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当代文学批评模式的

当代文学批评模式的

当代文学批评模式的
当代文学批评模式的

当代文学批评模式的

阐释和应用

当代文学批评模式的

阐释和应用

如何运用西方当代文学批评的相关

理论来解读具体的文学现象

西方当代文学批评模式的划分

是按照对文学四要素不同的侧重点来进行的

文学四要素

世界

作者

作品(文本)

读者

强调文学与世界的联系

社会历史批评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新历史主义批评

后殖民主义批评

文化批评

强调外部世界中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种族身份、时代精神、意识形态等因素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强调文学与作者的联系

精神分析批评

(心理学批评)

神话—原型批评

强调作者的情感经历、个人心理或集体无意识心理对文学的影响

强调文学与读者的联系

现象学批评

解释学批评

接受理论批评

读者反应批评

强调文学活动中读者的重要作用

强调文学文本本身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

英美新批评

结构主义批评

解构主义批评

强调对文学文本本身的结构、语言等形式因素的研究

第一讲解构主义批评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

影响与启示

解构主义理论的文本解读

曹禺的《雷雨》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

通过对一系列二元对立的解构颠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 哲学与文学的二元对立

言语与文字的二元对立

西方传统文论——现代——后现代

理性主义过渡反理性主义

逻各斯中心主义反中心

反权威

反本质

语音中心主义反统一性

反确定性

反二元对立

西方传统文论是理性主义文论

高扬理性;贬低感性

柏拉图:美是理式(理念)

(事物的本质,绝对真理)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亦爱真理

(对万事万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理性认识)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柏拉图:美是理式

一种超时空、非物质的、永恒不灭的本体

万事万物的本原

事物的本质

事物的原型

普遍规律

绝对真理

万事万物之所以美的依据。

柏拉图:美是理式

理式世界最高的真理,最高的真实

现实世界对理式的摹仿

艺术世界对现实的摹仿

(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最不真实、不可靠、不确定)

三种床

理式的床:床之所以为床的理式,

床的真实体,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木匠依理式制造出来的个别的床,

受时间、空间、材料、形式的限制,

没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只是近似真实体的东西。

画家摹仿木匠的个别的床制造而成的绘画的床

摹仿的只是外形,是摹本的摹本,最不真实不可靠,和真理隔着三层。

理式论影响下的西方文论

注重摹仿、逼真、真实

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如实再现

摹仿论的源头

哲学与文学的二元对立

哲学探究的是世界的本质,是对世界本质的清楚理性的认识,是最高的真理,最高的真实 文学是对世界的想象和虚构,具有不真实,不确定性,和真理隔着三层。

哲学﹥文学

柏拉图的理想国

三等人组成

第一等——哲学家

诗人——被逐出理想国

哲学﹥文学

德里达对哲学与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

也是对西方理性主义、

本质主义、

逻各斯中心主义、

一元中心主义

的解构

西方传统理性主义也就是

本质主义

逻各斯中心主义

一元中心主义

理性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

本质主义

Logos:万物生灭变化背后的一种规律。

西方传统文化中总是相信有某个终极的所指,它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本质、本体或中心,是一切思想、语言和经验的基础,

它能够提供最终的意义。

德里达把这个“超验所指”叫做逻各斯。

它可以是理式、理念、上帝等

柏拉图:美是理式(理念)

圣?奥古斯丁:上帝是美的本体

(尼采:上帝死了,要重估一切价值)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德里达对言语与文字、

哲学与文学等

一系列二元对立的解构

就是对这种理性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本质主义的颠覆

对哲学与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

哲学与文学是统一的,没有谁高谁低的地位差别,因为它们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来传达,同属于符号系统。 都具有语言的虚构性、修辞性、隐喻性特征

不同在于,文学承认自己是一种虚构,

而哲学总以为自己是在与一个真实的世界打交道,是在传达关于世界的真理,不承认自己的虚构性和隐喻性。

对哲学与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

政治、历史、哲学、文学也都是统一的

因为它们也都通过语言符号来传达。

对新历史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旧历史主义

认为在文学作品之外,有一个真实的具体的历史,而文学作品只是对这个真实而具体的历史的一种反映。 历史是第一性的,文学作品是第二性的。

历史决定文学,是文学的“背景”或“反映对象”。

历史是对事件的真实记录,文学是虚构

历史﹥文学

新历史主义:

对历史与文学二元对立的消解

都通过语言来传达,两者间不存在谁决定谁、谁反映谁的关系,

而是相互证明、相互印证的“互文性”关系

文本的历史性

历史的文本性

文本的历史性

文学参与并构造着历史,

而不是对历史的反映

历史的文本性

历史在本质上是一种语言阐释,带有一切语言所共有的虚构性。

历史也是一种话语、一种文本,是与历史编写者的意志、态度、叙事方式密切相关的一种文本。

历史的文本性

海登?怀特:历史的深层结构是诗性的

历史话语与隐喻象征性的文学语言一样,富有意在言外的深蕴,意味着的东西多于字面上说出来的东西。

而在说出某些东西的同时,又隐藏了其它一些东西,

因此历史话语从来没有把历史问题最后“包裹”起来、阐释清楚,而是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激励着后人用新的眼光作更深入的研究。

西方传统文论也是一种语音中心主义

言语与文字的二元对立

意——言——书

意义口头语书面语(文字符号)

(中心)意义的表征口头语的记录

意义(本质、本原、真理)﹥言语﹥文字

言语﹥文字

坚信有某种存在于语言之外的所谓本质、本原、绝对真理,某种终极意义,而语言仅仅是表达意义的工具。 言语﹥文字语音中心主义

中国: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德里达的解构:

首先,不存在先于语言之外的所谓本质、本原、绝对真理、终极意义。

其次,言语与文字是统一的。文字的模糊性、含混性,不确定性,恰恰说明了言语的模糊性、含混性,不确定性。

第三,提出一个新的文字概念——原型文字,它是传统的文字概念和言语概念的原型所在,是包括文字和言语在内的一切语言现象的先决条件。

解构主义

以西方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为突破口,

瓦解两者的界限和等级,

进一步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

一系列不平等的二元对立

男女

人类自然

理智情感

精英大众

西方东方

白人黑人

文明野蛮

先进落后

德里达:

在一个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中,我们所见到的只是一种鲜明的等级关系,绝无两个对立项的和平共处。其中一个单项在价值、逻辑等方面统治着另一个单项,高居发号司令的地位,解构这个二元对立,便是在一个特定的契机,将这一等级秩序颠倒过来。

男女

男﹥女男尊女卑

主从

对女性主义的启发:

男﹥女男性中心主义

主从

女﹥男女性中心主义

主从

男 = 女没有唯一主体,没有中心

主主和谐平等、相互尊重

对后殖民主义的启发:

萨义德的东方学:

西方人对东方民族、东方文化所作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欧洲中心论、西方中心论为指导思想的,是西方人以种族偏见、种族歧视的眼光对东方民族、东方文化所进行的一种想象性的建构,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霸权色彩。

