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精编范文】寄欧阳舍人书(曾巩)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4页)

【精编范文】寄欧阳舍人书(曾巩)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阅读答案

寄欧阳舍人书[宋]曾巩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细1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希2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3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4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幸甚,不宣。巩再拜。

注:1细然:伤痛的样子;2希:仰慕;3屯(zhūn)蹶:艰难颠仆、频受挫折的

样子;否塞:困厄不得志;4魁闳:俊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者得致其严致:表达

B.故虽恶人,皆务勒铭勒:雕刻

C.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悬:悬挂

D.孰不欲宠荣其父祖宠荣:使荣耀

9.下列各组语句中,全能说明墓志铭“行世”而“传后”应具备的条件的一

项是()

①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②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③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

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⑤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细然不知涕之流落也

⑥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⑤④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只有“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才能写出“公与是”的墓志碑铭,将道德、文章并提,强调思想修养与写好文章同等重要。

B.本文善于敛气蓄势,本为感谢颂扬欧公,却先阐述道德与文章的关系,再言“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极其罕有,气势蓄极,到文末颂欧公便水到渠成。

C.作者认为铭文与史传都有警世劝善的作用,然史传对善恶之人都会加以记载,而铭文一直以来都只记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

D.本文虽为书信,但吞吐抑扬,极尽腾挪,语言从容舒缓、纡徐百折,在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盛誉其“畜道德而能文章”的同时,也赞自己的先祖。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

11.文言文翻译断句(10分)

(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3分)

②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

于是乎铭始不实。(5分)

(2)用斜线“/”给文中画“ ”的文字断句。(2分)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

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

8. C(悬:差异大)

9. B(①铭文的作用②说明铭文内容要做到“公”与“是”③说明铭文写作者

要“畜道德”④说明铭文写作者要“能文章”⑤铭文的影响⑥盛赞欧阳修的贤能)

10.C(由第三段可知“一直以来都只记……”的说法错。)

11.(1)1便一定要写一篇碑铭来使这些人声名传播,有的放在家庙,有的保

存在墓中,它的作用是一样的。(3分)

②撰写碑铭的人既然不能拒绝他而不写,又因为死者子孙的请托,倘若写上墓

主丑恶的东西,从人情上讲就不能这样做,于是碑铭开始不真实了。(5分)

(2)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虽或并世而有/ 亦或数十年或

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如此/ 其遇之难又如此(2分,每

两处1分。)

附译文:

碑铭所以在世上有显著地位,因为它的作用与史书相近,但也有与史书不同的

地方。大概史书对于一个人的善恶无所不写,而碑铭大概是古人中那些有功有德,有才有行,有志有义的美德的人,惧怕后代人不知道,便一定要写一篇碑

铭来显扬。有的把它放在家庙,有的保存在墓中,它的作用是一样的。假使那

人行为丑恶,还有什么可以写在碑铭上呢?这是它所以和史书不同的地方。碑

铭的写作,能使死者没有什么遗憾,活着的人得以表达他对死者的尊敬。好人

喜欢自已被得到表彰,就勇于自立;坏人没有什么可以记载的,就羞愧而且恐惧。至于那些具有广博的才能,通达的识见,义烈忠节,美言善行的人,都能

在碑铭中见到,足以成为后人效仿的榜样。警戒劝勉意义,不是近于史书,难

道还会同别的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道衰败,作为人的子孙,都一心想褒美称扬他故去的亲人,而不再根据

