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分箱式”插秧——北方稻田养蟹关键技术

“分箱式”插秧——北方稻田养蟹关键技术

“分箱式”插秧——北方稻田养蟹关键技术

作者:满庆利,杨质楠,曹永芬

来源:《河北渔业》 2013年第8期

满庆利,杨质楠,曹永芬

(吉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北方地区稻田养蟹一直受到气候条件、稻田工程、苗种配套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而

无法持续发展。根据近年的实践探索,本文对稻田工程、水稻栽培、扣蟹暂养和饲养管理等方

面的几项关键技术做了较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分箱式插秧;北方;稻田养蟹;技术

稻田养蟹在北方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但养殖规模、产量、规格等仍然受到环境条件、田间

工程、苗种配套、饵料等因素的影响。“分箱式”插秧技术解决了稻田养蟹田块插秧没有配套

机械的问题,通过移栽留出的宽荡加强了稻田的通风和采光,提高了水稻对光照的利用,水中

溶解氧增加,河蟹活动空间加大,有利于水稻增产及河蟹的正常生长;另外,“扣蟹暂养”解

决了北方地区扣蟹放养与稻田插秧缓苗时间差的问题。“分箱式”稻田养蟹技术是根据北方水

稻种植实际情况制定的。现将具体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稻田工程

1.1 稻田选择

首选防洪抗旱有保障的稻田,具体是大雨、大水不冲、不淹;干旱时不缺水、可换水的田块。其次要求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排灌自如、保水力强、无污染的田块。一个养殖单元面积0. 2~1 hm2的稻田为宜,超过2 h hm2管理困难。

1.2 田间工程

普通稻田的田埂要增高夯实,既有利于河蟹养殖又有利于水稻生长,要求高50~70 cm,

顶宽50~60 cm,底宽80~100 cm。为了便于河蟹躲避高温、蜕壳及集蟹,在距田埂内侧60

cm处开挖环沟,沟宽50~80 cm,沟深40~60 cm,坡度1:1.2;环沟面积占田块面积的5%以内,工程在泡田耙地前完成,耙地后再修整一次。但是人工挖环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比较困难,多为机械操作,环沟并不规范。为了减少环沟占地面积,环沟可挖在对角处(进排水口),根

据田块大小,每个沟长5~20 m,不必绕田挖环沟。

1.3 防逃设施

在稻田插完秧后,扣蟹放养之前设置防逃墙。防逃墙高50~60 cm,内壁光滑,与池内地

面成85。角,防逃墙材料采用防老化塑料薄膜,紧贴塑料薄膜的外侧,每隔60~100 cm插一

个长75 cm的木棍或竹竿作桩,关键是迎风处要密插,避免大风吹倒,顺风处可相对稀插,桩

插入土中10~15cm,内倾15。角,用聚乙烯绳在桩上距地面50~60cm处连接并拉紧,塑料薄

膜下端埋人泥土中15~20 cm,聚乙烯绳固定时一定要拉紧,防止塑料薄膜有褶,接合处尽量

光滑无缝隙,弯角处应呈弧形。注意防逃墙设置时要与稻秧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河蟹通过爬

稻秧逃跑。稻田的进排水口是防逃的关键,进排水管要用双层袖网扎好,并在排水口外设“迷

魂阵”式小网,有效拦截河蟹逃逸。

2 水稻种植

2.1 水稻品种

最好选择当地培育的优良品种,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条件。选择抗倒伏、抗病害、稻米质量

和产量上乘的品种。

2.2 稻苗培育

在选种的基础上,进行晾晒,选择适宜的温度浸种,注意药水的浓度和浸泡时间,清除未

成熟颗粒。按照“稀播种产壮苗”原则,苗床按每lllll2播种34 kg稻种培育壮苗。苗壮可缩短从插秧到缓苗及到分蘖的时间,是稻苗插秧后接续生长的关键,是保证水稻产量的重要基础。

2.3 施肥打药

插秧前7d对苗床稻苗施磷肥100 glm2,前3d对稻苗喷洒阿克泰防治稻象甲,插秧时稻苗

带肥、药下地,对防治稻象甲病和促进稻苗返青分蘖效果很明显。养蟹稻田应以施基肥为主,

约占总施肥量的80%左右(其余20%量在缓青、分蘖、抽穗时分施),翻地前一次性施足,最好是有机肥(农家肥)。翻地时将有机肥(农家肥)埋入土壤中,施肥量一般是20 t/hn l2左右,特殊土地可根据土壤检测数据安排施肥量。耙地两天后用450 kg/hm2生石灰全田泼洒消毒,扣蟹入池后尽量不施肥,若水稻脱肥严重,生长缓慢,可追施适量尿素,施肥量低于45

kg/hm2,确保水中氨氮不超标,保证扣蟹在安全水环境中生长。施肥、打药要时刻注意肥、药

品种的选择和施用时间,尽量避免河蟹蜕壳时施肥、打药。

2.4 分箱式插秧

养蟹稻田水稻的插秧模式对水稻产量及河蟹生长十分重要。以前人工及机械的插秧技术行

宽30crn×30 cm,采光及通风较差,水稻分蘖长高后互相影响,制约水稻生长。近年来国家推

广“大垄双行高光效”插秧技术,有效解决了水稻生长和河蟹养殖所需光照、通风、活动空间

等问题,但是“大垄双行”插秧模式20 cm×40 cm或20 cm×50 cm(各地有差异),普通插

秧机械无法完成,全靠人工插秧也不现实,机械不配套成了最大问题,大面积推广受到了制约。“分箱式”插秧技术是通过移栽留出的宽荡加强了稻田通风和采光,提高了水稻对光照的利用,水中溶解氧增加,河蟹活动空间加大,有利于水稻增产及河蟹的正常生长。“分箱式”插秧技

