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肝血流阻断 血流动力学

肝血流阻断 血流动力学

肝血流阻断血流动力学

肝血流阻断是一种典型的血流动力学病症,可影响全身健康。当血液凝固,纤维膜收缩或瘤增大时,血液就会在肝脏的血管中形成堵塞,称为肝血流阻断。此时,肝脏会受到严重的流量缺失,从而影响其功能。

肝血流阻断的症状表现为腹部不适、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疲乏、下腹部抽筋和胃痉挛等。如果没有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导致肝损伤、贫血、皮肤瘙痒,甚至发生致命性痉挛。

肝血流阻断的诊断方法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B超,肝功能和肝脏穿刺活组织胰腺癌核磁共振(MRI)等。

肝血流阻断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术前放疗,手术治疗,微波射频治疗,化学热治疗,以及术后康复护理等。为了有效减轻症状和预防并发症,定期体检与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肝血流阻断是一种严重的病症,不仅会影响肝脏功能,还会影响全身健康。及时有效治疗是很有必要的,以避免严重的后果。因此,如果出现上述症状,一定要及早就医,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血管动力学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血管动力学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血管动力学是研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物理学原理和数学模型的学科。它主要研究血管的组织学和生理学特征对于流体运动的影响,血管内血流动力学和组织间血流动力学的差异,以及血管中的化学反应等。血管动力学的研究不仅对于认识血管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有很大的作用,还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 一、血管动力学的基础理论 1.血管的生理和病理特征 血管动力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血管的生理和病理特征对于血流的影响。例如,血管的直径对于流体运动的阻力影响很大,直径越小,阻力越大。另外,血管内的血流速度也会受到血管内壁的阻力和血细胞与血管内壁的摩擦力的影响。 2.血管内血流动力学和组织间血流动力学的差异 血管内血流动力学和组织间血流动力学的差异也是血管动力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血管内血流动力学主要考虑的是流体在管

道中的流动,而组织间血流动力学则考虑的是血液在组织中的分 布和运动。两者的差异会对血液的输送和代谢产生重要的影响。 3.化学反应对于血管动力学的影响 化学反应也对血管动力学有重要的影响。例如,血管内部可以 产生一些活性分子,如一氧化氮等。这些分子可以改变血管的直 径和阻力,并且调节血管内的血流量。 二、血管动力学在临床应用的范围 血管动力学的研究对于临床医学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下面列 举一些具体的例子。 1. 血管造影和扫描 血管动力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医生对血管进行造影和扫描。利用 放射学技术和血管动力学的模型,可以在血管内部产生某些物质,以便观察血管内部的情况。这种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血 管疾病,如冠心病等。

2. 血流量的测量 血管动力学的研究还可以帮助医生测量血流量,从而了解身体 的血液循环状况。例如,在肝脏移植手术中,血管动力学的技术 可以帮助医生测量供体的肝脏血流量,以确保移植后肝脏细胞的 健康运转。 3. 人工心脏的研究 血管动力学的研究还可以应用于人工心脏的研究。在人工心脏中,血液的流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工心脏的性能和生命。血管 动力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工程师和医生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人工心脏,以满足患者的需要。 4. 造血干细胞的移植 血管动力学的研究还可以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的移植。在干细胞 移植过程中,血管动力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干细胞在人体 内的输送和归巢的机理,从而提高干细胞移植的疗效。

介入性门脉断流术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介入性门脉断流术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门脉断流术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减少肝脏血流量,从而减轻肝脏负荷, 改善门静脉高压等肝脏疾病症状。本文将探讨门脉断流术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门静脉的血流动力学主要指门脉血流的速度、流量和压力等参数,这些参数与肝脏健 康密切相关。肝硬化等疾病可以导致门静脉系统发生病理性改变,例如门静脉高压、血流 淤积等,从而出现各种肝功能不全症状。门脉断流术是通过手术或介入性手段,在肝门处 植入一种阻止或减少门静脉血流的器械,从而达到减轻肝脏负荷的目的。 具体来说,门脉断流术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单纯的阻断门静脉血流,使血液通 过侧支循环引流至下肢静脉系统;二是通过减少门脉血流而使肝脏获得更少的血流,从而 减轻肝脏的负担。这两种方式在门脉硬化、门静脉肝硬化等肝疾患的治疗中都有广泛应用。 一、减轻肝脏负担 门脉断流术能够减轻肝脏的血流量,从而减轻肝脏负荷,使肝脏恢复一定的功能。肝 脏功能的恢复能够降低肝衰竭的风险,减少肝移植的需要。 二、影响侧支循环 门脉断流术阻断门静脉血流后,侧支循环将成为肝脏的主要血源。这个过程受到多个 因素的影响,例如患者的肝功能状况、侧支循环的状态等。门脉断流术后的侧支循环能够 对肝脏的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侧支循环的调节是门脉断流术术后治疗的关键。 三、改善门静脉高压 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等肝疾患的一种常见病理学表现。门脉断流术能够减轻门静脉高 压并改善其造成的各种不良反应,例如腹水、胃肠道出血等。尤其是门脉分流术,能够使 门静脉高压下的脾静脉血流减少,从而降低脾脏的体积,改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疾病的 症状。 门脉断流术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是复杂的,需要针对患者个体化开展治疗。通 过合理选择和应用门脉断流术,能够达到减轻肝脏负荷、改善门静脉高压等作用,为肝疾 患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帮助。

