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从人际信任的角度探究人机信任的影响因素

从人际信任的角度探究人机信任的影响因素

从人际信任的角度探究人机信任的影响因素
从人际信任的角度探究人机信任的影响因素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4), 556-561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sj.com/doc/0111923307.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docsj.com/doc/0111923307.html,/10.12677/ass.2018.74086

Explor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uman-Robot Tru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Trust

Yunxia Cao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Received: Apr. 7th, 2018; accepted: Apr. 21st, 2018; published: Apr. 28th, 2018

Abstract

Trus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s there an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ust mechanism of human and AI system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I system itself (such as reliability, false alarm rate and failure rate,

etc.) and attributes (such as appearance, physical contact) and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human beings all affect the establishment of human-machine trust. Fortunately, these factors that affect human-machine trust, such as performance and attributes, can be promoted by human design.

Keywords

Human-Machine Trust, Interpersonal Trust

从人际信任的角度探究人机信任的影响因素

曹云霞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北京

收稿日期:2018年4月7日;录用日期:2018年4月21日;发布日期:2018年4月28日

摘要

信任在人际交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人与人工智能系统的信任机制是否与人际信任有区别?研究表明,人工智能系统本身的性能(如可靠性、误警率和故障率等)和属性(如外观,身体接触)以及人所处的

曹云霞

不同文化背景,均会影响人–机信任的建立。幸运的是,这些影响人机信任的因素,如性能和属性可以由人设计而提升。

关键词

人–机信任,人际信任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sj.com/doc/0111923307.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人机交互(Human Robot Interface, HRI)是以特定的语言和交互方式,完成人工智能系统与用户之间信息交换的过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与人工智能系统的交互成为如今研究的热点话题,而信任在人机交互良好互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虽然人机交互领域的专家对发生在用户和机器之间的交互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人工智能系统是不同于机器的特殊系统,在有些方面,人工智能系统与人类更类似。由此,人际信任可以为人机信任提供一些见解和启示。本文从参考人际信任研究的角度出发,回顾人机信任相关研究,探索影响人机交互之间信任的因素,希望为提高人机信任给出一些建议和参考。

2. 人际信任与人机信任

信任由于其概念的抽象性和结构复杂性,在社会学、心理学、营销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的领域定义有所区别,但是达成共识的观点是:信任是涉及交易或交换关系的基础。人际信任是人际交互的重要条件,在人际互动中,信任帮助人们面对不确定性,适时采取决策和行动。信任他人意味着必须承受易受对方行为伤害的风险,因此,承担易受伤害之风险的意愿亦是人际信任之核心。与此同理,人机信任也涉及风险和决策。关于人际信任,我们已有大量的研究结果。衡量信任程度有不同的方法。如社会综合调查,可以询问人对他人的信任态度。心理学行为实验在预测和量化信任方面尤其有用。

虽然人工智能系统也可以提供建议、做出诊断、以及完成其他的任务,但是人们是否能够像信任他人一样信任人工智能系统?Parasuraman等人表明,正如人际信任的方式,优化人机信任能够为人机工程学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2]。Pan等人[3]研究了不同媒体呈现方式在用户顾问关系中对信任行为的影响。比较了视频,头像,和机器人介导的互动。他们要求参与者尝试回答31个困难的知识问题,对于每个问题,参与者可以且只能向两位顾问中的一位咨询。顾问的建议是通过视频的方式呈现的,视频中有真人顾问,化身顾问和机器人顾问。结果显示不管是哪种顾问方式,参与者能够识别出专家的建议;但相比于化身顾问,参与者更倾向于向真人及机器人顾问寻求建议,而且,对二者的建议寻求意向没有差异,参与者的主观报告也进一步支持了行为结果。以上实验室研究说明了至少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以像信任他人一样信任人工智能系统。

关于人际信任的实验室研究,或许可以为人机信任提供一些参考。Stirrat (2010)等认为,面部的非言语暗示对于信任有促进作用,稳定的面部特征,如吸引力、相似性和感知可信度是信任的重要影响因素[4]。实验研究表明,人本身的信息,如吸引力、性别和面部表情可以影响另一个人的信任感知[5]。一些研究表明,当提供视觉信息时,信任游戏中的被信任者会获得更多的信任。视频会议和面对面沟通,比

曹云霞

纯文本和电话通信,能更好地建立对社会困境的信任[6]。研究发现,身体接触对于人际信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谈判之前握手,可以得到更多的互利结果[7]。Jack等研究发现,文化价值观与民族语境限制了人们的行为选择[8]。例如,在不同的文化中,情绪,手势都有不同的表达和接受规则[9]。若跨文化行为理论将从人际交互转移到人机交互,在不同的文化中也有所不同。以上研究表明,外观线索,身体接触,文化背景都是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那么,人际信任是否可以为人机信任提供一些参考呢?

3. 外观影响人机信任?

人工智能系统有各种不同的载体形式,通常比较常见的是各种形状的机器人,也有研究者试图开发出具有特定年龄或性别的人类面孔的机器人[10]。这也就引出我们另一个问题,人类对机器人的信任与否,是否与机器人的外观有关?在人际信任中,被信任者的外貌特征会影响信任判断的准确性。进化理论和神经科学证据表明,人类根据面部外观可以自动推断出其他人的信任度。面孔是第一印象形成的重要信息来源,基于面孔做出信任评价在信任关系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11]。从进化的角度讲,快速而准确地依据对方面孔做出是否可信任的判断对于个体的趋利避害行为乃至生存发展都至关重要。有研究者指出,基于面孔的信任判断是一个快速且自动化的过程,在面孔呈现的100 ms左右即已发生,快于其他人格特征判断。在一个信任游戏中,发现被试可以根据陌生人的面孔照片来判断其是否欺骗,并且这一结果高于随机概率[12]。这说明单纯借助于面孔我们就可以得到信任判断所需要的线索信息。已有研究显示,眉脊的高低、颧骨的浅深和下巴的宽窄等结构特征与面孔信任评价密切相关[11]。那么,作为人工智能系统的载体的机器人的外观是否也会影响人–机信任?

