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信仰铸就莫高窟]莫高窟课文

[信仰铸就莫高窟]莫高窟课文

[信仰铸就莫高窟]莫高窟课文
[信仰铸就莫高窟]莫高窟课文

[信仰铸就莫高窟]莫高窟课文

在苍茫的戈壁滩上,遍地可见人类的尸骨残骸,如同沙漠中醒目的路标。公元629年,西行的玄奘法师在途经丝绸之路时,遍地的森森白骨就曾警示他这条路虽然承载着当时世界的贸易、文化征服与思想交流,但途中潜藏着巨大的危险。在中国西域的这片沙漠中,翻卷的沙尘令玄奘迷失了方向,心绪几近崩溃。持续攀升的气温令他眼前产生了幻觉,他仿佛看见远方的沙丘上埋伏着步步逼近的军队。更为可怕的是沙漠中持刀抢劫的强盗,他们觊觎着丝绸之路上商队的货物,诸如向西出口到波斯王国和地中海诸国的丝绸、茶叶、陶器,以及向东输入唐朝都城长安的金银珠宝和马匹。

然而,根据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述,鼓舞他西行的乃是另一件宝贵财产——佛教。在历史上,摩尼教、 __、拜火教,以及后来的 __教都曾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但印度佛教 __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早在公元4世纪,佛教就从印度传入了中国,而玄奘从印度运回并历时二十载研究和翻译的佛经则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奠定了基础。

当玄奘东归的旅途即将结束时,他驻足于敦煌地区。那是丝绸之路上的一片绿洲,来往客流的密集交织与多元文化的激情碰撞孕育了世界佛教艺术的一大奇迹——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它被开凿在鸣沙山东麓一处高达百尺的断崖之上。这片直落30多米的弧形悬崖底部与一片河床相接,河床边缘有白杨兀立。公元7世纪中期,这片长达1600多米的石壁表面已经如蜂巢般鳞次栉比地遍布着上百个洞窟。在玄奘结束西行,一路东归的途中,他经过莫高窟膜拜,以感谢神明对他西行的庇佑。还有许多来此的朝圣者是为了祈求顺利地穿越凶险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莫高窟内,画师们将单一乏味、了无生机的沙漠描绘成了色彩瑰丽、场面宏伟的神话世界。壁画中的成千上万尊佛像无不清晰鲜艳,熠熠生辉。由于添加了西域引进的金粉,佛像袈裟的色彩更是金光闪闪。洞窟上方的飞天壁画则更为巧夺天工,天女阿卜莎罗和乐伎们身着由青金石颜料绘制的蓝色飘曳长裙,飞翔在极乐世界的上空。在这些描绘极乐世界的画面旁边,还有每一个丝绸之路的行者都历历在目的俗世场景:头戴垂边帽、高鼻梁的中亚商人,身形瘦削、皱纹满面的白袍天竺僧,还有在田间耕作的中原农民。石壁上还描绘了玄奘在丝绸之路上遭遇强盗的故事。只是在这些壁画中,盗匪沦为阶下之囚,被刺瞎双眼,最终皈依佛门。

当玄奘法师途经敦煌时,他并没有预料到他对佛经的释义将给数百年后莫高窟的画师们以丰富的灵感和素材。当然他也不会知晓,1200多年后他的作品会令莫高窟重见天日、遭遇掠劫并最终受到重

点保护。玄奘看到的仅仅是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在大唐边境这些昏暗的洞窟中,转化为了浓墨重彩的华美画面。

对于宣扬“世事无常”的佛教而言,中国西部瞬息万变的沙漠似乎成了展现辉煌佛教艺术的绝佳场地。然而,莫高窟的传奇性并非在于它的变幻无常,而在于开凿者和画师们延续千年的不懈坚持。

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这些洞窟中薄如蝉翼的精妙彩绘在历经战争、抢掠、自然侵蚀、人为忽视等诸多劫难后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几个世纪以来,这些洞窟所在的那块狭长砾岩已经被黄沙吞没了一半,但今日的莫高窟仍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事实上,莫高窟并不仅仅是一座宗教信仰的丰碑,洞窟内的壁画、雕塑和经卷还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窗口,让今人得以了解那个沿着贯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兴盛了千年的多元化社会。

“莫高”一词按字的原意为没有比其更高的了。当然可以引申更多的含义。可见取名时的匠心但是任何名字都无法完全捕捉它的美感与震撼力。在将近800个开凿于崖壁上的洞窟中,有492个洞窟内饰有精美的壁画,所覆盖墙面的总面积达到4.6万平方米,大约为西斯廷教堂面积的40倍。洞窟内还保存有至少2000尊泥质彩塑,有些代表着其诞生时代的最高水平。直至上世纪初、寻宝者接踵而来之前,其中一个长期封闭的藏经洞内还保存着数万册古代经书写本。

