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完整word)高中物理选修3-3资料

(完整word)高中物理选修3-3资料

(完整word)高中物理选修3-3资料
(完整word)高中物理选修3-3资料

高中物理选修3-3复习

专题定位本专题用三讲时分别解决选修3-3、3-4、3-5中高频考查问题,高考对本部分内容考查的重点和热点有:

选修3-3:①分子大小的估算;②对分子动理论内容的理解;③物态变化中的能量问题;

④气体实验定律的理解和简单计算;⑤固、液、气三态的微观解释和理解;⑥热力学定律的理解和简单计算;⑦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等内容.

选修3-4:①波的图象;②波长、波速和频率及其相互关系;③光的折射及全反射;④光的干涉、衍射及双缝干涉实验;⑤简谐运动的规律及振动图象;⑥电磁波的有关性质.

选修3-5:①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②原子的能级跃迁;③原子核的衰变规律;④核反应方程的书写;⑤质量亏损和核能的计算;⑥原子物理部分的物理学史和α、β、γ三种射线的特点及应用等.

应考策略选修3-3内容琐碎、考查点多,复习中应以四块知识(分子动理论、从微观角度分析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气体实验定律、热力学定律)为主干,梳理出知识点,进行理解性记忆.

选修3-4内容复习时,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抓住波的传播和图象、光的折射定律这两条主线,强化训练、提高对典型问题的分析能力.

选修3-5涉及的知识点多,而且多是科技前沿的知识,题目新颖,但难度不大,因此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抓住动量守恒定律和核反应两条主线,强化典型题目的训练,提高分析综合题目的能力.

第1讲热学

高考题型1热学基本知识

解题方略

1.分子动理论

(1)分子大小

①阿伏加德罗常数:N A=6.02×1023 mol-1.

②分子体积:V0=V mol

N A(占有空间的体积).

③分子质量:m0=M mol

N A.

④油膜法估测分子的直径:d=V

S.

(2)分子热运动的实验基础: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

①扩散现象特点: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②布朗运动特点:液体内固体小颗粒永不停息、无规则的运动,颗粒越小、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分子势能

①分子力:分子间引力与斥力的合力.分子间距离增大,

引力和斥力均减小;分子间距离减小,引力和斥力均增大,但斥力总比引力变化得快.

②分子势能: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当分子间距为r0(分子间的距离为r0时,分子间作用的合力为0)时,分子势能最小.

2.固体和液体

(1)晶体和非晶体的分子结构不同,表现出的物理性质不同.晶体具有确定的熔点.单晶体表现出各向异性,多晶体和非晶体表现出各向同性.晶体和非晶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液晶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状态,所处的状态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液晶具有流动性,在光学、电学物理性质上表现出各向异性.

(3)液体的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具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表面张力的方向跟液面相切.

例1关于热学基本知识的易错点辨析(正确的打“√”号,错误的打“×”号)

(1)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2)布朗运动并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但它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液体温度越高,布朗运动会越激烈()

(4)布朗运动反映了悬浮颗粒中分子运动的不规则性()

(5)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越小,布朗运动就越明显()

(6)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越小,受到液体分子的撞击就越容易平衡()

(7)布朗运动是由于液体各部分温度不同而引起的()

(8)在较暗的房间里,看到透过窗户的“阳光柱”里粉尘的运动不是布朗运动()

(9)布朗运动是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10)显微镜下观察到墨水中的小炭粒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这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

(11)悬浮在空气中做布朗运动的PM2.5微粒,气温越高,运动越剧烈()

(12)扩散运动就是布朗运动()

(13)扩散现象与布朗运动都与温度有关()

(14)扩散现象不仅能发生在气体和液体中,固体中也可以()

(15)“酒香不怕巷子深”与分子热运动有关()

(16)水不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分子力()

(17)用力拉铁棒的两端,铁棒没有断,说明此时分子间只存在引力而不存在斥力()

(18)分子间引力总是随着分子间的距离减小而减小()

(19)将一个分子从无穷远处无限靠近另一个分子,则这两个分子间的分子力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再增大()

(20)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减少,斥力增大()

(21)若两分子间距离减小,分子间斥力增大,引力减小,合力为斥力()

(22)当两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的间距r0时,分子间的距离越大,分子势能越小()

(23)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距增加时,分子间的引力增大,斥力减小()

(24)分子间引力总是随着分子间的距离减小而减小()

(25)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

(26)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斥力都减小()

(27)随着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减小,分子势能也减小()

(28)分子间的距离为r0时,分子间作用力的合力为零,分子势能最小()

(29)同种物质可能以晶体和非晶体两种不同的形态出现()

(30)大颗粒的盐磨成了细盐,就变成了非晶体()

(31)单晶体的某些物理性质具有各向异性,而多晶体和非晶体是各向同性的()

(32)单晶体和多晶体都有确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33)晶体在各个方向上的导热性能相同,体现为各向同性()

(34)单晶体的物理性质具有各向异性()

(35)太空中水滴成球形,是液体表面张力作用的结果()

(36)漂浮在热菜汤表面上的油滴,从上面的观察是圆形的,是油滴液体呈各向同性的缘故()

(37)液体与大气相接触,表面层内分子所受其他分子的作用表现为相互吸引()

(38)由于液体表面分子间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的距离,液面分子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所以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

(39)液体表面张力的方向与液面垂直并指向液体内部()

(40)液体表面的分子距离大于分子间的平衡距离,使得液面有表面张力()

(41)叶面上的小露珠呈球形是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

(42)肥皂水的水面能托住小的硬币主要与液体的表面张力有关()

(43)雨水没有透过布雨伞是因为液体表面存在张力()

(44)液晶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同时具有晶体的各向异性特征()

(45)液晶显示器是利用了液晶对光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

(46)当人们感到潮湿时,空气的绝对湿度一定较大()

(47)空气相对湿度越大时,空气中水蒸气压强越接近饱和汽压,水蒸发越快()

(48)只要知道水的摩尔质量和水分子的质量,就可以计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49)用阿伏加德罗常数和某种气体的密度,就可以求出该种气体的分子质量()

(50)已知某气体的摩尔体积V,再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N A,就可以求出一个气体分子的体积()

(51)只要知道气体的摩尔体积和阿伏加德罗常数,就可以算出气体分子的体积()

