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重点专题三:分子动理论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重点专题三:分子动理论

苏科版物理八下第七章重点专题三:分子动理论

题型一.分子动理论观点判断选择题

1.小张同学预习了“分子热运动”的相关内容,总结了如下知识,其中不正确的是()A.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B.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C.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2.下列哪种现象不能用分子运动理论来解释()

A.用久的电风扇扇叶布满灰尘

B.放入水中的糖块会使水变甜

C.走进花园闻到花香

D.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3.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有引力

B.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有斥力

C.用素描炭笔在纸上画一条线,再用放大镜看到的大量碳粒就是分子

D.雾霾天气大量极细微的尘粒悬浮于空中,说明分子不停在做无规则运动

4.下列现象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A.铁块非常坚硬,是因为其分子间没有间隙

B.蔗糖溶于水后,水的体积并不显著增加,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

C.“破镜不能重圆”,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D.空气能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5.下列现象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错误的是()

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间隔

B.闻到路边怡人的花香﹣﹣分子不停地运动

C.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分子间存在斥力

D.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分子间存在引力

6.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A.海绵很容易被压缩

B.湿衣服在阳光下逐渐晒干

C.春天,校园里花香扑鼻

D.高压下,油罐里的油能从罐壁渗出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红墨水滴入水中,我们看到了红墨水的分子在运动

B.氧气能被压缩装入钢瓶,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由于液体能够流动,而固体不能流动,所以固体分子是静止的

D.长时间压在一起的铅板和金板互相渗入,这种现象是扩散现象

8.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B.温度越低,分子的热运动越缓慢,当温度低到一定程度,分子的热运动会停止C.通常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气体的小,比固体的大

D.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9.分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现象来认识分子。对于分子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无空隙

B.液体可以流动,说明液体分子间无作用力

C.塑料吸盘能“吸”在墙壁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D.闻到远处的花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0.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空隙

B.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分子间存在斥力

C.闻到路边怡人的花香﹣﹣﹣﹣﹣﹣﹣分子不停地运动

D.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分子间存在引力

题型二.分子动理论解释现象填空题

11.“花香满园”是现象;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说明分子间存在,物体不能无限地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若把分子看成一个小球,则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合nm。

12.在比较一定量的水和酒精混合前后总体积大小的实验中,在直玻璃管中应先注入,目的是。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选用内径较的玻璃管,该

实验现象表明。

13.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一事实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会,直观地说明了。

14.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人们使用浓度为75%的消毒酒精是由纯酒精和蒸馏水充分混合形成的,其总体积(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混合前的总体积,此现象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

15.根据分子动理论相关知识,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图甲:将红墨水滴入水中,过一会儿水变红了,说明分子在;

图乙: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很难被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铅块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

图丙:向试管中注水50mL,然后再注入酒精50mL至充满,封闭管口,将试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能够证明分子间有空隙的现象是。

16.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原子构成的;炒菜时闻到香味,这一现象说明分子;酒精和水充分混合后,其总体积(大于/等于/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题型三.分子动理论验证实验题

17.如图所示,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图a: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

图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示数大于玻璃板的重力;

图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

图d: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

图e: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请回答

(1)图a和图两个实验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

(2)图b和图两个实验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18.凭肉眼人们无法看到组成物质的分子及物质微小的内部结构,对组成物质分子的认识是通过分子的宏观现象进行的。

(1)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注入水和酒精各一半,封闭管口,反复反转玻璃管,观察发现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此现象表明。

(2)打开香水瓶盖,教室里到处都能闻到香气,此现象表明。

(3)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两只铅块会粘到一起,此现象表明。

(4)固体和液体物质的体积很难被压缩,此事实表明。

(5)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发明出观察微观世界的工具(选填“望远镜”

或“显微镜”),测量确定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选填“10﹣10m”、“10﹣10cm”或“10﹣10mm”)

苏科版物理八下第七章重点专题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小张同学预习了“分子热运动”的相关内容,总结了如下知识,其中不正确的是()A.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B.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C.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解答】解:A、分子之间有间隙,所以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会变小,故A正确。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剧烈,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故B正确。

C、分子的运动眼睛无法直接观察,但可通过扩散现象来反映的,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

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

D、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分子之间存在斥力,故D错误。

故选:D。

2.下列哪种现象不能用分子运动理论来解释()

A.用久的电风扇扇叶布满灰尘

B.放入水中的糖块会使水变甜

C.走进花园闻到花香

D.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解答】解:A、风扇叶转动时,扇叶旋转与空气摩擦带电,因为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扇叶会布满灰尘。与分子动理论无关;

B、放入水中的糖块会使水变甜,是因为糖分子扩散到水中,能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

C、闻到花香扑鼻,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

能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

D、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能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

故选:A。

3.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有引力

B.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有斥力

C.用素描炭笔在纸上画一条线,再用放大镜看到的大量碳粒就是分子

D.雾霾天气大量极细微的尘粒悬浮于空中,说明分子不停在做无规则运动

【解答】解:

A、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了分子之间是有间隙的,故A错误;

B、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主要原因是固体、液体分子间有

较大的斥力,故B正确;

C、炭笔画出的线,碳粒可以用肉眼看到,所以不是分子,故C错误;

D、尘粒悬浮于空中,属于机械运动,分子是看不见的,故D错误。

故选:B。

4.下列现象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A.铁块非常坚硬,是因为其分子间没有间隙

B.蔗糖溶于水后,水的体积并不显著增加,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

C.“破镜不能重圆”,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D.空气能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解答】解:

A、铁块比较硬,不容易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故A错误;

