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斜板管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斜板管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斜板管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1.设计原则:

a.沉淀池的长度应大于等于4倍的进水管径;

b.沉淀池的总面积应满足预定的排泥速度和排泥效果要求;

c.沉淀池的渗透速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d.沉淀池的出水要求满足设计要求。

2.沉淀速度的计算:

沉淀速度是指颗粒物在水中下沉的速度,在设计时需要确定沉淀速度以保证沉淀效果。

沉淀速度(V)可以通过斯托克斯定律计算得到:V=(d^2*g*(ρs-

ρw))/(18*μ)

其中,V为沉淀速度(m/s),d为颗粒物的直径(m),g为重力加速度(9.81m/s^2),ρs为颗粒物的密度(kg/m^3),ρw为水的密度(1000kg/m^3),μ为水的动力粘度(Pa·s)。

3.排泥速度的计算:

沉淀池的排泥速度(Q)是指单位时间内排泥的体积,可以通过沉降速度和池底面积计算得到:Q=V*A

其中,V为沉淀速度(m/s),A为沉淀池的底面积(m^2)。

4.沉淀池面积的计算:

沉淀池的面积(A)可以通过污水流量(Qw)和沉降速度(V)计算得到:A=Qw/V

其中,Qw为污水流量(m^3/s)。

5.沉淀池的渗透速度要求:

沉淀池的渗透速度(K)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渗透的水量,通常在0.1-0.3m^3/(m^2·d)之间。

6.沉淀池出水的要求:

设计时需要保证沉淀池出水的悬浮物和颗粒物的浓度达到排放标准。

根据以上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可以进行斜板管沉淀池的设计计算。对于一个具体的设计案例,可以给出以下计算步骤和结果:

1.假设进水管的直径为0.2m,根据设计原则,沉淀池的长度应大于等于4倍的进水管径,即0.8m。

2.假设进水的流量为10m^3/h,转换为标准单位得到进水流量

Qw=10/3600=0.0028m^3/s。

3. 根据沉淀速度的计算公式,假设颗粒物的直径为0.01m,颗粒物的密度为2000kg/m^3,水的动力粘度为0.001Pa·s,代入公式得到沉淀速度V = (0.01^2 * 9.81 * (2000 - 1000)) / (18 * 0.001) =

0.108m/s。

4.根据排泥速度的计算公式,代入沉淀速度和沉淀池的底面积(假设为2m^2)得到排泥速度Q=0.108*2=0.216m^3/s。

5.根据沉淀池面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污水流量和沉淀速度得到沉淀池

的面积A=0.0028/0.108=0.0259m^2

6.根据渗透速度的要求,假设为0.2m^3/(m^2·d),可以修正沉淀池

的面积:

修正后的面积=(实际面积/实际渗透速度)*要求的渗透速度

=(0.0259/0.1)*0.2=0.0518m^2

7.根据设计要求,沉淀池出水的悬浮物和颗粒物的浓度达到排放标准,可以通过设计沉淀池的出口和出水口的位置和形式来实现。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可以设计出一个满足要求的斜板管沉淀池。设计

时需要考虑到具体的场地条件、设备选择、维护和管理等因素。此外,还

需要进行相关的工程实施和监测以确保设计达到预期的效果。

沉淀池设计计算(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斜板)

沉淀池 沉淀池是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将密度比水大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处理构筑物,是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处理单元之一,可用于废水的处理、生物处理的后处理以及深度处理。在沉砂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无机杂质,在初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其他固体物,在二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活性污泥,在浓缩池应用沉淀原理分离污泥中的水分、使污泥得到浓缩,在深度处理领域对二沉池出水加絮凝剂混凝反应后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沉淀池包括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五个部分。进水区和出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地流过沉淀池,避免短流和减少紊流对沉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死水区、提高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率;沉淀区也称澄清区,即沉淀池的工作区,是沉淀颗粒与废水分离的区域;污泥区是污泥贮存、浓缩和排出的区域;缓冲区则是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区域,保证已经沉淀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沉淀池的原理 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悬浮杂质颗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卜流动速度、或向下沉淀时间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时间时能与水流分离的原理实现水的净化。 理想沉淀池的处理效率只与表面负荷有关,即与沉淀池的表面积有关,而与沉淀池的深度无关,池深只与污泥贮存的时间和数量及防止污泥受到冲刷等因素有关。而在实际连续运行的沉淀池中,由于水流从出水堰顶溢流会带来水流的上升流速,因此沉淀速度小于上升流速的颗粒会随水流走,沉淀速度等于卜-升流速的颗粒会悬浮在池中,只有沉淀速度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才会在池中沉淀下去。而沉淀颗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的时间与水流在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关,即与池体的深度有关。