事理。所以即使是行为丑恶的人,都力求刻石立铭,用来向后代夸耀。撰写碑

铭的人既然不能拒绝他而不写,又因为死者子孙的请托,倘若写上墓主丑恶的

东西,从人情上讲就不能这样做,于是碑铭开始不真实了。后代要写碑铭的人,应当要观察所撰写的对象。倘若所托非人,就会记载得不公正和不正确,所写

的碑铭也就不足以流地于当代并流传到后代。所以千百年来,朝迁的公卿大夫

直到乡里的人士,无不撰有碑铭,但能够流传下来的大概很少。它的原因不在

别的,就是所托非人,记载得不公正和不正确的缘故。

既然这样,那么,谁是撰写碑铭而能尽到公正和正确的合适人选呢?不是有很

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大概有很高道德修养

的人,他对于恶人,就不会接受为他写碑铭的请求,对于一般的普通人,他就

能分辨清楚。而人们的行为品德,有的人心地善良,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却不那

么好;有的人内心奸邪,而外面表现得很善良;有的人善恶相差悬殊,而不容

易如实地指出来;有的人实际表现要大于他的名声;有的人的名声要大于他的

实际表现。如同用一个人,不是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怎么能够辩别他而不受

迷惑,评议他而不徇私情?能够不迷惑不徇私情,就达到公正而且正确了。倘

若所写的人文辞不擅长,那么,在人世间还不能流传开来,于是又在于他的文

章能加倍胜人了。所以说: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不能

担负这一工作。难道不是这样吗?

然而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虽然有时在当代并存,也许几十

年或一二而年才能出现。这种人传世是这样的困难,碰到他又是这样的困难。

像先生的道德文章,本来就是所谓几百年才能出现的。先祖父的言行卓然出众,幸而遇到先生,得以写出公正和正确的神道碑铭,这碑铭能流行于当代并流传

到后代是毫无疑问的了。而世上的读书人,每每看到传记中所记古人的事迹,

到了他可以感人的地方,就往往极为伤心,在不知不觉中流了眼泪,何况读的

人是他的子孙呢?更何况是我曾巩呢?我追慕仰望先祖父的德行,而考虑用什

么办法使他的事迹流传,就可以知道先生推恩一次赐我的神道碑铭,可以泽及

我的三代,我感激和报答之心,应该怎样回报呢?

可是我又想到,像我这样学识浅薄才能庸陋的人,而先生加以奖励提携;先祖

父这样频受挫折终身不得志而死的人,而先生加以表彰显扬。这就使世上魁伟

杰出的罕见人士,有谁不愿进拜于先生的门下呢?那些隐世之士,有谁不希望

世道的转变呢?善行,有谁不愿意去做?干坏事,有谁不羞愧而畏惧呢?作为

人的父亲,祖父的,有谁不想教导他的子孙呢?作为人的子孙的,有谁不想让

自己父亲、祖父得到尊宠荣耀?这几种美行,全都归功于先生。既拜受承蒙赏

给神道碑铭,且冒昧进言说了要请你撰写的原因。来信中告谕先祖世系相传的

世次问题,岂敢不领受教诲而加以详细考查。

承蒙作铭,甚感羞愧,不再赘言了。曾巩再拜上。

《寄欧阳舍人书》翻译及注释

《寄欧阳舍人书》翻译及注释 《寄欧阳舍人书》翻译及注释 《寄欧阳舍人书》是曾巩创作的一篇文言文章。下面我们为你带来《寄欧阳舍人书》翻译及注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寄欧阳舍人书 朝代:宋代 作者:曾巩 原文: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 【译文】 曾巩叩头再次拜上,舍人先生: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我反复读诵,真是感愧交并。 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置于家庙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样的。如果那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生者借此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积极建立功业;恶人没有什么可记,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铭文警世劝戒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要褒扬他们死去的

【精编范文】寄欧阳舍人书(曾巩)阅读答案-范文word版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阅读答案 寄欧阳舍人书[宋]曾巩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细1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希2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3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4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幸甚,不宣。巩再拜。

