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宋明理学的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的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的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一种重要思潮,形成于宋朝和明朝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朱熹和王阳明。宋明理学强调以理实行、以心证道,认为人的心性本善,通过自觉的良知和明辨是非来实现道德修养和天人合一。其核心观点包括“致良知”、“格物致知”和“心学”。

1. 致良知:指人内心的良知是能够判断是非的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通过倡导致良知,以良知为导向行事,可以实现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升华。

2. 格物致知:表示要通过观察事物本体的本质,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和规律,从中领悟道德和真理。通过“格物”可以明了道德的原则和规范,从而实现对道德的认识和修养。

3. 心学:指通过直接对自己内心的反省和认知来达到对道的认识和把握。心学认为人的心中本具有天理的本体,只要通过反省和悟性的触动,就可以直接认知到天理的存在和觉悟。

宋明理学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教育、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有着重要的贡献。

宋明理学

第七章:宋明理学片论 1.李的思路在于:宋明理学更接近康德——将伦理提高为本体,以重建人的伦理本体哲学。——无沦是“无极”“太极”“理”“气”等宇宙观世界观,实际上都只是服务于建立这个伦理主体。 2.宋明理学在其整体行程中,大致可分为奠基时期、成熟时期和瓦解时期。张载、朱熹、王阳明是三个时期的关键代表。以下分述: 奠基时期(伦理学上升到宇宙图式,“气”对存在的解释与“性”对社会秩序及其改善的分析。) 1.宋明理学相对于从南朝到韩愈的区别在于,后者仅从社会效用、现实厉害排佛,而理学是入室操戈。 2. 释道两教的这两大特点(个体修炼和讲求宇宙论认识论)正是宋明理学借以构造其伦理哲学的基本资料。——即理学相对传统儒学,完善了个体修炼与宇宙论两方面。——宋、明、清历代编纂的《近思录集注》《性理大全》(性理精义》,一开头总要大讲一通理、气、无极、太极之类的宇宙观,这是为了引出主题,即重建以人的伦常秩序为本体轴心的孔孟之道以建立世间秩序。 3.周敦颐《太极图说》就从道教的宇宙论引出中正仁义与立人极。——开始把儒家的现实伦常要求与道教的宇宙图式连结起来,企图为宇宙论过渡到伦理学(人世规范)搭上第一座桥梁。 4.周敦颐的内在逻辑:本体论(自然本体)→宇宙论(世界图式) →人性论→认识论→伦理学(回到本体论) 亦即是“寂然不动”(无极、本体) →“感而遂通”(阴阳五行、太极) →“思”(认识) →“纯然至善”(伦理) 5.邵雍比周敦颐更明白地表现为宇宙时空图式论者:要求以“天下之物”所具的“理”与人的“心”“性”联系统一起来,化为一体。 6. 周、邵都不过是开端发引,真正为宋明理学奠定基础的,是提出“心统性情”、“天理人欲”、“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和《西铭》这些宋明理学基本命题和基本原则的张载。 7.张载的内在理路是:通过肯定感性世界进而肯定世间秩序。从而应对佛教的涅槃。——因此张载的学说都应从这条线理解。

宋朝儒家理学思想

宋朝儒家理学思想 宋朝是我国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理学。 宋明理学: 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1、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 ①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②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2、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①代表人物: 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即北宋五子; 南宋:朱熹、陆九渊; 明代:王阳明。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 ②主要派别: 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 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理学与唐以前儒学尊《五经》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四书》成为尊信的主要经典。价值体系和功夫体系都在《四书》。《六经》为粗米,《四书》为熟饭。理学的主要根据和讨论的问题都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紧密相关。 ③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