肝脏的神经支配及肝的血流调节

肝脏的神经支配及肝的血流调节 1、肝的神经来自腹腔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分支及右膈神经。腹腔神经丛的分支围绕在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周围形成神经丛,其分支随上述血管经肝门入肝;入肝的神经多为无髓神经的纤维,但有时也夹杂有少数的有髓神经纤维,神经纤维与小叶间血管、小叶间胆管并行,并有分支分布于汇管区的血管和胆管,它们的分支围绕静脉分支吻合成神经丛。神经纤维最后人肝小叶,穿行于disse间隙内,其末端止于肝细胞和窦状隙的内皮。 一般认为肝胆道系统接受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双重神经支配,肝血管则仅由交感神经司理其收缩,以调节血流量。 肝的传入(感觉)神经是右膈神经,其纤维一部分分布于肝纤维膜内(glisson膜),一部分绕过肝前缘,随肝丛分布于肝内以及胆囊和肝[胆]管系统。因此肝与胆囊病变引起约右肩部放射性疼痛,一般认为是右膈神经传入的。切割、穿刺、烧灼肝并不因此产生疼痛感觉,而肝肿大或牵拉肝(纤维囊)或腹膜所形成的韧带时则可引起肝痛。关于交感神经内传入(感觉)纤维,其作用性质不清楚,可能也不与痛觉传导有关。 肝的血流受神经体液的调节:门静脉和肝动脉对自主神经或神经传出药物的反应不同。刺激交感神经或给予肾上腺素能神经的药物作用,表现为门静脉收缩,提高门静脉的压力,但不影响门静脉的血流量,而刺激副交感或给予胆碱能神经的药物对门静脉的作用很小。大量的胰高血糖素可提高门静脉的血流量,但不影响肝动脉。垂体加压素可使肠系膜动脉和脾动脉收缩,从而间接地使门静脉血流量减少,而对肝动脉几乎没有影啊。肝血供丰富,肝脏的血含量相当于人体总血量的14%。成人肝每分钟血流量1500-2000ml,门静脉是肝的功能血管,占肝血供的3/4。肝动脉是肝的营养血管,占肝血供的1/4,压力较门静脉高30-40倍。结扎动物的门静脉可使肝内脱氢酶、磷酸酶、氧化酶、肝糖原的储存等发生一系列反常的变化,并可见肝小叶内肝细胞变性、坏死。相反结扎动物的肝动脉其结扎支所属的肝组织,上述的变化明显较轻,而且结扎后两周即可代偿。因此门静脉对维持肝

血流动力学入门

11 血流动力学入门 血流动力学的目标 ▪ 评估组织水平氧运输和氧需求间的平衡 ▪ 应用所得信息来最优化氧供来满足组织代谢的需要 ▪ 评价氧运输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目的 ▪ 预防:早期鉴别高危病人从而最优化到组织细胞的氧运输 ▪ 诊断:血流动力学参数 用于诊断 ▪ 管理:血流动力学参数用于指导治疗 - 评估左心功能 (间接) - 评估肺部的状况 - 评估右心功能 - 评估氧运输/氧需求平衡 - 评估测定的容积状况 (前负荷) - 衍生参数的应用 动脉氧运输 (DO 2) = 心排量 (CO) x 动脉氧含量 (CaO 2) 心排量 = 每搏量 (SV) x 心率 CaO 2 = Hgb x SaO 2 x PaO 2

