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从技术创新看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发展

从技术创新看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发展

从技术创新看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发展
从技术创新看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发展

进展述评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年5月第31卷第5期总第405期从技术创新看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发展

黄 俊 倪江东 *

摘要: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 acuum sealing dra inag e,V SD)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创口引流技术,其操作方便,应

用简单,在临床各个科室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作者介绍了这一新的引流技术的发展历史、技术原理及临床应用情况。并

对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创新特点和创新方法进行了简要论述及展望。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医学技术创新,多学科交叉,综合集成

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10)05-0047-03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from the View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H UA N G J un,N I

J iang dong.T he S econd X iangy a H osp ital,Centr al South Univ er s ity,Changs ha410011,China

Abstract:V acuum sealing drainag e(V SD)is a new technique for w ound drainag es,w hich is easy and convenient to oper ate.It has been w idely used and improv ed in va rio us clinical depar tments.T he main aim of this ar ticle is to intro duce the histor y,pr inciple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o f the VSD.Innov atio ns of this new techno lo gy wer 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 per.

Key Words:v acuum sealing dra inag e(V SD),medical techno lo gy Innov ation,interdisciplinar y,co mpr ehensive integ ration

1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发展过程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发展首先要从外科引流概念的产生开始。公元前15世纪,外科医生们发现:当患者局部的创口感染并形成脓肿后,其全身状况会发生恶化,但随着脓肿的自发破溃,患者的状况也随之改善。经过几个世纪的观察,医生们发现通过人为的方法对可能感染区域进行引流,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这一引流的观点从H ippocrates通过导管的引流而正式开始。随后,Chassaig nac[1]于1859年介绍了软橡皮管的应用。Kehrer[2]在1882年使用了第一根烟卷引流。1895年,双套管吸引引流的雏形由Kehrer和K ellog g描述。1898年,Heato n[3]开始应用持续负压吸引。至此,腹腔引流被外科医师作为安全措施开始流行。但后来发现,腹腔引流可能带来切口感染、切口疝、腹腔感染、腹腔内粘连等一系列并发症,腹腔引流一时成为外科医生责难的对象。随后有人在试验中观察到腹腔置入一根引流管后,能迅速被网膜及周围组织包裹,与整个腹腔隔离。因此提出局限引流是可能的,但整个腹腔的引流亦不可能且不必要。自此对腹腔引流才形成了较一致的看法。但对于体表引流仍没有较好的办法。

1992年,德国U L M大学F leischmann[4]博士首创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 ainag e,VSD)技术,其采用组织相容性好的海绵状敷料填充创面,多孔引流管从敷料中穿过,外面覆盖半透封闭膜加以覆盖,引流管一端接通负压源,当开通负压源后,创面内的积液,淤血,部分坏死组织等被快速排出。1993年, Fleischmann博士应用V SD技术治疗各种急性软组织缺损和感染创面。1994年,裘华德[5]教授率先将V SD技术引进中国,并在全球首次应用于普外科。与此同时,美国医师Ar genta等[6]发明了相同原理的真空辅助闭合装置,在北美统称VA C。1995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 DA)批准其上市,随后,北美及欧洲将其正式应用于临床。2008年由武汉同济医院申报的V SD 技术入选卫生部 十年百项 卫生技术,自三甲医院向下直至农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湖南长沙 410011村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推广,用以提高诊疗效率、降低医疗费用。

2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

负压封闭引流是以医用泡沫材料作为引流管与创面的中介,既可以达到全创面引流,又可以引流物经泡沫材料分割和塑形后引出,其创面引流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研究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2.1 负压引流减轻组织水肿及防治感染

创伤后各种细菌污染创面,其在大量繁殖的过程中产生毒素和酶等毒性成份,引起组织溶解、坏死。另外,炎症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局部组织水肿,加重局部血流障碍,导致血液内的抗体和炎性细胞不能到达创面发挥免疫作用。封闭的负压技术,使创面与外界完全隔离,阻止了外来菌的入侵,并使创面内形成低氧或相对缺氧的微酸环境,能抑制创面细菌生长。负压引流有助于去除淤滞的液体,减轻水肿,利于血液循环。还可将存留于伤口局部的坏死组织、细菌、分泌物等吸出,减少了细菌繁殖的培养基。

2.2 负压促进创面血液循环

创面血运障碍和缺血是阻碍创面愈合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负压封闭引流能扩张创面毛细血管口径、增加血流量,促进血管出芽增生,加强血管内皮细胞间的连续,促进血管基膜恢复完整,减少血管通透性,防止组织水肿,从而改善创面微循环,有利于创面愈合。

2.3 负压吸引促进创面组织各种细胞因子的表达

由于负压的作用,降低了组织间压力,同时使伤口周围的氧张力降低,刺激修复的启动信号,有利于及时清除坏死组织,促使集体纤溶蛋白激活物及其他酶释放;伤口内纤溶蛋白溶解,可增强胶原组织的生长,进行自溶性清创;负压促进慢性创面的愈合并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合成,进而抑制胶原和明胶降解。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最先被应用于治疗四肢软组织创面感染,取得了肯定效果,随后被推荐到各种软组织缺损和感染的临床治疗中,并进一步扩展到体腔引流。现在,负压封闭引流可用于覆盖表皮、脂肪、肌肉、肌腱、骨、血管、神经等各种类型的组

从技术创新看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发展 黄 俊等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年5月第31卷第5期总第405期

织,应用范围已涉及包括骨科、普外科、胸心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等各种临床科室。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范围也将更加广泛。

3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创新特点

3.1 符合人体结构与适应生理功能

在外科引流技术发展之初,早期的外科医生通过观察局部创口发明了橡皮管、烟卷、双套管等引流方法,但在人体不同的部位,都必须根据人体各部位的结构与功能特性采用不同的引流方法。如闭式胸腔引流就是为适应胸壁内负压的生理状况而产生的。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也同样符合人体生理功能这一原则,并且有大量的实验研究作为理论基础。局部创面血运障碍或缺血是阻碍创面愈合的主要原因之一。M or ykwas等[7]通过比较负压封闭引流与盐水纱布治疗创面的效果,发现在125mmH g负压下创面血流量可达负压吸引前的4倍。Petzina 等[8]将猪作为动物模型,切断胸骨旁左乳内动脉,使其供血范围血流明显减弱,通过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后,发现左右两侧血流速度无差异,说明负压封闭引流改善了创面血流量。创伤后组织水肿及感染也是阻碍创面愈合的主要原因。M o ry kwas 等[7]将108/克组织的细菌接种到猪背创面,通过比较负压封闭引流与普通换药两种方法干预下细菌含量的变化,发现4天~5天后,实验组细菌数低于对照组细菌含量,且细菌数量下降时间也短于对照组。细胞因子能够影响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合成和释放,对创面愈合具有重要调节作用。K ilpadi等[9]同样以猪背创面为模型,观察负压封闭引流和盐水纱布两种方法作用下,外周血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治疗后0h~4h,实验组L-10上调快于对照组,L-6下调慢于对照组。这一系列实验研究都说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符合人体结构并适应生理功能的。

3.2 减轻患者创伤并稳定患者心理

所有新的医学技术,都应当尽可能减轻对患者的创伤。生物心理社会这一现代医学模式认为:人不仅是由各种器官组织组成的有机实体,而且是有着复杂心理活动的社会成员,一切不良精神刺激和不良情绪都可破坏人体身心平衡,导致疾病发生。一项新的医学技术的产生势必在减轻患者创伤的同时要能稳定患者心理,不至于在外形上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出现在减轻患者创伤的同时,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对于创伤造成局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清创、换药,清除坏死组织,通过频繁的换药,清除分泌物,保持伤口引流通畅,减少细菌繁殖和毒素的吸收,使炎症局限,待肉芽组织新鲜后行延期缝合或取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以期覆盖创面。在这一过程中,患者每隔几天就要经受一次伤口换药的痛苦,对于其生理心理都是巨大的折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出现,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在患者监护和管理方面,一次负压封闭引流可以保持有效引流7天左右,其间只需检查负压是否有效,引流期间患者换药次数锐减,减少了频繁换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负压封闭引流是在一个密闭的系统内进行,有效地预防了常规换药和引流可能招致的污染和感染,减少了院内交叉感染的机会,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同时,负压封闭引流所采用的敷料为医用泡沫材料,其成分为po ly viny lalco ho l,属合成敷料,外观形同海绵,早期曾被称为人工皮,可有效减少裸露创面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冲击。