通过丝绸之路的行者无论取道路途较长的北线还是更为凶险的南线,敦煌都是途中的必经之地。异国的商队经过敦煌时,满载着西域的珍奇香料。然而他们最重要的商品并非香料,而是艺术观念和宗教思想。这一点也在敦煌的画师笔下得到彰显。莫高窟的壁画大多是丝绸之路上商品运输的写照,从色调到表现形式都极具异域风情。

提起莫高窟,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谈道“莫高窟就像丝绸之路的一颗时间胶囊,它的历史地位并不应被过分夸大,但由于敦煌地处丝绸之路上东西交汇的‘咽喉之地’,我们几乎可以从每一面洞壁上看到中外元素的融合。”74岁的樊院长看起来神采奕奕,她从1963年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毕业至今,已经坚持在莫高窟工作了整整49年。她就职的敦煌研究院长期致力于莫高窟的研究、保护和对石窟旅游的管理。樊院长表示,丝绸之路上的大部分景观都已经被沙漠侵蚀或被历代王朝更替所摧毁,但莫高窟基本维持着原貌,万花筒般的壁画记录下了中西方文化最初的碰撞与交融。

如今,东方和西方再次在敦煌会合了,但这次是为了协力保护莫高窟,因为它也许正面临着诞生1600多年来的最大威胁。洞窟内的壁画和彩塑是采用当地的麦草、泥土、木材制作而成,材质十分脆弱。经历干余年后,由于自然力量和旅游人潮的双重冲击,壁画和彩塑程度不同地存在多种病害。为了满足游客观看洞窟的需要,又能尽

可能地保存丝绸之路壁画的原貌,樊院长向亚洲各国、欧洲和美国的文物保护专家寻求帮助,共同探索保护莫高窟的方法。这是一次跨国的文化合作,与莫高窟的古时辉煌遥相呼应,并有可能成为它存续的保障。

莫高窟的出现缘于沙漠中一次金光奇景。公元366年,一个叫乐樽的僧人云游到此,看见一面山崖上金光灿烂,仿佛有千佛在跃动。乐樽心中激动万分,忽然有所顿悟,决定在崖上开凿一个用于修行的石室。由于他的宣扬,许多信徒纷纷模仿,在崖壁上挖凿出一个个的洞窟。最初的洞窟不过棺材大小,后来一些僧院团体开凿了更大的洞窟用于集体参禅,并在洞内安放了供奉佛像的神龛。这些早期建设使莫高窟有了“千佛洞”的别称。

内容仅供参考

[信仰铸就莫高窟]莫高窟课文

[信仰铸就莫高窟]莫高窟课文 在苍茫的戈壁滩上,遍地可见人类的尸骨残骸,如同沙漠中醒目的路标。公元629年,西行的玄奘法师在途经丝绸之路时,遍地的森森白骨就曾警示他这条路虽然承载着当时世界的贸易、文化征服与思想交流,但途中潜藏着巨大的危险。在中国西域的这片沙漠中,翻卷的沙尘令玄奘迷失了方向,心绪几近崩溃。持续攀升的气温令他眼前产生了幻觉,他仿佛看见远方的沙丘上埋伏着步步逼近的军队。更为可怕的是沙漠中持刀抢劫的强盗,他们觊觎着丝绸之路上商队的货物,诸如向西出口到波斯王国和地中海诸国的丝绸、茶叶、陶器,以及向东输入唐朝都城长安的金银珠宝和马匹。 然而,根据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述,鼓舞他西行的乃是另一件宝贵财产——佛教。在历史上,摩尼教、 __、拜火教,以及后来的 __教都曾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但印度佛教 __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早在公元4世纪,佛教就从印度传入了中国,而玄奘从印度运回并历时二十载研究和翻译的佛经则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奠定了基础。 当玄奘东归的旅途即将结束时,他驻足于敦煌地区。那是丝绸之路上的一片绿洲,来往客流的密集交织与多元文化的激情碰撞孕育了世界佛教艺术的一大奇迹——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它被开凿在鸣沙山东麓一处高达百尺的断崖之上。这片直落30多米的弧形悬崖底部与一片河床相接,河床边缘有白杨兀立。公元7世纪中期,这片长达1600多米的石壁表面已经如蜂巢般鳞次栉比地遍布着上百个洞窟。在玄奘结束西行,一路东归的途中,他经过莫高窟膜拜,以感谢神明对他西行的庇佑。还有许多来此的朝圣者是为了祈求顺利地穿越凶险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莫高窟内,画师们将单一乏味、了无生机的沙漠描绘成了色彩瑰丽、场面宏伟的神话世界。壁画中的成千上万尊佛像无不清晰鲜艳,熠熠生辉。由于添加了西域引进的金粉,佛像袈裟的色彩更是金光闪闪。洞窟上方的飞天壁画则更为巧夺天工,天女阿卜莎罗和乐伎们身着由青金石颜料绘制的蓝色飘曳长裙,飞翔在极乐世界的上空。在这些描绘极乐世界的画面旁边,还有每一个丝绸之路的行者都历历在目的俗世场景:头戴垂边帽、高鼻梁的中亚商人,身形瘦削、皱纹满面的白袍天竺僧,还有在田间耕作的中原农民。石壁上还描绘了玄奘在丝绸之路上遭遇强盗的故事。只是在这些壁画中,盗匪沦为阶下之囚,被刺瞎双眼,最终皈依佛门。 当玄奘法师途经敦煌时,他并没有预料到他对佛经的释义将给数百年后莫高窟的画师们以丰富的灵感和素材。当然他也不会知晓,1200多年后他的作品会令莫高窟重见天日、遭遇掠劫并最终受到重

