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2、毒理学第二讲 急性毒性

2、毒理学第二讲 急性毒性

2、毒理学第二讲 急性毒性
2、毒理学第二讲 急性毒性

第二章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方法

第一节基本概念

1、定义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是指机体(人或试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

接触药物后在短期(最长到14天)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最主要观察指标是LD 50

2、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①测试和求出药物对试验动物的致死量(以LD 50表示),以及其他的急性度U 型参数,了解急性毒性作用强度。

②观察动物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了解急性毒作用性质、可能的靶器官和致死原因。③探求药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中毒特征。

④为多次重复给药毒性试验(亚慢性、慢性毒性作用)的剂量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第二节LD50的测定

一、LD 50的概念

1927年由Trevan 提出的一种带有置信限估计的中介值,是反映药物毒效应的上限指标;定义: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50%死亡所需的剂量,或者说是某药物于一次性给予一群动物后预期引起50%死亡的经统计学演算得出的一个剂量。二、LD 50测定的意义

1)LD 50是药物的重要特征性参数之一

常被用来判断药物对机体的毒性程度,其数值越大,说明该药物越安全。

LD 50并非一个绝对的生物学常数,它与药物的pH、pKa、熔点、凝点、比旋度、溶解度等常数不同,LD 50仅是一个统计学参数,一个为描述药物在某个特殊的群体中以致死反应为指标而设计的统计学术语,是许多反映药物急性毒性的参数之一。2)有助于计算其它相关毒性参数

①急性毒作用带(Acute adverse effect zone,Zac):是指药物的毒性上限与下限的比值。

Zac=LD 50/Limac

其中LD 50代表毒性作用的上限,Limac 为急性阈剂量,代表毒性作用的下限。②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是指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之比值。

TI=LD 50/ED 50

3)药物急性毒性分级依据

按药物的LD50值进行相对急性毒性分级可粗略地表示其急性毒性的强弱和对人的潜在危害程度,这一分级标准目前尚未完全统一,WHO 推荐了一个五级分级标准。4)为长期毒性试验、特殊毒性试验和临床药理评价提供剂量设计参考5)为毒效应的靶器官确定和机制分析提供线索

书p133表

格,了解

表2.我国食品毒理急性毒性分级法

急性毒性分级大鼠经口LD50(mg/kg)大致相当于70kg人的致死量6级(极毒)<1稍尝,<7滴

5级(剧毒)1-507滴-1茶匙

4级(中等毒)51-5001茶匙-35克

3级(低毒)501-500035-350克

2级(实际无毒)5001-15000350-1050克

1级(无毒)>15000>1050克

三、非致死毒性反应及其转归(了解,p147)

外源化合物可对机体的生理、生化、免疫、神经或其它系统产生损害,使正常生理功能发生严重紊乱,有些实验动物虽可幸免于致死性毒效应,但可能出现上述系统不可逆的损伤,即产生非致死性毒性反应。

非致死性有害反应与致死性反应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异,都是用药过程中不希望出现的。

非致死性反应的转归问题主要涉及到反应是否可逆。可逆反应是指当药物在体内消除后,反应也亦随之消失,不残留任何效应。

反应的可逆与否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

?1.毒性作用涉及的器官与系统

?2.药物的内在毒性

?3.用药时间的长短

?4.在确定的时间范围内,药物在体内的量

?5.实验动物的年龄(月龄)和健康状况

四、急性毒性试验

1、一般程序:(p131-132)通过一定的染毒途径给予数组实验动物,必要时可增加一个溶媒对照组,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内观察实验动物的行为表现、中毒症状及死亡情况。试验过程中对死亡动物进行大体肉眼尸检,存活动物在实验终止时处死并进行尸检,尸检中如发现明显的组织或器官异常,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2、实验动物:

【原则】(p133)

①急性毒性试验要求选择对化学毒物的代谢和毒效应表现与人的反应尽可能一致的

试验动物。

②动物易于获得。

③品系纯化。

④价格较低和易于饲养等条件。

2.1实验动物的种属和品系

最好用两种种属的动物

啮齿类:小鼠、大鼠、豚鼠或家兔

非啮齿类:狗或猴

根据不同接触途径和试验要求,选择不同的物种。首选大鼠或小鼠:经济;易于获得且便于饲养和管理;毒理学研究背景资料较多便于比较。

急性毒性试验所用大鼠的品系以SD、Wistar为主,小鼠以昆明种、NIH、ICR为多。

表实验动物的选择

研究内容实验动物

急性毒性大、小鼠

免疫毒性大、小鼠,最常用C57BL/6

放射病狗、大、小鼠,不宜用兔

吸入性粉尘大鼠

药物对皮肤局部作用兔、豚鼠

实质性脏器的毒作用小鼠

慢性毒性大鼠、狗

致畸性大、小鼠,兔

致突变性、致癌性大、小鼠

2.2实验动物的年龄和体重

急性试验动物不宜过老或过幼,通常要求选择刚成年动物进行试验,而且须是未曾交配和受孕的动物。例如:大鼠180~220g、小鼠18~22g、家兔2~2.5kg、豚鼠200~250g、狗10~15kg。

同一批试验动物体重变异范围不应超过该批动物平均体重的20%。

2.3实验动物的性别

除特殊要求外,一般为雌雄各半。

如果在预试验时发现药物对雌、雄动物毒效应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则应单独分别求

出雌性与雄性动物各自的LD

50

2.4动物数量与随机分组

大、小鼠等小动物每组10只

狗等大动物每组6只

分组原则——随机化原则

2.5禁食

经口给药时,要求试验前对动物禁食

大鼠、小鼠——隔夜禁食;给药后禁食4h

大动物——每日上午喂食前给药

给药后继续禁食2~4h,不禁水。

2.6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

恒定的温度:25±3℃

相对湿度:30~70%

照度:昼夜各半

饲料合格、饮水合格、垫料合格

3、染毒方法

染毒途径(exposure routes)的选择需考虑:模拟人在生活和生产环境中实际接触受试物的途径和方式;有利于不同化学物之间急性毒性大小的比较;受试物的性质和用途;