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 宋明理学的特点: 1、首先是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家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例如“太极”、“天理”、“心”等,从而使传统儒学的道德信条式的语录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其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特别强调义理,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 3、再次是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例如吸收禁欲主义思想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理学的产生: 1、历史条件: 学术界的权威看法是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等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中的观点。他们认为:“在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势力的递嬗,庶族地主取代身份性地主的统治地位; 农民战争对财富平均的新要求; 民族矛盾的尖锐; 这些构成了宋明理学所由产生的政治条件。经学笺注的没落;佛学与道教思想的渗透;科学技术的发展; 这些构成了宋明理学所由产生的学术思想条件。宋明理学就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这些历史条件下孕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统治思想。 还有学者认为,理学的产生与上述政治、学术思想无关或关系不大,主要原因应是北宋建国八十年后,在政治上,皇帝绝对集权或专制,对外屈膝苟安,兵变与农民起义频繁,上

宋明理学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宋明理学 主备人:陆亚芹审核人:潘金元【目标要点】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主张 【预习指引】 1.概述宋明以前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2.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3.概述朱熹及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探究通道】 一、背景——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受到严峻挑战。但儒学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兼收并蓄,开创了新局面。 2.隋唐时期: 儒学发展更辉煌。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在融合的趋势中向理学发展。 3.宋代: 出现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二、宋明理学的代表和思想主张 1.理学概念:理学是儒、道、佛三家学说思想融合的产物,以“理”和“天理”为核心,更具理论化、思辨化。 2.程朱理学 (1)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2)二程的主张: 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理学的核心思想)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发挥孔子“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3)朱熹的主张: ①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4)程朱理学获得理的途径:格物致知 (5)影响: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对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思考探究: (1)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2)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3.陆王心学——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把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1)陆九渊——南宋理学家。 ①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②提出“发明本心”(发:产生于;明:懂得;本心,自己的内心)是求理的方法,反对“格物致知”。 (2)王阳明(王守仁)——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①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思考探究: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有何不同?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2.积极:

简述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

简述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发展脉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一、宋代理学的发展 1.陆九渊的兴起 陆九渊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心学”思想,主张“童心论”,强调人的本心是不变的,是万物的本源。 2.王守仁的兴起 王守仁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阳明学”思想,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成为南宋时期理学的中心人物。 3.朱熹的崛起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理学”思想,将儒学发展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四书五经”、“八字命理”等。 二、明代理学的发展 1.王阳明的兴起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阳明学”思想,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成为明代理学的中心人物。 2.张载的兴起 张载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天体运行论”和“吾心即宇宙”等思想,将哲学与宇宙观结合在一起。 3.朱熹的批判 明朝中期,朱熹的理论受到了王安石、苏轼等人的理论的批判,

他们对朱熹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提出了“格物致知”思想,将哲学发展为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宋明理学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宋明理学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 了中国哲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2.宋明理学对现代哲学的影响 宋明理学的发展也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中 国现当代的哲学,宋明理学中的思想资源被广泛地运用到了现代哲学 研究之中。 拓展: 除了以上简要介绍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进一步拓展宋明理学的相关内容: 1.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 宋明理学中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中,这些思想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思想,也为现代 哲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2.宋明理学的方法论 宋明理学中的方法论主要体现在“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等思想中,这些思想通过实践和反思,探究了真理;在方法论上也提供了 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宋明理学的历史地位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思想史》期末作业及答案

