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八正散(《太平惠民和

剂局方》)

一、组成

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克)。

二、用法

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芯煎至七分,去温服,食后临臣与之(现代用法:为散,每服6~9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三、歌括

1.八正散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天黄栀滑研;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

2.五淋散

五淋散治血热淋,归草栀芍赤茯苓;脐腹急痛小便涩,研末煎服水道清。

四、功用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五、主治

湿热下注。热淋,血淋,小便浑赤,溺时涩痛,淋漓不畅,甚或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膩,脉滑数。

六、方解

本方所治诸证,皆系湿热蕴于下焦所致。湿热结于膀胱,则溲时涩痛,淋沥不畅,甚或癃闭不通,小腹急满;邪热内蕴,故口燥咽干,苔黄脉数。治宜清热通淋。方中集木通、滑石、车前子、瞿麦、篇蓄诸利水通淋之品,清利湿热。伍以山梔仁,清泻三焦湿热;大黄泄热降火;灯芯导热下行;甘草和药缓急。各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效。

本方为苦寒通利之剂,凡淋证属湿热者,均可用之。用治血淋,宜加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石淋涩痛者,宜加金钱草、海金砂以化石通淋;膏淋混浊者,宜加萆薢、菖蒲以分清化浊。现代临床常用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肾孟肾炎等,证属下焦湿热者。

七、附方及方论

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赤茯苓六两(183)、当归、甘草生用各五两(各15克)、赤芍、山栀各二十两(各60克),为细末,每服二钱(6克),水一盏,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功用:清热凉血,利水通淋。主治:膀胱有热。血淋涩痛,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本方与八正散所治之证均属湿热蕴结膀胱。本方重在清热凉血,故以治血淋为主;八正散重在清热利湿,故以治热淋为主。

八、文献摘录(方论)

汪昂:“此手足太阳手少阳药也。木通、灯草,清肺热而降心火,肺为气化之源,心为小肠之合也。车前清肝热而通膀胱,

肝脉络于阴器,膀胱津液之府也,瞿麦、扁蓄,降火通淋,此皆利湿而兼泻热者也。滑石利窍散结,栀子、大黄苦寒下行,此皆泻热而兼利湿者也。甘草合滑石为六一散,用者,取其直达茎中,甘能缓痛也。虽治下焦而不专于治下,必三焦通利,水乃下行也。”(《医方集解》)

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二节清热祛湿剂 茵陈蒿汤《伤寒论》 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 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亦有不用茵陈者,加草柏皮栀子汤。 又: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 便难尿赤腹胀满,清热利湿总相宜。 【组成】茵陈六两(18g)栀子十四枚(12g)大黄去皮,二两(6g)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黄疸阳黄。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栀子柏皮汤(《伤寒论》) 栀子柏皮加甘草,热疸治疗要及时。 组成:栀子十五枚(10g)甘草炙,一两(3g)黄柏二两(6g)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黄疸,热重于湿证。症见身热,发黄,心烦懊,口渴,苔黄。 茵陈四逆汤(《伤寒微旨论》) 四逆汤内茵陈入,黄疸阴证法在兹。 组成:甘草茵陈各二两(各6g)干姜一两半(4.5g)附子破八片,一个(6g) 功用:温里助阳,利湿退黄。 主治:阴黄。症见黄色晦暗,皮肤冷,背恶寒,手足不温,身体沉重,神倦食少,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紧细

或沉细无力。 【鉴别】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均主治湿热内蕴所致之阳黄。其中茵陈蒿汤以茵陈配栀子、大黄,清热利湿并重,宜于湿热俱盛之黄疸;栀子柏皮汤以栀子配伍黄柏,以清热为主,宜于湿热黄疸属热重于湿者。茵陈四逆汤以茵陈与干姜、附子配伍,故有温阳利湿退黄之功,宜于寒湿内阻之阴黄。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栀滑研; 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汤煎。 【组成】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9g)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热淋。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五淋散治血热淋,归草栀芍赤茯苓; 脐腹急痛小便涩,研末煎服水道清。 组成:赤茯苓六两(18g)当归去芦甘草生用,各五两(各15g)赤芍药去芦,锉山栀子仁各二十两(各15g) 功用:清热凉血,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血淋。症见尿如豆汁,溺时涩痛,或溲如砂石,脐腹急痛。 石韦散(《外台秘要》引《集验方》) 组成:石韦去毛,二两(6g)瞿麦一两(3g)滑石五两(15g)车前子三两(9g)葵子二两(6g) 功用: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主治:热淋、石淋。症见小便淋沥涩痛,少腹拘急,尿中或见砂石,或排尿突然中断。 【鉴别】八正散与导赤散均有清热利水通淋之功,用于治疗热淋。八正散集滑石、木通、萹蓄、瞿麦、车前子等大队清热利湿之品,利

方剂学——祛湿剂(二)

