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说文解字柔的由来

说文解字柔的由来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柔

【卷六】【木部】柔

木曲直也。从木矛聲。耳由切

柔说文解字白话版

柔,糅扳木条,使之由曲变直。字形采用“木”作边旁,“矛”是声旁。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木曲直也。洪範曰。木曰曲直。凡木曲者可直,直者可曲曰柔。考工記多言揉。許作煣。云屈申木也。必木有可曲可直之性,而後以火屈之申之。此柔與煣之分別次弟也。詩荏染柔木。則謂生木。柔之引伸爲凡耎弱之偁,凡撫安之偁。從木。矛聲。耳由切。三部。

《诗经》中“柔”的文化探析

《诗经》中“柔”的文化探析 摘要:通过对《诗经》中“柔”字含义的梳理,发现其字义在发展流变过程中的变化,并且从人类学的角度对‘诗经>中的“柔”进行新的阐释,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最后从儒道两家对于“柔”的不同解释却又殊途同归的情况,显现“柔”对于中华民族气质的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柔;原始宗教;儒;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观念根深蒂固,而对于“柔”这种隐藏在“和”之后的文化却相对地比较忽视。在《诗经》中,“柔”字分别在《风》中出现两次,在《雅》中出现了八次,在《颂》中出现了两次。虽然次数不多,但是从这个字中,我们发现《诗经》,尤其是《雅》《颂》背后所蕴含的宗教意义,以及“柔”字通过儒道两家的解释最终内化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气质之一。 一、“柔”的训诂学阐释 《说文解字》中写到:“柔,木曲直也,从木,矛声”。《玉篇·木部》:“柔,栩也。今为杼。”从以上解释中可以看到,“柔”的本义应是指那些质地柔软,可以对其进行加工,能够使直木变弯,弯木变直的那类树木。后来字义经过引申,便把与硬相反的性质叫做“柔”。例如《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中“柔”,孔颖达疏:“以荑所以柔,新生故也。若久则不柔,故知新生也。”《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中的“柔哔,也同样是柔嫩的原始意义。《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柔止”中的“柔”,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为“柔,始生而弱也”,带有了弱的意思。 《尔雅注疏》中解释为“柔,安也”。可以看到字义经过引申后,变为有安分,遵守礼节,不逾矩的意思。《大雅·抑》里“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中的“柔”,孔颖达疏:“柔,安也。”《大雅·抑》中另外一句“荏染柔木,言缗之丝。温温恭人,维德之基。”《毛诗正义》对这句话进行了解释:“柔忍之木荏染然,人则被之弦以为弓。宽柔之人温温然,则能为德之基止。”把宽柔之人与柔忍之木相比对,显然这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温和而柔顺,谓之温柔也。这即是中国儒家著名的主张“温柔敦厚”的前身。《周颂·时迈》中“莫不震叠,怀柔百神。”《毛诗正义》疏:“柔如字,本亦作儒,两通,俱训安也”。这句话则透露了“柔”和“儒”的内在血缘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柔”的字义也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由最初的质地柔软的树木引申为与“刚”相对的柔软、柔弱,进而再次转变为人的性情温顺,温和,后来引申到政治领域,则具有了安抚、怀柔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柔,,所有的意义中均蕴含着一种女性化的气质,为我们发现“柔”中的宗教涵义奠定了基础。

儒家的由来

儒家的由来 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认为,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说文》。)儒之名盖出于需。需者,云上于天,而儒亦知天文,识旱潦。儒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他说:"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 胡适《说儒》中,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人部》对"儒"的解释为:"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而正是这个将儒释为柔,引来许多不同的说法,甚至于立场截然不同的大辩论。胡适认为儒者为殷遗民,而这些人于亡国之后,沦落为执丧礼者,儒为周代社会对有此类文化之术士之蔑称。因已遭亡国,其文化只能以柔弱之势存在。 据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考释,甲骨文的儒,象人沐浴濡身之形。上古原始宗教举行祭礼之前,司礼者必斋戒沐浴,以示诚敬。不仅证明了胡适的儒最早是殷商教士,是宗教神职人员的论点,也为儒教(非儒学)是宗教找到了证据。 李泽厚也认为儒家是巫师演化而来的。孔子自己曾经说过,"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也"。但同时,他也指出了自己与专门沟通鬼神的术士有所不同,"吾求其德而已"。从孔子开始,"儒"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渐渐地脱离了巫的知识范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开私学的教育家,人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及弟子把古代为贵族所垄断的礼仪和各种知识传播到民间,逐渐形成儒家学派。因此,儒家是承袭殷商以来的巫史文化,发展了西周的礼乐传统,是一个重血亲人伦,追求现实事功,礼教德治精神始终一贯的学派。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有人认为儒者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国故论衡·原儒》)。