《中国思想史》期末作业及答案 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思想学 一、填空题: 1、由周敦颐开创的濂溪之学,张载开创的关学,二程开创的洛学,以及南宋朱熹开创的闽学,被后人称为濂、洛、关、闽,是宋代理学的四个著名学派。 2、北宋初期,理学的先驱人物有胡瑗、孙复、石介等,他们昌明儒术,注重经书“义理”,旗帜鲜明地反佛反道,为理学思想体系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被称为“宋初三先生”。 二、改错题: 1、北宋王安石设立经义局,训释《诗》、《书》、《春秋》三经义,对儒家经典重新作了训释,“天下号曰新义”,这就是《三经新义》。 答:北宋王安石设立经义局,训释《诗》、《书》、《周礼》三经义,对儒家经典重新作了训释,“天下号曰新义”,这就是《三经新义》。 2、南宋朱熹同时,出现了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想家,他们分别为永嘉学派和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答:南宋朱熹同时,出现了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想家,他们分别为永康学派和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 三、名词解释: 1、宋明理学(道学、宋明新儒学)。 2、北宋五子。 3、《太极图说》。 4、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5、一物两体。 6、关学学派。 7、荆公新学。 8、耦。 9、剥落。 10、简易功夫。 11、鹅湖之会。 答:1、宋明理学(道学、宋明新儒学):两宋时期兴起了理学(有的又叫道学)。宋代理学讨论的主要是以“性与天道”为中心的哲学问题,也涉及政治、教育、道德、史学、宗教等方面的其他问题。宋代理学是汉唐以来儒、释、道从鼎立到相互作用,然后逐步趋于合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批的学者、思想家先后崛起,在当时三教合流的大潮流下,主动地以传统儒学的理论作为基本框架,以是否有利于纲常名教作为价值尺度和取舍标准,对佛、道的思辨哲学进行深入研究,在批判、吸收佛、老某些思想资料的基础上,以理学为形式使儒学得到复兴,并逐步取得了学术统治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官方意识形态。理学起于北宋,经南宋进一步发展,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国学(张忠奎老师讲解部分) ■理学建构 ■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一、理学建构 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为精致、最为完备和理论体系。它是儒、道、佛三大思想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时期的新综合。 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两家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 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理学的产生和形成并不是偶 然的,而是有其成熟的历史条件。 理学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自汉末以来,国事纷乱,道德颓丧。即使未读史书《三国志》,熟悉三国故事者对此也会有感同。唐代虽然是中国历史上最鼎 盛的朝代,但人伦破败,世风日下。单以唐代王室为例,荒淫 无耻,乱伦败德,父子兄弟相残,层出不穷。唐宋之际,异族 崛起,列国纷争,史称“五代十国”,各少数民族的道德观念也 渗透到汉文化之中。总体上说,这段历史时期中国在文化上处 于纲常松弛,道德式微的状况。理学的产生,出于儒家学者革 除时弊,拯救文化,整顿人心,重树人伦与儒家价值,重建儒 学道德形上学的主观努力。对于理学家忧国忧民忧文化的忧患 意识和担当意识,我们应该充分予以肯定。

1.周敦颐、邵雍是理学的开创者,对后来的道学、心学、气学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2.程颢、程颐兄弟是道学的奠基者,朱熹则集其之大成。 3.陆九渊是心学一派的创立者,王阳明则集其之大成。 4.张载既是气学的开创者,又是道学的开创者。经王廷相、吴廷翰、方以智等人的发展,至明清之际的王船山而集大成。 道学、心学和气学,三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都是儒学如何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存在与发展,特别是如何确立儒家学说的正 统地位和落实儒家思想价值。对此,三派哲学的解决方式和侧 重点不同。其中,道学侧重于从哲学上论证儒家伦理纲常的永 恒性和至上性,在实践上强调对于儒家伦理纲常价值的认识和 内化;心学侧重于说明道德的内在根据与道德主体性,在实践 上强调道德的外化和践履。气学的立场则接近于道学,但在哲 学论证的方式上又有自己的特点。 二、三教合一 进入封建社会中期以来,儒学与佛教、道教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出现了“三教合流”的局面。三教合流,又有“三教合一”的说法。 “三教”即指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合流”大意指宋明以来, 儒教、道教、佛教三家思想相互影响,融会贯通。三教合流,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达到了顶峰。 三教合流的特点: 第一,作为社会的意识力量,儒、道、释各有影响范围,可以

