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刘素云老师偈颂

刘素云老师偈颂

刘素云老师偈颂

一、

坦坦荡荡大胸怀快乐无比赛神仙

笑口常开乐无穷极乐之门为你开二、

法界众生心中装时时都为众生想

我和众生是一体众生离苦我欢畅三、

金刚不动是自性美好心灵是净土

心正必定万法通通达真空生妙有四、

来到人世间匆匆一过客

一切都是假千万要看破

五、

佛心现莲影般若吐清莲

我在莲中坐欣然回家园

六、

借佛智慧眼冷静观世间

明了真实相是故心坦然

七、

我是一团火能把坚冰化

非我有本事弥陀威神大

八、

道从低处得与人不纷争

祥和自身心毕竟得作佛

九、

远离是非人我一心只念弥陀

清净平等觉现顺利回归故国

十、

胸盛大海天地宽一笑了之解千怨

众生和我是一体斤斤计较为哪般

十一、

人不为己天地助之人不为己鬼神敬之人不为己善神护之人不为己诸佛佑之十二、

多说不如少说少说不如不说

不说不如无话可说无话可说是佛陀十三、

偈颂简练含义深愿君牢牢记在心

一首偈颂意明了今生定归觉正净

刘素青居士事迹

刘素青居士事迹 大家好,最近网上到处流传刘素青居士自在往生光盘,有的人喜欢,有的人怀疑,对于此事刘素云老师说过不争论,不辩论,信就信不信就不信,不要妄自菲薄。以免图造口业。那天与李师兄谈到此事,李师兄说我问你一个问题,刘素青居士一生到底都做了什么,她吃了一辈子苦,受了一辈子罪,忍了一辈子气,临终走时确是如此潇洒自在。她想告诉我们什么?我当时不加思索告诉他,你看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受尽委屈,受尽苦难,好像什么都没有做,其实她什么都做到了。在家里孝养父母。在单位尽职尽责,在家庭,履行着她所有的义务和职责,哪一点没有做到?俗话说人成,佛成。也许大家总是认为拿着念珠,张嘴念佛,参加各种法会,就是念佛。其实不然,佛法是不离生活的,会用哪里不是在念佛,佛法修心为主。否则喊破喉咙也妄然。刘素青居士看似没有念佛,其实她天天在念佛,她用她的实际行动,真真正正的在念佛。华严经云:一即一切一切既一,一法圆满一切法都是圆满的。看看历史上哪位成就者都是声名显赫,顺顺利利成就的。况佛菩萨示现世间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尤其苦难之时,佛菩萨示现在世间大有人在,而且他们的地位有的很卑微,谁能知道一个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太就是佛菩萨示现呢?从原来的弥陀大愿菩萨到现在的刘素青居士,她们不都是一个个很普通很平常的人吗?然而她们却成就如此之高。为何佛菩萨都要现此像呢。就是告诉我们,一个凡夫,普普通通的人也能靠念佛求生净土,也能成就,并且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念佛,什么是真正的佛菩萨。庙里塑的那是佛菩萨的法身高高在上,承受着众人的礼拜,而真正的佛菩萨哪一个又是高高在上的,他们示现在人间,以各种各样的身份出现,教化有缘的人。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就拿刘素青居士说吧,她的一生何尝表演过怪异?

理念与践行 刘素云文字版第四课

理念与践行刘素云文字版第四课 理念与践行刘素云文字版第四课 一、引言 在我们的生活中,理念和践行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在个人成长、事业发展还是社会进步方面,都需要理念和践行的相互促进。而刘素云的文字版第四课恰恰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思考,对理念和践行进行了深度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二、理念的重要性 1. 理念是行动的指导 理念是行动的指导,它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提供了方向。在刘素云的文字版第四课中,她深刻地表达了理念对于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她提到了自己在发展个人品牌时,始终坚守的理念,这些理念成为了她行动的指引,帮助她走向成功。 2. 理念是信念的表达 理念不仅是行动的指导,更是信念的表达。在刘素云的文字版第四课中,她详细描述了自己对于个人品牌发展的理念,这些理念凝结了她

对于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同时也展现了她对于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践行的意义 1. 践行是理念的实现 理念虽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践行,就只是空中楼阁。在刘素云的文字 版第四课中,她强调了践行的重要性。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将理念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取得成就。 2. 践行是价值的体现 践行不仅是理念的实现,更是价值的体现。在刘素云的文字版第四课中,她提到了在实践中对于品牌的建设和维护,这些践行不仅让她的 理念得以实现,更让她的价值得以体现。 四、理念与践行的结合 1. 理念和践行相辅相成 在刘素云的文字版第四课中,她对理念和践行的结合给出了很好的阐述。她认为,理念和践行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理 念和践行紧密结合,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2. 理念和践行的互动 理念和践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在刘素云的文字版第四课中,