《莫高窟》教案(1)

---------------------------------------------------------------范文最新推荐------------------------------------------------------ 《莫高窟》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的9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莫高窟的特点。学生自主搜集与莫高窟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加深对莫高窟超建筑和绘画艺术的了解。 3、通过朗读感悟莫高窟的塑像和壁画的神奇瑰丽,激发对祖国悠久文明的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 5

教学难点: 把握莫高窟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特点,激发对祖国悠久文明的敬仰之情。 教学准备: 有关莫高窟的一些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考一考大家,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分别是什么? 2、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敦煌的莫高窟,你们想不想去了解欣赏这座伟大的艺术宝库呢? 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认读识记生字莫、窟。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范文最新推荐------------------------------------------------------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和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2、遇到生字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呢? 问、查、拼 3、出示生字,自主选择不认识的字来记忆。 4、评议,正音。 5、猜字游戏,检查识字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做到不加一字,不减一字,不倒一字,不误一字。 2、同桌合作学习,互相检查。 3、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 四、练习写字: 3 / 5

小学语文五年上《莫高窟》

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莫高窟》教学设计 乘风学校於教材分析: 课文生动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全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学生理解文本容的难度不大,只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即可。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4自然段。 2.通过品读语言,充分感知课文。学习并掌握课文围绕中心句把容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 3. 理解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4自然段,理解课文容。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理解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配乐并出示相关图片)教师激情讲述:同学们,在我国大西北的怀抱里,有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是闻名中外的石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据传莫高窟始建于前时期,已历经千年岁月的洗涤,现存石窟492洞,保存着彩塑3000多尊,壁画4.5万平方米,是世界艺术史上惊人的奇迹。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你们想去见识一下这个令华夏儿女倍感自豪的地方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高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对敦煌的兴趣,为下面的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小组合作,初探敦煌 1.明确小组学习任务: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的意思。 (3)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莫高窟的艺术成就,并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编写一份段落提纲。 (4)根据课文容完成填空练习。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自学情况(各小组自主选择汇报方式及容)。 (1)以喜欢的方式展示朗读情况。

苏教版五年级《莫高窟》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莫高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中介绍的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 难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和所搜集的课外资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评价: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朗读成为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在感受到美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朗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

个性的见解。 3.架设课内外的联系,引导学生上网搜集、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扩大知识面,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莫高窟的资料,制作课件。 2.引导学生收集和阅读一些介绍莫高窟的资料。初步感受莫高窟的魅力。 3.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总体把握,调动兴趣。 1、同学们,在古老的丝绸路上,在神秘的三危山下,在茫茫的沙漠中,蕴藏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莫高窟。让我们一起走进莫高窟——课件播放莫高窟视频,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 2、通过看视频,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每一个去过莫高窟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齐读。 4、莫高窟为什么被称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莫高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莫高窟充满了神秘感,它

18莫高窟 练习题

18莫高窟 一、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神态各()精妙绝()惟()惟()举世()名 引人()目()眉善目断()绝()宏伟()丽 ()风凛凛漫天()游()()无能()()赞叹二、我会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壁画一()明珠一()沙丘一()洞窟 一()力士一()神佛一()彩塑一()小溪 三、按要求改句子我能行。 1.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改为反问句) 反问句: 2.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无人不晓的艺术宝库。(修改病句) 3.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缩句) 4.莫高窟不仅 ..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用..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 加点的词造句) 四、我能按课文填空。 1.这篇课文是一篇介绍性说明文,生动地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和曾藏有万件珍贵文物的,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和。 2.敦煌莫高窟,也叫“”,坐落在甘肃省和的 怀抱中。它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共有492个洞窟,它与、被誉为中国三大石窟。 五、课文片断我会读。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纪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应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漂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世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1.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汉字。 2.第一句话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二是。这一段写的是第方面的内容。3.给空白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4.请你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具体地写一写其他的飞天。

