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后侧小切口腘绳肌腱取腱方法(实用干货)

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后侧小切口腘绳肌腱取腱方法(实用干货)

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后侧小切口腘绳肌腱取腱方法(实用干货)

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后侧小切口腘绳肌腱取腱方法(实用干货)

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康复计划

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康复计划 (在使用本计划指导练习前,应仔细阅读完全部内容,并经医生许可再予执行) ※注意事项: 1. 本计划所提供的方法及数据均按照一般常规情况制定,具体执行中需视自身条件及手术情况不同,在医生指导下完成。 2. 功能练习中存在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如疼痛在练习停止半小时内可消退至原水平,则不会对组织造成损伤,应予以耐受。 3. 肌力练习应集中练习至肌肉有酸胀疲劳感,充分休息后再进行下一组。练习次数、时间、负荷视自身情况而定,且应同时练习健侧。肌力的提高是关节稳定的关键因素,必须认真练习。 4. 除手术肢体制动保护外,其余身体部位(如上肢、腰腹、健侧腿等)应尽可能多地练习,以确保身体素质,提高整体循环代谢水平,促进手术局部的恢复。 5. 关节活动度(屈、伸)练习,每日只进行一次,力求角度有所改善即可,避免反复屈伸,多次练习。如屈曲角度长时间(>2周)无进展,则有关节粘连可能,故应高度重视,坚持完成练习。 6. 活动度练习后即刻给予冰敷15—20分钟。如平时感到关节肿、痛、发热明显,可再冰敷,每日2-3次。 7. 附录中带有阴影一侧为患侧。 8. 关节的肿胀会伴随整个练习过程,肿胀不随角度练习及活动量增加而增加即属正常现象,直至角度及肌力基本恢复正常肿胀才会逐渐消退。肿胀的突然增加应调整练习,减少活动量,严重时应及时复诊。 正文 一·早期——炎性反应期(0-1周) 目的:减轻疼痛,肿胀;早期肌力练习;早期负重;早期活动度练习,以避免粘连及肌肉萎缩。 功能练习的早期及初期,因肌力水平较低,组织存在较为明显的炎性反应,且重建的 韧带尚较为脆弱。故以小负荷的耐力练习为主。选用轻负荷(完成3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30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至疲劳为止。 ㈠手术当天: 麻醉消退后,开始活动足趾、踝关节;如疼痛不明显,可尝试收缩股四头肌。 ㈡术后一天: 1 踝泵——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5分/组,1组/小时。(见附录1—图1) 2 股四头肌等长练习(大腿前侧肌群)——即大腿肌肉绷劲及放松。应在不增加疼痛的前 提下尽可能多做。至少>500次/日 3 腘绳肌等长练习(大腿后侧肌群)——患腿用力下压所垫枕头,使大腿后侧肌肉绷劲及 放松。要求同上。(见附录1—图2) ㈢术后2天:拔除引流 1 继续以上练习。 2 踝泵改为抗重力练习(可由他人协助或用手扶住大腿)。(见附录—图3) 3 开始尝试直抬腿——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处,保持至力竭。(见附录1—图 4)。 4 开始侧抬腿练习,见附录1—图5、6。 ㈣术后3天: 1 继续以上练习。 2 负重及平衡——保护下双足分离,在微痛范围内左右交替移动重心。5分/次,2次/日。 (见附录1—图7). ——双足前后分离,移动重心。(见附录1—图22)。 ㈤术后4天: 1 继续以上练习。 2 加强负重及平衡练习,逐渐至可用患腿单足站立。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指导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指导 膝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是常见的运动伤之一,若损伤严重或断裂,需行韧带重建术,术后要在康复师指下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尽快恢复功能。 术后第一天: 目的:减少疼痛和肿胀,若病人有疼痛,可用冷敷、口服或肌注强痛定、度冷丁等止疼剂。 训练: 1、病人要充分休息。 2、患肢抬高,关节周围加冰袋间断冷敷,一般是30分钟,间隔2小时。 3、踝泵、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训练,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增加肌力。 术后第二天至术后两周: 目的:使膝关节能够完全伸直甚至过伸、最大限度的减轻肿胀、伤口愈合好、维持股四头肌的主动控制,能够达到屈曲90度。术后三天冰袋冷敷。 训练: 1、活动与第一天相同,可以坐起、站立、下地走,行走时要脚尖点地、拄双拐、部分负重行走。 2、尽量减少行走,以防止关节肿胀。(三天内患膝周围加冰袋,可以缓解疼痛、减轻肿胀) 4、膝关节被动伸直:病人平卧,脚跟垫高,使膝关节完全伸直。 5、进行膝关节最后5度伸直训练:在腘窝处放一软枕(直径15公分),直腿下压,持续10秒钟,放松。 6、股四头肌静力及直腿抬高训练。 7、必要时进行髌骨活动度训练(由内向外推动髌骨)。 术后两周至术后六周: 目的:使膝关节屈曲达到135度、减少膝关节肿胀、增加肌肉力量。 训练: 1、病人可以在床上、床下活动。 2、股四头肌的锻炼---静力、直腿抬高、内侧头。 3、腘绳肌的训练---如膝关节能够完全伸直,可平卧,屈髋90度,利用小腿的重力来进行弯曲。 4、最后5度伸直训练---腘窝下加一软枕,直腿下压。 5、如膝关节能够达到150度,可嘱病人做蹬车试验。 术后六周到九周: 目的:膝关节能够达到正常的伸屈度(伸直0度,屈曲150度)。 训练: 1、自由行走 2、腘绳肌可抗阻力 术后九周到十二周: 目的:增加肌肉力量,进一步完善膝关节的活动度和增加肌肉力量。

