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中生物 第1章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中生物 第1章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实验)生物体维持PH 稳定的机制

【学习目标】

实验:生物体维持PH 稳定的机制 【原理解读】

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 不同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 相对稳定的机制。通过三组实验的对比,增强了实验的可信度,也是实验设计最为常用的方法。

【实验步骤】

1.画记录表:设计一表格来记录实验结果

2.测自来水PH 的变化

(1)测酸对自来水PH 的影响

(2)测碱对自来水PH 的影响

3.用缓冲液代替步骤2中的自来水,重复上述步骤

4.用两种生物材料代替上述步骤2中的自来水,并重复上述步骤

【实验结果及结论】 由实验结果绘图如下:

(绘出自来水、生物材料1、生物材料2的变化曲线)

①将25mL 自来水倒入50mL 烧杯中,并测起始PH

②加入酸并测PH 变化:一次加一滴_________________,每加5滴测一次PH ,直到加入30滴为止,将PH 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①在上述烧杯中加入25mL 自来水之前要____________烧杯,并测起始PH ②如步骤(1)中②,一滴一滴加入_________________,测定并记录PH

2.结论:在一定范围内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________,不同于________。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___________,因而能维持PH 的相对稳定。 【血浆PH 调节机制】 1.缓冲物质

(1)概念: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

(2)组成: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如H 2CO 3/NaHCO 3、NaH 2PO4/Na 2HPO 4等。

(3)作用: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调节机制

(1)当酸性物质(如乳酸)增加时:

HL + NaHCO 3 → NaL + H 2CO 3 H 2CO 3 → H 2O + CO 2↑

乳酸 碳酸氢钠 乳酸钠 碳酸 不稳定 经呼吸系统排出 (2)当碱性物质(如Na 2CO 3)增加时: Na 2CO 3 + H 2CO 3 → 2NaHCO 3

过多的NaHCO 3可由肾脏排出,从而缓冲了体内的碱性变化。 【注意事项】

(1)加入酸或碱时,要一滴一滴加入,并严格控制滴数。 (2)盐酸和氢氧化钠均有腐蚀性,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3)冲洗烧杯一定要充分,否则将影响实验结果。 (4)至少选两种生物材料进行实验。

(5)绘制PH 变化曲线时可用不同颜色的笔或实虚线表明。

【巩固练习】

1.人体血液的PH 值能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这是因为血液中有许多对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 )

A .一种弱酸和一种弱碱盐组成

B .一种强酸和一种弱碱盐组成

C .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组成

D .一种强酸和一种强碱盐组成

2.人体剧烈运动后,肌肉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浆,但不会引起血浆PH 发生剧烈变化。其中发挥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 ( )

A .碳酸氢钠

B .碳酸

C .三磷酸腺苷

D .钾离子 3.在健康人体的血浆中,][3-

HCO 约为][32CO H 的20倍,如果][3-

HCO /][32CO H <15 时,将发生酸中毒。此实例说明无机盐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关于无机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调节细胞的渗透压 B.调节细胞的PH值

C.参与细胞的遗传 D.维护细胞的正常形态

4.如图表示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分析BC段变化的原因 ( ) A.乳酸与NaH

2P04反应生成H3P04

B.乳酸与血液中的02发生了氧化反应

C.乳酸与碳酸钠反应除掉了乳酸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5.人体剧烈运动,当肌肉细胞缺氧时,pH是降低还是升高?pH的这种变化是由哪种物质引

起的?

需何种缓冲物质进行调节?()

A. 降低、CO2、NaHCO3

B. 升高、CO2、H2CO3

C. 降低、乳酸、NaHCO3

D. 升高、乳酸、NaHCO3

6.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

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①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7.取甲、乙两个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是()

A.“等量原则”是对照实验中的基本原则,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摇匀”使酸或碱充分与试管中的血浆或水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可证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恒定不变

8.下列曲线中,能表示人体大量喝水时,胃液PH变化的是()

选择题答案:1._____2.____3._____4._____5._____6._____7._____8._____

9.水果、蔬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当食用这些食物时,碳酸钠进入血液后,

体的即时反应是:

(1)碳酸钠与血液中的______缓冲对发生作用,相应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形成的______通过______(器官)以______的形式排出体外。

(3)因此,通过血液中缓冲物质的作用,使血液中的______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10.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回答相关问题:

(一) 实验材料和用具: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NaHCO3、乳酸、PH试剂。

(二)实验流程图表

(1)步骤①中向1号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向B组3支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预测结果:

A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以上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高二生物必修三(理科)学案3 参考答案:

巩固练习:1-8 CACDC CDA

9.(l) H2CO3/NaHCO3 Na2CO3+ H2CO3→ 2NaHCO3

(2) NaHCO3肾脏尿液 (3) pH

10.(1)蒸馏水(2)等量的乳酸

(3)试管1PH变化明显,PH明显升高,2、3试管PH变化不明显

试管1PH变化明显,PH明显降低,2、3试管PH变化不明显

(4)蒸馏水不具有缓冲作用,为对照组;人工配制的缓冲液具有缓冲作用;动物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

【补充材料】

组织水肿的原因

血浆中的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的,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渗透压差主要取决于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蛋白质分子的浓度差,如因某种原因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或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就会相应地造成血浆的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加,这时组织液增加,就会出现组织水肿的现象。

水肿可发生于局部,称局部水肿,如肺水肿、脑水肿;也可波及全身,称全身性水肿,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时的心性水肿、肾病或肾炎时的肾性水肿、肝脏疾病时的肝性水肿和营养不良时的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另外还有的全身性水肿至今原因不明,称“特发性水肿”。

水肿发生的部位虽然各有差别,但其发生机理是基本相同的。正常情况下,组织间隙液体的量是相对恒定的。这种恒定的维持,是有赖于血管的内外液体和体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水肿的发生就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这两方面的平衡障碍所造成。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障碍

正常情况下,组织间隙液体与血液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这种平衡是由两方面的力量所决定的:一种是促使液体滤出毛细血管的力量,即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渗透压;另一种是促使液体回流入毛细血管的力量,即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这两种力量对比决定着液体的滤出和回流时的方向和速度。

当组织液生成超过回流时,就会造成水肿。引起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毛细血管血压增高由于毛细血管血压增高,使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间隙增多,而又阻碍液体回流入毛细血管,这样就造成组织液积聚过多,当其超过淋巴的代偿回流时,就出现水肿。如心力衰竭时引起的全身性水肿;肝硬变时引起的腹水,以及局部静脉受阻时引起的局部水肿等,基本原因之一,就是毛细血管血压增高所致。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是使组织液回流到毛细血管的一种力量,因此,当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过多,形成水肿。这种水肿常为全身性的。

③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正常毛细血管壁仅允许水分、晶体物质(如Na+ 、葡萄糖等)和少量白蛋白通过。但在病理情况下,通透性增加,会使大量蛋白质漏出到组织液中。结果,一方面血管内液体渗透压降低,另一方面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发生水肿。炎症引起的水肿,就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④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除了大部分从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外,少部分还从淋巴管回流入血。当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受阻时,就可使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中积聚而引起水肿,称为淋巴水肿。如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或临床进行广泛摘除淋巴结;丝虫病时,主要淋巴管道被成虫阻塞,引起下肢和阴囊的慢性水肿等。

2、体内外液体交换障碍

正常人体主要通过肾的滤过和重吸收来调节水和钠盐的摄入量与排出量的动态平衡,从而保证体液总量和组织间隙液量相对恒定。正常情况下,通过肾小球滤过的水、钠,99%以上被肾小管重吸收,只有约1%从尿中排出。若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重吸收率保持这个比例,就不致发生水、钠潴留,称为肾小球-肾肾小管重吸收率并未减少,或肾小球滤过率没有明显变化而肾小管重吸收明显增强,再或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肾小管重吸收增强同时出现,都会导致肾小球、肾小管平衡失调,从而引起水、钠排出减少,在体内积留。

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引起蛋白尿,使血浆蛋白的含量减少,从而会导致组织水肿。

②肾小管重吸收增强这是大多数全身性水肿引起水、钠积留的重要环节。造成肾小管重吸收增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醛固酮和抗利尿素增多,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它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因此,当醛固酮增多时,就能引起钠积留。钠积留又使血液中晶体渗透压增高,反射性地刺激垂体后叶,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抗利尿激素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份的重吸收,这样过多的水积留于体内。

另外,其他原因也可能引起组织水肿,如:

1、过敏性物质引起——过敏性水肿

过敏反应时组织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血浆中的蛋白质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结果增加了组织液中蛋白质的浓度而降低了血浆中蛋白质的浓度,从而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吸水。

