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政治经济学热点难点争鸣_导论(上)

政治经济学热点难点争鸣_导论(上)

政治经济学热点难点争鸣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本章热点难点】

关于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理解和对二者关系的不同观.

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争论

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不同观点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范式之争

关于过渡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有关构建中国经济学的争论

一、关于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理解和对二者关系的不同观点

对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含义及二者关系的理解,应追溯到很早的经济学说史,在当代,随着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又产生了不同的观点。

1.政治经济学名称的由来最早使用

“政治经济学”这一名字的人是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蒙克莱田在《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的一书中,第一次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名字。这里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指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意思。政治经济学,是指研究国家范围和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了原来只局限于研究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格局。后来许多经济学家都沿用这一概念。例如,1817年出版了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9年西斯蒙第的《政治经济学新原理》,1820年马尔萨斯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以及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如詹姆斯·穆

勒的《政治经济学纲要》,麦克库洛赫的《政治经济学概论》,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等。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作为《资本论》的副标题《政治经济学批判》,正是批判已有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2.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

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是通用的。这主要体现在四本著名的经济学教材:一是1848年出版的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二是1890年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从马歇尔以后,西方经济学开始使用“经济学”,较少使用“政治经济学”,但正如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句话,“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 “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是通用的;①三是萨缪尔森撰写的《经济学》;四是由斯蒂格利茨撰写的《经济学》。它们都属于政治经济学。

根据格罗奈根在目前西方具有权威性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有关词条的说法,尽管自19世纪末,“政治经济学”一词逐渐被“经济学”一词所替代,但20世纪60年代以来,“政治经济学”一词又以不同的方式再度出现。而且他认为:“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这两个词都还存在。自它们产生以来,含义都有所变化,然而,两者基本上看作同义语,这个术语上的特征反映出它所描绘的这门学科的有趣特征。”②

①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②王振中:《关于加强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10期。

3.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名称是通用的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在19 世纪中叶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时,并没有在“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这样问题上做文章,他强调的是内容和阶级倾向,他认为政治经济学应当是资本主义的理论表现,而且政治经济学还会随着资本主义的灭亡而消亡。至于名称,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在他那里是通用的。

4.我国学术界的不同观点随着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对于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包括二者是否可以等同,后者是否可以取代前者等,我国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是同义语。如有学者说:“虽然国内外都有人试图区分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但是都未见成功。我们这里仍然把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看作是同义语。”①

另一种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是有严格区别的,经济学是最基本的、属于基础理论科学,是无阶级性、无国界、具有普遍适用性意义的科学;而政治经济学则作为一个学派,或专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学科的名字与学科的性质没有直接的关联,关键在于其理论体系和理论观点的差异。有学者指出,“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存在差别的是不同的“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体系在理论框架、理论观点上的差异性,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非马克思主义经

济学)的差别等。①在“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之间人为地界定一条鸿沟,不是属于对经济理论发展史缺乏必要的了解,就是属于另有目标,如有的人把西方经济学视作与政治经济学完全不同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现代经济学,而把政治经济学视为已经过时的马克思主义的突出政治的非科学的学科。②

对于是否可以用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有学者主张用“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其理由是,只有经济学才是真正的科学或实证科学,才能与国际接轨。

有的学者则认为,虽然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在理论发展史上曾经是同义语,但今天已不宜用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理由是,政治经济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与其他经济学科相区别有自己特殊研究对象和任务的学科,政治经济学虽然也要拓宽研究对象,但与其他经济学科相比它更加注重经济关系研究和理论抽象的特色不能变。研究基本理论以为其他经济学科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工具是政治经济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政治经济学的优势,对此必须坚持。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往往不乏对策和建议,但每到重要关头,往往显得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不足,更说明坚持加强政治经济学建设的必要性。③

二、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争论

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理论界就有热烈的讨论,主要集中在:

①卫兴华:《关于经济学在中国发展的几个问题》,《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2期。

②卫兴华:《关于经济学在中国发展的几个问题》,《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2期。

1.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否包括生产力一种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应包括生产力。有学者提出,“政治经济学应把生产力的研究放在首位。”“政治经济学要首先揭示出生产力自身发展的规律”。离开了生产力,孤立地考察生产关系是我们不能科学地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源,也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走进“死胡同”,只有探索生产力内部,探索生产力自身发展的规律性,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能否有新的突破的关键。这位学者主张,创立统一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经济学来代替“政治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的任务,是要从总体上解释社会再生产运动的规律性。①另一种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能包括生产力。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虽然要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从科学划分角度来看,毕竟属于不同的领域,如果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说成是经济关系,那就混同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并把生产力并入生产关系中去,就会造成概念上的混乱。②政治经济学只能从研究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生产力,不能把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它只是从总体上把握一定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来分析生产关系;更不能认为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因而就把他们合并成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③

①熊映梧:《经济科学要把生产力的研究放在首位——兼评单独创立“生产经济学的主张”》,《经济科学》1950年第2期。

②杨长福:《关于政治经济学对象的几点商榷》,《经济研究》1981年第1期。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政治经济学对象是生产关系,但也要研究生产力。孙冶方赞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生产关系,因此,主张把生产力放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内。①与此相近的观点认为,“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人们越来越明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可截然分开。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的生产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总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而且研究生产关系的目标也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然,政治经济学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力,不是研究生产的工艺,而是要研究制约生产关系发展的生产力,特别注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的社会属性,也就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②2.生产方式是不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一种意见认为,生产方式不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使用生产方式一词,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含义,这种多义词是不能笼统地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的。③另有学者根据德文版原文,再参照英文版的翻译,认为《资本论》中原话应译成:“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通过这种方式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把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当作《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因为我们不能把科学的对象和它研究的某个具体事物等

