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二十四、大承气汤?黄煌基层医生

二十四、大承气汤?黄煌基层医生

二十四、大承气汤黄煌基层医生

二十四、大承气汤

古代的急症用方,传统的峻下热结方,具有兴奋肠管、促进肠蠕动、增加肠容积和肠血流量、保护肠黏膜屏障、防治内毒素血症和多器官功能损害发生的作用,常用于发热性疾病或危重外伤后的极期,以脘痞、腹满、舌燥、便秘、神昏为特征。

【原始配方】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伤寒论》)

【方证提要】腹满痛,不大便,谵语神昏,或烦躁不安,或头剧痛,发热多汗,脉滑数,口干燥者。

【适用人群】1.腹满痛:全腹部高度胀满,用手按压有明显的抵抗感及肌卫现象。2.不大便:大便秘结、数日不解者,放屁极为臭秽;或泻下物臭秽稀水或黏液便。3.昏睡:昏睡或昏迷,说胡话,或烦躁不安,其病势多危重。4.“大黄舌”:舌红起芒刺或裂纹,舌苔黄厚而干燥,或腻浊,或者焦黑如锅巴状者。5.脉滑实:脉象沉实有力,或滑数,或脉数而软。

【适用病证】以下病证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1.以腹部高度胀满疼痛、大便不通为表现的疾病,如粘连型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粪石性肠梗阻、动力型肠梗阻、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创伤呼吸窘迫综合征。2.以烦躁、大便不通为表现的疾病,如肝昏迷、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柯兴氏综合征、肥胖症、牙痛、头痛等。

【加减变化】1.单纯性肠梗阻属于阳明腑实而气胀较明显者,加

炒莱菔子30g、桃仁15g、赤芍15g。2.大承气汤去芒硝,厚朴、枳实减量,为小承气汤,泻下作用也减弱,多用于治疗“痞、满、燥、实”的轻症。

【使用注意】1.大承气汤服用注意点:①只能服用头煎。如再次煎煮,汤液会变得苦涩,不利排便。②必须空腹服用。服后1小时内不宜进食,否则,影响泻下效果。③中病即止,不可久服。2.大承气汤煎法要点:先煮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因硝、黄煎煮过久,会减缓泻下作用。3.舌苔薄白,提示肠道内无积滞,大黄要慎用。4.大承气汤虽属攻下剂,但不拘泥于大便干结,有的患者可以泻下稀水甚至黏液,但并不影响用本方。关键是腹痛拒按,或腹中有燥屎。

【黄煌解说】1.大承气汤的功效主要有三:①通大便:大便秘结,常常有数日不解者,或五六日,或六七日,放屁极为臭秽;或有腹泻,泻下物为稀水或黏液便,臭秽异常(热结旁流)。②除腹满:全腹部胀满疼痛,尤其以脐部为中心的硬满充实隆起;用手按压有明显的抵抗感及肌卫现象;或腹部按压有块状物。③除谵语:患者多有精神症状,或昏睡或昏迷,或烦躁不安,或头剧痛。2.大承气汤证是一种以全腹部高度胀满为临床特征的疾病状态。大多出现在急腹症、发热性感染性疾病的极期、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等过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称之为“DCQT综合征”。3.急性肠梗阻是大承气汤最常用的疾病。本病的痛、胀、呕、闭四大特点与大承气汤证颇为相似。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等单位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咸中教授的主持下,历经40多年的时间,率先将大承气汤及其加减方(大承气汤加桃仁、赤芍、莱菔子)用于急腹症的治疗,从1985年到2000年间共治疗急性肠梗阻1484例,非手术治疗成功率达80.8%,病死率2.7%,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外尚无类似治疗方法(《中国医药报》2004-03-02,A7版)。一般认为,大承气汤对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粪石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及腹腔结核性肠梗阻的疗效为佳。4.老年人肠动力不足导致的轻度肠梗阻,或粪石性肠梗阻居多。江苏省名中医

夏武英先生,擅长用大承气汤加味治疗老年人的便秘、腹痛、食欲不振等。凡胸闷心悸、血压高、头昏头痛,只要舌苔厚,大便秘结,有饮食不节或情绪刺激诱因,夏老即用大承气汤加莱菔子、山楂、神曲、谷麦芽等消导化积药,往往一泻而愈。5.急性胰腺炎也常用本方。大黄对包括胰酶在内的消化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其强烈的泻下作用有利于已激活的胰酶排出,而且肠内宿便的清除也能减轻胰腺的负担。临床表明,腹痛随着大便的通畅而减轻,这就是中医常说的“不通则痛,通则不痛”。6.大承气汤可用于精神病,如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老年性痴呆等,适用于亢奋失眠、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者。服本方以后,大多腹泻,然后症状缓解。7.使用大承气汤需要察舌。《伤寒论》提及本方治疗“口干燥”(321),描述比较简略,后世对大承气汤舌证的补充更为细致,表现为:①舌苔焦黄:舌苔黄厚而干燥,或腻浊,或者焦黑如锅巴状;②舌红芒刺:舌面可见充血的舌乳头,舌体中间可以见裂纹。这种舌苔也提示一种里实热的状态,也是一种用药的时机。8.大承气汤的泻下作用比较猛烈,使用本方应注意辨证,有是证用是药,不可误用、过用、滥用。尤其是老人、孕妇、小儿及体质虚弱者,更应注意。所以,大黄证与“大黄体质”的鉴别十分重要。只要有“大黄体质”与大黄证存在,大黄方剂的应用是可以放心的,有报道服用大承气汤百剂,不但无副作用,且收到良效。9.大承气汤服用注意点:①只能服用头煎。如再次煎煮,汤液会变得苦涩,不利排便。②必须空腹服用。服后1小时内不宜进食,否则,影响泻下效果。③中病即止,不可久服。④舌苔薄白,提示肠道内无积滞,大黄要慎用。⑤孕妇忌用或禁用。⑥急重症量大,慢性病量小。大承气汤用于重病急症,量要大,可按原方一两15g折算;用于慢性病,则量要相应减少,用量按一两5g折算,甚至可以隔日服。一般以大便每天2次左右为宜。

二十四、大承气汤?黄煌基层医生

二十四、大承气汤黄煌基层医生 二十四、大承气汤 古代的急症用方,传统的峻下热结方,具有兴奋肠管、促进肠蠕动、增加肠容积和肠血流量、保护肠黏膜屏障、防治内毒素血症和多器官功能损害发生的作用,常用于发热性疾病或危重外伤后的极期,以脘痞、腹满、舌燥、便秘、神昏为特征。 【原始配方】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伤寒论》) 【方证提要】腹满痛,不大便,谵语神昏,或烦躁不安,或头剧痛,发热多汗,脉滑数,口干燥者。 【适用人群】1.腹满痛:全腹部高度胀满,用手按压有明显的抵抗感及肌卫现象。2.不大便:大便秘结、数日不解者,放屁极为臭秽;或泻下物臭秽稀水或黏液便。3.昏睡:昏睡或昏迷,说胡话,或烦躁不安,其病势多危重。4.“大黄舌”:舌红起芒刺或裂纹,舌苔黄厚而干燥,或腻浊,或者焦黑如锅巴状者。5.脉滑实:脉象沉实有力,或滑数,或脉数而软。 【适用病证】以下病证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1.以腹部高度胀满疼痛、大便不通为表现的疾病,如粘连型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粪石性肠梗阻、动力型肠梗阻、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创伤呼吸窘迫综合征。2.以烦躁、大便不通为表现的疾病,如肝昏迷、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柯兴氏综合征、肥胖症、牙痛、头痛等。 【加减变化】1.单纯性肠梗阻属于阳明腑实而气胀较明显者,加