刘素云老师偈颂

菩提之路 菩提之路-01 菩提之路-02 菩提之路-03 一声佛号一声心,念念弥陀摄六根。六根清净生净土,凡尘消尽见慈尊。 时间转瞬过,劝君莫蹉跎。今朝机缘错,何日能解脱。 菩提之路-05 有缘来相聚,无缘各自行,万法归一处,必定是极乐。 红尘滚滚,恶浪滔天,饮苦食毒,多灾多难。迷惑众生,视而不见,六道轮回,实在可怜。 发愿弘净土,前面有险阻,坦然去面对,度众得离苦。 菩萨心量大,是为我表法,笑对千夫指,带众早回家。 诸佛唯说一乘法,实在无二亦无三,看破放下能栔入,诸法实相无所有 自心无所执,无智亦无得,自身断疑网,真智自然生。 无所得者名为慧,有所得者谓无名,放下分别与执着,你就证得无所得。 诸佛密藏,本来具足,密在哪里?密在汝边。 无所知者,无所不知,无所得者,无所不得。无所证者,无所不证,悟门开启,原来如此。 无碍智慧无有边,善解众生三世事,无碍智慧无需求,自性里边全都有。 二谛一切法,通达无不知,真实如来藏,尽在佛眼中。 自性第一义,中道为最高,觉了取中道,迷时走两边。 六种神通是本能,见思烦恼障碍了,清净平等觉心现,一切神通自然显。 有缘要随缘,无缘不攀缘,妙在不着相,清净不污染。 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无欲无求,真乐无边。 三界久居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安,速离火宅归净土,清凉池里享大安。

我从虚空来,愿归虚空去,哪方需要我,就到哪方去。 金刚神臂握宝剑,魔来魔斩佛亦斩,一切皆是虚妄相,常寂光土是故园。 极乐归舟 极乐归舟-01 听经好,听经妙,听经使人心开窍。开启心窍智慧生,人生快乐又逍遥。听经十几载。佛说理渐明。念佛知法味,今生回家们门。 恩师讲法几十年,能有几人听明白。几人识得回家路,几人极乐无量年。念佛好,念佛妙,念佛成就菩提道。你念佛来佛念你,永远和佛一频道。遇日恩师对面坐,恩师讲法我听课。宇宙真相告诉我,我随恩师回极乐。六凡四圣皆心造,起心动念皆是染。当下安住不取相,对境无心就是禅。极乐归舟-03 归原知自性,自性即如来。知此真实相,入圣即超凡。 无事僧者真修行,闲道人者真得道。清凉汉者真清凉,与人事物不住心。性如虚空无一物,自性功德本具足。心即圆融法无碍,无住无依心寂然。万境归心一真道,如悟一心破尘牢。心安理得不取相,如如不动如意宝。极乐归舟-04 极乐归舟-05 眼看耳听不入心,六根清净不染尘。分别执着全放下,净念相继趣菩提。认物为己被境迁,种种贪着去攀缘。法身慧命遭伤害,六道轮回出头难。大慈大悲度众生,救苦救难菩萨行。佛声远震三千里,法界遍种九品莲。 极乐归舟-06 端正净洁庄严相,为诸众生开法藏。愿佛无边智慧光,照耀佛子回故乡。金刚不动是自性,美好心灵是净土。心正必定万法通,通达真空生妙有。