3.3 控制技术费用

任何医学技术的创新,都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技术落后。如果一项新的医疗技术不能减少医疗支出,反而加重医疗费用,必将无法真正开展并造福与人民。因此一项好的医学技术,必须满足能控制技术费用这一特点。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应用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可大大降低患者的综合医疗费用。

4 对医学技术创新方法的思考

技术创新的一般过程包括发现新的自然规律而产生新的科学发现,科学发现转变为技术发明,再对技术发明进行技术开发和扩散。这种技术发现是建立在牢固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我们称其为理论突破。如近代电磁理论的的诞生,为人类电力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基因理论的创立,DN 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遗传信息中心法则的提出,为现代生物技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纵观20世纪的众多伟大发明,并不完全按照这一发展过程而产生,他们的产生不是借助科学原理,而是在观察和试验中偶然的顿悟和灵感。如17世纪英国的解剖学家维利斯偶然发现糖尿病患者尿液含有甜味,从而逐步揭示了糖尿病的本质,法国医生雷奈克发明听诊器,巴斯德发明石炭酸消毒法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出现,也是德国医生F leischmann通过临床观察、实践而完成的技术革新。如前文中所述,在该技术发明之前,引流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在解决局部创面引流方面,仍没有很好的办法,F leischmann医生在长期与患者接触过程中,始终关注这一棘手的临床问题,并观察到负压技术的实际效果,通过不断实验,不断总结,最终完善了此项技术,并进行了推广。在其发现过程中,并不是建立在某项重大的科学原理突破的基础之上,而是在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产生的技术方法,我们可称这种技术发明方法为经验发明法,这是技术发明的主要途径。这一技术发明过程符合认识论的发展过程,即科学认识来源于问题,来源于对问题的解决。同时,科学认识又可以反作用于问题,在这一技术产生后不久,针对此项技术的大量基础研究开始进行,试图从理论上得到新的发现,以便更有利于完善此项技术,并且在实践中提高了使用效果。

其实,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并不是两种独立的技术创新方法,两者是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的,在医学技术创新活动中意义同样重大。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总结概括,是对以前理论的超越。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目的。因此理论创新总是和实践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联系在一起,而且要最终服务于实践创新。而实践创新也最终要上升到理论创新的高度,才能进一步指导和推动实践创新。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发明是实践创新的产物,其发明之初到现在,对其理论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故大量的试验活动也围绕其理论机制而展开,这也是符合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的。

5 展望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发明还是不同学科知识与技术交叉的结果,其涉及的范围包括生理学、病理学、材料医学等多种学科,这说明多学科知识与技术的综合集成也是现代技术实现中的重要方法。纵观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不体现出发源于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如纳米技术、脑科学、基因工程等。许多激动人心的发现和成果往往出现在学科交叉的前沿[10]。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概念、新理论、新科学问题、新技术手段不断涌现,只有高度重视学科的交叉融合才能始终把握科学发展的最前沿。传统医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其进一步的(下转第55页)

儿童Grav es 病研究进展 孙士杰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年5月第31卷第5期总第405期

mu ne h yperthyroidis m relapse in children after dis continuation of antithyroid d rug treatment[J].J Clin Endocrinol M etab,2008,93: 3817-3826.

[2] Kaguelidou F,Carel J C,L ger J.Graves dis ease in ch ildhood:

advan ces in m anagem ent w ith antithyroid drug therapy[J].H orm Res,2009,71:310-317.

[3] Brix T H,Kyvik K O,Hegedu s L.W hat is th e eviden ce of g enetic

factors in the etiology of Graves disease?A b rief review[J].T hy roid,1998,8:727-734.

[4] Bri x T H,Kyvi k K O,Christensen K,et al.Evidence for a major role of

heredity in Graves diseas e: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tw o Danish twin cohorts[J].J Clin Endocri nol M etab,2001,86:930-934.

[5] Saitoh O,Nagayama Y.Regu lation of Graves h yperthyroidis m

w ith naturally occurring CD4+CD25+regulatory T cells in a mouse m od el[J].Endocrinology,2006,147:2417-2422.

[6] Birrell G,Ch eeth am T.J uvenile thyrotoxico sis,can w e do bet

ter?[J].Arch Dis Child,2004,89:745-750.

[7] Glaser N S,Styne D M.Predictin g the likelihood of rem ission in

children w ith Graves disease:a prospective,m ulticenter study [J].Pe-diatrics,2008,121:e481-e488.

[8] L ee J A,Grumbach M M,Clark O H.T he op-timal treatment

for pediatric Graves diseas e is surgery[J].J Clin Endocrin ol M etab,2007,92:801-803.

[9] Rockville.H epatic Toxicity Follow ing Treatm ent for Pediatric

Graves Disease M eetin g[E B/OL].(2009-05-15)[2009-01-15]http://b pca.nich https://www.docsj.com/doc/9418876413.html,/outreach/u pload/h epatic-tox icity -10-28-08-final-fin al-01-09-09.pdf.

[10]C ooper D S.Antith yroid drug s[J].N Engl J M ed,2005,352:905

-917.

[11]Nakamura H,Noh J Y,Itoh K,et https://www.docsj.com/doc/9418876413.html,parison of methimazole and

propylthiouracil in patientsw i th hyperthyroidi sm caused by Graves disease [J].J Cli n Endocrinol Metab,2007,92:2157-2162.

[12]Lavard L,Ranlov I,Perrild H,et al.Incidence of juvenile thyro

tox-icos is in Denm ark,1982-1988.A nationw ide s tu dy[J].Eu r J En docrinol,1994,130:565-568.[13]Costello I,W ong I C,Nu nn A J.A literatu re r eview to identify in

terventions to improve the us e of m edicines in children[J].C hild CareH ealth Dev,2004,30:647-665.

[14]Lau rberg P.Remission of Graves diseas e during anti-thyroid

drug therapy.Tim e to reconsider the mechanism?[J].Eur J Endo crinol,2006,155:783-786.

[15]Weetman A P.Graves hyperthyroidism:how long s hould antithy

roid drug therapy be contin ued to achieve rem ission?[J].Nat Clin Pract Endocrin ol M etab,2006,2:2-3.

[16]Shulman D I,M u har I,Jorgensen E V,et al.Au toim mune hyper

th yroidism in prepuberta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comparison of clinical and biochemical featu res at diagnosis and re-spon ses to medical therapy[J].T hyroid,1997,7:755-760.

[17]M uss a G C,Corrias A,Silvestro L,et al.Factors at onset predic

tive of lasting rem ission in pediatric patients w ith Graves diseas e follow ed for at least three years[J].J Pediatr Endocrin ol M etab, 1999,12:537-541.

[18]Rivkees S A.Th e m anagem ent of hyperthy roidism in ch ildren w ith

emph as is on the us e of radioactive iodine[J].Pediatr Endocrinol Rev,2003,1(s uppl2):212-221.

[19]Read C H Jr,Tans ey M J,M enda Y A.36-year retros pective a

n alys is of the efficacy an d s afety of radioactive iodine in treating you ng Graves patients[J].J Clin Endocrin ol M etab,2004,89: 4229-4233.

[20]M ets o S,Jaatinen P,H uhtala H,et al.Increased cardiovas cular

and can cer mortality after radioiodine tr eat-m ent for hyperthyroid ism[J].J Clin Endocrin ol M etab,2007,92:2190-2196.

[21]Erbil Y,Ozluk Y,Gi ris M,et al.Effect of Lugol soluti on on thyroi d gland

blood flow and microvessel density in the pati ents with Graves disease [J].J Clin Endocri nol M etab,2007,92:2182-2189.

作者简介:孙士杰(1973-),男,山东德州人,硕士,主治医师、讲师,研究方向: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

收稿日期:2009-08-31

修回日期:2009-10-27(责任编辑:高 峰)

(上接第48页)突破需要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需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其进行改造,而多学科组合型创新更有利于促进传统医学技术的改造,如传统骨科手术与影像学技术结合而产生的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加快了骨科手术向智能化方向的发展进程。可见具有主动创新的多学科组合型创新必将成为现在医学技术创新的主流。

(*导师)

参考文献

[1] M emon M A.Abdominal drains:a b rief h istorical review[J].Ir

M ed J,2001,94(6):164-166.

[2] Robin son J O.S urgical drainage:an historical per spective[J].Br J

Su rg,1986,73(6):422.

