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苏东坡的简介

苏东坡的简介

苏东坡的简介

苏东坡(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原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人称“苏子”,与黄

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东坡自幼聪明好学,少有才名。登进士后,历任官至翰林学士、参

知政事,曾任平章军国重事,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也曾担任理学一

派的最高领袖。他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宽泛的阅读兴趣,自成风格,对宋代诗词、散文、小说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画家,著名作品有《题西林壁》、《赤壁图》等。

苏东坡的作品不仅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有杰出的成就,也涉及政治、军

事等方面。他热爱民间文化,推崇“温故知新”的学习态度,倡导“情理

并重”的文化观念,主张崇尚人性、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念,对中国文化

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苏轼简介

苏轼生平 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 治平二年(1065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自请出京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fú]、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

宋代诗人苏轼资料简介

宋代诗人苏轼资料简介 苏轼,又称苏东坡,宋代著名诗人,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苏轼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资料简介 苏轼,字东坡。生于宋朝年间,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苏轼,生于1037年,在人世间度过了六十四个春秋后离开人世,享年六十有四岁。他的一生从政生涯方面显得极为坎坷,为政期间曾有两起两落,给他的后半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苏轼并不是一个杰出的政客,但上帝在关门的同时给他留下了一扇窗,那便是他的文学创艺之路,苏轼的一生写下了很多篇朗朗上口的诗词,从那些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他的伟大抱负、他的大起大落、他的忧心、他的喜悦、他的不忿、他的悲伤。 苏轼一门三杰,上有苏父苏洵,下有弟弟苏辙。当时三人同时参加大考,均金榜题名,但苏轼的功力最高,名次自然也是其中最高。应试后,苏轼深的主考官欧阳修的喜爱和认可,每次苏轼写出新的作品,欧阳修必定参考过目,在欧阳修的极力举荐下,苏轼步入仕途,开始从政之路。 但政路漫漫,党派纷争,苏轼的从政生涯的衰败便是源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当时王安石大怒,无奈苏轼只能退出京城,调外为官,经过一番努力,苏轼的仕途也慢慢走上了正轨,但在一次上书给皇帝的奏章中,苏轼却因带入个人色彩,被朝廷内以王安石为首的新派势力所针对,新政党想将苏轼于死地,苏轼便因此而遭受牢狱之灾。 苏轼脱离牢狱之灾后,便再次经历了人生的第二次起落,最终老死于宋徽宗时代。 乌台诗案苏轼 元丰二年,一代文豪被人诬陷说在他的文章中有诽谤朝廷,藐视皇帝的诗句,被关进牢狱达一百多天,因为当时是御史台审理此案,御史台又被称为乌台,所以这件事被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对于自己被关进牢房莫名其妙,他平时恣意妄为,豪爽不羁,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概述】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大儿子名“轼”。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苏轼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见

《名二子说》)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观苏轼生平,于党争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料者全同。 少年启蒙 苏轼少年聪慧,读了不少书,这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苏轼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一日,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世家,性格果敢仁慈。一日,带着十多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汉代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很多权贵,后被人诬告,判死刑。临行前与其母告别,说:

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悲伤。范滂的母亲回答:“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对母亲说:“我长大后希望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这就是苏轼的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以身作则,苏轼一辈子,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里揉不进沙子。 小苏轼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被传为佳谈。 应试及第 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殿试时,献上二十五篇进策,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被评为翰林学士。嘉佑二年四月,母亲程氏

苏东坡简介 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东坡简介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欢迎大家 前来鉴戒参考! 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爽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 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 (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虔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欣赏,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产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 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起初欣赏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 雨凋谢,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苏轼 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侵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 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 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 杭州通判。 苏轼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这样连续了有大致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 有人成心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苏轼简介,生平年表