术是采取普通机械插秧,行距30 cmX 30 cm,株距16.5 cm,每穴稻苗为2~3株,机械插完秧后每隔12行通过人工拔出一行,移栽到旁边两行,留出60 cm宽荡。田埂内边及环沟两边因光照好、通风力强可进行“三边密插”稻秧(株行距比正常密1/3),弥补田间工程占地的损失,稻田秧苗穴数不减少,确保水稻不减产。分箱式插秧可以使用普通插秧机又能.达到“高光效”,是非常实用又灵活的插秧技术(见图1)。

换水。每次换水量不超过总水量的1/2。每天坚持巡塘2~3遍,观察吃食情况,有无病死蟹,防逃墙有无破损,有无天敌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 养殖

4.1 养殖稻田

稻田放苗前20 d不可施农药,放苗用水进入后不可施化肥,用450~600 kg/hm2的生石灰消毒,以达到清野除害的目的,放苗前要将地内青蛙、鼠、蛇等清除干净。在环沟中尽量培植

适量的水草(移栽苦草、轮叶黑藻等沉水性植物),以利于扣蟹的栖息、隐蔽和蜕壳。

4.2 放蟹时间

从4月中旬开始扣蟹在暂养池中经50多天的暂养,一般是6月上旬在水稻施完促分蘖肥后,把扣蟹放入稻田。

4.3 养殖密度

可根据养成的规格适当调整。一般投放4 000~6 000只/hm2。

5 饲养管理

5.1 饵料投喂

投喂配合饵料与黄豆、玉米等粗饵料相结合的方式,有条件的可投喂小鱼虾、螺蚌肉等动

物性饵料,投喂方法做到多点、定位、定质、定量、定时,少量多次。白天投量占总量的30%,傍晚后占70%,以第二天略有剩余的量掌握。18℃以下按蟹体重5%左右投喂,18℃以上按11%

左右投喂。按照“两头精,中间粗”的原则投喂,河蟹生长前期以精料为主,中期以青料为主,后期以精料肥育增重为主。投喂时注意观察河蟹吃食情况,根据河蟹的吃食情况调整第二天投

喂量,这是初期促长大,中期控规格,后期抓育肥的投饵方法。

5.2 水质调节

稻田的进排水口最好设在稻田的对角处,有利于换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多换水,

一个月至少换4次以上,换水量在田水的一半左右。稻田水位保持在20 cm左右,最低不少于

10 cm,换水时要注意水温差不超过3℃,并防止急水冲灌,干扰河蟹正常生活。

5.3 稻蟹病害防治

水稻病害防治用药时,粉剂最好在露水未干时喷洒;乳剂、水剂宜在晴天露水干后用喷雾

器以雾状喷出,药物要喷洒在水稻的叶面上,避免直接落入水中。天气突变、闷热天气、下雨

天时不能施用农药,施药时间应在晴天下午17:00左右,用药前通过排水将河蟹集中到环沟,用药后注水恢复原水位。稻田蟹病主要是预防,一是每隔20 d左右用生石灰75—120 kg/hm2

泼洒全田,注意用生石灰时要避开蜕壳期;二是适当使用光合细菌调节水质,减少病害的发生。

综上所述暂养技术可能只适合于北方,“分箱式”插秧技术确具有非常普遍的适用性,插

秧技术中的12行移栽也可是6行、8行、10行,可根据地块、机械等灵活运用。

(收稿日期:2013-05-10修回日期:2013-05-13)

3 扣蟹暂养

3.1 暂养池选择

设置暂养池是为了缓解扣蟹出池与稻田放养时间差的问题(扣蟹出池4月中旬左右,稻田

缓苗在6月初);实现早放苗、早投喂、延长早期养殖期,是养成大规格河蟹的关键环节。稻

田、沟渠、塘坝、水池都可作为暂养池,要求注排水方便,最好与养殖稻田相邻或有沟渠相通,面积0.07~0.2 hm2为宜,池水深1 m以上。

3.2 蟹种选择

选择规格整齐的1龄蟹种,看体表无花盖,颜色鲜亮,鳃无污泥不发黑,不失水,内脏深

黄色,不要过深或过浅,没有烂爪尖。规格每120~160只/kg。扣蟹出水后应以最短的时间运

到目的地。

3.3扣蟹入池

扣蟹入池前一周用生石灰1100 kg/hm2加水溶化,不待冷却即全池遍洒,做好暂养池消毒。放蟹前用扣蟹试水,暂养池水药性完全消失再放入蟹种。蟹种在人池前用20 mg/L浓度的高锰

酸钾水浸洗10 min消毒。

3.4 暂养密度

可根据要养成的规格调整密度,一般投放扣蟹3万~4.5万只/hmz。最好在暂养池中达到2次蜕壳。

3.5暂养管理

扣蟹入池后投喂饵料。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每天投喂2次,日投饲率15%;白天投喂日投饲

量的30%,傍晚投喂70%,根据吃食情况适当调整投喂量。扣蟹入池3d后根据水质情况适量调

稻田养蟹技术2012-12-12

常规稻田养蟹技术 稻田养蟹是在水稻田养殖河蟹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在此模式中,充分利用稻田水位浅、水温高、溶氧充足、饵料丰富、能为河蟹提供栖息避害场所等生态条件;河蟹生长活动能清除稻田杂草,减轻虫害发生,减少农药化肥使用,还能够起到疏松土壤和肥田作用,实现水稻优质高产及河蟹质量安全,它具有养殖周期短、投资风险小、发病率低、稳粮增效、综合效益较好等显著特点。 一、稻田准备 1.稻田选择。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保水力强,土质以砂壤土最适宜,面积以2~10亩为宜。 2.开挖蟹沟。在田块四周距埂1~2米处挖宽2~3米的复堆河,河深1米。河中建“暗岛”供蟹打洞、进食和蜕壳,一般低于水面10厘米。在面积大的田块中间开挖呈“日”“田”等形状,宽、深均为50厘米的蟹沟,沟沟相通,面积约占10% 。 3.加固田埂。利用挖沟取的土加高培厚田埂,稻田田埂做到高0.8~1.5米左右为宜。 4.安装进出水口。进出水口分别建在田块两端,用函地基要夯实,进排水口用聚乙烯网片密封,再建一道竹栅加盖网片,防蟹外逃。 二、河蟹养殖 1.清田消毒。苗种放养前1个月,将复堆河及蟹沟内的水排干,曝晒数日,再灌水5~10厘米深,每亩用生石灰75公斤对水全池泼洒。