B、由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蔗糖溶于水后,水的体积并不会显著增加,故B正确;

C、“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镜子碎片接触时达不到产生分子力作用的距离,不能说明分

子间有斥力,故C错误;

D、空气能被压缩,是因为空气分子间空隙较大,不能说明分子间有引力,故D错误。

故选:B。

5.下列现象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错误的是()

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间隔

B.闻到路边怡人的花香﹣﹣分子不停地运动

C.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分子间存在斥力

D.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分子间存在引力

【解答】解:

A、氧气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故A正确;

B、闻到路边怡人的花香,是因为路边花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带来的,故B正确;

C、由于玻璃破裂处的绝大多数分子间距离较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分子间的作用

力就十分微弱,所以无法复原;不是因为分子之间的斥力,故C错误;

D、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故D正确。

本题选错误的;

故选:C。

6.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A.海绵很容易被压缩

B.湿衣服在阳光下逐渐晒干

C.春天,校园里花香扑鼻

D.高压下,油罐里的油能从罐壁渗出

【解答】解:A、海绵很容易被压缩,海绵受力时形状发生改变,是宏观物体的运动,与分子动理论没有关系。故A符合题意;

B、湿衣服在阳光下晾晒时,由于温度较高,衣服上的水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所以衣服逐

渐变干,与分子动理论有关。故B不符合题意;

C、校园里花香扑鼻,是花香分子扩散到空气中的结果,与分子动理论有关。故C不符

合题意;

D、高压下,油罐里的油能从罐壁渗出,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与分子动理论有关。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红墨水滴入水中,我们看到了红墨水的分子在运动

B.氧气能被压缩装入钢瓶,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由于液体能够流动,而固体不能流动,所以固体分子是静止的

D.长时间压在一起的铅板和金板互相渗入,这种现象是扩散现象

【解答】解:A、在做墨水滴入水中的扩散实验中,看到的是由分子组成的水的运动,墨水分子的运动是肉眼看不到的,故A错误;

B、氧气能被压缩装入钢瓶,说明分子间有空隙;故B错误;

C、固体不能流动,但固体分子也是不停运动的,故C错误;

D、长时间压在一起的铅板和金板互相渗入,这表明分子彼此进入了对方,这种现象是扩

散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8.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B.温度越低,分子的热运动越缓慢,当温度低到一定程度,分子的热运动会停止

C.通常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气体的小,比固体的大

D.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解答】解:A、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故A正确;

B、构成物质的粒子时刻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之中,故B错误;

C、通常固体分子间距离最小,液体分子间距离较大,气体分子间距离最大,故C正确;

D、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故D正确。

故选:B。

9.分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现象来认识分子。对于分子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无空隙

B.液体可以流动,说明液体分子间无作用力

C.塑料吸盘能“吸”在墙壁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D.闻到远处的花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答】解:A、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故A错误。

B、液体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故B错误。

C、塑料吸盘能“吸”在墙壁上,是大气压作用结果,故C错误。

D、闻到远处的花香,说明花的芳香分子扩散到空气中,扩散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

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10.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空隙

B.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分子间存在斥力

C.闻到路边怡人的花香﹣﹣﹣﹣﹣﹣﹣分子不停地运动

D.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分子间存在引力

【解答】解:A、氧气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故A正确;

B、由于玻璃破裂处的绝大多数分子间距离较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分子间的作用

力就十分微弱,所以无法复原;不是因为分子之间的斥力,故B错误;

C、闻到路边怡人的花香,是因为路边花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带来的,故C正确;

D、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故D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1.“花香满园”是扩散现象;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物体不能无限地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若把分子看成一个小球,则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合0.1nm。

【解答】解:“花香满园”,是花香分子扩散到空气中,是扩散现象;

两滴水银能够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是由于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的缘故;

物体不能无限地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1m=109nm,故10﹣10m=0.1nm。

故答案为:扩散;引力;斥力;0.1。

12.在比较一定量的水和酒精混合前后总体积大小的实验中,在直玻璃管中应先注入酒精,然后用长颈漏斗加水,可以把密度小的酒精排到水面上方,目的是便于记录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选用内径较小的玻璃管,该实验现象表明分子间有间隙。

【解答】解:

在比较一定量的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大小的实验中,在直玻璃管中应先注入酒精,然后用长颈漏斗加水,可以把密度小的酒精排到水面上方,目的是便于记录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

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分子的空隙中,使得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了,为了实验现象更明显,应该选取内径较小的玻璃管;该实验结果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着空隙。

故答案为:酒精,然后用长颈漏斗加水,可以把密度小的酒精排到水面上方;便于记录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小;分子间有间隙。

13.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一事实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会变小,直观地说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解答】解:

(1)两滴水银能够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是由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2)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会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故答案为:引力;变小;分子间存在间隙。

14.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人们使用浓度为75%的消毒酒精是由纯酒精和蒸馏水充分混合形成的,其总体积小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混合前的总体积,此现象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隙。

【解答】解:酒精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的分子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空隙。当把酒精和水混合以后,两种分子不发生化学反应,两种物质的分子相互穿插渗透,进入彼此的分子空隙,所以总体积会小于二者的体积之和。

故答案为:小于;空隙。

15.根据分子动理论相关知识,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图甲:将红墨水滴入水中,过一会儿水变红了,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图乙: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很难被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铅块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图丙:向试管中注水50mL,然后再注入酒精50mL至充满,封闭管口,将试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能够证明分子间有空隙的现象是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

【解答】解:图甲:将红墨水滴入水中,由于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过一会儿水会变红;

