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人际信任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

人际信任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

人际信任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
人际信任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8(4), 628-634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sj.com/doc/257953864.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docsj.com/doc/257953864.html,/10.12677/ass.2019.84089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 Method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Xiaoke Zheng, Yu Hu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Zhejiang

Received: Apr. 3rd, 2019; accepted: Apr. 17th, 2019; published: Apr. 24th, 2019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human interaction in society, interpersonal trust is called a social issue of great concern to the public. This paper classifies, collates and considers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by psychologist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finds that inter-personal trust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individual, bilateral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factor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interpersonal trust is mainly driven by “triple drive”. The model and “expectation matching” model, as well as the intervention research of scholars on the improve-ment of interpersonal trust, are also studied, and on this basis, effect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improve interpersonal trust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Interpersonal Trust,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ing Factors, Intervention Research

人际信任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

郑晓珂,胡瑜

温州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所,浙江温州

收稿日期:2019年4月3日;录用日期:2019年4月17日;发布日期:2019年4月24日

摘要

作为社会中人类来往重要的构成部分,人际信任称为大众极为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心理学研究学者大量的文献以及实验研究进行分类、整理以及思考,对人际信任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使其定义更准确。同时也研究了各学者对于人际信任改善的干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

郑晓珂,胡瑜出了有效的改善人际信任的干预方法。

关键词

人际信任,特征,影响因素,干预研究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sj.com/doc/257953864.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所谓信任就是指一个人预估某一件事情会发生,并依据自己的预估做出相对应的行为,尽管知道假如这件事没有如期发生,之前采取的行动可能会给他带来比预期更多的不利因素(Deutsch, 1999)。这是信任一词最早在心理学领域被提出时的定义,美国的心理学家Deutsch所做的著名的囚徒困境试验就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

国内外的研究者也根据各种角度通过实验等方法对人际信任进行了许多研究。本文旨在梳理国内外信任研究的基础上,先找到人际信任的具体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方法,并以此为根本,分析人际信任的机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2. 人际信任的特征

2.1. 预期性

“信任是一种可靠的、概括化的期望,它指交往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承诺、语言以及言语上或书面上的表述(Rotter, 1958)。”[1]也就是意味着信任是个体相信他人的言行等方面是可以依靠的。

“信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类在与人交往过程里而学会的对他人行为的预估和期望(Barber, 1983)。”[2]信任是不通过遗传而对人类产生影响的,信任更多的是人类在后天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里学会的一种相信他人会作出自己所期待行为的能力。

“人际信任是与人交往中,双方在对方选择互助还是敌对的不明确的状况下,对其可能做出互助行动的期望(张建新,1993)。”[3]虽然在交往过程中双方之间的关系有可能对立也有可能是互相促进的,但是当这种关系还不明朗时,双方都愿意相信对方会互相帮助,而不是反对。

2.2. 信赖性

“人际关系是基于某个人的亲密程度和了解程度产生出的相信(陈介玄,高承恕,1991)。”[4]认为双方的关系是构成人际信任的根本。如果交往双方之间的关系较为亲近,那么在交往过程中,双方更容易对对方产生信赖感,也就是文中所说的人际信任。

“人际信任是指对对方在完成自己所委托的任务过程中遵行使命、承担职责的信赖程度(杨中芳,彭泅清,1999)。”[5]这一观点与笔者在前文中提到的Dyer & Chu的观点类似,都提及了人际交往中个体对对方能够完成使命的能力的信任。

2.3. 类化性

“人际信任是个人拥有和不同于其他人的信心,也就是说,认为人们普遍都是有善心的、真诚对待

郑晓珂,胡瑜

他人的并且相信他人的(Wrightsman, 1992)。”[6]这种界定主要认为个体的生活体验和看待人性的观点,与其形成对他人的值得信任水平的总体性评价有所影响。

“信任是交往双方,对对方的能力、善意、真心的相互意识(Dyer & Chu, 2003)。”[7]个人的能力以及待人处事的态度是交往过程中被评价的重要指标,所以许多人在交往过程中会根据这一指标来评价对方是否值得自己信任。

根据前文的概述,人际信任主要有两个特征:①由多个维度构成,包括很多潜变量,信任对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有着重要作用;②是心理功能,重点体现在与人交往中行为表现。随着对代际传递现象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了更多领域的代际传递效应,这些研究关注的是一系列由家庭因素调节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现象。其中主要包括:教育成就,传统价值观,儿童焦虑,依恋模式和孝道的代际传递。

3. 人际信任的测量

人际信任是一种心理功能,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这就决定了很难通过实验法测出个体具体的信任值,因此,在研究中,问卷法被广泛使用。

美国心理学家Rotter J.B.在1976年编制人际信任量表(ITS),量表用于测量被试对他人的行为或陈述可信性的判断。内容包括各种情境下的人际信任,涉及不同社会角色(包括长辈、促销员、普通人、政界人士及记者媒体)。该表有特殊信任(对关系亲密者的信任)和普遍信任(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两个因子。

采用五点自评式,1分为完全赞同、5分为完全不赞同。故量表得分为25分(最低分)~125分(最高分),中间值为75分,得分越高,信任度越高。

4. 人际信任影响因素研究

对于人际信任有哪些影响要素这一问题国内外的研究很多,也涵盖了许多不同方面。

4.1. 个体因素

信任关系中有两个角色,一个是施信者,也就是主动相信他人的一方;另一个是受信者,也就是被他人信任的一方。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指出施信者和受信者的人格特点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人际信任的建立。

国内研究者从卡特尔人格测验(郑信军,1998) [8]、大五人格测验(国秀琴,2008) [9]、埃里克森EPQ 测验(伍明辉,宋凤宁,2006) [10]三个角度探究了施信者的人格特点对人际信任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人际信任水平与施信者的人格特点之间相关性显著。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中双方通过相互配合而建立起来的关系,所以除了施信者,受信者的人格特点也会影响人际信任。才能、真诚、公正、忠诚、连贯、开放性是与之有关的六个要素(Clark & Payne, 1997)。但也有学者研究指出影响人际信任的关键因素是能力、真诚、善举这三个因素(Mayer, 1995) [11]。

4.2. 关系因素

人际信任作为一种社交现象,发生在两人及以上的与人交往中。因此只研究任意一方的因素都是片面的,也应该关注双方之间的联系。有研究者把信任看作是交往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由感情联结和理智计算所一起影响的态度(Lewis & Weigert, 1985) [12]。这一观点在双方关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3. 社会因素

信任作为一种社会性关系,任何脱离社会背景的对于信任的研究均是不够全面的。

郑晓珂,胡瑜

通过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际信任数据的分析,发现人均收入最高的群体中,平均信任值为8.74,而在人均收入最低的群体中,平均信任值仅有0.4,这也表明人均收入水平和人际信任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张维迎,柯荣住,2002) [13]。同时,国外的学者也指出人际信任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之间的联系。人际信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为0.349,与经济不均等的相关性为0.736,说明相较于经济增长,经济不平等与人际信任之间关系更密切(Uslaner, 2002) [14]。

