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含解析)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含解析)

〖第4课宋明理学〗之小船创作

1.背景

(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2)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出现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

2.理学的兴起

(1)三教之间在相互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三教调和之风尤其盛行,“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2)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把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与佛教、道教思想结合,发展了儒学体系。

二、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

2.理学本质: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3.思想观点

(1)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2)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穷理方法:“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4.统治地位的确立

(1)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2)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明朝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

(1)理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理也”,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2)方法: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2.王守仁

(1)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

理。

(2)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史料一程朱坚认①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王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②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史料二“③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史料三“④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解读](1)史料一主要体现了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对天理的认识。①说明程朱认为天理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②说明王阳明认为天理在心中。二者虽然认为“理”的存在不同,但二者都承认“理”的存在与作用。

(2)史料二主要说明了程朱理学探究天理的途径;史料三主要表明王阳明探究“理”的方法。③④表明二者追求“理”之途径的差异。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对“理”的认识上,程朱与王阳明有何不同?有本质的区别吗?

【提示】不同:程朱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是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在心中,是主观唯心主义。二者没有本质区别;都承认理的存在,都为封建统治服务。

(2)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求“理”的方法上,朱熹与王阳明有何不同?分析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关系如何。

【提示】不同:①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深刻探究万物,明道德之善。②王阳明主张“致良知”,通过内心自省,恢复良知本性。

关系:二者都属于宋明理学的范畴,是宋明理学发展的两个阶段;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和升华;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不同点对理的具体认识“理”是世界的本原“心即理也”

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达到理的途径

“格物致知”,体验“天

理”

“发明本心”;“致良知”

相同点

内容

都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继承孔孟“仁”“礼”思想,认为

世界本原是“理”

实质

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

(“存天理,灭人欲”)

影响

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欲求,但对塑造中华民族

的品格起到积极作用

史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

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①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②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解读]史料阐述了儒学的发展与创新。①表明韩愈认为汉代儒学不同于先秦儒学。②表明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先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

[思考] (1)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

发展。

【提示】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史料二

①宋代文人室内生活图②贞节牌坊

[解读]①反映了宋明理学与人文精神。②通常是古时用来表彰一些死了丈夫长年不改嫁,或自杀殉葬的女性。

[思考]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图片史实现象出现的历史因素。

【提示】宋代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的探究精神同时也受到佛教禅宗思想影响,这些都深刻影响了宋代文人的审美,使它们更加追求空灵、含蓄、自然、平淡。

自宋代中期推行程朱理学以后,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指导下,统治者极力提倡女子守节,寡妇不能再嫁。

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方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这可以促进文明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消极方面:宋明理学强调尊卑等级、重男轻女以及重礼轻法等观念,轻视自然科学和个体自由,这对当时及后

世产生了消极影响。

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

(1)发展到思辨化的新阶段。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把儒学由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以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宋明理学与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伦理道德的形而上学;借鉴佛、道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吸收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课堂小结] (教师用书独具)

时空坐标答题术语

1.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

本原,强调格物致知,主张“存天

理,灭人欲”,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

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

的修养,主张“发明本心”以求

理,“致良知”等。

2.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

它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

恒性,维系专制统治,扼杀人们的

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

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

1.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有“三教九流”一说。其中“三教”指的是( )

A.儒、法、道B.儒、佛、道

C.儒、墨、法D.墨、佛、道

B[魏晋以来,中国儒学受到了来自佛道思想的冲击,唐宋时期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局面,其中“三教”指儒、佛、道三种思想。]

2.唐宋时期,我国思想界出现儒学复兴的运动,这一运动发生的思想背景主要是( )

A.佛教和道教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兴起

C.佛教、道教的传播冲击儒学的地位

D.汉唐儒学不能容纳佛教、道教

C[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学的地位,唐宋时期儒学复兴运动兴起,故选C项;佛教和道教思想只是在魏晋至唐兴盛,一直没成为正统思想,A项错误;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道教在东汉末年兴起,B项错误;D 项不符合史实。]

3.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的人是( )

A.程颢B.程颐C.朱熹D.王守仁

C[朱熹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他们主张通过学习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朱熹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他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朱熹这一做法( )