(52)用阿伏加德罗常数和某种气体的密度,就一定可以求出该种气体的分子质量()

(53)达到热平衡的两个物体具有相同的热量()

(54)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

(55)温度升高时物体内的每个分子的运动速率一定增大()

(56)物体中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57)物体的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58)温度升高,物体内每个分子的动能一定增大()

(59)相同质量0 ℃的水的分子势能比0 ℃的冰的分子势能大()

(60)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作用力()

(61)单位体积的气体分子数增加,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

(62)气体的压强是由于大量分子频繁撞击器壁产生的()

(63)若气体的温度不变,压强增大,说明每秒撞击单位面积器壁的分子数增多()

(64)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压强不变时,气体分子单位时间内对器壁单位面积的平均碰撞次数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少()

(65)从微观角度看气体压强只与分子平均动能有关()

(66)气体分子单位时间内与单位面积器壁发生碰撞的次数,与单位体积内气体的分子数和气体温度都有关()

(67)单位时间内气体分子对容器壁单位面积上碰撞次数减少,气体的压强一定减小() 预测1(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3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将一块晶体敲碎后,得到的小颗粒是非晶体

B.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有些晶体在不同方向上有不同的光学性质

C.由同种元素构成的固体,可能会由于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而成为不同的晶体

D.在合适的条件下,某些晶体可以转化为非晶体,某些非晶体也可以转化为晶体

E.在熔化过程中,晶体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内能也保持不变

预测2(2015·东北三省三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布朗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热运动

B.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压强也一定增大

C.不同温度下,水的饱和汽压都是相同的

D.完全失重状态下悬浮的水滴呈球状是液体表面张力作用的结果

E.分子动理论认为,单个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但是大量分子的运动仍然有一定规律

高考题型2热力学定律的理解

解题方略

1.物体内能变化的判定:温度变化引起分子平均动能的变化;体积变化,分子间的分子力做功,引起分子势能的变化.

2.热力学第一定律

(1)公式:ΔU=W+Q;

(2)符号规定:外界对系统做功,W>0;系统对外界做功,W<0.系统从外界吸收热量,Q>0;系统向外界放出热量,Q<0.系统内能增加,ΔU>0;系统内能减少,ΔU<0.

3.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①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按热传递的方向性表述).②不可能从单一热库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成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按机械能和内能转化的方向性表述).③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例2关于热力学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号,错误的打“×”号)

(1)外界对系统做功,其内能一定增加()

(2)系统从外界吸收热量,其内能一定增加()

(3)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发生绝热膨胀时,其内能不变()

(4)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等压膨胀过程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

(5)在轮胎爆裂这一短暂过程中,气体膨胀,温度下降()

(6)密闭有空气的薄塑料瓶因降温而变扁,此过程外界对其做功,瓶内空气内能增加()

(7)热量能够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导到低温物体,但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导到高温物体()

(8)利用浅层海水和深层海水之间的温度差制造一种热机,将海水的一部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是可能的()

(9)自然界进行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是不可逆的()

(10)功转变为热的实际宏观过程一定是可逆过程()

(11)空调既能制热又能制冷,说明热传递不存在方向性()

(12)不断改进工艺,热机的效率可能达到100%()

(13)热量不可以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是因为违背了热力学第一定律()

(14)“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是因为它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

(15)“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是因为它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

预测3(2015·呼伦贝尔一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冷机的制冷温度可以降到-280 ℃

B.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热量可以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C.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热机的效率可以达到100%

D.无论科技怎样发展,第二类永动机都不可能实现

E.无论科技怎样发展,都无法判断一温度升高的物体是通过做功还是热传递实现的

预测4(2015·湖北八校联考)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开始,经历三个过程ab、bc、ca回到原状态,其V-T图象如图1所示,P a、P b、P c分别表示状态a、b、c的压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

图1

A.过程ab中气体一定吸热

B.P c=P b>P a

C.过程bc中分子势能不断增大

D.过程bc中每一个分子的速率都减小

E.过程ca中气体吸收的热量等于对外做的功

高考题型3气体实验定律的应用

解题方略

1.气体实验定律

(1)等温变化:pV=C或p1V1=p2V2;

(2)等容变化:p T =C 或p 1T 1=p 2T 2

; (3)等压变化:V T =C 或V 1T 1=V 2T 2

; (4)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T =C 或p 1V 1T 1=p 2V 2T 2

. 2.应用气体实验定律的三个重点环节:

(1)正确选择研究对象:对于变质量问题要保证研究质量不变的部分;对于多部分气体问题,要各部分独立研究,各部分之间一般通过压强找联系.

(2)列出各状态的参量:气体在初、末状态,往往会有两个(或三个)参量发生变化,把这些状态参量罗列出来会比较准确、快速的找到规律.

(3)认清变化过程:准确分析变化过程以便正确选用气体实验定律.

例3 (2015·新课标全国Ⅰ·33) 如图2,一固定的竖直汽缸由一大一小两个同轴圆筒组成,两圆筒中各有一个活塞.已知大活塞的质量为m 1=2.50 kg ,横截面积为S 1=80.0 cm 2;小活塞的质量为m 2=1.50 kg ,横截面积为S 2=40.0 cm 2;两活塞用刚性轻杆连接,间距为l =40.0 cm ;汽缸外大气的压强为p =1.00×105 Pa ,温度为T =303 K .初始时大活塞与大圆筒底部

相距l 2

,两活塞间封闭气体的温度为T 1=495 K .现汽缸内气体温度缓慢下降,活塞缓慢下移.忽略两活塞与汽缸壁之间的摩擦,重力加速度大小g 取 10 m/s 2.求:

图2

(ⅰ)在大活塞与大圆筒底部接触前的瞬间,汽缸内封闭气体的温度;

(ⅱ)缸内封闭的气体与缸外大气达到热平衡时,缸内封闭气体的压强.

预测5(2015·烟台二模) 如图3所示,一汽缸质量为M=60 kg(汽缸的厚度忽略不计且透热性良好),开口向上放在水平面上,汽缸中有横截面积为S=100 cm2的光滑活塞,活塞质量m=10 kg.汽缸内封闭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此时气柱长度为L1=0.4 m.已知大气压为p0=1×105 Pa.现用力缓慢向上拉动活塞,若使汽缸能离开地面,气柱的长度至少是多少?(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

图3

预测6(2015·黄冈市4月模拟)如图4,上粗下细且上端开口的薄壁玻璃管内有一部分水银封住密闭气体,横截面积分别为S1=1 cm2、S2=2 cm2,细管内水银长度为h1=4 cm,封闭气体长度为L=6 cm.大气压强为p0=76 cmHg,气体初始温度为T1=288 K,上管足够长.

