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X 《玛纳斯》中的丧葬习俗与拜火教遗风

X 《玛纳斯》中的丧葬习俗与拜火教遗风

X 《玛纳斯》中的丧葬习俗与拜火教遗风
X 《玛纳斯》中的丧葬习俗与拜火教遗风

第31卷第2期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Vol.31No.22010年3月Journal of K ashgar Teachers College Mar.2010

《玛纳斯》中的丧葬习俗与拜火教遗风

Ξ

古丽多来提

(新疆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三大史诗研究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 要:祆教(拜火教)是柯尔克孜族历史上信仰过的宗教之一。在不同的历史资料中对柯尔克孜族的拜火教信仰有不同的看法。由于某些原因它虽然对柯尔克孜族有所影响,但不那么深刻,现今他们的生活中也只能看到

一些痕迹。论文主要对柯尔克孜族重要历史资料之一———史诗《玛纳斯》中的柯尔克孜族祆教(拜火教)信仰的遗风进行分析,从而阐明柯尔克孜族祆教信仰和拜火教在他们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以及对柯尔克孜族影响淡薄的原因何在。

关键词:柯尔克孜族;拜火教;拜火习俗;丧礼习俗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432X (2010)022*******

一、拜火教在中亚和新疆的传播

拜火教又称“祆教”“火教”“火祆教”、琐罗亚斯德教等。它在中亚和新疆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是对这些地区社会文化影响较大的外来宗教之一。祆教由其创造者琐罗亚斯德于公元前7至前6世纪在波斯东部的大夏(今阿富汗的巴尔赫地区)创造。它的理论建立于生活在中亚的各民族的原始信仰基础上,因为祆教产生之前中亚的各民族中就有崇拜太阳、崇拜火的传统。《阿维斯陀》是袄教比较系统的理论经典,宣扬善恶二元论和天神思想。这一历史著作不仅是祆教的经典,而且是中亚各民族神话、传说的总合。里面包括着生活在中亚的各民族的原始信仰。祆教认为原始之初就存在着相互对立的善与恶两大本原。善本原阿胡拉?马兹达是善良和光明的代表,恶本原阿赫里曼是邪恶与黑暗的化身。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等对立势力将进行若干年的斗争,最后以善神的完全胜利和恶神的彻底失败而终结。祆教以火为善与光明的象征,对火尤为崇拜,有专门祭祀圣火的仪式。此外,还崇拜日、月、土、木等。

祆教产生后不久就传播到波斯东部和中亚地区,对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产生影响。虽然柯尔克孜族信仰过这一宗教,但还没有确凿历史资料涉及其信仰祆教的具体时间。只是在有关资料中提及柯尔克孜族信仰祆教,而对其信仰形式及对他们的影响等等都没有详尽的资料进行记载。可以说

柯尔克孜族祆教信仰的研究目前还是比较欠缺。对于袄教传入中亚、新疆的时间,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我国历史学家陈坦先生根据一些历史和考古资料推论,火祆教入中国,当在公元516

年至519年之间。[1]

然而陈坦先生所论唯正史记载为据,考虑到琐罗亚斯德教徒东进路线,必由丝绸之路而到中原,则火祆教传入新疆要更早。在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萨珊王朝时期的历代君王所铸银币上有祆教的特征,说明从沙卜尔二世一直到库思老二世及何尔马德斯四世时止,时间大约是从公元310年到公元590年,祆教在高昌流行。其中,新疆乌恰山中的947枚银币是和金条一起被发现

于石缝中的。[2]

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将这批萨珊银币的埋藏时间定在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沙卜尔二世时,萨珊王朝政权巩固,武力空前强盛,其地域西接东罗马,东至呼罗珊,这一时期丝绸之路贸易盛行,尽管各割据政权互相争夺势力,却都竭力维持与中亚各地的贸易往来。琐罗亚斯德教作为波斯全民族的宗教信仰,是盛行于社会各阶层人民之中的,因此波斯商人中也有不少教徒。伴随着商业贸易的成功,琐罗亚斯德教也自然地传入中亚地区。

二、拜火教丧葬习俗在史诗《玛纳斯》中的痕迹

《玛纳斯》是我国三大史诗之一,是柯尔克孜

?

44?Ξ收稿日期:2009206211

作者简介:古丽多来提,新疆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工作。

族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史诗中关于柯尔克孜族宗教信仰的情节十分丰富。它已成了研究柯尔克孜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目前一些学者已针对史诗中的柯尔克孜族宗教信仰提出了一些宝贵的观点。柯尔克孜族历史社会生活都在史诗中得到反映,祆教(拜火教)也不例外。祆教的教义礼仪不只限于拜火,它也有自己独特教义。[3]258

祆教(拜火教)认为火、地、水是神圣的东西,所以不埋葬尸体,而葬在专门的葬庙中。祆教中不把人的

尸体直接掩埋,而是把尸体上的肉割出装在特制的

塔屋提(棺材)里,葬在神圣的庙中;或者先要弃尸

于野,尸体任凭禽兽撕咬,然后装在特制的塔屋提

或山岩中。我们从史诗《玛纳斯》中存在的有关拜

火教的一些遗风来初步分析柯尔克孜族拜火教信

仰。祆教的丧礼习俗是比较独特的。最早记述琐罗亚斯德教丧葬习俗的文字史料,当属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希罗多德指出:“据说波斯人的尸体是只有在被狗或是禽类撕裂之后才埋葬的。玛哥斯僧有这种风俗那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他们是公然实行这种风俗的。但我还可以确定,波斯人是在尸体全身涂蜡之后才埋到地里面的。”[4]

这段史料所述琐罗斯德教丧葬习俗是指一般琐罗亚斯德教徒和望族中琐罗亚斯德教徒两种情况。玛丽?博伊斯教授认为:“但王族例外,他们仍继续把遗体防腐后,置于陵墓中。”[5]

但是,希罗多得所记琐罗亚斯教的丧葬资料十分简略,对于了解琐罗亚斯德教丧葬习俗是远远不够的。唯一较全面反映琐罗亚斯德教丧葬习俗的文献,应该是琐罗亚斯德教经典《阿维斯陀》的《文迪达德》(意译万迪达德vendidad )部分中。根据《文迪达德》各章经文规

定,祆教的葬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大要素:一是先

要弃尸于野,即尸体任凭禽兽,主要是狗类噬食;二

是须将尸体置于“达克玛”上,达克玛按中文意译

为“无声塔”“安息塔”或“寂寞塔”。原苏联学者谢?亚?托卡列夫指出这种“安息塔”的建筑结构:“顶层

呈凹状,四周有阶台,中央为井穴;塔顶分三层以放

置尸体(外层置男尸,中层置女尸,内层置童尸)。”而且“有专营此事者将尸体移于其上,均赤身裸体,

人鹰隼啄尽尸肉,骨殖则投入井穴”;三是裸尸,不

许给尸体穿衣;四是让死者的眼睛朝着太阳,实际上是朝向东方。因为琐罗亚斯德教认为:“明为善之原,暗为恶之本。”太阳“为光明之原,故亦拜日”。这四点属于正统琐罗亚斯德教徒的丧葬习俗。伯恩施坦指出,不少的游牧民从古代到中古早期都崇拜火教。他们在丧葬习俗中应该是先弃尸于野,然后再殡埋。在史诗《玛纳斯》中我们可以看到与这

些丧葬习俗相似的描述。如史诗中英雄阔克台去世前嘱咐道:

我去世后,把我身上的肉用剑割出来,用马奶洗,用察热依那①粘,

用布力噶尔皮②裹,

把我的白锅垫在我的头上,

用黑玛合玛里③裹起来,

放在路下面,

在路上面的,朝着月亮的阿克萨热依④中,

放在朝着太阳的阔克萨热依⑤中。[3]21

这不仅反映出柯尔克孜族古代丧礼习俗,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柯尔克孜族祆教(拜火教)信仰。吉尔吉斯坦著名的历史学家别列克?索勒托

诺耶夫的《赤色吉尔吉斯史》中也提到类似的丧葬习俗。他写到:著名的俄国历史学家土玛尼斯克所记载,柯尔克孜族中的有些部落把尸体放在山上,不埋葬,把尸体放进塔屋提挂到尸干为止。因为他

们认为土是神圣的。他们又崇拜火,认为火是太阳在地上的象征,而认为木中有火不把木作为坐

器。

[6]史诗中还有这样的诗句:

“让神圣的阿孜神来惩罚我!