2.苗种放养。养殖成蟹的,一般在3~4月,水温5~10℃时,选晴天将10克左右规格的蟹种约5公斤放入复堆河内;培育幼蟹的,通常在5~6月将蟹苗放入复堆河内。同一田块内尽量放养同规格的蟹种,不同规格的蟹种混养时,饲料投喂一定要充足。 3.投喂饵料。河蟹昼伏夜出,怕强光,爱安静,水温10℃以上开始摄食,15℃左右蜕壳生长,20℃~28℃生长旺盛。 稻田中有一定的生物饲料可供河蟹摄食,但要取得高产、高效必须喂一定的人工饲料。人工饲料有动物性饲料(小杂鱼、小虾、螺蛳肉等)、植物性饲料(小麦、蚕豆、玉米、马铃薯、水草等)。日投饵量在河蟹重的3%~8%,根据河蟹的不同生长阶段及每天的吃食情况加以调整。饵料投喂在浅水斜坎上,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每天上午8时左右投喂饵料1/3,其余饵料下午6时左右投喂。 养殖成蟹的田块,在清明节前后放养一定数量活螺蛳到复堆河内,让其自行产卵繁殖供河蟹食用,并适当投喂一些浸泡过的小麦、玉米等饵料。3~5月,要多投喂粉碎的小鱼虾、螺蛳肉等;6~8月应多投喂植物性饲料,除玉米、小麦等煮熟投喂外,还可增加南瓜、山芋等;9~10月是河蟹育肥阶段,应多投喂动物性饲料河精饲料。蜕壳前后在饲料中添加适量蜕壳素,或蛋壳粉、骨粉、虾壳粉等含钙多的饵料,蜕壳时不要在暗岛上投食,防止河蟹因觅食而残杀“软壳蟹”。11月水温下降后酌减饵量;培育幼蟹的田块,要先肥水后放苗,蟹苗下田后,每天泼1—2次豆浆或蛋黄,7天后逐渐改投糊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稻田综合种养指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轮作互促系统,通过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能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农药化肥施用量显著减少,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提质、增效、生态、环保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从生态学上讲,是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引进鱼(鳖、虾、鳅、蟹)种群后而形成的以稻、鱼(鳖、虾、鳅、蟹)为主导生物的稻—鱼(鳖、虾、鳅、蟹)共生生态系统。我国稻田绿色种养的历史悠久,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稻田绿色种养才发展为一种渔业产业。之后,稻田绿色种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5个时期,分别为起步性发展时期(1978—1985年)、生产性发展时期(1986—1992年)、拓展性发展时期(1993—2002年)、综合性发展时期(2003—2012年)和全面创新发展新时期(2013年以后)。在稻田绿色种养的各个发展阶段,虽然其面积曾有回落,但其渔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当前,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稻田综合种养作为一种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生产方式而受到高度重视。在农业部大力推动下,在各地政府、主管部门、科技人员及广大农民的积极探索实践下,稻田综合种养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大批以水稻为中心,以特种水产品为主导,以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为特征的稻田绿色种养典型模式不断涌现,逐步构建了“以渔促稻、提质增效、生态环保、保渔增收”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在全国范围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目前,已形成稻—鱼共作、稻—鳖共作、稻—虾共作、稻—鳅共作、稻—蟹共作5大类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增产增效情况 在稻田综合种养复合生态系统中,物质就地进行良性循环,能量朝着稻、鱼(虾、蟹、鳖、鳅)双方都有利的方向流动,形成了稻鱼互利

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

近年来,小个蟹市场价一路走低,大个蟹一路走高且供不应求。欲养大个蟹,必须有无公害蟹种作保证。各地对无公害蟹种的需求与日俱增。2000年以来,我们利用稻田培育无公害蟹种,连年获得良好效果。蟹种平均价1.25元/只,早熟蟹20元/千克;稻谷1.4元/千克,每667平方米蟹种、稻谷纯收入高达1.5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极为显著。现将无公害蟹种稻田培育技术总结如下: 一、稻田的要求与施工 稻田要求环境安静,交通便利,能灌能排,保水保肥力强,土质为壤土,水源不受工业废水、化肥、农药污染。田间工程由围沟、田间沟和蟹苗暂养池组成,约占稻田总面积的25%以上。根据稻、蟹共生的需要,在离田埂1.5~2米处开挖一条上宽3米;下宽1米、深0.8米的围沟。田内每隔4米开挖一条蟹沟,使稻田呈“田”字形小块,沟宽1米,深0.6米,并与围沟相通。在田的南侧每667平方米稻田建20平方米的蟹苗暂养池,深80厘米,用作强化培育大眼幼体或收获扣蟹的暂养池。所挖土方用于加高加固田埂,用塑料薄膜、5号铁丝和木桩在田埂上建围拦防逃设施。稻田进、出水口也用网片防逃。田块修整结束后,每667 平方米用生石灰7.5~10千克化水,全田泼洒,以杀灭病害,同时用0.5千克茶粕在温水中浸泡一昼夜泼洒稻沟,以杀死野杂鱼。待毒性消失后,立即在池、沟中移栽轮叶黑藻、水花生等水草,覆盖面积占50%~60%。 二、水稻的栽培与管理 选择耐肥力强,秸秆坚硬,不易倒伏,抗病力强的高产水稻品种。插秧前15天,进行稻田整耙,每667平方米施腐熟农家肥500~750千克、长效尿素20~25千克、过磷酸钙35~40千克作基肥,一次性施用不再追肥。移栽前2~3天,秧苗普施一次高效农药,以防水稻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移栽的秧苗要求健壮无病。通常采用浅水移栽,宽行密株,行距30~35厘米,株距12~13厘米栽插。适当增加埂内侧和蟹沟旁的栽插密度,发挥边际优势,提高水稻产量。 三、蟹种的培育与管理 无公害蟹种稻田培育要想获得好的收成,蟹苗质量好坏是关键。生产实践证明,以选择体质健壮,爬行迅速,大小整齐,规格为15万只/千克的纯正中华绒螯蟹蟹苗最佳。蟹苗暂养池4月中旬每20平方米用生石灰5千克消毒,4月下旬施用腐熟牛粪12.5千克,繁殖适口饵料,并立即注水30厘米,5月上旬投放蟹苗0.5千克。蟹苗入池后,根据天然饵料的多少,按1∶3~5的比例补充鸡蛋和鱼糜,日投喂5~8次,投饵率200%。当蟹苗长到Ⅱ期后,改用绞碎的鱼肉与豆饼糊、麸皮,按2∶1比例投喂,日投喂3~5次,投饵率100%,