各种受试物毒性评价程序的要求等。

?最常用的染毒途径为经口、经呼吸道、经皮及注射途径。?经口(胃肠道)接触:

灌胃:小鼠0.2~1.0ml/只或0.1~0.5ml/10g

大鼠一次灌胃体积不超过3ml/只家兔不超过10ml/2kg 狗不超过50ml/10kg

吞咽胶囊:多用于犬、猴的给药

?经呼吸道接触:静式吸入、动式吸入?经皮肤接触:目前多选用家兔和豚鼠?注射途径接触

4、剂量设计(p135-136)4.1查阅文献

①找出与受试化学毒物结构近似或有共性基团的化学物的毒性资料。

②了解化学毒物的结构式、分子量、熔点、沸点、密度、水溶性和脂溶性等理化特性。通过与受试化学物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近似的化学物的毒性资料,以其LD 50(LC 50)值作为受试化学物的预期毒性中值。4.2预试验

①设定以此预期值作为待测化学物的中间剂量组,并在该剂量的上下各设计l-2个剂量组作为预试验剂量。

②根据确定的剂量组进行染毒。

③根据预试验的死亡资料确定组距(10%-90%动物死亡剂量范围)。

可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剂量分组

i=(lgLD 90-lgLD 10)/(n-1)或i=(lgLD 100-lgLD 0)/(n-1)

式中i 为组距(相邻的两个剂量组对数剂量之差);n 为设计的剂量组数。

4.3正式试验

求得i 值后,以最低剂量组(LD 0或LD 10)的对数剂量加上一个i 值,即是第二个剂量组的对数剂量,依此类推直至最高剂量组,查各自的反对数即得出各组剂量的真实值。

123456LgLD 0LgLD 0+i LgLD 0+2i LgLD 0+3i LgLD 0+4i ???4.4全新结构的受试物

先通过少量动物的摸索找出0%和100%估计死亡值,再求出i 值。

①先用10倍稀释的药物浓度系列,用少量动物找出大致的死亡范围。②再用2倍稀释的药物浓度每组4只动物寻找。

i=(lgDmax-lgDmin)/(n-1)

5、剂型与给药(p136-137)

(1)受试物应能溶于或混悬于适当的溶媒中。若溶媒毒性未知,应设溶媒对照组,其给药容量与最高剂量组相等。

(2)给药方法:等体积或等浓度。

(3)给药体积:具体根据动物种属和给药途径来确定。

(表急性毒性试验常用动物单次给药的常用容量和最大容量p137)6、试验时限与量限(p137-138)

(1)时限:致死迅速的受试物--24h

致死较慢的化合物--3-7天(一般不超过14天)

(2)量限:口服给药5g/kg注射给药2g/kg

在此剂量下如无死亡出现,通常不必做更高的剂量

7、毒效应观察

7.1中毒症状(表格,不重要)

7.2体重

体重可以反映动物中毒后的整体变化。

体重改变的原因很多:①刺激或损伤消化道试验动物饮食减少甚至拒食,表现为体重减轻。②腹泻,影响食物吸收和利用,体重也会减轻。③影响水的摄取或肾功能急性损伤,也可能在体重上反映出来。

所以,对存活动物尤其是对低于LD50剂量组的存活动物,应在观察期14天内称量其体重的变化,以便了解受试物引起毒效应的持续时间。

7.3病理检查及其他指标

对死亡的动物均应及时进行大体解剖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肉眼观察主要脏器的大体病理变化,如脏器大小、外观、色泽的变化,有无充血、出血、水肿或其它改变,对有改变的脏器取材做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存活动物在观察期结束时进行大体病理检查.必要时做组织病理学检查。根据试验需要可进一步扩大观察项目,如体温、心电图、脑电图或进行某些生化指标测定等。

7.4死亡过程和死亡时间

观察实验动物给药后的死亡过程,有助于探讨中毒的机制或动物中毒的死亡原因。

观察和记录每只动物死亡的时间,特别是最早出现死亡的时间以及各个剂量组动物的死亡数。分析中毒死亡时间的规律具有一定意义,可为深入研究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的计算方法

五、LD

50

1、统计学原理(了解,p139-141)

2、计算方法(了解,p141-142)

六、经典急性毒性试验的局限性

1.消耗的动物量大

2.获得的信息有限

3.测得的LD50仅仅是一个近似值

4.在安全性评价中仅评价动物死亡和简单的症状观察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生理学、血

液学及其它化验检查所提供的深入细致的毒性信息。

第三节其他急性毒性测定方法

3R原则:替代(replace)、减少(reduce)、优化(refine)

1、替代

(是指使用其他方法而不用动物进行的试验或研究,或是使用没有知觉的试验材料代替神志清醒的活的脊椎动物进行试验的一种科学方法,包括:)

①低级动物代替高级动物、小动物代替大动物。

②用组织学实验代替整体动物实验。

③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替代动物实验。

④人工合成材料替代动物实验。

⑤计算机模拟替代动物实验。利用数学及电脑模式来模拟动物各种生理反应。

2、减少

减少是指在保证获取一定数量与精确度的数据信息的前提下,减少动物的使用量。

方法:通过使用适合的动物品种、品系和高质量的实验动物,改进实验设计、规范实验动物操作程序等,达到动物使用数量的减少。

3、优化

优化是指在必须使用动物时,要尽量减少非人道程序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从动物人道主义去理解,饲养方式、方法符合动物习性,使用动物做实验时,尽量减少动物痛苦,在处死时采用安乐死等。

其他急性毒性测定方法

一、最大给药量法

对于毒性低的化合物可使用最大给药浓度和最大给药容量单次或24h内多次给药,观察反应。

二、固定剂量法

一个试验只需10~20只动物,首先采用1只动物,多为雌性,顺次间隔一定时间进行5、50、500、2000mg/kg4个固定剂量的毒性测试,如动物出现严重反应时应出于人道观念处死动物,并利用下一只动物继续较低剂量的试验,将直至确认出现毒性又无死亡时的剂量作为可行的正式试验剂量。然后以此剂量对雄雌动物分别进行观察,结果不满意则再做另一个剂量。