人们确实会认为外观更像人的机器人更加友善,更加可靠,而机械机器人被认为更冷酷。Broadbent 等认为,外观可以深刻地影响机器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具有更人性化的脸部显示器的机器人被认为有更好的个性[13]。他们招募了30名年龄在18和38岁之间的志愿者,与三种不同的外观的机器人进行互动,机器人帮助志愿者测量血压。三种机器人分别有人性化的脸,像人的银色脸或无面,前两个机器人具有人脸特征,眉毛和肉质肤色,非常像欧洲学生。结果表明最受欢迎的助手是具有类人外观的机器人,参与者最不喜欢具有银色人脸的机器人,认为此类机器人最令人毛骨悚然,且具有更低的信任值。这一研究结论符合恐怖谷理论。恐怖谷理论表明机器人越像人则人们越有好感,但当超过临界点时,越像人越反感恐惧,直至谷底。但当机器人的外表和动作和人类的相似度继续上升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情感反应亦会变回正面。外观很可能会影响用户对机器人个性和心灵的看法。Ho等[14]研究表明,机器人与人某些外部特征的不良混合可能是人感到怪异的原因,与此一致,Bartneck等[15]研究发现有明显非人外观的机器人比极力像人的机器人更受欢迎。虽然,人们喜欢与具有类人外观的机器人互动,但是,人们却不一定会信任这些机器人。在人际信任中,如果喜欢被信任者,则更有可能信任他们。即被信任者的吸引力的大小与他们的可信度之间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而在人–机信任中,机器人外观的吸引力与可信度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考证。

4. 实体接触影响人机信任?

在人际交互中,身体接触,例如握手,在需要相互合作的信任交互中尤其重要。有人建议,没有实体接触就没有真正的信任。握手是一种非语言的社会仪式,在东西方文化中广泛使用。握手作为一个象征性的社会动机,来表达合作和信任的意愿[16]。人们握手做交易;人们握手来解决他们的差异。许多关于人际关系的研究都发现,与他人适当的社会交往性质的身体接触对于随后的人际交往有积极的影响[17]。

一个简单的触摸例如,“拍肩膀”可以传达关注和安慰,而“拍拍背”是普遍公认的信号激励。Hancock 等研究发现在谈判前握手对于得到更多互利的结果有促进作用[18]。Bainbridge等人[16]探讨了机器人的

曹云霞

实体存在如何影响以机器人为社会伙伴的人的判断。他们发现相对于视频显示,当机器人物理存在时,参与者更有可能实现信任。Rae等[19]调查了物理实体和控制对交际和协作的影响。他们发现物理实体的呈现增加了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Bevan [20]考察了与谈判代表“Nao”人形机器人握手之前和之后分别发起谈判的效果,结果表明握手这一实体接触动作增加了合作几率。Sirkin [21]的研究也表明,增加物理实体接触,对于人机良性互动有促进作用。可见,正如人际信任,身体接触在人–机信任中也可以增强对对方的信任程度。

5. 文化背景影响人机信任?

人–机信任受到文化传统的制约。不同文化间存在巨大差异,无论是语言、动作、表情,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也千差万别。也即是说,如果机器人的设计不考虑文化的因素,那么机器人可能并不会被使用者所接受。因此机器人交互过程也需要对不同的文化进行研究。一些研究表明,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和人工智能系统的互动中也有所不同。Bartneck等[15]对7个国家的参与者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来自不同国家的参与者对机器人有不同的态度。相对而言,美国的受访者对于机器人态度最积极,墨西哥受访者表现最消极。这项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不同文化背景影响到人们与机器人的互动相处。Evers等[22]发现当机器人助手被描述为群体内的成员,相比于美国被试,中国被试描述说感觉更舒服,控制感更强烈。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研究结果更有说服力。Rau等[23]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机交互信任进行过研究。实验邀请中国人和德国人完成选择产品价格区间的任务。实验从三个维度考量了人对机器人的态度:机器人的受欢迎程度,人对机器人的信任程度,以及机器人的可信度。实验的结果发现,中国人和德国人对于机器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中国被试会对机器人更加信任,他们一般对机器人有更高的好感度,信任程度,而且他们会根据机器人的观点改变他们的决定。与中国人相反的是,德国人对机器人的好感度并不高,在机器人做出评价后,他们也往往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观点。中国人和德国人的这个区别可以用文化理论来解释。德国人往往更加独立自信,因此在面对机器人的建议时,不会轻易地改变自己的决策。而中国人往往更加依赖与他人的关系,相对而言并不是那么独立自主,因而也更加愿意接受它的建议。所以,在不同文化中生活的人们,对人工智能系统的信任程度可能并不相同,影响人–机信任的因素也有差异。

6. 其他影响因素

国内关于人与人工智能系统的研究还在发展当中,研究者们致力于人机信任模型的建立,通过调整机器人性能参数,说明了人,机器人系统,环境三者对人机信任关系的影响,重在讨论模型的优化。在这方面,国外研究者通过元分析法得出了结论。Peter等[1]定量评估了人、机器人以及环境等三大因素在人机交互中对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与机器人自身相关的因素,尤其是它们的性能(如可靠性、误警率和故障率等)对信任有很大影响,而与机器人属性相连的因素(如亲近性、机器人个性、拟人化等)则仅有相对较小的影响。Tanaka [24]认为,自主性(autonomy)、风险/自愿性(risk/vulnerability)与交互性(interactions)是考察人机信任度的时候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机器的自主性越高,人机信任关系越有可能,同时信任者的风险或者自愿程度也越高。而且交互方式越直接,信任者越倾向于信任被信任者。

人际信任是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之一,合理的人际信任帮助我们规避风险和减少威胁,促进合作行为。随着人工智能系统的发展普及,人–机信任已成为人与机器人是否能和谐共处,合作发展的基础。AI时代,人机交互的前提是建立信任机制。信任是“人–机关系”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如果机器人想要在现实世界中高效运行,机器人必须学会适应周围环境的复杂性。诸多研究表明,人们试图以理解人的方式来定位机器人在人类世界中的角色,那么,人际信任的所遵循的规则可以为人机信任提供

曹云霞

一定的参考。已有研究证明,机器人物理实体呈现,实现适当的人–机接触可以促进人–机信任。外观在人际信任的判断中至关重要,当然,机器人的外观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类对机器人的喜恶,但外观与信任的关系,这方面还需研究考证。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机器人的性能和属性是人机交互信任发展的最大贡献者。幸运的是,这些因素(例如,机器人性能,机器人属性)可以直接由人类设计而提升,这样我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发展建设对现有人机合作伙伴关系有利的信任系统。然而,具备合适性能和属性的机器人,能否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得到普遍认可,文化差异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Hancock, P.A., Billings, D.R., Schaefer, K.E., Chen, J.Y.C., Ewart, U.S., de Visser, J. and Parasuraman, R. (2011)

Human Factors. The Journal of the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Society, 53, 517.

https://https://www.docsj.com/doc/0111923307.html,/10.1177/0018720811417254

[2]Parasuraman, R., Sheridan, T.B. and Wickens. C.D. (2008) Situation Awareness, Mental Workload, and Trust in Au-

tomation: Viable, Empirically Supported Cognitive Engineering Constructs. Journal of Cognitive Engineering and De-

cision Making, 2, 140-160.https://https://www.docsj.com/doc/0111923307.html,/10.1518/155534308X284417