全国著名医院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康复治疗计划 整体康复目标:在保护移植物不受不利应力的影响下,逐渐恢复膝关节活动度和下肢力量。据文献报道,前叉韧带重建术后伸直受限可引起步态异常,加重髌股关节症状和股四头肌无力、术后2-3周内应达到完全伸直,因此建议患者早期行走或睡觉时将支具锁定在0度位。注意事项: 1、日常生活及自行锻炼时要佩戴支具,支具角度限制按手术医生嘱咐执行,由手术主刀医生决定支具和拐杖的使用时间。 2、合并半月板缝合手术者,关节活动度的训练进程和负重时间根据半月板的修复制定。 3、合并MCL损伤患者,避免外翻应力。 4、术后2周内避免主动伸膝40-0度。 一、术后急性期阶段(第0-1周) 康复目标:减轻疼痛和肿胀;早期肌力练习;早期渐进负重;强调膝关节完全被动伸直,避免过伸; 注意事项: 1、直腿抬高练习,利用异体或腘绳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术后24小时后可开始练习;利用髌腱重建者需减缓该项训练以避免加重切口处疼痛。 2、术后24小时内在支具保护下,利用双拐/单拐下地部分负重行走。 3、避免过多行走,以防止加重肿胀、疼痛。 功能锻炼内容: 1、踝泵运动:主动屈、伸踝关节,节活动至远端持续收缩5秒后放松,30个/组,1组/2小时。 2、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膝下垫枕,每次持续收缩5秒后放松。30个/组,10-20组/日。 3、腘绳肌等长收缩练习:每次持续收缩5秒后放松。30个/组,10-20组/日。 4、各方向直腿抬高练习(辅助主动运动):抬高至足跟离床1-0-15cm,保持5-10秒后放松。5-10个/次,3次/组,2-4组/日。 5、0-90度内主动屈膝/辅助下主动伸膝,5个/次,3次/组,2组/日。 6.髌骨松动训练(采用卧位辅助主动运动方法):治疗师抬起下肢以减少患者负重并推移髌骨,同时让患者足跟贴床面主动进行屈伸膝关节运动,5-10个/次,3次/组,1组/日。 7、卧位自我牵伸腘绳肌:俯卧位,膝下垫薄枕,主动伸膝,每次5min,1次/2小时。

后交叉韧带重建术

手术方法 1.21 移植物的获取及准备:自同侧胫骨结节下内侧行3~ 4cm直切口, 显露鹅足腱,翻开缝匠肌腱膜, 显露半腱肌 腱和股薄肌腱, 分别将肌腱游离端套入肌腱剥离器, 屈膝90, 牵拉肌腱游离端, 上推剥离器, 于腱腹交界部切断, 取出肌腱, 去除残留肌组织, 肌腱长度约260~320 mm(图1)。将取下的半腱肌腱、股薄肌腱各折叠为两股, 用爱惜 康5号不可吸收线编织线缝合两端约3cm段, 测量移植腱 直径, 其直径一般为7.0~8.0 mm, 长度约为120 mm。对 折后的另一端用爱惜帮康2号不可吸收线编织线套住移植 物对折端,用美蓝在此端3cm处作标记。肌腱在80N的预 张力下牵拉20分钟。 1.22 关节镜入路:标准的前外、前内入路。 1.23 骨隧道的制备:用气化刀修整PCL残迹, 在不影响视 野及操作的前提下尽量多保留原PCL残迹及其包绕的滑膜, 经髁间窝置入剥离器, 适当剥离后关节囊。先从外侧入口 置入股骨止点定位器于股骨髁间窝内侧壁, 左膝1∶30~ 2点, 右膝10点~10∶30, 距软骨缘6~9 mm位, 自股内 侧髁钻入导针, 沿导针钻直径与移植腱相同的股骨隧道, 深度为3cm,随后用4.5mm空心钻钻穿(图2)。再从前内 侧入口将胫骨止点定位器置于胫骨后窝, 关节线平面下

1cm处, 自胫骨结节平面前内侧2cm呈45°角打入导针, 沿导针钻直径与移植腱相同的胫骨隧道。 1.24 移植物植入及固定:用双股钢丝从胫骨隧道出口送入 关节腔内(图3),从外侧入口用抓钳将双股钢丝引出,将 编织缝合端的4股缝线引入双股钢丝内,随后用双股钢丝 从胫骨隧道将4股缝线拉出,拉紧4股缝线将移植腱导入 关节内,再慢慢进入胫骨隧道内。用带孔导针从前外侧入 口插入股骨隧道,将双股牵引线插入导针孔内,抽出导针 将双股引线带出,提拉双股引线将移植腱引入股骨隧道至 标记线。在股骨隧道与肌腱间隙,在上缘平行隧道插入导针, 沿导针向股骨隧道拧入挤压螺丝钉, 至平骨隧道关节内口 平面, 持续牵拉移植腱下端,伸屈膝关节5~6次, 于屈膝70°位在作前抽屉试验时进一步拉紧移植腱下端,自胫骨 隧道外口平行于隧道插入导钉, 沿导针向胫骨隧道拧入挤 压螺丝钉, 至平骨隧道关节内口平面, 再将移植物胫骨端 或其牵引线与鹅足腱残端拉紧缝合。最后检查重建PCL的 位置、张力和固定稳定性(图4)。 1.25 复合韧带损伤的处理: 对于合并新鲜的半月板损伤 均采用气化刀修整。对于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可同时重建;对于合并陈旧的后外复合体损伤,则同时行重建术。 1.26术后处理:术后24~48 h 拔除引流管。术后第二天开 始进行直腿抬高功能锻炼,每次15 s,每日60~100次。各

