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常见虾病

常见虾病

常见虾病
常见虾病

一、虾病

(一)病毒性虾病:南美白对虾以病毒病为主,造成的损失也最大,当以预防为主。

1.白斑综合症:白斑病毒感染。病虾胃空,头胸甲和腹甲易剥离,甲壳剥离后对着光线看

可见白斑(与细菌性白斑不同),体表粘附污物。

本病也可能是细菌(弧菌)或其它原因(如营养缺乏造成应激)引起。症状上略有区别:

细菌性白斑的头胸甲剥离后,对着光线看,甲壳完好;病毒性白斑的甲壳剥离后,对着光

线可见白点。虽然二者可能同时发生,但病灶很少重叠。

2.红体病(桃拉病毒病):体表淡红色,尾扇变红色,游泳足浅红(有的不红);胃空,

甲壳变软,大多在蜕壳时死亡。慢性期则虾贶表面出现多重损坏性黑斑,能正常摄食。3.黄头病:黄头病毒感染。不规则地游动于水面,头胸甲呈黄色或发白,膨大,鳃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为淡红色。此病多发幼虾及50~70天龄虾。

4.杆状病毒病:感染对虾杆状病毒。生长缓慢、厌食、不脱壳,鳃部附着污物,肝胰腺变白。

5.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感染。病虾上浮或悬挂水的表面,游动缓慢、厌食,虾体翻转、腹部朝上,体表甲壳出现白色或褐色斑块,肌肉

不透明,多在蜕壳或蜕壳后死亡。慢性期病虾额剑变形弯曲,体表及鳃上粘附污物。

(二)细菌性虾病

1.红腿病:副溶血弧菌、鳗弧菌感染。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呈红色,头胸甲及鳃区呈黄色,多在池边慢游或打转,厌食。

2.烂鳃病:弧菌或柱状曲桡杆菌感染。鳃丝呈灰白,肿胀变碎,然后从尖端基部溃烂,坏死部分发生皱缩或脱落,呼吸困难而亡。

3.烂眼病:非01群霍乱弧菌感染。行动迟缓,常潜伏不动,眼球首先肿胀、由黑变褐,

随后溃烂脱落,仅留眼柄。

4.荧光病:弧菌感染。发病初期病虾的鳃、头胸部、腹部的腹肌在黑暗处发荧光,断触须,摄食少或停止,池边缓游,反应迟钝。

5.肠炎病:感染嗜水气单胞菌或摄食某些藻类中毒引起。消化道明显变粗,呈红色,肠胃空,有液体或黄色脓状物。

6.褐斑病(甲壳附肢溃疡病):弧菌或单胞菌感染。体表和甲壳上有黑褐色溃疡斑,溃疡边缘呈白色,中央凹陷,严重时可侵蚀至甲壳下的组织。

7.丝状细菌病:丝状细菌侵入引起。病虾体表或鳃表面伸出许多丝状体。

8.肌肉白浊病:由高水温、低溶氧或弧菌侵入引起。病虾腹部有白色斑点,或整个腹部皆

为白色,行动反常,在水面活动或跳出水面。

(三)真菌性虾病

1.黑斑病:由真菌及细菌感染引起。由真菌引起的鳃为深黑色,传染性强,大量死亡;细菌引起的鳃为黄色或鲜褐色,以后慢慢变黑。

2.水霉病(白毛病):多因受伤感染水霉菌。体表着生白毛,成棉绒状。

3.霉菌病:多发淡水虾的虾苗阶段。初期尾部及附肢基部着生不透明的白色小点,逐步扩大到全身。发病高,死亡严重。

(四)寄生虫病

常见寄生虫,除虾疣虫、切头虫分属甲壳动物和扁形动物外,其他都是单细胞的原生动物。

1.虾疣虫:甲壳动物,雌雄异体,雌虫略呈扁椭圆形,雄虫比雌虫小数倍,附着雌虫腹部。虾、蟹都易感染,寄生鳃腔中,使鳃部隆起如疣状,揭开鳃盖可见虫体。

2.切头虫:扁形动物,寄生虾的腹部沟缝和体节的缝穴处,有时寄生鳃部。在低倍下可见

虫体的5个触角、精巢和吸盘,运动时可伸缩,拉长时如线形或月牙形,遇附着物吸附变短。此虫主要寄生淡水青虾、螯虾,遇盐水即脱落。

3.微孢子虫(白浊病):孢子呈球形、卵圆形或茄形,寄生血液、肌肉组织、内脏中,使病虾呈乳白色、不透明,俗称牛奶虾、棉花虾。

4.波豆虫:鞭毛虫类,虫体近三角形或近球形,寄生幼虾全身。

5.虾簇虫:常见原虫,种类多,,主要有线簇虫和头叶簇虫,一般危害不大。常寄生消化道中,肠道可变白色,在高倍显微镜下可见虫体,线簇虫由2—8个连成并子体;头叶簇虫呈不规则叶状突起。

6.拟阿脑虫:纤毛虫类,虫体呈葵花籽形,前端尖,后端钝圆,多寄生越冬亲虾的血淋巴

液中,使血淋巴呈乳白状混浊。

7.吸管虫和莲蓬虫:均为纤毛虫类。吸管虫前宽后窄,前缘中部凹下,左右两角各伸出一

束透明的吸管;莲蓬虫呈莲蓬状或球状,前端有20—50根放射状触手,柄很长,柄基固着。

总之,固着类纤毛虫(聚缩虫、累枝虫、单缩虫、钟形虫等)大量寄生时,虾的鳃、体表、附肢等呈黑色,体表被灰黑色绒毛状物。

(五)丝状藻类(浒苔、刚毛藻、水云等)附着病:体表附着丝状藻,严重者在全身体表

(包括眼球)都长满藻类。

蓝藻中毒:微囊藻繁殖过量,水体透明度降至20厘米以下,藻类死亡产生毒素。

(六)营养性疾病

1.蜕壳障碍症

2.痉挛病:缺乏钙、磷、镁和B族维生素,水体透明度过高引起。病虾躯干弯曲,背部弓起,僵硬,无力弹跳。

3.软壳病:投饵量和换水不足,缺乏磷、钙,蜕壳异常。甲壳薄而软,体色灰暗,活动力差。

二、螯虾

1.螯虾瘟疫:腹部两侧壳较薄的部位、附肢关节处的肌肉组织产生白色的斑点,有的个体表皮和肌肉变为棕色,肉眼可发现病灶周围有棕色的菌丝延伸至水中。菌丝体产生游动孢子,感染其它个体。

2.霉菌病:伤口周围和受感染的卵上有大量的菌丝生长,部分病灶部位有黑色斑点。3.红点病:一系列真菌感染引起,入侵虾体表和鳃,可见火烧样的斑点,直径1厘米左右,中间呈棕黑色,具鲜红的边缘,造成螯虾大量死亡。

4.腐壳病:由分解几丁质的细菌感染,使甲壳变黑,被逐渐侵蚀,有时病灶深入组织内部。

5.假单胞菌病:受感染个体反应迟钝,附肢不停抖动,造成大量死亡。

6.诺卡氏菌病:虾尾部肌肉结节黑化,为革兰氏阳性菌。

7.原生动物病:以阿米巴样或孢子样阶段的形态感染螯虾,外壳呈现橙色斑点,显微镜检查可在肌肉和消化管内发现大量的厚壁孢子。

8.吸虫病:主要由复殖吸虫等感染,一般不会造成死亡,可使生长停滞,造成的伤口引发细菌感染。无明显外观症状,通过切片可发现大量虫体节片。防治办法主要是消灭螺、蚌。

9.涡虫病:涡虫寄生在淡水甲壳动物附肢的关节、头胸甲与尾部的连接处、鳃部和口器等部位,肉眼可发现5毫米左右的水蛭样的虫子。一般不影响生长,但其它病原体更易感染,也影响商品价值。

10.白尾病:感染微孢子虫,尾部肌肉逐步变为瓷白色,尾部僵硬,造成大量死亡。操作

过程受伤和亲虾投放时引起。投放时可用盐水消毒。

11.杆状病毒病:无明显外观症状,仅使生长迟缓,肝脏内可发现大量病毒颗粒。

罗氏沼虾

1.幼体暴发性疾病:感染细菌。趋光性减弱,腹部弯曲,体色发白,后变红沉于池底。在幼体表面或附肢上粘附许多聚缩虫及污物。

2.烂尾病:相互残食受伤,感染细菌。尾扇有水泡,边缘溃烂,残缺不全,甚至整个尾扇被噬掉,还出现断须、断足。多发生于越冬亲虾池。

3.丝状细菌病:毛霉亮发菌和发硫菌附着虾体附肢、附肢刚毛、鳃丝,使呼吸受阻。常与聚缩虫同时发生。

三、海水对虾疾病

(一).病毒病

1.白斑病毒病:虾停食、胃空,甲壳内表面出现白斑,后期腹部变白,有的体色微红,甲壳易剥离。180C以下为隐性感染,水温20~260C为急性暴发期,流行于我国沿海和东南亚

各国。

2.肝胰腺细小病毒病:甲壳表面有大量黑色斑点,有的甲壳变软,腹部肌肉变白。严重时肝胰腺变白、萎缩、坏死。主要危害中国对虾(感染率70~80%)、墨吉对虾、斑节对虾、

