想。

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深远。传统的传递——接受型教学模式以及与其相应的五环节课堂教学结构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高效率、大容量地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教师的透彻讲解可以使学生迅速扫清认知上的障碍,大量的练习巩固能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五环节的安排既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也符合认识规律,在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相对稳定时期,能迅速培养出大批知识型、继承型人才,其历史功绩不容置疑。 这种单一、呆板的模式已与时代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悖。对于物理教学来说,其弊端主要表现为: 第一,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强调教师的讲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把学生的头脑当成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第二,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对丰富多采的物理世界因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而认识各异,且学习物理的心理状态也千差万别。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等量同速度进行教学,这样,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第三,传递——接受型的教学模式,缺乏对教学信息的适时检测和反馈,不能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及时调节过程和最佳控制。 第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讲授只着重在物理知识的结论及其应用上。大量的作业、练习目的也都是为了应试。对于物理知识的来

心理学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讲解学习

心理学第二章认知发 展与教育

心理学第二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分类:(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发生条件:客观条件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和变化、新异性);主观条件是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情绪、兴趣等)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维持条件: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对兴趣的依从性;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特殊形式,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形成的条件:个体对活动浓厚的兴趣;活动的自动化。 二、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有关;主要取决于个人已有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

(三)注意的分配:在人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主要有三种情况:(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已经熟练的;(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四)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影响注意的转移快慢难易的条件:(1)原来注意的强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二)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1)教师应该注意教室外环境对课堂的干扰;(2)注意教室内的环境(干净、整齐、装饰简洁朴素);(3)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4)在教学过程中要迅速妥善的处理偶发事件。 2. 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1)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音量适中,语音语调抑扬顿挫,重难点加强语气,配合手势表情;(2)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要运用有度,重点突出,必要时运用彩色笔、图和表格加以强调;(3)借助教具吸引学生 3. 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4. 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三)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感知觉试题

第二章感知觉习题 一、填空题 1.人的感觉水平可分为两大类,其中外部感觉有、、、、等五种, 2.人的外部感觉主要有三种,即、、。 3.知觉水平可分为两大类,即和。 4.感知觉由低到高可分为三种水平,即、、。 5.月亮走,我也走”是一种知觉。 6.觉K值为0.05,假如原皮肤压力为30g,那么增加克重量才能感觉到压力的改变? 7.人们常认为“一公斤铁比一公斤棉花重”,这是一种错觉。 8.“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现象。 9.“无中生有”是一种,它主要出现在不正常的人群中,而“杯弓蛇影”是一种 ,正常人都会出现这种现象。 10.知觉的基本特征有、、、。 11.人们看到绿色产生酸的感觉,看到黄色产生甜的感觉,这种现象称。 12.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如果没有,心理活动就无法进行。 13.知觉有许多品质,主要有、、和清晰度。 14.吃了苹果再去吃糖,会觉得糖很酸,这是感觉的对比现象。 15.绝对感受性与差别感受性之间并没有一定的关系。绝对感受性强的人,他的不一定强,也不一定弱。 二、名词解释 1.感觉适应 2.知觉选择性 3.知觉理解性 4.知觉恒常性 5.知觉整体性 6.绝对感受性 7.差别感受性 8.绝对感觉阈限 9.差别感觉阈限 三、单选题 1.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感觉属于() A、信息的输入和登录 B、信息的识别 C、信息的选择 D、信息的储存和提取 2.主要收集声音和身体平衡位置信号的感觉器官是() A、眼睛 B、耳朵 C、鼻子 D、舌 3.感觉的能力称为() A、感受性 B、感受器 C、感受强度 D、感受阈 4.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A、阈限 B、绝对阈限 C、差别阈限 D、相对阈限 5.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但是我们知道该物体没有太大变化,这种现象称为() A、形状恒常 B、亮度恒常 C、颜色恒常 D、大小恒常 6.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量上() A、不相关 B、相关 C、成反比 D、成正比 7.()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现象,在生活中没有任何利用价值。 A、错觉 B、幻觉 C、似动知觉 D、感觉 8.电影中的许多特技镜头是根据()原理来拍摄的 A、知觉 B、感觉 C、真动知觉 D、诱动知觉 9.运动员在跳高时,同样高度的横杆,在室内比赛会觉得比室外高度要高些,这是一种()。 A、对比错觉 B、视错觉 C、运动错觉 D、幻觉 10.在生活中,我们对某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总是难以忘怀,这是属于知觉的()特征。 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第二章自我认知