特种水产养殖十种新技术

特种水产养殖十种新技术 1、稻虾综合种养高效绿色生产技术 (江苏省农科院里下河所) 稻虾综合种养通过使用绿色种养、绿色营养运筹、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实现农业高效绿色安全生产,达到稻田稳产、增效和提质的现代农业生产目标,减少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使用,并逐步改善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和肥力,提高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改善农、渔产品品质。 2、“稻前虾”早虾大虾养殖技术 (江苏省农科院里下河所)

水稻留高茬收割后田面条带状种植水草,3月中旬每亩投放经异地配组繁殖的规格为200-300尾/公斤的优质小龙虾苗种,投喂自主研发的“富裕达”牌小龙虾专用饲料,采用自主研发的“沃纳”牌净水、改底、解毒、益草、拌饵、脱壳等系列微生物菌剂调节水质和提高小龙虾免疫力,促进小龙虾健壮生长。到4月底即可养成提前上市的规格在50克/只以上的大虾,且一般产量达150公斤左右。 3、“稻中虾”晚虾大虾养殖技术 (江苏省农科院里下河所)

环沟中种植好水花生和轮叶黑藻“一浮一沉”两种水草,水草覆盖率达50%以上。5月底6月初将规格为150-200/公斤的优质小龙虾苗种投入环沟中暂养,每亩投放5000尾左右。6月中旬插秧后,逐步提升水位将小龙虾释放到全田,投喂自主研发的“富裕达”牌小龙虾专用饲料,采用自主研发的“沃纳”牌净水、改底、解毒、益草、拌饵、脱壳等系列微生物菌剂调节水质和提高小龙虾免疫力,促进小龙虾健壮生长。使用自主研发的“河顺宝”牌稻虾共育专用肥肥稻、养草、护虾。到7月中旬即可养成推迟上市的规格在50克/只左右的大虾,且一般产量达100公斤左右。 4、“稻后早苗”、“稻后晚苗”繁殖技术 (江苏省农科院里下河所)

成 蟹

成蟹 稻田养蟹是一条可以发家致富的好门路。但是不少生产者在稻田养蟹中带有盲目性,易走入“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养蟹的稻田环沟越大越好。有的开挖环沟面积达整个稻田面积的40%-50%。根据多年的经验看,稻田养蟹的环沟,应根据养蟹需求结合圩埂用土情况确定,一般环沟面积不应超过总面积的30%。这样既可以节约开挖土方支出,也可以少挖废粮田,同时也能防止市场变化、效益不高时,再返耕种粮。 误区之二:认为养蟹苗种越多越好。有的亩放蟹苗种2500~3000只,以为苗多成活多,安全系数高。而实际上,稻田养蟹亩放苗种量应以五期幼蟹1200-1500只,蟹种600-1000只为宜。如果超过这个数量,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而且所产的成蟹规格小,上市价格低,影响经济效益。 误区之三:过多投喂精饲料。不少养蟹户大量投喂小鱼、黄豆、蚬肉、螺蜘等,但产量并未提高多少,效益也并不理想。究其原因,稻田养蟹的饲料,除了稻田自然饵料外,应根据不同季节、螃蟹各个生长期的不同营养需求来确定。幼蟹时期饵料应以动物性精料为主,确保成活率;壮膘期应以

植物性精料为主确保产量;其余大部分生长期应实行精粗结合,提高饵料的利用率,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 误区之四:生产模式单一化。不少农户都搞稻田养成蟹,结果一哄而上,蟹贱伤农。稻田养蟹,可以搞成蟹饲养,也可以搞扣蟹培育,还可以搞稻田鱼蟹、稻田虾蟹等多种生产模式。这样做既避免一些投资风险,又能达到平衡水产品市场、确保稳产高效的目的。