万氏对虾等。我国和东南亚、墨西哥湾、澳洲都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二).细菌性虾病

1.红腿病(红肢、败血病):弧菌感染。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变红,头胸甲鳃区多呈黄色。多在7~10月发病。

2.幼体菌血病:感染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体色不透明,趋光性差。急性感染群体,在静水中沉于水底,死亡快;病程慢的群体,其体表和附肢上可黏附许多单细胞藻类、固

着类纤毛虫或有机碎屑等污物。

3.烂眼病:病原为非01群霍乱弧菌。眼球肿胀,逐渐由黑变褐,随即溃烂,严重者整个

眼球烂掉,仅剩眼柄。细菌侵入淋巴后,变菌血症而亡。

此病多见于河口低盐区或未进行清淤消毒的虾池,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易感染,7~10月发病,8月最多。

4.甲壳溃疡病(褐斑病):感染弧菌、假单胞菌和黄杆菌。甲壳发生溃疡,形成褐色的凹陷,凹陷的周围较浅,中部较深。越冬亲虾病后除体表的褐斑外,附肢和额剑也烂掉,断

面也呈褐色。

镰刀菌病的病灶主要在头胸甲鳃区,且在显微镜下可见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本病的位置分散。中国对虾的越冬中后期最流行,危害较大。

5.黑鳃和烂鳃病:感染弧菌和假单胞菌。头胸甲鳃区呈黑色,揭开头胸甲肉眼可见鳃丝呈灰色或黑色,质地脆、肿胀,从尖端向基部坏死,有的发生皱缩和脱落。7~9月高温期多

发病。

(三).真菌性病

1.丝状细菌病:病原为毛霉亮发菌、硫丝菌、屈桡杆菌(细菌)。严重侵害的虾,头胸甲

鳃部变为黑褐色,在显微镜下可见菌丝。

2.镰刀菌病:镰刀菌寄生在头胸甲鳃区、附肢、体壁和眼球等处,被寄生的组织因黑色素沉淀而呈黑色,鳃组织坏死,故称“黑鳃病”。中国对虾越冬亲虾的头胸甲鳃区感菌后,甲壳坏死、变黑、碎裂、脱落。在显微镜下可见菌丝和分生孢子,与细菌引起的褐斑病、黑

鳃病相区别。

3.幼体真菌病:病原为链壶菌、离壶菌,在显微镜下可见菌丝细长、弯曲、分枝、不分隔。寄生在虾卵和幼体,引起大批死亡,已死的虾卵和幼体很快长满菌丝。

(四).寄生虫病

1.微孢子虫病:不同种类的病原感染,症状各异。墨吉对虾、中国对虾肌肉上寄生的微孢子虫,使肌肉变白浑浊、不透明、失去弹性,称为“乳白虾”或“棉花虾”;墨吉对虾卵巢感染后,背甲呈橘红色。在高倍镜下可见到孢子或孢子母细胞,与病毒、弧菌和肌肉坏死

病引起的肌肉变白相区别。

在广东、广西是一种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虾病,虽然是慢性病,但整个养殖周期感染率达90%,累计死亡率达50%以上。

2.拟阿脑虫病:病虾无特殊症状,仅在额剑、第二触角及鳞片的前缘、尾扇的后缘和其它附肢有不同程度的创伤,有的有褐斑。晚期,血淋巴中充满大量虫体,呈白浊色,鳃和其

它组织可受到严重伤害。在显微镜下可见虫体呈葵花籽形,前端略尖、后端钝圆。发病和

死亡高峰在1月,从12月到次年3月亲虾产卵前都可发病。

(五).楔形藻病:一种附生的硅藻—楔形藻附着于虾卵和幼体的体表,肉眼可见金黄色绒毛,失去透明性。

(六).非生物性疾病

1.幼体畸形病(棘毛萎缩病):在虾卵孵化过程中,水温过高过低,或在短时间内水温变化大于50C以上;或因重金属中毒、溶氧不足,使幼体变为畸形。用烧杯从育苗池幼体游

动异常或不活泼,或下沉水底;附肢变形,刚毛、尾棘弯曲,有的萎缩或残缺不全。

2.白黑斑病:对虾腹部每一节两侧甲壳的侧叶上对称地出现一个白色斑块,斑块近椭圆形,但不规则,有的白斑变为黑斑或白黑斑共存;有的虾头胸甲两侧、第二触角鳞片、额角、

尾扇等也会出现白斑。

本病可能是环境或饲料引起的虾体自身的生理性反应。主要危害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斑

节对虾,日本对虾也曾感染。

3.肌肉坏死病:对虾腹部第4~6节肌肉变成白浊色,不透明,严重者坏死区扩大到整个腹部。病因可能是水温、盐度等环境异常,溶氧长时间不足,或水质污染等。

微孢子虫和弧菌也可引起肌肉变白和不透明,应注意区别。

4.痉挛病:开始肌肉痉挛并向腹部弯曲,严重时尾部紧贴在头胸部的腹面,身体僵硬,失去游泳力,侧卧池边水底,有的伴随腹部肌肉变白,不透明,这类病虾会死亡,轻者可治愈。7~9月发病,可能是环境异常或高温季节投喂腐败食物

四、南美白对虾

1.病毒病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又称侏儒畸形综合症)

病原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为平均直径22微米的含单股DNA的细小病毒。症状 典型的慢性病。初期,幼虾触须红色,摄食量少,生长缓慢,大小不整齐。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和短沟对虾等易感染。

2)单核膜多角病毒病

病原 为具包含体的杆状病毒,不同地理品系的该病毒体的特性和大小不同。厄瓜多尔南美白对虾的该种病毒大小为79纳米×337纳米。

症状 摄食量锐减,生长缓慢,肝胰脏和中肠腺中有四角形或多角形的包含体(见于粪便中)。

流行 为急性高死亡率疾病。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幼体和幼虾,尤其是糠虾期。

(3)呼肠类病毒病

症状 呼肠类病毒病常伴有其他病(如霉菌和细菌等)。病虾行动迟缓,抗应激性差,附肢尖端破损发黑,鳃发黑,有镰刀霉斑,体色灰白。

流行 REO-Ⅲ见于日本对虾、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REO-Ⅳ仅见于中国对虾。

4)淋巴器官液泡化病毒病

病原 为披膜病毒科包膜的RNA病毒—淋巴器官液化病毒(LOVV)。该病毒体直径52纳米~54纳米;核壳约30纳米,含4个多肽,分子量分别为70、60、38、37。

症状 无明显外部症状。电镜观察发现,淋巴细胞质中有大量病毒颗粒,使细胞内呈液泡化。

流行 美州和夏威夷等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地方,都有这种病。

(5)弹状病毒病

病原 为对虾弹状病毒。它呈弹型,含ssRNA,45纳米×160纳米, 形态类似某些鱼类的弹状病毒,可在鱼类细胞株上复制。

症状 淋巴器官肥大,为正常对虾的8倍~10倍。

流行 只从蓝对虾和南美白对虾体内分离到该病毒,但斑节对虾也有类似病症。

(6)桃拉综合症(又叫红尾病)

病原 为桃拉综合症病毒(TSV)。它为直径30纳米~32纳米的二十面体,壳体有3个主

多肽(分子量分别为49、36.8和23)和2个次多肽(51.5和52.5)。

症状 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恢复期)。亚急性或急性期:病虾体呈淡粉红色,尾扇和腹肢发红。亚急性期:对虾多在蜕皮时死亡(这可能是蜕皮时大个体对虾死亡多的原因

之一。壳薄坏死,肠空而无食,蜕皮时易患此病。慢性期:壳发黑,具多个斑点。

流行 为幼虾期的疾病。主要出现在放养14~40天(0.05克/尾~5.0克/尾)之间,但也感

染大个体虾。

2.细菌性疾病

(1)弧菌病

病原 弧菌属,革蓝氏阴性,氧化酶阳性,具运动性,呈杆状。育苗期间主要为哈氏弧菌,创伤弧菌、副溶血弧菌和解藻元酸弧菌等。幼虾和食用虾养殖期间主要为副溶血弧菌、解

藻抗酸弧菌、哈氏弧菌和创伤弧菌。

症状 病虾的症状类似缺氧,常游动水表面和池边,海鸟常到水面捕虾,池中有发光的虾。副溶血弧菌和解藻元酸弧菌引起病虾附肢变红(又称红腿病)。弧菌还引起鳃丝肿胀、变脆,然后从尖端向基部溃烂。溃烂鳃丝和尚未溃烂的组织交界处形成一条黑褐色分界线(又称

烂鳃病或黑鳃病,但不同于铁离子沉积引起的黑鳃病)。有的病虾体变白,尤其是头胸部、腹部发荧光,又称弧光病。

流行 所有养殖虾都患弧菌病。

(2)坏死性肝胰脏炎

病原 这种杆菌个体小、革蓝氏阴性、感染肝胰脏上皮细胞,具两种不同的形态:一为杆状立克次氏体型,大小为0.3微米×9微米,无鞭毛;二为螺旋型,大小为0.2微米×2.6