[3] 凌宝存,郭金龙.现代外科引流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6:1-2.

[4] Fleischmann W,Strecker W,Bomb elli M,et al.Vacuum s ealing as

treatment of soft tis sue damag e in open fractu res[J].Unfallchiru rg,1993,96(9):488-492.

[5] 裘华德,王彦峰.负压封闭引流技术[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

18(4):233-234.

[6] Arg enta L C,M ory kw as M J.Vacu um as sisted closur e:a n ew

m ethod for w ound control and treatment:clinical experien ce[J].

An n Plast Surg,1997,38(6):563-576.

[7] M orykw as M J,Argenta L C,S helton-Br ow n E I,et al.Vacu um

-ass isted closu re:a new method for w ou nd control and treatment animal studies and basic fou ndation[J].Ann Plas t Su rg,1997,38

(6):553-562.

[8] Petzina R,Gu stafss on L,M okhtari A,et al.Effect of vacuum-

ass isted clos ure on blood flow in the peristemal thoracic w all after in ternal mammary artery harvesting[J].Eu r J Cardiothorac Surg, 2006,30(1):85-89.

[9] Kilpadi D V,Bow er C E,Reade C C,et al.Effect of vacuum ass is

ted closure therapy on early system ic cytokine levels in a sw in e m od el[J].Wound Repair and Regem eration,2006,14(2):210-215.

[10]陈其荣,殷其荣.交叉学科研究与教育:21世纪一流大学的必然选

择[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6):44-48.

作者简介:黄俊(1980-),男,湖南长沙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骨科创伤及手外科研究。

收稿日期:2010-03-25

修回日期:2010-04-26(责任编辑:高 峰)

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治疗难愈性褥疮新进展

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 AC)治疗难愈性褥疮新进展 发表时间:2011-07-08T10:16:50.7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7期供稿作者:阮小平陈营梁淑贤[导读] 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褥疮护理知识的了解。 阮小平陈营梁淑贤(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番禺分院广东广州 511430) 【中图分类号】R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7-0018-01 褥疮是危害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症,也是世界医护人员攻克的难题,一旦发生,常需要很长时间方能恢复,传统方法治疗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创面合并感染、明显水肿、周围大量瘢痕形成、创面难以愈合。我院采用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治疗难愈性褥疮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但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还节省了医疗费用。现报告如下。 1 “VAC”材料与治疗方法 1.1材料医用聚氨脂海绵高温灭菌后作为创面填充材料:选取临床常见的各类管道如:胃管、吸痰管、吸氧管、头皮针等作为引流管,选取外科手术膜作为伤口密闭材料,选取高真空引流瓶(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研制)作为负压装置,用手挤压可产生120~130mmHg负压,该瓶瓶体椭圆形,便于挤压,完全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免除了中心负压难以控制的危险,设计巧妙,防逆流,防渗漏,容易观察引流液的形状并采集标本,携带方便,不限制患者的活动。在治疗同时可进行康复锻炼,达到康复迁移的目的。 1.2方法伤口外周用碘伏消毒,伤口内用生理盐水冲冼,擦干创面周围皮肤,把引流管的多孔端置入医用聚氨脂海绵内,再将聚氨脂海绵与创面充分接触,不留缝隙,用手术透明膜将创面及其周围完全封闭,引流管另一端经薄膜下引出后接负压引流瓶,当渗出较多时,可以将中心负压与负压引流瓶相接,以保证持续负压吸引。 2 临床病例 范某,21岁,因高位截瘫行颈椎GSS内固定术后,长期卧床导致骶尾部皮肤溃烂7×8cm褥疮,骶骨外露、气味难闻,长期换药不愈合,转入我院,于2010年12月3日行骶尾部溃疡清创+骶尾部“VAC”负压引流术,术后1周,创面干洁,骶尾部有新鲜肉芽爬行,3个月后肉芽已长满溃疡腔,创面缩小,可以协助患者坐立。 3 术后护理 3.1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褥疮护理知识的了解。给病人做细致的护理,同时给病人讲解如何减少剪力和发生压疮的各种危险因素,对预防和减少压疮的发生很关键,护士不仅要有同情心,而且要积极向患者介绍我院的医疗技术,举一些成功实例,让患者有信心,对生活充满期待。 3.2安置病人体位使用喷气式气垫床可防止剪力,减轻对局部表面的压迫,防止血循环障碍,保持皮肤干燥。流动的空气还可阻止化脓菌的繁殖,起到防止和治疗褥疮的作用。可运用各种规格的凉液垫,垫于枕部、肩部、臀部等骨突处,利用垫内液体的波动,减轻局部的压力,并定时更换。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干燥、平整,以减少摩擦,协助长期卧床的病人常翻身,每2-3小时翻身1次,最长不超过4小时,必要时每小时翻身1次,建立床头翻身记录卡。每次翻身时,注意管道是否通畅、固定。 3.3保持有效的负压检查负压封闭引流状态是否完好,当负压接通后,如果引流管内有吸出物吸出,无漏气现象,说明引流封闭良好,负压引流有效,反之则示无效;阻断负压源时,如果海绵不回弹,证实负压封闭良好,负压引流有效;如果海绵回弹则示密封有空隙,负压引流无效。发现有大量新鲜血液被吸出时,应马上通知医生,仔细检查创面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并做相应处理。 3.4防止引流管发生堵塞现象在持续负压引流吸引过程中,由于引流物黏稠,因坏死组织或血凝块容易堵塞引流管,导致引流不畅。处理办法是消毒堵塞处远端的引流管,用50ml注射器吸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抽吸直至通畅。 3.5创面的护理创面使用较薄的海绵敷料和管腔较小的引流管,深达创面则使用较厚的海绵敷料和管腔较大的引流管,黑期、黄期创面使用较大的负压,红期、粉红期创面使用较小的负压;将引流管置入海绵敷料内的方法也可据平整创面选用“夹心法”即在海绵中心打隧道置入引流管;不平整创面及有“屋檐”的创面(即皮肤尚存而皮下已坏死的烧瓶状创面)选用“缠绕法”即将条形海绵敷料叠瓦状正手或反手螺旋缠绕引流管,盘旋置入并充分填充创面;薄膜封闭创面的技巧主要为“系膜法”密闭引流管和创面之间的间隙。 3.6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应注意加强营养,纠正负氮平衡,根据病情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以增强抵抗力及组织修复能力。 3.7保持大便通畅,确保“大出大进”原则,如出现便秘,可采用开塞露纳肛,每天可以给患者进行脐部周围按摩,促进排泄功能。 3.8伤口换药的护理换药时间可根据创面的颜色更换敷料,一般黑期、黄期每天1次,红期、粉期3天1次,同时更换VAC引流瓶和引流管。换药时出现新鲜肉芽组织,在创面上覆盖“优托”油纱保护新鲜肉芽组织。间断的使用聚维碘乳膏纱布换药,改变局部微环境,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对于清创创面,局部可以涂布表生长因子也可促进创面愈合。 3.9健康宣教有助于术后异常情况的减少,应采取多种形式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VCA材料的性能及优点,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应用温馨提示卡:如:为了您的安全,请爱护负压引流设备!请不要牵拉、折叠管道!