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脊髓及神经根受压体征,应考虑本病可能。 M RI是诊断椎管内肿瘤的主要手段,M RI平扫脊膜瘤一般呈等T1信号和等或略长T2信号且信号均匀,增强均匀强化,部分可见脊膜尾征具有特征性[2]。而神经鞘瘤一般为长T1信号和长T2信号,由于发生囊变坏死信号往往不均匀[3]。术前详细阅读影像资料,区分肿瘤的种类及位置,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充分准备,对临床手术治疗有非常重要意义。 手术切除为治疗神经鞘瘤的唯一方法。多采用俯卧位,因此体位能保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减少脑脊液丢失,减少空气栓塞。术中通过切除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棘突及椎板显露肿瘤。一般不切开上下椎板之关节面,以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4]。神经鞘瘤起源于感觉神经根背侧,然后逐渐向硬膜下腔外侧方和腹外侧方生长并被蛛网膜包裹。有人指出对于肿瘤起源的神经根须行切断。切断这些神经根即使在颈椎和腰椎膨大水平也很少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缺失。通常这些神经根的功能已被邻近的神经根所代偿[5]。本组病例应用显微技术将肿瘤与脊髓分开并将伸入到肿瘤内的背根切断未见神经功能障碍。对于大的肿瘤通过反复囊内外切除使其瘤体缩小,最后在不损伤脊髓和邻近神经根的情况下完整切除。 脊膜瘤绝大多数位于硬膜下,少数完全位于硬膜外,首选手术治疗。如果掌握好神经显微手术技术,在肿瘤分离切除术中耐心细致地保护正常神经组织和血管,术后发生神经功能障碍加重并不多见[6]。本组脊膜瘤手术均采用后正中入路。对于脊髓后方脊膜瘤椎板切除后术野内即为瘤体。对于脊髓侧方肿瘤,可将瘤侧椎弓根扩大切除以增加肿瘤显露。对位于脊髓腹侧和腹外侧的肿瘤,因受神经根和脊髓遮挡,显露肿瘤基底和分离脊神经粘连相对困难,需切除上下1~2个齿状韧带,将脊髓牵向一侧以增加显露。对位于脊髓侧方,腹外侧及腹侧的肿瘤,首先切开位于肿瘤表面的蛛网膜,电凝离断肿瘤在硬脊膜的附着点可减少切除瘤体过程的出血。对于脊髓腹外侧及腹侧的肿瘤应分块切除,至肿瘤塌陷空间增大后,再仔细分离与脊髓粘连的肿瘤囊壁,该囊壁与脊髓神经之间有蛛网膜界面,应严格按此界面分离保护神经脊髓,完全切除肿瘤。肿瘤切除后妥善处理受累的硬脊膜可降低肿瘤的复发率。我们体会应根据肿瘤不同部位采取以下方式处理肿瘤附着的硬脊膜:(1)脊髓背侧脊膜瘤环形切除肿瘤附着的硬脊膜,再扩大修补缺损。(2)脊髓侧方脊膜瘤在镜下仔细剥离并将硬膜内层切除,再以双极电凝反复烧灼该处硬膜外层以杀灭可能残留的瘤细胞。(3)对于脊髓腹侧或腹外侧脊膜瘤切除后有人认为仅烧灼处理肿瘤附着点不但并发症少疗效确切,且与切除肿瘤附着处比较复发率无明显增高。所以我们术中尽量将该处硬膜内层切除然后烧灼硬膜外层。有人提出手术切除是治疗脊膜瘤的有效方法,但脊髓压迫症的预后与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状态有关。脊髓受压时间愈长程度愈严重则术后恢复愈差。本组1例T4段腹侧脊膜瘤,病程较长,术前左下肢肌力约 级,术中该段脊髓明显受压,充血肿胀,虽在显微镜下肿瘤顺利切除但术后左下肢功能未见明显恢复,该病例提示应尽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杨树源 神经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1214 [2] Cez en F,Kahraman S,Canak i Z,et al Review of36cases of spinal cord men ingioma[J] Spine,2000,25:727 731 [3] 田铭林 M RI增强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J] 医学影像 学杂志,2004,14(5):354 356 [4] 王忠诚 神经外科手术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7:517 [5] 王忠诚 神经外科学[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 966 [6] 黄玮,杨雷霆,冯大勤,等 显微手术切除31例脊髓髓内胶质瘤 分析[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25:785 (收稿日期:2010 08 23) 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甄景华,于晓东,董旭,张爽,莫方毅 铁法煤业集团总医院骨外三科,辽宁调兵山112700 前交叉韧带损伤,是严重的膝关节损伤,致膝关节力学异常。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目的是使膝关节运动学恢复正常并阻止进行性退行性关节病。早期行韧带重建可防止关节软骨、半月板及其他关节结构的继发性损伤。采用自体腘绳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因具有不破坏伸膝装置、术后并发症少及操作简单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关节镜下采用4股自体腘绳肌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6例,临床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男11例,女5例;左膝9例,右膝7例;年龄28~50岁,平均36岁。14例新鲜损伤,2例陈旧损伤(半年);临床表现:本组16例术前均有膝关节疼痛、肿胀、跛行等症状,2例陈旧损伤表现膝关节无力。体检抽屉试验阳性,Lanchman试验阳性,磁共振成像(M RI)均显示前交叉韧带断裂,9例股骨止点断裂、4例胫骨止点断裂、3例中间断裂。本组病例均为单纯前交叉韧带断裂,不合并后交叉韧带断裂、内侧副韧带断裂。合并半月板损伤7例。所有手术均在关节镜下行4股腘绳肌肌腱单束重建,股骨端采用带袢钢板固定,胫骨端采用空心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及皮质骨螺钉固定。 1 2 手术方法 1 2 1 前交叉韧带残端处理 建立膝关节前内侧、前外侧入路,进行关节镜顺序检查。明确交叉韧带损伤情况及合并损伤。对合并半月板损伤的行半月板部分切除,刨刀清理交叉韧带残端。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