文言文曾巩《寄欧阳舍人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①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②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21.填入第②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A.矣B.哉C.乎D.欤 2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铭志开始不真实、是因为代写铭志的人拒绝不写真实的情况造成的。B.如请托代笔的人会批评人,那么写出来的铭志也不会公正和真实。C.有道德的人对于恶的人,不会接受请托为他们写铭志。 D.铭志流传较少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把过世者写得太好了。 23.从内容方面看,本文第一、二段分别论述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 24.作者认为铭志能够流传后世的关键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5.对于人们的行为,作者说“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21.D 22.C 23.铭志不能流传的原因铭志能够流传的条件 24.要找到具有道德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来写铭志。 25.这句话意思是人们的行为品德,有的人心地善良,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却不那么好;有的人内心奸邪,而外面表现得很善良。启示我们不能只从外表去看一个人的行为,只有表里结合,才能正确评价、看待一个人。【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注意原句后面是问号,表达的是疑问语气。 A. 矣,一般用于陈述句中,表达陈述语气; B. 哉,一般用于感叹句中,表达感叹语气; C. 乎,一般用于疑问和反问句中,表达疑问或反问语气; D. 欤,一般用于感叹或疑问句中,表达感叹或疑问语气。 疑问句中,“乎”一般纯属有疑而问,语气直率而有力;“欤”重在征询,态度和婉。此句实际作者心中已有答案,因而表达征询的语气。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判断文本内容的能力。 A.“是因为代写铭志的人拒绝不写真实的情况造成的”分析错误,原文是“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应为写铭志的人不拒绝不写,又因为人情关系不能写主人的恶迹,于是铭志就不真实了。“拒绝”应为“不拒绝”。

古诗寄欧阳舍人书翻译赏析

古诗寄欧阳舍人书翻译赏析 《寄欧阳舍人书》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寄欧阳舍人书》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写给其师欧阳修的一封感谢信,因为欧阳修曾为作者祖父作墓志铭。文章围绕墓志铭的功用和写作展开论述,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原文】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①志之着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②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③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

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④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⑤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⑥,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⑦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⑧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⑨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 【注释】 ①铭:在器物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

曾巩简介语文备课中心

曾巩简介语文备课中心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佑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白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嘉佑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

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时,总是以“仁”为怀,“除其奸强,而振其弛坏;去其疾苦,而抚其善良”(《齐州杂诗序》)。由于他思想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对王安石变法有些不同看法。他认为法愈密,则弊愈多。但是曾巩也不主张死守成法,他对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满,提出“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战国策目录序》)的观点。主张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对法制作必要的改革。在行动上,他能够维护新法,在齐州为官时,能力行保

唐宋八大家简介--曾巩(人物生平)

概述 曾巩自称家世为儒(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史称巩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欧阳修见其文笔独特,非常赏识。欧阳修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庆历七年(1047),其父去世,其身为次子(其上尚有一兄长),只好辍学回归故里,尽心侍奉继母。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直至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 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诗集》和《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群众拥戴。 元丰三年(1080),改任沧州(今河北)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宋神宗召见。宋神宗对其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大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元丰四年,朝廷认为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同年九月,遭母丧,去官。次年,病逝于江宁府(今南京)。后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人称南丰先生。他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政事 自称家世为儒,①曾祖历官水部员外郎,祖父为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宋史》称曾巩年幼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成诵②。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③。但据他自称幼时从先生受书,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到十六七岁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始知爱好,并努力学习④。到二十岁后,欧阳修见其文奇之⑤大约就在这时,他曾给欧阳修写信,并献杂文时务策两编。信里他一面称赞欧阳修的道德文章,一面表白自己的为人志节:巩自成童,闻执事之名,及长,得执事之文章,口诵而心记之,观其根极理要,拨正邪僻,掎挈当世,张皇大中,其深淳温厚,与孟子韩吏部之书为相唱和,无半言片词舛驳于其间,真六经之羽翼,道义之师祖也。&&又闻执事之行事,不顾流俗之态,卓然以体道扶教为己务。&&信所谓能言之能行之,既有德而且有言也。韩退之没,观圣人之道者,固在执事之门矣。曾巩当时少不更事,而能有这样的看法,很不简单,所言者虽有所未尽,但大体符合实际。又说:巩性朴陋,无所能似,家世为儒,故不业他。自幼迨长,努力文字间,其心之所得,庶不凡近。&&唯其寡与俗人合也,于公卿之门未尝有姓名,亦无达者之车回顾其疏贱。抱道而无所与论,

咏柳曾巩简短意思

咏柳曾巩简短意思 这首诗是继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贺知章咏柳诗之后, 描写春柳的力作。 下面是 小编整理的咏柳曾巩简短意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咏柳 宋代: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 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 遮天蔽日, 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 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祐二年(1057 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 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白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中称 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嘉 祐二年(1057 年),39 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 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 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 年), 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 班院供事。 元丰四年, 神宗以其精于史学, 委任史馆修撰, 编纂五朝史纲, 未成。 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曾巩在政治舞 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
1/6