方剂学——祛湿剂(二) 青医君整理知识点,必须学习 1、八正散的功用是 A、清胆利湿,化痰和胃 B、清热祛湿,利胆退黄 C、泻火凉肝,清热利湿 D、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E、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2、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苔白,口不渴,脉弦细而濡,治宜选用A、再造散 B、败毒散C、三仁汤 D、羌活胜湿汤 E、九味羌活汤 3、甘露消毒丹的功用是A、清胆利湿,化痰和胃 B、清热祛湿,利胆退黄 C、泻火凉肝,清热利湿 D、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E、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4、连朴饮的功用是A、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B、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C、宣畅气机,清热利湿 D、行气降浊,宣化寒湿 E、温中行气,燥湿除满 5、原方用法要求药后“多饮暖水”的是A、生脉散 B、五苓散 C、玉屏风散 D、桑螵蛸散E、天台乌药散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八正散以滑石、木通共为君药,清热,利湿,利水通淋;臣以萹蓄、瞿麦、车前子清热利水通淋;佐以山栀子清泄三焦,通利水道,大黄荡涤邪热,通利肠道。诸药共奏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功(E对)。 2、【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头痛恶寒但未见浮脉,提示此为卫阳被遏所致;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脉濡,提示有湿困;午后身热,舌苔白,口不渴,提示热为湿遏。再结合此证以头痛恶寒及湿困症状为主,可诊断为暑温夹湿,当解暑清热利湿并宣畅湿困之气机,宜选三仁汤(C 对)——以滑石为君,清热利湿而解暑;臣以“三仁”宣畅三焦气机

助祛湿(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白豆蔻芳香化湿,畅中焦之脾气以助祛湿;薏苡仁淡渗利湿以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再造散功用为助阳益气,解表散寒,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A错)。败毒散功用为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B错)。羌活胜湿汤功用为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在表之痹证(D错)。九味羌活汤功用为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E错)。3、【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甘露消毒丹重用滑石、茵陈、黄芩为君,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D对),主治湿温时疫之湿热并重证。清胆利湿,化痰和胃,是蒿芩清胆汤的功用(A错)。清热祛湿,利胆退黄,是茵陈蒿汤的功用(B错)。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是八正散的功用(E 错)。 4、【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连朴饮中芦根、栀子,清热,并导湿热从小便而出;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厚朴宣畅气机,化湿行滞;半夏降逆和胃止呕;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脾,淡豆豉助栀子清宣郁热而除心烦。诸药共奏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之功(B对)。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是藿香正气散的功用(A错)。宣畅气机,清热利湿,是三仁汤的功用(C错)。行气降浊,宣化寒湿,是鸡鸣散的功用(D错)。温中行气,燥湿除满,是厚朴温中汤的功用(E错)。 5、【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五苓散方含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以温阳化气,利水渗湿,原方还要求“多饮暖水”,旨在扶助胃阳,温行水气以助发汗,既可令表邪由汗而解,又可使水饮内外分消(B对)。生脉散原方特别要求“长流水煎,不拘时服”(A错)。玉屏风散原方要求“上叹咀,每服三钱,用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C错)。桑螵蛸散原方特别要求“生为末,夜卧人参汤调下二钱”(D错)。天台乌药散原方特别要求“上八味,先将

15祛湿剂歌诀

祛湿剂 燥湿和胃 平胃散《和剂局方》 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胃苓汤《丹溪心法》合五苓散柴平汤《景岳全书》合小柴胡汤 不换金正气散《和剂局方》加藿香半夏 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 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朴白术。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六和汤《和剂局方》 六和藿朴杏砂呈,半夏木瓜赤茯苓。术参扁豆同甘草,姜枣煎之六气平。 或益香薷或苏叶,伤寒伤暑用需明。 清热祛湿 湿温初起方《中西温热串解》 湿温初起银翘豉,藿佩甘通竹叶使。滑石茯陈苍术皮,恶寒无汗杏薷备。 藿朴夏苓汤《感证辑要》 藿朴夏苓有三仁,通草猪苓泽泻存。淡豉解表化湿气,湿温初起效可成。 枳桔栀豉汤(新) 枳桔栀豉汤竹茵,贯众翘草薄黄芩,湿温在气热偏重,宣畅清利此法寻。 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 热盛阳明湿阻脾,脉洪身热重难移。膏知甘米并苍术,寒润苦燥配伍宜。 三仁汤《温病条辨》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存。宣畅气机清湿热,湿重热轻在气分。 雷氏芳香化浊法《时病论》 芳香化浊藿香先,荷叶夏陈与佩兰。厚朴腹皮共煎服,外宣内化湿邪蠲。 连朴饮《霍乱论》 孟英连朴饮菖蒲,栀豉芦根半夏齐。湿热内蕴成吐利,苦寒温燥和中奇。 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时疫是主方。 一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一加正气霍苓陈,曲杏麦芽腹朴茵。升降失司便不爽,脘连腹胀服之泯。 二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二加正气霍防通,朴卷广皮茯薏功。脘闷便溏身体痛,化湿疏络妙无穷。 三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三加正气霍陈皮,杏朴茯苓滑石宜。湿阻气机渐化热,苔黄胸闷此方施。 四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四加正气霍山楂,朴曲茯陈草果加。秽湿偏寒脉右缓,舌苔白滑服之瘥。 瘥:chai拆,指病转好。 五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五加正气霍陈苍,苓腹谷芽厚朴尝。秽浊留滞脾运阻,运脾化湿中焦畅。 茵陈蒿汤《伤寒论》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功在清热与利湿。 茵陈四逆汤《伤寒论》四逆散加茵陈栀子柏皮汤《伤寒论》栀子黄柏甘草 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五苓散加茵陈末栀子大黄汤《金匮要略》大黄栀子枳实豆豉

