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

愚公移山

【课题解说】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作者为战国的列御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学习目标】

1、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2.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3.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4.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

4.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

【难点解说】

分析人物形象:

愚公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加增”。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像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能相信他是“笨老头”呢?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

【写作特色】

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作用。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词语积累】

1.古今异义

(1)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用手指;

(2)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3)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4)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5)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6)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7)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8)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9)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10)方古义:方圆今义:常指矩形

(11)惩古义:苦于,被... ...所苦今义:惩罚

(12)苦古义:愁今义:痛苦

2.一词多义

(1)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帝感其诚【他】其妻献疑【他的】(2)之以君之力【的】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跳往助之【代词,代愚公移山这件事】(3)且年且九十【将要,快要】且焉置土石【况且】(4)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加强语气】(5)而面山而居【表示修饰】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

3.通假字

(1)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5)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4.特殊句式

(1)倒装句

①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②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④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于帝”前提。⑤何苦而不平?

(2)被动句

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3)省略句

①(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③帝感其诚。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帝感于其诚。④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基础知识积累】

1.为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万仞(rèn)荷担(hè)箕畚(jī)

(běn)孀妻(shuāng)

始龀(chèn)穷匮(kuì)智叟

(sǒu)雍南(yōng)

朔东(shuò)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赞同)惩.山北之塞(苦于)且焉.置土石(哪里)

何苦.而不平(愁)寒暑易.节( 交换) 河阳之北.(黄)(水的北面)

而山不加增.(更增)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竟)固.不可彻(顽固)

虽.我之死( 即使)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3.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词义:(反通返,往返。)(2)河曲智叟亡以应。通词义:(亡通无,没有。)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词义:(厝通措,放置)。

(4)甚矣,汝之不惠。通词义:(惠通慧,聪明。)

4. 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1)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2)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3)固不可彻(通,顽固;)固众

人(本来)

(4)杂然相许(赞同)曳屋许许

声(拟声词)

(5)操蛇之神闻之(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听见的事情。)

5.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

争论不__ 移风__俗诉__法律

原形__露付__实施鞠躬尽瘁,死而后__

(已,止;易,改变,变换;诸,之于;毕,完全,全部;诸,之于;已,止)

6.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7.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B )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D、如太行、王屋何?

8.填空:

(1)《愚公移山》选自_《列子汤问》_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的体裁属于_寓言故事___ 。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嘲讽、怀疑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语言、动作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创新能力运用】

(一)阅读课文,完成第9~15题

9.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与“始一反焉”中“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D )

A.属予作文以记之B.系向牛头充炭直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D.一狼洞其中

10.下面句子中“之”字与“以君之力”中“之”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A.于厅事之东北角B.策之不以其道

C.杜少府之任蜀州D.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11.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

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意思表达符合原意,能准确表达言者的语气即可)

12.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译文:

(1)其如土石何?(C )

A、如果碰上土块石头又该怎么样呢?

B、他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D、还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B )

A、你的心太顽固,顽固到一窍不通,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C、你思想的顽固,到了不可开窍的地步,连妇女和小孩都不如。

D、你的心很固执,固执到不可改变,还不如妇女和小孩。

13.根据文段内容用原句答题。

(1)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士石何?

(3) 愚公能够移山的原因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4)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细节是_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5)晋文X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河曲智叟无以应_”而言的。

14.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选段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15.作者写《愚公移山》的目的是(B )

A.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D.宣扬因果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

(二)阅读《愚公移山》《铁杵磨针》,完成16~23题。

【甲】(原文见教材)

【乙】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年且.九十(将近)(2) 方.磨铁

杵(正在)

(3)始.一反焉(同“返”,往返)(4)媪自言.姓武(说)

17.【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D )A且焉置土石无陇断焉 B 惧其不已其如土石

C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应 D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18.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19.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0.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

【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

21.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示例】匡衡凿壁偷光/ 孙康映雪照读/ 车胤囊萤读书等。(要求写出真实某某,事例言简意赅。各1分)

22.【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用原文回答)

23.【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

答: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乙文翻译】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太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有武氏岩。