成蟹养殖是指将幼蟹养成商品蟹的过程。目前我国的河蟹人工养殖发展较快,技术趋于成熟。以养殖水域的类型来划分,主要有池塘养蟹、湖泊养蟹、稻田养蟹、河沟养蟹等。 1池塘养殖 1.1池塘条件 养蟹池塘的面积要比成鱼池塘大,以10-30亩为佳。要求水源充沛,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池埂坡度大,池底平坦,淤泥少,水深1.5—1.8m。防逃设施同一龄蟹种培育池。为保护水草资源,可采用“围蟹种草”技术,方法是用网片在池塘内围出一个蟹种暂养池,面积2-4亩。 1.2放养前准备 1.2.1池塘清整10月份以后,将池塘中的河蟹捕捞上市或转入商品蟹暂养池,对原有池塘进行干池清整,挖除过多的淤泥(保持淤泥厚10 cm,便于种植水草)每亩用150-200kg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进行消毒。 1.2.2水草移栽清塘消毒后l0d左右可移栽水草,主要为沉水植物,种类有伊乐藻、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等。通常在池内移栽伊乐藻,池外移栽轮叶黑藻,其面积占该移栽区的2/3。栽培方法同一龄蟹种培育池。 1。2.3水质培肥蟹种放养前10—20d,每亩水面施腐熟的有机肥150—200kg,以培肥水质,使水体的透明度保持在40—50cm。采取此项措施不仅可以为蟹种提供天然饵料,而且能防止池水过清而导致丝状藻类(俗称“青泥苔”)丛生。1.3蟹种放养 要求蟹种规格均匀、体质健壮、活动敏捷、附肢完整、足爪无损(包括爪尖无磨损)、色泽光洁、无附着物、无病害,性腺未发育成熟。体重以5—12g/只、80-200只/kg为宜。 将蟹种放入水中浸泡2—3 min,冲去泡沫,然后从水中提出放置片刻,再浸2min后提出。如此重复3次,待蟹种吸足水后,用3%-5%的食盐水或10-20 mg /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30min左右进行消毒。 1.4放养原则 1.4.1凡是会与主养对象(河蟹)产生食物竞争、或能残食主养对象的鱼类一律不能混养。例如:蟹池内禁放草食性鱼类(草鱼、团头鲂);混养青虾的蟹池内禁放鳜鱼。 1.4.2配养的鱼应该是有利于主养对象生长的品种。例如:混养虾、鲢、鳙;混养鳜、鲫、鲢、鳙;混养虾、细鳞斜颌鲴、江黄颡(或黄颡鱼)等。特别是细鳞斜颌鲴,它是腐屑食物链鱼类(主要以有机碎屑、腐泥和着生藻类为食),对水草多的养殖水体的水质改良有积极作用,常被人称为“环保鱼”。蟹池内应放养温和型肉食性鱼类,如鳜鱼、黄颡鱼、江黄颡鱼等,其原理是:通过它们摄食养蟹

稻田养殖河蟹综合种养殖高产技术措施

稻田养殖河蟹综合种养殖高产技术措施 (1)加固田埂,配置沟凼。选择水源充足,天旱不干,暴雨不淹,不会水冲的冷浸田、滂泥田等潜育性稻田和低洼稻田作为养蟹田,加高加固田埂,使田埂高60-70厘米,宽50-70厘米,捶紧夯实。合理配置沟凼,一般垄作田,蟹沟较多,沟凼面积要达到稻田面积的10%-15%。蟹溜是投饵、巡查的重要场所,不宜设在当水冲的田边。凼深1米左右,凼上搭荫棚,凼周种瓜植豆,或者放养水葫芦、水浮莲等,以利酷暑时节遮荫降温。过大的田块,在四周开挖围沟,围沟一般宽50厘米深30-50厘米,围沟靠近边垄,不靠近田埂,并在田中开“十”、“丰”、“田”、“井”字形蟹沟,防逃设施与扣蟹养殖稻田相同。(2)起垄施肥、适时插秧。起垄是稻萍螺蟹立体种养殖的基础。烂泥田采用两次起垄法,稻田不犁翻,在插秧前10天左右,第一次按规格起毛坯,移栽前,再清沟补垄,垄沟比例及规格是:烂泥田,插一季杂交中稻的,每隔66-80厘米开一条沟,沟宽40厘米,沟深30厘米,垄面插秧4-6行,株距13厘米。一般双季稻田,每25厘米、50厘米、80厘米、92厘米,分厢开沟,沟宽40厘米,沟深25-40厘米。实践表明:红萍湿养越夏保种,以垄宽25厘米、插植2行为好。起垄前,每亩撒施尿素4-5公斤,过磷酸钙20-25公斤以及氯化钾5公斤作基肥。双季稻田在晚稻插秧前,将肥料施于垄面,然后用沟泥覆盖垄面,再插秧。(3)萍种混养,促萍高产。按照红萍养殖技术,3月中旬整田放种,加强培育管理,不断分萍,促萍高产。在

起垄倒萍前半月左右,停止分萍。倒萍时,将沟中萍体捞至垄面,用沟泥盖萍插秧。沟中继续养萍。可以多次捞萍做饲料,后期采用湿润养殖越夏。如因河蟹摄食量过大,萍体不足,进入秋繁时,再度放萍。(4)及时放种,精心饲养。培育商品蟹一般于清明节前后放养蟹种,要求规格一致规格为每公斤40-80只的,每亩放蟹种25-35公斤;规格为每公斤80-200只的,每亩放蟹种10-15公斤。水稻返青前可集中暂养于沟凼之中,水稻返青后及时放入大田觅食,大田投放蟹种时,田中红萍的繁殖基本上达到覆盖稻田水面时比较好,这样可保证河蟹入田后有充足的红萍可以摄食而不伤稻秧。还可以保持萍种基数,以保证红萍正常的生长繁殖,源源不断地供给河蟹摄食。同时,可在沟凼中投放每亩50-100公斤的活体螺蛳,让其自然产卵供河蟹食用,并适当辅助投喂一些浸泡的或煮熟的小麦、玉米等植物性饲料。(5)水质控制与日常管理。河蟹对水体深氧量要求较高,因而水田要经常排注水,高温季节每天都需换水,注水多选择在上午进行,中午最好不要突然注水,以免温差过大造成河蟹不适死亡。河蟹脱壳需在水中进行,田块要保持一定水位,绝不允许出现干涸。每半月泼洒生石灰一次,既能防病,又能保证水体富含钙质,并使水体PH值维持在7.2-8.0的微碱性,这样的水质条件最适于河蟹生长。(6)适时收获,及时起捕。稻田养蟹的捕捞时间以9月中、下旬至11月为宜,通常采用放水捕捉和夜晚灯光诱集捕捉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在排水口处安装捕蟹网具,白天进水,晚上排水,几进几排即可捕

