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愚公移山》表格式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愚公移山》表格式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愚公移山》表格式导学案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23课《愚公移山》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一、作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郑人,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列子》一书,有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 二、故事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也正是在这种状况下完成的。 三、理解课文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注释】 太行:太行山,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之间。 王屋:王屋山,在山西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方: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古地名,指今山西和陕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和山东西北部、河北东南部地区。 河阳:黄河的北岸。河,黄河。 【译文】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它们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

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注释】 且:将要,快要。 面:面对。 惩:苦于。 迂:曲折,绕远。 塞:阻塞。 室:家人。 谋:谋划,商量办法。 汝:你,这里指你们。 指:直。 毕:尽,全。 险:险阻。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豫: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黄河以南。 杂然:皆,共同。 许:赞同。献疑:提出疑问。 以:凭借。 曾:竟,却。与“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损:削减。 魁父:山名。 焉:哪里。 置:安放。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子孙:儿子和孙子。 三夫:三个人。 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箕畚:簸箕和箩筐。这里是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的意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 愚公移山【名师教案+集体备课】

23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积累词语,疏通文意;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理解情节安排的作用,感知人物形象。 3.领悟故事的深刻寓意,感受愚公的可贵品质,学习愚公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结合注释,积累词语,疏通文意;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梳理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凸显文题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是应该勇敢克服,还是选择逃避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难这座大山,只有移平它,才能够顺利地继续前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愚公移山》中的主人公愚公,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看看他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吧! (板书:愚公移山) 【设计意图】由“困难”引入新课,吸引学生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增强语感 1.作品简介及文体知识 2.读准字音 提示:读准“孀、叟、箕畚、厝、雍、亡”的字音。 预设孀.妻(shuānɡ)智叟.(sǒu)箕畚 ..(jī běn) 厝.(cuò)雍.(yōnɡ)亡.以应(wú) 3.读准停顿 (听录音,师引导) 预设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毁山之一毛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

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4.分角朗读,品味情感 分角色朗读全文,一人为愚公,一人为愚公妻子,一人为智叟,一人读剩余文字。(师点评指导,引导学生弄清重要语句的意思,纠正学生情感、语调等把握不到位的地方。)师小结:朗读时要注意重音、停顿、语气和语调,要根据文字的内容把握朗读的快慢、语气的轻重。 【设计意图】熟悉生字词,把握节奏,反复诵读。读好、读通文字有助于学生理解句意及文章主旨,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领悟寓意。 三、研讨品析,感知人物 1.再读课文,感知态度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再读课文,完成下面表格。 师小结:

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愚公移山 一、导入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每当听到《愚公移山》这首歌曲,不禁让人想到这样一段传奇佳话——面对家门前的高山,一位年近九旬的老翁居然决心与家人“毕力平险”。对此,你怎么看?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2.加强诵读训练,通过诵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 3.理解寓意,探究质疑。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疏通文意。 1.作者介绍 列子,原名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期道家人物,郑国人。《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哲学著作,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一部著名的智慧之书,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2.知识回顾 《列子》是一部很有趣的著作,其中有大量的寓言,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两小儿辩日》和《杞人忧天》。 如《杞人忧天》这篇寓言讽刺的对象是那个杞国人。杞国人无端地担心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可居,于是寝食难安。杞国人是可笑的。我们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如《两小儿辩日》这篇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故事围绕着“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展开情节。 《杞人忧天》和《两小儿辩日》都是在短小的篇幅中简要地叙述故事情节,围绕着说明的事理展开,没有多余的描写,却十分生动。 那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寓言的特点。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非教参) 寓言故事的特点:

部编新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2、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学习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 3、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鉴赏并学习对比手法和语言描写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4、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的“高峡”,曾被人们认为是梦幻中“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幻已经变成了事实,中国人民为世人演绎了一个现代版的神话传说。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歌曲,那位愚公是怎样搬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的呢?请同学们把目光转向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2、《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3、学习生字: 塞.(sè)孀.(shuāng)迂.(yū)龀.(chèn)荷.(hè) 叟.(sǒu)箕畚 ..(jī běn)厝.(cuò)匮.(kuì)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段:交代了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作铺垫。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表现了不畏艰难,敢于战胜自然的勇敢精神。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进一步表现愚公移山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心。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第四段:天帝被愚公感动,移走二山,愚公的愿望终于实现。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是后人加的。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

