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实验诊断简答题3

实验诊断简答题3

1 网织红细胞的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
2 血沉的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
3 血小板的参考范围和减少的临床意义
4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参考范围和减少的临床意义
5 粒细胞的参考范围和增加、减少的临床意义
6 淋巴细胞的参考范围和增加、减少的临床意义
7 核左移核右移的定义及临床意义
8 凝血的过程和途径
9 DIC的实验室检测指标
10 AML,ALL分型
11 常见贫血的类型及简单鉴别
12 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学演变的一般规律
13 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14 束臂试验,BT, PLT, APTT, PT, FIB(Fg), AT- Ⅲ, DD
15 Cr Ccr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16 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应作哪些实验室检查
17 CSF适应证,禁忌证,临床价值
18 漏出液和渗出液的鉴别诊断
19 粪便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20 隐血实验
21 MAO PIIIP
22 高低密度脂蛋白
23 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24 正常人及常见黄疸胆色素代谢
25 血栓与止血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
1 参考值:百分比 :0.5%-1.5%绝对计数为 24-84*109/L
增高:提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
1,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溶血性贫血常大于10%
2,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在给铁剂、VB12、叶酸治疗后,可见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加。用于判断治疗效果。
3,急性大出血引起的失血性贫血也可引起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出血停止后网织红细胞逐渐恢复正常,临床可用此来判断出血是否停止。
提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 、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危象

2参考值: 男:0-15 mm/1h末 女:0-20 mm/1h末
临床意义:生理性增快:儿童、孕妇
病理性增快:各种炎症性疾病,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浆球蛋白增高
减慢一般临床意义较小

3 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AA, AL2)血小板的破坏和消耗亢进: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脾亢、DIC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大 4)假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发生聚集2.血小板增多(大于400*109/L):1)原发性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粒 2)反应性增多 :急慢性炎症,脾切除后

4 人群/血红蛋白(g/L)/红细胞(*1012/L)
成年男性/120-160/4.0-5.5
成年女性/110-150/3.5-5.0
新生儿/170-200/6.0-7.0

生理性:婴幼儿、儿童,老年人,妊娠中、后期
相对性: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容量减少

,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多为暂时性。常见于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绝对性
1)继发性 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前者如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体育运动等。后者可见于肺源性心脏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某些恶性肿瘤如肾癌、肝癌等引起的伴癌综合征等。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 PV) 目前认为是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红细胞可达7.-10.0*1012/L,血红蛋白可达170-250 g/L

5 中性粒细胞N 百分数 50~70% 绝对值 2~7*109/L
嗜酸性粒细胞 E 百分数0.5-5 % 绝对值 0.05-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 B 百分数 0-1% 绝对值0-0.1*109/L

1.中性粒细胞增多生理性增多: 饱餐、 情 绪 激 动、 剧烈 运 动、 高 温、严 寒、 月 经 期、 妊 娠
病理性增 多: 反应性增多,异常增生性
中性粒细胞反应性 多
1.急感染
2.严重 组 织 损 伤 或 坏 死
3.急性溶血
4.急性大出血
5.急性 毒
6.恶性肿瘤( 非 造 血 系 统 恶 性 肿 瘤)
中性粒细胞异常增生性增 多
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
2.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性病:病毒性- 流感,麻疹 细 菌 性- 伤 寒、 副 伤 寒、结核原虫-疟疾、黑热病
血液系统疾 病:再 障、巨幼贫、 PNH 、MDS
理化 损 伤: 电 离 辐 射、 化 学 药 品
免疫性疾病:SLE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脾亢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过敏性疾病2)寄生虫病3)皮肤病4)血液病5)某些恶性肿瘤6)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1)某些急性传染病(伤寒)2)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1过敏性疾病2 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3恶性肿瘤

6 占外周血白细胞的20%~40%, 绝对值0.8~4 x 109/L
1.淋巴细胞增多
1)儿童期、婴儿期生理性增多
2)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如风疹,麻疹、 腮腺炎、传单、病毒性肝炎及流行性出血热、百日咳、结核等)
3)肿瘤: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4)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5)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6)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再障,粒缺等
2.淋巴细胞减少:应用皮质激素、烷化剂、ALG、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7 核左移:外周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 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性感染、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类白血病
核右移:正常人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者为主,若中性粒细胞核5

叶以上者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贫,应用抗代谢药,炎症恢复期,疾病进行期突然核右移提示预后不良