A.确立了理学的统治地位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实现了理学的世俗化

D.背离了传统儒学礼治思想

C[从材料信息可看出,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用“三纲五常”教育青少年,通过教育实现了理学的世俗化。]

5.董仲舒儒学思想和程朱理学在理论体系建构方面的共同特点是( )

A.借鉴外来思想,为我所用

B.继承先秦思想,亦步亦趋

C.吸收其他思想,糅合改造

D.历经多人探索,前后相续

C[汉代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两宋时期,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故选C项。]

6.中国古代某思想家基于“心即理也”的认识,他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

蔽”“发明本心”。这个人生活在( )

A.北宋B.南宋C.明代D.清代

B[根据“心即理也”“发明本心”可知这是陆九渊的心学,陆九渊生活于南宋,故B项正确。]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宋]朱熹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为天地”“为生

民”“开太平”等得出目的。第(2)问,根据材料二“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可得出,理学家要用“三纲五常”来维护社会秩序。

答案:(1)目的: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目的。

(2)追求:通过把“三纲五常”这一封建伦理规范、等级制度与天理结合起来,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和神圣性,从而要求人们遵守三纲五常,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高二历史第一单元复习学案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教案 一、单元线索:两条线索 一是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地位的变化以及内容的完善。 二是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专题考点·梳理】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孔子 (1)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2)思想: ①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a.“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 b.“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等级名分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 c.“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 d.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②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③教育思想:教学对象——“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实事求是、经常温习、要有恒心、学思结合。 (3)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老子 (1)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反映在《道德经》之中。 (2)思想: ①哲学思想: a.对世界本原的认识:“道”是最高哲学概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辩证法思想:老子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②政治思想:倡导“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3)评价:①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②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3.孟子 (1)地位: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2)主张: ①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观——“人性本善”。这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③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要求具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3)评价: 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指引与练习-最新教育文档

第4课宋明理学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一单元的第4课。《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对本单元的整体要求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的演变过程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的过程。宋明理学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宋明时期,儒学思想吸收佛道两教的长处,发展成完整的哲学体系,更加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并最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本课上承魏晋儒学的危机和唐宋三教合一的潮流,下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们对理学的反思和批判,在教材中具有突出地位。 二、学生分析 经过一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基本适应高中历史的讲述方式,基本掌握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也具有了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对儒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但是因为本课内容主要研究思想理论,所以比较抽象,部分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哲学知识作基础,所以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趣和难以理解。 针对上述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拓展资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加深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重点、难点 1、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确定理由: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是准确说明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发展的 前提和基本条件,也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知识能力目标的保证。 ●突破策略:利用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讲解,借助补充资料和巩固训练帮 助学生掌握。 2、难点: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确定理由:对于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理解,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所以需要学 生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方面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故定为难点。 ●突破策略:教师提供大量的资料,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自由发 言,互相补充,并由教师做总结归纳,体现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互动探究。 五、教学内容:

(最新)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导学案精品《宋明理学》(含答案)

第3课宋明理学 背核心语句 1.北宋二程兄弟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 2.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3.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记知识纲要 一、三教合一 1.背景 (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2.表现 (1)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②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③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 ①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②儒学大师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探究升华 ] 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和孔子。三人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学派,反映了隋唐以来的“三教合一”的文化现象。 “三教”是指哪三教?这种情况的出现对儒家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1)儒学、佛教、道教。 (2)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和冲击;促使儒学家融合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与进步,为程朱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程朱理学 1.形成 (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 3.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三纲五常的纲常名教,严重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和生活。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材P13“学思之窗”问题提示] 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方法有什么启发?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含解析)岳麓版

第4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历史背景 二、发展历程 1.程朱理学 (1)代表: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2)主张: 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②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2.陆王心学

