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新结构政治经济学导论

新结构政治经济学导论

新结构政治经济学导论

新结构经济学是林毅夫教授及其合作者提出并倡导的研究经济发展、转型和运行的理论。新结构经济学主张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以一个经济体在每一个时点给定、随着时间可变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为切入点,来研究决定此经济体生产力水平的产业和技术以及交易费用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等经济结构及其变迁的决定因素和影响。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其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并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新结构经济学的三大支柱包括:

1.对一国比较优势的理解,这种比较优势受制于要素禀赋结构的不断演化。

2.在发展的任一阶段都把市场作为最优的资源配置机制。

3.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政府应该起到因势利导作用。

新结构经济学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新观点和新分析框架,如“新结构分析增长委员会报告”提出的五个特征事实,包括通过对外开放利用世界经济、维持宏观经济稳定、保持高储蓄率和投资率、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

源和拥有坚定的、可信赖的和有能力的政府等。这些特征事实是一个国家在发展的每个阶段按照由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经济时的合理结果,而市场机制则是按照国家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

总的来说,新结构经济学为理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分析框架,强调政府和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协同作用,以及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要素禀赋结构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政治经济学热点难点争鸣_导论(上)

政治经济学热点难点争鸣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本章热点难点】 关于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理解和对二者关系的不同观. 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争论 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不同观点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范式之争 关于过渡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有关构建中国经济学的争论 一、关于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理解和对二者关系的不同观点 对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含义及二者关系的理解,应追溯到很早的经济学说史,在当代,随着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又产生了不同的观点。 1.政治经济学名称的由来最早使用 “政治经济学”这一名字的人是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蒙克莱田在《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的一书中,第一次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名字。这里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指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意思。政治经济学,是指研究国家范围和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了原来只局限于研究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格局。后来许多经济学家都沿用这一概念。例如,1817年出版了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9年西斯蒙第的《政治经济学新原理》,1820年马尔萨斯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以及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如詹姆斯·穆

勒的《政治经济学纲要》,麦克库洛赫的《政治经济学概论》,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等。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作为《资本论》的副标题《政治经济学批判》,正是批判已有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2.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 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是通用的。这主要体现在四本著名的经济学教材:一是1848年出版的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二是1890年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从马歇尔以后,西方经济学开始使用“经济学”,较少使用“政治经济学”,但正如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句话,“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 “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是通用的;①三是萨缪尔森撰写的《经济学》;四是由斯蒂格利茨撰写的《经济学》。它们都属于政治经济学。 根据格罗奈根在目前西方具有权威性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有关词条的说法,尽管自19世纪末,“政治经济学”一词逐渐被“经济学”一词所替代,但20世纪60年代以来,“政治经济学”一词又以不同的方式再度出现。而且他认为:“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这两个词都还存在。自它们产生以来,含义都有所变化,然而,两者基本上看作同义语,这个术语上的特征反映出它所描绘的这门学科的有趣特征。”② ①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②王振中:《关于加强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10期。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教学重点 本章的重点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第二章商品经济一般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商品内部的矛盾及货币的形成、本质和职能,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 本章的重点问题是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商品价值量的确定,商品价值量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运用本章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了解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和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教学重点 本章的重点问题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及意义;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第四章资本积累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地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明确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本章的重点问题是资本积累及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资本有机构成和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相对人口过剩;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化。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产业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理论。理解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以及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教学重点 本章的重点问题是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政治经济学 导论

政治经济学导论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起源于道德哲学,主要受到18世纪发展起来的政治,社会经济的影响。十九世纪,“Economics”(经济学)一词代替了“Political Economy”(政治经济学)。不过在1890年Alfred Marshall 的那本极具影响力的著作出版之前,一个倡导用数学模型解决经济问题的学者William Stanley Jevons,建议将这门学科独立,并成为一门科学。 今天,政治经济学并不是经济学的同义词,甚至两者的含义有很大不同。 产生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出现于17世纪初,源于希腊文中的”poniz“(原意为城邦、国家以及经济)与“经济学”组成的复合词。而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该词,目的是说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自然经济的范畴。1775年,卢梭为法国《百科全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条目,把政治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区分开来。可知,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经济活动的理论科学的名称自17世纪就开始得到应用了。 当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称时,政治经济学还只限于研究流通领域的个别经济现象,因而还没有形成为独立的真正的经济科学。17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资产阶级为了同封建势力作斗争,必然要求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分配的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生产的优越性。这就产生了以A.斯密和D.李嘉图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使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生产领域和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社会再生产过程。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专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规律的理论科学。 所以,马克思说:“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产生的。”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逐渐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不断发展,直接威胁着资产阶级。1825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面临这种形势,资产阶级更加需要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适应这种需要,产生了庸俗政治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者抛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科学成分,致力于抹煞阶级利益的对立,用各种各样的辩护理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在资产阶级经济学领域中,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了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上半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时期,产生了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是它们不了解资本主义矛盾产生的原因,只是站在维护小私有制的立场来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应用政治经济学剖析资本主义方面作了最初的尝试。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尖锐和无情的批判,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但是,由于他们在理论分析上还不能摆脱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范畴的限制,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不可能找到创造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途径,只能陷于空想。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动因,是为了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捍卫劳动人民的物质利益。同时,也是为了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阶级斗争和党派斗争的根源。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有关时代的经济学,是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趋势的科学,也是理解整个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理论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证明现

