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胰腺系统疾病超声诊断

胰腺系统疾病超声诊断

胰腺系统疾病超声诊断
胰腺系统疾病超声诊断

五、胰腺系统疾病超声诊断

186.胰腺的解剖及毗邻关系如何?

胰腺为腹膜后器官,长12-15cm,宽3-4cm,厚l-2.5cm,横跨1-2腰椎间,分头、颈、体、尾四部分。胰头比胰尾偏低,胰腺长轴自右下向左上倾斜,约20o-40o角,胰腺形态一般有蝌蚪形、哑铃形、蜡肠形。胰头位于十二指肠曲内,后方邻下腔静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后外侧沟走行胆总管。肝脏位于其前方及右侧,胆囊位于其右前方。胰颈部最狭窄,长约2.0cm,其前方为胃,后方为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处。胰体前方为胃,后方为脾静脉。胰体向左延伸为胰尾,其前方为胃,左侧为脾,后方为脾静脉。

胰腺内有主、副胰管,二者之间有交通。主胰管起自胰尾,由胰尾部逐渐向胰头汇合变粗,在胰头左侧缘与胆总管汇合,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部分也单独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副胰管较主胰管短而细,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上方约2cm处。胰腺由十二指肠上、下动脉及脾动脉的分支供血。神经支配为腹腔神经丛分支。胰腺淋巴管丰富,引流路径多,故病变易经淋巴转移。

胰腺体表投影:上缘相当于脐上10cm,下缘相当于脐上5cm。

187.胰腺探查前有何准备及探查方法如何?正常胰腺的超声图像特征及正常值多少?

探查前准备:禁食8-12小时。前一天清淡饮食。肠胀气及便秘患者睡前服缓泻剂,晨起排便后检查。显示仍不满意者,可饮水500-800ml,使胃充盈做透声窗,胰腺可清晰显示。钡餐影响胰腺显示,消化道钡餐和胃镜检查当日勿行超声检查。

探查方法:患者一般采用仰卧位。显示欠清晰时可采用半坐位或坐位。探头置于上腹部正中1-2腰椎水平作各切面扫查,可显示胰腺。胰腺后方的脾静脉、肠系膜上动脉、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脊柱位置固定,可作为寻找胰腺的标志。如饮水后探查,病人可采取右侧卧位,经充盈胃腔可清晰显示胰腺。

正常声像图:横切显示胰腺呈长条形,边界清晰、光滑。胰头稍膨大,前端向左后突出,为钩突。胰头向左前方变窄,为胰颈。再向左前延伸,跨过1-2腰椎,在腹主动脉前方的为胰体。继续向左延伸至脾门,胰腺逐渐变细部分为胰尾。胰腺内呈均匀点状稍强回声,中央可见细长管状结构.内为无回声区,为主胰管结构。胰腺依次向后可见脾静脉、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脊柱横断面。纵切面:于下腔静脉长轴切面与肝左叶夹角处可探及胰头横断面,呈椭圆形。于腹主动脉长轴切面与肝左叶夹角处可显示胰体横断面,多为三角形。胰腺横断面边界清晰,内回声均匀。

胰腺测量及正常值:尚无统一标准。目前多在显示胰腺长轴切面时作垂直测量,为其厚度。一般于下腔静脉前方测量胰头,正常值<2.5cm;腹主动脉前方测胰体,正常值<2.0cm;脊柱左侧缘测胰尾,正常值<2.0cm。

188.胰腺炎的超声图像特征有哪些?

胰腺炎症分急性和慢性。急性胰腺炎又有水肿型和坏死型。水肿型急性胰腺炎主要病理表现为胰腺间质充血、水肿,病变较轻,较常见。坏死型急性胰腺炎病理表现为大量胰腺腺泡、脂肪、血管坏死,伴周围大量血性渗出液,死亡率高,较少见。慢性胰腺炎主要病理改变为纤维增生。急性胰腺炎病人多具有胆囊炎和胆结石病史。声像图表现为:

(l)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大,可失去正常形态,轮廓不清。

(2)内回声减低,呈弥漫分布的弱点状,间有强弱不均、型态不整、边界不清的片状回声。严重水肿时呈透声暗区,似囊肿声像图。

(3)多伴胰腺区胃肠气体增多,以胰头区更甚,使探查更为困难。

慢性胰腺炎声像图特征为:

(1)胰腺轻度或局限性增大,表面凹凸不平,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周围若出现局限性液性暗区则不能除外假性囊肿。

(2)内回声增强、粗大啊、不均。

(3)主胰管增宽,可呈串珠状,粗细不等。有时胰管液性暗区内见结石强回声团块,后方伴声影。

189.胰腺假性囊肿形成的原因为何?声像图表现有何特征?

(1)原因:胰腺假性囊肿多继发于急性胰腺炎和各种原因所致的胰腺损伤。由于胰腺组织坏死、崩解,胰液及血液溢出,刺激网膜包裹及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囊肿样改变。因囊壁无胰腺上皮细胞覆盖,故称假性囊肿。假性囊肿多发于胰腺体尾部,一般位于胰腺腹侧面,与胰腺相连。囊壁为周围组织,如胃后壁、横结肠壁、肠系膜等。

(2)声像图表现:①胰腺体尾部无回声包块,可在胰腺内或胰表面,多单发,内可有分隔。少数可多发。②囊壁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大囊肿可压迫胰腺及周围组织,使其结构显示欠情。

③囊内多为无回声区,合并出血或感染时,囊内可见点状或片状回声增强区。囊肿后方有回声增强效应。

190.胰腺真性囊肿有哪几种类型?超声表现如何?

胰腺真性囊肿:有先天性囊肿、潴留性囊肿及寄生虫性囊肿等。胰腺囊腺瘤也呈多发囊肿样改变。超声表现为胰腺内无回声区,有包膜,边界光滑、清晰,后方有回声增强效应。先天性囊肿多为多个,常凸出胰腺表面,伴多囊肝、多囊肾。潴留性囊肿一般单发,体积较小,多伴周围胰腺组织受压,回声粗乱。寄生虫性囊肿因寄生虫不同而表现不同,可单房或多房,包膜较厚、毛糙,囊内可见子囊或头节回声。

191.胰腺囊腺瘤与囊腺癌的声像图鉴别要点有哪些?

囊腺瘤好发于胰体尾部,它分为两类:一类是小房囊腺瘤,呈蜂窝状多囊结构,内无乳头。此类无恶变倾向。另一类是大房囊腺瘤,囊壁较厚,内可见乳头状突起。此类有恶变倾向。超声图像诊断要点:小房囊腺瘤显示为杂乱强回声,间杂多个大小不等类圆形液性暗区,较小的囊仅显示前后壁亮线,病变区类似实性肿块,但后方回声增强是其特征。大房囊腺瘤显示为多房囊性结构,有较厚囊壁,壁内有乳头状凸起及不规则实性区,后方有回声增强效应。彩色多普勒显示囊壁及实性区血流色彩丰富。

囊腺癌与囊腺瘤声像图难以区分,囊腺癌彩色多普勒显示团块内部血流色彩丰富,有搏动性,脉冲多普勒可检测到动脉血流频谱。实时图像显示囊壁较厚、附壁实性团块较大、外形不规整。复查肿物生长迅速,外形变化较明显、合并腹水或有其它部位转移灶等情况时考虑囊腺癌。

192.胰腺实性占位有哪些超声表现?