负压封闭引流术

负压封闭引流术 [适应症] 1、创伤:大面积皮肤缺损、撕脱伤、脱套伤; 2、骨科:开放性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肌腱或骨外露; 3、普外:腹腔内感染、乳癌根治术创面引流、会阴部创面引流; 4、烧伤:陈旧性烧伤创面、新鲜烧伤创面、一期无法植皮创面,糖尿病性溃疡、褥疮,植皮后对植皮区保护。 [禁忌症] 1、癌性溃疡创面; 2、活动性出血伤口。 [操作方法及程序] (一) 引流物的放置 1、清创清洁的被引流区,如择期手术区域,不存在清创问题,只须彻底止血,清理伤口。如被引流区存在感染、坏死、异物时,应适度清除创面坏死组织、脓液及异物,分离纤维分隔,开放所有腔隙。 2、准备引流物:根据被引区的长度,深度和形状,修剪VSD材料,要保证多侧孔引流管的端孔和所有侧孔都位于VSD材料内。 3、填充:把已准备好的带有引流管的VSD材料置入被引流区,要确保VSD 材料与全部需要引流的创面充分接触,不留空隙。在表浅创面,必要时可将VSD 材料的边缘与创缘缝合固定。放置时应尽可能避免泡沫材料直接接触或跨越大的血管和神经 (二)封闭 1、清洁创周皮肤用生理盐水将周围血迹擦试干净,将创周坏死角质层清除,用75%酒精擦涂残留的络合碘、皮脂、角质皮屑等,在毛发密集的部位应先给予剃除。 2、贴膜取出专用半透膜,除去粘贴面的隔离纸,暴露粘贴面,保持薄膜平整,从没有引流管引出的健康皮肤上,采用“叠瓦法”逐层逐片粘贴,一边粘贴一边按压。粘贴妥当后,再除去背面的覆盖膜,半透膜的覆盖范围包括至少2cm 以上的创缘健康皮肤。 3、引流管的封闭方法:根据需要可选择戳孔法和系膜法 (三)开放负压将引流管接通负压源,开放负压,负压一般设置在—125mmHg~—450mmHg(—0.017~—0.08mpa);要观察和保持引流管通畅,VSD材料塌陷紧贴创面,管内形态明显凸现。可用持续负压或间歇负压吸引方法;一次封闭负压引流可持续5~7天,一般在第七天后拨除或更换,具体根据病情而定。 [注意事项] 1、手术清创要彻底,止血完全,尽量减少创面渗血; 2、及时观察,正确处理封闭不严、VSD材料干洁变硬、引流管填塞和负压源异常状况; 3、VSD材料内有少许坏死组织和渗液残留,有时可透过半透膜散发臭味,甚至VSD材料表面出现黄绿色,绿脓色,灰暗色等各种污物,并非创面坏死所致,不会影响VSD治疗效果,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封闭式负压引流术的护理

封闭式负压引流术的护理 封闭式负压引流术简称VSD(vaccum sealing drainage),材料有,①由武汉维斯弟公司生产的一种白色泡沫型合成敷料,成分为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 A),无刺激性,抗张力强,有良好的可塑性,透水性和生物相容性,有两种规格,一种是150 mm×100 mm×10 mm,内插两条多孔引流管;另一种是150 mm×50 mm×10 mm内插一条多孔引流管,其引流管为多侧孔硬质硅塑引流管。②粘贴薄膜为英国施乐辉公司生产的S & N透明薄膜,主要成分是聚氨酯和丙烯酸,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透氧透湿性能,对皮肤无刺激性,可持续15 d安全的粘贴在创面皮肤上,同时能防水和阻止细菌入侵。③负压吸引:接中心负压吸引或电动负压吸引。④三通接头:主要在各引流管之间起连接作用。 VSD方法:①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及异物,敞开所有死腔。②根据创面的大小和形态修剪泡沫材料,大创面可用多块泡沫进行引流。③充填和封闭创面,将带有引流管的泡沫填入创面,确保材料与创面充分的接触,不留死腔,尽可能避免直接接触较大的血管和神经。需用多块材料者,材料与材料相互连接处及材料与创缘连接处用丝线间断性缝合,使其连成一体,便于封闭。引流管从创缘正常组织截孔引出或直接从创口引出,用3 M薄膜粘贴封闭整个创面。④将引流管接通负压,维持负压在125~450 mm Hg(0.02~0.06 kPa),引流管较多时可用三通接头将引流管串连后接1~2个引流装置,接通负压后液、气体迅速引出,泡沫材料随之塌陷,透性薄膜下液、气积聚。 护理措施:1. 一般护理术后回病房首先要连接中心负压引流装置,负压在0.02~0.06 kpa,合适的负压可以起到充分引流防止皮下积血积液,迅速控制感染,促进肉芽生长等作用。将引流部位抬高10°~20°,同时确保引流管出口处于低位,易压迫的部位,如骶尾部、踝骨等处,经常更换患者体位,用棉垫将其垫高、悬空,防止VSD敷料的引流管被压迫或折叠,因而阻断负压源。专人监测局部负压封闭及引流情况,并做详细记录。当负压接通后,如果VSD材料塌陷紧贴创面,内管形态明显凸现,则表示封闭良好,负压引流有效。 2.引流管的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固定引流管时,既要防止张力过大而滑脱,又要防止引流管太长致迂曲折叠不通畅。避免衣被直接覆盖而致创面受压。活动时保持引流管物受压、牵拉、并处于低位,搬动病人时要用止血钳夹住。保持引流通畅,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经常用双手挤压引流管,以防血块堵塞引流管。 3.引流瓶的护理应选用透明的引流瓶,并经常更换,记录24 h的引流量及性质,为医生提供参考。更换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为防止引流管内的液体回流到VSD敷料累,先用卵圆钳夹住引流管的外端,关闭负压源,然后更换引流瓶。 4.创面的观察和护理应用VSD不需要每天换药,一次封闭可以保持有效引流5~7天,可减轻换药时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医护工作量。VSD敷料内有少许坏死组织和渗液残留,有时会透过半透膜散发出臭味,甚至VSD敷料上出现黄绿色、绿脓色、灰暗色等各种污秽的颜色,这并非创面的坏组织所致,不会影响VSD的治疗效果,一般无需再做特殊处理。皮肤粘贴薄膜时应避免过度牵拉及反复粘贴,预防张力性水泡的发生。 常见的护理问题及对策:1.引流管路堵塞为肢体创面使用VSD的第一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堵塞物为血凝块和渗出物凝块。堵塞时间为术后2 h~3 d,堵塞部位以三通接头附近最多。因此,应做到及早发现,如堵塞部位在三接头处,可用生理盐水在各个接头方向负压吸引。对医用泡沫和多侧孔引流管堵塞的有效处理方法是拆开三通接头,用20 ml注射器注入生理盐水侵泡10~15 min几次后,直接负压即可。对于三通管和负压管堵塞的最好预防方

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VSD(vaccum sealing drainage)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起源】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苏联就有多篇文献关于探索应用负压治疗难愈的创面和伤口。1985年,两位美国医生Chariker和Jeter,16 开发出独特的一套器材用于SWCT。 他们用纱布包裹一根扁的外科引流管,将他们放进伤口内,盖上透明的密封贴膜,并用贴膜包裹引流管,将引流管连接到负压泵,他们进行了一组患者的临床研究,发表了他们的结果“封闭吸引伤口引流系统,对腹部外伤后合并肠瘘的处理的革命”。 1986年,在俄罗斯科学文献上发表了Kostiuchenok,Kolker和Karlov 等的一篇文章,证明用负压吸引与外科清创来治疗化脓的感染创面,能显著的降低创面的细菌负荷,明显提高创面愈合的速度荷质量。 【概念】 VSD(vacuum sealing drainage)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指用内含有引流管的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VSD辅料),来覆盖或填充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再用生物半透膜对之进行封闭,使其成为一个密闭空间,最后把引流管接通负压源,通过可控制的负压来促进创面愈合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用VSD材料+半透膜+三通接管+负压吸引器进行负压吸引的一种技术。 【特点】 1)可控制的负压,促进血流量增长和蛋白合成,促进肉芽生长,加快创面愈合; 同时为全方位的主动引流提供了动力。 2)生物半透膜的封闭,隔绝了创面与外环境接触的感染机会。 3)全方位的引流,是将传统的点状或局部引流,变为了面状引流,保证了能随时将创面的每一处的坏死组织和渗出液,及时排除体外。 【VSD的指征】 1、重软组织挫裂伤及软组织缺损; 2、大的血肿或积液; 3、骨筋膜室综合征; 4、开放性骨折可能或合并感染者; 5、关节腔感染需切开引流者; 6、急慢性骨髓炎需开窗引流者; 7、体表脓肿和化脓性感染; 8、手术后切口感染。 9、植皮术后的植皮区; 10、溃疡、褥疮。

