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苏东坡的传说

苏东坡的传说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号东坡,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宋代的着名作家。他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诗、词、书、画、文章都很出色。在他任杭州、扬州等地知府时,能够体察民情,在救灾、治水、清免赋税等方面做了许多好事,深得当地民众的好评。

画扇判案

苏东坡要到杭州来做刺史(官名,管辖一州的长官)了。这个消息一传出,刺史衙门前面每天都挤满了人。老百姓想看一看苏东坡上任的红纸告示,听一听苏东坡升堂的三声号炮……可是,大家伸着脖子盼了好多天,还没有盼到。

这天,忽然有两个人,又打又闹地扭到衙门来,把那堂鼓擂得震天响,呼喊着要告状。衙役出来吆喝道:“新老爷还没上任哩,要打官司过两天再来吧!”那两个人正在火头上,也不管衙役拦阻,硬要闯进衙门里去。这辰光,衙门照壁那边转出一头小毛驴来。毛驴上骑着一个大汉,头戴方巾,身穿道袍,紫铜色的面孔上长着一脸络腮胡子。他一面赶着驴一面说:“让条路,让条路!我来迟啦,我来迟啦!”小毛驴穿过人群,一直往衙门里走。衙役赶上去,想揪住毛驴尾巴,但已经来不及了,那人一扬鞭就照直闯进了大堂。

大汉把毛驴拴在廊柱上,信步跨上大堂,在正中的虎座上坐下来。管衙门的二爷见他这副模样,还当是个疯子。就跑过去喊道:“喂!这是虎座呀,随便坐上去要杀头的哩!”

大汉只顾哈哈笑:“哦,有这样厉害呀!”

管衙门的二爷说;“当然厉害!虎座要带金印的人才能坐哩。”

“这东西我也有一个。”大汉说着便从袋里摸出一颗亮闪闪的金印,往案桌上一搁。管衙门的二爷见了,吓得舌头吐出三寸长,半天缩不进去──原来他就是新上任的刺史苏东坡啊!

苏东坡没来得及贴告示,也没来得及放号炮,一进衙门便坐堂,叫衙役放那两个要告状的人进来。他一拍惊堂木,问道:“你们两个叫什么名字?谁是原告?”

两个人跪在堂下磕头。一个说:“我是原告,叫李小乙。”另一个说:“我叫洪阿毛。”。

苏东坡问:“李小乙,你告洪阿毛什么状。”

李小乙回答说:“我帮工打杂积下十两银子,早两个月借给洪阿毛做本钱。我和他原是要好的邻居,讲明不收利息,但我什么时候要,他就什么时候还我。如今,我相中了一房媳妇,急等银子娶亲,他非但不还找银子,还打我哩!”

苏东坡转过来问洪阿毛:“你为啥欠债不还,还要打人”

洪河毛急忙磕头分辩说:“大老爷呀,我是赶时令做小本生意的。借他那十两银子,早在立夏前就贩成扇子了。没想今年过了端午节天气还很凉,人家身上都穿夹袍,谁来买我的扇子呀!这几天又接连阴雨,扇子放在箱里都霉坏啦。我实在没有银子还债,他就骂我,揪我,我一时在火头上打了他一拳,这可不是存心打的呀!”

苏东坡在堂上皱皱眉头,说:“李小乙娶亲的事情要紧,拱阿毛应该马上还他十两银子。”

洪阿毛一听,在堂下叫起苦来:“大老爷呀,我可实在是没有银子还债呀!”

苏东坡在堂上捋捋胡须,说:“洪阿毛做生意赔了本,也实在很为难。李小乙娶亲的银子还得另想办法。”

李小乙一听,在堂下喊起屈来:“大老爷呀,我辛辛苦苦积下这十两银子可不容易呵!”

