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2010.6.30肛肠疾病诊疗常规

2010.6.30肛肠疾病诊疗常规

七、肛肠疾病

(一)内痔(I84.201)

【诊断标准】

临床症状:

1.便血:无痛性、间歇性便血,色鲜红。轻者大便表面带血或滴血,重者为喷射状出血;

2.痔核脱出:轻者排便时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重者需用手还纳,更严重者稍加腹压即脱出肛门外,甚至发生绞窄、嵌顿;

专科检查:

1.肛门视诊:痔核脱垂明显者,取蹲位可观察到脱出痔组织;

2.肛门指诊:较小内痔不易摸到,较大的可在齿线上摸到纵行隆起的柔软肿物。

3.肛门镜检查:是诊断内痔的重要方法。原发内痔一般在右前、右后、左位,即截石位3、7、11点可见齿线上黏膜隆起,色暗红,表面糜烂。

内痔分期

Ⅰ期:无明显自觉症状,仅出现便时带血、滴血或喷血。肛门镜检查,齿线上见直肠柱增大,呈结节状突起;

Ⅱ期:排便时间歇性带血、滴血或喷血。排便时痔块脱出肛门外,排便后自行回纳;

Ⅲ期:可有便血;排便时痔核脱出,或在劳累后、步行过久、咳嗽时脱出。内痔脱出后不能自行回纳,须用手还纳,或卧床休息后方可回纳;

Ⅳ期:痔块脱出肛外,不能回纳或回纳后又立即脱出,痔块表面充血、糜烂。

【入院标准】

1.Ⅰ、Ⅱ期内痔便血,血量较多者;

2.Ⅲ、Ⅳ期内痔或痔核脱出不能还纳甚至嵌顿者;

3.药物保守治疗无效。

【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体征消失或部分消失;

2.手术切口愈合;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内痔萎缩,便血、脱出症状消失,手术切口完全愈合;

好转:内痔萎缩,便血、脱出症状减轻;手术切口未完全愈合。

(二)血栓性外痔(I84.301)

【诊断标准】

1.肛缘突出肿块,疼痛明显,多发生在排便或剧烈活动后;

2.肿块呈暗紫色,圆形或椭圆形,质地稍硬,好发于截石位3、9点,触痛明显。

【入院标准】

1.外痔体积较大或疼痛剧烈,致行动受限,影响日常生活;

2.非手术疗法无明显疗效。

【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体征消失或部分消失;

2.手术切口愈合;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外痔切除(或部分切除),疼痛完全缓解,手术切口完全愈合;

好转:外痔切除(或部分切除),疼痛减轻;手术切口未完全愈合。

(三)外痔(I84.501)

【诊断标准】

1.肛缘柔软包块或皮赘;

2.肛门不适、异物感、潮湿瘙痒等,如包块、皮赘发生炎症可有疼痛。

【入院标准】

1.外痔体积较大,肛门不适感、异物感明显,影响日常生活;

2.外痔痔体发炎,红肿、疼痛。

【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体征消失或部分消失;

2.手术切口愈合;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外痔切除(或部分切除),不适症状完全消失,手术切口完全愈合;

好转:外痔切除(或部分切除),不适症状减轻;手术切口未完全愈合。

(四)混合痔(I84.902)

【诊断标准】

临床症状:兼有内痔及外痔的双重症状:如便血、脱出、疼痛、异物及不适感等。

专科检查:

混合痔好发于截石位3、7、11时位

1.肛门指诊:可触及齿状线上结节状痔组织,括约肌间沟消失。

2.肛门镜检查:可观察到增大痔组织。【入院标准】

1.便血症状明显,且保守治疗无效者;

2.Ⅲ、Ⅳ期内痔或痔核脱出不能还纳甚至嵌顿者;

3.外痔体积较大,肛门不适感、异物感明显,影响日常生活;

4.外痔痔体发炎或血栓形成,红肿、疼痛。

【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体征消失或部分消失;

2.手术切口愈合;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外痔切除(或部分切除),便血、脱出等症状完全消失,手术切口愈合;

好转:外痔切除(或部分切除),便血、脱出等症状减轻;手术切口未完全愈合。

(五)急性肛裂(K60.001)

【诊断标准】

临床症状:

1.便时或(和)便后肛门周期性剧烈锐痛,大便带鲜血;

2.多数患者平时有便秘症状,或伴肛门瘙痒、分泌物等。

专科检查:

多发于截石位6、12点位,可见肛管皮肤浅表纵行裂口,创缘整齐有弹性,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

【入院标准】

1.肛管裂伤严重,创面较大,出血多;

2.肛门剧痛持续不缓解;

【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体征消失;

2.手术切口愈合;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裂口消失,疼痛、大便带血等症状完全消失,手术切口愈合;

好转:裂口消失,疼痛、大便带血等症状减轻;手术切口未完全愈合。

(六)慢性肛裂(K60.101)

【诊断标准】

1.有便秘病史及肛裂反复发作史;

2.便时或(和)便后肛门周期性剧烈疼痛,大便带鲜血;

专科检查:多发于截石位6、12点位

1.可见肛管皮肤纵行深大溃疡,创缘不齐弹性差,底深、质硬呈灰白色;

2.伴有哨兵痔、肛乳头肥大、潜性溃疡、皮下瘘、栉膜带、肛窦炎等特征性病理改变。【入院标准】

慢性肛裂诊断一经确立,均适宜入院接受手术治疗。

【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体征消失;

2.手术切口愈合;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肛裂及相应病理改变消失,疼痛、大便带血等症状完全消失,手术切口愈合;

好转:肛裂、相应病理改变消失或部分消失,疼痛、大便带血等症状消失或减轻;手术切口未完全愈合。

(七)肛周脓肿(K61.001)

【诊断标准】

临床症状:

肛门周围肿胀、疼痛,影响排便及行动。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倦怠等全身症状;

专科检查:

1.肛门周围局部皮色发红,有波动感,皮温增高。

2.病变局部穿刺可抽出脓液;

3.肛门周围或直肠腔内超声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不同程度升高。

【入院标准】

1.肛周脓肿诊断明确,脓肿液化充分; 2.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3.全身中毒症状(发热、寒战)明显;

【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体征消失或部分消失;

2.手术切口或引流口愈合;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肛门周围肿胀、疼痛及发热、倦怠等症状完全消失,手术切口、引流口完全愈合;

好转:肛门周围肿胀、疼痛及发热、倦怠等症状消失或减轻;手术切口、引流口未完全愈合;

(八)肛瘘(K60.301)

【诊断标准】

1.多数病人有肛周脓肿病史;

2.肛门旁溃口反复流脓、溢液、出血;肛周皮肤反复受刺激可引起瘙痒,瘘道有炎症感染者可有疼痛。

专科检查:

1.肛门周围见1个或多个瘘口,挤压有分泌物溢出;

2.浅部肛瘘常可扪及条索状物通向肛管内,深部肛瘘则不易触及;

3.肛门指诊:常可在肛内触及凹陷性内口;

4.探针探查、美蓝瘘道染色、碘油造影,直肠腔内超声等检查有助诊断。

【入院标准】

肛瘘诊断一经确立,均适宜入院接受手术治疗。

【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体征消失或部分消失;

2.手术切口或引流口愈合;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肛瘘内、外口消失,其他伴发症状完全消失,手术切口完全愈合;