图4

(1)缓慢升高气体温度,求水银刚好全部进入粗管内时的温度T2;

(2)气体温度保持T2不变,为使封闭气体长度变为8 cm,需向开口端注入的水银柱的体积为多少?

高考题型4热学中的综合问题

例4(2015·新课标全国Ⅱ·33(2)) 如图5,一粗细均匀的U形管竖直放置,A侧上端封闭,B侧上端与大气相通,下端开口处开关K关闭;A侧空气柱的长度为l=10.0 cm,B侧水银面比A侧的高h=3.0 cm.现将开关K打开,从U形管中放出部分水银,当两侧水银面的高度差为h1=10.0 cm时将开关K关闭.已知大气压强p0=75.0 cmHg.

图5

(ⅰ)求放出部分水银后A侧空气柱的长度;

(ⅱ)此后再向B侧注入水银,使A、B两侧的水银面达到同一高度,求注入的水银在管内的长度.

预测7(2015·石家庄二模) 1 mol 理想气体的压强p与体积V的关系如图6所示.气体在状态A时的压强为p0,体积为V0,热力学温度为T0,在状态B时的压强为2p0,体积为2V0,AB为直线段.已知该气体内能与温度成正比U=C V T(C V为比例系数).求:

图6

(1)气体在B状态时的热力学温度;

(2)气体从状态A变化到状态B的过程中吸收的热量.

预测8(2015·日照二模)在某高速公路发生一起车祸,车祸系轮胎爆胎所致.已知汽车行驶前轮胎内气体压强为2.5 atm,温度为27 ℃,爆胎时胎内气体的温度为87 ℃,轮胎中的空气可看做理想气体.

(1)求爆胎时轮胎内气体的压强;

(2)从微观上解释爆胎前胎内气体压强变化的原因;

(3)爆胎后气体迅速外泄,来不及与外界发生热交换,判断此过程胎内原有气体内能如何变化?简要说明理由.

提醒:完成作业专题八第1讲

学生用书答案精析专题八选考部分(3-3、3-4、3-5)

第1讲热学

高考题型1热学基本知识

例1(1)×(2)√(3)√(4)×(5)√

(6)×(7)×(8)√(9)×(10)√

(11)√(12)×(13)√(14)√(15)√

(16)√(17)×(18)×(19)√(20)×

(21)×(22)×(23)×(24)×(25)×

(26)√(27)×(28)√(29)√(30)×

(31)√(32)√(33)×(34)√(35)√

(36)×(37)√(38)×(39)×(40)√

(41)√(42)√(43)√(44)√(45)√

(46)×(47)×(48)√(49)×(50)×

(51)×(52)×(53)×(54)√(55)×

(56)×(57)√(58)×(59)√(60)√

(61)×(62)√(63)√(64)√(65)×

(66)√(67)×

预测1BCD

预测2ADE

高考题型2热力学定律的理解

例2(1)×(2)×(3)×(4)√(5)√

(6)×(7)√(8)√(9)√(10)×

(11)×(12)×(13)×(14)√(15)×

预测3BDE

预测4ABE

高考题型3 气体实验定律的应用

例3 (ⅰ)330 K (ⅱ)1.01×105 Pa

解析 (ⅰ)大小活塞在缓慢下移过程中,受力情况不变,汽缸内气体压强不变,由盖—吕萨

克定律得V 1T 1=V 2T 2

初状态V 1=l 2

(S 1+S 2),T 1=495 K 末状态V 2=lS 2

代入可得T 2=23

T 1=330 K (ⅱ)对大、小活塞受力分析则有

m 1g +m 2g +pS 1+p 1S 2=p 1S 1+pS 2

可得p 1=1.1×105 Pa

缸内封闭的气体与缸外大气达到热平衡过程中,气体体积不变,由查理定律得p 1T 2=p 2T 3

T 3=T =303 K

解得p 2=1.01×105 Pa

预测5 1.1 m

解析 初状态p 1=p 0+mg S

=1.1×105 Pa ,V 1=0.4S 汽缸脱离地面有F =mg +Mg =700 N

p 2=p 0+mg S -F S

=0.4×105 Pa ,V 2=L 2S 由玻意耳定律得p 1V 1=p 2V 2

解得L 2=1.1 m

即气柱的长度至少是1.1 m.

预测6 (1)468 K (2)37 cm 3

解析 (1)初状态:p 1=p 0+p h 1,V 1=LS 1

末状态:p 2=p 0+p h 2,V 2=(L +h 1)S 1

又有:S1h1=S2h2

根据p1V1

T1=p2V2

T2

由以上各式并代入数据解得:T2=468 K.

(2)气体等温变化有:p2V2=p3V3

解得p3=97.5 cmHg,

设此时水银柱的液面高度差为h3,有:

h3=97.5 cm-76 cm=21.5 cm

注入的水银柱体积V注=(21.5-2)×2 cm3+2×1 cm3-4×1 cm3=37 cm3.

高考题型4热学中的综合问题

例4(ⅰ)12.0 cm(ⅱ)13.2 cm

解析(ⅰ)以cmHg为压强单位.设A侧空气柱长度l=10.0 cm时的压强为p;当两侧水银面的高度差为h1=10.0 cm时,空气柱的长度为l1,压强为p1.

由玻意耳定律得pl=p1l1①

由力学平衡条件得p=p0+h②

打开开关K放出水银的过程中,B侧水银面处的压强始终为p0,而A侧水银面处的压强随空气柱长度的增加逐渐减小,B、A两侧水银面的高度差也随之减小,直至B侧水银面低于A侧水银面h1为止.由力学平衡条件有p1=p0-h1③

联立①②③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

l1=12.0 cm④

(ⅱ)当A、B两侧的水银面达到同一高度时,设A侧空气柱的长度为l2,压强为p2.