小学语文五年上《莫高窟》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莫高窟》教学设计 乘风学校张於教材分析: 课文生动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全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难度不大,只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即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4自然段。 2.通过品读语言,充分感知课文。学习并掌握课文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 3. 理解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4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理解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配乐并出示相关图片)教师激情讲述:同学们,在我国大西北的怀抱里,有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是闻名中外的石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据传莫高窟始建于前秦时期,已历经千年岁月的洗涤,现存石窟492洞,保存着彩塑3000多尊,壁画4.5万平方米,是世界艺术史上惊人的奇迹。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你们想去见识一下这个令华夏儿女倍感自豪的地方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高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对敦煌的兴趣,为下面的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小组合作,初探敦煌 1.明确小组学习任务: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的意思。 (3)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莫高窟的艺术成就,并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编写一份段落提纲。 (4)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练习。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自学情况(各小组自主选择汇报方式及内容)。

小学语文课文《敦煌壁画》

小学语文课文《敦煌壁画》 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在我国西北部的荒漠中,坐落着举世闻名的文化艺术宝库--敦煌石窟。敦煌石窟是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石窟的总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壁画最多的石窟群。 敦煌石窟的壁画规模宏大,风格各异。站在那连绵不绝的画作前,我们仿佛回到古人生活的时代。无论是行笔还是用色,每个朝代不同的绘画风格都历历在目。如汉代出猎图的古朴,唐代服饰的绚丽,宋代人物的拘谨正如国画大师张大千所说:"敦煌壁画代表了北魏至元一千年来我们中国美术的发展史。"; 敦煌壁画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壁画大体可分为佛像画、神怪画、故事画、山水画等七种。其中,故事画又分为五种,画面生活气息浓郁,情节动人有趣,反映了古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莫高窟第二百九十窟中,有按顺序绘制的八十七幅壁画,描绘了佛祖释迦(jiā)牟(móu)尼从出生到出家的全部情节。这样的长篇巨制连环画,在我国佛教故事画中是罕见的。另外,著名的张骞(qiān)出使西域的故事就绘制在莫高窟第三百二十三窟的北壁西端上。这幅壁画是现存的最早印证"张骞出使西域";这段历史的绘画作品。 这些丰富多彩的壁画,有的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打猎、捕鱼、耕田、收割的情景,有的描绘了人们奏乐舞蹈、表演杂技的场面,还有的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反弹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动人的壁画,就像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敦煌壁画巧夺天工,技艺精湛。在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窟中,有一组壁画描述了九色鹿舍己救人的动人故事。在根据经文绘制的莫高窟壁画中,它是最完美的连环故事画。这组壁画分为九个横向的场面,人和动物多取侧面,背景山水了[liǎo]无皴(cūn)擦,线条有力,色彩浓重,造型具有装饰性。故事的画面从两头开始,画到中间结束,真可谓别具一格。更令人惊奇的是,那时候的画家就已经吸收外来艺术中的"凹(āo)凸法";来用色:用深色染外缘,中间渐浅,用白粉点最亮的部分。这样,整幅画面如同一块精美的浮雕,远近高低,层次清晰。这些体现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艺术瑰宝,令人叹为观止。 为了向世人介绍璀璨(cuǐcàn)夺目的敦煌壁画,让精湛的敦煌绘画艺术永久流传

2019—2020年最新部编本小学语文上册《莫高窟》教学设计.docx

18莫高窟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威风凛凛”、“栩栩如生”、“举世闻名”、“结晶”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2.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背诵二、三段。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民族文化。 重点难点 1. 学会随文识字同,学会本课的生字。 2. 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掌握本课生字的正确发音和规范书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章结构。 重点难点 学会随文识字同,学会本课的生字。

教具准备 本课生字、词语卡片,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8) 1.谈话解题: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无数灿烂的艺术瑰宝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河南省的龙门石窟、山西省的云岗石窟,被誉为我国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今天,我们将走进敦煌去一睹莫高窟迷人的风采。(板书:14.莫高窟) 2.(放有关莫高窟的音像资料)简单介绍:在鸣沙山壁上密密层层地凿了近500个洞窟,每个洞窟都有彩塑的佛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 3.引发学生思考:欣赏了莫高窟,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畅谈感受)教师相机小结并过渡。 二、自主识字,了解大意(10) 1.自由轻声读课文,勾画出本课不认识的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词,试着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 ⑴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敦煌莫高窟? ⑵作者是怎样评价莫高窟的? 三、师生互动,检查情况(7) 1.认读词语,师生正音,提示学生注意音难字难和形难字。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流利。师生评议。 3.对于思考题你有什么见解?组内交流,指名学生汇报交流情况,板书:明珠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莫高窟教案