政治经济学 导论

导论 一、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列宁曾高度地评价了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构成中的重要地位,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就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因此,本章作为全书的导论,就是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科学性、发展性以及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与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基本内容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科学性和发展性 (四)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五)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物质利益关系。生产关系主要包括:一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是人们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三是产品的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 (2)生产关系的内容还要具体地表现为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

和消费四个环节的关系。其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3)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一门科学。但它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制约来研究生产关系运动变化的规律。其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客观规律。 2.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1)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它要从生产关系的历史考察中,揭 2

第1章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答案)

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 一、综合选择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生产方式 C.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D.物质资料生产 2.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生产工具 B.劳动对象 C.生活资料 D.科学技术 3.政治经济学如何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A.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 B.联系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来研究 C.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来研究 D.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研究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 A.一切私有制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B.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C.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5.物质资料的生产是: A.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C.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 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包括: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变革 B.社会生产方式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生产关系自身发展规律 7.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生产关系包括下列环节: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8.人类社会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以下简单要素: A.人的劳动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劳动态度 二、名词解释 1. 劳动对象 2.劳动资料 3. 生产关系 4. 生产方式 5 经济规律 三、分析判断 1.生产资料与劳动资料都是物质资料,因此,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2. 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3. 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所以,只要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就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 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就必然要否定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四、问题解答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 2.如何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演变规律?

政治经济学导论

第一讲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含义 1、经济学的含义: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的总称。 它包括理论经济学(如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部门经济学(如工业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应用经济学(如会计学、技术经济学等)。 其中,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共同理论基础,有时也简称为经济学。 2、政治经济学的含义: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3、关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关系的不同理解 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名称也是通用的。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被最早使用时,其中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指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意思。当时,政治经济学,是指研究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了原来只局限于研究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格局。后来许多经济学家都沿用这一概念。 目前,对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关系的理解,我国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是同义语。如有学者说,虽然国内外都有人试图区分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但是都未见成功。我们这里仍然把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看作是同义语。(参见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有的学者则认为,虽然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在理论发展史上曾经是同义语,但今天已不宜用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理由是,政治经济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与其它经济学科相区别有自己特殊研究对象和任务的学科,政治经济学虽然也要拓宽研究对象,但与其它经济学科相比,它更加注重经济关系研究和理论抽象的特色不能变。 研究基本理论,以为其它经济学科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工具是政治经济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政治经济学的优势,对此必须坚持。(逄锦聚:《论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2002年8月27日《光明日报》)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生产:以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利用生产工具改变劳动对象以适合自己需要的过程。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服务领域提供的服务。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亦称“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诸过程中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就系统的组成要素看,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生产关系还涉及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社会性质和人们在生产关系系统中的地位。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含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生产关系,就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导论-2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政治经济学-导论-2 (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 研究一定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规律的科学是______ SSS_SINGLE_SEL A 经济学 B 社会学 C 公共关系学 D 政治经济学 分值: 1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政治经济学的概念。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经济活动的专门学科,是在人类社会科学文化普遍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规律的科学。答案为D。 2. 首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是______ SSS_SINGLE_SEL A 英国的威廉·配第 B 法国的蒙克莱田 C 法国的萨伊 D 英国的马尔萨斯 分值: 1 答案:B [解析] 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名为《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中,首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主要是为了说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的范围,涉及了整个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答案为B。 3.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______ SSS_SINGLE_SEL A 17世纪初 B 17世纪中叶 C 18世纪初 D 19世纪中叶 分值: 1 答案:B