唐宋八大家之曾巩介绍及作品赏1

唐宋八大家之曾巩介绍及作品赏析 曾巩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骨干。接受了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主张,他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主张“文以明道”。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其文风则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古雅本正,温厚典雅,章法严谨,长于说理,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曾巩为文,自然淳朴,而不甚讲究文采。 曾巩文章的特色体现在几个不同的方面。首先是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其次,曾巩文章虽质朴少文,然亦时有摇曳之姿,纵横开合。赠序之文,尤有特点。再有,善于记叙,其特点是条理分明,无不达之意。还有长于记叙、不多写景,例如《醒心亭记》、《游山记》等。但也有极刻画之工,如《道山亭记》。《墨池记》和《越州赵公救灾记》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深刻有力,通情达理。他的书、序和铭也是很好的散文。当西昆体盛行时,他和欧阳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风,专趋平易自然。 他的议论性散文特点是:剖析微言,阐明疑义,卓然自立,分析辨难,不露锋芒。《唐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战国策目录序》论辩人理,气势磅礴,极为时人所推崇。 他的记叙性散文特点是:记事翔实而有情致,论理切题而又生动。《寄欧阳舍人书》和《上福州执政书》历来被誉为书简范文。叙事委婉深沉,语言简洁凝练,结构十分严谨。 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传世,

从他传世的文集来看,他的兴趣主要在于史传、策论一类的应用文。尤其是他从事史书编纂工作多年,对史传碑志的写作较有研究。对他有关应用文的理论进行研究和总结,对现代应用文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散文体裁 曾巩的散文作品中,其名篇大都属于记体散文,如《墨池记》、《学舍记》等。而后人在编选散文集时,曾巩的记体散文入选篇目一直居高不下。如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其在《南丰文钞引》中云:“予录其疏札状六首,书十五首,序三十一首,记传二十八首,论议杂著哀词七首。嗟呼!曾之序记为最,而志铭稍不及,然于文苑中当如汉所称古之三老祭酒是已,学者不可不知。 虽然在入选篇目上序最多,但是曾巩的序总数就有49篇,这里选入篇目占63%左右,而曾巩的记体散文总数是39首,入选的28首中只有一篇是传,其余27首占了近70%。从比例上来看,仍然是记体散文占据主导地位。再如张伯行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曾巩入选的记有20篇,占其记体散文总数的51%左右,而其他入选的书、序、启、状、疏、札、诏、墓志铭等占各自总数的比例均低于这个比例。再如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他的分类基本与笔者所参考的版本是一致的,姚鼐选了曾巩的记10篇、赠序4篇、书2篇、疏1篇、序跋8篇、论1篇。仅从各类入选的篇数上看,记体散文就占了绝对的优势。

曾巩的生平事迹材料

曾巩的生平事迹材料 曾巩,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世称“南丰先生”。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曾巩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曾巩的人物生平 1.年幼聪慧 曾巩祖上世家为学者,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史称巩十二岁能作文章,说话不平凡。 2.结识良友 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庆历七年(1047),其父去世,只好辍学回归故里,侍奉继母。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直至嘉祐二年(1058),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一。[1]在这之前,他不但认识了欧阳修,结交了王安石,而且已经同杜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为人处世的态度。 3.任职历程 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诗集》和《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 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寄欧阳舍人书 宋代-曾巩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愧甚,不宣。巩再拜。 对照翻译: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曾巩叩头再次拜上,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 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我反复读诵,真是感愧交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及翻译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及翻译 〔宋〕曾巩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譔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那么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荐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那么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那么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那么以媿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那么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表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那么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那么书之非公与是,那么缺乏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然那么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那么不受而铭之,于众人那么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那么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那么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假设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那么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脪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那么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假设何而图之?抑又思假设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那么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幸甚,不宣。巩再拜。——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曾巩集? 曾巩叩头再次拜上,舍人先生: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我反复读诵,真是感愧交并。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置于家庙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样的。如果那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生者借此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发奋有所建树;恶人没有什么可记,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铭文警世劝戒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要表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顾事理。所以即使是恶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铭,用来向后人夸耀。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就人情上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辞。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者,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

