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

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

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
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

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

致死剂量

1.绝对致死剂量

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lethaldose,LD10)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由于个体差异,少数高耐受性个体的存在,LD10常有很大的波动性。因此,一般不把LD10作为评价化学物质毒性大小或对不同化学物质的毒性进行比较的指标。

2.最小致死剂量

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lethaldose,LD01)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

现死亡的剂量。理论上低于此剂量即不能引起死亡。

3.最大耐受剂量

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tolerancedose,LD0)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若高于该剂量即可出现死亡。LD0也受个体差异的影响,存在很大的波动性。

上述LD0和LD10常作为急性毒性试验中选择剂量范围的依据。

4.半数致死剂量

半数致死剂量(medianlethaldose,LD50)又称致死中量,指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

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LD50是评价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也是对不同化学物质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与LD50呈反比,即急性毒性越大,LD50的数值越小。

LD50是一个生物学参数,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表示LD50时,必须注明动物种属和接触途径,还应标明动物的性别。此外,实验室环境、喂饲条件、染毒时间、受试物浓度、溶剂性质、实验者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等均可对LD50产生影响。LD50有较大的波动性。因此,在计算LD50时,还要求出95%可信限,以LD50±1.96δ 来表示误差范围。

急性毒性(GB20592-2006)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急性毒性 GB20592-2006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急性毒性 Safety rules for classification,precautionary labeling and precautionary statements of chemicals-Acute toxicity 前言 本标准第4章、第6章、第7章、第8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与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GHS)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其有关技术容与GHS中一致,在标准文本格式上按GB/T 1.1—2000做了编辑性修改。 本标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利兵、宁涛、尚为、冯智颉、绍从、园、文。 本标准自2008年1月1日起在生产领域实施;自2008年12月

31日起在流通领域实施,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为标准实施过渡期。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急性毒性 1 围 本标准规定了化学品引起的急性毒性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判定流程、类别和警示标签、类别和标签要素的配置及警示性说明的一般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化学品引起的急性毒性按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的危险性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2 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6944—2005 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 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GHS) 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本》 3 术语和定义 急性毒性 acute toxicity 经口或经皮肤摄入物质的单次剂量或在24 h给与的多次剂量,或者4 h的吸入接触发生的急性有害影响。

急性毒性(GB20592-2006)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急性毒性 GB20592-2006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急性毒性Safety rules for classification,precautionary labeling and precautionary statements of chemicals-Acute toxicity 前言 本标准第4章、第6章、第7章、第8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与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GHS)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其有关技术内容与GHS中一致,在标准文本格式上按GB/T 1.1—2000做了编辑性修改。 本标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利兵、李宁涛、尚为、冯智颉、刘绍从、张园、陈文。 本标准自2008年1月1日起在生产领域实施;自2008年12

月31日起在流通领域实施,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为标准实施过渡期。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急性毒性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化学品引起的急性毒性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判定流程、类别和警示标签、类别和标签要素的配置及警示性说明的一般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化学品引起的急性毒性按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的危险性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6944—2005 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 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GHS) 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 3 术语和定义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经口或经皮肤摄入物质的单次剂量或在24 h内给与的多次剂量,或者4 h的吸入接触发生的急性有害影响。

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食品毒理学试题第一、二章 第一章: A型题(1×30) 1.关于半数致死剂量叙述正确的是( C ) A.半数致死剂量是一个统计学数值,能够全面反映外源化学物的毒性特征 B.半数致死剂量只与毒物本身和实验动物有关 C.半数致死剂量越大,表示毒物毒性越弱 D.表示半数致死剂量时,必须注明染毒时间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慢性毒性试验一般连续染毒为3个月 B.亚慢性毒性试验应连续染毒3周 C.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2周 D.急性毒性试验应选用初断乳的动物 3、发生慢性中毒的基本条件是毒物的( D ) A.剂量 B.作用时间 C.毒性 D.蓄积作用 4、下列哪一项效应属于量效应(B ) A. 尿中δ-ALA的含量 B. 中度铅中毒 C. 动物死亡 D. 持续性肌肉松弛 E. 正常细胞发生恶变 6、.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__B____。 A.LD100 B.LD50 C.LD01 D.LD0 7、急性毒作用带为___D____。 A.半数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C.最小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D.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8、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__D____。 A.直线型曲线 B.抛物线型曲线 C.对称S状曲线 D.非对称S状曲线