炒莱菔子30g、桃仁15g、赤芍15g。2.大承气汤去芒硝,厚朴、枳实减量,为小承气汤,泻下作用也减弱,多用于治疗“痞、满、燥、实”的轻症。 【使用注意】1.大承气汤服用注意点:①只能服用头煎。如再次煎煮,汤液会变得苦涩,不利排便。②必须空腹服用。服后1小时内不宜进食,否则,影响泻下效果。③中病即止,不可久服。2.大承气汤煎法要点:先煮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因硝、黄煎煮过久,会减缓泻下作用。3.舌苔薄白,提示肠道内无积滞,大黄要慎用。4.大承气汤虽属攻下剂,但不拘泥于大便干结,有的患者可以泻下稀水甚至黏液,但并不影响用本方。关键是腹痛拒按,或腹中有燥屎。 【黄煌解说】1.大承气汤的功效主要有三:①通大便:大便秘结,常常有数日不解者,或五六日,或六七日,放屁极为臭秽;或有腹泻,泻下物为稀水或黏液便,臭秽异常(热结旁流)。②除腹满:全腹部胀满疼痛,尤其以脐部为中心的硬满充实隆起;用手按压有明显的抵抗感及肌卫现象;或腹部按压有块状物。③除谵语:患者多有精神症状,或昏睡或昏迷,或烦躁不安,或头剧痛。2.大承气汤证是一种以全腹部高度胀满为临床特征的疾病状态。大多出现在急腹症、发热性感染性疾病的极期、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等过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称之为“DCQT综合征”。3.急性肠梗阻是大承气汤最常用的疾病。本病的痛、胀、呕、闭四大特点与大承气汤证颇为相似。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等单位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咸中教授的主持下,历经40多年的时间,率先将大承气汤及其加减方(大承气汤加桃仁、赤芍、莱菔子)用于急腹症的治疗,从1985年到2000年间共治疗急性肠梗阻1484例,非手术治疗成功率达80.8%,病死率2.7%,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外尚无类似治疗方法(《中国医药报》2004-03-02,A7版)。一般认为,大承气汤对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粪石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及腹腔结核性肠梗阻的疗效为佳。4.老年人肠动力不足导致的轻度肠梗阻,或粪石性肠梗阻居多。江苏省名中医

经方已经融入他的生命 ——现代经方家、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

经方已经融入他的生命——记现代经方家、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黄煌,男,1954年生,江苏江阴人。现为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方方证、药证。黄煌1973年开始跟随江苏省名中医叶秉仁先生学习中西医内科,并得到江苏省名中医邢鹂江、夏奕钧等先生的指点。1979年考入南京中医学院首届研究生,攻读中医各家学说专业。1982年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1989年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日本京都大学进修老年医学1年。2001年获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82年至今供职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基础部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讲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部主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基础医学院名誉院长等职。社会兼职有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苏省政协常委、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农工民主党南京市委主委等职。 经方,是古代经验方的略称,中医通常将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中的2 00多首古方称为经方。历史上有许多医家擅长使用经方治病,被人们称为“经方家”。经方家自清代以来一直十分活跃,是学术个性明显的中医流派,称为“经方派”。但是,从上个世纪末叶以来,随着一些经方家的年高谢世,经方派传人渐少,经方医学从主流中医领域逐渐淡出。但令人欣喜的是,经方派的余绪未绝,各地研究经方的学者和医生还不少,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煌教授,就是近年来我国致力于经方传承及推广的学者之一。 立足讲台为留根 经方配伍严谨,用药精当,是后世方之祖,其中蕴含的认识人体认识疾病的思想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中医看作是棵参天古树,那经方就是那虬劲的根干。黄煌教授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将经方的推广普及作为工作的重点。他多年来立足讲台,呼吁广大年轻中医学好经方,用好经方,留住中医的根。 黄煌推广经方最初是从义务讲座开始的。他利用大学生科协指导老师的身份,经常课余开设有关读经典用经方的讲座。经方思想深邃,内容贴近临床,他的讲座充满激情,学生当然爱听,讲座几乎场场爆满。《把根留住》、《踏上通往斯德哥尔摩之路》、《远古走来的中医学》、《中医学的魅力》等就是他当年的演讲题。后来,学校将《张仲景药证》、《经方应用》列为公共选修课,黄煌的课就成了大学生热捧的名牌选修课。课都安排在晚上,大教室中不到开课已经挤满了人。听众中有低年级的,更有高年级的;有研究生、进修生、留学生,还有年轻教师;有中医中药专业的,还有非医学专业的。在讲台上,黄煌旁征博引,激情洋溢。他的语言生动幽默,内容紧贴临床,学生们或凝神深思,或快捷记录,或会心一笑。讲课结束,学生们都要报以一片热烈的掌声。许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听黄煌老师的课真是一种享受!有的同学说:我第一次尝到了将选修课当作必修课来上的感觉!有的同学说:原本不记笔记的我,竟然忍不住动笔,一学期后有了一本厚厚的“张仲景药证”笔记! 最具有故事性的,是黄煌给南京医科大学的学生讲经方。2001年,黄煌在这家非中医院校开讲选修课“张仲景药证”,许多同学带着对中医科学性的怀疑,带着听听看的想法走进

【转载】黄煌八味解郁汤和八味除烦汤的方证及其临床运用黄煌语录26条.doc

【转载】黄煌八味解郁汤和八味除烦汤的方证及其临床运用 +黄煌语录 26 条 作者:管隽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摘要 :黄煌教授擅长于经方的研究和运用 ,在临证中总结出了治疗情志 疾病两张有效方———八味解郁汤和八味除烦汤 ,疗效颇佳。现通过应用两方的几则医案 ,总结两方方证 ,并介绍其临床运 用,以飨同道。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黄 煌,擅长经方的研究和运用 ,在临证中总结出了两张有效方———八味解郁汤和八味除烦汤 ,分别针对出现抑郁和焦虑 症状的疾病 ,疗效颇佳。笔者有幸随师临证 ,现介绍几则医案 , 总结两方方证临床运用 ,与同道探讨。 1 八味解郁汤方证及其应 用 1.1 八味解郁汤方证八味解郁汤为半夏厚朴汤合四逆散 (枳实 换成枳壳 ),由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半夏、厚朴、茯苓、苏 梗组成。在临床上 ,黄师发现许多 (包括梅核 气)以身体感觉异常为表现的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常兼有四逆散证 (譬如手冷等 ),将两方合用 ,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 精神状态改善尤其明显。八味解郁汤方证特征如下 :(1) 因精神刺激所致的咽喉异物感 (咽中如有炙脔 )。《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第五条曰 :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黄师 认为此咽喉异物感不仅包括咽痛、痒、干燥 ,咽中有粘痰、鱼骨梗阻感等 ,还包括胸部的重压感、呼吸不畅感、呼吸表浅感 ,