图乙: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很难被拉开,这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铅块很难被压缩,由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斥力;

图丙:因为分子间存在着空隙,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分子的空隙中,使得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了。

故答案为: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引力;斥力;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

16.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炒菜时闻到香味,这一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酒精和水充分混合后,其总体积小于(大于/等于/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

【解答】解: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我们能够闻到炒菜的香味;

酒精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的分子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空隙,把酒精和水混合以后,两种物质的分子相互穿插渗透,进入彼此的分子空隙,所以总体积会小于二者的体积之和。

故答案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小于。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7.如图所示,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图a: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

图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示数大于玻璃板的重力;

图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

图d: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

图e: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请回答

(1)图a和图d两个实验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

(2)图b和图e两个实验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解答】解:

图a: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图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说明分子之间总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图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图d: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图e: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说明分子之间总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1)图a和图d两个实验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

(2)图b和图e两个实验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故答案为:(1)d;(2)e;引力。

18.凭肉眼人们无法看到组成物质的分子及物质微小的内部结构,对组成物质分子的认识是通过分子的宏观现象进行的。

(1)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注入水和酒精各一半,封闭管口,反复反转玻璃管,观察发现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此现象表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2)打开香水瓶盖,教室里到处都能闻到香气,此现象表明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两只铅块会粘到一起,此现象表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4)固体和液体物质的体积很难被压缩,此事实表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5)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发明出观察微观世界的工具显微镜(选填“望远镜”

或“显微镜”),测量确定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选填“10﹣10m”、“10﹣10cm”

或“10﹣10mm”)

【解答】解:(1)因为构成物体的分子之间有间隙,所以充分混合后酒精和水总体积变小;

(2)我们闻到香水味就是因为香水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到我们的鼻子中,我们就会闻到气味;

(3)用力压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铅块的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小,分子间的引力变大,由于分子间的引力就将两个铅块就会黏在一起;

(4)固体和液体物质的体积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

(5)在从微小粒子到浩瀚宇宙的探索过程中,科学家发明的显微镜使人类能逐渐深入地看清组成物质的微小结构;测量确定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

故答案为:(1)分子间存在间隙;(2)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引力;(4)分子间存在斥力;(5)显微镜;10﹣10m。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7.1-7.4节知识点梳理 (新版)苏科版

§7.1走进分子世界 1、分子模型 例1: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微观世界中的最小微粒 B.酒精与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说明混合后分子体积减小了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分子的运动 例2: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A.将冰糖放入盛有水的被子中,过一段时间整杯水变甜 B.打扫教室卫生时,可以看到灰尘往空中飞舞

C.空气流动形成风 D.将一滴墨水滴入水中,看到沿途拉成一长串墨迹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1)分子间的引力:固体和液体的分子不易飞散,是由于固体和液体 之间存在着引力,正是这种分子引力使它们能保持一定的体积,它里面 的分子不至散开。 (2)分子间的斥力:由扩散现象我们可以想到,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固体或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正是这种斥力使固体和液体难以被压缩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就想小球A和B一样(如图7.1-1),既有弹簧片D撑着(代表斥力),又有橡皮筋C拉着(代表引力)。 例3:稻草一拉九段,而铁丝不易拉断。按照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这是因为()A. 稻草的分子间没有引力,铁丝的分子间有引力 B.稻草、铁丝的分子间都存在着引力,但稻草分子的引力远小于铁丝分子间的引力C.稻草的分子间存在斥力,铁丝的分子间没有斥力 D.稻草具有“一拉就断”的性质 4、运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 状态特点微观原因 固态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固态物质中分子排列十分紧密,分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分子虽来回振动,单位制相对稳定,所以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液态有一定的体积,无确定 的形状,有流动性 液态物质中,分子虽来回振动,但位置不稳定,分子间作用 力比固体小,就像学生在自己的教师中互换作为,但又没离 开教室一样 气态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 积,具有流动性 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分子间作用力很小几乎可以忽 略,所以易被压缩,分子之间由于碰撞而向四面八方运动 例4:根据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微观结构,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同一物质在固态时比在液态和气态时所含的分子数目多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复习

图3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复习 班级: 姓名: 【导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2、知道静电现象,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3、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知识点精练】 知识点一:分子动理论 概念:1.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①物质由大量 构成,分子间有__________,分子是能保持_________的最小微粒。②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 运动,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__________。③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会举例) 2.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_____________m ,通过放大率达1500万倍的超级电子显微镜可得到碳化硅分子的结构图。 例题:1、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 A .擦黑板时,粉笔灰在空中飞舞 B .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 C .粉笔蹭到衣服上,在衣服上留下粉笔痕迹 D .冬天,雪花漫天飞舞 2、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一事实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______,物体不能无限地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一匙糖加入水中,能使整杯水变甜,说明___________,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会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2所示,上瓶内装有空气,下瓶内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将上下两瓶间的玻璃板 抽掉后,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这个现象主要说明 A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 .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C .分子间有作用力 D .分子有一定的质量 4、如图3所示,a 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的系着一根棉线,图中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网, 图c 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图d 表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 __________。 5、“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将破镜合起来时,镜子断裂处大多数 分子间距离 ,分子间 的缘故。 6、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 .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B .破镜难圆,是因为分子间有斥力 C .花香四溢,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 .尘土飞扬,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7、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着作用力的是( ) A.用胶水把邮票粘贴在信封上 B.要用很大的力才能把铅丝折断 C.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较大的一滴水银 D.磁铁能吸引铁钉 8、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版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手持弹簧测力计上端,把玻璃版往下放到刚好和一盆水的水面接触,再慢慢地提起弹簧测力计,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试说明示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知识点二:静电现象 概念:1、 叫做摩擦起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 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 电荷。带电体能够 。 图 2

物理《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江苏版)3-3学案: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 1 含答案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2.知道分子的大小,能够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3.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会用它进行相关的计算或估算. 一、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导学探究]如图1是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时在水面上形成的油酸膜的形状. 图1 (1)实验中为什么不直接用纯油酸而是用被稀释过的油酸酒精溶液? (2)实验中为什么在水面上撒痱子粉(或细石膏粉)? (3)实验中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测量油膜的面积?