“稻蟹共作”生态种养技术操作规程

“稻蟹共作”生态种养技术操作规程 米东区“稻蟹共作”生态种养关键技术集成与开发项目始于2008年,2008-2009年度在项目实施期间,由于项目组人员,示范户在技术掌握不成熟,技术关键环节、管理措施都不到位的原因,导致前两年的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均未获成功。2010-2011年,米东区科技局与辽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上海市崇明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大力开展技术协作,在扣蟹暂养、防逃等关键环节上取得了突破,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现就“稻蟹共作”生态种养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1目的意义 稻蟹种养是根据稻养蟹、蟹促稻、稻蟹共生的理论,把原有矛盾的种植业与养殖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人工新建的生态系统,使其发挥各自的作用,收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经济、环保、可持续发展效益,使传统单一的平面种植向种养结合的立体化生产转化。 2实施地点 稻蟹种养结合项目,以米东区10万(667m2)水稻生产基地为平台,充分利用米东区农民水稻种植方面的技术优势,结合新疆光热资源丰富的条件,进行示范推广。 3主要技术指标 通过两年的成功示范推广,2011年米东区实施稻锾共作生态种养技术面积达到700(667m2)。 稻蟹共作生态种养技术可实现生产单体重量100g以上成品蟹25~30kg/667m2、优质生态安全稻谷600kg/667m2,按照目前市场价格稻和蟹两项累计可增加收入2800元/667m2以上。 “稻蟹共作”技术项目,投放单体重量6g的扣蟹3kg,约500只/667m2,于每年的4月下旬投放至已整好地的稻田内,9月下旬开始捕捞。水稻育秧是每年4月上旬育秧。5月上、中旬插秧。穴源13cm,行距28cm,每穴7株,基本苗为18324穴/667m2、128万株/667m2,产稻蟹400kg/667m2。 4经济效益 2011年米东区实施稻蟹共作生态种养技术面积700(667m2),平均产成品蟹22kg/667m2。市场售价最低100元/kg,最高180元/kg,稻田蟹新增效益2200~3960元/667m2。由于“稻蟹共作”完全按照不施农药、化肥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生产稻蟹,稻蟹符合优质、生态、安全的特点,新增效益240~720元/667m2(水稻品种不同加价幅度不同),稻蟹两项新增效益2800元/667m2以上。

稻田蟹生态养殖的主要措施

稻田蟹生态养殖的主要措施 作者:孙作平 来源:《吉林蔬菜》2020年第04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新时代对于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精辟论断。如今生态环境美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健康发展是主要的路径,如何发展的持久长远,兼顾好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建设,是各级政府主要着力点。蟹子营养美味,经济效益较高。一般来说,除了在水塘养蟹还有就是稻田养蟹,水稻与养蟹和谐共生,相得益彰,是广大农村稻农的致富途径之一,为新时代提出的促进乡村振兴快速致富起到了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稻田养蟹就是根据稻蟹共生互利原理进行的一种生态环保养殖方式,由于科学合理的共生特性运用,能够较好地发挥出稻田的环境特点与水域空间特性,较好地利用土地资源的潜能,将无公害优质水稻的种植方式与水产养殖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生态种养模式促进了农业种植方式转变,取得了高产高效的种植效果,达到农业种植与水产养殖立体开发综合利用目的,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和稻田种养生态良性循环,提高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可谓是一举多得的种养结合的生态模式。 1 种养模式的共生原理与生产增效的重大意义 1.1 种养共生的基本原理 稻蟹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综合运用了现代生态农业技术措施,是完全无公害的生产模式。主要是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加强管理提高养殖技术水平,综合利用生态技术管护。主要是在稻田四周要及时设置防逃设施围挡物,建设养殖沟,采用科学方法种植水稻,充分利用稻田空间和多种生物资源,使河蟹与水稻直至收获前都能共生一起,较好地构建蟹与稻整个和谐共生生态循环系统,使农业的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与河蟹高效益养殖能够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种植和养殖整体综合经济效益。 1.2 种养共生的基本方法 共生种植业养殖业的模式是一种创新种养结合的成功探索。主要是通过实施水稻的深沟高畦、大垄双行和埝埂种豆的种植方法,利用沟边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手段,一次施肥与合理施药相结合,通过采取生态防控病害,减少施药等生态措施保护稻田的生态环境,避免对后期的河蟹生长造成危害,提高种植收益。

稻鸭、稻蟹、稻鱼养殖栽培模式

稻鸭、稻蟹、稻鱼养殖栽培模式 一、稻鸭共育技术简介 1稻鸭品种的选择 稻田养鸭的品种不宜选择体型较大的肉食型鸭,应选择成鸭后的体重在1.5-2千克,抗逆性强的本地鸭或专用鸭,如吉林地区使用白洋淀鸭,黑龙江地区使用北极寒鸭、麻鸭、土鸭,广西地区使用本地麻鸭,江苏地区使用镇鸭一号,苏鸭等,这些均是抗逆性好、生活力强、田间活动时间长、喜食野生植物,同时生产出高产品的鸭肉,繁殖力强的中小型鸭。 2放鸭的时间 鸭的放养时间以鸭龄7—10天、水稻栽插后10天开始下田,即插秧缓苗后就可以放鸭,但放鸭的时间不要过早,过早鸭对秧苗损害大,也不利于秧苗扎根;过迟杂草长得快,鸭子难以除掉。如北方地区春季寒冷.小鸭对雨水敏感,鸭小抗逆能力差。因此为了保证鸭的成活率千万不能下雨天放。应在6月10日左右,个别稗草出来后.有2~3天好天时,上午10点放鸭。鸭在自然环境下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鸭放到田问后,一般不用人工看护。

3放鸭的数量 春季北方田间杂草出的晚,长得慢。因此根据头年田问出杂草的情况,一亩放8—12只。草多或放鸭时间晚,田间杂草出的多时多放。否则少放。放鸭时公鸭和母鸭的比例配成l:4,以便增强田间的活动能力。 4鸭的田间喂养 雏鸭刚入水稻田后的3周内,每天需补给雏鸭全价饲料2-3次,3周后每天或隔日补一些成鸭配合饲料,也可添喂秕稻、次麦等。以后根据稻田食饵多少决定少喂或不喂。 5田间防护设施 为了防御天敌的袭击或鸭子跑失,放鸭的池埂边用50厘米的细眼尼龙网或细铁丝网围起来,每公顷400米左右即可。围网的底部一定要封严,防止鸭跑失或有害天敌的侵入:为了防止强光照射和暴雨,在稻田的一角为鸭修建一个简单的休息、避难场所。 6田间管理 稻鸭田间管理没有特殊要求,育苗正常进行,插秧密度最少也得30厘米x20厘米以上,密度小影响鸭的活动和稻苗的生长。灌水管理上以浅水为主,但不能采取烤田等极端的断水方法。

