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二章-认知过程(1)

第二章-认知过程(1)

第二章-认知过程(1)
第二章-认知过程(1)

第二章认知过程

一、选择题

1.以下哪项不是感觉分析器的组成部分

A.感受器B.神经传入通路

C.大脑皮层特定区域D.神经传出通路

2.关于感受性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感觉阈值越大,感受性越高

B.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感觉阈值

C.随岁年龄的增长,感受性先上升后下降

D.老年期痛觉阈值上升

3.以下哪种感觉属于慢适应

A.温度觉B.触压觉C.听觉D.嗅觉

4.关于感觉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感觉与刺激共存亡B.人的认知可以超越时空

C.是认知的初级阶段D.感觉是真,眼见为实

5.吃完苦药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的现象属于感受性的

A.适应B.对比C.联觉D.代偿

6.知觉是指

A.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B.对直接作用的刺激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C.多种感觉的综合D.思维的结果

7.关于想象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B.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征

C.可以超越时空D.主要以概念形式的语言信息为中介8.运动知觉是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感觉是

A.听觉B.视觉C.平衡觉D.位置觉

9.以下哪种情况属于无意回忆

A.总结汇报B.触景生情C.参加考试D.背诵课文10.人们从查询电话号码到拨号的间隔时间,大致相当于

A.瞬间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形象记忆11.“全神贯注”是指

A.记忆的随意性B.思维的严谨性

C.注意的集中性D.想象的有意识性

12.注意的基本功能是

A.对信息的选择B.对信息的加工

C.对信息的贮存D.对信息的保持

13.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称为

A.感觉B.知觉C.想象D.思维

14.短时记忆的时间是

A.5s~1min B.5 min~1h C.0.5~1h D.1h ~5h 15.知觉的基础是 A

A.感觉B.想象C.思维D.注意

16.空间知觉不包括

A.大小知觉B.形状知觉C.运动知觉D.深度知觉17.有经验的护士让骨折病人睡硬板床属于

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C.常规思维D.创造性思维18.护士用多种方法给病人降体温属于

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C.形象思维D.创造性思维19.把植物分为根、茎、叶等是思维活动中的

A.分析过程B.综合过程C.分类过程D.比较过程20.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达到满足时,通过想象得到满足是想象的C

A.替代作用B.预见作用C.补充作用D.概括作用21.鲁迅先生创造“阿Q”形象的过程属于

A.无意想象B.创造想象C.再造想象D.幻想

22.下列哪项不属于形象思维

A.服装师设计服装B.儿童游戏中的角色扮演

C.雕塑家创作作品D.医生诊断疾病

23.护士通过体温计能测知病人是否发热是思维的

A.创造性B.间接性C.概括性D.综合性

24.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区别是

A.感觉方式B.知觉方式C.注意方式D.思维方式

25.关于想象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B.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征

C.可以超越时空D.主要以概念形式的语言信息为中介26.关于思维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B.抽象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

C.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D.特征只有间接性和概括性

27.关于认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

B.记忆是头脑对表象的加工

C.想象是头脑对表象的再现

D.感觉和知觉对事物的反映也可具有间接性

28.正在配药的护士听到病人的呼救,能马上投入到抢救病人的工作中属于

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29.外科医生能连续几小时全神贯注地做手术属于

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30.“杯弓蛇影”是一种什么现象

A.错觉B.幻觉C.幻想D.空想

二、填空题

1.心理过程是包括、、过程。

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的反映。

3.知觉的特征包括知觉的、、和。

4.按知觉对象的性质,可将知觉分为、和三种。

5.记忆的基本过程有、和三个阶段,其中

心环节是。

6.记忆保持内容的最大变化是,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是。

7.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和。

8.思维过程有、和三个过程,其中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9.思维根据根据解决问题的方式可分为、和三种。

10.注意本身不是,而是伴随着各个心理过程始终的一种特殊的。

11.根据有无预定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注意可分为、、和。

12.注意的基本品质有、、和。

三、是非题

1.感受器感觉阈值感觉越小,说明其感受性越低,感受能力越弱。

2.不同个体对同一刺激的感受性不同,同一个体不同生理心理状态时,对同一刺激的感受性也不相同。

3.老年人感受性普遍降低,视、听、嗅、味觉越来越迟钝,对痛刺激也不敏感。

4.相同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但不一定引起相同的知觉。

5.感受性的适应既可表现感受性的提高也可表现感受性的降低。

6.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在短时内可仍不消失。

7.病人和健康人都可能出现错觉和幻觉。

8.人们对时间的估计与计时工具测出的时间往往是不相符合的。

9.一般说来,再认的都能回忆,但能回忆的不一定都能再认。

10.人们对印象深刻的识记材料可一次形成长时记忆。

11.由于遗忘使人们学习需要花一定功夫,所以遗忘在人们的生活中只有极作用。

12.一般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会越来越快。

13.感觉记忆的信息编码方式以听觉编码为主,长时记忆语义编码占主导地位。

14.机械识记是人们掌握学习材料的有效的基本方法之一。

15.聚合思维的功能是求异,发散思维的功能是求同。

16.动物也是有思维的。

17.空想和理想都属于想象。

18.想象具有预见作用,所以可不依赖于感觉而产生。

19.当问题情境比较明确,解决问题的条件比较成熟时,人们常通过思维解决问题。20.注意与其他认知过程一样属于独立的心理过程。

21.刺激如果异常微弱,即便对个体有意义,也不能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22.注意时人的心理范围缩小,以保证人对事物反映的清晰、深刻和完整。