答案(1)用酒精对油酸进行稀释有利于获取更小体积的纯油酸,这样更有利于油酸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同时酒精易挥发,不影响测量结果. (2)撒痱子粉(或细石膏粉)后,便于观察所形成的油膜的轮廓.(3)运用数格子法测油膜面积.多于半个的算一个,少于半个的舍去.这种方法所取方格的单位越小,计算的面积误差越小. [知识梳理] (1)实验原理 把一滴油酸(事先测出其体积V)滴在水面上,油酸在水面上形成油酸薄膜,将其认为是单分子层,且把分子看成球形.油膜的厚度就是油酸分子的直径d,测出油膜面积S,则油酸分子直径d=错误!. (2)实验器材 配制好的一定浓度的油酸酒精溶液、浅盘、痱子粉(或细石膏粉)、注射器、量筒、玻璃板、彩笔、坐标纸. (3)实验步骤 ①用注射器取出按一定比例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缓缓推动活塞,使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中,记下量筒内增加一定体积V1时的滴数n,算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V′=错误!.再根据油酸酒精溶液中油酸的浓度η,算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的油酸体积V=V′η. ②在水平放置的浅盘中倒入约 2 cm深的水,然后将痱子粉(或细石膏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再用注射器将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滴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重点专题三:分子动理论

苏科版物理八下第七章重点专题三:分子动理论 题型一.分子动理论观点判断选择题 1.小张同学预习了“分子热运动”的相关内容,总结了如下知识,其中不正确的是()A.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B.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C.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2.下列哪种现象不能用分子运动理论来解释() A.用久的电风扇扇叶布满灰尘 B.放入水中的糖块会使水变甜 C.走进花园闻到花香 D.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3.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有引力 B.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有斥力 C.用素描炭笔在纸上画一条线,再用放大镜看到的大量碳粒就是分子 D.雾霾天气大量极细微的尘粒悬浮于空中,说明分子不停在做无规则运动 4.下列现象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A.铁块非常坚硬,是因为其分子间没有间隙 B.蔗糖溶于水后,水的体积并不显著增加,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 C.“破镜不能重圆”,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D.空气能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5.下列现象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错误的是() 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间隔 B.闻到路边怡人的花香﹣﹣分子不停地运动 C.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分子间存在斥力 D.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分子间存在引力 6.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A.海绵很容易被压缩

B.湿衣服在阳光下逐渐晒干 C.春天,校园里花香扑鼻 D.高压下,油罐里的油能从罐壁渗出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红墨水滴入水中,我们看到了红墨水的分子在运动 B.氧气能被压缩装入钢瓶,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由于液体能够流动,而固体不能流动,所以固体分子是静止的 D.长时间压在一起的铅板和金板互相渗入,这种现象是扩散现象 8.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B.温度越低,分子的热运动越缓慢,当温度低到一定程度,分子的热运动会停止C.通常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气体的小,比固体的大 D.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9.分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现象来认识分子。对于分子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无空隙 B.液体可以流动,说明液体分子间无作用力 C.塑料吸盘能“吸”在墙壁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D.闻到远处的花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0.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空隙 B.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分子间存在斥力 C.闻到路边怡人的花香﹣﹣﹣﹣﹣﹣﹣分子不停地运动 D.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分子间存在引力 题型二.分子动理论解释现象填空题 11.“花香满园”是现象;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说明分子间存在,物体不能无限地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若把分子看成一个小球,则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合nm。 12.在比较一定量的水和酒精混合前后总体积大小的实验中,在直玻璃管中应先注入,目的是。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选用内径较的玻璃管,该

物理新导笔记3-3江苏专用讲义: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 3 含答案

3分子间的作用力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空隙和相互作用力。2。通过图象分析知道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3。明确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一、分子间的作用力 [导学探究](1)如图1所示,把一块洗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下面,使玻璃板水平地接触水面,若想使玻璃板离开水面,在拉出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玻璃板的重力相等吗?为什么? 图1 (2)既然分子间存在引力,当两个物体紧靠在一起时,为什么分子引力没有把它们粘在一起? (3)无论容器多大,气体有多少,气体分子总能够充满整个容器,是分子斥力作用的结果吗? 答案(1)不相等;因为玻璃板和液面之间有分子引力,所以在使玻璃板拉出水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要大于玻璃板的重力.(2)虽然两物体靠得很紧,但绝大部分分子间距离仍很大,达不到分子