心排量 ▪定义:心室每分钟的射血容量。 ▪公式: Stroke Volume (SV) x Heart Rate (HR) ▪正常心排量:4 – 8 升/分 ▪心排指数: -定义: CO ÷ BSA -正常值: 2.8 – 4.2 L/min/m2 ▪心率的影响 -心动过缓 -心动过速 ▪每搏量 -定义:心室每次搏动射出的血液容量 -决定因素 ◊前负荷 ◊后负荷 ◊收缩力 围绕肺动脉(PAC)导管应用的争论 ▪1996 –“Connors” 研究: “右心导管和高死亡率相关。” ▪医师应用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知识 -1990: Iberti 研究 -其它 ▪十二月– 1996 SCCM 肺动脉导管应用研究会议 -印刷于1997 年7月– New Horizons -论点 ◊支持在危重病人中应用肺动脉导管的临床证据 ◊相关医师的知识 ◊缺乏标准的教育–最少必需的知识 ◊进一步的研究 / 需要应用结果研究▪现在: -PACEP = 肺动脉导管教育项目

Flotrac/Vigileo 系统在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

Flotrac/Vigileo 系统在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血 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 高成顺;熊君宇 【摘要】目的:将Flotrac/Vigileo系统应用于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患者监测心 输出量(CO),观察不同输液量对第一肝门阻断开放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方 法选择36例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2例,各组形成气腹的压力相同(12 mmHg)。在第一肝门阻断开放前, 各组均输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500 mL(羟乙基淀粉)做为基础量。Ⅰ组为正常输液组(基础量);Ⅱ组输液增 加羟乙基淀粉500 mL;Ⅲ组输液增加羟乙基淀粉1000 mL。 Philips MP60监护仪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 (SpO2),通过Flotrac传感器监测桡动脉有创动脉血压(MAP), Vigileo监 护仪连接Flotrac传感器连续监测CO、心指数( CI)、每搏量( SV)及每搏量 变异率( SVV)的变化。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10 min( T0)、气管插管后5 min( T1)、建立气腹后5 min( T2)、第一肝门阻断即刻( T3)、第一肝门 开放即刻( T4)、第一肝门开放后5 min( T5)、第一肝门开放后20 min ( T6)、气管插管拔出后5 min( T7)各时间点的MAP、HR及CO等指标, 观察并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3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第一肝门阻断 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T1~T7时间点中,T3、T4、T5、 T6时间点3组患者的MAP、CVP、HR、CO、SVV等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 性意义(P<0.05)。 T5时CI、SVV变化较为突出,Ⅰ~Ⅱ组间及Ⅱ~Ⅲ组间 均存在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Flotrac/Vigileo系统应用于 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可持续有效地监测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时准确地指导

肝血流图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肝血流图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一、肝血流图的原理 肝血流图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技术,通过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或超声 多普勒等技术,可以测量肝脏内血液流动的速度和方向,从而提供有关肝脏血流情况的信息。肝血流图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磁共振成像原理:磁共振成像利用磁共振现象,通过对被检物体产 生的磁共振信号进行采集和分析,从而生成图像。在肝血流图中,通过对肝脏进行扫描,可以获取到血流的速度和方向信息。 2.超声多普勒原理:超声多普勒是一种利用超声波来测量血液流动速 度和方向的技术。它基于多普勒效应,通过测量被测物体与超声波的相对运动,从而得出血流的速度和方向。 3.组织的显像原理:肝血流图在磁共振成像或超声多普勒的基础上, 通过对肝脏组织的显像,可以将血流的速度和方向与肝脏组织的解剖结构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提供更为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二、肝血流图的临床应用 肝血流图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肝 血流图在临床上的几个常见应用: 1.肝脏疾病的诊断:肝血流图可以用来评估肝脏疾病的程度和范围。 例如,在肝硬化患者中,肝血流图可以显示增大的外周门静脉、腹腔静脉侧支等血流改变,帮助医生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2.肿瘤的评估:肝血流图可以用来评估肝脏肿瘤的血供情况。肝癌等 肿瘤通常有丰富的血液供应,肝血流图可以显示肿瘤血流的速度和方向,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大小和位置。 3.肝移植术的评估:肝血流图对于肝移植术前后的评估非常有价值。 在肝移植手术前,肝血流图可以帮助医生评估供者肝脏的血流情况,选择合适的供者。在手术后,肝血流图可以评估移植肝的血流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4.肝血流的监测:肝血流图可以用于评估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包 括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这对于评估肝脏功能的变化和疾病的进展情况非常重要。

