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现代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1-9章整理

现代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1-9章整理

现代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1-9章整理
现代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1-9章整理

现代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

导论政治经济学述要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的含义1.经济活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

2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总称

3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

4节约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

生产力由三个实体性要素:劳动者(最重要、起决定作用,主体)、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组成。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作为生产过程中的客体,作用不能忽略。科学技术虽非生产力独立的实体性要素,但三个实体性要素作用的发挥受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制约。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总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分配形式,人们在生产交换过程中所处地位关系3个方面。其中,生产资料所有

制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能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社会形式

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总过程

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总过程中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四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生产环节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环节,而分配、交换、消费也会起积极的反作用。

1、生产与消费(1)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决定了消费的方式,决定了消费的性质。

(2)消费使生产得到最终实现,为生产提供目的和动力。

2、生产与分配(1)被分配的产品只是生产的成果,因而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可分配的

产品的数量。

(2)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分配的社会形式。

(3)分配对生产具反作用。钰生产相适应的分配机制,推动生产发展3、生产与交换(1),社会劳动分工的程度,决定了交换的范围和规模,

(2)交换对生产也有反作交换发展,推动社会劳动分工的深化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经济规律内涵: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本质和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性质是客观的。①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生作用。②任何人,违背了或是企图臆造任何经济规律,都会无一例外地遭到无情的惩罚。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比)主要特点:1.经济规律的存在具有历史性。它们只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生作用,随经济条件的变更而变化

2.经济规律作用的实施必须有人的活动参与其中,涉及物质利益

3由于人们能力有限,使经济规律作用的发挥受到了限制用。

经济规律的类型

1、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普遍经济规律。2、某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3、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1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2唯物辩证:矛盾分析,科学抽象,历史逻辑相一致,定性定量结合

第一章商品

第一节商品价值

商品两因素(价值,使用价值)

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商品使用价值由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外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格)

价值: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人们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形态上看,商品就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因素的统一,从本质上看,商品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因素的统一。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所进行的劳动。特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反映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抽象劳动:除去所有具体形式的无差别人类劳动。特点,创造价值,社会属性和历史范畴关系: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生产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不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劳动和二次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对立性,具体劳动是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的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劳动二重性的重要意义:为劳动价值论奠定基础,为剩余价值论奠定基础,为其他理论奠定基础。劳动二重性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揭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其规律的基点。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就是以商品交换为特征,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与其相对应的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和经济主体自身的需要。

两个条件:前提条件:社会分工。

决定性条件:生产资料和产品(商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或者由不同的所有者或利益主体支配。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

矛盾产生的基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矛盾解决的方式:商品交换

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都是源自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第二节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重要意义:

价值实现意味着经营成功,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劳动时间则可以获得超额价值。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无需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一般劳动者均可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只有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这才可以从事的复杂劳动力支出。

区别:社会分工,科技发展水平和生产过程中应用程度决定。

换算:一定量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是通过千百次的交换,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形成的。

价值量的变化规律

劳动生产率:用使用价值标记劳动生产力在劳动过程中发挥的效用的结果,就是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力的效率和能力。

表现形式: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生产单位产品所需消耗的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因素:主观(文化知识,操作状况),客观(技术装备,科技发展水平,),自然劳动条件。

价格量变化规律:劳动价值量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和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劳动生产力=1/单位商品价值量

第二章货币

第一节价值形式的演变与货币的起源

1简单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和其交换的另一件商品上。

相对价值式=等价形式相对价值式:价格被表示的商品等价形式:表现价格的商品它们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两者的对立形式不固定。

相对价值形式性质:等式两端都具有价值,是价值关系。

局限性:无差异人类劳动本质没有表现出来

价值量和相对价值量

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其大小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关,和其他商品的价值量无关。

相对价值量是该商品价值的相对表现,即通过另外一件商品而表现出来的价值,其大小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值量,也取决于另外那种商品的价值量。

2扩大价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商品上。

局限性:无统一的等价物

3一般价格形式:所有的商品的价格都表现在一个特殊商品上。

特点:价格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局限性:无固定一般等价物。

4货币形式:某一种商品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独占一般等价物的地位。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发展形式(了解)

①实物货币阶段米,木材

②金属货币阶段金,银,贵金属

③代用货币阶段不足值的铸币,纸币

④信用货币阶段:以信用作为保证

在信息化,数字化交易中替代一般商品中的物,通常作为个人或组织间交付和传递过程中保持价值不变的一种通货。

⑤电子货币:如信用卡。无需任何物质性的材料,贮存于银行电子计算机中。

第二节货币职能和货币流通形式

1.价值尺度:用货币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作用:使商品之间的量可以比较。

价格:商品对于已经执行货币只能的商品上简单的相对价值表现

价格标准:关于货币的计量单位和划分该计量单位的规则,用以衡量货币本身的数量。

价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关系:前者通过后者实现,后者为前者制定标准。前者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后者衡量货币本身的价值;前者随劳动生产率变化,后者不会;前者是商

品经济产物,后者是国家法律规定。

2.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货币流通: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收藏保存起来。