【教学反思】

重庆市万州区塘坊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学案【精选资料】 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学案(正式)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本文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深化,学习愚公精神。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语感。 2.学习本文的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人有亡者》、《杞人忧天》、《齐人攫金》等。 2.寓言常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3.愚公村,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境内的王屋山下,是一个仅有42户人家的小山村,是愚公的故乡。过去由于耕地少,这里的人靠种粮食只能解决温饱,如今他们改变了昔日开山种地的传统,转向开发山地资源。村里半数以上的农户靠种植食用菌、编织苇席、加工药材获得收入,70%的农户购置了机动三轮车成了运输专业户,人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预习导学 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读通课文: ①结合课下注释中的注音大声朗读课文。 ②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③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3.读懂课文 要求: 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会的做好记录。重点字词做好标记。 4.预习检测 (1)列子,名,又名,国人,战国前期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相传《列子》就是他所作,但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等。 (2) 给加点的字注音。 太行.()王屋冀.()州之南惩.()山北之塞.()荷.()担孀.()妻始龀.()穷匮.()一厝.()朔东高万仞.()箕畚 ..()雍.()南(3)理解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

23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新课导入 由“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想起来不是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喔,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歌词导入 二、作者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主张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书中表现的思想是魏晋时代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有些还反映了佛教思想,但本文却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讲的就是围绕愚公移山的事件而引出的一则动人的故事。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二、预习检测 1、字音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

愚公移山 【课题解说】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作者为战国的列御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学习目标】 1、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2.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3.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4.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 4.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 【难点解说】 分析人物形象: 愚公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加增”。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像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能相信他是“笨老头”呢?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 【写作特色】 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作用。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词语积累】 1.古今异义 (1)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用手指;

三阶提升同步导学案八年级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

第23课 《愚 公 移 山》 导 学 案 要点填空 知识要点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 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这一表现形式,反映了我国 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 结尾极富浪漫主义,体现了人定胜天的乐观信念。

1.为加点字注音 万仞.( ) 迂.( ) 魁.父( ) 荷.担者( ) 箕畚.( ) 孀.妻( )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亡.以应( 厝.( ) 陇.( ) 2.古今异义词 ① 达于汉阴. 古义:( ) 今义:阴天。 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古义:( ) 今义:虽然。 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 ) 今义:曾经。 3.词类活用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 ( )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 ③面.山而居 ( ) 4.通假字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②甚矣,汝之不惠 ( )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 ) ④一厝雍南 ( ) 5.一词多义。 之 ①( )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②( )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③( ) 告之于帝跳往助之 6.句式 (1)聚室而谋。( ) (2)杂然相许。( ) (3)如太行、王屋何?( )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5)甚矣,汝之不惠( ) (6)何苦而不平?( ) (7)帝感其诚。( ) 7.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 8.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9.熟读课文,归纳文章的层次结构。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p : 1、教材地位:在前四册分散学习文言文的根底上,初中语文第五册将各篇相对独立的文言文集中编排在第八单元学习,旨在培养诵读习惯,增强文言语感,进一步进步阅读欣赏才能,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根底。故教学要求侧重于朗读和背诵。 2、教材特点:《愚公移山》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 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 ③根底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 ④寓意深化,理论性强; 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侧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3、教材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诵读课文第三段;认识愚公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材难点:神话结尾的作用,重新认识“智叟”。 4、教学目的: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努力施行素质教育,本课目的确定如下: ①知识目的: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诵读课文第三段。 ②才能目的:在比照中认识愚公形象及神话结尾的作用,理解故事的寓意。 ③创新目的:“智叟也智”。 ④德育目的:教育学生发扬愚公精神,克制困难,勤奋进取,移走学习中的“太行、王屋山”。 二、教法学法: 为充分表达“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训练主线”原那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导读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学法那么以诵读、讨论为主。诵读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及背诵。讨论也可采用分组方式。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手段、技巧的运用 运用自制课件及教学插图,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强化视听感受,既提快乐趣,又丰富教学内容,起到拓展迁移的作用,从而实现“小课堂”与“大语文”的有机组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

