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说文解字木部字综述

说文解字木部字综述

《说文解字》中“木”部字研究综述

【摘要】《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许慎撰写的我国语言学史上不朽的名著。历代研究《说文》的颇多,对《说文》的体例、内容、部首等都进行了研究,目前对说文“木”部字研究的人不是很多,本文就各学者对《说文》“木”部字的字形结构、字义校勘、释义方式、重文、木文化、唐写本说文木部研究等诸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为以后木部研究和《说文》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说文》;木部字;研究综述

成书于汉代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反映诸多文化现象的汉字文化宝库。《说文》共十四卷,又叙目一卷为十五卷,每卷分为上、下三十卷,收字9353 个,又重文1163 个,注文约有十三万字。书中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出540 部,首创了部首排列法,字体以小篆为主,古文、籀文等异体字则列为重文。《说文·木部》共收字四百二十一个,重文三十九个,是《说文》中收字最多的部首之一。本文从“木”部字字形结构、字义校勘、释义方式、重文、木文化、唐写本说文木部的研究六方面进行综述。

一、《说文》木部字形结构研究

李瑶玲的《<说文>木部字研究》中按照六书理论,归纳整理421 个木部字的汉字结构。其中,6个象形字,3个指事字,7个会意字,403个形声字,另外还有“某”与“栞”两个字的结构不能确定。

她将象形字分为独体象形字和合体象形字,其中独体象形字1个:“木”字;合体象形字5个:“果、朶、枼、樂、。

将指事字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指示性的纯符号;一类是在象形字上加指示符号以表示词义。《说文》木部的指事字都是在象形字“木”上加指示符号表意的字,共有3个:“本、末、朱”。

她袭承裘锡圭对会意字的次分类,将会意字分为图形式会意字:“采、析、休、梟”;利用偏旁间的位置关系的会意字:“杲、杳”;主体和器官的会意字;重复同一偏旁而成的会意字;偏旁连读成语的会意字:“枚”;其他会意字;《说

文》木部共有7个会意字。

在木部字中,形声字主要有左形右声:“橘、橙、柚”等;右形左声:“牀”;上形下声:“杏(可省声)、柰、李”;下形上声:“棠、棃、臬”等;形占一角:“榖、條、栽”五种类型,另外,还分析了形声字中的特殊现象,比如多声、多形、省声、省形等情况。如:“梁”、“槱”和“”被许慎认为是《说文》木部中的三个多形字;“柵”、“枰”、“杽”被认为是大徐本《说文》木部中三个亦声字;“杏、梫、、梓、檵、榮、、、梳、、、柷、棨、梐”被认为是大徐本《说文》木部中的14个省声字。

二、《说文》木部字义校勘研究

李瑶玲的《<说文>木部字研究》中以大徐本为底本,以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为参照本,再参考其他研究《说文》的材料和诸多古文献,从衍文、脱文、讹文和错乱等四个角度校勘大徐本的字义解说,着重研究《说文》木部的字义,以期还原《说文》的真貌。

聂小刘的《<说文解字>木部五十字集释研究》中运用相关的材料对五十字汇集的注释进行研究,以按语的形式表述研究注释的所得。他以《说文》为目,注释为条,列于目下,对注释辨析,辨析用按语表述。在辨析中,对注释中的合理之处使其进一步地凸显,不合理之处进行探讨,分析产生的原因。对注释持择善者从之,不能确定者则保留意见。同时借助古文字研究的成果及植物学、医药学的知识,初步探讨了一些名物的命名的依据,试图解决这些名物词命名的缘由或纠正长期流传的某些不当的解释。

三、《说文》木部字释义方式研究

梁伟的《<说文解字>中“木”部字释义方式初探》一文依据《说文·木部》字释文的长短和表现形式,对其释义方式进行初步探讨。采用“直训”、“互训”、“递训”、“同训”、“义界”、“譬况”、“描述”、“对比”、“着眼于文化角度”九种方式来释义。他指出限于人们的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做到科学释义,九种释义方式在学习和研究中应该辩证地运用。

张沈园的《试析<说文解字>中名物词的训释方法——以“木”部字为例》一文以“木”部字为例,探析许慎对名物词的训释方法。将木部字的解说方式作以归纳,可以得出以下10种小类:按属性进行的分类,如“木、果、树”等;用语素明确所释物的类属、产地、颜色、形状和味道等,如“橘、柚、橙”等;比类被释物形态,如“樅、榭、榝”等;描述其功用,如“椵、槭、枋”等;探

求得名之由,如“槇、樸”等;训释方言词,如“楣——檐、梠”等;说明被释物属于释物中的一种,如“橙(橘属)、案(几属)”等;引进别名或“一曰”,如“櫨——宅櫨木”等;采用互训,如“椐——樻、棫——桵”等;采用同训,如“植、楯”等。他又将许慎在对”木”部字字词说解时使用的10种训释方法,从性质上归纳,将其粗略归为5种:一是解物,二是说名源,三是解释异名别称,四是用大类别词或上义词解释某一名物,五是解释同义词。

四、《说文》木部字重文研究

李瑶玲的《<说文>木部字研究》中认为木部在《说文》中共有三十九个重文,她首先以图表的形式将木部字的重文概貌清晰地展示,再讨论木部重文的形体来源,继而研究重文的构成方式。便于对木部字古文的识别,便于对木部字字音的认读,便于对木部字字形结构的分析,便于对木部字形体演变规律的研究。三十九个重文如:梅、李、梣、蘽、梓、杶、樗、楮、松、某、樹、本、栞、槷、築、植、槈、枱、桮、槃、櫑、柄、杘、櫓、梁、槱、休、柙等。他认为木部重文的形体来源于古文、籀文、奇字、或体、篆文、俗字、通人说、文献说等。认为木部重文的构成方式有四种:(一)、小篆为象形字,改变字形成重文;(二)、小篆为指事字,改指示符号为象形符号成重文;(三)、小篆为会意字,增加形符成重文;(四)、小篆为形声字,重文的构成方式又有几种不同的情況:1、更换声符够成重文;2、增改声符成构重文;3、更换形符构成重文;4、省减形符构成重文;5、改换声符形符构成重文;6、改变字形构成重文。