让伟大的阿斯蒂尔神帝惩罚我!”。[7]

这是英雄玛纳斯发誓时说的话。誓言中提的人物一般有很大威力的,这里的阿孜神指的是柯尔克孜族部落首领阿孜的灵魂。(参看《柯尔克孜族百科全书》

中有关“玛纳斯”这一名称来历的解释)“阿斯蒂尔神帝惩罚我!”这里的阿斯蒂尔神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和好奇心。据笔者所知,柯尔克孜族中不存在叫作阿斯蒂尔神的神,这里的

“阿斯蒂尔”是不是跟祆教有关呢?祆教的创造者(zoraster )叫琐罗亚斯德,祆教在突厥民族中都被称为zoraster ,zorasterizim (琐罗亚斯德教)。史诗中提的阿斯蒂

?

54?①②③④⑤

蓝宫。

白宫。一种绒。动物皮做出的成皮。古柯尔克孜族军衣用的一种铁绷带。

尔可能是祆教的创造者(zoraster)名字的缩写或者是它在柯尔克孜族中的缩称,是柯尔克孜族对琐罗亚斯德教(祆教)崇拜的一种表现,是袄教在史诗中的痕迹。史诗中还有:“让白士枪的火捻来惩罚我!”这一诗句。这是他们对火崇拜的一种表现。我们上面所提过祆教中对火的崇拜占很重要的地位。史诗中柯尔克孜族让人和家畜从火上跳过,认为这样有驱邪带吉的作用。史诗中这样的有关拜火的习俗也常见。拜火是各突厥民族中共有的习俗。柯尔克孜族在古代就崇拜过火,祆教中对火的崇拜就是在原始的火崇拜基础上产生的。

三、祆教(拜火教)对柯尔克孜族的影响

祆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柯尔克孜族,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这不仅是由柯尔克孜族当初的环境决定的,和祆教的教义也有关。祆教鼓励人民种田,歧视游牧生活,[8]而且祆教有让人难以接受的洁净礼仪,更重要的是它在政治方面得不到统治者和上层的支持,也没有经济基础,更没有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佛教的寺庙那样专门的礼拜场所。它的教义只能成为人们的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只作为简单的习俗形式留在民间。这也是祆教重要教义之———拜火习俗和它的表现形式之一的丧葬习俗在史诗中有所体现的原因。

古代柯尔克孜族人认为火是造物主、万物之源、人类的主人,是生命的希望,因而将火视为神而加以崇拜。即使现在,各种各样的拜火习俗在柯尔克孜族社会生活中也到处可见,在柯尔克孜族农牧区仍有遗留。柯尔克孜族人死了以后要点40支火把,40天内在这家不能灭火。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40天之内要回家探望父母妻儿,所以在这40天内每天晚上要燃起灯火,驱逐恶魔,盼亲人灵魂早归。受祆教(拜火教)影响而来的诺如孜节,是祆教教历规定的年首之节———新年元旦,是所有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喜庆、吉祥、祈福、欢乐的节日,是新年。当今也是柯尔克孜族的重要节日,是他们的春分时节。他们十分隆重地过这个节日,互相拜年,吃由七种食品制成的“阔确饭”。在游牧地区过节日的头天晚上月出之时,“每家毡房前都要生一大堆火,人和牲畜都从火堆上跳过,以示消灾减难,预报新的一年人畜两旺”。[9]现在,柯尔克孜族中还保留着不准随意向火泼水,不准将火熄灭,不准跨过火苗,不准向火吐唾沫等习俗。如果违背了这些习俗,就被认为是一种极大的罪过。[10]同样的习俗在当今柯尔克孜族的婚礼中也有保留。在接新娘时让新娘跳过火,认为这有去邪带吉的作用。有人生病时捡来路上的干草和树支点火,在病人的头上绕一绕,认为这有驱鬼治病的作用。目前很多人认为这是萨满教的习俗之一,但从我们上面的描述中就可以看出这些习俗是从祆教中转变而来的。也许拜火是祆教和萨满教的共同点,但也有一些区别,我们这里不再详谈。这以外祆教中的善恶二源论和天神思想在他们的生活中也起着作用。

祆教信仰已经被其他宗教所替代,也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它不仅在柯尔克孜族中,而且在其他突厥民族中也有一些遗留。虽然它已经失传,但由于在民间流传时间较长,并且与各地古代居民崇奉的自然崇拜有许多共同之处,经过长期相互融合吸收,形成了某些固有的信仰习俗,有些带有信仰祆教(拜火教)色彩的习俗被保留至今。

总之,祆教(拜火教)作为柯尔克孜族历史上信仰过的宗教之一,对柯尔克孜族的社会生活产生过影响。我们不仅在史诗《玛纳斯》中可以看到其存在的一些痕迹,在当今柯尔克孜族的一些风俗中也可以看到其影子。本文只是浅显地挖掘史诗中存在的祆教(拜火教)遗风,要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柯尔克孜族宗教、历史和文化,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去做。

参考文献:

[1]陈坦.火袄教入中国考[C]∥陈坦学术论文集:第1集.

中华书局,1980:306.

[2]夏乃鼎.综述中国出土的萨珊波斯朝银币[J].考古学报,

1974,(1).

[3][吉尔吉斯斯坦].玛纳斯大百科全书(manas Ensklope2

diya)(上册,吉尔吉斯文)[M].比什凯克,1995:258. [4]希罗多德.历史[M].王嘉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238.

[5]林悟殊.火袄教的葬俗及其在古代中亚的遗痕[J].西

北民族研究,1990,(1).

[6]别列克?索勒托诺耶夫.赤色吉尔吉斯史[M].乌鲁木

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43.

[7]贺继宏.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精品选(第二集)[M].北

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166.

[8]努尔买买提.维吾尔族宗教演变史(上册)[M].

[9]周菁保,邱陵.丝绸之路宗教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

人民出版社,1998:75.

[10]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K].学苑出版社,

1990:367.

【责任编辑:徐 梅】

?

6

4

?