胰腺实性肿瘤分为外分泌瘤和内分泌瘤。外分泌瘤指发生于胰岛细胞以外肿瘤,良性胰腺外分泌瘤最常见为囊腺瘤,前文已经介绍。其它还有脂肪瘤、纤维瘤、腺瘤、肌瘤、粘液瘤、血管瘤、血管内皮瘤、淋巴管瘤、神经鞘瘤等,均极少见。恶性外分泌瘤有胰腺癌和肉瘤,以前者最为多见。胰腺内分泌肿瘤又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均较少见。以下介绍较常见的胰腺癌及胰岛细胞瘤声像图特点。

胰腺癌声像图特点:

(1)多发于胰头,可占80%,病变区胰腺局限性肿大,内见实性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外形不规整,后方有回声衰减。早期较小的胰腺癌不引起胰腺大小、外形改变,病灶呈圆形,边缘光滑、规则,内回声较低,尚均匀,后方回声衰减也不明显。少数弥漫性胰腺癌胰腺普遍肿大。

(2)主胰腺管多扩张,大于3mm,胰头部肿块可压迫、侵犯胆总管末端,导致胆道狭窄、闭塞、扩张。

(3)常伴肝脏转移灶及周围淋巴结肿大。

(4)彩色多普勒表现:胰腺癌局限性低回声团块内部可见星点状搏动性彩色血流,周边可见血管受压绕行呈彩色环;弥漫性胰腺癌胰腺内可探及血管迂曲扩张,色彩丰富。脉冲多普勒于上述部位取样,可检测到动、静脉血流频谱,PI及RI减低。弥漫肿大的胰腺可压迫门静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静脉和脾静脉。彩色多普勒可直接显示其走行异常及其管腔内血流色彩紊乱,脉冲多普勒可显示其流速改变。

胰岛细胞瘤声像图特征:

(1)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多发于体尾部,体积较小,直径1-2cm,单发。声像图显示胰体尾区类圆形实性低回声或强回声团块,边界清晰。肿块稍大者内回声可粗大不均,中心伴坏死时可出现片状无回声区,钙化可出现强光斑。主胰管一般无扩张。

(2)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一般体积较大,在胰体尾区探及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实性包块,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内回声杂乱不均,强弱不等。有坏死时中心可出现片状液性暗区,主胰管不扩张。

193.壶腹周围癌的超声表现有哪些?

壶腹部癌指生长在胆总管壶腹部的癌肿。临床习惯将主胰管末端、胆总管末端、十二指肠乳头部癌总称壶腹周围癌。超声表现主要有癌肿本身的直接征象和由其引起的胆总管下段梗阻的间接征象。

直接征像:扩张的胆总管末端可探及低回声肿块。左侧为胰头,胰头无异常。右前方为十二指肠第二部。部分肿块可突入胆总管或十二指肠腔内,饮水后十二指肠腔扩张,可显示肿块回声。肿块体积较小,直径一般1.0- 3.0cm,边界欠清晰,一般为类圆形略呈分叶状、实性低回声团块,少数可呈高回声。弱回声团块中心可有强回声团,是其特征之一。

间接征像:

(1)胆道全程严重扩张: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及胆囊增大。

(2)主胰管扩张:声像图上主胰管从头至尾全程严重扩张,超声同时显示胆总管和胰管扩张,称“双管征”。

(3)晚期可有胰头受侵,周围淋巴结肿大。

194.胰腺炎与胰腺癌的超声如何鉴别诊断?

(1)胰腺炎时胰腺呈普遍性增大;胰腺癌呈局限性肿大。

(2)胰腺炎急性期胰腺回声减低,慢性期回声增强;胰腺癌是局限性低回声团块。

(3)胰腺炎主胰管多呈囊状或串珠状扩张;胰腺癌主胰管多为均匀性扩张。

(4)胰腺炎时胆管不扩张;胰腺癌时常有明显胆道扩张。

(5)胰腺炎时常伴有假性囊肿,主胰管结石;胰腺癌常伴肝内转移灶及周围淋巴结肿大。

(6)彩色多普勒表现:急性胰腺炎由于炎症渗出,胃肠明显胀气,干扰胰腺内部血流显示。在胰腺后方胰头附近可见肝动脉及其分支轻度扩张,脉冲多普勒检测血流速度增高,RI及PI无明显变化。慢性胰腺炎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无特异性改变,与正常比较无明显差异。胰腺癌局限性低回声团块内部可见星点状搏动性彩色血流,周边可见血管受压绕行呈彩色环;弥漫性胰腺癌胰腺内可探及血管迂曲扩张,色彩丰富,脉冲多普勒于上述部位取样,可检测到动、静脉血流频谱,PI及RI减低。弥漫肿大的胰腺可压破门静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静脉和脾静脉,彩色多普勒可直接显示其走行异常及其管腔内血流色彩紊乱,脉冲多普勒可显示其流速改变。

胆道系统疾病超声诊断

1.胆系解剖和生理特点有哪些?

胆囊位于肝右叶脏面下方的胆囊窝内,为梨形中空器官。胆囊分底、体、颈、管四部分,长约7-9cm,宽2.5-3.5cm,容量30-60ml。胆囊底部微露于肝脏下缘,其体表投影相当于右上腹直肌外缘和右肋弓缘的交界处或右侧第9肋软骨处。胆囊体是胆囊底向左后上方逐渐缩窄的部分,在近肝门右侧与胆囊颈相接。胆囊颈膨出的后壁形成一个漏斗状的囊,称为哈德门囊(Hartmanrh’s pouch),其远端较细,内有螺旋瓣,与胆囊管相接。

胆囊结石常嵌顿在胆囊颈部,超声探测时须注意。胆囊管长约2-3cm,内径0.2-0.3cm,常以接近平行的锐角从右侧汇入胆总管。

胆囊按机体需要起着贮存、浓缩和调节胆汁排放作用。胆总管下端的奥狄括约肌在空腹时处于收缩状态,能承受一定压力,因而肝胆管内胆汁转流入胆囊,胆囊壁能吸收大部分水份及盐类。胆汁浓缩后贮存于胆囊内。进食后,由于神经反射及内分泌作用,胆囊收缩、奥狄括约肌松弛,胆囊内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内。肝内胆管由肝内毛细胆管汇合成小叶间胆管,再汇合成段肝管(三级分支)、叶肝管(二级分支),在近肝门处汇总成左、右肝管(一级分支)。左、右肝管在肝门处汇合成肝总管,长约3-4cm。肝总管背侧有右肝动脉横行通过,有肝动脉在门脉和肝总管之间穿行,是肝总管定位标志之一。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形成胆总管。胆总管长约6-9cm,内径0.4-0.6cm,管壁厚0.2-0.3cm。胆总管依行程分为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十二指肠下段(胰腺段)和十二指肠壁内段等四部分。除十二指肠上段外,其余各段易被十二指肠和横结肠遮挡。通常胆总管和胰管汇合后略膨大,形成Vater壶腹,最后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十二指肠乳头,此处有奥狄括约肌。

2.胆道超声探查前的准备及探测方法如何?