其评价标准为高毒、有毒、有害、不分级4类

三、上下法(阶梯法)

该法以死亡为终点但也可用于观察不同的终点。根据初步的资料确定第一个动物接受化学物的剂量,由第1只动物染毒后的反应决定第2只动物接受化学物的剂量,如果动物死亡,则下一个剂量降低;如果动物存活则下一个剂量增高,该方法需要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剂量范围,使得大部分的动物所接受的化学物剂量都在真正的平均致死剂量左右。(如果剂量范围过大,则需要更多的动物进行观察。对该法进行改进后,上一下移动法则只需要6~9只动物。)

四、近似致死剂量法

介于最小致死剂量与最大非致死量之间的剂量,一般选用6只健康的Beagle犬或猴来做实验。

A.根据动物的体表面积法折算估计可能的剂量范围。

B.按50%递增法,设计出含10-20个剂量的剂量序列表

C.估计可能的致死剂量范围,每间隔一个剂量给一只动物。

D.给药后连续观察14天。

毒性分级标准

第二节急性毒性试验程序与急性毒性评价 一、急性毒性试验程序 (一) 急性试验剂量分组 探讨外来化合物急性毒性应首先测定其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对一个未知毒性的外来化合物求其LD50(LC50),应先做预试验。做预试验方法很多,这里仅介绍其中一种。首先了解分析受试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和其理化性质,确定其所属已知化合物或其衍生物的种类,有何特殊基团及其分子量、熔点、沸点、比重、闪点、挥发度、蒸气压、水溶性和脂溶性等,依此查阅文献,找出与受试化合物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近似的化合物的毒性资料,并以其LD50(LC50)值作为受试化合物的预其毒性中值;但应注意,一定是相同动物种系和相同接触途径。以此预期毒性中值为待测化合物的中间剂量组,再上下各推一到两个剂量组做预试验。每个剂量组间的组距可以大些,有利于找出受试化合物的致死剂量范围。 初起组距可用剂量间的4倍差,即以log4(log4=0.6)来划分各组剂量。 求外来化合物LD50时设置几个剂量组较为合适,应依预试验结果而定。一般设置5~7个剂量组即可,它即符合统计计算要求又可节省人力和财力。每个剂量组的动物数,小鼠不少于10只、大鼠6~8只、家兔4~6只,若设计采用霍恩氏法计算LD50时,动物数可减少。每组动物应雌雄各半;如化合物毒性有性别差异,则应分别求雌、雄性动物各自的LD50(LC50)。 (二) 观察持续时间 测定外来化合物的LD50(LC50),一般要求计算实验动物接触化合物之后两周内的总死亡数。对于一些速死性化合物求其LD50(LC50)也可仅计算24小时的死亡率。也可仅计算24小时的死亡率,有些速杀性化合物的24小时LD50与两周LD50值往往没有差别。但应注明是多少时间的LD50值,以便于在进行毒性比较时有共同的基础。 在观察期间应保障实验动物有完全的膳食、充足的饮水及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以防止动物出现非中毒性死亡。 (三) 症状观察 观察实验动物接触外来化合物的中毒症状是了解该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十分重要的一环,是补充LD50这个参数不足的重要方面。故应详细地观察动物的中毒症状、发生和发展过程及规律,死亡前症状特点、死亡时间等等。这有助于揭示化合物甚至同类化合物的不同衍生物的急性毒性特征。

急性毒性毒理

实验一、LD50的测定 [目的] 通过实验学习测定药物LD50的方法、步骤和计算过程,了解急性毒性试验的常规。 [材料] 小鼠50只(体重17-25g,雌雄各半) 注射器及针头鼠笼普鲁卡因 溶液(本实验以普鲁卡因为试验药物)苦味酸溶液 [方法] 根据试验设计要求不同,下列步骤要求略有不同。 探索剂量范围 取小鼠8-10只,以2只为一组分成4-5组,选择组距较大的一系列剂量,分别按组腹腔注射和灌胃普鲁卡因溶液,观察出现的症状并记录死亡数,找出引起0%及100%死亡率(至少应找出引起20%—80%死亡率)剂量的所在范围。 2. 进行正式试验 在预初试验所获得的0%和100%致死量范围内,选用几个剂量(一般用5个剂量按等比级数增减);尽可能使半数组的死亡率都在50%以上,另半数组的死亡率都在50%以下。各组动物的只数应相等或相差无几,每组10只左右,动物的体重和性别要均匀分配。完成动物分组和剂量计算后按组腹腔注射给药。最好先从中剂量组开始,以使能从最初几组动物接受药物后的反应来判断两端的剂量是否合适,否则可随时进行调整。 LD50测定中应观察记录的项目: 实验各要素:实验题目,实验日期,室温,检品的批号、规格、来源、理化性状、配制方法及所用浓度等;动物品系、来源、性别、体重、给药方式及剂量(药物的绝对量与溶液的容量)和给药时间等。 给药后各种反应;潜伏期(从给药到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时间);中毒现象及出现的先后顺序,开始出现死亡的时间;死亡集中时间;末只死亡时间;死前现象。逐日记录各组死亡只数。 尸解及病理切片:从给药时开始记时,凡两小时以后死亡的动物,均及时尸解以观察内脏的病变,记录病交情况.若有肉限可见变化的则需进行病理检查.整个实验一般要观察7-14天,观察结束时,对全部存活动物称重,尸解,同样观察内脏病变并与中毒死亡鼠尸解情况相比较。当发现有病变时,也同样作病理检查,以比较中毒后病理改变及恢复情况。