引力起作用的距离,所以不会粘在一起.(3)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r >10r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微弱,可忽略不计.所以气体分子能充满整个容器,并不是分子斥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造成的. [知识梳理] 1.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实际表现出的作用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关系(如图2所示).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比引力变化得快. 图2 3.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1)当r=r0时,F引=F斥,此时分子所受合力为零. (2)当r<r0时,F引<F斥,作用力的合力表现为斥力. (3)当r>r0时,F引>F斥,作用力的合力表现为引力. (4)当r>10r0(即大于10-9 m)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很微弱,可忽略不计. 4.分子力小球-弹簧模型:当分子间的距离在r0附近变化时,它们之间的作用力的合力的变化类似于弹簧连接着两个小球间弹力的变化:由原长拉伸时表现为引力,由原长压缩时表现为斥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考点梳理(含答案)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考点梳理 梳理·考点清单 考点一走进分子世界 1.分子模型 (1)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 (2)分子大小: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m. 2.分子动理论 (1)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 (2)分子处在地无规则运动中.扩散现象证明了这一结论扩散是指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的现象; (3)分子间不仅存在力,同时也存在力. 考点二静电现象 1.摩擦起电 (1)定义: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作摩擦起电; (2)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产生了电荷,只是将电荷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 2.两种电荷 (1)自然界只有种电荷.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的是电荷;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的是电荷; (2)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3.常见的静电现象 干操天气脱毛衣时有“噼啪”声、闪电、静电复印、静电植绒等. 考点三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探索更小的微粒 (1)历程:在探索微小粒子的历程中.汤姆生发现了,进一步认识到原子是由和构成的,原子对外(选填“显示”或“不显示”)电性; (2)更小微粒:原子核是由和构成的,带正电荷,不带电.电子带电. 和又是由夸克构成的.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建立: 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该模型类似于的结构模型; (2)模型:原子是由带电荷的和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且数量相等;原子核位于原子的,受到原子核的吸引绕核高速运动. 考点四宇宙探秘 1.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 (1)历史进程: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提出了以为宇宙中心的“地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了,牛顿创立了理论,使人们第一次用统一的理论来认识神秘的天体运动; (2)恒星:星空中大部分星的相对位置似乎是不变的,我们称这些星为,实际上它们是的. 2.宇宙起源 (1)起源:宇宙是一个有的天体结构系统,它是有起源的、的和演化的.它起源于约137亿年前的一次; (2)证据:根据推断,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它提供了宇宙膨胀的证据. (3)光年:光年是指光在中传播一年所经过的距离,它是单位.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复习教案 苏科版(2021年整理)

江苏省仪征市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复习教案苏科版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仪征市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复习教案苏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仪征市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复习教案苏科版的全部内容。

从粒子到宇宙 课题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复习) 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2.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3.了解摩擦起电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摩擦起电的原因 4。了解纳米材料及应用 5。了解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重点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某些热现象 难点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某些热现象 教学流程二次备课 一、前提测评 1、检查学生完成课前布置的本章知识框架的归纳情况,帮助学 生形成知识体系。(学生交流、展示、评价) 2、教师小结,并展示教师归纳的知识框架. 物质是由大量____________组成,分子很小, 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 为______m,分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最小微粒。 分子世界分子间有—-——. 分子一直处在-—-—-—中。 分子之间不仅存在————力,还存在—- —— 力. 自然界中电荷只有———种,一种是—-—电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1走进分子世界说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1走进分子世界说课稿

教学难点:分子模型的认识以及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难点突破:利用感观感知,多例举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缺乏抽象思维和抽象判断能力。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观察升华到理性认识,多举生活中的事例和多做演示实验。 三、教法学法 首先,通过喷洒空气清新剂,提问设疑的方式,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质世界的愿望。然后,通过对常见物质感官能直接感知其存在,拓展到我们还有一此物质,既看不见、摸不着,也无法通过感觉器官感知,从而揭示课题引入物质的结构,让学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法,并通过活动亲身体会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过程,能自己从日常生活中收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让学生有新鲜感,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准备 空气清新剂、纸、素描碳笔、放大镜、高锰酸钾颗粒、烧杯和水、100mL的量筒、橡皮塞、酒精、表面磨得很光滑的铅块、钩码、弹簧、两只乒乓球。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用空气清新剂在讲台下喷几下。 提出问题:同学们闻到了什么?它又是如何传到我们鼻子中的?(设疑,激发探知欲和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共同揭秘分子的奥秘,一起来学习 [板书]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多媒体} 一、走进分子世界{多媒体} 二、新课教学: 1、物质结构模型: 那么我们如何认识分子,走进分子世界呢?科学家们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科学家在研究无法看到的微观结构时常常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个结构模型的

2022年苏科版物理八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点附练习

《从粒子到宇宙》全章复习与稳固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2.知道静电现象,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3.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走进分子的世界 1.分子: 〔1〕概念: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大小: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如: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2〕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那么运动;温度越高,分子无规那么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 吸引力:铅块挤压吸引;拉断铁丝比棉线难;两滴水银靠近会自动结合成一滴。 排斥力: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3.解释固、液、气的性质: 1.不同物质内局部子间空隙的大小不同;同种物质在不同情况下分子间的距离也会不同,比方温度、压强等的变化,都会影响分子间的距离。 2.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由于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分子运动又称为热运动。 3.分子相互作用的情况与分子间距离的大小有关。当分子间的距离等于10-10 m时,这个距离称为分子间的平衡距离,此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相等;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10-10 m时,斥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10 m时,引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分子直径10倍时,分

子间的作用力就变得很小。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的变化比引力的变化快。 要点二、静电现象 1.摩擦起电: 〔1〕带电: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就说该物体带了电〔荷〕。 〔2〕带电体:带了电荷的物体; 〔3〕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4〕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 〔1〕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 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要点诠释: 1.在静电现象中,两个物体相互吸引有两种可能的原因:〔1〕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2〕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1〕将被检验的物体靠近轻小物体,假设相互吸引那么带电,反之那么不带电;〔2〕将被检验的物体靠近或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假设验电器的两个箔片张开那么带电,反之那么不带电;〔3〕将被检验的物体靠近一个的带电体,假设相互吸引或相互推斥那么带电,反之那么不带电。 要点三、探索更小的微粒 1.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提出者:卢瑟福 〔2〕观点:①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的;②原子核位于中心,电子绕核高速运动;③原子核很小,电子更小。 〔3〕类似:行星绕日的太阳系结构。 2.原子核的结构: 〔1〕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与中子由夸克构成。 〔2〕带电性: ①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带电数量相等; ②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案: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复习