[3]Pan, Y., Steptoe, W. and Steed, A. (2014) Comparing Flat and Spherical Displays in a Trust Scenario in Ava-

tar-Mediated Interaction. SIGCHI, ACM, Toronto, 1397-1406.https://https://www.docsj.com/doc/0111923307.html,/10.1145/2556288.2557276

[4]Stirrat, M. and Perrett. D.I. (2010) Valid Facial Cues to Cooperation and Trust Male Facial width and Trustworthines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 349-354. https://https://www.docsj.com/doc/0111923307.html,/10.1177/0956797610362647

[5]Oosterhof, N.N. and Todorov, A. (2009) Shared Perceptual Basis of Emotional Expressions and Trustworthiness Im-

pressions from Faces. Emotion, 9, 128-133.https://https://www.docsj.com/doc/0111923307.html,/10.1037/a0014520

[6]Drolet, A.L. and Morris, M.W. (2000). Rapport in Conflict Resolution: Accounting for How Face-to-Face Contact

Fosters Mutual Cooperation in Mixed-Motive Conflic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6, 26-50.

https://https://www.docsj.com/doc/0111923307.html,/10.1006/jesp.1999.1395

[7]Schroeder, J., Risen, J. and Gino, F. (2014) Handshaking Promotes Cooperative Deal Making.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NOM Unit Working Paper No. 14-117. https://https://www.docsj.com/doc/0111923307.html,/10.2139/ssrn.2443674

[8]Jack, R., Blais, C., Scheepers, C., Schyns, P. and Caldara, R. (2009) Cultural Confusions Show That Facial Expres-

sions Are Not Universal. Current Biology, 19, 1-6. https://https://www.docsj.com/doc/0111923307.html,/10.1016/j.cub.2009.07.051

[9]Mahdi,K., Ashwini, S., Stéphane, R., Bardy, B.G. and Aude, B. (2016) Role of Gaze Cues in Interpersonal Motor

Coordination: Towards Higher Affiliation in Human-Robot Interaction. PLoS ONE, 11, 1-21, 21 p.

[10]Ogawa, K., Nishio, S., Koda, K., Balistreri, G., Watanabe, T. and Ishiguro, H. (2011) Exploring the Natural Reaction

of Young and Aged Person with Telenoid in a Real World. Journal of Advance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tel-

ligent Informatics, 15, 592-597. https://https://www.docsj.com/doc/0111923307.html,/10.20965/jaciii.2011.p0592

[11]Todorov, A., Said, C.P., Engell, A.D. and Oosterhof, N.N. (2008) Understanding Evaluation of Faces on Social Di-

mension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2, 455-460.https://https://www.docsj.com/doc/0111923307.html,/10.1016/j.tics.2008.10.001

[12]Sakamoto, D., Kanda, T., Ono, T., Ishiguro, H. and Hagita, N. (2007) Android as a Telecommunication Medium with a

Human-Like Presence. Human-Robot Interaction, Arlington, 9-11 March 2007, 193-200.

https://https://www.docsj.com/doc/0111923307.html,/10.1145/1228716.1228743

[13]Broadbent, E., Kumar, V., Li, X., Stafford, R.Q., Macdonald, B.A. and Wegner, D.M. (2013) Robots with Display

Screens: A Robot with a More Humanlike Face Display Is Perceived to Have More Mind and a Better Personality.

PLoS ONE, 8, e72589.https://https://www.docsj.com/doc/0111923307.html,/10.1371/journal.pone.0072589

[14]Ho, C.C., MacDorman, K.F. and Pramono, Z.A.D. (2008) Human Emotion and Theuncanny Valley: A GLM, MDS,

and ISOMAP Analysis of Robot Video Ratings. 3rd ACM/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Robot Interac-

tion, ACM, Amsterdam, 169-176.

[15]Bartneck, C., Nomura, T., Kanda, T., Suzuki, T. and Kato, K. (2005) A Cross Cultural Study on Attitudes towards

Robots.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Las Vegas, 22-27 July

2005, 577.

[16]Bainbridge, W.A., Hart, J.W., Kim, E.S. and Scassellati, B. (2011) The Benefits of Interactions with Physically Present

Robots over Video-Displayed Ag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obotics, 3, 41-52.

https://https://www.docsj.com/doc/0111923307.html,/10.1007/s12369-010-0082-7

[17]Gallace, A. and Spence, C. (2010) The Science of Interpersonal Touch: An Overview.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34, 246-259.https://https://www.docsj.com/doc/0111923307.html,/10.1016/j.neubiorev.2008.10.004

曹云霞[18]Hancock, P.A., Billings, D.R., Schaefer, K.E., Chen, J.Y. and de Visser, E.J. (2011) A Meta-Analysis of Factors Af-

fecting Trust in Human-Robot Interaction. Human Factors: The Journal of the Human Factor, 53, 517-527.

https://https://www.docsj.com/doc/0111923307.html,/10.1177/0018720811417254

[19]Rae, I., Takayama, L. and Mutlu, B. (2013) In-Body Experiences: Embodiment, Control, and Trust in Robot-Mediated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15, 36.https://https://www.docsj.com/doc/0111923307.html,/10.1145/2470654.2466253

[20]Bevan, C. and Stanton Fraser, D. (2015) Shaking Hands and Cooperation in Tele-Present Human-Robot Negotiation.

In: HRI, ACM, Portland, 247-254.

[21]Sirkin, D. and Ju, W. (2012) Consistency in Physical and On-Screen Action Improves Perceptions of Telepresence

Robots. In: Proceedings of the 7th Annual ACM/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Robot Interaction, Boston, 5-8 March 2012, 57-64.

[22]Evers, V., Maldonado, H.C., Brodecki, T.L. and Hinds, P.J. (2008) Relational vs. Group Self-Construal: Untangling

the Role of National Culture. Proceedings of the ACM Conference on Human Robot Interaction, Amsterdam, 12-15 March 2008, 255-262.

[23]Rau, P.P., Li, Y. and Li, D. (2009) Effects of Communication Style and Culture on Ability to Accept Recommenda-

tions from Robo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5, 587-595.https://https://www.docsj.com/doc/0111923307.html,/10.1016/j.chb.2008.12.025

[24]Tanaka, K., Nakanishi, H. and Ishiguro, H. (2014) Comparing Video, Avatar, and Robot Mediated Communication:

Pros and Cons of Embodiment. In: Collaboration Technologies and Social Computing, Springer, Berlin, 96-110.

https://https://www.docsj.com/doc/0111923307.html,/10.1007/978-3-662-44651-5_9

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docsj.com/doc/0111923307.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9-2556,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docsj.com/doc/0111923307.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docsj.com/doc/0111923307.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ss@https://www.docsj.com/doc/0111923307.html,