好转:肛瘘内、外口消失或部分消失,其他伴发症状消失或减轻;手术切口完全愈合。

(九)直肠脱垂(K62.301)

【诊断标准】

临床症状:

1.排便或增加腹压时,肛管、直肠全层、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脱出于肛门外;

2.直肠反复脱出,黏膜可产生水肿、糜烂、出血等症状;

3.多数患者伴有肛门松弛、排便困难症状。

专科检查:

1.肛门呈散开状,指诊:肛门括约肌松弛,收缩力减弱;

2.脱出物呈圆锥状或圆柱状,长度常超过10cm,淡红色,表面为环状而有层次的黏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一般无法自行回复;

【入院标准】

成人直肠脱垂诊断一经确立,均应入院接受手术治疗。

【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体征消失或部分消失;

2.手术切口或引流口愈合;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直肠脱垂及伴发症状完全消失,手术切口或引流口完全愈合;

好转:直肠脱垂及伴发症状消失或减轻;手术切口或引流口未完全愈合;

(十)直肠黏膜脱垂(K62.201)

【诊断标准】

临床症状:

1.排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黏膜脱出肛门外;

2.直肠黏膜反复脱出,可产生水肿、糜烂、出血等症状;

3.大部分患者合并有排便困难症状。

专科检查:

1.脱出物淡红色,长度3-5cm,粘膜皱襞呈“放射状”,质软,无弹性,可自行缩回肛内;

2.肛门(直肠)镜检查可见直肠黏膜折叠、堆积。

【入院标准】

1.脱出物体积较大,不适感明显或影响日常生活;

2.黏膜脱垂导致排便困难;

【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体征消失或部分消失;

2.手术切口或引流口愈合;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直肠黏膜脱垂及伴发症状完全消失,手术切口或引流口完全愈合;

好转:直肠黏膜脱垂及伴发症状消失或减轻;手术切口或引流口未完全愈合;

(十一) 直肠前突(K62.812)

【诊断标准】

1.临床症状:排便困难,肛门梗阻感,排便不尽感。

2.肛门指诊:肛管上端直肠前壁可扪及一圆形或卵圆形突向阴道的薄弱区。用力排粪时突出更明显。

3.排粪造影检查:直肠壶腹部远端呈布袋状突向前方。按突出深度分为三度:轻度--前突深度6~15mm;中度--前突深度16~30mm,重度--前突深度≥31mm。

【入院标准】

1.轻度直肠前突,排便困难症状明显,经保守治疗无效者;

2.中、重度直肠前突。

【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体征消失或部分消失;

2.手术切口愈合;

3.排便造影检查前突征象消失或明显减轻。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排便困难及其他不适症状消失,排便造影检查前突征象消失,手术切口完全愈合;

好转:排便困难及其他不适症状消失或减轻,排便造影检查前突征象消失或减轻;手术切口未完全愈合;

(十二)直肠息肉(K62.101)

二类

【诊断标准】

1.位置较高的小息肉一般无症状,低位带蒂息肉可脱出肛门外,出现便次增多、便血等症状;

2.肛门指诊:可触及肿物,质软,活动度好(低位息肉);

3.直肠镜检:可见肠黏膜赘生物,呈球形或分叶状,表面有光泽,直径多在0.3至1.0cm之间,带蒂或无蒂;

4.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入院标准】

1.直径≥0.3cm的腺瘤型息肉

2.经病理检查有恶变倾向的息肉;

【出院标准】

息肉切除,创面愈合良好,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并发症;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息肉切除,术后创面愈合良好,无并发症;

好转:息肉切除,术后创面未完全愈合;

(十三)结肠息肉(K63.501)

二类

【诊断标准】

1.部分患者可伴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2.结肠镜检查:可见结肠黏膜赘生物,呈球形或分叶状,表面有光泽,直径多在0.3至1.0cm之间,带蒂或无蒂。

3.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入院标准】

1.直径≥0.3cm的腺瘤型息肉;

2.经病理检查有恶变倾向的息肉;

【出院标准】

息肉切除,创面愈合良好,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并发症;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息肉切除,术后创面愈合良好,无并发症;

好转:息肉切除,术后创面未完全愈合;

(十四)(急性)坏死性筋膜炎(M72.303)二类

【诊断标准】

1.肛周、会阴、下肢或下腹部等部位的皮肤和皮下筋膜组织感染,病变部皮肤颜色呈紫色、蓝黑色或褐色,周围有广泛的潜行皮缘,发病急,进展快,5~7天即可形成大面积的皮肤及筋膜坏死;

2.寒战、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严重可出现毒血症症状;

3.病变早期局部检查呈水肿性凹陷,波动感明显,并可出现局限性或广泛性捻发音;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严重者可伴有低氧血症,低蛋白血症等;

5.细菌感染常为革兰氏阳性需氧菌、厌氧菌、产气菌的混合感染,单一细菌感染少见。常见的致病菌有链球菌、大肠杆菌及厌氧菌、革兰氏阴性杆菌等。

【入院标准】

1.单纯急性坏死性筋膜炎;

2.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合并肛门周围脓肿。

【出院标准】

1.症状减轻,体温、血象恢复正常,低氧血症、低蛋白血症症状缓解;

2.手术切口或引流口愈合。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白细胞计数、血浆蛋白均恢复正常,手术切口、引流口愈合,无并发症。

好转:症状减轻,体温、白细胞计数接近正常,血浆蛋白数值接近正常;切口或引流口尚未完全愈合。

(十五)(骶尾部)藏毛囊肿(伴脓肿)

(L05.901/ L05.051)二类

【诊断标准】

1.骶尾部一种慢性囊肿,发病以男性青壮年体健多毛者为主,内藏毛发是其特征。如无继发感染常无症状,只有骶尾部包块状突起,有的感觉骶尾部疼痛和肿胀;

2.囊肿发生急性感染,局部可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囊肿自动破溃或经手术引流后多表现为反复发作或经常流脓水而形成

窦道或瘘管,少数患者切口可以完全闭合;

3.窦道形成:骶尾部中线皮肤处可见不规则小孔,直径约1mm~1cm。周围皮肤红肿变硬,常有瘢痕,有的可见毛发。探针探查可探入3~4mm,挤压时可排出稀薄液体。

【入院标准】

1.骶尾部藏毛囊肿急性感染;

2. 骶尾部藏毛囊肿(脓肿)窦道已形成;

3. 骶尾部藏毛囊肿术后复发。

【出院标准】

1.症状、体征消失或减轻;

2.手术切口愈合;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切口愈合,无并发症。

好转:症状、体征减轻;切口未完全愈合。

(十六)(肛周)化脓性汗腺炎(L73.201)二类

【诊断标准】

1.肛周皮肤反复发作多发性结节,皮内和皮下组织形成范围广泛的慢性炎症、小脓肿、复杂性窦道和瘘管,窦道相继形成,融合成片,愈和后常导致皮肤硬化和瘢痕形成;

2.肛管直肠无病变,瘘管和肛管常无明显联系,无内口;

3.病程至少持续3个月。

【入院标准】

1.肛周皮肤大面积硬化,皮下广泛窦道或瘘管形成;

2.急性期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3.内科治疗无效

【出院标准】

1.症状、体征消失或减轻;