以及有气流向上攻撑至咽喉感、经常嗳气等。有时患者自述 咽痛 ,但咽喉并不充血红肿 ,扁桃体也不肿 ;咽痒有时可表现为越紧张越痒 ;自觉咽中有痰者 ,总是吐不出 ,即便吐出也仅有少许白痰。 (2) 消化道症状。腹胀 ,呕吐恶心 ,食欲不振。 (3) 四肢 常冷 ,精神紧张、月经期和生气时更甚。 (4) 胸胁苦满。除自觉胸痛胸闷以外 ,尚有客观的“硬满” , 即通过腹诊按、诊发现胸胁部、腹部绷硬 ,按压有抵抗感 ;或头侧面、肩颈部、胸腹部、 身体两侧有肿块及疼痛,包括乳房肿块 ,乳腺小叶增生 ,肩颈部酸痛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5) 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多属于敏感性体质。常无阳性体征或器质性病变;体质尚可 ,但对外 界刺激反应较大 ,情绪不稳 ,常处于抑郁状态 ,喜叹息 ;有时可见欲望低下 ,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女性可有月经周期不准。(6) 或然证。或咳嗽气喘 ,痰多胸闷 ,或眩晕心悸 ,失眠多梦 , 或小便不 利 ,便秘 ,里急后重。可伴有心血管、肺及呼吸道、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等。(7) 脉多弦滑。 1.2验案陈某某, , 男,44 岁 ,2006 年 10 月 25 日初诊。近来受凉后剑突下疼痛 脸色暗黄。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史。常有嗳气,欲呕 ,食欲不佳,食后胃脘不舒 ,大便如水样 ,不易入睡 ,疲乏。平日较为在意他人想法及评论 ,追求完美 ,情绪不稳定 ,近日有不顺心之事 , 舌暗淡有齿痕、苔薄 ,脉弦。黄师处以八味解郁汤 :柴胡 10g, 白芍10g, 枳壳 12g, 生甘草 3g, 姜半夏 12g, 茯苓 12g, 厚朴 12g, 苏梗12g, 干姜 6g, 红枣 20g 。并嘱咐患者 :虽形体偏弱 ,但无大

黄煌谈大黄的临床使用

黄煌谈大黄的临床使用 一、大黄 大黄是重要的泻下药、清热药和止血药。它功效迅速,常用于危急重症。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32首处方中使用了大黄,其中的大小承气汤、大柴胡汤、三黄泻心汤、桃核承气汤等,至今依然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着。有趣的是,历史上一些名医,因为擅长应用大黄,他的真名实姓倒被遗忘了,只知道他擅用大黄,如金代的穆大黄。近人焦东海先生,专门从事大黄的临床研究,著《大黄研究》一书,被人们称呼为“焦大黄”。 大黄是许多名医擅长使用的药物。根据本人1995年对90位江苏省名中医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最擅长使用的药物中,大黄名列第一。1999年对全国330位名中医问卷调查显示,大黄名列第二。其实,大黄早就成为中国人常用的药物。 大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早在公元前,大黄已经由商队传入西域。8世纪,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带去了大黄,至今仍珍藏在日本奈良的正仓院内,据鉴定这些大黄是大黄属上等的掌叶大黄或鸡爪大黄。13世纪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行记》中也介绍了甘肃凉州的大黄,后来意大利的米兰就有人开设了大黄酒厂。以后,大黄和茶叶一样,成为我国出口的大宗商品之一。以肉食为主的西方人,更视大黄为日常不可或缺的保健品。至今,意大利有大黄酒、瑞士有大黄糕点和大黄糖。 1.药证 ①痛而闭:即腹痛而大便不通。如用大黄的最大量方(6两)的大陷胸汤主治“心下痛,按之石硬者”,“不大便五六日,……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 这是比较典型的大黄证。但是,腹痛和大便秘结,不一定两者俱全或两者俱重。以下两种情况都可以使用大黄: 第一,腹痛剧烈而且按之满痛者,《伤寒论》所谓的“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实,指腹部按之疼痛胀满,如《金匮要略》有“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痛,指腹痛。大,表示疼痛的程度剧烈。余听鸿《诊余集》记载:孟河有某巨富,年逾6旬,喜渔男色。后数日忽然寒热腹痛,少腹起青筋1条,直冲胸膈,约阔半寸,手不能按,体不能俯,日夜疼痛不休。诸医束手无策。即以千金聘侨居扬州的丹徒名医王九峰先生到孟河。断为龙阳毒。以生大黄4两,用水煎两沸,绞汁服之,下黑紫血甚多,下1次,则黑筋下数寸,下数次,黑筋方消,而痛亦止。张仲景对便下脓血、或泻下青水者,只要腹痛剧烈,按之腹部硬满的,仍可使用大黄。如大柴胡汤中有大黄,主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165条)。大承气汤主治“自利青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321条),成为少阴三急下的变法之一。这种情况,张仲景称为“内实”,并将与没有大便或大便干结困难视为同一类病症。所谓“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此外,腹满而痛,虽有缓解,但仍痛苦非常。所谓的“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也应使用大黄。张仲景认为“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二,大便不通日久者。如不大便六七日,甚至十余日,出现神昏谵语、发潮热者。如大承气汤主治“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212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252条)。 ②烦而热:烦为精神症状,如其人如狂、烦躁、谵语、心热、目中不了了等。临床常见的焦虑忧郁、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头昏晕、思维减慢、思维错乱等,都可以归属为“烦”。热,为自觉身热,或潮热,发热等。临床常见的面红升火,躁动躁热,头部多汗,以及出血等,均可认为是“热”。