作用:自发的调节货币流通量,使得市场流通所需的货币量与之相适应,拥有蓄水池的功能,在足值金属货币流通的前提下,市场上一般不会出现货币过多的现象。

4.支付手段:在延期付款的前提下,当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是,起到支付手段职能的作用。

前提条件:商品信用

作用和后果:①解决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货币的矛盾,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加大商品经济的矛盾,产生危机。

5 世界货币:跨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职能:价格尺度,购买职能,支付只能,平衡贸易差额,财富转移。

五种职能的关系:价值尺度和流通只能是主要职能,其他是派生职能。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

M=PQ/V(p是商品的价格水平Q是待流通商品的数量,V货币流通速度)

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由金属货币衍生而来,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特点:没有价值,国家强力支持,以金属货币为基础。

纸币流通规律:流通中的纸币总量所代表价值量决定于货币需要量的规律

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量高于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物价出现持续下跌,及物价出现负增长。

第三节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变动(价格时常背离价值但不违背价格规律)商品价格是以商品价值为基础,其变化总是围绕价值中心。从短暂和个别看商品价格总是背离商品价值的,但从整个社会来看,总价格和总价值是基本一致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1价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

2,价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发展生产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调节社会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货币和资本:货币只有在具有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时,才可成为资本。

货币和资本的区别:流通目的不同,在价值中的地位不同,循环形式不同

货币流通的公式W-G-W(商品-货币-资本)目的在与实现不同商品的交换。起媒介作用

资本流通的公式G-W-G’(货币-商品-更多货币)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货币。增值作用带来剩余价值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等价交换和价值增值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需按照等价的原则进行。在资本流通的过程中,资本不仅保存了其自身价值,还产生了剩余价值,显然和价值规律相矛盾),因此这个矛盾指出,剩余价值即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也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因此剩余价值的产生必须以流通为媒介。

解决矛盾的关键:使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的买卖

劳动和劳动力(辨析):1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耗。劳动力:存在与健康的活的人体之中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又称劳动能力。

2劳动本身不具有价值,劳动力具有价值。劳动产生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3劳动发生在劳动者出卖劳动力以后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产生大于自身的价值,超出部分是剩余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或劳动

成为劳动力的特点:①完全具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的出卖自己的劳动力。②不具备生产资料和生活自量,除劳动力外一无所有

劳动力的价值3方面:①劳动者本身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维持劳动者家属子女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的培训的教育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决定:①拥有一个最低限度②具有历史和道德因素③劳动力价值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源泉与资本的属性

劳动力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

劳动过程:劳动者借助某种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以产生某种使用价值的具有目的的活动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①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为资本家工作②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和直接生产者无关。

价值形成过程:在劳动过程中即转移了旧价值(具体劳动),也包含了劳动者产生的新的劳动力价值(刚好可以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无剩余价值。

价值增值过程: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劳动时间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出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体现投资者和工人之间的某种关系。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劳动者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

资本: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存在形式,实现就价值的转移,但不改变自身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大于劳动力本身价值的价值,发生价值量的增值

划分标准:实现价值增值的作用。

划分意义:解释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它揭示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剩余劳动,)

资本的特征和属性

资本主义下的资本: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结合,性质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资本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社会主义下的资本:社会主义公有制或者公有制主导下的私人企业,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一般性质:垫支性,运动性,社会性,增值性。

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一、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反映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它可以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形式来表示。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产品/必要产品×100%

剩余价值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率(提高。。。率)和可变资本总量(扩大生产规模):。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工人数量界限(可变资本数量):最低限额是能够保证工人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足以使投资者基本脱离生产劳动。

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它的最高限度取决于生理界限和道德界限。

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史自己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剩余价值)。由于超额剩余价值也是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因而它实质上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起点。

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的长度有关;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

五、剩余价值规律

含义: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手段是增加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占有。

意义:剩余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它表明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社会资本运行的各个环节,决定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第五节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一、工资的一般现象与本质

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原因:第一,如果劳动是商品,价值量就无法计算。第二,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不能作为商品出卖。第三,把劳动看作商品,不是违背价值规律,就是违背剩余价值规律。

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工资(了解)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社会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是按劳分配的结果和实现形式,反映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的经济关系。

三、工资的形式及其变动(了解)

工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是基本的工资形式。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变相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更有利于降低工资成本、刺激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

工资采取货币形式,必然存在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区别。在市场经济,商品价格与价值是否一致,市场上商品供给与需求是否平衡,货币供给量与商品流通量是否相适应等都会使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产生差异。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工资水平的变动趋势是,总的来说名义工资呈上升趋势。从较长时期来看实际工资也呈曲折上升趋势。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名义工资高于实际工资,资本家实际加大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了不损害劳动者个人利益,就要建立起货币工资与物价水平的变动关系,名义工资随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以确保货币工资增长幅度大于生活资料上涨幅度,避免实际工资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降低。

四、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其他转化形式(了解)

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除工资外,还采取其他形式,如奖金、津贴等。

第四章资本积累

第一节简单再生产

1简单再生产:按照原有的生产规模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资本价值再生产的统一。

物质资料再生产——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存在的意义: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是社会再生产的手段