宋明理学

第五单元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年~1368年) 【阶段特征】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基本线索】 文化方面(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儒学的困境和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的困境: ⑴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原因:一:战乱。 二:儒学自身的局限,缺乏关于命运的解释。 三:佛教道教的冲击。 四:统治者把持全部大权,腐朽,人们对儒学的说教失望。 ⑵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直接冲击着儒家地位:道教的兴起尤其是佛教的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⑶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隋唐时期在国家分裂了近三百年以后重新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于统治阶级重视文治的政策,对儒、佛、道都予扶持,儒、佛、道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儒学的官方地位进一步削弱。同时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附:佛教的发展: 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由中亚传入中国。 东汉明帝排使臣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明帝要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并为他们修建了白马寺。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历代皇帝也有不少大兴佛教的。如南朝梁武帝三次出家,杨坚、武则天都曾兴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切近人们对自身、对现世的思考和关怀的理念。如宣扬“天堂地狱”、“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观念,号召人们忍受苦难,到来时寻求幸福。 道教的发展: 东汉末年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 魏晋南北朝时,道教成为为统治者服务的宗教。 唐朝皇帝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地位很高。 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为许多在世俗权力角逐中失意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火的普通民众所信奉。——王朝的短暂与分裂,使得人们饱经战乱之苦,从而逐渐对所谓的“君臣”秩序失去信心,转而求神拜佛、炼丹成仙,以求精神解脱,来世幸福。 2、儒学复兴运动: 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学家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他们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力图建立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 ⑴唐中后期:韩愈和李翱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①韩愈:激烈反对佛教和道教,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道统:儒家思想的“仁义道德”) ②李翱: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⑵北宋时期: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鼓励下,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①主张:推崇“尊王攘夷”,批评唐代政治,指出其根本弊端是不重儒家的纲常伦理。 认为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②影响: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理学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

宋明理学的影响

宋明理学的影响 导言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学派之一,它起源于 宋代,达到鼎盛时期于明代。宋明理学对中国古代哲学、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本文将探讨宋明理学对中国历史与文化带来的影响。 1. 宋明理学的基本原理 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儒学,主张以德治国、以礼行事, 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重要性。同时,宋明理学强调心性的修养,认为通过修养心性可以达到涵养德行和实现自我完善的目标。这些基本原理贯穿于宋明理学的各个方面,并对中国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宋明理学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宋明理学对中国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代的理学家程 朱理学成为当时官方的政治哲学,影响了皇帝的决策和国家的治理。宋明理学强调君主的德行和仁政,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

则、恪守道德,以实行良好的统治。这种思想对后来的中国君主有很大的启示,影响了中国历代政权的治理方式。 3. 宋明理学对社会伦理的影响 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明理学主张以礼治国、以道德养人,强调个人应该秉持良好的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感。这种观念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传播,并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和社会伦理。宋明理学的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塑造了中国人民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4. 宋明理学对教育的影响 宋明理学对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儒学家,他们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提倡教育应以培养人的德行和道德为中心。这种观念受到明代继承和发展,明代建立了完备的科举制度,大大推进了教育的普及和提升。这种注重德育和教育普及的观念在中国教育中一脉相承,为后来的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宋明理学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是中国明代思想家朱熹和王阳明所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被称为“宋明理学”。 1. 心学:心学,又被称为“阳明心学”,是王阳明所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心学强调人的内心意识对于道德行为的决定作用,认为人之本心即为善,只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干扰而偏离了本心。修养心性、悟道德、实践善行是心学的核心。 2. 心即理:心即理是坚持一元论思想的中心观念,即认为人的心和理念是不可分割的。心指的是人的主观意识和心灵活动,而理指的是客观规律和真理。宋明理学认为心即理,即人的心和理念是与天地万物相通的,通过心性的改造和修养可以达到与道德理念的一致。 3.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宋明理学强调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它认为人应该将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来验证知识的正确性。只有在实际行动中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并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 4. 性即善:性即善是宋明理学的核心主张之一,即人的本性即为善良。人的心性本身具有善良和正直的本质,只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干扰和误导。因此,通过修养心性和回归本心,就可以实现善行和道德的体现。 5. 致良知:致良知是宋明理学倡导的一种悟道德、认识真理的能力。良知指的是人的良知或本能感觉,它是人的心灵中具备