苏东坡笑了笑,说:“你们不用着急,现在洪阿毛马上回家去拿二十把发霉的折扇给我,这场官司就算是两清了。”

洪阿毛高兴极了,急忙爬起身,一溜烟奔回家去,拿来二十把白折扇交给苏东坡。苏东坡将折扇一把一把打开,摊在案桌上,磨浓墨,蘸饱笔,拣那霉印子小点的,画成松竹梅岁寒三友;挑那霉印于大块的,画成山石盆景,工夫不大,二十把折扇全画好了。他拿十把折扇给李小乙,对他说:“你娶亲的十两银子就在这十把折扇上了。你把它拿到衙门口去,喊‘苏东坡画的画,一两银子买一把’,马上就能卖掉。”他又拿十把折扇给洪阿毛,对他说:“你也拿它到衙门口去卖,卖得十两银子当本钱,去另做生意。”

两个人接过扇子,心里似信非信,谁知刚刚跑到衙门口,只喊了两声,二十把折扇就一抢而空了。李小乙和洪阿毛就这样每人捧着十两白花花的银子,欢天喜地地各自回家去了。

诗治野马

在儋州(在广东海南岛)北部的石马岭上,有一块以苏东坡名字命名的石头,叫做“东坡坐石”。坐石中央,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袍痕鞋迹;坐石附近,依稀可见马蹄的足印。

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传八九百年前,石马岭一带的农作物经常被糟蹋,人们都以为这是山上野兽作的孽,所以猎人们决定狩猎捕捉。

这天深夜,猎人们等候在荆丛隐处,正感到有点困倦的时候,只听见—阵马群的嘶鸣声。猎人们立刻循声追去。可是真怪,追到山顶,马叫声一下子稍失了,也不见半只马蹄印,这马群到哪儿去了呢?

天亮以后,只见马蹄过处,一片片庄稼被糟蹋得不成样子。

第二天夜里,猎人们分头把守,一听见声音马上出击。同样地,只听见马群飞奔上山,还是不知道马群到哪儿去了。猎人们开始心灰意冷起来。这件事传到了苏东坡耳中,他想:便民之心不可没有,利民之事不可不做。于是决定跟猎人上山实地查看一下。

到了现场,苏东坡顾不得乱石绊脚,荆棘扎人。他沿着一个个若明若暗的马蹄印循踪辨影,一直上到山顶。咦,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山顶上果然不见马蹄痕迹,只有一块块石头,千姿万态,矗立四周,仔细瞧瞧,却好象一匹匹石马。

“好家伙!”苏东坡高兴极了。猎人个个围拢过来争相问道。“怎么啦?”苏东坡指点着石像对大家说:“这就是你们要追捕的害民之马了。”说完,挥笔题诗道。

石马无蹄出府州,神仙遗下几千秋。

狂风荡荡毛不动,细雨霏霏汗直流。

芳草满堆难下口,钢鞭硬打不回头。

牧童牵也牵不动,天地为栏夜不收。

山下的父老百姓闻讯,纷纷前来石马岭赏诗观景。此后,石马岭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常。一尊尊石马守在山头,就象一个个哨兵。石马岭一带的农作物,从此再也不见禽兽来糟蹋了。

苏东坡诗治野马的事,传遍了儋州。男女老幼对苏东坡的诗文才学夸赞不已。所谓“东坡坐石”,相传就是苏东坡题诗时坐过的。

苏东坡的传说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号东坡,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宋代的着名作家。他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诗、词、书、画、文章都很出色。在他任杭州、扬州等地知府时,能够体察民情,在救灾、治水、清免赋税等方面做了许多好事,深得当地民众的好评。 画扇判案 苏东坡要到杭州来做刺史(官名,管辖一州的长官)了。这个消息一传出,刺史衙门前面每天都挤满了人。老百姓想看一看苏东坡上任的红纸告示,听一听苏东坡升堂的三声号炮……可是,大家伸着脖子盼了好多天,还没有盼到。 这天,忽然有两个人,又打又闹地扭到衙门来,把那堂鼓擂得震天响,呼喊着要告状。衙役出来吆喝道:“新老爷还没上任哩,要打官司过两天再来吧!”那两个人正在火头上,也不管衙役拦阻,硬要闯进衙门里去。这辰光,衙门照壁那边转出一头小毛驴来。毛驴上骑着一个大汉,头戴方巾,身穿道袍,紫铜色的面孔上长着一脸络腮胡子。他一面赶着驴一面说:“让条路,让条路!我来迟啦,我来迟啦!”小毛驴穿过人群,一直往衙门里走。衙役赶上去,想揪住毛驴尾巴,但已经来不及了,那人一扬鞭就照直闯进了大堂。 大汉把毛驴拴在廊柱上,信步跨上大堂,在正中的虎座上坐下来。管衙门的二爷见他这副模样,还当是个疯子。就跑过去喊道:“喂!这是虎座呀,随便坐上去要杀头的哩!” 大汉只顾哈哈笑:“哦,有这样厉害呀!” 管衙门的二爷说;“当然厉害!虎座要带金印的人才能坐哩。”

