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文)

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文)

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文)
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文)

二十国集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中英对照)

二十国集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 G20 Action Plan on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根据二十国集团(G20)安塔利亚峰会决定,G20承诺将自身工作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一步衔接,努力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包容和可持续的未来,并确保在此进程中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此行动计划以及其中的高级别原则,将推进全球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包括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亚的斯亚贝巴发展筹资行动议程》。 The G20 is committed to further aligning its work with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ensure that no one is left behind in our efforts to eradicate poverty,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build an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future for all, as confirmed at the Antalya Summit. This Action Plan, including the High Level Principles, contributes to global efforts to implement the 2030 Agenda, includ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and the Addis Ababa Action Agenda on Financing for Development (AAAA). 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高级别原则 High Level Principl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2030 Agenda 确认全球于2015年9月通过的具有普遍性、富有雄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再次承诺遵守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所有原则,并为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出贡献。G20将继续促进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保护地球免于毁坏,并与低收入和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G20成员将确保它们的集体努力产生积极的全球影响,有助于有效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平衡和协调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领域。 Recognizing the historic global consensus reached with the adoption of the universal and ambitious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eptember 2015, and recommitting to all the principles of the 2030 Agenda, the G20 commits to contributing to its implementation. G20 efforts will continue to promote strong, sustainable and balanced growth, protect the planet from degradation, and further cooperate with low income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G20 members will ensure that their collective efforts make positive global impact towards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2030 Agenda in all three dimens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 balanced and integrated manner. G20将侧重于可持续发展议程所涵盖、自身作为全球经济合作论坛具有比较优势和能够带来附加价值的领域和议题。在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整体框架下,G20的比较优势在于通过其号召力和集体行动力,在全球最高层面实施和支持包括宏观经济框架在内的相关倡议,并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The G20 will focus on sectors and themes of the 2030 Agenda where it has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can add value as a global forum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Within the overal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enda, the G20’s comparative advantage lies in its convening power and its collective ability to adopt and support initiatives at the highest global level, including those that involve macro-economic framework, and to create the global enabling environment. 为此,G20将遵循以下高级别原则,为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贡献: In this regard the G20 contributio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2030 Agenda will be guided by the following high level principles: 发挥G20作为全球经济论坛的比较优势,通过我们在国内和国外层面的国别和集体努力落实2030