人际信任程度低,十个大学生一个冷冰冰

人际信任程度低,十个大学生一个冷冰冰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在校大学生学习、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近日,哈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对部分在校大学生有关人际信任的研究资料表明,有11.13%的大学生因对他人缺乏信任而自感苦恼。专家认为,学生在人际间交往的不适应很可能使之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困惑,形成心理亚健康。 在这项研究资料的抽样调查中显示,仅有17.44%的大学生对他人行为、他人承诺或(口头或书面)陈述之可靠性具有较高的信赖程度,以开放的心态进行人际交往。70.93%的大学生只具有一般性的信赖程度,不足以协调好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人际信任程度较低者有11.13%,他们不能在集体中找到恰当的自我角色定位,不能与同学和老师和睦相处、融洽共事。 针对一些在校大学生对人际交往信任程度低的情况,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在哈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哈市某高校的大四学生立新说,现在自己正忙着找工作,刚刚接触社会,他就觉得社会复杂得像个大黑洞,无法看清它的真面目。社会上

的信息的真假需要辨别,同学间也有就业竞争,这让他做时总是小心翼翼的。立新觉得,别人大多是居心叵测,不可相信。因此,他现在与人交往时,经常疑虑重重,唯恐丢掉很好的求职机会,谨防上当受骗。而今年刚刚上大学一年级的小巍说,在上大学前父母就告诫自己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更不要什么真话都和同学说。父母认为学校也相当于一个小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怕天真单纯的小巍因为单纯实在而被人利用。所以,自从上大学后,她按照父母的教导谨慎行事,很少和同学说心里话。 google_ad_client="pub-0149582512245117"; /*250x250,创建于08-6-17*/ google_ad_slot="7907118103"; google_ad_width=250; google_ad_height=250;

ROTTER人际信任量表

关于人际信任关系的问卷量表编制_ROTTER人际信 任量表 关于人际信任关系的问卷量表编制 1.理论构想 1.2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理论建构 2.预试问卷编制 2.1测验目的 调查大学生人际关系程度,编制大学生人际关系量表 2.2方法 2.2.1预试问卷编制 根据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理论构想,编写出问卷条目25条,量表 从完全同意,部分同意,同意与不同意相等,部分不同意,不同意 依次积分为1分、2分、3分、,最终得分越高,人际互动关系越好,得分越低,人际互动关系越差。 2.2.2被试 西安文理学院教育学院 2.2.3实施方法与程序 (1)进行集体施测,并事先将“问卷施测注意事项”(见附录二)打印后交给教师 (3)选取西安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学生若干人实施间隔两个星期 的重测,时间为2013年6月。

(4)对收回的问卷进行回答完整性与真实性的检查,漏答项目超过5条的问卷予以剔除,作答有明显反应倾向(如答案以某种规律出现)的问卷予以剔除。 附录 附录1 人际关系量表 非常不符合不太符合还算符合非常符合 1.当朋友突然变得沉默不语时,我会试著找话题跟他聊天,了解情况。 1234 2.当朋友的饮食量减少时,我会找时间与朋友会谈,了解情况。 1234 3.当朋友的说法与肢体语言透露的讯息不一致时,我会进ㄧ步确认朋友真实的想法。 1234 4.当我看出朋友為了困难感到忧虑时,我会主动上前询问,并且试图降低他的忧虑。 1234 5.我可以谅解朋友对我不友善的态度,因為如果我是他,生病时也会有不好的态度。 1234 6.当同学正在讲解朋友的不幸时,我会认真聆听。 1234 7.当朋友跟我谈论学习上的困扰时,我会乐意扮演听众,听他诉苦。

流动人口人际信任变动及影响因素探究

流动人口人际信任变动及影响因素探究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社会融合重要表现的人际信任,对于社会的平稳发展与经济的良性运行都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伴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发展,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等矛盾更加凸显,人口迁移行为愈加频繁,大规模人口流动持续保持。本研究聚焦于流动人口这一重要群体,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分析了流动人口人际信任水平、信任结构,以及二者随时间的变动情况,并从个体、家庭背景与社会资源、社交参与和社会环境几个方面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对亲戚的信任度最高,在十年间位居第一,近邻、同事、老同学三类群体的信任度紧随其后,2005年与2015年均位于十一类置信对象的前四位。从总量上看,2015年较2005年的流动人口人际信任程度出现小幅上升趋势。从人际信任的内部结构来看,流动人口的人际信任以血缘关系为核心,其次为邻居、同事、老同学等群体构成的嵌住型人际关系,而通过社交参与所建构的开放型人际关系则居于最外围层级。在分析流动人口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时,依据因子分析结果将信任对象划分为内圈信任与外圈信任两类分别进行研究。可以发现,首先,社会资源变量对流动人口的内圈信任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经济地位高、父母接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流动人口,更加倾向于对内圈信任给予更高的评价。其次,社交参与是流动人口建构外圈信任的重要渠道,社交娱乐活动参与地越频繁,个人信息的交换与流通也就越快,越有助于流动人口与外圈信任对象之间建立起互信的桥梁。最后,社会环境变量

对流动人口的内圈与外圈信任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应着力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流动,创造更为公平的社会环境,才能实现流动人口人际信任水平的稳步提升。

(完整版)人际信任量表(ITS)

摘自《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戴晓阳 人际信任量表(ITS) 【概述】 人际信任是个体将他人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认为可靠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Rotter,1967)。高信任者可能较少撒谎、作弊或偷窃。他们可能会更多地给他人第二次机会以及尊重他人的正当权利。高信任者可能较少出现不快乐、与他人发生冲突或者环境适应不良,他们通常更讨人喜欢,并且不论是高信任者还是低信任者都愿把他们当作朋友(Rotter,1977)。 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 ITS)是由Rotter JB于1967年编制。该量表用于测查受试者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口头和书面)陈述的可靠性。 【内容及实施方法】 人际信任量表测查内容包括各种处境下的人际信任,涉及不同社会角色(包括父母、推销员、审判员、一般人群、政治人物以及新闻媒体),共25个条目,采用Likert五点自评式量表,从“完全同意”至“完全不同意”分别评定为1~5分。故量表总分从25分(信任程度最低)至125分(信任程度最高),测验时间为10~15分钟。 【测量学指标】 人际信任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76,其中男性为0.77,女性为0.75。平均间隔7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56(P<0.01,n=24),而间隔3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68(n=42)。有关结构效度的研究提示该量表得分反映出受测者的部分人口学特征(家庭背景、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等),但量表得分没有性别的差异(Rotter,1967)。 因子分析发现该量表有2个因子,分别是特殊信任因子(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和普遍信任因子(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也有研究证实量表有3个因子,分别是政治信任、父辈信任和对陌生人的信任。 由于选择项目时避免了与其他量表显著相关的条目,故量表的区分效度较好。大量研究(包括实验室研究、问卷调查、自我报告以及同伴评定等)证实了人际信任量表可以较好地测查被试的人际信任水平(Geller,1966;Hamsher,1968;Rotter,1967;Schlencker,Helm&Tedeschi,1973;Wright,1972)。 【结果分析与应用情况】 本量表共有13个条目为反向计分,它们是1、2、3、4、5、7、9、10、11、13、15、19和24。如得1分则记5分,如得5分则记1分,以此类推。所以25个条目得分之和即为该量表的总分,反映了被试人际信任的总体状况,得分高者人际信任度也高。 政治信任因子反映个体对政坛和媒体的可靠性的信任;父辈信任因子测查对于自身有利的权威者个体所感知到的信赖感;对陌生人的信任因子测量对自身可能接触到的陌生人的信任程度(Wright&Tedeschi,1975)。 (雷辉) 附:人际信任量表(ITS) (Rotter JB年编制) 指导语:使用以下标准表明那你对下列每一陈述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 1=完全同意2=部分同意3=同意与不同意相等4=部分不同意5=完全不同意 1、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虚伪的现象越来越多了。…………………………1 2 3 4 5 2、与陌生人打交道时,你最好小心,除非他们拿出可以证明其值得信任的依据。 ……………………………………………………………………………1 2 3 4 5