个人复备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 【教学时间】________ 【教者】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 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初步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3.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原因,知道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的规律; 4. 了解人类对微观世界、太阳系及宇宙的探索历程;初步了解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 二、目标定学: 三、预习探学: 1.科学家把能保持物质 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一般分子直径的 数量级为 m. 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是:(1)物质是由大量 构成的,分子间 有 ;(2)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 中,物体的 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3)分子间不仅存在 力,而且还 存在 力. 3. 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 的现象,叫作扩散,扩散是由 引起的. 4. 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

个人复备 5. 经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者说带了 电荷.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 6. 大量实验表明,不同材料的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都只有种:一种与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称为电荷;一种与用毛皮摩 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称为电荷.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是 . 7. 实验室里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它是根据 的原理制成的. 8. 科学家研究发现,物质是由大量的组成的,而分子是由构 成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和带负电的构成的,且正负电荷 数量;原子核是由和组成的,带正电, 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统称为,它们都是由被称为 的更小粒子组成的. 9. 英国的物理学家首先发现电子的存在,从而说明是可分的; 物理学家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 位于原子的中心,受原子核吸引,绕核做高速运动. 10. 摩擦起电的实质并不是产生了电荷,只是将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 个物体,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电,并且 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同时带上了电荷. 11. 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提出了“地心说”;16世纪, 创立了“日心说”,引发了天文学领域的一场革命;牛顿创立 理论,使人们第一次用统一的理论来认识神秘的天体运动;现今,科学家 借助对宇宙进行探索,我们对宇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复习教学案 2023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复习教学案 【同步知识梳理】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大量构成的,分子间有;分子处在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___ 力和___ __力。 2、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带电体能够吸引物体,摩擦起电现象证明了 电子的普遍存在,从而揭示了。 3、我们把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电荷,把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 为电荷,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4、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因此原子呈电中性。摩擦起电的实 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带电,失去电子带电。 5、原子是由和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组成的,电子带电, 质子带电,中子电。 6、散布在宇宙中的星系多达1000亿个,宇宙是个有的天体结构系统。 7、在宇宙尺寸中,米和千米都是非常小的单位,使用米作单位记录和运算都不方便,所以用作 为单位比较方便(1 l.y.=9.461×1015m)。而在很小的原子内部,原子直径为10-10m的数量级,同样也不 方便,所以用作为单位较方便。 8、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宇宙起源于距今约150亿年前的一次。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一 开始是一个“原始火球”,原始的火球发生了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温度则(上 升/下降/不变)到一定程度时,逐步形成了超星系团,星系团、星系乃至恒星和行星。___ __ 现象证明了宇宙在膨胀。 【精题精练精讲】 例题1:下列例子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室内扫地时,在阳光下看见灰尘在空中飞舞 B、晒衣服时,水蒸发,衣服变干 C、卫生球放在箱里,过几天整个箱子充满了樟脑味 D、把一块方糖投入一杯开水中,隔一会整杯水变甜了 例题2:有A、B、C三个轻小物体,为判断三个物体带电情况,将三个物体分别互相靠近,发现AB间吸 引,BC间排斥,AC间吸引,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B带异种电荷 B.B、C带同种电荷 C.A、C带异种电荷 D.A、B、C均带电 例题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破镜难重圆”是因为固体分子间只存在着排斥力 B.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大爆炸,爆炸引起宇宙膨胀 C.在空调房间吸烟时,会看到烟雾在空中弥漫,这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D.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中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平常物体不带电 例题4:在比较一定量的水和酒精混合前后总体积大小的实验中,在直玻璃管中应先注入_______,为使 实验观象更明显,应选用内径较_______的玻璃管(ρ酒精= 0.8×103kg/m3)。 例题5: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经常有许多灰尘,这主要是因为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_____________, 而 ___ 细小的灰尘造成的。 例题6:如图所示,无风条件下卡通造型铝箔气球两次均向带电棒靠近但未接触,气球__________ (选

必考点解析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专题攻克试卷(含答案详细解析)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专题攻克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关于微小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组成物体的分子可以停止运动 B.分子很小,但我们凭肉眼还是可以分辨出它们 C.铁块难以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 D.金属内部有大量自由电子,所以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 B.物体中含有的分子是大量的 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零摄氏度时分子的运动就停止了 D.分子之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 3、关于分子动理论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般分子的直径约10-1μm B.人们用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分子

C.液体的分子结构使得液体容易被压缩,从而没有确定的形状 D.为证明液体之间发生了扩散,可以将半杯清水和半杯硫酸铜溶液倒在一起 4、如图所示,用一段细铁丝做一个支架,作为转动轴,把一根中间戳有小孔(没有戳穿)的饮料吸管放在转动轴上,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用餐厅纸摩擦吸管使其带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把某个物体放在带电吸管的一端附近,发现吸管向物体靠近,则物体带正电 B.把某个物体放在带电吸管的一端附近,发现吸管向物体靠近,则物体可能不带电 C.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带电吸管一端附近,吸管被排斥开 D.用餐厅纸摩擦过的吸管带正电 5、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一个轻质小球,发现两者互吸引,由此可判断() A.小球一定带负电B.小球一定不带电 C.小球一定带正电D.小球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生电的实质是产生了电荷 B.绝缘体不能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没有电子 C.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D.验电器能够检验摩擦过的物体是否带电 7、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如图甲所示;用玻璃棒靠近(不接触)不带电的验电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也张开,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八年级物理下册 物理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无答案) 苏科版

