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膨出轻微突出脊柱侧弯的锻炼方法(麦肯基疗法的补充)

膨出轻微突出脊柱侧弯的锻炼方法(麦肯基疗法的补充)

膨出轻微突出脊柱侧弯的锻炼方法(麦肯基疗法的补充)

第一节疼痛的机制

(一)疼痛的定义: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是患者寻求诊治的主要原因。疼痛定义为在人体组织处于损伤或潜在损伤,或被认为损伤时,人主观的一种不舒适的感觉和情感的体验。疼痛是皮层的感觉,它不仅仅是伤害感觉系统本身的生理性反应,也受情感因素、认知因素、遗传、环境和社会多因素的影响。

(二)疼痛感觉的传导途径

疼痛的感觉经伤害感受系统传导。伤害感受系统是机体的警告系统。伤害感受系统功能正常时能提醒我们某些组织正临近危险,或者某些组织正在或已经损伤。伤害感受系统从外周至中枢的途径中包括:伤害感受器、传入神经Aδ纤维和C纤维、背根神经节、脊髓背角、脑干、丘脑、皮层。伤害感受器由损伤刺激激活,并激发伤害感觉系统,将伤害信号经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传递至皮层,使我们感受到疼痛。在伤害刺激的传递途径中,信息可被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对伤害刺激引起的传入冲动进行抑制或兴奋。

(三)伤害感受器

伤害感受器存在于机体的多数组织,它们实际上是游离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存在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关节突关节的纤维性关节囊,纵韧带,

棘突间韧带,黄韧带,椎体和椎弓旁,筋膜,腱膜,肌腱,硬脊膜,椎间盘的纤维环等。

伤害感受器的激活产生疼痛。伤害感受器被激活有三种方式:机械刺激、化学刺激和热刺激。

(四)化学性疼痛

当组织受损伤或有炎症反应时,组织中的组织胺、缓激肽、5-羟色胺、乙酰胆碱、氢离子和钾离子等化学性物质的浓度增高,超过化学性伤害感受器的阈值时,伤害感受器被激活,产生化学性疼痛。化学性疼痛通常发生于创伤后20-30天之内,或有炎症反应时,或感染性疾病时,如急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结核,其它细菌感染等。引起疼痛的化学物质浓度下降后,疼痛逐渐减轻直至消失。

(五)机械性疼痛

组织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机械性变形,当变形的程度超过机械性伤害感受器的阈值时,伤害感受器被激活,产生机械性疼痛。外力去除后,组织复形,疼痛消失。间歇性的颈肩腰腿疼痛通常是机械性疼痛。出现机械性疼痛时不一定存在组织损伤。以手指为例:你用右手将自己的左手食指向手背方向用力牵拉,当用力达一定强度和/或掌指关节伸展达到一定角度时出现局部的疼痛;松开外力,左手食指回复至中立位后,疼痛消失。此过程中左食指出现了疼痛,但没有组织损伤,只有组织变形引起机械性伤害感受器的激活。

(六)创伤性疼痛

创伤引起的疼痛是化学性疼痛与机械性疼痛的结合。创伤发生时,外

力对软组织造成过度牵拉和损伤,产生机械性疼痛,多为锐痛。损伤后,受损组织局部很快有化学物质堆积。当这些化学物质浓度超过激活化学伤害感受器的阈值时,产生化学性疼痛,多为持续性不适或钝痛。在致痛物质作用下,正常时不能引起疼痛的相对小的机械性应力也可引起疼痛(痛觉倒错allodynia)。2-3周以后,化学性疼痛逐渐消失,但愈合过程中产生的疤痕组织在受牵拉时仍引起间歇性的机械性疼痛。

(七)区分化学性疼痛和机械性疼痛的意义和方法

根据疼痛产生的机理,化学性疼痛的程度与化学物质的浓度有关,缓解疼痛的方法应从避免进一步损伤,减轻炎性反应,减少渗出物着手,以药物治疗为主,力学治疗方法不合适。而机械性疼痛的治疗则不同,因化学性药物对改变力学关系无直接影响,故药物治疗对缓解机械性疼痛效果不佳,而力学治疗方法能够改变组织变形的程度,使得疼痛减轻直至消失。