大学生自尊,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自尊、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 研究目的:探讨在校大学生自尊、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的关系。在这个信息知识迅速发展的时代,自尊、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它们相互之间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人际信任与自尊、人格特征的关系 研究设计: (1)变量:性别、独生与否、生源地 (2)设计:问卷调查 (3)统计:采用 SPSS 11. 5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 t 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处理。 研究方法: (1)研究被试:在校大学生。 (2)研究方法:采用自尊调查表、艾森克人格特征量表和人际信任量表。(3)研究过程: 1文献综述 1.1引言 2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性别、独生与否、生源地对大学生 人际信任的影响 3.1大学生人际信任与自尊、人格特征的相关关系 4讨论 4.1 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分析 4.2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自尊、人格特征的关系。 5参考文献 研究结果: ( 1 )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性别、独生与否、生源地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见表 1。 由上表可知,不同性别、生源地和独生与否的学生在人际 信任均无显著差异( P >0. 05) 。 (2)大学生人际信任与自尊、人格特征的相关关系见表 2。 由表 2 可以得出,人际信任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 为 0. 204( P <0. 01) ; 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 N( 神经质) 显著 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 232( P <0. 01) ,与人格特质中的 P( 精 神质) 、E( 内外倾向性) 无显著相关。 (3)为了进一步了解咨询和人格特征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 响,将自尊、人格特征各维度作为自变量对人际信任进行回归分 析,见表 3。 由上表可知,两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人格特征的神经 质的贡献效果较显著。二者可以解释人际信任异量的 5. 9%。

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

人际信任量表 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 (Rotter,1976,1971) 简介 本量表用于测查受试者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口头和书面)陈述之可靠性的估计。共有25个项目,其内容涉及各种处境下的人际信任,涉及不同社会角色(包括父母、推销员、审判员、一般人群、政治人物以及新闻媒介)。多数项目与社会角色的可信赖信有关,但也有一些项目与对未来社会的乐观程度有关。采用五分对称评分法,1分为完全同意、5分为完全不同意。故量表总分从25分(信赖程度最低)至125分(信赖程度最高),中间值为75分。测查时间约为10-15分钟。编制者曾在60年代用此量表对4605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Hochreich&Rotter,1970) 信效度 本量表的劈半信度为0.76,其中男性为0.77,女性为0.750平均间隔7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56 (P (0.01,n=24),而间隔3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68 (n=42)。有关结构效度的研究提示本量表得分反映出了家庭背景、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的不同,但与人性的哲学量表不同,本量表得分没有性别的差异(Boroto,1970;Geller,1966;Hamsher,Geller,&Rotter,1968;Mulry,1966;Roberts,1967;Rotter,1967).由于选择项目时避免了与其它量表显著相关的项目,故保证了本量表的区分效度。 应用与评价 本量表的优点是同时强调了信任这个术语的理论定义和操作定义。因子分析发现本量表有两个因子,其一是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其二是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

人际信任量表 指导语:使用以下标准表明你对下列每一陈述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1-完全同意2=部分同意厂3=同意与不同意相等4=部分不同意5=完全不同意 1.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虚伪的现象越来越多了。 2.与陌生人打交道时,你最好小心,除非他们拿出可以证明其值得信任的依据。 3.除非我们吸引更多的人进人政界,这个国家的前途将十分黯淡。 4.阻止多数人触犯法律的是恐惧、社会廉耻或惩罚而不是良心。 5.考试时老师不到场监考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人作弊。 6.通常父母在遵守诺言方面是可以信赖的。 7.联合国永远也不会成为维持世界和平的有效力量。 8.法院是我们都能受到公正对待的场所。 9.如果得知公众听到和看到的新闻有多少已被歪曲,多数人会感到展惊的。 10.不管人们怎样表白,最好还是认为多数人主要关心其自身幸福。 11.尽管在报纸、收音机和电视中均可看到新闻,但我们很难得到关于公共事件的客观报道。 12.未来似乎很有希望。 13.如果真正了解到国际上正在发生的政治事件,那么公众有理由比现在更加担心。 14.多数获选官员在竞选中的许诺是诚恳的。 15.许多重大的全国性体育比赛均受到某种形式的操纵和利用。 16.多数专家有关其知识局限性的表白是可信的。 17.多数父母关于实施惩罚的威胁是可信的。 18.多数人如果说出自己的打算就一定会去实现. 19.在这个竞争的年代里,如果不保持警惕别人就可能占你的便宜. 20.多数理想主义者是诚恳的并按照他们自己所宣扬的信条行事。 21.多数推销人员在描述他们的产品时是诚实的。 22.多数学生即使在有把握不会被发现时也不作弊. 23.多数维修人员即使认为你不位其专业知识也不会多收费。 24.对保险公司的控告有相当一部分是假的。

人际信任量表

简介 本量表用于测试受试者对他人行为、承诺或陈述之可靠性的估计。共25个项目,其内容涉及各种处境下的人际信任,涉及不同社会角色。多数项目于社会角色的可信赖信有关,但有些项目与对未来的社会的乐观程度有关。采用五分对称评定分法,1分为完全同意、5分为完全不同意。量表总分从25至125,中间值为75,测查时间10~15分钟。编制者60年代用此量表对460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Hochreich,Rotter)。 人际信任量表 指导语:使用以下标准表明你对下列每一陈述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1=完全同意 2=部分同意 3=同意与不同意相等 4=部分不同意 5=完全不同意 1.在我们的社会里虚伪的现象越来越多了。 2.与陌生人打交道时,你最好小心,除非他们拿出可以证明其值得信任的依据。 3.除非我们吸引更多的人进政界,这个国家的前途十分黯淡。4.阻止多数人触犯法律的是恐惧、社会廉耻或惩罚而不是良心。5.考试时老师不到监考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人作弊。 6.通常父母在遵守诺言方面是可以信赖的。