16方剂学祛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十六章祛湿剂 第一节化湿和胃剂 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平胃散是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 除湿散满祛瘴岚,调胃诸方从此扩。 若和小柴名柴平,煎加姜枣能除疟, 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又: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 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组成】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四两(12g)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三两(9g)陈橘皮洗令净,焙干,二两(6g)甘草炙黄,一两(3g)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不换金正气散(《易简方》,原名不换金散) 再加藿香与半夏,不换金来治时疫。 组成:藿香厚朴苍术陈皮半夏甘草各等分(各10g) 功用:解表化湿,和胃止呕。 主治:湿浊内停兼表寒证。症见呕吐腹胀,恶寒发热,或霍乱吐泻,或不服水土,舌苔白腻等。 柴平汤(《景岳全书》) 小柴胡汤合平胃,寒多热少湿疟祛。 组成:柴胡人参半夏黄芩甘草陈皮厚朴苍术(原著本方无用量) 功用:和解少阳,祛湿和胃。 主治:湿疟。症见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 【鉴别】不换金正气散较平胃散多藿香、半夏二味,其燥湿和胃、降逆止呕之力益佳,且兼具解表之功,用于湿邪中阻,兼有表寒之证。柴平汤即小柴胡汤与平胃散合方,功可和解少阳、燥湿化痰和胃,用于治疗素多痰湿,复感外邪,痰湿阻于少阳,寒多热少之湿疟。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各3g)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各6g)藿香去土,三两(9g)甘草炙,二两半(6g)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以及山岚瘴疟等。

中医治疗湿热证的经验良方

中医治疗湿热证的经验良方 湿热证是指湿热外感,或湿热内盛,以及湿热下注所致的病证。这里我们就来看看湿热证的处方用药。 一、概述 1.湿热证及临床表现 湿热证是指湿热外感,或湿热内盛,以及湿热下注所致的病证。临床表现为胸脘痞闷、心烦、身热、头痛恶热、身重疼痛、午后身热等。 2.湿热证的常用治法 湿热证的常用治法为清热祛湿法。清热祛湿剂即为湿热证而设。清热祛湿剂的组成,每以清热利湿药物为主,常用茵陈蒿、薏苡仁、滑石、栀子等。在配伍方面,大致有以下几类:①配宣畅三焦药,如杏仁(宣上焦)、白蔻仁(畅中焦)、薏苡仁(导下焦)之类;②配寒性泻下药,如大黄之类;③配理气药,如砂仁、厚朴、枳实之类;④配补养气血药,如人参、白术、甘草、当归之类。 3.清热祛湿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清热祛湿剂在使用时要注意区分湿和热的孰轻孰重。湿偏重是以祛湿为主;热偏重时以清热为主。 二、常用处方

1.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茵陈蒿18g,栀子12g,大黄6g(水煎服)。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腹微满,口渴,不欲饮食,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数。 【方析】本证病机为阳明瘀热在里发黄,湿热壅滞中焦,导致土壅木郁,肝胆疏泄失常,湿不得下泄,湿热与瘀热郁蒸于肌肤,发为此证。黄疸的成因多为湿热交蒸或寒湿在里。黄疸一病多与湿邪有关,故有“无湿不成疸”之说,本方所治即为湿热黄疸。阳明病属里热实证,其主证有发热汗出,因热势向外宣透而不能发黄,但是由于热与湿合,湿热郁遏熏蒸,胆汁不循常道,身必发黄,色如橘子色而鲜明,若浸淫肌肤,下注膀胱,而使面目、小便俱黄。湿热内蕴,故发热。不能布津上承则口渴。湿邪壅滞,脾湿不运,则腹微满。影响肝胆疏泄,胆汁外溢,于是肌肤发黄。瘀热在里而渴饮水浆,此又更加助长湿邪,且腑气不通,故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数,均是湿热之象。故治当清热利湿退黄。茵陈蒿疏利肝胆,芳香化浊,为方中君药。茵陈芳香醒脾,清热利胆。栀子祛除湿热,清泻三焦,通调水道,利湿热自小便而出,为方中臣药。大黄清除瘀热,使湿热壅遏毒邪从大小便而出,是为佐药。大黄与栀子相伍,能凉血泻热,以防脾胃肝胆瘀热发黄后动血。三药合用则湿清热除,则黄疸消退。

祛湿剂

方剂学——第十六单元祛湿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一祛湿剂的适用范围 祛湿剂适用于湿邪所致的多种病证。 要点二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湿邪重浊腻滞,易阻气机,须酌情配伍宣降肺气、健脾助运、温肾化气之药。祛湿剂多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易伤阴津,有碍胎元,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慎用。 细目二燥湿和胃 要点一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组成】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甘草(炙)一两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组方原理】 君:苍术—燥湿运脾。 臣:厚朴—燥湿行气。 佐使: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 甘草、生姜、大枣—补中调药。 方歌: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 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趣记:三猪皮厚 三术皮厚。 【附方】 不换金正气散较平胃散多藿香、半夏二味,故燥湿和胃、降逆止呕之力益著,兼可解表,用于湿邪中阻,兼有表寒之证。 柴平汤即小柴胡与平胃散合方,功在和解少阳,燥湿化痰,用于治疗素多痰湿,复感外邪,寒多热少之湿疟。 要点二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甘草(炙)二两半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以及山岚瘴疟等。 【组方原理】 君:藿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辟秽止呕。 臣:白术、茯苓、半夏曲、陈皮—健脾理气燥湿。 佐:紫苏、白芷—外散风寒;行气止呕,燥湿化浊; 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桔梗—宣肺利膈。 使:甘草、姜、枣—内调脾胃,调和药性。 方歌: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朴白术, 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趣记:霍(元甲)半夜三更指令陈(真)捕大腹猪。