由玻意耳定律得pl=p2l2⑤

由力学平衡条件有p2=p0⑥

联立②⑤⑥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

l 2=10.4 cm ⑦

设注入的水银在管内的长度Δh ,依题意得

Δh =2(l 1-l 2)+h 1⑧

联立④⑦⑧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

Δh =13.2 cm

预测7 (1)4T 0 (2)3C V T 0+3p 0V 02

解析 (1)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 0V 0T 0=2p 0×2V 0T B

,解得T B =4T 0. (2)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 =W +Q ,

根据图象可知

W =-(p 0+2p 0)(2V 0-V 0)2

, ΔU =C V (4T 0-T 0)

解得:Q =3C V T 0+3p 0V 02

. 预测8 (1)3 atm (2)(3)见解析

解析 (1)初状态:p 1=2.5 atm ,

T 1=(27+273) K =300 K

末状态:T 2=(87+273) K =360 K

爆胎之前气体状态变化为等容变化,

由气体实验定律得,p 1T 1=p 2T 2

, 解得p 2=3 atm.

(2)气体体积不变,分子密集程度不变,温度升高时,分子平均动能增大,单位时间内撞击单位面积器壁的分子数增多,分子的平均撞击力增大,所以气体压强增大.

(3)气体迅速膨胀对外做功,但短时间内与外界几乎不发生热量传递,由热力学第一定律ΔU =W+Q得,ΔU<0,气体的内能减少.

高中物理选修3-1知识点归纳(完美版)学习资料

物理选修3-1 一、电场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 =1.60×10-19 C );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库仑定律:F K Q Q r =12 2 (真空中的点电荷){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 k:静电力常量k =9.0×109 N ?m 2 /C 2 ;Q 1、Q 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 F q =(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 :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 KQ r =2 {r :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 ),Q :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AB U E d = {U AB :AB 两点间的电压(V),d:AB 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 =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 AB =φA -φB ,U AB =W AB /q =q P E Δ 减 8.电场力做功:W AB =qU AB =qEd =ΔE P 减{W AB :带电体由A 到B 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 AB :电场中A 、B 两点间的电势差(V )(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ΔE P 减 :带电体由A 到B 时势能的减少量} 9.电势能:E PA =q φA {E PA :带电体在A 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 :A 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ΔE P 减=E PA -E PB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 位置到B 位置时电势能的减少量}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W AB =ΔE P 减=qU AB (电场力所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减少量) 12.电容C =Q/U(定义式,计算式) {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εS C 4πkd =(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常见电容器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 =0):W =ΔE K 增或2 2 mVt qU =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 0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 : 类平抛运动(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d U E = 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 =V 0t 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2at d =, F qE qU a m m m === 注: (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 的总量平分;

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点整理

选修3—3考点汇编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1mol 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2316.0210A N mol -=? (3)对微观量的估算 ①分子的两种模型:球形和立方体(固体液体通常看成球形,空气分子占据的空间看成立方体) ②利用阿伏伽德罗常数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 a.分子质量:mol A M m N = b.分子体积:mol A V v N = c.分子数量:A A A A mol mol mol mol M v M v n N N N N M M V V ρρ= === 2、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布朗运动 扩散现象)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了物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布朗运动:它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①布朗运动的三个主要特点: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②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它是由于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固体微小颗粒各个方向撞击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③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扩散现象都有力地说明物体内大量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简称热运动,温度 越高,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是分子 间斥力随分子间距离加大而减小得更快些,如图1中两条虚线 所示。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两种力的合力又叫做分子 力。在图1图象中实线曲线表示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即分子力) 随距离变化的情况。当两个分子间距在图象横坐标0r 距离时, 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平衡,分子间作用力为零,0r 的数量级为 1010-m ,相当于0r 位置叫做平衡位置。当分子距离的数量级大于 m 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十 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了 4、温度

高中物理课本物理学家及历史资料汇总

高中物理课本物理学家及历史资料汇总 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 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正比于t。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褰;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布朗: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褰;创立了把一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察;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2、奥斯特:丹麦科学察;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3、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14、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 /m;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5、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16、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7、楞次:德国科学家;概括试验结果,发表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18、麦克斯韦:英国科学家;总结前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 19、赫兹:德国科学寨;在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后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测得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证实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20、惠更斯:荷兰科学家;在对光的研究中,提出了光的波动说。发明了摆钟。 21、托马斯·杨:英国物理学寨;首先巧妙而简单的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成功地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双孔或双缝干涉)

高中物理模型:常见的磁场整理

模型/题型:常见的磁场整理 条形磁体①在磁体的外部磁感线从磁体的N极出来进入磁场的S极,在内部也有相应条数的磁感线与外部的磁感线衔接组成闭合曲线; ②磁感线分布有两个对称轴,一是磁铁的中轴线,二是磁铁的中垂线(从空间上来说为两个对称面); ③条形磁铁的磁感线在磁铁的外部的两端(磁极)最密,中间稀疏。 蹄形磁铁①与条形磁铁相同,在磁体的外部磁感线从磁体的N极出来进入磁场的S极,在内部也有相应条数的磁感线(未画出)与外部的磁感线衔接组成闭合曲线; ②磁感线分布有一个对称轴,即磁铁的对称轴; ③蹄形磁铁的磁感线在磁铁外部是两端(磁极)最密,中间稀疏。 异名磁极①当两异名磁极相距较近时,两极间的磁场除边缘区域外是匀强磁场,磁感线相互平行、疏密均匀; ②当两异名磁极相距较远时,两极间靠中心位置越近磁感应强度越弱,磁感线越稀疏。类似于两等量异种电荷(点电荷)的磁场。 同名磁极 ①两同名磁极间的磁感线分布类似于两等量同种电荷(点电荷)的磁感线分布 ②磁感线有两条对称轴,分别为(1)两磁极的中轴线(2)两磁极间的中轴线 安培定则立体图横截面图纵截面图 直 线 电 流 一组以导线上任意点为圆心的多组同心圆,距导线越远磁感线越稀疏,磁场越弱 环 形 电 流 环形电流的两侧可等效为小磁针的N极和S极,内部磁场比环外强,磁感线越向外越稀疏