(1)探查前准备:

①检查前禁食8小时以上,以保证胆囊、胆管内胆汁充盈,并减少胃肠内容物和气体的于扰。

②检查前24小时禁食脂肪食物,停用影响排空胆汁的药物。

③超声检查应在X线胃肠造影3天后、胆系造影2天后进行。X线胃肠造影的钡剂是超声波的强反射和吸收剂。胆囊胆管附近胃肠道内残存钡剂会影响超声检查。胆道X线造影剂虽不像钡剂那样构成直接影响,但对胆道正常生理状态有影响,因此超声检查应在X线胃肠造影3天后、胆系造影2天后进行。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为缩短病人等待时间,经常在钡餐次日进行超声检查,胆道、胰腺也能清晰显示。

④横结肠内容物和气体较多,干扰胆囊、胆管的成像和观察,可灌肠排便后检查。

(2)探查方法:

①体位:患者通常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

②胆囊的观察:将探头置于右肋缘与腹直肌外缘交界处移动探查,直到在肝右叶下方出现胆囊轮廓。探头方向与胆囊的长轴平行时,先观察长轴切面,然后探头原地转动90o,可清晰显示胆囊底、体、颈,并可见肝门处肝总管和其后方与之平行的门静脉横断面。

③肝外胆管的观察:右上腹斜切显示门静脉后,其右侧前壁可见与其平行的肝外胆管。胆囊切除或胆囊显示困难的患者,可利用肝左叶内门静脉呈“工”字形结构的特征,向右追踪至门静脉主于,来发现肝外胆管。

④肝内胆管的观察:探头置于剑下右侧肋缘下,侧动探头可显示门静脉左、右支。向右扫查可显示门静脉右前支及右后支。各级肝管与相应的门静脉伴行,胆管走行于门脉前方。向左可显示门静脉左支矢状部,肝内胆管走行于“工”字结构内侧缘。

3.正常胆道超声图像及正常值有哪些?

(1)胆囊:正常多数纵切呈梨形或椭圆形。囊壁为轮廓清晰的光环,边缘光滑,胆囊颈部常有皱折。囊内胆汁为无回声区,胆囊后壁回声增强。超声测量正常胆囊的长径<7cm,前后径<4cm,囊壁厚<0.3cm。(2)肝内胆管:正常肝内小胆管内径较小,肝切面图像显示不清。若管腔增宽并与门静脉形成平行管征,应考虑存在扩张。左右肝管位于门静脉左右支前方,正常内径<2mm,若>3mm,则提示存在扩张。门静脉左支矢状部和外侧支的分支构成特征性的“工”字形结构,肝管走行于“工”字结构内侧缘。可据此识别肝管和门静脉。

(3)肝外胆管:在声像图上胆总管大致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位于门静脉主干前方,易于显示;下段与

下腔静脉伴行,走行于胰头背外侧。下段因肠道气体回声的干扰,多不易清晰显示。正常肝总管内径一般0.4cm,>0.6cm时提示有扩张(如有胆囊切除及胆系手术史除外)。胆总管内径一般<0.6cm,多为相应门静脉内径的1/3。胆总管>0.7cm提示扩张,多因部分梗阻或炎症影响。>1.0cm时为显著扩张,可确定胆总管存在病变。

4.急性胆囊炎的类型及超声图像特征有哪些?

性胆囊炎的主要病因为胆汁滞留和细菌感染。视炎症轻重分为3种类型:

(1)单纯性胆囊炎:胆囊稍大,壁轻度增厚,粘膜充血水肿,胆汁正常或略显混浊。

(2)化脓性胆囊炎:胆囊肿大明显,壁明显充血水肿,胆汁混浊或脓性。胆囊周围组织有炎性渗出或脓肿形成。

(3)坏疽性胆囊炎:胆囊轻度肿大,壁坏死穿孔,胆汁外流形成腹腔脓肿。

单纯性胆囊炎声像图表现为:胆囊肿大,囊壁毛糙、增厚,厚度>3mm。化脓性胆囊炎超声图像表现为:囊壁增厚明显,可达0.5-1.0cm,常有“双环征”改变。胆汁暗区可清晰显示多少不一、强弱不等的细小点状回声,常可见到结石图像。脂餐试验可见胆囊无收缩功能。将探头压迫胆囊体表区,触痛加重,即超声莫非征(Ultrasonic Murphy’s sign)阳性。急性胆囊炎穿孔时,可显示胆囊壁的局部膨出或缺陷,胆囊轮廓模糊不清,胆囊周围探及局限性积液或囊腔内积气。时间较长后胆囊周围组织炎症反应与胆囊可形成一边界模糊的炎性肿块,呈实性低或强回声。

国外有学者提出超声诊断急性胆囊炎标准为:①胆囊壁增厚>5mm。②胆囊壁呈双环征,回声减低。③胆囊扩张,最大前后外径>5cm。④多有胆石症史。

5.慢性胆囊炎的超声图像特征有哪些?

轻度慢性胆囊炎胆囊壁可稍增厚,毛糙或无明显的声像图改变。多数病人声像图表现为:

(1)胆囊增大,前后内径>4cm。

(2)囊壁毛糙,增厚呈强回声,厚度>3mm。

(3)胆囊腔内可出现中等或较弱的点状回声区,呈团块状,乳头状或长条状,无声影。改变体位时可缓慢流动,系稠厚淤积的胆汁所致。

(4)有时可见结石强回声伴声影。

(5)少数病人胆囊萎缩。空腹8-12小时后胆囊腔变小,内径小于1.3-1.5cm,囊壁明显增厚、毛糙。或仅可见胆囊区呈一弧形光带,后壁显示不清,囊腔闭合即可诊断胆囊萎缩。如合并结石,可出现囊壁-结石-声影三合征。慢性胆囊炎脂餐试验胆囊多无收缩功能。

6.胆管炎的类型及超声诊断依据是什么?

胆管炎分化脓性胆管炎和硬化型胆管炎两种类型。

化脓性胆管炎的病理特征为胆道梗阻和化脓性感染。其声像图主要表现为:肝外胆管明显增粗,管腔扩张,内可见细密点状回声,为粘稠脓性胆汁,壁增厚、回声增强或模糊。部分患者可伴肝内胆管扩张、胆囊炎、胆管内结石、胆道蛔虫肝脏肿大,少数可出现肝脓肿。

硬化性胆管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病理特点为胆管壁均匀性纤维性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继发性胆管炎多由手术损伤、引流管及肝动脉插管化疗等引起,病理多表现为局限性管壁增厚,纤维化狭窄。声像图均表现为胆管壁明显增厚,可达5mm以上,回声明显增强;管腔显示不同程度狭窄。肝内小胆管受累者可见肝内散在多个“=”状强回声。胆囊受累时囊壁增厚,收缩功能减低或消失。肝门区可探及肿大淋巴结。

7.胆结石的化学成分及超声图像特征是什么?