稻蟹共育技术

稻蟹共育技术 一、水稻栽培技术要点1.施肥最好用腐熟好的农肥或有机肥每亩400~500kg,缺少有机肥的地区也可用化肥补充,施用量为常规施肥量的80%,用做底肥一次性深施肥。 2.移栽方式和密度 采用宽窄行交替栽插的方式,宽行行距12寸,窄行行距6寸,株距5~6寸,为了保证田间穗数,四周的边行要各加两行。 3.田间管理 养蟹田一般不追肥,除草剂要在插秧前使用,而且用药量要用常规用量的2/3,而且蟹对禾大壮敏感,千万不要用禾大壮。放蟹后最好不用农药,要在秧苗移栽前2~3d,对秧苗施一次高效农药,以防水稻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如果后期有虫害发生可适当使用阿克泰等生物杀虫剂来防治。 二、扣蟹养殖技术 1.扣蟹放入暂养池前的准备工作 蟹暂养池不能施用除草剂,禁用刺激性、挥发性化肥等物。放蟹前20d,施正常施肥量一半量的有机肥或农肥或化肥。在放蟹前15d,每1000m2暂养池用225kg对水泼浇消毒,

杀灭病菌和寄生虫。一般每公顷需投放扣蟹2万只以内。扣蟹进池前用4%食盐水或15ml/kg高锰酸钾溶液浸泡8~10min。长途运输购回的扣蟹不能马上放入暂养池中,应先在水中浸泡 3min,提出水面10min,如此反复3次,再放入暂养池中。 2.扣蟹暂养池管理 扣蟹暂养期间每天傍晚投小杂鱼1次,日投放量占蟹重的2%~3%,根据摄食量情况灵活掌握投饵量多少,暂养池缺水则补水。 3.放养后饲养管理 (1)饲料品种:河蟹是杂食性动物,饲料来源较广,常见的水生植物,陆生植物中大部分禾本科植物皆可食,谷实类(如煮7分熟的麦粒、玉米、稻谷等)、饼粕类、糠类均可。动物性饲料如螺类、屠宰场的下脚料、鱼虾类、蛆、蚯蚓等。除喂天然饵料外,还应补充人工合成饵料,以满足河蟹快速生长的需要。 (2)饲喂技术:投喂时应“四定”,即定时、定量、定质、定点。定时即早上8~9点、下午4~5点投喂。定量应依河蟹生长阶段、季节、具体气候而控制投喂量,不能忽饥忽饱,以投喂后4h吃完为宜,早上投喂量占1/3,傍晚占2/3。天然饵料以自由采食为主,平时人工合成饵料占蟹重的3%。阴雨天或高温天气少投放或不投放。定质为动植物饵料比例为

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技术 - -

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技术 摘要:中华绒螯蟹是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养殖品种,在养殖蟹中属上等之品,它具有肉嫩、黄多、油厚、膏肥,味道鲜美、风味独特等特色,且规格大,深受消费者青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合理利用本地区稻田面积和水域空间,我们从中华绒螯蟹是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养殖品种,在养殖蟹中属上等之品,它具有肉嫩、黄多、油厚、膏肥,味道鲜美、风味独特等特色,且规格大,深受消费者青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合理利用本地区稻田面积和水域空间,我们从2001年以来开展了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的试验、示范工作,现将稻田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稻蟹工程建设 1、稻田选择:稻田靠近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的田块,底质为壤土或沙壤土,稻田面积为1亩以上。 2、开挖蟹沟:在稻田四周开挖蟹沟,沟宽80-100厘米,沟深60厘米左右,开挖环沟的泥土主要用于加高、加厚、

加宽田埂,田埂高70厘米以上,宽50厘米左右,田埂要捶打结实,做到大雨大水冲不倒、不塌、不漏。田埂为斜坡形,其内坡比为1:3。 3、防逃设施:选用聚乙烯双层厚农膜,该膜表面光滑,防逃效果好,首先在田埂上开挖10厘米深的小沟,在小沟内每隔70-80厘米插细竹杆1片,并用细铁丝固定,然后用双层农膜套于细竹杆;开口一端农膜埋入小沟内,用泥土压紧压实,膜高60厘米左右,同时用细铁网包扎好进出水口,以防蟹外逃和天敌进入。 4、消毒杀菌:放蟹种前20天,每亩用80公斤生石灰兑水全田泼洒消毒,消灭病菌及敌害生物。 5、建造生物栖息地:放水后在环沟内种植一些苦草、轮叶黑澡、金丝鱼草,同时放养绿色细青萍及水葫芦,种植及放养面积占环沟总面积的30%-40%,作为蟹遮荫、躲藏、脱壳、栖息、以及提供植物性饲料。 二、稻田放养时间及数量 3月底4月初进行放养,亩放养250只,平均单重16克/只,稻田放养前蟹种用20毫克/升高锰酸浸浴1分钟进行蟹体消毒,或用3%-4%盐水浸浴5-10分钟。 三、日常管理 1、饵料投喂:稻田放蟹后每天晚7-8点用碎切后的肉质螺蛳、河蚌及植物性拂手瓜、马铃薯等在环沟内进行多点定位投喂,投喂量以食完为主,略有剩余为宜。 2、水质调节:保持田间水位及水流畅通,环沟内水深

