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标准定稿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标准定稿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标准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组制定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系

目录

一、课程定位与性质 3

二、设计思路 3

三、课程目标 4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5

五、教学组织 7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8

七、考核与评价 10

八、建议与说明 12

一课程定位和性质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是动物营养专业、畜牧专业、畜牧兽医专业本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核心基础课之一,我系畜牧兽医专业是国家重点建设示范专业、本专业着重内涵建设,着力打造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动物营养与饲料》是我校工学结合的一门核心课程,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符合“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更好的为畜牧业、饲料加工工业服务。动物与人在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物质的的合成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可多结合生产实际情况进行工学结合,把所学知识用于现实畜牧业饲料加工业当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课程既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又是一门实用技术课,里面的营养知识,饲料加工方法,配合饲料的生产,饲养标准等都可以直接用来指导生产,为饲料加工业提供技术支持,为养殖业实际操作提供科学依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前期指示课程主要有《家畜解剖学》、《动物生理生化》、全方位支撑后期《畜禽生产》《饲料添加剂》、《饲料加工》,《环境卫生》、《遗传繁育》等,以实现本专业前、后期课程有机衔接,构筑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据。

二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课程理念根据高职高专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本地区域特点,紧紧链接有关生产实践部门,依据工作过程设计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本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动物营养学》课程是我系骨干教师和企业精英共同打造的一门优质课程。课程设计方案与建设内容是由骨干教师和饲料养殖的精英才干共同制定的。企业精英和我系骨干教师全程参与,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老师注重知识理论讲授,企业人员负责实践技能培训,共同完成授课任务与学生管理。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理论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强化知识,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对于营养分析到饲料厂去做,对于代谢实验到养殖场去做。让学生亲身感受工作情景,工作氛围

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为以后走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2改革创新内容体系、内容安排实用、必需、够用,突出实践技能

该变传统的内容体系,传统的内容体系重理论知识轻专业技能.。在课程的难

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体现了高职教育特色。课改后压缩理论知识,知识选用以够用、适度、必需为原则,简化理论传输,强调专业技能有针对性的选取实用性强、生产必需的动物营养技术。

。对营养学的一般原理要在技能培养中得到巩固和强化..对饲养试验、营养分析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以掌握饲养员和化验员岗位必需技能。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生产实践能力。

本课程实践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实践操作、灵活运用、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实训内容采用不同的实训手段

4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在实践教学中,把实验实训转化成任务项目,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每一个项目师生共同参与,采取提出项目、解析项目、完成项目的方式,教学的过程就是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这样教与学有机融和,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针对性明确,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理论素养在项目中得到强化和提高。

三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动物营养与饲料》的总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动物营养与饲料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结合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以后从事动物生产和饲料生产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动物营养的基本原理

(2)、掌握饲料的基本概念和加工方法

(3)、了解动物营养与饲料营养的关系

(4)掌握饲料配方设计的方法

(5)了解饲料加工的过程

2、能力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饲料生产,畜禽养殖中的的一般问题。

2)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特别是设计动物的饲料配方,粗饲料加工的具体操作,营养成分的分析化验等。

3)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并能以自己的语言阐述,能够说明与

相关问题的区别及联系。

(2)关键能力目标

①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

②具有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和较强的责任感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③具有诚实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

④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3)方法能力目标

①具有较好的接受新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②具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

③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④具有很好的制定工作计划与协调管理能力。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课程内容安排表

五教学组织

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严格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畜牧业生产环节及环节工作任务,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整合、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据此,要求教师尽量按照生产环节安排模块教学内容,而且每个模块内容必须有一定学时的课堂实习、教学实习和实训实习;做到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争取达到学生毕业即可上岗,为学生就业提供技术支撑。

教学组织表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有关文件精神,确定教学设计以“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体现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岗位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确定以动物营养的基本理论和实验实训技能为核心内容的教学设计方案,再结合职业技术鉴定考证,使学生能最大限度的适应社会需求。在教学方法上,将原来的“学科式”课程内容体系改变为项目教学模块式体系,将原来的期末一次性考核改变为“项目技能考核+职业资格鉴定”综合评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也为今后学生深入学习其他类型的编程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设计好实训、实验、上岗实习等关键性环节,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实践模式,从初始的认知学习,中期的课

程内实验,后期的学期项目实训,最后到技术鉴定后的岗位实践(校企合作项目),层层把关,保障学生能够顺利分阶段达标。教学设计以饲料生产和畜牧生产为主线,突出饲料化验技能和养殖培养,强化饲料营养在养殖生产中的实际运。任务采用驱动式教学模式,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在老师教,自己学,实验室或视讯实训基地做、合作企业顶岗轮训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必须的知识能力和职业能力

几年来,我们对该课程不断进行改革,通过教学方式的改进、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效果的检验,解决了实际问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教学方法

(1)启发讨论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的有效交流过程。所以在本课程教学时,我们经常采用互动交流和讨论的方式。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形成教师讲授-学生求问-解答-反馈教学效果的良性循环。比如讲到营养代谢病时,首先让学生各抒已见,教师作为听众将学生的观点一一列在黑板上,等学生发言完毕,教师充当主持人,对学生的不同观点让全班讨论其正确与否,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将自己的观点阐明,帮助学生区分是非

(2)情景教学法教师师深入企业所拍摄的数码照片,和录制的现场视频,加工制作成图文和 PPT课件,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并制作成图片库、视频动画库等挂在网络课程中,供同学们自主学习浏览