8 凝血过程:1凝血活酶形成期2凝血酶形成期3纤维蛋白形成期
凝血因子作用途径:
①外源性凝血途径:由组织因子启动的凝血过程称为外源性凝血途径,参与的凝血因子少(III、VII、Ca2+),反应速度快
②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从因子Ⅻ激活开始。参与的因子还有激肽酶原、激肽酶、高分子激肽原(HMWK)、VIII、IX、XI、Ca2+、PF3等
③凝血的共同途径:凝血酶原激活物使凝血酶原激活为凝血酶。凝血酶再激活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凝血即告完成

9 同时有下列三项以上异常:
1 PLT:进行性下降小于100*109/L(肝病、白血病小于 50×109/L)
2 PT:延长或缩短3s以上(肝病大于5s),
APTT: 自然延长或缩短10s以上。
3 Fg:含量小于1.5g/L(肝病<1.0g/L,白血病小于1.8g/L)或大于4.0g/L,或呈进行性下降。
4 3P试验阳性,
FDP :大于20mg/L(肝病>60mg/L)
D-D :水平较正常增高4倍以上(阳性)。
5AT-III: A小于60%(不适用于肝病)或蛋白C(PC)活性降低。
6 血浆纤溶酶原抗原(PGL:Ag)小于200/L。
7 因子VIII:C活性小于50%(肝病必备)

10 AML的形态学/免疫学分型
亚型 描述标准
M0 MPO阴性 髓系标记阳性
M1 原始细胞大于90%,MPO大于3%阳性
M2 原始细胞20%-90% 单核系细胞小于20%
M3 早幼粒细胞样细胞,M3v
M4 原始20%-90% 单核系细胞20-80%
M5 原始细胞>80%,有单核系细胞
M6 BM幼红>50%原始细胞>20 M6B BM
80%幼红 M6D BM 20 %细胞原始粒
M7 原巨核细胞大于30%
ALL分型:L1型:以小细胞为主(细胞直径小于12Um),大小较一致。核形规则,核染质较粗,无核仁或有1-2个小核仁。胞质量少。
L2型:以大细胞为主(细胞直径大于12Um),细胞大小不均。核形不规则,常见凹陷或折叠,核染质疏松,有1个或多个较大而清楚的核仁。胞质量丰富,着色深浅不定。
L3型: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核形规则,核染质均匀致密细点状,有1个或多个明显核仁。胞质丰富,呈深蓝色,内含明显小空泡而呈蜂窝状。

11 再障:血象
血象:全血细胞减少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网织红细胞小于0.5%, 绝对数小于15×109/L
白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相对增高,不出现幼稚细胞
血小板明显减少,常小于 20×109/L
骨髓象
骨髓增生多为重度减低。 可见较多脂肪滴
粒、红两系均严重减少。
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可达80%或更多。
浆细胞、网状细胞、组织嗜

碱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
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巨幼贫:血象:
红细胞胞体大,中心淡染区缩小,MCV MCH 升高
红细胞大小不均,以大细胞为主
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
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
可全血细胞减少
骨髓象
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降低
红系增生明显,常大于40%,以早、中幼红细胞为主
出现巨红细胞(大于10%), 可见嗜多色性红细胞、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及Howell-Jolly小体
粒系相对减低,可见巨晚幼和巨杆状核粒细胞
中性粒核分叶过多

缺铁贫:血象:
红细胞胞体小,中心淡染区扩大,MCV、MCH减低
红细胞大小不均
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
骨髓象
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降低
红系增生明显,常大于30%,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
幼红细胞胞体小,边缘不整,核小浓染,胞质呈嗜碱性
成熟红细胞胞体小,中央淡染区扩大

溶血性贫血
血象:
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
红细胞大小不均,易见大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可见Howell-Jolly小体、Cabot环、点彩红细胞等
可出现异常形态红细胞
骨髓象: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红系明显增生,幼红细胞大于30%, 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核分裂相多见,可见Howell-Jolly小体、Cabot环、点彩红细胞等
出现异常形态红细胞

12 原始/幼稚/成熟
体积/大-小
外形/圆(椭圆)-大多圆、椭圆、卵圆形,巨核不规则
核浆比/核大质少-核小质多
核形/圆(椭圆)/凹陷/分叶
核仁/多、清晰/少(不清)/消失
核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块状)
胞浆/深蓝、少/灰蓝/粉色、多

13 AL 血象
WBC明显增高,常为10~50×109/L, 分类可见某系原始或幼稚细胞为主
RBC,PLT常明显减低
骨髓象
骨髓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
一系或多系原始或幼稚细胞明显或极度增生,原始细胞≥30%, 形态异常
其它系列细胞受抑