苏科版物理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一、【自主学习】 组成的,分子之间有。 。分子之间有和。 种电荷。用摩擦过的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摩 擦过的带的电荷叫负电荷。电荷的基本性质是能够吸引;同种电荷互 相,异种电荷互相。 4.一个物体不带电时,是由于物体中原子核所带的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学的 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性,也就是对外不显的性质。 5.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另一个物体。所有带电体均有吸引的特性。 ,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和 构成。原子核是由和构成的,其中带正电,带负电。 7.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太阳是系中的一员,地球是系中的一员。 8.能够证明宇宙在继续膨胀的有力证据是:星系光谱的现象。 二、【课堂导学】 【例1】小丽同学在课外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收集到下列现象。 现象1: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 现象2:在量筒中装入一半清水,在水底注入浓硫酸铜溶液,开始时,可以看到清水和浓硫酸铜溶液之间的明显界面,静放几天后,界面逐渐模糊,并最终消失;并且液面有所降低; 现象3: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紧压在一起,放置5年后,再将其切开,发现它们相互渗透了1mm深。 通过这些现象,你能总结出哪些规律(写出两点)。 规律1:; 规律2:。导学提示 例1考察学生⑴分子动理论内容的掌握与理解,⑵能够应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内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起到以不变应万变的作用。

【拓展变式1】下列实例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湿衣服在阳光下被晒干 B.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了咸味 C.扫地时地面扬起的灰尘 D.防治“SARS”时,喷洒的消毒水气味刺鼻 【拓展变式2】分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直接感知的现象,经过合理的推测来认识,下列推测既合理又符合事实的是()A.现象:花香扑鼻;推测:分之在做无规则运动; B.现象:空气中沙尘飞舞;推测:分之在做无规则运动; C.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很难被压缩;推测:水分子之间没有间隙;D.现象:磁铁吸住了很多铁屑;推测:分子间有引力作用。 【例2】星期天早晨许娟起床梳头时发现,自己的干燥长发越梳越松,而且还跟在塑料梳子后面飘动,请分析原因是什么? 【拓展变式】三个通草球甲、乙、丙分别用一经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发现甲和丙被吸引,乙被排斥,若用不带电的泊片验电器分别接触, 甲和乙能使泊片分开,而丙却无反应,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带正电 B.乙带负电 C.丙不带电 D.以上三种说法均不对 【例3】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水平的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用手竖直向上提着弹簧测力计,轻轻放于水池的水面上接触,再慢慢向上提弹簧测力计,比较前后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何变化,原因是什么?导学提示 例2及拓展变式考察学生⑴对摩擦起电的原理—核外电子的转移,而并非电荷的创生和消亡; 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 第六章 物质的物理属性 1.质量(m):物体所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1t=103kg=106g=109mg (千进位) 3.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因它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托盘天平。 5.天平的正确使用:(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2)调节天平时, 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 盘中央的刻度线;(3)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然后用镊子向右盘加减 砝码,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此刻右盘中砝码总质量与游码所示质 量之和,就等于所测物体的质量。 6.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轻拿轻放;(3) 保持天平与砝码的干燥与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 密度 定义:某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 用ρ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 单位:kg/m 3,g/cm 3,1g/cm 3=1000kg/m 3;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密度决定于物质的种类 和状态,跟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9.水的密度ρ=1.0×103kg/m 3 .它表示1 m 3水的质量是1.0×103kg 10.密度知识的应用: (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m 和用量筒测出V ,据公式求出ρ。再查密度表。 (2)求不便直接测量质量:m=ρV 。 (3)不便直接测量求体积:V=m/ρ (4)选择材料 11.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密度、比热、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磁 性、弹性、延展性沸点、熔点、范性等。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 分子处在永不停息地的无规则运动中;(3)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 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 组成的,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 5. 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 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 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m ρV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从粒子到宇宙》知识点过关练习

7.1走进分子世界 一、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物质结构的 ,再收集证据,检验猜想。 二、分子: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 2、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一般为10()m。 三、物质微观结构模型(分子运动论): 1、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组成的,分子间有。 2、分子处在的中。 3、分子间不仅存在,而且还存在。 四、扩散现象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互相时,彼此对方的现象。 2、扩散现象是由于引起的,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都在,都有 现象。 3、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 4、蒸发现象作为分子运动的证据。 5、为何将密度大的气体放在下面?如果将二氧化氮放在上面,则二氧化氮会由于密度大于 空气而,并不能说明是分子自主运动的结果。 五、用“固体、液体、气体”回答: 1、分子间距最小的是,最大的是。 2、分子间作用力最强的是,最弱的是。 3、分子的活动范围最大,分子的活动范围最小。 7.2静电现象 一、摩擦起电 1、摩擦过的物体能,就说物体带了,或说带了 . 2、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这种现象叫做现象。 3、带电的物体也叫做,带电体有的性质.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三、验电器 1、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 2、验电器的原理:。 3、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我们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 7.3探索更小的微粒 一、原子的内部结构 1、英国科学家,发现了,从而说明。 2、提出了类似的。 3、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和带负电的构成的,且正负电荷数量,原子核位于原子,电子受吸引,绕核作高速运动。 4、电子与原子核的大小关系:把原子比作乒乓球,那么原子核只有般大小,但它 却集中了绝大部分原子的。 二、摩擦起电的本质