(3)现场教学法结合教师深入企业技术服务、调研考察,跟踪企业发展所掌握饲料变化行情,及时调整饲料配方,并纳入到教学内容中进行充实,以解决饲料厂效益等现实问题实践教学依托学校现有试验条件和试验基地,结合与大型养殖企业建立的课外实习基地,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4)启发式或引导式教学

注意饲料行情变化频繁,饲料配方要随时调整,在教学中要切实把实践中的问题反映到教学中去。多设置饲料变化情境,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假期或课后深入实践,走访饲料和养殖企业,发现企业实际困难,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动物营养问题。(5)、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改革了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这样大大提高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感到学到的知识马上能用上,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随讲随练”,这样便于学生接受,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6)完善实践性教学的考试、考核方法和标准督促学生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技能的考核采用口头表述同时结合现场操作形式进行。

2、教学手段

(1)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

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以视频和动画教学为突破口,加强了VCD、DVD教学资源的建设积极制作了电子教案、视频示范等教学资料,采用文字、动画、视频、插图、背景等多种表现手法,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的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和积极性。

(2)真实产品作为教学载体

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如引进进国内先进的营养分析化验系统,收集饲料样品,展示中草药添加剂样品等

(3)自制教学录像情景再现,模拟现场

自制教学录像带通过过录像和图片观看教学,情景再现,模拟现场,把厂搬进了课堂,使教学形象、生动,紧密与生产结合,深受学生好评

3网络教学资源利用

(1)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我校有网络中心、电教中心和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系统,有完善的校园局域网,网络教学资源丰富,且专人进行维护,并能经常更新,运行机制良好,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到了资源共享,受到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2)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

我校建立了功能完善的数字化信息平台,传输网络已覆盖整个校园,课程录像系统、多媒体课件和综合制作系统、教学信息管理发布系统等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在日臻完善,集教学资源管理、网络教学、教学资料库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共

享型资源库公共服务平台运行良好。办公室、专业教研室、实验室、等均设有多处网口,可方便教师上网;学院有专门的电子阅览室,长期面向师生开放;学院设有专用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多媒体教室(都有网口上网),学院有专门的校园网维护人员,各院系也设有专人负责网络、网页的建设,使得网络教学能够良好运行。

(3)本课程网站教学与学习资源建设

我校有专门的精品课程栏目,本课程组提供的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大纲、复习题、实验指导等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学生可在电子阅览室随时上网查阅本课程的的教学资源,教师也可在网上答疑,与学生在线互动。

七考核与评价

1、考核方法

课程考核采用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操作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0%和40%。其中理论考试由三部分组成,期中考试占30%,期末考试占40%,学习态度、出勤率和实习报告各占10%。实践技能考核又分为理论试卷和实践技能操作,采用国家试题库的命题,以获得国家社会劳动保障部所发的“高级动物饲养工”为主。具体实施实践于第四学期进行。

2、考核要求和内容

直接与职业资格鉴定挂钩,课程考核合格后的学生可直接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否则需要进行强化培训。

考核分值分配

3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采用企业评价、教师互评和学生评价三种形式。企业和学生评价主要采用企业调研、学生座谈和问卷的形式进行。在考试成绩分配上一般采用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操作两种形式.

考核量化表

八、说明与教学建议

(一)师资条件建议

动物营养课程组成员,来自教学和生产一线,是教学骨干和企业经精英,人员构成比较合理,在双师”结构,专兼教师比例,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等方面比较合理,但为了本本课程建设长远发展的需要建议通过骨干老师的培训学习进修等形式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引进一到两名营养学博士。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在课程建设方面增加企业生产一线人员人数,建议在增加一到两名。(二)实践条件建议

进一步充实营养分析仪器设备,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养殖场、饲料厂、饲料检测中心等校外校外实习基地.

(三) 教材编写

1精心组织编写

教材由生产一线人员和教学一线人员共同编写,编写计划,编写大纲,具体内容等,落实到课程组每一个人,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组织到位。

2符合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

教材的编写紧跟当代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需要,改革发展的需要,教材的编写视角开阔,理念新颖。

3瞄准就业岗位的需要,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4反应教学改革的成果

教材内容体现教学成果,是推进教学改革的载体.教材围绕就业岗位需要进行知识的整合、突出重点和特色。

(四) 参考网站

https://www.docsj.com/doc/2f19356296.html,

https://www.docsj.com/doc/2f19356296.html,

https://www.docsj.com/doc/2f19356296.html,

https://www.docsj.com/doc/2f19356296.html,

https://www.docsj.com/doc/2f19356296.html,

(五) 参考教材

参考教材

(六)其他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全日制三年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学生。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标准定稿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标准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组制定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系

目录 一、课程定位与性质 3 二、设计思路 3 三、课程目标 4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5 五、教学组织 7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8 七、考核与评价 10 八、建议与说明 12