(1)胆结石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胆色素、胆固醇、碳酸盐及钙。常见结石有以下三类:①混合型结石:由上述多种成分混合构成,表面光滑,呈深绿或棕色。②胆色素结石:主要由胆色素构成,呈泥沙状。③胆固醇结石:主要由胆固醇组成,类圆形,表面较光滑,大小不一,切面呈放射状,外层可有钙盐沉积。X线对后两种结石不显影,但超声可清晰显示。

(2)典型胆囊结石超声图像特点:

①胆囊形态清晰,囊腔内有一个或数个强回声团块。

②强回声团块可随患者体位的改变而沿重力方向移动。

③在强回声团块后方有与之相应的清晰声影,呈一条无回声暗带。这是声束在通过结石的途径中反射、衰减和折射使能量丧失的结果。一般在结石直径>0.3mm、超声束垂直射于结石表面时,即可形成声影。同时具备以上三个特征是超声诊断典型胆囊结石的可靠依据。

(3)不典型结石的声像图特点:

①胆囊泥沙状结石:显示清晰的近侧胆囊壁轮廓,远侧胆囊壁则因多量结石堆聚以至明显增厚和粗糙,回声增强,后方伴有声影。变换体位,胆囊后壁强光带随重力方向移动并且形态有改变,可散开呈细小点状回声或堆积成团。

②胆囊充满型结石:胆囊的液性暗区消失,仅在胆囊区见一半圆形或弧形强回声带,后方伴有相应宽度的声影。

③胆囊颈部嵌顿性结石:表现为典型胆囊结石图像,但结石位于颈部,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也可表现为胆囊颈部囊腔被结石充满而不显示,呈团块强回声,后方伴声影。

④无声影的疏松结石:表现为囊内中等回声团块,无声影,随体位移动。此型结石需与凝血块、蛔虫残体、脓液、淤积胆汁、炎症坏死组织等鉴别。后者均有相应的临床症状,且体位改变时移动缓慢,可出现漂浮状或分层征。

8.胆管结石的种类及超声表现有哪些?肝内胆管结石应与哪些疾病鉴别?

(1)种类:胆管结石按部位可分为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后者含肝总管结石和胆总管结石。(2)肝外胆管结石的超声图像特征:

①有结石的胆管近端扩张,内径>0.6cm,胆管壁增厚,回声较强。

②胆管腔内可见到形态固定不变的强回声团,后方伴有声影。

③强回声光团与胆管壁之间分界清楚,典型的可见到细窄的液性暗区包绕着结石强回声团。

④胸膝卧位或脂餐后结石强回声团发生位置变动,或直接观察到结石强回声团的移动过程。

(3)肝内胆管结石的超声图像特征:

①在肝内沿胆管的走向出现形状、大小差异较大的强回声区,可为斑点状、条索状、圆形或边界不规则的片状。

②强回声区后方伴有声影。

③结石阻塞部位以上的小胆管扩张,多与伴行的门静脉分支形成“平行管征”,亦可成分叉状,合并感染时可呈囊状。

(4)肝内胆管结石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肝内胆管积气:多有胆道手术史,其虽沿胆管分布,呈条索状强回声,但与胆管壁分界不清,有气体多重反射的慧星征。一般不伴胆管扩张,深呼吸或体位改变后形态位置可改变,另X线片上可见气体影像。

②肝内钙化斑:分布在胆管分枝和门脉分支之间。为边界清晰的强回声斑块,后方多伴声影,但无胆管扩张。③胆管慢性炎症:呈散在“=”状强回声,后方无声影,胆管不扩张。④肝圆韧带:其横切面表现为肝内强回声团块,后方常伴声影。但原地转动探头90o改纵切面后,可显示条索状强回声,并延伸至腹壁。9.胆总管结石与壶腹周围癌如何超声鉴别?

壶腹周围癌可来源于主胰管末端,胆总管末端或十二指肠乳头部。与胆总管结石声像图差别有:

(1)壶腹癌为扩张胆总管末端和胰头右后方实性低回声团块,边界不清,外形不规整,后方无声影;胆总管结石为扩张胆总管内强回声团块,后方伴声影。

(2)壶腹癌与胆总管壁分界不清;胆总管结石与胆管壁分界清晰,可见细窄液性暗区包绕强回声团块。(3)壶腹癌团块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胆总管结石在体位变动或脂餐后位置可移动。

(4)壶腹癌因病变部位特殊,早期即可造成胆道末端阻塞,因此较早出现胆道及主胰管全程扩张,扩张呈进行性加重;胆总管结石因结石大小不同而造成胆道扩张轻重不一,一般扩张程度较壶腹癌轻且扩张程度有波动,结石位置稍高时可不引起主胰管扩张。

(5)壶腹癌常伴肝内转移灶及周围淋巴结肿大;胆总管结石则无,它常伴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10.怎样诊断胆道蛔虫症?其超声图像特征如何?

胆道蛔虫是肠道内蛔虫经Vater壶腹钻入胆道系统引起的疾病。蛔虫多位于总胆管内,也可进入胆囊或肝内胆管。虫体钻入胆道可引起胆道阻塞导致胆管扩张和继发细菌感染,但很少引起黄疸。临床多见于青少

年,曾有上腹部及脐周反复疼痛史。发病急骤,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绞痛,伴恶心、呕吐,少数人可呕出蛔虫,不发作时如正常人。实验室检查:粪便镜检有蛔虫卵,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声像图特征为:(1)肝外胆管,特别是胆总管有明显扩张。

(2)扩张的胆管内有数毫米宽的双线状长条形的平行强回声带,形态自然,边缘光滑,前端圆钝,光带中间可见暗区,是蛔虫的假体腔。

(3)超声探测看到虫体在胆管内蠕动是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异性表现。

(4)肝内胆道蛔虫,可见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其中可见平行线状强回声光带。存活蛔虫可见蠕动。

(5)胆囊蛔虫,在胆囊内可见双线状强回声光带,多呈弧形或蜷曲状。

(6)如蛔虫死亡则虫体萎缩,逐渐裂解成段,不易识别。

11.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图像有哪些特点?

胆囊息肉样病变多数为胆囊非瘤性增生性病变,如胆固醇息肉。少数为胆囊腺瘤,小胆囊癌很少见。其声像图总体表现为胆囊内附壁强回声小结节,直径一般<2cm,图像呈不规则分叶状,边界清晰,后方无声影。好发于胆囊颈部或底部,单发或多发,可有蒂,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其中胆固醇息肉最多见,常多发,基底窄,有蒂,直径一般<1cm(见图28)。胆囊腺瘤直径稍大,1cm左右,常单发,好发于胆囊颈部或底部。小胆囊癌常单发,体积较上述两种更大,直径1.5cm左右,基底较宽,内回声较杂乱,外形不规整。好发于胆囊颈部,内部可检测到彩色血流信号。

12.什么是胆囊腺肌症?超声图像特征如何?

