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唐宋散文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全文翻译与鉴赏点评+++

唐宋散文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全文翻译与鉴赏点评+++

唐宋散文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全文翻译与鉴赏点评+++

巩顿首载拜2,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3,反复观诵,感与惭并4。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5,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才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现之,或纳于庙6,或存于墓,一也7。苟其人之恶8,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9。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10,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11。警劝之道12,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13,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14,以夸后世。立言者既美之拒而不为15,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以其人16,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17,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蓄道德而能文章者18,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19。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20,有意奸而外淑21,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22,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23,犹之用人,非蓄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24,议之不徇25?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日非蓄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蓄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26,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27,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

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28,况其子孙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29,而思所以传之之由30,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之世,其感与极,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31,而先生进之32;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33,而先生显之34,则世之魁宏豪杰不世出之士35,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36,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37,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38,敢不承教而加详焉39。愧甚,不宣40,巩再拜。

【注释】 1欧阳舍人:欧阳修。舍人:中书舍人。 2顿首载拜:叩头作揖,表示向受信人致敬,是古代信函通行的一种写法。载:再。3先大父:对已死祖父的称呼。指曾致尧。曾由五代入宋,官至户部郎中。庆历六年,曾巩请求欧阳修撰写碑铭。翌年,欧阳修写成《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简称《曾致尧神道碑》)。 4感:感激。惭:惭愧。 5史:指史书传记。 6纳:置于。庙:家庙。7一:指用意相同。 8苟:假使。 9致其严:表示他们的敬意。10善状:美好的行为。11后法:后世的榜样:12警劝:惩恶劝善。13一欲:唯欲。14勒铭:刻墓志铭。15立言者:有文名的人,指撰墓志铭者。16人:立言者。 17公:公正:是:合乎实际。 18蓄:涵养,具有。19众人:一般的人。辨:指能分析其言行之是非。20情:指主观意图。迹:指实际行为。21意奸:内心险恶。外淑:表面善良。22悬:悬殊。实指:据实指明。23侈:胜过。24恶:怎么。25议:评论、评价。徇:偏袒。26并世:同时。27卓卓:优异突出。28衋然:悲伤苦痛的样子。29晞:仰慕。30由:缘故。31滞拙:呆笨。32进:奖掖提拔。33屯蹶否塞:形容坎坷不遇之状。34显:褒扬。35魁宏:心怀宏伟。 36潜遁幽抑之士:隐居不遇的人。 37辱:

谦词,等于说承蒙(撰铭相赐)。38谕:示,论。指欧阳修《与曾巩论世族书》。次:指曾氏家族的世系。39承教:谨遵教导。加详:再仔细研究补充。 40不宣:不尽,指书不尽意。

【今译】

舍人先生:

曾巩向您敬礼。

去年秋天有人回来,承蒙您回信和捎来您撰写的我祖父的墓志铭,反复阅读,又感激又惭愧。世间撰写铭志的意义和史书的传记相近,但也有不同之处。史书对于善和恶,都要书写;而铭志呢却是古人有功德才行志义之美的,恐后世人不了解,就写铭志去褒扬他。有的将铭志安放在家庙里,有的将它立在墓前,两者用意完全一样。假若这个人以恶著称,那有什么可以撰铭志的呢?这是铭志和史书不同的地方。撰写铭志,目的是使死了的人没有遗憾,使活着的人能向逝者表示敬意。有贤德的人,乐于自己的事迹传于后世,就勇于作好的建树;恶人没有可写的,就会既惭愧又害怕。至于博学多识多才多艺的人、义烈的节士,他们的美好言行,都载在铭志上,就能为后世所仿效。这种警恶劝善的作用,不近于史传,又近于什么呢?