第七版 毒理学基础总结

毒理学基础总结归纳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毒物性质与机体或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包括毒性、入侵途径、中毒机理和病理过程) 2、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和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adverse/harmful effects)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二、问答题 1、简述毒理学的基本功能以及三大领域: 答:⑴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 ①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 ②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 ⑵三大研究领域: ①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 ②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 ③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 2、毒理学方法: 答:体内试验(整体动物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试验,流行病学研究 3、3R原则: 答:替代,减少,优化和改良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一、名词解释 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3、毒物(toxic substance , poison ,toxicant):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 4、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5、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应在生物题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生物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6、速发型毒作用(immediate toxic effect):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毒作用。 7、迟发型毒作用(delayed toxic effect):在一次或多次暴露某种外源性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作用。 8、局部毒性作用(local toxic effect):某些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 9、全身毒作用(systemic toxic effect):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后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 10、剂量(dose):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重要因素。 11、暴露剂量:表示个人或人群暴露的物质的量;动物的暴露剂量被称为给予剂量。 12、内剂量:为经吸收到机体血液的外源化学物的量。 13、靶器官剂量:为发生损害作用部位的外源化学物的量,可更好地反映剂量-效应关系,也称到达剂量和生物有效剂量。 14、靶器官:外源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15、生物标志(biomarker):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通常把生物标志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16、暴露生物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产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包括内剂量标志和生物效应标志。 17、效应生物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和其他改变

毒理

1.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有害作用。 2.被称为现代毒理学奠基人的是Orfila。 3.生物学标志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4.反应分为量反应、质反应。 5.剂量-反应曲线有S形曲线、直线、抛物线。 6.安全限值有每日容许摄入量、最高容许摄入量、阈限值、参考剂量。 7.生物膜是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总称。 8.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膜动转运。 9.外源化学物主要经过简单扩散的方式经生物膜转运。 10.简单扩散的条件是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外源化学物有脂溶性、外源化学物是非解离状态。 11.外源化学物的脂溶性可用脂-水分配系数来表示。 12.化学物质经皮吸收的限速屏障是表皮的角质层。 13.机体可作为贮存库的组织通常有血浆蛋白质、肝和肾、脂肪组织、骨骼组织。 14.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酶所催化的反应一般分为两大类,称为Ⅰ相反应和Ⅱ相反应。 15.排泄的途径通常有经肾脏(尿)排泄、粪便排泄、经肺(呼气)排泄、其他途径排泄。 16.自由基的来源主要是两方面:生物系统、外源化学物的氧化还原代谢。 17.细胞内Ca2+的持续升高可导致以下有害作用能量储备的耗竭、微丝功能障碍、水解酶的活化、ROS和RNS的生成。 18.带两个基团的苯环化合物的毒性是对位>邻位>间位,分子对称的>不对称的。 19.碳原子数相同时,不饱和键增加其毒性增加。 20.化学物水溶性越大,毒性越大。 21.PCBs和二恶英的联合毒性,多呈相加作用。 22.马拉硫磷与苯硫磷的联合毒性,呈协同作用。 23.阿托品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利用了化学物的拮抗作用。 24.不同的LD50计算方法对动物组数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为4~6组。大、小鼠等小动物每组数量通常为10只,犬等大动物为6只。 25.急性毒性试验求出LD50(LC50)值,通过LD50(LC50)值进行急性毒性分级和评价。 26.不论我国或国际上急性毒性的分级标准都还存在不少缺点和不足,实际应用中应注意急性毒性试验时,除报告该毒物的LD50值和急性毒性级别外,还应对中毒和死亡特征加以报告。 27.蓄积作用的研究方法有蓄积系数法、生物半减期法。 28.染色体结构异常的类型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29.化学致癌物诱导生成DNA加合物的数量与致癌性有密切关系,故DNA加合物可作为人类接触环境致癌物的标志。 30.化学致癌机制,与突变有关。突变的出现是损伤-修复-突变模式。 31.非遗传毒性致癌物有石棉、激素、免疫抑制剂、多氯联苯、TCDD。

毒理学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食品毒理学试题第一、二章 第一章: A型题(1×30) 1.关于半数致死剂量叙述正确的是( C ) A.半数致死剂量是一个统计学数值,能够全面反映外源化学物的毒性特征 B.半数致死剂量只与毒物本身和实验动物有关 C.半数致死剂量越大,表示毒物毒性越弱 D.表示半数致死剂量时,必须注明染毒时间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慢性毒性试验一般连续染毒为3个月 B.亚慢性毒性试验应连续染毒3周 C.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2周 D.急性毒性试验应选用初断乳的动物 3、发生慢性中毒的基本条件是毒物的( D ) A.剂量 B.作用时间 C.毒性 D.蓄积作用 4、下列哪一项效应属于量效应(B ) A. 尿中δ-ALA的含量 B. 中度铅中毒 C. 动物死亡 D. 持续性肌肉松弛 E. 正常细胞发生恶变 6、.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__B____。 A.LD100 B.LD50 C.LD01 D.LD0 7、急性毒作用带为___D____。 A.半数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C.最小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D.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8、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__D____。 A.直线型曲线 B.抛物线型曲线 C.对称S状曲线 D.非对称S状曲线

9、__A____是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A.动物试验 B.化学分析 C.流行病学调查 D.微生物试验系统 10、.MLD指的是___C____。 A.慢性阈剂量 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最小致死剂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 11、.LOAEL指的是__B_____。也称最低毒作用量(LTD)、最小作用剂量(MED)、阈剂量(TD) A.慢性阈剂量 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最大耐受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 12、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B.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大部分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C.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D.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高剂量 13、( D )是检查受试外源化学物能否通过妊娠母体引起胚胎毒性或后代畸形的动物试验。A、雌性生殖毒性试验B、急性毒性试验C、致突变试验D、致畸试验 14、毒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研究( B )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毒作用)及其机制。 A、源化学物 B、外源化学物 C、分泌物质 D、体代物 15、( C )表示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A、剂量-反应关系 B、剂量-量反应关系 C、剂量-质反应关系 D、剂量-效应关系 16、理论上,毒性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终毒物在其作用部位的( C )和持续时间。 A、溶解度 B、存在方式 C、浓度 D、作用方式 17、一般毒性作用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的长短又可分为急性毒性、( D )和慢性毒性。A、致突变毒性B、生殖毒性C、免疫毒性D、亚慢性毒性 18、3.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D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以上都是 19、.毒物是 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0、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C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21、对毒作用带描述错误的是 C A.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急性毒作用带 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慢性毒作用带 C. 急性毒作用带值大,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 D 慢性毒作用带值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22、对阈剂量描述错误的是 D A.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B.与毒物一次接触所得的阈剂量为急性阈剂量 C.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毒物所得的阈剂量为慢性阈剂量