综上所述,确定疼痛的性质对制定止痛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化学性疼痛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持续性疼痛。持续性疼痛是指患者从醒来至入睡每时每刻都有疼痛或不适感觉。疼痛可以由于活动或休息加重或减轻,但从不完全消失。因为物质浓度是逐渐地变化,化学物质的堆积与消散不会瞬间发生,因此,化学性疼痛也不会在一天中时有时无。一般情况,损伤后5~7天,损伤产生的化学性疼痛逐渐减轻,至第3周消失。如果在修复过程中组织发生再次损伤,则化学性疼痛时间延长。

化学性疼痛其它重要特征包括:疼痛发生于创伤后急性期,伴有红肿热痛的体征,活动使疼痛加重,没有任何一个方向的活动能减轻疼痛。机械性疼痛可为持续性,也可为间歇性,由组织变形的特点决定。持续性的组织变形引起持续性的机械性疼痛,间歇性的组织变形引起间歇的机械性疼痛。

持续性的机械性疼痛常伴有活动范围受限,活动对疼痛有明显影响,某些方向的运动可以减轻或缓解疼痛,相反方向的运动则加重疼痛,在疼痛减轻时,受限的活动范围也随之改善。

根据以上化学性疼痛与机械性疼痛的不同特征,可以将患者的疼痛进行分类,并以此为依据制订缓解疼痛的治疗原则。

二、椎间盘模型

(一)动态间盘模型

反复脊柱运动后,许多患者症状的部位和程度很快地发生变化。如何在理论上解释这些临床现象,麦肯基先生首先提出了动态间盘模型的理论:即脊柱进行某一方向的反复运动时,对于运动节段的椎间盘产生了非对称性的挤压力,使得间盘内容物向挤压的反方向移动。间盘的移动改变了纤维环和/或神经根的张力,从而使疼痛的部位发生变化,疼痛加重或减轻。自麦肯基先生提出了动态间盘模型的理论之后,已有许多研究证实了它的正确性。

(二)椎间盘结构、作用与运动

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和软骨板组成。纤维环由软骨细胞和纤维组成,纤维成分为主,排列成同心的环层,每层与邻层之间纤维走行方向成

120o交叉。纤维环与椎体牢固地连接,是髓核的保护壁。纤维环前厚后薄,后外侧最弱。髓核是粘胶状,有粘多糖和胶原纤维组成,含大量水分。

椎间盘有压力缓冲作用。年轻时椎间盘含水量高,压力向各方向传递均匀,缓冲作用好。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含水量下降,间盘高度降低。压力向各方向传递不同时,在纤维环内层某点产生相对高的压力,出现由内向外的放射状或环状裂缝,容易引起损伤,髓核由裂缝膨出。当纤维环外层完全断裂时,髓核可脱出。随着年龄进一步增长,髓核的含水量进一步下降,并与纤维环形成一体同时运动,髓核突出和脱出发生率下降。

髓核突出挤压神经根,产生疼痛等症状。神经受压越重,症状越重,且症状的部位越远离脊柱;当神经受压减轻时,症状减轻,其部位越靠近脊柱附近。

椎间盘是脊柱可弯曲的重要因素。相邻两个椎体加上其间的椎间盘是一个活动节段。椎间关节有万能关节之称,它有四个轴线的活动,即挤压与分离、前屈与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脊柱不同方向的运动对椎间盘的作用不同。脊柱屈曲时,剪切力增加,纤维环前部放松和膨出,纤维环后部拉紧,髓核向后移动,椎间盘内压力增加;脊柱伸展时,剪切力减低,纤维环后部放松和膨出,纤维环前部拉紧,髓核向前移动,椎间盘压力减低。脊柱侧屈或旋转时,屈向侧纤维环松弛,对侧纤维环紧张,髓核向对侧移动。