5. 人际信任的干预研究

干预研究就是实验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如实验法等),对具有某种行为或现象的被试进行介入,从而使得被试的某种行为或现象得以缓解或消除的研究。在人际信任的改善方面,国内研究者提出三种干预方法,并经由实验验证:团体咨询、沙盘疗法以及心理剧疗法。

5.1. 团体咨询

团体咨询是一种在集体的情况下所开展的辅导形式,鼓励个人在人际交往中找到自己内心的感受、找到有效的方法改进与他人的关系,并获得新的做事方法,以促进其适应社会与帮助他人的过程。

对人际信任度较低的中职生被试实施团体咨询干预,发现经过干预后,与控制组相比,实验组在对关系亲密者和他人、社会现象以及人际信任总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也就证实了团体咨询是有效的(郭静,2007) [15]。通过对高校新生的人际信任进行研究发现,团体咨询对高校新生的人际信任具备即刻性、有效性和持续性效果(郭巧,李艳,潘莉,2015) [16]。

但团体咨询受环境、心理特征、团体关系等因素的约制,在计划和实行治疗策略时应考虑全面。5.2. 沙盘疗法

沙盘疗法,即“在装有沙子的箱子中制作一个庭院”。是一种让咨询者在有沙子的箱子里摆放治疗室中的玩具由此来实现自我表达,使咨询者的无意识意识化,这是一种通过挖掘内心世界来促进人格改变的治疗方法。

研究发现,无法很好地进行与人交往的大学生在交往中遇到的交流恐慌和躲避行为问题可以通过沙盘治疗得到改善(张雯,2010) [17]。大学生中也存在人际信任水平较低的学生,研究者对其进行为期10周的沙盘治疗,研究结果也说明了在改善人际信任方面沙盘治疗具有有效性(蔡文芳,2014) [18]。陈婕(2016) [19]则对三位单亲家庭的儿童进行了个体沙盘疗法,最后发现个体沙盘疗法能够改善小学离异家庭儿童的人际信任状况。

5.3. 心理剧

心理剧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使来访者在表演中体验或从头体验自己的思维、情绪、梦及人际交往情况,随着剧情的发展,来访者可以在安全的氛围中将自己压抑的情绪宣泄出来,从而达到治疗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方法。心理剧在这种干预方式目前研究较少,何艳丽和赵山明(2012) [20]通过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人际信任程度以心理剧的方式进行干预,为期10周,最后发现通过心理剧能够有效改善该类人员的人际信任水平。

6. 人际信任的产生机制

人际信任研究的一个关键切入点就是人际信任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学习动机角度,研究者提出了“三重驱动”模型;从期望角度,研究者提出了“期望匹配”模型。

郑晓珂,胡瑜

6.1. 三重驱动的人际信任机制

学习动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并使之得以保持。由人际信任的特征可以知道,信任是人类在与人交往过程里而习得的能力,而学习是需要由一定的条件驱动的,这种条件也可被称为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强的个体也就更容易学会某种能力。由此,研究者提出了三重驱动模型(张含宇,2006) [21]:有限理性与经济利益驱动、社会认同驱动以及自我实现驱动。

“三重驱动”机制认为,当其他外部条件不变时,信任给个体带来的经济利益越多,或个体越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或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越强烈时,人际信任的产生和维持也就更容易了。当然,这三种驱动并不是独自作用于信任的,而是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无论缺少哪一个部分,信任都会遭到破坏,从而使个体失去信任。

6.2. 期望匹配的人际信任机制

期望是对自己或者对他人的一种判断,希望自己或者他人做出某种行为或者实现某种目标的预估。

韩振华(2010) [22]将期望分为过程期望(对被信任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是否能遵守规则的预期)和结果期望(目的是否能够达成的预估),并提出了人际信任的“期望匹配”模型。

“期望匹配”机制指出,假如过程期望与结果期望均匹配一致就是被信任者的行为与信任者的预期是一样的,这种情况对信任的增强作用最大;假如过程期望一致而结果期望不一致对信任产生的不利影响较小;假如结果期望一致而过程期望不一致,则对信任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大。所以,我们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在生活中,当个体托付的任务被完成不一定双方的信任就会得到增强或者任务没有完成而信任未遭到损害。

7. 反思与展望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于人际信任的研究不断地往各个方向开展。从一开始更多的关注成人的人际信任,到现在逐渐关注到社会上儿童的人际信任发展。

7.1. 人际信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首先,人际信任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功能,不是人类先天就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的与人交往过程中慢慢地通过对人际交往的对象的人品、能力以及其它诸多方面的了解后,做出的相信对方的决定。社会学研究者认为,人际信任是以社会结构及制度为背景而产生的,也就是说,人际信任的定义和组成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社会学家在研究中忽略了人际信任是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信任是在两人及两人以上的交往行为中的产物,若抛开交往的主体,将人际信任看成社会制度的产物,单纯地通过社会认可的既定的关系来划分人际信任,每一种关系类别都单一地对应这一种人际信任,但事实上,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是这样。

其次,“关系运作”是信任形成的重要方式。人际关系由两个最基本的成分组成:现有关系和交往关系。现有关系指血缘、地区等不由个人主观因素决定的关系,交往关系指两人之间通过实际的交往行为产生的关系,可以由个人主观因素决定。关系运作的主要方式有六种:袭(承继现有联系),认(积极与他人建立联系),拉(加强双方联系),钻(使用种种方式靠近权威人士),套(如拉近乎),联(扩展个人的交际网) (乔健,1982) [23]。在研究者大量的研究中,不难看出关系运作是一种能够较为迅速的建立人际信任的一种方式。

最后,法制手段也会通过某些方面影响人际信任的建立。中国传统社会是人情社会,所以当时的法律重视关系和地位的制度。在中国,人际交往中会制定契约,例如“君子协议”,主要就是为了限定人

郑晓珂,胡瑜

际关系的具体内容,从而在人际交往中起到人际关系之间提醒、记录的功能,契约参与度能提高对共同参与契约制定的同伴的信任,且社会认同在其中起中介作用(马华维,韩景云,2019) [24],当然这种契约一般在不熟悉的人之间使用地较为广泛,这种通过签订契约而建立起的信任也被称为制度化信任,并且这种信任不能脱离人际关系网独立存在,因此,制度化信任和私人信任是相辅相成的。

7.2. 干预研究对于人际信任的改善是否能起到实际意义的作用?