国内外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国内外有关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以下为收集到的国内外有关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的一些标准。从这些分级标准可以看出,各标准之间无论是分级还是界限值都有较大差别,这给化学品的国际贸易和化学品危险信息的传递带来了障碍和困难。为消除分级标准之间的差别,建立协调、统一的化学品分级标准,由国际劳工组织(IL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及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专家委员会(TDG)三个国际组织共同提出框架草案,建立了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与标签制度(GHS)。2002年9月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提出:各国应在2008年全面实施GHS。为适应国际化学品分类统一的这种必然趋势,结合国内化学品管理的实际需要,《剧毒目录》在剧毒化学品判定标准上参照了GHS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表1 GHS关于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注:1) 1h 数值气体和蒸气除2,粉尘和雾除4;2)某些受试化学品在试验染毒时呈气液相混合状态(有气溶胶),而有些则接近气相,如为后者按气体分级界限分级(ppm ) 表2 TDG 第14修订版关于危险货物急性毒性判定标准 * LC 50(4h )×4=LC 50(1h ) 表3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注:上述标准出处是WHO/IPCS. The User’s Manual for the IPCS Health and Safety Guides, 1996. 表4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农药危险性分级标准

注:上述标准出处是The WHO Recommended Classification of Pesticides by Hazard and Guidelines to Classification 1990-1991. 表5 欧盟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注:上述标准出处是欧盟理事会《关于统一危险物质分类、包装与标志法律法规指令(2000/33/EEC)》.

毒理知识要点

第一章绪论 名解:毒理学(toxicology)、毒物、毒性、毒效应、LD50、LD100、LOA EL、NOAEL、毒效应普、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剂量-量反应关系、剂量-质反应关系、急性毒作用带(Zac)、慢性毒作用带(Zch) 简答: 1、化学物对机体有选择性毒性的原因;P 15 2、简述毒理学研究领域;P1 3、简述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P4 4、剂量—反应的曲线类型有哪些;P13 5、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P16 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名解:生物转运(biotransportation)、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蓄积(accumulation)、消除半减期、代谢灭活、代谢活化、终毒物、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 简答:1、列举Ⅱ相反应;P35 2、简述外源化学物吸收入机体的主要途径;P24 3、简述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的反应类型;P32 4、氧化反应的主要酶系是什么P32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毒作用影响因素及机制 名解:血/气分配系数、脂水分配系数、联合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简答:1、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P42

2、简述化学毒物产生毒性的可能途径;P53 3、简述联合作用的类型P50 第四章毒理学试验基础 名解: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品系(strain) 简答:1、毒理学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P61 2、人体观察必须遵循的伦理学原则;P60 3、实验动物物种选择的基本原则; P62 4、毒理学试验设计应遵守哪些基本原则;P65 5、简述试验染毒的途径P67 第五章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名解: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蓄积作用、慢性毒性、亚慢性毒性简答:1、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P74 2、短期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P83 3、简述急性毒性试验设计要素;P75 4、简述亚慢性和慢性毒作用的试验设计:P84 5、一般毒性作用包括哪几种类型P74 6、LD50的意义P78 第六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名解:Ames test、碱基置换、移码突变、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 简答:1、简述遗传学损伤的类型及突变的不良后果;P90、P95 2、简述基因突变的类型;P91 3、简述染色体畸变的类型;P91

毒理学名词解释

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毒性: 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 选择毒性: 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毒作用(毒效应): 是毒物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可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靶器官: 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生物学标志: 指各种环境因子对生物机体作用所引起的机体组织器官、细胞、亚细胞水平的生理、生化、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观测值的改变,也包括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体内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的可检测指标。 剂量: 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重要因素。 反应: 指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分为量反应和质反应两类。 剂量-反应关系: 剂量-量反应关系 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质反应关系 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群体中发生的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上两者统称为剂量-反应关系。 阈剂量: 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区别于LOAEL,阈剂量观察不到) 毒作用带: 是表示化学物质毒性和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分为急性毒作用带与慢性毒作用带。

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的生物膜转运至血循环的过程。 血/气分配系数: 当分压差达到平衡时,血液中的浓度与肺泡中的浓度之比为血/气分配系数。 分布: 指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流或淋巴液后,随体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吸收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向全身组织输送,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再向亲和力大的组织转移,这种现象就叫再分布。 排泄: 是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是生物转运的最后一个环节。 自由基: 外层轨道上有单个不配对价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分子。 稳态: 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化学致癌作用: 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 化学致癌物: 是指具有化学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 终毒物: 可以与内源性靶分子相互作用,使整体性结构或功能改变,从而导致毒性作用。 蓄积系数: 在一定的期限内,以低于一定的致死剂量(小于LD50),每日给实验动物染毒,计算多次染毒使半数实验动物出现毒性效应(或死亡)的总累积剂量与一次染毒该化合物产生相同效应(或死亡的剂量,即LD50)之比值。 K=LD50(n)/LD50(1) 亚慢性毒性: 是指人或实验动物连续接触较长时间、较大剂量的外源化合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 慢性毒性: 是指人或实验动物长期(甚至终生)反复接触低剂量的化学毒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