五、《说文》木部与文化的研究

陈树的《<说文解字•木部>与中国古代文化》通过分析汉字的本体结构和发生系统,对《说文》木部进行文化学考察,揭示了木文化在中国古代日常生活、农业种植、房屋建筑、军事刑罚、祭祀丧葬等方面的表现。

孙黔蜀、陈莎莎的《<说文>木部字与木文化》通过对《说文》所收木部字的字形与意义的关系的分析,试图理出中国木文化的脉络。他从果名、木名、树木结构,木制物品四个方面来研究木文化。木名下面列有特殊功用的树木和一般的树木。木制物品分房屋结构的木制品、寝室用具、农具、生活用具、刑具和丧葬用具,对木制物品分类的排列顺序符合《说文》整体上的排列规律。

田穗的《<说文•木部>田间农具字管窺》,以《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为据,对比二徐本,对比徐铉校订增补的《说文解字》和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参照莫友芝先生的《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和梁光华先生的《唐写本说文木部注

评》,按田间农具的使用功能特点,把《说文•木部》所收录的田间农具字分为整地农具字和收获农具字两类,运用归类释义法探寻此类文字內聚的农耕历史文化意蘊。《说文·木部》收录的421个字中,涉及田间农具的文字共计16个,虽仅为《说文·木部》收字总量的4%,但却真实折射出中国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及长江流域地区田间农具的使用情况及农业发展水平。

王鹏的《<说文解字>农耕词汇研究》中试图以“农耕”义为纽带,采用按部检录、详尽搜集的办法收录农耕词汇,进而贯通《说文解字》始终,按农耕词义对农耕词汇分门别类。在农具动力这一类下分三类:起土农具、中耕农具、收割农具,这三类中都包含了木部字。论文以《说文解字》中233个农耕词作为研究对象,借鉴现代语义学的研究成果及动态分析比较的方法拟构出一个完备的农耕词汇系统,探究农耕词汇系统发展动态,揭示农耕词义特征,进而说明农耕词汇的文化内涵。

六、唐写本《说文》木部的研究

梁光华撰写了《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注评》,全面、系統地注评唐写本《说文》和莫友芝《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他根据古代丰富的典籍,参正前哲时贤的研究成果,对唐写本每个篆文的说解和莫友芝的笺语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注释和评说。

另外,梁光华的《<唐写本說文木部笺异残卷>的唇音反切和汉语轻重唇音的分化完成期》分析讨论了唐写本木部残卷的唇音反切现象,并研讨了汉语重唇音和轻唇音的分化完成期。

沈之傑《试说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帙在清代以前的定位与流传》、何九盈《唐写本<說文•木部>残帙的真伪问题》、李海英《孙诒让与“唐写本”<說文解字•木部>残卷》也对唐写本《说文》木部作了相关的研究,对《唐本》残帙、真伪问题进行分析。

孟志刚《评<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箋異注评>》、王昱昕《莫友芝的<仿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评述》、徐时仪《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注评》等都是对《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和《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注评》的再研究。

陈白夜的《从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看<说文段注>校勘的价值》,他将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与《说文段注》进行比较分析,从段氏校勘与唐写本吻合、优于唐写本和劣于唐写本等方面作综合统计,指出段注校勘的得失之比为二比一略强。

王平的《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与徐本小篆研究》是依据日藏唐写本原件和出土的古文字材料,对大徐本小篆字形进行了逐一比勘对照,揭示出在字形讹误、结构差异、字符不同、用笔区别等方面存在的小篆字形问题。

黄耀堃的《刘毓崧<唐元和写本说文木部笺异跋>表微》一文就《唐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的刘毓崧跋语加以讨论,发现刘毓崧用避讳字“錤、旦”来推定抄本的年代,并不精确;又讨论《唐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摹刻问题,并分析刘毓崧的跋对《唐元和写本说文木部笺异》的态度,并且他指出莫友芝虚怀若谷和高瞻远瞩的学者风范,认为莫友芝早知道这个残卷并不是唐抄本。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说文·木部》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纵观以上,对说文木部字形结构研究,或对说文木部文化研究,亦或对唐写本说文木部研究,都只涉及到部分木部字,不够全面和系统。对于《说文》木部字的一些问题很多学者大都有相同的观点,但有些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说文·木部》的字形结构、字义校勘、释义方式是很复杂的问题,需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各种材料,运用多种方法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白夜,从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看《说文段注》校勘的价值,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陈树,《说文解字•木部》与中国古代文化,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07年第3期。

【3】何九盈,唐写本《說文•木部》残帙的真伪问题,中国语文,2006年第5期。

【4】黄耀堃,刘毓崧《唐元和写本说文木部笺异跋》表微,传统中国研究集刊,2013年5月,第11辑。

【5】梁光华,《唐写本說文木部笺异残卷》的唇音反切和汉语轻重唇音的分化完成期,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3期。

【6】梁光华,《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注评》,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7】李海英,孙诒让与“唐写本”《說文解字•木部》残卷,汉字文化,2007年第6期。

【8】梁伟,《说文解字》中“木”部字释义方式初探,语文学刊,2010年,第1期。

【9】李瑤玲,《说文》木部字研究,三峡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5月。【10】孟志刚,评《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箋異注评》,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第4期。

【11】聂小刘,《说文解字》木部五十字集释研究,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5月。

【12】沈之傑,试说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峡在清代以前的定位与流传,中国语文,2007年第6期。

【13】孙黔蜀、陈莎莎,《说文》木部字与木文化,《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 第27 卷第二期。

【14】田穗,《说文·木部》田间农具字管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2010年第5期。

【15】王平,《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与徐本小篆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4期。