微米~2.9微米,基轴有8根鞭毛,螺旋顶端有1根~2根鞭毛。

症状 厌食,肠空,生长慢,壳软,肌肉松弛,鳃黑,腹肢和尾肢黑色,肝胰脏灰白色,

软而水肿,中央充满水。

流行 仅见美洲对虾、南美白对虾、蓝对虾、加州对虾、褐对虾、白对虾。长期高温(29℃~31℃)和高盐(20~40)时发病严重。

(3)分枝杆菌病(对虾结核病)

病原 为瘰疬分枝杆菌、偶发分枝杆菌。

症状 肌肉、卵巢、心、鳃等具黑色区域,甲壳上具突出不规则的黑点

3.真菌病

病原 主要为卵菌纲链壶菌目链壶菌科的链壶菌属和离壶菌科离壶菌属。前者的菌丝长而分枝,不分隔,有许多弯曲。菌丝吸收虾体营养,很快长满虾体,待吸收殆尽时,宿主体

表的菌丝形成游动的孢子囊原基,生出排放管寄生宿主体外。排放管顶端形成顶囊,内形

成游动孢子,排放到水中。游动孢子具有两条鞭毛,在水中游动片刻后,即附着在对虾卵或幼体上,失去鞭毛,生出被膜,成为休眠孢子。休眠孢子经过短时间休眠后,再萌发成新的菌丝。离壶菌的排放管顶端开孔处直接放于水中,不形成顶囊。有时,和海壶菌属也引起对虾幼体的真菌病。

症状 主要寄生在卵、幼体和早期仔虾上。受感染者游动不活泼,之后下沉于水底,不动,停止发育,24小时后突然大批死亡。死亡者身上长满菌丝(毛状),并感染弧菌等细菌。

流行 感染各种对虾,在育苗期尤甚。

4.寄生虫和共生体

(1)微孢子虫病(棉花虾)

病原 主要为3属4种:八孢虫属、微粒虫属和匹里虫属。寄生在南美白对虾中的为孢子虫。桃红对虾八孢虫母孢子直径8.5微米~13.6微米,内含8个孢子,鲜孢子梨形,

(4.7~6.8)微米×(3~4.2)微米,极管粗细一致。寄生于肌纤维间、心脏、生殖腺和神经组织。对虾八孢虫母孢子直径7微米~12微米,小孢子(2.5~4.7)微米×(2.0~3.5)微米,

大孢子(5.5~8.2)微米×(3.5~4.2)微米。极管近端粗,远端细。寄生于血管的平滑肌、

前肠、生殖腺、心脏。奈失微粒虫鲜孢子2.5微米×1.5微米,寄生于横纹肌。对虾匹里虫

母孢子内含16至几百个孢子虫。主要寄生于横纹肌中。单孢子虫主要寄生在肝胰脏中。

症状 有3种微孢子虫感染横纹肌,使肌肉变白、混浊,不透明,失去弹性(又称棉花虾)。对虾八孢子虫使卵囊肿胀,变白。单孢子虫使肝胰脏肿胀,发白。

流行 流行广,各种对虾均可感染。

(2)固着类纤毛虫病

病原 为缘毛目固着亚目中的纤毛虫,如钟形虫、聚缩虫、累枝虫等。虫体后端有柄,柄

的基部附着在对虾体上。

症状 固着类纤毛虫以细菌和有机碎屑为食,以对虾体表和鳃作为生活基地(属共柄动物)。待大量附生时,对虾体上具一层灰黑色绒毛状物,游动缓慢,摄食能力低,早晨常浮于水面,不易蜕皮,严重时大批死亡。这些毛状物中,除了纤毛虫外,还有藻类、有机污物等。

流行 世界性流行。传播途径有二:沉淀物多的旧蓄水池中有大量纤毛虫,用水时,进入虾池;卤虫等活饵料中有大量纤毛虫,投饵时带入虾池。应采取消毒措施,把住以上两关。

常见虾病

一、虾病 (一)病毒性虾病:南美白对虾以病毒病为主,造成的损失也最大,当以预防为主。 1.白斑综合症:白斑病毒感染。病虾胃空,头胸甲和腹甲易剥离,甲壳剥离后对着光线看可见白斑(与细菌性白斑不同),体表粘附污物。 本病也可能是细菌(弧菌)或其它原因(如营养缺乏造成应激)引起。症状上略有区别:细菌性白斑的头胸甲剥离后,对着光线看,甲壳完好;病毒性白斑的甲壳剥离后,对着光线可见白点。虽然二者可能同时发生,但病灶很少重叠。 2.红体病(桃拉病毒病):体表淡红色,尾扇变红色,游泳足浅红(有的不红);胃空,甲壳变软,大多在蜕壳时死亡。慢性期则虾贶表面出现多重损坏性黑斑,能正常摄食。3.黄头病:黄头病毒感染。不规则地游动于水面,头胸甲呈黄色或发白,膨大,鳃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为淡红色。此病多发幼虾及50~70天龄虾。 4.杆状病毒病:感染对虾杆状病毒。生长缓慢、厌食、不脱壳,鳃部附着污物,肝胰腺变白。 5.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感染。病虾上浮或悬挂水的表面,游动缓慢、厌食,虾体翻转、腹部朝上,体表甲壳出现白色或褐色斑块,肌肉不透明,多在蜕壳或蜕壳后死亡。慢性期病虾额剑变形弯曲,体表及鳃上粘附污物。 (二)细菌性虾病 1.红腿病:副溶血弧菌、鳗弧菌感染。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呈红色,头胸甲及鳃区呈黄色,多在池边慢游或打转,厌食。 2.烂鳃病:弧菌或柱状曲桡杆菌感染。鳃丝呈灰白,肿胀变碎,然后从尖端基部溃烂,坏死部分发生皱缩或脱落,呼吸困难而亡。 3.烂眼病:非01群霍乱弧菌感染。行动迟缓,常潜伏不动,眼球首先肿胀、由黑变褐,随后溃烂脱落,仅留眼柄。 4.荧光病:弧菌感染。发病初期病虾的鳃、头胸部、腹部的腹肌在黑暗处发荧光,断触须,摄食少或停止,池边缓游,反应迟钝。 5.肠炎病:感染嗜水气单胞菌或摄食某些藻类中毒引起。消化道明显变粗,呈红色,肠胃空,有液体或黄色脓状物。 6.褐斑病(甲壳附肢溃疡病):弧菌或单胞菌感染。体表和甲壳上有黑褐色溃疡斑,溃疡边缘呈白色,中央凹陷,严重时可侵蚀至甲壳下的组织。 7.丝状细菌病:丝状细菌侵入引起。病虾体表或鳃表面伸出许多丝状体。 8.肌肉白浊病:由高水温、低溶氧或弧菌侵入引起。病虾腹部有白色斑点,或整个腹部皆

虾苗疾病的防治措施.doc

虾苗疾病的防治措施 概述:虾苗培育是对虾全人工养殖过程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而且近些年来,随着海域污染的日益加重,对虾育苗技术难度也在相应的逐步加大,在育苗生产过程中如育苗的水质处理不好,虾卵的消毒方法不得当,甚至是沉淀池消毒的不彻底等等,都会给整个育苗工作带来一定的后患。笔者依据十几年来在对虾育苗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对目前对虾育苗生产过程中应采取的和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做好产卵前及产卵期间亲虾疾病的预防工作健壮的亲虾是育苗的基本保障之一,只有优质的亲虾方能得到优质的虾卵,如想到优质的亲虾,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选择个体较大、体质健壮无病的亲虾; 2.要让亲虾在整个暂养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其中包括暂养密度、光照、水温及水质的理化因子。若发现亲虾有病,可用2-3ppm的土霉素或1ppm氯霉素交替使用,连续三天基本痊愈。 3.对虾卵消毒也是保证苗齐、苗壮的一个前提,虾卵消毒的过程是用网箱将虾卵收集起来→洗卵→用0.5-0.8ppm的孔雀石绿浸泡或200ppm一300ppm福尔马林→用过滤海水冲洗。这样即可以消除病源,又可以切断其传播的途径。 二、做好育苗期间的水质管理 水是对虾幼体生存的环境,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对虾的幼体健康和变态发育,除对虾育苗开始时应进行水的处理外,在育苗期间更应做好水质的管理工作。

水质污染的化学变化包括:总氮量的升高、溶解氧的下降、pH 值的变化。总氮量中的非离子态氨毒性很大并随PH值升高而毒性加强,应随时测定水质中总氮量值,溶解氧含量不低于4g/L,pH值不宜超出7.6-8.6这一范围。 保护和改善水质的方法是换水、排污、充气。 三、育苗中的疾病防治 对虾育苗中的疾病种类很多,虾苗死亡率很高,因此,做好育苗期间的疾病防治,从根本上切断传播疾病的病源。这也是保证出好苗出壮苗的关键。 1.在育苗池内接种并繁殖单细胞藻类(如扁藻、小新月硅藻)。这样既可以作为对虾的幼体饵料,又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在平衡的微生态环境条件下通过生物的拮抗作用,抑制了有致病作用的微生物繁殖。笔者在兴城海滨育苗的八年中,始终坚持此种作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2.光合细菌,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各种虾苗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维生素,既可做苗的饵料,又可除去水中的有机物,降低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净化水质。因此在对虾育苗中可广泛的培养、使用。 3.在对虾育苗过程中,发生的病害中最为严重的应属孤菌病,十几年来通过对这种病的观察,本人的观点如下: ①虾苗患孤茵病的特征:患孤茵病的虾苗多发生在蚤状或糠虾幼体。虾苗患病后体色变白、不透明,而且身体弯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菌体蠕动,孤菌的感染开始多在消化道,轻时尚能摄食,