人际信任干预研究有三种主要方法:团体咨询、沙盘治疗以及心理剧,在前文中已对三种方式进行了具体的描述。

首先,信任是在人与人的来往过程中,交往双方根据对方的能力、承担责任的可能等方面做出的相信对方的决定,根据这一定义,人际信任是产生在个体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并且是无法脱离团体而由个体单独形成,因此人际信任一定是发生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团体中。这也就为通过团体咨询以及沙盘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个体本身的因素也会影响人际信任。个体因素大体上可以被分为人格因素以及后天造成的性格因素(比如在经历过被骗等类似事件后变得不容易信任他人)。在心理咨询领域,个体沙盘疗法以及心理剧疗法,应用的十分广泛,这也可以证明这两种方式是可以改善个体的人格因素以及性格因素的。

所以,有理由相信干预研究能够有效改善人际信任。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人际信任的研究正在不断地往不同的方向发展。从一开始更多的关注成人的人际信任,到现在逐渐关注到社会上儿童的人际信任发展。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心理视角下社会信任体系建设研究”的子课题(18ZDA165)“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信任现状与代际变迁研究”的资助。

参考文献

[1]Rotter, J.B. (1958) 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ity Tru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35, 651-655.

https://https://www.docsj.com/doc/257953864.html,/10.1111/j.1467-6494.1967.tb01454.x.

[2]Barber, B. (1983) The Logic and Limits of Trust.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New Brunswick, NJ, 209-210.

[3]张建新, Michael H. Bond. 指向具体人物对象的人际信任: 跨文化比较及其认知模型[J]. 心理学报, 1993, 25(2):

164-172.

[4]陈介玄. 高承恕. 台湾企业运作的社会秩序-人情关系与法律[J]. 东海学报, 1991(32): 219-232.

[5]杨中芳. 彭泅清. 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 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 社会学研究, 1999(2): 3-23.

[6]Wrightsman, L.S. (1992) Assumptions about Human Facture: Implication for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Sage Pub-

lications, Newbury Park, CA.https://https://www.docsj.com/doc/257953864.html,/10.4135/9781483325934

[7]Dyer, J.H. and Chu, W. (2003) The Determinants of Trust in Supplier Automaker in U.S., Japan and Kore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31, 259-285.https://https://www.docsj.com/doc/257953864.html,/10.1057/palgrave.jibs.8490905

[8]郑信军. 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8, 20(2): 16-20.

[9]国秀琴. 长株潭地区大学生人际信任、人格“大五”因素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

范大学, 2008.

[10]伍明辉, 宋凤宁.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6, 12(6): 440-442.

[11]Mayer, R.C., Davis, J.H. and Schoorman, F.D. (1995) An Intergratvi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 709-734. https://https://www.docsj.com/doc/257953864.html,/10.5465/amr.1995.9508080335

[12]Lewis, J.D. and Weigert, A. (1985) Trust as a Social Reality. Social Forces, 63, 967-985.

https://https://www.docsj.com/doc/257953864.html,/10.1093/sf/63.4.967

郑晓珂,胡瑜

[13]张维迎, 柯荣住. 信任及其解释: 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J]. 经济研究, 2002(10): 59-70.

[14]Uslaner, E.M. (2002) The Moral Foundation of Trus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https://https://www.docsj.com/doc/257953864.html,/10.1017/CBO9780511614934

[15]郭静. 中职生人际信任现状及其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新乡: 河南师范大学, 2007.

[16]郭巧, 李艳, 潘莉.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人际信任的实效研究[J]. 学理论, 2015(35): 47-49.

[17]张雯, 刘亚茵, 张日昇. 团体箱庭疗法对人际交往不良大学生的治疗过程与效果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18(2): 264-265+268.

[18]蔡文芳.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箱庭干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9]陈婕. 箱庭疗法提升农村离异家庭儿童核心自我评价的效果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漳州: 闽南师范大学,

2016.

[20]何艳丽, 赵山明. 心理剧对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人际信任干预的研究[J]. 中州大学学报, 2012, 29(2): 94-96.

[21]张含宇. 三重驱动的人际信任机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6(3): 29-33.

[22]韩振华. 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天津: 南开大学, 2010.

[23]乔健. 关系刍议[M]//杨国枢, 文崇一. 社会与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 “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专刊, 1982.

[24]马华维, 韩景云. 社会与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J]. 心理学探新, 2019(1): 70-76.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docsj.com/doc/257953864.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9-2556,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docsj.com/doc/257953864.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docsj.com/doc/257953864.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ss@https://www.docsj.com/doc/257953864.html,

人际信任程度低,十个大学生一个冷冰冰

人际信任程度低,十个大学生一个冷冰冰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在校大学生学习、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近日,哈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对部分在校大学生有关人际信任的研究资料表明,有11.13%的大学生因对他人缺乏信任而自感苦恼。专家认为,学生在人际间交往的不适应很可能使之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困惑,形成心理亚健康。 在这项研究资料的抽样调查中显示,仅有17.44%的大学生对他人行为、他人承诺或(口头或书面)陈述之可靠性具有较高的信赖程度,以开放的心态进行人际交往。70.93%的大学生只具有一般性的信赖程度,不足以协调好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人际信任程度较低者有11.13%,他们不能在集体中找到恰当的自我角色定位,不能与同学和老师和睦相处、融洽共事。 针对一些在校大学生对人际交往信任程度低的情况,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在哈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哈市某高校的大四学生立新说,现在自己正忙着找工作,刚刚接触社会,他就觉得社会复杂得像个大黑洞,无法看清它的真面目。社会上

的信息的真假需要辨别,同学间也有就业竞争,这让他做时总是小心翼翼的。立新觉得,别人大多是居心叵测,不可相信。因此,他现在与人交往时,经常疑虑重重,唯恐丢掉很好的求职机会,谨防上当受骗。而今年刚刚上大学一年级的小巍说,在上大学前父母就告诫自己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更不要什么真话都和同学说。父母认为学校也相当于一个小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怕天真单纯的小巍因为单纯实在而被人利用。所以,自从上大学后,她按照父母的教导谨慎行事,很少和同学说心里话。 google_ad_client="pub-0149582512245117"; /*250x250,创建于08-6-17*/ google_ad_slot="7907118103"; google_ad_width=250; google_ad_height=250;

流动人口人际信任变动及影响因素探究

流动人口人际信任变动及影响因素探究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社会融合重要表现的人际信任,对于社会的平稳发展与经济的良性运行都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伴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发展,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等矛盾更加凸显,人口迁移行为愈加频繁,大规模人口流动持续保持。本研究聚焦于流动人口这一重要群体,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分析了流动人口人际信任水平、信任结构,以及二者随时间的变动情况,并从个体、家庭背景与社会资源、社交参与和社会环境几个方面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对亲戚的信任度最高,在十年间位居第一,近邻、同事、老同学三类群体的信任度紧随其后,2005年与2015年均位于十一类置信对象的前四位。从总量上看,2015年较2005年的流动人口人际信任程度出现小幅上升趋势。从人际信任的内部结构来看,流动人口的人际信任以血缘关系为核心,其次为邻居、同事、老同学等群体构成的嵌住型人际关系,而通过社交参与所建构的开放型人际关系则居于最外围层级。在分析流动人口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时,依据因子分析结果将信任对象划分为内圈信任与外圈信任两类分别进行研究。可以发现,首先,社会资源变量对流动人口的内圈信任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经济地位高、父母接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流动人口,更加倾向于对内圈信任给予更高的评价。其次,社交参与是流动人口建构外圈信任的重要渠道,社交娱乐活动参与地越频繁,个人信息的交换与流通也就越快,越有助于流动人口与外圈信任对象之间建立起互信的桥梁。最后,社会环境变量

