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贯彻课标新理念 构筑数学新课堂

贯彻课标新理念 构筑数学新课堂

贯彻课标新理念构筑数学新课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解决,从根本上来讲是把前面已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新的情景中去的过程,并且这种运用不是一种简单的模仿操作,而是一种对已经掌握的数学概念、规则、方法和技能重新组合的创造性运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教学,应以新理念为指导创造性组织教学活动,建构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就实施问题解决策略谈几点体会。

一、设疑诱错,激活问题解决的动力

学生对数学问题是否感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解决问题的参与水平。对于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动力激发,不仅可以通过媒体演示、表扬激励、有趣故事等外在的“外因”来达成,还可以通过问题本身的“内因”来激励,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促进学生获取、维系持续探究的原动力。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经验特点,巧妙设计一些“坎坷”,诱使学生失误出错,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化错为利,激活学生潜在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道题:一个长6分米,宽4分米,高5分米的长方体纸箱,里面能装几个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大部分学生说出的答案是:(6×4×5)÷(1×1×1)=120(个),我并没有到此结束,再次设疑,问:如果里面改装棱长2分米的正方体呢?许多学生理直气壮地说:“这有何难,不就是(6×4×5)÷(2×2×2)=15(个)嘛!”,“果然中计”。接着,我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草图,标上长度,学生很快感觉这个答案是不对的,只能是12个。这样的教学,教师适时抓住教学中的有利时机,设置疑问,诱导学生出错,并利用这一“错误”资源,引导学生提升对问题的进一步探究,体验数学的解题过程,这样的教学往往比告诉学生怎样解题更加有效果。

二、倡导实践,拓展问题解决的空间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因为“做”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而且有利于学生在物质化的实践中,拓展数学问题的探索空间,激活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再创造”,满足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这就要求在问题解决中,要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变“听”为“做”,在实践活动中突出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让学生的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示个性。

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时,一位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求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的几倍(成5倍关系的线段)。如果照此看图完成此题,学生的思维就容易形成定势,而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很多,因此,课后我对此素材进行改进:每人红色、黄色纸条各一条(成倍数关系),求出红纸条的长度是黄纸条的几倍。这样,把教材化静为动,为学生的

探究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出了三种方法:(1)先量每张纸条的长度,再列式计算;(2)用黄纸条在纸纸条上量,量一次做一个记号,几次量完就说明红纸条是黄纸条的几倍;(3)折红纸条,折得和黄纸条的长度一样,展开红纸条就可以看出红纸条是黄纸条的几倍。这样以动促思,以思促学的学习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无比的愉悦,同时也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可见,静态的知识用动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不仅能使学生活学,而且能达到将所学知识活用,用活这一目的。

三、经验感悟,丰富问题解决的方式

数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总是建立在特定的经验背景基础上的。这就告诉我们,要重视让学生经验感悟中参与问题解决,不仅要重视了解学生的数学经验背景,而且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背景,特别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调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现问题解决方式的多样化,体验感悟数学的价值魅力。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加减法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妈妈这个月的收入是1612元,爸爸这个月的收入是1372元,我家这个月的生活费共1980元,这个月节余多少元?在解决问题时,大多数学生都列出了1612+1372-1980这个算式,可是一位同学却用画图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他的启发下,另一位同学又想出了另外一种方法:1372-(1980-1612)。他画了一个图后说:“这个图就象一个大口袋,装着爸爸的钱和妈妈的钱,这个月的生活费先不用爸爸的钱,先用妈妈的钱,结果发现妈妈的钱不够用,还差

1980-1612=368(元),于是再从爸爸的钱中拿出368元补上,这时还剩下1372-368=1004(元)。”老师大力赞扬了他们,能借助图形使问题变得形象了、具体了。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及时利用了来自学生的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且获得了数形结合思想。从而使学生感悟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学以致用,提升问题解决的体验

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实际,可以提升学生对问题解决的背景、策略、模式的认知。这就要求教师要跳出“数学”教数学,让学生具体的运用中丰富问题解决的体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后,出示这样的练习题:“制作一节长8分米,底面直径2分米的圆柱形铁皮烟囱,需铁皮多少平方分米?”部分学生照套圆柱体表面积公式,求烟囱的表面积(一个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烟囱制成上下两个底面都用铁皮封住的话,烟怎么排呢?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悟出了道理:联系排烟的部分,只能求烟囱的侧面积。接着,老师再出示下题,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讨论。