VSD负压吸引技术讲解

负压闭合引流 一、外科引流定义 引流是指将组织裂隙、体腔和有脏器官骨的液体引离原处和排出体外。广义的引流还包括内引流,如胃肠减压、留置导尿和胃肠之间的短路吻合等。本节讨论的内容是指手术中放置引流物的引流方法二、外科引流的目的 引流的液体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液体(指脓液)通过引流后,可以达到减轻压力、缓解疼痛、减轻炎症、防止炎症扩散、有利于炎症消退的目的。非感染性液体包括血液、渗出液及组织分泌液等,通过引流后,可以达到减轻局部压力、减少液体对周围组织的损害作用、减少合并感染的可能性、有利于伤口愈合等目的。 三、外科引流的作用机制及分类 包括①吸附作用:在伤口内放置纱布类引流物,伤口液体借助于纱布毛细管的吸引作用,而被引流出体外。②导流作用:在伤口内放置导管状引流物,伤口液体凭借其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通过导管腔被引流出体外。③虹吸作用:体内位置较高的腔内液体通过引流管流入位置较低的引流瓶中。条件是体腔中压强与瓶中压强相等,内管口不能露出液面。将引流管连接于减压器,借助负压作用吸出伤口内液体。 引流可分为开放式和闭合式两种类型。上述吸附作用和导流作用的引流为开放式引流,其缺点是容易有外源性污染。而闭合引流需缩小体表引流口,将引流管外端通向封闭的容器,如上述虹吸作用引流和主动引流。 四、引流物类型 纱布引流条:有干纱布引流条、盐水纱布引流条、凡士林纱布引流条和浸有抗菌素引流条。凡士林纱布引流条常用于脓肿切排后堵塞伤口,其作用是压迫止血,防止因伤口壁与敷料的粘连或肉芽长入敷料导致换药时疼痛。盐水纱布引流条和浸有抗菌素引流条多用于较浅的感染伤口。 橡胶引流片:由橡胶手套、薄片橡胶裁剪而成。烟卷引流管:由纱布引流条和橡胶引流片组成,即在纱布引流条外层包裹一层橡胶片,形成类似香烟式的引流条。由于外周柔软、光滑不易压伤周围组织。 使用时须将内置端的外周橡胶剪数个小孔,以增加吸附面积,并需先将其浸湿无菌盐水后再置入伤口内。 橡胶引流管:根据制作材料不同分为乳胶管和硅胶管。橡胶引流管有粗细、软硬不同,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橡胶引流管。橡胶引流管种类很多,除普通橡胶引流管外,还有用于不同组织器官的特制引流管,如:导尿管、气囊导尿管、胆道>型管、胃肠引流管、脑室引流管、胸腔引流管等。 五、引流适应症 感染性疾病引流:浅表较小的脓肿切排后,用凡士林纱布引流。深部较大的脓肿切排后,用软胶管引流。手指脓肿常行对口橡皮片引流。急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行闭式冲洗引流管引流。胸腔脓肿行胸腔水封瓶闭式引流。腹腔脓肿、化脓性疾病多行橡胶管引流,由于烟卷引流条不充分,最好不用。 深部组织引流大多需用闭合式主动引流,如引流不通畅,后期也可改用开放式被动引流。<结核性脓肿一般不作引流。 非感染性疾病引流:临床上,非感染性液体引流比感染性液体引流使用更广泛,且多采用闭合式引流。 常规颅脑、颈部、胸腔、腹腔、脊柱、四肢关节、泌尿系统等手术,由于术后伤口渗血、渗液,压迫周围重要组织器官,可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或产生严重并发症,同时伤口积血积液,将增加伤口感染率并影响组织的修复。伤口内放置引流物,可明显减轻局部压力,有利于组织的修复。污染性伤口,伤口内放置引流物,可降低感染发生率。 引流种类:1、纱条填充(开放式、感染) 2、胶片引流(小、浅创面) 3、胶管引流(半闭式,无菌)

负压密闭式引流技术在压疮治疗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

负压密闭式引流技术在压疮治疗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 发表时间:2018-02-07T11:23:00.94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下第22期作者:叶晓萍谢鑫锋吴成红 [导读] 代替了传统的反复清创和换药,明显减轻了每天换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也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 (黄山市中医医院;安徽黄山245000) 摘要:负压封闭引流术(VSD)是一种新型引流技术,由医用泡沫敷料、多侧孔引流管、生物透性薄膜和负压引流装置组成。本文主要介绍了VSD如何护理以及护理过程中的特殊情况处理和注意事项。通过14例患者应用VSD负压引流术后的疗效观察和护理,笔者认为术者准确地实施负压密闭引流,护理人员细致观察和全方位护理,保证有效的引流,可加快创面愈合,减少换药次数,减轻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压疮护理;体会。 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而引起的软组织破损和坏死,好发于骶尾部、大转子、髂嵴等有骨性突起的部位。发生原因有内因性和外因两个方面, 外因主要是机械压力、摩擦力或剪切力量过大;内因包括严重的贫血、低蛋白血症、感染和二便失禁等[1]。负压封闭引流可通过负压吸引装置在创面产生负压,从而促进相关因子和酶类的表达,加快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提高创面的血流灌注,同时降低创面细菌繁殖率,促进创面愈合。 负压封闭引流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是近20年来流行的一项设计独特、对外科引流技术作出重大改进的新型引流技术,其原理是应用带有管道的不同材质的生物海绵材料填充创腔或者覆盖创面,通过组织缝合和表面贴膜的方式形成密闭环境,管道外接负压泵或者中心负压源产生真空负压引流状态,引流充分的同时还能加快创面愈合[2]。(与传统引流方式相比,VSD技术具有引流高效彻底;提高创面微循环血流速度,扩张微血管从而增加创面血供,改善血循环。观察护理方便,减轻医护人员负担;有效预防交叉感染等优点。我院自2016年开始应用该技术以来收治了相关病例14例,创面愈合满意,病人住院周期也大大缩短,临床效果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6月~2017年9月期间,共收治患者14例,其中男7例,女7例,年龄45~93岁,平均年龄73岁,均为Ⅲ-Ⅳ期压疮,住院时间13~50天,平均24天。 1.2治疗方法 准备用物(VSD材料,负压引流装置,电源)常规消毒铺巾,清除溃疡面感染坏死组织后将VSD敷料剪成创面大小,性状吻合并覆盖,使其与创面充分接触,不留空隙,用透明粘膜黏贴封闭,然后接负压引流装置持续冲洗。翻身时避免局部受压。 1.3结果 14例患者经VSD治疗后,创面恢复良好,无感染、坏死并发症。 2.护理 2.1常规护理 经常更换患者体位,用三角枕将其垫高、悬空,防止VSD材料的引流管被压迫或折叠,因而阻断负压源。选用透明的引流瓶,并每天更换一次。在更换引流瓶时,为防止引流管内的液体回流到VSD材料内,先钳夹住引流管,关闭负压源,然后更换引流瓶。2.2VSD相关护理 2.2.1使用VSD期间的观察要点:负压源的负压力是否在规定范围内:-125mmhg~-450mmhg(-0.017Mpa-0.06Mpa),VSD材料是否塌陷,引流管管形是否存在和有无大量的新鲜血液被吸出。 2.2.2负压维持时间,一次负压密封引流可维持有效5~7天,一般在7天以后拔除或更换,面积较大的损伤可行VSD1~2次,时间在7~15天,对于大面积骨外露的损伤,周围肉芽组织爬行速度慢可行VSD法3~4次,依照具体情况而定。 2.2.3特殊情况处理 (1)VSD敷料干结变硬,可能是因为密封不严、漏气所造成的VSD材料脱醇变硬,也可能是因为创面液性引流物被吸引干净。如前48小时变硬,可以从引流管中缓慢注入生理盐水,浸泡VSD敷料使其重新变软,然后再次接通负压,仔细检查密封不确实处,有时可通过贴近敷料时,听到的漏气声来查找漏气位置,最常见的漏气部位为:引流管的系膜处、三通接头连接处、边缘有液体渗出处、皮肤皱折处、无序贴膜导致膜与膜之间有“漏贴空白”处。处理方法:重新密封漏气处;若是48小时之后变硬,引流管中无引流物持续流动,此时可以不做处理,一般也不会影响VSD的最终效果。 (2)引流管堵塞 有时可见引流管中有一段变干的引流物堵塞管腔,并因此截断了VSD材料的负压源,甚至使材料鼓起,不见管形,可用灭菌注射液10~20ml冲洗抽吸管道[3]。 (3)VSD材料鼓起,看不见管形。常见的原因除了引流管堵塞外,还应考虑负压源异常,引流通道接头处漏气、引流管被病人体重压迫、折叠等,此时需要根据原因具体处理。 (4)VSD半透明膜贴15天内,不会引起毛囊炎、皮炎,因为这种膜允许水蒸气及空气通过。 (5)VSD敷料内有少许坏死组织和渗液残留,有时会透过半透膜发出臭味,甚至VSD敷料上出现黄绿色、绿脓色、灰暗色等各种污秽的颜色,这并非创面的坏死组织所致,不会影响VSD的治疗效果,一般无需做特殊处理。 (6)当发在有大量新鲜血液被吸出时,应马上通知值班医生,仔细检查创面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并做出相应的正确处理。 2.3预防方案 2.3.1提醒手术医生在术中操作细致,清创彻底,止血完全,尽量减少创面渗液渗血;贴膜时尽量避免漏气等。 2.3.2提醒患者或陪护人员尽量不要牵扯、压迫、折叠引流管,爱惜、维护负压引流设备等一些相关注意事项。 2.3.3常备一些小部件,如S&N半透明膜、三通接头等,必要时可自行更换。 3.体会