一课程定位和性质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是动物营养专业、畜牧专业、畜牧兽医专业本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核心基础课之一,我系畜牧兽医专业是国家重点建设示范专业、本专业着重内涵建设,着力打造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动物营养与饲料》是我校工学结合的一门核心课程,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符合“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更好的为畜牧业、饲料加工工业服务。动物与人在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物质的的合成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可多结合生产实际情况进行工学结合,把所学知识用于现实畜牧业饲料加工业当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课程既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又是一门实用技术课,里面的营养知识,饲料加工方法,配合饲料的生产,饲养标准等都可以直接用来指导生产,为饲料加工业提供技术支持,为养殖业实际操作提供科学依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前期指示课程主要有《家畜解剖学》、《动物生理生化》、全方位支撑后期《畜禽生产》《饲料添加剂》、《饲料加工》,《环境卫生》、《遗传繁育》等,以实现本专业前、后期课程有机衔接,构筑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据。 二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课程理念根据高职高专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本地区域特点,紧紧链接有关生产实践部门,依据工作过程设计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本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动物营养学》课程是我系骨干教师和企业精英共同打造的一门优质课程。课程设计方案与建设内容是由骨干教师和饲料养殖的精英才干共同制定的。企业精英和我系骨干教师全程参与,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老师注重知识理论讲授,企业人员负责实践技能培训,共同完成授课任务与学生管理。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理论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强化知识,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对于营养分析到饲料厂去做,对于代谢实验到养殖场去做。让学生亲身感受工作情景,工作氛围 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为以后走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2改革创新内容体系、内容安排实用、必需、够用,突出实践技能 该变传统的内容体系,传统的内容体系重理论知识轻专业技能.。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体现了高职教育特色。课改后压缩理论知识,知识选用以够用、适度、必需为原则,简化理论传输,强

实验动物饲料与营养

实验动物饲料与营养 充足的营养是动物机体的基本需要和维持健康的先决条件,这在人类方面早以得到充分的认识。然而,在实验动物科学领域营养却是最易被遗忘的一个因素。但实际上与其它各种因素相比,饲料营养则是实验动物生长、繁殖以及遗传和各种生物学特性得以充分表达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实验动物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营养需要是指动物群体每天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分、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各种营养物质的平均需要量。营养需要量的确定是对各种实验动物生物学,特别是消化代谢特点进行综合研究的结果,是制定实验动物饲养标准的科学依据。 一、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 (一)实验动物所需营养素的种类 到目前为止已知动物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达50 余种,其中最主要的可划归七大类,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及纤维素等。因此,对于实验动物饲料营养学来说, 就是要求严格控制,合理搭配这7类50 余种营养物质,使之满足动物的各种生理需要。 (二)确定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指标在确定实验动物营养需要时,要选择一些指标作为进行实验测定的依据,应用不同的实验方法,选择不同的测定指标,测定所得需要量数值亦不相同。过去通常以实验动物生长发育(体重、器官、组织等)与繁殖性能等作为测定指标;近来则逐渐改用实验动物血液生化、免疫功能等指标作为判定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指征,因此,所得相对数值亦有所增加。这是因为,机体维持最佳生理状态时的营养需要量较维持生长、发育等基本功能活动高的缘故。 以维生素A为例:实验动物维持最佳免疫状态需要量>最佳体内贮存需要量〉有效体内贮存需要量>正常生长需要需要量〉维持生长需要量。 (三)影响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因素影响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因素较多,实验动物不仅因品种、品系的不同而其营养需要量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实验动物性别、年龄、生理阶段与生产状况等也与其营养需要量的变化密切相关。在实验动物饲育生产方面常根据动物的品种、年龄及生理状态将其营养需要分为生长、繁殖和维持三种,并据以考虑饲料营养配比: 1.实验动物生长的营养需要:实验动物生长营养需要,要求饲料营养能够满足动物生长 与体内同化过程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动物生长是指通过机体的同化作用进行物质积累、细胞数量增多、组织器官体积增大,从而使动物的整体及其重量增加的过程。从生物化学角度看,生长是机体内物质合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的结果。从解剖学角度看,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强度和占总体生长的比重不同。在生长早期,骨组织及头、腿生长较快;生长中期,体长和肌肉生长幅度较大;生长后期,则以身体的增长和脂肪的贮积为主。因此,即使是同一动物,其不同生长阶段对饲料营养成分配比及营养需要亦有所不同。 2.实验动物繁殖的营养需要:实验动物的繁殖过程包括雌雄动物的性成熟、性欲、性功能的维持、精子卵子的生成、受精、妊娠及哺乳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受饲料营养 影响而发生障碍。繁殖需要要求能够满足动物母体自身的营养需要和为胎儿生长发育与哺乳提供各种优质、充足的营养物质以保证动物繁衍过程的正常进行。通常在实验动物的整个妊娠期间母体动物代谢率平均可增加11?14%妊娠后期可达30?40%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 课程类别:职业能力课 适用专业:畜牧、畜牧兽医 1.前言 1.1 课程性质 本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的设计理念组织学习内容。为此,我们深入企业,走访行业专家,进行了广泛调研,摸清了行业的相关岗位群以及这些岗位对从业者的能力诉求,提出了用知识、技能和德育三位一体构建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的思路。基于整体设计要求,将课程内容序化为7个项目,并进一步细化为39个学习任务。任务涵盖了饲料行业以及养殖业相关岗位群所要求的全部技能。对应的岗位主要有:饲料品质管理、饲料检验化验、饲料配方设计、饲料生产管理、畜禽饲养管理、用户跟踪服务和技术推广以及畜禽饲养技术员。完全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饲料行业及养殖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资格和要求,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知识、技能和德育培养构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导向,科学设计工作任务、序化项目内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以项目任务为基本“单位”,摒弃以学科体系为框架的传统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完成由基础任务、应用任务到核心岗位任务的过渡;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动态“考核方法”。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项