①王压:《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四十年》,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491页。

②洪银兴:《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载《政治经济学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辑。

同起来。①

另一种意见认为,生产方式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学者认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是历史发展各个阶段上特定的生产方式及其相应的生产关系。所谓生产方式,不能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而是介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从而把两者联系起来的一个范畴。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而生产关系则又是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本身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劳动的方式,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相互结合的方式以及他们使用劳动资料的方式;二是指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社会经济形态或社会经济结构。②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讨论进一步深入,形成多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研究生产关系,而且应扩展为“经济利益”。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突出研究生产关系的,因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用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其任务是要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客观规律,揭示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榨取剩余价值的本质关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要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这方面研究得不够。但我们目前的任务是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服务,可以把研究对象扩展为“经济利益”。经济利益不仅包括生产关系,也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增长和

①许精德、韩文采:《生产力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人文杂志》1983年第3期。

发展的根本途径与客观规律等。①

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类经济学理论在研究对象上是统一的,都要研究市场经济关系。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未必不研究经济运行;西方经济学也并非没有制度分析。所以,两类经济学理论在研究对象上是统一的,前者研究的制度可以说是经济运行的制度,后者研究的运行可以说是经济制度的运行,判别仅在于立场和观点不同从而得出的结论不同。②第三种观点认为,广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各种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生产方式及相应地进行分配和交换与消费的条件、形式中固有规律的科学。它既不能像古典经济学那样将研究对象命名为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也不能像《资本论》那样主要研究生产关系,同样也不能像西方经济学那样只研究稀缺资源和配置,它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更加宽泛的生产方式。③

第四种观点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应从过去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注重研究人,研究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才是当代经济学的发展方向。经济学的研究应该以消费需要作为起点范畴。④第五种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随着任务的改变而改变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加强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的研究,应将经济分析的领域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重视基本理论的研究;由于现代社会生产中“财富的材料”区分为物质本身和为形式关系改变

①卫兴华:《关于中国经济学在中国发展的几个问题》,《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2期。

②张仁德:《也谈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3期。

③孙宇晖:《创建广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2期。

了的物质内容,后者构成现代生产系统的要素,应纳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①

第六种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应回到研究“社会财富的增进”上,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②

三、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不同观点

在对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讨论的同时,理论界对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开展了讨论。

1.经济学研究可供选择的方法体系有学者认为,现代经济学的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可具体细分类为:(1)实证方法,即研究是什么的问题。(2)规范方法,即研究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③

有学者认为,经济学研究方法大体说来可概括为:(1)逻辑演绎法。这种方法强调观念的规范、发展、推理与概念之间的联系。(2)历史归纳法。这种方法强调实证分析和经验总结,用历史事实证实或证伪。(3)时态分析法。这种方法强调对静态状况的评价不同于对动态状况的评价,以及静态与动态的结合。(4)系统分析法。这种方法

①胡淑珍、于渝生:《十四大以来经济理论热点争鸣》,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年版,第108页。

②胡家勇:《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改造》,《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2期。

强调要从“总量”、“宏观”去观察问题,做出评价。(5)行为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强调人的行为的动机、手段、目的、效果。(6)制度分析法。这种方法强调客观环境、已有状况对人的行为、新事物的约束。(7)比较分析法。这种分析立足于寻求个别事物之间的差别、评价其发展变化的趋势。讲规模、效率、代价、成本、效益。(8)数理分析法。这种分析强调量的尺度、数的统计、函数公式的建立、模型的设计,注重经济活动中各种数量关系,包括多与少、大与小、总量与个量、定量与变量。①

也有学者认为,经济学方法论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最根本也是最抽象的,属于哲学基础,如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第二层次是进行理论研究或构建体系的思维方法,如逻辑方法或历史方法,规范分析法或实证分析法;第三层次是技术性的具体应用方法,如数学方法、均衡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②

2.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各方法之间的关系有学者认为,经济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就是实证分析的方法。虽然,经济学家对现实状况“是好是坏”的问题(价值判断或“规范分析”),以及应该如何“改进”问题(“政策分析”)都是要分析的,但对于经济科学来说,总是第二位的问题。③

实证分析包括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理论实证的任务是提供一个概括的体系,对现实经济关系本身是怎样的问题做出理论上和逻辑上

①曾康霖:《漫谈经济学研究》,《新华文摘》2002年第9期。

②张卓元:《论争与发展:中国经济理论50年》,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80页。

的回答,说明经济在实际上如何运行;经验实证是对理论实证得出的理论和假说进行检验的过程。理论实证的目的在于获得系统的理论,经验实证的目的在于检验理论,同时经验实证过程本身也会为理论实证提供新的假设前提。①

有学者认为,经济学研究必须规范化。经济学理论的构建首先要严格遵守形式逻辑内部一致的要求;其次要严格检验那些依照这个理论的逻辑推演产生的推论是否与所要解释的经验事实相一致。所谓经济理论无非是描述的一个理性的人,在给定的条件下,如何做选择,以达到其目标的最大化,而选择的结果正是理论所要解释的现象。因此,一个经济理论能否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关键就在于包括这个模型中的给定条件是否合适。所以要构建一个理论时,首先要了解限制当事人的选择的给定条件是什么。②