只有在纤维环外层保持完整的条件下,脊柱的运动才可产生髓核运

动,应用麦肯基力学治疗方法治疗才有效。如果纤维环外层破裂,髓核已经脱出,脊柱运动对髓核无影响。此时应用麦肯基力学治疗方法无效。

(一)腰椎的解剖与生物力学

腰椎位于活动度较小的胸椎和骶骨之间,是躯干活动的中枢。腰椎共5节,椎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形,椎孔大,呈三角形。上下关节突关节的关节面呈矢状位。椎体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椎间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等。正常的腰曲凸向前。腰椎间盘很厚,可做较灵活的运动,但矢状位的关节突关节面限制了它的旋转运动。正常腰椎活动范围为:屈曲0-50O,伸展0-30O,侧屈0-40O。

腰椎各个方向运动时的生物力学变化如下:

1、屈曲

➢椎体前缘靠近,后缘分开。

➢剪切力增大。

➢后纵韧带、黄韧带等后方韧带和软组织受牵伸。

➢前纵韧带等前方结构放松。➢上下关节突关节面分离。➢椎间盘纤维环前壁放松。➢椎间盘纤维环后壁紧张。➢椎间盘髓核向后移动。

➢椎间孔增大。

2、伸展

➢椎体前缘分开,后缘靠近。

➢剪切力减小。

➢后纵韧带、黄韧带等后方韧带和软组织放松。➢前纵韧带等前方结构紧张。

➢上下关节突关节面靠近。

➢椎间盘纤维环前壁紧张。

➢椎间盘纤维环后壁放松。

➢椎间盘髓核向前移动。

➢椎间孔减小。

3、侧屈

➢转向侧上下关节突关节靠近,对侧上下关节突关节分离

➢同侧纤维环后侧方放松,对侧纤维环后侧方受牵伸,

➢髓核移向对侧

三.三大综合征

(一)姿势综合征

患者年龄通常30岁以下,职业多为办公室工作,缺乏体育运动。其症状多局限,疼痛常在脊柱中线附近,不向四肢放射。疼痛为间歇性。患者可分别或同时有颈,胸和腰椎各部位的疼痛。体检无阳性体征,运动试验结果无变化,运动中无疼痛,仅于长时间的静态姿势后出现疼痛,活动后疼痛立即缓解。疼痛的原因是正常组织被长时间过度地牵拉。如果脊柱各节段在其活动范围的终点长时间静态承受负荷,则会引起软组织机械性变形,从而引起疼痛。长时间不良的坐姿和站姿易引起姿势综合征。

(二)功能不良综合征

患者年龄通常30岁以上(创伤除外),发病原因多为长年不良姿势并缺乏体育运动,使得软组织弹性降低,长度适应性缩短;也有许多

患者的发病原因为创伤后,组织纤维化愈合过程中形成了短缩的瘢痕。疼痛的原因是短缩的组织受到过度牵拉。当患者试图进行全范围活动时,机械性地牵拉短缩的软组织而引起疼痛。疼痛为间歇性,多局限于脊柱中线附近,疼痛总是在活动范围终点发生,绝不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运动试验结果为在进行受限方向全范围活动时产生疼痛,加重不维持。当有神经根粘连时可出现肢体症状。

(三)移位综合征(腰间盘突出)

患者的年龄通常在20-55岁之间。患者多有不良坐姿,他们经常有突发的疼痛,即在几小时或1-2天内,可由完全正常的情况发展至严重的功能障碍。通常发病时无明显诱因。症状可能局限于脊柱中线附近,可能放射或牵涉至远端,症状为疼痛、感觉异常或麻木等。疼痛可为持续性,也可为间歇性。进行某些运动或维持某些体位时,对症状有影响,使症状产生或消失,加重或减轻,疼痛的范围可以变化,疼痛的程度可以加重或减轻,疼痛可能跨越中线,例如:从腰右侧发展至腰左侧。运动或体位引起的症状变化的结果是可以持续存在的。即运动试验结果为产生、加重、外周化、加重维持;或减轻、消失、向心化、好转维持。移位综合征中,尤其是严重的病例,可能出现运动功能明显丧失。在严重病例中常可见急性脊柱后凸畸形和侧弯畸形。