祛湿剂:清热祛湿剂

祛湿剂:清热祛湿剂 清热祛湿剂,适用于外感湿热,或湿热内蕴所致的湿温,黄疸,霍乱,等病症。代表方如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等清热利湿 清热燥湿 (一)茵陈蒿汤 【主治】阳黄证 【组成】茵陈18g,栀子12g,大黄(去皮)6g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方解】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伤寒论》用其治疗瘀热发黄,《金匮要略》以其治疗谷疸。病因皆缘于邪热人里,与脾湿相合,湿热壅滞中焦所致。湿热壅结,气机受阻,故腹微满、恶心呕吐、大便不爽甚或秘结;无汗而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下泄,以致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湿热内郁,津液不化,则口中渴。舌苔黄腻,脉沉数为湿热内蕴之征。治宜清热,利湿,退黄。 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本品苦泄下降,善能清热利湿,为治黄疸要药。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引湿热从小便而去。

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 【随症加减】 •湿重于热:+茯苓,泽泻,猪苓 •热重于湿:+黄柏,龙胆草 •胸胁痛明显者:+柴胡,川楝子 (二)八正散 【组成】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木通、大黄各9g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本方为治疗热淋的常用方,其证因湿热下注膀胱所致。湿热下注蕴于膀胱,水道不利,故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湿热蕴蒸,故尿色浑赤;湿热郁遏,气机不畅,则少腹急满;津液不布,则口燥咽干。 治宜清热利水通淋。方中以滑石、木通为君药。滑石善能滑利窍道,清热渗湿,利水通淋,《药品化义》谓之:“体滑主利窍,味淡主渗热”;木通上清心火,下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扁蓄、瞿麦、车前子为臣,三者均为清热利水通淋之常用品。佐以山栀子仁清泄三焦,通利水道,以增强君、臣药清热利水通淋之功;大黄荡涤邪热,并能使湿热从大便而去。甘草调和诸药,兼能清热、缓急止痛,是为佐使之用。煎加灯心以增利水通淋之力。 【随症加减】本方苦寒清利,凡淋证属湿热下注者均可用之。 若属血淋者,宜加生地、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 石淋,可加金钱草、海金沙、石韦等以化石通淋 膏淋,宜加萆薢、菖蒲以分清化浊 (三)三仁汤 【组成】杏仁五钱(15g),飞滑石六钱(18g),白通草二钱(6g),白蔻仁二钱(6g),竹叶二钱(6g),厚朴二钱(6g),生薏苡仁六钱(18g),半夏五钱(15g)

第六章-祛湿剂

第六章祛湿剂 学习要点 ①掌握羌活胜湿汤、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五苓散、真武汤的组成、功效、主治和配伍意义。 ②熟悉祛湿剂的概念、分类、使用注意事项;熟悉独活寄生汤、八正散、防己黄芪汤的组成、功效、主治和主要配伍意义。 ③了解小活络丸、二妙散、五皮散的功效和主治。 一、定义 祛湿法化湿利水和通淋泄浊水湿病 二、适应证治法配伍代表方剂 1.湿阻脾胃(湿邪内阻,脾胃失和) 化湿和胃+理气和中药 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2.湿热证(外感湿热湿热内盛湿热下注) 清热祛湿+清热泻火药

三仁汤茵陈蒿汤甘露消毒丹 连朴饮二妙散八正散牛角散 当归拈痛汤 3.水湿壅盛(癃闭淋浊水肿泄泻) 利水渗湿法+理气健脾药 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五皮散4.湿从寒化(阳气不化,水湿内停) 温化水湿(温阳药+利湿药) 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鸡鸣散萆薢分清饮 5.风湿痹证 祛风胜湿+解表止痛补肝肾益气血 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 三使用注意

1.易耗气伤津,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孕妇水肿慎用. 2.配伍理气药? 3.调整肺脾肾三脏的功能. 第一节祛风湿剂 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证:风湿在表(一身重痛) 法:祛风胜湿 方:二活-祛一身之风湿(君) 防风藁本-发散风湿止头痛 川芎蔓荆子-散风活血止头痛 甘草-调和 特点:风湿初起最适宜 应用:感冒头痛风湿性关节炎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证:痹证日久,肝肾阴亏,气血不足 法: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方:独活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君) 细辛防风秦艽-祛风湿止疼痛 桂心 -散寒止痛温通经络 杜仲牛膝-补肝肾强腰膝兼祛风湿 参苓草-补气 四物汤-补血 特点:1)扶正药与祛邪药相须配,相得益彰; 2)配伍理血药,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疼,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等。

【方剂:祛湿剂】

【方剂:祛湿剂】 祛湿剂 第一节化湿和胃 1、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15g、厚朴9g、陈皮9g、甘草6g。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歌诀】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姜枣齐,燥湿运脾除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2、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5g、白芷5g、紫苏5g、茯苓5g、半夏曲10g、白术10g、陈皮10g、厚朴10g、姜汁10g、桔梗10g、藿香15g、炙甘草12g。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疼痛,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歌诀】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第二节清热祛湿 1、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茵陈18g、栀子9g、大黄6g。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等。 【歌诀】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9g、瞿麦9g、萹蓄9g、滑石9g、山栀子仁9g、