承气汤:大小承气汤,调味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复方承气汤,桃核承气汤

承气汤:大小承气汤,调味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复方承气 汤,桃核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四两(酒洗)12克、厚朴八两(去皮,炙)24克、枳实五枚(12克)、芒硝三合(6克)。 小承气汤:大黄(酒洗)四两,厚朴(炙)去皮二两,枳实(大者,炙)三枚。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此于大承气汤去软坚下热的芒硝,又减行气消胀的枳实、厚朴用量,虽亦属里实的下剂,但较大承气汤则远有不及,尤其下热,更较不足,故名为小承气汤。 增液承气汤:生地黄、麦门冬各八钱(各24克),大黄三钱(9克),芒硝一钱五分(5克),玄参一两(30克)。 复方承气汤:大黄15(后下) 芒硝9克(冲服) 厚朴、莱菔子各30克枳壳、桃仁各9克赤芍 15克。大黄15(后下) 芒硝9克(冲服) 厚朴、莱菔子各30克枳壳、桃仁各9克赤芍 15克。 我今天与我们在坐的各位就把承气汤类方的使用心得认真的分享一下,我们来看,承气汤类方主要是指以三个承气汤为主的,就是大承气、小承气、调味承气,兼有桃核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承气汤类方啊,他的使用是有一定依据,我们常讲,经典原文是它的依据,但是除了原文,我们在心里面还要形成一个什么概念呢?把六经辨证大法时刻不能丢,只有通过六经辨证的理论来运用这一类的处方,才能找到很强的抓手,用的时候你才会感觉到得心应手。我们说:六经是大法,方药是武器。六经大法比如说太阳病里面我们讲太阳中风、太阳伤寒,阳明经病里面我们讲阳明经证阳明腑证,以及少阳经病我们讲少阳实证少阳虚证,这是三阳里面涉及最多的。但是这里请大家注意,我们在临床中,一定不能忽视一个问题,六经之大法、六经之循行,它是纵横交错的,它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你单单按条文去套用,你可能有时会很痛苦很迷茫,所以我讲,我们中医啊,许多年来,为什么滞后不前?发展的比较缓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疗效很成

黄煌医生经典医案

黄煌:所谓名中医,往往口是心非、表里不一(附黄煌26条经典语录) 导读西方医学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可知需要治疗的不仅是疾病,还有渴望关怀的人心,在真正走向医院时,我们便真的能体会,黄煌老师笔下的“两套理论”为何缺一不可了,名中医的“口是心非",亦是“苦口婆心”. 大凡名中医,常常“口是心非”,表里不能如一。这倒不是说他们有道德问题,而是要做好中医,通常需要两套理论。 一套用来安慰病人 这一套是用于说的,用来向病人解释各种生理和病理现象,用来回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用来评价疗效和解释遣方用药的思路,用来安慰患者,或者有意无意地用来营造医学神秘不可测的气氛。过去的医生写脉案,现在的大医院的中医病房写大病历,大多用这种理论的一部分. 这套理论,并不是无用的空谈,恰恰相反,非常的实用,但对象必须是中国人,而且是在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 其中,有帮助医生发散性思维的,也有为医生的治疗方案找到理由的;有指导病人调整生活方式以养生保健的,也有的是用来疏导患者心理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的. 面对这套理论,中国的病人在其中可以找到生命的答案,可以看到求生愈疾的希望。 这套理论用好了,其功效或如春风化雨,或如醍醐灌顶,或如当头棒喝。这套理论是什么?不是宗教,但又脱离不了宗教;不是民俗,又脱离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不是政治说教,但也与当时统治者提倡的思想丝丝相连。

说中医是文化,就是从这里来的.人,不仅是一个高级生物,更是有心理特征、社会属性的高级生物,对此,古代的中国人是深知其中三昧的。 一套用于制定康复方案,确保疗效 中医另一套理论是用来干的。用来指导自己识别方证,用来确定处方药物的大小,用来制定康复的方案,甚至用来预测病情浅深病人生死. 这是确保疗效的理论。这套理论比较简单,说出来,就那么一点。概况地说,就是有是证用是方。 换句话说,就是当病人出现某种情况的时候,必须使用某方某药,这就叫方证相应。 《伤寒论》就是用这套理论,简单直白,没有空泛的讨论,都是充满现场感的案例.这种理论,是经验的结晶;这种理论,已经浓缩成可以诵读默记的口诀。这是临床家用的理论。经方家,大多用这种理论。 前者,放在嘴皮上,说得越响亮越华丽越好,让人越难懂越有用;后者,是藏在心中的,一般不轻易示人,越明白越简单越好。 很多人不明白中医的这套内幕,往往将说的理论,当成用的理论,悬梁刺股,竭尽全力,仍然不得真谛,依然不会看病,无不悻悻然,无不黯然失色. 也有不少优秀的临床医生,他们很能看病,有自己的看病思路和经验,但苦于前者的造诣过低,在病人面前不会解释,也会让病人怀疑不安或失望,或被同行视为“野郎中",甚至被逐出医门。当年张子和的境遇就是这样。

【黄煌语录26条】

【黄煌语录26条】 黄煌语录26条 1、我不是神医,不可能对所有的病人都能开出十分完美恰当的处方。我每次门诊,都是思考良久,唯恐不对证,唯恐对不起病人对我的信任。但临床还有很多无效的患者,究其原因,有疾病本身的原因,有药物质量的原因,也有病人自身没有配合的原因,更有我思路、技术、行医技巧上的原因。没有开出一张好方,是其中我经常检讨的重要原因。为什么开不出好方?有的是没有好方可用,有的是有好方我不会用或不晓得用。做中医,很难啊!中医也不是万能的!医学的能力是有限的。 2、小青龙汤证的脸色发青发白,无红光,有全身的恶寒感,无渴感。痰涕如水;小柴胡汤证的脸色发黄或发红,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痰涕多粘也有初如水继而黏黄者;小青龙汤对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应用最多,小柴胡汤对变态反应性鼻炎、鼻窦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应用较多。前者的体质状态较差,老年人多见;后者的体质状态较好,青年人多见。 3、我用桂枝肉桂,要看人的唇舌,其色暗淡者,最有效,最安全。 4、三黄(泻心汤)也能治疗心下痞,特别是有高血压、有胃出血、有便秘的胃病患者,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少量制大黄,效果更好。 5、温经汤可以取20或30剂药,加上桂圆肉、冰糖等熬膏服用更方便。 6、我们用麻黄时配伍石膏、黄连、甘草等,也能防止心悸、不眠的副反应。 7、芍药可以通大便。我用大剂量芍药时,常常询问患者的大便是否干结。芍药对大便干结如栗者,最为适合。 8、有毒药物的使用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凡名中医,均能用好毒药,也就是说,名中医是在安全有效地使用有毒药物上具有独特经验的医生。张仲景就是使用麻黄附子乌头甘遂的高手。如果只能用点菊花枸杞太子参麦芽山楂鸡内金,如何去应对临床大病重症? 9、排痰散中用的是白芍,哮喘病人的胸闷是可以用白芍的。小青龙汤中也有芍药。后世有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报道。 10、小青龙汤起效是很快的。其证是水样的鼻涕水样的痰。许多患者床前有大量插鼻涕的卫生纸,有的吐出的痰液入地即化。还有,患者多怕冷,面色发青。 11、