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

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水厂)

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 1、清水区面积A 211000 1.1==63.02m 824 Q A q ?=? 式中: 2332m m 5~9m /m h,A Q q ?——清水区面积,; ——单组斜管沉淀池的设计流量,;——斜管沉淀池的液面负荷,北方寒冷地区宜取低值。 2、清水区实际面积A ' 263.0267.77m 0.93 A A α'=== 式中: 2m 0.92~0.950.79~0.86A α'——清水区的实际面积,;——有效系数(或利用系数),指斜管区中有效过水面积(总面积扣除斜管的结构面积)与总面积之比。由于材料厚度和性状的不同的而已,塑料与纸质六边形蜂窝斜管的有系数为,石棉水泥板的有效系数为。 3、清水区宽B 同絮凝池。通常,为保证排水均匀,清水区宽B 沿絮凝池的长边布置。 即是清水区宽为:10.8m B = 4、清水区长L 6.28m A L B '== 5、斜管长 取斜管长为1m l = 斜管支撑系统采用钢筋混凝土梁——角钢——扁钢的方式制作。等边角钢对中置于钢筋混凝土上,两侧电焊连接,角钢与扁钢垂直搁置并在接头处的扁钢两侧焊牢固,钢筋混凝土两端与池壁现浇。 6、沉淀池水力校核 斜管内流速取为3.5mm /(3~10mm /)s s 一般为 Re =56<500=?管内流速水力半径/运动粘度,要求,满足。 2 -5=765.63>10Fr =?管内流速,要求,满足。水力半径运动粘度 7、沉淀池池高H 12345 =0.3+1.2+0.87+1.6+0.54 =4.51m H h h h h h =++++ 式中:

斜管沉淀池计算

工程名称: 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 一、已知条件 处理水量Q=195000 m3/d 斜管沉淀池分两组 颗粒沉降速度μ=0.35 mm/s 清水区上升流速:v=2.5mm/s 采用塑料片热压六边形蜂窝管,管厚=0.4mm,边距d=30mm,水平倾角θ=600。 二、设计计算 1.每组沉淀池的流量Q: Q=195000/2 m3/d=97500 m3/d=1.13 m3/s 2.清水区面积: A=Q/v=1.13/0.0025=452 m2 ,其中斜管结构占用面积按3%计,则实际清水区需要面积:A/=452×1.03=465.6 m2 为了配水均匀,采用斜管区平面尺寸为15.8m×29.5,使进水区沿29.5m 长一边布置。 3.斜管长度L 管内流速:v =v/sinθ=2.5/sin600=2.5/0.866=2.89mm/s -μsinθ)d/μcos600=(1.33×2.89-0.35×斜管长度:L=(1.33 v 0.866)d30/0.35×0.5=607mm 考虑管端紊流、积泥等因素,过渡区采用250mm 斜管总长:L/=250+607=857,按1000mm计 4.池子高度: 采用保护高度:0.3m

工程名称: 清水区:1.2m 布水区:1.2m 穿孔排泥斗槽高:0.8m 斜管高度:h=L/sinθ=1×sin600=0.87m 池子总高:H=0.3+1.2+1.2+0.8+0.87=4.37m 5.沉淀池进口采用穿孔墙,排泥采用穿孔管,集水系统采用穿孔管,以上各 项计算均同一般沉淀池或澄清池设计。 6.复算管内雷诺数及沉淀时间: /ξ Re=Rv 式中水力半径:R=d/4=30/4=7.5mm=0.75cm =0.289cm/s 管内流速:v 运动黏度:ξ=0.01cm2/s(当t=200C时) Re= 0.75×0.289/0.01=21.68 沉淀时间:T= L// v =1000/2.89=346s=5.77min(沉淀时间T一般在4~ 8min之间)