辨别善恶的能力。通过修养心性、回归本心,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从而实现对道德真理的认识和实践。 6. 知行合道:知行合道是心学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指的是将知识与行为结合,实践与道德一致。只有将道德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道,实践道德的真谛。 7. 理气论:理气论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学说之一,它强调了理和气之间的关系。理指的是客观的原则和规律,气指的是事物本身的具体形象和特性。理气论认为,理是因气而存在,而气则是理的具体体现。只有理气相合,才能形成完整的事物。 总之,宋明理学是中国明代哲学家朱熹和王阳明创立的一种哲学体系,强调心性修养、知行合一、性善思想等,主张通过回归本心、达到善行和道德境界。这些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宋代理学

略说宋代理学一二 两宋时期,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巅峰,义理之学取代章句之学,成为宋学发展的重要特点。创立于北宋中期,综合吸收佛、道思想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与创新的理学,逐渐发展壮大,并在南宋后期上升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数百年之久。 宋代理学使儒学遗产重获方向并恢复元气,它确应被称作新儒学。在其形成期,曾被从不同的侧面给予过其他几种名称。根据它最杰出的北宋先驱者程颐及其集大成的领袖朱熹,它被称作程朱学派;根据意为“原则”和“推理”的“理”这个词,它又被称为理学,因为它的学说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理永存于万事万物之中,而且推究可致。总之,这些概念之间没有太大差异,大都是可以互相替换的。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存在着一种支撑这种事业成败与否的无形的精神文化气质。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现象,理学对当时的经济、政治、科技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宋代辉煌灿烂的科技成就,与宋代理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我就简单谈谈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及其理学对当时科技发展的影响。 宋代理学是宋明理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首先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加以阐述。 一、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来看,晚唐古文运动是宋代理学产生的“活水源头”。 晚唐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巨大冲击,面对佛、道的挑战,韩愈等人提倡运用儒家的“正义”、“道统”抗衡佛家的“法统”,以此构建儒家的心性学说及修身理论。他们打着“复古”的旗帜,主张恢复孔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用儒学取代佛、道,晚唐古文运动应运而生。 北宋建立后,构建儒家的心性学说与修身理论成为宋儒孜孜以求的目标。北宋庆历年间实行了以儒家思想为理论依据的改革即“庆历新政”。在庆历新政中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依据“儒学”精神特别是“六经”的精神在全围办学、讲学。与此同时他们积极发挥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对抗佛、道二教的出世思想,反对把儒学凝固化、神学化。在此背景下,一些著名的知识分子要求对儒家经典进行新的解释,这些为儒学的复兴开创了全新局面。在此之后,北宋五子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凭借各自对儒学的理解建立了不同的思想体系。他们有许多共同点:第一,确立了“理”为宇宙万物本质的本体论哲学观,突出强调“理”为万事万物的最高存在;第二.在道德修养方面,重建以儒家心性论为核心的道德形而上学;第三,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被重新定位,即通过主观的努力(主要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实践)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标志着理学的产生。因此,晚唐古文运动是宋代理学产生的“活水源头”。 二、从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来看,宋代理学是宋代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1、商品经济的大发展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这是宋代理学产生的现实沃土。两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两宋时期不仅有开封、杭州等繁华的商业大都市,而且出现了大量的镇市和乡村集市。同时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商业联系也不断增强,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纸币开始流通。这些都表明宋代商品经济比以前更加繁荣、发达。商品经济的大发展酝酿着理论形态的转型,传统儒学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客观上要求儒学更多地关注现实、研究现实而非名物训诂,这就是“经世致用”思想。理学起于北宋,盛于南宋,学派众多,异彩纷呈,这本身就是儒学“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决定。因此,商品经济的大发展是宋代理学产生的现实沃土。 2、从文化相对统一到偏安一隅,人们渴望用思想上的“大一统”实现国家的“大一统”,这是宋代理学产生的迫切需要。北宋实现国家的相对统一,开国君王虽励精图治,却没有完成国家的完全统一。在完成国家相对统一的过程中,北宋王朝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强中央集权,