《莫高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背诵二、三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确立小组的问题。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了解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引领学生走进敦煌莫高窟这一艺术宝库,了解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导理研赏拓”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古老的丝绸路上,在茫茫的戈壁沙漠,蕴藏着一颗璀璨的明珠——莫高窟,它闪烁着绚丽夺目的光彩,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今天我们就走进莫高窟这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近距离地欣赏敦煌莫高窟。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莫高窟的?(生答,师板书:彩塑、壁画、藏经洞)合作探究,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欣赏彩塑 1、谁愿意起来朗读感受莫高窟的彩塑,听后想想莫高窟的彩塑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彩塑的特点: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2、欣赏图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莫高窟的彩塑。(放幻灯片) 3、品味体验:欣赏了彩塑,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把他读给大家听。 4,(小游戏)根据课文给出的信息判断彩塑的名称。 5.为了突出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特点,作者先写彩塑的全貌后又重点写了卧佛,谁来读课文中卧佛的描写? 并想一想,作者传达给我们卧佛的哪些信

小学四年级语文莫高窟[人教版]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今天上了这一课,因为没有先进的设备,靠自己的回忆写了这个实录,和实际上课有些出入. 设计的意图是通过欣赏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通过介绍余秋雨的文章让学生了解藏经洞文物流失的情况,能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自我感觉,这节课的感情没有升华到位。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对莫高窟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回忆一下,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哪几处文物景点? 生: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高窟,去领略一下她的神奇瑰丽!我们先欣赏莫高窟的彩塑。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第二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句话可以概括这小节的意思,你看到了什么? (生读)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慈眉善目的菩萨。 生:我看到了威风凛凛的天王和强壮勇猛的力士。 师:慈眉善目的人看上去给人什么感觉? 生:慈眉善目的人看上去很和蔼。 生:给人很慈祥的感觉。 师:看上去就是一个好人。威风凛凛,强壮勇猛又是什么样子? 生:看上去很高贵,很威风。 生:应该有力气很大的样子。 师:怎么读才能让人感觉到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试着读一读。 (生读) 师: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在莫高窟的彩塑中是怎么刻画的。(展示莫高窟彩塑的图片,选取其中能表现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的细看)这些彩塑真是千姿百态!这些彩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哪一尊? 生: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 师:16米,是多长? 生:有我们4个黑板这么长。 生:有我们16张课桌这么长。 师:这么大的卧佛,课文里是怎么描写的?一起读一读描写卧佛的这句话。 (出示卧佛图片欣赏)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概括彩塑? 生: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生:惟妙惟肖。 师:哪句话可以概括这一小节的意思? 生: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板书:两千多)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既是对第二小节的总结,又是壁画的概括,默读第三小节,画出这句话。…………………… 生:我认为是这句话: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师:重点的词语是? 生:精妙绝伦和宏伟瑰丽。(板书:精妙绝伦宏伟瑰丽) 师:精妙绝伦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彩塑怎么样? 生:很好看,非常漂亮。 师:从字面上理解,精妙就是什么?绝伦就是什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莫高窟》教案(苏教版)

《莫高窟》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在具体的写作方法上,作者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形式,并大量采用了排比句式。这样的一种结构,便于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再加上语言本身的浅显,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难度不大,只要多诵读即可。 学情分析: 本课介绍的敦煌艺术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距离。文章虽然构段清晰,便于理清脉络,但是要使学生真正走进艺术宝库,观赏、品味、享受艺术的无穷魅力,还得靠教师的有效引领。教师应确立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寻找、收集和运用资料,加强语文实践,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发展。学生可以以“导游”、“游人”的身份,进行有创意的阅读,并运用“读”、“思”、“议”、“讨论交流”、“介绍解说”、“自悟体验”、“欣赏评价”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学习,调动多方面的智力潜能。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能结合教师补充的课程资源,模仿教材中的“排比句式”描绘莫高窟内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 4.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难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和所收集的课外资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学会本课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断崖绝壁”、“慈眉善目”、“惟妙惟肖”、

莫高窟教材分析

莫高窟 D.Y 【分析说明】 《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睡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向我们展示了丝绸之路上这颗璀璨明珠的夺目光辉。文章结构为总分总,第一句总领全文,末句总结全文,中间三段分别介绍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详略得当、层次分明。在了解全文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手法的分析,就会更加游刃有余。【课文分析】 本文语言生动凝练,向我们描绘了一个举世闻名民族瑰宝莫高窟的雄奇壮丽,热情赞美了莫高窟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而又表露出对文物遗失的叹息,发人深思。在解读文本时,抓住总分总的写作结构、多样的修辞手法和凝练的四字词语这三点进行分析,便能抓住全文的重心。 1、总分总的写作结构,确立了文章的脉络框架 全文分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大体概况,第一句话总领全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分别写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阁,其中第三自然段的首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为过渡句,简洁自然。最后一自然段为总结句,总结全文,肯定莫高窟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全文脉络清晰,通过列提纲更能够将文章的结构一目了然。 2、多样的修辞手法,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张力