2、营养不良引起

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合成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也就是说当摄入的蛋白质较低时,人体缺少必需氨基酸,体内的蛋白质减少,细胞中的水渗出、积累在组织液中,而血浆的吸水能力下降,组织液中的水不能及时被运输走,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教案资料

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 实验目标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是新课程标准中建议的一项探究实验活动,旨在使学生能从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健康问题,形成自我保健和关爱他人的意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 2材料用具 防护手套、50ml烧杯、50ml量筒、彩色铅笔、广泛pH试纸和精密pH试纸、 0.1mol/LHCL、0.1mol/L NaOH、镊子1把、表面皿、玻璃棒、天平等。需要提前准备的实验材料有: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稀释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磷酸缓冲液。 3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为什么能维持pH稳定? 提示:引导学生从内环境组成成分出发,分析酸碱等代谢产物对血浆、组织液、淋巴中化学物质的影响,可就此广泛提出问题,进而提炼出比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确定实验题目: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做出假设:内环境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当机体运动产生大量酸或碱,内环境中缓冲物质就分别对应地与之反应,加以调节,可使内环境中酸碱度在一定范围内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实验预期:仅在某一阶段内,生物材料pH稳定;而且不同的实验材料缓冲效果不同。设计实验方案:首先制定探究计划,准备材料用具:分别制备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稀释鸡蛋清、黄瓜匀浆、精确的缓冲溶液。接着实施计划:先画这样一个记录表(附1),便于实验结果的记录。实验材料有自来水、缓冲液和任选两种生物材料,试剂有 0.1mol/LHCL和0.1mol/LNaOH两种。在等量的四种材料中,分别、依次加入5滴、10滴、15滴、20滴、25滴、30滴的酸碱液滴后,测定并记录溶液的pH。待表格完成后,再通过做图,组织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究竟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并说出不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中生物 第1章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实验)生物体维持PH 稳定的机制 【学习目标】 实验:生物体维持PH 稳定的机制 【原理解读】 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 不同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 相对稳定的机制。通过三组实验的对比,增强了实验的可信度,也是实验设计最为常用的方法。 【实验步骤】 1.画记录表:设计一表格来记录实验结果 2.测自来水PH 的变化 (1)测酸对自来水PH 的影响 (2)测碱对自来水PH 的影响 3.用缓冲液代替步骤2中的自来水,重复上述步骤 4.用两种生物材料代替上述步骤2中的自来水,并重复上述步骤 【实验结果及结论】 由实验结果绘图如下: (绘出自来水、生物材料1、生物材料2的变化曲线) ①将25mL 自来水倒入50mL 烧杯中,并测起始PH ②加入酸并测PH 变化:一次加一滴_________________,每加5滴测一次PH ,直到加入30滴为止,将PH 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①在上述烧杯中加入25mL 自来水之前要____________烧杯,并测起始PH ②如步骤(1)中②,一滴一滴加入_________________,测定并记录PH