“这东西我也有一个。”大汉说着便从袋里摸出一颗亮闪闪的金印,往案桌上一搁。管衙门的二爷见了,吓得舌头吐出三寸长,半天缩不进去──原来他就是新上任的刺史苏东坡啊! 苏东坡没来得及贴告示,也没来得及放号炮,一进衙门便坐堂,叫衙役放那两个要告状的人进来。他一拍惊堂木,问道:“你们两个叫什么名字?谁是原告?” 两个人跪在堂下磕头。一个说:“我是原告,叫李小乙。”另一个说:“我叫洪阿毛。”。 苏东坡问:“李小乙,你告洪阿毛什么状。” 李小乙回答说:“我帮工打杂积下十两银子,早两个月借给洪阿毛做本钱。我和他原是要好的邻居,讲明不收利息,但我什么时候要,他就什么时候还我。如今,我相中了一房媳妇,急等银子娶亲,他非但不还找银子,还打我哩!” 苏东坡转过来问洪阿毛:“你为啥欠债不还,还要打人” 洪河毛急忙磕头分辩说:“大老爷呀,我是赶时令做小本生意的。借他那十两银子,早在立夏前就贩成扇子了。没想今年过了端午节天气还很凉,人家身上都穿夹袍,谁来买我的扇子呀!这几天又接连阴雨,扇子放在箱里都霉坏啦。我实在没有银子还债,他就骂我,揪我,我一时在火头上打了他一拳,这可不是存心打的呀!” 苏东坡在堂上皱皱眉头,说:“李小乙娶亲的事情要紧,拱阿毛应该马上还他十两银子。” 洪阿毛一听,在堂下叫起苦来:“大老爷呀,我可实在是没有银子还债呀!” 苏东坡在堂上捋捋胡须,说:“洪阿毛做生意赔了本,也实在很为难。李小乙娶亲的银子还得另想办法。”

苏东坡的典故集锦解读

苏东坡的典故集锦 一、苏东坡与红烧肉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不但对诗文、书法造诣很深,而且堪称我国古代美食家,对烹调菜肴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长制作红烧肉。 回赠肉便是苏轼在徐州期间创制的红烧肉,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苏轼以身卒之,亲荷畚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这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徐州古今名馔》中都有记述。 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这就是“苏东坡”的由来。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宋哲宗元(礻右)四年七月三日,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礻右)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苏轼的传说故事

苏轼的传说故事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那你知道苏轼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苏轼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苏轼的传说故事篇【1】有一次,苏东坡和朋友一同进京赶考。因为路上遇到一些事情,所以当他们赶到考场时,考试已经开始好一会儿了。守卫的士兵拒绝让苏东坡进入考场,他们只好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 这时,主考官走了过来,叫住了他们,说:“我出个对联,你们如果答上了,就可以进考场,否则就请回吧。”主考官出的上联是: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学子,启用四桨五帆, 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苏东坡想了一下,立刻对出了下联: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 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日一定要中。 主考官一听,连称对得好,就放苏东坡他们进去考试了 苏轼的传说故事篇【2】苏东坡在凤翔做官时,有一年冬天到山上去赏雪。在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银色世界里,苏东坡清心涤虑,吟诗作赋,好不快活。 突然,他看到一棵高大的桧树下,有一块约两尺见方的地上,竟

然没有一点雪迹,他觉得非常奇怪。不久以后,他又经过这里,看见那块没有雪的地方竟隆起两寸多高。 苏东坡是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就去问普门寺的长老和尚。和尚告诉他,这种现象表明那块地是仙人藏宝的地方,只能显示给有缘的人。别人没发现,你发现了,说明上天有意把宝赐给你,快去挖吧。 苏东坡听了非常兴奋,马上跑回家去拿家什,准备去挖宝。王弗见他慌慌张张的样子,问明了原因,正色对他说:“你还记得先夫人不许发藏的教诲吗?” 东坡一听,羞得满脸通红。原来,苏东坡小时候,住在眉山城西一个叫纱縠行的地方。有一年,仆人在花园里发现一块用石板盖着的地洞。大家都认为下面藏着金银财宝,纷纷提议把宝挖出来。东坡的母亲程夫人知道了,赶来拦住众人,说:“非份之财,谁也不能妄取,这是做人的品德!”让仆人取土来,把洞填了,用夯夯实,还在上面垒了一座假山,下令今后任何人都不准去挖。 经王弗这一提醒,苏东坡扔下家什,再也不提去挖宝的事。 谁知这件事传到一个道士的耳中,他找到苏东坡,对他说:“我有一个祖传的秘术———点金术,准备传授给你。” 苏东坡说:“你知道我不贪财,为什么还要向我传授点金术呢?” 道士道:“贫道的点金术就是要传给像你这样不取非分之财的人。古人说,欲取者不与。如果把点金术传给贪财之辈,他们欲壑难填,