[信仰铸就莫高窟]莫高窟课文

[信仰铸就莫高窟]莫高窟课文 在苍茫的戈壁滩上,遍地可见人类的尸骨残骸,如同沙漠中醒目的路标。公元629年,西行的玄奘法师在途经丝绸之路时,遍地的森森白骨就曾警示他这条路虽然承载着当时世界的贸易、文化征服与思想交流,但途中潜藏着巨大的危险。在中国西域的这片沙漠中,翻卷的沙尘令玄奘迷失了方向,心绪几近崩溃。持续攀升的气温令他眼前产生了幻觉,他仿佛看见远方的沙丘上埋伏着步步逼近的军队。更为可怕的是沙漠中持刀抢劫的强盗,他们觊觎着丝绸之路上商队的货物,诸如向西出口到波斯王国和地中海诸国的丝绸、茶叶、陶器,以及向东输入唐朝都城长安的金银珠宝和马匹。 然而,根据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述,鼓舞他西行的乃是另一件宝贵财产——佛教。在历史上,摩尼教、 __、拜火教,以及后来的 __教都曾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但印度佛教 __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早在公元4世纪,佛教就从印度传入了中国,而玄奘从印度运回并历时二十载研究和翻译的佛经则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奠定了基础。 当玄奘东归的旅途即将结束时,他驻足于敦煌地区。那是丝绸之路上的一片绿洲,来往客流的密集交织与多元文化的激情碰撞孕育了世界佛教艺术的一大奇迹——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它被开凿在鸣沙山东麓一处高达百尺的断崖之上。这片直落30多米的弧形悬崖底部与一片河床相接,河床边缘有白杨兀立。公元7世纪中期,这片长达1600多米的石壁表面已经如蜂巢般鳞次栉比地遍布着上百个洞窟。在玄奘结束西行,一路东归的途中,他经过莫高窟膜拜,以感谢神明对他西行的庇佑。还有许多来此的朝圣者是为了祈求顺利地穿越凶险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莫高窟内,画师们将单一乏味、了无生机的沙漠描绘成了色彩瑰丽、场面宏伟的神话世界。壁画中的成千上万尊佛像无不清晰鲜艳,熠熠生辉。由于添加了西域引进的金粉,佛像袈裟的色彩更是金光闪闪。洞窟上方的飞天壁画则更为巧夺天工,天女阿卜莎罗和乐伎们身着由青金石颜料绘制的蓝色飘曳长裙,飞翔在极乐世界的上空。在这些描绘极乐世界的画面旁边,还有每一个丝绸之路的行者都历历在目的俗世场景:头戴垂边帽、高鼻梁的中亚商人,身形瘦削、皱纹满面的白袍天竺僧,还有在田间耕作的中原农民。石壁上还描绘了玄奘在丝绸之路上遭遇强盗的故事。只是在这些壁画中,盗匪沦为阶下之囚,被刺瞎双眼,最终皈依佛门。 当玄奘法师途经敦煌时,他并没有预料到他对佛经的释义将给数百年后莫高窟的画师们以丰富的灵感和素材。当然他也不会知晓,1200多年后他的作品会令莫高窟重见天日、遭遇掠劫并最终受到重

唐代时西域宗教的传入

唐代时西域宗教的传入 唐代时由西域传入国内的宗教主要有景教祆教和摩尼教,其中祆教传入最早,摩尼教 为祆教的一个分支,景教是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进入中国的尝试,“三夷教”都曾在中国广泛传播,但在会昌灭佛运动中都遭受致命打击而很快销声匿迹。祆教与其他两教 有很大不同,祆教不传教不译典,教民只有胡人,而其他两教教民则既有胡人又有汉人。 但是三者在中国传播期间为了适应当地文化,都或多或少的融入了华夏文明的符号,同时 也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或多或少的记号,甚至在特定时期左右着中国的政局,比如说安史 之乱。 祆教 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又称火祆教,拜火教,主要经典为《阿维斯陀》,起源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刚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对火神的崇拜,一般人为祆教为神学上的一元论(真神只有一个)和哲学上的二元论(神分为善神和恶神)。 琐罗亚斯德教在萨珊王朝时盛行于中亚各地,并由粟特人经丝绸之路初步传入中国,称为祆教。当时在京都(邺,今河南临漳县)出现了很多祆教的神庙(祆教宗教场所称为庙或祠),甚至的到了统治阶层的认可,史书上有灵太后,齐后主等祭“胡天”的纪录。从北魏开始,北齐、北周相继在鸿胪寺中设置火祆教的祀官。(新罗僧人慧超适路过中亚,在《往五天竺国传》中记载:“从 大食国已东,并是胡国,即安国、曹国、史国、石骡国、米国、康国……总事火祆。”)(新疆地区 曾发现一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高方座承兽铜盘表明祆教此时已经传入新疆地区,而传入)(火祆教崇奉之神在北魏、南梁时被称为天神、火天神、火神天神或天神火神;到隋末唐初才称火祆,以此表示它是外国的天神) 世纪中叶由于伊斯兰教的崛起,大批教徒被迫向东迁徙,部分进入印度,部分经西域进入中国,并在一段时间内在中国得到极大礼遇,当然这与唐朝统治者“怀柔西域”政策密不可分。。唐朝在东西两京和丝绸之路上的碛西诸州随地都有祆祠。唐朝祠部还沿袭隋朝的旧制设立管理火祆教的祀官萨宝府官,主持祭祀。萨宝府官分为萨宝(中国史籍也称萨甫)祆正、祆祝、率府、府史等,自四品至七品不等,由波斯人或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的信徒担任。这个可以说是祆教在中国发展的全盛时期了。 唐会昌五年(845)武宗在禁传佛教和其他外来宗教的同时,火祆教也受到排斥,景教、摩尼教和祆教的许多祠庙都被拆毁,僧侣被勒令还俗。但至大中(847~859)年间即弛禁。以后经五代、两宋犹有残存,民间仍有奉祀火神的习俗,在汴梁、镇江等地还有祆祠。南宋以后,很少见诸中国典籍。以后,在中国内地基本绝迹。据传方腊和有祆教背景,但未经证实。 景教 景教是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源于叙利亚,创始人为聂斯脱里。5世纪末,改派 教徒迁往波斯,曾先后以Chaldea 或亚述教会名义传教,大本营一度迁往今伊拉克首 都巴格达,盛极一时。此后,景教被传到中亚等地,至六世纪末,已盛行于突厥、康 居等等。

殡葬工作心得体会

殡葬工作心得体会 在殡葬工作中,要求服务人员注意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别断提高业务技能水平和心理素养,在调性相对单一的工作氛围中保持心态的正能量和工作的积极性。下面是查字典范文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殡葬工作心得体味,欢迎大伙儿阅读。 殡葬工作心得体味篇1 经过规范的、专业的丧葬礼仪形式来告别死者,表达了生者对逝去人的尊重与仰慕,提高了死者的尊严,彰显了生命的价值。 老师反反复复强调殡葬无小事。因此有形、规范、系统的服务礼仪,别仅能够树立职员和业主的良好形象,更能够塑造受业主欢迎的服务规范和服务技巧,能让职员在工作中赢得尊重、理解和信任。 殡葬服务业是一门特殊的服务业。特殊在,所有的服务行业基本上直接为生者服务,只有殡葬服务业的直接对象是死者,它的间接服务对象才是生者。它是双重服务,使逝者得以安息,使生者得以慰藉,我们的殡葬服务礼仪就更复杂化。 殡葬礼仪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具窗口,殡葬改革及殡葬服务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关系到人口、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进展。 殡葬礼仪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和谐社会别可或缺的一部分,殡葬礼仪在别断的完善与进展,也在教化着人们学会忠、孝、敬。要忠于事业、忠于国家;孝敬父母、孝敬长辈;敬畏神灵、敬畏自然。这才是殡葬礼仪的真正意义所在。 我们每一位殡葬服务员都有义务和责任,经过学习礼仪、传承礼仪,自但是然地成为那个民族和团体的一员。个人文明礼仪一旦养成,必定会在社会日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将特殊的服务融入每一具具体的服务项目中,将殡葬礼仪降实到殡仪服务员的每一具体行动上。忠于事业、做到使逝者得以安息,使生者得以慰藉。往常,在服务班总觉得自己很迷茫,因为别像其他班一样,防腐整容,设备班就有一具能够固定的方向,再如何不好他们依然有一项能够拿出手的一技之长。而我们服务班学习的范围我自我感受就比较广泛了,有司仪、礼仪、挽联写作、策划、业务洽谈等等,重点依然疑惑什么才最适合自己。但是,从进大二未来,接触到这些必学的课程就开始一步一步有了自己的方向,就这学期来说,我最大的目标算是未来做一名优秀的司仪和业务洽谈人员,别管怎么样先朝着这些目标渐渐努力,再在那个过程中别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希翼未来能在郭老师的课程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并且谢谢郭老师这么久以来对我们的付出及帮助。 殡葬工作心得体味篇2 殡葬服务能帮助家庭或社会处理遗体,从社会学、哲学、心理学观点看,遗体有着特别重要的价值。我觉得殡葬服务是特别神圣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但别管如何样,人死后应该有一具好的归宿,让灵魂得到安息,现在社会的进展越来越好,殡葬服务,是很科学,很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的形式。死,是人一辈子的一件大事。佛教认为: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而死并非生命的结束,不过另一场轮回的开始,因此说生死一如,要我们看淡生死,进而勘破无常。但是在大限将至之际,怎么让病者身心安乐,无苦而终,才是最实际的一种做法,这也算是所谓临终关心。处理一体的原则是自然条件的要求和社会文化条件的要求。 我们在服务的过程中要相信科学,摈弃迷信的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殡葬行业往更加好的方向进展。 丧葬礼仪是整个殡葬活动中参与人数最多的活动,亲朋好友等不少人都会参加,十分的引人注目。因此,丧葬礼仪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丧葬礼仪,简称丧礼,指在丧葬活动中人们所共同遵守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它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进化的产物,是在丧葬活动中为执行一定的功能以满脚人们一定的需要而产生的。他又是别清楚的,非系统的社会意识。原始人对待死者,与动物没什么区别,并未对死者尸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21:哭笑不得的丧葬礼仪