宋明理学的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的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成立于宋朝,发展于明朝。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通过研究理、心、人的关系来探索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在宋明理学中,有一些关键的概念和术语,如“理”、“心”和“性”,它们对于理解这一学派的思想体系至关重要。 1. 理 在宋明理学中,“理”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这一学派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包含了宇宙中的客观原理和规律,也就是客观存在的本体,是一切事物真实本质的总和。理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是不变的真理。 理的研究对于认识世界和人类行为的规范具有重要意义。在宋儒的理学中,理被分为道德理和自然理两个层面。道德理是关于人类行为和道德规范的原则,自然理则是关于世界万物运行的原理。 2. 心 心是宋明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在这一学派中,心是人类思维、情感和意志的源泉,也是探索道德境界和实践的基础。 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心被视为主体意识和思维的中心,是人类形成认知和判断的基础。另一方面,心也是人的情感和意志的源泉,是塑造人的品德的所在。 3. 性 性在宋明理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人天生具有的本能品质和特点。性是一个固定、不变且普遍的实质,它决定了人的本质和天赋。

在宋明理学中,性被分为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理性是人的智慧和思维能力,意味着通过理性追求道德境界和真理。感性则是人类情感和欲望的源泉,需要通过修养和教育来调和和约束。 4. 公心 在宋明理学中,公心是指个体对公共利益的忠诚和奉献。公心是儒家伦理观念的核心之一,体现了个体与社会、家庭和国家的关系。 公心的培养是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的。一个人若能发展出公心,就会在行为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关怀和社会的责任感。 5. 守常 守常是宋明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强调个体要遵循道德法则,秉持正直和廉洁的行为准则。 守常的含义是依据原则和伦理规范来判断和行动,而不被功利和私欲所左右。只有坚守常道,个体才能达到全面的人格修养,同时也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结语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哲学的重要分支,通过对“理”、“心”和“性”的研究,探索了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在这一学派中,公心和守常成为人的行为的重要准则。宋明理学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当代的道德伦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文化:“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层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要导出美、善、德行之义。“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3.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4.文化的四层结构:(一)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二)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三)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四)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5.宗法制:所谓宗法,即宗族之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明确亲疏、尊卑的一种等级制度。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6.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广义的“长子”是指排行最长的子女,换言之长女也可能包括在内,狭义的则只包括儿子,女儿的继承顺序较儿子后,甚至没有继承权。一些母系社会中则是由长女拥有优先继承权。 7.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即今人所说的分封制。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8.宗庙祭祀制度:宗庙是帝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祭祀祖宗的处所。宗庙祭祀制度是为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统治阶级利用宗法制度,通过祭祖,把宗族心理升华为阶级意识,从而有效地巩固和强化了现实的统治秩序。 9.家天下:由夏朝的禹首创,在禹之前都是实行禅让制。而在禹之后,禹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于是便有了家天下的说法,是世袭制的开始。“家天下”就是采取“世袭制”的社会制度,具体就是父传嫡长子。 10.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11.儒法合流:儒家法律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流思想,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倍受专制统治者的青睐。然而,在先秦时期儒家法律思想倍受冷落而法家思想大行其道,直到秦二世而亡,警醒统治者,重新起用儒术。经过这一历史周折,统治者认清了儒学优势与弊端,同时取法家所长补儒家所短,儒法结合,最终形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12.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观点。最早出现自道家典籍《庄子·天下第三十三》,后被儒家所继承,其含义指的是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内圣”,即将道藏于内心自然无为;“外王”,即将道显示于外,推行王道。“内圣外王”,意谓内有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即人格理想以及政治理想两者的结合。其中,“内圣”是体,外王则是用。 13.图腾:图腾是美洲印第安人奥基华斯部落的语言。由于在原始思维中,类比和联想是主