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建立了动态、系统化的考核体系,采取笔试、实操与平常成绩相结合的方法,并引入社会评价体系,兼顾平时表现和学习态度,从而建立了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针对畜牧、畜牧兽医等专业所涉及的职业岗位群,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全面摸清相应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再到学习领域,最后到项目设计的课程开发基本路线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 本课程设计是按照《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根据配合饲料生产企业饲料品质管理、饲料检验化验、饲料配方设计、饲料生产管理、畜禽饲养管理、技术推广与服务以等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参照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考核标准,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今后的发展,构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内容,按照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以配合饲料生产工作过程为主线,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由基础任务到核心任务,将学习领域分为7个项目,39个任务。突出实践教学,丰富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2.课程目标 配合饲料生产是一个系统过程,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的过程中,对动物营养成分合理的供应、饲料原料的利用、科学合理地设计配合饲料配方以及科学地进行配合饲料的加工生产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配合饲料生产职业领域,饲料检验化验、饲料配方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岗位,是高等职业教育动物营养与饲料、畜牧、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之一。 本课程培养拥护党的方针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饲料品质管理、饲料检验化验、饲料配方设计、饲料生产及管理需要的基本知识、技能,适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

一、课程简介及课程思政系统化设计思路 (结合办学定位、学生情况、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具体描述学习本课程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价值目标,介绍整门课程“课程思政”的体系化设计情况和思政元素的挖掘建设情况,1000字左右)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海洋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经过近五年的教学探索,课程教学团队人员从学科发展的需要出发,不断积累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以科研反哺教学,实现课堂知识的更新和拓展。 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海洋经济动物的营养生理、营养需求、饲料营养成分及特性、各种饲料的营养特性、饲用价值及水产饲料的配方技术;具备分析和解决水产动物养殖生产实践中饲养问题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营养成分分析、饲养实践、饲料加工的基本技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知识中蕴含的德育内涵,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资源,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耕作精神和匠人精神,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构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思政育人目标。 本课程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积极探索将案例式教学、思政教育与系统课程内容相结合,课程思政设计思路如下: 首先,在OBE理念的指导下,明确学生培养目标,系统梳理、重组和链接课程知识,明确思政素材方向,筛选并整理与课程知识体系相匹配的思政素材内容和形式。

其次,建设教学案例库,以案例自然切入思政元素。以OBE理念为指导,通过发布案例导读和理论知识点提纲,结合翻转课堂,引导学生“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以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讲解,实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与案例的实践性相结合,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实用性的强烈热情,全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精神、踏实的研究态度。再次,分析学生思想动向,持续更新补充思政素材,与时俱进,实现-与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同步和价值引领。每周汇总收集学生关注的热点与话题,作为增补思政素材的内容方向,并通过问卷和开放性问题,了解并分析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和思想动态,有利于在课程教学中自然有效的寻找思政元素切入点,深入渗透思政教育内涵。 最后,定期举行与课程知识密切关联的社会热点专题讨论,以老师引导为主,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个人陈述等,拓展学生思维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并逐步培养大局意识、全局思想,实现理论知识与价值体系的同步提升。 思政元素的挖掘需要建立在对课程内容系统梳理和对学生思想认识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分别从思政教育目标的明确、思政内容的选择、思政元素的获取途径等角度全方位汇总分析整理思政元素。从思政教育目标角度主要从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国际视野和格局、强化家国情怀、传承职业精神等方面进行整理补充。从思政内容的选择角度主要从知识点背后的科学家和水产人的故事、历史典故、文化遗产、科研案例、技术前沿和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导入思政元素。从思政元素的获取途径角度主要通过期刊综述、网络资源和学生查阅书籍汇总等方式。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标准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课程标准 1.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适用专业:畜牧兽医 学时数: 72学时学分:2 先修课程:动物解剖生理、动物生物化学、应用化学 后续课程:畜禽养殖技术 2.课程性质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是畜牧兽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教导学生从一般基础知识进入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桥梁。该门课程以《生物化学》、《解剖生理》为学习基础,为后续课程《畜禽养殖技术》的学习奠定基础。《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将动物与饲料作为统一研究对象,将动物生产性能与饲料生产效益作为统一的研究目的。通过学习动物营养和饲料相关基础知识,能针对动物的具体生理阶段合理运用和调制饲料,并将动物研究成果应用于畜禽饲养实践,从而推动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3.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21世纪高级畜牧兽医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动物营养与饲料的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为学习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奠定基础;同时注意渗透专业思想教育和创新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及敬业精神,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使其具备分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掌握饲料营养物质的基本知识、基本营养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掌握饲料营养物质在动物体的转化途径及缺乏症; 熟悉动物营养需要特点及饲养标准; 掌握不同种类饲料的营养特点及配合饲料配方设计的技术; 了解配合饲料生产工艺及管理措施。 能力目标 能识别各种营养素的缺乏症及中毒症,分析原因,提出预防措施。 熟练掌握常用饲料及其类别、营养特性及品质鉴定。 掌握饲料的常用加工调制技术、配合饲料加工工艺及加工质量控制技术。 掌握动物日粮配合的基本技能。 能开展动物饲养试验方案设计和饲养效果检查。 熟练查阅和灵活运用饲养标准。 素质目标 具有热爱科学、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具备进一步学习和创业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意识、艰苦奋斗的作风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4.课程设置与设计思路 课程的设计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训交替,技能驱动”为工作项目设置。其总体的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牲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突出了职业能力的训练,并融入了工作过程的要求。课程设计以畜牧兽医专业相关的多个岗位的典型的工作过程需要为线索来进行。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课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课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是一门研究动物的营养需求和饲料配方的学科。它旨在培养学生对动物的饲养、营养需求和饲料配方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本文将从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动物营养是研究动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及其消化、吸收、利用等过程的科学。动物的营养需求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多个方面。不同种类的动物对这些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和比例也有所差异。通过研究动物的营养需求,可以为动物饲养提供科学的依据,确保动物获得足够的营养,保持良好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态。 在动物营养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饲料消化率。饲料消化率是指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的效率。通过提高饲料消化率,可以减少饲料的浪费,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因此,研究饲料消化率的影响因素和提高方法是动物营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饲料科学是研究饲料的制备和配方的科学。饲料是动物饲养过程中提供的一种特定的食物。通过合理的饲料配方,可以满足动物的营养需求,促进其生长发育和健康。饲料科学研究的目标是制定适宜的饲料配方,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和利用率。