通 电 螺 线 管 内部为匀强磁场且比外部强,方向由S极→N极,外部类似条形磁铁的磁场,管外为非匀强磁场 1.用右手握住导线,让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一致,弯曲的四指所指的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 2.让右手弯曲的四指和环形电流的方向一致,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环形导线轴线上磁感线的方向。 3.让右手弯曲的四指和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一致,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线管中轴线上磁感线的方向。 三、地磁场的特点 ①地理南北极和地磁南北极相反 ②存在磁偏角 ③地球的磁场外部由南极到北极,内部由北极到南极 ④南半球地磁场磁感线斜向上,北半球斜向下,赤道与地面平行 四、磁场基础知识梳理 (一).磁感线 1、磁感线:在磁场中画出一系列有方向的曲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曲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2.磁感线的基本特点: (1)磁体外部磁感线从N极出发指向S极,在磁体内部由S极到N极,形成闭合曲线。 (2)磁感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处的磁场方向。 (3)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该处的磁场的强弱。 (4)任意两条磁感线不相交(不相切)。 (5)磁感线是假想线。 (二).匀强磁场 1.定义:磁场强弱、方向处处相同的磁场 2.磁感线分布特点:匀强磁场的磁感线是一些间隔相同的平行直线 (三).磁通量 1.磁通量的定义 公式Φ=BS中的B应是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S是与磁场方向垂直的面积,因此,可以理解为Φ=BS⊥.如果平面与磁场方向不垂直,应把面积S投影到与磁场垂直的方向上,求出投影面积S⊥,代入到Φ=BS⊥中计算,应避免硬套公式Φ=BSsin θ或Φ=BScos θ. 2.磁通量的变化:一般有下列三种情况: (1)磁感应强度B不变,有效面积S变化,则ΔΦ=Φt-Φ0=B·ΔS. (2)磁感应强度B变化,磁感线穿过的有效面积S不变,则穿过回路中的磁通量的变化是:ΔΦ=Φt-Φ0=ΔB·S. (3)磁感应强度B和有效面积S同时发生变化的情况,则ΔΦ=Φt-Φ0. ?特别提醒 ①平面S与磁场方向不垂直时,要把面积S投影到与磁场垂直的方向上,即求出有效面积. ②可以把磁通量理解为穿过面积S的磁感线净条数.相反方向穿过面积S的磁感线可以互相抵消.

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点整理

选修3—3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单分子油膜法测量分子直径-V=Sd V 是滴入浅水盘中纯油酸的体积,等于油酸溶液的体积乘以浓度。S 是单分子油膜在水面上形成的面积。 (2)1mol 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2316.0210A N mol -=? (3)对微观量的估算 ①分子的两种模型:球形和立方体(固体液体通常看成球形,空气分子占据的空间看成 立方体) ②利用阿伏伽德罗常数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 a.分子质量:mol A M m N = b.分子体积:mol A V v N =【固体和液体-分子体积,气体--分子平均占有空间体积】 c.分子数量:A A A A mol mol mol mol M v M v n N N N N M M V V ρρ= ===【M-任意质量;v--任意体积】 2、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布朗运动 扩散现象)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了物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同 时还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布朗运动:它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的无规则运动,不是分子热运动,但颗粒很小,是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的。 ①布朗运动的三个主要特点: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 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②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它是由于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固体微小颗粒各个方向撞 击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③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的产生原因是物体分子 做无规则热运动。两者都有力地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简称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是分子间 斥力随分子间距离加大而减小得更快些,如图1中两条虚线所示。 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两种力的合力又叫做分子力,随距 离的增加,分子力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在图1图象中实 线曲线表示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即分子力)随距离变化的情况。当两个分子间距在图象横 坐标0r 距离时,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平衡,分子间作用力为零,0r 的数量级为1010-m , 相当于0r 位置叫做平衡位置。当分子距离的数量级大于 m 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了 4、温度 宏观上的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的温度是物体大量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不同分子温度相同,平均速率不一定相同。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273.15T t K =+。热力学温度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5、分子势能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 子势能。分子势能的大小与分子间距离有关,分子势能的大小变化可通过宏观量体积来反映。(0r r =时分子势能最小)固体分子和液体内部分子通常处于平衡位置, 势能最小。分子势能随距离增加,先减小,再增加。 当0r r >时,分子力为引力,当r 增大时,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当0r r <时,分子力为斥力,当r 减少时,分子力做负功,分子是能增加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公式概念总结内部资料(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公式概念总结 一、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 t x v = (定义式) 平均速度的方向即为运动方向 v -平均速度 国际单位:米每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每时 km/h 换算关系 1m/s=3.6km/h (2)加速度t v v t v a 0t -=??= 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也叫速度的变化率 {以Vo 为正方向,a 与Vo 同向(做加速运动)a>0;反向(做减速运动) 则a<0} 注: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0v ):m/s ; 加速度(a):m/s 2; 末速度(t v ):m/s ; 时间(t):秒(s); 位移(x):米(m ); 路程(s):米(m ); 三个基本物理量:长度 质量 时间 对应三个基本单位:m kg s (3) 基本规律: 速度公式 at v v t +=0 位移公式 2012 x t at v =+ 几个重要推论: (1)ax v v t 22 02=- (o v 初速度,t v 末速度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匀减速直线 运动(比如刹车):a 为负值,) (2) 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3) 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 =022t t V V x V t +== 2 s V =注意 都是在什么条件下用比较好?(在什么条件不知或不需要知道或者也用不到时,该用哪个公式?) (5)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 位移之差为一常数: (a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T 一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用来求纸带问题中的加速度,注意 单位的换算) (6)自由落体: ①初速度Vo =0 ②末速度gt V t = ③下落高度2 2 1gt h =(从Vo 位置向下计算) ④推论22t V gh = 全程平均速度 2 t V V = 平均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 =g =9.8m/s 2≈10m/s 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 直向下)。 二、相互作用: 1、重力G =mg (方向竖直向下,g =9.8m/s 2≈10m/s 2,作用点在重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适 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弹力,胡克定律:x F k =弹(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3、求 1F 和2F 两个共点力的合力: 姓名: (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求三个力的合力方法,先求出两个力的合力范围,看第三个力在不在这个范围内,如果在,则最小值可以取到0,最大值是三个力的和 4、物体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或 5、摩擦力的公式: (1) 滑动摩擦力: 说明:a 、N F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即支持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 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只要不动, 推力越大,静摩擦力越大) 大小范围: O ≤ f ≤ m ax f m (m ax f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f=F 说明:a 、摩擦力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 2 aT x =?N f F F μ=0=合F 0=合x F 0=合y F