中晚期肝癌患者肝门阻断血流动力学和动脉血气变化

中晚期肝癌患者肝门阻断血流动力学和动脉血气变化 赵德芳 【摘要】目的考察中晚期肝癌患者行入肝血流阻断术的血流动力学和动脉血气变化.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12年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确诊的中晚期肝病患者36例,均行择期肝叶切除术.比较肝门阻断前,阻断1、5、10、20 min和最终解除阻断后30 min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肝门阻断前、阻断20 min和最终解除阻断后30 min后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结果与阻断前比,心脏指数、中心静脉压随着阻断时间延长变化不显著(P>0.05);心率随着阻断时间延长而增高(P<0.05),平均动脉血压和心排血量降低(P<0.05),解除阻断30 min所有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至阻断前(P>0.05).与阻断前比,阻断20 min,pH、动脉血氧分压、动脉CO2分压和碱剩余降低(P<0.05),解除阻断30 min所有气血指标恢复至阻断前水平(P>0.05).结论中晚期肝癌患者采用肝门阻断的方法行肝切除术安全,可靠.【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14(020)021 【总页数】2页(P3978-3979) 【关键词】中晚期肝癌;肝门阻断;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气 【作者】赵德芳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呼和浩特010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7.3

在肝癌患者的治疗中,最常见的方法是肝叶切除手术。由于肝脏组织及解剖结构特点,肝叶切除术中有极易损伤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引起大量出血的危险。临床采用入肝血流阻断法可有效减少肝出血,但肝门阻断后对血流动力和血气有影响[1-2]。 本研究主要分析中晚期肝癌患者行入肝血流阻断术的血流动力学和动脉血气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收集2009年5月至2012年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并确诊的中晚期肝病患者36例,均行择期肝叶切除术。其中原发性肝癌30例、肝海 绵状血管瘤 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35~57(46.5±8.0)岁,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制订的术前病情评估标准Ⅱ~Ⅲ级,肝功能分级均为A级,肺功能正常。排除标准:伴有系统性心、肺和肾疾病的患者;不能耐受全肝血流阻断者;资料不齐患者;不配合治疗者。 1.2 手术方法全身麻醉,取肋缘下切口,全方位拉钩充分暴露手术视野,触摸探 查肝脏质地、硬化程度等,分离门静脉、肝动脉和胆管左右支,阻断左中肝静脉和右肝静脉,按第一肝门-肝下、肝上下腔静脉顺序依次阻断肝血供,阻断入肝血流 时遇到迷走动脉,给予同时阻断,行规则性和非规则性肝段或肝叶切除,由浅入深血管和胆管行钳夹结扎,直至完整切除肿瘤,肝断面对拢缝合或用生物胶封闭。术后足量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肺感染,利尿保肝,适当营养支持。 1.3 观察指标术中记录所有患者一般情况,肝门阻断前,阻断1、5、10、20 min 和最终解除阻断后30 min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率(heart rate,HR)、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平均动脉血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心 排血量(cardiac outpout,CO)、左心做功指数(left ventricular work index,LCWI);肝门阻断前、阻断20 min和最终解除阻断后30 min后抽取动脉血,行

肝切除术Pringle

肝切除术中的Pringle手法阻断 大出血通常是肝切除术中的主要问题,在外科手术中,试图通过多种外科技术防止可能发生的汹猛出血。在控制肝血流的所有方法中,由于Pringle手法在技术上易于施行,所以最常为外科医生运用。对Pringle手法可能引起肝功能恶化的担心,阻止其在临床普遍运用近60 年。 这篇综述概括了不同的肝血流控制方法的分类,并与Pringle手法进行比较。讨论在Pringle 手法阻断下肝功能及其形态学的变化,在手术创伤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在急性期对全身的影响及肝细胞内应答的影响,以及由Pringle手法阻断导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尽管在肝切除术技术方面的改进已导致了较低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但大出血通常是肝切除术中的主要问题。因此,减少离断肝实质期间的血液丢失仍是肝外科医生的主要目标。至20世纪初,Pringle第一次在肝外伤的术中行肝蒂阻断(Pringle手法阻断)来防止大出血,但对Pringle手法阻断可能引起肝功能恶化的担心阻止其普遍的临床应用近60年。1966年,Heaney扩展了Pringle手法进行全肝血流阻断,即同时阻断下腔静脉的肝上、肝下部分和肝蒂。1988年,Huguet指出肝脏能够很好的耐受全部肝血管阻断达1 小时。这两种方法的成功消除了肝脏对热缺血高度敏感的担心。此后,在肝切除术中为减少出血量,形成了几种控制肝血流的方法。 尽管Tanignchi 提出了成功的施行肝切除并不一定需要阻断肝血流,但是,大多数临床经验已表明控制肝血流有助于提供一个相对无血的手术环境,使肝实质离断容易、出血量减少、手术时间缩短。在Pringle手法阻断下,64%-98%的患者可避免术中输血,而输血对术后的肝功能、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生存期均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是一个显著的优点。回顾性的研究发现,与肝切除术中未行Pringle手法阻断的肝实质离断比较,Pringle手法阻断具有较大的优势。 在控制肝血流的所有方法中,由于Pringle手法简单易行,所以最常为外科医生运用。这篇综述试图概括不同肝血流阻断方法的分类以及与Pringle手法的比较。讨论在Pringle手法阻断下肝功能及其形态学变化、手术创伤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在急性期对全身的影响、肝细胞内应答的影响以及Pringle手法阻断引起的热缺血损伤。 肝血流控制方法的分类 大致说来,根据血流中断的程度,将控制肝血流的方法主要分成四类,①完全肝血流阻断;②完全肝血流阻断结合上腹主动脉阻断;③肝门肝蒂阻断(Pringle手法阻断);④选择性的阻断包含肿瘤区肝脏的入肝血流,通过夹住肝动脉和门静脉的段分支,高位的肝内肝蒂的控制,或通过球囊导管门静脉阻断。在完全肝血流阻断中,阻断肝血流是连续的或是间断的,伴有或不伴有静脉-静脉分流。 通过夹住胃十二指肠韧带达到Pringle手法阻断,尽管Pringle手法阻断是肝切除术中控制肝血流的最简便的方法,但其不能避免从肝静脉和它们分支的出血。不过,Pringle手法结合下腔静脉肝上和肝下部阻断可达到完全的肝血流阻断,几乎可以完全控制来自肝断面的出血以及避免万一巨大肿瘤肝切除过程中发生肝静脉或下腔静脉撕破出血和空气栓塞。然而,全肝血流