四、名词解释

1.感觉2.感受性3.感觉阈值4.感受性的适应5.知觉6.知觉的整体性7.记忆8.遗忘

9.思维10.想象11.幻想12.注意

13.有意后注意14.过度学习

五、问答题

1.感受性的特性有哪些?

2.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3.吃完糖果后再吃苹果,为什么会觉得苹果很酸?

4.试比较错觉与幻觉。

5.试说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联系和区别。

6.遗忘曲线规律是什么?

7.试比较思维和想象异同。

8.注意的品质有哪些? 什么是良好的注意品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C 4.C 5.B 6.B 7.C 8.B 9.B 10.B 11.C 12.A 13.D 14.A 15.A 16.C 17.C 18.B 19.A 20.C 21.B 22.D 23.B 24.D

25.D 26.D 27.A 28.D 29.B 30.A

二、填空题

1.认知情绪情感意志

2.个别属性整体属性

3.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4.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5.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保持

6.遗忘复述

7.间接性概括性

8.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

9.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10.心理过程意识状态

11.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12.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三、是非题

1.F 2.T 3.F 4.T 5.T 6.T 7.T 8.T 9.F 10.T 11.F 12.F 13.F 14.F 15.F 16.T 17.T 18.F 19.T 20.F 21.F 22.T

四、名词解释

1.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3.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感觉阈值

4.感受性的适应是指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改变的现象

5.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

6.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当事物的部分属性作用于感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从而保持认识的完整性。

7.记忆是指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8.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再认和回忆有错误。

9.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10.想象是指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1.幻想是指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未来事物的想象。

12.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3.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14.对学习材料达到一次完全正确背诵后仍继续学习称为过度学习。

五、问答题

1.感受性的特性有①适应:是指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改变的现象。②对比: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③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联觉有多种表现,最明显的是色觉与其他感觉的联系。④后象:是指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在短暂的时间内仍不消失的现象。⑤发展与代偿:人的感受性不仅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暂时性的变化,而且能在个体实践活动和训练中获得提高与发展。

2.感觉和知觉的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都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对事物的反映都具有形象生动性和直接性。不同点在于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升华。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但知觉不仅取决于刺激物的特性,而且取决于人本身的特点如知觉经验,人格、情绪状态,需要和态度等。

3.因为感觉具有对比的特性,即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故吃完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

4.错觉与幻觉都属于感知障碍,二者均可见于健康人,但幻觉大多数是病理性的。错觉是在外界的刺激作用下产生的,是主观歪曲了的对刺激的知觉;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产生的,是虚幻的知觉。

5.感觉记忆是当外界刺激通过感觉器官时,按输入信息的原样,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暂时保留的现象。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后,在头脑中保持1min以上乃至终身的记忆。

它们的联系是:感觉记忆起着感觉登记的作用,那些受到注意选择的信息才转入短时记忆阶段;短时记忆信息通过复述得以保持和转入长时记忆。它们的区别是:感觉记忆的信息存储容量大,形象鲜明,但保持时间短,大约为0.25~2s;信息编码方式以视

觉图像编码为主,以感觉形式保持。短时记忆信息保持时间大约为5s~1min,信息编码方式以听觉编码为主,以知觉形式保持;其信息储存的容量相当有限,一般为7~9个记忆单位。长时记忆既可由短时记忆经过复述加工形成,也可以因识记材料印象深刻而一次形成。长时记忆中语义编码占主导地位,以存储形式保持。长时记忆的容量无限。

6.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用实验方法研究了遗忘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条曲线显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最初遗忘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稳定在一个水平上,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时间规律。

7.想象和思维都是高级的、复杂的认识心理过程。二者都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同样具有一定程度的间接性和概括性。二者的区别在于:①思维主要以概念形式的语言信息或符号信息为中介,而想象则主要凭借事物具体形象或图形信息为中介。②想象和思维因所处的问题情境不同,解决问题的程序也不同。当问题情境比较明确,解决问题的条件比较成熟时,人们常通过思维的逻辑进程去解决问题;而想象常发生于问题情境不明,或个体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因此,想象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同时具有对现实超前反映的特点。

8.注意的品质有①注意的广度:指一个人在单位时间内能注意的对象的数量;②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集中某一事物所持续的时间;③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或对象上能力。④注意的转移:指根据一定的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一个对象上来的能力。