2.手术切口愈合;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切口愈合良好,无新发病灶;

好转:症状、体征减轻,仍需药物治疗;

切口未完全愈合。

(十七)肛门/直肠狭窄(K62.402/401)

【诊断标准】

1.长期便秘、腹胀、排便不畅,便形细小;

2.指诊:可触到肛门/直肠下段狭窄变小,食指不易通过,肠镜亦不能通过,局部变硬无弹性或弹性差。

3.对不能行指诊和肠镜确诊的狭窄患者,可作钡灌肠以了解狭窄的形态、程度等。环形狭窄者,X线形呈哑铃状,管形狭窄者,呈漏斗状;瓣形狭窄者,呈缺损征象。

根据狭窄的形态和长度,一般分为以下3种:

①.部分狭窄:狭窄位置表浅或仅累及肛管直肠之一部分,呈瓣状或半球形,便形变细,狭窄处尚可容一指通过;

②.环形狭窄:狭窄环肛管/直肠一周,纵径长度小于2cm;

③.管形狭窄:狭窄环肛管/直肠一周,纵径长度大于2cm。

【入院标准】

排便不畅症状明显,保守治疗无效者;

【出院标准】

1.症状、体征消失或减轻;

2.手术切口愈合;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指诊可顺利通过食指;切口愈合良好;

好转:症状、体征减轻仍需扩肛治疗;切口未完全愈合。

(曾宪东胡占岭康立强)

肛肠科疾病的基本知识

肛肠科疾病的基本知识 肛肠科疾病的基本知识 肛肠科疾病是指发生在肛门和直肠部位的病症,其中包括肛裂、痔疮、肛门瘙痒、肛门周围脓肿、肛门狭窄、直肠炎、肛门及直肠肿瘤等多种疾病。这些疾病常常会引起患者的不适和痛苦,给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了解肛肠科疾病的基本知识,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一、肛肠科疾病的症状 肛肠科疾病的症状因病情不同而各异,但是有些症状比较常见,如: 1. 肛门疼痛和刺痛感,尤其是排便时更为明显; 2. 肛门或直肠部位出现明显的肿块或肿瘤,有些患者还可以出现肛门出血或异物感; 3. 肛门瘙痒和灼热感,常常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和生活质量降低; 4. 排便困难,如便秘、腹泻等; 5. 肛门周围脓肿等感染性疾病,有时会出现发热、乏力、全身不适等症状。 二、肛肠科疾病的预防 肛肠科疾病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1. 科学饮食:食物中含有的纤维素和水分可以增加肠道蠕动,防止便秘。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少吃油腻和辛辣食品。 2. 恰当用药:滥用泻药和抗生素不仅会破坏肠道的正常菌群,而且还会加重便秘和引起腹泻。 3. 合理运动:适当运动可以增强肠道蠕动,促进消化道代谢,有利于肛肠保健。 4. 排便姿势:传统的坐式排便容易导致肛门部位括约肌失去张力,长期容易导致痔疮等疾病,因此可以采取蹲式排便。 三、肛肠科疾病的治疗 肛肠科疾病的治疗要针对不同的疾病进行,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药物治疗:痔疮、肛裂等疾病可以采用局部外用药物(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消炎药等)治疗,减轻症状和防止感染。 2. 手术治疗:一些疾病如肛周脓肿、肛垫脱垂、肛门闭锁等,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以达到切除病灶、清除感染和恢复功能的目的。 3. 生活方式调整:便秘等症状可以通过改善饮食习惯、增加运动量、改变排便姿势等生活方式调整,减轻症状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西医肛肠病学

《肛肠科医师自修读本》作者自序 知识的来源,无外乎师授与自悟。启蒙重师授,日后的提高和发挥则倚仗自悟,亦即自学与体会,医学更莫过于此。纵观古今中外名家,几乎无一不在自学上耗尽心血,终至脱颖而出、傲视同辈。无师自通者大有人在,学而无悟者则如同仓储,难有作为。 《肛肠科医师自修读本》是作者总结长期肛肠病教学、临床工作体会,编集出的一本旨在提高肛肠专科医师理论及临床业务能力的助读工具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该书所采用教材体例,循序渐进,也同样适合医学院校学生和基层医院医生在研学肛肠专科的过程中,启蒙入门,或自学助读。 在编写过程中,对于疾病的定义、发病机理,治疗尽可能规范、公认,书中收入的大量临床文献资料,可供读者在自学时查阅,在每一章节的结尾均附有一定数量的自测题,读者可在阅读之后将所学知识前后连贯、自测自答,强化记忆,书后附有参考答案可资借鉴。 当今,肛肠专科发展突飞猛进,肛肠疾病的治疗已拓展为综合治疗,内容十分丰富,中、西结合,内治法、外治法和手术疗法并举,较之单一的中医或西医疗法,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作者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参照国内外诸多新版书籍,以及中医传统优秀疗法,突出适用性、安全性,便于基层推广,可供肛肠科医师阅读提高。 《肛肠病学讲义》教学计划 概论(3 学时) 熟悉肛管和直肠的大体和局部解剖、生理功能。重点:直肠骶曲和直肠会阴曲,齿线及临床意义,肛隐窝特殊形态和所处特殊位置,肛管直肠环组成和功能,肛管和直肠周围间隙。 熟悉中医对肛肠疾病的认识,风、燥、湿、热以及气虚和血虚致病机理。 熟悉肛肠疾病的检查方法。 痔(3 学时) 熟悉痔概念。 内痔掌握内痔定义、临床特点、好发部位、分期,熟悉便血的鉴别诊断。了解内痔病因病机(中医)和治疗上的最新进展(手术疗法适应证已大为缩小,治疗方法日趋保守。痔治疗目的:控制或减轻症状,药物、注射治疗己占重要地位)。 思考题:

肛肠科常见疾病及诊疗办法

肛肠科常见疾病及诊疗方案 痔是直肠末端黏膜、肛管皮肤下痔静脉丛屈曲和扩张而形成的柔软团.是发生在内外的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多见,大多数病人随年龄增长而加重.有关痔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是“性肛管垫”,是正常解剖的一部分,只有合并出血、肛脱垂、疼痛等症状时,才能称为病. 症状与体征: ①便血:无痛性、间歇性、便后有鲜红色血是其特点,也是内痔或混合痔早期常见的症状.便血多因粪便擦破黏膜或排粪用力过猛,引起扩张血管破裂出血.轻者多为大便或便纸上带血,继而滴血,重者为喷射状出血,便血数日后常可自行停止.这对诊断有重要意义.便秘、粪便干硬、及食刺激性食物等都是出血的诱因.若长期反复出血,可出现贫血,临床并不少见,应与出血性疾病相鉴别. ②痔块脱垂:常是症状,多先有便血后有脱垂,因晚期痔体增大,逐渐与肌层分离,排粪时被推出肛门外.轻者只在大便时脱垂,便后可自行回复,重者需用手推回,更严重者是稍加腹压即脱出肛外,以至咳嗽,行走等腹压稍增时,痔状就能脱出,回复困难,无法参加劳动.有少数病人诉述脱垂是首发症状. ③疼痛:单纯性内痔无疼痛,少数有坠胀感,当内痔或混合痔脱出嵌顿,出现水肿,感染、坏死时,则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④瘙痒:晚期内痔、痔块脱垂及肛管括约肌松弛,常有分泌物流出,由于分泌物刺激,肛门周围往往有瘙痒不适,甚至出现皮肤湿疹,病人极为不适. 临床分期或分度:根据内痔病变程度可分为: Ⅰ度:齿状线上仅可见有半球状以下隆起早期内痔. Ⅱ度:齿状线上有半球状内痔结节,但无痔脱出初期内痔. Ⅲ度:内痔呈球状膨胀,大便时内痔脱出肛外,可以自然还纳中期内痔.