9、__A____是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A.动物试验 B.化学分析 C.流行病学调查 D.微生物试验系统 10、.MLD指的是___C____。 A.慢性阈剂量 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最小致死剂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 11、.LOAEL指的是__B_____。也称最低毒作用量(LTD)、最小作用剂量(MED)、阈剂量(TD) A.慢性阈剂量 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最大耐受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 12、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B.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大部分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C.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D.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高剂量 13、( D )是检查受试外源化学物能否通过妊娠母体引起胚胎毒性或后代畸形的动物试验。A、雌性生殖毒性试验B、急性毒性试验C、致突变试验D、致畸试验 14、毒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研究( B )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毒作用)及其机制。 A、内源化学物 B、外源化学物 C、内分泌物质 D、体内代谢物 15、( C )表示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A、剂量-反应关系 B、剂量-量反应关系 C、剂量-质反应关系 D、剂量-效应关系 16、理论上,毒性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终毒物在其作用部位的( C )和持续时间。 A、溶解度 B、存在方式 C、浓度 D、作用方式 17、一般毒性作用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的长短又可分为急性毒性、( D )和慢性毒性。A、致突变毒性B、生殖毒性C、免疫毒性D、亚慢性毒性 18、3.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D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以上都是 19、.毒物是 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0、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C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21、对毒作用带描述错误的是 C A.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急性毒作用带 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慢性毒作用带 C. 急性毒作用带值大,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 D 慢性毒作用带值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22、对阈剂量描述错误的是 D A.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B.与毒物一次接触所得的阈剂量为急性阈剂量 C.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毒物所得的阈剂量为慢性阈剂量

食品毒理学卷一答案

《食品毒理学》卷一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8分。) 1 生物半衰期:某一物质在一定生物系统内由于代谢,排泄,灭活声生物过程而减少一半的时间。 2 反应:一定剂量的某一物质与机体接触后呈现某种效应程度的个体数在该群体中所占的比率。一般一%表示 3 剂量:剂量是指给予机体或机体接触的毒物的数量,他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主要因素。以单位体重接触的外源化学物数量(mg/kg体重)或环境中浓度来表示 4 半数耐受性限量:半数耐受性限量,也称半数成活浓度,来表示一种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对其中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TLm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群水生生物中50%个体能够耐受某中环境污染物在水中的浓度 5 生物转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 6 终毒物:终毒物是指一种特殊化学性质的物质,它可于内源性靶分子(如受体,酶,DNA脂质)相互作用,使整体性结构和/或功能改变,从而导致毒性作用。 二、填空题(每空1分,满分20分。) 1.毒物与非毒物之间无明显的分界线。剂量的不同二者可相互转化。。 2. 根据毒物的来源,可将其分为5类,人为添加的,食品原料自身产生或有害微生物产生的,无意加入到食品中的,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食品在人体内消化、吸收以及代谢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中间产物或终产物。 3. 急性毒物实验为机体 1次接触或 24小时内多次接触化学物后短期内(最长 14 天)所发生的毒效应。 4. 在毒理学研究中,用不同的毒作用终点来检测毒效应。其观察指标一类是特意指标。另一类是死亡指标。

5. 积蓄性的大小决定于化学物进入机体的速度与其从机体内消除速度的比较。 6. 外源化学物既包括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人类使用的物质,也包括食物原料本身生长中存在的物质 7. 食品毒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特别应阐明致突变,致畸,致癌和致敏等特殊毒性。 三、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7分,满分35分。) 1在一定条件下,外源化合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选择毒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1)物种和细胞学的差异;(2)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或其毒性代谢产物的蓄积能力不同;(3)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4)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所造成损害的修复能力存在差异; 2毒性作用分为哪几类? 答:毒性作用分为如下6类;(1)速发或迟发性作用(2)局部或全身作用(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4)对形态或功能的影响(5)过敏性反应(变态反映、超敏反应)(6)特异体质反映 3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有哪些? 答:表示毒性常用指标有(1)致死剂量(2)阈剂量(3)最大无作用剂量(4)毒作用带 4被动转用包括哪几种形式? 答:被动转用包括简单扩散、过滤和易化扩散(1)简单扩散(脂溶扩散)化学毒物从浓度较高的一侧向浓度较底的一侧经脂质双分子层进行的扩散性转运。 2.滤过和水溶扩散 3.异化扩散(载体扩散)其机制可能是膜上蛋白质载体特意的与某种化学毒物结合后,其分子内部发生形变而形成适合该物质透过的同带而进入细胞。 5.P—450催化的反映类型有哪些? 答:1》脂肪族和芳香族的羟化(碳羟化反应)2》双键的环氧化3》杂原子(S