黄煌《黄煌经方使用手册》体质用方笔记-打印版

黄煌《黄煌经方使用手册》八大体质用方笔记(一)寒体方 1当归四逆汤(整体羸瘦—大枣、甘草;局部冷痛--—-桂枝、细辛;)(抓细辛证) 2葛根汤(葛根背+自下利+无里热)(抓麻黄证+葛根证) 3理中汤(小肠温度低、吸收机能低下)(抓干姜证) 用方 4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证+附子证+细辛证的组合)(抓麻黄证+附子证+细辛证) 5麻黄汤(抓住“经典方证”的麻黄八证运用)(抓麻黄证) 6四逆汤(脉微细、但欲寐)(抓附子证+干姜证) 7吴茱萸汤(消化道寒饮,消化道大量水样分泌物)(抓吴茱萸证。消化道寒饮) (二)热体方 1白虎汤(代谢旺盛+高热脱水)(抓石膏证) 2黄连解毒汤(抗焦虑;抗感染,中药抗菌素;)(抓黄连证) 3黄连阿胶汤(抗焦虑、助睡眠、稳情绪、止热性出血)(抓黄连证的烦热+阿胶证的出血+白芍证的腹痛) 4黄芩汤(白芍证+黄芩证的组合)(抓白芍证+黄芩证) 5小陷胸汤(下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大量黄稠痰;湿热胃炎)(抓黄连证+瓜蒌证) 6三黄泻心汤(头面、上身充血、出血、亢奋)(抓三黄药证) 7茵陈蒿汤(茵陈蒿,退黄专药。阳热状态:加栀子、大黄,成茵陈蒿汤;水湿状态:合五苓散,成茵陈五苓散;阴寒状态:合四逆汤、理中汤,成茵陈四逆汤、茵陈理中汤)(抓黄疸+里热状态) 8栀子柏皮汤(黄连解毒汤的缩减版) 9八味除烦汤(气—火病)(栀子厚朴汤的扩充版,抓栀子证+厚朴、枳壳证) (三)虚体方 1桂枝汤(桂枝人调体方、强壮方)(抓桂枝人)

2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人+附子证)(抓桂枝人+附子证) 3桂枝加龙牡汤(桂枝人+龙牡证)(抓桂枝人+龙牡证) 4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人+血痹病【周围神经病、周围血管病】)(抓黄芪人+周围血管病、周围神经病) 5麦门冬汤(虚羸人—麦冬50人参10粳米20大枣20甘草15;气逆证-半夏10) (抓麦冬证+半夏证) 6薯蓣丸(羸弱人+外邪滞留太阳、少阳,久久不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抓太阳、少阳、少阴合病) 7炙甘草汤(羸弱人+心动悸+大便干结)(抓羸弱人+心动悸+大便干结) 8酸枣仁汤(憔悴老妇的失眠方)(抓甘草人+焦虑症) 9金匮肾气丸(虚弱老男的补肾方)(抓地黄证,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机能低下) 10生脉饮(羸弱人的能量补充剂)(抓人参证+麦冬证+五味子证) 11温经汤(干枯女人的滋润方)(抓整体,抓羸瘦干枯女人,抓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机能低下) 12小建中汤(抓大枣甘草饴糖证+桂枝证+芍药证) (1)面黄肌瘦:大枣甘草饴糖证; (2)气上冲的心悸、出汗:桂枝证; (3)腹中时有挛痛、大便干结如栗:白芍证。 13玉屏风散(黄芪人+易鼻炎、易感冒、皮肤易过敏、易汗出)(抓黄芪人+易感冒、自汗出) 14竹叶石膏汤(抓羸弱人—麦冬、人参、粳米、甘草;余热残留—竹叶、石膏;气逆—半夏) (四)实体方 1大柴胡汤(柴胡证+半夏证+大黄腹)(抓柴胡证+半夏证+大黄人) 2大承气汤(大黄腹、大实痛)(抓大黄证+厚朴、枳实证) 3防风通圣散(麻黄证+石膏证+大黄人的组合,强人!)(抓麻黄证+石膏证+大黄人) 4芍药甘草汤(骨骼肌结实有力易痉挛、平滑肌易痉挛)(抓芍药证) 5桃核承气汤(血气上冲—其人如狂-—-桂枝证;盆腔瘀血—少腹急结—桃仁证;大便干结—-—大黄证)(抓气上冲的桂枝证、盆腔瘀血的桃仁证、大便干结的大黄证)

黄煌教授讲中药十一大黄

黄煌教授讲中药十一大黄 大黄是重要的泻下药、清热药和止血药。它功效迅速,常用于危急重症。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 32首处方中使用了大黄,其中的大小承气汤、大柴胡汤、三黄泻心汤、桃核承气汤等,至今依然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着。有趣的是,历史上一些名医,因为擅长应用大黄,他的真名实姓倒被遗忘了,只知道他擅用大黄,如金代的穆大黄。近人焦东海先生,专门从事大黄的临床研究,著《大黄研究》一书,被人们称呼为“焦大黄”。 大黄是许多名医擅长使用的药物。根据本人1995年对90位江苏省名中医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最擅长使用的药物中,大黄名列第一。1999F年对全国330位名中医问卷调查显示,大黄名列第二。其实,大黄早就成为中国人常用的药物。 大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早在公元前,大黄已经由商队传入西域。8世纪,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带去了大黄,至今仍珍藏在日本奈良的正仓院内,据鉴定这些大黄是大黄属上等的掌叶大黄或鸡爪大黄。13世纪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行记》中也介绍了甘肃凉州的大黄,后来意大利的米兰就有人开设了大黄酒厂。以后,大黄和茶叶一样,成为我国出口的大宗商品之一。以肉食为主的西方人,更视大黄为日常不可或缺的保健品。至今,意大利有大黄酒、瑞士有大黄糕点和大黄糖。 1.药证 ①痛而闭:即腹痛而大便不通。如用大黄的最大量方(6 两)的大陷胸汤主治“心下痛,按之石硬者”,“不大便五六日,……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这是比较典型的大黄证。但是,腹痛和大便秘结,不一定两者俱全或两者俱重。以下两种情况都可以使用大黄: 第一,腹痛剧烈而且按之满痛者,《伤寒论》所谓的“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实,指腹部按之疼痛胀满,如《金匮要略》有“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痛,指腹痛。大,表示疼

读黄煌医话做经方传人——读《黄煌经方医话》有感

读黄煌医话做经方传人——读《黄煌经方医话》有感 朱杰 【摘要】《黄煌经方医话》分为《临床篇》《思想篇》《云游篇》三册,是黄煌近十年来临床与读书、讲学与访谈、回忆与思考的实录.《临床篇》是医案,以小见大,可以从中了解经方方证以及识别的大法.《思想篇》是对经方医学理论与发展问题的思考,指明了推广经方的方向与策略.《云游篇》是游记,更是有关经方的随想.《临床篇》是写实的,脚踏大地的,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云游篇》是写意的,心在云上的,暂放尘心游物外、浪漫的情怀;《思想篇》是梦想与现实交织共舞的,充满性灵的原创思维,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学经典,读万卷书;做临床,看万种病;跟名师,行万里路.《黄煌经方医话》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 【年(卷),期】2018(017)006 【总页数】4页(P17-20) 【关键词】黄煌经方医话;临床篇;思想篇;云游篇 【作者】朱杰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江苏兴化 225700 【正文语种】中文 《黄煌经方医话》[1]分为《临床篇》《思想篇》《云游篇》三册。读之想见作者其人是一位真正的仁者、智者、行者。黄煌教授不遗余力弘扬中医,致力于经方惠