2030 年的中国经济展望

《2030 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 概要 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绩效,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都令人印象深刻。GDP 年均增速高达10%,5 亿多人口脱贫。中国目前是世界最大出口国和制造国,也是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即使经济增速放缓,也将可能在2030 年前跻身高收入行列,并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当然,届时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不过,这里涉及两个问题。首先,尽管与目前的水平相比会有所放缓,中国未来能否仍然以从全球角度看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其次,这种增长能否在与国际社会、生态环境和自身社会结构相互适应而非严重冲突的情况下实现? 本报告对这两个问题给出肯定的回答,也充分认识到相关风险。中国有潜力到2030 年成为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但这并不会轻而易举地成为现实。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2030 年的发展愿景,中国需要在下一阶段实施新发展战略。邓小平先生倡导的改革使中国转向高速增长轨道,他在凝聚共识、推动根本性战略转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经历三十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已经到达另一个转折点,需要再一次进行根本性战略转变。“十二五”规划是一个良好开端,在融汇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本报告提出了直到2030 年的长期战略。重要的是,本报告着重阐述“如何做”而不仅仅是“做什么”。研究引出了如下六条重要结论。 第一,通过下列措施推进结构性改革以强固市场经济的基础,即重新界定政府职能,改革和重组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发展民营部门,促进竞争,深化土地、劳动力与金融市场改革。随着一个经济体技术接近前沿水平,引进推广国外先进技术的空间缩小,政府职能及政府与市场和民营部门的关系,均需进行深刻调整。政府直接提供的有形公共产品和服务相对减少的同时,需要提供更多的诸如制度、规则和政策之类的无形公共产品,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竞争,便利专业化分工,改善资源配置,保护环境,降低风险与不确定性。 在企业部门,应重点关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包括公共资源的重新定位,引入包含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措施在内的现代公司治理,在必要情况下实施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发展民营部门,减少进入和退出障碍,加强包括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在内的所有部门的竞争。金融部门需要进一步推进银行商业化和利率市场化,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健全法律和监管体制以确保金融稳定,为中国金融体系国际化建立可信的基础。在劳动力市场上,中国需要分阶段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确保劳动者今后能在市场信号引导下流动;采取措施提高劳动力参与率;反思并调整企业工资政策;形成可在全国范围内转移的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最后,需要完善农村土地市场,以保护农民权益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根本上完善农地征用政策以遏制城区的过度扩展,降低地方政府对与土地相关收入的依赖,疏解农民的不满情绪。 第二,加快创新步伐,建立一个开放的创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竞争压力激励中国企业通过自身研发和参与全球研发网络进行产品与工艺创新。中国已经在建立研发体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走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前列。未来的优先任务是提高研发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为此,决策者需要着力提高大学毕业生技能和认知能力;建设一批与产业紧密联系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促进“创新型城市”发展,集聚高素质人才、知识网络、充满活力的企业和学习型组织,并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内容共17项 |1、消除贫困: ①现在的收入衡量标准(每人每天收入达到1.25美元)需要根据社会保障体系和资源公平分配等因素向上|调整,重新评估,不能以现在的标准来衡量未来2030年的实际情况。 ②根据2030年的目标用调整性别比例来克服极端贫困,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系统分析各个国家对于贫困线的定义,并且需要确保各个国家和国际社会达成共识,国际社会之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③要实现2030年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这一目标,需要壮大和发展中产阶级,这样才能提供足够的税收来支持全覆盖的规模。 ④要实现经济、资源、所有权等的公平获取,需要结合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教育服务等系统多方面的完善才能实现。 ⑤减少极端气候事件对于社会、环境和生态的冲击,要实现此目标,关键在于要协调各个方面,例如减少|贫困、执行各种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措施与落实IPCC的各种举措。 |2、消除饥饿,食品安全并且营养均衡和持续繁荣的农业发展: ①根据目前情况,应使“确保到2030年消除饥饿,使所有人能够获得安全、营养和充足的食物”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②到2030年,应该消除一切形式的营养不良和肥胖,并实现微量元素的均衡。 ③在目标期内持续提高农业生产率,应该重点关注小规模的生产

者,并且要减少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各种因|素,例如气候和各种生态环境等,很多因素会影向这一目标的实现。 ④保护物种多样性和植物多样性这一目标应该可以实现,因为关于遗传多样性,包括植物栽培、养殖及其相关的野生物种的保护已经成为各国法律的一部分。 ⑤粮食市场的安全运行和粮食安全的保障应该在多哈回合谈判的落实下得到实现,形成确保食品和大宗商品市场的正常运行。 3、确保健康的生活和所有年龄段的幸福: ①对于减少因营养不良、卫生条件恶劣等因素导致的可以预防的传染病包括腹泻和呼吸道疾病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②对于克服传染病的目标应该更加清晰明了,应该改为:在2030年之前通过预防措施、免疫或者治疗等手段和措施彻底克服可以预防的流行病,并对于新型传染病和流行病有切实可行的预防举措。 ③关于健康的心理和幸福感的目标需要有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清洁的空气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优化的交通设施。 ④女性生育压力需要良好的医疗和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避免他们发生贫血、营养不良等情况。 4、确保公平的教育和包容性的终身学习的机会: ①提高和保障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项。 ②需要更加细化绿色社会、绿色办公方面的目标,给出确定的百分比。 ③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得过于模糊,需要细化。

绿色一带一路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7年年会 环境与发展高层论坛分论坛 绿色“一带一路”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2017年12月9日 中国北京钓鱼台国宾馆 一、论坛目标 本论坛旨在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二、预期成果 第六届国合会(2017-2021年)将围绕四个主要研究领域展开,绿色能源、投资与贸易是其中之一。本论坛将为确定这一主题下的具体研究议题提供支持。同时,论坛的相关成果将为国合会给国务院的政策建议提供参考。 三、关键议题 1.中国在国内和国际层面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取得哪些进展,获得哪些经验? 2.为打造绿色、可持续的“一带一路”,中国将如何推动国际组织和国际平台参与? 3.技术创新、贸易和绿色金融在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作用是什么? 1