胆囊腺肌症好发于成年女性,是胆囊壁的一种非炎症也非肿瘤性良性病变。病理表现为囊壁增厚,可达正常的3-5倍、囊腔缩小、粘膜上皮增生、罗-阿窦增多和肌层增厚。罗-阿窦多扩大成囊并深入肌层,一般不超过浆膜层。窦较深者易发生胆汁淤积,形成结石,或并发感染。根据病变范围不同可分为三型:弥漫型,节段型和局限型。其中以局限型较多,常发生于胆囊底部,呈肿块样增生。

胆囊腺肌症超声图像特征有:

(1)胆囊壁弥漫性、节段性或胆囊底部局限性增厚。

(2)增厚囊壁内有类圆形无回声小囊腔样结构。

(3)囊壁内有结石强回声改变,后方有彗星尾征。

(4)脂餐实验,胆囊收缩功能亢进。

增厚囊壁内有类圆形无回声小囊腔样结构是区别于胆囊癌和慢性胆囊炎的重要特征。弥漫型胆囊腺肌症可通过脂餐实验与厚壁型胆囊癌和慢性胆囊炎鉴别。前者胆囊收缩功能亢进,而后二者收缩功能减低或丧失。局限型胆囊腺肌症超声难以与腺瘤或息肉鉴别。

13.胆囊癌的声像图特征有哪些?

胆囊癌多见于50岁以上女性,50%合并有慢性胆囊炎,80%伴有胆结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断性上腹痛,向右肩背部放射。患者消瘦食欲不振,可有恶心、呕吐,半数患者有阻塞性黄疽。临床触诊,可扪及肿大胆囊,压痛不明显。

胆囊癌声像图根据其不同的癌变特点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可分为四种类型:隆起型、厚壁型、混合型和实块型。

(1)隆起型:显示胆囊壁向腔内有结节状、蕈伞状、圆球形隆起。基底宽,边缘凹凸不平,内部回声不均匀,直径一般1.5cm左右。

(2)厚壁型:胆囊壁呈不均匀增厚,表现多不规则,往往以颈、体部增厚显著(见图29)。

(3)混合型:胆囊壁显示不规则的增厚,并且伴有结节状或蕈伞状突起物,突入胆囊腔,为隆起型和厚壁型的混合表现。

(4)实块型:胆囊形态失常,其内无回声区消失,充满低回声或不均匀回声,呈一实质性肿块图像,常伴有结石强回声团及声影。当癌肿浸润肝脏时,肝与胆囊之间的正常强回声带被破坏、中断甚至消失。癌肿侵及周围组织和肠袢时,则胆囊轮廓显示不清。本型为晚期表现。

各型胆囊癌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可见胆囊动脉及其分支迂曲扩张,血流信号丰富。病变区内也不检测到彩色血流信号,呈动脉频谱或动、静脉混合频谱,血流阻力指数较低。

14.胆管癌的超声图像特征是什么?需要与哪些疾病鉴别?

胆管癌指肝外胆管的恶性肿瘤,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起病缓慢,早期无特殊症状,黄疽常是最早就诊原因,晚期伴感染才有腹痛。肿块好发于胆总管远端及胆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处,多伴有明显的肝内外胆管的扩张。在胆汁无回声区衬托下可见胆管阻塞处肿瘤呈不同形态;

(1)乳头型:肿块呈乳头状强回声团,向腔内生长,边缘不整齐,后方无声影,与管壁多无分界。其形态、位置于脂餐后固定不变。

(2)截断型:扩张的胆总管远端突然截断,阻塞端及其周围区域可见到实性团块,边界不清楚,系癌组织浸润所致。

(3)狭窄型:癌肿沿管壁浸润生长,使管腔不规则狭窄,变细如鼠尾状。

间接征象有:

(1)病灶以上的肝内外胆管扩张及胆囊肿大。

(2)肝脏弥漫性肿大。

(3)肝门淋巴结肿大或肝内有转移病灶。

胆管癌需要与下列疾病鉴别:

(1)肝外胆管结石:结石有声影,可随体位改变移动,易与胆管癌鉴别。无声影结石且嵌顿不随体位移动或疏松泥沙样结石较难与之区别,但结石所在部位胆管壁完整、连续性好,加之结石嵌顿后的急腹症表现可以鉴别。

(2)胰头癌:胰头区探及实质性肿块:胆管癌时胰头正常。

(3)肝门区肿大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可压迫胆管导致梗阻,但梗阻部位团块包膜光滑、呈类圆形、回声相对较低、边界清晰,体积也较大,临床有原发病史。

(4)胆管内癌栓:胆管内可见点状稍强回声团块,但胆管壁光滑、连续性好,无被浸润现象。

(5)硬化性胆管炎:常伴肝内胆管硬化,管壁增厚,一般无胆道扩张。

15.先天性胆道异常的超声表现有哪些?

先天性胆道异常依据部位不同分为先天性胆囊异常及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

(1)先天性胆囊异常声像图特征:先天性的胆囊异常种类较多,一般均无重要临床意义,多偶然发现。其中常见的先天性胆囊异常有:

①皱折胆囊声像图显示在胆囊的体底部之间或颈体部之间有强回声皱壁,胆囊被分隔成前后两个相通的腔。

②双胆囊在肝下显示两个相互独立、分离而各自完整的胆囊图像是其特征。两个胆囊大小可一致或不一致。

③胆囊憩室一般胆囊形态、大小正常。囊壁局部向外突起,形成一个圆形的囊腔、大小约1cm,此囊与胆囊腔相通。憩室内常有小结石。

(2)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声像图特征:依据发生的部位不同有以下三种类型:

①先天性胆总管囊状扩张症胆总管局部膨大,呈囊状扩张,可为圆形、椭圆形、梭形,其内为液性暗区,后方有增强效应。囊内可以有结石征像,囊状扩张与近端胆管相通,较大的囊肿与远端胆管的关系常不易显示清楚。胆囊常被推移至腹前壁。

②先天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亦称卡路里病。囊肿沿左右肝管分布并与胆管相通,囊腔呈圆形或梭形液性暗区,有时可呈节段性或均匀性扩张。

③胆总管与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可合并存在。

16.梗阻性黄疸有哪些原因?超声如何判定梗阻部位?