斜板管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斜板管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1.设计原则: a.沉淀池的长度应大于等于4倍的进水管径; b.沉淀池的总面积应满足预定的排泥速度和排泥效果要求; c.沉淀池的渗透速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d.沉淀池的出水要求满足设计要求。 2.沉淀速度的计算: 沉淀速度是指颗粒物在水中下沉的速度,在设计时需要确定沉淀速度以保证沉淀效果。 沉淀速度(V)可以通过斯托克斯定律计算得到:V=(d^2*g*(ρs- ρw))/(18*μ) 其中,V为沉淀速度(m/s),d为颗粒物的直径(m),g为重力加速度(9.81m/s^2),ρs为颗粒物的密度(kg/m^3),ρw为水的密度(1000kg/m^3),μ为水的动力粘度(Pa·s)。 3.排泥速度的计算: 沉淀池的排泥速度(Q)是指单位时间内排泥的体积,可以通过沉降速度和池底面积计算得到:Q=V*A 其中,V为沉淀速度(m/s),A为沉淀池的底面积(m^2)。 4.沉淀池面积的计算:

沉淀池的面积(A)可以通过污水流量(Qw)和沉降速度(V)计算得到:A=Qw/V 其中,Qw为污水流量(m^3/s)。 5.沉淀池的渗透速度要求: 沉淀池的渗透速度(K)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渗透的水量,通常在0.1-0.3m^3/(m^2·d)之间。 6.沉淀池出水的要求: 设计时需要保证沉淀池出水的悬浮物和颗粒物的浓度达到排放标准。 根据以上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可以进行斜板管沉淀池的设计计算。对于一个具体的设计案例,可以给出以下计算步骤和结果: 1.假设进水管的直径为0.2m,根据设计原则,沉淀池的长度应大于等于4倍的进水管径,即0.8m。 2.假设进水的流量为10m^3/h,转换为标准单位得到进水流量 Qw=10/3600=0.0028m^3/s。 3. 根据沉淀速度的计算公式,假设颗粒物的直径为0.01m,颗粒物的密度为2000kg/m^3,水的动力粘度为0.001Pa·s,代入公式得到沉淀速度V = (0.01^2 * 9.81 * (2000 - 1000)) / (18 * 0.001) = 0.108m/s。 4.根据排泥速度的计算公式,代入沉淀速度和沉淀池的底面积(假设为2m^2)得到排泥速度Q=0.108*2=0.216m^3/s。

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

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 1、清水区面积A A Q A -= q =11000「1 =63.02m 2 8 24 A ——清水区面积, m 2; Q ――单组斜管沉淀池的设计流量, m 3; 斜管沉淀池的液面负荷,5?9m 3/ m 2 h,北方寒冷地区宜取低值 2、清水区实际面积A ” A 63.02 2 A 67.77m a 0.93 式中: A '——清水区的实际面积,m 2; :――有效系数(或利用系数),指斜管区中有效过水面积 (总面积扣除斜管的结构面积 ) 与总面积之比。由于材料厚度和性状的不同的而已,塑料与纸质六边形蜂窝斜管的有 系数为0.92?0.95,石棉水泥板的有效系数为 0.79?0.86。 3、清水区宽B 同絮凝池。通常,为保证排水均匀,清水区宽 B 沿絮凝池的长边布置 即是清水区宽为: 10.8m 4、 清水区长L A L 6.28m B 5、 斜管长 取斜管长为I =1m 斜管支撑系统采用钢筋混凝土梁一一角钢一一扁钢的方式制作。 等边角钢对 中置于钢筋混凝土上,两侧电焊连接,角钢与扁钢垂直搁置并在接头处的扁钢两 侧焊牢固,钢筋混凝土两端与池壁现浇。 &沉淀池水力校核 斜管内流速取为3.5mm /s (一般为3?10mm/s ) Re 二管内流速 水力半径/运动粘度=56,要求<500,满足。 7、沉淀池池高H H = hi h 2 h 3 h 4 h s =0.3+1.2+0.87+1.6+0.54 =4.51m 式中: Fr 管内流速2 水力半径运动粘度 =765.63,要求 >10-5,满足。