也有学者认为,从技术上说,实验方法比较适合于理论研究,因为理论必须是简单的、高度抽象的。但我们常常会遇到把经济学简化成数学的倾向,也常常会遇到把经济学复杂化成历史和社会问题的倾向,方法论的问题最终是回避不了的。③

还有学者认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只有一个,即逻辑批判的方法。一个理论不能被证实或证伪,也不能由经验检验,肯定或否定一个理论的唯一方法是它的逻辑一致性。理论由假设演绎模型组成,只要具备假设的条件就必然会得到由假设推论的结果。理论的检验只能用逻

①胡淑珍、于渝生:《十四大以来经济理论热点争鸣》,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

②林毅夫:《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学科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8期。

③汪丁丁:《实验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建设》,《经济学动态》1994年第7期。

辑批判的方法,同时这也是理论讨论的标准。①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在社会科学领域,无论是经济学、哲学、历史学还是任何其他各门学科,尽管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也有特定的研究方法,但从学理上讲,各门学科都离不开元理论和元方法论。我国经济学界有些学者推崇一种实证分析方法。但如果把这种方法仅仅作为某一学科唯一的科学方法,就有些偏颇、极端和绝对化了,这在元理论和元方法论上肯定是错的。②

3.如何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学者认为,我们现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这是不容置疑的。西方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专门问题如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等一个也没有解决。离开马克思主义是行不通的。③

另有学者认为,如何看待西方经济学(指当代西方正统经济学或主流经济学包括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需要对它们进行科学的研究,特别从总体上、根本上的研究。要充分利用吸收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是吸收而不是综合,并且不仅限于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流派,其他流派也应该兼收并蓄。④

还有学者认为,对西方经济学应当采取一分为二的科学分析的态度,既要反对盲目批判、一概排斥的态度,又要反对盲目迷信机械照搬的做法。⑤

在不涉及根本社会制度问题上,西方经济学的许多研究是值得肯

①胡淑珍、于渝生:《十四大以来经济理论热点争鸣》,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

②赵智奎:《防止将某种研究方法绝对化》,《经济学动态》1996年第12期。

③苏星:《中国经济大论战》第二辑,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第282页。

④魏埙:《中国经济学回何处去》,《当代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⑤陈岱孙:《对当前西方经济学研究工作的几点意见》,《经济学动态》1995年第11 期。

定的,有些理论成果是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及其运行的基本规律,无论是对于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是同样存在的。从这个层次看,西方经济学许多研究成果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尤其在具体的方法论方面可以借鉴的东西则更多。①

西方经济学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描述、分析整个经济运行过程的较为完备的分析工具和方法,相比于西方经济理论本身而言,这些分析工具和方法对我们显得更有价值,我们应当通过对西方经济学的系统研究,选择引用其具有科学实用价值的经济分析方法,而不是浅尝辄止地套用某些理论观点和对策建议。②

以新古典理论为代表的西方正统经济学已经“率先”使其理论分析方法和精密程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些内容在目前甚至还没有确立起严格的数量分析方法,但是,在理论结构的宽广程度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优越性却仍然值得我们予以充分的注意。③

4.我国经济学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学者强调,要克服从本本出发的研究方法,而采用比较规范的理论研究方法。如有学者指出,我国经济学界有一个不同于现代经济学规范的研究传统,即概念之争。对理论的研究不是从现实出发,而是从本本出发,于是研究的思路不可能遵循规范,而只能是引经据典式的哲学思辨。④

①吴栋、王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思考》,《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2期。

②李宗正:《以科学态度对待西方经济学》,载《我的经济观》(2),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03~ 906页。

③樊纲:《我对经济学方法论若干问题的理解》,载《我的经济观》.(2),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④陈宗胜、徐刚、刘书祥:《中国经济学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7期。

有学者指出,社会科学理论贡献的大小决定于被解释现象的重要性;我国的经济学家要想对世界经济理论发展做出贡献,更重要的是遵循理论创新的规范。研究对象的本土化十分重要,但我国学者的研究能够得到国际学术界承认的却寥寥无几,原因即在于没有能够用比较规范的理论方法研究中国问题。①

另有一些学者指出,中国经济学在方法论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l)片面倚重抽象法与轻视抽象法的倾向并存;(2)轻视实证和简单运用实证的倾向并存;(3)轻视数学方法与滥用数学方法的倾向并存。②

目前兴起一种现象——原因——对策的研究模式。这种研究模式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l)在事物的原因与对策分析中,可能会在同一分析框架内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经济学原理;由于理论之间假设的不同有可能导致分析框架内部逻辑上的不一致。(2)由于中国的现实与理论假设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未经重构的理论被直接应用很容易导致结论上的谬误和政策上的误导。(3)在现象与原因之间通过某种“外生”原理的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因果联系在本质上却无法满足理论科学性的诸项条件。③

还有一些学者指出,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过于拘囿规范分析方法,忽视实证分析方法。应该说,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所贯彻的这种过分偏重于规范分析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有违于辩证唯

①林毅夫:《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学科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8期。

②何炼成、丁文锋:《中国经济学何处去》,《经济学动态》1997第7期。

③胡淑珍、于渝生:《十四大以来经济理论热点争鸣》,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页。

物主义的方法。①

四、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范式之争

在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和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我国学术界展开过政治经济学的范式的争论。