(1)梗阻性黄疽的原因有:肝内胆管结石、肝脏肿瘤压迫肝内胆管、胆囊癌、胆管癌、胆总管结石、胆道蛔虫、炎症、肝总管肿瘤、慢性胰腺炎、胰头癌、壶腹周围癌、十二指肠肿瘤等。

超声依据胆道扩张来诊断梗阻性黄疽。当肝内小胆管与并行门脉形成平行管征,左右肝管内径>3mm,肝总管内径>6mm,胆总管内径>8mm,胆囊增大前后径>4mm时即提示胆道扩张。

(2)梗阻部位不同则超声表现不同:

①虽胆总管、肝总管正常,但左右肝管有两侧或一侧扩张,则提示肝内胆管阻塞。

②仅有胆囊肿大,而肝内、肝外胆管正常,提示胆囊管阻塞或胆囊本身存在病变。

③胆总管正常而肝内胆管或左右肝管扩张,提示胆总管上段肝门部有梗阻。

④多数情况下,胆囊与胆总管的张力状态是一致的,如胆囊扩张则提示其下端梗阻,胆囊不大提示其上端胆道梗阻。

⑤胆总管扩张是胆道下段梗阻的可靠佐证。

⑥胆管、胰管均扩张,提示Vater壶腹水平的阻塞。

17.哪些原因可造成胆囊壁增厚呈“双边影”改变?空腹超声检查胆囊不显示应考虑哪些可能?

造成胆囊壁增厚呈“双边影”改变的原因有胆囊本身疾病和非胆囊性疾病两类。前者常见于急性胆囊炎。后者常见于低蛋白血症、肝硬化、慢性肾病、急性肝炎、右心衰竭等也可造成胆囊壁增厚呈“双边影”(见图30)。

如超声检查技术正确,空腹时正常充盈的胆囊应易显示。胆囊不显示,应考虑以下可能:①慢性胆囊炎致胆囊萎缩,囊腔缩小或消失。②充满型胆囊结石。③实块型胆囊癌。④胆囊管水平以上胆管梗阻,胆囊未充盈。③胆囊内积气。多见于产气菌感染、消化道内瘘及胆系手术后。⑥胆囊先天性缺如或过小。⑦胆囊切除术后。⑧胆囊位置异常。

胰腺系统疾病超声诊断

五、胰腺系统疾病超声诊断 186.胰腺的解剖及毗邻关系如何? 胰腺为腹膜后器官,长12-15cm,宽3-4cm,厚l-2.5cm,横跨1-2腰椎间,分头、颈、体、尾四部分。胰头比胰尾偏低,胰腺长轴自右下向左上倾斜,约20o-40o角,胰腺形态一般有蝌蚪形、哑铃形、蜡肠形。胰头位于十二指肠曲内,后方邻下腔静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后外侧沟走行胆总管。肝脏位于其前方及右侧,胆囊位于其右前方。胰颈部最狭窄,长约2.0cm,其前方为胃,后方为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处。胰体前方为胃,后方为脾静脉。胰体向左延伸为胰尾,其前方为胃,左侧为脾,后方为脾静脉。 胰腺内有主、副胰管,二者之间有交通。主胰管起自胰尾,由胰尾部逐渐向胰头汇合变粗,在胰头左侧缘与胆总管汇合,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部分也单独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副胰管较主胰管短而细,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上方约2cm处。胰腺由十二指肠上、下动脉及脾动脉的分支供血。神经支配为腹腔神经丛分支。胰腺淋巴管丰富,引流路径多,故病变易经淋巴转移。 胰腺体表投影:上缘相当于脐上10cm,下缘相当于脐上5cm。 187.胰腺探查前有何准备及探查方法如何?正常胰腺的超声图像特征及正常值多少? 探查前准备:禁食8-12小时。前一天清淡饮食。肠胀气及便秘患者睡前服缓泻剂,晨起排便后检查。显示仍不满意者,可饮水500-800ml,使胃充盈做透声窗,胰腺可清晰显示。钡餐影响胰腺显示,消化道钡餐和胃镜检查当日勿行超声检查。 探查方法:患者一般采用仰卧位。显示欠清晰时可采用半坐位或坐位。探头置于上腹部正中1-2腰椎水平作各切面扫查,可显示胰腺。胰腺后方的脾静脉、肠系膜上动脉、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脊柱位置固定,可作为寻找胰腺的标志。如饮水后探查,病人可采取右侧卧位,经充盈胃腔可清晰显示胰腺。 正常声像图:横切显示胰腺呈长条形,边界清晰、光滑。胰头稍膨大,前端向左后突出,为钩突。胰头向左前方变窄,为胰颈。再向左前延伸,跨过1-2腰椎,在腹主动脉前方的为胰体。继续向左延伸至脾门,胰腺逐渐变细部分为胰尾。胰腺内呈均匀点状稍强回声,中央可见细长管状结构.内为无回声区,为主胰管结构。胰腺依次向后可见脾静脉、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脊柱横断面。纵切面:于下腔静脉长轴切面与肝左叶夹角处可探及胰头横断面,呈椭圆形。于腹主动脉长轴切面与肝左叶夹角处可显示胰体横断面,多为三角形。胰腺横断面边界清晰,内回声均匀。 胰腺测量及正常值:尚无统一标准。目前多在显示胰腺长轴切面时作垂直测量,为其厚度。一般于下腔静脉前方测量胰头,正常值<2.5cm;腹主动脉前方测胰体,正常值<2.0cm;脊柱左侧缘测胰尾,正常值<2.0cm。 188.胰腺炎的超声图像特征有哪些? 胰腺炎症分急性和慢性。急性胰腺炎又有水肿型和坏死型。水肿型急性胰腺炎主要病理表现为胰腺间质充血、水肿,病变较轻,较常见。坏死型急性胰腺炎病理表现为大量胰腺腺泡、脂肪、血管坏死,伴周围大量血性渗出液,死亡率高,较少见。慢性胰腺炎主要病理改变为纤维增生。急性胰腺炎病人多具有胆囊炎和胆结石病史。声像图表现为: (l)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大,可失去正常形态,轮廓不清。 (2)内回声减低,呈弥漫分布的弱点状,间有强弱不均、型态不整、边界不清的片状回声。严重水肿时呈透声暗区,似囊肿声像图。 (3)多伴胰腺区胃肠气体增多,以胰头区更甚,使探查更为困难。

胰腺疾病超声诊断

胰腺疾病超声诊断 胰腺(pancreas)超声解剖 上腹部的后腹膜脏器 胰腺大小随年龄的增加逐渐缩小 分为胰头、颈、体及尾部 胰腺的形态多变 胰尾最常见于脾门或附近 主胰管横贯胰腺 探测方法 准备:空腹8小时,必要时饮水 体位:仰卧位、侧卧位、半坐位 仪器:腹部超声诊断仪,3.5MHz探头 途径:脐与剑突之间横切、纵切;左肋间切。横切时脾静脉是确认胰腺的标志。 胰腺正常声像图 边界整齐光滑 中等回声,稍高于肝脏,光点细小均匀回声随年龄增加而增强 可呈蝌蚪形、哑铃形及腊肠形 主胰管呈线状强回声,内径1-2mm 正常值:胰头<3cm,体<2cm,尾1-3cm 急性胰腺炎 直接征象 胰腺肿大(局限性或弥漫性)、轮廓不清,内部回声减低,后方增强 常致胃肠道积气,气体反射增强,胰腺显示不清