下列物体是求它的哪个部分(连线):

制一个圆柱形月饼盒所需铁皮量

制一个圆柱形油桶所需铁皮量侧面积

制一个圆柱形铁皮水桶(无盖)所需铁皮量表面积

圆柱形柱子所需油漆部分 1个侧面积+1个底面积

压路机前轮转动一周所压路面面积

这样,数学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愿望,亲身体验数学的价值。

总之,新课程的先进理念,为数学问题解决注入的新生机与活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经验背景和问题解决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参与动力,拓展问题的思考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探究体验,这样才能达到以问促思,以探促学,从而有效地构建和谐、有效的“问题解决”的数学课堂。

贯彻课标新理念 构筑数学新课堂

贯彻课标新理念构筑数学新课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解决,从根本上来讲是把前面已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新的情景中去的过程,并且这种运用不是一种简单的模仿操作,而是一种对已经掌握的数学概念、规则、方法和技能重新组合的创造性运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教学,应以新理念为指导创造性组织教学活动,建构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就实施问题解决策略谈几点体会。 一、设疑诱错,激活问题解决的动力 学生对数学问题是否感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解决问题的参与水平。对于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动力激发,不仅可以通过媒体演示、表扬激励、有趣故事等外在的“外因”来达成,还可以通过问题本身的“内因”来激励,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促进学生获取、维系持续探究的原动力。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经验特点,巧妙设计一些“坎坷”,诱使学生失误出错,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化错为利,激活学生潜在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道题:一个长6分米,宽4分米,高5分米的长方体纸箱,里面能装几个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大部分学生说出的答案是:(6×4×5)÷(1×1×1)=120(个),我并没有到此结束,再次设疑,问:如果里面改装棱长2分米的正方体呢?许多学生理直气壮地说:“这有何难,不就是(6×4×5)÷(2×2×2)=15(个)嘛!”,“果然中计”。接着,我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草图,标上长度,学生很快感觉这个答案是不对的,只能是12个。这样的教学,教师适时抓住教学中的有利时机,设置疑问,诱导学生出错,并利用这一“错误”资源,引导学生提升对问题的进一步探究,体验数学的解题过程,这样的教学往往比告诉学生怎样解题更加有效果。 二、倡导实践,拓展问题解决的空间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因为“做”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而且有利于学生在物质化的实践中,拓展数学问题的探索空间,激活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再创造”,满足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这就要求在问题解决中,要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变“听”为“做”,在实践活动中突出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让学生的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示个性。 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时,一位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求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的几倍(成5倍关系的线段)。如果照此看图完成此题,学生的思维就容易形成定势,而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很多,因此,课后我对此素材进行改进:每人红色、黄色纸条各一条(成倍数关系),求出红纸条的长度是黄纸条的几倍。这样,把教材化静为动,为学生的

数学新课标的新变化、新理念及其教学建议

数学新课标的新变化、新理念及其教学建议作者:*** 来源:《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2年第10期

摘要:数学新课标在学段划分、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和学业质量等方面有许多新变化、新理念、新要求,本文分析了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并围绕如何理解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如何以结构化思想整合课程内容,怎样从整体与联系的视角感悟并理解数学知识之间本质上的一致性,以及如何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等新问题、新理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指导建议。 关键词:数学新课标;核心素养;一致性;结构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已正式颁布并在2022年秋季学期执行。新课标在学段划分、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和学业质量等方面有较为明显的变

化。新课标特别突出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强调以结构化思想整合课程内容,加强从整体与联系的视角感悟并理解数学知识之间本质上的一致性,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特别是加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这些新变化、新理念和新要求都需要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深刻理解,积极践行,并内化到教学行为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一、数学新课标的新变化 (一)学段变化 1.重新调整了小学学段的划分 新课标为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发展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调整了义务教育小学学段的划分,将“六三”学制小学阶段由原来的两个学段调整为3个学段,即第一学段为小学1年级和2年级,第二学段为小学3年级和4年级,第三学段为小学5年级和6年级,恢复到大家熟悉的低、中、高三个学段,并且加强了幼小衔接。 2.加强了学段衔接 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是小学生入学后最为关键的适应阶段,从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四个方面帮助学生做好入学适应教育。首先要创设与幼儿园相衔接的班级环境,让儿童产生亲切感;其次要调整入学适应期的数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前教育阶段积累的相关活动经验,通过游戏化、活动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学习比较简单的数学知识,帮助儿童逐步适应从游戏活动为主向课堂教学为主的转变。新课标明确了这一阶段数学课程要达成的具体目标。 (二)目标变化 1.明确了核心素养内涵及主要表现 新课标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育人目标出发,力求扭转当前存在的“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的倾向,强化课程育人功能,明确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并提出数学核心素养是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标从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和数学的语言三个维度描述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同时又给出了核心素养每一维度的具体表现。小学阶段的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小学阶段的数学思维主要