民,仁心仁术,至精至诚,知行合一,雅人深致。 1 临风对月评医案一片山花落笔床 《临床篇》收录医案125篇。医案是名医的经验库。张山雷曾经感叹道:读医案 何快如之!绝胜随侍名医、相与唔对,俨如病人在侧、謦咳亲闻[2]。黄煌教授早 在1988年,就曾编著《医案助读》[3],作为中医教材的补充。黄煌倡导每个中 医师都要有一本自己的医案。写医案题目宜小,开掘宜深,观点宜鲜明清新,以问题为驱动,强调其理论意义,要有情节和现场感。黄煌身体力行,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医案有实录式、追忆式、病历式,黄煌采用的是追忆式的医话性医案。 每则医案独立成篇,篇名信手拈来,直白明晰,如以疾病命名的“硬脊膜外血肿后遗症案”;以处方命名的“麻黄温经汤”;以某方与某病证命名的“猪苓汤与再生障碍性贫血”;以感悟命名的“治疗晚期肿瘤要不管旧病”;还有很多别具一格、诗意盎然的篇名如“春困的经方”“回阳救逆于奥克斯堡”“潜入ICU的四逆汤”再现了引人入胜的场景;“大承气汤的笑容”“葛根汤的叹息”“柳暗花明又一方”烘托了引人共鸣的情境;“说说两个人的甲减”“泻心汤证也有脐腹动悸”“众里寻他:当归四逆汤”巧设了令人好奇的悬念。这些篇名可谓妙手偶得,韵味无穷。黄煌有厚实的文字功底,行文晓畅,意趣横生。起笔不落窠臼,或引名医名言、京剧对白,或讲临证趣事、典故案例,或径以处方开篇。叙述或顺叙、倒叙,或插叙、补叙,夹叙夹议,思维活跃。有联想,有设问。语言凝练,也有闲笔,轻松幽默,可读性强。其实,闲笔亦不闲,荡开笔去,更加摇曳多姿,让读者在品味之后,思维发散开来,在不经意中受到教益,印象更加深刻。收笔或干净利落,不枝不蔓,或余音缭绕,发人深思。这些医案,小中见大,无不充满了“黄煌经方”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人文特质。 黄煌指出:“读医案,应于无字句处读书”,“把隐伏案中而不显的名医学术思想与经验充分阐述,并加以补充、引申和发挥”。黄煌医案,娓娓而谈,丝丝入扣,

黄煌黄煌经方使用手册八大体质用方

黄煌《黄煌经方使用手册》八大体质用方 黄煌《黄煌经方使用手册》八大体质用方 〔一〕寒体方 1当归四逆汤〔整体羸瘦—大枣、甘草;局部冷痛----桂枝、细辛;〕〔抓细辛证〕2葛根汤〔葛根背+自下利+无里热〕〔抓麻黄证+葛根证〕 3理中汤〔小肠温度低、吸收机能低下〕〔抓干姜证〕 用方 4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证+附子证+细辛证的组合〕〔抓麻黄证+附子证+细辛证〕5麻黄汤〔抓住“经典方证”的麻黄八证运用〕〔抓麻黄证〕 6四逆汤〔脉微细、但欲寐〕〔抓附子证+干姜证〕 7吴茱萸汤〔消化道寒饮,消化道大量水样分泌物〕〔抓吴茱萸证。消化道寒饮〕〔二〕热体方

1白虎汤〔代谢旺盛+高热脱水〕〔抓石膏证〕 2黄连解毒汤〔抗焦虑;抗感染,中药抗菌素;〕〔抓黄连证〕 3黄连阿胶汤〔抗焦虑、助睡眠、稳情绪、止热性出血〕〔抓黄连证的烦热+阿胶证的出血+白芍证的腹痛〕 4黄芩汤〔白芍证+黄芩证的组合〕〔抓白芍证+黄芩证〕 5小陷胸汤〔下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大量黄稠痰;湿热胃炎〕〔抓黄连证+瓜蒌证〕 6三黄泻心汤〔头面、上身充血、出血、亢奋〕〔抓三黄药证〕 7茵陈蒿汤〔茵陈蒿,退黄专药。阳热状态:加栀子、大黄,成茵陈蒿汤;水湿状态:合五苓散,成茵陈五苓散;阴寒状态:合四逆汤、理中汤,成茵陈四逆汤、茵陈理中汤〕〔抓黄疸+里热状态〕 8栀子柏皮汤〔黄连解毒汤的缩减版〕 9八味除烦汤〔气-火病〕〔栀子厚朴汤的扩充版,抓栀子证+厚朴、枳壳证〕 〔三〕虚体方 1桂枝汤〔桂枝人调体方、强壮方〕〔抓桂枝人〕 2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人+附子证〕〔抓桂枝人+附子证〕

3桂枝加龙牡汤〔桂枝人+龙牡证〕〔抓桂枝人+龙牡证〕 4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人+血痹病【周围神经病、周围血管病】〕〔抓黄芪人+周围血管病、周围神经病〕 5麦门冬汤〔虚羸人—麦冬50人参10粳米20大枣20甘草15;气逆证—半夏10〕 〔抓麦冬证+半夏证〕 6薯蓣丸〔羸弱人+外邪滞留太阳、少阳,久久不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抓太阳、少阳、少阴合病〕 7炙甘草汤〔羸弱人+心动悸+大便干结〕〔抓羸弱人+心动悸+大便干结〕 8酸枣仁汤〔憔悴老妇的失眠方〕〔抓甘草人+焦虑症〕 9金匮肾气丸〔虚弱老男的补肾方〕〔抓地黄证,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机能低下〕 10生脉饮〔羸弱人的能量补充剂〕〔抓人参证+麦冬证+五味子证〕 11温经汤〔枯槁女人的滋润方〕〔抓整体,抓羸瘦枯槁女人,抓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机能低下〕12小建中汤〔抓大枣甘草饴糖证+桂枝证+芍药证〕 〔1〕面黄肌瘦:大枣甘草饴糖证;