资本价值再生产——价值在生产能揭示不同社会的生产过程的特征

1可变资本的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

2全部资本的价值也是由工人创造的。(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

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创造自身价值,也创造剩余价值。在创造剩余价值的同时,还为资本家创造所有价值。

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上缴国家,由所有劳动者共同使用。社会主义共有资本也是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

2剩余价值替换预付可变资本的周期

使总剩余价值等于企业预付可变资本

N=1/m’ 全部可变资本更新的时间是等于剩余价值的倒数。

3剩余价值替换预付总资本的周期

使总剩余价值等于企业预付总资本

N=(θ+1)/m’全部可变资本更新的时间是等于资本构成加1再除以剩余价值。

经济关系再生产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方式决定社会形态

资本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劳动力间接结合。资本主义制度体现经济关系:生产私有剩余价值,还生产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本身在;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

社会主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劳动者直接结合。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的经济关系:劳动者摆脱被剥削和贫困的地位,走向共同富裕的经济关系。

第二节扩大再生产

内涵:把积累的剩余价值转化为新资本,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达到扩大生产规模上的重复进行。

关系剩余价值(源泉)→资本积累(源泉)→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下扩大再生产的实质: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扩大资本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资本化。

资本积累量影响因素:

剩余价值率大小②劳动生产率大小③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大小(所用资本是投入生产的全部资本,所费资本是实际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本。④预付资本的多少

(了解)商品所有权规律: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商品交换的商品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占有权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资本家无偿占有他人劳动价值的权利。用等价交换的原则掩盖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内容。

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占有权规律是转变为公有制企业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的规律

第三节资本有机构成与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的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有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技术构成: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价值构成: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构成的资本。

相对过剩人口

内涵: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

(1)劳动力蓄水池(2)加强在业工人的剥削

形式:A 流动B 潜在C停滞

社会主义失业及治理:加快发展经济、发展教育、计划生育

资本积聚和集中及其现代特点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资本集聚:个体通过资本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实现资本量的扩大。

资本积累和资本积聚的关系:资本积累是积聚的基础,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积聚的限制:总剩余价值和社会财富的限制。社会资本分散程度的限制。

资本集中:个别资本通过合并形成较大的资本。途径:兼并和联合杠杆:信用和竞争并购:一家企业通过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资产和股份实现对这家企业的控制,或者是两家企业联合的行为。

第四节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与历史趋势

资本积累一般规律:一极是财富作为资本在资本家手上积累,另外一极是资本价值创造者的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

实质:资本主义制度必定导致社会阶级的两极分化。

无产阶级贫困规律:1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无产阶级工资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占有的比重日益下降,即在无产阶级创造的价值中,其工资收入所占的比例日益下降。2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生活水平绝对恶化,表现在:实际工资收入降低,许多无产阶级劳动者生活处于贫困线以下,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了解)资本原始积累

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它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剥夺生产者,强迫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并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迅速集中在自己手中的过程。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实质:暴力剥夺。

社会主义原始积累三个阶段:

①消灭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国有和集体所有制。

②苏联的援助。

③国家基本建设投资。

资本积累的作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规模迅速扩大,社会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获得广泛发展,社会产品得到成倍增长。

资本主义积累作用: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却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中国社会主义积累的作用:实践了“剥夺者被剥夺”的真理,即把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社会主义积累与资本主义积累的区别:社会主义积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第五章资本循环和周转

第一节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产业资本:是投放在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材料生产部门的资本。

产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出卖三个阶段,相继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最终实现资本增值的运动过程。

第一阶段购买阶段(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阶段,货币转化为商品,为生产剩余价值的前提条件)

和一般商品流通过程的购买阶段的差异:从物质内容看,其差别在于企业家用货币购买的不是一般的作为生活消费的商品,而是从事一定种类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第二阶段:生产阶段(生产剩余价值,决定性阶段)

第三阶段:销售阶段(实现剩余价值,关键性阶段)

和一般商品流通的销售阶段的差别:从形式看无差异。从性质上看,其差异在于资本家所销售的商品,在价值量上包括所有预付资本和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产物。

资本循环分为两个过程,第一是流通过程(包含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第二是生产过程(包括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是两个过程的统一也是三个循环形式的统一。

流通过程的意义:为剩余价值和资本增值的生产准备条件,是剩余价值或资本增值得以实现。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态

货币资本循环(凸出流通过程)以货币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资本运动。

特点:明显的表现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

片面性:产生剩余价值是从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假象,似乎资本增值是货币本身的魅力。生产资本循环:以生产资本为····

特点:解释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片面性:似乎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生产而生产。

商品资本循环:以商品资本为····

特点:揭示生产和消费的内在联系,体现剩余价值实现条件的重要性。

片面性: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在与满足社会需求。(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资本,追求更多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①产业资本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按照一定比例在空间上并

存。)

②产业资本在时间上的继起性(产业资本的各个部分一次经过三个阶段的运动,在时间上

继起

两者的关系:相互联系,互为作用。并存性决定继起性,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

流通时间

内涵(广义):资本循环一次所需要的全部时间。包含资本流通时间(狭义)和资本生产时间,这两者是相互排斥的。

资本流通时间,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购买时间和出售时间。

资本生产时间,在生产领域停留的时间,包含劳动时间(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共同产生剩余价值的过程)和非劳动时间(出于生产领域,但是没有和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如A备料时间B停工时间c自然力作用时间)