间接征象 周围弱回声区(渗出、水肿) 可出现假性囊肿 常伴有胆系结石 腹水、胸水 慢性胰腺炎 胰腺轮廓不清,边界不规整,与周围分界不清 局限性增大 内部回声增高,不均,伴带状高回声 胰管不规则狭窄、扭曲、扩张 可合并假性囊肿、胰管结石 胰腺囊肿 真性囊肿 分为先天性囊肿、潴留性囊肿、寄生虫性囊肿 先天性多见于儿童,超声表现为紧靠胰腺或胰腺内出现边界清楚的无回声区,后方有增强 潴留性囊肿为后天性,超声表现边界清楚,但呈梭形的无回声区,周围有胰腺组织 胰腺囊肿 假性囊肿 一般由急慢性胰腺炎、外伤引起 可发生在胰腺附近,亦可出现在腹腔内任何部位 直径为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不等 胰腺局部一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内部可出现细小点状回声,后方回声增强 单发,可多发

胰腺癌 主要表现 发生在胰头部最多 胰腺局限性增大,弥漫性则形态不规则 病变以低回声和混合回声多见 肿块边界不清,轮廓不整 后方回声减弱 胰管可受压,蛇行或串珠状扩张 胰尾部肿瘤少见,易漏诊 胰腺癌 间接征象 胆管形态受压,胆道形态梗阻扩张 血管受压,如下腔静脉、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受压或移位 晚期可有肝转移、周围淋巴结肿大及腹水 胰岛细胞瘤 功能性(胰岛素瘤) 大于1cm者才易发现,呈弱回声,边缘规整 常位于体尾部 胰腺正常,需结合临床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较大,低回声多,光滑整齐 可囊性变、恶变

超声诊断学胰腺游宇光

第十一章胰腺 游宇光 第一节正常胰腺超声表现 1、正常胰腺呈蝌蚪形、哑铃形及腊肠形三种形态。分为头、颈、体及尾四部分。 2、正常胰腺的边界整齐、光滑。胰头稍膨大呈椭圆形。向左后突出部呈锄头形称钩突,是 胰头的一部分。沿胰头斜向前方偏左,突然变窄,称胰颈部。向左延伸绕过第1?2腰椎, 在腹主动脉的前方称胰体。继续向左延伸,胰腺逐渐变细,直至脾门称胰尾。 3、胰腺内部呈均匀细点状,其回声强度介于肝脏与肾窦之间,肥胖及老年人由于脂肪浸润 及纤维组织增生的影响,而回声增高。 4、正常值:张缙熙教授综合国内外的胰腺测量值,提出一种比较实用的成人正常值。即: 正常胰头<2.0cm,可疑增大2.1?2.5cm,增大>2.6cm;正常胰体、尾<1.5cm,可疑增大1.6 ‘ 2.0cm,增大>2.1cm。 引自夏焙,吴瑛主编.《小儿超声诊断学》.第一版.2001.304页. 第二节胰腺疾病 一、胰先天性异常 病理特征 先天性囊肿因胰腺导管、腺泡发育异常所致,多见于小儿,与遗传因素有关。环状胰腺因胰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腹侧胰腺始基部,应随十二指肠旋转,与背侧部相合拢,而十二指肠向右侧退出,形成一包绕胰头的环。如腹侧胰腺始基部未能随十二指肠旋转,而形成一带状胰腺组织环,部分或全部将

十二指肠包绕,导致十二指肠受压引起梗阻,但结构为正常 超声特征 (1)先天性囊肿:胰腺实质中单个或多发的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边界清楚,后壁回声增高。多发密集的小囊肿往往不能显示其液性囊腔,仅表现为胰腺实质回声增高而不均匀。如胰腺呈多囊结构,并显示有多囊肝、多囊肾时即可诊断为先天性多囊胰。 (2)环状胰腺:胰头增大,中央可见有食物、气体通过,胰管不扩张。 二、急性胰腺炎 病理特征 急性胰腺炎在病理解剖上可分为:急性水肿型(间质型)胰腺炎和出血坏死型(坏死型)胰腺炎。前者最多见,约占 90%。两种类型是同一病变的两个阶段。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可发展成为急性坏死型胰腺炎。其基本病理改变为: 1、胰实质坏死。 2、血管损伤引起的水肿,出血和血栓形成。 3、脂肪坏死。 4、伴随的炎症性反应。 超声特征 (1)胰腺肿大、轮廓不清,其肿大形式有两种:①全胰腺弥漫性、均匀性肿大。②局限 性增大,呈肿块样肿大。( 2)胰腺内部呈无回声暗区或弱回声。( 3)胰腺周围弱回声区:多在发病早期出现,为胰腺周围渗出和水肿样变化。(4)胆系异常:胆石引起的急性胰腺 炎占 60%。( 5)腹水、胸水:急性胰腺炎可伴发腹水和胸水。( 6)胰腺显着增大:可压迫肠系膜上静脉和下腔静脉。( 7)胰腺区呈气体全反射。有学者认为,胰腺区的气体反射增多,恰好说明是急性炎症的一种表现。 三、慢性胰腺炎 病理特征 慢性胰腺炎又称慢性复发性胰腺炎,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渐进性的胰腺广泛纤维化病变。其病理变化主要是小叶周围和腺泡间的纤维化,伴局灶性坏死和钙化。病理改变轻重不一。胰管常有多发性狭窄和囊状扩张,管腔不规则,管内常有结石和钙化,往往形成囊肿。 超声特征 胰腺轻度肿大或局限性肿大,整个胰腺肿大不如急性炎症明显或严重。胰腺轮廓不清,边界常不规则,与周围组织的界限不清。胰腺内部回声多数增强,分布不均,呈条状或带状。常合并假性囊肿、胰

(完整word版)胰腺疾病的超声检查

胰腺疾病的超声检查 一、适应症 (一)急性或慢性的中上腹部疼痛。 (二)急性与慢性胰腺炎、 (三)中、上腹部肿块。 (四)检测胰腺囊肿。 (五)检查胰腺肿瘤。 (六)阻塞性黄疸。 (七)持续性发热伴上腹肌紧张。 (八)多囊肾与肝、脾囊肿。 (九)腰部损伤,特别对小儿。 (十)介入性超声对胰腺的诊断与治疗。 (十一)术中超声。 二、禁忌症。 无特殊禁忌症。 三、检查前装备 (一)常规禁食8---12小时。 (二)如肠气干扰可于检查前2---3天内进食清淡食物,并于检查前一天睡前服缓泻剂,于检查前当日排便后进行检查。 (三)如胰腺因气体干扰探查不清,可饮水500---800ml,使胃腔充满液体,成为显示胰腺的良好声窗。 四、操作要点 (一)病人体位:仰卧位、坐位或立位、侧卧位。 (二)扫查方法:横切扫查以观察胰腺的长轴,纵切扫查坐位横切扫查的主要补充。 五、注意事项 由于胰腺位于腹膜后,超声扫查易受胃和横结肠气体的干扰,约有10%---20%患者胰腺显示仍不满意,因此扫查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一)应注意观察胰腺周围血管、 (二)纵切面扫查时,于肝与下腔静脉之间观察用胰头,肝与腹主动脉之间观察胰体。(三)注意与腹膜后肿物的区别。 (四)胰尾部时较难显示部位,应采用不同体位与扫查角度进行扫查。 (五)胃肠道胀气者,在扫查胰腺时可适当加压,以改善扫查效果。 (六)如是急性腹部疼痛,应行直立的X线检查左右上腹、膈下以排除空腔脏器穿孔。(七)如各种扫查方法与饮水后,胰腺仍无法显示,则应嘱病人改期并经充分准备后复查,并进行CT或MRI检查。 (八)注意小胰腺的观察,老年人胰腺一般较小。 (九)应注意超声扫查胰腺进常导致错误诊断的原因: 1、位于中线的胆囊。 2、肿大的淋巴结。 3、局限性腹水或腔内脓肿。 4、肝内囊肿或肿瘤。 5、腹膜后肿块。 6、十二指肠周围出血或积液。 7、胃的部分充盈。