甘草9g、木通9g、大黄9g。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歌诀】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3、三仁汤《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12g、飞滑石18g、白通草6g、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生薏苡仁18g、半夏10g。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歌诀】三仁汤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尊。 4、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解毒丹)《续名医类案》 【组成】滑石15g、淡黄芩10g、绵茵陈11g、石菖蒲6g、川贝母5g、木通5g、藿香4g、连翘4g、白蔻仁4g、薄荷4g、射干4g。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痠咽肿,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等,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并主水土不服。 【歌诀】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 5、连朴饮《霍乱论》 【组成】制厚朴6g、川连姜汁炒,3g、石菖蒲3g、制半夏3g、香豉9g、焦栀9g、芦根60g。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湿热霍乱。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等。 【歌诀】连朴饮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栀,芦根厚朴黄连入,

清热利湿剂——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连朴饮等

清热利湿剂——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连朴饮等 祛湿剂 以祛湿药为主,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证的方剂。 分类:化湿和胃剂、清热祛湿剂、利水渗湿剂、温化寒湿剂、祛湿化浊剂、祛风胜湿剂 注意事项:一般配伍理气药品,气化则湿化;祛湿剂多为芳香温燥之品或甘渗淡利之品,易耗伤津液,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水肿者,均应慎用。 清热祛湿剂 适用于外感湿热或湿热内蕴所致的湿温,黄疸、霍乱、热淋、痢疾、泄泻、痿痹等病证。 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栀子、大黄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黄疸阳黄,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特点:利湿与泄热并用,通腑与逐瘀并行,以清利为主。 方歌: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合成方,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八正散 组成:木通、车前、萹蓄、大黄、滑石、草捎、瞿麦、栀子、灯芯草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热淋,以尿频尿急,溺时涩痛,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鉴别:八正散与导赤散均可清热利水通淋,用于治疗热淋,八正散集大队清热利湿之品,利尿通淋之效较佳,导赤散仅以木通竹叶清热通淋,药简力薄,适用于心经热盛或心火下移之口糜口疮、小便赤

涩疼痛或热淋轻证;八正散与小蓟饮子亦具有清热通淋之效,均可治疗淋证,小蓟饮子为治疗血淋。 方歌: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草捎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芯通淋蠲。 三仁汤 组成:杏仁、白寇仁、薏苡仁、厚朴、半夏、通草、滑石、竹叶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苔白不渴为辨证要点。 特点:芳化、苦燥、淡渗同用,使表里之湿内外分解,宣上、畅中、渗下并行,使三焦湿热上下分消,寓理气于祛湿之中,纳清热与渗利之内。 方歌: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甘露消毒丹 组成:白蔻仁、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蒲、黄芩、连翘、贝母、射干、薄荷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之湿热并重证,以身热肢酸,口渴尿赤,或咽痛身黄,舌苔白腻或微黄为辨证要点。 方歌: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时疫是主方。 连朴饮 组成:黄连、厚朴、豆豉、石菖蒲、半夏、焦山栀、芦根 功用:清热滑石,理气和中 主治:湿热霍乱,以呕吐泄泻,腕腹痞满,舌苔黄腻,脉濡数为辨证要点。 方歌:连朴饮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栀,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方剂:第十五章祛湿剂