篇一: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故事、讲故事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继续学习收集数字成语,感受数字成语的奇妙。 2、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书写和收集整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会取得成功。教学重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 师:同学们,谁还记得我们校本课学习的主题?(指名说) 白板出示:趣学成语弘美德。(学生齐读一遍) 师:上节课我们新学了那个成语呀?(齐说“井底之蛙”,强调“底”的写法) 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故事的内容。 白板出示:《井底之蛙》讲的是一只青蛙,住在一口井里,只能看见井口的一小片天,却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最大最好。通过小河狸贝瓦的介绍,青蛙才知道,井外还有那么大的天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要做一个放眼世界、博学多才的人。 二、学习新知: 1、观故事,明其意。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多媒体播放成语故事《愚公移山》,学生观看。师板书课题。 喜欢这个故事吗?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故事讲了谁做的什么事? 2、讲故事,练表达。 出示内容提示: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愚公家的门口有两座好高好高的山,正好挡在愚公家的门口,让愚公每天出门都要绕好远好远的路!愚公跟家人商量后,全家人一起扛着锄头,挑着扁担,到山边开始挖。 这时候,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先生,嘲笑他们说:”愚公呀!你实在太糊涂了。你这么老了,还要去移什么山?就算搬到你死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走啊 可是愚公却说:”我虽然很老,我还有儿子可以继续去做呀;儿子还会生孙子,孙子还会再生儿子,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一直搬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两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儿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呢?”智叟没有话好说,只好走开了。 后来天帝被愚公的恒心感动了,就派了两个神仙去把王屋山与太行山背走,放到别的地方去了。 学生自由读一读。 指名讲故事。 说说故事中的愚公有什么好品质?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出示:“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只要有人做事情不怕困难一直做,我们就说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3、写成语,记心里。 师范写,生书空、练写。重点指导写好“愚”字。 课间休息:请你像我这样做。 三、拓展积累: 在成语家族中,有好多好多成员,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积累,和更多的成语交朋友。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数字成语朋友,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抄到本上,和他们成为好朋友。 四、总结延伸: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故事,我们对待学习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会取得好成绩。 2、课后再搜集五个带数字的成语,弄懂意思,抄在本上。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江义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翻译 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 一、解释加框的字词和翻译划线的句子。 “吾 父之丘,如太行、 “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土石何?”北山愚

生孙,孙又生子;子又 应。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 二、文学常识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著有《列子》2篇。 2、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辑注的,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文体: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三、字词句积累 1、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2、一词多义 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 有子存焉(呢)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语气词) 而 而山不加增(可是,表转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饰)聚室而谋曰何苦而不平(表承接)其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的) 惧其不已(他,指愚公) 毕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竭尽,用尽)众妙毕备(毕:全,都) 之

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山之一毛操蛇之神(助词,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代词,这,这样) 跳往助之笑而止之曰(之:代词,代指愚公) 告之于帝(之: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心之固甚矣,汝之不惠虽我之死(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词类活用: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形容词做名词“险峻的大山” 4、特殊句式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实际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 何苦而不平(倒装句。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 帝感其诚(被动语句。“帝”是被感动者。) 四、文章内容 1、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和结果: ①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②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⑤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愚公移山的艰巨性

《愚公移山》教案 (39)(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例简述] 课型设计:分析、讨论课。课时一节。 教学线条设计:抓住“平险”这个短词引发教学内容,重点分析讨论课文写作技巧和主要人物的艺术形象。 教学的警示语:注意,《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 教学过程如下: 预备动作:同学们,《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其发生的原因,请大家想想并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平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步骤一:分析讨论故事的写作技巧。 1、愚公要“平险”,“险”在哪里?(找出故事的背景)。为什么要“平险”?(故事的开端)“平险”是如何进行的?(这是故事的结局)。围绕着“平险”表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是(故事的人物;进行分类。)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对话。)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和波澜,能否找出来?(顺势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态度是否相同以及这两个人物的故事情节中的作用,穿插表情背诵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3、故事中还有一个生动的细节。(顺势分析“遗男”在故事中的作用。) 步骤二:分析讨论愚公的人物形象: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1)正确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的抱负。) (2)鲜明对比——智叟(重点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对话。认识:愚公深明查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3)侧面烘托——山高、路远,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愚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学生概括愚公形象的特点。 再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题。教师点示: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专题23愚公移山练(学生版)