慢粒血象:
WBC显著增高,多在50×109/L以上
分类以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为主,嗜酸嗜碱细胞常增高
血小板早期常增高
骨髓象特点
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显著增高
粒细胞系极度增生,常在90%以上,以中性中、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为主,原始细胞和早幼粒细胞不超过10%,粒细胞常见形态异常
嗜酸嗜碱细胞明显增多
红系受抑,各阶段幼红细胞均减少
巨核细胞早期增多,晚期减少
NAP活性明显减低。

14 束臂试验:参考值:超过10个为阳性。
临床意义 ①毛细血管壁异常: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及维生素C缺乏症②血小板量与质异常: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③血管性血友病

BT:参考值:测定器法:6.9±2.1min,超过9min为异常。

床意义:
①血小板显著减少:如原发性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②血小板功能不良: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③毛细血管壁异常:如维生素C缺乏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④某些凝血因子严重缺乏:如血管性血友病、DIC

PLT: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血小板减少见于:
① 生成障碍:再障、白 血病、骨纤、放射病
② 破坏过多:ITP、SLE、脾亢
③ 消耗过多:DIC、TTP
血小板增多:
反应性 : 见于脾摘除术后、急性大失血及溶血之后。
原发性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粒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早期

APTT:参考值:手工法:32-43秒,±10秒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
1)延长:
1见于内源性途径的凝血因子缺陷
(如VII、IX、XI)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等
2严重肝病、DIC
3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2)缩短:见于高凝状态
3)普通肝素应用的首选监测指标

PT:参考值:11-13S 正常对照±3S以上为异常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1.0±0.1
临床意义
1)延长: ⑴见于I、II、 V、 VII、X 缺乏
⑵严重肝病、Vit K 缺乏、DIC
⑶服用抗凝剂和异常抗凝物质
2)缩短:血液高凝状态
3)PT及INR是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检测指标

DD:参考值: 胶乳凝集法为阴性; ELISA法小于200μg/L。
临床意义
1) 提示继发性纤溶症如DIC、恶性肿瘤
2)阴性是排除深静脉血栓(DVT)和肺血栓栓塞(PE)的重要试验

ATIII 参考值:AT-III活性:70%-130% AT-III抗原量:成人血浆272-329mg/L AT-III(酶学法)抗凝血酶活性:80%-120%
临床意义
1)活性减低
①生理性:妊娠、新生儿;
②先天性缺乏和功能异常,多并发深部静脉血栓、肺梗塞等;
③DIC、肝硬化、肾脏病、心脑梗塞、药物
2)活性增高
①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
②后天性,急性肝炎、肾移植、抗凝血药。

FIB(Fg):参考值:2-4g/L
临床意义
1)减少:
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DIC(消耗过多)
严重肝病
2)增高:
高凝状态
妊娠晚期、妊高症
多发性骨髓瘤、肿瘤、急性感染

15
CR:血清肌酐参考值: 血清肌酐,男性44-132μmol/L,女性70-106(单位同前)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急性肾衰血肌酐明显升高,慢性肾衰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性成正比,判断肾小球损害程度
Ccr 参考值:80 -120ml/min。
临床意义:
1. 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 2.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损害程度 根据内生肌酐将肾功能分为4期 3.指导治疗

16 急性肾小球肾炎:
1. 尿常规:蛋白尿,有时有蛋白管型
2. 内生肌酐清除

率:小于80ml/min
3. 血清尿酸:大于0.4~0.7mmol/L
4. 血浆肌酐:177-354mmol/L
5. 尿浓缩稀释试验:尿量DOWN,比重UP

慢性肾小球肾炎:
1. 尿常规:蛋白尿;
2. 血浆尿素:大于6.5mmol/L;
3. 血浆肌酐: 大于 110mmol/L
4. 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80ml/min
5. 血清尿酸:大于0.4~0.7mmol/L
6. 尿浓缩稀释试验:尿量UP ,比重DOWN,晚期尿比重固定
7. 酚红排泌试验: 2h 大于 55% ,15min <25%

慢性肾功能不全
1. 尿常规:蛋白尿,红、白细胞管型等;
2. 血浆尿素: 7.14-14.28 mmol/L代偿期
14.28-21.4mmol/L失代偿期
大于21.4mmol/L尿毒症期;
3. 血浆肌酐: 大于 442mmol/L
4. 内生肌酐清除率:早期小于11-20ml/min,
晚期小于6-10ml/min
5. 血清尿酸: 大于0.4-0.7mmol/L
6. 尿浓缩稀释试验:异常
7. 酚红排泌试验: 2h 小于 55% ,15min 小于25%