到了后世,人们作子孙的,都想褒扬亲人,而不以起警劝作用为原则,所以虽然是恶人,都一定要刻墓志铭,以夸耀于后世。以文词著名的人既不能拒绝不写,又因受其子孙之托,如果写他的恶,就不近人情,于是铭文从此不合乎实际了。后来要请人写铭,常须了解作者,假若请托不当,便会写得既不公正又不正确,就不能流传于当时和后世。因而千百年来,从为宦的公卿大夫到普通百姓,都有墓铭,

但流传稀少,其原因不是别的,而是请托不当,铭文写得不公正、不正确所致。

然而谁是恰当的撰铭人,谁能将铭文写得十分公正与正确呢?没有道德修养而又工于文词的人,是写不出来的。有道德的人对于恶人,就不会接受请求而为他写铭,这是普通人都明白的。但是人的行为,有的用意好实际做法不好,有的居心险恶而外表善良,有的很善有的很恶,但无法说清,有的实际大于名声,有的名声大于实际,情况如此纷繁复杂,好比用人,不是有道德修养的,怎么能分辨清楚而不为现象所迷惑呢,怎么能给以正确的评价而不作袒护呢?不受迷惑,不作袒护,就可公正又正确了!假若铭文本身写得不好,也不能流传于世,于是撰铭者又须兼擅文词。所以说:不是有道德修养而又能写文章的,就无法撰铭,难道不是这样么?

不过,有道德修养而又能写文章的人,有的当时就能遇到,有的要几十年或一二百年才有,铭文传世如此困难,要找到适合写铭文的作者又是这么不容易的。像您舍人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是所谓几百年才能遇到的了。我祖父的言行超卓,幸运地遇到您为他撰写铭文,铭文的公正与正确,它的传之永久是无疑的了。世上的学者,每读传记所载古人的事迹到感人处,往往会悲伤痛苦,不知不觉而落泪,更不要说是死者的子孙啊!更何况是我曾巩啊!我远慕祖德,想到祖德将留芳百世,都亏先生应允写铭文而给我的祖宗带来光荣,我要怎样才能感谢和报答您啊?

我转而又想,像我曾巩这样浅薄愚笨而能得到先生的奖掖提拔;我祖父坎坷不遇而死,先生能给以褒扬,那么,世上胸怀宏伟的、罕见的豪杰之士,他们谁不愿作先生的门生?隐逸不遇的人,他们谁又不寄希望于这个时代呢?善又有谁不肯去做?而恶又有谁不知愧疚害怕?做父亲祖父的。谁不愿好好教育子孙?做子孙的,谁不愿使父祖得到荣幸?收到这些好的效果,都应归功于先生! (我写这封信)既感谢先生的赐信

赐铭,又冒昧地陈述了感谢的缘由。您在信中指示我关于曾氏家族世系谱中的问题,我一定遵照您的意见去推敲研究改写。惭愧得很,不多说了。曾巩敬礼。

【集评】清·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此书纡徐百折,而感慨呜咽之气,博大幽深之识,溢于言外。”

清·方苞《唐宋文举要》引:“必发人所未见之义,然后其文传,而传之显晦,又视其落笔时精神机趣,如此文盖兼得之。”

清·刘大櫆《唐宋文举要》中引:“文亦雍容温雅,而前半历叙作铭源流,不免拙蹇。”

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读书》:“逐层牵引,如春蚕吐丝,青山出云,不使人览而易尽。”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其文纡徐百折,转入幽深,在南丰集中,应推第一。”

【总案】欧阳修和曾巩是相知极深的师生。欧阳修谈曾巩曾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引)曾巩在《醒心亭记》里也曾预卜欧阳修将和韩愈一样名扬千秋。《寄欧阳舍人书》同样反映了他对文坛领袖的这种敬仰之情。

宋仁宗庆历六年(1064)曾巩说欧阳修为他的祖父曾致尧写墓志铭。当年秋天,他收到了《曾致尧神道碑》和附信,为了表达感激之情,

第二年他写了这篇《寄欧阳舍人书》。它与普通的感谢信不同,不是出于应酬,也没有客套话。它有感而发,写得既诚恳而又得体,终于成为古代散文中的书简名篇。

《寄欧阳舍人书》第一段感于墓志铭与史传的异同,肯定前者也具有劝惩作用;第二段感慨好的墓志铭难得;第三段强调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胜任写墓志铭;第四段通过赞美欧阳修是理想的撰稿人而倾诉感激之情;第五段设想墓志铭将产生的社会影响,进一步歌颂欧阳修的作用,从而表达了由衷的敬佩之意。

全文委婉曲折,富于抒情性。《宋史·曾巩传》说:“曾巩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刘熙载《艺概·文概》说:“昌黎文意思来得硬直,欧、曾来得柔婉;硬直见本领,柔婉正复见涵养也。”结合本文看,颇为中肯。