探析宋明理学中的人性论和命运观

探析宋明理学中的人性论和命运观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流派,其人性论和命运观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宋明理学强调人性本善,注重修身养性,提倡“格物致知”,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而在命运观方面,宋明理学强调“天命”、“天道”,认为人的命运受到天道的支配,主张顺应天命,顺势而为。本文将从人性论和命运观两个方面对宋明理学进行探析。 首先,宋明理学中的人性论强调人性本善。在宋明理学看来,人性具有本善的特性,人天生具有良善的品质和道德潜能。朱熹在《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的观点,强调通过观察外部事物来认识内心世界,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道德境界。朱熹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外界环境所污染,需要通过学习和修养来恢复本性的善良。这种人性本善的观点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化传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之一。 其次,宋明理学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实践。程颢、程颐提出“性即理”、“格物致知”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即是理,通过观察外部事物可以认识到内在的道理。他们主张通过学习经典,修身养性,实践仁爱之道,以实现人的道德境界。程颢、程颐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道德的完善。他们的思想对后世的儒家思想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奉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

再次,宋明理学中的命运观强调“天命”、“天道”。朱熹在 《朱子治家格言》中提出“知天命者不忧不惑”,强调人应该顺应天命,顺势而为,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要顺应天道,顺势而为。朱 熹认为,人的命运受到天道的支配,只有顺应天命,才能得到天道的 庇佑。这种命运观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化传统,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重要理念之一。 最后,宋明理学的人性论和命运观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宋明理学强调人性本善,注重修身养性,提倡“格物致知”,强调人 的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在命运观方面,宋明理学强调“天命”、 “天道”,认为人的命运受到天道的支配,主张顺应天命,顺势而为。这些观点对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宋明理学中的人性论和命运观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 想中的独特魅力,强调人性本善,注重修身养性,提倡“格物致知”,强调顺应天命,顺势而为。这些观点对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化传统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宋明理学的人 性论和命运观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 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宋明理学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下列三个特点,对宋明理学有一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 (1)宋明理学是哲学化的儒学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哲学化。 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儒学在哲学形而上的层面上,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由于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宋代的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学的形上学,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又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例如 被称为“五经之首”而最具形上学性质的《周易》, 《孟子》与《中庸》中关于“性”与“天”的内容等。 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形上学

“无张 载 二程 的本体论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的 和朱子的“天理”、王安石和二苏的“道”、陆象山和王阳明的“心”等。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 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由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2)宋明理学是以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的儒学 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宋明理学作为哲学思潮或者作为儒学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于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以及其中的“所以然”与“所当然”的道理。这里,宋明理学表现出一种想要撰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儒家元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 的味道。 但是,宋明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也有自己的特色。就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宋明理学的义理,重点并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儒学元典相比,宋明理学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

(复习指导)模块3专题12第25讲 课题1宋明理学含解析

一、理学的创立 1.背景 (1)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冲击着儒学地位。 (2)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提出儒家的“道统”思想。 (3)北宋时期:士大夫们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下,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概念: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 3.代表 (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 (4)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 三教合一≠三教合并 儒、道、佛在中华文化的体系里是不断从对抗、排斥到互相融合而又独立并存的,故“三教合一”是指将儒家的纲常伦理,佛教的劫变、来世观念,道教的修炼理论和方法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合并”。“三教合一”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

流,以及儒家思想的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二、理学的成熟 1.朱熹的理学体系 (1)理气论:理先于气,理比气更根本。 (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强调要有社会责任感。 (3)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2.朱熹地位及影响 (1)注解《四书》,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2)作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理学的世俗化 朱熹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这些读物都是将理学思想世俗化,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 三、理学的发展 1.概况 代表主张影响 陆九渊(南宋) (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 是本心即天理;(2)主张“发明本 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 是心学的开创者,深刻影响 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