对流动人口的内圈与外圈信任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应着力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流动,创造更为公平的社会环境,才能实现流动人口人际信任水平的稳步提升。

(完整版)人际信任量表(ITS)

摘自《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戴晓阳 人际信任量表(ITS) 【概述】 人际信任是个体将他人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认为可靠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Rotter,1967)。高信任者可能较少撒谎、作弊或偷窃。他们可能会更多地给他人第二次机会以及尊重他人的正当权利。高信任者可能较少出现不快乐、与他人发生冲突或者环境适应不良,他们通常更讨人喜欢,并且不论是高信任者还是低信任者都愿把他们当作朋友(Rotter,1977)。 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 ITS)是由Rotter JB于1967年编制。该量表用于测查受试者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口头和书面)陈述的可靠性。 【内容及实施方法】 人际信任量表测查内容包括各种处境下的人际信任,涉及不同社会角色(包括父母、推销员、审判员、一般人群、政治人物以及新闻媒体),共25个条目,采用Likert五点自评式量表,从“完全同意”至“完全不同意”分别评定为1~5分。故量表总分从25分(信任程度最低)至125分(信任程度最高),测验时间为10~15分钟。 【测量学指标】 人际信任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76,其中男性为0.77,女性为0.75。平均间隔7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56(P<0.01,n=24),而间隔3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68(n=42)。有关结构效度的研究提示该量表得分反映出受测者的部分人口学特征(家庭背景、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等),但量表得分没有性别的差异(Rotter,1967)。 因子分析发现该量表有2个因子,分别是特殊信任因子(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和普遍信任因子(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也有研究证实量表有3个因子,分别是政治信任、父辈信任和对陌生人的信任。 由于选择项目时避免了与其他量表显著相关的条目,故量表的区分效度较好。大量研究(包括实验室研究、问卷调查、自我报告以及同伴评定等)证实了人际信任量表可以较好地测查被试的人际信任水平(Geller,1966;Hamsher,1968;Rotter,1967;Schlencker,Helm&Tedeschi,1973;Wright,1972)。 【结果分析与应用情况】 本量表共有13个条目为反向计分,它们是1、2、3、4、5、7、9、10、11、13、15、19和24。如得1分则记5分,如得5分则记1分,以此类推。所以25个条目得分之和即为该量表的总分,反映了被试人际信任的总体状况,得分高者人际信任度也高。 政治信任因子反映个体对政坛和媒体的可靠性的信任;父辈信任因子测查对于自身有利的权威者个体所感知到的信赖感;对陌生人的信任因子测量对自身可能接触到的陌生人的信任程度(Wright&Tedeschi,1975)。 (雷辉) 附:人际信任量表(ITS) (Rotter JB年编制) 指导语:使用以下标准表明那你对下列每一陈述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 1=完全同意2=部分同意3=同意与不同意相等4=部分不同意5=完全不同意 1、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虚伪的现象越来越多了。…………………………1 2 3 4 5 2、与陌生人打交道时,你最好小心,除非他们拿出可以证明其值得信任的依据。 ……………………………………………………………………………1 2 3 4 5

从人际信任的角度探究人机信任的影响因素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4), 556-561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sj.com/doc/257953864.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docsj.com/doc/257953864.html,/10.12677/ass.2018.74086 Explor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uman-Robot Tru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Trust Yunxia Cao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Received: Apr. 7th, 2018; accepted: Apr. 21st, 2018; published: Apr. 28th, 2018 Abstract Trus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s there an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ust mechanism of human and AI system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I system itself (such as reliability, false alarm rate and failure rate, etc.) and attributes (such as appearance, physical contact) and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human beings all affect the establishment of human-machine trust. Fortunately, these factors that affect human-machine trust, such as performance and attributes, can be promoted by human design. Keywords Human-Machine Trust, Interpersonal Trust 从人际信任的角度探究人机信任的影响因素 曹云霞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北京 收稿日期:2018年4月7日;录用日期:2018年4月21日;发布日期:2018年4月28日 摘要 信任在人际交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人与人工智能系统的信任机制是否与人际信任有区别?研究表明,人工智能系统本身的性能(如可靠性、误警率和故障率等)和属性(如外观,身体接触)以及人所处的

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

人际信任量表 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 (Rotter,1976,1971) 简介 本量表用于测查受试者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口头和书面)陈述之可靠性的估计。共有25个项目,其内容涉及各种处境下的人际信任,涉及不同社会角色(包括父母、推销员、审判员、一般人群、政治人物以及新闻媒介)。多数项目与社会角色的可信赖信有关,但也有一些项目与对未来社会的乐观程度有关。采用五分对称评分法,1分为完全同意、5分为完全不同意。故量表总分从25分(信赖程度最低)至125分(信赖程度最高),中间值为75分。测查时间约为10-15分钟。编制者曾在60年代用此量表对4605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Hochreich&Rotter,1970) 信效度 本量表的劈半信度为0.76,其中男性为0.77,女性为0.750平均间隔7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56 (P (0.01,n=24),而间隔3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68 (n=42)。有关结构效度的研究提示本量表得分反映出了家庭背景、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的不同,但与人性的哲学量表不同,本量表得分没有性别的差异(Boroto,1970;Geller,1966;Hamsher,Geller,&Rotter,1968;Mulry,1966;Roberts,1967;Rotter,1967).由于选择项目时避免了与其它量表显著相关的项目,故保证了本量表的区分效度。 应用与评价 本量表的优点是同时强调了信任这个术语的理论定义和操作定义。因子分析发现本量表有两个因子,其一是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其二是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