【16】王鹏,《说文解字》农耕词汇研究,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6月。

【17】王昱昕,莫友芝的《仿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评述,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第3期。

【18】徐時仪,《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注评》,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1期。

【19】张沈园,《试析<说文解字>中名物词的训释方法——以“木”部字为例》,现代经济信息报,2009年12月,第23期。

小度写范文《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_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模板

《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_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 摘要:本文选取了《说文》中的三组互训词:“柱”与“楹”、“走”与“趋”、“完”与“全”,对它们的意义异同分别文章从字形、语源、语用、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考辨。关键词:《说文解字》互训走趋柱楹完全《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解释字义的字书。许慎总结了汉代人训释字义的成果,体现在《说文》中,其训释方法主要有三种:互为训释,推索由来,标明义界。“互为训释”简称“互训”,它的表现形式是甲、乙两个词语互相训释,以乙释甲,又以甲释乙。《说文解字》木部:“柱,楹也。”又“楹,柱也。”由于判定标准不同,《说文》互训词的数量有争议,而互训词之间彼此相互训释字意,也是同义词。互训词之间绝大部分并不是等义词,浑言则同,而析言则异,所以它们往往在程度轻重、感情色彩、语法搭配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说文》中互训词以动词、名词居多, 形容词很少,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每个词性各选取了一组互训词:“柱”与“楹”、“走”与“趋”、“完”与“全”,对它们的意义异同分别文章从字形、语源、语用、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考辨。一、柱楹柱,(小篆)《说文?木部》楹也。从木主声。《广雅》云:“楹谓之柱。”《说文?木部》(小篆),楹,柱也。从木盈声。从以上解释来看,柱和楹都指的是屋柱即支撑屋宇的独立构件。仔细分析,他们的在范围程度等方面有区别。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分析:“柱,楹也。柱之言主也。屋之主也。”徐锴曰:楹之言盈,盈盈对立之状。柱,段用了声训,强调柱指的是古代建筑支撑整个屋子的主要部件。《前汉?成帝纪》:“腐木不可以爲柱。”《书?禹贡》:“东至于底柱。”而徐锴也用了声训,盈盈对立状侧重的柱子的挺拔直立,因而一般放在厅堂前更好看。《释名?释宫室》:“楹,亭也,亭亭然孤立,旁无所依也。”如《春秋?庄二十三年》:“丹桓宫楹。”《左传?成公六年》:“授玉于东楹之东。”《诗?商颂?殷武》:“旅楹有闲。”从意义所指的范围来看,两者是有区别的。“柱”是房屋所有柱子的通称。《战国策?燕策》:“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柱。”《柳毅传》:“柱以白璧。”《庄子?人间世》:“散木也,…以为柱则蠹。”而“楹”本义是厅堂前部的柱子。古代的房屋一般坐南朝北,正门外的两根大柱立于东西两侧,称东楹和西楹。《仪礼?乡饮酒礼》:“主人坐奠爵于西楹南介右。”过年过节或逢婚嫁等喜事一般就将对联贴在东西两楹上,称“楹联”。从词汇学角度来看,两者的本义是全部与部分的关系,是上下位词。而同义词必须是同位义,才能进行比较分析,所以,这时候它们还不能构成同义词。应该是“楹”扩大了词义范围,从部分柱子引申到代表全体柱子,与“柱”成为并列的义词,才进行了互训。要之,“柱”是房屋柱子的总称,“楹”是厅堂前部的大柱子。二、走趋走:(甲骨文)(金文)(小篆)《说文》走,趋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属皆从走。从字形来看,金文的“走” 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像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小篆如徐锴曰:“走则足屈,故从夭。”趋:《说文》走也。从走刍声。《说文解字注》:“曲礼注曰:行而张足曰趋。《博雅》:”行也。“《释名》:“疾行曰趋。趋,赴也,赴所至也。”《诗?齐风》巧趋跄兮。走和趋都是快速行走向前的意思。析言之,两词在意义的程度大小以及语体应用及发展趋势上有些差异。1、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曰:“疾趋曰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此析言之。许浑言不别也。”可见,“走”的速度要比“趋”快,走快于趋,趋快于步,在程度上上差别。如《韩非子?五蠢》:“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书?武成》:“骏奔走。”《诗?大雅?緜》:“来朝走马。”等文献中,“走”都是“快跑”得意思,《孟子?公孙丑上》:“其子趋而往视之。”《文选?陶渊明?杂诗二首之二》:“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从语义上就相对“疾速”的含义弱一些。2、同样是快速向前,二者的方向也有不同。走,往往是向相反的方向,而“趋”是朝正向方向前进。所以,在“走”往往有逃跑的含义,而“趋”却是追赶的意思。如,《孟子》:“弃甲曳兵而走。”《国语?吴语》:“民惧而走,远无正就。”《石壕吏》:

汉字探微(120):一草一木——释“木”

汉字探微(120):一草一木——释“木” 朱英贵 成语“一草一木”常用来比喻微小的东西,其实,“草”“木”二字乃大自然植物的两类总代表,即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可见“木”字跟“艸”字都是与人生相关的最常用字。我们在说解了不、屯、生、才、草(屮、艸)、卉、刍(芻)等几个表示草本植物的字之后,又作为过渡,介绍了多年生的禾本科木质常绿植物“竹”字,从本篇开始准备说解几个表示木本植物的字,那就先从“木”字说起吧。 一、“木”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木”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如上图所示,“木”字的造字本义就是“树”。从甲骨文、金文