苏轼的典故

苏轼的典故 苏轼,字子瞻,号东篱,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他以诗文书画多才多艺、文学风格独特著称于世。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首,是一位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文化巨匠。今天,我们将探讨苏轼的典故,欣赏他的风范。 苏轼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7年),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苏辙是北宋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曾与欧阳修一起主持《新唐书》的编纂工作,苏轼自幼受到优秀的教育熏陶,初学文,其母便将《诗经》等课程传授于他。苏轼潜心研习文学长达30余年,在文学创作方面成就卓著,被后人誉为“文学大师”。同时,苏轼也是一位政治家,历任官至礼部文学,广西提举等职,卓有成绩。在宋仁宗和哲宗时期,苏轼还多次被任命为参与议政的要职,为国家政治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一位文化巨匠,苏轼有着许多典故,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苏轼的典故。 第一则典故是“忘右肩之约”。据传说,苏轼在任官广州时,结交了一位名叫黄滔的豪侠好友,两人结下了“忘年之交”。有一天,黄滔受到了人情难处的困扰,来找苏轼借钱,苏轼给了他一万元。黄滔当时就写下了一份“忘年之约”,强制将这个约定视为永久的承诺,苏轼念

在老友的份上就签了字。后来,苏轼的任期结束了,他离开了广州,但是,他却将这件事遗忘在了心底。黄滔因此深感失望,认为苏轼不守信用,于是断绝了与苏轼的交往。后来,苏轼知道了这件事情,十分自责和后悔。他写下了“忘右肩之约,诚不我欺,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何足惜”的名句,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第二则典故是“破壁而出”。有一次,苏轼在一间屋子里面写作,他发现窗户对面有一只麻雀,一直在叽叽喳喳的叫。这个声音让苏轼感到十分烦躁,他打算将麻雀赶走,但是,无论怎么打拍子、喊叫,麻雀都没有飞走,最后,苏轼意识到自己是在陷入到了一种自我限制的状态中。他默默地想了一会儿,突然把纸笔放在一边,不顾一切地向窗外冲去,经过一番奋斗之后,他成功跳出窗户,站在了院子里面。这个过程就是大名鼎鼎的“破壁而出”。苏轼从中领悟到,只有去掉束缚自己的因素,才能够真正地展示自己的才能。 第三则典故是“东篱乐府”。苏轼博学多才,其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其中“东篱乐府”是苏轼音乐创作中的代表之一。苏轼在所谓“东篱乐府”中所有的词都是他自己创作的,突破了传统的梅花三弄调式,利用了宫调,加入了一些运用独创性的描述方法和转调组合等创作手法。这首词是苏轼为了回忆他年少时母亲

苏轼的故事

苏轼的故事(一): 苏轼的故事:苏东坡向王安石认错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学士,人们都称他为苏学士。苏东坡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诗词也作得好。但知识再丰富的人也不可能会知天下事,因此他有时候也不免要出点差错。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不由暗暗好笑起来: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从来就敢于顶风傲霜,最能耐寒耐冻,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大错特错了?想到那里,苏东坡诗兴大发,不能克制,就提笔蘸墨,信手续写了两句:爱国名言大全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搁下毛笔,又待了一会,见主人还不回来,便起身告辞了。再说王安石回家后,到书房见了苏东坡的那两句话,只是摇了摇头,并不与苏东坡计较。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九重阳天气,连连刮了几日大风。一天,风停歇后,苏东坡邀请了几个好友到郊外赏菊。只见菊园中落英缤纷,满地铺金,一派西风萧瑟的景象。这时,苏东坡猛然想起了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他恍然悔悟到自己过去闹了笑话,连忙提笔给王安石写信认错。 苏轼的故事(二): 苏家诗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