2.结论:在一定范围内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________,不同于________。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___________,因而能维持PH 的相对稳定。 【血浆PH 调节机制】 1.缓冲物质 (1)概念: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 (2)组成: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如H 2CO 3/NaHCO 3、NaH 2PO4/Na 2HPO 4等。 (3)作用: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调节机制 (1)当酸性物质(如乳酸)增加时: HL + NaHCO 3 → NaL + H 2CO 3 H 2CO 3 → H 2O + CO 2↑ 乳酸 碳酸氢钠 乳酸钠 碳酸 不稳定 经呼吸系统排出 (2)当碱性物质(如Na 2CO 3)增加时: Na 2CO 3 + H 2CO 3 → 2NaHCO 3 过多的NaHCO 3可由肾脏排出,从而缓冲了体内的碱性变化。 【注意事项】 (1)加入酸或碱时,要一滴一滴加入,并严格控制滴数。 (2)盐酸和氢氧化钠均有腐蚀性,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3)冲洗烧杯一定要充分,否则将影响实验结果。 (4)至少选两种生物材料进行实验。 (5)绘制PH 变化曲线时可用不同颜色的笔或实虚线表明。 【巩固练习】 1.人体血液的PH 值能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这是因为血液中有许多对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 ) A .一种弱酸和一种弱碱盐组成 B .一种强酸和一种弱碱盐组成 C .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组成 D .一种强酸和一种强碱盐组成 2.人体剧烈运动后,肌肉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浆,但不会引起血浆PH 发生剧烈变化。其中发挥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 ( ) A .碳酸氢钠 B .碳酸 C .三磷酸腺苷 D .钾离子 3.在健康人体的血浆中,][3- HCO 约为][32CO H 的20倍,如果][3- HCO /][32CO H <15 时,将发生酸中毒。此实例说明无机盐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关于无机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1.2探究指导─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探究指导──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一)实验的准备 (1)实验试剂的配制方法 ①0.1 mol/L NaOH:将4 g NaOH放在1 L的烧杯内,缓缓加入500 mL蒸馏水,不停地搅拌直至溶解。然后定容至1 000 mL。 ②0.1 mol/L HCl:将8 mL浓盐酸加于500 mL蒸馏水中,再定容至1 000 mL。 ③pH=7的磷酸缓冲溶液:先配制0.1 mol/L Na2HPO4和0.1 mol/L NaH2PO4两种溶液。具体配制方法如下:将26.8 g Na2HPO4·7H2O在容量瓶中溶解再定容至1 000 mL;将13.8 g NaH2PO4·H2O在容量瓶内溶解再定容至1 000 mL。然后将这两种溶液混合,可通过调整两种溶液的比例将混合液调至所需的pH。 ④肝匀浆:将10 g新鲜的或冷冻的肝放入100 mL蒸馏水中,用匀浆机或研钵捣碎(肝的用量会影响匀浆的缓冲能力)。 ⑤马铃薯匀浆:将10 g马铃薯块茎放入100 mL蒸馏水中,用匀浆机或研钵捣碎(材料的用量会影响匀浆的缓冲能力)。 ⑥黄瓜匀浆:配制方法同上。 ⑦鸡蛋清:用水5∶1稀释鸡蛋清,搅拌均匀。 (2)4人一组,每组至少测4种溶液的变化:自来水、缓冲液和2种生物材料(由教师指定,最好一种是植物材料、一种是动物材料),提前完成的小组可多测几种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都是较理想的实验材料,也可选用下表中的常见材料。 (二)实验教学的策略 1.加强预习环节,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本实验指导具体明确,适合学生自学。加强预习环节有利于敦促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同时,按照课

_高中生物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

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这是为什么呢? ⑦问题: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结果? 答案:实验原理: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物质,在加入酸或碱时,能调节溶液的pH 方法步骤: 1、以4人为一组。在记录本中,画一个如下表所示的记录表。 2、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3、用pH计或pH试纸测试起始的pH,并作记录。 4、一次加入一滴0.1mol/L HCl,然后轻轻摇动。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5、充分冲洗烧杯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的pH。再如步骤4,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 NaoH,测定并记录pH。6、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2至步骤5,记录结果。 7、充分冲洗烧杯,选两种生物材料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2至步骤5,记录结果。 8、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的变化。再用其它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也同样以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加入酸和碱的变化。 实验结果: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略) 二、合作探究、解惑答疑: 思考与讨论 1.你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吗?谈谈高烧最严重时的感觉。体温过高时为什教师引导,举例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 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实验资料,然后给学生看视频,再进行重点知识的讲解 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思考以下问题,由小组讨论,然后学生展示给出答

高中生物第1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1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材分析与导入设 计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1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过程与方法: 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具有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机制。 2、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2、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 3、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4、建立敢于质疑尊重事实,严谨、仔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教学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教学策略】 本节主要两部分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及其重要性”和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课时安排为2课时。安排可以有两种方式:其一,先实验后授课,实验安排在前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到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现象,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以利于学习后续的稳态、稳态失调等抽象概念。其二,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先授课后实验,实验安排在后可以验证课堂上学习过的人体维持内环境pH稳定的知识,并解释pH维持稳定的机制;这里考虑到学生最好的学习知识的顺序以及教材第1节和第2节内容的衔接,最好先试验后授课。但是如果某些地区的试验条件有限,也可以采取先观看实验录像,然后再讲解内