人际信任量表 指导语:使用以下标准表明你对下列每一陈述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1-完全同意2=部分同意厂3=同意与不同意相等4=部分不同意5=完全不同意 1.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虚伪的现象越来越多了。 2.与陌生人打交道时,你最好小心,除非他们拿出可以证明其值得信任的依据。 3.除非我们吸引更多的人进人政界,这个国家的前途将十分黯淡。 4.阻止多数人触犯法律的是恐惧、社会廉耻或惩罚而不是良心。 5.考试时老师不到场监考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人作弊。 6.通常父母在遵守诺言方面是可以信赖的。 7.联合国永远也不会成为维持世界和平的有效力量。 8.法院是我们都能受到公正对待的场所。 9.如果得知公众听到和看到的新闻有多少已被歪曲,多数人会感到展惊的。 10.不管人们怎样表白,最好还是认为多数人主要关心其自身幸福。 11.尽管在报纸、收音机和电视中均可看到新闻,但我们很难得到关于公共事件的客观报道。 12.未来似乎很有希望。 13.如果真正了解到国际上正在发生的政治事件,那么公众有理由比现在更加担心。 14.多数获选官员在竞选中的许诺是诚恳的。 15.许多重大的全国性体育比赛均受到某种形式的操纵和利用。 16.多数专家有关其知识局限性的表白是可信的。 17.多数父母关于实施惩罚的威胁是可信的。 18.多数人如果说出自己的打算就一定会去实现. 19.在这个竞争的年代里,如果不保持警惕别人就可能占你的便宜. 20.多数理想主义者是诚恳的并按照他们自己所宣扬的信条行事。 21.多数推销人员在描述他们的产品时是诚实的。 22.多数学生即使在有把握不会被发现时也不作弊. 23.多数维修人员即使认为你不位其专业知识也不会多收费。 24.对保险公司的控告有相当一部分是假的。

人际交往—信任团辅方案

路上有你,真好! ——我们幸福牵线(团辅)[教学对象]:高一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理念]:罗杰斯认为,作为心理和谐的人,他们愿意相信自己的感觉,能够深刻而敏感地体会自己的情感,产生同理心产生信任,构成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信任是在人际交流中,主体人对客体人言行的表里及跨时空一致性的正面期望。其次所有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如图所示)。 注意,这里所谈到的“信任”不是对个人能力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相信我能把某项工作做好),而是指对人格、态度或价值观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信任我的出发点是好的,相信在我面前不必要刻意设防或遮掩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人们的相互信任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从而使团队或者集体更加团结。[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是属于90后的个性奔放复杂群体,在学习和生活上班级 里很少出现一致性,大家都各有各的目标与打算,同学之间缺少信任,所以整个班级给人呈现出的是一种不团结与不和谐。班级的不和谐与同学们的不团结都是班级不良人际关系问题的呈现,人际关系是以信任为基础,只有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信任感,才能改善高一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增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沟通。 [教学目标] (1)人际关系理论证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利于同学们相互的沟通和信任,高一学生中有许多同学是自我中心和自我防御的,安排“一路有你,真好”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地体验和感悟信任、互助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享受同伴间爱与被爱的幸福感和认同感。 (2)团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此活动中的互助体验可以让同学们

感受到彼此的关心,增强同学们的集体归属感、班级成员的认同感以及班级的凝聚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同学间的信任 2、学会信任其他同学以及如何让其他同学信任自己 [教学准备] 1、眼罩(领带)、气球、小塑料凳 2、笔记本电脑、小音箱、便签纸 3、督导员若干名 [活动设计] 信任2+1 握紧我的手让我们亲如一家人 (1)热身活动1:雨点变奏曲(5)分钟 操作程序: 1、引导大家渐渐形成四种声音发出的方式: (1)手指互相敲击 (2)两手轮拍大腿 (3)大力鼓掌 (4)跺脚 2、想象一下,我们发出的声音和下雨会不会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1)“小雨”——手指互相敲击 (2)“中雨”——两手轮拍大腿 (3)“大雨”——大力鼓掌 (4)“暴雨”——跺脚 6、引导者随意说出下什么样子的雨,然后全提同学便发出与此种雨相对应的声音。 7、最后,“让我们以暴风骤雨的掌声迎接……” 8、引导词 以前的雨都是天在变,而今天的雨将由我们大家一起来变,下面,让我先来跟大家说一下这雨该怎么变。

人际信任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人际信任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摘要】对人际信任的讨论由来已久,但是,对人际信任的专门研究却十分匮乏,正如卢曼所说的,信任从来都不是主流社会学理论关注的话题。人际信任研究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基础性工作,它要求我们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与智慧。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人际信任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作了简要概述并指出了今后有关信任问题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关键词】人际信任,相关理论,影响因素 1人际信任的理论基础 1﹒1文化决定论。文化决定论者认为,人际信任是从一个行为规范、诚实而合作的社区中产生出的一种期待,它依赖于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群体成员的素质。信任不能单纯的通过理性的投资决策来获得,而是从宗教、传统、习俗中产生。信任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它基于文化道德规范,是文化道德规范的产物,任何社会都具有自己的文化密码,信任作为某一社会文化密码的一部分,具有遗传的特点,在不同的文化道德规范环境下,其信任模式与程度是不同的。 1﹒2道德基础论。道德基础论认为信任可以划为两大类,对熟人的信任是“策略性信任” (strategictrust),即在以往的交往基础上的习惯性、仪式化的信任。对陌生人的信任是“道德性信任”(moralisictrust)。道德性信任反映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乐观的人会给自己所不认识的人更多的信任。即使偶尔吃过别人背信弃义的亏也在所不惜,仍然保持自己的信任感。那么乐观人生态度的实质是什么呢?其实质就是相信其他人在基本价值观上与自己没有什么差别,都循“己所不欲,毋施于人”的人生准则。虽然信任的产生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可是没有一种解释具有普适性,通常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成立。 很多学者重视双方关系对信任建立的影响,他们认为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这就意味着相互间的义务感,其中回报性的义务是关系的核心因素,而义务感会使人做出值得信任的行为。一个人如果不履行自己的义务,他就会失去面子,不仅会受到别人的谴责,而且可能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即失去关系网及其中所包含的社会资源。针对不同的事件,人们的信任态度也会不同。针对特定事件的信任是最基本的人际信任形式,陈春花等认为人际信任的范式为信任会做事,‘信任’是对事件的一般化。因为被信任者所承诺的事件对能力的不同要求,事件区分性首先要求被信任者对对方的能力进行考察,如果其他条件按满足要求,当被信任者的能力足够实现其承诺的事件时,信任者将给予信任当信任者认为被信任者的能力不能实现其承诺的事件时,将不会给予进行划分,如能力、坦诚、关心、信赖四维度或总体信任、具体信任两维度近几年的研究中较多地是从信任的成分或信任的发展动力学标准确认信任的维度,如认知、情感和行为信任三维度或等人的人际信任三结构—阻碍型、计算型、关系型三种类型,认为气质信任出现在人际关系的早期阶段,但是最终合作行为要求的是情境信任。这种构思角度的变化,体现了从外在、静止的分类标准转变为内在、动态的维度划分标准,同时也反映