第二节治疗原则

一、姿势综合征的治疗原则

(一)姿势矫正,使患者避免产生姿势性疼痛的应力。

(二)健康教育,使患者认识到姿势与疼痛之间的关系,自觉保持正

确的姿势,出现疼痛时知道通过调整姿势来缓解症状。

二、功能不良综合征的治疗原则

(一)姿势矫正,排除姿势因素引起的症状。

(二)有效牵伸的原则:对短缩的组织进行牵伸,牵伸要有一定的力度,否则短缩的组织无法重塑牵长。有效牵伸力度的临床标准是:牵伸时一定要出现瞬间疼痛。有效的牵伸还需要一定的频度,建议的牵伸频度是每1-2小时1组,每组10次,每天10组。有规律地重复是有效牵伸的重要因素。

(三)安全牵伸的原则:对短缩的组织进行牵伸,牵伸的力度不能引起微细损伤。安全牵伸的临床标准是在牵伸中引起的疼痛在牵拉力去除后立即消失,一般要求10-20分钟以内必须消失。

三、移位综合征(腰间盘突出)的治疗原则

(一)复位:根据移位的方向,选择脊柱反复单一方向的运动,反复运动产生复位力,将移位的髓核复位。后方移位时需要应用伸展方向的力复位,前方移位时需要应用屈曲方向的力复位,后侧方移位时需要应用侧方的力复位。

(二)复位的维持:在短时间内,避免与复位相反的脊柱运动,使复位得以维持。如后方移位的病例,通过伸展原则使移位复位,短时间内必须避免屈曲的运动,因为屈曲可能使后方移位复发。(三)恢复功能:在症状消失后,逐渐尝试与复位时方向相反的脊柱运动,使各方向的脊柱运动范围保持正常,且不出现任何症状,防止功能不良综合征的发生。

(四)预防复发:通过姿势矫正、适度体育锻炼、日常生活活动正确姿势指导来防止复发,教育患者重视复发先兆,在症状初起时进行恰当的自我运动治疗,防止症状加重。

(五)力的升级:为了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在开始选择治疗方向时,需使用较小的力,一旦出现了症状减轻或向心化现象,表明该方向是适合的治疗方向,则在必要时,逐渐增加该运动方向的力。一般情况,力的升级是从静态体位、患者自我运动开始,增加到患者自我过度加压。

首先我们得明白矢状面和冠状面的空间结构才能更好的理解下文。

对于侧后方移位(也就是偏左偏右突出)一开始就后伸运动是有害的,而在冠状面上负荷后再后伸是有益的,侧后方移位可以认为是先有后方移位然后又发展出了侧方移位,这种情况下单纯的后伸施加负荷不但不能向中心复位,却往往加重了侧方移位的程度,从而加重了症状。相关侧后方移位的治疗要分两步,第一是应用侧方负荷来纠正侧方移位。第二是应用后伸技术来纠正后方移位,这里强调侧方移位必须首先背纠正。然后在用技术来纠正残留的后方移位。

这里再提醒一下啊对于突出偏左偏右的患者,这里一定要记住把臀部扭向不那么痛的一侧,在做上述练习,不然有加重病情的可能。

对于中央型患者可以直接做1.2.3练习,

纠正侧弯和后凸

对于由于突出造成避痛型侧弯和后凸的腰突病友应先纠正侧弯和前后凸在进行麦肯基练习。因避痛而产生的畸形很难在其逆转的方向使脊柱达到中立位,麦肯基方法就是首先帮助患者获得中立位。然后再逐渐恢复运动障碍平面范围的运动。