哭笑不得的丧葬礼仪邻居家陈老太太去世了,她的三对女儿女婿为她操办了一场风风光光的送葬仪式。在家门口搭起了戏台,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敲打了三天,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办喜事。昨天晚上可能是仪式的高潮阶段,整条街就听见她家在闹,两个主持人兼表演者又唱又跳,又哭又笑,又打又闹,荤的素的一起来,底下围观的人们像是在看马戏团表演,笑声不断。搞不懂这场表演跟为老太太办丧事有什么关联。 我国农村丧葬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传统主流儒家文化重视孝道精神的具体表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传统丧葬习俗进行了改革,革除了佛道的超度仪式,大力推广召开追悼会的丧葬新风,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火葬。然而,近些年来农村的丧葬改革习俗并没有延续下来,追悼会丧葬形式被抛弃,大做道场的传统超度形式死灰复燃,并呈愈来愈强之势,与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格不入。 农村对丧事大操大办已蔚然成风,陋俗的表现与其危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从事丧葬的职业与半职业队伍不断壮大 在村庄中普遍有道士班存在,每班道士有6到7人,除此之外,还有乐师、地仙、摄影等近几十人。在一个几万人的小镇上,各色丧葬人员总数近300人。这些人中的一些已经成为专门从事丧葬活动的职业人员。这些职业与半职业人员每年从做道场中赚到的收入比一般农民收入高好几倍。 2、丧葬时间越来越长 由于丧葬习俗的复古,在某些农村中停尸时间人为拖长现象很普遍。造成停尸时间拖长的原因有二:一是埋葬日期不能随意确定,须根据道士的推算,选择所谓黄道吉日;二是超度仪式的时间延长。没钱人或没有后人的丧家一般做半天超度,大多数丧家选择做半天醮,家境较好或子女较多的丧家选择做两天半醮,富裕人家则选择做三天甚至七天的醮事,不做道场的几乎很难找到。 3、丧葬的哀悼性质变味 时下很多地方丧家办丧事不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而是想通过办隆重的丧事来向社会炫耀财富与地位;有权势的地方领导干部或爆发户们则把操办丧事当作收取贿赂、聚敛钱财的好机会,扭曲了儒家传统文化重视孝道与亲情的价值观念。 4、操办丧事给贫寒之家带来沉重债务 丧葬的开销是多方面的。请道士做道场要钱,请乐师与管弦乐队烘托气氛要钱,请地仙看地与拣返山日子要钱,为道士超度准备科仪什物要钱,大办招待要钱,借桌凳碗筷请帮工要钱,烧纸钱点白烛放爆竹要钱。其中最大的支出是办餐与从事道场超度两大项。据统计,开销除却收入,丧家为一次丧事实际支出在20000元左右。这对于贫寒之家是一笔不小的债务负担。 5、操办丧事易产生矛盾不利团结 操办丧事产生矛盾的情况比较复杂。首先是丧家的内部矛盾通过丧事操办而被激化。费用分摊是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收受到的礼物与礼金如何分配是产生内部矛盾的另一因素。操办丧事也可能制造其他社会矛盾,如道士因抢夺生意而发生到丧家现场闹场子现象,宗族之间因位子摆设闹矛盾的情况也不少,道

介休祆神楼木雕“牛神”形象考辨——兼与姜伯勤先生商榷

介休祆神楼木雕“牛神”形象考辨 ——兼与姜伯勤先生商榷 内容摘要:建于北宋的介休祆神楼是祆教祠庙在海内的唯一遗构,其木雕异兽有着典型的祆教文化艺术特征,然而被姜伯勤先生论证为“牛神”的木雕异兽,按其造型特征和在祆教中的地位及其所具有的神性职能来看,此木雕应是祆教中的“犬神”形象。犬在祆教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具有着驱毒祛邪和守护主人及纳吉送福等诸多职能,因此广泛的出现在中西方祆教艺术题材中。 关键词:祆神楼;祆教;牛神;犬神;驼神 一、问题的提出 介休祆神楼位于山西介休市城北顺城关大街东端,为一座雄伟高耸、建筑风格独特的木结构楼阁。它集山门、乐楼、过街楼于一体,三重檐十字歇山顶结构。屋顶琉璃精致华美,檐下木雕神奇怪异,与永济鹳雀楼、万荣秋风楼、飞云楼并称为三晋四大名楼,199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载,祆神楼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为其时名相文彦博征贝州王则凯旋后在其家乡所建。据姜伯勤先生考证,此祆神楼祆神即为发端于古波斯的古老宗教琐罗亚斯德教(亦名祆教,或称火祆教、拜火教)之神祇,祆教大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中亚、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1]。历经隋、唐,直至宋代发展到高潮,元以后消亡。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除祆神楼外,祆教祠庙还未曾发现有保留至今者,介休祆神楼为祆教遗构之海内孤例。 姜伯勤先生经过大量的实地勘察和史料分析论证以及对祆神楼现存碑碣记载的详实校勘,指出介休祆神楼为中古时期传入中国的发端于波斯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祆教祠庙,在祆神楼的木雕装饰构件和琉璃脊饰中有着明显的西域祆教文化的遗痕。 在其《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一书中论及装饰在祆神楼上的木雕异兽:“祆神楼北侧顶层横梁椽口,东西各有牛头木雕像,西边牛头有耳,有牛角。东边牛头有角有耳。”“在祆神楼下层檐枋斗拱上,在与上层檐枋斗拱“牛神”图像相应的位置处,东西各有一骆驼式异兽头像”[2]。在文中,姜先生将祆神楼上檐木雕异兽命之为“牛神”,认为此“牛神”和下檐的“驼神”皆为祆教中的胜利之神或称军神,是祆神楼创建者北宋文彦博在征贝州王则凯旋后为感谢祆神的庇佑而修筑的,其根据有二:一是在祆教经典《阿维斯陀》中,胜利之神韦雷特拉格纳有风、牡牛、马、骆驼、牡野猪、青年、鹰、牡羊、黄羊、武士十种化身[3],并且《阿维斯陀》中有对于胜利之神化身为美丽的公牛的赞颂;二是援引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九之记载,即文彦博以地道战攻入贝州城后,王则以火牛抵挡,后因火牛退走践踏王则军队,致使文彦博获胜,此为介休祆神楼高悬神牛之像的“一大近因”。姜伯勤先生认为此异兽和骆驼形异兽即为祆教胜利之神或称军神的韦雷特拉格纳之化身。 笔者曾数次亲赴祆神楼实地考察,适逢祆神楼大修之际,得以攀上脚手架至距离异兽木雕咫尺处仔细端详,查看究竟。祆神楼下檐上的东西两个“驼神”木雕,其外部形象基本采用具象的表现手法,外形特征较为明显,不难辨识其形象源自骆驼,当为祆教“驼神”无疑。而对于姜先生将祆神楼上檐东西两个木雕异兽目之以“牛神”,则笔者不敢苟同。从此异兽造型特征和犬在祆教中的特殊地位进行考量,此异兽当为祆教“犬神”,而非姜先生所言“牛神”。姜伯勤先生是深孚众望的祆教研究专家,在此,笔者不揣冒昧,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一孔之见,与姜先生商榷并就教于方家。 二、祆神楼“犬神”形态特征分析及祆教东西方之犬神形象