人际信任量表

简介 本量表用于测试受试者对他人行为、承诺或陈述之可靠性的估计。共25个项目,其内容涉及各种处境下的人际信任,涉及不同社会角色。多数项目于社会角色的可信赖信有关,但有些项目与对未来的社会的乐观程度有关。采用五分对称评定分法,1分为完全同意、5分为完全不同意。量表总分从25至125,中间值为75,测查时间10~15分钟。编制者60年代用此量表对460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Hochreich,Rotter)。 人际信任量表 指导语:使用以下标准表明你对下列每一陈述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1=完全同意 2=部分同意 3=同意与不同意相等 4=部分不同意 5=完全不同意 1.在我们的社会里虚伪的现象越来越多了。 2.与陌生人打交道时,你最好小心,除非他们拿出可以证明其值得信任的依据。 3.除非我们吸引更多的人进政界,这个国家的前途十分黯淡。4.阻止多数人触犯法律的是恐惧、社会廉耻或惩罚而不是良心。5.考试时老师不到监考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人作弊。 6.通常父母在遵守诺言方面是可以信赖的。

7.联合国永远也不会成为维持世界和平的有效力量。 8.法院是我们都能受到公正对待的场所。 9.如果得知公众听到和看到的新闻有多少已被扭曲,多数人会感到震惊的。 10.不管人们怎样表白,最好还是认为多数人主要关心其自身幸福。11.尽管在报纸、收音机和电视中均可看到新闻,但我们很难得到关于公共事件的客观报道。 12.未来似乎很有希望。 13.如果真正了解到国际上正在发生的政治事件,那么公众有理由比现在更加担心。 14.多数获选官员在竞选中的承诺是诚恳的。 15.许多重大的全国性体育比赛均受到某种形式的操纵和利用。16.多数专家有关其知识局限性的表白是可信的。 17.多数父母关于实施惩罚的威胁是可信的。 18.多数人如果说出自己的打算就一定会去实现。 19.在这个竞争的年代里,如果不保持警惕别人就可能占你的便宜。20.多数理想主义者是诚恳的并按照他们自己所宣扬的信条行事。21.多数推销人员在描述他们的产品时是诚实的。 22.多数学生即使在有把握不会被发现时也不作弊 23.多数维修人员即使认为你不懂其专业知识也不会多收费。24.对保险公司的控告有相当一部分是假的。 25.多数人诚实地回答民意测验的问题。

李强_人际关系_全集_笔记

谁允许你堕落,谁允许你放弃,因为你不在为自己活 抓住产业链当中的价值点,将它发展壮大成为核心竞争力 钱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 应用技巧 赞美时注意:1、要符合其身份2、恰到好处3、有独到之处 送礼:投其所好 欲做事先做人 信任是根本 1.别人的猜测与怀疑是人际关系的“最大障碍”,破解的密码是“真诚”。 2..赢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必须先做给别人看。 三。人际关系不单单是一种互利,更是一种彼此的欣赏,甚至于吸引。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友 成功是靠朋友加自己的努力 大师讲缠------心中充满玫瑰全世界都是美好的 你在有才华是千里马,没有伯乐发现你就是一批野马 你在有能力,没人提拔重用你就是一个庸才 今天你再有该是的才华没人去认同,那也只能算是自我的一种贱知,你说是不是 一个人如果能到了自我反思的时候,他将步入一个伟大的起点------政治家,列宁 不是技巧不是智慧,是真诚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 静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朋友是天朋友是地,有了朋友顶天立地 这就是我的家,这就是我要来的地方,这就是我向往的企业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也许只有走过路的人,才知道这条路的艰辛,也许只有真正在这个位置上的人,才能理解他说话真正的含义 四。用心了解别人不要成为别人的负担 交朋友的宗旨:帮忙不添乱 主随客便: 不是不爱,怕只怕爱也是一种伤害,有谁能把爱说的明白 交什么样的朋友,首先从服装上要达到共识 明星结婚,粉丝换台 我为什么跟谁在一起,我都可以很大方自然,因为很简单,你再有本事,我不会求你,只有你有一天真正和我成为兄弟,我有事才会求你,但是我求你一次我永远记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朋友:需要锦上添花,更需要雪中送炭 人情张张薄如纸,世路难行钱做马,愁城欲破酒为军 人在难处帮一把,马在难处莫加鞭 最好的东西不是最贵的,而是别人最喜欢的 纵使金钱叫能力,淡化金钱叫境界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_适应性与人际信任的关系

,=-2.07, =-4.07,=-2.87,=-2.77, =0.11,=0.71, =-0.34,=0.70, =6.00,=-2.07,=-4.07,=-2.87,=-2.77, =0.11, =0.71, =-0.34, =0.70,

76.35±8.15, =184)的人际信任度无显著性差异( =0.16)。 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进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 子女的差异性进行独立样本 =101)与非独生子女(75.36±8.03,=0.31, =152)、城镇 (75.44±7.91, =68)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无显著性差异(=0.23)。 对“曾经被亲人或好朋友欺骗过的频率”重新划分,“从来没有”和“很少”定义为“未被欺骗过”,把“偶尔”和“经常”定义为“被欺骗过”,同理对“曾经被陌生人欺骗过的频率”按上述标准重新定义为“未被欺骗过”和“被欺骗过”。分别对人际信任度的被欺骗 与未被欺骗的差异性进行独立样本 )人际信任度 是否被亲人或好友欺骗过 是 9174.86±7.96-2.150.03 否 23777.00±8.38是否被陌生人欺骗过 是 9474.76±8.07-2.470.01否23477.19±8.032.2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比较 2.2.1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性别差异比 较。对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各因子的性别差异进行 =184)女 ( 检验,结 果见表3。 表3是否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 各因子差异比较(x ±s ) 独生(=101) 实际家庭亲密度70.87±8.9369.64±7.50 1.210.23理想家庭亲密度77.70±9.0077.60±8.88 0.100.92亲密度不满意度8.24±6.879.09±7.64 -0.960.34实际家庭适应性47.37±7.5547.55±6.83 -0.220.83理想家庭适应性56.23±7.7755.68±8.17 0.570.57适应性不满意度9.32±7.189.04±7.310.320.752.2.3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差异比较。对来自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各因子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各因子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4)。