用骨-腱-骨在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治疗 -----北京积水潭医院物理康复科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活动已成为生活娱乐的一部分,因此前交叉韧带(ACL)的损伤越来越普遍。前交叉韧带是防止胫骨相对股骨向前滑动的最主要的限制性韧带。前交叉韧带的断裂允许胫骨向前移位,可造成膝关节不稳定的反复发作,并可损伤半月板和膝关节面。修复前交叉韧带的目的是恢复正常膝关节的动力学结构,消除膝关节的不稳定,使膝关节由于退行性疾病造成的功能障碍减到最低。对大多数运动员和喜欢体育活动的人来说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是首选治疗。而骨-腱-骨自体移植物相对于其它移植物来说有愈合快、韧带强度大和可以早期负重的优点,因此我院把骨-腱-骨自体移植物作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首选。不论手术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患者功能恢复重返社会的关键是康复。 康复程序: 术前阶段: 康复目的 病人要对手术和康复治疗有充分的生理和心理准备 准确的生理学基础 恢复患侧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 减轻肿胀/水肿 增强膝关节肌肉力量 确定特殊的要求 确定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 临床康复治疗 心理上的准备:服从,期望值,注意事项 减少肿胀、水肿并控制疼痛 P、R、I、C、E:保护(protect)、休息(rest)、冰敷(ice )、压迫(compression)、抬高患肢(elevation ) 冷疗和弹力衣(橡胶或塑料制品)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水肿 合适的支具 行走训练:强调正常步态 练习使用拐杖 被动(PROM)、主动(AROM)、主动-助动(AAROM)关节活动度训练被动关节活动训练:Biodex system 3,被动模式,以病人耐受程度为限,每天可增加1-2o。 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力训练:Biodex system 3等速肌力训练 Biodex system 3闭链训练用来提高神经肌肉的控制性第一阶段(减轻急性期症状,术后1—7天) 康复目的 保护移植物——避免突然负重和过多的剪力张力对ACL的影响 充分的被动伸展——避免屈曲挛缩 促进伤口愈合——避免过度的训练 减轻疼痛、渗出、肿胀和水肿 被动活动0o--90o

改良式自体腘绳肌腱四重固定法重建前交叉韧带

改良式自体腘绳肌腱四重固定法重建前交叉韧带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四重固定法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科室共诊治40例ACL损伤患者,取自体半腱肌与股薄肌腱,在关节镜下股骨侧采用纽扣钢板和挤压螺钉双重固定,而胫骨侧采用拉力螺钉结合挤压螺钉双重固定,重建ACL。观察此方法固定的稳定性以及术后疗效。随访采用Lysholm 评分标准评价手术前后关节功能。结果本组患者40例,随访6~26 个月,平均16.5个月。关节活动均恢复正常,Lysholm 评分较术前提高,术前(53.5±6.5)提高至术后(96.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四重固定法重建前交叉韧带近期疗效好,操作简单,移植物固定牢靠,能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缩短康复时间。 标签: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改良式自体腘绳肌腱四重固定法;疗效 近年来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逐渐增多,导致膝关节不稳,加速关节退变而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影响日常活动和运动功能。手术重建已经成为常规的治疗方法,采用自体四股腘绳肌腱与微型纽扣钢板(Endbutton)、挤压螺钉重建前交叉韧带虽然应用较早,但存在远期松弛率高的缺陷[1]。2008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收治ACL损伤患者40例,采用改良式自体腘绳肌腱四重固定法重建前交叉韧带,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患者,男25例,女15例,年龄25~46岁,平均35岁。运动损伤12例,车祸18例,摔伤8例,重物砸伤2例。左膝23例,右膝17例。所有患者均有明显膝关节不稳症状,术前膝关节疼痛17例,打软腿18例。体检:前抽屉试验阳性30例,弱阳性7例,阴性3例。Lachman试验32例为阳性,8例阴性;轴移试验38例阳性,2例阴性。合并后交叉韧带(posterio cruciate ligament,PCL)断裂2 例,内侧副韧带损伤4例,外侧副韧带损伤1例,内侧半月板损伤5例,外侧半月板损伤3例。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2]为40~68分,平均(53.5±6.5)。术前均行MRI检查,ACL完全断裂30例,损伤10例。 1.2手术方法 1.2.1术前准备硬膜外或腰硬联合麻醉后,再次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检查膝关节稳定性,若胫骨前移小于 5 mm,应先行膝关节镜检查,以明确ACL 损伤情况及有无伴随其他损伤。 1.2.2腘绳肌腱切取与制备膝关节屈曲90度位,于胫骨结节内侧2 cm纵切口,鹅足附着处分离半腱肌和股薄肌腱,以开口取腱器取腱,将肌腱拉紧,沿肌腱纵轴平行推进肌腱剥离器, 取下长度约25~30 cm 左右的肌腱。交由助手刮除腱端的肌肉组织,两端用2 -0不可吸收线编织缝合2~3 cm。对折两根肌腱成四股,以20 N拉力预张移植物肌腱10 min,测量四股肌腱直径,以浸有庆大霉素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指导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指导 膝前交叉韧带损伤,是常见的运动伤之一,若损伤严重或断裂,需行韧带重建术,术后要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尽快恢复功能。 术后第一天: 目的:减少疼痛和肿胀,若病人有疼痛,可用冷敷、口服或肌注强痛定、度冷丁等止疼剂。 训练:1、病人要充分休息。 2、患肢抬高,关节周围加冰袋间断冷敷,一般是30分钟,间隔2小时。 3、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训练,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增加肌力。 4、进行CPM训练,从完全伸直到屈曲90度,速度要缓慢。 术后第二天至术后两周: 目的:使膝关节能够完全伸直甚至过伸、最大限度的减轻肿胀、伤口愈合好、维持股四头肌的主动控制,能够达到屈曲90度。术后三天冰袋冷敷。 训练:1、活动与第一天相同,可以坐起、站立、下地走,行走时要脚尖点地、拄双拐、部分负重行走。 2、尽量减少行走,以防止关节肿胀。(三天内患膝周围加冰袋,可以缓解疼痛、减轻肿胀) 3、进行CPM训练,从完全伸直到屈曲90度。