(完整word)高中物理选修3-3资料

高中物理选修3-3复习 专题定位本专题用三讲时分别解决选修3-3、3-4、3-5中高频考查问题,高考对本部分内容考查的重点和热点有: 选修3-3:①分子大小的估算;②对分子动理论内容的理解;③物态变化中的能量问题; ④气体实验定律的理解和简单计算;⑤固、液、气三态的微观解释和理解;⑥热力学定律的理解和简单计算;⑦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等内容. 选修3-4:①波的图象;②波长、波速和频率及其相互关系;③光的折射及全反射;④光的干涉、衍射及双缝干涉实验;⑤简谐运动的规律及振动图象;⑥电磁波的有关性质. 选修3-5:①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②原子的能级跃迁;③原子核的衰变规律;④核反应方程的书写;⑤质量亏损和核能的计算;⑥原子物理部分的物理学史和α、β、γ三种射线的特点及应用等. 应考策略选修3-3内容琐碎、考查点多,复习中应以四块知识(分子动理论、从微观角度分析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气体实验定律、热力学定律)为主干,梳理出知识点,进行理解性记忆. 选修3-4内容复习时,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抓住波的传播和图象、光的折射定律这两条主线,强化训练、提高对典型问题的分析能力. 选修3-5涉及的知识点多,而且多是科技前沿的知识,题目新颖,但难度不大,因此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抓住动量守恒定律和核反应两条主线,强化典型题目的训练,提高分析综合题目的能力. 第1讲热学 高考题型1热学基本知识 解题方略 1.分子动理论 (1)分子大小 ①阿伏加德罗常数:N A=6.02×1023 mol-1. ②分子体积:V0=V mol N A(占有空间的体积).

③分子质量:m0=M mol N A. ④油膜法估测分子的直径:d=V S. (2)分子热运动的实验基础: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 ①扩散现象特点: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②布朗运动特点:液体内固体小颗粒永不停息、无规则的运动,颗粒越小、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分子势能 ①分子力:分子间引力与斥力的合力.分子间距离增大, 引力和斥力均减小;分子间距离减小,引力和斥力均增大,但斥力总比引力变化得快. ②分子势能: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当分子间距为r0(分子间的距离为r0时,分子间作用的合力为0)时,分子势能最小. 2.固体和液体 (1)晶体和非晶体的分子结构不同,表现出的物理性质不同.晶体具有确定的熔点.单晶体表现出各向异性,多晶体和非晶体表现出各向同性.晶体和非晶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液晶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状态,所处的状态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液晶具有流动性,在光学、电学物理性质上表现出各向异性. (3)液体的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具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表面张力的方向跟液面相切.

高中物理选修3-1知识点归纳(完美版)上课讲义

高中物理选修3-1知识点归纳(完美版)

物理选修3-1 一、电场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 =1.60×10-19C );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库仑定律:F K Q Q r =122(真空中的点电荷){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 k:静电力常量k =9.0×109N ?m 2/C 2;Q 1、Q 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 F q = (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 :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 KQ r =2 {r :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 ),Q :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AB U E d = {U AB :AB 两点间的电压(V),d:AB 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 =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 AB =φA -φB ,U AB =W AB /q =q P E Δ减 8.电场力做功:W AB =qU AB =qEd =ΔE P 减{W AB :带电体由A 到B 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 AB :电场中A 、B 两点间的电势差(V )(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ΔE P 减 :带电体由A 到B 时势能的减少量}

9.电势能:E PA =q φA {E PA :带电体在A 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 :A 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ΔE P 减=E PA -E PB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 位置到B 位置时电势能的减少量}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W AB =ΔE P 减=qU AB (电场力所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减少量) 12.电容C =Q/U(定义式,计算式) {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εS C 4πkd =(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常见电容器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 =0):W =ΔE K 增或2 2 mVt qU =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 0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 : 类平抛运动(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d U E = 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 =V 0t 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2at d =, F qE qU a m m m === 注: (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方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 (3)常见电场的分布要求熟记; (4)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电荷正负有关; (5)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

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总结

高中物理3-3知识点总结 一、分子动理论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微观量:分子体积V0、分子直径d 、分子质量m 0 宏观量:物质体积V 、摩尔体积V A、物体质量m、摩尔质量M、物质密度ρ。 联系桥梁: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6.02×1023 mol -1 ) A V M V m ==ρ (1)分子质量:A A 0N V N M N m m A ρ=== (2)分子体积:A A 0N M N V N V V A ρ=== (对气体,V 0应为气体分子占据的空间大小) (3)分子大小:(数量级10-1 0m) 球体模型.30)2 (34d N M N V V A A A πρ=== 直径3 06πV d =(固、液体一般用此模型) 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S V d = S —单分子油膜的面积,V —滴到水中的纯油酸的体积 错误!立方体模型.3 0=V d (气体一般用此模型;对气体,d应理解为相邻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注意:固体、液体分子可估算分子质量、大小(认为分子一个挨一个紧密排列); 气体分子间距很大,大小可忽略,不可估算大小,只能估算气体分子所占空间、分子质量。 (4)分子的数量:A A N M V N M m nN N A ρ== = 或者 A A N M V N V V nN N A A ρ===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直接说明了组成物体的分子总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

发生原因是固体微粒受到包围微粒的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地撞击的不平衡性造成的.因而间接 ..说明了液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错误!布朗运动是固体微粒的运动而不是固体微粒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②布朗运动反映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但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 ③课本中所示的布朗运动路线,不是固体微粒运动的轨迹. ④微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分子间引力和斥力一定同时存在,且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变化快,实际表现出的分子力是分子引力和分子斥力的合力 ②分子力的表现及变化,对于曲线注意两个距离,即平衡距离r0(约10-10m)与10r0。 (ⅰ)当分子间距离为r0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力为零。 (ⅱ)当分子间距r>r0时,引力大于斥力,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离由r0增大时,分子力先增大后减小 (ⅲ)当分子间距r<r0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由r0减小时,分子力不断增大 二、温度和内能 1、统计规律:单个分子的运动都是不规则的、带有偶然性的;大量分子的集体行为受到统计规律的支配。多数分子速率都在某个值附近,满足“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规律。 2、分子平均动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 ①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 ②温度相同时任何物体的分子平均动能相等,但平均速率一般不等(分子质量不同). 3、分子势能 (1)一般规定无穷远处分子势能为零, (2)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少,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3)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r0关系(类比弹性势能) ①当r>r0时,r增大,分子力为引力,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 x 0 E P r0