新课标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养教育的功能。数学教育援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言语表达现实世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开展,探寻事物变化规律,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一、新课标课程理念 2022版新课标指出:探究在不同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觉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运用几何直观、逻辑推理等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模型观念和数据观念。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严谨、精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能够回忆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情境设计 情境包含:现实情境、数学情境、科学情境,每种情境可以分为熟悉的,关联的,综合的。 什么是问题情境根本解释是在肯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心理学解释是在社会心理学中,情境指影响事物发生或对机体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条件。也指在肯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感情气氛。“境〞是教学环境,它既包含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包含学校的各种软件设施,如恰当的情境素材以及教师的技能技巧和责任心等。教学情境也指具有肯定感情气氛的教学活动。它的意义在于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根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

“践行新课标 打造新课堂” ------教学内容结构化学习心得体会

“践行新课标打造新课堂” ------教学内容结构化学习心得体会2022年11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泰安市小学数学教学课例研讨交流会,在这1天的时间里,观摩了来自全市各地区的6位数学教师的观摩课,并听了专家报告,及有关市地教研员的精彩点评,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你知道老师叫什么,你了解老师多少等话题,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

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三、学习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不在陌生,不在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的教师把学生分成几组,以便于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操作活动和游戏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注意尊重学生,创造师生平等的和谐课堂

数学(心得)之新课标引领新课堂教学

数学论文之新课标引领新课堂教学 一学期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从总体上看,我能认真执行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最大的感触就是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我们面对的是21世纪的接班人,怎样把他们的培养成“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思索和探索的问题。它认为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生活情景数学化 (一)数学情景生活化 新课改的数学内容非常重视与生活情景的联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巧用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特点,来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过程主要从三方面进行:首先,是重组数学教学内容,包括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引入生活中的数学,组合生活现象进行教学;其次,是体验,即在学习知识的体验成长,包括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学和在游戏中体验数学;最后,是审视,即用数学的眼审视生活,陪养学生应用数学的眼

光看世界的能力。 (二)数学理解生活化 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很多抽象的数学问题理解本身就是最大的难题。新课程改革目的在于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教师应该善于捕捉生活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画面中抽离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以具体的生活素材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体验为切入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引领学生感悟数学和生活相辅相承的关系。 例如:在学习简便方法计算“196-99”时,教师可以把问题转化成生活的例子来进行教学,比如:小红身上有196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了99元。问:小红该怎样付钱?她还剩多少钱?大多数学生会有这样的生活的经验,学生会说小红应该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1元,她还剩“96+1”元,然后教师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96-100+1”,于是,对于“196-99”这类的简便运算,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掌握得牢固了。 (三)生活问题数学化 生活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比如:生活班长去体育用品商店买

立足新课标赋能新课堂——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立足新课标赋能新课堂——小学数学高 效课堂构建策略 摘要:在教育改革不断落实与推进的背景下,当前的小学教育已经不再是死板的应试教育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培养。新课标的出台为小学教师开展课堂变革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思路。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立足新课标,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策略,为小学数学教学构建更加高效的课堂。本文首先对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的理念与方针进行了深入解读,后对高效课堂构建策略进行了深入地探索,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高效课堂 引言:在新课标的理念之下,小学数学课堂早已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深度剖析新课标中的理念与方针,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教学过程当中,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对小学数学课堂进行不断地革新,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深入解读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改革方针 教师要想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使自身的数学教学真正满足时代发展需要与学生学习需求,就有必要对新课标中的理念与方针进行深入解读,认真贯彻与落实新课标。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改革方针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对数学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彻底地革新。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虽然对于学生的成绩提升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已经不适应当前背景下的教育教学需求,也不能够充分地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研读新课标,创新出能够满足当前学生需求的高效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核心素养与思维能力方面的提升。其次,教师在立足新课标构建高效课堂时,除了要革新教学方法之外,还要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