琐罗亚斯德教

存在着代表光明的善神阿胡拉·玛兹达(Ahura Mazda)和代表黑暗的恶神安格拉·曼纽(Angra Mainyu,英语Ahriman),善神的随从是天使,恶神的随从是魔鬼,互相之间进行长期、反复的斗争,为了战斗,阿胡拉·玛兹达创造了世界和人,首先创造了火。琐罗亚斯德的出生是善神阿胡拉·玛兹达胜利的结果,琐罗亚斯德的精髓每一千年产生一个儿子,他指定第三个儿子为救世主,以彻底消灭魔鬼,使人类进入“光明、公正和真理的王国”。琐罗亚斯德教认为人死后要通过“裁判之桥”,根据其生前所作所为决定入地狱或升天堂,但在世界末日时,都要受最后一次审判,恶人的灵魂可以荡除罪恶而复活。 琐罗亚斯德教又称“祆教”、“火教”、“拜火教”,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创建于波斯东部,流行于波斯、中亚等地的宗教。该教认为,在太初之际存在着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的两种神灵,他们都拥有自己的王国。在光明的王国中阿胡拉·玛兹达(意为“智慧之主”)是最高主神,是全知全能的宇宙创造者,它具有光明、生命、创造等等德性,也是天则、秩序和真理的化身。玛兹达属有圣灵、善思、天则或正义、虔敬或随心、王国或理想国、完善或完璧、不朽等七大天使以及众多的小天使和守护神。大天使随着主神一起活动并表现了主神的属性。小天使有的属于精神方面的神灵,如忠直、公正、信约、胜利、智慧、真言等等;有的属于物质方面的神灵,如日、月、水、火、地、风、空、星等等。在黑暗王

国魔王安格拉·曼纽(或称阿里曼)的管辖之下也有很多的魔众,例如与善思对立的恶思,与正义对立的不义等等,它们的德性是黑暗、死亡、破坏、谎言。玛兹达与曼纽原是孪生的一对,但是玛兹达在战败曼纽的过程中逐渐成了“宇宙的主宰”、“光明与黑暗王国的统治者”,成为宇宙唯一的、最高的存在 ,在光明与黑暗的对峙中,个人能自由选择自己的意志,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他们把人的行为分为三类:思想、语言和行动。每一类中又分为善恶两种,并把人在现世的行为和天堂地狱的说教结合起来,“行善者得善报,行恶者得恶报”。据说人死后的灵魂是不灭的,经过末日审判以后,行善者通过“裁判之桥”可以进入天堂,享受清福;行恶者则要堕入地狱,受到惩罚。但是不论进入天堂或堕入地狱的灵魂在终世劫没之时都还要受到最后的审判。在审判中那些属于恶的灵魂,在除净罪恶后也可和善的灵魂一起复活,共同进入真理或光明的王国。琐罗亚斯德教的善恶二元论,是古代伊朗原始居民对世界的朦胧看法,是严峻的高原环境和部落斗争在人们思想中的歪曲反映。

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 1、搬铺(有的地方叫调床) 在亲人临近死亡时,将病人由卧房移至中堂临时铺设的软床上,称“搬铺”。被搬铺者已知将离人世,召唤家人留遗言,分配遗物,嘱咐家人预备办理后事。男移中堂左侧,女移右侧。未成年人夭折,不移。家有长辈,亦不移中堂而移侧屋。 2、送终 老年人病危时,儿女都要在面前日夜守候谓之“送终”。死前给男老人理发,一般是剃光头,妇女不剃头,只将头发梳整齐。穿好寿衣,戴好帽子(哥在世不能戴帽)、穿好鞋袜(弟在世不能穿鞋,只穿袜子)等。一方面因为死后胳膊、腿硬不好穿,另一方面按迷信说法,死后穿就“赤着身子去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内疚的。咽气后,眼睛、口闭合不好的,再帮其合好。口里含着拴着红头绳的铜钱。把红头绳挽成圈,按男左女右的规矩挂在死者耳朵上。“口中含宝”寓吉祥意,谓之“噙口钱”。用白纸盖在脸上叫“蒙脸纸”。这时在脚脖子套条麻绳叫“绊脚绳”,以防止“炸尸”,入殓时解开。用手帕包着“打狗饼子”装在死者的袖筒里。门上贴上白纸,男先死,白纸贴在左边门上,女先死,白纸贴在右边大门上。死者年龄多大,就用多少根谷草扎成草把,放在死者床头前叉开,叫“隐身草”。头面前面以碟、盏盛油放灯芯点燃为灯,称“长明灯”。再放上一个阴瓶子,外面用高粱秆做框、纸糊的四方框灯罩挡风。 3、喊路 老人咽气后,把以上这些物件整备好后,孝子应立即到大门前路口烧纸喊路。让亲邻中高嗓门的一人喊:“×××明光大路向西南”。意思是让老人的灵魂赴西南极乐世界。连喊三声后,全家人才能大哭,又曰“举丧”。在老盆里烧纸(老盆底钻三个洞)砍好哀棍,砍哀棍时,要注意选好一支较长柳树的枝,够所有孝子用的,粗头是老大的,依次截取,一根比一根长一点,干儿最后,全部用白纸剪穗子糊上,糊好白幡,曰招魂幡。死一位糊一杆,死两位糊两杆。 4、戴孝 比死者小的平辈、晚辈都要戴孝。孝子(包括儿媳)戴重孝(布最好是粗麻布),并腰系辫好的麻绳,束顶帽外束麻绳坯子,塞上棉花,男左女右,意思是堵耳眼,不闻他事,专心守丧。其他人以房份、亲戚的远近,在孝帽的形状、孝衣、扎孝腿的布条颜色上区别。玄孙可戴红帽,穿红衣。 5、送盘缠 死后的第二天晚上,全族的人员到亡人家中,晚辈戴着孝帽,儿子、女儿、、侄女、侄子、孙女孙子穿着孝衣和白鞋,选一人端着馍盘,馍盘中放置一碗数量与死者年龄相同的小扁食;做一个面灯放油点着(前两样用面必须伸手一下取出,不多不少),及一些纸箔;另一个拿着用白纸糊成的盛有折叠纸元宝的钱褡子。孝子哭着在前,家族人员随后,前行至村外十字路口。用三角架叉开,挂上箔,放上褡子,三角架下放着面灯、扁食,点火焚烧,选一人呼死者已死去晚辈的名字,“×××给××(称呼)扛褡子”,连喊三声,孝子等人不从原路回家。即为“送盘缠”。 6、报丧 老人断气后,若亡人是妇女,必须向娘家报丧;亡人是男的,向其外祖母家报丧。由长子戴孝帽、系孝绳,手持哀悼棍前去报丧。到了目的地,不能进门,有人来接,无论长幼,孝子都要给叩首,叫“跪门”。一般亲友,派族中人去即可。至亲要立即带上箔到丧家烧“倒头纸”,痛哭一场就回去,孝家不招待酒饭(现在随后火化)。 7、哭丧

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资料共享

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 古代埃及工艺美术 一、概述 (一) 历史 美尼斯(Menese) 于公元前3000年统一上下埃及(双国) ,建立了埃及历史上的第1王朝,标志着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统一的王朝国家的诞生。 根据埃及编年史家、祭司马尼托记载: 从美尼斯(上埃及国王) 统一埃及起——公元前525年埃及被波斯帝国征服止,先后有26个王朝进行统治。后又被马其顿亚力山大统治(前332年始) 300年。至公元前30年,又被 罗马统治。 埃及上古史: 早期王国 1—2 王朝 (约公元前3000—2686) [原始] 古王国 3—6 王朝 (约公元前2686—2181) [原始] 第一中间期 7—10 王朝 (约公元前2181—2133) [原始] 中王国 11—12 王朝 (约公元前2133—1786) [夏] 第二中间期 13—17 王朝 (约公元前1786—1567) [商] 新王国 18—20 王朝 (约公元前1567—1085) [商] 后期王国 21—26 王朝 (约前1085—525) [西周—春秋] (二) 环境 封闭型的地理特征 由尼罗河引发的种种情况 6月17日夜——“掉落之夜” (三) 宗教 泛神论(多神教) 相信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背后皆有神灵存在 (四) 信念 再生永恒不变视死如归 二、工艺美术 (一) 陶工艺 1、黑顶陶器(自然纹样) 2、明地暗花彩陶(刻意装饰、丰富、人物、动物、植物) 3、暗地明花彩陶 4、釉陶(蓝釉为主) (二) 石工艺 1、化妆石板