肛肠科规章制度

肛肠科规章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及临界病例管理的规定 首诊负责制是由于病情复杂、难以立即确定科别的或经由分检挂号而就诊的病例,由最初就诊的科室负责首先处理的制度。临界病例是指病情复杂、涉及多科的疑难、急危病员和严重复合伤患者。在门、急诊工作中,临界病例常出现在各会诊科室及会诊科室间;由于相关各科多考虑专科病情,故在会诊中可能出现扯皮、推诿现象,以致延误病情,威胁临界病人生命安全,造成不良影响。为加强门、急诊管理工作,必须坚持首诊负责制的原则,加强临界病员的诊疗管理,充分发挥医院整体功能,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结合我院情况,制定以下规定: 1、对门、急诊病人,尤其是重危、疑难病人和科间“临界病人”,首诊科室值班医生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检,按“七有一签名”(就诊时间和科别、主诉、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诊疗意见和签名)的要求完成门诊病历记录。不允许一字不写而叫病人换号改科就诊或送他科会诊。 2、临界病员因病情急需,首诊科室应在先采取初步急救措施的基础上,邀相关科室会诊。会诊医师应随叫随到,并按有关规定认真处理,有技术上的困难应请示本科上级医师协助处理。应邀各级医师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否则由此产生的后果,应邀科室相关人员负主要责任。 3、如合并两科以上疾病的患者,则应以影响病人生命安全的主要病症为据,先由有关科室处置,需两科以上配合抢救时,应通力协作,积极配合,组织抢救,有关医师不得推诿。 4、凡属专科疾病,若专科医生又不在,则由当班医生应急给予认真检查和处置,若病情复杂或危重时,应及时报告上级医师。 5、应收入院的病人,如遇收入某科有困难时,且病情危急一时不能确诊,急诊科室医师或值班医师经请示医务科或夜间总值班同意后,有权根据病情决定收治有关科室,各科不得拒收,凡拒收造成医疗纠纷或事故者,由拒收科室和当事人承担责任。 二、临床科室查房制度 1、临床科室实行三级查房制度。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1-2次;主治医师负责本治疗组病员的具体诊疗工作,应每日查房1次,住院医师查房每日至少2次。实习医师在查房前应了解病员的病情变化,在查房时首先向上级医师汇报,并提出自己的分析和见解。三级查房的内容应在病程录中反映出来,上级医师对记录的内容及时修改并签名。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查房内容记录,每周至少1次,且必须有本人审签。主治医师查房内容应由治疗组住院医师记录,每周至少2次,且必须有本人审签。 2、实习医师和经治医师查房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病历、x片及各项有关检查器材,查房时要自下而上逐级严格要求,认真负责。实习医师和经治医师报告简要的病史、病情变化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主任或主治医师根据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病情分析,作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3、各级医师查房的内容:科主任、副主任以上医师查房要解决疑难病员的问题;审查对新入院及危重病员的诊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检查医嘱、病历、护理质量;听取医护人员对诊疗的意见;了解病员及亲属的思想情况;进行教学查房等。主治医师查房负责解决所管辖的病员的诊疗问题;对新入院、重危、诊断不明、疗效不佳的病员进行重点查房;检查病历并纠正其中的错误记录,决定出、转院问题。住院医师查房负责对分管床位的病员的重点和一般巡视、检查各项医技检查项目结果,加以分析;检查当天医嘱及执行情况,提出进一步检查、治疗意见。 4、午后查房由值班和住院医师进行,对全病区的病人进行一般巡视,对危急重症病人进行重点检查,遇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应逐级、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请上级医师诊视后提出诊疗意见。 5、夜间查房由住院总医师带领值班医师和实习医师进行,了解病人的病情改变并及时作出相应地处理。

中医肛肠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肛肠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个症状不是中医肛肠学的常见症状? A. 肛门疼痛 B. 便秘 C. 肛周瘙痒 D. 腹泻 答案:D 2. 中医肛肠学中,以下哪种病症称为“痔疮”? A. 结肠炎 B. 肠梗阻 C. 肠息肉 D. 痔核 答案:D 3. 中医肛肠学中,以下哪种病症称为“便秘”? A. 腹泻 B. 胃溃疡

C. 肛门瘙痒 D. 大便困难或排便次数减少 答案:D 4. 中医肛肠学中,以下哪种病症常见于孕妇? A. 痔疮 B. 结肠炎 C. 腹泻 D. 肠梗阻 答案:A 5. 中医肛肠学中,以下哪种病症是指直肠黏膜和粘膜下组织突出于 肛门之外的病变? A. 结肠炎 B. 肠梗阻 C. 痔疮 D. 腹泻 答案:C 二、填空题 1. 中医肛肠学中,慢性肛周瘙痒的病因多为肛门及周围皮肤______。

答案:湿热 2. 中医肛肠学中,外痔多见于______。 答案:肛管下1/3处 3. 中医肛肠学中,肛瘘是指______。 答案:会阴部皮肤与直肠或肛管之间异常相通 4. 慢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原则是______。 答案:清热,利湿 5. 中医肛肠学中,肛裂是指______。 答案:肛管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发生纵裂 三、简答题 1. 请简要介绍中医肛肠学的基本理论。 答案:中医肛肠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研究肛肠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的学科。中医肛肠学主要包括病因病机学说、诊断学说、治疗学说等方面的理论。其中,病因病机学说主要研究肛肠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相关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诊断学说主要研究肛肠疾病的临床表现、辨证方法以及辨证与诊断的关系;治疗学说主要研究肛肠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药物应用等。 2. 请简述中医肛肠学中的常见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肛肠科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肛肠科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 痔疮 肛裂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肛瘦 直肠脱垂 直肠息肉 肛门瘙痒症

痔疮 痔疮的发病率很高,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多由腹泻、便秘、久坐久立、负重远行、嗜食辛辣曲酒等诱发本病。痔疮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三类。 【诊断】 详细追查病史,局部均需指诊和肛门镜窥诊。各类痔疮的诊断标准如下: 1.内痔分为3期 I期内痔:排便时常有出血、滴血或射血。肛镜检查,齿线缘黏膜或肛肠柱隆起充血,病人除发现出血外,常无疼痛、脱出等自觉症状。 11期内痔:大便时内痔脱出,便后能自行回位,并有间断性的便血,肛门镜检查,可见内痔如球状突出。 In期内痔:大便时内痔容易脱出,不能自行回位,必须手托或卧位休息以后,才能回纳肛内,严重的三期内痔,病人在步行、体力劳动时,都会自行脱出。 2.外痔分为4种 (1)炎性外痔:肛门齿线以外的皮肤部分,有大小不等的外痔赘生,常有红、肿、热、痛等表现。 (2)血栓性外痔:肛周有淡蓝色的血肿形成,伴有急性炎症,充血水肿,因而疼痛比较严重。都有肛周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瘀血凝结而成。 (3)结缔组织性外痔:肛周有皮赘样大小不同隆起的组织,有炎症时发痒或疼痛,妇女患者最多。 (4)静脉扩张性外痔:肛门边缘有团状的静脉丛胀大,大便以后,久蹲或劳累以后,静脉丛的胀大更为明显,严重者也会发炎疼痛。 3.混合痔内痔和外痔,在肛门齿状线上下方同一位置上发生,联成一体,括约肌间沟消失,称为混合痔。混合痔外痔部分,以结缔组织性、静脉曲张性为多。 【治疗】 痔疮的治疗,由于专科的普及和学术的发展,已有了很大变化,除了中国的传统医疗方法正在不断改进和提高以外,在物理疗法方面,又引进了激光、微波、热疗机、液氮冷冻、冷针、磁疗等现代技术。 这些新方法,都有控制痔疮临床症状和灼除病灶的作用,但也有引起邻近正常组织