4.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挑战和机遇? 5.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如何发挥最大作用,支持“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四、论坛背景 世界范围内,发展中经济体正在推动全球经济增长。随着这些经济体持续发展,对基础设施和经济一体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全球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要求对于基础设施和发展的迫切需求必须以长期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为目标。 中国在很多方面都是世界领先的。在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方面,中国取得了一些成功,同时也总结出一些值得反思的经验。中国在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满足其基础设施和发展需求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希望通过促进区域经济整合和政策协调,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在实践中,“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优先领域是完善以经济走廊为基础的多维度的基础设施网络,通过构筑互联互通的交通基础设施网加强中国与沿线地区在物理、金融、社会和信息方面的联系。预计未来5年,中国对沿线国家投资将达1500亿美元,有效填补农业、水利、电力、通讯和交通等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缺口。然而有研究表明,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投资涉及环境和碳排放问题。发展交通和电力 2

2030年中国经济: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

Part I Overview China 2030: Building a Modern, Harmonious, and Creative High-Income Society

China 2030: Building a Modern, Harmonious, and Creative High-Income Society From the early 1500s until the early 1800s, China’s economy was the world’s largest. By 1820, it was one-fifth again as big as Europe’s and accounted for a third of world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But the next two centuries were tumultuous for China. The country experienced catastrophic decline between 1820 and 1950 and then, starting in 1978, meteoric rise (Maddison 2001). Today, China is once again among the largest economies of the world, having overtaken Japan in 2010. Its economy is now second only to that of the United States (third, if the European Union is counted as one economy), and it is the world’s largest manufacturer and exporter. The East Asian miracle may have lost some of its luster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1997–98, but China’s performance continues to impress. Even if China grows a third as slowly in the future compared with its past (6.6 percent a year on average compared with 9.9 percent over the past 30 years), it will become a high-income country sometime before 2030 and outstrip the United States in economic size (its per capita income, however, will still be a frac-tion of that in advanced countries). If China achieves this milestone, it will have avoided the “middle-income trap” by traversing the seemingly impossible chasm between low-income and high-income status within a gen-eration and a half—a remarkable achieve-ment for any country, let alone one the size of China. But two questions arise. C an C hina’s growth rate still be among the highest in the world even if it slows from its current pace? And can it maintain this rapid growth with little disruption to the world, the environ- ment, and the fabric of its own society? We answer “yes” to both, but only if China tran- sitions from policies that served it so well in the past to ones that address the very differ- ent challenges of a very different future. This overview, supported by five under- pinning volumes, identifies these challenges of tomorrow, points to key choices ahead, and recommends not just “what” needs to be reformed, but “how” to undertake the reforms. The overview is divided into nine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exam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development since 1978; considers future opportuni- ties, challenges, and risks; and describes a vision of China in the year 2030. The sec- ond chapter maps a new strategy that will realize this vision, focusing on the key choices ahead for C hina to sustain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become a modern, harmonious, and cre- ative high-income society before 2030. Chapters 3–8 elaborate on each of the six p illars of the new strategy: consolidating C hina’s market foundations; enhancing innovation; 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ensuring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nd social protection for all; strengthening public finances; and achieving mutually benefi- cial win-win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e ninth and final chapter addresses implementation chal- lenges, including the sequencing of proposed reforms and overcoming obstacles that are likely to emerge. c h i n a2030 3 Introduction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论文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作者:杨杰黄星君时间:2007-11-21 21:38: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摘要以可持续发展为背景,运用生态学的整体论原则和系统科学基本原理,重点对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针对传统科技创新观的生态学缺陷,阐述了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核心的观点。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生态化系统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发展观 和新发展模式,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主张,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一种理性选择。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今天,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国家、企业、科技创新本身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1 科技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保障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贡献是以技术创新为桥梁而实现的,技术创新既能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商品化,又能通过技术创新扩散使其产业化,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对科技创新作用的研究可以溯源到20世纪初的美国,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活动更是势头不减、方兴未艾,许多国家都纷纷建立了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核心的科技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翅膀。技术创新能使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成为行业巨头,甚至能使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如果忽视科技创新,即使是原本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也会坐失良机。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王安电脑公司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将计算机的使用定位于办公室,而首创个人化电脑的微软公司后来居上,成为计算机行业巨头;研制出世界第一只石英电子表的“钟表王国”瑞士,因其工业决策部门偏爱机械手表而痛失良机,以至于钟表市场终于被积极创新的日本企业所抢占。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同样如此。众所周知,二战后在经济上曾是一片废墟的日本之所以获得了奇迹般的经济高速发展,就是因为该国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重视了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力。因为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主导产业的更新换代,从而使经济结构的关键要素产业结构得到发展。纵观工业经济时代,历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历次先导产业的出现及其更换,都是科技创新的成果。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循环螺旋发展,构成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发展的历史逻辑。也就是说,产业革命是科技革命(科技创新高潮)来推动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主体仍属于工业经济,更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2 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2.1 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对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和机理,国内有几位学者曾有过探索。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科学的一般原理,本文对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