胰腺炎的超声诊断

胰腺炎的超声诊断 刘建军 一、急性胰腺炎 (一)概述 急性胰腺炎是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胰腺的胰酶被激活外逸,发生胰腺自身消化。急性胰腺炎在病理上分为水肿型(间质型)和坏死型(出血坏死型)前者以间质水肿、充血、炎症细胞浸润渗出为主,后者以胰实质坏死、出血和血栓、脂肪坏死为主。急性胰腺炎可由暴饮暴食、酒精中毒、创伤、手术、内镜检查、高脂血症、胆道结石或蛔虫、胆胰肿瘤等引起。 (二)声像表现 1、灰阶超声 (1)胰腺弥漫性肿大:以前后径增加为主。个别为局限性肿大,多见于胰头和胰尾,与该部位胰管梗阻形成的局限性炎症有关。(2)形态和边缘的变化:比大小更能客观的反映胰腺的病理变化。水肿型胰腺边缘整齐,形态规则出血坏死型胰腺边缘模糊,形态不规则,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3)内部回声:水肿型为均一的低回声,出血坏死型呈高低混合回声,可见液化和钙化灶。 (4)胰管:轻度扩张或不扩张,如胰液外漏扩张可消失或减轻。(5)积液:常见于胰周、小网膜囊、肾前旁间隙。水肿型渗出较

轻,出血坏死型则较严重,甚至出现腹盆腔和胸腔积液。 (6)胰腺脓肿:胰腺正常结构消失,病灶为不均匀混合回声。 2、彩色多普勒超声 由于急性炎症的渗出和肠气干扰,胰腺血流显示困难。坏死区内血流信号完全消失。 3、超声内镜 比普通超声能更敏感地检出胰腺肿大,回声异常和胰周液性暗区。 (三)诊断要点 多数病例超声表现典型,结合临床和血淀粉酶检查一般可得到诊断。但10%-30%的病例超声检查可无异常。急性胰腺炎可在慢性胰腺炎的基础上发作,声像图同时可见慢性胰腺炎的改变。 二、慢性胰腺炎 (一)概述 慢性胰腺炎是慢性炎症所致的胰实质破坏和广泛的纤维化,胰腺腺胞和胰岛细胞的萎缩和消失,胰腺内、外分泌的不足,在我国胆道疾病是慢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胰腺炎与胆结石并存率达18%-50%。另外,长期大量饮酒、肠液返流、胰管梗阻、高钙血症和高脂血症等也可引起慢性胰腺炎。病理上分为三型:(1)慢性钙化型。以胰腺硬化、钙化、胰体缩小、胰管扩张和结石形成为主。(2)慢性梗阻性。我国此型多见,系由胆道疾病所致的胆源性胰腺炎。主要为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胰腺萎缩不明显。(3)慢性炎症型。少见,仅

胰腺癌的超声表现及诊断

胰腺癌的超声表现及诊断 摘要】目的讨论胰腺癌超声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并诊断。结论胰腺内肿物,边界不清,后方回声衰减,内部血供贫乏,胰头癌常伴胰管、胆管扩张。提高胰腺肿块的图像质量,提高病变的清晰度,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关键词】胰腺癌超声诊断 胰腺癌是常见的消化器肿瘤,高发年龄为45~65岁,病因尚不明确。病理分为胰管上皮细胞发生的胰管癌、腺泡细胞发生的腺泡细胞癌和胰岛细胞发生的胰岛细胞癌以及其他器官癌而来的转移癌。胰腺导管上皮癌最多见,胰岛细胞癌通常放在胰腺内分泌肿瘤内讨论。按肿瘤生长部位可分为胰头癌、胰体癌、胰尾癌和全胰癌,其中胰头癌占57%~62%、胰体尾癌占25%~33%,全胰癌占0~8%。胰头癌容易侵犯胆总管和肝门静脉,胰体癌容易侵犯脾静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膜后神经丛,胰尾癌易侵犯脾门和脾血管。转移途径以淋巴转移最常见。血行转移主要经肝门静脉转移,肝转移发生率最高,并可形成肝门静脉内癌栓。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12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超声声像图特征及鉴别诊断作如下分析。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2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36~72岁,患者上腹部不适、疼痛、消瘦、食欲减退。 2 超声表现 2.1灰阶超声 2.1.1胰腺内肿物:是胰腺癌的直接征象,<2cm的肿瘤多为均匀低回声,无包膜,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线,后方回声衰减不明显。肿瘤增大后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或呈高回声,部分可有钙化、液化、浸润状生长境界不清,后方回声衰减。 2.1.2胰腺大小、形态:肿瘤较大时胰腺多局限性肿大,轮廓不清,与周围器官境界消失,全胰癌者胰腺弥漫性增大。<2cm的肿瘤胰腺增大不明显。 2.1.3胰管扩张:胰管受肿瘤压迫和侵犯呈不同程度的均匀扩张,内壁平滑。有的胰头癌如主、副胰管相通且副胰管通畅,胰管可不扩张。 2.1.4胆管扩张:癌和转移的淋巴结浸润或压迫胆总管引起胆道梗阻扩张。可见扩张的胆总管中断于胰腺肿物内。 2.1.5胰周血管、器官的压迫和侵犯:肿瘤附近的血管被推移、挤压、变形,或管腔内实性回声,或被肿瘤包绕。常被侵犯的器官有十二指肠、胃、脾、胆囊等,器官表面的正常浆膜界面消失。 2.1.6淋巴结转移:胰周淋巴结肿大,内部低回声。 检查注意事项:①<2cm的肿瘤普通超声显示困难,胰腺大小无明显变化,胰管可无明显扩张,必要时行超声内镜检查;②脾动脉走行与胰管非常接近,易误认为扩张的胰管,应沿扩张胰管向头侧追踪管道走行以减少误诊,对于确认的扩张胰管,可追踪胰管的梗阻部位;③横切扫查时胰周围肿瘤易误为胰内肿物,必须结合多个切面鉴别;④副胰管与主胰管相通,或肿瘤位于胰腺钩突部时胰管内径可正常;⑤全胰癌可仅表现为胰腺内回声不均,边界不整,无明显局灶性肿块。 2.2彩色多普勒超声直径4cm以内的胰腺癌内部很少能测到血流信号,肿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