关系与信任: 中国人人际信任的一项本土研究

《社会学年鉴(1995-1998)》专题稿件(修改第二稿,1999年2月) 发表于《中国社会学年鉴(1995-1998)》,290-29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 关系与信任: 中国人人际信任的一项本土研究 彭泗清 北京大学 一.西方信任研究的四种取向 信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外思想家们的重视。但是, 将信任作为社会科学中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却还是近五十年的事。在1950年代, 美国心理学家Deutsch 对囚徒困境中的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 与Hovland, Janis和Kelly对人际沟通过程中的信源可信度 (source credibility)的研究一起, 开创了社会心理学中信任研究的先河, 被视为人际信任的经典研究。在社会学中, 虽然很多人都讨论了与信任有关的现象, 如涂尔干对团结(solidarity)的分析、齐美尔对信赖(faithfulness) 的研究、帕森斯对承诺(commitment)的探讨等, 但是, 直到1970年代, 信任才成为社会学的专门课题。卢曼(Luhmann)的《信任与权力》(1979)、巴伯(Barber)的《信任的逻辑与局限》(1983)、艾森斯塔德(Eisenstadt)等人的《保护人、被保护人和朋友》(1984)等著作可以说是社会学研究信任的经典之作。近十几年来, 信任已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课题。好几个学科中(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文化与经济研究等)都出现了信任研究的专著或论文集。其中福山 (Fukuyama) 的《信任: 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1995)一书更曾登上美国畅销书榜, 引起很大反响。 在研究信任时, 对它进行概念化, 给出清晰明确的定义是最基本的问题, 也可能是最困难的问题。几十年来, 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提出了无数的信任定义, 但是至今没有达成共识。信任定义的不一致, 反映了对信任的理解的分歧, 这种分歧导致了信任研究的不同取向。大体来说, 在西方社会科学中存在四种研究信任问题的取向. 1.将信任理解为对情境的反应, 是由情境刺激决定的个体心理和行为。 在Deutsch (1958)的囚徒困境实验中, 人际信任的有无以双方合作与否来反映。两个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会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在这种情况下, 信任

维护人际关系靠互信。一辩稿

谢谢主席,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方的辩题是,维护人际关系靠互信。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些概念。维护是指维持和保护,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交往的总和,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而互信是指相互信任,以诚相待。互利是。下面我从3个方面来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互信是打开人际关系大门的金钥匙。人际关系必须要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前提下我们才可以继续深入的交往,如果没有互相信任,而是怀着互相猜忌的心态,那么我们就无法踏出交往的第一步,也就无法有人际关系。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会求助于他人也会向他人伸出援手,这是出于对他人人格和能力的信任,而并非仅仅是获取利益的需要,我们维护人际关系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人对群体的归属感需要,我们需要温暖、需要关怀、需要理解,这就是当一段人际关系无法给予我们利益的时候仍然维持它的原因,而互信就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其次,以互信维护人际关系更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只要互相信任没有被其中一方认定为不存在,互信就不受现实中是否得利情况影响。俗话说得好,买卖不成,仁义在。讲的就是当共同利益消失后,人们仍可依靠建立积累的感情和谐相处,这种共同认可的存在,就可以催生出沟通、理解、合作等多种积极的行为。在互信的条件下,可以产生更大的,更长久的互利。现实中的例子足以表明没有互信的互利关系,短时间内的确是可以建立,但是会在一段时间过后,会因更大利益的诱惑,而无法保证自己不受损失的防卫心理和人情关系的淡漠而产生嫌弃,因此无法长期存在,那么它,就无法对人际关系起到长期、稳定的维持作用,最后,孔子告诉我们,无信不立。而“信”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没有它,人就不可能立足于社会。所以,从这方面来说,传统社会之所以是一个信赖社会,原因在于人们得在“信”的生存环境使然。八荣八耻告诉我们,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从古至今我们盛行之风都是以信为本,今天,我们国家,民族,个人也应该一样,才能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更好的维持这种人际关系,和睦相处。

人际信任量表

人际信任量表 指导语: 您好!感谢你在百忙中抽出时间阅读我的问卷,这是一项关于人际信任量表的问卷调查,您对问卷中问题的回答无对错、好坏之分,调查结果只作统计分析,个人资料绝对保密,您不要有任何顾虑,请放心填写,谢谢! 第一部分:个人信息 ( ) 1.您的性别:1.男 2.女 ( ) 2.您的职业: 1.职业工作者 2.学生 3.待就业 ( ) 3.您的户口所在地:1.城市 2.农村 ( ) 1.在现今社会,人越来越虚伪 ( ) 2.对于承诺别人的事情,自己一定会做到 ( ) 3.上网时,陌生人问自己的真实姓名不会告诉他 ( ) 4.你认为自己的未来很有希望 ( ) 5.考试时,无人监考会导致更多的人作弊 ( ) 6.多数推销人员在描述他们自己的商品时是诚实的 ( ) 7.父母通常会遵守他们的诺言 ( ) 8.在现今社会,防人之心不可无 ( ) 9.多数人如果有自己的打算就一定会去实现 ( ) 10.结账时,你会认真的核对账单 ( ) 11.在问卷调查中,你不介于透露自己的真实情况 ( ) 12.国际上的重大比赛都是公平公正的 ( ) 13.政府都是为人民办事的 ( ) 14.世界上的好人占大多数 ( ) 15.尽管在电视、报纸中都可以看到新闻,但对于事件的真实报道我们很难得到( ) 16.与陌生人打交道时,除非他们给予可以证明其值得信任的依据,否则你将不予理会 ( ) 17.在这个竞争的社会,如果不保持警惕别人就可能占你的便宜 ( ) 18.你的父母知道你的银行卡密码 ( ) 19.你经常和朋友交心 ( ) 20.买东西时,你会看秤 ( ) 21. 在大街上,你乐于给行乞的人帮助 ( ) 22.官员在竞选中做出的承诺都是可信的 ( ) 23你会在无数次确认前后左右没有人时才取钱 ( ) 24.你会向很多人问同一个问题,以确认答案的正确 ( ) 25.多数人即使在有把握不会被发现时也不作弊 ( ) 26.多数父母关于实施惩罚的威胁是可信的 羞怯量表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条目,判断与你的感受及行为符合的程度。根据下面的说明在每一条目旁的空格里填上适当的数字。