良好的注意品质应当是注意广度较大,注意稳定,分配能力强,又善于转移。

心理学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

心理学第二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分类:(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发生条件:客观条件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和变化、新异性);主观条件是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情绪、兴趣等)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维持条件: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对兴趣的依从性;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特殊形式,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形成的条件:个体对活动浓厚的兴趣;活动的自动化。 二、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有关;主要取决于个人已有知识经验。(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 (三)注意的分配:在人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主要有三种情况:(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已经熟练的;(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四)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影响注意的转移快慢难易的条件:(1)原来注意的强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二)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1)教师应该注意教室外环境对课堂的干扰;(2)注意教室内的环境(干净、整齐、装饰简洁朴素);(3)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4)在教学过程中要迅速妥善的处理偶发事件。 2. 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1)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音量适中,语音语调抑扬顿挫,重难点加强语气,配合手势表情;(2)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要运用有度,重点突出,必要时运用彩色笔、图和表格加以强调;(3)借助教具吸引学生 3. 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4. 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三)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 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2. 激发学习动机; 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四)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第二节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

最新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不定项选择题 1.()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 2.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 4.根据Piaget的观点,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5.下列情形中没有使用支架的是()。 A.教师给学生做示范B.优秀生给差生讲解应用题 C.教师告诉学生,物理很难学D.计算机提示学生如何解题 6.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7.Piaget提出的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不可改变的B.可以跳跃的C.因人而异的D.可人为改变的 8.有些中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时,仍需具体经验支持,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这是因为()。A.他们尚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B.这些概念、规则太复杂 C.具体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D.有利于他们进行发现式学习 9.Vygotsky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 10.运用准备性原则进行教学意味着()。 A.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B.了解学习的认知发展准备 C.根据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D.以上都对 11.个体认为别人总是无理由的取笑自己是()阶段危机没有解决的表现。 A.信任对怀疑B.自主对羞愧C.主动对内疚D.勤奋对自卑 12.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Vygotsky B.布鲁纳C.加涅D.桑代克 13.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属于()。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深思型 14.场依存性者喜欢的学习方式是()。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究学习D.有意义学习 15.场独立且沉思型的学生适合选修的学科是()。 A.数学B.历史学C.教育学D.心理学

多媒体认知理论

222多媒体认知理论 多媒体教学以多种方式的组合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它所呈现的知识生动活泼、具体形 象,改变了传统的单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多媒体教学的环境下更加直观地学习。但是,研究者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多媒体教学都优于传统教学。以往的多媒体教学界面设计主要基 于专家的经验或者设计者的思想,而不是基于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即以“设计者为中心”而 不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近年来,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如何使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并且逐渐意识到要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必须依据多媒体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来 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因此,多媒体学习理论也就成了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重要指导理论之一。 Mayer等人在双编码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针对该理论,他首先提出了三个前提假设,如表: 表2-1尊媒体学习认如理论的二个假没” ~~学月咅拥仃购个独工的信息加工通道,可分别加T视逆信息、听愛信息右跟痒战学习若亦进祎信息力II工时*每一个通道一次可同时加工的信息数歌足有限的胃注1诂圧汀信息加丨购-ft括了学 习肴对新情息的注意'对所选揮的主动加工 信息建/ ?致的心理表征,以及将此心理視征与相关的知识经验进行整合 多媒林呈规協觉记忆工柞记忆长时记忆 图2-3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该理论认为,多媒体教学信息主要以两种方式呈现,即语词和画面。图2-3提供了一个 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模型,这个模型代表人类信息加工系统。教学信息以画面和语词的方式,通过眼睛和耳朵进入到学习者的感觉记忆中。学习者将感觉记忆中登记的语词信息和画面信 息有选择地贮存于工作记忆中。多媒体学习的主要过程发生在工作记忆中,在积极主动的意 识状态下,学习者将语词和画面分别组织成言语模型和图像模型,然后调用长时记忆中相关 的先前知识,最后将三者之间建立起相互的联系,最终实现信息的整合。上述信息加工过程 会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不断重复出现,并且不遵循固定的步骤。该理论强调了:(1)在多 媒体学习中,画面和语词材料是在不同的加工系统中分开加工的。尽管信息是通过一个通道 进入信息系统,但是学习者也能够对信息的表征方式进行转化,从而使其能在另一条通道得 到加工。通过分析和转换,画面通道最终产生图像表征,而语词通道最终产生语词表征。(2)认知建构取决于学习者的主动认知加工。主动加工过程包括形成注意、组织新进入的信息和 将新进入的信息与其他知识进行整合。只有完成了主动加工的过程,学习者才能对新的知识 建立起心理模型,学习才是有意义的。(3)每个通道上一次加工的信息数量是有限的。因此,若对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一次呈现太多的加工元素将会超出学习者的认知负荷而阻碍学习。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主要通过整合语词和画面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为了进一步研究多媒体对学