《城南》翻译及赏析

《城南》翻译及赏析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文言文曾巩《寄欧阳舍人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①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②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21.填入第②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A.矣B.哉C.乎D.欤 2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铭志开始不真实、是因为代写铭志的人拒绝不写真实的情况造成的。B.如请托代笔的人会批评人,那么写出来的铭志也不会公正和真实。C.有道德的人对于恶的人,不会接受请托为他们写铭志。 D.铭志流传较少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把过世者写得太好了。 23.从内容方面看,本文第一、二段分别论述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 24.作者认为铭志能够流传后世的关键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5.对于人们的行为,作者说“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21.D 22.C 23.铭志不能流传的原因铭志能够流传的条件 24.要找到具有道德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来写铭志。 25.这句话意思是人们的行为品德,有的人心地善良,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却不那么好;有的人内心奸邪,而外面表现得很善良。启示我们不能只从外表去看一个人的行为,只有表里结合,才能正确评价、看待一个人。【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注意原句后面是问号,表达的是疑问语气。 A. 矣,一般用于陈述句中,表达陈述语气; B. 哉,一般用于感叹句中,表达感叹语气; C. 乎,一般用于疑问和反问句中,表达疑问或反问语气; D. 欤,一般用于感叹或疑问句中,表达感叹或疑问语气。 疑问句中,“乎”一般纯属有疑而问,语气直率而有力;“欤”重在征询,态度和婉。此句实际作者心中已有答案,因而表达征询的语气。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判断文本内容的能力。 A.“是因为代写铭志的人拒绝不写真实的情况造成的”分析错误,原文是“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应为写铭志的人不拒绝不写,又因为人情关系不能写主人的恶迹,于是铭志就不真实了。“拒绝”应为“不拒绝”。

2019-2020年高二语文选修2练习题: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

2019-2020年高二语文选修2练习题:第12 课寄欧阳舍人书 哎!考官所掌握的果真是优质的考试标准吗?为什么长时间不进行改革呢?何况像曾巩这样的学业水平,他的优秀文章,本已达到雄伟杰出的境界,一般文章,也合乎考试标准;但考官淘汰了他,真是奇怪啊!然而曾巩没有指责同考的录取者,不怪罪于考官,把回家乡攻读的想法告诉我,想继续拓展自己学识并坚守原有特色。我起初惊叹他的文章,现在又赞叹他志向豪壮。正如农夫不责怪灾年收成不好而依然勤奋地开荒播种,那些水旱之灾危害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能像这样有所收获,那岂不是能得到很多吗? ) (欧阳修《送曾巩秀才序》

关于曾巩的散文,前人因为各自的审美情趣不同,或称古雅平实,或称自然淳朴,或称从容柔婉,或称严谨醇正。所谓 ,因此思想深沉,感情凝练,很少用炽热

【课内挖掘】 一门五胞亲兄弟,同年同日中进士 曾巩一共弟兄五个,还有九个妹妹。他是老大。在他的带动下,弟兄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准备积极应试。没想到头一年就名落孙山。以后连续好几年都未考中进士。他的家乡有个不喜欢曾家子弟的秀才,就做了一首诗揶揄曾巩。诗曰:“三年一度科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恰似梁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曾巩对此毫不介意,也不灰心,他每天带领诸弟学习不止,每发现哪个弟弟稍有懈怠或放松学习,他就批评教育,多方鼓励。由于他的以身作则,弟兄们学习都刻苦认真,常常五更起床,废寝忘食,冬夏不辍。果不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学习成绩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嘉祐(1056—1063)初年,曾家弟兄五人都取得了上京参加省试的资格。临行前,曾巩弟兄五人一同来到上堂屋,向曾母拜别。曾母感叹地对他们说:“你们五个人当中,只要有一个人能金榜题名,我就心满意足了!” 谁也没有料到,张榜那日,曾巩弟兄五人都榜上有名,而且名次都在前茅。一门五胞亲兄弟,同年同月同日中进士,一时传为佳话。 (选自百度文库) 【课外运用】