全国小学数学“聚焦新课标、引领新课堂”观摩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全国小学数学“聚焦新课标、引领新课堂”观摩研讨活 动心得体会 11月11日,我有幸参与了2023年全国小学数学“聚焦新课标、引领新课堂”观摩研讨活动,此次活动刷新了我对数学课堂及数学研究的认知,感悟到全国最为前沿的数学改革浪潮,内心尽是巨浪滚滚袭来的震撼! 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语言是至关重要的,不但有准确的数学专业用语,让学生听懂理解知识,而且教师的课堂评价也很及时,随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通过多表扬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互动环节引人入胜,氛围幽默融洽。各位名师的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每个老师都精心的设计每一堂课,从板书、图片、内容,那种工作态度与热情都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在他们的课堂上很少有见到不学习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深深地被老师的课所吸引着。教学中注重合作的学习方式。老师都注重加强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体现了探索性的教学过程。在罗鸣亮老师的《图形的运动》这节课上,印象深刻的就是个人辩论赛,一个小女生以一己之力雄辩全班,将课堂的氛围推向高潮。罗老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带着问题去研究,带着质疑去实践。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会努力践行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亲身体验,以核心素养为主线安排教学路线,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多去思考和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要敢于突破自己已有的旧的教学模式,快速学习、实践更好的方法,敢于打破重建,不断更新进步。 最后我以罗鸣亮老师的结束语作为我的结束语:“躬身入局,改变自己,改变学生!”

学习新课标 践行新理念 打造新课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

学习新课标践行新理念打造新课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学习心得 作为一线数学老师,近期我认真研读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个过程有豁然开朗,也有一知半解,不懂的地方,我观看了专业教授视频解读,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思考,反思。我的收获不少,感触颇多。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强化学生的根底性知识的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开展性学习和制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心愿和能力。下面我谈谈一些学习心得体会。 先来说一下新课标有什么变化: 一、新增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 2022年课标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开展,集中表达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新数学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进行了明确:“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言语表达现实世界〞。导向非常明确,就是让数学回归现实世界,回归实际应用,让数学和生活更贴近,让孩子能够直观地感受数学,让孩子了解数学可以解决身边的问题,增强孩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渐会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开展所必需的数学根底知识、根底技能、根本思想、根本活动经验;能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究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觉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观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援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 二、学段目标更加细化 2011年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是分为两个学段的,而2022年的新课标分为了三个学段,每个学段有每个学段的学业目标和评价标准。新课标分级更细更简单操作,阶段衔接也更加合理。比方:明确了一年级上学期的学段目标是认识20以内的数,会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不含退位减法〕,能识别物体和简单图形的

聚焦新课标,赋能新课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习笔记

聚焦新课标,赋能新课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 学习笔记 本课教学是建立在2、5的倍数的特征认知基础之上进行的教学。教学时,先让学生经历观察后,猜想3的倍数和什么有关?通过用举反例的方法进行验证,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和2、5的倍数特征不同,它和个位上的数字无关,如16、19等,然后用正例验证。 接着,让学生经历在百数表中圈一圈3的倍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其特征,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从1-9都有。同时聚焦个位与十位,借助计数器找到启发,得出结论:3的倍数的特征,它各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进一步结合几何直观图形,利用数论中的同余式进行验证。本课的练习设计特别好,有层次、有梯度,以游戏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1-9中任选三个数字4、0、2验证是否是3的倍数。接着又添一个数字6,是否是3的倍数,和6的放置无关,最后是把九个数字全掀开拼成一个九位数,采用去掉多余的数字来验证。 纵观全课,本课教学经历了观察、猜想、验证、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设计聚焦所学内容的数学本质的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思考,得出结论,体现了《新课程标准(2022版)》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圆的周长》 课伊始,教师创设演奏版钢琴曲《圆周率》的视频情境,新颖独特,扣人心扉,引人入胜。看来,只要教师肯用心设计,就一定效果斐然。