对后殖民主义的启发:

西方﹥东方

先进﹥落后

文明﹥野蛮

西方=先进=文明

东方=愚昧=落后

后殖民主义就是颠覆以西方为中心,以某一民族、种族为一元中心的一系列二元对立

对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的启发:

人类自然

以人类为中心,对自然的破坏

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生态文学、生态批评

用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视角观照中国的民族关系:

汉民族少数民族

中国文学史=汉民族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汉民族文学史+少数民族汉语文学史

当前学术热点:建构多民族文学史观

建构多民族的国别文学史

解构主义的文本解读:

找出二元对立

看看作品中有没有对其等级和边界进行颠覆、瓦解

曹禺的《雷雨》

曹禺的《雷雨》

主仆

周朴园侍萍

周萍四凤

周冲四凤

都是主仆相恋,打破了传统的主仆二元对立、门当户对的观念;

理智情感

周朴园对侍萍的抛弃:理智﹥情感

周萍与蘩漪、四凤关系:情感﹥理智

蘩漪与周萍之间的关系:情感﹥理智

周冲与四凤、周萍的关系:情感﹥理智

对理智﹥情感的颠覆,解构

女性主义视角:

从性别的角度切入文学研究

从女性的立场重审文学史,发现传统男性作家笔下有两类女性形象:天使

妖魔

女性主义视角:

按照男权社会中男性标准的贤妻良母形象:

蘩漪——妖魔

第二讲精神分析批评

第二讲精神分析批评

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理论及其运用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及其运用

弗洛伊德

无意识和三重人格理论及其运用

情结理论及其运用

梦的理论及其运用

弗洛伊德

“理性的声音是微弱的”

1、无意识和三重人格理论及其运用

(1)无意识理论

意识

无意识

(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深层动因)

人类心理结构

意识

前意识

无意识(潜意识、下意识)

(2)三重人格理论

意识——超我——理想原则

理想、道德、良知

前意识——自我——现实原则

调节控制本我

无意识——本我——快乐原则

先天本能欲望

∕升华:(文艺、宗、哲)

合乎现实的途径—转移:(梦、其它)

∕﹨满足:爱情、婚姻

本能欲望

﹨压抑—精神病

无意识本能欲望通过转移或升华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满足

无意识和三重人格理论

肯定人的本能欲望,认为本能欲望应该得到基本的满足

同时又认为,文明的进步与本能欲望的满足是相互冲突的(《文明及其不满》),文明的进步是以牺牲本能欲望为前提的,使本能欲望只能得到替代性而不是实际性的满足。

对马尔库塞的启发:《爱欲与文明》

中外文论家对创作动因的解释:

弗洛伊德:文学艺术是利比多的转移和升华

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弗洛伊德:作品是作家的白日梦

川端康成:文学是苦闷的象征

司马迁:发愤著书

韩愈:不平则鸣

欧阳修:穷而后工

(3)文本解读:

步骤:

理论的阐述(简述)

理论结合文本——提出观点

分析论证

总结

①张艺谋导演的电影

《大红灯笼高高挂》

精神分析视角:

本能欲望的满足——三姨太,勾搭上医生

本能欲望的转移——二姨太,勾心斗角,陷害他人

本能欲望萌生又得不到满足——压抑——精神病——四姨太

女性主义视角:

关注女性命运,批判男权社会、男性中心主义

姨太太们的悲惨命运

为什么命运如此悲惨

传统封建父权制社会、男性中心主义所导致的

后殖民主义视角:

萨义德的东方学:

西方人对东方民族、东方文化所作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欧洲中心论、西方中心论为指导思想的,是西方人以种族偏见、种族歧视的眼光对东方民族、东方文化所进行的一种想象性的建构,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带

有明显的西方文化霸权色彩。

后殖民主义视角:

西方﹥东方

先进﹥落后

文明﹥野蛮

西方=先进=文明

东方=愚昧=落后

后殖民主义就是颠覆以西方为中心,以某一民族、种族为一元中心的一系列二元对立

《大》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系列

封建中国的落后习俗:

一夫多妻、妻妾成群的旧婚姻制度

一群妻妾服务于一个男人、以一个男人为中心的传统陋习

点灯、吹灯、为丈夫捶脚等种种陋习

《大》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系列

封建中国的落后习俗:

符合西方人对东方、对中国的想象:

中国(东方)=落后=愚昧=不开化;

西方=先进=文明=自由平等

满足了西方人的优越感。

因此张艺谋的系列民俗片在西方频频获奖。

②对《金锁记》中

曹七巧变态心理的解读

出自余逊涛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弗洛伊德主义》

从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来分析

曹七巧的变态心理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人类行为的内在依据,认为利比多作为一种生理能量,不仅决定了人的生理欲求,而且也决定了人的行为状态。

变态行为就是本能欲望由于受到内部和外部的挫折和剥夺所引起的一种非常规的满足,是无意识欲望的反常表现,是本能欲望的一种转移。

从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来分析

曹七巧的变态心理

曹七巧——情欲受到压抑——变态心理和行为

表现:

对儿子潜意识的占有欲

逼死儿媳

对女儿婚姻的极力反对和破坏

③《自我、本我和超我的挣扎

——精神分析视野下的〈色?戒〉》

施玮妮

运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

对作品中的人物心理进行分析。

精神分析视野下的〈色戒〉

王佳芝勾引易先生

特务汉奸

身负国家民族重任

除奸

王佳芝在执行任务中

本我、自我与超我的挣扎

超我——爱国、救国,除掉汉奸,为民族大义而奋斗

自我——调节、控制本我,提醒自己的重任

本我——本能欲望的满足,与易先生在一起的快乐

2、情结理论及其运用

(1)情结理论

(1)情结理论

情结:

本能欲望由于与现行社会规范或伦理道德不相符合,就被压抑到无意识领域,逐渐郁积形成情结。

这些被压抑到无意识领域形成的情结必须通过某种途径或转移或发散或升华,如果长期压抑得不到释放,就会导致精神病的产生。

恋母情结、恋父情结:

小孩与生俱来所具有的

依恋异性双亲

仇视同性双亲

的心理倾向。

(乱伦的倾向和欲望)

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

男孩与生俱来所具有的

依恋母亲仇视父亲的心理倾向

厄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

女孩与生俱来所具有的

依恋父亲仇视母亲的心理倾向

(2)文本解读:

从情结理论出发探寻作家创作的心理动机

张爱玲的小说《心经》

出自余逊涛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弗洛伊德主义》

恋父情结:

许峰仪

(父)

许小寒绫卿

(女)

张爱玲为什么在《心经》中

虚构了一个父女相恋乱伦的故事?