2、内脏壶 3、灯具 4、装饰 (三) 玻璃工艺 1、动物形容器 2、抽象形容器 3、首饰 (四) 金属工艺 1、宗教器具 2、首饰 3、棺具 4、陪葬品 (五) 木工艺 1、装饰器具 2、家具 三、小结 1、古代埃及工艺美术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掀起了人类历史上工艺美术全面发 展的第一个浪潮。 2、古代埃及工艺美术虽然历史悠久,但许多作品在造型设计、装饰技艺及材料应用和整体表现手法上,蕴含着某些现代审美意识和现代工艺的要素。譬如几何形体与几何纹样的应用、 形态的变形处理和刻意的装饰性表现等。 3、古代埃及工艺美术涉及到非常广泛的材质,并取得辉煌的成就。特别是玻璃的发明,不 仅对人类工艺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也表明了古埃及人的智慧和能量。 4、就整体而言,古代埃及工艺美术注重装饰性的表现,强调精神上的作用,工艺作品的实用功能并非是最根本的目的。大量的工艺制品不是为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而产生,而是 为死者能够在来世继续“享用”而存在。 5、纵观古代埃及的工艺美术,始终充满着静穆、庄重、浑厚和遒劲的风韵,同时伴随着浓 郁的神秘主义色彩和宗教气息。 6、埃及人“永恒”和“不变”的信念直接影响了工艺美术的创作观念和作品风格。贯穿于古代埃及工艺美术中的“常存的秩序”和“恒定的伦理”使其形成独特的“埃及风格”。这虽说是古代埃及工艺美术的特点(或者说是优点) 所在,但同时也可以说是其缺陷,因为它 或许阻碍了古代埃及工艺美术的更大发展。 阿玛那(Amarna) 风格阿蒙霍特普(Amenhotep) 四世 阿蒙(Amon) →阿顿(Atom) (太阳神、最高神、主神) 底比斯(Thebes) →阿玛那(Amarna) (国都)

安禄山与祆教

一、安禄山 水是生命之源,任何文明都以可依靠的水源为摇篮。因此,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以两河流域为依托,印度视恒河为神圣之河,长江、黄河更是中国的母亲河。 汉朝时,大月氏在惨败给匈奴之后,被迫从河西昭武(今甘肃临泽昭武附近)西迁,辗转来到中亚的索格底亚纳(Sogdiana),在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绿洲上,形成了九大城邦,即康、安、曹、石、米、何、史、穆、毕九国。进入中原之后,中国人称他们为昭武九姓。而西文则称为“粟特”(Sogdians)。 粟特人信奉祆教,从敦煌的文书典籍中,我们得知每一个粟特聚落中,都会有一个祆庙。而从他们的丧葬习俗来看,虽然受到了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但仍然明显表现出来了祆教的特征。正是由于粟特人有着一种宗教信仰,因此后来在安史之乱中,这种信仰为扩大安禄山在他们民族中的号召力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这里插一句,祆教的“祆”字,很容易搞混,因为字形相近的一共是三个,祆、袄、祅。第二个字是棉袄的袄,音ao,第三个字则是祅,音yao,只有第一个字才是这个宗教的名称。祆教也称拜火教,也许大家一下子就想起金庸笔下那个“明教”来,事实上明教就是摩尼教,尊明尊,尚光明,而小说中加进的拜火情结则源于祆教。 安禄山,“营州柳城胡也”,母亲是突厥人阿史德。安禄山本来姓康,后来随继父姓安,都是“九姓胡”。史载,安禄山的母亲“祷子于轧荦山”,后来“以神所命,遂字轧荦山”。后来改叫禄山。 荣新江先生在《安禄山的种族与宗教信仰》中分析了安禄山在粟特人中的“宗教领袖”地位,纪录片《考古中国》中“发现虞弘墓”一篇就是采用的这个观点。他认为,安禄山的名字“禄山”无疑与轧荦山即“光明之神”有关,他把自己装扮成祆神,取得了自己民族对自己的崇拜与信任,故而具有很大的号召力。我很信服这种说法,因此就不多加论述了,总之由宗教带来的号召力助了安禄山一臂之力。

1 殡葬习俗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儒家思想影响,无论是在形似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宗法观念和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丧葬文化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含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死亡是一个生命的终结,从唯物论的观点出发,“人死不为鬼”,但活人基于对死人的鬼魂观念,对死人的恐惧、以及对阴间生活的幻想,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葬法和葬礼,这些葬法和葬礼随历史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同时也受生活的影响,它深刻地反映了人们的宗法观念和伦理思想,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认识历史、探索古代社会的渊源提供了线索,保留了大量的历史遗存。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丧葬习俗无疑是一种精神创造,所以我们应当客观地去看待它。 丧葬是很常见的,死人下葬一般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停尸 病者临死,在咽气前要把准备好的寿衣穿上,本地有“临死连裤子都穿不上”之忌。死后,家人要替死者擦脸,梳头,穿鞋,戴帽子后,搭一停尸床将尸体移上,盖以黄布单。 灵棚 本地出殡一般要等3天后,人死后要搭一座灵棚,棚门贴上挽联,挂上椁头纸,以示邻里。报丧 报丧既是将死者之亲友,前来奔丧的亲友,有带纸的,有的向死者家捐款。奔丧者有的给死者磕头,其守灵之子要陪前来奔丧者同磕。 戴孝近年来为死者戴孝已较旧时从简,重孝以一幅宽,7尺长的白布戴在头上,一般孝用半幅宽,7尺长的白布系在腰上,戴孝如果是孙辈者,一般在孝布上一寸左右缝上红布条。出殡后,其子女戴长孝者,将白布换下,每人用黑布做成袖标状,按死者的性别,分男左女右戴孝。 入殓 将棺木移入灵棚内,将尸体安放棺内,称“入殓”。死者入殓时,家属及亲朋皆于两侧相送。守灵 尸体入棺后,孝子轮流侍守棺侧,朝夕不离。灵前摆一供桌,中间供奉死者灵牌,两侧摆供品,供品主要是死者生前喜欢吃的馒头、米饭、各种水果等。死者如生前会吸烟、会喝酒,也要供上烟酒之类。也有供桌中间不摆灵牌的,以材头所书灵位牌代之。孝子守灵用一瓦盆烧纸,亲朋好友吊孝,由孝子跪拜迎送。到夜间,守灵者一般为亲朋好友代替。 送盘缠 出殡前一天晚上半夜12点,丧家为死者举行送行仪式,俗称“送盘缠”。选一个宽敞的十字路口,烧死者生前穿过、用过的衣服、被子、鞋帽等。烧用纸制作的车、马或牛、楼房、电视机等,儿女们哭号着向火中奔,以示对死者挽留,由死者长子站在高处,手执一扁担,指向西南,意为死者指路。 举哀 死者入殓时不举哀。举哀是在第三天早晨临出殡前,将棺盖打开,让死者儿女、家属、好友最后瞻仰一下遗容,然后封棺,此时子女、家属以哭代言,嘱咐死者莫要挂念世事,好好安息。 开光开光是举哀前,有侍者给死者最后整容,称开光。用一只筷子裹上棉球,沾酒精擦死者五官,擦者说:“开眼光、亮堂堂”其孝子面对死者重复一变:“开眼光、亮堂堂”。以下如此:“开耳光、听远方”、“开鼻光、闻芳香”、“开嘴光、吃八方”、“开脸光、净光光”。 封棺 瞻仰完遗容后,由木工左手执铁钉,右手握斧将棺材天(盖)钉死。当木工钉左边时,由孝子在嚎喊爸(妈)向右躲钉,钉右边时喊向左躲钉。