4、膝关节被动伸直:病人平卧,脚跟垫高,使膝关节完全伸直。 5、进行膝关节最后5度伸直训练:在腘窝处放一软枕(直径15公分),直腿下压,持续10秒钟,放松。 6、股四头肌静力及直腿抬高训练。 7、必要时进行髌骨活动度训练(由内向外推动髌骨)。 术后两周至术后六周: 目的:使膝关节屈曲达到135度、减少膝关节肿胀、增加肌肉力量。训练:1、病人可以在床上、床下活动。 2、股四头肌的锻炼---静力、直腿抬高、内侧头。 3、腘绳肌的训练---如膝关节能够完全伸直,可平卧,屈髋90度,利用小腿的重力来进行弯曲。 4、最后5度伸直训练---腘窝下加一软枕,直腿下压。 5、如膝关节能够达到150度,可嘱病人做蹬车试验。 术后六周到九周: 目的:膝关节能够达到正常的伸屈度(伸直0度,屈曲150度)。训练:1、自由行走 2、腘绳肌可抗阻力 术后九周到十二周: 目的:增加肌肉力量,进一步完善膝关节的活动度和增加肌肉力量。训练:1、活动,负重行走。 2、直腿抬高 3、最后5度伸直

前叉韧带术后恢复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前叉韧带术后恢复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期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 发表时间:2010-07-03 发表者:马勇(访问人次:3839) 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都会收到一份《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方案》,上面详细列举了术后各个时间段的康复内容。事实上,即便有这个康复计划,患者朋友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扰。在门诊复查和术后患者电话咨询中,我发现了不少问题,现将此类问题做一总结并提出注意事项,以供参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马勇 一、术后常见症状 1. 后方疼痛 现在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主流技术是用自体腘绳肌腱。术后的这种疼痛一般为取腱时取腱器造成皮下组织、深筋膜等损伤引起,表现为大腿后方或者膝关节后方疼痛。此类疼痛一般持续至术后1周左右,也有患者根本就没有此类疼痛。有时会有少量出血渗至皮下也会有刺激从而产生疼痛。患者可以自己观察,若看到大腿后方或者膝关节后方的皮下有淤血,轻度压痛,没有明显肿胀,就是正常现象。这种疼痛较轻或仅有压痛,一般在术后1周左右出现,会持续3-4周。 2. 体温升高 术后体温轻度升高,在38℃以内,持续不过4天,一般为术后吸收热,属正常情况。如果体温超过38℃或体温尽管在37.5℃左右但持续时间大于4天,要警惕术后感染或呼吸道等感染,需尽快就医。 3. 关节肿胀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一般都会有肿胀,因软骨等损伤的程度不同,肿胀的程度也不一样。较轻的患者在术后4-6周肿胀就会好转,一般在术后3个月内可以消肿,如果软骨损伤较重,术后6-8个月膝关节肿胀的患者也有。一般建议3个月以上膝关节没有消肿的患者要及时就医。膝关节肿胀一般为积液引起,若感觉膝关节肿胀很明显、张力很大(有时会伴有体温升高),应看门诊,由手术医生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要穿刺抽液及加压包扎等。3个月以内的轻度肿胀,若正在进行膝关节屈膝等角度康复,可加强冰敷(详见后述)。若膝关节活动度已经恢复,可以外用关节洗药、口服扶他林等进行消炎,同时加强膝关节肌力练习(详见后述)。 4. 内踝淤血

前交叉韧带损伤预防与治疗

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一、ACL损伤概述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位于关节内,起自股骨髁间窝外侧面后部, 向前、向远端、向内附着于胫骨平台髁间棘前部(图1)。ACL主管膝关节前向稳定性及部分旋转、侧向稳定性,在体表无法触及,一般患者难以直接感知此韧带的损伤。 在国内,普通人群ACL损伤的发生率没有确切统计,专业女性运动员ACL 损伤的发生率为0.71% , 男性为0.29% , 女性为男性的2.37倍。有报道称,美国每年有80,000-250,000人次ACL损伤事件的发生,其中,15-25岁的年轻患者占据50%以上;早在1996年,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就称美国每年约施行100,000例ACL重建手术。作者所在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目前每年ACL 的重建数量在1700例以上。遗憾的是,相当多的ACL损伤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对此类损伤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是一个原因;此外,临床医生对ACL损伤的认知不一也导致了一些患者未获及时有效的处理。

ACL损伤一般出现在体育运动中,橄榄球、篮球、足球、滑雪等项目尤其多见。除了膝关节与他人碰撞致伤外,78%的ACL损伤为非接触性,常发生于落地、急停及暴力扭转等动作。足球运动中,移位防守以及奔跑中踢球相对危险;篮球运动中,侧跳转身以及单腿落地相对危险;在滑雪运动中滑雪板前端受阻时,膝关节外翻旋转,是较为典型的ACL非接触性损伤机制(图2)。急性损伤者多有膝关节肿胀,主要为关节积血所致,一般可在伤后数分钟至3小时内发生。急性膝关节损伤(排除骨折者),出现膝关节积血者70%合并有ACL损伤。 ACL损伤合并半月板撕裂的发生率在60%左右,随着ACL损伤后病程的延长,半月板损伤比率和严重程度相应增加,一些半月板在刚刚损伤时可以缝合,但是随着撕裂瓣反复磨损、变性或撕裂瓣本身再撕裂,会导致半月板部分切除或者切除的比例上升。有时半月板发生“桶柄样撕裂”(也叫“提篮损伤”,图3),其撕裂瓣移位至髁间窝下方,使膝关节出现交锁症状,患者主诉关节“卡住”,关节弹性固定于某一角度或表现为伸直、过屈受限。提篮损伤内侧半月板多见,外侧半月板较少。随着时间延长,伸直或者屈曲可能会有改善,但此时半月板的撕裂瓣已经被压迫严重导致变形变性,无法修复了。若合并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可在损伤的侧副韧带处出现肿痛。内侧副韧带损伤又多表现为股骨内上髁(内侧副韧带的附着点)的表面肿胀、压痛或(和)胫骨结节内侧的压痛。 ACL损伤的临床研究经历了如下阶段: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其损伤后会引起膝关节不稳以及继发损伤,较为一致的观点是,ACL损伤后若不及时处理,会导致膝关节早期的退行性病变。ACL重建手术成为其损伤的主流治疗方式,并引发国内外关节镜技术的革新。第二个阶段是ACL重建移植物的更替,由自体髌腱(BTB)移植重建过渡到自体腘绳肌腱(半腱股薄肌腱,STG),后者因技术简捷、并发症少而获得临床医生与患者的青睐。此外,异体肌腱一般被