苏轼简介,生平年表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政治家、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着名的美食家。 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与欧阳修合称“欧苏”,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与黄庭坚的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 1057年(嘉佑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在立新法中与王安石发生不快,被罢免官职。《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生平年表: 1036年景佑三年十一月十九苏轼降生 1054年娶王弗 1057年21岁高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年举家前往京都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 1061年任凤翔府判官;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年任职史馆 1065年妻丧 1066年父丧;服孝(1066.4~1068.7);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年娶王闰之(王弗之堂妹) 1069年返京;任职史馆 1071年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38岁任密州太守 1076年40岁任徐州太守 1079年43岁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谪居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 1084年往常州 1085年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苏东坡简介资料

苏东坡简介资料 苏东波,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下面是X为你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 苏东坡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

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等传世。 苏东坡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苏轼的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

苏东坡

苏东坡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政治家、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著名的美食家。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在文章方面与欧阳修合称“欧苏”,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在绘画方面与黄庭坚的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在立新法中反对王安石,被贬到黄州。《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名号由来 苏东坡(1037~1101年),名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很多人或许并不知晓苏轼名号的由来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人生的悲欢离。 苏洵在给苏轼取名时,是煞费一番苦心的。轼,是古代车前用做乘车人扶手的横木。对于车载人这一功能而言,轼是没有用的。但是如果没有轼,那就不仅仅是车的硬件设施不完善,乘车人在崎岖颠簸的路上也难确保安稳。苏洵取“轼”名,是企望其“外饰”,即巧为观瞻,处世圆通。 “轼”字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君冯(凭)轼而观”,苏洵写的《名二子说》是这样解释的:“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说起“东坡居士”这个名字有一番来历: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十二月,苏轼被贬黄州。初到黄州,苏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府要来了已经荒芜了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种。营地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雪堂,题之曰“东坡雪堂”,作《雪堂记》。 为什么他要取号为东坡居士呢?因为他很仰幕唐朝的诗人白居易居士,而当年,白居易贬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其地的东坡种植花木,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如《步东坡》、《别东坡花树》等,白居易曾写一首《步东坡》的诗:“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走,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苏轼仰慕白居易,故自号曰“东坡居士”。“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宋洪迈《容斋随笔·三笔》卷五有一条“东坡慕乐天”云:苏公谪黄州,始自称东坡居士。详考其意,盖专慕白乐天而然。白公有《东坡种花》二诗云:“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又云:“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又有《步东坡》诗云:“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又有《别东坡花树》诗云:“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皆为忠州刺史时所作也。苏公在黄,正与白公忠州相似,因忆苏诗,如《赠写真李道士》云:“他时要指集贤人,知是香山老居士”。《赠善相程杰》云:“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送程懿叔》云:“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入侍迩英》云:“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而跋曰:“乐天自江州司马除忠州刺史,旋以主客郎中知制诰,遂拜中书舍人。某虽不敢自比,然谪居黄州,起知文登,召为仪曹,遂忝侍从。出处老少,大略相似,庶几复享晚节闲适之乐”。《去杭州》云:“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序曰:“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则公之所以景仰者,不止一再言之,非东坡之名偶尔暗合也。 ●人物生平 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

北宋诗人苏轼简介及代表作

北宋诗人苏轼简介及代表作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北宋诗人苏轼简介及代表作,欢迎阅读。 苏轼简介 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代表作 古文 《荀卿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东坡志林》、《随记集》、《刑赏忠厚之至论》、《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重巽以申命论》、《进策》、《天石砚铭(并序)》、《策别课百官》六篇、《策别安万民》六篇、《策别厚货财》二篇、《策别训兵旅》三篇、《策断》四篇、《黠鼠赋》、《记游定惠院》(一作《记游定慧院》

【苏东坡生平简介】苏东坡简介

【苏东坡生平简介】苏东坡简介 苏东坡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 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东坡简介,供大家参考!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家庭成员 家世 苏序(祖父)暂无 苏洵(父亲)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作《名二子说》说明替儿子命名的来由。 程氏(母亲)眉山富豪程文应之女,十八岁时嫁时年十九岁的苏洵。婚后相夫教子、操持家务。苏轼一生思想深受母亲影响。 兄弟姐妹(史书记载苏洵与程氏共有三子三女,然长子苏景先与长女、次女早夭) 苏八娘(姐姐)亦称苏小妹,苏轼之姐,长苏轼一岁,成年后嫁表兄,婚后不得志,抑郁而终。 苏辙(弟弟)苏轼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 妻妾