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

1.1 附件1:ace与GBT19011-2008标准主要差异性分析 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 致死剂量 1.绝对致死剂量 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lethaldose,LD10)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由于个体差异,少数高耐受性个体的存在,LD10常有很大的波动性。因此,一般不把LD10作为评价化学物质毒性大小或对不同化学物质的毒性进行比较的指标。 2.最小致死剂量 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lethaldose,LD01)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理论上低于此剂量即不能引起死亡。 3.最大耐受剂量 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tolerancedose,LD0)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若高于该剂量即可出现死亡。LD0也受个体差异的影响,存在很大的波动性。 上述LD0和LD10常作为急性毒性试验中选择剂量范围的依据。 4.半数致死剂量 半数致死剂量(medianlethaldose,LD50)又称致死中量,指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LD50是评价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也是对不同化学物质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与LD50呈反比,即急性毒性越大,LD50的数值越小。 LD50是一个生物学参数,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表示LD50时,必须注明动物种属和接触途径,还应标明动物的性别。此外,实验室环境、喂饲条件、染毒时间、受试物浓度、溶剂性质、实验者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等均可对LD50产生影响。LD50有较大的波动性。因此,在计算LD50时,还要求出95%可信限,以LD50±1.96δ 来表示误差范围。 精品文档word文档可以编辑!谢谢下载! 1d

2021年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

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 欧阳光明(2021.03.07) 致死剂量 1.绝对致死剂量 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lethaldose,LD10)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由于个体差异,少数高耐受性个体的存在,LD10常有很大的波动性。因此,一般不把LD10作为评价化学物质毒性大小或对不同化学物质的毒性进行比较的指标。 2.最小致死剂量 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lethaldose,LD01)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理论上低于此剂量即不能引起死亡。 3.最大耐受剂量 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tolerancedose,LD0)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若高于该剂量即可出现死亡。LD0也受个体差异的影响,存在很大的波动性。

上述LD0和LD10常作为急性毒性试验中选择剂量范围的依据。 4.半数致死剂量 半数致死剂量(medianlethaldose,LD50)又称致死中量,指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LD50是评价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也是对不同化学物质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与LD50呈反比,即急性毒性越大,LD50的数值越小。 LD50是一个生物学参数,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表示LD50时,必须注明动物种属和接触途径,还应标明动物的性别。此外,实验室环境、喂饲条件、染毒时间、受试物浓度、溶剂性质、实验者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等均可对LD50产生影响。LD50有较大的波动性。因此,在计算LD50时,还要求出95%可信限,以LD50±1.96δ 来表示误差范围。

卫生毒理学复习题库(选择题附答案)

1第一章绪论 【A 型题】 1. 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 D A.核素 B.细菌 C.病毒 D.各种化学物质 2. 卫生毒理学和毒理学的主要区别是C A.毒理学相当于总论.而卫生毒理学是个论B.卫生毒理学与毒理学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C.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围,毒理学属于边缘学科 D.卫生毒理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小,毒理学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 3.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D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以上都是 【B 型题】 【名词解释】 1.毒理学 2.现代毒理学 3.卫生毒理学 4.管理毒理学 【问答题】 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及卫生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 2.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 3.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 4.如何理解毒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5.毒理学主要分支有哪些 【论述题】 1. 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2.谈谈现代毒理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2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A 型题】 1.毒物是 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的概念是D A.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B.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C.出现半数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的剂量 D.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量(统计值) 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C A.LD50 值与毒性大小成正比 B.LD50 值与急性阈计量成反比 C.LD50 与毒性大小成反比 D.LD50 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 4.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B

2020年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

作者:非成败 作品编号:92032155GZ5702241547853215475102 时间:2020.12.13 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 致死剂量 1.绝对致死剂量 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lethaldose,LD10)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由于个体差异,少数高耐受性个体的存在,LD10常有很大的波动性。因此,一般不把LD10作为评价化学物质毒性大小或对不同化学物质的毒性进行比较的指标。 2.最小致死剂量 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lethaldose,LD01)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理论上低于此剂量即不能引起死亡。 3.最大耐受剂量 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tolerancedose,LD0)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若高于该剂量即可出现死亡。LD0也受个体差异的影响,存在很大的波动性。 上述LD0和LD10常作为急性毒性试验中选择剂量范围的依据。 4.半数致死剂量 半数致死剂量(medianlethaldose,LD50)又称致死中量,指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LD50是评价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也是对不同化学物质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与LD50呈反比,即急性毒性越大,LD50的数值越小。 LD50是一个生物学参数,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表示LD50时,必须注明动物种属和接触途径,还应标明动物的性别。此外,实验室环境、喂饲条件、染毒时间、受试物浓