毒理学 尔雅答案上课讲义

毒理学尔雅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 1、毒理学: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2、毒物: 是指较低的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二、选择 1、描述毒理学直接关注的是——,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 息。 A A、毒性鉴定 B、接触毒物时间 C、接触毒物剂量 D、毒性强弱 E、以上全是 2、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 A、核素 B、细菌 C、病毒 D、各种化学物质 E、以上都是 3、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并非人体成分和营养物质 E、以上都是 三、填空 1、毒理学研究领域主要分为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2、动物实验的“3R”法分别是优化、减少和取代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一、名词 1、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 3、毒物:在一定的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4、靶器官: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但起发挥毒作用的部位则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毒物直接发挥作用的器官称为靶器官。 5、生物学标志: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的测定指标。 6、暴露生物学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 7、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 8、易感生物学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9、量反应:此类效应的观察结果为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的数值表示。用于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

镉的毒性和毒理学研究进展

2Chin J Ind Hyg Occup Dis,Febru ary1998,Vol.16,No.1 述 评 镉的毒性和毒理学研究进展 刘杰 镉(Cadmium)是一种重金属,它与氧、氯、硫等元素形成无机化合物分布于自然界中。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来源于工农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镉对肾、肺、肝、睾丸、脑、骨骼及血液系统均可产生毒性,被美国毒物管理委员会(ATSDR)列为第6位危及人体健康的有毒物质。环境中的镉不能生物降解,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受污染环境中的镉含量也逐年上升。镉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长达10~30年,为已知的最易在体内蓄积的毒物。镉在肾脏的一般蓄积量与中毒阈值很接近,安全系数很低。在60年代提出了镉污染与日本“痛痛病”的因果关系后,环境中的镉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近几年来,有关镉毒理学研究的文献每年超过600篇(Medline检索)。美国目前有大约100个关于镉与健康的研究课题,涉及各个领域。国内对镉的毒性和毒理学的研究开展得也比较广泛,其中一些在中毒机制方面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有的学者甚至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研究。 镉的毒性和毒理学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镉污染与人类健康 1.环境中的镉:对环境中镉污染的早期关注局限于锌、铜、铅矿的冶炼。后来注意力转为镉在工业中的应用,如电池、电镀、合金、油漆和塑料等工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内外对职业劳动中接触镉的卫生保护已大大加强。近年来,对环境中的镉通过食物链对一般人群的潜在危害已受到高度重视。随着含镉磷肥的施用、污水灌溉等,土壤中镉含量增加,继而被某些植物摄取而进入食物链。1997年国际地球生化学会在美国加州专门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出版了专著;国际环境科学委员会(SCOPE)则进一步将土壤中镉的来源、价态、食物链中的转化以及对一般人群健康的影响定为目前镉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 2.镉的摄入及监测:职业人群镉暴露的主要途径是吸入。对作业场所空气中镉的浓度进行监测并控制在容许范围之内,是保护工人健康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一般人群来说,镉暴露主要来源于食物和吸烟。人们每日可从食物中摄镉30~50 g,但仅有1%~3%被肠胃吸收。因此,对镉的胃肠吸收、体内分布和排泄的影响因素一直是镉毒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其中,镉与金属硫蛋白(m etal-lothio nein,MT)的结合,及镉与锌、钙的相互作用是影响镉体内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因素。血镉的含量可用来评价近期的镉暴露,尿镉含量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镉性肾损伤和体内的镉负荷。尿中的 2-微球蛋白和尿M T的含量已作为镉暴露的生物标志物。 二、镉的毒性研究进展 1.镉的肾毒性:肾损伤是慢性染镉对人体的主要危害。一般认为镉所致的肾损伤是不可逆的,目前尚无有效的疗法。很多学者认为:镉所致的肾损伤是由在肝脏形成的镉-金属硫蛋白(M T)复合物(CdM T)引起的。因此,一次性大量注射CdMT造成肾损伤的动物模型用来研究镉的肾毒性机制已达20年之久。最近,用删除了M T的转基因动物的实验结果表明:镉所致的肾损伤并不一定依赖于CdM T的形成,无机镉亦能直接造成肾脏损伤。一次性注射CdM T主要造成肾小管细胞的坏死,而慢性染镉造成的病理改变则波及整个肾脏,包括肾小球的损伤和肾间质的炎症。慢性染镉 作者单位:66160美国堪萨斯城,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药理毒理系

国内外有关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国内外有关化学品急性毒 性分级标准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国内外有关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以下为收集到的国内外有关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的一些标准。从这些分级标准可以看出,各标准之间无论是分级还是界限值都有较大差别,这给化学品的国际贸易和化学品危险信息的传递带来了障碍和困难。为消除分级标准之间的差别,建立协调、统一的化学品分级标准,由国际劳工组织(IL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及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专家委员会(TDG)三个国际组织共同提出框架草案,建立了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与标签制度(GHS)。2002年9月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提出:各国应在2008年全面实施GHS。为适应国际化学品分类统一的这种必然趋势,结合国内化学品管理的实际需要,《剧毒目录》在剧毒化学品判定标准上参照了GHS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表1 GHS关于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注:1) 1h 数值气体和蒸气除2,粉尘和雾除4;2)某些受试化学品在试验染毒时呈气液相混合状态(有气溶胶),而有些则接近气相,如为后者按气体分级界限分级(ppm ) 表2 TDG 第14修订版关于危险货物急性毒性判定标准 * LC 50(4h )×4=LC 50(1h ) 表 3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注:上述标准出处是WHO/IPCS. The User ’s Manual for the IPCS Health and Safety Guides, 1996. 表4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农药危险性分级标准

注:上述标准出处是The WHO Recommended Classification of Pesticides by Hazard and Guidelines to Classification 1990-1991. 表5 欧盟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2、毒理学第二讲 急性毒性