说文解字解析

《说文解字》解析 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解字》,尤不读也。 余闲暇之余,偶读《说文解字》,乃知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皆可从此书窥见一斑,余学识浅薄,作此文,以飨读者,望其批评指正. 汉字,传说是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所创造的。他观察万物,依据物体的形状造字。其实汉字是起源於先民“结绳记事”,是我们祖先共同努力的创作,仓颉可能只是”整理文字”的人。汉字的发展经理了甲骨文,篆刻,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欲学书法者,比先学篆刻,知其结构,会意,方可再学. 汉字是象形字,如“日、月、水、山”等。许慎对此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个人理解的一些字体如下: 男:田+力,说明男人就应该干活,有体力; 女:篆刻的一横是两端下垂,象征女人体型,或者代表女人在家抱孩子的动作; 好:女人抱着自己的孩子则为好; 夫:倒过来则是"¥",男人就该挣钱; 愉:心+人上人,+月,月代表身体,比如肝,肾等,旁一个力刀,说明1个人在另外一个人上面,用心的交流使劲,说明"做爱"的心情才是真正愉快的啊; 仁:篆刻是2个人,说明任者在考虑自己的时候更应该考虑其他人.只有时刻想到他人,才是仁义的.如<道德经>: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一个人处处为他人着想,必然很多人归附于他.当然,仁有大仁和小仁.刘备入川后,诸葛亮和李严要求大赦天下,而刘备却反其道,严格管理,以整治刘障带来的社会问题,此乃大任也; 道:上面是“ --” 和“—”,代表<易经>里的阴爻和阳爻,自己头上有阴阳,+走之旁,则可游走天下也.<易经>其实就是两个字,阴阳,正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也",男为阳,女为阴;天为阳,地为阴,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两仪生四相后则是:柔弱刚强四字,天下事,皆可运用此法.阴阳要平衡,而且相互包容,太极拳论:孤阴不长,独阳难生.只是在使用过程中变化万端,非有过人学识,不能掌握好其度也. 比如领导和下属,家庭,朋友皆是此法.弘一法师言:不威则多怒,不信则多说,又言:善用威者不枉怒,可见不同时候,不同时期,则学灵活运用.南怀谨左右铭: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当年司马懿早就看出诸葛亮唱"空城计"是假,但他知道,一旦把诸葛亮杀死,则曹氏集团则不会用他,故放之,此乃极高明之处. 悟:心+吾。认识自己就悟道了。人最难的就是认识自己,特别是自己的缺点。The man who knows himself well is a true man. 人总是看到别人的这不是,那不是,却很难证实自己。要求别人容易,要求自己难。人总喜欢说这个那个的是非,却很难面对自己的缺点。佛云: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子曰:见贤思贤,见不贤内自省焉。遍观身边朋友,大学同学蒋朝阳,项目上的医生张科,则二人为真君子,很难听到他们批评别人。29岁生日,我在机上反省自己的缺点:小气,患得患失,不够洒脱。希望不断改正。 忙:心+亡,现代人总说自己很忙,其实这样你的心也就亡了. 仙:人+山,仙人都住山里; 俗:只知道吃则是俗人; 福:一个人有衣穿,有田,则是福也; 严:繁体字为“嚴”。寥老师解释:一个不听话的学生,则敢,在他上面罩个罩子“厂”,再放2个嘴巴说他,则是严格要求。只不过“厂”字没有包完,学生学完后则从右边跑了。妙哉。 虫二:candy曾讲过一故事,郭沫若与友人游览山水,一碑上刻“虫二”两字,众人皆不解,郭老曰:風月无边。把風月二字的两边去掉,则是虫二二字也。

素说《论语》:雍也篇(十一)