第十五章祛湿剂 概说 一、含义: 凡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行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类方剂,统称祛湿剂。 二.作用:化湿利水,通淋泄浊。适用于水湿病证。 三.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剂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所谓外湿,乃六淫之湿,每因居处卑湿,天雨湿蒸,冒雾涉水,汗出沾衣,人久处之,正不胜邪所致。此则多伤人体肌表经络.其发病则见恶寒发热,头胀身痛,肢体酸疼,或面目浮肿等。所谓内湿,乃湿从中生,每因恣啖生冷,过饮酒浆,湿浊内盛,运化失司所致。此则多伤及脏腑,其发病则见胸闷腹满,呕恶泄利,黄疸水肿,淋浊痿痹等。然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表湿可以内传脏腑,里湿亦可外溢肌肤,故外湿内湿,常相兼并见。湿邪为病,常有风、寒、暑、热相间,人体又有虚实强弱之别,所犯部位亦有表里上下之分,病情还有寒化、热化之异。因此,祛湿之法亦较复杂。大抵湿邪在上在外者,可表散微汗以解之;在内在下者,可芳香苦燥以化之,或甘淡渗利以除之,水湿壅盛,形气俱实者,可攻下以逐之;从寒化者,宜温阳化湿;从热化者,宜清热祛湿;体虚湿盛者,又当祛湿与扶正兼顾。 湿之与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人身之中,主水在肾,制水在牌,调水在肺,故水湿为病,与肺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脾虚则生湿,肾虚则水泛,肺失宣降则水津不布,所以在治疗上又须密切联系脏腑,辨证论治。他如三焦、膀胱亦与水湿相关,三焦气阻则决渎无权,膀胱不利则小便不通,是以畅三焦之机,化膀胱之气,均可使水湿有其去路。 湿属阴邪,重浊粘腻,其中人缓,而病却难速愈,因此,湿邪为病,病势缠绵,或常反复发作。另外,湿邪易于阻碍气机,气滞不行,则湿邪不化,故祛湿剂中,常常配伍理气之品,以求气化则湿亦化。 祛湿剂分为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湿化浊五类。至于攻逐水湿剂,已在泻下剂中叙述,可以互参。 1.燥湿和胃剂,适用于湿浊阻滞,脾胃失和所致的脘腹痞满,嗳气吞酸,呕吐泄泻,食少体倦等症。常由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湿药,如苍术、厚朴、藿香、白豆蔻等组成方剂,其代表方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等。 2.清热祛湿剂,主要作用是湿热两清,适用于湿热外感,或湿热内盛以及湿热下注所致的湿温、黄疽、霍乱、热淋、痿痹等证。常用清热利湿药如茵陈蒿,薏苡仁,滑石,山栀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如茵陈蒿汤、三仁汤、八正散等。 3.利水渗湿剂的主要功效是利小便,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正是对此而言。适用于水湿壅盛与水停下焦所致的淋浊、癃闭、水肿、泻泄等证,常用甘淡利水药如茯苓、泽泻、猪苓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如五苓散、五皮散等。 4.温化水湿剂,适用阳虚不能化水和湿从寒化之痰饮、水肿、痹证以及寒湿脚气等证,常用温阳药与利湿药如桂枝、附子、茯苓、白术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如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等。 5.祛湿化浊剂,适用湿浊不化之白浊、带下等证。常用祛湿药白术、苍术与除湿化浊药菖蒲、萆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如完带汤等。 四.使用注意事项: 1.祛湿剂多由辛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药组成,易于耗伤阴津,故对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用之宜慎。 2.中病即止。 第一节燥湿和胃 平胃散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15g)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三斤一两(各9g)甘草锉,炒,三十两(6g)【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姜二片,干枣一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避风寒冷湿四时非常之气。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白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治证简析】本方原书主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白利,或发霍乱,及五噎,膈气反胃(《和剂局方》)。 脾属土,湿为土之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阴,在脏为脾”。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脾为湿困,则运化失司,故而不思饮食,或食少无味。湿属阴邪,其性粘滞,阻遏气机,气滞不行,故而脘腹胀满,甚则胃气上边,或为呕哕,或为噫气。湿性重滞,湿多则身重嗜卧,甚则下注而为泄泻。治当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方解】本方为治湿滞脾胃之主方。方中以苍术为君,以其味苦性温而燥,最善燥湿,兼以健脾,能使湿去而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所以《本草正义》谓:“脾家郁湿,此药最为必需之品。脾气之转输,湿邪之运化,皆赖于气之运行。”亦即“气化则湿亦化”(《温病条辨》)之意。况湿邪阻碍气机,气不宜通,故在祛湿之中,须辅行气之品,因而方中臣以厚朴,本品苦温,非但善能行气消满,且有苦燥芳化之性,行气祛湿两者兼顾。与苍术相伍,燥湿以健脾,行气以化湿,湿化气行则脾气健运。佐以陈皮者,取其理气和胃,芳香醒脾,以助君臣之力。使以甘草,既可调和诸药,又能甘缓和中;加入姜枣,其调和脾胃之功益佳。全方四药,以燥湿为主,行气为辅,俾湿浊得化,气机调畅,脾得健运,胃气和降,则湿阻气郁诸证白除。然本方总以苦燥为用,惟有湿有滞者宜之,即吴氏所谓“惟湿土太过

中医药大学《祛湿剂》教案

第十九章祛湿剂 【教学目的】 1.掌握本类方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五苓汤、防已黄芪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8首)。 3.熟悉八正散、猪苓汤(2首)。 4.了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二妙散、五皮散、萆〓分清饮(5首)。 【教学内容】 【定义】 凡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行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类方剂统称为祛湿剂。属于“八法”中“消法”范畴。 【适应证】 祛湿剂用于治疗湿病,凡因正气不足,又居处卑湿、阴雨湿蒸,冒雾涉水,汗出沾衣,或经常在水中作业,人久处之,正不胜邪,感受外湿;或恣啖生冷,过饮酒酪,肥甘失节,则脾阳失运而湿从中生者,均可运用本类方剂治疗。 【分类】 湿邪伤人,常与风寒暑热相间,人体又有虚实强弱之分,所犯部位又有表里上下之别,病情亦有寒化、热化之异。因此,湿邪为病较为复杂,祛湿之法亦种类繁多。大抵湿邪在外在上者,可表散微汗以解之;在内在下者,可芳香苦燥以化之,或甘淡渗利以除之;水湿壅盛,形气俱实者,又可攻下以逐之;从寒化者,宜温阳化湿;从热化者,宜清热祛湿;体虚湿盛者,又当祛湿与扶正兼顾。故本章方剂分为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五类。