黄煌大柴胡汤的方证以及现代应用

黄煌大柴胡汤的方证以及现代应用 大柴胡汤的方证以及现代应用作者:黄煌 大柴胡汤是张古方,首见于东汉医家张仲景所撰写的《伤寒杂病论》。虽然此书距今已经1800多年,但大柴胡汤的历史可能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因为张仲景当时所记录的方,大多就是他当时认为的古方,古代相传的经验方,也就是经方。和许多经方一样,大柴胡汤经过了无数次的人体试验,这个配伍,这个方证,被逐渐地固化下来,被后人所认可,并成为中医临床的规范。 先说说大柴胡汤的配方,比起当下一些中医开的方,大柴胡汤算是个小方了,共八味药。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枳实四枚、芍药三两、大黄二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这里有几点说明一下: 柴胡半斤,就是八两,如果按一两等于3克折算,应该24克,如果一两等于5克折算,也应该40克,显然,用柴胡5克10克的,可能算不上大柴胡汤; 半夏半升:经推测,半夏一升为五两,半升为二两半,可折算为12.5克,我多用10-15克。 枳实四枚:汉代没有枳壳枳实之分,后来将小嫩的果实为枳实,大的为枳壳。这个说法,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已经提及。根据实测,一枚枳实重约3克,如果一枚枳壳重约10克到20克,所以,原方用4枚枳实,可能重量当在40克以上,甚至到80克。提示我们现在用量比较保守,可以摸索大剂量枳实、枳壳应用的经验。

再来说说方证。张仲景是如何用大柴胡汤的?张仲景的经验最为重要,是经典方证。 大柴胡汤原来是用来治疗发热性疾病的。 从《伤寒论》原文看,“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136)“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165)大柴胡汤治疗的大多是高热持续反复、汗出不解,并伴有腹胀、呕吐、便秘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的发热性疾病患者。从《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中大柴胡汤案例来看,伤寒病最多,也就是发热性疾病。其实,以药测证,大柴胡汤原方柴胡用至半斤,这就提示可用于退热。 大柴胡汤原来也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伤寒论》103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可能是一个突发呕吐不止、上腹部疼痛,病人痛苦不堪的患者,张仲景用大柴胡汤,得畅便后症状缓解。《金匮要略》大柴胡汤条文就是治疗“宿食病”的,就是伤食。原文为:“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推测这是一个暴饮暴食后突发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的急腹症患者,张仲景通过腹诊认定此为大柴胡汤证。那么,张仲景是如何规定大柴胡汤方证的呢?从经典原文看,有如下几个关键词需要重视。 第一个关键词是“按之心下满痛”。心下,为剑突下三角区,从剑突至两肋弓下,即整个上腹部。这是大柴胡汤方证的主治部位(定位!)。 虽然都是腹痛,但大柴胡汤证的“腹部症状”及“腹痛位置”与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是不同的。大柴胡汤证是“上腹部满痛”;大承气汤证是“脐周极其胀满有力”;桃核承气汤证是“下腹部压痛”。

黄煌用药心得--大黄

黄煌用药心得--大黄 大黄 大黄是重要的泻下药、清热药和止血药。它功效迅速,常用于危急重症。张仲景 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 32首处方中使用了大黄,其中的大小承气汤、大柴 胡汤、三黄泻心汤、桃核承气汤等,至今依然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着。有趣的是,历 史上一些名医,因为擅长应用大黄,他的真名实姓倒被遗忘了,只知道他擅用大 黄,如金代的穆大黄。近人焦东海先生,专门从事大黄的临床研究,著《大黄研究》一 书,被人们称呼为“焦大黄”。 大黄是许多名医擅长使用的药物。根据本人1995年对90位江苏省名中医的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最擅长使用的药物中,大黄名列第一。1999F年对全国330位 名中医问卷调查显示,大黄名列第二。其实,大黄早就成为中国人常用的药物。 大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早在公元前,大黄已经由商队传入西域。8世纪, 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带去了大黄,至今仍珍藏在日本奈良的正仓院内,据鉴定这些 大黄是大黄属上等的掌叶大黄或鸡爪大黄。13世纪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 《马可波罗行记》中也介绍了甘肃凉州的大黄,后来意大利的米兰就有人开设了大 黄酒厂。以后,大黄和茶叶一样,成为我国出口的大宗商品之一。以肉食为主的西方

人,更视大黄为日常不可或缺的保健品。至今,意大利有大黄酒、瑞士有大黄糕点 和大黄糖。 1.药证 ①痛而闭:即腹痛而大便不通。如用大黄的最大量方(6 两)的大陷胸汤主治 “心下痛,按之石硬者”,“不大便五六日,……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 这是比较典型的大黄证。但是,腹痛和大便秘结,不一定两者俱全或两者俱重。以 下两种情况都可以使用大黄: 第一,腹痛剧烈而且按之满痛者,《伤寒论》所谓的“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 汤主之”。实,指腹部按之疼痛胀满,如《金匮要略》有“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 当下之”。痛,指腹痛。大,表示疼痛的程度剧烈。余听鸿《诊余集》记载:孟河有某巨 富,年逾6旬,喜渔男色。后数日忽然寒热腹痛,少腹起青筋1条,直冲胸膈,约阔半 寸,手不能按,体不能俯,日夜疼痛不休。诸医束手无策。即以千金聘侨居扬州的丹 徒名医王九峰先生到孟河。断为龙阳毒。以生大黄4两,用水煎两沸,绞汁服之,下 黑紫血甚多,下1次,则黑筋下数寸,下数次,黑筋方消,而痛亦止。 张仲景对便下脓血、或泻下青水者,只要腹痛剧烈,按之腹部硬满的,仍可使 用大黄。如大柴胡汤中有大黄,主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 者”(165条)。大承气汤主治“自利青水,色纯青,心下必痛,

2022年龙砂医派骨干人才培训班中期授课——黄煌教授外台茯苓饮的经典解读与临床应用

2022年龙砂医派骨干人才培训班中期授课——黄煌教授外台 茯苓饮的经典解读与临床应用 一.、经典配方 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枳实二两炙,橘皮一两半切。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分温三服,如能行八九里进之(记忆代码三加三,橘子姜汤,大概一人走8-9里地喝一碗,大约一小时喝一碗)。《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卷八,痰饮食不下及呕逆不食门有《延年》茯苓饮,主治配方均同本方,后注:仲景伤寒论同,可见本方是汉朝的仲景方。 1.、心胸中有停痰宿水(上腹部,上消化道) 1.)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水出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人食方。《金匮要略》 痰即淡字之所谓,停其淡薄之宿水也。《经方例释》,故后文提及吐水,即吐胃内停留的胃液、酸水等。 提示本方治吐水,能促进胃肠蠕动和排空、胃液的吸收。 2.)从药物来看:白术茯苓(就能除水,化饮利水) 茯苓心下结痛。《神龙本草经》 膈中痰水。《名医别录》 苓桂术甘汤:心下有痰饮 五苓散:水入则吐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心下满微痛 枳术汤7枚:水饮所作。 3.)南宋经方家许叔微苍术(气味较浓,苔厚腻较适合)治膈中停饮案 予生平有二疾,一则脏腑下血(估计痔疮),二则膈中停饮(估计胃病)。下血时而止,停饮则无时。始因年少时夜坐为文,左向伏几案,是以饮食多坠向左边。中夜以后稍困乏,必饮两三杯。即卧就枕,又向左边侧睡,气壮盛时殊不觉,三五年后,觉酒只从左边下,漉漉有声,胁痛,饮食殊减,十数日必呕数升酸苦水,署月只是右边