(完整word版)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单选

1.在水体中开展的水产农牧化的产业被称为()。(1.0分) A.白色农业 B.蓝色农业 C.绿色农业 D.棕色农业 2.()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这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历史中的一座新里程碑,它确定了加强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领域。(1.0分) A.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B.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C.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D.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包括()。(1.0分)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特殊性原则

4.()作为地球文明(地球文明是星球文明的一种表现形态)的一个发展阶段,为最终使星球文明向星际文明过渡奠定物质和精神的基础。(1.0分) A.精神文明 B.物质文明 C.政治文明 D.生态文明 5.从改变经济发展的能源结构角度,发展绿色经济是要()。(1.0分) A.发展低碳经济 B.推进清洁生产,实行节能减排 C.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D.发展共享经济 6.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将绿色产业划分为()大类别。(1.0分) A.5 B.6 C.7 D.8

7.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全球PM2.5污染主要集中在()。(1.0分)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大洋洲 8.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不包括()。(1.0分) A.经济与文化可持续发展 B.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C.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D.资源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9.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对GDP与气温变化关系的分析结论是,气温处于约()时是经济增长的“黄金温度”。(1.0分) A.13℃ B.15℃ C.17℃ D.21℃

中国在2030年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

中国在2030年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 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谁能够抢到在新兴经济体中的龙头地位,谁在世界政经舞台上的地位也就更显要。从GDP、对外贸易额等指标来看,中国当之无愧于这个角色。长期来看,中国需要与出口驱动型增长模式脱钩,建立内需增长型发展模式,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领头羊的地位将难以动摇。 曾经的国外一位名人曾预测在2030年“中国第一,美国第二,印度第三”。德国最大的咨询公司罗兰·贝格汇总了有关未来发展的研究报告,编写了一份题为《2030发展趋势概略》的研究报告。报告说,当今国民经济最强的国家是美国、日本和德国。到2030年,中国将登上榜首位置,美国降到第二,印度第三。文章摘要如下。 目前,世界各地大约400名年轻有为的顶尖人才,即所谓的新领军者正在《2030倡议》的框架下,绘制全球更美好的未来蓝图。为配合该计划的工作,德国最大的咨询公司罗兰·贝格汇总了有关未来发展的研究报告,编写了一份题为《2030发展趋势概略》的研究报告。 新领军者计划是世界经济论坛(即达沃斯论坛)2004年提出的,旨在召集全球具有领袖才能和社会责任心、年龄不超过40岁的杰出人才组成一个团体,共同塑造全球的未来。在德国起家、活跃全球的包括中国的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是新领军者计划的领导伙伴。 “我们希望通过这份研究报告,认清核心领域当前所面临的挑战,以便从中为我们的未来推导出可行的解决方案。”罗兰·贝格公司前资深股东、现任新领军者首席辅导的曼弗雷德·赖希尔解释说。 新领军者将在这份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分别组成卫生、环境、教育、全球治理、安全以及发展与贫困等领域的小组,提出各自领域的未来发展设想。 人口发展 根据该研究报告,今后23年,世界人口将增加至83亿。年人口增长率会继续减缓,由现在的1%下降到大约0.75%,但区域之间的差别将拉大。在非洲国家的人口增长情况将继续保持不变的同时,中国2030年的人口将不再增长。印度的人口届时将达15亿,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人口今天就已经在减少,俄罗斯到2030年会减少大约2000万人口。与此相反,由于外来移民的缘故,23年后,英国和美国的人口发展也还保持良好。 鉴于人口增长率下降,人的寿命提高,全球人口会加速老龄化。全球人口的平均年龄将由现在的28岁提高到34岁。到2030年,全球人口中有60%将生活在城市,而其中90%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但他们并不都云集在大城市,更多的是生活在人口大约50万的小城市。 经济发展 当今国民经济最强的国家是美国、日本和德国。到2030年,中国将登上榜首位置,美国降到第二,印度第三。亚洲经济会迅速增长的原因主要在于印度(23年后将增长273%)、中国(增长243%)、印度尼西亚(增长199%)及其他一些国家超出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率。除亚洲外,非洲北部也将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区。世界贸易总额也将大幅增长,由现在的13.6万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50.5万亿美元。 鉴于人口增加,食品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且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利用植物生产能