1.对经济学范式的理解

“范式”(Paradigm)一词首先是由美国学者托马斯·库恩提出的。他指出范式是观察世界和实践科学的方法,是特定学科的一般研①张卓元:《论争与发展:中国经济理论50年》,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究人员共同掌握的信念、价值标准、技术手段等的综合体。库恩认为,在一门科学发展的某个时期,往往会形成“科学共同体”(Community of science)。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学有专长的实际工作者所组成,这些人受到相同的教育,吸收了相同的技术文献,获得了相同的学科训练,范式就是科学共同成员所共同具有的东西。范式的内容包括: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这些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心理上共同的信念;指导和联系理论体系和心理认识的自然观。科学的发展不仅是理论体系的运动,而且是这种包括自然观、理论体系和心理认识在内的范式的运动。①在我国,有学者认为,范式在方法论的意义上,指的是在某一学科内,被一批理论家和应用者使用并用为交流思想的共同工具的一套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

有学者认为,范式包括特定的内容,特定的语言,特定的结构,特定的方法,特定的理论体系。范式是指导特定学科的研究人员基于某种价值观念和思想方法观察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知识体系,从广义上看,范式可以指一种思想方式。

也有学者认为,经济学的范式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分工、交易和合作为内容,以供求分析、边际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和利益矛盾分析为方法的体系。②

2.对政治经济学“苏联范式”的批判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理论界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感到了原有的以

①赵晓雷:《中国现代经济理论1949~200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67页。

②胡淑珍、于渝生:《十四大以来经济理论热点争鸣》,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年版,第99~100页。

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认识到新的实践要有新的理论与之相适应,而这样的理论是原有的范式所没有或不能提供的。人们开始思考如何重建中国经济学,发展新的理论“范式”问题。

对于“苏联范式”的弊端,有学者认为,原有的“苏联范式”的主要问题是“教条主义”,在于过分地拘泥于经典作家的现成公式和现成“提法”而没有创新与发展,从而使理论僵化,不能反映变化了的现实。另有学者认为,原有“苏联范式”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正确体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原意”,在于加进了许多斯大林的不正确观点。如有学者认为,“苏联范式”与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当年构造的经典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不是一个东西,是值得怀疑的。“苏联范式”不等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马克思范式”, “苏联范式”的非马克思主义性质可以从苏联教科书中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些最基本的命题的“背叛”中看出来。①我们不能把“苏联范式”与“马克思范式”混为一谈。

当然,在改革开放初期,也有学者认为原有的范式基本上还是可用的,但存在着缺陷或严重的缺陷,因此需要的只是修改或补充。这表明,理论的探索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

3.对中国经济学的范式的探索

中国经济学应采取何种范式,是中国经济学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不少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

①樊纲:《苏联范式批判》,《经济研究》1995 年第10期。

有学者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范式的科学共同体的科学观和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新范式的基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必须在社会主义经济分析方法上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范式的基本理论包括: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的理论;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区分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企业改革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理论。①

另有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的范式已提供了一个经济范畴体系——需求、供给、效用等构成的范畴体系。所以,中国经济学范式的形成还应以西方经济学这个范式为主导。但是,还应当这样研究:第一,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实际,用马克思的整体方法,对西方经济学范式作整体思考,吸取其合理精华,扬弃其不合理成分,使之适合中国实际。第二,依据中国社会经济实际,用马克思的整体方法吸取其他各经济流派的成果,形成适合中国实际的概念。应特别注意吸收非主流的西方经济学,如新制度学派的理论的成果。第三,依据中国社会经济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形成的某种新的概念或范畴。中国经济范式的形成必须以中国社会经济实际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方法为指导,以西方经济学范式为主导又对它进行整体思考,并吸取其他经济流派的科学成果,形成某种新概念、新范畴,最终形成的中国经济范式应用的概念体系或范畴体系。②

还有学者认为,经济学的施式的逻辑基础是关于规范性经济问题

①张洪平:《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范》,《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

②赵晓雷:《中国现代经济理论1949~200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2页。

的公理性规范,因此就逻辑特征而言,常规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经济学范式的逻辑空间和思想方法的渐次展开和运用。作为知识形态的一个稳定发展时期,常规经济学构成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扩展和知识内容的积累性增长。首先,分析性经济问题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规范性问题不再被讨论。泛泛而论的意见和定性规范开始受冷落,填密的逻辑推理和严密的实证分析成为主流的研究方式。其次,随着常规研究的持续,经济学体系的逻辑关系变得越来越系统,越来越对圈外人封闭。经济学理论开始作为一个总体的逻辑系统接受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运行的经验检验。

国际政治经济学整理重点

国际政治经济学整理重点

第一讲导论 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IPE),是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首先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美国和欧洲,其主要任务是探索国际关系中经济与政治的互动机制,就是研究国际关系中追求财富和权力之间相互的动态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权力的配置状况导致多种多样的产权模式,这些产权模式决定着财富的生产和分配;另一方面,生产效率的变化以及对资源的获取,从长远来说影响到权力之间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指对国家经济事务的管理,一直主导着西方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它不仅是作为一种知识工具帮助理解人类社会生活具体领域中正在发生的事情,还是迫使人们思考使其状况变得更好的一种方式。