度、溶剂性质、实验者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等均可对LD50产生影响。LD50有较大的波动性。因此,在计算LD50时,还要求出95%可信限,以LD50±1.96δ 来表示误差范围。 作者:非成败 作品编号:92032155GZ5702241547853215475102 时间:2020.12.13

食品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一、填空 1.毒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四个方面。 2.毒物吸收途径有消化道吸收、呼吸道吸收和皮肤吸收三种。 3.毒物在体内分布主要有血液分布、肝脏分布、脂肪组织贮存和骨骼中沉寂四种形式。 4.毒物主要通过经肾排泄、经胆汁排泄和经乳汁排泄三种渠道排泄。 7.一般动物毒性实验包括急性、亚慢性和慢性三种。 8.我国食品毒理学对毒物分级一般采用国际六级分级标准,以显示食品安全重要性。 9.致癌物可分为遗传毒性致癌物、无机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三大类。 10.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如果LD50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10倍时,说明该化学物质毒性较强,应考虑放弃将其加入食品。 11.慢性毒性实验中,当NOEL大于人的可能摄入量300倍时,说明该化学物质毒性较小,可进行安全性评价。 12.食品毒物的危险度评估一般采用社会可接受的危险度,而要避免一味追求零危险度和过度安全所带来的高成本 13.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有毒蛋白质主要有蛋白酶抑制剂、淀粉酶抑制剂、凝血素和过敏原四种。 14.马铃薯发芽变青部位主要毒素为龙葵碱,其毒性机制为抑制胆碱酯酶,使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被降解而大量积累,导致过于兴奋抽搐等。 15.苦果仁中毒素主要为苦杏仁苷,毒性机制为其水解产物氢氰酸可抑制细胞传递链,一直对氧的利用。 16.粗制棉籽油的主要毒物为游离棉酚。 17.河豚毒素碱性条件易于降解,可小心进行去毒处理。

18.烤面包时,可由美拉德反应产生一些致癌物。 19.合成食品着色剂由于安全嫌疑,我国允许使用的只有8种。 20.天然色素中,加铵盐法法生产的焦糖色由于可能有致癌物,不得用于酱油加色。 21.各类兽药一般在体内肝脏部位残存较高。 22.食物中抗生素残留对人体主要危害有损害组织器官、病原菌产生耐药性、肠道内菌群失调、诱发过敏反应和潜在三致作用等五个方面。 23.抗生素药残的主要检测方法有色谱技术和免疫学法技术。 24.在我国,有机氯农药由于高毒高残留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禁产,其替代品主要为低毒低残留的有机磷类农药。 25.汽车尾气中的有害金属污染主要由其含铅汽油防爆剂造成。 26.日常生活中,砷的常见污染来源是煤的不完全燃烧。 27.黄曲霉毒素在加氢氧化钠碱性条件下,可被破坏结构除毒;而其在体内反应中,羟化为解毒反应,环氧化为增毒反应。 1、毒物分类中,生物毒素可分为以下几种,既黄曲霉毒素、镰刀菌属毒素、其他曲霉和青霉和细菌毒素。 2、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3、绝对致死剂量(LD100)是指能引起一群集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4、化学毒物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生物膜的条件是不消耗能量、不需载体、不受饱和限速、不受竞争性抑制影响。 5、化学毒物的代谢反应过程分为两相,氧化、还原、水解均为Ⅰ相反应,结合为Ⅱ相反应。 6、活性氧对DNA的损伤机理正在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有两个方面:①氧化应激②细胞程序化死亡。