人际关系考察面试题

人际沟通能力,是指通过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的交流,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能力。一般来说,在与同级成员之间交往时,人际交往能力要为相互了解、沟通思想、交换意见、协调一致服务;在与下属交往时,人际交往能力要为传达意图、掌握情况、调动下属积极性服务;在与上级交往时,人际交往能力要为了解上级精神、反映本级情况、取得上级支持服务。 人际沟通能力的核心环节是要善于理解他人的立场观点,并善于说服别人。人际理解能力是沟通能力的基础。要想理解他人,必须有换位思考能力,站在对话者的角度,认真思考他的立场和观点的合理性。对不同立场和观点,有包容能力,能够允许求同存异。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上展开的说服工作,才容易让人接受。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观点往往是片面的,这样的立场和观点难以形成有效的说服力。所以,理解他人是说服他人的基础。 人际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表现之一是知人善任;另一个表现是能够注意让下属人员参与决策。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发展,参与是人的行为中起重要作用的过程,人们自己参与的活动,容易在态度和情绪上采取正面的评价。 1.市场经济条件下充满了竞争,同事之间无形中也存在着竞争。谈谈你如何面对工作中的竞争 【参考答案】(1)竞争出活力,竞争产生动力。因此,要敢于竞争、乐于竞争、善于竞争。要树立竞争是正当的和不可回避的意识,防止以阴暗或畏怯的心理看待竞争,端正参与竞争的态度。 (2)要把发扬自身优势和发挥内在潜力、出奇制胜与恪守竞争规则结合起来,把竞争定位在比水平、比心理素质、比思想境界、比实际贡献、比创新精神上,不搞小动作,不出损招,避免恶性竞争。(3)既全力进行竞争,又注意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和感情关系,不把相互竞争搞成相互拆台和水火不相容的争斗。 (4)既要有自知之明,又要客观地评价竞争对手,既不自高自大,又不妄自菲薄。(5)只要竞争规则是公正的,竞争过程是透明的,对于竞争结果要坦然接受,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3.你的一位领导脾气比较急,批评下属时常常不留情面,大家的工作情绪经常受到影响,作为下属,你该怎么办 【参考答案】(1)首先应该认真接受领导的批评,不能因为领导严厉的批评而产生逆反心理,以致影响工作。(2)可以私下找机会和领导沟通,向领导反映下属因此产生的意见和情绪,婉转地说明这种情绪可能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至于领导是否接受建议、改变方法,由领导自己决定。 4.你善于与他人和睦相处吗 【参考答案】我感觉自己在这方面做起来没有困难。在学校时,班里举办的各种活动以及学校俱乐部的活动,我都很热情地参加,并且很适应这种集体活动的气氛。“贵在人和”,这是我的处世哲学。不过有时我过于在乎周围人的反应和议论,常常因为别人的态度而左右自己的情绪,故在行动上谨小慎微、左顾右盼,这是自己今后应该注意的。对于“协调性”问题,我曾多方注意,但做得不尽如人意。主要是我个性有些不大喜欢“合群”,更乐于独居一处。如果把“合群”作为协调性的标准,那我是比较欠缺了,但我能够做到使个人行为不致妨碍集体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做到与周围人的“协调一致”。

网络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研究评述

荨经济研究荩 李立,秦辉,王挺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网络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研究评述 摘要:网络消费者信任能否建立已成为制约网上交易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为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影响网络消费者信任建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研究中存在理论视角众多、影响因素繁杂、结论不明确等问题。本文在对近期国内外顶尖期刊上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对众多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探讨。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希望能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络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感知 Abstract:Whether the online consumer trust can be built has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which has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nline transactions.To this end,since the mid-90s of the20th century,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cholars have done extensive research in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Online Consumer trust.But these research’s perspectives were different,the factors were complex,and the conclusions were not clear and so on.In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and compilation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i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op journals,a number of factors were sorted and summarized. Then,in the paper,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the analysis are proposed,an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will be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is framework,so the factors will be show more clear and logic and easy for the later researchers to understand.Finally,the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be showed,hop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and giving a help for future researchers. Key words:E-commerce;Online consumer trust;Factors;Perceive 中图分类号:F7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089(2010)04-0001-05 一、引言 毫无疑问,互联网是2l世纪最先进的生产力,推进人类社会生产,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一种革命性的贸易方式随之出现,那就是电子商务。网上购物也逐渐成了如今年轻人较为喜爱的购物方式之一。但机遇和问题往往是并存的,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一样不可避免。网上交易的硬环境容易建立,可是软环境的改善却没那么容易。其中网络信任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因素,网上交易的信任问题需要引起包括政府、网站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目前,国内外有许多学者都对网络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但由于研究背景及研究角度不同,对于影响因素的命名、分类及最终研究得出的结论纷乱、繁杂。国外学者如Dayal、Cheskin、Yoon、Tan和Theon、Sultan等研究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但是其研究角度各不相同,因素的分类依据也比较混乱。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存在类似问题,国内学者张仙锋和张莹通过理论研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整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这些理论研究所概括的影响因素不够全面,一部分影响因素并没有涉及。由于存在这些问题,对后人的研究带来了许多困扰和不便,增加了研究难度。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分析和整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文献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构建了一个网络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的框架体系,如表1-1所示。本文把网络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分成三大类,十四个小类,以使整个体系更具层次性和全面性。这三个大方面的因素分别是消费者自身的因素、感知卖家的因素、感知环境因素,本文就从这三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整理及分析。 二、消费者自身的因素 消费者自身的因素是指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所产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消费者的性别、年龄、学历等基本个人情况,除此之外还包括信任的倾向、对风险的态度、对网上购物的认知及网上购物经验等。消费者自身因素涉及的内容比较繁杂,为研究方便,本文把消费者自身的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消费者自身固有的因素,包括个人统计学因素、信任倾向、对风险的态度等,这一类因素是消费者本身所特有,不受外在的影响或受外在的影响较少。另一类是消费者与外部因素相互影响产生的因素,如对网络购物的认知、网络购物经验等,这一类因素消费者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多。 (一)消费者自身固有因素。消费者自身固有因素主要包括消 作者简介:李立(1986年—),男,经济学学学士,现在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攻读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营销管理。 秦辉(1963年—),男,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成长理论、市场营销管理。 王挺(1986年—),男,经济学学学士,现在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攻读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营销管理。

人际信任--文献综述

对人际信任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对人际信任有关理论的探讨 由于目前对信任的研究尚无权威性的公论,论文从现有的零碎的理论研究中借鉴一些来探讨人们信任这种特有的经济社会活动心理及行为。 1.1人际信任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信任的定义很多,而且各有强调的侧重点。 Gambetta 把信任定义为相信对方即使有机可乘也不大可能做出伤害己方的事情。Mayer等认为信任是尽管一方有能力监控另一方,但它却愿意放弃这种机会而相信对方会自觉地做出对己方有利的事情。 Rotter 认为,信任是个体对另一方的言词、承诺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的可靠性的一般性预期。郑也夫则把信任看作一种相信别人的行为或周围秩序符合自己愿望的态度。 根据这些定义,可以认为:第一,信任是个体间的一种心理预期和情感倾注,而这种预期和倾注会以某种(些)行动的选择反映出来;第二,信任是在面临不确定性事件而需要规避风险时才会产生;更重要的第三点是,信任是一个有限理性的行为,是在自己不能把握的事态面前进行的主观判断和行动选择。 因此,笔者认为,信任是指行为个体在交往过程中面对不确定问题时,基于历史信息的累积和判断而对另一方持有的一种正的带有明显情感倾向的心理预期或信念,即愿意相信对方能够胜任某事或不会利用己方提供的机会,做出牺牲己方利益谋取个人私利的行为。 1.2 人际信任的产生机理 对于信任的产生机理,学者们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Luhmann 认为,信任必须在熟悉的世界中获取。Gambetta 则认为,信任是伴随熟悉和友谊的人际交往的产品,同时也可以看作是特定文化的产物。 在Zucker 看来,信任主要产生于:声誉、彼此的社会相似性和法制。 Kramer 则认为,组织中的信任可以通过第三方介绍、社会范畴、角色和组织规则等途径来产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