现代科技革命与可持续发展(习题与作业)(精)

第七章现代科技革命与可持续发展(习题与作业 一、填空题 1、全球三大环境热点问题是全球环境问题、我国环境现状、保护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 2、我国环境的基本情况是(1大气污染严重;(2淡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严重; (3生物物种减少;(4森林资源破 坏;(5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3、膜分离技术有电渗析、扩散渗析、反渗透、超滤。 4、环境科学的分支有(1基础环境学;(2应用环境学;(3环境学 二、名词解释 1、社会生产力表达式:物质生产力 ===(劳动者 + 劳动资料 + 劳动对象 + 管理 + ……高科技 2、白色污染:城市固体废弃物中,有大量废弃的快餐盒、食品包装和各种泡沫塑料,以及农用地膜等塑料制品,我们称之为“白色污染”。 3、酸雨:降水,包括雨、雾、雪、露等。污染大气中的SO2和NO X越多,雨水的PH值越小,人们把PH<5.6的雨水,称为酸雨。 4、臭氧层破坏:臭氧(O3的分子是由三个氧原子组成,常温下为气态。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对人类和动植物有害的、绝大部分紫外线,它的存在如同一道天然屏障,保护了地球上的人和其他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1985年,科学家首次发现,在南极上空出现巨大的臭氧层空洞,地球上高纬度地区也发现臭氧减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类大量使用作为制冷剂(氟利昂和溶剂等的氯氟烃类物质,以及氮氧化物、溴氟烃

等物质所造成的。臭氧层变薄使太阳紫外线辐射量增加,一般,臭氧层每减少10%,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就增加近20%。 5、全球环境问题特征:(1只顾经济效益,牺牲环境利益的不负责任所造成的。如一些项目规划不周全、工艺不成熟、排污不经处理就仓促上马,造成对环境严重污染。(2污染转移,特别是发达国家力图把污染重、能耗高、治理难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国家内部也把这样的产业由城市向农村转移,造成更大面积的污染。(3跨国家行为,局部地区的污染,造成全球性的后果,如: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就是此种作为的后果。 6、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借助教育的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取环境污染治理和防止新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受教育者在人和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逐步形成保护环境的公德。 7、自然、自然界:(1自然:关于自然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自然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相对立的物质世界。广义的自然,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原始自然,即是在自然界的原始形态中存在的、还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物质世界,也称第一自然;二是人工自然,它是已经直接与人类发生了关系,或者受到人工干预,留下了人类活动痕迹的物质世界,也称第二自然。(2自然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中的物质有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自然界中的生物,又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个种类。 8、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产生一直发展到现在,经过不断地深化,其含义已扩展到包括自然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各个领域。 一、简答题 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面向2030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与中国行动策略

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的《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简称《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确立了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核心的工作纲领,从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提出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个子目标,认为社会的包容性、经济的绿色增长和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2015年11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通过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指出,《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将“确保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增进全民终身学习机会”的教育目标单列为可持续发展目标4,并认为教育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成功实现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文章梳理了从《21世纪议程》到《教育2030行动框架》等文件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承诺,分析了面向2030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并就中国落实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提出相应的行动策略。 一、从《21世纪议程》到《教育2030行动框架》 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简称ESD)的兴起是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运动的结果。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简称WCED)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1]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将“环境教育和发展教育”整合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此后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21世纪议程》以来,国际社会通过组织召开会议或发表重要文件对可持续发展教育做了重要承诺(见表1),积极推动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传播和实践发展。 表1 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关的重要国际承诺