7.联合国永远也不会成为维持世界和平的有效力量。 8.法院是我们都能受到公正对待的场所。 9.如果得知公众听到和看到的新闻有多少已被扭曲,多数人会感到震惊的。 10.不管人们怎样表白,最好还是认为多数人主要关心其自身幸福。11.尽管在报纸、收音机和电视中均可看到新闻,但我们很难得到关于公共事件的客观报道。 12.未来似乎很有希望。 13.如果真正了解到国际上正在发生的政治事件,那么公众有理由比现在更加担心。 14.多数获选官员在竞选中的承诺是诚恳的。 15.许多重大的全国性体育比赛均受到某种形式的操纵和利用。16.多数专家有关其知识局限性的表白是可信的。 17.多数父母关于实施惩罚的威胁是可信的。 18.多数人如果说出自己的打算就一定会去实现。 19.在这个竞争的年代里,如果不保持警惕别人就可能占你的便宜。20.多数理想主义者是诚恳的并按照他们自己所宣扬的信条行事。21.多数推销人员在描述他们的产品时是诚实的。 22.多数学生即使在有把握不会被发现时也不作弊 23.多数维修人员即使认为你不懂其专业知识也不会多收费。24.对保险公司的控告有相当一部分是假的。 25.多数人诚实地回答民意测验的问题。

人际交往—信任团辅方案

路上有你,真好! ——我们幸福牵线(团辅)[教学对象]:高一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理念]:罗杰斯认为,作为心理和谐的人,他们愿意相信自己的感觉,能够深刻而敏感地体会自己的情感,产生同理心产生信任,构成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信任是在人际交流中,主体人对客体人言行的表里及跨时空一致性的正面期望。其次所有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如图所示)。 注意,这里所谈到的“信任”不是对个人能力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相信我能把某项工作做好),而是指对人格、态度或价值观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信任我的出发点是好的,相信在我面前不必要刻意设防或遮掩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人们的相互信任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从而使团队或者集体更加团结。[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是属于90后的个性奔放复杂群体,在学习和生活上班级 里很少出现一致性,大家都各有各的目标与打算,同学之间缺少信任,所以整个班级给人呈现出的是一种不团结与不和谐。班级的不和谐与同学们的不团结都是班级不良人际关系问题的呈现,人际关系是以信任为基础,只有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信任感,才能改善高一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增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沟通。 [教学目标] (1)人际关系理论证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利于同学们相互的沟通和信任,高一学生中有许多同学是自我中心和自我防御的,安排“一路有你,真好”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地体验和感悟信任、互助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享受同伴间爱与被爱的幸福感和认同感。 (2)团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此活动中的互助体验可以让同学们

感受到彼此的关心,增强同学们的集体归属感、班级成员的认同感以及班级的凝聚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同学间的信任 2、学会信任其他同学以及如何让其他同学信任自己 [教学准备] 1、眼罩(领带)、气球、小塑料凳 2、笔记本电脑、小音箱、便签纸 3、督导员若干名 [活动设计] 信任2+1 握紧我的手让我们亲如一家人 (1)热身活动1:雨点变奏曲(5)分钟 操作程序: 1、引导大家渐渐形成四种声音发出的方式: (1)手指互相敲击 (2)两手轮拍大腿 (3)大力鼓掌 (4)跺脚 2、想象一下,我们发出的声音和下雨会不会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1)“小雨”——手指互相敲击 (2)“中雨”——两手轮拍大腿 (3)“大雨”——大力鼓掌 (4)“暴雨”——跺脚 6、引导者随意说出下什么样子的雨,然后全提同学便发出与此种雨相对应的声音。 7、最后,“让我们以暴风骤雨的掌声迎接……” 8、引导词 以前的雨都是天在变,而今天的雨将由我们大家一起来变,下面,让我先来跟大家说一下这雨该怎么变。

从人际信任的角度探究人机信任的影响因素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4), 556-561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sj.com/doc/0111923307.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docsj.com/doc/0111923307.html,/10.12677/ass.2018.74086 Explor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uman-Robot Tru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Trust Yunxia Cao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Received: Apr. 7th, 2018; accepted: Apr. 21st, 2018; published: Apr. 28th, 2018 Abstract Trus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s there an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ust mechanism of human and AI system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I system itself (such as reliability, false alarm rate and failure rate, etc.) and attributes (such as appearance, physical contact) and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human beings all affect the establishment of human-machine trust. Fortunately, these factors that affect human-machine trust, such as performance and attributes, can be promoted by human design. Keywords Human-Machine Trust, Interpersonal Trust 从人际信任的角度探究人机信任的影响因素 曹云霞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北京 收稿日期:2018年4月7日;录用日期:2018年4月21日;发布日期:2018年4月28日 摘要 信任在人际交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人与人工智能系统的信任机制是否与人际信任有区别?研究表明,人工智能系统本身的性能(如可靠性、误警率和故障率等)和属性(如外观,身体接触)以及人所处的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信任:自我意识的中介作用

摘要: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的提高、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和谐发展,以及对改善其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状况对研究其人格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对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提供了理论指导依据。了解大学生一般自我意识的中介作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找到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中介作用的方法提供依据。本研究以随机取样的方法从大学里抽取200名人为研究对象。文科各100人,请本专业的学生把编好的问卷在下课期间向不同年级(一至四年级)、不同专业(文科、理科)的大学生发放,并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内容以及要求,问卷当场收回。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信任;自我意识;中介作用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interpersonal trust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terpersonal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o improve their interpersonal skills have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Students understand contemporary interpersonal trust status for stud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ntal Healt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guiding.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general status quo mediating role of self-consciousnes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order to find way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self-awareness of the role of the intermediary approach provides the basis. In this study, a random sample of 200 celebrities extraction method for the study from the university. Arts 100