简短古代散文

简短古代散文 1.十篇古代简短散文及翻译 1、傅马栈最难 桓公观于厩①,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②尝为圉人③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无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管子·小问篇》) 2、东野稷败马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庄子·外篇·达生》) 3、子罕弗受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4、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列子》) 5、欲食半饼喻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志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百喻经·欲食半饼欲》)6、反裘负刍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刘向《新序·杂事二》 7、魏文侯期猎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选自《魏文侯书》) 8、宋贾买璞 宋之富贾有监止子者,与人争买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毁之,负其百金,而理其毁瑕,得千溢焉. 9、熊渠子射石 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关弓射之,灭矢饮羽,下视,知石也.却复射之,矢摧无迹.刘向《新序·杂事四》 10、多言何益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檘,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2.唯美古风散文

唐宋散文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全文翻译与鉴赏点评+++

唐宋散文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全文翻译与鉴赏点评+++ 巩顿首载拜2,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3,反复观诵,感与惭并4。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5,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才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现之,或纳于庙6,或存于墓,一也7。苟其人之恶8,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9。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10,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11。警劝之道12,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13,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14,以夸后世。立言者既美之拒而不为15,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以其人16,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17,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蓄道德而能文章者18,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19。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20,有意奸而外淑21,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22,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23,犹之用人,非蓄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24,议之不徇25?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日非蓄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蓄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26,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27,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

曾巩简介语文备课中心

曾巩简介语文备课中心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佑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白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嘉佑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

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时,总是以“仁”为怀,“除其奸强,而振其弛坏;去其疾苦,而抚其善良”(《齐州杂诗序》)。由于他思想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对王安石变法有些不同看法。他认为法愈密,则弊愈多。但是曾巩也不主张死守成法,他对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满,提出“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战国策目录序》)的观点。主张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对法制作必要的改革。在行动上,他能够维护新法,在齐州为官时,能力行保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时作业:第12课 寄欧阳舍人书 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第12课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者得致其严.严:威严 B.皆务勒.铭以夸后世勒:约束 C.有名侈.于实侈:奢费 D.辨之不惑,议之不徇.徇:徇私 【答案】D 【解析】A项,严:尊敬。B项,勒:刻。C项,侈:过分,超出。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 ..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B.而世之学者 ..,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 C.至其所可感,则往往 ..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 D.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答案】A 【解析】A项,古今意义均为副词,于是。B项,古义:泛指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C项,古义:常常,指事情发生的频率。今义:指事情的发生具有规律性。D项,古义:两次。今义:动作再次发生。 3.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而善人喜于见传B.惧后世之不知 C.非近乎史,其将安近D.则人情之所不得 【答案】A 【解析】A项,被动句。B项,是“不知后世”。C项,是“近安”。D项,是“不得人情”。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

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 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 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 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 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众人则能辨焉. 于是余有叹焉. B .惧后世之.不知 石之. 铿然有声者 C .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夫夷以. 近,则游者众 D .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尔其. 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A 【解析】A 项,均为句末语气词。B 项,第一个“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是助词,起定语后置的作用。C 项,第一个“以”是连词,来、用来;第二个“以”是连词,并且。D 项,第一个“其”是代词,他们的;第二个“其”是语气副词,表示期望语气。

【诗歌鉴赏】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原文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 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 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 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 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 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 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 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 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 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 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 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庭?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 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 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愧甚,不宣。巩再拜。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注释 、去秋:当指庆历六年。

唐宋八大家之曾巩介绍及作品赏1

唐宋八大家之曾巩介绍及作品赏析 曾巩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骨干。接受了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主张,他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主张“文以明道”。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其文风则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古雅本正,温厚典雅,章法严谨,长于说理,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曾巩为文,自然淳朴,而不甚讲究文采。 曾巩文章的特色体现在几个不同的方面。首先是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其次,曾巩文章虽质朴少文,然亦时有摇曳之姿,纵横开合。赠序之文,尤有特点。再有,善于记叙,其特点是条理分明,无不达之意。还有长于记叙、不多写景,例如《醒心亭记》、《游山记》等。但也有极刻画之工,如《道山亭记》。《墨池记》和《越州赵公救灾记》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深刻有力,通情达理。他的书、序和铭也是很好的散文。当西昆体盛行时,他和欧阳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风,专趋平易自然。 他的议论性散文特点是:剖析微言,阐明疑义,卓然自立,分析辨难,不露锋芒。《唐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战国策目录序》论辩人理,气势磅礴,极为时人所推崇。 他的记叙性散文特点是:记事翔实而有情致,论理切题而又生动。《寄欧阳舍人书》和《上福州执政书》历来被誉为书简范文。叙事委婉深沉,语言简洁凝练,结构十分严谨。 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传世,