1.地位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2.影响 (1)局限性: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进步性: ①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②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1.理学和心学及儒学的关系 (1)理学的出现,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对于过去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加以表达,用“理”代替了过去的“天”,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2)“理学”和“心学”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 2.王守仁心学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王守仁将一切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强调道德自律。 (2)实质:要用加强对封建道德信仰的办法,消灭一切反抗意识,让人们甘心服从封建统治。 3.全面评价宋明理学 (1)理学家们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品德,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以天下为己任,这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2)理学家们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诸如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怜贫恤寡、扶助乡里的社会道德,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的个人品格。 (3)三纲五常在理学的推动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天经地义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它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4)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高中历史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岳麓版必修3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2、“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履之中。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合作探究、解惑答疑】 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实质相同: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3)影响相同:a、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b、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2、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冋: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 “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哲学范畴不同: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 【考向调研】 1. (2016?北京文综?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含解析)

〖第4课宋明理学〗之小船创作 1.背景 (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2)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出现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 2.理学的兴起 (1)三教之间在相互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三教调和之风尤其盛行,“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2)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把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与佛教、道教思想结合,发展了儒学体系。

二、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 2.理学本质: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3.思想观点 (1)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2)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穷理方法:“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4.统治地位的确立 (1)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2)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明朝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 (1)理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理也”,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2)方法: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2.王守仁 (1)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

理。 (2)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史料一程朱坚认①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王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②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史料二“③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史料三“④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导学案-精选学习文档

第4课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习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预习与探究】 一、儒学的危机 1、背景 以来,社会动荡不安,、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2、影响 儒、佛、道三家在彼此反复辩驳中互相吸纳与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儒家学者的探索和思考 儒家学者为了重兴儒学,吸收和融合、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更新。 二、程朱理学 1、概念 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套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被称为“”。 2、代表 程颢、程颐和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 3、主张 (1)“”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体现在人身上就是。 (2)求“理”的方法:“”。 4、实质:客观唯心主义 5、统治地位的确立 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元朝将《》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思维拓展】想一想: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三、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的心学理论 (1)提出“”,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他的思想被称为“”。(2)提出“”以求理的方法,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2、明中期王守仁的心学理论 (1)背景:明朝中期,程朱理学逐渐失去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 (2)思想核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2023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5篇

2023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优秀5篇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设计篇一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 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 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 心学的理解。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第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第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第四,陆 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导入新课: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 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 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由此导入。 二、阅读指导: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 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相 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 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三、“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讲述了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要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4课 宋明理学课后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岳麓版高二

第4课宋明理学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训练点1儒学的危机 1.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有“三教九流”一说。其中“三教”指的是( B ) A.儒、法、道B.儒、佛、道 C.儒、墨、法 D.墨、佛、道 解析: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与儒学相互吸纳渗透,形成“三教合一”的潮流。 2.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成为一时代之学术”的是( C ) A.汉代学者 B.唐代学者 C.宋代学者 D.明清学者 解析:从材料中的“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判断应是理学,理学兴起于宋代。 3.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学家的思想影响,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治宋必始于唐。”这说明( D ) A.宋代学者崇儒风尚盛行 B.理学未能传承佛教思想 C.唐宋社会形成多元思想 D.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X,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学家的思想影响”,这表明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故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训练点2程朱理学 4.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C ) A.从辩证思维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5.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和人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提出“存天理,灭

人欲”,以此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朱熹这一理论的实质是( C ) A.加强文化专制主义 B.巩固儒家正统地位 C.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D.实行八股取士制度 解析:程朱理学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思想,主X先有理而后有物。朱熹强调理是万物本源,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X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理学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因此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 6.程颐在《程氏易传》中说:“天下之理一也,途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此处程颐所说的“理”( A ) A.包括宇宙间的普遍法则 B.仅指儒家伦理 C.与人的自然欲求相统一 D.源于人的内心 解析:由材料“天下之理一也……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可见此处的理指宇宙间的普遍法则,故排除B项,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与人的自然欲求相统一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理与心的关系,排除D项。 7.宋代理学家指出,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困厄万端;颜渊一箪食、一瓢饮,穷居陋巷,但他们化解了身处逆境引起的外感之忧,便自得其乐。这反映出宋代理学家( A ) A.重视人的内在完美B.反对人对物欲的追求 C.强调对物理的探究 D.忽视道德教化的作用 解析:“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困厄万端;颜渊一箪食、一瓢饮,穷居陋巷,但他们化解了身处逆境引起的外感之忧,便自得其乐”表明宋代理学家忽视物欲的追求而重视人的内在完美,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8.元史以前的列女传,可以说是优秀女性的集成。元朝以后就不同了,一是数量大增,《元史》收入了一百八十七个,《明史》则收入了三百零八个。二是这些女性基本上都是所谓“贞、孝、节、烈”的典型。这主要反映了 ( C ) A.理学影响了国家法律 B.妇女地位的大幅提高 C.理学思想的广泛影响 D.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理学影响到了妇女的日常生活,“贞、孝、节、烈”也均是理学的思想,材料体现的是理学思想的广泛影响,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其他各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高中历史高三一轮三第一单元第4节宋明理学(教案1)