观赏虾白肉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观赏虾白肉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饲养观赏虾也是会面临着观赏虾生病的问题的,而观赏虾的白肉病是观赏虾的一种常见疾病,如果不及时处理的话,也是会导致观赏虾死亡的。一般,观赏虾白肉病主要分为非传染性和传染性两种病因引起的,如果你的观赏虾出现了白肉病的症状,可以参考以下的文章,做出准确的措施帮助观赏虾早日恢复健康。 观赏虾 一、患病症状 1、背上有一道裂痕,像是要脱壳的样子,但是身子没有变红; 2、行动迟缓,总是在窝里侧躺着; 3、有时弓着身子像是要脱壳的样子; 4、没食欲,厌食; 5、怕光; 6、眼睛不透亮,发污的样子; 二、白肉病发病原因 特别采集白肉病的典型病虾苗进行细菌分离、除菌组织悬液制备及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从罗氏沼虾白肉病病虾的肌肉、肝胰腺中分离到的细菌浸泡感染正常罗氏沼虾苗不能复制疾病。病虾除菌组织过滤液浸泡感染正常虾苗,7天后可发病,并出现典型的白肉病症状,氯仿处理不能破坏病毒的感染力,表明罗氏沼虾白肉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白肉病是近几年来罗氏沼虾养殖过程中广泛流行的疾病,其

特点是发病快、死亡率高、危害严重。本研究通过罗氏沼虾典型病虾的收集、病原体的分离和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该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肌肉白浊病通常发生在高温季节,水温32℃以上,密度大,水质差的池塘。发病池塘早晚看到少量肌肉白浊病虾靠边,在增氧机底部附近或池塘中心区域捞到死虾。该病病因是高温期间水体溶氧低,过渡繁殖的藻类又耗氧过大,pH值高,亚硝酸盐毒性增大,对虾长期处于慢性中毒和低氧状态下,自然淘汰部分体质差或要脱壳的个体。唯有改良养殖环境才能解决问题,正确的控制方法:①降低放养密度或紧急分池。②增加增氧强度。③加大换水量,尽快改良水质、底质、降低亚硝酸盐浓度,调控Hp值为正常值。④用EM原露、维C拌料投喂,减少日投饵量。 观赏虾 三、肌肉变白坏死病 此病是由于盐度过高,密度过大,温度过高,溶氧过低等不良的环境因子的刺激而引起。温度突变是主要原因,温度过高或过低;弧菌感染或孢子虫寄生于肌肉。 症状:腹部最后一、二节的肌肉坏死,逐渐变为不透明的白色(乳白色),失去透明性,起初只是尾部肌肉变白,而后虾体前部的肌肉也变白。个别病虾则全身变白,镜检变白处肌肉已坏死,肌纤维紊乱,横纹不清。池塘水面很难见病虾,池底有死虾,早期发病摄食正常,死亡之后,变白浊的肌肉先变红。虾在死亡之前,肌肉松软,头胸部与腹部分离。患此病的沼虾,甲壳变软,生长慢,死亡率高。在盐度35‰的水中,肌肉变白后的仔虾,1d

对虾生物学特性及常见病害

南美白对虾生物学特性及养殖实用技术 南美白对虾是当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类之一。南美白对虾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海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伟权教授率先由美国引进此虾,并在一九九二年突破了育苗关,从小试到中试直至在全国各地推广养殖。目前我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浙江、山东、河北等省或自治区已逐步推广养殖,天津市汉沽区杨家泊镇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世界闻名,有“中国鱼虾之乡”的美称,其中隶属南美白对虾的技术最为成熟。 南美白对虾肉质鲜美,加工出肉率可高达67%,适温范围广,可在18-32℃生长,适盐范围也广,可在盐度1-40‰条件下生长,是一种优良的淡化养殖品种。南美白对虾生长快,抗病能力强,现已逐渐成为我国南方的主要养殖虾种。我国厦门、北海、南宁和广州等地均有虾苗、虾无节幼体或亲虾供货 南美白对虾原产于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主要分布秘鲁北部至墨西哥湾沿岸,以厄瓜多尔沿岸分布最为集中。南美白对虾具有个体大、生长快、营养需求低、抗病力强等优点,对水环境因子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对饲料蛋白含量要求低、出肉率高达65%以上、离水存活时间长等优点,是集约化高产养殖的优良品种,

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南美白对虾壳薄体肥,肉质鲜美,含肉率高,营养丰富。 南美白对虾人工养殖生长速度快,60天即可达上市规格;适盐范围广(0-40‰),可以采取纯淡水、半咸水、海水多种养殖模式,从自然海区到淡水池塘均可生长,从而打破了地域限制,且具耐高温,抗病力强;食性杂,对饲料蛋白要求低,35%即可达生长所需。是“海虾淡养”的优质品种,使其养殖地域范围扩大。养殖南美白对虾,放养虾苗规格要在2厘米以上,经淡化到零度的种苗,池塘以3-5亩为宜,水深1.5米左右,放苗时间在5月底、6月初,水温在20℃以上,一般养殖条件下,亩放虾苗2万尾,并搭养500-100尾花、白鲢,以投喂颗粒饲料为主,定期使用光合细菌和水质调节剂,调控水质,预防虾病。 亘据养殖条件的不同,在养殖模式上可采用主养、混养、套养等不同的养殖模式,目的是在不同养殖环境条件下即不浪费水体资源又能取得更高产量和效益。 混养: 混养模式为三种①南美白对虾与河蟹混养,不但充分利用水体饵料资源(水草、残饵等),还具有防虾病的作用,河蟹可将体弱多病的虾或死虾吃掉,减少病原的传播。②南美白对虾与刀额新对虾、罗氏沼虾混养,以增加虾的养殖品种和产量效益。③南美白对虾与花白鲢混养,在养殖期间,淡水池塘藻类易繁殖过盛,造成“转水”,利用花白鲢以浮游生物为食的习性,控制水中藻类数量,以调节改善水质。 套养:

南美白对虾病害总结

虾苗生病应该是病原、机体和环境三者互相作用的结果。例如如果环境较好,机体的抵抗力也较强,那么即使有病原危害,很有可能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如果机体处于不是很健康的状态,例如有机械损伤,那么病原就会趁虚而入,导致疾病的发生。 疾病有生物性疾病和非生物性疾病之分 生物性疾病主要包括细菌病、原生动物性疾病、真菌病、病毒病、其它疾病。 非生物性疾病则包括营养不良、水体环境异常等引起的疾病。 第一类、病毒类 一、对虾杆状病毒病 1、病原:对虾杆状病毒,是一种A型杆状病毒,据囊膜,核酸是双链DNA,病毒粒子棒状,大小约为74nm*270nm,病毒在肝胰腺以及前中上皮细胞内增殖,包涵体是四面体或三锥的金字塔形。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的摄食和生长率降低,体表和鳃上有外部共栖生物和污物附着,病理组织切片,在肝胰脏和中肠上皮细胞中可观察到角锥形的包涵体。包涵体从锥底至锥顶的高度为0.5~20um,一般垂直高度为8~10um,该病引起显著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受感染的对虾肝胰脏的小管和前中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核肥大,核内有一至几个角锥形包涵体。核仁被挤到一边,并退化或消失,染色质分布于核的边缘,成环状排列。被感染的上皮细胞受损伤或坏死,引起这些器官的功能性障碍,并往往引起继发性的细菌感染。 3、流行情况:对虾杆状病毒主要发生在美国的桃红对虾、褐对虾、白对虾、万氏对虾和墨吉对虾等的成虾、幼体和仔虾。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也偶尔发生。在对虾孵化场中,该病是万氏对虾幼体的严重疾病。 4、诊断方法:取患病对虾的肝胰脏和中肠切片,在相差显微镜或者明视野显微镜下看到角锥形包涵体,基本就可诊断。 5、防治方法:没有治疗方法,预防措施是对新近亲虾和幼体要严格检疫,已感染对虾要销毁并对池严格消毒。 二、桃拉综合病毒病 1、病原:对虾桃拉病是由Taura综合症病毒引起的,TSV为一个无囊膜的二十面体的粒子,直径31~32nm,为单股DNA,属小DNA病毒科。病毒主要感染南美虾的上皮细胞,引起对虾的大量死亡。 2、症状及病理变化:TSV病主要是发生在虾的蜕皮期,病虾不吃食或减少吃食,在水面缓慢游动,捞离水后死亡。在特急期到急性期,幼虾身体虚弱,外壳柔软,空胃,在附足上会有红色的色素沉着,尤其是尾足、尾节、腹肢,有时整个虾体体表都变成红色。在虾蜕皮前后表现的比较典型。患了严重的急性TSV病的虾,死于蜕皮期,个别幸存者进入慢性期,并出现恢复迹象。在这个时期的虾将会出现多样的、分布不定的无规则的斑点、坏死灶,体表的损伤部位开始变黑,虾体要经历发炎、再生和康复的过程。据试验证明,恢复期对TSV 有一定的抵抗力。 3、流行情况 南美虾幼体对TSV高度易感,累计死亡率超过95%,感染后,仍存活的个体终生带毒。传播途径主要是水平传播。大部分虾池在进水换水后出现感染。 4、诊断方法:桃拉病毒病有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急性期、慢性期和过渡期,各个阶段的症状不同,处于急性期濒死对虾有大量的红色色素出现,使感染虾全身呈暗淡的红色,而尾扇和游泳足呈明显的红色。用10倍放大镜观察细小腹肢,可以看到病灶处的上皮坏死。