从他传世的文集来看,他的兴趣主要在于史传、策论一类的应用文。尤其是他从事史书编纂工作多年,对史传碑志的写作较有研究。对他有关应用文的理论进行研究和总结,对现代应用文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散文体裁 曾巩的散文作品中,其名篇大都属于记体散文,如《墨池记》、《学舍记》等。而后人在编选散文集时,曾巩的记体散文入选篇目一直居高不下。如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其在《南丰文钞引》中云:“予录其疏札状六首,书十五首,序三十一首,记传二十八首,论议杂著哀词七首。嗟呼!曾之序记为最,而志铭稍不及,然于文苑中当如汉所称古之三老祭酒是已,学者不可不知。 虽然在入选篇目上序最多,但是曾巩的序总数就有49篇,这里选入篇目占63%左右,而曾巩的记体散文总数是39首,入选的28首中只有一篇是传,其余27首占了近70%。从比例上来看,仍然是记体散文占据主导地位。再如张伯行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曾巩入选的记有20篇,占其记体散文总数的51%左右,而其他入选的书、序、启、状、疏、札、诏、墓志铭等占各自总数的比例均低于这个比例。再如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他的分类基本与笔者所参考的版本是一致的,姚鼐选了曾巩的记10篇、赠序4篇、书2篇、疏1篇、序跋8篇、论1篇。仅从各类入选的篇数上看,记体散文就占了绝对的优势。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三单元 第12课 寄欧阳舍人书 含答案

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 1.通假字 (1)则必铭而见.之同________,________。 (2)至于通材.达识同________,________。 (3)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同________,________。 (4)恶人无有所纪.同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于众人 ..则能辨焉。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而世之学者 ..。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勇于自立.. 。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1)铭⎩⎪⎨⎪⎧ 夫铭.志之著于世: 则必铭.而见之: (2)一⎩⎪⎨⎪⎧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 .也: 一.欲褒扬其亲: 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一.归于先生:

2020秋高中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三单元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

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 哎!考官所掌握的果真是优质的考试标准吗?为什么长时间不进行改革呢?何况像曾巩这样的学业水平,他的优秀文章,本已达到雄伟杰出的境界,一般文章,也合乎考试标准;但考官淘汰了他,真是奇怪啊!然而曾巩没有指责同考的录取者,不怪罪于考官,把回家乡攻读的想法告诉我,想继续拓展自己学识并坚守原有特色。我起初惊叹他的文章,现在又赞叹他志向豪壮。正如农夫不责怪灾年收成不好而依然勤奋地开荒播种,那些水旱之灾危害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能像这样有所收获,那岂不是能得到很多吗? (欧阳修《送曾巩秀才序》)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美 字 体 赏美文 感受曾巩散文之美

曾巩不是为文而文的文学家,但他见之于世,主要是他的散文。虽然在当今,曾巩之散文并不如东坡、欧公的受人称誉.但其文在当时曾一度仅次于欧公,在后代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汉江星之斗。”能享其盛名,巩之文章必定有其独特之美。 关于曾巩的散文,前人因为各自的审美情趣不同,或称古雅平实,或称自然淳朴,或称从容柔婉,或称严谨醇正.所谓“文如其人”。其文意在于达到“明圣人之心”,因此思想深沉,感情凝练,很少用炽热奔放的言辞表达感情思想,而是以朴实典重的言语来蕴含自己内在的深意。而我认为曾巩之散文处处都透露出平正雅洁、柔婉幽深之美. 曾巩之文章不同于欧阳修的流畅婉转、兴致勃发、文思如涌,也不同于王安石的感情激荡,更不同于苏东坡的汪洋恣肆、一泻千里,而是锋藏不露,敛气蓄势