张爱玲本身有恋父情结——《心经》

的创作——张的恋父情结得以发散、转移

无意识领域中长期积压的这种恋父的本能欲望通过创作得到一种替代性的满足

是无意识心理中的恋父情结下意识地支配张这样创作

(2)文本解读:

从情结理论出发探寻作家创作的心理动机

宋向红

《论〈雷雨〉的恋母仇父情结——兼谈曹禺创作雷雨的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论〈雷雨〉的恋母仇父情结

——兼谈曹禺创作〈雷雨〉的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雷雨》中周萍、周冲等

都有不同程度的恋母仇父情结

? \

曹禺有恋母仇父情结曹的恋母情结

得以发散、转移

《论〈雷雨〉的恋母仇父情结》

曹禺的童年带有明显的恋母仇父的情结

(母亲早逝童年孤独寂寞;

父亲军人出身的官僚脾气暴躁

关系不好,强烈渴求母爱)

这种情结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化而被压抑到无意识中,成为曹禺创作《雷雨》的个人无意识,并成为他作品主要的情节成分多次出现。

周萍的恋母仇父情结

勾引继母蘩漪堕入情网

?

周萍—觉察;中止

\

寻找新的宣泄对象——四凤

周萍的恋母仇父情结

周萍自幼丧母,一直住在乡下,成年后才来到周公馆。母爱的缺失使周萍的人格心灵出现严重裂口,恋母情结难以分化、削减。

这种恋母情结促使他勾引自己的继母蘩漪堕入情网,因为他从蘩漪那里不仅得到情爱的释放,而且得到了母爱的满足,而母爱才是他心理上真正渴求的。

对自己的父亲周朴园,周萍潜意识中则怀有难以抑制的仇恨。

周萍的恋母仇父情结

周萍毕竟是受伦理道德熏陶长大的,当他觉察到内心隐秘的恋母情结后中止了与蘩漪的不正常关系。 但是周萍的恋母情结并没有中断,而是找到了一个新的宣泄对象,那就是四凤。因为四凤无论是外形还是内在与他的生母侍萍都非常相像。

周萍从小就熟悉生母的照片,因此当酷似生母的四凤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潜意识中的恋母情结促使他迅速地爱上了这个酷似母亲的少女。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

张艺谋

皇后;继母

?

太子

\

侍女,亲妹

电影《菊豆》

张艺谋

杨金山

?名义上的父亲

杨天白

\

杨天青

名义上的哥哥;亲父

3、梦的理论及其运用

(1)梦的理论

(1)梦的理论

主要观点:

本能欲望——与社会道德准则不符

——被压抑到无意识——

(迷糊、不清醒时)转移到梦境中

——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满足

(1)梦的理论

弗洛伊德:

梦的本质“就是一种(被压抑的、被压制的)愿望的(被伪装起来)的满足”。

梦的内容

显现内容:意识清醒时所记得的梦中形象或事件

潜在思想:隐藏在那些形象或事件之下的无意识领域的本能欲望。

通过对某人梦中形象或事件的分析可以发现隐藏在他无意识领域中的各种本能欲望

梦的四种作用方式

压缩:多种潜在思想被压缩成一种形象

移置:把梦的潜在思想的重点或中心移置开来,用不重要的替换重要的。

表现手段:将梦的思想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

二次加工:把梦中乱七八糟的材料加工成近于连贯的情节。

白日梦理论

现实中得不到满足

? \

? \

梦者的无意识本能欲望表现在睡梦中

作家的理想、愿望、欲望表现在作品中

作家作品

白日梦患者作家的白日梦

(2)文本解读:

《落魄文人的白日梦——〈聊斋志异〉女妖故事中的男性心理探析》

肖世才

运用弗洛伊德的白日梦理论,把文学创作看成是作家通过幻想实现某种欲望或理想追求的置换形式。

弗洛伊德:

文学是作家的白日梦,作家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愿望或理想追求便通过文学这种幻想的形式表现出来。

《聊斋志异》中人妖相恋的故事

女妖与失意文人或落魄书生的交往和恋爱

《聊斋志异》中人妖相恋的故事

女妖:

温柔美丽,优雅大方

精明能干,聪慧绝顶

主动追求书生

解除了书生们的无尽孤独

帮助书生考取功名

人妖相恋的故事是蒲松龄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世界,是他们的情爱乌托邦。

在这个幻境中,落魄文人受到美丽女妖的青睐,苦苦追求的功名富贵即刻到手,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种种欲望通过女妖都可以得到满足。

女妖故事表达了在男性话语权之下落魄书生们对红颜知己的渴求和眷恋,是落魄文人的白日梦。

总结:精神分析理论的运用

1、由情结理论出发探寻作家创作的心理动机

2、运用无意识和三重人格理论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理分析

3、运用白日梦理论,把文学创作看成是作家通过幻想实现某种欲望或理想追求的置换形式

写出作者

《创作家与白日梦》——弗洛伊德

写出提出者

集体无意识——荣格

综合题:(华东师大02文艺理论)

哪一位外国文艺理论家或批评家对你影响最大,为什么?举出一部你读过的著作,说明其中的主要思想。

论述:(2000北师大文学类)

请结合某一文类的创作实践,谈谈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国文学理论思潮、表现手法的借鉴和吸收。

精神分析理论

对中外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对西方文学创作的影响

法国超现实主义布洛东

潜意识、梦境、幻觉、本能是创作的源泉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

卡夫卡的“孤独三部曲”

(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郭沫若《残春》、《叶罗提之墓》

郁达夫表现人的变态性心理活动和行为

《沉沦》《茫茫夜》《空虚》《过去》

张资平叶灵凤郑伯奇肯定和表现人的本能欲望

《梅雨之春》《约伯之泪》

新感觉派用梦幻的手法写人的直觉、无意识

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

通过梦、幻觉、幻想来表现人的内在的欲望波动

张爱玲

精神分析理论的得与失

(62-64)

贡献

局限

贡献 1

无意识理论的引入,不仅为批评家发掘文本潜在的深层心理蕴含、从人的深层意识里探寻作家的创作动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视角,而且也为作家更自觉地深入剖析人物内心世界的微妙与复杂性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贡献 2