《生涯规划与管理》 第二章我适合什么职业——自我认知 在古希腊德尔斐的一个古神庙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镌刻“阿波罗神谕”:认识你自己。古希腊人把“认识自己”看作是最高智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的人过高估计自己,自以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口若悬河、目空一切,仿佛能叱咤风云;有的人过分贬低自己,做事缩手缩脚,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失去许多发展的机遇……。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在寻找至自己的最佳位置,才不会把“想做的”与“能做的”以及“能做得最好的”混淆起来,才能在短暂的大学阶段,利用有限的时间来做最重要、最有效率的事情,避免“青春时光”这一最宝贵的资源的浪费。大学校园里常见一些同学盲目地参与社团活动却并不清楚这些活动对自己究竟有何益处;有些忙着这个获取证那个证,毕业时又充满迷惑和后悔。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对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并不清楚,只是盲目地随波逐流。 为了使大学生阶段的生涯发展与规划“补修课”收到亡羊补牢的效果,首先得帮助大学生及时进行自我觉察。认识了自己,理清了自我,才能够有一个理性的、全面的自我认识,清晰的自我定位,从而合理规划人生,能够利用高校丰富的学习资源,打造自我,缩短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差距,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职匹配理论 1909年,“职业指导之父”帕金森在其《选择一个职业》中阐述了其职业--人匹配理论,阐明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或条件: 1、应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 2、应清楚的了解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 3、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 帕金森的理论内涵即是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条件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对自己有一定可能性的)相对照,相匹配,最后选择一个职业与个人匹配相当的职业。 下面将分四节内容来帮助同学们认识自己,从气质、性格、兴趣、人格、价值观、能力倾向等方面了解我们自身,为实现良好的人——职匹配提供依据。 第一节气质、性格与职业选择 一、认识自己的气质 (结合学生一年级上学期《心理素质训练》课完成的气质测试结果讲授) 现代心理学认为,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表现为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指知觉的速度、思维的敏捷程度、情绪发生的快慢等心理过程的速度。心理活动的强度指情绪的强度、意志努力的程度等。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指心理活动指向外部现实还是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作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气质,是不以活动的动机、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它往往以同样的方式表现在各种活动之中。 气质是一种天赋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气质差异具有明显的“天赋性”,受神经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气质的稳定性是指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人在不同的内容的活动中都显

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及其密切相关的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社会文化认知、生态认知、日常认知以及分布式认知等学习理论的迅速发展,标志着一个学习理论新时代的到来。特别在90年代,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逐步兴起,并成为学习理论领域研究的主流。这一理论整合了教育心理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强调了互动(interaction)的交互(reciprocal)特性,强调个体、认知和意义是在互动中被社会性和文化性地建构的。这一观点不仅拓展了建构主义的早期思想,认为主观世界是被建构的东西,而忽略了对个体建构者“身份”的建构;而且拓展了早期的情境性理论研究,认为在情境中建构出来的是所学东西的意义而不是从事学习的个人身份的理念。这一观点超越了二元论的方法,意在强调个体和环境的互动,把个体和环境看作是相互建构的——即希望建立一个学习的生态系统。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不仅更新了人们对学习的理解,而且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变革,为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鉴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以及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我国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本文主要对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和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并进而对一个整合的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案例——贾斯珀系列进行全面剖析。论文主要包括导论、基本理论研究、教育心理学和人类学领域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典型教学模式研究、整合的教学模式案例研究以及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