第4节宋明理学 考纲要求宋明理学。 课标提示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知识体系】 1.背景 ①汉末:儒学权威性被严重削弱。②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③唐朝:皇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治。佛教、道教的发展,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韩愈和李翱将背离儒家传统的佛、道视为“夷狄之教”,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④北宋: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鼓励下,士大夫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2.含义 宋代形成理学,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汲取了佛、道中的有益内容,完成了更加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形成新儒学。他们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新"在何处?)。 3.代表人物 (1)程颢、程颐兄弟(北宋) 思想主张:①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理学的核心思想).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也,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③发挥“仁”的学说.认为天理的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把仁、义、礼、智、信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2)朱熹(南宋) 思想主张:①“理气论”。认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主张先理后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也是天理的反应,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去人欲.②修养论。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仁”是爱心和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应强烈的有社会责任感。③政治理论: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正君心”。④为“四书"做注解。《四书章句集解》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成为理学的经典。 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3)陆王心学 陆九渊(南宋):心学的开创者,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去寻找,求“理"的方法就是进行内心反省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课 宋明理学教案(含解析)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第3课宋明理学 [学习目的] 1.知道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儒学面临的挑战,理解宋明时期儒学开展的原因。 2.理解并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并比较其异同。 3.认识宋明理学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等的深远影响。 一、三教合一 1.背景 (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2.表现 (1)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开展。 ②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外乡化。 ③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 ①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②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形成 (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鞭挞佛道的活动。 (2)形成: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交融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 二程朱熹 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后有物理之源在于天理

(1)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束缚了人的思想。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根据的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 (1)哲学观: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万物都在心中。 (2)认识论: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2.明朝:王阳明 (1)背景:明朝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锋利,社会动乱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地位:心学的集大成者。 (3)主张 ①哲学观: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②认识论: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影响 (1)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2)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点拨]理解“三教合一〞 (1)三教合一并不是三教互相交融而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三教合一〞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以及儒家思想的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考虑1]“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中的“理〞和“气〞各指什么?朱熹认为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高中历史教案- 宋明理学-名师

岳麓版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第一单元 第4课《宋明理学》 重庆外国语学校王文君 课程基本信息

列举宋明儒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二年级新教材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4课。上承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下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最高峰,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本课是新课标出台后首次入选中学教材的新课,涉及很多哲学概念,是儒学理论化、抽象化的重要阶段。本课的核心是理学的内容,以及理学出现的背景及影响等。 【学情分析】 上课对象是鲁能巴蜀中学高一年级的理科生。本课是高二历史的内容,所以学生可能对儒学的基本发展历程了解不够深入。同时,宋明理学作为一堂哲学史课程,自身知识难度大,哲学概念多,内容相对枯燥,但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儒学产生和发展的大致历程,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理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对于学习哲学史具有一定的优势。 【教学目标】 通过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其思想发展脉络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如“二程”、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分析宋明理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宋明理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了解中国古代的优秀思想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宋明理学的内容。 【教学难点】 对哲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比如“理”、“心”、“格物致知”、“发明本心”、“致良知”。 【教法学法】 教法:讲述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 【教具】 多媒体课件