第二讲古典重商主义 2.1国家机器的强化 2.1.1国家机器强化的背景 市场经济的空前发展,急需实现全国市场的统一。这就不仅要求统一商业往来的度量衡,还要求废除由于地方割据而导致的繁琐的、不合理的地方费税,并建立和改进相应的交通通讯设施。军事技术和军事组织的更新使战争的成本急速增加,而大多数封建领主和国王的传统财源越来越难以企及,从而导致日益频繁和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应对随时爆发的战争,必须建立新的政治和军事组织形式。 2.2.2国家机器强化的方式 (1)官僚化:现代国家的本质在于,它由一套法律、信仰以及创设和运用法律的机构组成。通过出卖官职,既可以扩大统治基础和对社会的控制,又可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还可以使这些官员依附于国王,从而削弱那些贵族或有权势家族对国王权力的制约。 (2)军队的垄断:频繁的战争和技术进步,客观上提出了军事职业化的要求。以前那种军事采邑制下的平战结合的方式已不合时宜。招募雇佣

政治经济学热点难点争鸣_导论(上)

政治经济学热点难点争鸣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本章热点难点】 关于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理解和对二者关系的不同观. 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争论 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不同观点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范式之争 关于过渡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有关构建中国经济学的争论 一、关于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理解和对二者关系的不同观点 对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含义及二者关系的理解,应追溯到很早的经济学说史,在当代,随着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又产生了不同的观点。 1.政治经济学名称的由来最早使用 “政治经济学”这一名字的人是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蒙克莱田在《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的一书中,第一次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名字。这里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指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意思。政治经济学,是指研究国家范围和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了原来只局限于研究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格局。后来许多经济学家都沿用这一概念。例如,1817年出版了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9年西斯蒙第的《政治经济学新原理》,1820年马尔萨斯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以及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如詹姆斯·穆

勒的《政治经济学纲要》,麦克库洛赫的《政治经济学概论》,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等。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作为《资本论》的副标题《政治经济学批判》,正是批判已有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2.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 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是通用的。这主要体现在四本著名的经济学教材:一是1848年出版的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二是1890年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从马歇尔以后,西方经济学开始使用“经济学”,较少使用“政治经济学”,但正如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句话,“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 “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是通用的;①三是萨缪尔森撰写的《经济学》;四是由斯蒂格利茨撰写的《经济学》。它们都属于政治经济学。 根据格罗奈根在目前西方具有权威性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有关词条的说法,尽管自19世纪末,“政治经济学”一词逐渐被“经济学”一词所替代,但20世纪60年代以来,“政治经济学”一词又以不同的方式再度出现。而且他认为:“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这两个词都还存在。自它们产生以来,含义都有所变化,然而,两者基本上看作同义语,这个术语上的特征反映出它所描绘的这门学科的有趣特征。”② ①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②王振中:《关于加强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10期。

2010.12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思考题答案要点(导论、第1--12章)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思考题答案要点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创立的?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的基础上,在同庸俗政治经济学的斗争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经济运 动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的运动,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联系中实现的。 第一章 一、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二者的关系如何? 商品的使用价值即物品的有用性或它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它也称有用劳动,是人们在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或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因此说,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二、为什么说具体劳动不是物质财富的惟一源泉? 具体劳动它也称有用劳动,是人们在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久性条件。但具体劳动不是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因为物质产品的生产是自然物质和劳动两种要素的结合,因此,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三、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它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而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四、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是指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商品生产者怎样进行生产,由他们自己决定,这就使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属于私人劳动。(2)社会劳动是指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进行的,他们的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因而他们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属于社会劳动。(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A.它是商品经济一切矛盾的根源;B.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C.在资本

政治经济学 导论

政治经济学导论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起源于道德哲学,主要受到18世纪发展起来的政治,社会经济的影响。十九世纪,“Economics”(经济学)一词代替了“Political Economy”(政治经济学)。不过在1890年Alfred Marshall 的那本极具影响力的著作出版之前,一个倡导用数学模型解决经济问题的学者William Stanley Jevons,建议将这门学科独立,并成为一门科学。 今天,政治经济学并不是经济学的同义词,甚至两者的含义有很大不同。 产生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出现于17世纪初,源于希腊文中的”poniz“(原意为城邦、国家以及经济)与“经济学”组成的复合词。而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该词,目的是说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自然经济的范畴。1775年,卢梭为法国《百科全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条目,把政治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区分开来。可知,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经济活动的理论科学的名称自17世纪就开始得到应用了。 当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称时,政治经济学还只限于研究流通领域的个别经济现象,因而还没有形成为独立的真正的经济科学。17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资产阶级为了同封建势力作斗争,必然要求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分配的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生产的优越性。这就产生了以A.斯密和D.李嘉图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使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生产领域和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社会再生产过程。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专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规律的理论科学。 所以,马克思说:“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产生的。”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逐渐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不断发展,直接威胁着资产阶级。1825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面临这种形势,资产阶级更加需要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适应这种需要,产生了庸俗政治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者抛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科学成分,致力于抹煞阶级利益的对立,用各种各样的辩护理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在资产阶级经济学领域中,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了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上半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时期,产生了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是它们不了解资本主义矛盾产生的原因,只是站在维护小私有制的立场来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应用政治经济学剖析资本主义方面作了最初的尝试。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尖锐和无情的批判,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但是,由于他们在理论分析上还不能摆脱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范畴的限制,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不可能找到创造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途径,只能陷于空想。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动因,是为了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捍卫劳动人民的物质利益。同时,也是为了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阶级斗争和党派斗争的根源。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有关时代的经济学,是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趋势的科学,也是理解整个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理论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证明现