接着,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叠放在一起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然后通过让学生分组测圆的周长,学生经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出两种测圆的方法:是绕圆法,即用绳子绕圆一周,然后测出绳子的长度;二是滚圆法,把圆放在直尺上滚一圈。 这两种都是借助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化曲为直,帮助测量。之后,分组计算圆的周长除以圆的直径,得出结论是三倍多一些。借助于圆的外切正方形和圆的内接正六边形,进一步用事实论证,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介于三倍和四倍之间,是三倍多一些。 此处,上课老师没有进一步的去让学生计算。因为,无论怎样计算,都会存在误差。学生已经知道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是三倍多一些。在此处纠结太久,无实质性的意义。

数学教学中怎样落实新课标理念

数学教学中怎样落实新课标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的学科教学,应该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体现现代数学教学的理念,落实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本文就个人数学教学的一些体会,对数学教学落实新课程理念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一、做好学科宣传,增强数学的吸引力 数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具有许多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背景材料,以及数学进展中的成就。数学教学要善于发现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传统名题、趣题、生活中问题。用好这些有趣味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究的过程和获得成功的感受。培养学生贴近数学的情感。如果这些内容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期待,一种目标。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有了一种动力,学习就不会是一个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过程。而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教学,可以用下面的“农夫和鸡蛋”问题作为学习的一个目标,引导学生先学好本节课,为解决这一问题打好基础。“农夫和鸡蛋”问题:有个农夫到街上卖鸡蛋,第一个人买去了全部鸡蛋的一半多一个,第二个人也买去了剩下的一半还多一个。第三个人还是买去了剩下的一半还多一个。这时筐里的鸡蛋正好剩下10个,问这个农夫原先有多少个鸡蛋。这个问题如果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则代表着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一个很高的水平。体现了运用方程的思想。如果用逆推法来解决,则反映着一种逆向的思维。这样,教学的活动就更具有了活力和创意。有些教学内容缺乏与之相关的趣味问题,可以考虑在思想方法上相类似的问题来作为引导,例如:下面的“九点四线”问题,体现了一种突破思维框框的思想。“九点四线”问题:你能一笔画出4条线段,使这4条线段穿过如图所示的9个点吗? 利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移项法则时,可以设计一些卡片,拼成许多方程。让学生通过摆弄这些卡片,感受移项过程中各项符号的变化规律。这样,就可以让教学活动显得更加生动和有趣。数学学科的宣传,必须落实到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去,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保持一定的热度。这样数学的学习就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重视学习习惯的培训,养成数学学习的责任感 数学内容丰富多彩,前后内容连贯性强。教学是一门影响人的艺术。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从幼年时期就应通过教育培养良好

学习新课标,重塑新课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

学习新课标,重塑新课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学习心得 2022年5月13日,在工作室的组织下,我参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线上培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公布,引来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教育界更是引起了庞大反响。作为教师大家都了解:课标是老师们教学的“指挥棒〞,新课标都有哪些变化?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指向性和导向性是什么?以后的一般教学该怎么偏重?教学内容有什么变化?教学目标该作何调整?教学评价是否会有变化等等许多问题都是老师们急需了解的。 通过马云鹏老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深刻解读,通过学习我对新课标有了肯定的了解。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新旧课标的区别。 一、数感 (新义务教育数学课标)与(义务教育数学课标)相比拟,内涵更加丰富,更强调理解数的意义、感想运算结果等方面。把原来的“运算结果估量〞改为“运算结果〞,不仅包含估量和估算,还增加了对准确计算结果的感想;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包含基数和序数的含义;认为数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根底,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初步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与准确,增强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量感 量感虽然只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一局部,它不是一个内容领域但大体上与20世纪90年代(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的量与计量的内容领域相对应,量与计量的内容包含:时间、ren民币、质量、长度、面积、体积角度等相比拟而言,量感作为核心素养的一局部内涵更加丰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如会测量与计算;更强化调事物具有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想和活动经验的累积,如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模型、几何直观等思想方法的感想,生活中的测量的经验累积等。3