171、适应证 ①有脑膜刺激症状。
②疑有颅内出血。
③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④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
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需管内给药治疗及手术前麻醉、造影等。
2、 禁忌证
①对疑有颅内压升高者(眼底检查)。
②休克、衰竭或频危状态的病人。
③穿刺位置局部皮肤有炎症。
④颅后窝占位性病变或伴有脑干症状的病人
3.临床价值
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与鉴别
②脑血管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③脑肿瘤诊断与治疗
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疗效观察

18 漏出液 /渗出液
原因 /循环障碍,血浆胶渗压下降等 /炎症、癌、自身免疫,理化刺激等
外观 /淡黄,半透明,浆液性 /混浊,血性,脓性,乳糜性
比密 /多小于等于1.105 /多大于等于 1.018 ,恶病质可较低
凝固 /不凝/可凝固
粘蛋白性 /阴性/阳性
蛋白定量 /多小于等于 25 克 / 升 /多大于等于 40 克 / 升
糖定量/ 约等于血糖 /常低于血糖
有核细胞 /多小于等于 0.1* 109/L /多大于等于 0.5 *109/L
细胞分类 /以淋巴和间皮细胞居多 /急性炎症以 N 为主,慢性以 L 为主,
病原微生物 /阴性 /可查到细菌,霉菌或原虫

19 稀汁样便:急性肠炎
粘液脓血便: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柏油样便:上消化道出血、服药
鲜血便:肠道下部出血
米泔样便:霍乱、副霍乱
白陶土样便:阻塞性黄疸
异形样便:便秘可见球形便,直肠肛门狭窄带状便

20 隐血实验:消化道少量出血经肉眼及显微镜不能证实者,经化学或免疫的方法检查证实出血的微量血液试验。用于消化道出血的筛查。
方法:化学法、免疫法
意义:(1)消化道出血的诊断;(2)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3)消

化道恶性肿瘤的筛选指标


21MAO
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MAO)为一种含铜的酶,分布在肝、肾、胰、心等器官,肝中MAO来源于线粒体,在有氧情况下,催化各种单胺的氧化脱氢反应,即:R-cH-NH 2+H 2O+O2至RCHO十NH3+H2O2,可通过检测底物的减少量、氧的消耗量和NH3的生成量来确定MAO的活性。MAO可加速胶原纤维的交联,血清MAO、活性与体内结缔组织增生呈正相关,因此临床上常用MAO活性测定来观察肝脏纤维化程度。
参考值:0-3 U/L(速率法,37摄氏度)。
临床意义
1.肝脏病变80%以上的重症肝硬化病人及伴有肝硬化的肝癌患者MAO活性增高,但对早期肝硬化反应不敏感。急性肝炎时MAO大多正常,但若伴有急性肝坏死时,MAO从坏死的肝细胞逸出使血清中MAO增高。轻度慢性肝炎MAO大多正常,中、重度慢性肝炎有50%病人血清MAO增高,表明有肝细胞坏死和纤维化形成。
2.肝外疾病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系统硬化症等,或因这些器官中含有MAO,或因心功能不全引起心源性肝硬化或肝窦长期高压,MAO也可升高。

PIIIP
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的结缔组织的生物合成增加,其主要成分是胶原。在胶原生成初期,首先生成前胶原,前胶原受到肽酶切割分离,成为Ⅲ型胶原和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amino terminal of procollagen type III peptide,PIIIP),部分进入血中。PⅢP常被用做肝脏纤维化的检测指标,多以放射免疫法加以检测。
参考值:均值为100ng/L,大于150ng/L为异常。
临床意义
1.肝炎 急性病毒性肝炎时,血清PIIIP增高,但在炎症消退后PIIIP恢复正常,若PIIIP持续升高提示转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因此PⅢP检测还可鉴别慢性持续性肝炎与慢性活动性肝炎。在酒精性肝炎时,PIIIP也明显增高,并与PH活性相关,此酶与胶原合成所必须的羟脯氨酸合成有关。
2.肝硬化 血清PⅢP含量能可靠地反映肝纤维化程度和活动性及肝脏的组织学改变,是诊断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良好指标。伴有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血清PIIIP明显增高。但与原发性血色病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无相关性。
3.用药监护及预后判断 血清PⅢP检测可用于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疗效临测,并可作为慢性肝炎的预后指标。