到小篆的字形都是一致的,都是上为树枝、中为树干、下为树根的一个独体象形字。其字形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树枝被拉直,演变为横画,尽管树干(竖画)与树根(一撇一捺)的形象还在,然而字形整体上却很难让人看出是一棵树的象形了,由此可见树枝对于树的重要性,难怪甲骨文的“木”字,树枝有多种画法。 《说文解字》卷六木部:“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屬皆从木。” 许慎的解释意思是:“木”,就是向上生长的意思(冒也),它从地面冒出而向上生长。属于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所对应的东方之“行”。它的字形采用“屮”作表意构件,下部象它的根。大凡跟“木”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采用“木”作为表意偏旁。 许慎的解释有两点偏离于“木”字的构字理据:一是“木”是象实体事物的名词,其造字本义为“树”,而《说文》却将其解作动词“冒也”;二是“木”字是一个独体象形字,其表示根部与枝干的线条本为一个整体,就是一棵树的形象,而《说文》却将其解作“从屮”,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当然,这也不能苛求于《说文》作者,因为那个时代没有甲骨文面世,许慎是根据小篆字形来解释的,难免于“木”字的构字理据有所偏移。

《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史上的价值综述

《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史上的价值综述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说文解字》的背景和成书过程 二、《说文解字》的内容和结构 三、《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史上的价值 四、结语 正文 一、《说文解字》的背景和成书过程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字义、字音的字书,作者是东汉时期的许慎。许慎在编纂《说文解字》时,对当时的文字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旨在探求汉字的本源和演变规律,为后世提供一部较为完整的汉字学著作。 二、《说文解字》的内容和结构 《说文解字》共收字 9353 个,分为 540 个部首,涵盖了当时常见的汉字。书中对每个字的字形、字义、字音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引用了大量的古文献作为例证。这部书的结构分为“六书”理论和“五百四十部首”两大部分。其中,“六书”理论包括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类,这六类理论对于后世汉字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史上的价值 《说文解字》在文字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存了汉字的古文字材料。《说文解字》对东汉以前汉字的形制、字义、字音进行了全面的整理,为后世研究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2.系统地阐述了“六书”理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六书”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一理论对于汉字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汉字规范化。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每个字的字形、字义、字音进行了规范,这一规范对于后来汉字的统一和规范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丰富了古代文化研究。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古文献,对古代历史、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木部的研究

木部的研究 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莫卜切。 首先,它分为五个部分,“冒”也。是对它的解释,“冒地而生”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东方之行”也是对木的补充解释。“从屮,下象其根”。是指它的造字法,也就是其六书是象形.“凡木之属皆从木”是指部首的标志。对于木这部首,许慎是这样解释的:“木,冒覆,冒覆土地而生长着。是代表东方的物。上从屮,下面象它的根,大凡木的部属都从木。而徐锴也解释了“从屮”,他是这样说的:“屮者,木始甲拆,芳物皆始于微。故木从屮。 我认为,木它主要指树木,是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古五行说,东方属木,木从屮,其象树木形,我们看它的攥书,其上半部分是“屮”,下半部分象根部,上为枝叶,下为树根,生长出来的树木就是这么一种情况。所以,根据许慎的解释,我认为木就是指生长的树木。而现在的《汉语大字典》对“木”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以及引申义,如:指数类植物的通称,指木料、木制品,也指质朴、呆笨等等。这就是木的一些最基本的解释。 在《说文解字》中,“木”部字有421个,而《汉语大字典》中共收录了1640个木部字,这些汉字充分反映了汉名族对树木的认知。这421个木部字的汉字结构中,有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及形声字。在这些木部字中,可按它的属性进行分类,如“木、果、树”等。 分类如下:一、果名。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在原始时期,人们基本上靠采摘野果、树皮充饥,而木部下的字第一个就是一个果名,“橘”,果。出江南。从木,声。这是果木名,出产在江南,典型的形声字。像这样的果名的字,一共有十五个,如:橙、柚、樝、柿、梅、杏等,古人依据其产地,颜色,形状和味道以及其类属等方面的特征对不同的果实进行了不同的命名。二:木名。从“楷”开始,一共有一百三十一个字,反映的都是不同类型的树木的名称,如:第一个“楷”,木也。孔子数之者,从木,皆声。木也,指树木的名,是孔子墓上覆盖的数,也是典型的形声字。对于这个分类它还可以细分为两小类:1.是有特殊功用的树木,如:古代的代步工具、房屋、家具等基本上都是树木制作的,如: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树木可做药材使用,如:桂,桔,等。 2.一般的树木,而这样的字就有很多了,如:等。三、树木结构。《说文解字》中木部从“树”开始,共有五十七个都是对树木本体或其一部分的命名名称的,如“本、枝”。四、木制物品。《说文解字》中,从“栽”开始就是各种木制物品的名字,其中还可分为如下几小类:1.房屋结构的木制品,如:栽、筑、干、構、檥等。2.寝室用具:杠、桯、枕、櫝、梳等都是不同寝室用具的名称。 3.农具:如:櫌摩田器。从木,憂声。《论语》曰:“櫌而不辍。”这是一种摩整田土的器具。还有“枱”也是一种农具。 4.生活用具:如:柯斧柄也。从木,可声。这里的柯就是斧头的把。“梲”木杖也。从木,兑声。梲也就是木棒。还有“柄、欑、枹”等。 5.刑具,一共有九种,如:“械”桎梏也。从木,戒声。一曰:器之总名,一曰(持)【治】也。一曰:有盛为械,无盛为器。械也就是木制的束缚手脚的刑具。还有“杽、桎、梏”等。 6.丧葬用具:如“棺、櫬、椁、楬、共五个。 木部揭示了木文化在中国古代日常生活、农业种植、房屋建筑、军事刑罚、祭祀丧葬等方面的表现,这些字让我懂得了农耕文化的内涵,让我了解树木还分特殊功用的树木和一般的树木,木制物品还分房屋结构的,寝室用具的,生活用具