在饲料科学中,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化学分析来确定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这些数据可以用于制定饲料配方,确保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适宜。此外,还可以通过添加饲料添加剂来改善饲料的质量和营养价值。饲料添加剂可以增加饲料的营养价值、促进动物生长和健康,提高饲料的利用效果。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动物营养学基础、饲料科学基础、饲料加工技术、饲料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学生需要学习动物的消化吸收过程、营养物质的功能和作用、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和比例等内容。同时,还需要学习饲料配方的原则和方法、饲料添加剂的种类和应用、饲料加工技术的流程和操作等知识。 通过学习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课,学生可以掌握动物的饲养管理和营养需求的基本知识,具备饲料配方和饲料加工技术的能力,为动物饲养和养殖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提高饲养效益和动物产品的质量。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课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动物的营养需求和饲料配方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对动物饲养和营养需求的理解和认识,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和利用效果,推动动物饲养业的发展。

动物营养学 课程标准 课程思政

动物营养学课程标准课程思政 动物营养学是一门涉及动物营养需求、饲料配方、饲养实践等方面的学科,是动物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本门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动物营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同时还需要了解与动物营养相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等问题。因此,本门课程具有很好的思政教育价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素养。 一、课程目标 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动物营养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体目标包括: 1.掌握动物营养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动物的营养需求 和饲料配方原理。 2.了解与动物营养相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树立可 持续发展的观念。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内容 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动物营养基本理论、饲料配方设计、饲养实践、动物营养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动物营养基本理论包括动物的消化生理、能量代谢、营养物质代谢等; 饲料配方设计包括饲料原料的选择、饲料配方原则和优化方

法等;饲养实践包括饲养管理、饲料投喂、饲养效果评估等; 动物营养与环境包括动物营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动物营养与公共卫生的关系等。 三、课程思政元素 在本门课程中,我们可以融入以下思政元素: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讲解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历程 和实践经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2.科学思维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掌 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讲解动物营养与环境的关系, 引导学生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社会责任感:通过讲解动物营养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和在公共卫生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 四、课程思政实施方法 为了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动物营养 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专业背景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是农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学科,该专业以培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涉及动物的食物消化和利用、饲料中的营养成分与饲养效果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培养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旨在为农业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农业生产中动物饲养的技术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持。 2.培养目标 (1)全面掌握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2)具备扎实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能够开展饲料配方和营养要求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3)具备较高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解决动物饲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4)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道德素养,能够适应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创新发展需求。 3.培养内容 (1)基础课程:包括动物营养学、饲料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实践课程:包括饲料配方、饲养管理、饲料检测等实践技能训练;

(3)专业课程:包括瘦肉型和肉独立型商品猪的营养与饲养、蛋鸭 的营养与饲养、禽类营养与饲养等,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专业知识; (4)论文研究:学生需选择一个具体的研究课题,并进行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及论文撰写等工作,最终完成一篇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硕士论文。 4.培养方式 (1)课堂教学:利用教师授课、研讨会、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 系统学习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 (2)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开展饲料配方、饲养管理、 饲料检测等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科研实训: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题,进行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撰写论文等工作,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4)实习实训:安排学生到相关的饲养试验场或养殖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了解动物饲养的实际操作。 5.培养评价 (1)课程考核:每门课程都有相应的考试或评价方式,以考察学生 对于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 (2)论文评审:对学生的硕士论文进行严格评审,评价论文的创新 性和学术水平; (3)实践能力评价:通过实验操作、实习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实践 能力进行评价和评估;

动物营养与饲料

动物营养与饲料 标题:动物营养与饲料:保障动物健康生长的关键 引言: 动物营养与饲料作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动物的健康 生长和产品质量。本文将通过对动物营养需求和饲料种类、制备以及 合理饲喂等方面进行探讨,为读者全面了解动物营养与饲料的重要性 提供参考。 第一部分:动物营养需求 动物的饲养需要根据其种类和生长阶段,合理配置营养成分。不同动 物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需求存在差异。例如,禽类对蛋白质的需求相对较高,而反刍动物对纤维素的消化能 力较强。了解动物的特性和营养需求是保障动物健康生长的关键。 第二部分:饲料种类与制备 饲料种类以及制备方法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主要的饲料 种类包括精饲料和粗饲料。精饲料指能提供动物所需主要营养物质的 饲料,如谷物和豆粕等;而粗饲料则主要提供纤维素,例如青贮料和 干草。在制备饲料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饲料成分搭配、加工技术、 添加剂等因素,以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和口感。 第三部分:合理饲喂与饲料管理 合理饲喂是保障动物健康生长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饲料的定量和定时。过量或不足的饲料供给都会对动物的生长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例如,过量的饲料供给可能导致消化问题和肥胖,而饲料的不足则可能 影响动物的健康状态和生产能力。饲料管理方面,及时清理和更换饲 喂器具、保持饮水设备清洁等措施也是确保动物健康的重要手段。 第四部分:饲料安全与环保 饲料的安全性不仅关系动物的健康,也直接关系到人类的食品安全。 因此,在饲料制备过程中,必须注意原料的来源和质量,确保不使用 过期、变质或含有有害物质的原料。此外,饲料制备过程中的卫生状