2015年后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水

IHP/IC-XXI/8 2014年5月13日,巴黎 原件:英文 国际水文计划 政府间理事会第二十一届会议 (巴黎,2014年6月18--20日) 2015年后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水 临时议程项目9.4 概要 本文件简要介绍了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通过一些形式各异、相互联系且趋于一致的进程,在阐释2015年后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所 作的贡献。尤其重点关注国际水文计划在为承认水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重 要作用进而专门为水单独制定一项目标而开展的讨论中所发挥的作用。 需作出的决定:理事会可以考虑第23段和附件中拟议的决议草案。

IHP/IC-XXI/8 1.背景 1. 自大会于2010年举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首脑会议并通过其成果文件“履行诺言:团结一致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以来,已在若干相互联系、趋于一致且持续演变的进程中探讨过如何界定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问题。201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上,各会员国在里约+20的成果文件“我们希望的未来”中商定,将以千年发展目标为基础,开启制定一整套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的进程,同时还将纳入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其他挑战。 2. 继这些进展之后,联合国系统内外出现了多种不同进程。联合国系统2015年后联合国发展议程工作组由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UN DESA)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共同主持,其设立目的是通过为讨论提供分析材料、专门知识和开展外联活动,支持联合国全系统制定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工作。该工作组于2012年6月发布了第一份报告“实现我们想要的未来”。报告概述了联合国系统有关2015年后全球发展议程的愿景。除联合国系统外,联合国秘书长还设立了一个2015年后发展议程高级别知名人士小组(HLP),以便就2015年后全球发展框架提供咨询意见,并响应各会员国要求,开展包容性磋商,使各区域的民间社会、私营部门、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参与进来,共同推进2015年后发展框架。 2. 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为2015年后进程所作贡献 3. 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IHP)一直积极促进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尤其是水和卫生设施方面的具体目标而作的全球努力。国际水文计划认识到水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其与其他发展挑战间的内在联系,因而特别关注一点,即有必要在2015年后全球发展议程的背景下,继续针对水和卫生设施问题及其他与水相关的问题,开展全球努力。作为联合国系统内被授权推进水科学的牵头机构,国际水文计划已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在编制2015年后发展议程中提升水的形象。在突出教科文组织专门知识领域和比较优势的同时,国际水文计划一直通过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进程,推动阐释2015年后发展议程和关于水相关问题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a) 水问题专题磋商 b)拟定可持续发展目标,特别关注一项专门为水单独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教科文组织还通过国际水合作年(IYWC)2013年活动,推动就2015年后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水展开讨论。

日本预测 2030年中国GDP全球第一

日本预测 2030年中国GDP全球第一 (联合早报网讯)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日本内阁府发表的最新“世界经济潮流”报告估算指出,中国二○○九年的国内生产毛额(GDP)在全球的占比为八.三%,到了二○三○年时将成长至二三.九%,成为相当于日本四倍之经济大国,且将取代美国成为GDP占比世界第一的国家。 日本内阁府每半年发表一次世界经济潮流报告,报告中依据人口增减和高龄化等状况,预测未来各国的潜在成长率,并估算主要国家的GDP在全球的占比。 这次的报告分析指出,受到人口老化、劳动人口减少的影响,日本的GDP全球占比○九年时为八.八%,至三○年将跌至五.八%,只达中国的四分之一。美国也将从二四.九%降至一七%,相反的,中国则将成长至二三.九%。 台湾韩国都将面临成长减速 在成长率方面,日本的成长率在二○○○年代时平均为一.四%,到了二○二○年代将降到○.四%;美国则从二.四%降到一.六%。 相对的,中国的平均成长率二○○○年代为一○%,到了二○一○年代为九.一%,二○二○年代将为七.九%。二○二○年代的中国会因劳动人口减少而成长率衰退,但与其它主要国家相比,中国仍将维持高度成长。 此外,近年来经济成长受全球瞩目的印度,目前成长率为七.二%,到二○二○年代将减为五.七%,GDP占比则将从二.二%提高到四%。 二○○九年的GDP全球排名依次为美国、日本、中国、德国,预估到了二○三○年将变成中国、美国、日本、印度,而整个亚洲在世界经济的占比目前为二五%,到了三○年将成长至占全球的四○%。 亚洲将从世界工厂转为市场 报告还指出,东亚各国发展得较早的国家,因人口减少而经济成长将不如中国和印度,台湾和韩国也无法避免成长减速的命运。 据分析,先进国经济成长停顿,今后亚洲必须从“世界的工厂”转型为“世界的市场”才行,过去亚洲的成长主要是靠对先进国家的出口,今后亚洲区域内应建立相互贸易的体制。