第二节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速度:,资本循环一次所需要的时间。用资本周转时间和资本周转次数表示。

周转时间:资本循环一次所需要的时间。等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周转时间=时间长度/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次数:是在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资本周转的次数。资本周转次数公式:n=U(年)/u (周转一次的时间)

周转速度和周转次数成正比,和周转时间成反比。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前方百计的追求缩短周转时间,加快周转速度。

的方法

固定资本是指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部分。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劳动对象和投在劳动力上的生产资本部分

随着物质磨损程度逐步转移价值(长),一次转移价值(短)

折旧费(折旧基金),产品销售以货币形式收回

寿命终结时在物质上进行替换,每一次生产活动后进行替换

固定资本磨损: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由于生产效率高的机器出现,或者科学技术发展或者技术改造使机器本身的价值下跌,发生贬值)

→因此,需要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

补偿金额(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实际使用年限(实际使用年限包含精神磨损在内的时机寿命,不是自然年限)

固定资本的补偿特点: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不是同时进行的。

具体条件:全社会一年间的实物形式上更新的固定资本总额,应当等于当年在货币形式上积累的折旧基金总额。

预付资本总周转

内涵:资本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用预付资本价值在一年内的周转次数表示总周转速度=(一年内预付固定资本周转总值+一年内预付流动资本周转总值)/预付资本总值

年剩余价值量=剩余价值率和可变资本的乘积乘上资本周转次数=剩余价值量和周转次数的乘积。M=m n=m’vn

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剩余价值率和资本周转次数的乘积。M’=M/v=m’vn/v=m’n

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是和年剩余价值量及年剩余价值率成正比的。

制约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因素:

1. 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2.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

加快总周转速度的意义和途径

意义①节省预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维持同样生产规模消耗的流动资本越少)②增加剩余价值量。提高剩余价值率(避免由于精神磨损而造成的固定资本贬值损失)

途径①缩短周转时间②加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资本的筹集(了解)

途径:自由资本,信用资本,直接融资,吸引外资

投资决策的注意事项:

投资项目选择要考虑行业成熟程度和产品的生命周期。

考虑投资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考虑投资的风险性。

第六章社会总资本

第一节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社会总资本

社会总资本特点:1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还包括个人消费2.包括资本流通,商品流通和剩余价值流通。3.考察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运动的异同点

(1)含义:个别资本指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社会资本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个人资本的总和。

(2)共同点:①从运动的内容看,二者都包含着生产剩余价值或资本增值的生产消费;

②从运动的形式看,二者都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③从资本的运动过程看,二者都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④从运动的目的看,二者都是为了价值的增值。

(3)不同点:①社会资本运动包括生产消费、个人消费;个别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

②社会资本运动包括资本流通、一般商品流通和剩余价值流通;个别资本运动只包括资本流通。③社会资本运动考察价值补偿、实物补偿;个别资本运动只考察价值补偿。

社会总产品的构成

社会总产品(社会总商品资本):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物质商品的总和,是研究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

构成(3角度):

1.价值:c+v+m

2.实物: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3.社会生产: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记作Ⅰ)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记作Ⅱ)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实物构成(社会生产中划分为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原理)和价值构成(c+v+m)

社会总资本正常运行的条件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

假定前提1 只存在工人和投资者两个集团(阶级),不存在剩余价值在其他集团的分配问题。

2 不变资本价值的周转时间均为一年,即在一年的生产价值中,不变资本的所有价值都会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3 市场供求平衡,全部商品都按价值出卖,不考虑价格和价值不一致的问题。

4 所有社会产品都在一国范围内得到经济补偿,不存在对外经济关系

5 剩余价值率为100%

6 没有技术进步,不存在因精神损耗而导致固定资本贬值的问题

社会总产品价值=Ⅰ(c+v+m)+Ⅱ(c+v+m)

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品价值-(Ⅰc+Ⅱc)=Ⅰ(v+m)+Ⅱ(v+m)

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过程就是社会资本在生产的实现过程。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过程(三大过程)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2000c+ 500v+ 500m =3000

①Ⅰ内部交换(为了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消耗第一部类中的4000c(生产资料)必须用新生产出来的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来替换和补偿,这部分产品品牌在价值和实物上的实现和替换可以在第一部类内部实现)本部类各企业间实现交换

②Ⅱ内部交换(第二部类中的500v和500m在价值上等于本部类工人和投资者用于个人消费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因此为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进行,必须使用消费资料来补偿;在实

物形态上就是各种各样的消费资料)通过第二部类的工人和投资者购买本部类的各种生活资料而的到实现。

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第一部类中的1000v+1000m在价值上等于本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但是在实物形态上是生产资料,不能直接进行个人消费过程,所以必须和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而进行交换;第二部类的2000c在价值上是第二部类已经消耗掉的不变资本价值,但在实物形态上是消费资料,无法直接用来替换所需要的制造消耗资料的生产资料,无法实现第二部类内部补偿,所以必须和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进行交换)

基本实现条件

Ⅰ(v+m)=Ⅱc (体现两大部类密切联系)