大虾子病了

大虾子病了 二虾子瞧 三虾子买药 四虾子熬 五虾子死 六虾子哀 六虾子坐在地上哭起来 七虾子问他为什么哭 六虾子说 五虾子一去不回来 大虾子病了,二虾子瞧,三虾子买药,四虾子熬,五虾子死了,六虾子哀,六虾子坐在地上哭起来,七虾子问他为什么哭?六虾子说,五虾子一去不回来! 一、隐形墓碑 这首童谣是民俗学家司马子鉴从岳家村回城的路上听到的。 那天,他们的车刚经过一个山道,突然发现前面发生了滑坡,从山上冲下的泥土和石头把公路截断了。山路狭窄,掉头回去,也不可能,看来只 有堵在这里,等待清障的工程人员疏通了公路才能回去了。 司马子鉴和杨乐乐在车上闷得心慌,便下了车,走到路边透透风。 这是一条盘曲的山路。路边有几个五六岁的小孩正在玩耍,他们 一边玩,嘴里一边唱着这首童谣。 司马子鉴听到这首童谣,突然来了兴趣。他想起自己正在收集各地的童谣,准备编一本童谣集,便让杨乐乐去车上拿来录音笔,将童谣录了下来。 “这真是一首奇怪的童谣,”听着童谣,司马子鉴的眉头慢慢皱起来,他转身问杨乐乐:“为什么生病的是大虾子,却是五虾子死了呢?这似乎 不太符合逻辑啊。” 见司马子鉴一脸认真,杨乐乐差点笑起来:“我小时候还唱过‘小老鼠上灯台’呢,难道小老鼠真的会叫奶奶?这不过是小孩子们用来练习数数的 童谣罢了。” 司马子鉴摇了摇头,并不同意杨乐乐的看法:“我了解中国的文化。很多童谣看起来平淡无奇,其实也有来历,至少跟当地的民风民俗有一定的 关系。” 司马子鉴从几个小孩那里得知,这里距离一个叫槐树村的村子不远。他决定和杨乐乐去村子里看看,希望找到一些有趣的东西。见有客人要去村 里,几个小孩叫喊着往村里跑去。 车沿着山路,拐了一个弯,便看到一个村子。这个村子有几十户人家,房屋全都散落在附近的山坡上。听说来了个外国人,许多村民都围了过来。 司马子鉴便向他们询问起这首童谣。 很快,他发现,这里很多年轻人小时候都唱过这首童谣。可是年龄大一些的人小时候却没有听说过这首童谣,而且也不知道这首童谣是从哪里传来的,只是觉得,似乎在突然之间,很多孩子都会唱了。从时间上推算,这首童谣在本地只有三十来年历史。在如此封闭的村子里,当时的孩子们是从哪里学来 的呢?

虾蟹疾病防治

虾蟹疾病综合防治问答 1、常见虾(青虾、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养殖有哪些主要疾病? 2、养虾防病最关键应注意什么? 3、淡水虾对水质有什么具体要求? 4、★什么是桃拉病毒病(TSV)?应如何防治? 5、★什么是桃拉病毒病(TSV)?应如何防治? 6、什么是黄头病?应如何防治? 7、什么是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应如何防治? 8、什么是肝胰腺细小病毒样病毒病(HPV)?应如何防治? 9、什么是对虾杆状病毒病(BP)?应如何防治? 10、什么是呼肠弧病毒病(REO)?应如何防治? 11、什么是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MBV)?应如何防治? 12、★什么是中肠腺白浊病(又称中肠腺混浊病)?应如何防治? 13、★什么是弧菌病(亦称红腿病、败血病)?应如何防治? 14、★什么是烂眼病?应如何防治? 15、★什么是烂鳃病?应如何防治? 16、★什么是烂尾病?应如何防治? 17、★什么是肠炎病?应如何防治? 18、什么是发光细菌病?应如何防治? 19、什么是丝状细菌病?应如何防治? 20、★什么是褐斑病?应如何防治? 21、★什么是红体病?应如何防治?

22、★什么是纤毛虫病?应如何防治? 23、什么是柱轮虫病?应如何防治? 24、★什么是虾微孢子虫病?应如何防治? 25、什么是虾簇虫病?应如何防治? 26、什么是虾波豆虫病?应如何防治? 27、★什么是肌肉白浊病?应如何防治? 28、★什么是痉挛病?应如何防治? 29、★什么是黑斑病?应如何防治? 30、什么是浮头?应如何防治? 31、★什么是软壳病(又称钙缺乏症)?应如何防治? 32、★什么是维生素C缺乏症(又称黑死病)?应如何防治? 33、什么是黄曲霉素中毒病?应如何防治? 34、什么是虾气泡病?应如何防治? 35、★什么是生态法养蟹? 36、★蟹池伊乐藻如何养护? 37、伊乐藻生虱子是怎么回事?如何处理? 38、蟹池水质变红是怎么回事?如何处理? 39、★蟹池中的伊乐藻为什么会烂? 40、★河蟹养殖中主要有哪些疾病? 41、★河蟹对水质有什么具体要求? 42、河蟹疾病防治的日常工作有哪些? 43、★河蟹烂鳃病有什么特点?应如何防治? 44、★河蟹弧菌病有什么特点?应如何防治? 45、★河蟹肠炎病有什么特点?应如何防治?

虾病的防治

虾病的防治 (1)烂鳃病。防治可按2mg/l漂白粉配制药液,全池泼洒。另外应清除污物,保持环境卫 生。 (2)红体病。多由投苗、除野、选捕等操作不善引起,主要以预防为主。. (3)虾壳病。治疗可用0.9ppm孔雀石绿和2ppm福尔马林混合液浸洗病虾15~30分钟(4)纤毛虫病。预防可采取经常灌注新水、保持水体清洁卫生等方法。治疗通常用0.2ppm 孔雀石绿浸洗30分钟或0.4ppm硫酸铜浸洗6小时,每一疗程3~5天,也可用25~30ppm 福尔马林浸洗,24小时换水一次,连续2~2 (5)黑鳃病。防治方法:把病虾放进2~3ppm呋喃唑酮中浸洗2~4次,每次5~10分钟,也可用3.3ppm孔雀石绿或10ppm亚甲基蓝全池泼洒,均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6)白斑综合症' 病因:病毒感染引起病症:发病初期摄食减少,游动缓慢,虾壳变软,体色微红,蜕壳困难,有的易剥开虾壳,头胸甲有圆点状白斑,病虾体稍变红。 N防治方法:该病无有效方法治疗,以采取预防为主,常用一些预防病毒的药物泼洒,同时 投喂'病毒灵'、'解毒灵'之类的药物。( (7)肝胰脏细小病毒症 病因:病毒感染引起 病症:甲壳表面有大量蓝色斑点,腹部肌肉变白。 防治方法:同(6) (8)黄鳃病 病因:病毒感染引起 病症:病虾活力低下,水边缓游,摄食减少,鳃丝水肿,外观头胸甲两侧肿大,鳃和肝胰腺 呈淡黄色,体色苍白。 防治方法:同(6) (9)红腿病病因:由弧菌和气单胞菌引起.病症: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变红,头、胸、 甲、鳃区多呈黄色,病虾一般在水边缓游、厌食。 防治方法: 强氯精O.3mg/l;泼洒,一日一次连用2-3天。2)澳氯海因或二溴海因2mg/l;一日一 次连用2天。 其他中成药按说明使用。