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少游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少游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好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此虽为传说,可信度不可考,但也能从中窥出苏轼之才。 苏轼的故事(三): 苏轼的故事: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 自幼聪明过人的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许多年长的人都来苏家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听多了众人的夸奖,再加上自家书房中已经找不到没读过的书了,苏轼渐渐骄傲起来,他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很精通,能够说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了。在这种自满的情绪的支配下,他得意洋洋地在自己书房挂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就在小苏轼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上门求教。他对小苏轼说: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认识,因此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期望能得到你的帮忙。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字吗?我肯定行!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这一刻,他明白了人外有人的话的意思了。对着老人满含期望的眼睛,他只好惭愧地摇了摇头。 透过这件事,苏轼觉醒了,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前那么骄傲实在不就应。他又想起自己作的那令人脸红的对联,于是苏轼连忙回到书房,准备扯下来。但就在动手的一瞬间,他忽然停住了,只见他略一思索,拿来笔墨,在上下联的前面各加两字,

成语典故:苏轼简介,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成语典故:苏轼简介,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作文素材:苏轼简介,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入选中小学课本的苏东坡作品有: 高中:《石钟山记》《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兰亭集序》 初中:《记承天寺夜游》《和子由渑池怀旧》《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小学:《惠崇春江晚景》《题金山寺》《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1.河东狮吼 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2.夜雨对床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一直未实现。“夜雨对床”便流传下来,本不单指兄弟之间,经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3.明日黄花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他在《九日 ( 按即重阳 ) 次

韵王巩》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 4.不合时宜 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有的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 5.琴操参宗 苏轼在杭州时,携琴操游西湖。一日戏曰:“我作长老,尔试参禅。”琴操问:“何谓湖中景?”苏轼答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琴操曰:“何谓景中人?”答曰:“裙拖六幅潇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何谓人中意?”“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如此究竟如何?”“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琴操大悟,即日削发为尼。 6.出人头地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苏轼在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考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东坡与惠州西湖的故事

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和书信,留下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关于苏东坡与惠州西湖之间的故事,有一则传说广为流传。据传说,苏东坡曾在他任惠州知州期间,发现了当地一个美丽的湖泊,位于西门外,被称为惠州西湖。这个湖泊风景秀丽,湖水清澈如镜,周围山峦环抱,景色宜人。苏东坡对这个湖泊非常喜爱,他常常在湖边漫步、吟诗作画,享受着宁静与美景。据说有一天,苏东坡正在湖边写诗,忽然看到一位老渔翁正在湖中垂钓。老渔翁的技艺非常高超,他垂下的鱼钩每次都能钓到一条鱼。苏东坡好奇地走过去与老渔翁交谈,询问他的垂钓技巧。 老渔翁笑着说:“这里的鱼儿非常聪明,喜欢吃悟性高的饵料。我每次下钩时,都会在鱼饵上写上一个字,它们咬上来的时候,我就能看出它们的悟性如何。” 苏东坡听后大为赞叹,觉得老渔翁的垂钓之道颇有哲理。于是,他邀请老渔翁到自己的官邸,共同研究诗词和文学。苏东坡与老渔翁在湖边相聚,共同探讨文学艺术,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 这个故事寓意着苏东坡在惠州期间,发现了美丽的西湖,不仅欣赏湖泊的景色,也从老渔翁身上学到了人生的智慧和艺术的启示。 虽然这个故事可能带有一定的传说色彩,但它传承了苏东坡在惠州期间的人文情怀和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展示了他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不拘一格的风采。这也使得惠州西湖成为

苏东坡与惠州之间的一段美好的历史传承。 除了这个传说,苏东坡还在他的诗词中多次提及惠州西湖的美景。他用诗歌赞美了西湖的山水和湖光,抒发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以下是苏东坡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西湖》: 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愁。 春日足时新景象,湖边花影拂短楼。 采菱船过桃花水,摘芰船入菱花洲。 四顾山光寻坐处,莫将诗句尽堆头。 这首诗表达了苏东坡对西湖的热爱,描绘了春天湖光山色的美丽景象。他在诗中提到了船行湖上、花影拂短楼的情景,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感受。 惠州西湖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风景名胜区,至今仍然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湖水碧波荡漾,山峦环绕,构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人们可以漫步湖畔,欣赏湖光山色,感受到苏东坡曾经留下的文化氛围和诗意之美。 总的来说,苏东坡与惠州西湖之间的故事和传说,展示了苏东坡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这也为惠州西湖增添了一份浓厚的人文色彩,使其成为了一处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景点。