李强_人际关系_全集_笔记

谁允许你堕落,谁允许你放弃,因为你不在为自己活 抓住产业链当中的价值点,将它发展壮大成为核心竞争力 钱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 应用技巧 赞美时注意:1、要符合其身份2、恰到好处3、有独到之处 送礼:投其所好 欲做事先做人 信任是根本 1.别人的猜测与怀疑是人际关系的“最大障碍”,破解的密码是“真诚”。 2..赢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必须先做给别人看。 三。人际关系不单单是一种互利,更是一种彼此的欣赏,甚至于吸引。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友 成功是靠朋友加自己的努力 大师讲缠------心中充满玫瑰全世界都是美好的 你在有才华是千里马,没有伯乐发现你就是一批野马 你在有能力,没人提拔重用你就是一个庸才 今天你再有该是的才华没人去认同,那也只能算是自我的一种贱知,你说是不是 一个人如果能到了自我反思的时候,他将步入一个伟大的起点------政治家,列宁 不是技巧不是智慧,是真诚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 静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朋友是天朋友是地,有了朋友顶天立地 这就是我的家,这就是我要来的地方,这就是我向往的企业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也许只有走过路的人,才知道这条路的艰辛,也许只有真正在这个位置上的人,才能理解他说话真正的含义 四。用心了解别人不要成为别人的负担 交朋友的宗旨:帮忙不添乱 主随客便: 不是不爱,怕只怕爱也是一种伤害,有谁能把爱说的明白 交什么样的朋友,首先从服装上要达到共识 明星结婚,粉丝换台 我为什么跟谁在一起,我都可以很大方自然,因为很简单,你再有本事,我不会求你,只有你有一天真正和我成为兄弟,我有事才会求你,但是我求你一次我永远记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朋友:需要锦上添花,更需要雪中送炭 人情张张薄如纸,世路难行钱做马,愁城欲破酒为军 人在难处帮一把,马在难处莫加鞭 最好的东西不是最贵的,而是别人最喜欢的 纵使金钱叫能力,淡化金钱叫境界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_适应性与人际信任的关系

,=-2.07, =-4.07,=-2.87,=-2.77, =0.11,=0.71, =-0.34,=0.70, =6.00,=-2.07,=-4.07,=-2.87,=-2.77, =0.11, =0.71, =-0.34, =0.70,

76.35±8.15, =184)的人际信任度无显著性差异( =0.16)。 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进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 子女的差异性进行独立样本 =101)与非独生子女(75.36±8.03,=0.31, =152)、城镇 (75.44±7.91, =68)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无显著性差异(=0.23)。 对“曾经被亲人或好朋友欺骗过的频率”重新划分,“从来没有”和“很少”定义为“未被欺骗过”,把“偶尔”和“经常”定义为“被欺骗过”,同理对“曾经被陌生人欺骗过的频率”按上述标准重新定义为“未被欺骗过”和“被欺骗过”。分别对人际信任度的被欺骗 与未被欺骗的差异性进行独立样本 )人际信任度 是否被亲人或好友欺骗过 是 9174.86±7.96-2.150.03 否 23777.00±8.38是否被陌生人欺骗过 是 9474.76±8.07-2.470.01否23477.19±8.032.2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比较 2.2.1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性别差异比 较。对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各因子的性别差异进行 =184)女 ( 检验,结 果见表3。 表3是否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 各因子差异比较(x ±s ) 独生(=101) 实际家庭亲密度70.87±8.9369.64±7.50 1.210.23理想家庭亲密度77.70±9.0077.60±8.88 0.100.92亲密度不满意度8.24±6.879.09±7.64 -0.960.34实际家庭适应性47.37±7.5547.55±6.83 -0.220.83理想家庭适应性56.23±7.7755.68±8.17 0.570.57适应性不满意度9.32±7.189.04±7.310.320.752.2.3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差异比较。对来自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各因子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各因子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4)。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信任:自我意识的中介作用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大学生控制信念及其与人际信任的关系_池丽萍

1 问题提出 最早对控制信念进行界定和分类的是美国心理 学家Rotter (1966),他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控制点” (locus of control )概念来说明人们对生 活事件发生的可控性及控制因素的不同看法:那些相信自己能够控制行动后果的人被称为“内控者”,他们认为事情成败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而那些“外控”信念较强的个体则认为自己无法控制事情的成功与失败,起决定作用的是运气、机遇或者有势力的他人等外部因素。Rotter 的“控制点”理论强调的只是“初级控制” (primary control ),即个体无 论依靠自己还是求助他人、期望机遇,其控制目标都是要改变外部世界(如他人、环境和事件)来满足自身需要。上世纪80年代后,研究者(Roth - baum,Weisz,&Snyder,1982)逐渐认识到,面对 生活事件人们除了初级控制之外,还可能将努力控制的目标指向自己,通过改变自身的认知、情绪或者行为来应对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因此,他们在原来的初级控制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二级控制”的概念。二级控制(secondary control )指个体通过调整自身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以适应外部世界及外界对自身的影响,可进一步划分为认知控制(通过合理的认知解释尽量看到事件的积极意义)和情感控 制(情感控制指从情感体验上接受现实及影响)。新加坡学者Chang 等(Chang,Chua,&Toh,1997)还编制了相应的工具———初级控制和二级控制量表(primary and secondary control scale ,PSCS )来测量控制信念。该量表被认为更适合测量亚洲文化中个体的控制信念,因为在很多学者看来,亚洲文化不强调自治,而看重对环境的理解和适应。最近,我国学者根据中国文化背景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并进一步将初级控制明确划分为直接控制(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直接应对事件)和间接控制(通过寻求他人或外界的帮助来解决问题)。因此,控制信念量表中文版共包括四个维度:直接控制、间接控制、认知控制和情感控制,目前该量表已经被用于测量我国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学生的这四种控制信念(辛自强,赵献梓,郭素然,2008)。 在提出控制点概念不久,Rotter (1971)又提出人际信任概念,即个体对他人或团体的言词、诺言、口头或书面的陈述可以相信和依靠的信念。他将人际信任看作一种对非特指的他人的普遍信任,因此类似人格特质。有关中国人人际信任水平的研究表明,中国人的信任度较高,但自1993年到 2002年都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中(马得勇,2008)。国内研究者采用Rotter 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测量了 我国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状况,发现我国大学生的人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11(1):115~119 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15 收稿日期:2011-5-8 *本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CSH046)的资助。 作者简介:池丽萍,女,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Email:lipingchi@https://www.docsj.com/doc/0111923307.html, 。 大学生控制信念及其与人际信任的关系* 池丽萍 (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北京 100101) 摘要以29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量表法考察其控制信念和人际信任的特点及两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 明, (1)被试的认知控制信念得分最高,情感控制最低,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信念得分居中;且控制信念得分 存在显著性别和生源地差异,女生的认知控制和情感控制得分都高于男生,农村生源学生的间接控制信念得分显著低于城市生源学生; (2)被试人际信任得分较低,且不存在性别和生源地差异; (3)控制信念与人际信任的 关系因被试性别和生源地的不同而有差异,对于女生和农村生源大学生来说,直接控制、认知控制信念得分越高,人际信任得分也越高;而对于男生和城市生源学生而言,两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关键词控制信念,人际信任,初级控制信念,二级控制信念,大学生。 分类号 B844