感激之情写得既真挚而又自然,文中没有一句泛泛的 赞誉之辞,却能显示出自己与感谢之人的关系非同一 般。 曾文之纡徐婉曲虽不具欧文那种摇曳生姿的情韵与风神,但却显示出一种极深厚的底蕴,于婉曲中见 涵养。这不仅是因为文章取法的原因,还因为他本于 六经之道,深厚的儒学修养和渊博的学识的缘故。 (选自梅丫头的家的博客,有删改) 一门五胞亲兄弟,同年同日中进士 曾巩一共弟兄五个,还有九个妹妹。他是老大。在他的带动下,弟兄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准备积极应试。没想到头一年就名落孙山。以后连续好几年都未考中进士。他的家乡有个不喜欢曾家子弟的秀才,就做了一首诗揶揄曾巩.诗曰:“三年一度科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恰似梁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曾巩对此毫不介意,也不灰心,他每天带领诸弟学习不止,每发现哪个弟弟稍有懈怠或放松学习,他就批评教育,多方鼓励。由于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13 卖油翁

13 卖油翁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熟悉故事内容,理解文言句意,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态度,加深对故事内涵的理解。 3.揣摩关键语句,感受文言表达的简洁之美。 1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13课课前预习卡。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师准备道具,放在讲台上,道具有:一个瓶口很小的瓶子,一只装满水的水瓢)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先来玩一个游戏,谁愿意到讲台上,把水瓢里的水一滴不漏地倒进瓶子里啊?(五六位生积极上台,尝试倒水) 师:刚刚看了这几位同学的尝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们倒的水有没有洒出来啊?(生:都洒出来了)为什么呢?(生:因为瓶口太小了)那有没有谁能够一滴不洒地把水倒进水瓶里呢?(生都摇头,表示没有) 师:老师知道有一个人可以,大家想知道他是谁吗?(生:卖油翁)对,他就是卖油翁,一个卖油的老头,没有具体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类能工巧匠不计其数,但由于他们大多处于社会的底层,不仅无人知晓他们的事迹,连名字也不被人所知。大文豪欧阳修笔下的这位其貌不扬却身怀绝技的老人——卖油翁,就是其中一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位卖油翁的故事。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游戏的形式导入新课,既能由游戏迁移到本课所学内容,还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起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理清课文,读一个故事 1.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 资料助读: (2)扫清字词障碍。(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句意) 2.多形式朗读课文。 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生注意划分出朗读节奏。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生根据课件,更正刚刚划分的朗读节奏) (1)全班齐读课文。 (2)分小组朗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1)师:课文内容熟悉了,下面我们一起用抢答赛的形式检验一下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熟悉的情况。 抢答要求:①用课文原文或原词回答;②以小组为单位计成绩。 抢答题: ①这个小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尝射于家圃) ②这个小故事中涉及哪几个人?(陈康肃公、卖油翁) ③这个故事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一门父子三词客: 苏轼,苏询,苏辙 苏洵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佑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任宗嘉佑二年中进士,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是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

响;是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也是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19岁与兄轼同登进士第,次年同试制策。苏辙为人沉静简洁,鲜言寡欲,性孝友。长于各体散文,《宋史·苏辙传》称其“为文汪洋淡泊,似其为人,不顾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苏辙的散文体气高妙,记叙之文尤推独步,《黄州快哉亭记》就是这样的佳作(人生感悟https://www.docsj.com/doc/9c19183900.html,)。 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谈曾巩散文艺术

谈曾巩散文艺术 曾巩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的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长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谈曾巩散文艺术,欢迎大家阅读。 谈曾巩散文艺术 摘要:曾巩文章之所以流传后世,主要是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文章通过探讨曾文“古雅”风格的形成及惯用的条理之法,揭示其特有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曾巩古雅简洁即物以明理条理之法 曾巩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备受历代文人推崇。在宋代,曾巩就和当时的文坛盟主欧阳修并称“欧,曾”;元代,脱脱所修撰的《宋史》也称他“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到了明清时期,更是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成了唐宋文派和桐城派所模仿的对象。客观地说,曾文之所以流传后世,主要是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 清人吴德旋在《初月楼古文绪论》中提到:“作文岂可废雕琢?但需是清雕琢耳?功夫成就之后,信笔写出,无一字一句吃力,却无一字一句率易;清气澄澈中,自然古雅有风神,乃是一家数也。”此句重在谈“雕琢”,但除此之外,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古雅”之风是被前人推崇和喜爱的。读曾巩之文,首先便有“古雅”之感,“古雅”正是曾氏散文所特有的风格。那么曾文为何会具有如此的风格呢? 首先,“古雅”之风的形成得益于曾巩所特有的文学观。在谈及曾氏的文学观之前,不妨先看看先秦两汉古人的文学观,这一时期的人论文大多重道,把文作为道的附庸,因此不免具有文道合一的倾向。孔子有言:“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1]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二者的关系。西汉时期的扬雄曾谈到:“或问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何以也?曰:以其中而彪外也。”李轨注:“,满也;彪,文也。积行内满,文辞外发。”[2]扬雄的这番见解更可以看做是对孔