前交叉韧带重建半月板缝合术后康复程序简

康复计划 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术式: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及半月板缝合 一·术后第一天-第2周 支具锁定于0度避免热疗 1踝泵: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清醒时尽可能多做。5分钟/组,1组/小时。 2,正确体位摆放:坐位伸膝,膝关节维持0度,30分钟/次,2次/天。 3,肌力练习:股四头肌、腘绳肌等长练习 ——下肢伸直,大腿前后侧肌肉收缩及放松,;500次/天 直腿抬高练习 ——支具锁定于0度,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20处, 保持5秒。前后2个方向抬腿,10次/组,2-3组/天。 4,冰敷如感到关节肿、痛、发热明显,可冰敷15—20分钟,每日2-3次。

二·术后第3周-第4周支具锁定于0度 1:开始被动屈曲,逐渐增加角度至0-60度。活动度练习 后即刻冰敷15-20分钟。 2,继续以上肌力练习。 3,不负重下站立及转移练习 三·术后第5-6周复查一次,如关节功能与计划差别很大请随时骨科及康复科复查 1,活动度练习和冰敷:被动屈曲0-90度,每周增加10-20度 2,加强肌力练习 3,不负重下站立及转移练习 4,支具锁定于30度 四·术后第7-8周 1,活动度练习和冰敷:被动屈曲逐渐达到0-110度。