本文的开篇,将莫高窟比喻成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凸显其珍贵。而在介绍它的地理位置时,作者有别具匠心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莫高窟比作是一位女子,坐拥与两山的怀抱之中,仿佛受到了无比的呵护一般。而列数字和“蜂窝似的”这个比喻,更使人们对莫高窟的外在环境和外观有了大概的印象。 本文的修辞手法之一是采用了列数字的手法,“429”这一精确数字体现出洞库数量之多,“长达十六米”“两千多尊”“四万五千多平方米”“成百上千”“六万多件”等概数体现出塑像之多、壁画面积之大、飞天之多和藏品之繁多。 在分写部分,描写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阁时,有详写有略写,详略得当,节奏紧凑。在略写时,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用“有……有……还有……”的句式例举塑像种类之多和壁画内容的丰富多彩。而在略写的同时,详细介绍其中的一种,注意了点与面的结合。如写彩塑时,详写了一尊卧佛的姿态;壁画中详细描写了飞天的情态。在进行详写的同时,作者并不是单一的进行描述,还将列数字、排比等修辞手法糅合在其中,使其语言极具表现力,张力十足。 3、凝练的四字词语,铸就了文章的语言特色 课文中处处可见形象生动的四字词语,有写彩塑神态的词语,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神态各异、个性鲜明,一个个四字词语,将彩塑的逼真写得惟妙惟肖,使游人啧啧称叹。在描写壁画排比句中,佛教故事、神佛形象、民间生活和自然风光这些四字词语的运用既整齐对仗,读起来又琅琅上口。而在描写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8莫高窟

18莫高窟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掌握多音字“佛”,理解“威风凛凛”、“宏伟瑰丽”等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莫高窟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中介绍的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难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莫高窟“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在祖国的西北部,在古老的丝绸路上,在茫茫的沙漠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你们想亲眼看一看吗? 2.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窟”是什么意思?(洞穴)为什么叫莫高窟? 3.介绍莫高窟的来历。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自读课文要求: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并把课文读正确。 ②圈画出带生字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也可请教同学或老师)。

③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莫高窟? (1)学生自读,自学。 (2)这篇课文生字新词较多,你能读正确吗?出示生词。逐行识读,注意生字的读音及字形。强调“佛”字是多音字。同桌互读互纠,指名读,纠正读不准的字音。 (3)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预习单,交流书写情况。 2.检查自学效果: ①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正音。 ②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走进莫高窟 1.课文第一节中有句话概括描述了莫高窟外貌的句子,谁来读一读? 2. 思考:茫茫沙海,陡峭的山壁,蜂窝似的洞窟里究竟藏着什么? 过渡: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结晶,其造诣之精深,想象之丰富十分令人惊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4自然段,哪部分给你留下的印象更深? 预设一:欣赏彩塑,触摸“艺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这一自然段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点出: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这就是围绕中心句来写段落的方法。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学生交流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引导学生浏览各种神态的彩塑,想像彩塑不同的样子,借助图理解“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等词。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莫高窟》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莫高窟》语文教案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并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法学法: 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尊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你们想亲眼看一看吗?(学生看课文录象,配有解说) 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3)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2、检查自学效果 (1)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正音。 (2)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交流:同学们,刚才在录象上你们看到了洞窟内有哪些景物呢? 2、拿起笔把所看到的用笔写了下来,(彩塑、壁画、藏经洞),看了这些景物,叫人赞叹不已。有一位作家参观了莫高窟以后,把他所看到的用笔写了下来,那么,这位作家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呢?下一节我们再来分析。 四、指导写字 1、观察(书写时注意什么) 2、示范写 3、描红

小学语文五年上《莫高窟》

小学语文五年上《莫高窟》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莫高窟》教学设计 乘风学校张於教材分析: 课文生动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全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难度不大,只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即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4自然段。 2.通过品读语言,充分感知课文。学习并掌握课文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 3. 理解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4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理解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配乐并出示相关图片)教师激情讲述:同学们,在我国大西北的怀抱里,有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是闻名中外的石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据传莫高窟始建于前秦时期,已历经千年岁月的洗涤,现存石窟492洞,保存着彩塑3000多尊,壁画4.5万平方米,是世界艺术史上惊人的奇迹。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你们想去见识一下这个令华夏儿女倍感自豪的地方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高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对敦煌的兴趣,为下面的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小组合作,初探敦煌 1.明确小组学习任务: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的意思。 (3)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莫高窟的艺术成就,并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编写一份段落提纲。 (4)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练习。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自学情况(各小组自主选择汇报方式及内容)。