【注意事项】 临床运用祛湿剂应注意点:祛湿多由芳香湿燥或甘淡渗利之药组成,易于耗伤阴津,故对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等,均应慎用。 19.1燥湿和胃 化湿和胃剂,适用于湿浊内阻,脾胃失和的病证。湿邪中阻,脾胃之气不和,则升降运化功能失调。临床常见脘腹痞满,嗳气吞酸,呕吐泄泻,食少体倦,舌苔白腻,脉濡等症。所以本类方剂主要由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湿药组成,以燥湿健脾,化浊和胃,使中焦气机调畅,脾胃运化功能恢复。常药物如苍术、厚朴、陈皮、藿香、佩兰、白豆蔻等。若小便不利,须配伍利水湿之品,如茯苓、薏苡仁、车前子之类,以使湿从下行;若气滞较甚,当配伍行气健脾之品,如枳壳木香、大腹皮、半夏、生姜之类,以除满和胃;若兼外感风寒而见恶寒发热,头痛头重时,宜配伍辛温解表之品,如苏叶、荆芥、白芷、羌活之类,也可酌加宣肺之品,如桔醒、杏仁等,以解表化湿。此外,若兼食滞,可配伍消食导滞之品,如神曲、麦芽、谷芽等;若兼里寒,可配伍温中散寒之品,如干姜、官桂等;式有哪兼郁热,可酌配清热燥湿之品,如黄芩、黄连、栀子等。代表方剂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等。 平胃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命名】本方能平胃土之不平,故称平胃散。 【组成与方解】

中医中药学经典文献资料 (10)

祛湿剂 祛湿剂(2分) 概述 燥湿和胃 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组成药物】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证候】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藿香白芷紫苏厚朴半夏曲茯苓白术大腹皮陈皮桔梗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茵陈蒿栀子大黄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证候】湿热黄疸证。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配伍意义】 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使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逐瘀泻热,通导大便,推陈致新,导湿热从大便而去。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其证属湿热并重。 三仁汤(《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杏仁白蔻仁生薏苡仁厚朴半夏滑石白通草竹叶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证候】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配伍意义】 杏仁宣利上焦气机;湿阻于中,以白蔻仁宣畅中焦气机;湿困于下,以薏苡仁渗利下焦气机。三药相用,以宣畅、降泄、渗利三焦气机,共为君药。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瞿麦萹蓄车前子滑石木通山栀子大黄灯心草炙甘草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证候】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混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 【组成药物】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滑石藿香连翘白豆蔻薄荷射干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第70讲清热祛湿:茵陈蒿汤(二)八正散三仁汤(一)

第70讲清热祛湿:茵陈蒿汤(二)八正散三仁汤(一) 好,我们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讲到茵陈蒿汤的临床运用,讲了它的辨证要点。下面我们讨论它的随证加减,由于茵陈蒿汤证是属于湿热黄疸,所以前面我们谈到湿热往往要考虑它的湿热的偏重,是湿重于热,还是热重于湿。茵陈蒿汤是个基础方,它的主治证候是典型的湿热并重。如果遇到湿热有偏重的,比如湿重于热,要加强利湿,要增加利湿力量,加茯苓、泽泻、猪苓这一类淡渗利湿之品;如果属于热重于湿,热象较重,可以加黄柏、龙胆草;如果由于湿热阻滞肝经,胁痛明显的加柴胡、川楝子,这是运用加减的一般方法。当然这是一个基础方,也可以结合其他的治疗黄疸的方剂联合使用,这是茵陈蒿汤的临床应用。 下面结合教材后面的三个常用于黄疸的附方,我们比较一下。教材后面的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汤是栀子、黄柏、甘草三味药组成,也是张仲景《伤寒论》的方。栀子柏皮汤里面黄柏和栀子联用,那就是说这清热力量增强了。由于没有用茵陈,所以它的利湿力量相对减弱,所以这个方用于阳黄证的热重于湿证。阳黄证热重于湿反映在发热、黄疸、发黄了,同时心烦懊憹这个比较突出,配栀子可以清热除烦了。口渴明显,苔黄,这是栀子柏皮汤。和茵陈蒿汤相比呢,它是用于湿热黄疸里面热偏重这个类型,也是个基础方。教材附方里第二个茵陈四逆汤,茵陈四逆汤是治疗阴黄证的,这个首先要明确是阴黄证。阴黄证的特点:黄色比较晦暗,有的说它晦暗如烟熏,有一组阳气不足的寒象。比如说四肢不温,手足冷,皮肤冷,背恶寒,这种寒湿引起可以身体沉重,神倦食少。由于是阴黄证偏于寒湿,所以口不渴,或者由于津液不能布散,虽然口渴但不喜欢冷饮而喜欢热饮,可以伴随大便稀溏,一般舌淡苔白,脉沉细。所以伴随一组阳虚水湿不化的一组表现。它是由茵陈和附子、干姜、甘草这个四逆汤组合而成,是治疗黄疸病当中属于阴黄证的。所以这三个方的比较,三个是黄疸基础方,要比较它们的病机差别才能正确运用了。

中医儿科学——肾病下焦湿热——八正散——阴阳解析

中医儿科学——肾病下焦湿热——八正散——阴阳解析 八正散——阴阳解析 肾病综合征湿热证候: 皮肤脓疱疮、疗肿、疮疡、丹毒等,或口黏口苦,口干不欲饮、脘闷納差等,或小便频数不爽、量少、有灼热或刺痛感,色黄赤浑浊、小腹坠胀不适,或有腰痛、恶寒发热、口苦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下焦湿热治法:清热利湿 下焦湿热方药:八正散加减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500。 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之。 八正散,为祛湿剂,具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功效。 解析: 阳性药:无 平性药:甘草 阴性药: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栀子、木通、大黄 君药:滑石 甘草:甘,平。归心、脾、肺、胃经。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车前子:甘,寒。归肾、肝、肺经。利水通淋,利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瞿麦: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利水通淋。 萹蓄:苦,微寒。归膀胱经。利水通淋,杀虫止痒。 滑石:甘、淡,寒。归胃、膀胱经。利水通淋,清解暑热。 栀子:苦,寒。归心、肺、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木通: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利水通淋,泄热下乳。 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祛瘀。 没有阳性药物,以阴性药物为主,针对热证;君药以清热利水为主,针对实证;阳明病。 方剂中,滑石、车前子、瞿麦、萹蓄、木通,清热利水通淋;大黄,泻下攻积;栀子,通利三焦;甘草,顾护胃气。 诸药合用以清热利水通淋为主,泻下攻积为辅,兼顾通利三焦。适用于小儿肾病,下焦湿热者。