心理咨询师真题整理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含复习资料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三级)真题2010年5月 1.(单选)F.H.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 A社会认知 B社会心理 C社会行为 D社会影响 2.(单选)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是() A角色不清 B 角色失败 C角色中断 D角色冲突 3.(单选)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是() A哲学思辨阶段B学派阶段C实证分析阶段D经验描述阶段 4.(单选)“性别”表示() A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B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C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D男女在社会方面的方面 5.(单选)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是() A近因效应 B收银效应 C光环效应 D刻板印象 6.(单选)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的代表性理论 A新行为主义 B认知心理学 C发生认识论 D精神分析论 7.(单选)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不包括() A交换原则 B平等原则 C强化原则 D相互原则 8.(单选)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的行成有重要影响,反映在() A光环效应 B刻板效应 C近因效应 D期待效应 9.(单选)罗特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叫() A控制点 B三维 C可控制 D平衡 10.(多选)通用的问题解决策略包括() A算法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复述策略 D启发式策略 11.(多选)人类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包括() A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B人脑复杂的神经网络 C良好的社会规范 D社会角色的引导 12.(多选)影响自尊的因素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 B行为表现的反馈 C活动的性质 D参照群体 13.(多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 A情绪 B兴趣 C动机 D经验 14.(多选)态度的特点包括() A完整性 B内在性 C稳定性 D对象性

第二章 认知发展

第二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机体在观察一定事物时的定向活动。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有特性。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是心理活动能动性的表现,它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二)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而且也不需要仸何意志 努力的注意,叫做无意注意。无意注意往往是在周围环境 变化时产生的。又称为消极注意、情绪注意。 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刺激物的特点;人本身的状态。 2、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作出一定意志 努力的注意,叫做有意注意。或称为积极注意、意志注意。 它受人的知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 有意注意是在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主要条件和方法:(1)加强对活动目的和仸务的理解(2)培养间接兴趣(3)意志的努力(4)智力活动与实际动作相结合 3、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

意。它是心理活动对于个人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也是人类迚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注意的特性 1、注意的稳定性:又叫注意的持久性,指在一定的事物或活 动上注意持续的时间 2、注意的集中性:指注意指向于一定的事物时所持有的聚精 会神的程度。 3、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知觉客体 的数量 4、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知觉指向不同的对象上 5、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仸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 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二、注意的培养 良好的注意品质是中小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仸务的保证 (一)教学中要应用注意的规律 1、课堂教学中,教室的布置应当简单、朴素、大方,教室的 光线要明亮,周围环境要安静,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分心。 教师和学生的着装要淡雅朴素。教师讲课的声音要抑扬顿挫,但不可忽高忽低,也不要配以过分夸张的身体动作。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以维持学生

02第二章认知过程(心理学基础)

第二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与特点 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之一,它不是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贯穿于认识全过程,贯穿于一切心理活动的始终,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①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不仅表现为选取某种活动和对象,还表现为心理活动对选择的活动和对象的长时间的保持。 ②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离开一切与活动对象无关的东西,也指对各种干扰刺激进行抑制,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应。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两者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没有指向就不会有集中,集中是指向的体现和发展。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 在注意某一个活动或对象时,常常伴随特定的心理变化和表情动作。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在注意状态下,感觉器官一般是朝向注意对象的。如在注意听一个声音时,往往是“侧耳倾听”。最明显的适应性动作是个体能跟随组织者的思路,配合做各种运算或操作等。这也说明个体正处于积极的有意注意状态。 2、无关动作停止。当集中注意时,就会高度关注当前的活动对象,一切与活动本身无关或起干扰作用的动作会相应减少甚至停止。 3、呼吸运动的变化。在注意时,呼吸会变得轻微而缓慢,呼与吸的时间比例也会变化,一般是吸得更短促,呼得延长。在紧张注意时,甚至会出现呼吸暂时停止的现象——屏息现象。 (三)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即选择有意义、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应。 2、保持功能。即使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上,得到清晰、准确的反应。 3、调节和监督功能。即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 (四)注意的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 (1)概念: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如上课时,学生被突然飞来的动物所吸引。