经过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的过渡,为“神话——原型批评”奠定了基础。

贡献 3

推动了文艺心理学的发展,丰富了文艺心理学的学科内涵。

局限 1

只从人的心理这一独特的角度来阐释文学,

而忽视其蕴含的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更为丰富的社会内容,

造成批评的片面性。

局限 2

精神分析批评在发掘文本潜在的无意识蕴含的时候,常常出现泛性化的倾向,以此来曲解作品的意义,破坏作品的艺术性。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5题) 1.第一次文代会 全名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召开,会期共17天,出席代表824人。 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 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标志着现代文学的终结和当代文学开始,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1)《百合花》(茹志鹃) 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百合花》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示出清新俊遗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遍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泪,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小通讯员年仅19岁,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接触便会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3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好咬着嘴笑,好象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自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嫁妆奉献出来。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书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2)《燕山夜话》(马南邨) 《燕山夜话》是一本杂文集。作者马南邨(本名邓拓,马南邨乃其笔名),自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刺各种不正之风,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亲切,富有文彩。其中像《说大话的故事》、《三种诸葛亮》、《一个鸡蛋的家当》、《爱护劳动力的学说》、《从三到万》等篇均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起到帮助读者开扩眼界,增长知识,提高识别事物能力的作用。 2.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合称,是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来的,它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双百”方针是充分发扬民主、促进团结、符合文艺发展内在规律的方针。 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3. 重放的鲜花 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后,出现了一批眼光敏锐、关注社会问题的青年作家和诗人,产生了一些张扬个性的诗歌和一批揭露社会弊端的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 829 ]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现代文学史7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75 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简答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论述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考试目标: 1、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系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从 20 世纪初到 21 世纪初文学思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的发展轨迹,各阶段的的名家名作,各重要流派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考试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一、第一阶段的文学( 1917 ~ 1927 )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根据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主张分析文学革命的基本观点。 3.分析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 4.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重要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主要骨干、创办的主 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5.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与茅盾(沈雁冰)等的文学批评观的异同。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1.初期白话诗人的主要代表的特征、成就和局限。 2.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的创作为例,分析初期白话新诗的得 与失。 3.结合《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分 析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和艺术。

《中国当代文学(专科必修)》2015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2015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要求: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山地回忆》表现了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其作者是: A.孙犁 B.赵树理 C.丁玲 D.刘白羽 2.在受到广大读者青睐的敌后传奇故事中,知侠创作了著名的: A.《铁道游击队》 B.《战斗在滹沱河上》 C.《烈火金刚》 D.《敌后武工队》 3.在“保定二师学潮”和“高蠡暴动”中成长起来的作家是: A.杨沫 B.冯德英 C.梁斌 D.欧阳山 4.在《关汉卿》一剧中描写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的反面形象是: A.谢小山 B.叶和甫 C.杨显之 D.王和卿 5.在20世纪60年代坚持用十四行诗写作诗歌的诗人是: A.牛汉 B.绿原 C.曾卓 D.唐浞 6.方之的《内奸》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叙述视角,它 A.以老革命的人生遭际和革命历程作为叙事主体 B.以知识分子的眼光去看待这40多年的历史 C.以一个富有民间色彩的普通商人作为叙述人 D.以一个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看待这40多年的政治风云 7.《爱,是不能忘记的》中描写的知识女性是: A.曹荆华 B.梁倩 C钟雨 D-柳泉 8.中国“西部文学”的代表诗人是:

A.舒婷 B.顾城 C.江河 D.昌耀 9. 20世纪80年代以后,当代战争题材的作品中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 A.《西线轶事》 B.《高山下的花环》 C.《金色叶片》 D.《雷场相思树》 lO.《妻妾成群>中陈佐千的四姨太是: A.颂莲 B.毓如 C.卓云 D.米兰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要求:每题有2-4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1.被排除在“第一次文代会”之外的重要文学家主要有《边城》的作者、主编《文学杂志》 的著名美学家,以及在沦陷区广受欢迎的女作家等,他们是: A.沈从文 B.郁达夫 C.张爱玲 D.朱光潜 12.郭小川著名的叙事长诗“爱情三部曲”是指: A.《白雪的赞歌》 B.《一个和八个> C.《深深的山谷》 D.《严厉的爱》 13. 1985年崛起的“第五代导演”拍摄的探索影片主要有: A.陈凯歌的《黄土地》 B.张军钊的《-个和八个》 C.田壮壮的<猎场札撒》 D.郑洞天的《邻居》 14.孙甘露语言实验较有代表性的小说主要有: A.《访问梦境》 B.《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 C.《信使之函》 D.《我是少年酒坛子》 15.王安忆90年代以后表现现代都市现实与历史的作品主要有: A.《纪实与虚构》 B.《香港的情与爱》 C.《叔叔的故事》 D.《岗上的世纪》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6.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运动,是对一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1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提倡现实主义理论方面,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是 ___

文学批评常见问题解答

第一章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概述 1.何为批评理论? 答:批评理论是大约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当时文学理论日益批评化,文学批评日益理论化,文学理论与批评界限越来越模糊,批评理论这一新形式应运而生。 批评理论是对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的进一步深化。文学阅读是指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词句和意义的翻阅、理解与体验过程;文学批评是指读者在文学阅读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批评理论则是文学批评理论的简称,是指读者在对文学现象的阅读和批评过程中体现的特定批评方式、借此而对更普遍的文学问题的反思以及这过程中体现的价值系统。 批评理论不仅有具体批评方式,而且还有由此出发而对更普遍问题的探索,以及相应的作为支撑的更大的文化价值系统,是一种基于阅读的、与具体批评相结合的理论。 2.依据中外批评理论的一个模式分析一具体文本。 答:对职业化牛仔裤的“文化研究”批评,如下(只提纲要)。 文化现象:白领女性越来越多地选择职业化牛仔裤作为自己的着装选择。 背后的文化内涵:(1)时间紧缺文化的体现;(2)女性对自由的更多要求、向往;(3)日常审美化的进一步要求。 第二章西方批评理论的历史与现状 1.何为批判现实主义? 答: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批评理论中影响最为重大的文学流派,19世纪中后期最为辉煌,成为一时的主流,后来成为多种文学观念中之一种。 现实主义批评理论是在认识性价值论模式基础上形成的文学观念,现实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真实性、典型、完整的故事,而批判现实主义更侧重于对社会的揭露与批判等。批评家们就是以这些概念为标尺来衡量文学作品的。他们确信文学可以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并进而对生活产生改造作用。批判现实主义批评有两个最杰出的范例,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评实践,另一个是19世纪俄国的那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乡土小说:是1923年后出现在文坛上的一个小说创作上的流派,主要作家有蹇先艾、许钦文、王鲁彦、台静农、许杰、废名、彭家煌等等,其作品运用坚定的现实主义手法,大多取材于作家所熟悉的乡土生活,描绘传统乡村陋习和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它继承了鲁迅小说的业绩,成为飞架于现代文学前后三十年农村题材创作的一座桥梁。 浪漫抒情小说:也称“自叙传”体小说,产生于新文学初建20 年代,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相对峙的,是前期创造社和与之相近的其他社团的一些小说家。他们不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力主忠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标举自我情绪的审美表现,开拓了现代小说的新的园地:浪漫抒情的小说创作。代表作家:如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 美文:⑴即艺术性散文,通常称为"散文小品"。⑵它不是批评的,也不是学术性的,而是艺术性的。⑶不管是叙事还是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家自己真实的"思想"。其风格是"真实简明"。"美文"在周作人看来,就是个人的"言志"之作。⑷由于这种文体更能适应思想启蒙,又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因此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家们几乎没有不从事散文小品创作的,所以这一时期无论从创作数量,文体品格还是艺术风格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繁盛和成熟。 《野草》:(1)是鲁迅的散文诗集,收录了鲁迅写于1924年秋至1926年夏的23篇散文诗。(2)原名《自言自语》,《野草》是理解鲁迅的最好窗口,是他“荷戟独彷徨”时期对生命和灵魂的深度透视。(3)《野草》勇敢地面对现实的黑暗,以苦闷、痛苦以及自剖、自省的意识为主,进行灵魂的拷问,表现出不妥协的战斗精神。(4)艺术上,主要采用象征主义手法,塑造出奇幻壮美的艺术意境,富于哲理。 文明戏: ⑴“文明”是进步的意思。文明戏是对早期雏形话剧的称呼。⑵1907年2月,中国留学生组织的春柳社在东京上演《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宣称有别于旧派演艺。⑶这种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主要借鉴西方以言语、动作(而非歌舞)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戏剧形式,时称"文明戏"。⑷文明戏追求现场的宣传、鼓动效果,演出采用幕表制。后因商业性演出和小市民趣味的加剧,于1916年后全面衰落。 爱美剧:⑴爱美剧也即"业余"戏剧,("爱美"即Amateur的音译)。⑵针对文明戏职业化和商业化所产生的种种弊端,民众戏剧与戏剧协社的陈大悲、欧阳予倩、洪深等倡导"爱美剧",提出"以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⑶使得1920年代初,素有传统的学生业余演剧活动出现了一个高潮,并成为这一时期话剧运动的中心。 文学研究会:⑴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⑵发起人有周作人、王统照、叶绍钧等12人。⑶刊物有《小说月报》等。以研究介绍外国文学、整理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⑷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强调文学与人生的意义,被称为“人生派”。⑸受19世纪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影响,注重写实主义创作方法。⑹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终止活动。(时空定位;发起人;刊物、宗旨;文学观念;创作方法。) 普罗文学:⑴Proletariat普罗列塔利亚的文学,即无产阶级文学的音译。又称为革命文学、左翼文学。⑵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倡导,他们发起“革命文学”运动。提出文学应由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方向转换”。⑶这些倡导者们还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往往以对作品思想的阶级分析代替对作品内容的全面分析,创作中,导致了标语口号化、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⑷代表作家有蒋光慈、华汉等人。( 新格律诗:⑴20年代影响较大的新诗样式之一,以提倡、创作具有“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现代格律著称。⑵主要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⑶他们积极探索新诗的艺术形式,在诗歌艺术方面提出了“三美”的主张,⑷代表诗作有《死水》等。⑸对新诗的建设与完善作出了贡献,对推动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美主张:⑴闻一多1926年在《晨报·诗镌》上发表《诗的格律》一文系统地总结了他早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试题