素说《论语》:雍也篇(十一) 01 原文 雍也第六 06.11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02 释解 子夏在众弟子中长于记阅之学,经学造诣深厚,老师对于子夏已经取得的成就很满意,期望其能够继续竭其才力,把握得民心、安民命、惠民生的行仁之道。老师勉励子夏说:“君子儒是通达于天、地、人,能参天地化育之善,悟仁之为人之德,行先王圣贤之道,识大体顾大局,是心境安详和谐的仁德境界。小人儒则是尚未通达于道,因而常常是在长于典籍识记,善训诂守陈规,讲目的重形式上下功夫。子夏啊,你要做一个心怀仁德的君子儒,不要将目标停留在正己修身,博学强记,狂简不裁上,不要做一个学而不行的小人儒。” 03 释字 儒 《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人朱切。 《洪武正韵》:儒:《司马相如传》注:“有道术,皆曰儒。”又侏儒,短人。 古代指有某种特殊技能,熟悉诗书礼乐而服务他人的术士称为“儒”。《说文》释儒为“柔也。术士之称”,柔的词义特点是柔化、改造。“柔”提示出儒的特点在于教化,“术士之称”则点明儒者教化的具体内容。章太炎在《国学讲演录》中说:“草昧初开,人性强暴,施以教育,渐渐摧刚为柔。柔者,受教育而驯扰之谓,非谓儒以柔为美也。”张舜徽在《说文解字约注》中说:“汉以上凡有道艺以教人者,皆得谓之儒。故秦之阬儒,《史记·儒林传》称为'阬术士’,诚以秦之术士,亦儒之一,与汉以下专谓宗师仲尼者为儒,固自不同

耳。放君谓儒为术士之称,仍本旧训。” 无(無) 《说文》:無:亡也。从亡无声。武扶切。无,奇字无,通于元者。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段注:凡所失者,所未有者,皆如逃亡然也。此有无字之正体,而俗作無。無乃 之隶变。 之训丰也。与无义正相反。然则隶变之时。昧于亡为其义。 为其声。有声无义。殊为乖缪。 《玉篇》:無:武于切。不有也。古文作 。 汉字“无( )”甲骨文像一个人双手拿着东西在跳舞,一说是在祭奠亡者,故有亡义。本义为没有,亦用来表示否定。经传中通“毋”,表示劝阻或者禁止。 04 素说 前一章通过礼崩乐坏之世,世风日下之时,弟子子有“力不足也”的感慨,老师“今女画”的棒喝教诲,让弟子把握老师的行仁治世之使命,力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有为执着,表达了老师和弟子对仁德大道追求的痴心和不懈。本章通过老师对弟子子夏的勉励教诲,期望弟子能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不停留在为己的正心修身阶段,而要继续进而从道,进入明道致用行仁治平阶段。子夏在众弟子中长于记阅之学,经学造诣深厚,老师对于子夏已经取得的成就很满意,期望其能够继续竭其才力,把握得民心、安民命、惠民生的行仁之道。老师勉励子夏说:“君子儒是通达于天、地、人,能参天地化育之善,悟仁之为人之德,行先王圣贤之道,识大体顾大局,是心境安详和谐的仁德境界。小人儒则是尚未通达于道,因而常常是在长于典籍识记,善训诂守陈规,讲目的重形式上下功夫。子夏啊,你要做一个心怀仁德的君子儒,不要将目标停留在正己修身,博学强记,狂简不裁上,不要做一个学而不行的小人儒。”本章老师通过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和境界差别,让弟子们把握学无止境,行学合一,学业进阶的次第,勉励弟子继续做一个进取不息的君子儒。 本章重点在对“小人儒”的理解和把握上。人们常常把小人儒理

汉字溯源(说文解字)107:辛、亲、新、薪、榇、辜、?、嫴、橭、辞、莘、妾、?、屖、遟

汉字溯源(说文解字)107:辛、亲、新、薪、榇、辜、?、嫴、橭、辞、莘、妾、?、屖、遟 汉字溯源(说文解字)107:辛、亲、新、薪、榇、辜、、嫴、橭、辞、莘、妾、、屖、遟、搱、觪、厗、辠、、垶、锌、峷、辟、辡、辣、骍、乵、宰、、、滓、、梓、薛、辥、、孽、蘖、商、言、音: 一、字源字形:

二、含义: 辛(xīn):甲骨文、金文字形为,上部两横或一横,代表天地或代表地;下部为结实部分向下(内)进。本义:结实之物向下(内)进入。 表示:结实之物隐藏到下部,内部。辛为天干第八位,表示进入天地之下(内)了。辛在五行中属金,表示坚硬、向下。 表示:结实之物从外进入内。 表示:种子落到泥土里了。 表示:植物根部向泥土里生长。 植物根部钻入泥土里,是艰辛的过程,表示:艰辛,辛苦。 从外向里寻找实情,即寻找犯人隐藏的犯罪证据,表示:审判、治罪。 表示:隐藏;隐私,隐情。本质;本性。 以下为“辛”的衍生字,表达相应事物的运动或状态。

亲、媇、親、寴(qīn):亲的繁体字“寴”,上为“宀”为房屋;下右“见”为看着、盯着;下左为“亲”,“亲”为上辛,下八。“辛”为婴儿从母体向下钻,“八”为分离。寴的意思就是,在房屋里,眼睛紧紧地看着。先“子”,即慢慢将婴儿的头引出;再“丑”,即用手将婴儿抓出;再“寅”,即导引胎盘出降;再“卯”,分离胎儿和胎盘。所以,“寴”的含义为生孩子,与“毓”同。引申为,爱、恩、亲近、新。 新、薪(xīn):用斧子砍伐木材。《说文》取木也。即用斧子砍断树木地面上的部分,地下的根部留着。 榇(chèn):古时指空棺,后泛指棺材。即为把结实之物(尸体)藏在里面。 辜(gū):已经犯罪了,或罪名成立了。《说文》罪也。《诗.小雅.十月之交》无罪无辜。《公羊传.宣公六年》天乎无辜。即已经找到隐藏的犯罪证据了。 (gū):1.《玉篇》大脯。2.肩膊也。即实物下垂。 嫴(gū):1.保任(可以信任)。2.估计。3.苟且。即估计情况,或估计犯法实情不重。 橭(gū):1.山榆。《类篇》牡橭,山榆也。即该树老树枝条先端下垂,有时木栓质发达成为瘤状。2.树枝四布。《玉篇》木四布也。即树枝四布遮住了树干。 辞、辭、辤、辝(cí):诉讼,打官司。《说文》辞,讼也。按,分争辩讼谓之辞。《后汉书.周纡传》。善于辞案条教。注:“辞案犹今案牍也。”皇《书.吕刑》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即揭露犯罪证据。 莘(shēn):众多的样子。《国语.晋语》。莘莘征夫。注:“莘莘,众多。”枚乘《七发》莘莘将将。注:“莘莘,多貌也。”《庄子.徐无鬼》祸之长也兹莘。释文引李注:“莘,多也。”即像普通低矮的小草。因为地面上,普通低矮的小草生长得最多。 妾(qiè):1.本义:女奴。2.妻子之外另娶的女人。即比一般女性低下的女人。

“柔”字与中国女性审美

“柔”字与中国女性审美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被不断挖掘出新的审美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以柔字为论述对象,从柔字与中国女性天然勾连关系的角度,揭示柔字的极为丰富的审美意蕴。 一、柔字与女性关系探源 (一)从社会历史实践角度看女性之柔 女性的柔相对于男性的刚而存在的,男刚女柔的差别是由男女两性在生产过程的地位、作用以及文明时代后的社会关系等多种因素所造成的。最初,男女差异是原始社会性别分工不同造成的,以自然生理为基础的生产中的地位决定了男女地位的高低及其分配权的大小。孩子跟随母亲的姓氏,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男性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 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以后,男性在社会、政治、经济和家庭生活中始终占主导地位,与之相对应,社会希望女性从属于男性。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男子狩猎,女子采集、守家。男耕妇织的生产格局逐渐形成。男子从事动态的、体力的工作,女子则一直从事静态的、体力较轻的工作。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角色的差异影响着两性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两性相异的发展趋势,女性的柔逐渐成为男性视角下的审美对象。女性的温柔,是男性心理上的需要。男性美,是阳刚之美;女性美,是阴柔之美。 (二)从哲学的角度看女性之柔 天下莫柔于水,男为阳,女为阴,女性的柔是合乎天地本性的,与男子的刚形成完美的和谐。《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坤德在顺,在静,在容纳,女性的本质在于温柔顺应,才合乎天道。道家哲学对女性阴柔也极其高扬,主张知其雄,守其雌。用柔字来表现女性是再合适不过的。从人类学角度说,源远流长的母系社会的传统体现在民族文化传统心理上则是对母性的依恋,对柔美,含蓄、雌柔、静谧的崇拜和回味。道、虚、静是《道德经》的核心词汇。 二、中国文化审美下的女性柔内涵 (一)静能生柔