政治经济学导论重点.docx

政治经济学导论重点及简答题 第一部分:导论重点知识 1. 政治经济学的定义:是研究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 学。 2.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对生产关系研究必须联系上层建 筑,且不可避免要研究生产力。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生产, 3. 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社会)生产。 4. 经济学对某个经济体的分析可分两个层次:一是本质层次的分析,即 对生产关系层次的分析;二是表层层次的分析,即对经济运行层次(资源配置)的分析。西方经济学偏重于对经济现象的表层描述和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偏重于对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社会经济运行)。 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哲学思维方法(唯物辩 证法)。 6.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本质和内在必然性。政治经济学对资本 主义分析的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历史趋势,还必须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现象,揭示其新的规律,从三个方面:一是借鉴,二是竞争,三是信念;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分析的任务:经济制度的研究,经济运行的研究,经济发展的研究, 研究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的发展。

7. 政治经济学揭示的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这是由于其产生的经济 条件(生产力,生产关系,市场条件)是客观的所决定的。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一是各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二是部分社会共有的规律,如市场经济规律中的价值规律,市场竞争规律;三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 律,如资本主义条件下起作用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条件下起作用的按劳分配规律。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导论简答题 1、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答: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资本论》第1卷序言中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首先,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服务领域提供服务。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其次,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第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也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的生产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

政治经济学 导论

导论 一、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列宁曾高度地评价了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构成中的重要地位,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就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因此,本章作为全书的导论,就是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科学性、发展性以及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与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基本内容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科学性和发展性 (四)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五)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物质利益关系。生产关系主要包括:一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是人们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三是产品的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 (2)生产关系的内容还要具体地表现为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

和消费四个环节的关系。其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3)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一门科学。但它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制约来研究生产关系运动变化的规律。其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客观规律。 2.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1)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它要从生产关系的历史考察中,揭 2

第1章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答案)

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 一、综合选择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生产方式 C.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D.物质资料生产 2.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生产工具 B.劳动对象 C.生活资料 D.科学技术 3.政治经济学如何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A.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 B.联系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来研究 C.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来研究 D.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研究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 A.一切私有制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B.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C.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5.物质资料的生产是: A.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C.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 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包括: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变革 B.社会生产方式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生产关系自身发展规律 7.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生产关系包括下列环节: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8.人类社会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以下简单要素: A.人的劳动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劳动态度 二、名词解释 1. 劳动对象 2.劳动资料 3. 生产关系 4. 生产方式 5 经济规律 三、分析判断 1.生产资料与劳动资料都是物质资料,因此,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2. 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3. 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所以,只要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就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 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就必然要否定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四、问题解答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 2.如何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演变规律?

政治经济学导论

第一讲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含义 1、经济学的含义: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的总称。 它包括理论经济学(如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部门经济学(如工业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应用经济学(如会计学、技术经济学等)。 其中,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共同理论基础,有时也简称为经济学。 2、政治经济学的含义: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3、关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关系的不同理解 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名称也是通用的。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被最早使用时,其中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指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意思。当时,政治经济学,是指研究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了原来只局限于研究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格局。后来许多经济学家都沿用这一概念。 目前,对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关系的理解,我国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是同义语。如有学者说,虽然国内外都有人试图区分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但是都未见成功。我们这里仍然把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看作是同义语。(参见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有的学者则认为,虽然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在理论发展史上曾经是同义语,但今天已不宜用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理由是,政治经济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与其它经济学科相区别有自己特殊研究对象和任务的学科,政治经济学虽然也要拓宽研究对象,但与其它经济学科相比,它更加注重经济关系研究和理论抽象的特色不能变。 研究基本理论,以为其它经济学科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工具是政治经济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政治经济学的优势,对此必须坚持。(逄锦聚:《论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2002年8月27日《光明日报》)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生产:以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利用生产工具改变劳动对象以适合自己需要的过程。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服务领域提供的服务。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亦称“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诸过程中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就系统的组成要素看,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生产关系还涉及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社会性质和人们在生产关系系统中的地位。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含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生产关系,就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自考导论、第一、十、十一、十二、章节整理重点资料

00009自考《政治经济学》部分知识点整理总结: 导论:(2分) 1、19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化,为资本主义辩护、粉饰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资本关系庸俗经济学产生,代表人物有英国马尔萨斯和萨伊。 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名为《先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的提法。 2、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变革。 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因素,人的要素就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物的要素就是指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生产工具的变革就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3、唯物辩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办法。 4、与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的特点:一般来说经济规律不是长久不变的;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的;在阶级社会中经济规律的发现和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1)由于自然规律赖以产生的自然条件变化时间很长,因而自然规律一般长久不变;而经济规律赖以产生经济条件可以较快地发生变化,因此,经济规律一般来说不是长久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自然规律可以离开人们的活动独立存在并发生作用,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3)在阶级社会中,自然规律的发现和利用是没有阶级性的,而经济规律的发现和利用则总是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各个阶级的切生利益,要收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5、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6、生产资料包括: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要素: ①人的劳动:劳动力的支出; 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③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人的劳动:是生产中的能动因素;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 7、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 8、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的矛盾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0、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做用的环节是:生产。 社会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的统一辩证的运动过程。其中,生产起决定作用。 11、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设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12、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阐明了经济现象的某些内在联系,从而使经济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5分)