MR灌注成像对正常家猪肝脏血流动力学测量的初步探讨

MR灌注成像对正常家猪肝脏血流动力学测量的初步探讨余深平;张艳玲;肖亦明;江利;杨建勇 【期刊名称】《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年(卷),期】2006(015)006 【摘要】目的探讨MR灌注成像对健康家猪定量测定肝脏血流量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在3.0 T MR机上,分别对9头健康实验猪行多层MR灌注增强扫描,在主动脉、门静脉及肝脏设置感兴趣区,测量信号强度,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并运用肝脏灌注分析软件计算肝脏各血流参数.结果肝脏灌注曲线的基线平稳,各脏器绘制的TIC形态具有一定规律.计算得肝动脉灌注量(HAP)为(35.42±0.04)ml·min-1·100 ml-1,门静脉灌注量(PVP)为(121.54±0.37)ml·min-1·100 ml-1,总肝灌注量(THBP)为(156.96±0.37)ml·min-1·100 ml-1,门静脉灌注指数(PVI)为(77.43±11.53)%,平均通过时间(MTT)为(10.30±3.59)s,对比剂分布容积(DV)为(36.41±9.02)%.结论MR灌注成像可以对健康家猪肝脏进行准确的血流动力学测量. 【总页数】4页(P267-270) 【作者】余深平;张艳玲;肖亦明;江利;杨建勇 【作者单位】51008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51008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51008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51008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51008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二次灌注对全定量脑磁共振灌注成像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初步研究 [J], 谢欢;张玉龙 2.运用CT灌注成像评价前列腺素E1对肝脏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J], 王海林;李家平;陈伟;初建平;杨建勇 3.CT 全肝灌注成像对肝硬化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评估价值 [J], 张俊;宋爱敏 4.前列腺素E1对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与CT灌注成像评价 [J], 李家平;杨建勇 5.正常肝脏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初步研究 [J], 郝金钢;袁曙光;郭立;卢永刚;段丽芬;闫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腹腔镜肝切除 阻断肝门的方法

腹腔镜肝切除阻断肝门的方法腹腔镜肝切除是一种通过腹壁小切口和腹腔镜器械进行的肝切除手术。在进行腹腔镜肝切除时,阻断肝门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肝门的阻断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手术安全性。下面将详细介绍腹腔镜肝切除中的肝门阻断方法。 一、肝门的解剖与血供 肝门是指肝脏的门脉、肝动脉和胆管进出肝脏的区域。肝门是肝脏的血液供给和胆道引流的通道。门脉和肝动脉是肝脏的两个主要血管,门脉带有70-75%的血液供应,肝动脉带有25-30%的血液供应。在腹腔镜肝切除中,常采取的肝门阻断方法是阻断门脉供血。 二、肝门阻断的目的 肝门阻断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手术安全性。通过肝门阻断,可以降低术中肝脏的背压,减少术中出血的风险。肝门阻断还可以使切缘更加清晰,便于手术操作。此外,肝门阻断还可以帮助保护胆管和肝动脉,减少这些结构的损伤。