厄尔尼诺下南美白对虾疾病防控

厄尔尼诺下南美白对虾疾病防控 本文对2015超强厄尔尼诺(ENSO)下对南美白对虾养殖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并对南美白对虾疾病防控提出合理化的思路和措施。 曾经最具“利润暴力”的养殖品种——南美白对虾却在2015年遭遇滑铁卢,全国各个南美白对虾养殖主产区养殖成功率几乎普遍不足3成,更严重甚全军覆没,可谓到了“冰川时代”。对于养殖的不顺利,有养殖户将之归于苗种退化、饲料品质差、水质难调控、养殖难管理等问题,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气候。本文将对2015超强厄尔尼诺(ENSO)下对南美白对虾养殖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并对南美白对虾疾病防控提出合理化的思路和措施。 一、厄尔尼诺简介及对中国的影响 厄尔尼诺(ENSO)是一种异常的气候现象,主要是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的现象。当出现厄尔尼诺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巴西等地会干旱少雨,而南美沿岸的秘鲁、厄瓜多尔等地可能暴雨成灾。对中国的影响,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且易形成“暖冬”。如1998年湖北洪涝灾害,2015年渤海湾地区的干旱少雨,内陆地区(湖南、湖北)暴雨连绵,长三角地区梅雨季节延长,珠三角地区出现“杜鹃”、“彩虹”等超强台风叠加现象等。 二、厄尔尼诺(ENSO)对南美白对虾养殖造成的危害分析 1、鱼粉产量下降 饲料成本占南美白对虾养殖成本的60%左右,南美白对虾饲料中的蛋白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鱼粉,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南美白对虾饲料的价格。秘鲁作为最大鱼粉生产国,在正常年份,秘鲁西海岸的太平洋沿岸地区都受一股冷洋流(秘鲁洋流)控制,洋流里含有丰富的浮游生物,因而鱼量很大(鱼以浮游生物为食)。然而受厄尔尼诺(ENSO)影响,秘鲁西海岸会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导致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进而鱼粉产量严重降低。而中国作为最大鱼粉进口国,鱼粉主要来源于秘鲁,鱼粉产量下降会导致其价格上涨,势必会引起南美白对虾饲料价格上涨。 2、对虾产量、成功率降低 气候在很大程度影响了白对虾产量和成功率,特别是南美白对虾土塘养殖,受天气影响最大,可控性最低。任凭再超强的养殖技术,碰上极端天气,同样只能听天由命。另外,具有“南美白对虾养殖第一县”之称的南通如东,2015年小棚春造虾养殖的成功率也仅有70%左右,相对于前几年的90%以上的成功率还是下降了不少,而小棚晚造虾养殖成功率更是低到10%左右,外塘养殖亏损者也达到85%以上。但总体来讲,北方地区、华中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成功率高于南方地

对虾常见病害及防治

对虾常见疾病与防治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疾病暴发流行正成为限制对虾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各地对虾发病现象相当普遍,虾病种类越来越多,有些虾病使虾池出现绝产的严重局面。对虾暴发性流行病使1993~1994年对虾绝产面积达50%以上,造成我国养虾业的巨大损失。虽然1996年以来南方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对虾养殖业有所恢复,但国内对虾养殖业仍遭受病害的困扰。 目前,已知对虾病原已达100多种,主要病原是病毒和细菌,而在对虾养殖生产中,往往是病毒和细菌合并感染或继发感染。就病毒而言,已达18种以上,其中危害对虾最严重的是斑节对虾杆状病毒(Penaeus monodon-type baculovirus,简称MBV)、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简称WSSV)、黄头病毒(Yellow head virus,简称YHV)和塔拉综合症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简称TSV)等。 第一节对虾疾病发生的原因 对虾疾病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当外界的因素的有害因素超过了对虾的适应能力时就会导致对虾发病,各种不同的致病因素导致的疾病表现不同的病症,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利于作出合理的预防、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虾病。 一、引起对虾疾病的外界因素 引起疾病的外界因素基本可以概括为生物、理化和人为三大因素。 1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引起对虾疾病最重要因素之一,造成对虾病害的病原生物包括传染性生物: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侵袭性生物:寄生虫等;敌害生物:凶猛性鱼类等。 2 理化因素因素 养殖水域的温度、盐度、溶解氧、酸碱度、氨氮、H2S等理化因子的变动造成环境胁迫或人为造成的污染物质等因素,超越了养殖对虾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导致对虾发病。 3 人为因素 放养密度不当,混养比例不恰当,饲养管理不善,技术操作不细致等人为因素都容易导致对虾发病。此外,在捕捞、运输和饲养管理过程中,往往由于工具不适宜和操作不小心,使饲养对虾本身受到摩擦或碰撞而受伤,受伤处组织机能丧失和体液流失,渗透压紊乱,引起各种生理障碍以致死亡。除了这些直接危害以外,伤口也是各种病原微生物侵入的途径。 投喂饲料的数量或饲料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不能满足养殖对虾维持生活的最低需要时,养殖对虾往往会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身体瘦弱,抗病力降低,严重时就会出现明显的症状甚至死亡。营养成分中容易发生问题的是缺乏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其中最容易缺乏的是维生素和必需氨基酸。腐败变质的饲料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二、内在因素 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产生变化,因此内因是变化的关键,对虾对病原的敏感性的强弱与其自身的遗传性质和免疫力有关系,而生理状态、营养条件、生活环境等也能影响对虾对病原的敏感性。 以上这些病因对养殖的对虾的致病作用,有时是单一种病因的作用,也可以是几种病因混合的作用,并且这些病因往往会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第二节对虾疾病的预防

对虾疾病和防治

对虾疾病与防治 1、对虾患病时有哪些表现? ①摄食减少在正常投喂、饵料充足的条件下,对虾的消化道呈全空或半空状态,或者在不增加投饵量的情况下,水中残饵增多。 ②活动量减弱,反应迟缓将幼体放在烧杯中,可见趋光性差,常随杯中水旋转并沉入水底。幼虾和成虾则表现为游动缓慢,对人为刺激的反应能力降低,如受到刺激后不出现逃避反应,严重者伏在池边不动。 ③行为异常对虾在水面上长时间游动、转圈或上下翻动,有的无目的地游动,有的用头和剑突反复撞击池壁或失去正常的生活习性(如日本对虾的“潜沙”习性消失)。 ④体色的改变病虾多表现为体色较正常的深而灰暗,甲壳表面色素斑点增多,身体的局部可以变红(如红肢)、变黑(如黑鳃、甲壳黑斑和褐斑等)或变白(如甲壳白斑、肌肉坏死部位在外观上呈白色混浊)等。幼体患病时,多身体透明度降低,肝胰急性坏死时由于大量的胡萝卜样物质释放,可出现全身变红的现象。 ⑤养殖群体死亡率增高正常情况下,一个养殖群体的对虾在生长过程中可出现个体减少的现象,这可以作为自然死亡,但如果在短期内出现高于平时的死亡率,则往往是患病的表现,有时在管理不很细致的养殖单位,这种死亡现象是所观察到的最早疾病症状。 2、如何用血凝法野外快速诊断虾病? 步骤 ①从养殖池内选取待检对虾,擦干体表的水分;准备好一块载玻片(可用普通的玻璃片)和一张白纸(在观察血样时,用以衬托玻璃片); ②用刀片(或粗针头,或直接用手指)割破(刺破、撕破)对虾的头胸甲和第一腹节处的背关节膜,使血液流出。 ③以最快的速度将流出的血液,滴到已经准备好的玻璃上。 ④观察并记录血液的颜色,清澈程度以及有无凝血反应。 诊断健康对虾的血液,在以肉眼观察时为清澈透明,呈淡青色。与空气接触后,能迅速凝结成冻胶状(越是健康的对虾凝血的时间越短,一般仅需5~10秒)。如果血液呈浅黄红色,浑浊、与空气接触后凝结的时间变长(超过20秒),或者完全不能凝结,则是不健康的对虾,血凝法既可以直接检查出对虾是否已经患病,又可以直接反映出环境出现的问题,从而可以进一步采取措施,使可能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3、养成期的药物给药方法有哪些? ①全池泼洒法尽量准确的测量出虾池的实际水体积,然后再计算出用药量。用药时应选择在晴天的上午,先投喂完饲料让对虾吃饱以后,再全池泼洒药物。有增氧机的应开机,使药物分布均匀。泼洒药物后,尽量保持对虾安静,不应再人为干扰。虾池溶氧过低或对虾“浮头”时不可用药。 ②口服法将药物按一定比例拌在饵料中,制成药饵后投喂,主要用于发病季节的预防和治疗。具体方法见下: 将一餐的饵料量(应比正常的投饵量减少30%~40%)乘以用药剂量,得出用药总量; 将药物加适量的水溶解搅拌均匀,然后均匀喷洒于饵料上,晒干; 用海藻粉做保护膜,均匀喷洒于药饵上,以防止药饵入水后药物扩散与流失; 一般选择对虾摄食量较大的傍晚投喂药饵,以使之尽快被对虾吃掉。此法的缺点是如果对虾失去摄食能力或摄食量明显减少,则无疗效或疗效不会很高。 4、虾池泼洒药物的最适宜时间是什么时候? 清晨一般气压低、溶氧低,这时用药,会使本来就处于应激状态的对虾承受不了药物刺激,窒息而死。而在傍晚,也不适宜用药,这时尽管溶氧也很充足,但是对虾摄食最旺的时间,这时用药后往往会影响其正