第4课宋明理学说课稿

第4课宋明理学 我说课的课题是《_》,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 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川 《文化发展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的第四课。本 课在第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儒家思想在此阶段 的发展,最终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对以后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中占有较为重要位置。自 2007年新课改高考以来,全国共考过 17 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山东2道选择题,0道简答题。具体题目是 4. (2012 •海南单科卷-6)宋代理学 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 A •“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C .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首先排除 要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关系:生,仁也。易错选 C 项。 综上,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难点:对比理学和心学的异同;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宋明理学和批判地继承这种文化思想。 四、 教学目标分析: 了解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其思想发展脉络,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正确认识宋明理 学及其在中国古代 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 一定社会状况的产 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分析宋明理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 继承的意识。 了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宋明理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通过学习培 养学生热爱祖国 文化的思想意识。 第二部分: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教授的学生是普通高中高二的学生,学习兴趣很高,但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这节课的第一个 特点,就是知识是学生初中阶段没有接触过的,对学生的接受能力的挑战也远远要高于其他的教学内容。 另外,宋明理学有着哲学层面丰富的内涵。可是学生在学这一课的时候,还没有学习到政治的哲学方面的 内容,所以无法提供跨学科知识的资源。它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在学科能力的培养方面,宋明理学家们的 作品中文言文表述非常多,如果用大量的文言文引述的话,学生肯定是难以消化。第四个方面,在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方面,宋明理学可以说是良莠并存,对于现在中学生的心理年龄和他们的知识储备来说,是难 以把握和取舍的。因此,教学中应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第三部分:教学策略与教法、学法 要用感性来破解概念,以生活来走进历史,深入浅出,用浅显的事例来解释深刻的哲学道理。这一切 的一个前提就是要让学生来参与其中。 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以阴成万物。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B .孟子的仁政思想 D .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BD 项;题干认为“阳生万物”,而何为“生”呢? “生,仁也”,其主 A 项正确;如果对“阳生万物、阴成万物”不能正确解读,及把握内在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三教合一 1.背景 (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2.表现 (1)魏晋南北朝 ①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②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③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知识点拨]三教并重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文化互补的重要性。 二、程朱理学 1.形成 (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2.思想主张 (1)北宋的程颢、程颐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2)南宋时期的朱熹 ①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误区警示]宋代是理学的奠基时代,但在整个宋代,理学并未取得统治地位,从元朝开始才被统治者确定为统治思想,明代成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 三、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 (2)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背景: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主张 ①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②吸取佛教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③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 (3)评价 ①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②其“知行合一”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误区警示]理学是儒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体系,是儒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非独立于儒学之外的新的哲学流派;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也并非独立于理学之外的新哲学。 主题一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1)世界的本原: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2)认识论:在把握“理”的方法上,通过强调“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运用各种知识去体会事物内部的“理”。 (3)人性论:在人性论上,主张在“天理”与“人欲”发生冲突时,应该“存天理,灭人欲”。2.程朱理学的特点 (1)使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 岳麓版必修3

第4课宋明理学课案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自主学习】 1、面对儒家思想受到道、佛两教的冲击,唐宋儒学大师的态度是 A、放弃儒家思想 B、坚持以儒家思想为本,吸收道、佛两教思想加以完善 C、以佛学为主,吸收儒、道思想,形成一种新思想 D对儒、道、佛三教平等对待 2、关于宋代理学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既阐述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和治理国家的思想 B、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C、把握理的方法,就是凭空想象,无需接触世间万物 D、理是先天而存在的 3、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此话主要是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人们的言行,压制人民的反抗 B、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C、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D、为了规范普通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4、关于陆王心学的评述,正确的是 A是对程朱理学的否定 B把握“理”和求“理”的方法与程朱理学是一样的,即格物致知 C、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 D、良知靠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 5、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哪一叙述?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6、“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都是从哪种理论而来的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宋明理学 D、佛教 7、佛教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 A、儒家思想是整个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一直能够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儒家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8、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世界万物的本原 B社会发展的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人的情感、感受 9.宋明理学的建立: A、力图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能继承孔孟正宗和治理国家 B、一开始就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4课 宋明理学 作业:2 Word版含解析