一.腰椎后凸避痛畸形的处理-后伸原则-后方移位(中央型)

一般有腰椎中心性或对称性症状,很少放射到膝关节以下。(中央型)当患者处于后凸避痛畸形时首先就是获得中立位位置,可以使患者俯卧在治疗床上,腹部垫一枕头,逐渐放松。过了一段时间,轻轻撤去枕头,患者则可以平卧。很可能感受到其症状向中心的不适。

当平卧没问题的时候,下一步就是后伸,患者用双肘支撑起上身,并且保持这个姿势一段时间,这时也许患者会再次感受到症状向心性引起的不适加重。接下来进行俯卧后伸,逐渐伸直双肘,试着把身上抬得比骨盆高,这时要放松,否则臀肌的收缩会妨碍腰的背伸。使盆骨贴向桌面。在后伸的末期要有个挺顿,然后再从新开始。这种练习要进行10次。

二.急性冠状面避痛畸形处理(侧弯):侧方-然后后伸原则-相关的后侧方移位(偏左或偏突出)

冠状面避痛畸形比矢状面畸形更容易表现为单侧的肢体症状。首先纠正冠状面的畸形,沿着弯曲相反的方向,然后再进行后伸动作。顺序也是先侧方然后是后伸。如果没有纠正冠装面畸形之前就进行后伸动作,患者的症状很可能加重。

腰椎急性避痛性侧凸的处理方法。

侧方滑动是躯干在冠状面上相对于骨盆的运动,运动时双肩是平的。让有左侧移位的患者站立墙边,采取侧方滑动。左侧身体依墙站立,左肘内侧踝在腋中线紧贴住胸壁,患者的上半身紧贴墙壁,双足则站

膨出轻微突出脊柱侧弯的锻炼方法(麦肯基疗法的补充)

膨出轻微突出脊柱侧弯的锻炼方法(麦肯基疗法的补充) 第一节疼痛的机制 (一)疼痛的定义: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是患者寻求诊治的主要原因。疼痛定义为在人体组织处于损伤或潜在损伤,或被认为损伤时,人主观的一种不舒适的感觉和情感的体验。疼痛是皮层的感觉,它不仅仅是伤害感觉系统本身的生理性反应,也受情感因素、认知因素、遗传、环境和社会多因素的影响。 (二)疼痛感觉的传导途径 疼痛的感觉经伤害感受系统传导。伤害感受系统是机体的警告系统。伤害感受系统功能正常时能提醒我们某些组织正临近危险,或者某些组织正在或已经损伤。伤害感受系统从外周至中枢的途径中包括:伤害感受器、传入神经Aδ纤维和C纤维、背根神经节、脊髓背角、脑干、丘脑、皮层。伤害感受器由损伤刺激激活,并激发伤害感觉系统,将伤害信号经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传递至皮层,使我们感受到疼痛。在伤害刺激的传递途径中,信息可被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对伤害刺激引起的传入冲动进行抑制或兴奋。 (三)伤害感受器 伤害感受器存在于机体的多数组织,它们实际上是游离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存在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关节突关节的纤维性关节囊,纵韧带,

棘突间韧带,黄韧带,椎体和椎弓旁,筋膜,腱膜,肌腱,硬脊膜,椎间盘的纤维环等。 伤害感受器的激活产生疼痛。伤害感受器被激活有三种方式:机械刺激、化学刺激和热刺激。 (四)化学性疼痛 当组织受损伤或有炎症反应时,组织中的组织胺、缓激肽、5-羟色胺、乙酰胆碱、氢离子和钾离子等化学性物质的浓度增高,超过化学性伤害感受器的阈值时,伤害感受器被激活,产生化学性疼痛。化学性疼痛通常发生于创伤后20-30天之内,或有炎症反应时,或感染性疾病时,如急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结核,其它细菌感染等。引起疼痛的化学物质浓度下降后,疼痛逐渐减轻直至消失。 (五)机械性疼痛 组织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机械性变形,当变形的程度超过机械性伤害感受器的阈值时,伤害感受器被激活,产生机械性疼痛。外力去除后,组织复形,疼痛消失。间歇性的颈肩腰腿疼痛通常是机械性疼痛。出现机械性疼痛时不一定存在组织损伤。以手指为例:你用右手将自己的左手食指向手背方向用力牵拉,当用力达一定强度和/或掌指关节伸展达到一定角度时出现局部的疼痛;松开外力,左手食指回复至中立位后,疼痛消失。此过程中左食指出现了疼痛,但没有组织损伤,只有组织变形引起机械性伤害感受器的激活。 (六)创伤性疼痛 创伤引起的疼痛是化学性疼痛与机械性疼痛的结合。创伤发生时,外