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治疗难愈性褥疮新进展

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治疗难愈性褥疮新进展 褥疮是危害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症,也是世界医护人员攻克的难题,一旦发生,常需要很长时 间方能恢复,传统方法治疗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创面合并感染、明显水肿、周围大量瘢痕形成、创面难以愈合。我院采用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治疗难愈性褥疮取得良好 的效果,不但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还节省了医疗费用。现报告如下。 1 “VAC”材料与治疗方法 1.1材料医用聚氨脂海绵高温灭菌后作为创面填充材料:选取临床常见的各类管道如:胃管、吸痰管、吸氧管、头皮针等作为引流管,选取外科手术膜作为伤口密闭材料,选取高真空引 流瓶(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研制)作为负压装置,用手挤压可产生120~130mmHg负压,该瓶 瓶体椭圆形,便于挤压,完全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免除了中心负压难以控制的危险,设计 巧妙,防逆流,防渗漏,容易观察引流液的形状并采集标本,携带方便,不限制患者的活动。在治疗同时可进行康复锻炼,达到康复迁移的目的。 1.2方法伤口外周用碘伏消毒,伤口内用生理盐水冲冼,擦干创面周围皮肤,把引流管的多 孔端置入医用聚氨脂海绵内,再将聚氨脂海绵与创面充分接触,不留缝隙,用手术透明膜将 创面及其周围完全封闭,引流管另一端经薄膜下引出后接负压引流瓶,当渗出较多时,可以 将中心负压与负压引流瓶相接,以保证持续负压吸引。 2 临床病例 范某,21岁,因高位截瘫行颈椎GSS内固定术后,长期卧床导致骶尾部皮肤溃烂7×8cm褥疮,骶骨外露、气味难闻,长期换药不愈合,转入我院,于2010年12月3日行骶尾部溃疡 清创+骶尾部“VAC”负压引流术,术后1周,创面干洁,骶尾部有新鲜肉芽爬行,3个月后肉 芽已长满溃疡腔,创面缩小,可以协助患者坐立。 3 术后护理 3.1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褥疮护理知识的了解。给病人做细致的护理,同时给病人讲解如何减少剪力和发生压疮的各种危险因素,对预防和减少压疮的发生很关键,护士不仅要有同情心,而且要积极向患者介绍我院的医疗技术,举一些成功实例,让患者有 信心,对生活充满期待。 3.2安置病人体位使用喷气式气垫床可防止剪力,减轻对局部表面的压迫,防止血循环障碍,保持皮肤干燥。流动的空气还可阻止化脓菌的繁殖,起到防止和治疗褥疮的作用。可运用各 种规格的凉液垫,垫于枕部、肩部、臀部等骨突处,利用垫内液体的波动,减轻局部的压力,并定时更换。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干燥、平整,以减少摩擦,协助长期卧床的病人常翻身, 每2-3小时翻身1次,最长不超过4小时,必要时每小时翻身1次,建立床头翻身记录卡。每次翻身时,注意管道是否通畅、固定。 3.3保持有效的负压检查负压封闭引流状态是否完好,当负压接通后,如果引流管内有吸出 物吸出,无漏气现象,说明引流封闭良好,负压引流有效,反之则示无效;阻断负压源时, 如果海绵不回弹,证实负压封闭良好,负压引流有效;如果海绵回弹则示密封有空隙,负压 引流无效。发现有大量新鲜血液被吸出时,应马上通知医生,仔细检查创面内是否有活动性 出血,并做相应处理。 3.4防止引流管发生堵塞现象在持续负压引流吸引过程中,由于引流物黏稠,因坏死组织或 血凝块容易堵塞引流管,导致引流不畅。处理办法是消毒堵塞处远端的引流管,用50ml注 射器吸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抽吸直至通畅。

骨科VSD负压封闭引流术及护理

骨科VSD负压封闭引流术及护理 一概念 负压封闭引流术,是使用聚氨酯薄膜(生物半透膜)和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VSD敷料),通过创口持续负压引流,将各种渗 出物经VSD敷料中的微孔和引流管及时排出,有效促进了创面愈合, 减轻了患者创口经久不愈反复换药的痛苦,在骨科中应用广泛,疗效 显著。 二研究背景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 age,VSD是一种处理 各种复杂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的全新方法,相对于现有各种外科引流 技术而言VSD技术是一种革命性的进展。该技术于1992年由德国ULM 大学创伤外科Fleischmann 博士所首创,最先用于骨科领域治疗软组织缺损和感染性创面。1994 年,裘华德教授等在国内率先引进这一新型引流技术。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将其应用于各种急慢性复杂创面的治疗或促进移植皮肤的成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材料:医用高分子泡沫材料、引流管、粘贴膜(由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公司所提供),该泡沫性材料无毒、无免疫活性、对组织无刺激性、质地柔软富有弹性,多孔海绵状结构,具有很好的透水性、吸附性。配套材料由英国乐辉公司生产的具有阀门功能的生物半透薄膜Y接头,负压源均选用中心负压吸引。 四具体操作方法(1) 彻底清创或清除皮肤感染组织。 ⑵将VS[敷料按创面大小修剪并贴附于创面并缝合。

(3)用无菌纱布擦净周围皮肤,使用生物半透性薄膜封闭整个创面和 VS[敷料。 (4)负压吸引,连接VS敷料的硅胶管,另一端通过一个三通管与中心负压吸引装置连接,调节最佳负压吸引状态保持负压恒定,-125-450mm H g(0 .017Mpa- 0. 06MPa) , VS敷料以及薄膜明显塌陷,说明密封较好,负压效果满意。 (5)持续负压吸引7~14天,观察创面有大量新鲜的肉芽组织生成,行 游离植皮或皮瓣移植术。 五作用机制 负压封闭引流术能够彻底去除腔隙、创面的分泌物或坏死组织,促进愈合,粘贴上半透膜,可阻止外界细菌的入侵,使之处于封闭状态而进行的引流。持续负压引流可改变细菌生长环境,减少毒素吸收,彻底清除引流区渗出物和坏死组织,改善局部微循环和促进组织水肿消退,刺激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同时,由于该术不但可以 减少患者的换药次数,降低医疗费用,而且可有效控制伤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简单易行,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六护理1、维持有效负压。手术完毕返回病房后,立即接通床头中心负压引流瓶,调节负压为0. 04—0. 06 MP,负压值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创面的愈合。引流管固定于床旁,检查中心负压源是否异常,各接头处、半透膜粘贴处是否漏气,引流管内液体柱是否流动。在无引流液引出的情况下看不到液体流出时, 可通过负压值判断负压泵的运转情况、引流管管型、VSD敷料密封严密无塌陷来作出判断旧1。告知患者翻身时不能牵扯,压迫、折叠引流管。避免按压VSD敷料,否则,吸附的液体会被挤压到周围皮肤上,导致半透膜粘贴不牢。 2、保持管道的密闭和无菌。使用前仔细检查引流装置的封闭性能,注意引流管有无裂缝,引流瓶是否破损,各衔接处是否密封。引流管的位置应低于出口位置,24 h持续引流,可经常用双手交替挤压引流管,以防血块堵塞引流管。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负压引流瓶每天浸泡消毒更换,引流量占引流瓶的三分之二时应更换引流瓶。在更换负压瓶时,应用血管钳夹住引流管,关闭负压源,避免引起逆流感染。 后期,若24 h内引流量少于10 ml,可折除封闭式引流。

胸腔闭式引流持续胸腔负压吸引(最新知识点)