1.门静脉阻断法 门静脉阻断是一种经典的肝门阻断方法。门静脉阻断主要通过阻断门静脉的血流来实现。具体操作包括将门静脉临时夹闭或者结扎。常用的门静脉阻断器材包括临时性夹管器、血管夹钳等。 门静脉阻断的优点是手术操作简便,容易掌握。缺点是阻断门静脉后,胆管和肝动脉仍然有供血,可能导致手术区域的暂时充血,增加手术出血的风险。 2.三重阻断法 三重阻断法是在门静脉阻断的基础上再加上对肝动脉和胆管的阻断。三重阻断法可以提供更加完整的肝门阻断效果,减少手术出血的风险。具体操作包括阻断门静脉、肝动脉和胆管的血流。 三重阻断的优点是具有更好的止血效果,可以进一步提高手术安全性。缺点是操作相对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进行操作。此外,三重阻断容易导致术中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需要注意术后的肝功能恢复。

LCVP减少肝切除术中出血的应用

LCVP减少肝切除术中出血的应用 肝癌作为全世界及我国最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高,且生存率低。对于患者来讲,肝切除是原发和继发性肝癌的唯一可能治愈手段。虽然近年来外科手术技术、手术设备及麻醉技术都有了很大进步,但术中出血仍然是肝切除术中的主要并发症,其可导致围术期20%的患者死亡。因此,肝切除术中如何减少术中出血尤为重要。 2016年,有学者对67篇文献行meta分析后,总结出肝切除术中控制出血的方法主要有四类:心肺干预的方法不同,肝实质切除的方法不同,肝实质创面的处理方法不同,血管阻断的方式不同。其中,心肺干预的方式主要包括: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低中心静脉压(LCVP)、低潮气量及ANH联合中心静脉压。在2017年发表的《肝脏解剖和肝切除手术命名及肝切除术中控制出血方法和选择原则》中,肝切除术中控制出血的方法有:常温下肝血流阻断技术、预先处理病侧肝血管支技术、LCVP技术、肝脏悬吊技术。由上可见,LCVP 在减少肝切除术中出血的有效性已得到一致认可。 LCVP是指采用药物或其他技术,使肝实质离断过程时中心静脉压低于5cmH2O,从而减少肝窦渗血及肝静脉出血。 虽然大量文献证明LCVP可降低肝切除术中出血,但其对患者的临床转归有益处吗?降低CVP的最佳方式是什么?2015年,有学者对于此问题作出了回答。该学者搜索出503篇文献,经过筛选,最终得到8篇文献行meta分析。其主要指标为:并发症发生率;次要指标为:预计失血量、术中需要输血量及ICU停留时间。其最终结论为:LCVP可有效降低肝切除术中出血及术中输血,但不能改善其临床转归;降低CVP的最佳方式待定。对LCVP不能改善患者临床转归此结论的解释为: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及住院时间影响因素众多,单一处理因素可能并不足以导致以上指标出现统计学差异。

最新:肝移植手术液体管理

最新:肝移植手术液体管理 器官移植是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治疗措施,国内的移植器官主要为心、肺、肝和肾,其中肾移植和肝移植手术量最多,肝移植数量占所有器官移植的30%~35%。虽然肝移植手术已较为成熟,但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波动大,适宜的液体管理有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是围术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肝移植患者的围术期管理较为复杂:1.肝脏拥有合成、解毒、排泄、转化等功能,终末期肝病(ESLD)可出现黄疸、门静脉高压、凝血功能紊乱、内环境紊乱、低白蛋白血症等多种症状,可引起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等多种器官功能异常;2.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不同,需依据不同时期的特点进行适宜的循环管理,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肝移植围术期优化血流动力学管理对于围术期管理至关重要。 一、液体管理措施 液体治疗通过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稳定血流动力学,保证组织器官灌注。补液量的“干湿之争”由来已久,限制性补液在肝移植这种出血量较多的手术中易出现低血容量、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组织灌注不足、肾损伤等风险,但过度补液易引起心衰和肺部并发症增多,现有研究表明补液过多是患者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1]。临床上应用的“生理需要量+术前液体丧失量+

液体再分布量+麻醉后血管扩张”仅能粗略计算补液量,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可能更适用于肝移植这种复杂的手术,麻醉医师依据血容量监测指标和手术进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在适宜的时间给予适宜的液体治疗,降低血容量不足或过多并发症的发生率,优化患者围术期管理。 1.液体管理监测指标 临床上常用的基础监测指标包括: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BP)、尿量、皮肤温度、颈静脉充盈度、动脉血气(pH、PaO2、PaCO2、BE值、HCO3-、乳酸、电解质水平、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毛细血管充盈时间(CRT)等。 ESLD患者病情复杂,肝移植手术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大,可使用Swan-Ganz导管、Vigileo监测、多普勒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方法获得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指标: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每搏量变异率(SVV)、脉压变异率(PPV)、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AWP)、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等。现有的监测方法无法直接监测血容量,这些间接监测指标各有优缺点,应综合分析各项监测指标,调整液体治疗。 2.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和液体管理