机器视觉认识

机器视觉基本认识 一、机器视觉基本概念 1、机器视觉概念 机器视觉是一门涉及人工智能、神经生物学、心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诸多领域的交叉学科。随着工业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各领域消费者对产品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零缺陷、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成为企业应对竞争的核心,为了赢得竞争,可靠的质量控制不可或缺。由于生产过程中速度加快,产品工艺高度集成,体积缩小且制造精度提高,人眼已无法满足许多企业外形质量控制的检测需要。机器视觉代替人类视觉自动检测产品外形特征,实现100%在线全检,已成为解决各行业制造商大批量、高速、高精度产品检测的主要趋势。简言之,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 2、机器视觉系统 机器视觉系统是指通过机器视觉产品(即图像摄取装置,分CMOS 和CCD 两种)将被摄取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根据像素分布和亮度、颜色等信息,转变成数字化信号;图像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进而根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现场的设备动作。 可以将机器视觉系统概括为四部分: 1)、摄取:采用图像摄取装置将被摄取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传送给图像处理系统; 2)、抽取:图像处理系统根据像素分布和亮度、颜色等信息,进行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例如面积、长度、数量、位置等; 3)、输出:根据预设的判断来输出结果,如尺寸、角度、偏移量、个数、合格或不合格、有或无等; 4)、控制动作:指挥执行机构进行定位或分选等相应控制动作。 3、机器视觉系统的特点: 1)、在一些不适合于人工作业的危险工作环境或人工视觉难以满足要求的场合,常用机器视觉代替人工视觉; 2)、在大批量工业生产过程中,用人工视觉检查产品质量效率低且精度不高,用机器视觉检测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机器视觉系统广泛地用于工况监视、成品检验和质量控制等领域。 二、机器视觉与计算机视觉的区别 计算机视觉是指用计算机实现人的视觉功能—对客观世界的三维场景的感知、识别和理解。计算机视觉主要有两类方法:一类是仿生学的方法,参照人类视觉系统的结构原理,建立相应的处理模块完成类似的功能和工作;另一类是工程的方法,从分析人类视觉过程的功能着手,并不去刻意模拟人类视觉系统内部结构,而仅考虑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并采用任何现有的可行的手段实现系统功能。 计算机视觉和机器视觉两个术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计算机视觉是采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手段,着重于一幅或多幅图像的计算机分析。图像可以由多个或者多个传感器获取,也可以是单个传感器在不同时刻获取的图像序列。分析师对目标物体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认知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1、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是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心理活动,而不仅仅局限或等同于其中的某一过程。例如,一个人对于他人在许多场合下的行为做出了相同的判断以后,就有可能把一些相对稳定的印象归结到那个人的身上,推测他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将会产生类似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在许多场合下都很兴奋、激动,就可以推测他在类似的情境中也会产生兴奋、激动的行为。人们就是通过社会认知来推断他人的行为的。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自身的经验认识他人当时潜在的心理状态,即所谓“以己度人”。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往往认为他人的心胸也是宽广的。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会发生偏差,特别是在复杂的情况下,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与行为动机更加容易发生错误。 2、社会认知的依据:即认知者凭什么来推测判断他人的心里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 一是依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 二是依赖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 因此要正确地认知他人就需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例:因为你经常与某人打交道,非常了解他,知道了他在某种情形下或在某种态度上的行为后经常会产生某种相应的行为态度。 如:某女孩一挨批评就抹眼泪,当他又犯错被老师叫去时,同学 们就会推断,她肯定又会哭鼻子,或看见她红着眼睛从老师办公室出来,就会推断,她肯定又被老师批评了。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是自身的经验与体会来认识他人当时的潜在的心理状态,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即所谓的以己度人,因此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容易发生偏差,尤其在复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例:说别人推测错误时,常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或“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固有的认知结构。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社会刺激,由于各人的认知结构不同,其社会认知也必然会表现出种种不同的特征。 1.认知的选择性即人们根据社会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而有选择的进行社会认知。 人们对于社会刺激的态度不同,在认知上也不同,可能认知也可能不予认知。这固然与社会刺激物本身的强度有关系,但所谓强度,主要不是社会客体本身的物理强度,而是其本身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对认知者来说价值的大小。也就是说,它给人们带来的是奖励还是惩罚,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如果估计某种社会刺激将给自己带来奖励,有益于自己,就会选择它作为认知对象。相反,如果它将给自己带来惩罚,或者对自己不利,就会采取置之不理或逃避行为,不以他为认知对象。 可见,人们是根据社会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而有选择地进行社会认知的。简单地说,人们是根据社会刺激物是否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有用及有用的程度大小来决定取舍的。 例:人们知道够买福利彩票,既有益于社会,又有益于自己,一方面有可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甚至巨额的回报,另一方面可得到社会赞许,获得精神汇报,因此人们会争相购买。 2.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心理学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讲解学习

心理学第二章认知发 展与教育

心理学第二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分类:(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发生条件:客观条件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和变化、新异性);主观条件是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情绪、兴趣等)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维持条件: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对兴趣的依从性;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特殊形式,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形成的条件:个体对活动浓厚的兴趣;活动的自动化。 二、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有关;主要取决于个人已有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

(三)注意的分配:在人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主要有三种情况:(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已经熟练的;(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四)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影响注意的转移快慢难易的条件:(1)原来注意的强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二)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1)教师应该注意教室外环境对课堂的干扰;(2)注意教室内的环境(干净、整齐、装饰简洁朴素);(3)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4)在教学过程中要迅速妥善的处理偶发事件。 2. 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1)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音量适中,语音语调抑扬顿挫,重难点加强语气,配合手势表情;(2)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要运用有度,重点突出,必要时运用彩色笔、图和表格加以强调;(3)借助教具吸引学生 3. 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4. 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三)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第二章-认知过程