小学语文《莫高窟》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莫高窟》优秀教案 小学生读一篇课文,要进入情境,感悟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就需要体验或发现学习,然而,学生年龄小,知识积累有限,人生阅历不深,很多时候需要教师讲解,需要接受学习,因此,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莫高窟的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习课文。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活学习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 (一)德育目标: 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语文知识目标: 1、字:学会本课12个生字,绿线中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掌握多音字“佛”的读音。 2、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句:能用“有……有……有……还有……”说一句或几句话。

4、段: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5、篇:让学生了解课文以“总——分——总”的形式结构全文。文章先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概貌,然后选取“彩塑”、“壁画”、“藏经洞”这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具体介绍了莫高窟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最后指出莫高窟这一艺术宝库的意义。 (三)能力培养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 知道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手法,并练习在写作上加以运用。 3.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圈划点评,查寻资料,培养学生的搜集、筛选资料和网上阅读的能力。 设计特色:利用多媒体,把莫高窟的情况、情景展示给学生看,帮助他们理解、学习课文。 1.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莫高窟,里面蕴藏着

莫高窟(1)

《莫高窟》教学反思 《莫高窟》这篇课文生动地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以前藏有大量文物的藏金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感的同时,也让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点读书方法和学习方法,而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而且,莫高窟充满了神秘感,它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以及它的重要位置,都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充分自主探究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水平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感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通过看、读、想圈画批注等方式,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尽量让学生能够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更深入地学习课文,提升语文素养。课上,环节清晰,一环紧扣一环。设计的学习活动也很丰富。特别是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了解了一段屈辱的历史后,再让学生自由畅说读后感受,学生的发言的积极性特浓。不过综观本次教学过程,学生的确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学习了课文内容,但学习得还不够深入,学生的各方面水平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原因在于: 1、整堂课的设计老师牵的多放的少。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是相似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后能够总结学法,提出自学步骤,让学生自学讨论,在交流时教师再作适当地引导。这

样,就避免了教师带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机械似的走下去。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体现得不够。课堂上的朗读激发不起他们的朗读激情,学生读得比较乏味。而这时我非但没能用慷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反而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每一次的指名朗读都是草草收兵。就算是飞天的那部分积累语言,学生也会背了,但感情地激发还不到位。 3、不由自主地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简单地说了一两句话,我也就满足了,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尤其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想象片段的训练,学生对莫高窟很陌生,书中仅有的图片不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所以学生的探究热情没有充分地激发,语言训练没有落实到位。这里如果能加进一些图片的支撑,学生的语言可能会更丰富,对于“精妙绝伦”、“宏伟瑰丽”的含义理解得就更深刻一些。 总来说之,语文课无论怎样都不能忘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要上出语文味,适时预设训练重点,持续提升语文课的教学效率。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明珠——敦煌莫高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莫高窟栩栩如生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从全篇看,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首先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概貌,然后选取了莫高窟中的三个典型代表“彩塑”、“壁画”、“藏经洞”来记叙,最后总括全文。以这种思路安排课文的结构,可以使学生对莫高窟有一个完整而又清晰的印象,从而认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文章多处采用排比句,如描写彩塑时用了“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有强壮勇猛的力士”,写壁画是用了“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富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音乐感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莫高窟》文质兼美,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好教材。但本课介绍的敦煌艺术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距离。文章虽然构段清晰,便于理清脉络,但是要是学生真正走进艺术宝库,观赏、品味、享受艺术的无穷魅力,还得靠教者的有效引领。 教法指导: 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思考:一是以学生自读自悟、勾画想像为主,全员参与,大胆质疑;二是以课文插图为辅助手段,看图学文,读文看图,让学生走进莫高窟,欣赏莫高窟,感受莫高窟艺术的无穷魅力:三是以师生互动为平台,学习作者用词造

句、表达方法等。以此达到背诵积累及写作训练的目的。四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设计 《莫高窟》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了解莫高窟被掠夺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本结构特点及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 一、激发自豪,导入新授。 1、诠释“明珠”,引入课文: 在这无边的荒芜的黄色之中,有一条绿色生命线----“丝绸之路”。这条细细的绿色之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维系着中国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丝绸和瓷器从这里走向世界,佛经和基督教从这里走入中国。在这条绿色的文明通道上,有一个小小的明珠,它就是敦煌—— 2、出示: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读句子) 3、通过上课堂的学习,你知道敦煌莫高窟为什么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吗?