苏轼有趣小故事

苏轼有趣小故事 在中国古代文学界,苏轼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一位卓越的 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充满了智慧和幽默感,而他的生平也充满 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苏轼的有趣小故事。 一、苏轼的“怪石” 传说有一天,苏轼在游玩时,发现了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他觉得 这块石头非常有趣,于是决定将它带回家中。他小心翼翼地将石头包 裹好,然后让仆人将其运回家。 回到家中,苏轼将石头摆放在书房里,每天都会仔细观察它。他常 常与这块“怪石”对话,仿佛它是一个陪伴自己的朋友。有一天,苏轼 突发奇想,将自己的诗句刻在了石头上。从此以后,这块石头成了苏 轼的“灵感石”,他在写作时常常盯着它,如沐春风,思绪万千。 二、苏轼的名字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出生于北宋时期。他在北宋的科举考试中屡屡 失利,但最终成功考取进士,并且成为了一位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和政 治家。 然而,关于苏轼名字的故事却是颇为有趣的。苏轼原名为苏东坡, 坡字与他的性格和作品风格非常契合。但是,当时朝廷却认为坡字有 些不吉利,希望苏轼能够改名。

苏轼很为难,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名字已经和自己紧密相连了。最终,他决定留下“苏”字,但将“东坡”去掉,改名为“轼”。轼字意为车辕上的 横木,意味着承担重任、引领大家。这个名字不仅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也成为了苏轼后来的代表标志。 三、苏轼的“败鳞图” 苏轼对艺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 一位出色的画家。据传,苏轼一次在画一尾鱼时,因为画得不满意, 便将其撕毁。 但苏轼的朋友们却认为他的画很有特色,都很喜欢他的作品。于是,其中一个朋友建议苏轼将撕毁的画收集起来,并把它命名为“败鳞图”。苏轼觉得这个命名非常合适,于是收集了他撕毁的多幅作品,改名为“败鳞图”,并将其珍藏起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失败的作品,也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苏轼的“败鳞图”也成为了他创作中的特色之一。 四、苏轼与黄州“蜜梨” 苏轼曾任黄州(今湖北黄冈)知州期间,他发现黄州盛产美味的梨子。他对这种梨子非常喜爱,认为它们口感鲜美,甜而不腻。 于是,苏轼每年都会在梨子丰收时期举办一次盛大的“梨宴”,邀请 朋友和官员品尝黄州的蜜梨。这个盛宴成为了当地的一项传统活动, 吸引了无数人前来品尝并欣赏苏轼的文学才华。

苏轼与和尚的故事十则

苏轼与和尚的故事十则 有一天,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到一座寺庙浏览,听说这里和尚品德不端,心里有点不满。那和尚听说来了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就低头哈腰,毕恭毕敬,招待殷勤,又死皮赖脸地要求苏东坡题字留念。苏东坡握笔在手,疾书了一副对联: 日落香残,去了凡心一点; 火尽炉寒,来把意马牢栓。 和尚为了炫耀自己,把这对联悬在庙内楹柱上。一些文人看了捧腹大笑起来,和尚莫名其妙。原来这是一副谜联,上联含“秃”字,下联含“驴”字,合起来是“秃驴”二字。 苏东坡出巧联嘲讽和尚 传说,苏东坡有一次到,某寺庙游览,寺庙的老和尚不认识他,又见他衣着简朴,以为是个一般的游士,便很怠慢地随口说了一声:“坐!”苏东坡坐下后,老和尚就按惯例向小和尚挥了挥手,说了一声:“茶!”苏东坡接茶在手,开始与老和尚谈论这座寺庙的历史,评论寺庙中的文物古迹。老和尚见他谈吐不凡,感到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于是请他进厢房去叙谈。进到厢房,。老和尚改变刚才的怠慢口气说:“请坐!”并叫小和尚:“敬茶!”接着就请教姓名。当他知道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学士时,惊得“啊”了一声,连忙起身请苏东坡到客厅里。一进客厅,老和尚抢先上前用衣袖拂了拂太师椅,毕恭毕敬地对苏东坡说:“请上坐!”接着,直起脖子高呼小和尚:“敬香茶!”两人谈了一阵,苏东坡要告辞了,老和尚恭请他题副对联。苏东坡微笑着提起笔来,全用老和尚的话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坐,请坐,请上坐 下联:茶,香茶,敬香茶 老和尚看到这副对联,满脸羞愧。 罄有鱼(庆有余) 苏东坡被贬官到黄州任职期间,与佛印和尚结为好友,经常诗文往来。