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举行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确定今后全国文艺工作的方针与任务,成立一个全国性的组织。 郭沫若作《为建设新中国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 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 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 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运动的经验,分析了形势,提出了今后的任务。 成就:第一次文代会最后通过了决议和宣言,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周扬为副主席。与此同时,分别成立了全国文学,戏剧,电影艺术,音乐,美术,舞蹈工作者协会,曲艺改进会筹委会等。 局限:第一次文代会虽然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如大会着重强调解放区文艺的经验固然是正确的,但对国统区进步文艺的经验却重视不够,对国统区进步作家的评价也有偏颇,对有些作家甚至采取否定的态度,在一些问题的提法上有片面性等。 革命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三种变体:1社会现实主义2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3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赵树理代表小说;《三里湾》《李有才板话》等 特点:1反应农民生活,探讨农民关心的问题 2塑造一系列具有真正农民特质的新农民形象 3在结构上吸取章回小说的有益经验,讲求故事的连贯性,行动性和完整性 4吸取群众的口语和说唱精华,语言朴素,准确,鲜明生动,是经过提炼的农民式文学语 伤痕文学 命名来源:刘心武《班主任》《伤痕》 代表作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神圣的使命》《重逢》《大墙下的红玉兰》《班主任》《伤痕》文学史意义及评价 它是当代文学第一个悲剧高潮。 意义: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 评价:优点:它使当代文学重新回到人学的正常轨道,摆脱了假、大、空的说教,使文学重新回到真实的艺术世界;它一反空洞说教的文艺观,而强调了感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它用真实感人的艺术人物与“三突出”模式的脸谱化人物做出强烈对比。缺点:对“文革”的批判之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局限性: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它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浩劫产生的原因,而缺少对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的分析。作品对罪行的谴责往往归之于"坏人做坏事",表现出一种忠心而未被理解的冤屈与不平,是一种在肯定"个人崇拜"前提下的,对野心家的谴责 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小说中的语言明显带有文革左倾的印痕,如在《班主任》中,作者这样形容张俊石老师:"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另外,由于"伤痕文学"作者们关注现实的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常常会压抑不住激荡的情感而跳出来对某个情节直接高谈阔论,表述自己疗救时弊的观点,使作品的情感表露不免趋于肤浅 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见,悲剧的深化应该有两个层次:其一,是表现灾难;其二,是在灾难中展现崇高。而"伤痕文学"只是停留在悲剧的第一个层次上,作品一味注重悲惨故事的

文学批评与方法 课程总结

文学批评与方法课程总结 一、文学批评的定义 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活动。 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 作家:毛泽东《论鲁迅》 作品:钟嵘《诗品》 作家作品:托尔斯泰《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 文学流派:冯健男《<荷花淀作品选>序》 文学批评:韦勒克《当代欧洲文学批评概观》 文学批评的学科定位 文学史:是探讨各民族文学发展或世界文学中具体作家和作品的编年史研究。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普遍原理、一般规律、判断标准等。 文学批评:是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二、文学批评的性质 艺术性科学 文学批评既评价优劣,揭示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又创造批评意境和思想美,具有科学和艺术的性质。 三、文学批评的功能 (一)文学批评的阐释功能 阐释功能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所谓阐释,是指批评家对文本意义的探究和解释。 1、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 批评的纽带作用:作家——作品——读者 文学批评与作家:审美发现功能(朋友诤友) 车尔尼雪夫斯基最早发现托尔斯泰作品的特色,?°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味的却

是心理过程本身,心理过程的形式,心理过程的规律,用明确的术语来表达,这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文学批评与读者:引导深入理解(平等对话) 夏志清:让历史活埋的作家重见天光 1961年,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由耶鲁大学出版。 夏志清颇为得意的是捧了四个人:张爱玲、沈从文、钱锺书、张天翼。 《小说史》重新给张爱玲定位,推许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2、文学文本的意义阐释 文本释义即批评家立足文本,以解释者的身份分析、揭示作品中所展示和蕴含的意义,包括作品中所萌芽的新的倾向,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而作者本人却未明确意识到的东西。 文本释义的表现:对文本内容的阐释 对形式本身的阐释 《野草》:文本内容的阐释:韧性精神的颂歌 自我心灵的解剖 针砭社会的投枪 形式本身的阐释:独创性的散文诗 (二)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 通过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导向,影响社会生活。 1、文学批评的社会评价作用 2、文学批评中的审美价值判断 (三)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 1、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史的革新 2、文学批评与思维方式的革命 四、中国文学批评历史(古代) 先秦时期:孟子:以意逆志;庄子:得意忘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概述(基础知识框架梳理)