模式未来发展与展望五个部分。论文第一部分导论,对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的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这一问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并简要介绍了论文的基本结构与研究方法。论文第二部分属基本理论研究,包括第一章情境认知与学习的理论研究和第二章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概述两部分内容。第一章在大量分析、整合西方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基础上,主要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涵义、历史发展轨迹、主要内容及要素三个方面对情境认知与学习的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并进而对与这一理论密切相关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相关研究。第二章着重探讨了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涵义及特征,并对中西方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论文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基于功能性情境的教学模式研究和第四章认知学徒模式的变迁两部分内容。本部分立足教育心理学与人类学两大研究领域,对抛锚式教学模式、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和认知学徒模式等三种最具有代表性的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第三章基于功能性情境的教学模式研究,立足教育心理学领域,选取中外基于功能性情境的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抛锚式教学模式和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进行专门探讨,并对这两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较。第四章主要对认知学徒模式的涵义、产生、在教育心理学和人类学领域的研究以及在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从“实习场”到“实践共同体”的发展和教育技术的演进与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下,这一教学模式发生的变迁进行研究。论文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五章从实习场到实践共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简析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简析 摘要:情境认知理论的兴起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情境认知理论指导下形成了三种教学模式,即抛锚式教学模式、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和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情境认知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模式 情境认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重要的学习理论。1987年瑞兹尼克在美国教育杂志《教育研究》上发表了《学校内外的学习》的论文。该论文的发表对情境认知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1989年约翰·西利·布朗、阿伦·柯林斯与保尔·杜吉德联合发表了论文《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这篇论文系统、完整地论述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1]。上世纪90年代之后,情境认知理论开始渗透到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当前西方对情境认知理论的研究非常深入,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视野中,情境认知理论已经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一、情境认知理论的学习观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并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体形成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水平的过程。该理论认为学习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情境性。情境认知理论强调情境是学习发生与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且情境具有线索指引的功能,有助于学习知识的保留。 2.真实性。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发生在真实的事件中。布朗等人将学习活动的真实性分为物理真实性与认知真实性两类。物理真实性指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如在工厂或到银行实习;认知真实性系指专家或专业人员从事其专业活动的真实过程。 3.实践性。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必须积极从事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实践,而不是听听课本或教师对他人的经验或发现的总结。学习者应当关注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真实理解详细内容,不是单纯关注学习成绩。 4.探究性。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必须赋予学习者探究的权利,即获得置身于真实困境中的权利和行使在真实困境中寻找解决方法的权利。学习者必须感到对解决方法负有责任,而不只是从教师那里得到方法或是提出教师想要的方法,否则就难以形成专业的思维方式。 5.主动性。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引发学习者的主动学习的动机,为学习者提供多

1-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感知觉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答案

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记忆 (一)填空题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根据有无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可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 意、有意后注意。 3、集中性和指向性是注意定义的基本特征。 4.注意的特征(品质)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注意的稳定性。5.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6.感觉的规律表现: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相互作用联觉。 7.知觉的特性表现为: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8、在心理学上,把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称为感受性,它是以差别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9、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的关系呈现是_反比_ 10、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反映。 11、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四个基本环节。 12 短时记忆是指 1 分钟以内的记忆。 13 长时记忆是指 1 分钟以上的记忆。 (二)单项选择题 1.注意概念具有的两个基本特征,它们是( C) A.指向性和选择性 B.指向性和调节性 C.集中性和指向性 D.集中性和选择性 2.无预定目的且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 ) A.无意注意 B.集中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3.“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 C ) A.感知 B.记忆 C.注意 D.思维 4.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引起大家注意的是(A )

A.无意注意 B.集中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5.在学习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干扰因素时,努力地把自己的注意维持在学习内容上,这时的注意是( D ) A.无意注意 B.集中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6.听表走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现象是( D )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起伏 7.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体现了(C)注意品质。 A.注意广度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分配 D.注意转移 8.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体现了(B)注意品质。 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 C.注意转移 D.注意广度 9.上完语文课很快转移到数学课中,这体现了(C)注意品质。 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 C.注意转移 D.注意广度 10.12岁以上的少年的注意力的可以连续集中( C )分钟左右。 A.20 B.25 C.30 D.40 11.初二到高二时的注意转移发展的特征是( D )。 A.缓慢上升 B.迅速上升 C.下降 D.停滞 12.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活动是( A )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感觉阈限 13.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说这朵花是红色的,很香,这样的心理活动是(B ) A.色觉 B.知觉 C.感觉 D.统觉 14.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说这朵花好漂亮,这时的心理活动是(B ) A.色觉 B.知觉 C.感觉 D.统觉 15.喝了中药后再来喝开水,觉得开水比往常的甜,这是( B )的心理现象。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