胸腔闭式引流持续胸腔负压 吸引 胸腔负压吸引使用时间选择:一般在患者发生自发性气胸后,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引流3 d 后仍有漏气者,或术后24 h。 正确连接3瓶一体式负压吸引水封瓶。保持胸腔闭式引流管路的密闭状态, 以保证负压吸引的有效性,避免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旋动控制旋塞进行气流调节,使调压腔内只发出稳定、轻柔的气泡声即可(必须确认并保持有气泡产生)。 负压大小选择: 一般胸腔闭式引流的负压吸引, 以超过吸气末胸腔负压 0. 49~0. 98 kP a( 5~ 10cm H 2O )即可。若患者肺弹性较差、压缩时间较长而肺表面有薄纤维膜覆盖致肺复张困难、肺段切除肺断面持续漏气较多或气胸患者,负压可适当加大至 0。49~0. 98 kPa( 10~ 15cmH 2O) (调压腔水位即表示吸引负压的数值)。低负压吸引开始应设置在0. 49~ 0. 98kPa( 5~ 1 0 cm H2O)水平,然后根据引流情况进行缓慢微调。因过大负压吸引

可引起胸痛,甚至发生复张性肺水肿, 所以需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气短、发绀、血性引流液增多等情况,判断气管是否居中 ,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严密观察压力的大小, 维持一定的恒定值,避免压力波动而影响吸引效果和产生并发症。在临床工作中,不要随意中断吸引,防止肺泡的再次萎陷....感谢聆听... 注意观察水柱波动情况:引流管内水柱波动的情况,不但可反映引流是否通畅, 还可推知肺膨胀的程度、胸内残腔的大小. 正常水柱波动的范围,平静呼吸时为0.294~ 0.98kPa (3~ 1 0 cmH 2O ) ,深呼吸及咳嗽时波动幅度可增至 1 . 18~ 1。 57 kPa(12~ 1 6 cm H 2 O) 。液柱波动范围愈大, 表明肺膨胀愈差, 胸内残腔愈大。若水柱波动突然消失,多系引流不通畅所致。...感谢聆听... 气体排出情况的观察:漏气可分为 3 度:患者用力咳嗽、屏气时,引流管内有气泡排出者为Ⅰ度;深呼吸、咳嗽时有气泡排出为Ⅱ度;平静呼吸时有气泡排出为Ⅲ度. Ⅰ~ Ⅱ度漏气在 2 ~ 5 d 后即可自愈; Ⅲ度可逐渐转为Ⅱ度、Ⅰ度,于5 ~7d后自愈,出现持续有

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

负压封闭引流-VSD VSD 1992年德国ULM大学Fleischman博士首创VSD技术,并在骨科中广泛应用。 1993年 Fleischman博士首次报道VSD技术治疗各种急性软组织缺损和感染创面。 1994年裘华德教授率先将VSD技术引进中国,并在全球首次应用于普外科。如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和其他各种腹腔内感染,开创了VSD在普外科应用的先河。 1996年美国医师Argenta. L C发明类似VSD方法的VAC技术,从此在北美统称VAC 系统。 1997年德国医生Kovacs etal报道了用VSD技术治疗慢性溃疡。 2002年裘华德教授总结多年在国内的临床经验编著《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VSD定义:是指用内含有引流管的医用海绵敷料,来覆盖或填充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再用生物半透膜对之进行封闭,使其成为一个密闭空间,最后把引流管接通负压源,通过可控制的负压来促进创面愈合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 其特点是: 1)可控制的负压,促进血流量增长和蛋白合成,促进肉芽生长,加快创面愈合;同时为全方位的主动引流提供了动力。 2)生物半透膜的封闭,隔绝了创面与外环境接触的感染机会。 3)全方位的引流,是将传统的点状或局部引流,变为了面状引流,保证了能随时将创面的每一处的坏死组织和渗出物吸出。 医用海绵,早期权威刊物俗称“人工皮”,白色,质地柔软而富有弹性,抗张力性强,其内密布大量彼此贯通的、直径为0.2—1.0mm的细小孔隙,具有强烈的毛细虹吸作用,内部含有多侧孔引流管,同时又能有利于创面即时生成的细小坏死组织及时排除体外,并且有极好的可塑性。该材料对人无毒性,无组织刺激性,无免疫活性,无皮肤致敏性。维斯第敷料虽然外观类似海绵,但具有以下特性: 1 遇到酒精会溶解 2 沾上含碘药剂时,维斯第敷料即会变成蓝黑色 3 暴露在空气中时间过长时,VSD敷料会失水变硬如石膏;再次浸入生理盐水,会重新变软,恢复弹性。 和现有各种敷料相比: 1 VSD敷料不含纤维,具有优良的弹性和韧性,抗拉力强,无固性脱落物,在使用过程中避免了普通敷料的纤维脱落现象 2 多孔而富有弹性的维斯第敷料能够尽可能远地有效传导负压,并且造成创面全方位上任何一点都具有负压刺激性,这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一种处理各种复杂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的全新方法。负压封闭引流术即在临床传统的负压引流方法的基础上创面置引流管,引流管不与创面组织直接接触(或用聚乙烯醇海绵包裹),创面用生物半透性薄膜封闭,形成一个密闭的引流系统,从而防止外界细菌入侵,改善创面血运,达到创面快速愈合的效果。该技术于1992年由德国Fleischmann博士所首创,最先用于骨科领域治疗软组织缺损和感染性创面。1994年,裘法祖教授等在国内率先引进这一新型引流技术。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将其应用于各种急慢性复杂创面的治疗或促进移植皮肤的成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近十几年的临床应用和积极发展,VSD技术已成为处理骨科和外科多种创面的标准治疗模式。 价格约2500元/块,面积约10*15cm 使用注意(1)妥善固定,保持局部密闭状态,以吸引时,局部可见管形,黏贴紧密为标准。(2)保持持续负压吸引,间歇性治疗比持续性治疗更有益.比较理想的是使用5分钟停止3分钟,每天治疗6--8小时,对于皮下脂肪创面的理想压力大约是-75至-80mmhg,对于更加致密的组织如肌肉创面,理想压力大约是-100mmhg(3)观察引流物的颜色及量,如引流物为鲜红色,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终止吸引,立即通知医生。(4)预防感染:①保持有效的负压吸引,VSD专用吸引机负压瓶内的引流液超过1/2时应及时倾倒,以防损坏马达。操作时先夹管再分离负压吸引器,防止引流物逆行感染,负压瓶清洁消毒处理后放置100 ml 0.1%含氯消毒液;②早期置管冲洗:使用0.5%甲硝唑500~1 000 ml/d冲洗,可防止管道阻塞,可以避免厌氧菌感染。 VSD定义 是指用内含有引流管的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来覆盖或填充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再用生物半透膜对之进行封闭,使其成为一个密闭空间,最后把引流管接通负压源,通过可控制的负压来促进创面愈合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 其特点是: 1)可控制的负压,促进血流量增长和蛋白合成,促进肉芽生长,加快创面愈合;同时为全方位的主动引流提供了动力。 2)生物半透膜的封闭,隔绝了创面与外环境接触的感染机会。 3)全方位的引流,是将传统的点状或局部引流,变为了面状引流,保证了能随时将创面的每一处的坏死组织和渗出液,及时排除体外。 VSD的指征: 1重软组织挫裂伤及软组织缺损; 2大的血肿或积液; 3 骨筋膜室综合征; 4开放性骨折可能或合并感染者; 5 关节腔感染需切开引流者; 6急慢性骨髓炎需开窗引流者; 7体表脓肿和化脓性感染; 8手术后切口感染。 9植皮术后的植皮区; 10溃疡、褥疮。 优点: 1 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减少病人痛苦,并减轻工作量。病人免除换药之苦,医生免除换药之劳。 2 有效地避免交叉感染。VSD是在一个密闭的系统内进行,负压引流使引流区的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被及时清除,使引流区内达零聚积。而且VSD能防止创面污染,充分引流和刺激创面肉芽

负压引流装置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附件11 负压引流装置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和规范负压引流装置的技术审评工作,帮助审评人员理解和掌握该类产品原理/机理、结构、性能、预期用途等内容,把握技术审评工作基本要求和尺度,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作出系统评价。 本指导原则所确定的核心内容是在目前的科技认识水平和现有产品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审评人员应注意其适宜性,密切关注适用标准及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考虑产品的更新和变化。 本指导原则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不包括行政审批要求。但是,审评人员需密切关注相关法规的变化,以确认申报产品是否符合法规要求。 一、适用范围 负压引流装置从其功能、原理上可划分为封闭式创伤负压引流/治疗系统和普通伤口负压引流装置两类产品。封闭式创伤负压引流/治疗系统一般指将纱布辅料、非功能性海绵等放入需引流治疗部位,封闭创口并实施负压引流治疗的产品。普通伤口负压引流装置一般指采用多孔引流管等置于创口处并连接负压源实施引流的产品。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负压引流装置中以非功能性海绵性材料作为引流/治疗端的封闭式创伤负压引流/治疗系统。产品类代号为:6866。