派生实现条件

Ⅰ(c+v+m)=Ⅰc+Ⅱc (生产资料的生产量必须满足两大部类对于生产资料的需求)

Ⅱ(c+v+m)= Ⅰ(v+m)+Ⅱ(v+m)

社会总产品(价值得到补偿,实物得到更替)全部实现,简单再生产可以正常进行。要求:时间上相互衔接、数量上相互平衡。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条件(这里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

(基本)前提条件

Ⅰ(c+v+m)>Ⅰc+Ⅱc (生产资料全为第一部类生产,除了满足两大部类的生产资料需求,还需有一个余额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简化为Ⅰ(v+m)>Ⅱc

Ⅱ(c+v+m)>Ⅰ(v+m/x)+Ⅱ(v+m/x)简化得Ⅱ(c+m-m/x)>Ⅰ(v+m/x)(m/x:个

人消费,m-m/x:积累)

实现条件

①Ⅰ(v + △v+m/x)=Ⅱ(c+ △c)

第一部类可变资本和新增可变资本+用于投资者的个人消费(出去累积用的资本)=第二部类原有不变资本+新增的不变资本

②Ⅰ(c+v+m)= Ⅰ(c+△c)+Ⅱ(c+△c)

第一部类的全部产品价值=两大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和新增的可变资本

③Ⅱ(c+v+m)= Ⅰ(v+△v+m/x)+Ⅱ(v+ △v+m/x)

第二部类的全部商品价值=两大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新增可变资本在加上用于投资者的个人消费(除去累计用消费)

第三节经济增长(了解)

经济增长:是指产出的增加,即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产品、产值和劳务总量的增长。它通常用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它们的人均值在某个时期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发展:主要以经济增长为基础,此外还包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技术进步、生态平衡、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质的变化。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1)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含义解释(2)经济增长是一切经济进步的首要因素和必要物质条件。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3)发展是增长的结果和目的。经济发展不仅包含数量的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供给:生产要素的投入和要素生产率的增长。(2)需求: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扩大。(3)制度:产权制度、市场制度、分配制度等制

度因素的影响

第八章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

第一节成本价格和利润

一、成本价格

实际生产费用:商品的价值C+V+m

成本价格:投入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总和,表现为产品价值中的C+V。通常用字母K来表示

商品的成本价格是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个客观存在的经济范畴,是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盈亏的界限。

作用:①成本价格补偿是企业实现再生产的必要条件②成本价格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

二、利润

利润是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成本后的余额。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

利润率就是剩余价值或利润与全部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利,润率客观地反映了资本的增值程度,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剩余价值率、资本周转速度(反比例)、不变资本节约、资本有机构成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联系和区别

两者的联系:(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们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2)在预付资本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大小与剩余价值量成正比,(剩余价值量越大,利润率越高。而剩余价值量又是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的),因此,利润率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区别主要表现在:(1)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反映剥削关系;利润率是反映资本的自我增殖程度,(2)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不断地采用新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利润率会逐步趋于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家竞争的必然结果。

第二节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

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形成过程(P99)

平均利润率=全社会利润总额/社会总资本取决因素:1各部门利润率水平2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的分配比例(有机构成比低,利润率高的部门)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形成的结果就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1商品不再按价值出售,而是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的生产价格出售。2价值规律现在不是直接通过价值,而是通过生产价格起作用。3这种变化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是完全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的。这是因为:

第一、从个别生产部门看,资本家得到的平均利润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并不一定

相等,但从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得到的平均利润总额和整个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第二、从个别生产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商品的价值并不一定相等,但从全社会看,商品的产价格总额也必然和其商品的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第三、生产价格是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结底是由价值变动引起的。

四、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

第一,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第二,促进企业改革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调节剩余价值在各部门投资者之间的分配。

五、平均利润率变动趋势

1平均利润率从长期看有下降趋势。

根本原因: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比提高导致1可变资本比重少,劳动力少,利润率减少

2固定资本比重大,周转速度慢于可变,预付资本平均周转速度减小,利润率减小

2平均利润率水平的下降也不意味着资本家占有的利润率绝对的减少

原因:还与预付资本中可变资本有关

3平均利润率水平的下降也不意味着剩余价值率的降低

原因:资本有机构成高低和资本周转速度快慢都对利润率产生影响。即使剩余价值率不变,甚至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资本周转速度的减慢也可导致平均利润率水平的

普遍下降。

4平均利润率水平不是直线下降。

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因素:1剩余价值率的提高、2生产资料价值的降低、3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4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三节商业资本与平均利润

一、商业资本的形成和作用

商业资本又叫商人资本,它是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以获取商业利润的职能资本。它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资本形式。商业资本的运动形式是:G-W-G'。

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真正独立化为商业资本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是在产业投资者和商业投资者之间形成特殊的分工,商品销售成为商业投资者的独立业务;2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必须有独立的投资。

商业资本的独立存在具有以下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产业企业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

2.有利于节省社会总资本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增加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

3.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周转。

4.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

二、商业利润的质和量

商业资本在流通领域中活动,除了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继续的那部分商业活动,即商品的

包装、保管、运输等活动属于生产性劳动,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或资本增殖外,单纯从事商品买卖的纯商业活动,是不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