h| --- 超高,取为0.3m; h2 -- 清水区高度,《室外给水设计规范》要求h2_1.0m; h3 -- 斜管区高度,h3=l sin冷,I为斜管长(m),宀为斜管放置倾角,通常为60; h4――配水区高度,《室外给水设计规范》要求h4 _1.5m h5 -- 泥斗高,m。 8、沉淀池出口设计一集水系統 目前采用的办法多为集水槽出水。断面为矩形的集水槽,采用淹没式孔口集水方式。 ①集水槽长度L jsc L jsc =沉淀池长度=6.28m ②每座沉淀池中集水槽的个数N N=B/a 10.8/1.2 9 式中: B --- 清水区宽,m; a --- 集水槽中心距,一般<1.5m。 ③单根集水槽槽宽b b =0.9(q0)0.4=0.19m 式中: q0――考虑了沉淀池超载系数的单根集水槽的流量(一般为设计流量的1.2~1.5倍), q0=1.3q°=72.83m3/h; q。——单根集水槽中的流量,q°=Q /N = 56.02m3/h。 校核:集水槽总面积/沉淀池表面积<0.25。 ④单根集水槽的高度h jsc h jsc —h jsc1 h jsc2 h jsc3 h jsc4 =0.24+0.05+0.05+0.1 =0.44m 式中: 起点槽中水深+中点槽中水深0.75b 1.25b h jsc1 ――集水槽中水深,m,h jsd = 为了便于施工,统一按照 1.25b计; h jsc2集水槽中水的跌落高度,一般取50mm ; h jsc3 孔口的淹没深度,可取为50mm ; h jsc4――槽的超高,可取为100mm。 ⑤集水槽上孔眼的计算集水槽所需孔眼的总面积 F ■=——鱼0.033m2 S.2gh jsc3

高效斜板沉淀池

高效斜板沉淀池 (2021-03-29 13:20:51) 标签: 环保沉淀池 教育 高效斜板沉淀池 1 原理 1.1 浅池沉淀理论 如下图,在池长为L,池深为H,池中程度流速为v,颗粒沉速为u0的沉淀池中,在理想状态下,L/H=v/ u0。 沉淀池原理图 假如处理得水流量为V,沉淀池底面积为A,沉淀时间为t,那么 V=H·A/t,t=L/v=H/ u0,即得 V=A u0 可见,沉淀池的处理才能,只与沉淀池的底面积A和沉降速度u0有关,而与沉淀池的深度无关。 假如用程度隔板,将H分为3等层,每层深H/3,如图(a)所示,在u0与v不变的条件下,那么只需L/3,就可将沉速u0的颗粒去除,也即总容积可减小到1/3。假如池长L不变,见图(b),由于池深为H/3,那么程度流速可增加到3v,仍能将沉速为u0的颗粒沉淀掉,也即处理才能可进步3倍。

把沉淀池分成n层就可把处理才能进步n倍。这就是浅池沉淀理论。 为理解决沉淀池的排泥问题,浅池理论在实际应用时,把程度隔板改为倾角为α的斜板,α采用50°~ 60°。所以斜板的有效面积的总和,乘以cosα,即得程度沉淀面积: n A=∑A1cosα 1 由式V=A u0,如保持沉淀效率及u0不变,沉淀区面积A增大n倍,理论上通过的水量也可增大n倍。高效斜板沉淀池就是借助于装许多斜板来增大沉降面积A,形成许多浅层沉淀池,因此斜板沉淀池的处理才能可以显著地进步。 1.2 工作原理 废水由进水管进入池体,向下流通过位于池体中间的进水室,由导流板反射,再通过里面的进水布水口进入斜板。 随着溶液向上流动,其所含的固体颗粒就沉淀在平行的斜板组件上,然后滑入池体底部的污泥斗,在污泥斗中,污泥浓缩后通过污泥出口排出。而其澄清液分开斜板通过顶部的出水通路孔流出,然后通过可调出水堰流聚集,由出水管流出。

斜板沉淀池设计计算书

蜂窝斜管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斜板斜管沉淀池的设计参数: (1)斜板(管)之间间距一般不小于50mm,斜板(管)长一般在1.0-1.2m左右;(2)斜板的上层应有0.5-1.0m的水深,底部缓冲层高度为1.0m。斜板(管)下为废水分布区,一般高度不小于0.5m,布水区下部为污泥区; (3)池出水一般采用多排孔管集水,孔眼应在水面以下2cm处,防止漂浮物被带走;(4)废水在斜管内流速视不同废水而定,如处理生活污水,流速为0.5-0.7mm/s。 (5)斜板(管)与水平面呈60°角,斜板净距(或斜管孔径)一般为80~100mm。 异向流斜板(管)沉淀池的设计计算式可由如下分析求的。 假定有一个异向流沉淀单元,倾斜角为a,长度为l,断面高度为d,宽度为w,单元内平均水流速度v,所去除颗粒的沉速为u0,如下图所示。 当颗粒由a移动到b被去除,可理解为颗粒以v的速度上升l+l1的同时以u0的速度下沉l2的距离,两者在时间上相等,即 沉淀单元长度 沉淀单元的断面面积为dw,则单元所通过的流量为:

式中lw实际上即为沉淀单元的长与宽方向的面积,lwcosα即为斜板在水平方向投影的面积,可用af代替。dw代表沉淀单元的断面积,dw/sinα即为沉淀池水面在水平方向的面积,可用a表示,这样即可得 q=u0(af+a) 如果池内有n个沉淀池,并且考虑斜板(管)有一定的壁厚度,池内进出口影响及板管内采用平均流速计算时,上式可修正得沉淀池设计流量: Q=ηu0(Af+A) 式中:η——系数0.7,一般范围0.75-0.85; Af——斜板(管)沉淀池所有斜壁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面积,A=naf; A——沉淀池水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 即异向流斜板(管)沉淀池的截留速度: 一个斜板单元的理论流量: q=u0(af-a) 斜板沉淀池设计流量: Q=ηu0(Af-A) 即同向流斜板(管)沉淀池的截留速度: 横向流斜板(管)沉淀池的沉淀情况如下图,

沉淀池设计计算(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斜板)

沉淀池设计计算(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斜板)

沉淀池 沉淀池是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将密度比水大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处理构筑物,是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处理单元之一,可用于废水的处理、生物处理的后处理以及深度处理。在沉砂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无机杂质,在初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其他固体物,在二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活性污泥,在浓缩池应用沉淀原理分离污泥中的水分、使污泥得到浓缩,在深度处理领域对二沉池出水加絮凝剂混凝反应后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沉淀池包括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五个部分。进水区和出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地流过沉淀池,避免短流和减少紊流对沉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死水区、提高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率;沉淀区也称澄清区,即沉淀池的工作区,是沉淀颗粒与废水分离的区域;污泥区是污泥贮存、浓缩和排出的区域;缓冲区则是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区域,保证已经沉淀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什么是沉淀池的水力负荷 沉淀池的水力负荷也就是沉淀池的表面水力负荷,即沉淀池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所承受的水量,单位是m3/(m2·h)。根据表面水力负荷可以设计和确定沉淀池澄清区的面积和有效水深。 沉淀池的水面上升流速和其水力负荷在数值上是相同的,但两者的单位和意义不同,上升流速的单位是m /h。比如说在竖流式沉淀池中,只有沉降速度大于沉淀池水面上升流速的杂质颗粒才能在沉淀池中沉淀去除,而沉降速度等于或小于沉淀池水面上升流速的杂质颗粒会随水流溢流出去;而在平流式沉淀池中,部分沉降速度小于沉淀池水面上升流速的杂质颗粒也会被沉淀去除。 沉淀池的固体通量 沉淀池的固体通量也叫固体表面负荷,即沉淀池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固体质量,单位是kg/(m2·h)。 固体通量是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的关

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2

斜管沉淀池设计方案 1.二层池改建说明 二沉池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的后面,用于沉淀去除活性污泥或腐殖污泥取消MBR 来积聚沉淀下来的污泥,多设在池前部的池底以下,斗底有排泥管,定期 排泥。 【构造】 精心整理

根据水流和泥流的相对方向,可将斜板斜管沉淀池分为异向流(逆向流)、同流向和测向流(横向流)三种类型,其中异向流,应用的最广。异向流的特点:水流向上、泥流向下,倾角60度。初步设定为横向流。 【斜管沉淀池的排泥】 池也不少,但须严格管理,不然容易堵塞,造成排泥困难,影响沉淀效 果。适用于中小水量的斜板沉淀池,面积小,管长不大条件下。 精心整理

C多斗式排泥比穿孔管排泥较易控制管理,且不易堵塞,适用于中小型斜板沉淀池,但斗深增加池壁高度,影响土建造价。 2.设计参数及要求 ▲升流式异向流斜管沉淀池的表面负荷,一般可比普通沉淀 次,或 设斜管冲洗设施。 5.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 设计条件:用水量800m3/d左右 设计参数:沉淀池个数n=3 精心整理