身有汗,漐漐常润,左边病处绝燥。遍访名医及海上方服之,少有验。······予后揣度之,已成癖囊,······于是悉摒诸药,一味服苍术,三月而病除。······其法苍术一斤,去皮切,末之,用生油麻(黑芝麻)半两,水二盏,研滤取汁;大枣15枚,烂煮去皮核研,以麻汁匀研成稀膏,搜和入臼熟杵,丸梧桐子大,干之。每日空服用盐汤吞下50丸,增至一百丸、二百丸。忌;桃,李,雀,鸽。(《普济本事方》卷三) 2.、气满不能食主心(重用枳实、陈皮,小孩火姑娘的厌食症) 1.)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水出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人食方。 不能食,关键是气满,腹胀胸闷,导致不敢进食,或食欲不振,或只能少量进食,或嗳气呕心。 提示本方的功效是消除腹胀胸闷,催人食欲。 2.)枳实(止肚子胀痛,板硬者效更好,30克或以上。子宫脱垂、胃下垂需用) 枳实: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名医别录 枳术汤7枚: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银所注。金匮要略第14。又方后有:腹中软,既当散也。可见,腹部坚硬。 桂枝生姜枳实汤5枚:心中痞,足逆心悬痛。金匮要略第九。 厚朴七物汤5枚:病腹满。金匮要略第十 大承气汤5枚:腹满不减,伤寒论第255。腹满痛,伤寒论第254。 枳实主腹满或胸痛,上腹部坚硬。 3.、胸中气塞,短气(非淤血而是气滞,怀疑冠心病症状的也可以用) 此是橘枳姜汤证,因本方中含有橘枳姜汤,故推测本分证当有胸闷气短。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橘枳姜汤易主之。金匮要略第9 橘皮:胸中瘕热气,《神农本草经》 提示本方能够宽胸理气,适用于胸闷、心悸、气短,甚至消除焦虑症症状。 4.、外胎茯苓饮是经典的胃病方

黄煌经验:用方指证

黄煌经验:用方指证 用方指证:脸色、鼻子红或暗红,舌紫舌下静脉怒张,女人下肢的皮 肤非常粗糙干燥,就能用这个方子。 听过我讲座的同道,应该知道我是非常喜欢用桂枝茯苓丸的。刚才在讲大柴胡汤的时候,我已经讲到了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丸这个方,不仅仅是治疗子宫肌瘤的,现在我们把它看作只是治疗子宫肌瘤,那是曲解了张仲景这张方的原意,桂枝茯苓丸不是治一个病、一个症状的,它是治人的方,治疗“桂枝茯苓丸人”的方。 根据我的经验,这张方的适用人群具有一定的体质特征。我们要望,四诊中间望为首,但是现在我们的望诊不够,很多青年医生往往就只是问,而不关注病人脸部的表情。当病人来的时候,你先要看,看他的体态身形,尽量引导他和你聊,聊得过程中看他的眼神,看他眨眼的频率,看他的表情神态,听他的语速,来分析他的心理行为特征。还要看他的肤色,看他的舌头。望诊非常重要。很多方证是望出来的。 ★首先我说的是面证桂枝茯苓丸在望诊上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桂枝茯苓丸人'的脸色一般是发红或者是暗红,当然也有发青的,鼻子或者红或者是暗红的,或者是鼻翼上的毛细血管扩张其次是舌诊,有的把舌头伸出来,舌头是紫暗的,舌头翘起来,舌底静脉往往是显见的,有的甚至是怒张的,这个是我们望出来的。 ★接下来我就要望下肢了,这是腿脚证我说:'姑娘,你把裤脚管拉起来。'她马上就脸红了,原来她的缺点暴露了。因为现在很多女性,脸色往往是伪装的,化妆得过于精细,看不出真相来,拉上裤脚管一看,真相就出来了。 ,尤其是秋。冬天是最明显的。这种干燥的皮肤,你轻轻一抓就有抓痕,毛裤上有很多皮屑,有的皮肤甚至像蛇皮一样,伸手一摸像触到了刺一样,这个就是桂枝茯苓丸的腿证。然后你还可以问:小腿是不是容易发凉?脚上是不是容易生冻疮或者生鸡眼?是不是容易抽筋?还有的人皮肤发暗,甚至溃烂,不收口,这都是“桂枝茯苓丸人”的腿。

黄煌先生用药经验口传亲授

黄煌先生用药经验口传亲授 前言:黄煌先生用药经验口传亲授,理在言中,意在言外,学者思之辨之,取为己用,方不负老师谆谆教诲。 识证遣方的临床经验 ☆ 我们用麻黄时配伍石膏、黄连、甘草等,也能防止心悸、不眠的副反应。 ☆ 排痰散中用的是白芍,哮喘病人的胸闷是可以用白芍的。小青龙汤中也有芍药。后世有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报道。 ☆ 舌淡,不一定是虚寒,瘀血、阳郁均有可能,桂枝茯苓丸证多见。 ☆ 关节痛不一定就是风寒湿,热痹很多。有时我用黄连解毒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止痛效果明显。 ☆ 黄师议娄绍昆“方证辨证中怎样抓主症”贴中痰瘀湿热凝滞经络肩周炎案:患者可能是大黄体质。对于体质壮实、大便不通、腹部按之硬满或少腹急结的肩颈痛,大柴胡汤加黄连、葛根芩连汤加大黄、葛根汤合三黄泻心汤,或者如本案的桃核承气汤加味等俱有可能治愈。 ☆ 黄师答网上咨询案:一股郁热。用栀子15克、厚朴15克、枳壳15克。☆ 八味除烦汤最初是有半夏、茯苓、厚朴、苏梗、黄芩、连翘、山栀子、甘草组成,后来有了变化,甘草改为枳壳,效果更好。☆ 温经汤可以取20或30剂药,加上桂圆肉、冰糖等熬膏服用更方便。☆ 黄师答大柴胡汤原方抑或加减:“还是要看疾病,如有胰腺胆道病、哮喘、高血压者,用大柴胡汤原方即可;如是神经症,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牡蛎一般用生牡蛎。”☆ 桔梗汤、半夏泻心汤就是对病之方,只要是咽痛,只要是热痞,就可以用。但有些方就要讲求体质,比如炙甘草汤、桂枝茯苓丸等。☆ 老人便秘,可以先用些麻仁丸,有成药。如果不行,也可以用芍药甘草牛膝石斛丹参等。☆ 三黄(泻心汤)也能治疗心下痞,特别是有高血压、有胃出血、有便秘的胃病患者,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少量制大黄,效果更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