《愚公移山》课堂训练(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愚公移山》课堂练习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 与汝毕 ..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 曾不 ..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 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 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 ..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 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 ..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 ..焉。 一、基础知识1、本文出自于《》,体裁是。是(时代)的一 部 学派的著作。作者是,郑国人,名,战国前期学派的思想家。 2、给下列字注音: 龀()匮()厝()孀()箕畚()() 惩()曾( )不能魁( )父荷( )担者亡( )以应 3、在原文中解释加点词语 4、翻译下列句子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为学》阅读训练及答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愚公移山》《为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乙]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聚室而谋曰()(2)如太行王屋何()(3)惧其不已也()(4)子何恃而往()(5)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句话的意思。(4分)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9.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三、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程序: 1、导入,播放江涛歌曲《愚公移山》,板书课题。 2、同学们听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师生互动探讨。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3、同学们观看视频——理解文章的大意。思考: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课文分析a、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

《愚公移山》教案 (39)(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例简述] 课型设计:分析、讨论课。课时一节。 教学线条设计:抓住“平险”这个短词引发教学内容,重点分析讨论课文写作技巧和主要人物的艺术形象。 教学的警示语:注意,《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 教学过程如下: 预备动作:同学们,《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其发生的原因,请大家想想并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平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步骤一:分析讨论故事的写作技巧。 1、愚公要“平险”,“险”在哪里?(找出故事的背景)。为什么要“平险”?(故事的开端)“平险”是如何进行的?(这是故事的结局)。围绕着“平险”表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是(故事的人物;进行分类。)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对话。)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和波澜,能否找出来?(顺势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态度是否相同以及这两个人物的故事情节中的作用,穿插表情背诵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3、故事中还有一个生动的细节。(顺势分析“遗男”在故事中的作用。) 步骤二:分析讨论愚公的人物形象: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1)正确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的抱负。) (2)鲜明对比——智叟(重点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对话。认识:愚公深明查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3)侧面烘托——山高、路远,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愚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学生概括愚公形象的特点。 再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题。教师点示: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愚公移山》课文讲解(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愚公移山》课文讲解 一、导讲教学内容 1、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 2、掌握《愚公移山》的字形、字音、字意以及难句解释 3、理解《二六七号牢房》语句的深层含义 4、掌握课文中描写和抒情的作用 二、学习指导 《愚公移山》 1、作者:列子,名御,战国时郑国人,著有《列子》2篇,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辑注的,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课文的寓意 这篇课文名为“愚公移山”,其实并不一定是要提倡挖山,而是意在告诉人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奋斗努力。 3、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和结果: ①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②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 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 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⑤ 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愚心移山的艰巨性 愚公移山的任务异常艰巨,这一点在文中多处表现,归纳起来具体表现为四点: 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本文从山之高大,从愚公的年事已高,从移山的工具简陋,从搬运土石的路途遥远这几个方面,充分反映出移山的任务的艰巨。正是因为移山任务如此之艰巨,才更能衬托出愚公那高尚的思想。宏伟的抱负,超人的智慧,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从而更加突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 5、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取名含义 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这里二人针锋相对,对比鲜明,智叟眼中的愚公是“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他的“智”其实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而愚公所看到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他认为人的力量无穷,只要世代坚持移山,终能为人所平。他的“愚”,其实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是大智若愚,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对比鲜明,而且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6、对“其妻献疑”一句理解 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关切、担心且非常委婉,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以另一个侧面仅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她的问话语气与智叟那充满讥笑和责难的语气截然不同,这一点应加以体会。 7、字词的理解与辨析 ⑴读准下列加点字: 太行háng王屋二山冀jì州之南惩山北之塞sè 荷hè担 京城氏之霜shāng妻始龀chèn 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 一厝cuò朔东高万仞rèn 箕畚jīběn 魁父fǔ之丘雍yōng南 ⑵辨析下列形近字 万仞冀州遂垦孀妻智叟穷匮 {{{{{{{ 坚韧小心翼翼逐恳寒霜臾溃退 ⑶理解文中疑难字词的含义 方七百里:见方。古代称面积用语,译为方圆。 面山而居:向着,这里用作动词。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 第一课时 导入一(歌曲导入):播放MTV 《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导入二(情境导入):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1.作者简介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2.交流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3.知识链接 关于寓言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的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4.积累字词 (1)注音 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sè) 荷担者(hè) 箕畚(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应(wú) 一厝朔东(cuò)(shuò) 始龀(chèn) 无穷匮也(kuì) 雍南(yōng) (2)解释词语 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亡以应“亡”通“无”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 教案及知识点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 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4、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2、参照课后练习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1、逐段朗读课文,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2、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伪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前面都是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