[解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7世纪中叶产生的。最初出现的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答案为B。 4. 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的经济学说是______ SSS_SINGLE_SEL A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D 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分值: 1 答案:A [解析]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阐明了经济现象的某些内在联系,从而使经济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答案为A。 5. 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只限于描述从经济现象表面所看到的似是而非的外在联系的经济学是______ SSS_SINGLE_SEL A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B 资产阶级现代政治经济学 C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D 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分值: 1 答案:C [解析]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包括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其中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只限于描述从经济现象表面所看到的似是而非的外在联系。答案为C。 6. 我国现在将政治经济学归于______ SSS_SINGLE_SEL A 经济思想史 B 应用经济学 C 经济史 D 理论经济学 分值: 1 答案:D [解析] 理论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包括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答案为D。 7. 人口经济学属于______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自考导论、第一、十、十一、十二、章节整理重点资料

00009自考《政治经济学》部分知识点整理总结: 导论:(2分) 1、19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化,为资本主义辩护、粉饰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资本关系庸俗经济学产生,代表人物有英国马尔萨斯和萨伊。 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名为《先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的提法。 2、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变革。 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因素,人的要素就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物的要素就是指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生产工具的变革就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3、唯物辩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办法。 4、与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的特点:一般来说经济规律不是长久不变的;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的;在阶级社会中经济规律的发现和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1)由于自然规律赖以产生的自然条件变化时间很长,因而自然规律一般长久不变;而经济规律赖以产生经济条件可以较快地发生变化,因此,经济规律一般来说不是长久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自然规律可以离开人们的活动独立存在并发生作用,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3)在阶级社会中,自然规律的发现和利用是没有阶级性的,而经济规律的发现和利用则总是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各个阶级的切生利益,要收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5、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6、生产资料包括: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要素: ①人的劳动:劳动力的支出; 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③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人的劳动:是生产中的能动因素;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 7、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 8、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的矛盾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0、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做用的环节是:生产。 社会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的统一辩证的运动过程。其中,生产起决定作用。 11、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设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12、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阐明了经济现象的某些内在联系,从而使经济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5分)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劳动 2、劳动资料 3、劳动对象 4、生产力 5、生产关系 6、经济规律 二、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生产 2、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 A.揭示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关系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D.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3、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从根本上说必须()A.适应经济制度的变化要求 B.适应生产力变化的要求 C.适应生产体制变化的要求 D.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要求 4、生产关系是() A.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B.人类社会所有人和人的关系 C.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D.人们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5、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和依据是() A.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C.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D.社会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 6、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A.劳动力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科学技术 7、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是() 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 8、“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这个命题() A.混淆了生产和消费B.说明生产和消费就是一个东西 C.表示生产和消费互为媒介,相互依存D.生产和消费处于经济关系的同一环节之上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有() A.资本主义世界产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确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其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 B.资本集中和垄断现象日益严重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D.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 A.劳动价值论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重商主义经济学D.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3、试述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4、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关系? 5、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四、论述题

政治经济学教案

政治经济学授课教案 导论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其任务是揭示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学习导论要掌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内容、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及其特点等,为更好学习这门科学奠定基础。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要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除此之外,还必须有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所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的条件。政治经济学既然是以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而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理解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首先就要从研究物质资料生产开始。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过程,是人类利用劳动资料,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变劳动对象的存在形态,以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1.人的劳动,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改造客观物质对象,获得生产或生活资料,使其满足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2.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和条件。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直接将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其次,还包括为加工劳动所需要的其他物质条件,如管道、容器、运输工具、道路、建筑物等,劳动对象,是人的劳动作用于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 3.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由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们加工过而天然存在的自然界的物质,如地下埋藏的矿石、原始森林等,这些物质都是自然界固有的。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如纺织厂的棉花、炼钢厂的生铁等,这类经过人们劳动加工过的劳动对象叫原料。科学技术越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就越大,生产力水平就越高。 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总和统称为生产资料,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条件,而人的劳动则是主观条件。生产过程就是人们借助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劳动产品的过程。任何劳动产品都是这三个简单要素互相结合和作用的结果。

政治经济学导论重点

政治经济学导论重点及简答题 第一部分:导论重点知识 1.政治经济学的定义:是研究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 科学。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对生产关系研究必须联系上 层建筑,且不可避免要研究生产力。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3.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社会)生产。 4.经济学对某个经济体的分析可分两个层次:一是本质层次的分析, 即对生产关系层次的分析;二是表层层次的分析,即对经济运行层次(资源配置)的分析。西方经济学偏重于对经济现象的表层描述和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偏重于对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社会经济运行)。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哲学思维方法(唯 物辩证法)。 6.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本质和内在必然性。政治经济学对 资本主义分析的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历史趋势,还必须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现象,揭示其新的规律,从三个方面:一是借鉴,二是竞争,三是信念;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分析的任务:经济制度的研究,经济运行的研究,经济发展的研究,研究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的发展。 7.政治经济学揭示的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这是由于其产生的经济