第二章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方法 第一节基本概念 1、定义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是指机体(人或试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 接触药物后在短期(最长到14天)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最主要观察指标是LD 50 2、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①测试和求出药物对试验动物的致死量(以LD 50表示),以及其他的急性度U 型参数,了解急性毒性作用强度。 ②观察动物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了解急性毒作用性质、可能的靶器官和致死原因。③探求药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中毒特征。 ④为多次重复给药毒性试验(亚慢性、慢性毒性作用)的剂量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第二节LD50的测定 一、LD 50的概念 1927年由Trevan 提出的一种带有置信限估计的中介值,是反映药物毒效应的上限指标;定义: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50%死亡所需的剂量,或者说是某药物于一次性给予一群动物后预期引起50%死亡的经统计学演算得出的一个剂量。二、LD 50测定的意义 1)LD 50是药物的重要特征性参数之一 常被用来判断药物对机体的毒性程度,其数值越大,说明该药物越安全。 LD 50并非一个绝对的生物学常数,它与药物的pH、pKa、熔点、凝点、比旋度、溶解度等常数不同,LD 50仅是一个统计学参数,一个为描述药物在某个特殊的群体中以致死反应为指标而设计的统计学术语,是许多反映药物急性毒性的参数之一。2)有助于计算其它相关毒性参数 ①急性毒作用带(Acute adverse effect zone,Zac):是指药物的毒性上限与下限的比值。 Zac=LD 50/Limac 其中LD 50代表毒性作用的上限,Limac 为急性阈剂量,代表毒性作用的下限。②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是指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之比值。 TI=LD 50/ED 50 3)药物急性毒性分级依据 按药物的LD50值进行相对急性毒性分级可粗略地表示其急性毒性的强弱和对人的潜在危害程度,这一分级标准目前尚未完全统一,WHO 推荐了一个五级分级标准。4)为长期毒性试验、特殊毒性试验和临床药理评价提供剂量设计参考5)为毒效应的靶器官确定和机制分析提供线索

毒理学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食品毒理学试题第一、二章 第一章: A 型题(1X30) 1关于半数致死剂量叙述正确的是(C) A. 半数致死剂量是一个统计学数值,能够全面反映外源化学物的毒性特征 B. 半数致死剂量只与毒物本身和实验动物有关 C?半数致死剂量越大,表示毒物毒性越弱 D.表示半数致死剂量时,必须注明染毒时间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 A.慢性毒性试验一般连续染毒为3个月 B. 亚慢性毒性试验应连续染毒3周 C. 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2周 D.急性毒性试验应选用初断乳的动物 3、发生慢性中毒的基本条件是毒物的( D ) A.剂量 B.作用时间 C.毒性D?蓄积作用 4、下列哪一项效应属于量效应(B ) A. 尿中3 -ALA 的含量 B. 中度铅中毒 C. 动物死亡 D. 持续性肌肉松弛 E. 正常细胞发生恶变 6、.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B Q A.LD100 B.L D50 C. LD01 D. LD0 7、急性毒作用带为D_ 性阈剂量的比值 C.最小致A.半数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B.急性阈剂量与慢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D.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 量的比值 &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__D_ A.直线型曲线 B.抛物线型曲线C?对称S状曲线 D.非对称S状曲线

9、 A 是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学调查 D.微生物试验系统 10 .MLD 指的是___C___ A.慢性阈剂量 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最小致 死剂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 11 .LOAEL 指的是 B _也称最低毒作用量(LTD )、最小作用剂量(MED )、阈剂量(TD ) A. 慢性阈剂量 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 ?最大耐受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 12、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B.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大部分 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C.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D.化学毒 物 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高剂量 13( D )是检查受试外源化学物能否通过妊娠母体引起胚胎毒性或后代畸形的动 物试验。 A 、雌性生殖毒性试验 B 、急性毒性试验 C 、致突变试验 D 、致畸试验 14毒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研究( B )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毒作用)及其机制。 A 、内源化学物 B 、外源化学物 C 、内分泌物质 D 、体内代谢物 15( C )表示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A 、剂量—反应关系 B 、剂量—量反应关系 C 、剂量—质反应关系 D 、剂量—效应关 系 16理论上,毒性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终毒物在其作用部位的( C )和持续时间。 A 、溶解度 B 、存在方式 C 、浓度 D 、作用方式 17、一般毒性作用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的长短又可分为急性毒性、( D )和慢性毒 性。A 、致突变毒性 B 、生殖毒性 C 、免疫毒性 D 、亚慢性毒性 18 3 .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D A .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 ?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 .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 .以上都是 19 .毒物是 D A .对大鼠经口 LD50 > 500mg/kg 体重的物质 B .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 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 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0、 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C A .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 .最小致死剂量(LD01) C. 最大耐受剂量(LD0 ) D. 半数致死剂量(LD50 ) 21、 对毒作用带描述错误的是 C A .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急性毒作用带 B .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慢性毒作用带 C.急性毒作用带值大,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 D 慢性毒作用带值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22、 对阈剂量描述错误的是 D A .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B .与毒物一次接触所得的阈剂量为急性阈剂量 C .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毒物所得的阈剂量为慢性阈剂量 D .毒物的急性阈剂量比慢性阈剂量要低 23、 机体组织细胞对毒作用反应特点不包括: B A ?具有特异的靶器官和靶部位 C.流行病 A.动物试验 B.化学分析

毒物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毒物急性毒性分级标准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表工业毒物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毒性分级 小鼠一次经口 LD 50(mg/kg) 小鼠吸入2小时 LC 50(ppm) 兔经皮 LD 50(mg/kg) 剧毒 高毒 中等毒 低毒 微毒 <10 11~1000 101~1000 1001~10000 >10000 <50 51~500 501~5000 5001~50000 >50000 <10 11~50 51~500 501~5000 >5000 表化合物经口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毒性分级 小鼠一次经口 LD 50(mg/kg) 大约相当体重70kg 人的致 死剂量 6级,极毒 5级,剧毒 4级,中等毒 3级,低毒 2级,实际无毒 1级,无毒 <1 1~50 51~500 501~5000 5001~15000 >15000 稍尝,<7滴 7滴~1茶匙 1茶匙~35g 35~350g 350~1050g >1050g 表外来化合物急性毒性分级(WHO) 毒性分级 大鼠一次经 口 LD 50(mg/kg) 6只大鼠吸入 4小时,死亡 2~4只的浓度 (ppm) 兔经皮 LD 50 (mg/kg) 对人可能致死的估计量 总量 g/kg(g/60kg) 剧毒 高毒 中等毒 低毒 微毒 <1 1~ 50~ 500~ 5000~ <10 10~ 100~ 1000~ 10000~ <5 5~ 44~ 350~ 2180~ <0.05 0.05~ 0.5~ 5~ >15 0.1 3 30 250 >1000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了一个五级标准。