肝切除术围手术期过度炎症反应调控的多学科专家共识(全文)

肝切除术围手术期过度炎症反应调控的多学科专家共识(全文)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CSLC,Chinese Society of Liver Cancer)肝切除术是治疗肝脏良恶性肿瘤、肝胆管结石病、肝寄生虫病和肝外伤等疾病的首选方法,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3.4%~40.0%和1.6%~7.5%。有研究结果表明:过度炎症反应与多种外科并发症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肝切除术后的过度炎症反应是指肝切除术后出现的肝脏局部和全身多器官的严重炎症应激性损害,是一种可能诱发肝、肺和肾等多器官功能不全,甚至器官衰竭的炎症状态。 通过系统优化肝脏疾病外科治疗的全过程,减轻肝切除手术造成的全身、局部和心理创伤效应,从而有效控制过度炎症反应及其不良后果,实现病灶清除、肝脏保护和损伤控制3个核心外科要素的精确平衡,是现代精准肝脏外科的核心理念。 为了有效控制过度炎症反应导致的肝切除术后并发症,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多次组织国内肝胆外科、麻醉科和重症医学专业的专家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制订了《肝切除术围手术期过度炎症反应调控的多学科专家共识(2014版)》,以下简称共识。 本共识具备以下3个特点:

(1)仅针对肝切除术后过度炎症反应病理生理过程的调控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 (2)涉及术前评估、手术技术和麻醉管理、术后监护复苏等诸多专业问题,综合了多学科专家意见。 (3)因本领域循证医学研究非常缺乏,目前仅能提供经广泛征询的专家意见,进一步的证据等级和推荐等级,将在今后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完善。 1.肝切除术后过度炎症反应与器官功能损害 肝切除术的多种损伤因素如手术创伤、输血、麻醉、疼痛、感染和焦虑等可引起促炎因子过度释放,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导致机体处于促炎状态,引起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围手术期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造成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导致凝血机制失调及局部组织低灌注,加剧微循环障碍,从而引起大循环及微循环低灌注相关的术后并发症,并进一步加重全身炎症反应。这一病理过程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最终可能发生器官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1)肝衰竭:肝切除术后剩余肝组织量的不足可导致肝功能不全,而过度炎症反应可进一步加重肝损伤。一旦发生术后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将>90%。 (2)ARDS:肝切除创伤引起的炎症因子大量释放和全身播散可导致肺水肿和低氧血症,如合并休克、感染等诱发因素,ARDS的发生率会大大增加。

肝部分切除术麻醉诱导期HSS40对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肝部分切除术麻醉诱导期HSS40对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作者:陈艳青袁林徐又先 来源:《右江医学》2013年第04期 【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HSS40)对肝部分切除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肝部分切除术患者45例,随机分成研究组(22例)和对照组(23例)。研究组术前输注HSS40预扩容,剂量为4 ml/kg,于30 min内输注完毕。对照组术前输注乳酸林格氏液(RL,R),剂量和输注速度同研究组。监测两组患者不同时间各项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中输液量及输血量较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麻醉诱导;肝部分切除术;HSS40;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4-0490-05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广西区卫生厅医疗卫生科研课题基金项目(Z2012575)。 作者简介:陈艳青(1969-),女,广西柳州市人,副主任医师,医学学士,研究方向:麻醉及疼痛治疗。 通信作者:袁林,男,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Email:yuanl135@https://www.docsj.com/doc/7419317773.html,. 【Key words】 anesthesia induction; partial hepatectomy;HSS40;hemodynamics;hemorheology 麻醉诱导期病人要在短暂的时间内经历从生理状态到麻醉状态的变化,血液动力学的剧烈波动是临床麻醉中常见而又非常棘手的问题[1]。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hypertonic Sodium Chloride hydroxyethyl starch 40 injection, HSS40,复方高渗液)[2]是一种高渗胶晶体的混合液,麻醉诱导前输入适量HSS40可以减轻麻醉诱导药物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全麻肝部分切除术患者术中血容量不足、血液浓缩、血黏稠度增加,使红细胞和血小板容易发生凝集,加之为减少术中出血而进行入肝血流阻断等均易导致肝血流灌注不足,引起肝细胞严重受损,往往导致肝功能延迟恢复,甚至术后的肝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的生命。我们观察术前预注射小剂量HSS40对肝部分切除术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小剂量HSS40用于临床麻醉诱导期用药的可行性提供依据。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我院45例择期行肝部分切除术患者,ASAⅠ~Ⅱ级。其中原发性肝细胞癌3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5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3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