王弗(妻)苏轼之妻,十六岁时与年方十九的苏轼成婚,婚后二人恩爱甜蜜。结婚十一年因病逝世,得年二十七。苏轼四十岁时曾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念亡妻。 王闰之(妻)王弗堂妹,王弗逝去三年后嫁给苏轼。苏轼五十八岁时逝世,得年四十六。 王朝云(妾)原为歌妓。三十八岁时的苏轼赎十二岁的朝云,后收为侍妾。陪伴苏轼度过仕途不顺的岁月。后卒于绍圣三年,得年三十四。 子女 苏迈妻王弗所生 苏迨妻王闰之所生 苏过妻王闰之所生 苏遁妾朝云所生,未满周岁而卒

苏东坡简介

苏东坡简介 诗词网提醒您,本文是苏东坡的简介,如果您想查看苏东坡的诗,可以点击查看。 苏东坡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苏东坡生平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世称“苏东坡”。祖籍栾城。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在立新法中与王安石发生不快,被罢免官职。《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世人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妻:王弗(第一任妻子)、王闰之(王弗堂妹)、王朝云(侍妾) 公元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苏轼的人物介绍

苏轼的人物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豪之一,被后人誉为“文学奇才”。苏轼的人物介绍可以从他的家世、学识、文学成就、政治经历、性格特点等多个方面展开。 苏轼出生于一个世家豪门,他的家族世代都是进士。苏轼自小聪慧过人,才情出众。他的父亲苏洵和兄长苏辙都是当时知名的文学家,他们的影响使得苏轼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苏轼年轻时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他的诗词、散文、骈文等作品都堪称经典之作。 苏轼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学识渊博。他熟读经史子集,尤其对古代文学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对唐代文学特别推崇,尤其是杜牧、李商隐等诗人的作品对他的影响很大。苏轼的文学才华和广博的学识使得他的作品既富有情感,又有深度和内涵。 第三,苏轼的文学成就举世闻名。他的诗词作品以豪放、奔放、自由的风格而著称,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以及《题西林壁》中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苏轼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悟,也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苏轼的散文作品也很有特色,他的《东坡乐府》以独特的写作手法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展现了他对

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苏轼的政治经历也是他人物形象的重要一面。他曾任职于宋徽宗朝,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礼部员外郎、知密州等职务。然而,由于他直言敢谏,对朝政抱有自己的见解,与时事不合,多次陷入政治斗争中。最终,他被贬到黄州,直到去世都未能重回京城。苏轼在政治上的坎坷经历,使得他的文学作品中透露出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苏轼的性格特点也是他的人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豪爽大方,坦率直言,不拘小节,与人为善。他喜欢饮酒作乐,与友人畅谈人生。然而,他也有时候情绪低落,感慨人生的无常和不如意。他的性格特点使得他的作品既有豪放激昂的一面,又有细腻入微的一面。 苏轼是一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杰出人物。他的家世、学识、文学成就、政治经历、性格特点等方面都使得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不仅流传至今,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的人物形象独特而丰满,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辛酸,他的作品永远闪耀在文学史的长河中。

苏东坡简介

苏东坡简介 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和美食家。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坛巨子,他的文学才华广泛,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诗、词、散文、历史、文言文、骈文等多个体裁。 苏东坡出身高官家族,自小聪明过人,吸收了其父苏洵的文化遗产。自幼酷爱读书,好奇心强烈,喜欢问问题并独立思考。在他17岁时,他参加了科举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了进士,并被派往京城京兆尹(今陕西西安市)就任主簿,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非常丰富,他以才华洋溢的词章而著名,广泛涉猎山水田园、爱情离合、宴会豪华等主题,其词作在宋代掀起了一股盛世风潮。他的词穷尽周易、道家、佛教、儒学等思想,流动的词意渗透其中,隐喻与抒情相得益彰。他的散文以《东坡志林》最为著名,其中记述了他一生的遭遇、政绩、山水之趣和饮食文化等,内容丰富生动。苏东坡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辞章无愧乐府诗人。 苏东坡特别喜欢写随笔和游记,他深爱大自然,经常旅行并在行程中记录所见所闻。他的游记以《归田录》和《写寒堂集》最为著名,描写了大自然的美景和人们的生活,反映着他对现实社会的关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苏东坡对于中国美食历史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他将山东鲁菜带入了江南,改良了许多菜肴的烹饪方法,开创了苏