沉淀池表面负荷:q=2.4m3/(m2·h) 斜管孔径为100mm 斜管水平倾角为60° 设计计算: 。 斜管的自身垂直高度h3=1.0m t =(h2+h3)*60 q=(1+1)*60/1=120min 4. 污泥部分所需容积 精心整理

污泥储存时间T=24h 进水悬浮物浓度 C1=280mg/L=0.28⨯10-3 t/m3 出水悬浮物浓度C2=30 mg/L=0.03⨯10-3 t/m3 污泥密度γ=1t/m3 o=97.50% γ 50° Θ 6. 沉淀池的总高度 沉淀池超高h1=0.3m 沉淀池底部缓冲层h4=1.0m ∴ H=h1+h2+h3+h4+h5=0.3+1.0+1.0+1.0+2=5.3m 精心整理

斜管沉淀池计算例题

原水预处理系统 由于本工程项目原水采用的是莒县沭河地表水、 本设备在充分利用沉淀机理的基础上,在设备内设置涡旋强度控制区域,减弱沉淀池中沉淀设备下部一定位置水流中的大涡旋强度,减少沉淀区水流的脉动。当水流在进入设备后,这种结构的特殊性能进一步控制接触絮凝的过程,在不断改变流速流态的过程中,提高矾花颗粒在设备内接触碰撞的几率,彼此吸附连接,只有尺度和密度足以克服水流顶托力等相关因素的矾花颗粒,才能沉落。在不断下沉的过程中,不断吸附微小粒径的矾花颗粒,直至脱离沉淀设备。当矾花重力 精心整理

同水流顶托力及相关作用力维持动态平衡时,更增强了接触絮凝沉淀作用,在设备内一定位置形成密实的、抗冲击能力强、可自动更新且更新周期短的动态悬浮泥渣层,这样使悬浮泥渣层时刻保持很强的过滤、吸附、纳污能力,沉淀效果更好。本沉淀设备材质采用乙丙共聚,具有耐腐蚀性能好,外形美观、表面光滑利于排泥、上升流速大、表面负荷高、沉淀效果好、安装方便等特 点。 絮凝剂添加装置:为了除去水中微小粒径的悬浮物及胶体,需要对原水进行絮凝处理。因为 比。 (1 到要求的水质。从改善沉淀池水力条件的角度分析,由于斜管的放入,沉淀池水力半径大大减小,从而使雷诺数大为降低,而弗劳德数则大大提高,因此,斜管沉淀池也满足水流的稳定性和层流的要求。从而提高沉淀效果。 (2)斜管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本设计采用上向流式。斜管沉淀区液面负荷,应按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一般可采用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9.0~11.0)/(23h m m 。 斜管设计一般可采用下列数据:管径为25~35 毫米;斜长为1.0 米;倾角为60°。斜管沉淀池的清水区保护高度一般不宜小于1.0 米;底部配水区高度不宜小于1.5 米。 2 设计计算 (1)设计参数 0.4mm ,边距d ~35mm (2(3(4,超 (5(6 (7)沉淀池的排泥 采用穿孔排泥管,穿孔排泥管横向布置,沿与水流垂直方向共设4根,单侧排泥至集泥渠。 取直径为100mm ,孔眼向下与中垂线成45度角,并排排列,采用启动快开式排泥阀。 3、斜管沉淀池参数确定 斜管沉淀池参数:12m ×5m ×4.7m

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

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 `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 设计参数 332.设计流量3012.5m/h,斜管沉淀池与絮凝池合建,池子宽30m,表面负荷q=10m/mh,斜管材 料采用厚0.4mm,塑料板热压成六角形蜂窝管,内切圆直径d=25mm,长1000mm,水平倾角 0. θ=60 设计计算、12 沉淀池清水面积 A=Q/q=3012.5/10=300m 32.q---表面负荷,10m/mh, 2.沉淀池的长度和宽度 L=A/B=300/30=10m 3沉淀池尺寸L*B=12*30=360m,为配水均匀,进水区布置在30m的一侧,在 L=12m的一侧, 扣除无效长度0.5m,因此出口面积(考虑斜管结构系数,取1.03) 2 A=(L-0.5)*B/K=11.5*30=345m11 3.沉淀池的高度 H=h+h+h+h+h12345 h保护高度一般取0.3~0.5m,取0.3m. 1---- h清水区高度,取1.2m 2___ h斜管区高度,斜管长度1.0m,安装倾角60度,为0.87m 3----- h配水区高度,本设计取1.5m 4---- h排泥渣高度,本设计取0.8m 5----