条件(生产力,生产关系,市场条件)是客观的所决定的。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一是各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二是部分社会共有的规律,如市场经济规律中的价值规律,市场竞争规律;三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条件下起作用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条件下起作用的按劳分配规律。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导论简答题 1、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答: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资本论》第1卷序言中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首先,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服务领域提供服务。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其次,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第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也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的生产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 在改革开放前的长时期内,受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Syllabus of《Political Economics》 课程代码:221101004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 开课学期:第2学期 总学时: 72(讲课:72) 总学分:4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 适用专业:经济学专业 一、课程简介 《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类专业大学本科阶段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其科学原理,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学对象与方法、商品经济、资本与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任务等。该门课程的开设为后续学习金融学、财政学等课程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使学生一方面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理解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发展、各种矛盾的出现与激化使资本主义无法在内部解决,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另一方面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所揭示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与各种经济范畴,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不同角度把握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各种客观要求与条件。同时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判断 (备注:毕业要求具体内容详见经济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导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1. 物质资料生产三要素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1. 经济规律与经济主体 2. 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源与流 1.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分化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 通过讲授和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掌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分析方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了解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分化。 教学重点:物质资料生产三要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教学难点: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第二章商品经济 教学内容: 第一节商品与商品经济 1. 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2. 商品的价值量 3. 商品经济的含义和发展 第二节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1. 货币的起源 2. 货币的本质 3. 货币的职能 4. 货币的流通规律 第三节价值规律 1.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2. 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实现形式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 通过讲授和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掌握的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理解货币的本质与职能,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实现形式。 教学重点:商品的价值量、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教学难点:货币的流通规律

政治经济学概念

导论政治经济学述要 一、概念题 1.生产力: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合人们需要的能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也称社会生产力。 2.劳动对象: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将劳动力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3.劳动资料: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4.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5.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第一章商品 一、概念题 1.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因素或两种属性,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2.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4.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5.商品经济:以商品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6.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培养与训练、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8.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的能力或劳动生产的效率,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必要劳动时间来表示。 第二章货币 一、概念题 1.货币: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2.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3.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与商品价值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4.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货币流通的基础。 5.世界货币: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产物。 6、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 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是金融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政治经济学导论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名称来源:1615年重商主义者孟克莱田写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创 经济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指家庭管理 经济一词最早出自色诺芬,古希腊最早研究经济的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色诺芬(约公元前430-335),他的著作《经济论》以对话的形式转述了苏格拉底的许多经济思想。《经济论》是论述奴隶主家庭经济的著作,其副标题是关于"财富管理的讨论",成为古希腊关于经济的代表作,其主要思想包括从使用价值的角度认识财富,维护自然经济,高度重视农业等。 孟克莱田在小册子中为了表达与经济学原本意义所不同的内容,加上了“政治”这个修饰语,用来表示它是国王管理整个国家经济的一问学问。政治经济学,指的是国家的经济学(即国家的经济管理),社会的经济学(即社会的经济管理)。 政治:社会、国家经济:家务政治经济学是一门财产管理的学问 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形成独立的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 重商主义 15、16、17世纪 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叶 威廉.配第 17世纪 亚当.斯密 18世纪 不能解释劳动与价值和剩余价值 李嘉图 18世纪、19世纪 破产后 ①庸俗政经学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19世纪40年代) 经济学(马歇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19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学当代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母体,一旦产生,成为了全世界劳动者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共同财产。以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并运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研究新问题,从而发展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三个阶段 (1)经典形式: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理论构成了经典形式或称原创形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质特征、分析框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30年代-----1967《资本论》第1卷出版 1883,马克思去世到20世纪3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黄金时代。《资本论》2、3卷、《剩余价值学论史》(考茨基整理,相当于NO.4)出版,此外大量其他经济学家完成一批高水平著作,尤其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达新水平。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兴起,中断研究。 (2)传统形式:20世纪30~60年代20世纪50、60年代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传统形式的系统表达 德国的研究中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建立,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又取得显著成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用经济理论研究来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为主要目的,学术的发展主要取决于领导的意志和当时政治需发,引经据典,说文解字代替了现实的批判性考察,主观唯意志论、教条主义盛行。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一概否定、排斥、自我封闭,传统形式固守经典作家的每个具体结论,但忽视了经典理论的活灵魂(唯物辨证法,与时俱进),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找不到新的理论权威,研究停滞了。 (3)现代形式:20世纪60年代末----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变缓,学生造反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西方得到复兴。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运用《资本论》的原理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围绕V和剥削、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不平等交换、利润率下降、社会主义市场理论等,进行大范围讨论。 世界经济发生深刻变化,工业时代迈向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扩大,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计划经济弊病严重,向市场经济过度成为改革目标,苏联、东欧经济发展严重受挫。对新现象、问题的探索中产生了现代形式,现代形式在与西方经济理论的对话、交锋中发展。现代形式对经典理论进行了理性反思,看到经济理论不能完全摆脱历史局限,力求对经济理论进行创造性转化。