麦肯基疗法与脊柱侧弯的关系

麦肯基疗法与脊柱侧弯的关系脊柱侧弯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畸形,它可以导致姿势不良、背部疼痛 以及肌肉紧张等问题。为了纠正脊柱侧弯,麦肯基疗法被广泛运用。 本文将探讨麦肯基疗法与脊柱侧弯之间的关系,并介绍其疗效。 一、脊柱侧弯的定义与影响 脊柱侧弯是指脊柱在冠状面上曲度偏斜,导致脊柱呈S形或C形。 它可以影响身体的平衡和运动功能,使得一个肩膀高于另一个,臀部、腰部和胸部的高度不对称。除了影响外貌,脊柱侧弯还可能引起背部 疼痛、肌肉紧张以及呼吸功能受限等问题。 二、麦肯基疗法简介 麦肯基疗法是由物理治疗师罗宾·麦肯基开创的一种脊柱康复疗法,旨在通过定位、运动和姿势的改变来纠正脊柱和关节的问题。该疗法 通过一系列的评估和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找到引起疼痛的根本原因, 并提供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三、麦肯基疗法对脊柱侧弯的影响 1. 提高姿势 麦肯基疗法注重通过正确的姿势来改善脊柱侧弯。通过矫正坐姿、 行走姿势等日常动作,可以提高脊柱的稳定性,并减少脊柱受力不均 引起的侧弯。患者需要学习正确的姿势,使得脊柱保持自然的曲度, 从而减轻脊柱侧弯的程度。

2. 应用疼痛解决方法 麦肯基疗法还可以通过运动和姿势调整来缓解脊柱侧弯引起的背部 疼痛。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程度,治疗师可以制定具体的疼痛解决方案,包括特定的运动和伸展训练,以及改变睡眠姿势等方法。这些疼痛解 决方法有助于减轻脊柱侧弯引起的不适,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加强肌肉支撑 麦肯基疗法也注重加强脊柱周围肌肉的支撑能力,以稳定脊柱的正 常曲度。通过一系列的体位技术和定向的练习,患者可以改善核心肌 群的力量,包括腹肌、背肌和盆底肌群。这些肌肉的加强有助于调整 身体的平衡,减轻脊柱侧弯的程度。 四、麦肯基疗法的效果和注意事项 麦肯基疗法在缓解脊柱侧弯的疼痛和不适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疗效。 通过正确的姿势、疼痛解决方法和肌肉支撑训练,患者可以减轻症状,改善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效果因人而异,且疗程可能较长。同时,患者在接受麦肯基疗法期间应保持积极配合,按照治疗师的指导进行相关的练习和保健措施。 总结: 麦肯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脊柱侧弯康复疗法,以其注重姿势纠正、 疼痛解决方法和肌肉支撑训练等特点被广泛应用。通过正确的姿势、 运动和伸展训练,以及肌肉支撑的加强,此疗法可以缓解脊柱侧弯引 起的不适和疼痛。然而,疗效因人而异,需在专业治疗师的指导下进