2、毒理学第二讲 急性毒性

第二章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方法 第一节基本概念 1、定义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是指机体(人或试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 接触药物后在短期(最长到14天)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最主要观察指标是LD 50 2、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①测试和求出药物对试验动物的致死量(以LD 50表示),以及其他的急性度U 型参数,了解急性毒性作用强度。 ②观察动物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了解急性毒作用性质、可能的靶器官和致死原因。③探求药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中毒特征。 ④为多次重复给药毒性试验(亚慢性、慢性毒性作用)的剂量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第二节LD50的测定 一、LD 50的概念 1927年由Trevan 提出的一种带有置信限估计的中介值,是反映药物毒效应的上限指标;定义: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50%死亡所需的剂量,或者说是某药物于一次性给予一群动物后预期引起50%死亡的经统计学演算得出的一个剂量。二、LD 50测定的意义 1)LD 50是药物的重要特征性参数之一 常被用来判断药物对机体的毒性程度,其数值越大,说明该药物越安全。 LD 50并非一个绝对的生物学常数,它与药物的pH、pKa、熔点、凝点、比旋度、溶解度等常数不同,LD 50仅是一个统计学参数,一个为描述药物在某个特殊的群体中以致死反应为指标而设计的统计学术语,是许多反映药物急性毒性的参数之一。2)有助于计算其它相关毒性参数 ①急性毒作用带(Acute adverse effect zone,Zac):是指药物的毒性上限与下限的比值。 Zac=LD 50/Limac 其中LD 50代表毒性作用的上限,Limac 为急性阈剂量,代表毒性作用的下限。②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是指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之比值。 TI=LD 50/ED 50 3)药物急性毒性分级依据 按药物的LD50值进行相对急性毒性分级可粗略地表示其急性毒性的强弱和对人的潜在危害程度,这一分级标准目前尚未完全统一,WHO 推荐了一个五级分级标准。4)为长期毒性试验、特殊毒性试验和临床药理评价提供剂量设计参考5)为毒效应的靶器官确定和机制分析提供线索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 1,什么是毒物、毒性、毒作用和毒作用剂量? 答案:(1)毒物:一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集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2)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3)毒作用:又称为毒性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 (4)毒作用剂量: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可以引起毒作用效应的毒物的数量。 (课本没有具体答案) 2,剂量反应关系及剂量反应的曲线形式有哪些? 答案:(1)剂量反应关系有:剂量—量反应关系和剂量—质反应关系两种; (2)曲线形式有:直线型,抛物线形,S形曲线,“全或无”反应四种。 3,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有哪些? 答案:(1)致死剂量:是指某种外源化学物能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1,绝对致死剂量(LD100):指能引起一群集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2,半数致死剂量(LD50):指能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3,最小致死量(MLD或LD01或LD min)指在一群个体中仅引起个别发生死亡的最低剂量。4,最大耐受量(MTD或LD0)指在一群个体中不引起死亡的最高剂量。} (2)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经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敏感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包括急性阈剂量(Lim ac)和慢性阈剂量(Lim ch) (3)最大无作用量(MNEL)是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经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现有认识水平,哟美好最为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 (4)毒作用带{包括急性毒作用带(Zac)和慢性毒作用带(Zch)} 4,什么是靶器官? 答案:外源化学物可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第二章 1,机体对化学毒物的处置包括哪几个方面?什么是生物转运? 答案:(1)方面: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方面。 (2)生物转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 2,生物转运有哪些方式?各自特点? 答案:(1)方式:一、被动转运:1.简单扩散。2.滤过和水溶扩散。3.易化扩散。 二、主动转运 三、膜动转运:1,吞噬作用。2,胞吐。 (2)特点:1,简单扩散方式不消耗能量、不需载体、不受饱和限速与竞争性抑制 的影响,。 2,滤过可使化学毒物的浓度在血浆和细胞外液之间达到平衡,但不 能使化学毒物的浓度在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之间达到平衡 3易化扩散:方向转易化扩散只能按顺浓度运、因而不需消耗能量、 但要有载体。

急性毒性

前言 本标准第4章、第6章、第7章、第8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与联合国《化学品分类及标记全球协调制度》(GHS)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其有关技术内容与GHS中一致,在标准文本格式上按GB/T 1.1—2000做了编辑性修改。 本标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 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利兵、李宁涛、尚为、冯智颉、刘绍从、张园、陈文。 本标准自2008年1月1日起在生产领域实施;自2008年12月31日起在流通领域实施,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为标准实施过渡期。