被误解的儒家性格:刚强忠勇并不柔弱

被误解的儒家性格:刚强忠勇并不柔弱 想到儒者,映入人们眼帘的或多或少是一副柔弱的书生模样,他们在大多数人眼中是喜欢引经据典、言必称圣人的酸腐秀才,或是花前月下吟诗作对引得佳人欢心的风流才子——总之,是“百无一用”的人。 很早就有人把“柔弱”的标签贴在了儒生身上,汉代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儒”则做如下解释:“儒,柔也,术士之称”。而自从宋代以来,政府崇文抑武,文教逐渐推行,知识分子们越来越呈现出了柔弱化的特点。但因此就将儒家划为“保守”、“反动”、“无能”的一类人,却是对其极大的误解。儒家性格更多呈现出的是刚毅勇猛的贵族性质。 孔子像(资料图图源网络) 《礼记·儒行》篇记载了儒者的行为作风:“……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慁君王,不

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 显然仅仅通过我们看到的这几句话,就能证明儒家培养的是君子人格,他们正直、勇敢、刚强、有德行、不畏强暴;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每一个人都会被这样一句话散发出的强烈气场所感动。 孟子的“舍身取义”、“舍我其谁”的浩然之气,更说明了儒者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形象。他们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担当精神、不同于流俗,又常常能在危机关头勇担大任,力挽狂澜,书写最精彩悲壮的历史。文天祥曾在抗击蒙古人失败后,被囚在海上漂泊,写下《过零丁洋》的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精神,正让儒家士大夫们永载史册,中华文化也因此而灿烂光明。 (作者:凌俊峰) 本文系腾讯儒学独家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从《说文解字》金部字看古代的金属文化

从《说文解字》金部字看古代的金属文化摘要:我国在商周时期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不断发展,金属器物也在社会生活中逐步普及。东汉经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记录了商周至两汉时期人们日常生活中与金属有关的大部分文字,通过对这些文字的详细解说可以使我们对我国古代金属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了解。 关键词:说文解字;金属文化;金属名称;金属冶炼;金属器物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演进、积淀,因而具有了蕴藏很深的人文内涵。同时《说文解字》也是一部解释汉字形义关系、分析汉字结构、归纳汉字构形系统的文字书,它对汉字音、形、义的分析为我们探讨中国的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与大量的研究途径。《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人,书中所收的文字又全部出自于五经,所以《说文解字》中反映的文化应当是以商、周时代为主,兼及史前及两汉的古代文化。夏、商、周时期,我国在物质文化方面的一个突出的进步,就是开始使用两种金属器具——青铜器和铁器。“青铜器的发展促使‘百工’的出现并带动各个行业一起兴盛起来,使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比新石器时代有了明显的改进,奴隶制度也不断趋于完备”。铁器的使用要比青铜器的使用略晚一些,我国的先民在商代开始认识铁,到春秋时期才开始掌握冶铁的技术。铁制品的成本比铜金属要低廉得多,生铁冶铸技术的产生和铁器的普遍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的发展,有力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大变革。 《说文解字》中金部字有197个,可谓涉及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些出自五经的文字,充分为我们展示了商周至两汉时期的金属文化。