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

南美白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 南美白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EarlyMortality Syndrome(EMS)在泰国被定义为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Syndrome(APHNS),暂时翻译为“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长期位居世界南美白产量最高的亚太地区,持续受到大规模死亡疾病困扰。无论是大型水产公司,还是小型私人养殖户,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纵观过去十几年的对虾养殖病害历史,发光弧菌、白斑、黄头、桃拉等疾病对该区域的养殖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从某些方面上说,这些无可治愈的疾病摧毁了斑节对虾养殖产业,南美白对虾养殖业的兴起应运而生。而在近期,一种新的对虾疾病正在亚太地区蔓延。它就是所谓的“早期死亡综合征(EMS)”,也被定义为“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APHNS)”。该疾病早在2009年,在中国大陆地区被发现,随后越南(2010)和马来西亚(2011)相继报道了此疾病。2012年初,泰国的部分养殖场也发现了此疾病(Flegel, 2012)。Lightner D.V.等对早期死亡综合征的症状、病理和病因进行了精确的描述:这种突如其来的疾病造成斑节对虾(P. monodon)和南美白对虾(Litop. Vannamei)的大规模死亡(死亡率可高达100%)。一般在投苗20至30天后,疾病迅速扩散,死亡率显著上升。该疾病的表型症状包括:昏睡、厌食、生长缓慢、颜色苍白、软壳等等。将病虾解剖后发现,肝胰腺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小、褪色和坏死(Ligntner D.V., 2012)。造成该疾病的传染型病原尚未确定,然而,在病虾的解剖中发现了大量弧菌、少量线虫和微孢子虫(NACA-FAO, 2011)。在组织学检查中发现,该疾病似乎仅仅影响了肝胰腺(Ligntner D.V., 2012)。肝胰腺功能型障碍的病理可以概括为:1)肝胰腺E细胞的有丝分裂活力下降; 2)中央肝胰腺B、F、R细胞功能障碍; 3)肝胰腺小管上皮细胞大量脱落,细胞核增大; 4)大量血细胞聚集,并伴随着继发性细菌感染(如弧菌)。 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于2009年底在中国就已被发现(Panakorn,S., 2012),但当时这种情况往往被养殖户认为是苗种质量问题而并未引起重视。直至2011年,中国大陆地区的疾病问题才愈发突出。调查报告显示,5龄以上的池塘和盐度高于20ppt的近海区的病害情况尤为严重(Panakorn, S., 2012)。2011年上半年,海南、福建、广东和广西部分地区的死亡损失高达80%。 Prachumwat等于2012年初收集了泰国的尖竹汶省和罗勇省的EMS病虾样本,组织病理学分析后得出了与美国亚历山大大学疾病实验室相同的结论,由病变导致的肝胰腺小管上皮细胞退化和渐进功能障碍。已有的研究显示,这种类似的病变很有可能是有毒病因造成的,但对虾死亡的信息表明疾病的传播方式与传染性病原体有关。 马来西亚的南美白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在2010年中期曾有报道,主要疾病发生在彭亨州和柔佛州,当时还没有对该疾病命名。2010年,马来西亚约有7,0000吨的南美白对虾和斑节对虾产量,但FAO的2011年统计结果显示,总产量下降至4,0000吨。2012年5月,官方预计的2012年全年产量将不会超过3,0000吨。马来西亚对虾减产的根源就是早期死亡综合症(EMS),2011年,该疾病的区域危害程度已经超过了白斑综合症。但造成该疾病的病原和病因目前尚未确定,无法对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尽管如此,该疾病惊人的危害程度和蔓延速度不得不让马来西亚制定与邻国对虾进出口贸易的应急计划,尤其针对在亚太地区广泛养殖的南美白对虾。 2010年,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发现了该疾病,直到2011年3月,早期死亡综合症被确立并相继报道时,疾病问题已经泛滥(Mooney, 2012)。越南的田刚,坚江,槟知,朔庄,薄寮和金瓯等省份的总计9,8000公顷养殖面积受到该疾病的影响。2011年6月,斑节对虾

常见虾病

观赏虾常见病搜集 得了虾病基本就是死亡,治疗的几率非常小。! 1 丝状细菌病 病原菌为丝状细菌 丝状细菌寄生于虾幼体和稚虾的体表,如幼体附肢的刚毛,稚虾的肋部,鄂足等处。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幼体,稚虾的患病部位可发现这种细菌。当虾体寄生大量丝状细菌时, 就发生大量死亡。 治疗方法:将患病虾放入2、5、10g/m3 的高锰酸钾溶液中药浴1h 或1g/m3 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浴3h均有疗效,但高锰酸钾能使患病的虾大量死亡。此病的发生与水质不良有密切关系,当发现有大量丝状细菌时,大量换水,能抑制丝状细菌病的发生。降低虾密度,仔细清池是预防发生丝状细菌传染病的最有效措施。 2 黑斑病 本病由分解甲壳质和腐屑的细菌Benekea sp.所引起。有时伴随有假单胞杆菌和极毛杆菌。发病初期病灶处是较小的褐斑,以后病灶处逐渐溃烂,变为黑色。细菌腐蚀被破坏了的甲壳下面的组织,最常被细菌感染的部位是鳃丝,腹部腹面的肌肉,尾节和步足。病情严重的个体卧于池边,只有腹足和鳃盖在运动。 黑斑病是一种最常见的疾病。疾病发生的过程,首先是甲壳遭到破环,其次是分解甲壳和腐屑的细菌侵入,最后是一种致命的淡水藻状菌的侵入,蔓延和发作,引起虾死亡。用呋喃西林可以治疗此病,但效果不稳定。预防措施主要是小心搬运,防止甲壳损伤;降低虾的密度;不同水体的虾不要互相混养。黑斑病不宜化学药物进行预防。 3 细菌坏死病 本病的病原没有确定。可能是几个属的细菌。此病主要发生于虾幼体,患病的虾的附肢,尤其是触角的腹肢发生坏死。细菌首先集中侵袭1-2个附肢,然后很快使幼体发生死亡。突然的温度变化和操作不慎均可降低幼体的抗病力。幼体密度过大(100尾/L),投喂没消毒的饲料均可引起细菌坏死病的发生。 用青霉素(2 IU/m3)、链霉素(2g/m3)合剂,红霉素0.65g/m3,呋喃西林7g/m3 均可治疗此病。预防措施是仔细进行日常镜检,可用抗菌素预防,对幼体要减少温度和 其它因素和刺激。 4 累枝虫病 病原体是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累枝虫。病情严重的虾,在体表经常有绒毛状物。在显微镜下可发现带柄的累枝虫。沼虾幼体遭到累枝虫的侵袭,会严重妨碍其摄食。硫胺奎宁和醋酸均可治疗此病,但以醋酸较为常用。将患病的沼虾在2×10 -8 醋酸溶液中药浴1 min,大部分累枝虫即被杀死。有报道,水的硬度为300g/m3时,累枝虫大量发生。另一

对虾病害防治篇

对虾病害防治篇 一、对虾病因大约有以下几点: 1、由环境变化(如气候突变或水质恶化或水温、盐度、PH值突变等)诱发形成的。 2、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或共生原生动物等)感染引起。 3、由苗种携带病原体引起。 4、由饲养管理不当引起,如下: a、放养前,没有经过清淤、晒塘、毒塘、培水。 b、引进受污染或不良水源或换水不当。 c、投喂质量较差的饲料或饵料,投喂量不足或过多,投喂饲料颗粒过大或过小。 d、放养密度过大。 e、工具没经过消毒处理。 f、没有适当适时的施用药物。 g、未及时发现疾病,耽误了治疗时机。 二、诊断方法 1、现场调查: a、问对虾病害史; b、了解饲养管理情况; c、观察对虾发病前后的活动情况; d、观察水色及变化情况,分析水质情况。 2、现场取样 a、取活着的病虾和刚死的虾,中成病虾不少于3尾,而幼体、虾苗病虾不少于5尾,以便做综合诊断。 b、取样镜鉴部位:体表(如尾部、鳃部、附肢等)、鳃、血淋巴、心脏、肝胰脏、淋巴样器官、胃肠道、肌肉、造血组织、排泄器官。 3、做好记录: 检查地点、时间、池号、病虾编号、体长、外观症状、各器官组织症状、镜检结果、水质检测情况。 三、给药方法 1、全池泼洒 2、短期全池泼洒:即先降低一定水位,再全池泼洒,然后恢复或提高至对虾能维持生活水位。 3、口服法 四、对虾病害种类 1、病毒性疾病 a、桃拉病综合症: 病原:感染一种直径为31-32纳米的球状RNA病毒(TSV)引起的 症状:①体色发红、红须、红尾以及附肢发红。 ②肝胰脏发红或发白且肿 ③头胸甲与肌肉分离,有时在头胸甲壳有白斑点。 ④发病虾一般是少摄食或不摄食,在水面上缓慢游动,离水不久即死 ⑤死亡率高,一般成活率小于20%,属急性传染病。从发现对虾得此病到拒食的时间仅4-6天,而后转入大量死亡。 防治:目前为止,无有效治疗方案,只能预防,发现有几尾得此症状的对虾,且有大量对虾刚发生拒食现象,要及时捕完,以免带来更大损失。

对虾白斑病的诊断和防治

一、对虾白斑病的诊断 1.不显症对虾白斑病病毒检测对不显症对虾是否携带白斑病病毒,目前已有几种方法可以用于检测,酶联免疫法和核酸探针法已经在生产实践中应用,通过检测,能在发病前20-40天作出预报,指导生产者提前做好预防。 2。显症对虾白斑病的诊断头胸甲是否容易剥离,头胸甲上是否有白斑是判断白斑病的可靠体征。早期白斑病在头胸甲上可见到针尖样大小白色斑点,数量不多,不易观察到,此时对虾胃内还充满食物,头胸甲不易剥离。中晚期的白斑病白斑大且连成片,严重的全身甲壳都有白斑,胃内空空无食物,头胸甲很容易剥离这时用药已太迟。 因为白斑病病程急,短则2-3天,长则1周可使全池虾死亡,所以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早期白斑病的确切诊断至关重要。养殖对虾发生白斑病以前,虾塘内往往有少量脊尾白虾(水白虾)巡边,然后死亡,我国从南到北都有这种现象发生。浙江地区中国对虾流行白斑病在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稍晚些。如果发现塘内脊尾白虾死亡,时间又恰好在5-6月,即应警惕对虾是否传染上白斑病。 二、对虾白斑病的治疗和预防 1.对虾白斑病的治疗如果确定对虾白斑病尚属初发期,大多数对虾胃内充满食物,即可对症治疗。治疗白斑病