《寄欧阳舍人书》阅读答案

《寄欧阳舍人书》阅读答案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巩顿首再拜”原文逐句翻译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巩顿首再拜”原文逐句翻译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巩顿首再拜”原文逐句翻译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譔先大父墓碑铭。曾巩叩头再次拜上,舍人先生: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 反复观诵,感与惭并。我反复读诵,真是感愧交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荐于墓,一也。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置于家庙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样的。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如果那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 此其所以与史异也。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生者借此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媿而惧。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发奋有所建树;恶人没有什么可记,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铭文警世劝戒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要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顾事

《寄欧阳舍人书》翻译及注释

《寄欧阳舍人书》翻译及注释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键入文字]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古文《寄欧阳舍人书》 作者:曾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①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②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③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④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⑤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⑥,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⑦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 1

寄欧阳舍人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寄欧阳舍人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寄欧阳舍人书 作者:曾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①志之著于世, 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 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 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 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②达识,义烈节士,嘉 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③铭,以夸 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 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④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 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 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⑤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⑥,幸遇 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⑦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⑧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 魁闳⑨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 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 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愧甚,不宣。巩再拜。 曾巩叩头再次拜上,舍人先生: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我反复读诵, 真是感愧交并。

2020秋高中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三单元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

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 哎!考官所掌握的果真是优质的考试标准吗?为什么长时间不进行改革呢?何况像曾巩这样的学业水平,他的优秀文章,本已达到雄伟杰出的境界,一般文章,也合乎考试标准;但考官淘汰了他,真是奇怪啊!然而曾巩没有指责同考的录取者,不怪罪于考官,把回家乡攻读的想法告诉我,想继续拓展自己学识并坚守原有特色。我起初惊叹他的文章,现在又赞叹他志向豪壮。正如农夫不责怪灾年收成不好而依然勤奋地开荒播种,那些水旱之灾危害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能像这样有所收获,那岂不是能得到很多吗? (欧阳修《送曾巩秀才序》)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美 字 体 赏美文 感受曾巩散文之美

曾巩不是为文而文的文学家,但他见之于世,主要是他的散文。虽然在当今,曾巩之散文并不如东坡、欧公的受人称誉.但其文在当时曾一度仅次于欧公,在后代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汉江星之斗。”能享其盛名,巩之文章必定有其独特之美。 关于曾巩的散文,前人因为各自的审美情趣不同,或称古雅平实,或称自然淳朴,或称从容柔婉,或称严谨醇正.所谓“文如其人”。其文意在于达到“明圣人之心”,因此思想深沉,感情凝练,很少用炽热奔放的言辞表达感情思想,而是以朴实典重的言语来蕴含自己内在的深意。而我认为曾巩之散文处处都透露出平正雅洁、柔婉幽深之美. 曾巩之文章不同于欧阳修的流畅婉转、兴致勃发、文思如涌,也不同于王安石的感情激荡,更不同于苏东坡的汪洋恣肆、一泻千里,而是锋藏不露,敛气蓄势

感激之情写得既真挚而又自然,文中没有一句泛泛的 赞誉之辞,却能显示出自己与感谢之人的关系非同一 般。 曾文之纡徐婉曲虽不具欧文那种摇曳生姿的情韵与风神,但却显示出一种极深厚的底蕴,于婉曲中见 涵养。这不仅是因为文章取法的原因,还因为他本于 六经之道,深厚的儒学修养和渊博的学识的缘故。 (选自梅丫头的家的博客,有删改) 一门五胞亲兄弟,同年同日中进士 曾巩一共弟兄五个,还有九个妹妹。他是老大。在他的带动下,弟兄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准备积极应试。没想到头一年就名落孙山。以后连续好几年都未考中进士。他的家乡有个不喜欢曾家子弟的秀才,就做了一首诗揶揄曾巩.诗曰:“三年一度科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恰似梁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曾巩对此毫不介意,也不灰心,他每天带领诸弟学习不止,每发现哪个弟弟稍有懈怠或放松学习,他就批评教育,多方鼓励。由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