[随堂检测] 1.柳宗元说:“浮屠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 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 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 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 D.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解析:选D。唐朝佛教没有取得统治地位,也没有成为正统思想,只是佛教的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A、B项错误;柳宗元主要是说明佛教和儒学的一致性,没有提及儒学的弊端暴露,故C项错误;“浮屠”指佛教,“与《易》、《论语》合……不与孔子异道”说明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故D项正确。 2.“一棵树生长出来,它的基本特性,在此树前早已存在。所以,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比如马生牛,断无此理。”这段文字所体现的思想是() A.“理在事先”B.“发明本心” C.“万物皆生于两”D.“理在气中” 解析:选A。从材料“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可见其认为理早于事物存在,故A项正确;“发明本心”强调内心的反省,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B项错误;“万物皆生于两”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阴阳二气,与材料认为“理”是世界本原的说法相冲突,故C项错误;“理在气中”的观点实际上认为气(物质)早于理而存在,与“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不吻合,故D项错误。 3.著名作家曹聚仁在谈到宋明时期两位儒学大师时,曾经这样比喻:第一个人,看见敌机来了,他会教弟子爬到书架上翻查飞机种类、性能以及防空方法;第二个人会让弟子闭目静坐,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不为机声所慑。“第一个人”是() A.朱熹B.陆九渊 C.王阳明D.董仲舒 解析:选A。此比喻意在说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认识论的不同,程朱理学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符合第一人的举动,故A项正确;陆王心学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符合第二人的举动。 4.中国哲学史上有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下列思想家中最可能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A.墨子B.孟子 C.朱熹D.王守仁 解析:选D。从材料“心之体”、“意之动”、“良知”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心学,王守仁属于心学的代表人物,“致良知”是其观点,故D项正确;A项是墨家创始人,B项是早期儒家代表人物,C项是程朱理学代表人物。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4第4课宋明理学课时检测夯基提能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4课宋明理学 (建议用时:25分钟) 一、选择题 1.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 A.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B.儒学出现危机 C.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道教的发展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教合一的认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从“亦官亦隐”“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援佛入儒”可知唐朝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2.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提出“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理也。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以此倡导( ) A.人性本善B.人们自觉遵守儒家伦理 C.格物致知D.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解析:选B。材料没有涉及人性论,故A项错误;材料中二程把儒家伦理道德等同于天理,从哲学角度论证了儒家伦理道德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方法论,故C项错误;“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属于心学思想,二程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故D项错误。 3.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其说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 ) A.“理”是世界构成的本原 B.三纲五常是先天存在的衡量标准 C.“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D.“理”在社会实践中就是三纲五常 解析:选D。“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说明“理”是世界构成的本原,但这只是作为立论的基础而非核心,故A项错误;“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说明三纲五常是“理”的体现,故B项错误;“各得之以为性”说明“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但这只是为后面的结论做铺垫,故C项错误;“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说明“理”在社会领域就表现为三纲五常,故D项正确。 4.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

高中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4课 宋明理学课后习题(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4课宋明理学 课后篇巩固探究 学业水平引导 1.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A.佛教取得统治地位B。儒学出现危机 C。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道教的发展 ,又虔诚礼佛”“援佛入儒”,可知唐朝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2。“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这评价的应是( ) A。荀子思想 B.董仲舒新儒学 C。宋明理学 D.汉初“无为而治” ,又与社会、人生相联系的,以道家及宋明理学最具代表,比较各项可知C项正确. 3。宋代有一个“程门立雪”的故事,讲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A。天人感应B。“天理” C.因果轮回 D.修炼养生 ,提出了“天理"的主张,故B项正确;A项是汉代董仲舒的主张;C项是佛教理论;D项属于道教思想. 4。“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官职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究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浃洽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D。致良知 ,道理方浃洽通透”。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因此,正确答案是A项。 5.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 A.董仲舒B。朱熹 C.陆九渊D。王阳明 理学体系.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理学家对妇女“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言论由此而发。本题中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朱熹。 6。“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我国古代一著名思想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他最有可能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老子D。王守仁 ,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是“天理”,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私欲,回复良知的本性,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这符合王守仁“致良知”的观点,故D项正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