第二章认知过程 一、选择题 1.以下哪项不是感觉分析器的组成部分 A.感受器B.神经传入通路 C.大脑皮层特定区域D.神经传出通路 2.关于感受性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感觉阈值越大,感受性越高 B.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感觉阈值 C.随岁年龄的增长,感受性先上升后下降 D.老年期痛觉阈值上升 3.以下哪种感觉属于慢适应 A.温度觉B.触压觉C.听觉D.嗅觉4.关于感觉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感觉与刺激共存亡B.人的认知可以超越时空C.是认知的初级阶段D.感觉是真,眼见为实5.吃完苦药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的现象属于感受性的 A.适应B.对比C.联觉D.代偿 6.知觉是指 A.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B.对直接作用的刺激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C.多种感觉的综合D.思维的结果 7.关于想象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B.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征C.可以超越时空D.主要以概念形式的语言信息为中介8.运动知觉是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感觉是 A.听觉B.视觉C.平衡觉D.位置觉 9.以下哪种情况属于无意回忆 A.总结汇报B.触景生情C.参加考试D.背诵课文10.人们从查询电话号码到拨号的间隔时间,大致相当于 A.瞬间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形象记忆11.“全神贯注”是指 A.记忆的随意性B.思维的严谨性 C.注意的集中性D.想象的有意识性 12.注意的基本功能是 A.对信息的选择B.对信息的加工 C.对信息的贮存D.对信息的保持 13.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称为 A.感觉B.知觉C.想象D.思维 14.短时记忆的时间是 A.5s~1min B.5 min~1h C.0.5~1h D.1h ~5h 15.知觉的基础是A A.感觉B.想象C.思维D.注意 16.空间知觉不包括 A.大小知觉B.形状知觉C.运动知觉D.深度知觉

第二章自我认知

《生涯规划与管理》 第二章我适合什么职业——自我认知 在古希腊德尔斐的一个古神庙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镌刻“阿波罗神谕”:认识你自己。古希腊人把“认识自己”看作是最高智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的人过高估计自己,自以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口若悬河、目空一切,仿佛能叱咤风云;有的人过分贬低自己,做事缩手缩脚,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失去许多发展的机遇……。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在寻找至自己的最佳位置,才不会把“想做的”与“能做的”以及“能做得最好的”混淆起来,才能在短暂的大学阶段,利用有限的时间来做最重要、最有效率的事情,避免“青春时光”这一最宝贵的资源的浪费。大学校园里常见一些同学盲目地参与社团活动却并不清楚这些活动对自己究竟有何益处;有些忙着这个获取证那个证,毕业时又充满迷惑和后悔。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对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并不清楚,只是盲目地随波逐流。 为了使大学生阶段的生涯发展与规划“补修课”收到亡羊补牢的效果,首先得帮助大学生及时进行自我觉察。认识了自己,理清了自我,才能够有一个理性的、全面的自我认识,清晰的自我定位,从而合理规划人生,能够利用高校丰富的学习资源,打造自我,缩短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差距,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职匹配理论 1909年,“职业指导之父”帕金森在其《选择一个职业》中阐述了其职业--人匹配理论,阐明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或条件: 1、应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 2、应清楚的了解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 3、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 帕金森的理论内涵即是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条件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对自己有一定可能性的)相对照,相匹配,最后选择一个职业与个人匹配相当的职业。 下面将分四节内容来帮助同学们认识自己,从气质、性格、兴趣、人格、价值观、能力倾向等方面了解我们自身,为实现良好的人——职匹配提供依据。 第一节气质、性格与职业选择 一、认识自己的气质 (结合学生一年级上学期《心理素质训练》课完成的气质测试结果讲授) 现代心理学认为,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表现为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指知觉的速度、思维的敏捷程度、情绪发生的快慢等心理过程的速度。心理活动的强度指情绪的强度、意志努力的程度等。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指心理活动指向外部现实还是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作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气质,是不以活动的动机、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它往往以同样的方式表现在各种活动之中。 气质是一种天赋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气质差异具有明显的“天赋性”,受神经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气质的稳定性是指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人在不同的内容的活动中都显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

《心理学》公共课复习提纲 第二章认知过程 关键术语 认知: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主要是指高级的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能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用K表示,通常称为韦伯常数或韦伯比率。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具有两种基本特征:选择性和集中性。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 注意的起伏:注意短时间内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注意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发展脉络 一、行为主义理论 (一)发展阶段 1.1913 —1930 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2.1930 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3.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以斯金纳的行为和足以学习理论为代表,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 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一一应答性反射(S (刺激)型) 操作性行为一一操作性反射(R (反应)型) S 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二)重要概念和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一反应