逢锦聚政治经济学重难点(背诵版)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一解释下列名词 1 所有制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 所有权 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 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 产权 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 收益性。 4 产权制度 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二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 行中的制度安排。 ②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形式外化经济制度。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也会有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会改 变经济制度的性质。 6 制度创新 ①是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 ②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利润。 ③制度创新的过程表现为: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制度均衡,又到新的创新……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劳动 2、劳动资料 3、劳动对象 4、生产力 5、生产关系 6、经济规律 二、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生产 2、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 A.揭示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关系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D.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3、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从根本上说必须()A.适应经济制度的变化要求 B.适应生产力变化的要求 C.适应生产体制变化的要求 D.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要求 4、生产关系是() A.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B.人类社会所有人和人的关系 C.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D.人们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5、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和依据是() A.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C.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D.社会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 6、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A.劳动力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科学技术 7、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是() 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 8、“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这个命题() A.混淆了生产和消费B.说明生产和消费就是一个东西 C.表示生产和消费互为媒介,相互依存D.生产和消费处于经济关系的同一环节之上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有() A.资本主义世界产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确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其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 B.资本集中和垄断现象日益严重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D.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 A.劳动价值论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重商主义经济学D.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3、试述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4、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关系? 5、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四、论述题

政治经济学 知识点(纯手打)

导论政治经济学述要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经济的含义 ●经济活动,生产、分配、交换或消费活动。 ●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总称。 ●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 ●节约 二、经济思想的产生 ●人类经济活动促进各种经济思想的产生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一、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概念: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就是生产力。 ●生产力由三个实体性要素: ?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组成。 ?其中最重要、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劳动者。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科学技术虽非生产力独立的实体性要素,但三个实体性要素作 用的发挥受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制约 ●生产关系概念: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生产总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二、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总过程 ●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总过程中的四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四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生产环节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环节,而分配、交换、消费也 会起积极的反作用。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一、经济规律的内涵与特点 ●概念: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本质和必然的联系。 ●性质:客观性 ●特点: ?经济规律的存在具有历史性 ?经济规律作用的实施必须有人的活动参与其中,由于人们认识,利用经济规律的能 力有限,从而使经济规律作用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二、经济规律的分类

●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普遍经济规律:表现为人类所有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一般的 共同的本质联系 ●若干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表现为几个社会形态经济运行过程中共同的本质联系●某一特定社会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表现为特定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过程中 特殊的本质联系 第四节政治经济学方法 ●历史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矛盾分析法 ?科学抽象法 ?历史与逻辑相一致方法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 第五节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 一、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性、阶级性与人文性 ●实践性:政治经济学本质是一门实践的科学 ●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或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生产关系或利益 关系必然表现为阶级关系。 ●人文性:国度性和以人为本 二、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社会经济革命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 ●人类知识结构的理论依据 第一章商品 第一节商品价值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 ●概念: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价值概念辨析: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展开全文 第一篇导论第1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在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关系,这种关系分为四个方面或四个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考点一:物质资料的生产★★★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就需要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只有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才能有更多的人和更多的时间从事其他社会活动,人类社会才能日益发展。 (1)物质资料生产的概念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2)劳动过程的三要素 ①劳动 劳动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②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是指人们用来把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一切物质资料。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资料是区别不同经济时代的标志。 ③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

一切东西。劳动对象可分为两类:a.自然生成物,没有经过人们劳动加工;b.原材料,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产品。(3)生产资料的概念 生产资料是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称。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2生产方式的相关内容(见表1-1) 表1-1 生产方式的相关内容 考点二:社会生产力★★★ 1生产力的形成 (1)生产工具的概念 生产工具是指所有用于加工劳动对象的工具的统称,包括从落后的手工工具到现代自动化的各种机器设备。 (2)生产力的形成 劳动者和生产工具以一定的性质和方式结合,并把生产工具运用起来之后,才能加工于劳动对象,从而形成实际的生产能力。劳动者的智力和劳动技能及劳动工具是不断发展的,所以生产力也是不断发展的。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生产力的要素是具有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生产工具,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政治经济学分析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归纳 第一章导论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P7-8 1、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资料,物质财富的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人类社会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P8-9 1、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在生产资料中,生产工具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物质标志,也是划分社会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不是说在生产力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要素,而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加强性因素,越来越渗透到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中,引起这两个因素的变化,从而对促进社会生产力发挥着巨大作用。 3、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关系。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它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相互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建立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P10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5、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P1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透过生产关系的表面现象,揭示其内在的发展变化规律,即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 第一、这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第二、某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第三、某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下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经济条件的客观性决定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任何经济规律都是独立于人们的意志之外而存在的。 第二章商品经济一般理论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P20-21 1、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的经济形式。在资本主义以前