《愚公移山》《蜀之鄙有二僧》阅读训练及答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愚公移山》《蜀之鄙有二僧》阅读练习及答案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③而往?”曰:“吾一瓶④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蜀之鄙有二僧》) 【注】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东的海上。③恃:凭借。④瓶:水瓶。⑤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⑥顾:难道,反而。 10.解释加点的词。(2分) (1)甚矣,汝之不惠 (2)子何恃而往 (3)越明年 (4)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教案 (36)(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愚公移山》教案 三维目标: 1. 了解寓言的特点,把握本文的寓意。 2. 结合时代特点,体会“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掌握“方”、“聚’、“许”、“增”、“且”、“焉”、“毛”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 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l)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试译全文。着重弄清几个通假字,如:“反、惠、亡、厝”,并翻译难句。 (2)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区分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寓言的特点,注重课外搜集更多的寓言故事,从而获得文化的补益和人生的启迪。 (4)把握本义的寓意及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主张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背景资料: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书中表现的思想是魏晋时代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有些还反映了佛教思想,但本文却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

题目解说: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讲的就是围绕愚公移山的事件而引出的一则动人的故事。 知识链接: 袁珂论《愚公移山》的特色 旧以为是寓言,其实是神话。愚公就是古代神话中夸父、刑天、共工、蚩尤这类巨人的化身,所以他敢去搬移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论其精神更是一脉相通,古代神话便多含有寓言性质,如《夸父逐日》、《刑天断首》等何尝不都有深刻的寓意;所以首先当视《愚公移山》为神话,然后再以寓言目之,何况故事中有“操蛇之神”,有“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等,本身也就具有了神话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 字音词义 1. 字音认读 冀州(jì)魁父(kuí) 陇断(lǒng)叩石(kòu) 2. 字形辨识 遗(yí)遗产冀(jì)冀州彻(chè)彻底娥(é)娥眉 遣(qiǎn)派遣翼(yì)机翼沏(qī)沏茶饿(è)饥饿 3. 词语补注 阴阳:古代称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山之南,水之北为阳。 二. 内容解读 寓言就是寄寓的言论,它是把比较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个假想的短小故事里的一种文学样式。寓言常常用比喻的方式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它常常假托于故

《愚公移山》人物形象解读(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愚公移山》人物形象解读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富有神话色彩的一篇寓言故事,寓言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我们又该怎样来解读这些人物形象呢?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 一、困难艰巨愚公形象高大 故事讲到了一个老人,他想搬动两座座大山,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愿望,生活起居受大山所阻进而产生了搬走大山的愿望。我们来看看,他如果想要实施这一计划会有哪些困难:第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文章极言山之庞大;第二“愚公者,年且九十”这个年龄已经不是一般的大了,在古代能活到这个年岁的尚且不多,还要去搬动两座大山,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第三,土石无处放置,只能“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可是这其中路途又十分遥远,往来一次需要一年的时间;第四,从智叟的话语我们可以判断,愚公的这一举动还会招来众多的非议,舆论的压力也是不可轻视的。看来这又不是一个简单的愿望,在这么多困难面前,愚公还是断然决然地要实施他的计划,他的勇气撼动了古今多少读者的心灵,人物形象自然明朗高大起来。 二、多处对比人物个性鲜明 在如此多的困难面前,一般的人都会想到退缩和变通,并且退缩的理由很容易就能找到,可是愚公却没有选择变通,更加没有选择退缩,而是选择了“战斗”。为了突出愚公这一形象,作者又塑造了另外一个人物——智叟,智叟提出了从一般的角度都能想到的困难,而他的主要指导思想可以归结为“劝愚公放弃计划”。智叟一番半讥笑半调侃的话听起来非常刺耳,比如“甚矣,汝之不惠”、“残年余力”、“山之一毛”等等。可是在智叟的逼问之下愚公说出了惊人之语“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是何等的气魄,这又是何等的大智慧。这样一来,智叟和愚公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对比就成了本文最重要的一组对比。这样的比较让我们发现了愚公的大智与智叟的大愚。其实,为了突出愚公的大智和智叟的愚蠢,作者还用了其它的几组小的对比:智叟与愚公之妻的对比;智叟与“孀妻弱子”的对比等等,这些对比无不突出愚公的不愚,和智叟的不智。 三、不加褒贬形象引人深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九下第23课《愚公移山》

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案 教与学目标: 1、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 3、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与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2、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与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与学过程: 教与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一、导入: 大屏幕显示:歌曲《愚公移山》 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同学们听后,一定被愚公那种不畏困难的精神给 动了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寓言故事。 大屏幕显示课题:愚公移山 二、走进作者: 请同学们展示在预习中收集到的作家作品知识。 生交流。 师出示幻灯,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郑国人,主张清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三、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含词、句)。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提示: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要求: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始一反焉②汝之不惠③ 亡以应 ④一厝朔东⑤无陇断焉 答案:①反,通“返”②惠,通“慧”,聪明③亡,通“无”④厝,通“措”,放置⑤陇,通“垄”,高地 (2)解释加点字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杂然 ..土石 ..相许.且焉置