一、从《说文解》金部字看金属名称 金 《说文解字》云:“金,五色金也”黄金为之长,久埋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于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之形。今声。”在古人的观念中,金属就是来源于土,所以金从土。依照许慎的说法,金是以黄金为代表的金属的总名。“五色金”的说法来源于五行说,五金分别指金银铜铁铅。《说文解字》中说“银,白金也”,“铅,青金也”,“铜,赤金也”,“铁,黑金也。”正因为金是金属的总称,所以许多由其它金属制成的器物名称也是从“金”的但是金在指金属总称的同时又专指黄金。所以在文献中单独称金,究竟是指黄金还是其它金属这是需要分辨的。比如《吕氏春秋·别类》篇中便有“金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播则为淖”的句子,在这句话中,“金”指的就是铜。“考‘金’字不见于甲骨文,周代早期金文中始有‘金’字,其后从‘金’受义的字大批出现”,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产生于青铜技术相当发达的周代早期的“金”字的初始意义指的“应该是对当时社会有重大影响的青铜”。“金”应该是青铜文化的产物。直到后来黄金进人了货币流通领域,地位得到了提高后,“金”才变为了黄金的专名。 铜 《说文解字》云:“铜,赤金也”。纯度高的铜的颜色才为红色,《说文解字》对铜的注释说明古人早已掌握了冶炼高纯度铜的技术,同时也说明东汉人对“铜”的理解已经与现代人的认识没有什么本质

拱手礼与孔子行教像的渊源---敬拜礼?为何老话重提?

拱手礼与孔子行教像的渊源---敬拜礼?为何老话重 提? 展开全文 2015年南宁孔子文化节图片欣赏 深揖礼迎宾 孔庙大成殿前宣礼 孝亲感恩礼 传统汉式婚礼 表彰辛勤付出的传统文化家人

2015年南宁孔子文化节已经结束,地处南宁市青秀山脚下的孔庙里的孔子坐像,给众多孔孟文化爱好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据说国内最早的孔子坐像始建于公元前478年的曲阜孔庙,为孔庙之祖庭。孔庙大成殿内孔子端坐在神龛之上,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副帝王的仪容。有曰:远看像孔子,近看像孔子,仔细一看,原来是天子!夫子,你什么时候变成了这副样子?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孔子,在孔庙内供奉为什么是帝王像呢?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群众说:“孔子作为闻名世界的教育家,儒家的代表人物,却着帝王之冠冕端坐高堂,无形之中就拉开了与普罗众生的距离,使人感到文庙是等级森严的地方。”孔子曾经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此帝王像是否为礼崩乐坏?这应该也不是孔子所想要的。” 关帝圣君 历史上历代封建帝王皆尊孔尊儒,为孔子加封各种封号,自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至清康熙皇帝,孔子共有十多个不同的封号。人们从汉代开始塑造孔子形象,曲阜孔庙中有孔子塑像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北朝郦道元《水经注·泗

水》。”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朝廷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著王者之服;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新即位的元武宗海山加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在清乾隆三年(1738年),改孔子塑像为冠十二毓冕,衣十二章服,手执镇圭;“四配”、“十二哲”冠九毓冕衣九章服,手执躬圭。目前大多数的孔庙的内孔子像都是着《周礼》礼制中的十二章服(天子之制)。 中国古代绘制的各种形式和风格的孔子像形象存世较多,但真正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是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的石刻本《孔子行教像》,一般认为该石刻本原作为唐代著名宫廷画家吴道子所绘,但原作早已遗失。人们常见的体态雍容大度,上身微微前躬,头扎儒巾,须发盎然飘逸的孔子像,就是源自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 吴道子:生于唐高宗时期(约685年左右),少孤,相传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曾在韦嗣立幕中当大吏,做过兖州暇丘县尉。被后世尊称为“百代画圣”,尤以《地狱变相》闻名于世。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他是中国山水画的祖师,被后人尊称为“画圣”,人物绘画“冠绝于世”。行教图来历与蓝本: 然而吴道子的行教图蓝本源自哪里? 笔者经过多年查询,终于见《论语》10.5——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所循。

《说文解字》女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女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字学著作,对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段玉裁在《说问解字*叙》中说:“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若网在纲,如裘掣领,讨源以纳流,执要以说详,与《史籀篇》,《仓颉篇》,《凡将篇》乱杂无章之体例,不可以道里计。” 那么,汉字与汉文化有没有关系或者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赵诚在《汉字文化探索》一文中对汉字文化学的研究内容进一步论述说:“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而汉文化又包括各种类型的文化。因此,汉字与汉语、汉字与汉文化的各类型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多种形式的关联,研究汉字文化必须注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涉及这些联系和关联”。 所以说,《说文》不仅仅是一部字典而已,它所收藏的汉字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本世纪初兴起了“以字考史、”“说文证史”的潮流,从考古学的观点上看,汉字的确具有“文字生物学”的价值,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古人留在龟甲、牛骨、陶器、青铜、简帛等载物体上的“活化石”,利用这些活化石考察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其可信度不亚于一些出土文物,甚至高于其他的文物。众多的汉字文