说文解字木部字综述

《说文解字》中“木”部字研究综述 【摘要】《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许慎撰写的我国语言学史上不朽的名著。历代研究《说文》的颇多,对《说文》的体例、内容、部首等都进行了研究,目前对说文“木”部字研究的人不是很多,本文就各学者对《说文》“木”部字的字形结构、字义校勘、释义方式、重文、木文化、唐写本说文木部研究等诸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为以后木部研究和《说文》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说文》;木部字;研究综述 成书于汉代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反映诸多文化现象的汉字文化宝库。《说文》共十四卷,又叙目一卷为十五卷,每卷分为上、下三十卷,收字9353 个,又重文1163 个,注文约有十三万字。书中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出540 部,首创了部首排列法,字体以小篆为主,古文、籀文等异体字则列为重文。《说文·木部》共收字四百二十一个,重文三十九个,是《说文》中收字最多的部首之一。本文从“木”部字字形结构、字义校勘、释义方式、重文、木文化、唐写本说文木部的研究六方面进行综述。 一、《说文》木部字形结构研究 李瑶玲的《<说文>木部字研究》中按照六书理论,归纳整理421 个木部字的汉字结构。其中,6个象形字,3个指事字,7个会意字,403个形声字,另外还有“某”与“栞”两个字的结构不能确定。 她将象形字分为独体象形字和合体象形字,其中独体象形字1个:“木”字;合体象形字5个:“果、朶、枼、樂、。 将指事字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指示性的纯符号;一类是在象形字上加指示符号以表示词义。《说文》木部的指事字都是在象形字“木”上加指示符号表意的字,共有3个:“本、末、朱”。 她袭承裘锡圭对会意字的次分类,将会意字分为图形式会意字:“采、析、休、梟”;利用偏旁间的位置关系的会意字:“杲、杳”;主体和器官的会意字;重复同一偏旁而成的会意字;偏旁连读成语的会意字:“枚”;其他会意字;《说

近二十年说文解字的文化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说文解字》文化研究综述摘要:回顾二十年来《说文解字》的文化研究,综合分类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时指出今后研究《说文》文化应注意的问题和可开拓的新领域。 关键词:《说文解字》;文化研究;综述 《说文解字》是我国一部伟大的汉字字典,古往今来对众多学者都从中汲取过营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二十年,许多学者在对《说文》进行传统研究的同时,以更宽广、更新颖的眼光重新审视《说文》,研究《说文》,这些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我们把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叫“说文学”,一本书衍生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在中国的典籍史上是少见的,它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对它的研究的著作一般有以下几类:综合研究和普及性读取、词义研究、“六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比较研究、方言研究以及许慎与《说文》研究,在这里我们打算先对近二十年的《说文》文化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纵观研究《说文》与我国上古文化的相关著述,我们把研究成果形式分为两类,一类是专著,一类是论文。按内容又分为从整体上研究《说文》的汉字文化和从具体的部首字族研究其蕴含的文化。以下论著只是我们从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中挑选的一部分,但其研究之深广也可见一斑。 一、《说文》文化研究的专著 臧克和的《汉字单位观念史考述》以及《<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是一本对《说文》文化研究比较典型的著作,后面我们会具体说到。陆忠发所著《汉字文化学》,从根源上解决什么是“汉字文化学”的概念问题,并从造字、释字、用字等方面说明与文化的关系,结末还有汉字文化学研究的方法的论述,给在这方面想要有所作为的学者提供很好的借鉴;黄宗鸿的《<说文解字>与民俗文化研究》,这是一本比较全面的从《说文》整体上研究民俗文化的著作;刘志基《汉字与古代人生风俗》,它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育儿篇,婚姻篇,祭祀篇,而这三项内容几乎是中国古代生活的三个最重要的方面;王贵元《汉字与文化》,它并不单一引用《说文》来说明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从某一个汉字出发,通过《说文》对其的解释和其他诸多古文献典籍来发现古代民俗文化,是一本通识的普及性专著;王宁的《<说文解字>与汉字学》,其中主要有一章节的内容论述了《说文》与汉字文化的关系,篇幅较小,简明扼要地谈到了汉字文化学的主要问题——汉字的构形理据,汉字形位的规整与分工,汉字的孳乳与分化,在《说文》中都能体现汉字的发展变化,从而窥探到历史文化的变迁;何九盈等学者所著《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严谨的理论探索和通俗的要求在本书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这本书不以《说文》为唯一研究对象,但是阐释了《说文》的文化内涵——举凡民俗礼仪、文学艺术、科技、意识形态、经济、军事、法律等,无不包括,可以满足一般读者多方面的需要;雷汉卿《说文解字示部字与神灵祭祀考》,这本书专门从示部字入手,看中国的祭祀文化,考证了《说文》中的示部字与神灵祭祀之间密切的关系,是后辈学者继续研究《说文》示部字的重要参考材料。 以上所列书目除了雷汉卿所著《说文解字示部字与神灵祭祀考》一书是以示部字为考察对象探寻其蕴含的文化信息,而其他几本专著都是从《说文解字》的整体出发,不专门对哪一部首的汉字做文化探讨。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对《说文》的文化有比较深入的研究的著述——臧克和的《<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它对“说文解字学”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从《说文》的取类方法、释文系列、意象系列来找到其与中国系统思维、逻辑思

说“木”-最新年文档

说“木” 这是高中语文课本里选用的一幅图,它是我国云南纳西族《古记事》中的一段原始文字,讲述了纳西神话中一个神的诞生过程。这幅图看起来就像是不会写字的小孩的涂鸦一样,但它就是汉字的雏形――图画文字。 而我们目前能确定的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它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用于占卜的一种文字。商王确信自己死去的祖先的灵魂就在苍天神灵的周围,当他想与他们联系时就用甲骨占卜。通过灵魂的传递,商王可以向他们提出问题和愿望,包括征战、狩猎、建筑、祭祀、天气、梦兆、年成的丰欠和生老病死等等。这一时期的文字仍然很像一幅图画。比如人们把太阳写成这样: 把月亮写成这样: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字形也在不断变化。考古人员在商代青铜器上发现了一种比甲骨文更具形象性的文字。由于他们是被刻在金属器鼎上面的,因此被称为金文。 金文是汉字第一个标准字体小篆的源头。小篆在公元200年被确定下来,由于它字体优美,直至今天仍然以装饰为目的被经常使用,如印章等。但是日常使用起来,小篆显得很呆板,所有的笔画都一样宽,所有的字都一样大,局限性很强。因此没过多久,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更加自由的字体――隶书。而隶书又是一