容的方式来进行授课。稳态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涉及到的内环境,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等很抽象,而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更令学生难以捉摸。因此在本概念的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丰富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感性认识。问题探讨“化验单分析”侧重于内环境中化学成分的稳定(如血糖稳定、血脂稳定等)、调查“体温的日变化规律”可以让学生体验体温的相对稳定。此外,在课堂上补充演示血浆pH稳定的实验,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为什么多喝多尿、少喝少尿”等问题,让学生对内环境理化性质中的另外两方面──pH稳定和渗透压稳定有一定的体验。通过上述活动的落实,稳态概念的形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内容也是比较抽象,因此,教学过程中力求更多的联系 生活实际。通过问题探讨、调查、思考与讨论等栏目安排的内容都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新课导入时,可以通过学生公布自己“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结果,从体温的“日变化”发现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的波动范围不大,导入内环境的稳态及其重要性。也可以通过“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试验结果,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 导入一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安排同学们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完成“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现在大家以前后桌4位同学为一个小组,汇总交流各自的体温调查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问题 一、比较不同家庭成员的体温情况,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与其它小组同学交流调查结果,比较本班中同一性别同学的体温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问题 三、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什么特点?学生小组讨论回答:答案 一、不同家庭成员的体温不完全一致。这说明人的体温有个体差异。答案 二、同一性别的同学的平均体温有个体差异,但是相差幅度较小。

高中生物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人教版必修3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中生物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教学设 计与反思新人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绘制坐标曲线。 2.尝试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3.进一步熟悉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完成探究实验,提高统计数据、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提高图形间的转换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养成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善 于合作的精神并养成实验探究的习惯。 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健康问题,形成自我保健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坐标曲线 2.分析实验结果,做出合理解释 教学难点: 分析实验结果,做出合理解释 【教学准备】 1.准备实验材料、器具。 0.1mol/L NaOH、0.1mol/L HCl、PH = 7 的磷酸缓冲液、肝脏研磨液、鸡蛋清、蒸馏水、玻璃棒、烧杯、PH传感器。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探究课题 播放视频内容是近年来很多所谓的专家和营养学家经常为大家灌输的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之说。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就视频中提到的问题,谈谈他们的看法。 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简单总结后自然过渡到本堂课主题,生物体能否维持自身的PH稳定。 实验题目:探究生物体能否维持PH稳定 2.根据所学知识,作出假设

内环境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当机体运动产生大量酸或碱,内环境中缓冲物质就分别对应地与之反应,加以调节,可使内环境中酸碱度在一定范围内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3. 设计实验方案 该实验方案思路相对比较简单,学生们很容易想到在生物材料中分别加入酸和碱,测PH值的变化情况。但是我们用什么做参照来判断是否维持稳定了呢?教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从而得出需要加多缓冲液和自来水两个对照组。另外,对于初始PH值的测定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看是否要提示。 4.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加入0.1molL的HCl 加入0.1molL的NaOH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 0 5 10 15 20 25 30 0 5 10 15 20 25 30 自来水 缓冲液 生物材料1 生物材料2 因为所需实验数据较多,所以4个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测量一种溶液加入酸或者碱后PH的改变,测完后把所测数据写在黑板上的表格中,以供其他同学共享。 5.建立数学模型,根据所得数据,以加入酸和碱的量为横轴,以pH为纵轴,在坐标纸上画出各材料的pH变化曲线。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成果,高一的学生对数据处理能力相对较弱,所以面对那么多的数据,根据以往的经验,同学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很多种不同形式的曲线图,一一展示后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自评,然后教师讲解如何绘制坐标曲线以及如何根据实验目的来处理数据。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根据坐标曲线情况,做出合理解释,并强调答题规范和技巧。最后以乳酸为例讲解PH维持稳定的原因。 7.思维延伸: 为什么我们测得的生物材料的能够维持的PH稳定的范围比教材上讲到的血浆的PH在 7.35--7.45的范围明显大了很多呢? 8.观看视频,对我们的探究结果给予肯定,同时让学生体会到高中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9.布置作业:生物实验册P15第1题到第5题。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教学设计