肛肠科诊疗规范

肛肠科诊疗规范 XXX肛肠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 混合痔的诊疗规范 【病史采集】 1.便血:无痛性间歇性便后有鲜血是其特点,也是内痔早期常见的症状。轻者多为大便表面带血,继而滴血,重者为喷射状出血。便血常自行停止,这对诊断有重要意义。2.痔核脱垂:常是晚期症状,多先有便血,后有脱垂。轻者只在排便时脱垂,便后可自行回复,重者需用手推回,更严重者稍加腹压即脱出肛门外。 3.疼痛:单纯性内痔无疼痛。当内痔或混合痔脱出嵌顿、栓塞而出现水肿、感染、坏死时,血栓性外痔、结缔组织外痔感染时则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4.瘙痒:晚期内痔、痔核脱垂、结缔组织外痔等,肛周往往有瘙痒不适,甚至出现皮肤湿疹,患者极为难受。 【体格检查】 1.肛门视诊:除一期内痔外,其他三期内痔和外痔多可在肛门视诊下见到。对有脱垂者,在蹲位排便后可清楚地看到痔块大小、数目及其部位的真实情况。特别是诊断环状痔时更有意义。

2.直肠指检:指检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直肠内有无其他病变,特别是要除外直肠癌和息肉。内痔无血栓形成或纤维化时不易扪出。 3.肛门镜检查:先窥察直肠粘膜有没有充血、水肿、溃疡和肿抉等,排除其他直肠疾患后,再窥察齿线上有没有痔,若有,则可见内痔向肛门镜内突出,呈暗红色结节,此时应注意其数量、大小及部位。 【辅助检查】 1.手术前常规检查。 2.全身检查。 【诊断】 根据病史及肛管直肠检查可明确痔的诊断。根据痔的所在部位不同分为下列三类:1.内痔:位于齿线上方,表面由粘膜覆盖,由内痔静脉丛形成。常见于左侧正中,右前和右后三处。常有便血和脱垂史。内痔分四期。第一期:无明显自觉症状,仅于排便时出现带血、滴血或喷血现象,出血较多。无痔块脱出肛门外。肛门镜检查,在齿线上见直肠柱扩大,呈结节状突起。第二期:排便时间歇性带血、滴血或喷血,出血量中等。排便时痔块脱出肛门外,排便后自行回纳。第三期:排便时痔核脱出,或在劳累后、步行过久、咳嗽时脱出。内痔脱出

肛肠科诊疗方案

目录 痔 (2) 肛漏 (10) 肛裂 (15) 肛痈 (19) 溃疡性结肠炎 (22) 直肠癌 (24) 一、痔 【诊断】 本病种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痔临床诊治指南(草案)》(2006版)进行诊断。 痔的分类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痔的诊断 临床表现 (1)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可分为4度。I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II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III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IV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2)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3)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脱出。 2、检查方法 (1)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粘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2)肛管直肠指诊:是重要的检查方法。I、II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III、IV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它疾病。 (3)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粘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4)大便隐血试验:是排除全消化道肿瘤的常用筛查手段。 (5)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行全结肠镜检查。 (三)痔的鉴别诊断 即使有痔存在,也应该注意与结直肠癌、肛管癌、息肉、直肠粘膜脱垂、肛周脓肿、肛瘘、肛裂、肛乳头肥大、肛门直肠的性传播疾病以及炎性肠病等疾病鉴别。

中医肛肠试题及答案

中医肛肠试题及答案 以下是关于中医肛肠的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中医肛肠科的基本理论是()。 A.天人合一 B.藏象学说 C.阴阳学说 D.经络学说 答案:B.藏象学说 2.下列哪种病症不属于中医肛肠科的范畴()。 A.痔疮 B.肛裂 C.肠炎 D.肛门周围脓肿 答案:C.肠炎 3.治疗内痔最好的方法是()。 A.中药熨贴 B.手术切除 C.中药口服 D.中药冲洗 答案:B.手术切除 4.下列哪种方法可以预防肛裂的发生()。 A.保持大便通畅 B.多食用辛辣食物 C.长时间久坐 D.饮食油腻答案:A.保持大便通畅 5.肛门周围脓肿的主要症状是()。 A.肛门疼痛 B.便秘 C.腹泻 D.尿频

答案:A.肛门疼痛 二、判断题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中医肛肠科主要治疗疾病的方法是中药内服和外用药物。() 答案:错误。中医肛肠科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外用药物、针灸、推拿等。 2.中医将肛肠疾病归纳为气滞、血瘀、阴虚等不同的病证类型。() 答案:正确。中医肛肠科将病症归纳为不同的病证类型,如气滞、 血瘀、阴虚等。 3.中医肛肠科主要依靠手术治疗病症。() 答案:错误。尽管手术在某些情况下是必要的,但中医肛肠科主要 采用的是保守治疗方法。 4.中医肛肠科的治疗过程需要长期坚持,效果不会立竿见影。() 答案:正确。中医肛肠科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并配 合医生的指导。 5.中医肛肠科的治疗仅针对肛肠病症本身,不涉及全身调理。() 答案:错误。中医肛肠科的治疗不仅关注肛肠病症本身,还会进行 全身调理,维护整体健康。 三、问答题

1.简述中医肛肠科的基本理论。 答案:中医肛肠科的基本理论是藏象学说。中医将肛肠疾病视为脏 腑功能失调和气血循环不畅导致的病症,通过调理脏腑、疏通经络、 调和阴阳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2.列举三种常见的肛肠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答案:常见的肛肠疾病包括痔疮、肛裂和肛门周围脓肿。治疗方法 包括中药内服、外用药物、针灸、推拿、手术等。具体治疗方案需要 根据病情和病证类型来确定。 3.中医如何预防肛裂的发生? 答案:中医预防肛裂的关键是保持大便通畅。建议饮食多样化,增 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避免长时间久坐、饮食油腻等不良习惯。此外,保持身体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也有助于预防肛裂的发生。 四、填空题 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中医肛肠科治疗肛门疼痛的常用方法有()。 答案:中医肛肠科治疗肛门疼痛的常用方法有中药熨贴、针灸、推 拿等。 2.中医肛肠科将病症归纳为不同的()类型。 答案:中医肛肠科将病症归纳为不同的病证类型,如气滞、血瘀、 阴虚等。