丧葬文化

黑龙江大学 “人口社会学”课程总结报告 题目中国丧葬文化中的葬法及礼俗简介学院 年级 专业 学号 姓名 报告日期2014年05月20日 成绩

中国丧葬文化中的葬法及礼俗简介 第一章丧葬文化简介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阶段。死亡,可算是人生的最后历程,但这并不是一切的终结,因为之后还有后人对其尸体的处理--殡葬。 殡葬文化的定义可以这样理解:殡葬文化就是人们在殡葬的观念、殡葬的操作和殡葬的实物中所隐藏或寄托的某种“含义”。由此,殡葬文化也有三类形态,即:观念形态、操作形态和实物形态。也就是说,人们关于殡葬的观念(如对死亡的称谓)、殡葬的操作(如丧礼)和殡葬实物(如纸钱、棺、墓地)中都隐藏或寄托了某种含义,如对人生的归宿、生命的价值、对永生的追求、对现存社会的反映等,它们就是殡葬文化 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 本文将对中国的丧葬文化中的葬法及礼裕两方面分别对加以简述。 第二章葬法 2.1 土葬 除汉族外,古代匈奴,突厥也多以土葬为主,土葬通常用棺木。汉族贵族的棺木有数重,外层叫“椁”,内层叫“棺”,制作很讲究。有钱人家会在棺盖雕刻精美的动物图形。一般百姓的坟墓是很简便的,他们选择一块“吉地”之后,就在那里挖墓穴,埋葬死者,然后在上边堆成圆锥或土堆儿。同一家族的人,埋在一个地区,形成一个坟区,俗称祖坟地。每座坟头都按家族辈份的大小,前后依次排序,以便后世能辨别清楚,哪个坟属于哪一辈。人们把死后能埋入祖坟,看作一种礼遇,是做人的起码条件之一。因为许多人不能入祖坟,如优伶、娼妓、暴病、凶死之人,有痼疾的人,未婚早矢者,汉族死在外乡的人,一般也不能回乡安葬,即使千里迢迢运回尸体,也只能在村外直接埋葬,所谓“野鬼不能见家神”。

中国传统文化丧葬文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09级软件工程(嵌)蔡建平 等级森严的丧俗 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并孕育了影响国人几千年的中国特色风俗。 其中丧葬习俗和很多习俗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最初人们并不安葬死者,后因古人迷信鬼是灵魂变的,相信独立存在的鬼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对它产生了无比恐惧的心理,进而演变为鬼魂崇拜!为避灾求福,古人才改变了对死人的轻视。并根据他们对鬼魂阴间生活的种种幻想,妥善处理死者的遗体,并举行相应的宗教仪式,丧葬习俗就应运而生了。 《孟子·梁惠王》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各得其所,王道乐土的理想社会自然就来临了。在古人看来,丧葬不只是单纯安葬死者,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伦理规范乃至政治秩序。丧祭还可以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和尽孝之道。正因为丧葬有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它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广泛重视,并培育出了枝繁叶茂的丧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席位。 事死如事生。受灵魂不死观念的支配,古人的心目中有两个世界,即活人生存的现实社会和鬼魂活动的阴间地府。人死犹如搬家,《荀子·礼论》云:“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古人奉行儒家礼仪。儒家提倡孝道,对送终之礼尤为重视。儒家的祖师爷孔子主张:“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儒学经典《仪礼》和《礼记》为后代的丧葬礼制奠定了基础,使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儒家的烙印。 人死之后到安葬以前的治丧活动,古代统称为“丧仪”。古人言死有很多称谓。“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礼记·曲礼下》)。生前尊卑有别,死称也各不相同,等级昭然。这些五花八门的称谓,反映了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死亡的各种理解。人死之后,要将噩耗告之于众。治丧过程中药哭丧,后世有的丧家为保证哭声日夜不绝,显示哀伤的气氛,常让仆妾奴婢值灵助哭,甚至出钱雇佣外人或乞丐代哭。代哭者与死者无亲情可言,哭不由衷,只是为了替主人尽义务或图取钱财,每每逢场作戏,口

古代殡葬礼仪

古代殡葬礼仪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多民族的礼仪之邦,礼的中心内容是承认亲疏、尊卑、长幼的差别,礼强调以亲统疏以尊统卑,以长统幼,在下者敬在上者。以此制定各人的行为规范,礼的基本精神是“孝”和“敬”,疏敬亲,卑敬尊,幼敬长,孝就在其中。 特别是红白喜事方面,更是隆重,民间办丧事无论贫富举动大小一般都会请法师来做法事,由于人们受“儒、释、道”三教园融的影响,在宗教信仰上,往往佛道不分,有的甚至把道教当成佛教,关于法事的内容形式,丧家未必全懂,主要是由了事的一手安排。 凡做法事诵径,有用九位、十一位、十三位不等,个别情况可多至十五位、四十九位,少则三位、五位,一般情况根据家属的经济状况来决定人数。 《动土、安放礼仪程序》 一、准备供品 香一扎、烛一对、水果五种、杯碟若干、纸钱、鞭炮若干、酒、茶各一。 二、贡品摆放顺序 A、蜡烛 B、香 C、生果 D、酒 E、茶 F、其他 三、程序 1、摆放供品: ①香、烛②五色果(生果五盘摆单数)③三茶五酒(酒在茶前面) ④其他 2、动土或安放(长子亲自安放) 3、封穴 4、跪拜 (先子、媳、后女儿、女婿、再孙儿、孙媳、再子侄、朋友等;手拿三柱香,跪拜三次,起身,躬三次即礼成) 5、化宝(烧纸) 6、燃放鞭炮 7、礼成 治丧是中国人为发送亡者,特别是年老去世这体制改革举办的一种活动,丧事的活动历史悠久,传统的长礼仪式非常之繁琐,到北宋司马光书仪.丧礼中仍归结有二十多条之多,这一繁锁的丧礼程序中所体现的原则,一是"孝",二是"敬",古人希望通过规范人们的丧事操作来淳化人,强化两代人之间的联系,以此提供一条社会性的感情纽带,从而促进社会的治理,现代丧祭礼仪源于代丧祭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演变和革新新式治丧礼仪注重简捷哀思四个字。 现按后世较通行的初俭、殓、殡、出殡、下葬的五步骤分述如下: 在人快要临终前,子女等直系亲属守其侧,听取遗言,証实死亡之后要亲属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帖,通报死讯,旧时丧俗,人死后要用纸式布巾覆其脸上以衷对死者的尊重。 人死后,因为被理解为到另一个世界生活,因而要为死者沐浴、整容,然后入殓入殓时注意:死者头朝里脚朝外,入殓后,要有一段时间的停柩待葬,称为殡,殡的时间地点因人而异,亲属换丧服,戴孝帽,要进行悼念,超度设灵等,亲戚朋友前来吊丧,吊丧按隆重礼义,行三跪九叩之礼,出殡的前一天晚,长家整夜