关系与信任: 中国人人际信任的一项本土研究

《社会学年鉴(1995-1998)》专题稿件(修改第二稿,1999年2月) 发表于《中国社会学年鉴(1995-1998)》,290-29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 关系与信任: 中国人人际信任的一项本土研究 彭泗清 北京大学 一.西方信任研究的四种取向 信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外思想家们的重视。但是, 将信任作为社会科学中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却还是近五十年的事。在1950年代, 美国心理学家Deutsch 对囚徒困境中的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 与Hovland, Janis和Kelly对人际沟通过程中的信源可信度 (source credibility)的研究一起, 开创了社会心理学中信任研究的先河, 被视为人际信任的经典研究。在社会学中, 虽然很多人都讨论了与信任有关的现象, 如涂尔干对团结(solidarity)的分析、齐美尔对信赖(faithfulness) 的研究、帕森斯对承诺(commitment)的探讨等, 但是, 直到1970年代, 信任才成为社会学的专门课题。卢曼(Luhmann)的《信任与权力》(1979)、巴伯(Barber)的《信任的逻辑与局限》(1983)、艾森斯塔德(Eisenstadt)等人的《保护人、被保护人和朋友》(1984)等著作可以说是社会学研究信任的经典之作。近十几年来, 信任已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课题。好几个学科中(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文化与经济研究等)都出现了信任研究的专著或论文集。其中福山 (Fukuyama) 的《信任: 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1995)一书更曾登上美国畅销书榜, 引起很大反响。 在研究信任时, 对它进行概念化, 给出清晰明确的定义是最基本的问题, 也可能是最困难的问题。几十年来, 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提出了无数的信任定义, 但是至今没有达成共识。信任定义的不一致, 反映了对信任的理解的分歧, 这种分歧导致了信任研究的不同取向。大体来说, 在西方社会科学中存在四种研究信任问题的取向. 1.将信任理解为对情境的反应, 是由情境刺激决定的个体心理和行为。 在Deutsch (1958)的囚徒困境实验中, 人际信任的有无以双方合作与否来反映。两个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会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在这种情况下, 信任

维护人际关系靠互信。一辩稿

谢谢主席,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方的辩题是,维护人际关系靠互信。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些概念。维护是指维持和保护,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交往的总和,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而互信是指相互信任,以诚相待。互利是。下面我从3个方面来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互信是打开人际关系大门的金钥匙。人际关系必须要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前提下我们才可以继续深入的交往,如果没有互相信任,而是怀着互相猜忌的心态,那么我们就无法踏出交往的第一步,也就无法有人际关系。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会求助于他人也会向他人伸出援手,这是出于对他人人格和能力的信任,而并非仅仅是获取利益的需要,我们维护人际关系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人对群体的归属感需要,我们需要温暖、需要关怀、需要理解,这就是当一段人际关系无法给予我们利益的时候仍然维持它的原因,而互信就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其次,以互信维护人际关系更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只要互相信任没有被其中一方认定为不存在,互信就不受现实中是否得利情况影响。俗话说得好,买卖不成,仁义在。讲的就是当共同利益消失后,人们仍可依靠建立积累的感情和谐相处,这种共同认可的存在,就可以催生出沟通、理解、合作等多种积极的行为。在互信的条件下,可以产生更大的,更长久的互利。现实中的例子足以表明没有互信的互利关系,短时间内的确是可以建立,但是会在一段时间过后,会因更大利益的诱惑,而无法保证自己不受损失的防卫心理和人情关系的淡漠而产生嫌弃,因此无法长期存在,那么它,就无法对人际关系起到长期、稳定的维持作用,最后,孔子告诉我们,无信不立。而“信”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没有它,人就不可能立足于社会。所以,从这方面来说,传统社会之所以是一个信赖社会,原因在于人们得在“信”的生存环境使然。八荣八耻告诉我们,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从古至今我们盛行之风都是以信为本,今天,我们国家,民族,个人也应该一样,才能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更好的维持这种人际关系,和睦相处。

陌生情境下的人际信任问题

中南民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课程论文(设计) 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学期: 2014 -- 2015 学年第 1 学期 专业: 应用心理学 年级: 2012 级 学生姓名:陈瑶 学号: 2012213009 题目: 陌生情境下的人际信任问题研究 课程名称: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 成 绩 评卷人 姓 名 陈瑶 学 号 2012213009

任课教师姓名:杨文娇 2015年1月10日

目录 1前言 (2) 1.1有关人际信任的理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人际信任的概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2人际信任研究的层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3人际信任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3) 1.1.4人际信任的作用 (3) 1.1.5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和研究进展 (3) 1.2问题提出 (4) 2.研究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观察法 (5) 2.2访谈法 (5) 2.3问卷法 (5) 3.方案实施 (5) 3.1观察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结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访谈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内容 (6) 3.2.2结果 (7) 3.3问卷法 (7) 3.3.1内容 (7)

人际信任量表

人际信任量表 指导语: 您好!感谢你在百忙中抽出时间阅读我的问卷,这是一项关于人际信任量表的问卷调查,您对问卷中问题的回答无对错、好坏之分,调查结果只作统计分析,个人资料绝对保密,您不要有任何顾虑,请放心填写,谢谢! 第一部分:个人信息 ( ) 1.您的性别:1.男 2.女 ( ) 2.您的职业: 1.职业工作者 2.学生 3.待就业 ( ) 3.您的户口所在地:1.城市 2.农村 ( ) 1.在现今社会,人越来越虚伪 ( ) 2.对于承诺别人的事情,自己一定会做到 ( ) 3.上网时,陌生人问自己的真实姓名不会告诉他 ( ) 4.你认为自己的未来很有希望 ( ) 5.考试时,无人监考会导致更多的人作弊 ( ) 6.多数推销人员在描述他们自己的商品时是诚实的 ( ) 7.父母通常会遵守他们的诺言 ( ) 8.在现今社会,防人之心不可无 ( ) 9.多数人如果有自己的打算就一定会去实现 ( ) 10.结账时,你会认真的核对账单 ( ) 11.在问卷调查中,你不介于透露自己的真实情况 ( ) 12.国际上的重大比赛都是公平公正的 ( ) 13.政府都是为人民办事的 ( ) 14.世界上的好人占大多数 ( ) 15.尽管在电视、报纸中都可以看到新闻,但对于事件的真实报道我们很难得到( ) 16.与陌生人打交道时,除非他们给予可以证明其值得信任的依据,否则你将不予理会 ( ) 17.在这个竞争的社会,如果不保持警惕别人就可能占你的便宜 ( ) 18.你的父母知道你的银行卡密码 ( ) 19.你经常和朋友交心 ( ) 20.买东西时,你会看秤 ( ) 21. 在大街上,你乐于给行乞的人帮助 ( ) 22.官员在竞选中做出的承诺都是可信的 ( ) 23你会在无数次确认前后左右没有人时才取钱 ( ) 24.你会向很多人问同一个问题,以确认答案的正确 ( ) 25.多数人即使在有把握不会被发现时也不作弊 ( ) 26.多数父母关于实施惩罚的威胁是可信的 羞怯量表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条目,判断与你的感受及行为符合的程度。根据下面的说明在每一条目旁的空格里填上适当的数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