有一次,苏东坡到寺庙里拜访佛印和尚,一进门就闻到一股鱼腥昧,因为他知道佛印和尚平日最喜欢吃鱼饮酒,而且每次必定要给他留一份。但这一次佛印和尚却一点不露声色。苏东坡心里明白这是佛印同他开玩笑,便在屋子里来回走,想找出鱼来下酒。可是,屋子里除了一只罄之外,别的没有地方可以藏鱼,苏东坡判断鱼一定藏在罄里,他不点破此事,对佛印笑道:“今天请你对一联,你能对上吗?”说罢,吟出上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 这是一副人人皆知的常用对联,但佛印不知苏东坡的用意,就立即对道: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哈哈大笑道:“既然罄(庆)里有鱼(余),还不拿出来下酒。” 佛印方知上了苏东坡的当,高兴地把鱼拿出来同苏东坡一起享用。 大千为床 有一次,苏东坡要来见佛印禅师,并且事先写信给禅师,叫禅 师如赵州禅师迎接赵王一样不必出来迎接。 苏东坡自以为了解禅的妙趣,佛印禅师应该以最上乘的礼来接他──不接 而接。可是却看到佛印禅师跑出寺门迎接,终于抓住取笑禅师的机会,说道:‘你的道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却不免俗套跑了大老远的路来迎接我。’ 苏东坡以为禅师这回必居下风无疑,而禅师却回答一首偈子说: “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 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意思是说:赵州不起床接见赵王,那是因为赵州不谦虚,而不是境界高,而我佛印出门来迎接你,你以为我真的起床了吗?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禅床,虽然你看到我起床出来迎接你,事实上,我仍然躺在大千禅床上睡觉呢?你苏东坡所知道的只是肉眼所见的有形的床,而我佛印的床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大广床啊! 多少重 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

苏轼在宜兴的民间传说

苏轼在宜兴的民间传说 展开全文 1、焚契还宅 宋建中靖国元年,东坡遇赦从海南岛北归,上表告老,意欲卜居终老阳羡。当时,朝中掌握权柄的蔡京禁锢,元祐(指宋哲宗亲政之前的1085~1093年)诸臣、士大夫畏惧受牵累而不敢与东坡交游。闸口永定里邵民瞻毫不畏惧,从学东坡,相随东坡遍访宜兴山水,扶东坡杖策过长桥,东坡也十分喜爱邵民瞻。 苏东坡一家人口多,有30余人。虽然在滆湖塘头和蜀山脚下有两处房子,但即使分开居住也非常拥挤。东坡一直想买一处大一点的房子,能一家住得下。邵民瞻终于为东坡买得一处房子,东坡也满意,花钱五百缗。苏东坡是个清官,贬谪在海南时薪俸又少,每年还靠弟弟苏辙分俸支持,才能过日子。囊中仅五百缗,刚够付房款。 总算是有了自己的房子,马上要住进去,苏东坡很高兴。有一天,邵民瞻陪东坡在月下散步,偶至一小村,听到一妇人哭得十分伤心。东坡倚杖听了一会,觉得十分惊疑,于是决定推门进去问个究竟。东坡与邵民瞻进门之后,这老妇仍痛哭不止。东坡就问:“你为什么这样伤心痛哭,能否说来听听?”老妇饮泣说:“我家有一所房子,历代相传,已有一百多年了,一代一代谁也不敢动卖祖宅,以至传到我的手上。我的儿子不争气,将祖宅卖给别人。我今天迁到这里来住,离开百年祖宅,怎不伤心呢?”听了这番话,东坡学士也感到悲切。就问:“你家的祖宅卖给谁了?”老妇人答道:“卖给了苏学士。”苏东坡说:“你家的宅子卖给了我!你不要悲伤,我今天就将房子还给你!”于是苏轼叫人取来房契,当着老妇的面烧掉了,并对老妇的儿子说:“不要你还五百缗房钱了。明天迎你老母回到故宅去,好好服侍你娘过日子吧!” 苏东坡无钱买房子了,托友人帮助,到常州顾塘桥借得孙氏一居所,暂时住下来。不想在当年七月,苏东坡竟卒于常州借居之所。

苏轼的奇闻轶事

苏轼的奇闻轶事 寄语: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1-3]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想知道苏轼更多的故事吗,苏轼的奇闻轶事由收录,欢迎阅读。 【轶闻:佛印】 (一)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二)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三)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