种新字体楷书的起点。从汉末到现在,楷书一直是我国的标准字体,后来由于毛笔的使用,又引出两种更加自由的字体:行书和草书。这两种字都是楷书的速写形式。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面临着教会几亿人读书的巨大任务时,才推行文字改革。人们简化了2200个汉字。之后,简化字被推广开来。 从甲骨文到今天的简化字,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很多汉字已经看不出它本来的样子了。比如“斗”字,我们很难从它的简化字形式里看出它本来的意思,但是只要看一下它在甲骨文里的写法,就很清楚它所要表达的意思。 这就像极了两个人在搏斗。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追本溯源的方法分析一下我们今天的主题――木。 “木”字没有任何叶子,只有枝和干,在冬天的天空下倔强地站着,挺拔成一种孤傲独立的精神。 为什么只有枝和干,而不是我们经常见到的枝繁叶茂的形象呢?在郑州以北的嵩阳山有一棵和甲骨文同样古老的柏树,看一看这棵树现在的形象,我们就不难理解上面这一点了――如今这棵老树的身躯只剩下一个“木”字。 笔者刚才说过,“木”字表现了一棵树的干和枝,但更多人可能会把木字下边那部分理解为树根。《说文解字》里就是这样解释的。但是,由于某种原因,人们总是省略这部分解释。

木的汉字故事

木的汉字故事 木的汉字故事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木的汉字故事,希望你喜欢。 木的汉字故事 指事字有两类:一类是纯符号性的指事字,另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一指事符号所构成的指事字。“本”和“末”就是在象形字“木”的基础上加一指事符号而成的指事字。 “木”的甲骨文作“”或“”,就像一棵树,上部是茂盛的、往上的树枝,下部是扎向土里的树根,中间是树干。可见“木”的本义就是今天所说的“树”,它是一个整体象形字。王筠《说文释例》就是这样说的:“木固全体象形也,丨象干,上扬者枝叶,下注者根株。”“木”的金文、小篆及楷书均为象形字。而《说文解字木部》却说:“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下象其根。”许慎讲的显然不是“木”的本义,而是引申义。他指出“木”为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之一,五行用于方位,则东方称“木”,这就是“东方之行”的意思。许慎对“木”字的结构分析也不准确,完全与“木”字的构形不符。 有人认为,一棵树木的种子,埋入地下后,种子很快从地下顶破地皮,长成幼树。一棵树,将自己的根深深扎于土壤之中,从土壤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长成参天大树,它生长在村庄部落之中,保护着人类及其住所的安全。它那茂密的枝叶庇荫着人类,因而“木”含有施恩于众的意思。这种解释颇有新意,说出了“木”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这就是古人把树木当做神灵崇拜的原因。比如满族人崇拜的天神叫阿布凯恩里,他创世后,大地上挤满了人,见此情形,天神下令将天上最粗的一棵大树砍倒,将其接到地上,让人们沿着这棵树爬上天去。维吾尔族将树视为“母”,说它是一位保佑妇女儿童的善良女神。黔东南的苗族人将寨边的古树认为是善神嘎袷的居所,它可以为村民

《说文》五行部首下的字序考察

《说文》五行部首下的字序考察 本文对《说文》“木、火、水、土、金”这5个和五行有直接关系的部首的字序作了考察。在字序的前提下,把每部下面的字按义类进行排列,并详细举例,进而总结出许慎排字的大致规律,得出许慎按字义类别排字却没有将这一原则贯彻到底的结论。 标签:《说文解字》五行部首字序义类 一、引言 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首创540部首。《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从《说文》部首次序的安排上不难看出,许慎坚持的原则是“始一终亥”“据形系联”。 所谓“始一终亥”,就是根据汉代阴阳五行家提出的“万物生于一,毕终于亥”的说法来安排部首,以“一”部开始,以“亥”部结束。所谓“据形系联”,就是把形体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 我们选择这个课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许慎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儒学显赫,阴阳五行之说盛行,他的思想不可能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这从他对字义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比如,他解释“木”字时说“东方之行”。其次,“始一终亥”“据形系联”是部首排列的原则。每个部首下面统领的字是依据什幺排列的?字序是否能体现其哲学思想和五行观念? 基于此,本文从“金、木、水、火、土”这5个部首入手,考察部首内部的字是如何排列的。 二、木部 《说文·木部》文四百二十一,重三十九。开头第一字“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 从义类来看,可以把《说文·木部》的字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果实名称 从“橘”到“”,共15个字。许慎还解释了某些果子的产地、类属、形状、味道等。如:“橘,果。出江南。”“橙,橘属。”“柚,似橙而酢。”“,果,实如小栗。” (二)树木名称 由于现实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不同用途、不同材质的树木进行了区分。木部

《说文解字》研究综述

《说文解字》研究综述 王元巾;王晓波 【摘要】《说文解字》是第一部系统阐述汉字形意关系的字书.《说文解字》关于文字的解读对中国文字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自汉末以来,学者就已经将目光转移到《说文解字》上.总的来说,《说文解字》的相关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研究呈现多元化,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方法更为多样.二是《说文解字》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仍有沿袭旧有学术观点的弊病,在现当代没有产生超越《说文》大家的见解,更多的是沿袭故有学说甚至产生误读. 【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7)011 【总页数】5页(P86-90) 【关键词】《说文解字》;文献;文字学 【作者】王元巾;王晓波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240;绥化市委党校黑龙江绥化1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09.2 《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辩识声读和解说字义的字书,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共10506字,按540个部首列字。段玉裁曰:“令所有之字,分别其部为五百四十。每部各建一首,而同首者则曰“凡某之属皆从