第六单元智谋博人生 第23课愚公移山 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千仞.(rèn)撒.谷(sǎ)怪哉.(zāi)宿.儒(xū) B.喉.咙(hóu)鼎沸.(fèn)蚂蚁.(yì)淋漓.(lí) C.哽.咽(gěng)喧.闹(x uān)稍.微(shāo)郝叟.(shǒu) D.膝.头(xī)督.学(dū)干脆.(cuì)精髓.(s uǐ)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李攀同学各门功课都好,每次考试都在全年级名列前茅,老师们对她顶礼膜拜 ....,直夸她将来前途无量。 B.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 C.起伏的群山鳞次栉比 ....,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 D.假如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 ....,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那么我们每天都会有进步,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愈加美好。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A.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B.参展企业代表和与会的外宾就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问题广泛地进行了交流。 C.由于合理的体能训练,使他的体重在两个月内减掉了二十多斤。 D.那些成绩优秀的同学,大多善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刚毅有大节,谏争于王。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唯遂以数谏争得减死。 ②宣帝即位,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薄.焉,谓遂曰:“渤海废乱,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也,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 ③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见齐俗奢侈,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 4.下列句中“焉”与“上许焉”中“焉”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不复出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仞rèn 惩chéng山北之塞sè迂yū 魁父fǔ荷hè担箕畚jīběn 孀shuāng妻 始龀chèn 智叟sǒu 穷匮kuì厝cuò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年且九十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塞:阻塞。 (3)杂然相许许:赞同。 (4)且焉置土石焉:疑问代词,哪里。置:安放。 (5)寒暑易节易:交换。 (6)其如土石何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7)何苦而不平苦:愁。 (8)帝感其诚感:被……感动。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反通返解释为返回 (2)汝之不惠惠通慧解释为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解释为没有 (4)一厝朔东厝通措解释为放置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大山而居住。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交换季节的时候,才往返一次。 (4)甚安,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愁挖不平吗? (6)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江义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对照翻译 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字词:方: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 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原文: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字词:阳: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山之北水之南谓之“阴”。 译: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岸。 原文: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字词:且:将要,快要。面:面对着。 译: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原文: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字词:惩:苦于。塞:阻塞。迂:曲折,绕远。 译:(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都要绕道。 原文: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字词:室:家人。谋:谋划,商量。汝:你,这里指复数“你们”。毕:竭尽,用尽。 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险,险阻,阻塞,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指:直。 译:就召集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 原文:杂然相许。 字词:杂然:纷纷。 译:(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原文: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字词:曾:竟,却。与“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丘:土山。 如……何:把……怎么样。焉:哪里。 译: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竟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挖下来的泥土和石头放到哪里呢?” 原文: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译: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原文: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字词:子孙:儿子和孙子。三夫:三个人。 译: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敲石头挖泥土,用簸箕和箩筐运到渤

福建省厦门市第五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23 愚公移山教学案 新人教版

第23课《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寓意,把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2.人物分析,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列子与《列子》: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郑国人,主张清静无为。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蕴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就出自诸子散文之一的《列子》。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魁.父()荷.担者()叩.()石垦.()壤箕畚 ..()()孀.妻()始龀.()智叟.()厝.()陇.断() 3.重点词语解释: 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杂然 ..() 相许.()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荷.担者()孀.妻.()始龀.()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智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 穷溃 ..()亡.以应()惧其不已.()负.()陇.断() 4.熟读课文,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下列问题(划在文中,并简单标出序号)。 (1)北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2)愚公的宏伟目标?(3)愚公之妻提出了什么问题? (4)河曲智叟讥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5)文中两处表现愚公的决定得到大家支持的句子?(6)说明移山路途遥远,时间长的句子是?(7)愚公批驳智叟的话与第二段有关内容形成对比的一句话?(8)愚公在批驳智叟的话语中阐明自己观点的话? 【探究活动】 1.文中多处使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请找出其中一二,并试作简要分析。 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与知叟、愚公之妻与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 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教师二次备课 备课教师:2. 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愚公是一位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拼搏的老人。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3. 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

《愚公移山》课文讲解(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愚公移山》课文讲解 一、导讲教学内容 1、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 2、掌握《愚公移山》的字形、字音、字意以及难句解释 3、理解《二六七号牢房》语句的深层含义 4、掌握课文中描写和抒情的作用 二、学习指导 《愚公移山》 1、作者:列子,名御,战国时郑国人,著有《列子》2篇,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辑注的,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课文的寓意 这篇课文名为“愚公移山”,其实并不一定是要提倡挖山,而是意在告诉人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奋斗努力。 3、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和结果: ①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②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 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 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⑤ 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愚心移山的艰巨性 愚公移山的任务异常艰巨,这一点在文中多处表现,归纳起来具体表现为四点: 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本文从山之高大,从愚公的年事已高,从移山的工具简陋,从搬运土石的路途遥远这几个方面,充分反映出移山的任务的艰巨。正是因为移山任务如此之艰巨,才更能衬托出愚公那高尚的思想。宏伟的抱负,超人的智慧,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从而更加突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 5、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取名含义 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这里二人针锋相对,对比鲜明,智叟眼中的愚公是“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他的“智”其实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而愚公所看到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他认为人的力量无穷,只要世代坚持移山,终能为人所平。他的“愚”,其实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是大智若愚,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对比鲜明,而且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6、对“其妻献疑”一句理解 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关切、担心且非常委婉,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以另一个侧面仅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她的问话语气与智叟那充满讥笑和责难的语气截然不同,这一点应加以体会。 7、字词的理解与辨析 ⑴读准下列加点字: 太行háng王屋二山冀jì州之南惩山北之塞sè 荷hè担 京城氏之霜shāng妻始龀chèn 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 一厝cuò朔东高万仞rèn 箕畚jīběn 魁父fǔ之丘雍yōng南 ⑵辨析下列形近字 万仞冀州遂垦孀妻智叟穷匮 {{{{{{{ 坚韧小心翼翼逐恳寒霜臾溃退 ⑶理解文中疑难字词的含义 方七百里:见方。古代称面积用语,译为方圆。 面山而居:向着,这里用作动词。