诊疗规范汇编

诊疗规范汇编 篇一:各科疾病诊疗常规汇总Microsoft Word 文档 诊疗常规 内科常见疾病 第一篇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概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且又不完全可逆为特征的疾病。这种气流受限常呈进行性加重,并伴有对有害尘粒或气体呈非正常的炎症反应(WHO,20XX年)。已知病因或具有特异病理表现,并有气流阻塞的一些疾病,如肺囊性纤维化、闭塞性细气管炎等不属COPD。COPD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或肺外)的不良反应。 引起COPD的病因有:吸烟、接触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营养、气候以及自身因素等。临床表现: 1、病史多有长期吸烟史或长期接触粉尘、烟雾、有害气体等。常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多于冬季发病。症状持续存在,缓慢进展,夜间有急性加重。 2、症状: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主要症状: (1)慢性咳嗽:随病程发展可终身不愈,常晨间咳嗽明显,夜间有阵咳或排痰。 (2)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偶可带血丝,清晨排痰较多。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 (3)气短或呼吸困难:早期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生活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是COPD的标志性症状。 (4)喘息和胸闷:重度患者或急性加重时出现的喘息。 (5)其他:晚期患者有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 3、体征:早期体征可无异常,随疾病发展出现以下体征: (1)视诊: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剑突下胸骨下角增宽,称为桶状胸,部分患者呼吸变浅,频率增快,严重者可有缩唇呼吸等。 (2)触诊:双侧语颤减弱。 (3)叩诊:肺部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降。 (4)听诊:双肺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部分患者可闻及湿性啰音和或干性啰音 辅助检查肺功能检查是确诊、判断轻重疗效的必备检查,影像学检查也很重要。

肛肠科常见病种诊疗方案

痔(混合痔、内痔、外痔)的诊疗规范 肛肠科常见病 痔是指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齿线远侧皮下的直肠下静脉丛发生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在肛肠疾病中,痔是最常见的,任何年龄都可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增高。本病以便血、痔核脱落、肛门不适为临床特点,属中医学中“痔”的范畴。 一、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症状(1)间歇性便血:排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也可表现为手纸染血。(2)脱垂:便后痔核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回复,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时都可脱出。(3)肛门不适:可有肛门坠胀、瘙痒、潮湿或异物感。(4)肛门疼痛:有肛门水肿或血栓形成者,可出现肛门疼痛。 2、体征(1)肛门视诊:需采用卧位和蹲位两种体位检查,肛缘可见皮赘或半圆形隆起或痔核脱出。(2)直肠指检:对痔的诊断意义不大,但可了解直肠内有无其他病变,如直肠癌、直肠息肉等。(3)肛门镜检查:可见齿线上方粘膜隆起,大小不等,表面充血糜烂或呈灰白增厚。 二、痔的分类根据痔的所在部位不同分为三类。 1、内痔位于齿线上方,表面为直肠粘膜所覆盖,常见于左侧、右前和右后位。可分为四期。一期内痔:以便血为主,无痔核脱出。二期内痔:排便时痔核脱出肛外,便后可自行回纳。三期内痔:痔核脱出肛外需用手辅助才能回纳。四期内痔:痔核长期在肛门外,不能还纳或还纳后又立即脱

出。 2、外痔位于齿线下方,表面为肛管皮肤所覆盖,可分三种。结缔组织外痔:肛缘皮赘突起。静脉曲张性外痔:腹压增高时,肛缘皮下静脉丛扩张淤血。血栓性外痔:肛缘皮下有血栓形成。 3、混合痔齿线上下方内、外痔连成一个整体。 三、中医证侯分类 (1)风伤肠络 证侯:便血色鲜红,滴出或喷射状,量较多,肛门瘙痒,口燥咽干,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湿热下注 证侯:便血色鲜红,痔核脱出肛门外或肿痛糜烂,有渗液,肛门灼热、潮湿,或伴大便粘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气滞血瘀 证侯:内痔脱出嵌顿,表面紫暗糜烂,疼痛剧烈,肛门紧缩,大便密结、小便不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或黄,脉涩或弦。 (4)脾虚下陷 证侯:痔核脱出,不能回纳,肛门坠胀,气短神疲,面色无华,排便乏力,纳呆,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四、鉴别诊断 1、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痔病应与钩肠痔、锁肛痔、悬珠痔相鉴别 钩肠痔便血色鲜红,多为粪便表面、手纸带血,也可表现为少量滴血,伴肛门灼热疼痛或典型的周期性疼痛,肛管前后方可见丛行溃疡或裂痔。

2010.6.30肛肠疾病诊疗常规

七、肛肠疾病 (一)内痔(I84.201) 【诊断标准】 临床症状: 1.便血:无痛性、间歇性便血,色鲜红。轻者大便表面带血或滴血,重者为喷射状出血; 2.痔核脱出:轻者排便时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重者需用手还纳,更严重者稍加腹压即脱出肛门外,甚至发生绞窄、嵌顿; 专科检查: 1.肛门视诊:痔核脱垂明显者,取蹲位可观察到脱出痔组织; 2.肛门指诊:较小内痔不易摸到,较大的可在齿线上摸到纵行隆起的柔软肿物。 3.肛门镜检查:是诊断内痔的重要方法。原发内痔一般在右前、右后、左位,即截石位3、7、11点可见齿线上黏膜隆起,色暗红,表面糜烂。 内痔分期 Ⅰ期:无明显自觉症状,仅出现便时带血、滴血或喷血。肛门镜检查,齿线上见直肠柱增大,呈结节状突起; Ⅱ期:排便时间歇性带血、滴血或喷血。排便时痔块脱出肛门外,排便后自行回纳; Ⅲ期:可有便血;排便时痔核脱出,或在劳累后、步行过久、咳嗽时脱出。内痔脱出后不能自行回纳,须用手还纳,或卧床休息后方可回纳; Ⅳ期:痔块脱出肛外,不能回纳或回纳后又立即脱出,痔块表面充血、糜烂。 【入院标准】 1.Ⅰ、Ⅱ期内痔便血,血量较多者; 2.Ⅲ、Ⅳ期内痔或痔核脱出不能还纳甚至嵌顿者; 3.药物保守治疗无效。 【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体征消失或部分消失; 2.手术切口愈合;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内痔萎缩,便血、脱出症状消失,手术切口完全愈合; 好转:内痔萎缩,便血、脱出症状减轻;手术切口未完全愈合。 (二)血栓性外痔(I84.301) 【诊断标准】 1.肛缘突出肿块,疼痛明显,多发生在排便或剧烈活动后; 2.肿块呈暗紫色,圆形或椭圆形,质地稍硬,好发于截石位3、9点,触痛明显。 【入院标准】 1.外痔体积较大或疼痛剧烈,致行动受限,影响日常生活; 2.非手术疗法无明显疗效。 【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体征消失或部分消失; 2.手术切口愈合;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外痔切除(或部分切除),疼痛完全缓解,手术切口完全愈合; 好转:外痔切除(或部分切除),疼痛减轻;手术切口未完全愈合。 (三)外痔(I84.501) 【诊断标准】 1.肛缘柔软包块或皮赘; 2.肛门不适、异物感、潮湿瘙痒等,如包块、皮赘发生炎症可有疼痛。 【入院标准】 1.外痔体积较大,肛门不适感、异物感明显,影响日常生活; 2.外痔痔体发炎,红肿、疼痛。 【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体征消失或部分消失; 2.手术切口愈合;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外痔切除(或部分切除),不适症状完全消失,手术切口完全愈合; 好转:外痔切除(或部分切除),不适症状减轻;手术切口未完全愈合。