学习殡葬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殡葬文化心得体会 【篇一】 殡葬文化是人们在殡葬观念、殡葬礼仪和殡葬实物中安置并悼念的一系列活动及其相关的礼仪规范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具有独特的深厚的社会文化观念。 自然界中不变的规律是生老病死。生养死葬是人类的传统的美德、公民的义务、政府的职责。人死后,就有了殡葬活动。殡葬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也经历了很长的历史阶段。人们在安置并悼念逝者的一系列活动及其相关的殡葬礼仪规范的形成中所蕴涵的文化现象就形成了“殡葬文化”。 殡葬文化与其他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与其他文化一样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心理上的三种关系。第一,殡葬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物质文化,人们借助药物器具保存遗体、布设灵堂、悼念逝者、寻觅墓地构建坟墓或将骨灰撒向大海等,无不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殡葬活动主要是一种社会群体活动,人与人的各种感情在殡葬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第三,殡葬活动中,人与自己心理也始终处于一个调适平衡的过程,人类自己心理的任何反应或变异,均应控制在殡葬文化所允许的范围,从而形成特有的适应方式。 殡葬文化的主要形态,即观念形态、操作形态、实物形态,它们之中都隐藏或寄托了对生命的价值肯定,对永生的追求和现实社会的反映。总之一句话殡葬文化的形态都是反映人类社会的文化特征。殡葬文化的本质无非就是反应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殡葬文化虽然是人死后产生的,但是其本质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风尚和道德水平的反映。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民族受不同的外部环境以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乃至自身认识的不同,生死观也是有极大地区别。殡葬文化反映当时生产力以及物质生活水平。人类的生产力和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每一个时代的殡葬服务郭=过程都有所差别。殡葬文化反映社会的道德水平。社会的道德水平如何,殡葬方式是一个窗口。因此,了解一个社会的殡葬文化就可以了解到整个社会的面貌。 殡葬文化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重视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性和传承性。古代的殡葬文化有很明显的特征:重孝道。儒家文化以孝道为基本出发点。孔子认为“孝者也,德之本也”,即孝是礼仪、道德的根本。显等级。在古代殡葬中根据逝者的社会地位以及对于用功于国家的人,在殡葬规模上予以较高的殡葬礼仪并使其子孙享有厚遇。隆丧厚葬。隆丧,指吊唁和送殡者多,显得极其隆重;厚葬,入殓衣服多且贵重,陪葬品丰富,墓地气派等。 殡葬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以它独特的形式在影响者人类,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殡葬文化有满足社会心理需求的作用,随着人类思维的不断发展,人类的自我意识和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对自身价值和生命尊严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提高。殡葬礼俗文化就是在这一心理需求推动下,不断地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无论贵贱、贫富,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发布时间:2020-05-24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应分为丧礼、葬礼、服丧三个部分。编为你整理了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1、丧礼 死者临终时,要将其抬到正厅的床上,头朝东,然后脱去内衣,换上新衣。家里人则要保持安静,不能喧哗,围坐在病者的周围,观察他的手足。要特别注意的是,男子不能死在女子手中,女子也不能死在男子手中;当咽气时,妻子女儿不能握住男子的手足,丈夫儿子也不能握着女子的手,否则就是不吉利。在病者还有一口气时,要在口鼻之间放一块新棉花,棉花不动时,就标志气已断绝,即将其抬到南窗下早已准备好的床上,盖上新被子,并将珠玉等放入口中,使口不闭合。接下来开始招魂,含有再一次挽留死者的意思,由主持招魂仪式的“复者”爬上屋顶,一边挥动死者的寿衣,一边向象征着“幽界”的北面空中大声呼唤:“××,你回来呀!”共呼三长声(男的唤名,女的唤氏),以示魂魄已归返于寿衣,然后将寿衣再覆盖在死者身上,表示魂魄又回到了死者身上。 等到给死者洗浴完毕,就开始吊丧。丧家主人先向亲朋好友发出讣告,等到来客吊衤遂(即吊唁者向死者赠送衣被)时,孝子们披发赤足,放声恸哭,且边走边捶胸膛去接客人。孝子们还为死者制作一面“明旌”(也叫“铭旌”,即按死者生前的等级身份制作的旗子),上书“××之柩”,再用木板刻制牌位,置于中庭,象征死者的亡灵,将明旌覆盖在牌位上。孝子孝女则要守灵,按长幼分别恸哭尽哀,还要拄“哭丧棒”(表示因过度悲伤,非拄杖不能站立。) 吊丧期间,家属亲友禁忌颇多,通常非丧事不谈,禁洗面垢,妇女尤忌涂脂抹粉,平日禁酒肉,吃素菜淡饭,以示哀恸。 第二天举行小殓,即为死者穿入棺的寿衣。衣上都用布条打结代替钮扣,以示穿上后再不打算脱下。当尸体穿好寿衣迁到尸床上之后,还要用绢垫头,补好两间空处,缠紧两腿,然后覆盖上丧被,再用布条扎紧(一道竖、三道横)。孝子们袒开上衣,用麻绳束发,妇女们则露出发髻,去饰带麻,都不住地顿脚、恸哭。小殓结束后,以酒食为死者祭奠,称小殓奠。当晚,庭中灯火彻夜通明。第三天举行大

农村丧葬习俗

农村丧葬习俗 武绍智收集 农村丧葬习俗是几千年来一代代流传的民间习俗。如果哪家老人病故,故者晚辈一是要用硬币含入老人口中,叫含口钱。老人含了含口钱,以示到了阴间,有吃有穿。二是要烧落气钱,落气钱的数量是3.6斤、6.6斤,老人一落气,孝男、孝女要跪着烧,一边烧一边喊(爹)(妈),我们烧钱给你了,你要好好管理。烧完后用草纸包成三份,两分到入棺时放于故人头两边,让他以后用,一包放在他手边,以便于他到阴间过关时,用于开支关卡费。殡葬程序大致有以下几项: 一、入棺 入棺前孝家先要把老人洗净,穿好衣服,然后停于正堂屋中,下垫白布,上盖红布,然后派人去瞧日子,还要派男孝去请族宗自亲长辈到场(男老人先请叔叔、大伯,女老人要先请舅舅等长老),自亲长老到场后,在他们的监督下,开始入棺,入棺时,将棺材用条凳放于正堂屋中,选好吉时,请个经验丰富之人,扫材,扫材时打开棺盖,用一只雄鸡,提鸡面向大门、念:“此鸡不是非房鸡,玉母娘娘刺下扫棺鸡,从里往外挥动,一扫孝堂生魂出,二扫孝家人等生魂出,三扫六牧牲口生魂出,四扫五谷杂粮生魂出,五扫亡人死魂入、生魂出、死魂入”,将鸡从里向往丢出。 扫完棺材后,在棺内垫纸,用草纸叠成三角形,铺在棺底,铺纸要算亡人有几岁,就铺几份,另加三份。左右和底数量一 - 1 -

样,纸铺好后,开始入棺,入棺时,亡人头顶要放瓦,脚边要放砖(叫头顶铜瓦脚采金砖)。 老人入棺材前要把身上的铁器、扣子全部剪掉,老人的腰带要用棉线,一岁数一根,另加三根合拼系在老人腰上。 二、领地 领地要根据老人的属相、来配山向,按照阴阳先生的指点,葬在哪方亡命八字合葬哪方,还有哪方山向利葬哪方。山向以亡命是两回事,山向不利,今年不利,明年利,可不开向,到利年开向,如果亡命人八字不合,就永远不合不能葬。 三、编扎 编扎就是打钱、织马,一般都是由先生做,按照孝家的要求,有的织狮、马、鹿、像,有的织三人三马,打两束钱。 四、做法事 做法事前要扎好孝房,孝房扎好后,按孝家的要求,有的做三晚法事,有的还要念经,也是三晚上,如两样都做就是六晚上,有的要搭架子、点天灯,点天灯也要按老人的岁数,有一岁点一盏,另加三盏。棺材头上,放一只斗一只半升,装满粮食,点一照七星灯,棺材下面,放七盏灯,都要用香油,也有用腊烛代替的。如果做三晚上,叫跑五方一晚上、绕棺一晚上、撒花一晚上,孝男孝女按先生的安排,跪于棺前,先生念经书,喊跪就跪,喊起就起,献酒献茶扣手。 五、出殡 出棺的日子定下后,头天自亲要来上祭,上祭一般是姑娘家、儿媳的后家,儿女多的祭多,儿女少的祭少。上祭的人家,根据本人情况,有抬猪、拉羊的,有抬一块肉、粮食、祭张、 - 2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