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点与题型复习

热学知识点复习→制作人:湄江高级中学:吕天鸿 一、固、液、气共有性质 1、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无规则运动。温度T越高,运动越激烈,分子平均动能。 注意:对于理想气体,温度T还决定其内能的变化。 扩散现象:相互渗透的反应 2、分子运动的表现 布朗运动:看不见的固体小颗粒被分子不平衡碰撞,颗粒越大,运动越 3、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与斥力,且都随着分子间距r的增加而。 (1)分子力的合力F表现:是为F引还是F斥?看间距与分界点r0关系,看下图 当r=r0时,F引=F斥,分子力为0; 当r>r0时,F引>F斥,分子力表现为 当r

非晶体:无确定的熔点。 → 物理性质:各向同性。原子排列:无规则 2,、同一种物质可能以晶体与非晶体两种不同形态出现。如碳形成的金刚石与石墨 3、有些晶体与非晶体可以相互转化。 4、常考晶体有:金刚石与石墨、石英、云母、食盐。常考非晶体有:玻璃、蜂蜡、松香。 三、热力学定律→研究高考对象为→主要还是理想气体 1、热力学第一定律:ΔU =W+Q 表达式中正、负号法则:如下图 2、气体实验定律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结合量是气体的体积和温度,当温度变化时,气体的内能变化,当体积变化时,气体将伴随着做功,解题时要掌握气体变化过程的特点: (1)等温过程:内能不变,即ΔU=0。温度T ↑,则内能增加,ΔU >0 (2)等容过程:W=0。若体积V ↑,则气体对外界做功,W 取“—”负号计算。反之亦然 (3)绝热过程:Q=0。 3、再次强调:温度T 决定分子平均动能的变化。也决定理想气体的内能变化 四、气体实验定律→ 理想气体→P 、V 、T=t 0c+273 三个物理量关系 1、三条特殊线 (等温线:P 1V 1=p 2V 2 ) 2、液体柱模型 (1)明确点:P 液=egh 一般不用。当液体为汞时,大气压以 为单位时,高为h cm 时,P 液=h .计算气

高中物理电学复习资料

作业1 知识点汇总 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分别为(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 (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用符号Q(或q)表示.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 3. 电子所带电荷量的数值(e=1.60×10-19)C,这个电荷量叫做元电荷。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单位,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等于e或者是e的(整数)倍,元电荷正由此而得名.电荷量不能连续变化。 4. 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核外有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的数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数量一样多,所以整个原子对外较远位置表现为中性。 5. 通过摩擦的方式实现电子的转移,从而使物体带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6. 当一个带电体靠近不带电的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不带电的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与带电体带(异号)电荷,远离的一端与带电体带(同号)电荷,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这种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 7.通过接触的方式,实现(电子)的转移,使电荷重新分布,从而使物体带电,这种带电方式叫接触起电。 8. 物体带电实质是(电子)的得失,即通过摩擦的方式、接触的方式、静电感应的方式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9. 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10. 思考题 今天我路过一处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严禁用塑料桶运汽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点填空,推荐文档

高二物理选修3—3知识点检测 1、物质是由大量组成的 (1)分子大小数量级 (2)1mol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N A= (3)对微观量的估算 ①分子的两种模型:球形和立方体(固体液体通常看成球形,空气分子占据的空间看成立方体) 球模型分子大小: 立方体模型分子大小: ②利用阿伏伽德罗常数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 已知物体的体积V、摩尔体积V mol ,物体的质量M、摩尔质量M mol 、物体的密度ρ、阿伏伽 德罗常数N A a. 分子数量: b. 分子质量: c.分子体积:特别提醒: 固体和液体分子都可看成是紧密堆集在一起的。分子的体积V 0=V mol /N A ,仅适用 于,对气体不适用,对气体其表示。 2、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布朗运动扩散现象)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了物质分子在,同时还说明分子间有,越高扩散越快 (2)布朗运动:它是悬浮在液体中的的无规则运动,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①布朗运动的三个主要特点:;; 。 ②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它是由于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固体微小颗粒各个方向撞击的性造成的。 ③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布朗运动、扩散现象都有力地 说明物体内大量的分子都在。 (3)热运动:的无规则运动与有关,简称热运动,越高,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1)分子间 存在引力和斥力,两种力的合力又叫做分子力。 (2)画出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关系图: (3)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 ,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 。但总是斥力变化得 。 (4)r 0位置叫做 ,r 0的数量级为 m 。 (5)假定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乙分子从远处由静止释放,在乙分子向甲分子靠近的过程中:a.乙分子的运动状态 b.乙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如何变化 4、温度 宏观上的温度表示 ,微观上的温度是物体大量分子热运动 的标志。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5、内能 在右边方框中画出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图 ①分子势能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分子势能的大小与 有关,分子势能的大小变化可通过宏观量 来反映。 当0r r >时,分子力为 ,当r 增大时,分子力做 ,分子势能 当0r r <时,分子力为 ,当r 减少时,分子力做 ,分子是能 当r =r 0时,分子势能最 ,但不为零,为负值,因为选两分子相距无穷远时分子势能为零 ②物体的内能 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 和 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并且相互作用着的分子组成,因此 物体都是有内能的。(理想气体的内能只取决于 ) ③改变内能的方式: 与 (两种方式是 的) 特别提醒: (1)物体的体积越大,分子势能不一定就越大,如0 ℃的水结成0 ℃的冰后体积变大,但分子势能却减小了. (2)理想气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为 ,故分子势能忽略不计,一定质量的理想气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原子结构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原子结构 【学习目标】 1.知道电子是怎样发现的; 2.知道电子的发现对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重大意义; 3.了解汤姆孙发现电子的研究方法. 4.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 5.明确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6.理解原子核式结构提出的主要思想. 【要点梳理】要点诠释: 要点一、原子结构 1.阴极射线 (1)气体的导电特点: 通常情况下,气体是不导电的,但在强电场中,气体能够被电离而导电. 平时我们在空气中看到的放电火花,就是气体电离导电的结果.在研究气体放电时一般都用玻璃管中的稀薄气体,导电时可以看到发光放电现象. (2)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里克发现了阴极射线. ①产生:在研究气体导电的玻璃管内有阴、阳两极.当两极间加一定电压时,阴极便发出一种射线,这种射线为阴极射线. ②阴极射线的特点:碰到荧光物质能使其发光. 2.汤姆孙发现电子 (1)从1890年起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开始了对阴极射线的一系列实验研究. (2)汤姆孙利用电场和磁场能使带电的运动粒子发生偏转的原理检测了阴极射线的带电性质,并定量地测定了阴极射线粒子的比荷(带电粒子的电荷量与其质量之比,即e m ). (3)1897年汤姆孙发现了电子(阴极射线是高速电子流). 电子的电量 ()191.602177334910C e =?-, 电子的质量 319.109389710kg m =?-, 电子的比荷 111.758810C/kg e m =?.