肝下下腔静脉阻断在肝切除术中控制出血的临床应用

肝下下腔静脉阻断在肝切除术中控制出血的临床应用 隋承军;杨甲梅 【摘要】如何有效地控制肝切除术中出血一直是肝胆外科领域研究的热点。肝脏 有流入道和流出道两套血管系统,对肝脏的血流控制包括对流入道和流出道血流的控制。控制流入道出血有许多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而如何有效地控制流出道出血一直是个难题。学者们创立了许多方法,包括全肝血流阻断、选择性全肝血流阻断等,但是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只在特定的患者中被采用。有学者发现通过降低中心静脉压可减少肝切除术中肝静脉系统的出血,但是对其有效性仍存在争议。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在第一肝门阻断的同时,阻断肝下下腔静脉即可有效减少肝切除时来自肝静脉系统的出血。此方法相对于其他控制肝脏流出道出血的方法都简单易行,在肝切除术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文对肝下下腔静脉阻断在肝切除术中应用的现状进行讨论,对其减少肝切除术中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总结和评价。%Bleeding control is quite important during liver surgery.Bleeding during hepatectomy is mainly derived from inflow and outflow tract of liver.Many methods are available for occluding in-flow blood while bleeding control of outflow tract remains problematic.Total hepatic vascular exclu-sion (THVE)and selective hepatic vascular exclusion (SHVE)may reduce bleeding from hepatic veins,but their applications are limited because of high complication rates and handling difficulties.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is believed to reduce bleeding from a backflow of hepatic veins during transection by some surgeons,but its effectiveness remains controversial.In resent years,several au-thors reported that blood loss during hepatectomy could be reduced by clamping infra-hepatic

(整理)肝移植液体治疗

肝移植术后的液体治疗 王鑫、卢实春 北京佑安医院肝移植中心 肝移植术已成为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病人术后1年生 存率达90%,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但肝移植手术创伤大、出血 量多,对全身血流动力学影响大,同时由于终末期肝病患者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为了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既要保证重要器官及组织灌注,又要避免组织及器官水肿,术后避免过量输注液体和尽早实现适量的负平衡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就肝移植术后液体治疗的进展并结合本中心600余例肝移植的治疗经验做一述评。 围手术期容量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根据终末期肝病患者术前容量 状态及手术过程的出入量情况,应以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液体治疗。近20年来,围术期液体管理在研究水平、理论体系建设以及临床实施等方面均有了很大的进展,这为肝移植等大创伤手术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体系性保证。 一、肝移植患者手术前的容量状态 1、原发性肝癌此类患者肝功能多正常,各器官功能没有受到损害,住院治疗时间较短、较少合并有胸水、腹水、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对于容量的自身调节机制较完善,可以自我调节。这种患者对于容量的要求多可按一般大型肝切除手术处理。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胆外科及肝移植中心 通讯作者:卢实春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课题受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学科带头人基金资助(基 金编号2011-2-18)

2、终末期肝病、急性、亚急性及慢加急性肝衰竭: 终末期肝病患者通常表现为高血流动力学状态: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动脉血压下降,以及由此引起的各内脏器官、骨骼肌系统缺氧。神经体液系统中的血管紧张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内皮素等持续性激活,干扰循环系统的稳定,降低了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反应性。患者病情越重,血流动力学改变越明显,且伴有心血管反射的异常。腹水与胸水是终末期肝病常见的并发症,基本的治疗措施包括限钠和利尿,而这二者无疑会对血容量产生影响。除了高血流动力学状态之外,终末期肝病患者的体液经过再分布,伴有胸腹水的患者,细胞外液第三间隙液量增加,但细胞内液量明显减少。血管外容量及第三间隙液增加,但有效循环血量实际不足、肾小球灌注压下降、对肾功能造成影响,发生肝肾综合症。大量腹水患者还有可能发生腹腔间隙综合征(ACS), ACS常常伴有肺动脉压增高、低氧血症、心输出量减少、低血压、酸中毒。 3、急性、亚急性及慢加急性肝衰竭:常继发不同程度的自发性腹膜炎、肺部感染、伴有明显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液体和血浆蛋白质渗出至组织间隙,导致组织及组织间隙水肿、血管内有效循环血容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组织缺氧,其病理生理特点相当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 4、术前内科液体治疗也会出现因为长期利尿、大量放腹水、白蛋白等胶体液补充不足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肾血流灌注不足引起的肾前性肾功能不全;或因动脉血压下降、心血管反射的异常、血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