2023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 得体会 随着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我们即将面临新一次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革新。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深深感受到新课标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上的重大改革,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小学阶段的教材内容有了更系统、清晰的认识,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思考。 一、新课标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基本理念 一是“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强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学段发展水平不同,是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二是“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强调“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三是“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提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引导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逐步形成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四是“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提出“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五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强调“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新课标指向了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表述为“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三、践行课标理念,赋能新课堂 (一)潜心研究教材。教师要站在核心素养的高度看教材,用新课标理念作支撑点解读教材,用新课标理念作导向解读教材,解读教材整体结构及编排体系,了解新旧知识衔接,注意预设与生成,把握知识点的纵横关系,要关注教材中的数学本质,探究数学的精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灵魂——数学思想和方法,关注教材中的数学文化,渗透数学价值。研究教材可对不同教材版本进行对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尊重教材和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关注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拓展。 (二)聚焦目标达成,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引领着教学的方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的总体目标与11个核心概念是课堂教学的大方向,通过数学教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新理念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新理念 一.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那是怎样的过程? (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什么?①体验数学的自然科学性,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②体验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商品买卖,储存贷款,等等都要用到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式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③体验数学之美。初等数学中的线段的“黄金分割”比例为0.618:1,人们在探索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过程中发现“黄金分割”之比具有一种悦目之美,和谐之美。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的重心内分中线为2:1,立体几何中的正四面体的重心内分高为3:1,这也是一种和谐美;数学公式都是那么简洁,整齐,和谐,如:(a+b)*(a-b)=a2-b2,sin(A+B)=sinAcosB+cosAsinB,等等都使人产生美感。④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我国古代的河图洛书就是数的“方阵”,《易经》中的卦象都用数来表示,我国古代兵书中的“运

贯彻课标,更新理念,构建数学新课堂

贯彻课标,更新理念,构建数学新课堂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新时代人才发展的需要,在新一轮基础课堂改革中,必须转变教育思想,贯彻数学课标,更新教学理念,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全面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构建数学新课堂。 一、贯彻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适应课程改革,首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面向全体学生,引导主动参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小学数学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使人人都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创设具体生动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给每个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打开他们的思维“闸门”。使他们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教学境界,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我先创设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导入,用多媒体出示猪八戒捡到一个西瓜,要把它分成三块,第一块是这个西瓜的1/3,第二块是这个西瓜的2/6,第三块是这个西瓜的3/9,接着提问:“你们认为这样分合理吗?”哪块大?哪块小?猜猜看猪八戒会吃哪一块,为什么?然后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分西瓜,三个西瓜同样大,要求三个组依次把各自的一个西瓜平均分成3份、6份、9份。依次各取其中的1份、2份、3份。结果到底会怎么样?学生分完后组织全班交流汇报。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1/3=2/6=3/9,这样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导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获取新知,并通过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和谐的情感,收到理想的效果。 2.关注个体差异,获取成功体验。《课标》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告诉我们不同的学生在智力水平上是有差异的,他们的发展不可能整齐划一,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既要关注学困生,又要调动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促使每一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习题的设计上坚持层次性原则。一是抓好基本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二是重视变式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本质属性;三是加强综合对比练习,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四是指导好思考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索与研究。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人人都能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有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最新小学数学新教材落实课标新理念

小学数学新教材落实课标新理念

小学数学新教材落实课标新理念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其蕴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理念,需要教师在深刻领会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处理和有效的组织,才能落实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新课程实验教材当然也不例外。因此,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同样是新课程理念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的基础。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对人教版实验教材的学习和使用谈几点做法和思考。 一、确定多元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阐述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在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还应关注数学活动中“过程性目标”的落实。“人教版”实验教材中,许多内容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特点。教师应认真分析,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在设定“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不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过程性目标”。 例如,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这节内容,单纯从“知识技能”的角度来分析,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而从“过程性目标”的要求来看,还可以设定“引导学生经历‘十几’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体验 ‘十进制’表示数的优越性”等教学目标。教师只有设定了相应的“过程性目标”,才会在课堂教学中安排

一定的教学时间,有针对性地加以落实。以下“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片段,很好地说明了相关“过程性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 教师组织学生用一只手抓小棒。然后提出要求:摆一摆,让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抓了多少根。 学生自由操作:有一根一根摆的,有两根两根摆的,有三根三根摆的……(没有出现10根扎一捆的)。 教师参与活动:老师是这样摆的(边说边演示:“一捆”与“几根”摆在一起),你能看出我抓了多少根吗? 师生共同数“一捆”的根数,引导学生感知这“一捆”既是“十个一”,也是“一个十”。 组织学生进行“摆数”比赛:用你喜欢的方式摆出老师报出的数。 比赛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了“十个一”用“一个十”来表示的优越性。 又如,我们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这节内容时,除了确定相应的知识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之外,也制定了明确的过程性目标:通过规律的抽象、归纳,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抽象美和简洁美,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实践过程如下。 媒体呈现:一辆又一辆摩托车有规律地飞驰而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