商业利润来源:1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售价大于买价的差构成利润2流通领域的贵卖贱买是途径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业利润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其真正来源是由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社会主义条件下商业利润也是来自于产业部门工人的剩余劳动,它反映不同部门劳动者的分工、交易和合作关系。

商业资本作为一种与产业资本并列存在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形式,同样要受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支配,参与利润的平均化,

其生产价格的公式为:生产价格=生产成本(K)+产业利润(p)+商业利润(h)

三、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商业流通费用包括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使用价值引起)流通费用(价值形态变化引起)两大类。

1生产性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如商品的分类、包装、保管、运输中支出费用等,是同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有关的费用,参与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2纯粹流通费用,是指由单纯的价值形式变化所引起的各种费用,。如:广告费、通讯费、买卖时间的费用、簿记费和货币的费用(员工工资)。它属于非生产性费用,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只能由剩余价值来补偿

3 生产性流通费用价值补偿方式,从商品价值中直接获得补偿,与产业资本补偿相同。

纯粹流通费用作为商业资本家或商业企业的一部分预付资本,不仅要得到补偿,还要参加利润率的平均化。

价值补偿方式,只能来源于剩余价值的一种扣除。

四、商业资本周转的特点(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区别是):

1.从周转过程来看,产业资本的周转包括整个再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商业资本的周转,只有流通过程,即G-W和W-G',就完成了一次周转。

2.从流通中的形式变化看,产业资本在流通中的形式变化,表现为W1-G-W2,从出售所

生产的商品(W1 )得到的货币,用来购买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

力(W2),即商品(W1 )和商品(W2)相交换,货币两次转

手并在商品交换中起作用。

商业资本的周转,要受生产和消费的限制。产业资本的生产时间是决定商

业资本周转的第一个界限;个人消费的速度和范围,成了商业资本周转的

第二个界限。

3.产业资本的周转对利润率及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商业资本的周转对利润率及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第九章生息资本和利息

第一节借贷资本与利息

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获取利息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职能资本家,经营企业,进行生产,或者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资本家,分为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

借贷资本家:从事货币资本的借贷以获取利息为目的的资本家。

高利贷资本与借贷资本的区别(了解):

1所处的经济条件不同。高利贷资本是在简单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条件下产生的,它产生的基础是一般商品货币关系。只要货币作为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在即可。借贷资本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适应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运动需要而产生的。

2来源不同。高利贷资本主要来源一般储藏货币。而借贷资本主要是来源于在产业资本运动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

3贷款对象和借款目的不同。高利贷资本的借者主要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以及奴隶主封建主,他们借款的目底是把货币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会手段使用,以购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及偿还债务。而借贷资本的借者是职能资本家,他们借款的目底是货币当职能资本使用,以生产剩余价值和平均利润。

4.利息来源及体现关系不同。高利贷资本的利息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等小生产者的剩余劳

动,甚至一部分必要劳动。而借贷资本的利息则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其余部分是职业资本家的企业利润。

借贷资本及其特点

借贷资本的形成:资本循环和周转为其形成提供可能性和必要条件。

借贷资本的来源:固定资本折旧费;闲置的流动资本;用于积累尚未投资的剩余价值;社会各阶层的货币存款。

借贷资本的特点:①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即资本商品。

借贷资本和普通商品之间的差别:

(1)转让方式不同,在贷出货币时,让出使用价值也让渡了价值。借贷资本家并不放弃对资本的所有权,只是暂时让渡了资本的使用权。

(2)消费的结果不同,普通商品一经消费,使用价值和价值都会消失;而资本商品即使货

币资本的使用,不但不会失去价值还会增值。利息是使用借贷资本的

报酬。

②借贷资本是一种所有权资本,即财产资本。对于借贷所有者来说是才财产资本,

对其具有所有权;而对于使用者来说这是职能资本(这里是发挥资本的职能,生

产和创造剩余价值),他对它具有使用权。

借贷资本具有不同于职能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是最富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形式。G-G’

利息和企业利润

平均利润=利息+企业利润

企业利润:是职能资本家得到的剩余价值

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为了使用借贷资本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实质:是货币资本作为生息资本的增值的表现,不是资本商品的价格(货币表现)。

表现特点:资本商品的价格——原因

1利息是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采取货币支付。资本有偿转让采取货币支付或者价格

方式。

2在货币市场上,利息和利率和价格决定有共同之处,他们都是有竞争和供求关系来调节的。3利息作为资本商品的价格,与一般商品价格一样,反过来又具有调节借贷资本供求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即使在职能资本家或企业完全使用自有资本的场合,也会把平均利润分割成2部分。在他们看来,他既是资本的所有者,又是资本的使用者。作为资本的所有者,要取得利息;作为资本的使用者,要取得企业利润.量的分割转化质的分割,而且固定化了。

利息率

利息率:一定时间内利息量和借贷的货币资本量的比值。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量

平均利息率:将不同时点的利息率求平均

利率的界限:最高——平均利息率最低——零

影响利率高低的因素:①平均利息率的高低②;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和借贷双方的竞争。(如果借贷资本需求大于供给那么利息率会提高,如果借贷资本供给大于需求,对职能资本家有利,利息率会下降;③传统,法律等因素的影响。