22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
HDL在胆固醇由末梢组织向肝逆转运中起重要作用,将沉积在血管壁的胆固醇运至肝分解,肝将HDL从外周组织转运来的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排入肠道。因此HDL有抗AS作用。另一方面HDL也具有抗炎特性,可以不被
临床意义:HDL-C减低: 高糖、素食

、吸烟、肥胖、 药物:雄激素、?受体阻断剂、塞嗪类利尿剂等。而雌激素、胰岛素、烟酸、他订类药使HDL-C增高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LDL是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其组成中接近一半为胆固醇。
LDL来源:由VLDL异化代谢转变来,其次是由肝合成 LDL的降解是通过LDL-R途径进行的
LDL-C主要功能:转运内源性胆固醇,即将胆固醇从肝运向周围组织细胞,使动脉内膜下沉积大量脂质,促进动脉硬化外,还通过清道夫受体进行代谢 。 LDL-C水平通常可代表TC水平,TC增高通常有LDL-C增高 ,LDL增高是心血管疾病主要预测因子 。 LDL-C升高多因受体缺陷或代谢障碍而致 。降脂中降LDL-C是首要目标,他汀类药是首选

23 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溶血素“O”是A群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具有溶血活性的代谢产物,相应抗体称抗链球菌溶血素“O”(anti-strepto1ysin“O”,抗O或ASO)。
参考值: 乳胶凝集法(LAT)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表示病人近期内有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常见于活动性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肌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皮肤和软组织的感染等。

24 CB/STB CB UCB 尿胆红素 尿胆原 粪便颜色
正常/0.2-0.4/0-6.8/1.7-10.2/(-)/0.84-4.2
溶血性黄疸/小于0.2/轻度增加/明显增加/(-)/明显增加/变深
肝细胞性黄疸/0.2-0.5/中度增加/中度增加/(+)/轻度增加或正常/变浅或正常
阻塞性黄疸/大于0.5/明显增加/轻度增加/(++)/降低/灰白色

25 (一)一期止血缺陷检测的选择
一期止血缺陷指血管壁和血小板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1.筛选试验
血小板计数(Plt)和出血时间(BT)
2.诊断试验
血小板减少:骨髓穿刺涂片、骨髓活检、血小板寿命测定、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等。
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粘附试验、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块收缩时间等。
筛选实验
(1)Plt和BT都正常:多见于血管壁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胞血管扩张症和其他血管性紫癜。
(2)Plt减少,BT延长:多数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Plt增多,BT延长:多数为血小板增多症
(4)Plt正常,BT延长:
见于:①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等 ②某些凝血因子缺乏:低(无)纤维蛋白原症、血管性血友病。
(二)二期止血缺陷检测的选择
二期止血缺陷指凝血因子缺乏和抗凝物质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1.筛选试验 APTT和PT
(1)APTT和PT都正常:除正常人外,仅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因子ⅩⅢ缺乏

症。
(2)APTT延长,PT正常:多数见于内源性凝血途径异常。常见于血友病甲,乙。
(3)APTT正常,PT延长:多数见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缺陷。
(4)APTT和PT都有延长:共同凝血途径缺陷,以及肝脏疾病、应用肝素等。
2.诊断试验
凝血因子缺乏可选用纠正试验、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1)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及纠正试验
正常BaSO4吸附血浆含因子V、VIII及XI,不含II、VIII、IX、X。
贮存血浆含因子VIII、IX、X及XI,不含I、II、V、VIII。
2)凝血因子的含量及活性测定
II、V、VIII,VIII、IX、X及XI、XII因子等,可测定单一因子的缺乏和缺乏程度.用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因子缺乏疾病的检查。
VIII因子活性减低:见于血友病A,活性25%-45%为亚临床型;5%-25%为轻型;1%-5%为中型;小于等于1%为重型。
IX因子活性减低:见于血友病B。
(三)纤溶亢进性出血检测的选择
指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被纤溶酶降解所引起的出血。
1.筛选实验主要检测FDP 和D-D
1)FDP和D-D均正常:表示纤溶活性正常,出血与纤溶无关
2)FDP阳性,D-D阴性:多数为原发性纤溶症或FDP假阳性如肝病、术后大出血、重症DIC、纤溶初期等。
3)FDP阴性, D-D阳性:多数为继发性纤溶症或FDP假阴性如DIC、血栓形成和溶栓治疗等。
4)FDP和D-D均阳性:见于继发性纤溶,如DIC和溶栓治疗。临床最常见。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