2021年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含答案

2021春物理苏科版八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含答案 苏科版八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1、荷兰花海郁金香迷人,花香扑鼻.这是因为() A. 分子是运动的 B. 分子间存在引力 C. 分子间存在斥力 D.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下列现象中,不能 ..用静电知识解释的是() A. 通信卫星采用硅光电池板提供电能 B. 油罐车尾部常拖有一条铁链 C. 高大建筑物上要安装避雷针 D. 电脑屏幕上会吸附灰尘 3、比较是常用的学习方法之一,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粒子从大到小:分子>原子>质子 B.地球水体储量由大到小:海洋水>湖水淡水>冰川水 C.金属活动性由弱到强:铜<铝<铁 D.宇宙空间由小到大:地球系<太阳系<银河系 4、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在电子、质子和中子中,尺度最小的是质子 B.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C.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D.固体的分子间只存在吸引力,所以凝聚在一起,有固定的外形和体积 5、下列现象中,是由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而发生的是 A. 清晨,看到雾在运动 B. 扫地时,灰尘在空中飘动 C. 用木棍搅拌水坑中的清水,水变浑浊 D. 将一滴红色钢笔水,滴在一杯清水中(未搅动),过一会儿,整杯水变红 6、一个带电的物体和一个不带电的导体相互靠近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会使导体内部电荷重新分布,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如图所示,将带正电的球C 靠近不带电的金属导体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端带正电,B端带负电 B. A端带负电,B端带正电 C. 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别向B端和A端移动 D. 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别向A端和B端移动 7、以下微观粒子按空间尺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质子原子核原子 B.原子原子核质子 C.原子核质子原子 D.原子质子原子核 8、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绕太阳运行,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B.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C.水和酒精均匀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因为分子间存在空隙 D.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起,因为分子间存在排斥力 *9、电扇使用一段时间后,扇叶容易积灰,是因为() A. 电风扇工作时与空气摩擦带电,吸引了灰尘 B. 大气压把灰尘压在扇叶上 C. 分子间有引力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0、下列关于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B.利用纳米科学技术可以操控物质的分子C.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一定减小 D.由于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所以它们的物理性质相同 *11、下列与“光”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光年是时间单位. B.夏天在太阳照射下,树林中地面上的小孔光斑是小孔成像的结果.

八年级物理专题训练 《分子动理论》

初二物理寒假

第八讲分子动理论 知识梳理 一、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分子的_________和_________非常小。 如果把分子看作球形的,一般分子的直径只有几个埃(1埃 =10-10m),氧分子大约为3埃,质量约为5.3×10-23克。 2、宏观物体中分子数非常_________ 3、分子之间有_________ 演示一:酒精和水的混合 取一根玻璃管中放一半水,再放一半加颜色的酒精,用手堵住 管口,来回倒置几次,总体积的高度下降1厘米多。 【答案】1、体积;质量2、多3、间隙 二、分子的运动 1、扩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演示二:如图,在冷、热两杯水中放一滴蓝墨水。 现象1:过一会儿水就变蓝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2:在热水变式比冷水快——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量的实验表明,一切物体里的分子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体的温度越高, 分子运动越_________,说明分子的运动跟物体的_________有关,所以通常把分子的这种运动叫做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两种不同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液体分子在运动;液体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快 2、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剧烈;温度;分子热运动 三、分子间的作用 1、分子间有_________。 分子既然在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着,为什么没有人看见固体分散成一个个分子呢?原来分子间有

高中物理分子动理论专题讲解

分子动理论 要点一、扩散现象与布朗运动 1.扩散现象 物理学中把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而产生的物质迁移现象称为扩散现象。 墨水不断地扩散到清水中,这就是扩散现象. 概念:扩散现象是指当两种物质相接触时,物质分子可以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例如:香水的香味可以传得较远,如堆在墙角的煤可以深入到泥土中去. 要点诠释: (1)物质处于固态、液态和气态时均能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气态物质的扩散现象最显著;常温下处于固态时扩散现象不明显. (2)在两种物质一定的前提下,扩散现象发生的显著程度与物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显著.这表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剧烈. (3)扩散现象发生的显著程度还受到“已进入对方”的分子浓度的限制,当进入对方的分子浓度较低时,扩散现象较为显著;当进入对方的分子浓度较高时,扩散现象发生得就较缓慢.扩散现象具有方向性. (4)扩散现象的本质是分子热运动的直观体现. 2.布朗运动 (1)定义:人们把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 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称为布朗运动. 要点诠释: ①布朗运动是悬浮的固体微粒运动,不是单个分子的运动,但是布朗运动证实了周围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②固体微粒的运动是极不规则的,图示并非固体微粒的运动轨迹,而是每隔30s微粒位置的连线. ③任何固体微粒悬浮在液体内,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做布朗运动. (2)对布朗运动的理解 布朗运动是大量液体分子对固体微粒撞击的集体行为的结果,个别分子对固体微粒的碰撞不会产生布朗运动,影响布朗运动的因素有:微粒的大小和液体温度的高低.对布朗运动的产生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①布朗运动是由于液体分子对微粒的撞击不平衡而产生的. ②用分子撞击理论对布朗运动现象进行解释. ③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表现. 要点诠释: a.微粒虽然很小,但是它周围包围着大量的液体分子,这些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每一瞬间对微粒的碰撞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不确定的.由于这种碰撞的不平衡性,导致微粒做布朗运动(如图所示). b.布朗运动的无规则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