第一章现代文学批评的先导 一、“新文体”与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端 主要批评论著有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1922)《美术与生活》(1923)《屈原研究》(1922)《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1922)《情圣杜甫》(1922)新文体:指近代梁启超所创散文新体。19世纪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报刊文章写作上取得了突破,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或称“报章体”。 其基本特征为: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句法参差多变,常用排句及偶句。 梁启超的文章,特别是他在《时务报》和《新民从报》上发表的时事政治评论,充分地体现了“新文体”的特色。因此,人们也称这种“新文体”为“时务体”、“新民体”。 这种文体服务于改良运动,一时风靡全国,效仿者众,开“五四”白话文运动先河。 梁启超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 1、政论特征《陶渊明》 2、引进外国名词与语言新变天演、风格、政治小说、心理学、情节、叙述等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3、笔锋常带感情 二、王国维与现代学术话语的产生 王国维建立现代文学批评体系 第一,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文学本体论、文学创作论和文学批评论 第二,尝试了文学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 文学批评理论 1、悲剧观:《<红楼梦>评论》(1904) 对文学的本质进行了思考(革新文学批评方法) 王国维悲剧观产生的文化机制(心理动因) 人生体验:叔本华、尼采、老庄的影响 2、审美独立 第二形式之美说(古雅说)的原创性 探索审美批评理论 3、境界说:《人间词话》(1908) 4、文学进化论:《宋元戏曲考》(1912) 王国维对现代文学批评体系建构的贡献 首先,他的文学研究主要以非正统文学为研究对象,对小说、戏曲、词等非正统文学给予了更多关注 其次,从理论上建立了新的文学批评标准,以美学理论取代传统文论中的经学意识和政教功利主义 第三,他以客观的、理论的批评改造乃至取代了主观的、印象的批评 第四,他自觉借鉴并运用了西方文论和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了解构和挑战,从而使中国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与西方文学批评的接轨与对话,实现了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转化 第二章《新青年》批评家

《现当代文学史》期末总复习试题库

试题库 现代文学部分(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 1.鲁迅原名( ),浙江绍兴人,生于( )年于( )逝世,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赞赏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 )和伟大的( )”。 2.鲁迅的第三个短篇小说集《》收历史小说8篇,多是在“( )”基础上,“( ),”“( )”的古今融合之作。3.鲁迅五四时期的杂文多收在《》中,部分篇幅较长的文章则收在《》里。他前期的杂文集有《》、《》、《》和《》四本。 4.鲁迅后期杂文集有《》、《》、《》、《》、《》、《》、《》、《》、《》、《》等十本。 5.郭沫若原名( ),“沫若”是他( )年开始发表新诗时期的笔名。 6.五四以后郭沫若写了三个历史剧《》、《》和《》,合称《三个叛逆的女性》。 7.除《女神》外,郭沫若还出版了《》、《》、《》等诗集,1928年写的《》,显示了革命文学初期诗歌创作的实绩。 8.郭沫若除了诗歌集之外,还有自传体小说《》等小说绩。 9.“皖南事变”后,郭沫若创作了《》、《》、《》、《》和《》等五部大型历史剧,借历史题材,讽谕现实,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10.胡适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出版于( )年( )月。他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剧本。 11.叶绍均的长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和精神面貌。( )称其为“扛鼎之作”。 12.许地山的《》等作品借异域写故土,表现了较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而他30年代以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和《》则标志着他走上了切实沉着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著名散文《》是其性格的自我写照。 13.王统照早期的短篇小说《》、《》表现了对“爱”与“美”的追求和幻灭;后来的《》则写了血和泪,对黑暗现实进行暴露和控诉;30年代的长篇《》展显了3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的广阔画面。 14.冰心著名的小诗集是《》和《》,作品以较少的诗行表现一种感情意境充满了对( )、( )和( )的歌颂。15.冰心的《》、《》散文集,洋溢着对祖国、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 16.庐隐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女大学生生活的作品。她对人生意义探究的答案倾向于“( )”,而不是冰心式的爱。 17.郁达夫的处女作是《》。1921年10月结集出版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18.闻一多是“( )”的主要诗人之一,他提出了新格律理论,讲究诗的“三美,即( )、( )、( )。 19.徐志摩有《》、《》、《》和《》四个新诗集,其中《》和《》中的多数诗篇内容健康,格调清新,形式活泼自然。 20.茅盾原名( ),“茅盾”是他发表小说《》时用的笔名。 21.茅盾于1927、1928年间创作了《》三部曲,包括《》、《》和《》三个略带连续性中篇,反映“青年在革命浪潮中所经历的三个时期”和小资产节级知识分子的各种精神面貌。 22.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包括《》、《》和《》三个短篇,是反映30年代“丰收成灾”的不合理社会现实和农民反抗的过程。 23.茅盾的长篇小说《》以农民资本家吴荪甫的悲剧命运,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仍旧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 24.抗日战争时期,茅盾创作了“心理分析”长篇小说《》以及《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其他长篇小说、剧本《》等,其中以日记长篇小说《》影响最大。 25.茅盾抒写自己对在延安一段生活的美好感受和怀念的两篇散文是《》和《》。 26.老舍原名( )字(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 )族作家。 27.老舍的处女作是一篇速写式的短篇小说《》,他旅居英国时写的三部长篇小说是《》、《》和《二马》。以( )社会为观察视野,用( )兼备的笔调表现生活,是这三部作品的共同的特色。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考试大题复习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可能为简答题的知识点) 1、复习提要资料一的第一点 2、简述建国初文艺界三大思想批判运动的经验教训 (1)把思想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来处理,混淆了政治问题和思想学术问题的界限,使左倾思潮在文艺界蔓延发展。 (2)在批判过程中存在简单粗暴的批评态度和教条主义的批评方法,使正常的文学批评和自由讨论无法开展。 (3)从精神上严重损害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走向单一化。 3、《红旗谱》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1)在艺术描写中透露出来的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民族特点。 (2)对冀中平原的人民生活和民俗风情的描写刻画,如关于生活场景、家庭伦理、婚姻爱情、文化心理等的描写,实际上它们成了小说艺术的血肉。 (3)采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如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心理,结构上采用了传统小说的大故事里面套小故事的方式。 (4)语言上以冀中平原农民口语为基础,加以提炼和加工,创造出了一种富有地方乡土气息又有高度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4、 分析朱老忠的思想性格特点及典型意义 (1)首先是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疾恶如仇、坚忍不拔、有胆有识、深谋远虑的特点。 (2)其次是急公好义、慷慨豪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性格,具有我国北方传统农民英雄的斩头沥血、扶危济困、豪侠仗义的精神道德特点。 (3)经过阶级斗争的考验和对共产党人的认识,使他从一般农民中超拔出来,成为一个具有先进时代意识的新型农民英雄。 朱老忠的性格是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的统一,在革命历程中经历了从个人复仇到为无产阶级革命献身的升华,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不断成长的革命农民典型,在他身上也浓缩了两千余年中国农民的斗争历史。 5、简述林道静成长的三个阶段并分析该形象的典型意义 大体上是这样的三个阶段:反抗封建家庭干涉她的婚姻自由(即逃避她的家庭要她嫁给权贵的压迫),找寻个人出路,这是第一阶段;在种种事实的教训下(同时也受到他偶然接触到的共产党员的影响),她渐渐意识到个人奋斗还是没有出路,个人的利益要和人民的利益相结合,这是第二阶段;最后,在党的思想教育的启迪下,她认识到个人利益应当服从于工农大众的利益,坚决献身于革命小说通过林道静这一形象成长和转变的描写,揭示了进步知识分子只有接受党的领导,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结合起来,这样他们的青春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6、 以《百合花》为例,简析文革前茹志娟小说的创作风格 (1)从题材取向看,擅长书写受到时代鄙视的“家务事、儿女情”,通过描写生活激流中的一朵小浪花来折射整个时代的巨大波澜。 (2)从人物塑造看,很少刻画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而是注重描写生活中的普通小人物,一些从各自的起点走向成熟的普通平凡的小人物。 (3)从艺术表现看,作品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注重细致深入的心理刻画,往往借助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盾简洁地将其艺术风格概括为“清新、俊逸”,作品体现了女性特有的柔婉、细腻、含蓄、优美的艺术格调,在十七年文学中属于阴柔美的风格类型。