2,强化肌力练习。 3,开始负重练习及重心转移练习,渐进性负重,由体重的10-30%开始,移动重心练习,腋杖保护下维持正常步态。 4,支具锁定于50-70度 五·术后第9-12周复查一次 1,活动度练习和冰敷:被动屈曲逐渐达与健侧相同,增加主动活动度练习。 2,强化肌力练习,增加俯卧位勾腿练习,静蹲练习。 3,加强负重、平衡、步态练习,腋杖保护下维持正常步态。 4,支具调整至90度以上,每周增加20度 六·术后3个月后膝关节稳定后去除支具 1,活动度练习,增加主动活动度练习。 2,强化以上肌力练习,可增加单腿蹲起练习。 3,无辅助下正常步态行走,恢复日常生活。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期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期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 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都会收到一份《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方案》,上面详细列举了术后各个时间段的康复内容。事实上,即便有这个康复计划,患者朋友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扰。在门诊复查和术后患者电话咨询中,我发现了不少问题,现将此类问题做一总结并提出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一、术后常见症状 1. 后方疼痛 现在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主流技术是用自体腘绳肌腱。术后的这种疼痛一般为取腱时取腱器造成皮下组织、深筋膜等损伤引起,表现为大腿后方或者膝关节后方疼痛。此类疼痛一般持续至术后1周左右,也有患者根本就没有此类疼痛。有时会有少量出血渗至皮下也会有刺激从而产生疼痛。患者可以自己观察,若看到大腿后方或者膝关节后方的皮下有淤血,轻度压痛,没有明显肿胀,就是正常现象。这种疼痛较轻或仅有压痛,一般在术后1周左右出现,会持续3-4周。 2. 体温升高 术后体温轻度升高,在38℃以内,持续不过4天,一般为术后吸收热,属正常情况。如果体温超过38℃或体温尽管在37.5℃左右但持续时间大于4天,要警惕术后感染或呼吸道等感染,需尽快就医。 3. 关节肿胀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一般都会有肿胀,因软骨等损伤的程度不同,肿胀的程度也不一样。较轻的患者在术后4-6周肿胀就会好转,一般在术后3个月内可以消肿,如果软骨损伤较重,术后6-8个月膝关节肿胀的患者也有。一般建议3个月以上膝关节没有消肿的患者要及时就医。膝关节肿胀一般为积液引起,若感觉膝关节肿胀很明显、张力很大(有时会伴有体温升高),应看门诊,由手术医生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要穿刺抽液及加压包扎等。3个月以内的轻度肿胀,若正在进行膝关节屈膝等角度康复,可加强冰敷(详见后述)。若膝关节活动度已经恢复,可以外用关节洗药、口服扶他林等进行消炎,同时加强膝关节肌力练习(详见后述)。 4. 内踝淤血 重建前交叉韧带取腱处或者骨道口会有少量出血,出血量若在20-30ml以上则不能在其附近吸收。不能吸收的出血会沿着皮下与深筋膜之间的间隙向下流之内踝处停留,慢慢渗出,在皮下形成青紫等淤血的表现,按之有轻度疼痛。这种现象一般在术后7-10天出现,持续3-4周。有时淤血也会在胫骨前方或者表现为胫骨前方的肿胀等,可局部热敷、加强踝泵练习,促进其吸收。 5. 皮肤麻木 这种麻木的特殊区域是取腱切口的前下外侧或者小腿内侧,其它区域麻木需就医。此类皮肤麻木的原因为取腘绳肌腱时隐神经损伤,有临床研究认为取腱时用斜切口可以减少隐神经的损伤,但仍不能有效避免。这种麻木不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但是会引起轻度不适或恐慌。大部分麻木感在术后3个月-6个月恢复,恢复初期可有局部皮肤的虫咬感或者发痒的感觉,不必担心;有的要延续到术后1年左右才可恢复。 6. 行走不利 所谓行走不利即是行走时有“瘸”的现象。一般多见于术后膝关节伸直受限,术后早期有些患者往往注重于屈膝练习,伸直往往差3-5°,这样患者在行走时患膝会“拖后腿”,造成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流程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流程 (一)初期(术后0— 2周) 目的:减轻疼痛及关节肿胀;早期进行肌力练习及关节活动度练习,以防治粘连及肌肉萎缩。练习的初期以静力练习(关节不活动,保持某一姿势直至肌肉疲劳)为主。逐渐增加小负荷的耐力练习,即选用轻负荷(完成3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30次/组,组间休息30 秒,2-4组连续练习,至疲劳为止。 不得过多行走!不应以行走作为练习方法!否则极易引发关节肿胀和积液,影响功能恢复及组织愈合。 1. 手术当天: 麻醉消退后,开始活动足趾、踝关节;如疼痛不明显,可尝试收缩股四头肌。 2. 术后第一天:术后 24小时可扶双拐脚不着地行走 (1)踝泵一一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尽可能多做。(对于促进循环、消退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如图1) (图1) (2)股四头肌等长练习,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大于500次/每日) (3)腘绳肌等长练习,患腿放于枕头上,用力下压所垫枕头,使大腿后侧肌肉绷劲及放松。要求同上,大于 500次/每日(如图2)。 (图2) (4 )正确体位摆放:患腿抬高放于枕头上,足尖向正上方,不能歪向一边,膝关节下方应空出,不得用枕头将腿垫成微弯位置。如疼痛不可忍受,则在医生指导下摆放于舒适体位。 (5)股薄肌、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开始尝试直抬腿: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 15 cm处,保持至力竭。10次/组,2—3组/日。(如图3) (图3) (6)髌腱(骨-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如髌腱切口处的疼痛较明显,可2-3日再行上述练习,且次数减半。 3 ?术后第2天:视情况拔除引流管 (1)继续以上练习。 (2)踝泵改为抗重力练习(可由他人协助或用手扶住大腿)。每次下床后进行可有效防止肿胀。 (3)开始侧抬腿练习,30次/组,2 — 4组/日,组间休息30秒。 (4)开始后抬腿练习,俯卧(脸向下趴在床上),患腿伸直向后抬起至足尖离床面5厘米为1次,30次/组,2 — 4组/日,组间休息30秒。 4?术后第3天:根据情况由医生决定开始关节活动度练习。 (1 )继续以上练习。 (2)负重及平衡一一保护下双足左右分开,在微痛范围内左右交替移动重心,争取可达到单腿完全负重站立,5分/次,2次/日;双足前后分离,移动重心,争取可达到单腿完全负重站立。(3)开始屈曲练习(微痛范围内,早期练习尚有一定危险性。) (4)屈曲练习后即刻冰敷 20分左右。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期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完整版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期常见问题及注意事 项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都会收到一份《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方案》,上面详细列举了术后各个时间段的康复内容。事实上,即便有这个康复计划,患者朋友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扰。在门诊复查和术后患者电话咨询中,我发现了不少问题,现将此类问题做一总结并提出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一、术后常见症状 1.后方疼痛 现在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主流技术是用自体腘绳肌腱。术后的这种疼痛一般为取腱时取腱器造成皮下组织、深筋膜等损伤引起,表现为大腿后方或者膝关节后方疼痛。此类疼痛一般持续至术后1周左右,也有患者根本就没有此类疼痛。有时会有少量出血渗至皮下也会有刺激从而产生疼痛。患者可以自己观察,若看到大腿后方或者膝关节后方的皮下有淤血,轻度压痛,没有明显肿胀,就是正常现象。这种疼痛较轻或仅有压痛,一般在术后1周左右出现,会持续3-4周。 2.体温升高 术后体温轻度升高,在38℃以内,持续不过4天,一般为术后吸收热,属正常情况。如果体温超过38℃或体温尽管在37.5℃左右但持续时间大于4天,要警惕术后或呼吸道等感染,需尽快就医。 3.关节肿胀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一般都会有肿胀,因软骨等损伤的程度不同,肿胀的程度也不一样。较轻的患者在术后4-6周肿胀就会好转,一般在术后3个月内可以消肿,如果软骨损伤较重,术后6-8个月膝关节肿胀的患者也有。一般建议3个月以上膝关节没有消肿的患者要及时就医。膝关节肿胀一般为积液引起,若感觉膝关节肿胀很明显、张力很大(有时会伴有体温升高),应看门诊,由手术医生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要穿刺抽液及加压包扎等。3个月以内的轻度肿胀,若正在进行膝关节屈膝等角度康复,可加强冰敷(详见后述)。若膝关节活动度已经恢复,可以外用关节洗药、口服扶他林等进行消炎,同时加强膝关节肌力练习(详见后述)。 4.内踝淤血 重建前交叉韧带取腱处或者骨道口会有少量出血,出血量若在20-30ml以上则不能在其附近吸收。不能吸收的出血会沿着皮下与深筋膜之间的间隙向下流之内踝处停留,慢慢渗出,在皮下形成青紫等淤血的表现,按之有轻度疼痛。这种现象一般在术后7-10天出现,持续3-4周。有时淤血也会在胫骨前方或者表现为胫骨前方的肿胀等,可局部热敷、加强踝泵练习,促进其吸收。5.皮肤麻木 这种麻木的特殊区域是取腱切口的前下外侧或者小腿内侧,其它区域麻木需就医。此类皮肤麻木的原因为取腘绳肌腱时隐神经损伤,有临床研究认为取腱时用斜切口可以减少隐神经的损伤,但仍不能有效避免。这种麻木不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但是会引起轻度不适或恐慌。大部分麻木感在术后3个月-6个月恢复,恢复初期可有局部皮肤的虫咬感或者发痒的感觉,不必担心;有的要延续到术后1年左右才可恢复。 6.行走不利 所谓行走不利即是行走时有“瘸”的现象。一般多见于术后膝关节伸直受限,术后早期有些患者往往注重于屈膝练习,伸直往往差3-5°,这样患者在行走时患膝会“拖后腿”,造成瘸的现象。这种情况应该到门诊找手术医生,由医生除外其它导致膝关节伸直受限的原因后及时加强伸