电子的质量约为氢原子质量的 1 1836 . 3.汤姆孙对阴极射线的研究 (1)阴极射线电性的发现. 为了研究阴极射线的带电性质,他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从阴极发出的阴极射线,经过与阳极相连的小孔,射到管壁上,产生荧光斑点;用磁铁使射线偏转,进入集电圆筒;用静电计检测的结果表明,收集到的是负电荷. (2)测定阴极射线粒子的比荷. 4.密立根实验 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在1910年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简练精确地测定了电子的电量 密立根实验更重要的发现是:电荷是量子化的,即任何电荷只能是元电荷e的整数倍. 5.电子发现的意义 以前人们认为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现在人们发现了各种物质里都有电子,而且电子的质量比最轻的氢原子质量小得多,这说明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电子是带负电,而原子是电中性的,可见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这些带正电的物质和带负电的电子如何构成原子呢?电子的发现大大激发了人们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的热情,拉开了人们研究原子结构的序幕. 6.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 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引发了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1)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2)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3)1897年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要点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汤姆孙的原子模型 “枣糕模型”. “葡萄干布丁模型”(如图所示). “葡萄干面包模型”. 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是在发现电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汤姆孙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

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点总结(1)学习资料

第1课时分子动理论 一、要点分析 1.命题趋势 本部分主要知识有分子热运动及内能,在09年高考说明中,本课时一共有五个考点,分别是: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阿伏加德罗常数;2.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探究);3.分子热运动布朗运动;4.分子间作用力;5.温度和内能.这五个考点的要求都是I级要求,即对所列的知识点要了解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应用。由于近几年《考试说明》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基本没有变化,江苏省近几年的考题中涉及到了几乎所有的考点,试题多为低档题,中档题基本没有。分子数量、质量或直径(体积)等微观的估算问题要求有较强的思维和运算能力。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物体的内能是高考的热点。2.题型归纳 随着物理高考试卷结构的变化,所以估计今后的高考试题中,考查形式与近几年大致相同:多以选择题、简答题出现。 3.方法总结 (1)对应的思想:微观结构量与宏观描述量相对应,如分子大小、分子间距离与物体的体积相对应;分子的平均动能与温度相对应等;微观结构理论与宏观规律相联系,如分子热运动与布朗运动、分子动理论与热学现象。 (2)阿伏加德罗常数在进行宏观和微观量之间的计算时起到桥梁作用;功和热量在能量转化中起到量度作用。 (3)通过对比理解各种变化过程的规律与特点,如布朗运动与分子热运动、分子引力与分子斥力及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关系、影响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变化的因素、做功和热传递等。 4.易错点分析 (1)对布朗运动的实质认识不清 布朗运动的产生是由于悬浮在液体中的布朗颗粒(即固体小颗粒)不断地受到液体分子的撞击,是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实验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因此,只能看到固体小颗粒而看不到分子,它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间接反映。布朗运动的剧烈程度与颗粒大小、液体的温度有关。布朗运动永远不会停止。 (2)对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理解不透彻 内能是指物体里所有的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分子动能取决于分子个数和温度;分子势能微观上由分子间相对位置决定,宏观上取决于物体的体积。同时注意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和联系。 二、典型例题 例1、铜的摩尔质量是6.35×10-2kg,密度是8.9×103kg/m3 。求(1)铜原子的质量和体积; (2)铜1m3所含的原子数目;(3)估算铜原子的直径。 例2、下面两种关于布朗运动的说法都是错误的,试分析它们各错在哪里。

高中物理学考公式及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学考公式概念总结 一、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 t x v = (定义式) 平均速度的方向即为运动方向 v -平均速度 国际单位:米每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每时 km/h 换算关系 1m/s=3.6km/h (2)加速度t v v t v a 0 t -= ??= 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也叫速度的变化率 {以Vo 为正方向,a 与Vo 同向(做加速运动)a>0;反向(做减速运动)则a<0} 注: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0v ):m/s ; 加速度(a):m/s 2 ; 末速度(t v ):m/s ; 时间(t):秒(s); 位移(x):米(m ); 路程(s):米(m ); 三个基本物理量:长度 质量 时间 对应三个基本单位:m kg s (3) 基本规律: 速度公式 at v v t +=0 位移公式 20 1 2x t at v =+ 几个重要推论: (1)ax v v t 22 02 =- ( o v 初速度, t v 末速度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比如刹车) :a 为负值,) (2) 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3) 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 =022t t V V x V t +== 2 s V =注意 公式在什么条件下用比较好?(在什么条件不知或不需要知道或者也用不到时,该用哪个公式?) (at V V t +=0 不涉及到X ) (202 1X at t V += 不需要求t V ) (X 22 02a V V t =- 不涉及到时间 t 求位移)(0X 2t V V V t += = 不知道 a ) (5)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 (a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T 一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用来求纸带问题中的加速度,注意单位的换算) (6)自由落体: ①初速度Vo =0 ②末速度gt V t = ③下落高度2 2 1gt h =(从Vo 位置向下计算) ④推论2 2t V gh = 全程平均速度 2 t V V = 平均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 =g =9.8m/s 2 ≈10m/s 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二、相互作用: 1、重力G =mg (方向竖直向下,g =9.8m/s 2 ≈10m/s 2 ,作用点在重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弹力,胡克定律:x F k =弹(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3、求 1F 和2F 两个共点力的合力: (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2 aT x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