导论 政治经济学述要

导论政治经济学述要 一、概念题1.生产力2.劳动对象3.劳动资料4.生产关系5.经济规律 二、判断题1.人们的劳动能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生产力是指人们直接征服和改造自然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3. 生产力是一个人生产多少东西的能力。4.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5.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是指科学技术本身属于生产力一个独立的实体性要素。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8.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互相制约和互相依赖构成生产总过程的矛盾运动。9.政治经济学是理论经济科学,本质上又是一门历史的科学。10.存在对立阶级情形下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客观内容就是表现为阶级性。 三、选择题 1.经济的基本含义是指:(1)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或消费等活动(2)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3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4)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5)节约2.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实体性要素是:⑴劳动者的劳动⑵劳动管理⑶劳动资料⑷劳动对象⑸劳动方式3.生产力:(1)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2)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3)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4)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5)发展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4.生产关系:(1)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2)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3)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4)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5)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5.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总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⑴生产⑵分配⑶交换⑷消费⑸服务6.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说明:⑴人们不能创造经济规律⑵人们不能违反经济规律⑶人们不能消灭经济规律⑷人们不能改造经济规律⑸人们不能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7.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重要区别在于:(1)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是生产关系,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配置(2)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起点与终点都是人,西方经济学重点研究人与物或人与人的表象关系(3)马克思经济学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学是与社会制度无关的自然现象(4)马克思经济学认为经济运行的方式是变化发展的,西方经济学缺乏这种历史高度和辨证思维(5)马克思经济学阐释的主要是制度和理论层面,西方经济学阐释的主要是技术和应用层面8.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差别在于:(1)表现为某种阶级性(2)表现为一定的国度性(3)表现为积极的实践性(4)表现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5)表现为鲜明的“人文”特征 四、辨析题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2.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都是客观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差异。 五、案例分析题 1.案例内容: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几位在沙漠上旅行的学者经过长途跋涉,饥渴交困。然而不幸的是,当他们坐下来围着随身所携带的一堆罐头时,却因为没有开罐工具而一筹莫展。于是,一场研究如何用最简单的办法开启罐头的学术讨论会开始了。物理学家首先发

政治经济学导论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名称来源:1615年重商主义者孟克莱田写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创 经济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指家庭管理 经济一词最早出自色诺芬,古希腊最早研究经济的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色诺芬(约公元前430-335),他的著作《经济论》以对话的形式转述了苏格拉底的许多经济思想。《经济论》是论述奴隶主家庭经济的著作,其副标题是关于"财富管理的讨论",成为古希腊关于经济的代表作,其主要思想包括从使用价值的角度认识财富,维护自然经济,高度重视农业等。 孟克莱田在小册子中为了表达与经济学原本意义所不同的内容,加上了“政治”这个修饰语,用来表示它是国王管理整个国家经济的一问学问。政治经济学,指的是国家的经济学(即国家的经济管理),社会的经济学(即社会的经济管理)。 政治:社会、国家经济:家务政治经济学是一门财产管理的学问 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形成独立的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 重商主义 15、16、17世纪 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叶 威廉.配第 17世纪 亚当.斯密 18世纪 不能解释劳动与价值和剩余价值 李嘉图 18世纪、19世纪 破产后 ①庸俗政经学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19世纪40年代) 经济学(马歇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19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学当代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母体,一旦产生,成为了全世界劳动者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共同财产。以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并运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研究新问题,从而发展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三个阶段 (1)经典形式: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理论构成了经典形式或称原创形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质特征、分析框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30年代-----1967《资本论》第1卷出版 1883,马克思去世到20世纪3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黄金时代。《资本论》2、3卷、《剩余价值学论史》(考茨基整理,相当于NO.4)出版,此外大量其他经济学家完成一批高水平著作,尤其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达新水平。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兴起,中断研究。 (2)传统形式:20世纪30~60年代20世纪50、60年代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传统形式的系统表达 德国的研究中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建立,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又取得显著成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用经济理论研究来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为主要目的,学术的发展主要取决于领导的意志和当时政治需发,引经据典,说文解字代替了现实的批判性考察,主观唯意志论、教条主义盛行。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一概否定、排斥、自我封闭,传统形式固守经典作家的每个具体结论,但忽视了经典理论的活灵魂(唯物辨证法,与时俱进),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找不到新的理论权威,研究停滞了。 (3)现代形式:20世纪60年代末----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变缓,学生造反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西方得到复兴。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运用《资本论》的原理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围绕V和剥削、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不平等交换、利润率下降、社会主义市场理论等,进行大范围讨论。 世界经济发生深刻变化,工业时代迈向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扩大,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计划经济弊病严重,向市场经济过度成为改革目标,苏联、东欧经济发展严重受挫。对新现象、问题的探索中产生了现代形式,现代形式在与西方经济理论的对话、交锋中发展。现代形式对经典理论进行了理性反思,看到经济理论不能完全摆脱历史局限,力求对经济理论进行创造性转化。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 注意: 1.掌握基本原理及其叙述方法(文字组织) 2.紧密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理解三个基本问题: 1.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关系(都属于理论经济学)。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知识要点: 1.商品的二因素以及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2.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 3.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可以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 重点: 1.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2.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提示: (1)劳动的二重性学说解释了商品的二重性,从而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2)从劳动二重性出发,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3)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而提出了资本的有机构成学说。 (4)在前面三点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资本积累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3.从发展的角度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新认识。 4.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什么作用?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也可以结合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来理解。 提示: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是这一规律的作用形式。 (2)价值规律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决定、实现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市场机制不过是表现这种关系的外在形式。 思考题: 1.劳动价值论有何现实意义? 提示: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出发点:资源怎么配置和财富怎么分配。 今天的现实问题:我们要搞市场经济,但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我们的现实经济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存在着很多矛盾,比如收入分配不公等。而按劳分配仍然是我们经济体中的主要收入分配方式。尽管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各要素都参与分配,但问题在于我们目前过于强调资本等要素的分配,而忽略了劳动这一基本要素。 2.马克思揭示的货币流通规律与现实经济中的纸币流通规律有何关系? 提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