菜这一美食流派,并且系统地记录下来,成为后人学习餐饮文化的重要资料。 除了文学方面的才华,苏东坡还是一位出色的书画家。 他擅长画竹,笔触洒脱,墨法流畅,丹青之美令人叹为观止。他的书法更是闻名于世,他开创了“狂草”艺术风格,使得字迹变得自然流畅,形成了一种与传统书法不同的独特风格。 然而,苏东坡并非一生平坦无波。由于他的直言不讳和 行为不合常规,他曾数次遭到贬斥和放逐,甚至被贬谪到黄州、岭南等地,但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他都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勇敢地面对困境,并以他的才华和善良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苏东坡的一生是充满着传奇色彩的,他的才华和乐观向 上的品质使他成为人们景仰的对象。他在文学、政治、美食、书画等领域都有过精彩的表现,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至今仍然广受赞誉。

诗人苏轼介绍

苏轼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苏轼按排 行位居第二,故曰“仲〞,至于取字“和仲〞,那么是苏洵希望儿子性格和缓〔苏轼 性格比拟急躁〕,后来父亲另给他取字子瞻,那么与他的名“轼〞更相关,且希望 儿子高瞻远瞩〕,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死后追谥文正。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书画家、文学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在文章方面与欧阳修合称“欧苏〞,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在诗歌 方面与黄庭坚的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开创"尚意"书风,其作《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在绘画方面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重视神似,为其后世"文人画"的开展奠定 了坚实的根底。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与父亲苏洵,弟苏辙 同为唐宋八大家中,合称“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 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王安石,被贬到黄州。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 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词客〞指的就是苏氏父子。 《水调歌头》《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浣溪沙》《临江仙》《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 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宋词豪放派创始人,也作婉约诗词。 父子三人合称“三苏〞,父子三人都是著名的政治家。 轶闻:东坡凉粉 相传北宋时期,大文学家苏东坡任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签书判官时,于 凤翔东湖避暑,炎炎夏日无清凉爽口之物下肚,特命人取滨豆〔也称作小扁豆〕研磨成粉,熬制成糊状,盛入石头器皿中待其冷却后,切成条状,配以盐醋辣椒等佐料凉拌,因其口感爽、滑、并有清凉解暑之成效,之后流传与凤翔民间。后人为纪念他称其为“东坡凉粉〞并流传至今。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词作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

关于苏轼的个人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4岁。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家、书画家、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就是大理寺的 一个低级别官员,是个七品左右京官,主要负责推按,参决疑狱,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调研员),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 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 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 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 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 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 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苏轼为人用情至深,对其妻子更是如此,苏轼之妻逝世时,他曾为其妻将一片山岗种上了一千多棵松树,至今仍为佳话。

苏轼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苏轼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苏轼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苏轼(1037~1101)宋朝人,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希望大家喜欢。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4]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

诗人苏轼介绍

诗人苏轼介绍 诗人苏轼介绍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诗人苏轼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苏轼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苏轼按排行位居第二,故曰“仲”,至于取字“和仲”,则是苏洵希望儿子性格和缓(苏轼性格比较急躁),后来父亲另给他取字子瞻,则与他的名“轼”更相关,且希望儿子高瞻远瞩),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死后追谥文正。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书画家、文学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在文章方面与欧阳修合称“欧苏”,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在诗歌方面与黄庭坚的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开创"尚意"书风,其作《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在绘画方面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重视神似,为其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中,合称“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王安石,被贬到黄州。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词客”指的就是苏氏父子。 《水调歌头》《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浣溪沙》《临江仙》《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