《莫高窟》教案

千年飞花未落地,且听童语话变迁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在具体的写作方法上,作者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形式,并大量采用了排比句式。这样的一种结构,便于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再加上语言本身的浅显,学生理解文本内容难度不大,只要多诵读即可。但在引领学生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方面还需要再巧妙引导。 设计理念:童心课堂要求老师从了解儿童的心理入手,从儿童的视角,根据儿童的能力,用儿童愿意接受的方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童心教育”为主线,依托智贤文化的底蕴着力打造适合二附小教学的“童心课堂”。在语文学科主张“童言语文”,所谓童言,就是指儿童倾听言语、讲述言语、读悟言语、运用言语的综合概述。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贴近学生,用儿童化的语言、形式表达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说真话,说自己的理解。 学情分析:本课介绍的敦煌艺术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距离。文章虽然构段清晰,便于理清脉络,但是要使学生真正走进艺术宝库,观赏、品味、享受艺术的无穷魅力,还得靠教师的有效引领。教师应确立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寻找、收集和运用资料,加强语文综合实践,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在充分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2.能结合教师补充的课程资源,模仿教材中的“排比句式”描绘莫高窟内精 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 3.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内容,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信仰铸就莫高窟 莫高窟课文

在苍茫的戈壁滩上,遍地可见人类的尸骨残骸,如同沙漠中醒目的路标。公元629年,西行的玄奘法师在途经丝绸之路时,遍地的森森白骨就曾警示他这条路虽然承载着当时世界的贸易、文化征服与思想交流,但途中潜藏着巨大的危险。在中国西域的这片沙漠中,翻卷的沙尘令玄奘迷失了方向,心绪几近崩溃。持续攀升的气温令他眼前产生了幻觉,他仿佛看见远方的沙丘上埋伏着步步逼近的军队。更为可怕的是沙漠中持刀抢劫的强盗,他们觊觎着丝绸之路上商队的货物,诸如向西出口到波斯王国和地中海诸国的丝绸、茶叶、陶器,以及向东输入唐朝都城长安的金银珠宝和马匹。 然而,根据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述,鼓舞他西行的乃是另一件宝贵财产——佛教。在历史上,摩尼教、基督教、拜火教,以及后来的伊斯兰教都曾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但印度佛教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早在公元4世纪,佛教就从印度传入了中国,而玄奘从印度运回并历时二十载研究和翻译的佛经则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奠定了基础。 当玄奘东归的旅途即将结束时,他驻足于敦煌地区。那是丝绸之路上的一片绿洲,来往客流的密集交织与多元文化的激情碰撞孕育了世界佛教艺术的一大奇迹——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它被开凿在鸣沙山东麓一处高达百尺的断崖之上。这片直落30多米的弧形悬崖底部与一片河床相接,河床边缘有白杨兀立。公元7世纪中期,这片长达1600多米的石壁表面已经如蜂巢般鳞次

栉比地遍布着上百个洞窟。在玄奘结束西行,一路东归的途中,他经过莫高窟膜拜,以感谢神明对他西行的庇佑。还有许多来此的朝圣者是为了祈求顺利地穿越凶险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莫高窟内,画师们将单一乏味、了无生机的沙漠描绘成了色彩瑰丽、场面宏伟的神话世界。壁画中的成千上万尊佛像无不清晰鲜艳,熠熠生辉。由于添加了西域引进的金粉,佛像袈裟的色彩更是金光闪闪。洞窟上方的飞天壁画则更为巧夺天工,天女阿卜莎罗和乐伎们身着由青金石颜料绘制的蓝色飘曳长裙,飞翔在极乐世界的上空。在这些描绘极乐世界的画面旁边,还有每一个丝绸之路的行者都历历在目的俗世场景头戴垂边帽、高鼻梁的中亚商人,身形瘦削、皱纹满面的白袍天竺僧,还有在田间耕作的中原农民。石壁上还描绘了玄奘在丝绸之路上遭遇强盗的故事。只是在这些壁画中,盗匪沦为阶下之囚,被刺瞎双眼,最终皈依佛门。 当玄奘法师途经敦煌时,他并没有预料到他对佛经的释义将给数百年后莫高窟的画师们以丰富的灵感和素材。当然他也不会知晓,1200多年后他的作品会令莫高窟重见天日、遭遇掠劫并最终受到重点保护。玄奘看到的仅仅是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在大唐边境这些昏暗的洞窟中,转化为了浓墨重彩的华美画面。 对于宣扬“世事无常”的佛教而言,中国西部瞬息万变的沙漠似乎成了展现辉煌佛教艺术的绝佳场地。然而,莫高窟的传奇性并非在于它的变幻无常,而在于开凿者和画师们延续千年的不懈坚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