文学批评方法

第九章西方现代文艺批评方法的借鉴 20世纪欧美文艺批评形形色色,各种流派都有自己的理论、方法体系,同一流派中也存在不同见解,兴衰更迭,情况复杂。西方文艺批评流派及其方法,产生于外国一定历史条件下,与当时当地的文化背景密切联系,即使在欧美不同国家的文化也是各具独特的民族性和地方色彩,与中国特有的文化系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研究外国文艺批评方法,要联系具体方法产生的时代及文化背景,了解其理论主张及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加以比较辨析,才能正确借鉴。 特别要指出,西方各种批评理论与方法,往往与某种哲学观。念、美学思想、文艺理论或与某一门学科的理论密切相关。20世纪以来,欧美哲学表现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峙,随着战后情况的变化,在美学中表现为经验主义抬头和理性主义衰微,一个新的经验主义的时代开始了。在艺术理论上继承了18世纪末浪漫主义兴起以来,强调艺术创作中的无理性和直觉能力的理论;弗洛伊德学说更加推进了无理性的导向;艺术被排斥在社会主流之外,与现代主义兴起同时表现出反写实、反传统、反理性的偏向,强调主观,倡导表现,关注审美经验,注重形式,从模仿论走向表现论。在文艺批评上摆脱传统批评模式,批评对象从以作家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文本和读者为中心。批评范围由作家身世及社会文化背景缩小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从阅读作品研究接受转移到抛开作品去研究阅读接受。总的看来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脱离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注重形式,分析作品本文;二是引进现代学科成果,使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向文艺批评渗透结缘,注重综合互补,开拓新方法。我国80年代文艺研究出现“由外向内转”的趋向,如果走向极端,把作品与外部联系分割开来,将使文艺远离社会,使批评走向歧路。这方面西方就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由于西方各种文艺批评理论、方法,都是一门专门学科,加上流派繁多,本章只能就几种主要批评方法概略评介,供大家批判地学习,为发展和完善现代文艺批评方法论提供借鉴。 第一节新批评 新批评的产生 新批评又称形式主义批评、本体论批评或本文批评。它产生于20年代的英国,30年代出现于美国,四、五十年代在英、美红极一时,60年代在法国形成一个高峰,成为一股国际性的文学理论批评思潮,之后逐渐衰落。但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仍然活跃于西方,特别是大学的文学课堂。美国韦勒克就是当代新批评的著名代表。 新批评得名于1941年美国兰索姆发表的《新批评》一书的标题。所谓“新”,主要是针对英美传统的旧式批评流派而言。它是在反对只注意作家,从历史、道德、心理或社会等外在方面去寻求作品解释的流行批评倾向,一为适应现代派文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直是一种适用于现代派文学的批评方法。新批评只强调研究作品本文,中心是探讨作家如何表现他们的经验和感爱?作品如何通过形式产生美学效果?兰索姆的《新批评》提出了“本体论”的主张,体现了新批评的根本特点,即认为文学的研究对象只限于作品本身,把作品本文看作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新批评发展了20年代苏联动形式主义批评理论,使文艺批评的中心从作者引向作品。兰索姆认为“新批评几乎可以说是由理查兹开始的。”因为英国理查兹所代表的语义分析学为其提供了批评方法。而被认为是新批评派的创始人的文略特,作为新批评派的批评家、现代派诗人,他所提出的有机形式主义的文学观和象征主义的诗歌理论。奠定了新批评的理论基础。 理查兹从语义研究出发,把语言的使用分为“科学性”的和“感情性”的,前者的功用是指事称物,传达真实信息;后者的功用则是激发人的情感和想象。前者是真实的陈述,是科学的真,后者是所谓的“伪陈述”,是艺术的真。艺术的真实不等于客观事实。他强调文学作品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效果,认为一部作品只要总的效果是统一的,前后连贯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使读者觉得合情合理,就具有艺术的真实。因此文学作品本身符合逻辑,就形成了一个独立体,不必仰仗历史或科学来取得存在的理由,因而在批评中也无须用实证的态度来进行。 艾略特针对浪漫主义的表现理论,宣称: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因为艺术的情感不是个人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诗人要表现这些情感就必须找到与这些情感密切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一.文化会的展开 第一次文化会 1949.7.2—7.19北平 248人。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内容和意义:①实现解放区、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的大会师,有利于文艺队伍的团结②总结了五四以来的文艺工作成绩与经验,确立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③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的总方向,提出社会主义文艺的新任务。④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国文联)。评价第一次文代会:盛会、规模大、人数多;1.对五十年代初期文学思潮的形成和后来文学思潮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结束,中国当代文学的开始,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影响。 (一)批判《武训传》的三个方面 1.认为《武训传》宣扬了历史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2.认为作品美化了阶级投降主义和个人苦行主义。 3.认为作品贬低了农民革命的作用,歪曲了历史。 教训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涉及到如何运用正确的观念批判历史人物问题,对文艺创作中有争议的作品是有必要的,但由于采取行政领导的方式,用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将学术文艺问题当代文艺创作带来消极的影响。 (二)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 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是建国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目的: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整顿,消除胡适的学术思想在思想文化界的影响。 批判《红楼梦研究》的错误 1.以自然主义的唯新观念。分析和评价《红楼梦》断定《红楼梦》是作者的自传,是作者感叹自己的身世,情场忏悔之作。风格怨而不怒。主要观念是色空,钗黛合一。最终否定《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反封建主义倾向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品。 2.形式主义理解《红楼梦》对古典传统的继承,以模仿性代替了作品的独创性。 3.以考证替科学的分析,而且流于繁琐。 结论:1.对俞平伯的批评是必要的,积极意义是强调了文学的现实主义原则。2.李、蓝他们的批评基本正确但不够全面。批评的方式是错误的。文学领域问题进而扩大为政治问题。由个人扩大到全面。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评(1995) 胡风文艺思想:1.世界进步文艺交流说。对五四文学革命的看法。 2.精神奴役创伤说。对现实主义的看法。 3.主观战斗精神说。(核心)强调作家自我扩张和自我斗争,用主观去拥抱客观,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 四.双百方针与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一)文艺界的短暂春天 1.双百方针的提出 1956年毛泽东 1.具体内容: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2.从苏联接过写真实与干预生活的口号。 3.双百方针给文艺界带来的繁荣局面:1.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研究表现出摆脱教条冲破禁区大胆探索的精神。2.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周勃《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巴人《论人情》。文学创作上出现了一批干预生活的作品最重要的是敢于揭露生活的矛盾,突破了无冲突论。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李国文《改选》。3.题材上突破了不能描写爱情,人性的禁区。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形成了当代