应以内服药为主,结合水体泼洒中草药制剂及水体消毒。消毒前先泼洒中草药制剂,目的是为了减少死亡。内服药由抗病毒药(大多为中草药制剂)、强抗菌药、保肝护胆药和维生素类药物组成处方。西药对付病毒病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无能为力,而中药可显神威。抗病毒中草药制剂种类不少,有病毒刹星、对虾抗毒净、对虾解毒散、对虾病毒净;非中草药抗病毒制剂有百毒净(成分利巴韦林);强抗菌药有虾病消、虾病宝、伟达康等;保肝护胆药有肝胃宝、虾肝宝。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维生素C应选用包囊型,非包囊型维C损耗大,疗效不确定。外用水体泼洒中草药制剂可选虾用泼洒剂。水体消毒可用碘制剂、海因类消毒剂。 2.对虾白斑病的预防白斑病的预防可选用上述一种中草药制剂和一种维生素制剂组成配伍内服,一般一周使用一次,中草药制剂可轮换使用。外用水体消毒按常规。 3.内服药使用方法药物添加到饲料中,最好在饲料厂生产过程中完成,养殖者也可以自己添加。药物添加到饲料中应混合均匀,不易散失。养殖者可将易溶组份按比例溶解于水,然后投入足量配合饲料吸干药水,拌和后倒入鱼油,再拌和后投喂。不溶于水的组份可用粘合剂粘结投喂。比较麻烦的是将药物添加到鲜饵中,可将药物粉剂与海藻粉混匀,然后粘附到鲜饵上投喂。 三、白斑瘸治疗效果分析

大陆地区虾病的发生与处理方法

大陆地区虾病的发生与处理方法 2002年起中国大陆养殖白虾即受红体病的肆虐。近5年来,红体是大部分亚洲地区主要的虾病,最可被接受的印度白虾,今年在沙乌地阿拉伯也发生了白斑病,笔者针对现有的虾病状况,深切探究其可能原因及其对应的解决方法。 ■文/吴子纬 由2002年始,中国的白虾养殖即受「红体病」的肆虐。近5年来,红体病仍是大陆地区,甚至大部分亚洲地区主要的虾病,或者也有人畅议,寻求其他新的养殖虾种,但不幸的是,最可被接受的印度白虾(P. indicus),今年在沙乌地阿拉伯也发生了白斑病,与其冀望不可掌控的未来,我们不妨针对现有的虾病状况,深切探究其可能原因及其对应的解决方法。 现在的红体病由病徵和其对应的水质状态,我们发现与十年前的红体病有著显著的不同,因而可推论,两个时间点发生虾病的病毒和病原菌种类是不同的。2003年时,我个人曾在广东湛江地区推展一项可成功处理当时红体病的技术,但相同的处理方法用於今日,却功效杳然。我个人也因应变较慢,未能即时体认新种病毒与病原菌需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导致这两、三年来有著较多的失败操作案例。 针对一些养虾处理的原理,简单分析如下: 1.池底过多的烂土和天气变化剧烈是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经过多年的辨证后,池底维持相当量的烂土,是预防如白斑、桃拉等急性虾病的必要条件,以肥水式养虾,也為大部分虾农所接受。未施肥及未充分做水的池塘,养殖无法超过一个月即会发生严重虾病。 2002~2003年时的养殖模式已是肥水式,但发生红体的病因是池水中蓝绿藻类量过多所致,以生物技术方法调整為复合藻相,透明度至30公分以上时,即可成功处理当时的红体病了。 现在的红体病最大的不同是病虾不会上游,直接死在池底,只会在繒仔(料台)上才能看到活著的病虾;即使是肥水,藻类是复合藻相,透明度也合乎标準,仍无法避免此类型虾病的发生。收成后发现最大的问题只有一项,便是发病的池塘淤泥特多,由於与我多年来宣导的大量施肥与追肥大相逕庭,也导致我近年来的处理不符理想。 最近几年天气变化剧烈,再加上淤泥过多时產生的的化学变化,就是虾病发生的「关键点」了。是什麼样的化学变化呢?以我个人的观察判断,会发生强烈「去氮作用」的机会并不多,一般的还原作用,產生硫化氢、沼气和将硝酸盐还原為亚硝盐的机会,几乎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只是作用范围的大与小的区别罢了。天气剧变时,「厌氧分解」的范围扩大,大量產生上述的有毒物质,造成虾体抵抗力降低,病虾的死亡於焉见之。 為何在泰国和印尼的一些颇為成功的养虾模式,到了中国却不灵了呢?各地天气型态的不同,也是主要原因。中国地区四季的气候型态变化明显,这是接近赤道诸国所没有的,想要防治虾病,就一定要考虑天气变化的因素,不同时节当有不同养殖模式。 2.最近一年内较成功的养虾模式 以3至5池為一单位,选其中最小池為水处理池,大量施肥,作為此单位其他池的肥水供应池,此池不放养任何养殖物种,其他池塘则施放高含氮(蛋白质30%以上)有机肥,至7天内水色须呈黑褐色,水中有大量橈足类,建议每亩施放鱼粉30公斤加发酵黄豆粉20公斤。初进水时会有大量水生昆虫,但其存在不可超过3天,当有机肥的肥分释放至相当浓度时,水生昆虫会自动消失,超过3天仍存在,表示施肥不足。 做水时间最少3週,水色也不可能保持黑褐色,当呈棕绿色时是较為稳定的生态水系了,是可放苖的时机。放苖后的追肥就不再使用任何固体物质,以避免池底的淤泥堆积。水处理池放置超过一个月后,可随时追肥至其他池,但须注意补充有机肥。 养虾池水色呈棕绿色是最低水色要求,最好呈黑灰色,无论水色如何,透明度一定要在

对虾养殖主要病害的预防和治疗

对虾养殖主要病害的预防和治疗 一.如何迅速诊断虾是否发病? 虾类是底栖性的水生动物,平时大部分时间均栖息于水层的底部,除了幼体期或为了觅食,以及不正常现象发生时,才会有浮游的现象。因此,养殖户每天首先要留意的就是虾类的活动情况: A.清晨虾靠岸边静伏,虾齐集于下风处无力地漂浮;虾行动迟缓、反应不灵敏; B.喂虾时除了留意进食情况外,也要观察体色的变化。健康的虾应是体色晶莹亮丽、色泽分明,如果患病或即将发病的虾,则体肉消瘦、体色会有明显的变化,体色变暗、变红、变蓝或转淡、变深及体表附着物增多都不是良好的现象 C.观察虾的两条触须和尾扇,如触须和尾扇有发红现象,则说明虾已开始发病,随后观察游泳足,如泳足发红,说明虾池底质很差而且虾发病较严重。 D.观察虾的肠胃,如果虾肠边缘清晰,肠线连接不断,粗细均匀,拖便长而有韧性,说明虾很健康,如果虾肠边缘模糊、空胃褐胃、肠线断断续续、粗细不均,说明虾已发病或有肠胃炎。 E.当虾患病时,其身体上的各种器官,也会发生变化:观察虾的鳃部和肝胰脏,如腮部模糊、变黄、变黑、溃烂或肝胰脏肿大或萎缩、色泽改变,说明虾已患病。 F.虾体不完整:断须、烂眼、瞎眼、烂尾、烂鳃、头胸甲易剥离,且头胸甲出现明显的白斑点等。 由上述现象很容易判别虾体是否患病。虾体往往在出现明显症状之后,无论进行何种治疗,总会倍感吃力,纵使挽回部分虾的健康,却难免有所损失。因此,早日发觉虾的不正常情形,及早做正确处理,才是减少损失的关键。虾病预防比治疗重要,平日注意水中浮游生物之变化(水色)及水、底质科学调控非常重要。 虾病之诊断除了由外观及症状的判别外,较正确的方法是利用组织病理变化的镜检,或进行病原体的分离,才能使虾病诊断工作更为落实。但是,这些工作并非一般养殖户所能胜任,而且利用这些方法纵使是获得了正确的诊断,但却失去了治疗先机,造成这些诊断的实际应用价值大打折扣。因此,一般的养殖户,如何训练自己判断虾病的原因,或进行快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有些人难免要问如何才能快速正确地诊断呢?我们建议可将怀疑患病的虾取下片段的器官,如鳃或肝胰脏,加上一小滴蒸馏水或洁净的海水,并用盖玻片轻轻的压下,然后放在200~400倍的显微镜下观察,则可看出是寄生虫(如钟形虫)或细菌的感染症状,根据此观察结果则可迅速进行各项必要的处理步骤。虾的排泄物也是一种很好诊断患病与否的依据,养殖户可由观察台内粪便之有无或颜色而加判断:例如拿起观察台时可见虾粪便者,比无粪便残留者养殖状况为佳;

相关文档