苏轼炼丹的故事

苏轼炼丹的故事 苏轼炼丹的故事,源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传说,他在历史上被誉为文坛巨擘,同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尽管苏轼主要以其文学成就闻名,但是有一段有关他炼丹的故事流传至今。 故事发生在苏轼四十多岁的时候,苏轼是一位对神秘事物非常感兴趣的学者,炼丹术对他极具吸引力。他曾在书中读到一篇关于炼丹的经典文章,这篇文章详细描述了炼丹的步骤和配方。如何炼制丹药成为了苏轼的迷恋。 于是,苏轼决心亲自尝试炼制丹药。他开始加以研究,搜集各种资料,详细了解炼丹的原理和步骤。苏轼时常关起房门,并且佩戴白衣,态度庄重。在家监,养生,勤修持,专心致志地探索炼丹之道。 炼丹需要特定的材料和工具,苏轼不惜远行,奔波于名山大川之间,搜寻各种珍稀的草药、矿石和药材。他巧妙地运用自己的学识,选择最适合的材料,力求遵循古代炼丹法所规定的配方和步骤。 根据古代传说,炼丹的目的是让人长生不老、脱离尘世之苦,拥有永恒的生命。苏轼也怀着这样的希冀,他认为如果能够成功炼制出丹药,对于自己和他的家人来说,都将是无上的福祉。 苏轼的炼丹实验进行了很长时间,他坚持不懈地努力,甚至夜以继日地工作。然而,他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虽然炉中香气四溢,但每次丹药成品都不符合他的期望。 在继续努力了几年后,苏轼越来越沮丧,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努力是否有意义。他在夜晚的深夜中沉思,追问自己为何无法成功。经历多次失败后,苏轼开始明白炼丹不是唯一通往长生不老的路。 尽管苏轼最终没有成功炼制出令人长生不老的丹药,但他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他领悟到修身养性、积极向上、追求精神成长和心灵上的满足才是真正的长生之道。

苏轼通过炼丹的经历,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明白到,追求外在的物质财富和长生不老的丹药并不是人生最重要的追求。唯有在修身养性、修炼道德、关怀他人,并不断追求知识与智慧的道路上,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苏轼的炼丹经历并没有使他气馁,相反,他继续从事他广泛的学术和文学创作,留下了许多被后人传颂的作品。他一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和成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炼丹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追求事业和追求长生不老之间,我们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通过不断地学习、修炼和追求真善美,我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苏东坡典故集锦

一、苏东坡与红烧肉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不但对诗文、书法造诣很深,而且堪称我国古代美食家,对烹调菜肴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长制作红烧肉。 回赠肉便是苏轼在徐州期间创制的红烧肉,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苏轼以身卒之,亲荷畚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这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徐州古今名馔》中都有记述。 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这就是“苏东坡”的由来。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仅仅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宋哲宗元(礻右)四年七月三日,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礻右)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因为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二。苏东坡与生姜 蘇東坡先生一次與友人姜至之飲酒。姜至之乘興調侃他是一味中藥“子蘇子”。東坡先生靈機一動,反唇相譏道:先生也是一味中藥,不是“半夏”,就是“厚朴”。姜至之茫然不知其故。東坡先生說:不是“半夏”、“厚朴”,何以用姜制之。 古代醫家認為半夏、厚朴有毒,需用姜炮制后才能入藥。蘇東坡指出:長吃生姜還有延年益壽的作用。據《東坡雜記》所載:“予昔監郡錢塘,游淨慈寺,眾中有僧號聰藥王,年八十余,面色紅潤,目光迥然。”問其健康長壽的奧秘,答道:“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雲。”生姜為姜科植物姜的鮮根莖,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主要產於四川、廣東、山東、陝西等地。中醫認為生姜性味辛、溫,有發表散寒、止嘔化痰的功效。 生姜既能生吃,又能用醋、醬、糟、鹽、蜜加工食用,是居家過日子必不可少的調味品,又是物美價廉、唾手可得的保健品。據研究,生姜含有姜醇等揮發油,對胃酸、胃液的分泌有雙向調節作用,可增進食欲,促使腸道蠕動,消除腸脹氣。所以民間有諺語說,“早上三片姜,勝過飲參湯”,“每天三片姜,不勞醫生開處方”。我國古代的許多名人,如孔子,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