肛肠科疾病护理常规综述

肛肠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痔旳护理常规 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和移位,但老式认为是直肠下端黏膜或肛管皮肤下旳曲张静脉团 (一)术前护理: 1、贫血体弱者,协助完毕术前检查,防止排便或坐浴时晕倒受伤。 2、保持大便畅通,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脂类及粗纤维食物,防止饮酒。 3、内痔脱垂,不能复位并有水肿及感染者:用1:5000高锰酸钾温开水坐浴,局部涂痔疮膏,用手法将其还纳,嘱其卧床休息。 4、术前每晚用1:5000高锰酸钾液温开水(43-46℃,3000ml)坐浴,每次20分钟,2-3次/天,并清洁肛门及会阴部。 5、予以高蛋白饮食,术前3天流食,并口服肠道杀菌剂,防止感染,术前1天口服缓泻药物。

6、术前一天晚清洁灌肠,肛管应缓慢插入,以免引起痔出血。 7、准备手术区域皮肤,保持肛门皮肤清洁,女性已婚病人术前冲洗阴道。 (二)术后护理 1、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禁食禁饮。 2、术后定期监测血压,心律,脉搏,呼吸旳变化,如发现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昏,心悸,脉细速等内出血旳症状,立即告知医生,用消毒凡士林纱布堵塞肛门压迫出血,并做好输血旳准备。病情平稳,予以半卧位。 3、术后观测病人有无腹胀,尿潴留、排尿困难,经诱导无效时予以导尿、必要时留置导尿。 4、遵医嘱予以镇痛药物,并在术后初次排便之前再给一次。 5、术后第一天进流质饮食,2-3天改为无渣或少渣饮食。 6、术后48小时口服阿片酊,减少肠蠕动,尽量不排便以保证手术切口旳愈合。 7、术后每次排便或换药前均用1:5000高猛酸钾溶液坐浴,坐浴后用凡士林油纱覆盖及再用纱垫盖好并固定。

8、观测病人有无排便困难,大便变细或大便失禁等肛门括约肌松驰现象。为防止肛门狭窄,术后5-10天内可用示指扩肛,每天1次。鼓励病人有便意时,尽快排便,括约肌松驰者,指导其3天后进行肛门收缩,舒张远动。 (三)痔旳健康指导 1、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以及富含纤维素旳食物,严禁饮酒及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养成定期排便旳习惯,防止排便时间延长。 3、出现便秘时,应增长粗纤维食物,必要时口服适量蜂蜜或润肠通便药物。 4、出院时如创面尚未完全愈合者,对旳配置坐浴液。每日温水坐浴,保持创面清洁,增进初期愈合。 5、如发现排便困难,应及时就诊。 6、肛门狭窄旳病人,遵医嘱定期进行肛门扩张。 二、肛瘘旳护理常规 肛瘘旳概念:肛瘘为肛门周围旳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和外口三部分构成,是常见旳直肠肛管疾病之一,多见

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针对肛肠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标准,是中医学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肛肠科中医诊疗的效果、规范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标准 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标准,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基础。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标准包括病因、病机、证候、症状等方面,基于宋代陆则宁所著的《医学入门》,根据现代研究及临床诊治实践进行修订完善。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标准的制定,对于肛肠疾病的中医诊断提供了科学的标准。 二、中医肛肠科疾病疗效标准 中医肛肠科疾病疗效标准,是衡量中医肛肠科临床治疗效果的标准。一般是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确定治疗后预期效果及治愈标准。中医肛肠科疾病疗效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治愈标准: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或消失,无复发或转移迹象,辅助检查正常。 (二)显效标准:症状、体征减轻或消失,辅助检查明显好转,无复发或转移迹象。 (三)有效标准:症状、体征部分改善,辅助检查有所好转,病情稳定不加剧。 (四)无效标准:症状、体征无改善,辅助检查无明显好转,病情加剧。 中医肛肠科疾病疗效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中医肛肠科临床实践,提高中医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医肛肠科治疗方法 中医肛肠科治疗方法,是中医治疗肛肠疾病的特有方法。它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刮痧等多种治疗方法。中医肛肠科治疗方法

相对于西医的治疗方法,有无副作用、疗效好、治愈率高等优点,特别是对于慢性肛肠疾病等,中医治疗更是效果显著。 四、中医肛肠科康复标准 中医肛肠科康复标准,是针对肛肠疾病康复的标准。它包括生活、饮食、运动等方面,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中医肛肠科康复标准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效果显著。 总之,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对于规范中医肛肠科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诊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医肛肠科治疗方法和康复标准的应用,也对肛肠疾病的中医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肛肠科操作规程

肛肠科操作规程 肛肠科操作规程 一、准备工作: 1. 了解患者病情和病史,包括症状、疾病诊断、手术史等。 2. 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确保患者身份准确无误。 3. 准备必需的器械和消毒物品,确保操作能够顺利进行。 4. 与患者进行沟通,解释操作过程和预期效果,并征得其同意。 二、操作步骤: 1. 患者的体位应选择便于操作的仰卧位或侧卧位。确保患者舒适并充分暴露操作部位。 2. 使用无菌手套,进行手部消毒,并注意洗手和穿戴手套的顺序。 3. 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肛门局部的清洁和消毒,以确保操作区域的卫生。 4. 对于需要进行直肠检查的患者,可以使用肛门指诊或直肠镜等器械,进行直接触诊或直视检查。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缓慢、轻柔地进行,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或疼痛。

5. 对于需要进行肛门或直肠活检的患者,应准备好活检钳子和活检器械,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在操作过程中,应选择适当的活检位置和取材方式,并注意避免出血或损伤患者。 6. 对于需要进行肛门或直肠大便灌洗的患者,应准备好大便灌洗器、灌洗液和防漏装置等器械,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和灌洗效果,并注意灌洗液的温度和流量控制,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或伤害。 7. 对于需要进行肛门或直肠手术的患者,应准备好手术器械、麻醉药物和手术器械包等,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在手术操作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手术区域的无菌操作和术中出血的控制,避免感染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8. 操作结束后,进行手部和器械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尤其对于使用过的器械需要彻底清洗和消毒。 三、注意事项: 1. 操作前要对器械和消毒物品进行准备,避免操作中的中断和延误。 2. 在操作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操作区域的清洁和舒适,避免患者感染和疼痛。 3. 对于患者的不适和疼痛要及时进行关切和处理,采取措施减轻其痛苦。 4. 操作人员要熟练掌握操作技巧和步骤,保证操作的准确和安全。

肛肠科病历

肛肠科病历 患者姓名:李某 性别:男 年龄:45岁 主诉:肛门不适、便血 现病史: 患者李某男性,45岁,因肛门不适、便血,于XX年X月X日来我科就诊。患者称近期出现肛门不适感,主要表现为肛门疼痛、灼热感,排便时有异物感,并伴有鲜红色便血。患者未伴有其他明显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等。 既往史: 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无肛肠疾病家族史。此前体检未发现异常情况。 个人史: 患者平时饮食习惯较好,没有暴饮暴食的习惯。工作性质为办公室工作,较少进行剧烈体力活动。无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体格检查: 查体时患者一般情况良好,面色正常。腹部无压痛,肛门周围无明显红肿、溃疡等异常情况。指检时,肛门括约肌紧张度正常,直肠