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的康复方案

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的康复方案 康复训练程序 阶段训练一(术后0-6周) 本阶段康复目标是提高髌骨活动度,防止股四头肌萎缩;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往往难 以完全伸直,早期锻炼可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尤其要注意术后早期小腿垫高,膝关节悬空,依靠重力把腿压直;6周时膝关节活动度要达到0-90 °。 1. 术后抬高患肢,持续冷敷 2. 踝泵运动 鼓励患者做足跖屈与背伸活动,一屈一伸为一下,每次20?30下,每天3-4次,主动伸缩 和被动牵拉小腿屈侧肌肉,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 轻柔的髌骨松动术,左右滑动为主,上下滑动要小心 4.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此练习在患者能耐受的条件下逐渐进行 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大腿前面肌肉群)绷紧动作,肌肉必须最大主动收缩维持6秒,并注意检查股四头肌内测头是否收缩有力,这是一个关键点。30-50次/小时,每天锻炼2-3 次。 5. 支具锁定在0° ,练习直腿抬高,如恢复可,不带支具进行直腿抬高练习 直腿抬高至30°并停留6秒以上,有些患者可能一下子抬不起来,可以先主动辅助练习 6. 术后第3周,开始膝关节活动度被动练习 A. 被动伸膝练习:仰卧位,小腿垫枕,完全依靠重力被动伸膝 B. 床边屈膝练习,患者坐在床边,患肢完全在重力下被动屈膝,术后4周争取屈膝到70° 7. 术后第5周,膝关节主动辅助屈曲练习 A.坐位主动屈膝练习:患者坐在床边,主动屈膝练习,有牵拉感后借助健肢的重力作用助动 屈膝,争取6周后屈膝达到90°

B.足跟滑动练习:仰卧下滑动足跟,主动辅助屈膝运动,如吃力可将健踝交叉放在患侧踝关节前方,辅助患膝关节屈曲。 阶段训练二(术后7-12周) 本阶段康复目标是逐步增大膝关节活动度,开始负重,逐渐实现步态正常化 1. 膝支具锁定在完全伸直位,可使用拐杖,患肢负重50%-70% ;或不用拐杖,在患者耐受 下负重行走,当步行无痛后可去掉拐杖 2. 步态练习,面对镜子行走练习,纠正不良行走姿势;如条件可,负重行走或增加行走距离 3. 继续屈膝锻炼,争术后3个月时屈膝角度达到120° A. 仰卧终末屈膝练习:仰卧位,主动屈膝,在屈膝范围末点吃力者,可用弹力带辅助屈膝或者用手屈髋抱膝 B. 俯卧终末屈膝练习:俯卧位,主动屈膝,脚后跟尽力靠近臀部,在屈膝范围末点吃力者,可用弹力带辅助屈膝 4?抗阻力直腿抬高(需支具固定在0 °伸膝位进行,耐受为宜) A. 直腿仰位抬高 B. 直腿侧位抬高 C. 直腿俯位抬高 5. 达到4后,主动伸膝:60°?0°开链渐进性抗阻练习。(避免主动开链抗阻屈膝练习)。 6?单腿站立练习 单腿站立,抬起的腿练习90°向后屈膝,并维持平衡,两腿交替,每次持续6秒以上,每天各进行8-10次 7. 开始上台阶练习,台阶高度从10cm逐渐过渡到20cm 8. 如合适,本阶段可尝试迈下阶梯训练,台阶高度从10cm逐渐过渡到20cm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流程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流程 (一)初期(术后0-2周) 目的:减轻疼痛及关节肿胀;早期进行肌力练习及关节活动度练习,以防治粘连及肌肉萎缩。练习的初期以静力练习(关节不活动,保持某一姿势直至肌肉疲劳)为主。逐渐增加小负荷的耐力练习,即选用轻负荷(完成3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2-4组连续练习,至疲劳为止。 不得过多行走!不应以行走作为练习方法!否则极易引发关节肿胀和积液,影响功能恢复及组织愈合。 1.手术当天: 麻醉消退后,开始活动足趾、踝关节;如疼痛不明显,可尝试收缩股四头肌。 2.术后第一天:术后24小时可扶双拐脚不着地行走 (1)踝泵——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尽可能多做。(对于促进循环、消退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如图1) (图1) (2)股四头肌等长练习,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大于500次/每日)(3)腘绳肌等长练习,患腿放于枕头上,用力下压所垫枕头,使大腿后侧肌肉绷劲及放松。要求同上,大于500次/每日(如图2)。 (图2) (4)正确体位摆放:患腿抬高放于枕头上,足尖向正上方,不能歪向一边,膝关节下方应空出,不得用枕头将腿垫成微弯位置。如疼痛不可忍受,则在医生指导下摆放于舒适体位。(5)股薄肌、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开始尝试直抬腿: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处,保持至力竭。10次/组,2—3组/日。(如图3) (图3) (6)髌腱(骨-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如髌腱切口处的疼痛较明显,可2-3日再行上述练习,且次数减半。 3.术后第2天:视情况拔除引流管 (1)继续以上练习。 (2)踝泵改为抗重力练习(可由他人协助或用手扶住大腿)。每次下床后进行可有效防止肿胀。 (3)开始侧抬腿练习,30次/组,2—4组/日,组间休息30秒。 (4)开始后抬腿练习,俯卧(脸向下趴在床上),患腿伸直向后抬起至足尖离床面5厘米为1次,30次/组,2—4组/日,组间休息30秒。 4.术后第3天:根据情况由医生决定开始关节活动度练习。 (1)继续以上练习。 (2)负重及平衡——保护下双足左右分开,在微痛范围内左右交替移动重心,争取可达到单腿完全负重站立,5分/次,2次/日;双足前后分离,移动重心,争取可达到单腿完全负重站立。 (3)开始屈曲练习(微痛范围内,早期练习尚有一定危险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