故H=4.67m 沉淀池进水设计 2 沉淀池采用穿孔花墙,孔口总面积 A=Q/v=0.84/0.2=4.2m2 式中v--孔口速度m/s,取0.2m/s 每个孔口的尺寸定为15cm*8cm ,则孔口数N=A/15*8=42000/15*8=350个,进水孔位置应2 在斜管以下,沉淀区以上部位 沉淀池出水设计 沉淀池的出水采用穿孔集水槽,出水孔口流速v=0.6m/s,则穿孔总面积为; 13 A=0.84/0.6=1.4m3 则每个孔口的直径为4cm,则孔口的个数 N=A/F=1.4/0.001256=1115个 3 式中F--每个孔口的面积 设沿池长方向布置8条穿孔集水槽。中间为一条集水渠,为施工方便,池底平坡,集水槽中 心距为;L=12/8=1.5m. 每条集水槽长L=(30-1)/2=14.5m,每条集水量为: 3q=0.84/8*1.5=0.07m/s 考虑池子的超载系数为20%,则槽中流量为: 3Q=1.2q=0.084m/s c 槽宽: 0.40.4 b=0.9*(β*q)=0.9*(0.084)=0.34m 起点槽中水深H=0.75b=0.75*0.34=0.255m,终点槽水深 H=1.25b=1.25*0.34=0.425m 12

斜板沉淀池设计

环保设备课程作业之樊仲川亿创作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作业1:斜板沉淀池设计计算 采取异向流斜板沉淀池 1.设计所采取的数据 ① ② ③斜板水平倾角θ=60° ④ ⑤斜板净板距 P=0.05m P一般取50~150mm ⑥ 2.沉淀池面积 式中 Q——进水流量,m3/d q——容积负荷,mm/s 需要斜板实际总面积为 设斜板间隔数为N=130个 则斜板部分长度为 池宽B= 校核:,合适

故沉淀池长为8.4m,宽为9.2m,从宽边进水. 排泥周期T=1d 污泥斗计算 设计4个污泥斗,污泥斗倾斜角度为67°,污泥斗下底面长a=0.4m,上底面长b=2.1m. 污泥斗总容积:>V=90m3,合适要求. 式中 h1——呵护高度(m),一般采取0.3-0.5m,本设计取0.3m; h2——清水区高度(m),一般采取0.5-1.0m,本设计取1.0m; h3——斜管区高度(m); h4——配水区高度(m),一般取0.5-1.0m,本设计取1.0m; h5——排泥槽高度(m). 8.1. 沉淀池进水设计 沉淀池进水采取穿孔花墙,孔口总面积: 式中v——孔口速度(m/s),一般取值不大于0.15-0.20m/s.本设计取0.18m/s. 每个孔口的尺寸定为15cm×8cm,则孔口数个.进水孔位置应在斜管以下、沉泥区以上部位.

沉淀池的出水采取穿孔集水槽,出水孔口流速v1=0.6m/s,则 穿孔总面积: 设每个孔口的直径为4cm,则孔口的个数: 式中 F——每个孔口的面积(m2) 设沿池长标的目的安插8条穿孔集水槽,右边为1条集水渠, 为施工便利槽底平坡,集水槽中心距为:L'=9.2/8=1.1m.每条集水 槽长L=8 m, 每条集水量为:,考虑池子的超载系 数为20%,故槽中流量为: 槽宽:=0.9×0.20=0.18m. 起点槽中水深H1=0.75b=0.75×0.18=0.14m,终点槽中水深 H2=1.25b=1.25×0.18=0.23m 为了便于施工,槽中水深统一按H2=0.25m计.集水办法采取淹没式 自由跌落,淹没深度取0.05m,跌落高度取0.07m,槽的超高取 0.15m.则集水槽总高度: 集水槽双侧开孔,孔径为DN=25mm,每侧孔数为50个,孔间距 为15cm. 8条集水槽汇水至出水渠,集水渠的流量按0.23m3/s,假定集 水渠起端的水流截面为正方形,则出水渠宽度为=m,起端水深0.52m,考虑到集水槽水流进入集 水渠时应自由跌落高度取0.05m,即集水槽应高于集水渠起端水面 0.05,同时考虑到集水槽顶相平,则集水渠总高度为: =0.05+0.5+0.52=1.07m 9. 沉淀池排泥系统设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