稻田养蟹基础知识稻田养蟹原理

稻田养蟹基础知识稻田养蟹原理稻田养蟹基础知识稻田养蟹原理 【常见问题】稻田养蟹有哪些需要知道的基本知识? 【专家解答】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判断是否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关键是看是否有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缺一不可。因此该生态系统中除了已知的生物种类外,还必须有细菌、真菌等生物作为分解者。将螃蟹的粪便和动植物的残体分解成变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物质如水、无机盐、二氧化碳等。 (2)研究上述高效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目的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增大行间距使水稻的种植数量减少,但是透光好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养蟹后螃蟹吃稻谷虫等多种害虫,病虫害减少了,而螃蟹的粪便又成为水稻的肥料,因此水稻产量并没有明显减少。 (4)食物链的写法是: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最高级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指向捕食者。图中的食物链是:水稻rarr;稻田害虫rarr;螃蟹。 (5)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会随着食物链级别的升高其浓度逐渐增加,在此生态系统中由于螃蟹位于食物链的末端,因而其体内有害物质积聚最多,这就叫生物富集现象。 【补充】稻田养蟹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养殖方式。插秧时适当调整水稻种植的行间距,留出较宽的养蟹通道,使得稻田有较长的透光时

间。放养蟹苗后,稻田中的稻谷虫等多种害虫,成为螃蟹丰富的食物,而螃蟹的粪便又成为水稻的肥料,实现了稻、蟹双丰收,农民既节省了农药和化肥又生产了有机食品。网汤姆为探索稻田养蟹原理的你整理了《稻田养蟹基础知识稻田养蟹原理》一文。

稻田立体生态养殖河蟹(成蟹)技术

稻田立体生态养殖河蟹(成蟹)技术 摘要:稻田养蟹,好处很多。蟹能清除稻田杂草,吃掉部分害虫,促进水稻生长;而稻田又为河蟹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稻田养蟹可提高种稻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国稻田面积广阔,发展稻田养蟹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稻田养蟹提高经济效益 河蟹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一种珍贵的水产品,可以做成精美的菜肴。素有“河蟹上席百味淡” 之说河蟹经济价值较高,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养殖河蟹能充分利用各类水域资源,且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不毁田、无污染、千家万户都能养等优势。稻田立体生态养蟹能充分利用和发挥稻田的特点,节水节地进行水产养殖,不仅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对环境友好也是一种促进作用。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稻田立体生态养殖河蟹,在自然条件下可充分利用田中水草、腐殖质为主,嗜食动物尸体,也喜食昆虫,偶尔也捕食小鱼、虾食物等。 1稻田立体生态养蟹技术 1.1 田间工程建设

稻田养蟹水田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工业污染、进排水方便、保水性强的田块。田埂要求牢固,宽约1.5 米以上为宜。稻田面积大小不限,一般10 亩左右为宜,管理起来方便容易。进、排水口可用水泥管或塑料 管,管口用尼龙筛绢包扎,防止有害杂质进入本田中及河 蟹逃跑。田块四周选塑料薄膜或光滑耐用材料设围栏,塑料薄膜埋下土里10 厘米,上部高出地面50 厘米。外侧 用小木桩和铁线将塑料薄膜固定住。塑料薄膜不出现褶, 接头处光滑不留缝隙。 1.2 蟹苗投放 稻田养蟹以选择5 月底到6 月初投苗为宜,此时稻田已插完秧,有利于河蟹适应环境,可避免种地时损害苗种,提高蟹种的成活率。蟹种要求完整、健壮、整齐、 活动力强、无病,最适的苗种规格为80只/kg〜120只/kg, 一亩地一般投放8斤蟹苗。蟹种要求一致便于管理和投 喂。 放养的方法是:本地饲养的蟹苗运到后,稍做停留即可投放稻田;外地购进的苗种运到后,先适应5 分钟左 右,然后放到水中浸泡3 分钟,再取出放置 5 分钟,如此反复3 次,再把蟹苗分散投入稻田,使蟹苗适应水环境。 1.3 饲养管理 主要是饲料的投喂。河蟹是杂食性动物,饲料品种有

北方稻蟹种养技术要点

北方稻蟹种养技术要点 近年来,我国持续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更加重视环境友好、节约资源的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生产方式。北方稻蟹共生种养 技术模式可减少化肥和农药投入量,产出绿色生态水产品,不仅能够为市场供给高质量的 大米,更为农户增加了优质水产品收入,成蟹亩产可达25~30公斤,综合效益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明显。本文主要介绍北方稻蟹种养技术要点。 一、养蟹工程准备 一般在稻田内挖环状沟,环状沟与水田埂相距60厘米即可,根据水田面积大小可将 沟埂距离延长至80厘米,环状沟上口宽60厘米以上,沟深达到40厘米,下底寬25厘米 左右。 二、水稻栽培技术 1、缓控施肥措施 为了减少水稻生产中的施肥次数,避免频繁施肥造成水稻田内的养蟹水质的变化,防 止水中的氨、氮量过高而影响河蟹正常摄食和生长,可根据测土配方数据进行施肥,采取 一次性施肥方式,满足水稻正常生长对肥力的需求,在水田进行旋地之前,将底肥一次性 施入,使施入的复混肥的肥效在土壤中缓慢释放。具体施肥方法:旋地前,每亩水稻田一 次性施入复混肥50公斤,根据地利水平分可将底肥减少至每亩40公斤左右;分2次追施 蘖期,每次每亩施氮肥2至4公斤,可将稻田水中的氨和氮控制养蟹水质要求的合理范围 之内。 2、稻种选择方法 由于养蟹稻田需要采取一次性施肥和避免施用农药,所以对选用的水稻品种要求较高,首先应选择抗病力强、抗逆性好和抗倒伏的水稻品种,其次要选择商品性好和高产的优质 水稻品种。 3、水稻插秧方法 北方插秧时间为5月下旬至6月初。插秧方式采用边行加密、大垄双行栽培模式,改 变以往常规模式栽培的行距,将30厘米行距改为20-40-20厘米的行距,这样就弥补养蟹 工程占地减少的水稻穴数,并且到9月上旬大垄间有光照空间,改善了水稻田的透光透气性,利用环沟沟边加密、边行优势密插等方式,弥补甚至增加了水稻产量,实现了稻田养 蟹不减产的目的。 4、加强田间管理 ①巡田管理措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