目录 1 范围 (4)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 3 术语和定义 (4) 4 分类 (4) 4.1 物质的分类 (4) 4.1.6 吸入毒性的特定考虑 (6) 4.2 混合物的分类 (6) 4.2.4 有整体可用急性毒性试验数据时混合物的分类 (7) 4.2.5 无整体可用急性毒性试验数据的混合物的分类:搭桥原 则 (9) 4.2.6 按混合物组分进行混合物的分类(加和性公式) (10) 5 判定流程 (11) 6 类别和警示标签 (15) 7 类别和标签要素的配置 (17) 8 警示性说明 (19) 8.1 防止可能的误用和接触使健康遭受影响的说明 (19) 8.1.1 通风控制 (19) 8.1.2 卫生措施 (19) 8.1.3 个人保护用品 (19) 8.1.4 呼吸保护装置 (20) 8.2 发生事故时阐明适当措施的说明 (20)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完整版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 1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无严格的(界限),(条件)。(计量)的不同二者可相互转化。 2 毒物按其用途和分布可分为(8)种。 3 急性毒物实验为1次或24小时对实验动物(高)计量染毒。 4 积蓄性的大小决定与化学物(进入机体)的速度与其从机体内(消除)速度的比较 5外源化学物既包括(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人类使用)的物质,也包括(食物原料本身生长中存在)的物质 6 食品毒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特别应阐明致(突变),致(畸),致(癌)和致(敏)等特殊毒性 7毒理学实验可采用(整体动物。(游离的动物内脏),(组织),(细胞)进行8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为教长时间对动物反复多次(低)计量染毒 9毒性物质按其(用途及分布范围)可分为工业、环境、食品有毒成分、农用、医用毒性物质。 10“所有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不是毒物的物质,只是(计量)决定他是毒物还是药物。 11多数外源化合物的急性染毒与教长时间染毒的毒性表现不同,一般前者(迅速而剧烈),后者则(相对平缓) 12外源化学物既包括有一定毒性的化学物,也包括(毒性很小)通常不称为毒物的化学物,以及有潜在有益作用的化学物 13毒性物质主要通过(化学损伤)使生物体受其伤害。 14危害性用来(定性)表示外源化学物对人群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 15化学致癌物为凡能引起动物和人类(肿瘤),增加其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化合物。16环境污染物在食品中的存在,有自然和人类两大因素。其中,无机环境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食品产地的(地质地理)条件所左右。但是更为普遍的污染原则主要是工业,采矿,能源,交通,城市排污及农业生产等带来的。 17各种类型的致癌物都可以与DNA作用,产生(碱基损伤),链断裂,链铰联等不同形式的损伤。 18在一定条件下,较小(计量)既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映的外源化合物称为毒物 19直接致癌物在体内不需要经过(代谢活化)即可致癌 二、名词解释 1 生物半衰期:某一物质在一定生物系统内由于代谢,排泄,灭活声生物过程而减少一半的时间。 2 反应:一定计量的某一物质与机体接触后呈现某种效应程度的个体数在该群体中所占的比率。一般一%表示 3 剂量:剂量是指给予机体或机体接触的毒物的数量,他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主要因素。以单位体重接触的外源化学物数量(mg/kg体重)或环境中浓度来表示 4生物运转: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 5终毒物:终毒物是指一种特殊化学性质的物质,它可于内源性靶分子(如受体,酶,DNA脂质)相互作用,使整体性结构和/或功能改变,从而导致毒性作用。

1176药物毒理学试卷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 试试题卷 类别: 网教 专业: 药学 2016 年12 月 课程名称【编号】: 药物毒理学 【1176】A卷 大作业 满分:100 分 一、论述题(第1小题为必作题,第2~7小题选作3题) 1、试述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内容。(40分) 2、试述新药安全性评价的局限性。(20分) 3、试述新药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和意义。(20分) 4、如何正确理解药物和毒物的辩证关系?(20分) 5、从药物毒理学角度论述药物对血红蛋白的影响。(20分) 6、试述微生物回复突变试验在药物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20分) 7、试述常见具有肾脏毒性的药物。(20分) 1、 试述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内容。 答: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内容分为两大类,—是一般毒性试验,二是特殊毒性试验。