刘素云老师之菡萏花开

菡萏花开(第2集) 离欲知足心安常乐 刘素云老师讲于2017年9月10日上午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 今天是教师节,恭祝所有战斗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节日快乐!阿弥陀佛! 今天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离欲知足,心安常乐。 先解释一下这个题目,离欲知足,“离”就是离开,或者是远离都可以;“欲”就是欲念、欲望;“知足”,这个不用解释,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就是如果你能够远离欲望,能够知足,就是后面那四个字,你就得到了——心安常乐。这里这个“安”呢,是指安静、安详、安宁;那个“常乐”就是能保持住的乐,不是一时半会儿暂时的乐,它这个常乐就有这个区别。“乐”呢,就是安乐、快乐,表明你的心情愉悦。这个题目八个字,我就是这样解读的。离欲知足,心安常乐。 下面我想重点说说这个欲字,欲望这个“欲”。大家知道这个欲呢,是一个“谷”字加个“欠”字,就是现在简化后的欲字。古时候这个繁体字这个欲,下面还有个“心”,我们在座的有很多同修可能知道这个繁体字,年轻一点儿的可能就不知道这个字底下还得加心。我们汉字是一种智慧的符号,这个简化字实际上是一种错误,我们应该保留这个繁体字。因为简化以后的汉字和简化以前的繁体汉字,有时候在意义上就不一样了。像我刚才说的这个欲望的欲,我们现在这个简化的欲,下面再加个心,就可以解释了。怎么解释这个欲呢?那个谷子的“谷”,谷穗的“谷”,就表明你有吃的,实际上也代表你吃、穿、用,你所需要的都有了,它只是个代表而已。那个“欠”是缺少的意思,为什么有个欠呢?是你心里想的。佛门有一句话,“一切法由心想生”。就是你心里总想着还欠你点儿什么,合起来这个字的意思就叫做欲,这个欲望的欲,就是这么解释。 那大家看看当前社会的现状是什么样的呢?欲望很高的人,他往往会什么都不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师道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师道 在《论语》的开篇就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学」字做为整部《论语》的领起,可谓意味深远,说明学是安身立命、经世致用的关键。古人所学乃圣贤之道,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不尊师则无法超凡入圣,修齐治平亦沦于空谈。故《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尊师、敬学对于明德、传道、治国、平天下皆至关重要。 一、尊师与明德 纵观当今之世界,无论贫富贵贱,大多身心不安。究其原因,实为不学圣贤教诲、迷失本性所致。 《礼记》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华严经》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可见,古人所学者,道也;目的是明明德,亦即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伟大的教育家佛陀告诉我们,人的烦恼及痛苦源于人对自身及所处环境的错误认识。因为迷惑才会造业,因为造业而感痛苦。如果人能够建立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正确认知,就能随缘妙用、心想事成。通过学习圣贤教诲,可以破迷开悟,最终离苦得乐。唯有成佛(觉悟的人)才能离究竟苦,得究竟乐。 一代国学大家方东美教授曾教导上净下空老和尚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正是老和尚对老师深信不疑,从此学习并践行佛陀教诲,用自己一生的学佛经历验证了方老师的话真实不虚。如今老和尚虽已近九旬高龄,仍然坚持每天讲经不辍,圆满具足了世间人所希求的财富自在、身体健康、聪明智慧、法喜充满,让每一位有缘亲近的人都能对佛陀教育生起信心。 《说文解字》谓:学,觉也,效也。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也。可见,师,先觉者也;弟子,后觉者也。弟子拜师,以求觉悟也。而觉悟是自性本具,必从真诚恭敬心中求得,故世尊告诫阿难,师与弟子当两俱真诚,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六方礼经》:「谓弟子事师,当有五事:一当敬难之,二当念其恩,三所教随之,四思念不厌,五当从后称誉之。」《长阿含经》曰:「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给侍所须,二礼敬供养,三尊重戴仰,四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从师闻法善持不忘。」供养师父生活所需、见面恭敬顶礼师父、服侍师父饮食起居等等,都是尊师的体现。但是,尊师最重要的就是

经常喊穷的人会有这些果报,看完就明白了

经常喊穷的人会有这些果报,看完就明白了 富贵的人,要有富贵的心,就有富贵的嘴。人造嘴业最为快,逞一时之快,但后患无穷。但嘴巴很富贵者,往往子孙发达,门庭昌盛。我老家有个老人,嘴巴很有口德,三个孙子都生了儿子。这也是祖上阴德。 人不要喊穷。喊穷的人是很贫贱相。人喊穷,就是不知足,或者要布施时,就舍不得拿出钱财来而喊穷。这么一喊,上天就把穷的磁场给他了,结果就越来越穷。那人要富贵,首先要知足,知足是一种成就相。对什么事情都要知足,慢慢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富贵,否则都会越来越穷。 人不仅对物质生活,钱财要很知足。同时对周围的人,事情,都要知足。一个家庭中,互相抱怨,互相看不起,慢慢的这个家庭就衰败了。夫妻之间要互相知足。你遇到什么样子的人,都是自己业力和福报。没有那个福报,想要找个大富贵的人来结婚,很难。人算不如天算,天就是命运,就是业力,人敌不过业力。 贫穷的人,就有贫穷相。贫是没有福德,穷就是没有智慧。没有福德,怎么能富贵呢。世俗人常常为了蝇头小利,在争着,争到了人间的理,但输掉了自己的阴德福报,没有什么用的。所以人人都应该回光返照,看看自己的业障,这样比较好。

道德经说,道都是反过来的。要想成就,一定要反过来。比如说人人都以为为自己好,自己就会越来越好。殊不知,太为自己好的人,往往得不到福报,也就越来越差了。相反的,不为自己好,就想着为别人好,那上天反而不会亏待他。而他慢慢的就会变好起来。古人讲的,为一家的利益,就不必当官。当官是要为百姓想,这样当官才有意义。太为自己想的人,往往富贵不了。 佛教能发达,和佛以及祖师大德这种从不为自己想的精神有关。佛教为什么能保存两千多年,而且越来越旺。祖师大德从来不为自己想,就为众生想。所以众生就懂得来报答他,庙宇破了,后人就能翻修。这也是证明了上天不亏待人。 比如说世俗人,像孔子的子孙到现代有七十多代。范仲淹被印光大师赞叹为孔子之后第一人,他为官为人,都很少为自己想,为自己一家族的利益想,而是为天下的人想。所以他的子孙,不完全统计,有170多万人的后裔。也是子孙昌盛。 大道无私。西藏有句话:人为自己想时,就是灾难的开始。布施出去,不会少掉,相反的,布施了钱财,得到了子孙的昌盛。上天何曾亏欠过人呢。◎责任编辑:妙如◎尊敬的同修:刘素云老师学习平台正式开放“二天一课”学习栏,请各位同修在菜单栏点击“老师专栏”,打开“二天一课”,查看刘老师每期开示。“二天一课”每两天更新一次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