现当代文学期末

现当代文学期末 一.简单题目(填空、选择了解就可) 1、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三里湾》、《锻炼锻炼》、《李家庄的变迁》《李有才板画》、《邪不压正》、《登记》、《田寡妇看瓜》、《地板》有头有尾、故事性、连贯性、问题小说 突出艺术成就: (1)、塑造了一系列农民形象。 (2)、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启示意义。 (3)、赵树理“大众化”文艺理论与实践给新文学带来耳目一新之感。 2、柳青小说:代表作《创业史》、《种谷记》、《地雷》、《狠透铁》、《铜墙铁壁》 追求史诗性,揭示了中国农村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柳青小说的艺术风格: 浑厚而恢宏;深沉而热烈;细密而遒劲;语言亲切而庄重与欢快而幽默并存。 3、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4、王蒙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小豆儿》、《眼睛》、《夜雨》处女作《青 春万岁》干预生活小说求变求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想的激情鞭挞社会假、丑、恶 5、路遥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 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6、谌容小说《人到中年》、《太子村的秘密》、《万年青》 7、新写实小说: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回归现实”的一种创作潮流。西方后现 代主义思潮影响,反英雄,反崇高,反文化,碎片化,平面化,无中心。 代表作 1、方方,《风景》《落日》《桃花灿烂》,平民叙事,知识分子叙事,女性叙事。 2、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 凡俗叙事。 3、刘震云,《一地鸡毛》《新兵连》,“官场系列”《单位》《官场》《官人》,“故 乡系列”,“中国生活”的普遍境遇和痛苦。 4、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人类的生存困境,心理分析式的叙述 手法。 特征1、思想内容方面,注重还原生活本相,变现原生态的日常生活。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当代文学: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尚在延续的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属于我国的断代文学史之一。中国当代文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延续,同时,它又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开放性的体系,是一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变革发展的全新的文学历程。 2十七年的文学:(1949-1966)实用主义和狂热政治激情的结合,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普遍存在,以及民族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 3文革“十年”文学:(1966-1976):万马齐喑,百花凋零。沦为政治斗争工具的主流文学;传递弥足珍贵文学声音的非主流文学(地下文学)。 4新时期文学:(1976- )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1977年8月十一大宣布“文革”以粉碎四人帮结束,并把文革之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为“新时期”。文学界虽将文革之后的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事实上,直到1978年5月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才是新时期的真正到来。当代文学中最富有探索性的阶段。“五四”文学精神回归。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但文学的浮躁也不可忽视。 5复调: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提出“复调小说”的理论。他认为,陀氏创作的是一种“多声部性”的小说,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恰恰是在不同声音、不同意识相互交往的联接点上,思想才得以产生并开始生活”,所以“思想就其本质上来讲是对话的”。 6显性文学:即公开发表,进入了“印刷传媒”,处在流通地位,可以“正当”地、“合法”地拥有读者的作品。 7潜在写作: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8反讽:是个中外现代小说中常见的—种叙述方式和美学效果。反讽简单讲就是说反话或反语,目的是造成幽默、讽刺或嘲弄效果。 9元小说:小说家在小说中提示和交代他是怎样在叙事、怎样在虚构,这被称为叙事的自我指涉,有自指性。在此,作者强制将读者带离想象,强制读者意识到叙事的虚构性和想像性。许多现代小说中都有这种叙事的自我指涉,或者也被称为元叙述,如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人的小说。大量存在这种自我指涉的小说,理论家们就称它为元小说,或超小说、自反式小说等等 五六十年代 1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2、百花文学: 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3、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共分十条内容,包括文艺黑线专政论、破除对中外古典文学的迷信、文艺上反对外国修正主义并点名批判了一批文艺作品。纪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全党,给以后的文艺界造成极大的祸害。1979年5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建议撤销1966年2月部队文艺工作

文学批评的功能和作用

文学批评的功能和作用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中参与文学运动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特定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史等文学现象作具体的分析、阐释和评价,包括对与这些文学现象相关的其他现象作具体分析和评价。 关于文学批评,韦勒克在其各类著作中一以贯之的做法是将它同文学理论、文学史作为文艺学的三个并列且密切联系的分支来分析的。在与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中,他认为“在文学‘本体’的研究范围内,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加以区别,显然是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而应当将“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 ①看成“文学批评”或者“文学史”。可贵的是,韦勒克在此分析基础上又以整体的、系统的、综合的眼光指出了这几个学科的“互相包容”性: 文学理论如果不植根于具体的文学作品,文学研究就不可能进行,文学的准则、范畴和技巧也不能凭空产生。反过来看,“没有一套问题、一系列概念、一些可资参考的论点和一些抽象的概括,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编写也是无法进行的。” ②显然,文学理论不包括文学批评或文学史,文学批评中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或者文学史里欠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这些都是难以想象的。 可见,韦勒克一方面指出了文艺学三个分支学科的个性,另一方面又十分强调它们彼此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那么文学批评又有什么功能呢?个人认为,文学批评主要有以下三种功能:第一,文学批评具有阐释功能。阐释功能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所谓阐释,是指批评家对文本的理解和说明,是一种人类通过文本达到理解、进行对话的行为。而诠释,则是关于阐释行为的理论和学说,探究为何、如何阐释。阐释功能主要表现在:首先,文学批评具有中介作用,对作家的作用和对读者的作用。文学批评的介入不仅促使作品的传播和深化,而且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在历代人们的关注中得以延伸。文学批评不仅可以引导读者深入理解作品,还可以是批评家与 ①[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邢培明陈圣声李哲明译.文学理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2页 ②同上,第33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