动物营养与饲料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营养基础 第1分单元动物与植物 一、动植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化合物 (一)组成动植物体的化学元素 60多种,基本相同,数量略有差异; C、H、O、N含量最多,DM的95%以上,有机形态; 矿物元素含量最少,约占5%;动物体钙含量最高,磷次之,硅含量很低植物体钾含量最高,其次钙、氯、硫、磷,种子含磷仅次于钾,硅含量高于动物体; 1.常量元素:动植物体内含量大于或等于0.01%的化学元素;C、H、O、N、P、 S、K、Ca、Mg、Cl、Na等; 2.微量元素:动植物体内含量小于0.01%的化学元素;Fe、Cu、Zn、Mn、I、F、 Co、Se、Mo等; (二)组成动植物体的化合物 1.水分 ①游离水自由水、初水:存在于细胞之间,结合不紧密,容易挥发; ②结合水吸附水、束缚水:与细胞内胶体物质紧密结合,难以挥发; 2.粗灰分 粗灰分是动植物体在550-600℃高温电炉中充分燃烧后后剩余的残渣,有时也含有少量泥沙,故为粗灰分; 3.粗蛋白质 粗蛋白质是指动植物体内一切含氮物质的总称,包括真蛋白质和非蛋白氮NPN:游离氨基酸、硝酸盐、胺、激素等; 4.粗脂肪 粗脂肪是动植物体内脂类物质的总称;常规饲料分析是用乙醚浸提样品所得的物质,故称为乙醚浸出物; 5.碳水化合物 ①粗纤维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结构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 ②无氮浸出物碳水化合物中可溶部分,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主要指淀粉;

动物体内不含粗纤维,无氮浸出物含量也很低; 6.维生素 一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含量少,作用大; 二、动植物体化合物组成的异同点及其相互关系 1. 异同点 相同点:都由6中营养物质组成,所含化学元素基本相同;不同点:营养物质组成成分和含量不同; 组成成分不同: 营养物质含量不同: 2. 相互关系 动物的饲料来源于植物,植物为动物提供营养物质;植物中营养物质必须经过消化、吸收、转化等一系列代谢过程,才可转变成动物体组织成分; 第2分单元水的作用及合理供水 一、水的生理功用及动物缺水的后果 一水的生理功用 1. 水是动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 植物体 动物体 粗纤维 含 不含 无氮浸出物 主要为淀粉 只含少量糖原和葡萄糖 粗蛋白质 包括多种氨化物 除体蛋白外仅含一些游离 氨基酸和激素 粗脂肪 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含树脂和蜡质 饱和脂肪酸较多,不含树脂 和蜡质 维生素 含V A 不含V A ,含胡萝卜素 植物体 动物体 碳水化合物丰富,约占70% 糖分含量较少,不到1% 不同植物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不同 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恒定,普遍高于植物 Ca 少,K 、Mg 、Fe 多 正好相反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标准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学时:48学时 开设学期:第1学期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动物营养与饲料》是中等职业学校畜禽生产技术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教导学生从一般基础知识进入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桥梁。该门课以《有机化学》《畜禽解剖生理》为学习基础,为后续课程《猪生产》《禽生产》《牛羊生产》的学习奠定基础。《动物营养与饲料》是研究动物营养需要、饲料选择、加工与供给和缺乏症等规律的学科。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家庭畜禽养殖场畜禽养殖技术证书(初级)”必须的动物营养基础知识、饲料品质鉴别与饲料加工的基本技能,为继续升学和技能等级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 本课程标准根据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年—2020年)“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政策更加完备,人才培养层次更加完善,专业结构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中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衔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基本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基本形成”。 本课程从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出发,遵照课程教学内容“基础性、服务性、职业性”的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置,在知识点和能力点构建上,遵循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和为后期升学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要求。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具备初级家庭农场畜禽养殖技术等级的能力为重点,从项目导向为突破口,将教、学、做一体化融入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设计理念,形成了认知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项目教学等课程教学体系。 三、课程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与要求 (1)掌握动物体内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畜牧基础课程标准