生物体维持pH 稳定的机制》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节实验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的“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所附属的实验。该节实验内容是学生理解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基础,也为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的讲解做好了铺垫。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较多,而且抽象、复杂,难以理解,本节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2、【学习对象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二学生。 (1)知识基础学生们已经在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学习中学习了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对稳态调节的机制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思维能力,但逻辑推理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心理特征学生思维活跃,不怕困难,具有一定的主动思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已经认识到生物学的趣味性和生物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试着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2)能力目标: 1.学会用表格记录实验结果统计数据,并能够分析实验数据获取相关信息 2.学会使用pH 计。 3.根据所得数据,能顺利做出溶液中加入酸碱以后pH 曲线变化图。 (3)情感目标: 1. 小组合作,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2.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养成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解释生物体维持pH 稳定的机制;②提高实验探究能力。教学难点:pH 计的使用方法。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高中生物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含义.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知识点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知识梳理 1。实例—-体温变化 (1)错误!年龄、性别等不同,体温存在微小的差异。 (2)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一般不超过错误!1_℃。 (3)尽管周围的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错误!37_℃。 2.内环境稳态 (1)含义:正常机体通过错误!调节作用,使各个错误!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错误!相对稳定状态. (2)实质: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错误!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错误!动态平衡中. 错误!1。试分析:血常规检查时,参考值为什么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固定值? 提示:①内环境中各种成分的含量都处于动态平衡中;②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 2.为什么化验单中血浆的生化指标(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能反应机体的健康状况? 提示: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典题分析 题型一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例1]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错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保持相对稳定。 错误! C 知识点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 1。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维持稳态的基础:人体各错误!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2)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 ①法国的生理学家贝尔纳: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错误!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美国的生理学家坎农:内环境的稳态是在错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错误!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人教(2019)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学案+练习):(探究实践)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人教(2019)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学案+练习) (探究·实践)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1.实验原理 在溶液中加入酸或碱,缓冲对(如NaH2PO4/Na2HPO4)能使溶液pH的变化减弱;与自来水相比,生物组织匀浆更类似于缓冲液。 2.实验材料:自来水、缓冲液、肝匀浆等。 3.实验方法 (1)模拟酸性物质:每次滴加1滴0.1 mol/L的HCl溶液,加5滴再测一次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 (2)模拟碱性物质:每次滴加1滴0.1 mol/L的NaOH溶液,加5滴再测一次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 4.实验结果 缓冲液加入少量酸或碱后,pH变化不明显,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 其中NaH2PO4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Na2HPO4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自来水则不同,加入酸或碱后,pH变化明显。 5.实验结论: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 1.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2.某人饮用一瓶苏打水后,其内环境的pH会大幅上升。(×) 3.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 4.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方可倒入等量的实验材料。(√)【教材细节命题】 1.(选择性必修1 P9图1­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和CO2)是通过皮肤、肾脏、肺等(填器官)排出体外的。

1.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 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pH的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 相对稳定的机制。 2.实验结果的直观表示 3.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维持的因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NaH2PO4/Na2HPO4等。 (2)维持机制: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2020届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实验专练:(1)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实验专练:(1)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 ( ) 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 B.清水组实验结果异常,可能滴加的是NaOH 溶液 C.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D.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2、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试管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充分与试管中的血浆或水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实验的自变量是血浆和蒸馏水 D.实验证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所以血浆pH稳定不变 3、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回答相关的问题: 一、实验材料和用具 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溶液、量筒、试管若干支、Na2CO3溶液、乳酸、pH试纸。 二、实验流程

(1)步骤②中向A组和B组的1号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③中向B组3支试管中滴加________________。 (3)预测结果: A组:1号试管pH明显上升;2、3号试管pH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1号试管pH明显下降;2、3号试管pH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蒸馏水不具有缓冲作用,为对照组,人工配制的缓冲溶液具有缓冲作用,动物血浆与缓冲溶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_______________。 4、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中内环境pH的稳定是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浆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成分。为探究人体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材料及用具:家兔的血桨适量、蒸馏水、事先配制的缓冲溶液、量筒、试管若干支。模拟人体内缓冲物质所调节的主要物质是Na2CO3、乳酸。此外,还必须以pH试纸、滴管作为实验用具。 2.实验步骤: ①设计A、B两个实验组,每组取3支试管。 ②先向A组中的3支试管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_,再依次滴入等量__________,测量pH并记录入表。 ③对B组如何操作? 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预测: A 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以上两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同学为了探究人体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是否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请补充完整并回答下列问题: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1章 实验1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1章实验1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学 案新人教版必修3 知识导航 1.实验原理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2. 目的要求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pH 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3. 实验过程 (1)材料用具 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自来水,0.1mol/L HCl(盛于滴瓶中)、0.1mol/L NaOH(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 (2)方法步骤和记录 ①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②用PH计或PH试纸测试,并作记录 ③一次加一滴0.1mol/L HCl,然后,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 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④,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 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⑤充分冲洗烧杯,用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 ⑥充分冲洗烧杯,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 4 记录结果。 (3)现象观察 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 (4)实验结论 ①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报告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在加入酸或碱时,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二、实验原理 生物体细胞代谢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生物体能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 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三、实验材料 烧杯、铅笔、pH试纸、镊子、自来水、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HCL、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NaOH、生物材料、pH=7的磷酸缓冲液。 四、方法步骤和记录 1.四人一组,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2.用pH计或pH试纸测试初始的pH,并作记录。 3.一次加一滴0.1mol/LHCl,然后轻轻摇动,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充分冲洗烧杯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初始的pH,重复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溶液、生物材料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步骤4