作用:调节资本供求,进而调整储蓄和投资。

银行资本和银行职能

银行资本:银行资本所有者在经营银行时所使用的全部资本

来源:自有资本和通过吸收存款的借入资本。

构成:现金(黄金或银行券)和有价证券(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商业票据包括期票汇票)。

职能:吸收存款,发放贷款

业务:①负债业务:吸收存款,吸收资本银行

存款主要来源3方面:职能资本家生产流通中闲置的货币资本,食利者阶层资本,一般居民小额余款

②资本业务:贷款,运用资本的业务,种类P110

③结算业务P110

银行利润:是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的差额经扣除经营银行业务的费用和银行雇员的工资后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来源:①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的差额②中间业务手续费③投资企业所获得的股票红利和证券交易收益

社会性质:体现在利润归属上,而最终又由银行资本所有权决定。

银行利润是产业部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银行瓜分产业工人创造的

剩余价值是通过直接剥削银行员工的剩余劳动实现的)。是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的

差额,体现了银行,企业,劳动者间物质利益关系

银行利润量:银行资本不参与平均利润,但是利润量必须与平均利润量相等,不然会发生银行资本的转移。

第三节股份资本与股息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资本主义部分总汇)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资本主义部分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王禹 目录 第一章02 第二章07 第三章14 第四章24 第五章Ⅰ32 第五章Ⅱ39 第六章48 第七章56 第八章63 第九章73 第十章82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萧伯纳 1.1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1、概念、研究对象不同 A、政治学:研究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国内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B、经济学:(美国经济学家Joseph.E.stiglitz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任何被利用。” C、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阐述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的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科学。 延伸:经济学 [重要观点]: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稀缺是经济学的显著现象。 ①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人必须做出选择。(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②经济学被称为“选择的科学”。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不同的欲望。 [重要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资源配置问题。 (1)选择与制度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人,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 ①经济活动: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决策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②经济制度:各个社会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的方式 (2)现代社会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即两种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①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差别:决策机制不同、协调机制不同、激励机制不同。 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各有利弊。可从经济效率、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方面来比较。 ③现代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又有政府干预的混合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十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经济制度 1、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①按劳分配要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②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的制约; ③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按照统一的标准实行,而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 ④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商品生产和经营的主体,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因而也是分配的主体。 2、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 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即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投资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3、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形式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 国有经济生产经营方式: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国有经营的单一经营方式;在现阶段,主要包括:股份制经营、国有经营、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股份合作制等。 集体经济生产经营方式:城镇集体经济所有制、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 5、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客观必然性 ①分配结构主要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②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也决定着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在此仅述要点,须详细阐述) 6、如何认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形式包括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按个体劳动分配、按经营收益分配和按福利制度分配。 ③实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为:同5 ④国家对个人收入分配进行调节时应妥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必须坚持两个重点,一是对个人的高收入加以调节,二是对收入低、生活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帮助。(219-223) 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㈠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㈡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㈢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才标志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 ②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革命和经济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③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集中力量解决国民经济中的关键问题,发展生产力,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 笔记(经典)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④ 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④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⑤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 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的天然特性适合充当货币 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1、2是基本职能。 6,货币流通规律(二)★★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重点难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学习目的 了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A、揭示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 B、反映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科学 C、为各阶级共同利益服务的科学 D、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2、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 A、17世纪初期产生的 B、17世纪中叶产生的 C、18世纪初期产生的 D、18世纪中叶产生的 3、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 A、政治法律关系 B、神会历史关系 C、人文教育关系 D、经济利益关系 4、在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起支配与制约作用的是() A、宗教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家族关系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 A、利益性的统一 B、科学性的统一 C、抽象性的统一 D、规范性的统一 6、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政治经济学是() A、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D、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7、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 A、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的 B、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C、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D、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参考答案:1、D 2、B 3、D 4、B 5、B 6、C 7、C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A、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和谐方面的关系 B、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 C、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体系 D、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 E、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很多高校经济学专业考试包含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今天凯程考研晶晶老师就为大家整理了政治经济学的部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帮助。 1.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2.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3.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4.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 5.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到共产主义阶段,其会消亡。 6.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7.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8.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③产品分配形式。 10.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资本主义部分 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经济”的含义:A、“经济”的最初含义:晋书中第一次出现,economy 家务,规则; B、“经济”的现在含义:①经济管理、经济制度;②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消费、交换、分配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③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①古希腊色诺芬家庭管理;蒙克来田1615年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结合; 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A、威廉.佩蒂《政治算术》,B、魁奈《经济表》,③亚当.斯密《国富论》,④大卫.李嘉图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①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 (主管条件——人)的有目的的劳动。 物质资料生②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类:包括没有经过人工加产的条件:工的自然物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 ③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 物质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生产关系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 ①劳动者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取决于科学技术) 狭义: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生产关系的内容:广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构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规律 1、含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它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作用是客观的。①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两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矛盾又统一。客观性: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要适应某些经济条件。 2、经济规律的特点:①与人的经济活动相联系;②随着经济条件的产生而产生,消失而消失;③有阶级 性,有阶级的背景。 4、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分类:一般经济规律、共有经济规律、特有经济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阶级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 思考题:1、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2、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否是阶级斗争? 四、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五、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思考题:1、人们能够认识经济规律,能否改造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点。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商品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00009政治经济学简答 导论 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2)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 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如政治、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物质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3)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2)生产力越发展,科学技术要素的作用就越重要。 (3)科学技术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通过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起作用的。 5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三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6.简述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1)经济规律的特点:一是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三是要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2)类型: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三是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7.为什么说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1)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指这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 (2)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是指这门科学从实际出发,正确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为社会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真理。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无产阶级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它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实际出发,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8.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有什么重要意义? (1)为我们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知识、深入思考各类经济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2)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3)为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 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1.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2.自然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二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三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1)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条件主要有: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4简述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经济。 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6试述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体制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 第2章商品和价值 1.怎样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统一的,二者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和互相矛盾的。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解决。 2.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和影响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汇总