曾巩《西楼》翻译及赏析

曾巩《西楼》翻译及赏析 曾巩《西楼》翻译及赏析 曾巩《西楼》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曾巩《西楼》翻译及赏析,更多宋代诗人诗词鉴赏请关注。 《西楼》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释】 ①西楼,即诗中的朱楼,它依山面海。 ②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翻译】 海上滔天的巨浪,像云彩般高涨,涌过去了,又急急退了回来;强劲的北风刮着,夹杂着数声轰雷。我站在楼上把四面的帘子高高挂起,然后静静地躺下,欣赏着暴雨,欣赏着雨中重峦叠岫的风采。 【鉴赏】 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 “西楼”即文中的“朱楼”,所以称“西楼”,恐与东面的海相对而言。它的.位置当是依山傍海。首句写西楼前面的景色,直接截取了风云变幻的高潮的顷刻:乌云低垂,水天一色,只见海浪拍岸,宛如骏马驰骋,去而复回,呈现出一种动与力的壮美。 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忽然北风卷过,挟带“数声”震耳欲聋的雷响,平添了赫然的声势,壮美之情益显。“吹起”二字可谓笔力千钧,十足显示了狂飙的威力。在这场威武雄壮的戏剧中,“北风”是个“最佳配角”。风是雨的使者,诗人敏锐地捕捉到雷雨之前这个自然特征加以渲染,令人赞叹。 “朱楼四面钩疏箔”,“箔”是用苇等织成的帘子。此句在全诗结构上位置颇为重要,起一种衬垫作用。有了这一句,全诗避免了一

气直下,显得跌宕有致。西楼是处在海山之间,诗写景是由海(楼前)——楼侧——楼——山(楼后)的顺序。此句写“朱楼”既是点题,更是从楼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也是由写景转向抒情的过渡。考察诗意,此楼当雄踞于某座近海的青山之上,视野开阔,可回顾千山。“四面钩疏箔”,指楼上人也即诗人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起。按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只有垂帘,一般不会挂帘。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张先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李白的“铲却君山好,平铺江水流”等一样,“愈无理而愈妙”(《词筌》)。 “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也解除了读者的疑问。前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诗人最欲欣赏的乃是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来”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以开阔心胸。这种美学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诗中一个“卧”字亦耐人寻味,它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生动表现出来,动中寓静,以静衬动,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见。 【习题】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①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作者简介】 曾巩[1019年9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1083年4月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阅读答案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阅读答案 寄欧阳舍人书[宋]曾巩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细1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希2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3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4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幸甚,不宣。巩再拜。 注:1细然:伤痛的样子;2希:仰慕;3屯(zhūn)蹶:艰难颠仆、频受挫折的样子;否塞:困厄不得志;4魁闳:俊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者得致其严致:表达 B.故虽恶人,皆务勒铭勒:雕刻 C.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悬:悬挂 D.孰不欲宠荣其父祖宠荣:使荣耀 9.下列各组语句中,全能说明墓志铭“行世”而“传后”应具备的条件的一项是() ①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②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③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

曾巩散文读后感_作文2150字_读后感作文_

曾巩散文读后感 曾巩是我国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曾巩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读曾巩《墨池记》有感 自结识了几位书法家朋友后,深为他们的艺术所倾倒,因此也时常读一读有关书法及书法家的文字。最近又读曾巩的《墨池记》感受颇深,遂撰写短文与朋友们分享。 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出自欧阳修的门下,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前人曾以“欧曾”并称。而更重要的是他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后文的创作主张,而且比他的老师更着重于道。这在他的《墨池记》中表现最为明显。 曾巩于嘉祐二年(1057)考中进士之前,曾在家乡临川(现在江西抚州)讲学。这篇《墨池记》是他在庆历八年(1048)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君之邀而写的。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文章首先介绍了在临川的王羲之墨池,但又不去追究其真假——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转而强

曾巩《咏柳》全诗赏析

曾巩《咏柳》全诗赏析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