某”,于是形立而音义易明。凡字必有所属之首,五百四十字可以统摄天下古今之字。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1]许慎以“六书”进行字形分析,比较 系统地建立了分析文字的理论,同时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和汉代的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清代经学家王鸣盛曾誉:“《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 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余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2] 《说文解字》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唐宋整理校勘阶段,元明重点研究阶段,清代全面繁荣阶段,现当代综合研究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说文解字》的研究侧重点也各有不同。我们通过研究年代和研究著述可以准确的把握《说文解字》研究的侧重点和学术观点的变化和脉络。各个年代的关注点虽有不同,但彼此关联,互有呼应,我们亦不能用孤立的态度来看待每个年代的研究重点,他们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推动着许慎《说文解字》研究的不断进步。本文旨在对《说文解字》在不同年代的研究著述进行总结和概括。 唐代至宋代对于《说文解字》的关注力度不高,是《说文》学的发展期。《说文解字》成书于汉代,但是在唐朝只有传写本,而没有统一的刊印本。由于传写本当中,经常出现差异和讹误,所以传写本并不能作为严谨的学术参考资料进行研究。在唐末社会动荡以及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下,《说文解字》的刊印本迟迟无人进行搜集和整理。此时李阳冰将私藏版和搜集版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校订,最终勘定许慎《说文解字》原著本三十卷。李阳冰在勘定《说文解字》时,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论定笔法;2.别立新解;3.刊定形声。[3]他并没有仅仅满足于单纯的校订和整理,同时他也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后人称之为“阳冰新义”[4]。从宋代开始,《说文 解字》逐渐为大家所重视。在此期间出现的代表人物是徐铉(大徐)和徐锴(小徐)。宋太宗雍熙年间,徐铉与句中正、王惟恭等人勘定校正《说文解字》,在纠正旧本“错乱遗脱”的基础上进行了增补,徐铉的《说文》后世称为“大徐本”即

《后汉书》中“树”语义场研究

《后汉书》中“树”语义场研究 “树”是语言中最核心的词之一,本文考查了《后汉书》中“树”语义场的构成及使用。《后汉书》中“树”语义场包括“树木、树林、薪柴”三个类别,我们着重分析了《后汉书》中“树、木”的具体使用情况,认为《后汉书》中“树”占据优势,同时对“树、木”表“树木”义时是否存在不同的表义倾向性作了一定的探讨。 标签:《后汉书》核心词语义场树 “树”位于《百词表》第23位,在郑张尚芳先生《华澳语言比较三百核心词表》(征求意见稿)中居第41位,加“*”的为最核心的词,此外还涉及到“柴、林”等词。有关“树”的研究,已有一些重要的成果①。《后汉书》中“树”语义场包括“树木、树林、薪柴”三个类别。 一、树木类 树:《说文解字·木部》:“树,生植之总名。从木,尌声。”段注也引作:“树,木生植之总名也。”又解释说:“植,立也,假借为尌竖字。”应当说,“树,生植之总名”可能更符合许慎时期的习用言词。“树”本是动词,有“植立”之义。方平权先生曾明确指出“树”是以动词为起点,引申出的名词。“树”作为名词时,据《说文》的解释,“树”和“植”相关,而“植,户植也”,即为门外直立的木柱。 木:《说文解字·木部》:“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可见,“木”是一个象形字,有根有干有冠。“木”产生早,甲骨文中已是基本词了。 我们来看看《后汉书》中“树、木”的具体使用情况。 《后汉书》中“树、木”使用数量统计 首先,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后汉书》中“树”表“树木”义有55例,“木”表“树木”义有66例。从总体上看,表“树木”还是以“木”为常,但是“树”表树木已经成为它的主要义项,其名词义已多于它的动词义。《后汉书》中,“树、木”在表“树木”义上,有趋同乃至“树”取代“木”的趋势。如“树木”连用有3例,或是对文“伤树拔木”,另“树、木”还可以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置换,常见的“神树/神木、拔树/拔木、伐树/伐木、茂树/茂木、树上/木上、树肤/木皮”等,同时有关树木本身的名称几乎都用“树”作限定语,可见,“树枝、树本、树荫”。下面酌引一些例子: (1)弇进兵先胁巨里,使多伐树木,扬言以填塞坑堑。(《耿弇列传》)

《说文解字》简介

《说文解字》简介 《说文解字》简介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字叔重)编著的。《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原书作于100年到121年,现已失落,传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全书共分540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许慎说“文”解“字”: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编排: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结构,创立540个部首。部首的排列次序,除“始一终亥”外,主要是“据形系联”(按照形体相似或相近的原则排列)。每部中的字主要是根据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再分析其先后次序大致是“先实后虚”。 说解: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 历代对于《说文解字》都有许多学者研究,清朝时研究最为兴盛。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尤备推崇,四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 许慎(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现河南郾城县)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赞赏。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 《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字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 《说文解字》的编排体例

《说文解字》由“文字”和“说解”两部分组成。《说文解字》收正字及重文共10516个,可谓集汉代文字之大成。重文即异体字,包括古文、籀文、篆文、秦刻石、或体、俗体、奇字、通人掌握的字、秘书中的字,共九类。《说文解字》以小篆作为字头,与小篆不同的古文和籀文则作为重文。这是正例。有时为了立部的需要,把古文作为字头,把篆文列为重文。这是变例。秦刻石即秦朝时在石头上刻的文字,也是小篆。或体指另外的形体,多为小篆。俗体指在民间流行的字体,限于小篆。奇字指古代某种特殊的字体,属于古文。通人掌握的字,指来源于专家的特殊的字。秘书中的字,指那些讲阴阳五行、秘密而不公开的书里所用的特殊的字。这两类字也限于小篆。在以上九类重文中,古文、籀文、或体三类占了绝大部分,其他六类为数很少。 许慎提出“分别部居,不相杂厕”(《说文•叙》)的编排9353个汉字的原则。 许慎把众多的汉字按形体构造分成了540部,创造了一套成体系的“偏旁编字法”。据《说文后叙》,是“立一为专”、“毕终于亥”,“杂而不越,据形系联”。540部按“始一终亥”编排,表现了许慎的哲学思想,这是时代风尚所致,不必苛求古人的。 “据形系联”指的是根据字形相近来安排次序。 部首排列也有“以类相从”的情况。 除了“据形系联”和“以类相从”之外,部首排列也有亳无道理可言的情况。 每部当中列字的次第,大致来说是按照意义排列,把意义相关的字排在一起。按照《说文解字》列字的体例,凡是与部首形体重叠或相反的,都列于该部之末,所以“禁”、“禫”二字或者是被后人颠倒了次序,或是是后人附益的字。 《说文解字》的部首是文字学的部首,与后代的检字法的部首不同。要想顺利地翻检《说文解字》,必须逐步熟悉《说文解字》的540部及汉字的构形。这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就连刊定《说文解字》的徐铉也感叹说:“偏旁奥密,不可意知;寻示一字,往往终卷。”