非功能性海绵是指不任何含药物及可吸收性材料等[包括抗菌、消炎药物、可吸收性水胶体粘胶(如:羟甲基纤维素钠)等]成分的海绵,当前市场上主要以聚氨酯海绵或聚乙烯醇海绵为主。 二、技术审查要点 (一)产品名称 以非功能性海绵作为引流/治疗端的封闭式创伤负压引流/治疗系统可根据实际审查产品命名,但必须体现出产品的引流方式,如:封闭式负压引流;同时宜反映出制造创口表面引流用海绵的主要材料并明确“非功能性”,并适当考虑临床的习惯称谓。一般采用“非功能性+引流/治疗端海绵材料+引流方式”的命名方法。如:非功能性聚乙烯醇封闭式负压引流系统、非功能性聚氨酯封闭式负压引流系统等。 (二)产品结构组成 本产品一般由引流管、贴膜、非功能性海绵、吸引连接管、Y型接头、阻水过滤器、止流夹等组成。(本指导原则所指产品不含任何负压源。)审查时应根据具体产品情况确定产品的结构组成。 (三)产品工作原理 该产品主要是利用负压吸引原理,将非功能性海绵放入患者创口部位,利用贴膜使开放创面封闭,通过与负压源连接产生一定的负压,通过引流管和海绵作用于清创后的创面,从而实现引流/治疗。 (四)产品作用机理 通过非功能性海绵具有吸水性强、与创口整个创腔接触紧密、压力分布均匀等特点,可实现对创口实施长时间持续高负压引流。相对于负压引流方式,其充分的封闭式负压可使创口长期置于干燥、洁净状态,有效抑

胸腔闭式引流持续胸腔负压吸引

胸腔闭式引流持续胸腔负压吸引 胸腔负压吸引使用时间选择:一般在患者发生自发性气胸后,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引流3 d 后仍有漏气者,或术后24 h。 正确连接3瓶一体式负压吸引水封瓶。保持胸腔闭式引流管路的密闭状态, 以保证负压吸引的有效性, 避免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旋动控制旋塞进行气流调节,使调压腔内只发出稳定、轻柔的气泡声即可(必须确认并保持有气泡产生)。 负压大小选择:一般胸腔闭式引流的负压吸引, 以超过吸气末胸腔负压0. 49~0. 98 kPa( 5~ 10 cm H 2O ) 即可。若患者肺弹性较差、压缩时间较长而肺表面有薄纤维膜覆盖致肺复张困难、肺段切除肺断面持续漏气较多或气胸患者, 负压可适当加大至0. 49~ 0. 98 kPa( 10~ 15cmH 2 O) (调压腔水位即表示吸引负压的数值)。低负压吸引开始应设置在0. 49~ 0. 98kPa( 5~ 1 0 cm H 2O ) 水平, 然后根据引流情况进行缓慢微调。因过大负压吸引可引起胸痛,甚至发生复张性肺水肿,所以需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气短、发绀、血性引流液增多等情况,判断气管是否居中,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严密观察压力的大小, 维持一定的恒定值, 避免压力波动而影响吸引效果和产生并发症。在临床工作中, 不要随意中断吸引, 防止肺泡的再次萎陷。 注意观察水柱波动情况:引流管内水柱波动的情况, 不但可反映引流是否通畅, 还可推知肺膨胀的程度、胸内残腔的大小。正常水柱波动的范围,平静呼吸时为0. 294~ 0. 98 kPa ( 3 ~ 1 0 cmH 2O ) ,深呼吸及咳嗽时波动幅度可增至1 . 18~ 1. 57 kPa( 1 2~ 1 6 cm H 2 O) 。液柱波动范围愈大, 表明肺膨胀愈差, 胸内残腔愈大。若水柱波动突然消失, 多系引流不通畅所致。 气体排出情况的观察:漏气可分为 3 度: 患者用力咳嗽、屏气时,引流管内有气泡排出者为Ⅰ度; 深呼吸、咳嗽时有气泡排出为Ⅱ度; 平静呼吸时有气泡排出为Ⅲ度。Ⅰ~Ⅱ度漏气在2 ~5 d 后即可自愈; Ⅲ度可逐渐转为Ⅱ度、Ⅰ度,于5 ~7 d后自愈,出现持续有Ⅲ度漏气,需通知医生处理。 定时挤压引流管挤压引流管是保证引流管通畅的有效措施,每4小时挤压一次。方法:一手贴近胸壁,手心向上,捏紧引流管,另一手的拇指与食指在距前面一只手的远端4 ~ 5 cm 处捏压阻断胸腔引流管,同时前面一只手冲击式地用力捏挤引流管,利用引流管内液体或空气冲击将堵塞引流管的凝块或组织块冲出引流管。若水柱波动突然消失,多因引流不通畅所致,应及时用生理盐水冲洗引流管。发生引流管阻塞原因较多,自发性气胸患者发生堵管的原因是胸腔渗出液多,纤维蛋白凝结所致。 观察负压吸引的效果和并发症负压吸引时通过询问患者胸闷、胸痛、气促、发绀等症状的变化,听诊患肺呼吸音变化、观察胸腔引流瓶水柱波动情况,观察患者的全身情况,准确采集血标本,了解血常规、生化、动脉血气分析、胸部X 线片等辅助检查结果,判断负压吸引的效果。 做好负压吸引的健康教育胸腔内漏气时间较长,患者心理压力大,担心疾病的预后,可能对治疗失去信心,护理过程中应特别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负压吸引前详细向患者讲解使用负压吸引的目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负压吸引过程中可能影响下床活动,让患者了解相关知识及配合要点;做好专科知识的宣教工作,患者能掌握有效咳嗽排痰、深呼吸的方法,掌握肢体锻炼的方法;做好基础护理,满足患者的生活所需。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 一、引流的定义 引流是在机体的某一部分与机体其他部分间、或与外界间建立开放通道以达到治疗目的的外科手段,它是外科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之一。 二、引流的目的 1、及时排除体腔、器官或组织中的脓性积液、坏死组织、异物、异常积聚的血液和消化液等有害物质,以减低压力消灭死腔,消除对机体的炎性刺激,改变感染部位的生物环境,减轻机体的炎性反应,抑制局部细菌繁殖,防止感染扩散,促进炎症消退,也就是说预防或治疗由于脓性渗出液、坏死组织、异物、血液、消化液等积聚而对机体造成的生物学损害; 2、保证缝合部位的正常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观察引出物的数量和性状,以便判断被引流区内的情况; 三、引流的分类 1、治疗性引流:对已感染的病灶的引流如脓肿引流,或在手术、创伤后体腔内积液的引流。 2、预防性引流:以预防积液、感染或吻合口漏为目的的

引流,严格的说,引流不能预防吻合漏口的发生,只能在发生漏时避免造成弥漫性腹膜炎。 3、诊断性引流:如诊断性腹腔灌洗,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经纤维内镜胰胆管插管造管引流,十二指肠引流等。 四、引流的原则 1、慎重决定是否放置引流,不必要的引流是有害的; 2、严重污染或可能发生感染的创面,应予引流; 3、引流的目的是建立由被引流区到体外的有效通道; 4、引流可以重力、毛细血管作用、虹吸作用或负压吸引作为动力; 5、引流物对人体是一种异物,可增加感染的机会(腹腔的引流有可能成为肠梗阻、消化道漏或腹避疝气的原因),引流物尽可能用对人体组织无刺激的材料制作; 6、开放的引流为细菌逆行污染提供了途径,应尽可能采用封闭式引流,避免逆行感染。 7、柔软的、易曲的引流物可以减少临近组织因机械压迫发生糜烂、坏死的可能性、有侧孔的引流管可因临近组织的吸入或长入而闭塞; 8、填塞既可有引流作用,又可有压迫止血作用,但留置时间过长可诱致感染; 9、引流物应尽可能取最短途径引出,放置时应保证其通畅,避免扭曲、受压,戳空放置引流管或其它引流物时应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