毒性分级标准

毒性分级标准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第二节急性毒性试验程序与急性毒性评 价 一、急性毒性试验程序 (一) 急性试验剂量分组 探讨外来化合物急性毒性应首先测定其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对一个未知毒性的外来化合物求其LD50(LC50),应先做预试验。做预试验方法很多,这里仅介绍其中一种。首先了解分析受试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和其理化性质,确定其所属已知化合物或其衍生物的种类,有何特殊基团及其分子量、熔点、沸点、比重、闪点、挥发度、蒸气压、水溶性和脂溶性等,依此查阅文献,找出与受试化合物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近似的化合物的毒性资料,并以其LD50(LC50)值作为受试化合物的预其毒性中值;但应注意,一定是相同动物种系和相同接触途径。以此预期毒性中值为待测化合物的中间剂量组,再上下各推一到两个剂量组做预试验。每个剂量组间的组距可以大些,有利于找出受试化合物的致死剂量范围。 初起组距可用剂量间的4倍差,即以log4(log4=来划分各组剂量。 求外来化合物LD50时设置几个剂量组较为合适,应依预试验结果而定。一般设置5~7个剂量组即可,它即符合统计计算要求又可节省人力和财力。每个剂量组的动物数,小鼠不少于10只、大鼠6~8只、家兔4~6只,若设计采用霍恩氏法计算 LD50时,动物数可减少。每组动物应雌雄各半;如化合物毒性有性别差异,则应分别求雌、雄性动物各自的LD50(LC50)。 (二) 观察持续时间 测定外来化合物的LD50(LC50),一般要求计算实验动物接触化合物之后两周内的总死亡数。对于一些速死性化合物求其LD50(LC50)也可仅计算24小时的死亡率。也可仅计算24小时的死亡率,有些速杀性化合物的24小时LD50与两周LD50值往往没有差别。但应注明是多少时间的LD50值,以便于在进行毒性比较时有共同的基础。 在观察期间应保障实验动物有完全的膳食、充足的饮水及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以防止动物出现非中毒性死亡。 (三) 症状观察 观察实验动物接触外来化合物的中毒症状是了解该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十分重要的一环,是补充LD50这个参数不足的重要方面。故应详细地观察动物的中毒症状、发生和发展过程及规律,死亡前症状特点、死亡时间等等。这有助于揭示化合物甚至同类化合物的不同衍生物的急性毒性特征。 很多化合物在实验动物接触的初期往往先出现兴奋现象,有的化合物在动物接触的

国内外有关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国内外有关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国内外有关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以下为收集到的国内外有关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的一些标准。从这些分级标准可以看出,各标准之间无论是分级还是界限值都有较大差别,这给化学品的国际贸易和化学品危险信息的传递带来了障碍和困难。为消除分级标准之间的差别,建立协调、统一的化学品分级标准,由国际劳工组织(IL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及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专家委员会(TDG)三个国际组织共同提出框架草案,建立了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与标签制度(GHS)。2002年9月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提出:各国应在2008年全面实施GHS 。为适应国际化学品分类统一的这种必然趋势,结合国内化学品管理的实际需要,《剧毒目录》在剧毒化学品判定标准上参照了GHS 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表1 GHS关于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第3级50<LD 50 ≤300 200< LD 50 ≤ 1000 500< LC 50 ≤ 2500 2.0< LC 50 ≤ 10 0.5< LC 50 ≤ 1.0 第4级300< LD 50 ≤ 2000 1000< LD 50 ≤ 2000 2500 <LC 50 ≤ 5000 10< LC 50 ≤ 20 1.0< LC 50 ≤5 第 5 级 5000 注:1) 1h数值气体和蒸气除2,粉尘和雾除4;2)某些受试化学品在试验染毒时呈气液相混合状态(有气溶胶),而有些则接近气相,如为后者按气体分级界限分级(ppm) 表2 TDG第14修订版关于危险货物急性毒性判定标准 包装类别 大鼠经口 (mg/kg) 兔经皮 (mg/kg) 大鼠吸入 (粉尘和 烟雾, mg/L)* ⅠLD 50≤5 LD 50 ≤50 LC 50 ≤0.2

毒理学第一讲 绪论 基本原理

第一章 药物毒理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毒理学概述 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X enobiotics )对生物有机体毒性作用性质和机理的一门学科。 早期毒理学:研究不同毒物的使用,着重毒物对机体的急性危害或致死作用 ★ 外源化合物(X enobiotics ):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包括药物、农药、食品添加剂、化工产品及环境化学物等。 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毒理学:是研究毒性物质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发生、机制、结果以及危害因素的科学。主要用于对外源性物质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药物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相对年轻的分支,已广泛体现在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及临床合理用药。 ● 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 ):是研究药物对生物有机体毒性作用性质和机理的一门学科。 药物是用于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其特殊性在与药物具有明显的两重性, 它一方面可以解除人们的病痛,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化学异物,可能会对用 药的有机体产生一定的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 )。 药物毒理学工作者即研究、分析和阐述药物对机体的这种损害作用。 药物毒理学的研究目的 1、了解药物的毒性反应 确定药物毒性作用的剂量,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剂量依据,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关键取决于剂量。 16世纪 瑞士 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 ) All substances are poisons :there is none that is not a poison. The right dose differentiates a poison and a remedy. 在新药开发阶段有助于评价一个新药是否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倘若一个新化合物其治疗剂量与毒性剂量十分接近,则开发成新药的价值就几乎不存在了。 在临床上有助于医生合理地使用药物,临床医生安全、合理地用药有赖于对药物毒理学知识的详尽了解,包括人所能耐受的剂量及不同剂量下产生的中毒症状,从而密切注意和及药物是一把双刃剑 治病 致病 药物毒理学 Pharmaceutical toxicology 药理学 pharmacology 安全合理用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