一、单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B社会生产力 C社会生产方式D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2.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基本经济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3.商品是 A劳动产品B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C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D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A商品的效用决定的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成反比 B.成正比 C.没有关系 D .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6.价值形成发展到货币形式以前顺次经过 A.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B.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 D.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7.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A具有使用价值B是商品具有价值 C是金银D能够分成若干等份 8.观念上的货币可以作为 A价值尺度B支付手段C流通手段D贮藏手段 9.在1只羊=2把石斧的价值形式中2把石斧是 A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B处在等价形式上 C既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在等价形式上D处在一般等价形式上 10.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是 A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B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 C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D经过商品交换 11.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1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是( ) A.W-G-W’ B.G-W-G’ C.G-G’ D.G-W…P…W’-G’ 13.资本的总公式是 A.W-G-W’ B.G-W-G’ C.G-G’ D.G-W…P…W’-G’ 14.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明价值增殖产生的具体所在 A.发生在G-W购买阶段的货币上 B.发生在W-G售卖阶段上 C.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上 D.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15.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A.商品价值 B.劳动力自身价值 C.剩余价值 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导论 一、概念题 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资料、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规律 二、思考题 1、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5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是怎样实现相互作用的?P5 3、广义生产关系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方面关系 之间的辩证关系?P9 4、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区分经济规律的不同类型.P10 5、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有何异同点?P10 6、经济规律为什么具有客观性?P10 第一章 一、概念题 商品、商品经济、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私人劳动、社会劳动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P20

2、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 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P21 3、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是什么?P22 4、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 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P23 5、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和变动的?P25 第二章 一、概念题 货币、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价值尺度、价格、价格标准、流通手段、商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纸币、支付手段、世界 货币、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价值规律、 二、思考题 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思考货币产生的逻辑过程?P30--39 2、如何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P37 3、货币有哪些职能?货币五种职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P39、 P44 4、简述货币流通规律。P45 5、通货紧缩对时候经济发展的危害?P47 6、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价值规律是如何实现自己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个人总结)

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运动规律,以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治经济学:以国家的经济或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 两者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财富的力量, 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商品的自然属性,社会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的表现形式;(一个商品或一种使用价值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时,交换价值是一个随机变量;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具有交换价值是因为都凝结着相同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它本身凝结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本身,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物品不是由于劳动产生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物品是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可以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永恒的,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所耗费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政治经济学笔记(4)

政治经济学(4)(罗清和鲁志国) ?第九章 o※思考 ?如何理解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 方式,按劳分配只是社会主义经济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而不 是唯一的分配原则。除了存在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分配形 式,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在共同富裕的目标 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旧中国的经济落后和特殊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之变成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 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 志着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 会则必须经过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开始,到1956年“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这一时期的基本任务是把以生产 资料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多种经济成分转变为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 体的经济结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中国的社会主义为什么要经历一个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有哪些经济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 段,而是特指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 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即生产关系基本转变为社会主义之后,到社 会生产力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历史阶段。 ? 1. 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商品经济不发达

政治经济学巴欧巴欧知识点

1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 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与自然规律相比,其特点为:第一,经济规律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 (4)与经济规律随经济条件改变相适应,经济规律分为三种:一是为数很少的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三是某一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 (5)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00009政治经济学 简答 导 论 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 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2)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如政治、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物质资料(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3)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2)生产力越发展,科学技术要素的作用就越重要。 (3)科学技术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通过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起作用的。 5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三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6.简述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1)经济规律的特点:一是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三是要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2)类型: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三是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7.为什么说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1)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指这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 (2)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是指这门科学从实际出发,正确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为社会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真理。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无产阶级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它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实际出发,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8.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有什么重要意义 (1)为我们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知识、深入思考各类经济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2)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3)为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 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1.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的 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2.自然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二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三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1)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条件主要有: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4简述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经济。 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6试述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体制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 第2章商品和价值 1.怎样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统一的,二者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和互相矛盾的。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解决。 2.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和影响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4.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第一种含义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第二种含义是指: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社会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即根据社会需要按比例分别用于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时间。 (3)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区别:第一种: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种:决定某种商品总量的价值量。联系: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决定由第一种含义决定的商品价值的实现程度。 6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实行等价交换。 7试述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