麦肯基疗法对于姿势和体态的改善

麦肯基疗法对于姿势和体态的改善麦肯基疗法,即麦肯基运动疗法(McKenzie Method),是一种常 用于治疗脊柱问题和姿势不良的疗法。它通过一系列特定的体位和运 动来改善患者的姿势和体态,从而减轻疼痛和改善生活质量。本文将 探讨麦肯基疗法对姿势和体态的改善。 一、什么是麦肯基疗法 麦肯基疗法是由新西兰物理治疗师罗宾·麦肯基(Robin McKenzie) 创立的一种治疗方法。该疗法基于一个基本理念:很多脊柱问题和姿 势不良都是由不正确的体态和姿势所致。因此,通过调整体态和姿势,可以减轻疼痛,改善功能。 二、麦肯基疗法的基本原理 麦肯基疗法的核心原理是通过特定的体位和运动,使患者的脊柱恢 复到正常的生理曲度和姿势。这些体位和运动有助于放松肌肉,缓解 压力,促进神经和血液供应,从而改善姿势和体态。 三、麦肯基疗法对姿势和体态的改善 1.脊柱姿势调整:根据患者的脊柱问题和姿势不良的类型,麦肯基 疗法通过调整体位和运动来改善姿势。例如,对于前倾的脊柱问题, 可以使用倒置体位和特定的运动来逆转脊柱的倾斜,使其恢复正常姿势。

2.肌肉平衡调整:麦肯基疗法还着重解决肌肉失衡问题。通过特定的体位和运动,可以放松紧张的肌肉,加强虚弱的肌肉,从而达到肌肉平衡,改善姿势和体态。 3.自我觉察和调整:除了专业治疗师的指导,麦肯基疗法还强调患者自我觉察和调整。患者通过学习特定的体位和运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行进行调整,改善姿势和体态。 四、麦肯基疗法的优势 1.非侵入性:与手术和药物治疗相比,麦肯基疗法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它通过调整姿势和体态,利用身体的自愈机制来改善疾病和症状。 2.长效性:麦肯基疗法鼓励患者学习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特定的体位和运动。通过长期的坚持和练习,患者可以逐渐改变不良的姿势和体态习惯,从而实现长期的效果。 3.个性化:麦肯基疗法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的。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姿势和体态问题设计特定的体位和运动,使治疗更加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谁适合麦肯基疗法 麦肯基疗法适用于各种脊柱问题和姿势不良,包括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脊柱侧弯等。同时,麦肯基疗法适合那些有意愿主动参与治疗并愿意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调整的患者。 六、总结

麦肯基疗法与脊柱侧弯的关系

麦肯基疗法与脊柱侧弯的关系脊柱侧弯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结构异常,其特征是脊柱在纵轴方向上 出现侧弯、扭曲或旋转。这种异常姿势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疼痛、不适 以及影响身体功能,给生活带来不便。为了改善脊柱侧弯患者的症状,医学界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法,其中麦肯基疗法备受推崇。本文将探讨 麦肯基疗法与脊柱侧弯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疗效及应用前景。 一、了解脊柱侧弯及其产生原因 脊柱侧弯是一种三维空间的脊柱畸形,主要特征是脊柱在冠状面呈 现弯曲状态。它通常发生在青少年期,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脊柱侧 弯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因素、骨骼发育异常、神经肌肉控 制失衡以及姿势不当等。不治疗的脊柱侧弯可能会进一步发展,导致 明显的外观异常和功能障碍。 二、介绍麦肯基疗法 麦肯基疗法是由新西兰物理治疗师罗宾·麦肯基于20世纪50年代开创的。它强调通过姿势的改变和特定的体位训练来纠正和治疗脊柱相 关的问题。麦肯基疗法的核心理念是主动自助,即通过患者自己进行 简单而有效的体位调整来减轻疼痛、改善姿势以及恢复脊柱功能。 三、麦肯基疗法在脊柱侧弯治疗中的应用 麦肯基疗法在脊柱侧弯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采用特定的 体位调整和锻炼方法,麦肯基疗法有助于减少脊柱侧弯带来的不适和 疼痛,并逐渐改善脊柱的姿势。