所谓特殊毒性试验,是指以观察和测定新药能否会引起某种或某些特定的毒性反应为目的而设计的毒性试验,即此类毒件试验观测的毒性指标是明确的。广义的特殊毒性试验包含的面比较广。如遗传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依赖性毒性试验、过敏性试验、局部刺激性试验、免疫毒性试验、光敏试验、眼毒试验、耳毒试验及致癌试验等,而狭义的特殊毒性主要是指遗传毒性、生殖毒性和致癌性,即—般常说的“三致”试验。 所谓一般毒性试验,是指那些不以观察和测定某种特定的毒性反应为目的而设计的毒性试验,这意味着观测的毒性指标具有广谱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包括生理学、血液学、血液生化及病理形态学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指标。如用不同种属的动物及不同给药途径进行的急性毒性试验、反复多次给药的长期毒性试验。 一般药理学试验,是观察新药在一定的剂量条件下,除了主要药效学以外的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国外称为安全性药理试验,理所当然的属于安全性研究的内容,我们国家的新药审评办法,对一般药理试验的要求比较简单,仅要求观察药物对神经、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的影响,而且各系统的试验观察指标也很有限。 另外,除了一般常用的口服、肌内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途径外,新开发的结药途径及其剂型,其安全性试验的内容,陈了一般性的要求外,尚应根据其具体特点设计能说明问题的毒性试验。 2、试述新药安全性评价的局限性。 答:临床前毒理学评价的基本手段是动物试验,动物实验的第一个局限是而动物由于缺乏第二信号系统,不能象人一样能述说主观感觉性质的毒性反应,如疼痛、腹胀、视物不清、头晕、头昏、耳鸣、疲乏等,这些反应在动物上是难于发现或者是不可能发现的。另外,由于生物进化上的差异,致使有的反应只出现于人.有的则只出现于动物。人和动物共同都出现的反应仅占一部分。 动物实验的第二个局限是实验动物的数量有限,那些发生率很低的毒性反应,在少量的动物中难以发现。据统计,要想确定发生率为5%的反应(P=0.05),至少需要58只动物、确定发生率为1%或0.1%的反应.则分别需要299及2995只动物。而新药上临床后,出现某种发生率很低却又非常严重的毒性反应的例子并不少见。近年来。一种名叫Benoxaprofen的非甾体抗炎药。临床上毒性反应的发生率仅万分之一,但却使61名病人中毒死亡。 动物试验的第三个局限,是常规毒性试验所用的动物多系实验室培养的品种,且一般为健康动物,反应较单一。而临床用药的广大病人,他们对药物的敏感性各不相同。有的可能对某种药物非常敏感而出现特异性反应。临床用药的病人则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而某种疾病的存在往往会成为发生某种毒性反应的必要条件。此外,动物毒性试验中采用大剂量的作法也与临床用药相差甚远,特别是那些毒性低、给药量很

食品毒理学选择题

四、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2、______是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A.动物试验 B.化学分析 C.流行病学调查 D.微生物试验系统 3、MLD指的是______。 A.慢性阈剂量 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最小致死剂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 4、急性毒作用带为______。 A.半数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C.最小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D.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5、毒性物质进入机体的方式主要是________。 A.易化扩散 B.扩散 C.主动转运 D.胞饮 6、pKa为4.2的有机酸(苯甲酸)在消化道中吸收最好的部位是_____。 A.胃 B.十二指肠 C.小肠 D.结肠 7、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______。 A.肠道 B.唾液 C.汗液 D.肾脏 8、毒理学体外试验常选用____。 A.大鼠和小鼠 B.果蝇 C.游离器官,细胞,细胞器 D.鸟类 9、急性毒性是指______。 A.机体连续多次接触化合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 B.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融化合物后引起快速而猛烈的中毒效应 C.机体(人或动物)一次大剂量或 24 小时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死亡效应 D.一次是指瞬间给予动物快速出现中毒效应 10、由于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化学毒物的反应存在差别,所以在急性毒性试验时,最好选用两种动物是____。 A.大鼠和小鼠 B.大鼠和家兔 C.大鼠和狗 D.狗和猴 11、致癌物的最终确定应该依据_______。 A.致突变试验,动物致癌试验,流行病学调查 B.构效分析,致突变试验,动物致癌试验 C.流行病学调查,计量反应关系,动物致癌试验 D.恶性转化试验,动物致癌试验,流行病学调查 12、胚胎毒性作用是_____。 A.生长迟缓,功能缺陷 B.生长迟缓,致畸作用 C.功能缺陷,致畸作用 D.致畸作用,致死作用 13、致畸作用的敏感期是______。 A.着床期 B.器官发生期 C.胎儿期 D.胚泡形成期 14、可以作为致畸试验阳性对照物的是______。 A.维生素E,敌枯双,五氯酚钠 B.维生素D,敌枯双,五氯酚钠 C.维生素A,敌枯双,五氯酚钠 D.维生素B,敌枯双,五氯酚钠 15、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_____。 A.对化合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 B.易于饲养管理 C.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 D.以上都是 四、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LD0指的是_______。 A.慢性阈剂量 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最大耐受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 2、绝对致死剂量是_______。 A.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B.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大部分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C.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D.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高剂量 3、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_____。 A.LD100 B.LD50 C.LD01 D.LD0 4、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______。 A.直线型曲线 B.抛物线型曲线 C.对称S状曲线 D.非对称S状曲线 5、S-曲线的特点是______。