壁平滑,无明显肿块。 辅助检查: 1. 大便常规检查: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2. 肠镜检查:直肠黏膜充血水肿,可见散在糜烂,未见明显肿块。 诊断: 根据患者的主诉、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肛糜烂伴出血。 治疗方案: 1. 给予口服止血药物,如消炎止痛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出血症状。 2. 建议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以改善排便情况。 3. 患者需保持肛门清洁,避免过度擦洗和使用刺激性化学品。 4. 定期复查大便隐血试验和肠镜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预后与随访: 大多数肛糜烂患者经过适当治疗后症状可得到缓解。患者需定期复查,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出现病情加重、持续出血或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总结: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结合临床经验,初步

诊断患者为肛糜烂伴出血。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注意个人卫生,合理饮食,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并且,患者应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预防肛肠疾病的发生。

中医肛肠科诊疗指南

中医肛肠科诊疗指南 一、病史采集:医生首先应该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的起始 时间、发展过程、与其他因素的关系等。同时还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 患病前后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这些信息对于准确诊断和选择治疗方 法非常重要。 二、望、闻、问、切:医生应该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观察患 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同时还要与患者进 行详细的交谈,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症状变化。 三、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肛肠科诊疗中也要进行脉诊。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可能的病因。比如,如果 患者的脉搏有虚弱、沉滑等特点,可能是脾胃虚弱引起的肛肠疾病。 四、辨证施治:中医肛肠科诊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辨证施治。根据 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辨识出患者的病情所属的中医证型,然后选择相 应的治疗方法。比如,对于痔疮患者,如果是气滞血瘀证,可以采用活血 化瘀的中药治疗;如果是脾胃虚弱证,可以采用健脾益肾的中药治疗。 五、针灸和中药治疗:中医肛肠科的诊疗中,针灸和中药是常用的治 疗方法。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和平衡患者的气血,改善肛肠疾病的症状。中药是根据患者的证型和病情来选择的,通过服用中药来调节患者的 阴阳平衡,促进病情的康复。 六、饮食调理:中医肛肠科诊疗中,饮食调理也非常重要。医生应该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给出相应的饮食建议。比如,对于痔疮患者,应 该避免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中医肛肠科诊疗指南的制定不仅可以规范中医肛肠科的临床工作,提 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还可以促进中医肛肠科的学术研究和发展。当然,中医肛肠科的诊疗指南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以适应不同病情 和需求的患者。

肛肠科治疗操作规范

肛肠科治疗操作规范 一、痔的手术 一、内痔注射疗法 (一)【适应证】 Ⅰ度、Ⅱ度、Ⅲ度内痔。 (二)【禁忌证】 1有严重心、肝、肾疾患及血友病病人慎用。 2合并肛裂、肛瘘、肛窦炎、结直肠炎及内痔有溃疡和炎症者。 3妊娠期妇女。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1体位及注射前检查:可采用截石位、折刀位或侧卧位。常规消毒肛周皮肤,采用局麻使括约肌松弛利于显露内痔和操作。肛管及直肠腔消毒后置入肛门镜明确痔的位置。 2向上向下推移肛门镜,使内痔突入镜内。消毒后将针刺入内痔黏膜下层。 3抽吸无回血后注入少量药液,确认药液注入黏膜下层后根据所使用的药物及剂量再继续注射。 4注射完毕后,将针抽出。一般每次注射1~3个内痔。 (四)【注意事项】 1注射药液避免在同一平面,防止治疗后形成环状狭窄。 2注射药液分布要均匀,集中一个部位易引起硬节和坏死。 3注射深浅要适当,过深进入肌层或过浅注入黏膜层,都易引起坏死。 4注射药量避免过大,过大易引起硬节、坏死、大出血等并发症。 二、开放式痔切除术 (一)【适应证】 Ⅱ度、Ⅲ度、Ⅳ度内痔、混合痔。 (二)【禁忌证】 1有严重心、肝、肾疾患及血友病病人慎用。 2合并肛周脓肿、复杂性肛瘘、结直肠炎者慎行该手术。 3妊娠妇女。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1术前准备:术日晨洗肠1~2次;采用骶麻、鞍麻、低位硬膜外麻醉者术日晨禁食水。 2麻醉:可用局部浸润麻醉、骶麻、鞍麻或低位硬膜外麻醉。 3体位:可采用左侧卧位、截石位或折刀位。 4显露内痔:可采用肛管扩张法、纱布牵出法或内痔钳夹法充分显露内痔。 5血管钳夹住内痔并牵拉至肛门外,显露脱出内痔上部直肠黏膜,由肛周皮肤向上到肛管内切开一25~3cm的V形切口。 6用组织剪刀将外痔和脱垂的内痔组织由其下方的外括约肌皮下部和内括约肌表面分离,向上达内痔的根部。 7可吸收缝线将痔蒂贯穿缝扎,切除痔组织,注意要保留05~1cm痔蒂残端。 其他部位的痔以同法切除,检查无出血后将各结扎的痔蒂推至肛管内。 (四)【注意事项】 1手术时务必保留无病变或病变不严重的肛垫组织。 2分离外痔和内痔组织时注意不要损伤内、外括约肌。

肛肠科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肛肠科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中药熏洗1 穴位注射2 穴位贴敷4 热敷(中药烫熨)5 中药外敷法技术6 中药湿敷7 中药灌肠8 穴位埋线疗法11 切开法13 引流法15 垫棉疗法18 挂线法19 结扎疗法20 拖线疗法21 枯痔疗法23

中药熏洗 【用物准备】 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及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等0[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根据熏洗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每 次15-30分钟。 3.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上置带孔木盖,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熏蒸。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入盆中泡洗。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 4・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5・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熏洗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调节适宜的药液温度,特别是老年患者,由于对温度的敏感性下降,在熏洗时要防止烫伤的发生。 2.合并有传染病的患者应使用单独的浴具,并单独严格消毒。 3.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必要时外用可外涂抗过敏药膏,服抗过敏药物。 4・对于烫伤后皮肤局部出现水疱或溃烂者患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而或涂烫伤软膏、红霉素软膏等。

穴位注射 [操作程序】 1.据所选穴位处方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按注射药量的不同选用注射器和针头。 2・局前”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人皮下组织,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注入。 3・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人药液;慢性病或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推人;急性病或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推人药液。如需注入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将注射针头向几个方向刺人注射药液。 4.根据针刺的深浅选择不同出针方式,浅刺的穴位出针时用左手持无菌棉签或无菌棉球压于穴位旁右手快速拔针而出。深刺穴位出针时先将针退至浅层,稍待后缓慢退出。针下沉紧或滞针时,不应用力猛拔,宜循经按压或拍打穴位外周以宣散气血,待针下感觉轻滑后方可出针。出针后如发现针孔溢液或出学,可用无菌棉签或无菌棉球压迫0.5min-2min。 5 .整理用品,嘱患者保持舒适体位休息5min-IOmin以便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1.治疗前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的特点和治疗时会出现正常反应。 2.药物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及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