5 10 15 202530 0246810 1214p H 值 0.1mol/L HCl/滴 图1 各材料不同HCl 含量的pH 变化 5 10 15 20 25 30 02468 101214p H 值 0.1mol/L NaOH/滴 图6 各材料不同NaOH 含量的pH 变化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学案1.1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习目标】 知识点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知识点2.细胞外液的成分及本质 知识点3.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知识点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知识点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1)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 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约占2/3) 组成: 、 、淋巴等 淋巴 淋巴循环 2.内环境 (1)概念:内环境是指 。 (2)作用: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其中红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 ,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 ,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 。 例题1 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 ( ) A. 细胞外液 B. 细胞内液 C. 血浆、淋巴、组织液 D. 内环境 【知识点2.细胞外液的成分及本质】 1.血浆的成分:除水(约占90%)外还有 (7%-9%)、无机盐以及血液运送的营养物质、 、激素、气体等。 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的异同点: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 3.本质:是一种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例题2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A. 钙离子 B. 呼吸酶 C. 葡萄糖 D. 血浆蛋白 【知识点3.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渗透压:指溶液中 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 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 。反过来,溶质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越低,溶液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 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来自 和 。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 为 ,其之所以能保持稳定与血浆中的 和 等离子有关。 体液 细胞外液(约

高中生物第1章人体的内坏境与稳态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1章人体的内坏境与稳态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 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1章人体的内坏境与稳态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概述内环境稳态的含义。 2、从各器官、系统的相互关系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3、通过探究实验概述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人体体温的日变化规律下图为某正常人与其父母的体温日变化曲线图。请分析回答:(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变化,一般不超过1℃,而且,人的体温随昼夜不同发生变化。(2)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着微小的差异。(3)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 37 ℃,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中。 2、下表为某人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请分析:项目测定值单位参考范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7(IUL-1)0~45肌酐 1、9(mgdL-1)0、5~ 1、5尿素氮 14、6(mgdL-1)6~23血清葡萄糖223(mgdL-1)60~110甘油三酯217(mgdL-1)50~200(1)每种成分的正常参考值是一个范围,这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2)该人的血清葡萄糖和甘油三酯等物质的含量超标,说明他可能患有高血糖(糖尿病)和高血脂等疾病。可见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并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3、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二、稳态的调节机制 1、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2、与维持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系统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3、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免疫调节网络。 4、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三、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的重要因素。(2)适宜的温度和pH 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3)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氧含 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4)内环境中积累过多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会使机体中毒。 2、稳态失调与相关疾病病症名称内环境理化性质变化引起疾病的症状糖尿病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多食、多饮、多尿、口渴、饥饿感强烈,身体消瘦高原反应体内缺氧,血氧过低头痛、乏力、心跳加快感冒发烧体温过高,影响酶的活性食欲不振、四肢无力严重腹泻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疲倦、周身不适、恶心 四、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分别向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pH的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2、方法步骤 3、结果分析与结论材料图示结果自来水滴加盐酸后,自来水pH 逐渐减小;滴加NaOH溶液后,自来水pH逐渐增大缓冲液在一定范围内,无论滴加盐酸还是NaOH溶液,缓冲液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生物材料在一定范围内,无论滴加盐酸还是NaOH溶液,生物材料的

_新教材高中生物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内环境的稳态 新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2.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 稳定的机制;简 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关注相关健康问题,增强自我保健并关爱 他人的意识。 1.生命观念——理解内环境的稳态,认同生命系统的开放性、整体性及动态平衡等特点。 2.社会责任——分析人体稳态失调的实例,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关注人体健康。 3.科学探究——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生物体 维持pH 稳定的原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知识点(一)|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内环境动态变化的内容和原因 (1)变化的内容: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 (2)变化原因⎩⎪⎨⎪⎧ 外因:外界环境的变化内因: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2.模拟生物体维持pH 的稳定 (1)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如HPO 2-4/H 2PO - 4等溶液,在加入酸或碱时,能使pH 的变化减弱)、肝匀浆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 不同变化,说明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 相对稳定的机制。 (2)实验步骤 ①画记录表:设计一表格来记录实验结果 ②测自来水pH 的变化