化研究工作者,一起步就在古文字方面下工夫,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很多历史学家,古代文学家就是通过对《说文》的研究探索出古代人们的生活状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社会制度,文化信仰等各方面的特点。所以说《说文》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是举足轻重的。下面就以《说文》女部字为例,以点带面,谈谈《说文》与古代文化的关系。 《说文》收女部字238个。其中包括姓氏用字,婚姻家庭用字,对女性的描写性用字等等。从中探讨、分析、得出结论,在中国历史上,由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再到奴隶制及封建社会,古代女性经历了由盛而衰的悲惨历程,同时,《说文》女部字的造字结构也影射了我国远古时期的家庭婚姻制度,总之,《说文》女部字沉淀了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说文》女部字反映婚姻以及女性家庭地位 《说文》,“女,尼吕切,音钕,妇人也。象形。”王育说。甲骨文“女”字形像人两手交叉与胸前,曲膝跪坐之形,正是女子居家之态。甲骨文“母”字以“女”字为体,中间加两点,像乳房。以“母”证“女”,则“女”像妇女之形更确凿无疑。”“女”字,从甲骨文的字形看来,它像交叉双手跪坐的人形,或者于胸部加两点表示双乳,或者于头部加一横划表示头饰,有较为明显的女性特征。李孝定在《甲骨文集释》中说:“男女之别于形体上殊难表示,故就男女工作上之差异以为别。女,盖象跪而两手操作之形,女

通过“水”的意象体味“儒”之“柔”

通过“水”的意象体味“儒”之“柔” ·儒者柔也,但此柔非真柔,而是指那种“以柔克刚”之柔; ·中国文化的儒雅性格,虽然没有咄咄逼人的凌厉之势,却又决不因此而失其庄严。相反,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内在力量。 按照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诠释,“儒,柔也。”一个“柔”字,味道全出,可谓搔到了问题的痒处。记得有一次从电视上看到宋词专家叶嘉莹先生的一档节目,她就特地提到了中国文化的“弱德之美。”她由“儒”字的“柔”这一本义出发,加以阐释,十分贴切地把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性格多维度地彰显出来了。 “儒”含“需”字,参之以《易经》“需”卦的卦象,可知“需”有“等待”之义。《易传》说:“需,不进也。”据《易传》记载,孔子就说过:“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孔子这里说的其实就是“需”的意思,它体现的显然是一种等待的姿态。 华裔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在自己的著作中描述一位华侨时说:“他是个中国人,有极好耐心,能等待和忍耐。”这的确典型而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品性。韩素音在参观走访了中国内陆之后,曾经感慨道:“我在这里重新发现了中国的弹性———它所固有的柔顺性,这使它不受外界危机的影响,同时也使它度过自己的一次又一次动乱。”因此,我们虽说“儒者柔也,”但看此“柔”字不要过于直观,误以为柔就是软弱无力,就是废弃一切作为。须知,此柔非真柔,而是指那种“以柔克刚”之柔;拿老子的话说,就是所谓“柔弱胜刚强”之柔。老子认为:虽然“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是“攻坚强