毒性指标

LD50 半数致死量(lethal dose 50%, LD50):是指能够引起试验动物一半死亡的药物剂量,通常用药物致死剂量的对数值表示。 LD50及相应置信区间是由剂量-反应模型得出的最常用的统计量。 LD50是半数致死剂量,指在预定时间之内,如96h,导致50%被暴露个体死亡的剂量。 ED50: 半数有效量(50% effective dose, ED50)在量反应中指能引起50%最大反应强度的药量,在质反应中指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量。 意义:药物的ED50越小,LD50越大说明药物越安全 ED50的计算方法 回归法 简单几率单位法 寇氏法 LC50 :(Lethal Concentration 50,致死中浓度/半致死浓度/半数致死浓度)表示杀死50% 防治对象的药剂浓度,单位为PPm 。 半数致死浓度是衡量存在于水中的毒物对水生动物和存在于空气中的毒物对哺乳动物乃至人类的毒性大小的重要参数。毒物的致死效应与受试动物暴露时间有密切关系。如果用LC50表示水中毒物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必须在LC50前标明暴露时间,如24小时LC50、48小时LC50和96小时LC50等。如果用LC50表示空气中毒物对哺乳动物的急性毒性,一般是指受试动物吸入毒物2小时或4小时后的试验结果,可不注明吸入时间,但有时也可写明时间参数。例如LCt50是指引起动物半数死亡的浓度和吸入时间的乘积,时间(t)一般用分钟表示。 在环境毒理学中 1经口服,腹腔、静脉或皮下注入,皮肤染毒方式引起急性中毒的半数致死量以LD50表示; 2以吸入的染毒方式引起急性中毒的半数致死浓度以LC50表示。但空气中的物理因素(如核辐射)引起哺乳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用LD50表示。 4计算方法 计算毒物对水生动物的LC50常用直线内插法,即根据不同暴露时间,以及在等对数间距的各个试验浓度下测试动物的死亡率,求出不同暴露时间的LC50值。计算时必须有使受试动物存活半数以上和半数以下的各种试验浓度。根据毒物或废水试验浓度和受试动物的死亡率用半对数纸作图,在死亡率50%处划一垂线至浓度坐标,即可求出不同暴露时间内的LC50。增加试验次数和适当缩小试验浓度间距,可提高LC50值的精确度。运用图解法(Litchfield and Wilcoxon法),可计算出LC50值的可信限,从而估算出与受试动物同类的动物死亡50%的毒物浓度范围。

毒理学 尔雅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 1、毒理学: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2、毒物: 是指较低的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二、选择 1、描述毒理学直接关注的是——,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A A、毒性鉴定 B、接触毒物时间 C、接触毒物剂量 D、毒性强弱 E、以上全是 2、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 A、核素 B、细菌 C、病毒 D、各种化学物质 E、以上都是 3、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并非人体成分和营养物质 E、以上都是 三、填空 1、毒理学研究领域主要分为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2、动物实验的“3R”法分别是优化、减少和取代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一、名词 1、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 3、毒物:在一定的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4、靶器官: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但起发挥毒作用的部位则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毒物直接发挥作用的器官称为靶器官。 5、生物学标志: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的测定指标。 6、暴露生物学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 7、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 8、易感生物学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9、量反应:此类效应的观察结果为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的数值表示。用于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 10、质反应:计数资料、没有强度差别,不能以具体数值表示,只能以“+,-;有、无”表示。如:死、不死。用于表示化学物引起的某种毒效应产生的个体在群体中的发生比例 11、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变化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效应)强度改变之间的关系。 12、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变化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高低之间的关系。 13、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4、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其低一档的剂量即不再引起动物死亡。 15、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16、半数致死量或浓度: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它是一个经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的数值. 17、阈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毒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能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 MEL)。 18、最大无作用剂量:是指一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用最灵敏的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19、毒作用带定义:表示化学毒物毒性和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 二、选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