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f刺激 可得性无助 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 归因理论(海德维纳) 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 (三)主要观点和评价 行为主义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所以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行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弄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持续引起人的行为发生改变,而不去关注人的心理的内在变化。行为主义所致力的临床行为改变,在某种意义上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引起行为的原因。该理论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反对研究意识, 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二、认知理论 该理论源于阿尔佛雷德?阿德勒,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认为过度强调被压抑的潜意识和性冲动没有太大实质意义,认知对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力量所决定的。人天生就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交往,相互依赖,相互合作,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而弗洛伊德则强调人的生物学本能,人的成长过程人道是本能的自然展开,其行为是先天决定的。 一)主要观点 基本观点:人的思想、感觉和行为时相互联系的。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在于对环境的错误的解释。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首先

多媒体认知理论

2.2.2多媒体认知理论 多媒体教学以多种方式的组合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它所呈现的知识生动活泼、具体形象,改变了传统的单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多媒体教学的环境下更加直观地学习。但是,研究者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多媒体教学都优于传统教学。以往的多媒体教学界面设计主要基于专家的经验或者设计者的思想,而不是基于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即以“设计者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近年来,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如何使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并且逐渐意识到要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必须依据多媒体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来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因此,多媒体学习理论也就成了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重要指导理论之一。 Mayer等人在双编码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针对该理论,他首先提出了三个前提假设,如表: 该理论认为,多媒体教学信息主要以两种方式呈现,即语词和画面。图2-3提供了一个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模型,这个模型代表人类信息加工系统。教学信息以画面和语词的方式,通过眼睛和耳朵进入到学习者的感觉记忆中。学习者将感觉记忆中登记的语词信息和画面信息有选择地贮存于工作记忆中。多媒体学习的主要过程发生在工作记忆中,在积极主动的意识状态下,学习者将语词和画面分别组织成言语模型和图像模型,然后调用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先前知识,最后将三者之间建立起相互的联系,最终实现信息的整合。上述信息加工过程会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不断重复出现,并且不遵循固定的步骤。该理论强调了:(1)在多媒体学习中,画面和语词材料是在不同的加工系统中分开加工的。尽管信息是通过一个通道进入信息系统,但是学习者也能够对信息的表征方式进行转化,从而使其能在另一条通道得到加工。通过分析和转换,画面通道最终产生图像表征,而语词通道最终产生语词表征。(2)认知建构取决于学习者的主动认知加工。主动加工过程包括形成注意、组织新进入的信息和将新进入的信息与其他知识进行整合。只有完成了主动加工的过程,学习者才能对新的知识

第二章 社会认知

第二章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 一、社会认知的概念 * 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对其内 在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 程。 二、社会认知的过程 三、社会认知的范畴 * 1.对他人表情的认知 * 2.对他人(群体)性格特点的认知 * 3.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四、影响认知的因素 * 1. 认知者的因素 * 认知者的认知图式:个体用以认识周围世界的基本模式。认知者的人性观、经历和经验(先入为主)影响认知。 * 2. 被认知者的因素 * 3. 背景(环境) 第二节 印象的形成与管理 * 一、印象形成 * 我们对别人、别人对我们的总体看法。人并不是在了解对方全部特征后形成总体印象的。 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 * 1.评价中心性 * 2. 评价一致性 * 3. 核心特质的作用 练习: * 你评价人看什么核心特质? * 被你判断为不好的人,搜集他好的信息,一周时间可不可

以改变印象? 二、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 * 1. 首因效应 * 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阿希(S. Asch,1946)的实验 * 对象:大学生 * 内容:让两组大学生评定对一个人的印象 * 方法:对第一组,告诉这个人的特点是“聪慧、勤奋、冲动、爱批评人、固执、妒忌”; * 对第二组告诉这个人的特点是“妒忌、固执、爱批评人、冲动、勤奋、聪慧” * 结果:先接受肯定信息的第一组对被评价者的印象远远优于先接受否定信息的第二组。* 2. 近因效应 * 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 3.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某些品质有了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觉得他一切都好,反之亦然。 * 4. 投射效应(假定相似性效应) * 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倾向认为别人想的与自己一样。 5. 刻板印象(类化原则) 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概括、固定的看法。 * 6. 仁慈效应(宽大效应) * 一般人对他人的评价中,好的评价长多于不好的评价。* 7. 组内偏爱效应 * 把自己所在的组看成是最好的组,并把奖励分给自己组的倾向。 * 8. 稀释效应 * 中性、非相关信息容易减弱判断或印象。信息太多导致难

从视觉感知智能到视觉认知智能

邓志东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michael@https://www.docsj.com/doc/c718258614.html, 从视觉感知智能到视觉认知智能 2019.10.31 成都2019年第七届输电技术年会

邓志东 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人工智能研究院视觉智能研究中心主任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 自动化学会会士,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专 家委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委会主 任,新兴产业百人会专家等。 ?致力于视觉人工智能研究; ?积极推动“智能+”的跨界融 合发展与产业落地应用实践