③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②中步骤,记录结果。 ④充分冲洗烧杯,用肝匀浆代替自来水,并重复②中步骤,记录结果。 ⑤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坐标,以pH为纵坐标,画出各次实验中pH变化的曲线。 ⑥尝试用不同生物材料(如动物血浆、用2~5倍水稀释的鸡蛋清或马铃薯匀浆)代替肝匀浆完成实验。 (3)实验结果与结论 材料图示结果 自来水滴加HCl后,自来水pH逐渐减小;滴加NaOH溶液后,自来水pH逐渐增大 缓冲液在一定的范围内,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溶液,缓冲液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生物材料在一定的范围内,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溶液,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结论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 3.内环境稳态

高二生物 选择性必修一 1

第一章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1 班级: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1)实验目的: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肝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2)方法步骤 ①设计实验记录表。 ②测自来水pH的变化 ③充分冲洗烧杯,用代替自来水,重复上述过程,记录结果。 ④充分冲洗烧杯,用代替自来水,重复②过程,记录结果。 (3)分析实验数据 根据所得数据,以横坐标,以为纵坐标,画出每次实验中pH变化的曲线。 材料实验结果实验结论 自来水滴加HCl溶液后,自来水pH逐渐;滴加NaOH溶液后,自来水pH逐渐 缓冲液无论滴加HCl溶液还是NaOH溶液,缓 冲液的pH均保持 生物材 料 无论滴加HCl溶液还是NaOH溶液,生 物材料的pH均保持 比较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 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酸碱缓冲对,从而能维持pH相对稳定 (4)实验结论:生物组织匀浆类似于,加入少量酸或碱不会发生pH的。 2.人体内环境的pH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机理:人体内环境中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 重要的是 / ,其次还有 / 等。 3.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协调活动,共同维持 内环境的状态。 关键点拨“三要点”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1)内容:组成内环境的各种成分的相对稳定,如氧气、葡萄糖等的含量;内环境的 各种理化性质的相对平衡,如渗透压、pH、温度等。 (2)实质: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 (3)基础:内环境稳态的功能基础是机体的调节作用,结构基础是各系统、器官的协 调活动。 判断正误 (1)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 (2)内环境的变化不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 (3)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稳定时,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 ) (4)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 例1下列关于“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B.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其他实验材 料 C.从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后的pH变化来说,生物材料更像是缓冲液 D.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绘制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坐标,以酸或碱的量为 纵坐标 例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健康人的内环境处于相对稳 定的状态。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稳态是指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物质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B.草履虫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从而实现稳态 C.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的代谢活动均可以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D.机体中血浆、淋巴液、组织液达到稳定时,内环境实现稳态

(完整)高中生物必修三及选修三实验总结,推荐文档

必修三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一、实验原理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酸碱缓冲液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二、实验材料 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 HCl(盛于滴瓶中)、0.1mol/L NaOH(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 三、实验步骤 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测试起始的PH值,并作记录 3、一次加一滴0.1mol/L HCl,然后轻轻摇动,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充分冲洗烧杯,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 6、充分冲洗烧杯,选两种生物材料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 四、实验结论 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

2、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 五、注意事项 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其目的分别是: 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 第二次和第三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 2、实验过程中使用的HCl和NaOH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若有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并告诉老师。 3、生物材料最好是一种植物材料,一种动物材料。

高中生物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节同步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节同步学案新人教版 必修3 高中生物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节同 步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1、内环境稳态概念的三个要素分别是“调节作用”、“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内环境相对稳定”。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3、理解内环境稳态需注意(1)内环境稳态在内容上包括组成内环境每种成分的稳定,也包括内环境每一理化性质的稳定。前者如血糖的含量、无机盐的含量、激素的含量等的相对平衡;后者如内环境温度、内环境酸碱度、内环境渗透压等的相对稳定。 (2)内环境稳态实质上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而且不同个体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正常人血糖含量维持在0、8~ 1、2 g/L,pH在 7、35~ 7、45之间变化,人的体温始终在37C左右等。(3)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机体的调节作用,以及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4、根据调查结果可知人的体温具有如下变化特点(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不是恒定不变的,昼夜有差别,但变化量一般不超过1C。 (2)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年龄小者高于年龄长 者。(3)不同性别的人体温有差异,女性高于男性。(4)体温也受情绪、劳作、饮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健康人的体温在37C左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就是稳态的一种体现。知识点二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1、稳态实现的基础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是内环境稳态实现的结构基础。(1)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2)参与调节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3)如果某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如:①肾脏是形成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