传世文献引《说文解字》研究述略及其研究特点-汉语言文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传世文献引《说文解字》研究述略及其研究特点-汉语言文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一、引言 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 以下简称《说文》) 是我国文字学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问世不久即受到高度重视。不但郑玄注经、应劭著《风俗通》援引之,且模仿和增补《说文》之字书亦相继出现,《字林》和《玉篇》为其代表。此外,《经典释文》、《文选》李善注、《后汉书》李贤注、《史记》三家注、《五经正义》、玄应《一切经音义》、慧琳《一切经音义》、唐代类书等一大批具有深远影响的著述也都大量称引《说文》。有宋一代,徐铉、徐锴对《说文》进行全面系统的校勘,厥功至伟。自此,大、小徐本成为后代学者研究《说文》最重要的底本。其后《宋本玉篇》《广韵》《集韵》《类篇》《六书故》《古今韵会举要》《字鉴》《本草纲目》《康熙字典》《尔雅义疏》《论语正义》等典籍也都大量征引《说文》。自汉至清,传世文献引《说文》俨然成为系统。

运用传世文献征引《说文》校勘大、小徐本是清代学者研究《说文》的重要方法之一。 除《说文》四大家之作外,钮树玉《说文解字校录》、严可均《说文校议》、沈涛《说文古本考》等是这一专题的经典之作。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后,部分研治《说文》的学者迁台,将朴学之风随即带入并发扬光大,各种专题研究论著纷陈迭出。据蔡信发《年以来台湾地区〈说文〉论著专题研究》( 2005) 一书统计,自1949 年至2004 年,台湾公、私立大学院校中文研究所之硕博士学位论文凡128 篇,专著59 部。其中传世文献引《说文》研究之硕士学位论文11 篇,博士学位论文1 篇,专著1 部。因资料不易见,且台湾学者论文为我们下文参较对象,故兹不嫌烦,移录如下,以备查检。硕士学位论文有徐传雄《唐人类书引〈说文〉考》( 1970) 、陈光宪《慧琳〈一切经音义〉引〈说文〉考》( 1970) 、李威熊《〈经典释文〉引〈说文〉考》( 1971) 、柯金虎《〈大广益会玉篇〉引〈说文〉考》( 1971) 、黄桂兰《〈集韵〉引〈说文〉考》( 1973) 、李义活《〈字鉴〉引〈说文〉考》( 1983) 、韩相云《〈六书故〉引〈说文〉考异》( 1986) 、沈壹农《〈原本玉篇〉引述唐以前旧本〈说文〉考异》( 1987) 、王紫莹《〈原本玉篇〉引〈说文〉研究》( 1999) 、翁敏修《唐五代韵书引

说文解字部首整理

《说文解字》部首 1、yī(一)(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 数量)《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属皆从一。弌,古文一。《说文解字注》:漢書曰,元元本本。數始於一。凡一之屬皆从一。一之形。於六書爲指事。凡云凡某之屬皆从某者,自序所謂分別部居,不相襍(zá,同‘雜’)廁(廁)也。 抱一而天下试。——《老子》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hu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汉·贾谊《过秦论》从该部的字 “元” (会意。从一,从兀。甲骨文字形。象人形。上面一横指明头的部位。上一短横是后加上去的,依汉字造字规律,顶端是一横的,其上可加一短横。本义:头)《说文》始也《说文解字注》見爾雅釋詁。九家易曰。元者,氣之始也。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说文》顚也。至高無上,从一大。《说文解字注》顚者,人之頂也。 2、shàng( )《说文解字解字注• 部》:“ ,此古文上。”《说文解字注》高也。此古文丄。古文上作 。故帝下㫄下示下皆云

从古文上。可以證古文本作 。篆作丄。各本誤以丄爲古文。則不得不改篆文之上爲。而用上爲部首。使下文从 之字皆無所統。示次於 之恉亦晦矣。今正丄爲 ,爲丄。觀者勿疑怪可也。凡說文一書。以小篆爲質。必先舉小篆。後言古文作某。此獨先舉古文後言小篆作某。變例也。以其屬皆从古文上,不从小篆上。故出變例而別白言之。指事也。凡指事之文絕少。故顯白言之。不於一下言之者,一之爲指事不待言也。象形者實有其物。日月是也。指事者不泥其物而言其事。丄丅是也。天地爲形。天在上,地在下。地在上,天在下。則皆爲事。 “上”: 从该部的字: xià《六書本義》古文下字。註詳一部二畫。 (shàng) (shàng) (xià)二(èr)四字編碼有區別。(下)《说文》底也。指事。下,篆文丅。胡雅切〖注〗 (古文二) (下)二(上)。《说文解字注》篆 文下。今各本篆文作。後人所改。“下”字 宛丘之上兮。——《诗·陈风·宛丘》 施于松上。——《诗·小雅·頡弁》 冬时有嗽上气疾。——《周礼·疾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