政治经济学导论

政治经济学导论 政治经济学导论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政治、经济以及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问。本文将介绍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对现实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政治经济学是对政治和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它揭示了政治和经济两个领域的交融与共生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社会阶级、国家权力、经济体制、资源配置等。 政治经济学主要有两个分支学科,即传统政治经济学和现代政治经济学。传统政治经济学强调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结构与政治权力的关系;现代政治经济学则更加注重了全球化、国际关系以及社会变迁对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 二、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 社会阶级和经济发展:政治经济学关注社会阶级的形成、演变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它研究了不同阶级在经济资源分配中的地位和利益,以及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 国家与经济:政治经济学分析了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包括国家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等对经济的调控和干预。同时,它也研究了全球化对国家经济主权的挑战和影响。 3. 经济体制和资源配置:政治经济学研究不同经济体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包括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等。它讨论了私有制和公有制对资源配置效率、社会公平的影响。 4. 政治经济学理论:政治经济学以丰富的理论体系为基础,如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等。这些理论为研究者们提供了观察和分析政治经济现象的框架和方法。 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政治经济学对人们理解社会现象和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它帮助我们认识到政治和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理解了不同阶级的利益冲突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经济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帮助他们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双重目标。同时,政治经济学也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促进了学科交叉和学术进步。 总之,政治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政治、经济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认识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加强对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以提高我们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和理解能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字数:达到了1500字要求)

政治经济学课本

第一篇导论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关与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说明了人类社会各个阶段上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与其开展的规律性,社会生产关系与其开展的规律性是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 •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历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展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人们从事生产活动要相互结成的一定关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的要素是具有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生产工具,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开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思:“生产力中也包含科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人们开展生产力,特别是开展先进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达和主要标志。 •经济规律:各种经济现象的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1〕、一切经济规律都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这一点是与自然规律一样的; 自然规律,无论是物理的化学的或是生物的等,都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的存在。 经济规律,是人们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即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运动的规律,虽然与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但它具有客观性。 〔2〕经济关系具有客观性,但不代表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从自然属性来看,商品具有的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交换价值:从社会属性来看,商品又可以被它的所有者用来和别人的商品相交换 3、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根底,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4、商品就是二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统一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当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可能具有价值,因而不会是商品;另有些东西虽然是劳动商品,但未形成使用价值,也不能形成商品;还有些东西,既是劳动产品,又具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为了交换而是用于自己消费的,也不是商品。 对立性:一切商品对于购置者,才具有实用价值;对于生产者,拒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不能既占有价值,又占有使用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人们用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生产出不同的产品,这种劳动目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制作方法、劳动成果各不一样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这种臭掉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异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

政治经济学要点全

【第一章】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开展规律。 〔2〕社会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即经济关系。 〔3〕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开展的根底 第一.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最根本的生活资料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才能获得;第二.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3.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1〕劳动过程的三要素: 第一.劳动者的劳动;第二.劳动资料;第三.劳动对象。 〔2〕劳动对象有两类:第一.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界原有的物品;第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生产物,即原料或材料。 〔3〕劳动资料包括:第一.生产工具;第二.劳动过程中所必要的各种物质条件,如容器、厂房、仓库、的道路、土地等。〔4〕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劳动过程的新要素:科技、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 4.生产力构成因素及其作用 〔1〕生产力构成:人的因素---劳动者;物的因素---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象〕。 〔2〕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生产资料是生产力开展中必不可少的客观物质条件;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开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开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创造在生产过程中被应用,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2〕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有密切联系。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日益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变化,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开展。 〔3〕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开展,对生产的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根底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2〕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第一.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对象、水平与结构、具体方式;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起积极的反作用。表现在:分配、交换、消费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开展。 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2〕关系: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状况包括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力水平两个方面。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因为:第一.生产力总处在一个不断开展的过程中,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开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超越生产力开展而建立的生产关系,同样会阻碍生产力的开展。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开展的普遍规律,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开展。 9.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1〕经济规律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表达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指生产关系〕根底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