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序言 本议程是为人类、地球与繁荣制订的行动计划。它还旨在加强世界和平与自由。我们认识到,消除一切形式和表现的贫困,包括消除极端贫困,是世界最大的挑战,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要求。 所有国家和所有利益攸关方将携手合作,共同执行这一计划。我们决心让人类摆脱贫困和匮乏,让地球治愈创伤并得到保护。我们决心大胆采取迫切需要的变革步骤,让世界走上可持续且具有恢复力的道路。在踏上这一共同征途时,我们保证,绝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我们今天宣布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个具体目标展现了这个新全球议程的规模和雄心。这些目标寻求巩固发展千年发展目标,完成千年发展目标尚未完成的事业。它们要让所有人享有人权,实现性别平等,增强所有妇女和女童的权能。它们是整体的,不可分割的,并兼顾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经济、社会和环境。 这些目标和具体目标将促使人们在今后15年内,在那些对人类和地球至关重要的领域中采取行动。 人类 我们决心消除一切形式和表现的贫困与饥饿,让所有人平等和有尊严地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地球 我们决心阻止地球的退化,包括以可持续的方式进行消费和生产,管理地球的自然资源,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立即采取行动,使地球能够满足今世后代的需求。 繁荣 我们决心让所有的人都过上繁荣和充实的生活,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和技术进步。 和平 我们决心推动创建没有恐惧与暴力的和平、公正和包容的社会。没有和平,就没有可持续发展;没有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和平。 伙伴关系 我们决心动用必要的手段来执行这一议程,本着加强全球团结的精神,在所有国家、所有利益攸关方和全体人民参与的情况下,恢复全球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的活力,尤其注重满足最贫困最脆弱群体的需求。 各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是相互关联和相辅相成的,对于实现新议程的宗旨至关重要。如果能在议程述及的所有领域中实现我们的雄心,所有人的生活都会得到很大改善,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

Executive Summary B y any standard, China’s economic per- formance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has been impressive. GDP growth aver-aged 10 percent a year, and over 500 million people were lifted out of poverty. China is now the world’s largest exporter and manu-facturer, and it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Even if growth moderates, China is likely to become a high-income economy and the world’s largest economy before 2030, not-withstanding the fact that its per capita income would still be a fraction of the aver-age in advanced economies. But two questions arise. C an C hina’s growth rate still be among the highest in the world even if it slows from its current pace? And can it maintain this rapid growth with little disruption to the world,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fabric of its own society? This report answers both questions in the affirmative, without downplaying the risks. By 2030, China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a mod-ern, harmonious, and creative high-income society. But achieving this objective will not be easy. To seize its opportunities, meet its many challenges, and realize its development vision for 2030, China needs to implement a new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its next phase of development. The reforms that launched China on its current growth trajectory were inspired by Deng Xiaoping wh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building consensus for a fundamental shift in the country’s strategy. 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of rapid growth, China has reached another turning point in its development path when a second strategic, and no less fundamental, shift is called for. The 12th Five Year Plan provides an excellent start. This report combines its key elements to design a longer-term strategy that extends to 2030. More importantly, it focuses on the “how,” not just the “what.” Six important messages emerge from the analysis: First, implement structural reforms to strengthen the foundations for a market- based economy by redefining the role of gov- ernment, reforming and restructuring state enterprises and banks, developing the private sector, promoting competition, and deepen- ing reforms in the land, labor, and financial markets. As an economy approaches the technology frontier and exhausts the poten- tial for acquiring and applying technology from abroad,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markets and the pri- vate sector need to change fundamentally. While providing relatively fewer “tangible” public goods and services directly, the gov- ernment will need to provide more intan- gible public goods and services like systems, rules, and policies, which increase produc- tion efficiency, promote competition, facili- tate specialization, enhance the efficiency c h i n a2030 xv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