《愚公移山》课下注释【部编版八上第23课】

《愚公移山》课下注释【部编版八上第23课】 1、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2、【太行、王屋】山名。太行山在山西与河北之间。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4、【冀州】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5、【河阳】古地名,今河南孟州西。 6、【且】将近。 7、【惩】苦于。 8、【塞】阻塞。 9、【迂】曲折,绕远。 10、【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1、【汝】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12、【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毕】,尽、全。 13、【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今河南黄河以南一带。 14、【汉阴】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15、【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16、【献疑】提出疑问。 17、【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18、【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 19、【且需置土石】况且往哪里置土石呢?【且】,况且。【焉】,哪里。【置】,放置、安放。

20、【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之于”。【隐土】,古地名。 21、【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荷】,肩负、扛。 22、【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叩】,敲、打。 23、【箕奋】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奋装土石的意思。 24、【京城】复姓。 25、【霜妻】寡妇。 26、【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27、【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始】,才、刚。【龀】,换牙。 28、【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易】,更替。【节】,季节。【反】,同返”,往返。【焉】,语气词。 29、【叟】老人。 30、【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朗了!【甚】,严重。【惠】,同“慧”,聪明。 31、【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32、【毛】指草木。 33、【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4、【长息】长叹。 3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36、【不若】不如、比不上。 37、【弱】幼儿,小孩。 38、【虽】即使。 39、【穷匮】穷尽。 40、【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41、【亡以应】没有话来回答。 42、【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抓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 43、【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已】,停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三课《愚公移山》巧妙对比传神韵

《愚公移山》巧妙对比传神韵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鲜明地突出了无论做什么事情,不管困难多大,只要坚持不懈地奋斗,就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课文示例 【示例1】 本文以两座山的高大与移山人的年老体衰作对比,移山工具的简陋与面临的巨大困难作对比,衬托出移山之难和愚公改造自然的意志之坚;用孀妻弱子与智叟作对比,衬托出智叟的渺小,见识鄙陋短浅。 【示例2】 愚公和智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首先,他们的名字就是相对立的,“愚公”的“愚”其实是大智若愚,大智大勇;“智叟”的“智”,却是专打小算盘的小聪明,鼠目寸光。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其次,他们的思想观点对比更是强烈。愚公能从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是可以征服的,而智叟却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在对比中显出了愚公见识的高远。另外,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对衬托愚公的形象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技法点评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仿写练笔 【练笔1】 如果你是一棵,就洒下一片绿;如果你是一棵,就增添一分春色; 如果你是一只,就;如果你是一只蜜蜂,就

【练笔2】 金钱可以买来名贵的钟表,但买不来宝贵的时间; 金钱可以买来,但买不来 ; 金钱可以买来,但买不来。 稳扎稳打 1.使人进步,使人落后。 2.战士终竟是战士,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3.青年是,老年是。 4.政之所兴,在民心;政之所废,在民心。 5.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片段练习 【练习1】 请你续写《愚公移山》,想象两山被移除后的众生相。 【练习2】 请以《有志者事竟成一—读《愚公移山)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日积月累 1.成语释义。 愚公移山:现指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 2.与志向有关的名句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战国】荀况《劝学》 为山九仞,功亏一簧。—【汉】刘安《淮南子》 志量恢弘纳百川,遨游四海结英贤。——【元】马致远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东晋】葛洪 美文推荐

最新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教案(打印版)

22愚公移山 1.反复诵读,提升诵读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寓意。 3.体会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一、导入新课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愚公精神依然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家及作品简介。 作家介绍: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简介:《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2.朗读课文,读好停顿。 点拨例如:(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再次朗读,并结合注释梳理文义,教师从旁指导,梳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三夫〞后置) (4)告之于帝。(宾语“之〞提前)

【省略句】 (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2)(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 (3)帝感(于)其诚。(省略介词“于〞) (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省略介词“于〞) 【教学提示】 本文倒装句与省略句较多,在时间条件充足的前提下,教学时可作为重要文言现象进行讲解。 4.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的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分析人物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些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对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那么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比照,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那么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愚公以九十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4.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外表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愚公移山》知识点汇总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知识点汇总 一、作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郑人,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列子》一书,有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 二、故事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也正是在这种状况下完成的。 三、理解课文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注释】 太行:太行山,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之间。

王屋:王屋山,在山西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方: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古地名,指今山西和陕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和山东西北部、河北东南部地区。 河阳:黄河的北岸。河,黄河。 【译文】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它们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注释】 且:将要,快要。 面:面对。 惩:苦于。 迂:曲折,绕远。 塞:阻塞。 室:家人。 谋:谋划,商量办法。 汝:你,这里指你们。 指: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