安徽省安庆市第九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教案 从容说课 《愚公移山》选自修《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章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本文,首先应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其次应引导学生思读课文,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探究文章的时代意义,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X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九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复习导学案附答案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课题:第六单元 时间:年月日主备人:授课人:课型:复习课 复习目标 1、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培养语感。【重点】 2、结合语境理解和积累重点字词及文言句式。【重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难点】 回顾梳理 21、《曹刿论战》 本文选自。是一部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而作。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齐师伐.我() 2、曹刿请见.() 3、又何间.焉() 4、肉食者鄙.() 5、何以.战() 6、衣食所安.() 7、必以.分人() 8、小惠未徧.() 9、弗敢加.也() 10、必以信.() 11、小信未孚.() 12、小大之狱.() 13、公将驰.之() 14、下视其辙.() 15、遂逐.齐师() 16、既.克,公问其故() 17、彼竭我盈.() 18、望其旗靡.()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三、课文赏析 1、曹刿请见的根本原因是:。 2、鲁庄公认为战前需要做哪些战前准备? 3、为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本文选自。它是一部体史书,后经(朝代)整理。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而形貌昳丽 ..() 3、朝服.衣冠() 4、徐公何能及.君也() 5、旦日 ..()6、孰.视之() 7、臣之妻私.臣() 8、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 9、皆以美.于徐公() 10、能面刺 ..寡人之过者() 11、谤讥 ..于市朝 ..()() 12、时时而间.进() 13、期年 ..之后() 14、皆朝.于齐() 1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23、《愚公移山》 本文选自。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河阳.之北() 2、年且.九十() 3、惩.山北之塞() 4、出入之迂.也() 5、聚.室而谋曰() 6、杂然相许.() 7、其妻献.疑曰() 8、且焉置.土石() 9、荷.担者三夫() 10、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11、寒暑易.节() 12、始一反.焉() 13、汝之不惠.() 14、固.不可彻.()() 15、何苦.而不平() 16、河曲智叟亡.以应() 17、冀之南,汉之阴.() 18、无陇断 ..焉()()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山东省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明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 23 愚公移山学案 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二)学法引导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二、自学阶梯评估 (一)达标训练 1、《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始龀.()穷匮.()厝.() 万仞.()魁父.()亡.以应()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始一反.焉()毕力平险.()杂然相许.() 河阳.之北()渤海之尾.()寒暑易.节()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操.蛇之神闻之()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甚矣 ...土石()()何苦.而不平()..,汝之不惠()且焉置 而山不加增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虽.我之死( ) 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词义: (2)河曲智叟亡以应。通词义: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词义: (4)甚矣,汝之不惠。通词义: 5、指出下列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 ①于( ) A、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告之于帝 ②而( ) A、面山而居。 B、何苦而不平 C、聚室而谋曰。 ③其() A、其如土石何? B、其妻献疑曰。 C、帝敢其诚。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学案练习三合一 23 愚公移山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学案练习三合一 23 愚公移山【导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的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板书课题)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字音 万仞(rèn)冀(jì)州荷(hè)担 箕畚(jī běn) 孀(shuānɡ)妻始龀(chèn) 智叟(sǒu) 穷匮(kuì) 一厝(cuò) 雍(yōnɡ)南陇(lǒnɡ)断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方七百里方:面积。 惩山北之塞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毕:全。 杂然相许许:赞同。 损:削减。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寒暑易节易:交换。 固不可彻彻:通。 何苦不平苦:愁。 (2)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3)古义异义 (1)年且.九十(古义:副词,将近。今义:连词,表意思上的递进关系。) (2)指.通豫南(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扛。今义:莲。) (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6)惧其不已.也(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4)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之跳往助之(代词,他们) 隐土之北(助词,的) 甚矣,汝之不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而何苦而不平(表承接,不译) 面山而居(表修饰) 而山不加增(表转折,可是) 其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 其如土石何(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以以残年余力(介词,凭、靠) 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用来) 焉始一反焉(语气助词,可不译)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3.作者名片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者著作的汇编。《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的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4.文体知识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感知大意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交流点拨】示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