具体来说,麦肯基疗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评估和测量:治疗师会通过评估和测量患者的脊柱侧弯程度、角度和姿势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姿势训练:患者会学习如何正确的站立、坐姿和躺卧姿势,这些姿势可以从根本上改善脊柱的姿态。 3. 针对疼痛的体位调整:通过调整患者的体位,如平卧、俯卧、仰卧等,达到减轻脊柱侧弯引起的疼痛的目的。 4. 体位变换训练:患者将学习一系列特定的体位变换练习,通过改变体位来纠正脊柱的异常姿势。 通过以上治疗方法,麦肯基疗法能够帮助脊柱侧弯患者纠正姿势、减轻症状,并改善脊柱的功能。 四、麦肯基疗法的疗效与应用前景 麦肯基疗法在脊柱侧弯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并获得了良好的疗效。许多研究已经证明,麦肯基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脊柱侧弯的姿势异常、减轻疼痛和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麦肯基疗法相对简单易学,患者可以在医师或物理治疗师的指导下自行进行练习,无需特殊设备或药物支持。这使得麦肯基疗法成为一种安全、方便且经济的治疗选择。

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究 杨威

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究杨威 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 2667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腰腿痛疾患,发病率在门诊腰腿痛患者的25%,目 前国内外学者认为本病与95%坐骨神经痛及50%的腰腿痛有密切关系,并可引起继发性腰 椎管狭窄症,在当今医学不断发展的形式下,人们对此病的认识和治疗仍普遍存在误区。虽 然名目繁多的治疗方法,目前并没有确定哪种可靠的方法能够治愈本症。本研究采用超微针刀、麦肯基疗法及肌内效贴有机地结合治疗腰椎间突出症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研究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9月—2016年8月本院中医科门诊收治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 对照组(30例)。两组性别、年龄、职业、突出位置、病程、主要症状以及体征,经统计学 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标准。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 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发生于青壮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高(如喷嚏、咳嗽)时疼痛加重。④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 腰活动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 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⑥均经C T或MRI检查确诊。 1.3病例纳入标准 (1)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标准;(2)年龄在18~67岁;(3)临床资料完整;(4)病员在治疗前及治疗期间未采用其他治疗方法。 1.4病例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2)并发心脑血管疾病、肝肾严重损伤者;(3)合并严重的精神疾病者;(4)并发严重的感染者;(5)脊柱炎性病变,如结核、类风湿、 强制性脊柱炎等;(6)脊柱各部位骨折及肿瘤病变:(7)不能坚持完成疗程者。 1.5治疗方法 1.5.1治疗组采用综合疗法:超微针刀、麦肯基疗法及肌内效贴有机地结合治疗。①超微针刀:每三日一次,在Ll一2、L5-S1棘突及腰骶三角区区域内寻找筋节点,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进刀0.4~1cm,呈扇形切割2~3刀,当感觉到指下的痉挛结节缓解或消除时出刀, 用干棉球按压针眼1min即可。 ②麦肯基疗法:(1)患者俯卧位,头转向一侧,双上肢置于体侧。患者全身放松,静止 5~10分钟。(2)患者从俯卧位开始,用双肘和前臂支撑将上半身抬起,骨盆和大腿不离开 床面,维持5~10分钟。(3)患者站立位,双足分开约30公分,双手支撑腰部,手指朝后。尽量向后弯曲躯干,用双手作为支点,达到最大伸展范围后回复至起始位,动作重复10次。日常坐位或仰卧位休息时腰椎加5~7cm厚腰垫,尽量避免弯腰,保持腰背直立。 ③肌内效贴:每三日更换一次,(1)裁剪4条3格贴布。(2)将锚点固定在痛点处,贴 布向左右两边顺贴。(3)锚点皆固定于痛点,贴布由纵向、横向、两斜边顺向贴去。(4) 4条Ⅰ型贴布交会于痛点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