者莫之能胜,”这正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所在。俗话说的‘水滴石穿”,就是“以柔克刚”的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其实,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柔是“水”的最为突出的特性。在中国文化中,以水喻道是有其古老传统的。譬如,老子曰:“上善若水;”他还说“弱者道之用,”此所谓“弱者”乃指水的柔弱所表征出来的规定。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庄子也说:“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据《荀子》记载,孔子说过:“水洸洸乎不淈尽似道。”管子认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郭店楚墓竹简上有一篇“太一生水,”谓“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如此等等。我们知道,水是不定形的,它被放进怎样的容器中就采取什么样子的形状,但正因为没有一种凝固不变的形状,所以才能变成一切可能的形状,这正是“道”的品格。更为重要的是,它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透露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以水喻道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的意义是双关的:一方面确立了存在论的基本意象,让人们能够由此及彼地去领会“道”的深刻蕴含;另一方面又奠定了道德论的基本取向,借助于水的柔弱性格来开显道德的品性。 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采取的等待姿态,与儒家固有的“柔”的性格之间,是有极深的渊源关系的。它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中国人同自然界、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 在这里,不妨比较一下古典技术同现代技术在文化性格和文化取向上的分野,我们从中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柔性特点。这种文化取向塑造出来的古典技术,不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攻性和侵略性。例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采取因势利导、巧夺天工的办法,而不是采取逆自然而行的办法,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它可以涝排洪、旱蓄水,通过自然而然的方式来加以调节。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既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改善了民生,同时又维系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和才能。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受其恩惠。 再如古代的风车,只有当一阵风来临时,才能利用风能驱使风车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内容概括+真题集锦+朱自清轶事+读后感++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内容概括+真题集锦+朱自清轶事+读后感 《说文解字》内容概括 仓颉造字说: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zhòu)篇》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史籀”是“书记必读”之意,只是书名,不是人名。 《仓颉篇》:李斯《仓颉篇》七章,赵高《爰历篇》六章,胡毋敬《博学篇》七章,所选字,大部分是《史籀篇》里的,但字体以当时通用的小篆为准,便与“籀文”略有不同,汉初,三篇合一,单称《仓颉篇》。 西汉史游《急就篇》收约三千三百字,是通俗的字书。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小篆外,兼收籀文,“古文”,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杨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 l“小学”: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称“小学”,文字学。 【编者按:“小学”即是“学小”。中国学问上最基本的单位是什么呢,那当然是文字啦,没有比汉字更基本的啦。它就像一块砖一块瓦一样,由每块砖瓦才组成高楼大厦。在国学上的“小学”指的是文字、音韵、训诂。在清朝又开出来叫‘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这三门学问在国学里被称为“小学”。 大学: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

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六书”: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名字到汉人书里才见,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互训)、假借。 书体衍变:小篆、隶书、汉隶(晋唐之间,又称为六分书)、草书(章草)、今草(魏晋)、正书、楷书(晋代)、真书(宋)、行书(起于晋代)。【重点】 名著与中考 2021年中考首次出现古诗书法抄写题型,实际上考点是“书法字体识别与鉴赏”,与本书《说文解字》第一中的“字体衍变”对标。 2021年广东卷 2022年广东卷

《说文》的体例

通论一《说文解字》的体例 凡所著述,都有一定的体例。不明一书的体例,则难以理解一书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意旨。许慎在其叙言中,只是简略地提到《说文》的体例:“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其建首也,立一为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连,引而申之,以究万源。”历代学者,对《说文》的具体内容都曾有所探讨,分析、归纳了不少条例。其中以王筠《说文释例》较为完备。但王氏所涉及的东西太广,所总结的有“正例”、“变例”,条目繁多,初学者不易掌握。我们拟简介一些对理解《说文》内容有帮助的体例。 一、《说文》的字体(书体) 《说文》全书分为字头和说解两部分。 《说文》的字头是以小篆为主,除小篆以外,还包括古文和籀文,即《说文·叙》所谓“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另外,在说解中,间或列有“或体”、“奇字”、“俗书”等。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小篆 据许慎所说,小篆乃是“秦初兼天下”,丞相李斯对于战国时期不同的文字形体加以统一,这是“省改”《史籀》大篆的一种形体,这就是《说文》据以说解的大多数形体。 2、古文、籀文 《说文》所说的古文和籀文,究竟是什么,历代有争论。 我们根据《说文》所列的古文与籀文加以分析,可以断定它们是战国时期的文字,取材于《史籀篇》者、谓之籀文;取材于壁中书者,谓之古文。 关于籀文,许慎以为是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亦即秦书八体中的“大篆”。但王国维在《史籀篇疏证》中认为“籀文”不是书体之名,而只是取材于《史籀》一书,故谓之籀文。并认为:《史籀篇》,“考其字体,乃战国文字,秦人作之以教学童。”该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3、或体、俗体、奇字 《说文》凡9353文,又说解之中间列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