提纲O UTLINES 1、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2、视觉感知智能成为通用赋能工具与研究范式 3、数据驱动的视觉感知智能面临的主要挑战 4、探索结合数据与知识驱动的视觉认知智能

提纲O UTLINES 1、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2、视觉感知智能成为通用赋能工具与研究范式 3、数据驱动的视觉感知智能面临的主要挑战 4、探索结合数据与知识驱动的视觉认知智能

涉及四个维度: 大数据,大计算,算法和应用场景 上游/基础层:大数据,AI 芯片,AI 基础算法,开源代码 框架,AI 基础设施(云-边-端,5G 等) 中游/技术层:视觉引擎,语音引擎,知识引擎 下游/应用层:AI +行业或行业+AI 人工智能产业链划分:

公开评测数据集:视觉物体检测、识别与分割-ImageNet ,MS COCO ,PASCAL VOC-2007 /VOC-2012,Caltech-101,Caltech-256,CIFAR-10,CIFAR-100,MNIST ,US-PS ,SVHN 等; 人脸识别-LFW ,PubFig ,MTFL ,Caltech 人脸数据库,FDDB ,CelebA ,CK+,FER-2013,JAFFE 等;交通标识识别-GTSRB ,TRoM 等 -开放的大数据资源:公开评测数据集是完备大数据,算法性能 仅反映了深度神经网络本身达到甚至超过人类水平的感知能力 产业上游:开放的大数据资源 大数据:真实条件下 有标签的巨量数据

第二章 认知发展

Chapter Two: Cognitive Development Dr. Qing Wang 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2014.09

本章纲要 ?何谓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发展的概念 ?发展特指那些按一定顺序发生,并持续一段时间的变化。?生理发展(physical development):个体身体上发生的变化 ?个性发展(personal development):个体人格上的变化?社会性发展(social development):个体与社会其他成员间关系的变化 ?认知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个体思维能力渐进有序的变化,心智在此过程中变得更加复杂和熟练 Q:发展和成熟有什么区别?

发展理论争议问题 ?发展的源泉:先天因素VS. 后天因素(nature VS. nurture)现今观点强调先天和后天之间存在复杂的协同合作 关系(coactions)。 ?发展的轨迹:连续式增长过程OR 飞跃式阶段性过程?发展的时机:关键期OR 敏感期 在一段时间内个体已经准备好经历特定时间或对特定时间作出反应。

发展的一般规律 ?发展速度因人而异。 ?发展是相对有序的:并不意味着发展是线性的或者可预测的——个体可以超前发展,也可以保持一段时间稳定不变,或是倒退。 ?发展是逐步发生的。

发生认识论:认识是如何发生或起源的,是 如何逐渐发展的。 ?对精神分析(人的非理性)和行为主义 (刺激-强化)的反驳。 ?人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积极理性的学 习者,主动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的知识。 ?认识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即来自于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J. Piaget (1896-1980),瑞士

沟通心理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答案有答案

绪论 1.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沟通心理学理论时,要避免成为C A. 人云亦云的人 B. 照本宣科的人 C. 野蛮分析家 D. 过于僵化的人 2. 一定要敢于(),因为它比回答问题更重要,是一种思维训练和逻辑呈现,更是了解自我的重要一步B A.下结论 B.提问题 C.做假设 D.多参考 3. 承认是否找过心理医生不是最重要的,自己能够找到自己最重要。? 4. 考试是一种验证。? 第一章 1.我爱你也不是因为你,我恨你也不是因为你,而是因为过去的D A. 故事 B. 经历

C. 不快 D. 情结 2.通过()缓解压力的这样一种方式其实还是比较科学的A A. 运动口腔 B. 有氧运动 C. 大声哭泣 D. 开怀大笑 3. 我们研究某种事物,从另一种角度看这个事物也被C A. 升华了 B. 修通了 C. 破坏掉 D.理解了 4有些孩子(潜意识)中(可能)承担什么责任呢?孩子要承担()责任。A A. 维系家庭的完整 B. 维系家族的荣誉 C. 制造矛盾 D. 再社会化 5. 内疚的强迫性重复,它是一个潜意识中的()机制。B

A.隔离 B. 自动运行 C. 无意识 D. 创伤防御 6. 防御机制是我们处理自己( )的那套方式。C A.冲突 B.创伤 C.焦虑 D.困惑 7. 阻挠女性通过____缓解压力,她就可能会反向形 成为另外一种替代性的行为C A.表演;旅游 B.患病;吝啬 C.唠叨;购物 D.欲望;隔离 8. 女性的空间知觉能力先天性地弱于男性。X 9.无论是小孩还是成人,都可能受到心身陷阱的影响。? 10.研究本能或许植根于人的生物本能、人的破坏欲。? 第二章测试 1拖延症是人类的本能吗?不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