八正汤-祛湿剂

八正汤-祛湿剂 八正汤 《太平惠民和机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炙甘草、木通、大黄各9g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热淋。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漓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滑石清利湿热,利水通淋; 木通上清心火,下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共为君药。 萹蓄、瞿麦、车前子均为清热利水通淋要药,合滑石、木通则利尿通淋之效尤彰,同为臣药。山栀子仁清热泻火,清利三焦湿热;大黄荡涤邪热,通利肠腑,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有佐使之功。 煎加灯心则更增利水通淋之力。 配伍特点:集寒凉降泄之品,纳通腑于清利之中。 在八正散中,大黄煨用,则意不在攻逐实积,而在泄热降火,使湿热之邪直下大肠而去。方歌: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甘草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琳消。 清热利湿通淋药应用区别 瞿麦、篇蓄:两者均为清热利水通淋药,用治热淋、石淋、尿涩热痛,两者常相须为用。但篇蓄长于清利下焦湿热,故也可用于湿热泻痢、湿疹、湿疮、阴痒等;且能“杀三虫”,用治蝈虫、蛲虫、钩虫病。瞿麦则能破血通经,故可用于妇女经闭或月经不调。 通草、木通 木通在古代本草文献中常称为通草,如《神农本草经》。大约公元8世纪以后有文献记载称为木通,如《食性本草》。明代以后则普遍采用木通名。现在所称通草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于燥茎髓,两者均能利水通淋、通乳,常用于湿热淋痛、妇女产后乳少。但木通苦寒,清心火作

用较强,并能通血脉,治痹痛。通草甘淡微寒,利尿作用较木通缓和。 木通、关木通、川木通木通为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白木通的干燥藤茎;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植物东北马兜铃的干燥藤茎;川木通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者均味苦性寒,具有利水通淋、泄热、通经下乳功效。但关木通有毒,所含马兜铃酸对肾脏有损害,《中国药典》自2005年版后已不予收载。故现在木通多用木通科木通、三叶木通、白木通或毛茛科川木通。木通、川木通不良反应小,功效相似。 运用八正汤治疗的常见淋证类型 1.热淋 症状: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加减。 常用药:瞿麦、扁蓄、车前子、滑石、萆薢、大黄、黄柏、蒲公英、紫花地丁。 2.石淋 症状:尿中夹砂石,排尿涩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往往突发一侧腰腹绞痛难忍,甚则牵及外阴,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若病久砂石不去,可伴见面色少华,精神萎顿,少气乏力,舌淡边有齿印,脉细而弱;或腰腹隐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带数。 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常用方药:八正散+金钱草、海金沙、石韦治石淋 3.血淋 症状: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舌尖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常用方药:八正散+生地、小蓟、白茅根治血淋 4.膏淋

八正散附五淋散治前列腺

八正散附五淋散治前列腺 八正散 八正散,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功效。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临床常用于治疗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肾盂肾炎、术后或产后尿潴留等属湿热下注者。 功用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 湿热淋证 分类 祛湿剂-清热祛湿剂 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组成 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木通、大黄。 用量 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500g。 用法 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之。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10g,灯心煎汤送服;汤剂,加灯心,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功用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 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义 本方为治疗热淋的常用方,其证因湿热下注膀胱所致。湿热下注蕴于膀胱,水道不利,故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湿热蕴蒸,故尿色浑赤;湿热郁遏,气机不畅,则少腹急满;津液不布,则口燥咽干。治宜清热利水通淋。方中以滑石、木通为君药。滑石善能滑利窍道,清热渗湿,利水通淋,《药品化义》谓之:“体滑主利窍,味淡主渗热”;木通上清心火,下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篇蓄、瞿麦、车前子为臣,三者均为清热利水通淋之常用品。佐以山栀子仁清泄三焦,通利水道,以增强君、臣药清热利水通淋之功;大黄荡涤邪热,并能使湿热从大便而去。甘草调和诸药,兼能清热、缓急止痛,是为佐使之用。煎加灯心以增利水通淋之力。 配伍特点 本方集大队寒凉降泄之品,泻火与利湿合法,利尿与通腑并行,诸药合用,既可直入膀胱清利而除邪,又兼通利大肠导浊以分消,务使湿热之邪尽从二便而去,共成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剂。 运用 本方为主治湿热淋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尿频尿急,溺时涩痛,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本方苦寒清利,凡淋证属湿热下注者均可用之。若属血淋者,宜加生地、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石淋,可加金钱草、海金沙、石韦等以化石通淋;膏淋,宜加萆薢、菖蒲以分清化浊。 附注 附方五淋散 组成:赤茯苓180g,当归(去芦)、甘草(生用)各150g,赤芍药(去芦,锉)、山栀子仁各600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煎至八分,空心,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