畜牧基础课程标准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de)性质:畜牧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de)专业拓展课程,是畜牧兽医、宠物医学两专业(de)专业必修课. 课程(de)作用:本门课程是学习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及牧场环境卫生及设计等多方面内容(de)一门综合性拓展课程.通过本课程(de)学习,使学生掌握畜牧饲养管理过程中(de)基本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与其他课程(de)关系:本门课程是以动物生物化学,家畜解剖学,动物微生物,动物生理,动物病理,动物药理等课程为基础,综合影响家畜生长(de)各方面因素,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课 程和稳定就业奠定坚实(de)基础. 1.2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面向兽医、宠医专业(de)全体学生,本着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着眼毕业后(de)就业岗位,综合畜牧饲养基础理论和技能,辅助学习其他专 业课程和拓展就业面而开设. 本课程具有三大特点:第一,内容广泛且基础理论知识较强,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各类家畜饲养不可缺少(de)指导性基础知识.第二,生产技术涉 及广泛,要求必须掌握(de)技能项目较多,而且都是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de)操作技能.第三,是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等职业素质和拓展专业知识(de)良好载体,使得学生毕业后有更广阔(de)就业空间. 本课程(de)知识和技能是畜禽生产、管理岗位必备(de)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职业技能鉴定如家禽饲养工、家畜饲养工、饲料检测员等工种(de)考核项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技能、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de)综合培养. 1.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紧跟现代畜牧业发展形势,以就业岗位为目标,强化基本职业 能力(de)培养,促进基本技能(de)形成,以“实用、适用、够用”和注重素

动物营养与饲料教学计划

大村职业中学 教 学 计 划 课程:畜禽营养与饲料教师:张煜时间:2012—02—08

高一《畜禽营养与饲料》 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高一、四班《畜禽营养与饲料》专业,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以下问题: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思想意识方面不够健全,没有积极进取精神。有一些学生有取得良好成绩的强烈愿望,但因怕吃苦,只想得到不愿付出,自控能力比较弱,有时不能完成老师的要求,这可能与刚刚进入高中的转型有关,但大多数原因都是人为的。但从期末考试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的成绩还是比较理想,个别的存在识记不熟,知识结构的建立体系不健全,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二、教学目标: 学生应在扎实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术,为以后生产实践打下坚实的功底,同时应具备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一)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畜禽营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理解反刍动物、单胃动物与家禽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消化代谢特点;主要营养物质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3、掌握畜禽营养需要及常用饲料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挂图、幻灯片、采取到实地去了解病情的方式以更好的掌握畜禽典型的营养缺乏增,并能够分析其原因,做出解决的办法与措施 2、能够熟练的掌握常用饲料的种类、营养特点及其品质的鉴定 3、掌握饲料的常用加工、调制技术 4、能够使用本专业的基本仪器,并具备其分析能力 (三)思想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习、喜爱自己的专业 2、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3、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三、教学内容: (一)知识部分 1、畜禽营养基础 (1)维生素的营养 了解维生素在养殖业的作用意义 掌握维生素A、D E、K和水溶性维生素的特点及作用 (2)水的营养作用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新课标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课程标准 一、前言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是畜牧兽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设计的理念是基于饲料加工生产企业岗位能力分析基础上,以饲料生产项目为载体,以动物饲料生产技术实施过程为依据,组织进行具体课程开发的。本课程教学内容以饲料、养殖企业生产岗位为目标、技能为轴线,饲料生产项目驱动,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知识和技能;理论调整与组合以够用、实用、适用为原则,理论讲授以技能模块为轴线,围绕技能展开,技能训练包括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实训。把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变学科教育为技能教育,实现教学和生产的有机结合,建立《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本课程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境,采用以引导文和项目教学法为主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校内教学考核评价采用双百分制:理论和课程实训两部分;企业学习考核实行等级考核:优、良、合格、不合格。结合岗位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实习作业、技能考核等内容的评定,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 本课程教材由校企课程组教师共同完成《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自编教材,完成的教学资源有:饲料加工企业饲料加工技术员岗位技术规范、饲料加工技术员国家标准、技能标准及考核方案、多媒体课件、题库、课程标准、图片库、视频库、技能体系。 本课程教学团队由具有“双师”素质、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理念先进的企业行业专家、技术骨干的专任教师组成。 课程组通过多年建设,依托畜牧兽医专业“昌吉畜牧学院理事会”社会化办学体制,成立了昌吉畜牧学院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理事会,以学校所在地——乌昌地区为中心,吸纳了疆内全部上规模的现代化饲料企业,定期召开理事会,收集疆内饲料企业用人信息和毕业生使用反馈,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教学标准,研讨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技术操作规程,实现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教师的互兼互聘,校企共同技术研发,校企共建开放实训室、实训场。通过校

1330024《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学大纲(生物技术40学时-2006)

GDOU-B-11-213《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一门主要以动物生理学和动物生物化学为基础,揭示营养物质在体内的 机理、规律及功能。研究发挥最大遗传潜力对各种营养素的适宜需要量以及评定饲料对动物的营养 价值的应用基础科学,它是沟通动物饲养学与动物生理生化等基础学科的桥梁,最终目标是为畜禽 饲养中科学配制全价平衡高效饲料,用最少的饲料投入向人类提供量多、质优且安全的畜产品,同 时减少畜牧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奠定理论基础。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动物营养饲料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理论讲解和实验实习教学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动物营养的基本理论和营养需要量研究方法、饲料分类与主要营养特性、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方法、各类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及饲料配制方法。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为养猪学、养禽学、养牛学、养羊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方面的教学、科研、生产和推广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动物科学饲养提供理论根据和饲养指南。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明确动物营养与营养物质的概念;掌握各种营养物质对动物的营养作用、营养物质之间以及营养物质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饲料与动物营养的关系,了解饲料与畜体组成的差异;掌握各种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掌握动物缺乏各种营养物质的症状和导致动物营养缺乏的主要原因及其分析方法;掌握不同生理阶段、不同生产目的与生产水平动物的营养需要特点、需要量及其估测方法;掌握饲养标准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方法和各饲料原料的特点及合理使用;掌握日粮的配制方法与饲喂方法等。为饲料生产和动物生产打下基础。 1、采用多媒体或Powerpoint组织教学,图文相辅,使教学内容既丰富多彩而又生动有趣,以助学生理解相关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2、要求学生按教学进程表和教材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后将每课教学内容进行纲目化总结,以助学生对营养素在畜禽体内的量变质变过程的动态性和整体性的理解,并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掌握相关系统知识。 三、面向专业: 生物技术 四、先修课程:

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畜禽营养与饲料课程标准

濮阳县职业技术学校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 畜禽营养与饲料课程标准 1.前言 1.1课程定位(课程性质与任务) 畜禽营养与饲料是根据现代养殖业对畜禽营养与饲料加工职业岗位(de)需求并参照相关(de)职业资格标准而设计(de)一门教材.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de)一门核心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de)课程,是从事饲料生产与经营、动物营养搭配与配方设计工作(de)必修课程,其任务通过学习动物营养和饲料相关基础知识,能针对动物(de)具体生理阶段合理运用和调制饲料,而推动畜牧业生产(de)发展.同时使学生了解与畜禽营养与饲料相关(de)新技术、新理念,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de)能力,培养学生良好(de)职业道德修养、安全防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为学生在就业和职业岗位上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增强适应职业变化(de)能力和继续学习(de)能力奠定坚实(de)基础. 本课程(de)前导课程有:农业化学应用、畜禽解剖生理、养殖场环境卫生.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基于“以行动导向” (de)理念及未来职业(de)工作需要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以模拟真实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确定课程内容,以饲料营养与饲料加工(de)流程为主线,设计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理实一体”(de)课程体系,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de)过程中学会

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突出了职业能力(de)训练,并融入了工作过程(de)要求.本课程根据中职生(de)认知规律合理构建学习情景,使学生能够掌握饲料加工与动物营养搭配职业岗位相关(de)知识和技能,毕业后符合饲料加工企业需求,从而达到课程目标与专业目标、企业需求(de)紧密衔接. 本课程(de)目(de)是让学生或受训对象能够胜任饲料加工有关(de)职业岗位.立足这一目(de),本课程融合专业职业标准、未来职业发展(de)需求及濮阳市当地饲料种类特点制定了3项课程目标,这3项目标包含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材编写、教师授课、教学评价都应依据这些目标定位进行. 本课程总课时为110学时. 2.课程目标 本课程(de)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具备21世纪高级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所必需(de)动物营养与饲料(de)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为学习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奠定基础;同时注意渗透专业思想教育和创新教育,逐步培养学生(de)辨证思维及敬业精神,加强学生(de)职业道德观念.使其具备分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de)能力. 2.1知识目标 2.1.3了解饲料分类方法及原则,掌握各类饲料(de)营养特点. 2.1.4了解添加剂预混料配方设计方法.掌握配合饲料、浓缩饲料配方设计原则,掌握主要畜禽饲料配方设计技巧. 2.1.5了解饲料生产工艺流程及饲养效果检查(de)方法.

动物营养与饲料

第一章动物营养与饲料 第一节动物所需营养物质 动物生长、繁殖、维持生命活动和抗病力都需要消耗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能量、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水等。 一、能量 饲料中能量物质主要有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由于这三大类物质所含元素的比例不同,其总能含量也各不相同,脂肪含量最高,每克脂肪总能值为每克蛋白质的1.6倍,为每克碳水化合物的2.25倍。动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能量的参与下才能进行。 二、水分 水是动物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失去1/10的水分动物就会有死亡危险。由于水和空气一样在自然界非常丰富,其重要性易被忽略。 1.水在动物体内的分布 水约占动物体重的70%左右,在动物的组织和器官中分布是不相等的,血液中最多,含80%左右,肌肉含水量72%〜78% 左右。 2.水在动物体内的功能 (1)水是动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动物体内水分大部分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胶体,使组织、细胞具有一定的形态、硬度和弹性。 (2)水是一种理想的溶剂 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转运和代谢废物排出都必须溶于水中后才能进行。 (3)水是化学反应的介质

水参与体内很多的生物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等。 (4)调节体温 由于水的比热大,导热性好,蒸发值高,所以水能储备能量,迅速传导热能和蒸发、散失热能,有利于恒温动物体温的调节。 (5)润滑作用 动物体内关节囊、体腔内和各器官间的组织液中的水,可以减少关节和器官间的摩擦,起到润滑作用。 3、水的来源和排出 动物体内水的来源主要是饮水。饮水多少与动物种类、饲料类型、环境温度等有关。水经肠黏膜吸收进入血液,然后输运到身体各组织器官。动物体内水的排出主要通过排尿、排粪,其次是肺脏和皮肤蒸发。泌乳也是动物水排出的重要途径。牛乳平均含水量高达87%。如牛每形成1千克乳,需要4〜5千克水。充分满足奶牛饮水,可增加产乳量。1枚60克重的鸡蛋含水42克以上。蛋鸡缺水时,产蛋率明显下降。 三、蛋白质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一类数量庞大的物质总称。蛋白质是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参与动物代谢的大部分化学反应,在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 (1)蛋白质是组成机体组织的主要原料 动物的肌肉、神经、结缔组织、腺体、精液、皮肤、血液、毛发等都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起着传导、运输、支持、保护、连接、运动等多种功能的作用。肌肉、肝、脾等组织器官中蛋白质含量达80%以上。蛋白质也是乳、蛋、毛的主要组成成分。饲料蛋白是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